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2: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信息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P20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259-01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務。當今的土地信息管理目標對信息系統的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信息系統能更加準確、快速、公正、透明,以往的系統已不滿足時代的要求。利用日趨成熟的WebGIS技術,實現對土地信息獲取、分析、管理、檢索的高度自動化,對于水土保持事業來說是個重要課題,它必將促使水土流失監測步入新的臺階。
1土地信息管理
1.1土地信息管理的瓶頸
土地信息是水文水資源的重要基礎信息之一,85%以上的水文信息都與其相關。我國的土壤流失問題很嚴重,迫切需要對其進行科學控制。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國廣大地區基于土壤侵蝕模型的各因子數據資料十分難找,甚至無法找到[1]。提高土地信息的共享,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其采集、加工管理的人力,降低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土地信息共享,與國家社會經濟實現全面信息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特別是與我國已經加入WTO息息相關。目前,土地信息的共享已成為對其有效管理的瓶頸。
1.2WebGIS的引入
WebGIS是Internet和www技術應用于GIS開發的產物,是GIS發展的最新階段。將WebGIS與我國的水土保持研究結合,及時提供科學、詳實、直觀的數據,為土地利用規劃、基本農田保護、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最終達到區域可持續發展,從而使水土保持的研究真正做到社會化[2]。
2WebGIS在土地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GIS在土地信息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土地信息采集,土地信息組織、存儲及數據更新,土地信息的統計、分析和決策[3]。與傳統的基于桌面和單機的GIS系統相比,WebGIS具有的以下優點,使提高土地信息共享成為可能[4]。
(1)更廣泛的訪問范圍。客戶可以同時訪問多個位于不同地方的服務器上的最新數據,大大方便了GIS的數據管理,使分布式的多數據源的數據管理和合成更易于實現。
(2)獨立的客戶平臺。無論服務器是何種機器,無論服務器端使用何種GIS軟件,用戶只要支持通用的Web瀏覽器就可以訪問WebGIS數據。
(3)成本低。普通GIS需要每個客戶端配備昂貴的GIS軟件,但他們只是使用其中的最基本的功能,這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且客戶端維護費也不容忽視。而WebGIS通常在客戶端使用Web瀏覽器,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4)操作簡單。用戶不需要面對復雜的GIS軟件,通用的Web瀏覽器降低了操作復雜度。
(5)平衡高效的計算負載。傳統的GIS處理能力完全依賴于客戶端,效率較低。而當今一些高級的WebGIS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基礎性、全局性的處理交由服務器執行,而將簡單操作交于客戶端完成。這種計算模式能靈活高效地尋求計算負荷和網絡流量負載在服務器端和客戶端的合理分配,是一種較理想的優化模式。
(6)良好的可擴展性。WebGIS很容易跟Web中的其他信息服務進行無縫集成,可以建立靈活多變的GIS應用。
3WebGIS在土地信息管理上的發展
基于WebGIS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統的發展方向[5]:一是存儲海量的多時態土地信息數據;二是從多時態土地信息數據中快速獲取土地數量、質量、權屬、土地利用各地類的數量、空間分布和利用狀況,以及土地動態變化等信息;三是對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進行更新、管理、分析,能夠輸出各種查詢、統計和分析結果。沒有GIS的參與,開發1個有效的土地管理系統是不可能的,WebGIS在土地管理系統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WebGIS系統的開發還不完善[3],一是在網絡數據傳輸率、數據格式、系統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問題;二是WebGIS的很多技術,如WebGIS的數據模型、空間數據交換標準的制定、真三維可視化技術的探討等還有待深化。
總之,采用WebGIS綜合高新技術手段實現了土地管理的科學化、信息化和自動化。建立科學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探索1條土地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徑,是我國土地管理部門長期以來極為關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4參考文獻
[1] 劉海濤.基于WebGIS的土壤侵蝕模型的研究及應用[J].水土保持學報,2001,15(3):52-55.
[2] 陳箐,謝麗生.基于GIS的莆田市土地信息系統研究[J].莆田學院學報,2003,10(3):79-83.
[3] 廖麗瓊.GIS在土地管理系統中的作用及其存在問題[J].四川測繪,2001(1):13-15.
[關鍵詞] 土地信息管理;時空數據模型;概念模型;邏輯模型;時空操作
[作者簡介] 周文婷,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TGIS理論和應用,廣西 南寧,530000;姚茂華,廣西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廣西 南寧,530000
[中圖分類號] P20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08-0032-0004
土地是人類立足的場所、生存的條件和使人類勞動過程能夠得以全部實現的基礎,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它既是寶貴的資源又是一筆巨大的資產,科學地管理土地,更集約地經營利用土地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隨著我國土地使用權制度的改革,土地資產成為我國最大的國有資產,目前城市土地交易日益頻繁,如何既能保持與日俱增的土地信息的現勢性,又能進行歷史數據的管理,對土地信息管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要有效存儲和管理土地信息,利用傳統的地理信息系統只能記錄當前瞬時狀態的數據難以實現土地管理中的土地信息動態查詢、時空分析和決策等時空信息管理。因此,需要在土地管理中引入時間信息,研究基于TGIS(tempor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的土地信息時空數據模型的構建方法。基于基態修正的面向對象時空數據模型為解決時空數據組織和存儲提供了一種較有效的解決方案。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土地信息時空數據模型的構建方法。
一、土地信息管理中的時空特性
任何事物的發生