時間:2023-10-26 10:02: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學邊緣效應,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中國園林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1-0-01
我國園林藝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世界園林藝術史上獨樹一幟,與歐洲園林、西亞園林共同構成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享有很高的地位。中國的園林設計是集傳統建筑、書畫、雕刻、工藝與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涉及諸多問題,譬如包括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空間藝術、建筑學、藝術學、生態學、氣象學、材料學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可以講中國園林設計具有很強的綜合屬性,自然辯證法所研究的自然界的總的看法與其研究的自然科學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和自然科學認識發展的規律等方面對我國的園林設計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與借鑒性意義。
一、中國園林設計中對自然辯證法幾個內容應用的思考
自然辯證法主要包括自然觀、科技觀與方法論,下邊主要從這三個方面談一談其對中國園林設計的啟示與思考。
(一)對中國園林設計中的自然觀思考
1.自然界的物質性與園林設計
地球大約存在于上億年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時的園林形式已經客觀存在。園林藝術的物化形態雖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不斷深化認識以及自然科學本身的不斷發展而發展,但從作為絕對存在著的物質本身來講,它是固有的、不變的、永恒的,正如恩格斯說:“物質是某種既有的東西,是某種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的東西”。
2.現代辯證自然觀與園林設計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辯證自然觀具有普遍聯系的系統自然觀、演化發展的自組織自然觀、天人和諧的生態自然觀三個重要的特征。
在中國園林設計中,首先應該認識自然界的整體性。整體性是系統最基本的特性,現代系統觀認為,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是一個總體的過程,系統的整體性指系統是作為一個由諸多要素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存在并發揮作用,即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征。一切以系統方式存在的物質客體,因此在園林設計時,應充分認識到自然界中的健康與生態系統,盡可能尊重每一個事物,合理發揮好各個元素本身的特性。“在營構布局、配置修建、山水、植物上,努力尋求順應自然,著力表現純自然的天成之美,并力圖突破情勢上的調和和整一,模山范水成為中國造園藝術的最大特點之一。”①
第二,應高度重視自然的自組織能力和自我設計能動性,把設計與自然系統的自組織、自我設計能力結合起來,創造出更多經濟、更具藝術表現力、符合中國文化藝術特色的園林作品。
第三,掌握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自然觀,深入研究生物多樣性與邊緣效應等原理,尊重自然界生態的層次、特征,維持自然生物的多樣性,堅持科學發展觀、最大化利用生態系統之間的邊緣效應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園林景觀藝術。
(二)對中國園林設計中科技觀的思考
園林設計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植物、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造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②這其中的工程技術手段以及種植植物、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涉及到科學技術問題。在自然辯證法中,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我們不僅在探討其在普遍社會里的規一般性規律,還應該把與之密切相關的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獨立的社會現象來研究。自然辯證法關于科技的研究,就是從總體上探討其本質、特點、發展、規律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等。
一直以來我國非常重視科學技術。落實到中國園林設計中,我們首先要認識與熟悉中國園林設計相關的科學本質及其特征,了解科技發展簡史,特別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成果在中國園林設計中的運用,領會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人類價值之間的關系。掌握科學技術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其次,在設計中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保持一種客觀的立場,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倡科學精神、重視科學技術,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運用于園林藝術之中。只有這樣,我們在中國園林設計中才能把握住我們的歷史文脈,創造出具有現代美感、時代地域特色以及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園林藝術。
(三)對中國園林設計中方法論的思考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它普遍地適用并指導各門社會科學,中國園林設計亦不例外。在我國的園林設計中,設計師首先應該掌握基本的科學與技術實踐方法論問題,譬如觀察實驗、科學思維、技術預測與評估、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其次設計師應重點考慮我國各種實際情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遵守自然社會的基本規律,因地制宜,嚴格地按學科客觀規律辦事。這樣才能創造出更科學合理、獨具魅力的中國園林。
二、基于自然辯證法對中國園林設計發展方向的思考
中國園林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門相對成熟的學科,人類不斷追求經濟利益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破壞日趨嚴重,如何遵循自然規律,科學發展將成為中國園林設計首要思考的問題。其次,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為中國園林藝術提供一個新的可能。第三,中國園林藝術具有其存在于那個時代的風貌。因此園林設計師們應該結合時代需求,尊重大眾審美,創造出潤澤時代的園林藝術作品。
中國園林作為世界園林體系中的一支奇葩,必須遵循自然辯證法,特別是園林設計者要結合中國園林的實際情況,系統學習研究自然辯證法,提高其哲學素養,建立系統的自然觀與科技觀,掌握并運用相關科學技術,遵從實事求是、科學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園林藝術獨具魅力、永放光芒。
注釋:
【關鍵詞】舊工業廠房;LOFT;更新改造;空間;“新”與“舊”
一、研究背景及現狀
在城市發展中,由于工業建設和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城市的職能及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以及環保措施的逐步落實等原因,導致大量閑置或廢棄的舊工業廠房的出現,一些大型重型工業建筑組群及其附屬生活設施己形成城市規模,而現在卻失去原先的產業地位,隨著舊工業建筑再利用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普遍重視,人們正越來越認識到舊工業廠房自身的價值。
二、 合肥舊工業廠房改造再利用現狀及特點分析
合肥舊工業廠房的改造始于90年代,但是這一階段對舊工業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意識還不主動,仍然是以拆為主,而且隨著城市規模的急劇擴大,改造是針對原有廠區性質的轉變,對舊廠房、倉庫為主的舊工業建筑進行改造還沒有進入人們的視野。
一些企業和個人開始自發進行舊工業建筑改造和再利用,但這些工業建筑,被新興的電子、醫藥等產業逐漸替代,這種實踐純粹是具有經濟屬性的“經濟自救”。直到最近合肥的舊廠房改造再利用還是以經濟效益為主,由房地產商出面投資改造成住宅小區、辦公寫字樓、大型超市商場等為主。當這些高樓大廈逐漸替代工業廠房的時候,人們開始對這種工業建筑產生了思念。加之,北京798,、上海蘇州河藝術區等一些廠區改造的成功案例的影響,使得合肥的藝術家開始找合肥自身的藝術區。
經濟和社會文化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個比較高的階段的城市,對舊建筑進行改造和再利用,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作為曾經的工業型城市――合肥,舊廠房的改造再利用已經不容忽視。
三、合肥舊工業廠房更新改造再利用藝術概念性設計
本著建立合肥藝術區的理念,根據合肥的地方特色和舊廠房的特點,筆者針對一處舊廠房改造成具有藝術色彩的LOFT的設計方案,作出以下幾點改造探索。
1、分割和重組
根據舊廠房的空間尺度特點可以通過對原有空間在豎向上進行適當的分割,創造出若干新的空間,滿足新的功能需要,這種方式適合于舊工業建筑內部空間高大,而改造要求復雜功能的類型。或者是指通過空間或者實墻、隔墻等構件把原有較大的空間形態分割成若干小的空間形態來滿足新的功能需要。水平劃分適合于占地面積大的工業廠房,特別是單層或低層的工廠房,形式靈活多樣。
廠房之間可以打破原有的空間形態,經過設計加以處理,形成新的效果和新的形式,在改造的過程當中,需要針對新的需要和功能重新設計空間,對原有工業建筑的改造幅度大,甚至僅僅保留了結構的形態。以屋中屋為例,進深很大的空間,可以在空間中部地帶劃分出一些小屋形的空間,或者形成中庭。原有的保留建筑成為中庭的焦點,處于各個樓層的人們都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觀賞這座保留下來的舊工業建筑,同時,人們也可以反過來從建筑的內部區欣賞外部的現代建筑。
2、空間的鏈接
空間的鏈接是指對于某些改造設計而言,單個舊工業廠房的個體空間無法容納或者適應所需要的新功能,設計中采用把若干獨立的個體鏈接或者聯合起來,塑造成新的空間的設計手法。這種設計手法易于突破原有建筑空間的限制,在空間形式、界面的材料處理上更加靈活。此外還能夠形成諸如庭院等新的空間形式,使建筑的空間更加豐富。
3、廠房的擴建
廠房的擴建是指在原有建筑結構基礎上或在與原有建筑關系密切的空間范圍內,對原有建筑功能進行補充或擴展而新建的部分,包括豎向擴建和水平擴建。在擴建時,不僅要考慮擴建部分的功能使用要求,還要處理好擴建部分與原產業建筑遺存的空間及建筑形態的相協調,使之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一般來說近期的舊工業建筑比較適合擴建。
4、舊廠房外部空間更新改造
對于舊廠房“寧留不拆”的做法,一方面是為了緩解拆除廠房產生的建筑垃圾對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存其中的生態價值。一些舊廠房內往往有現成的綠地,以及一些運動場地之類的小型配套設施。這也就提供了產業建筑改造的另一種方向,比如改造成學校、醫院等。
舊廠房外部空間的改造,涉及外部表皮的處理,外部加建改建部分的處理,室外平臺的延伸及周邊環境的塑造等幾個方面。對于外部表皮的處理,主要以磚石為表面材料的建筑,可采用水洗或以涂料粉刷再經過一定手段做舊的手法進行外部更新,采用與以前材料相近的舊材料整修殘破的部分,清理污跡、霉跡等手段。因為功能的需要而要加建的部分,應遵循不破壞其原有歷史性的原則,新建的部分采用現代建筑手法與原有部分并置。新建的部分占有原建筑整體的比例不能過大,與舊建筑的并置也不宜太突兀,并且能與周圍其他建筑相協調。
5、周邊環境的改造
通過道路交通的改善,公其設施、場地特征的塑造,確保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的建立。許多舊廠房倉庫,因為長期不加以利用,周圍環境擁擠混亂,道路不暢,尤其是消防通道更是難以保障,更談不上綠化種植、室外休閑空間的設置。針對這些問題,應首先改造市政基礎設施,且滿足新的容量要求,改進道路交通系統,以提高街區的可達性。另外,各種公共配套設施、公共綠地、廣場等的整治也是提高整個街區的特定文化品味,塑造優美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一些歷史時期長的老廠區經多次無序擴建、添建后往往分布雜亂、道路空間狹窄、環境臟亂、利用率低下、貨運與消防通道紊亂。這種雜亂環境也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建筑物的歷史文化氛圍。舊建筑的衰敗與廢棄總是伴隨著建筑外部環境質量的惡化,并且這兩者之間相互影響。舊建筑的衰敗會引發其外部環境質量的下降,反之,外部環境質量的下降也會加劇舊建筑衰敗的速度。因此,對于此類老工業區外部環境的整治應重視環境質量的更新和改善,創造方便、舒適、宜人的環境更能體現建筑主體改造后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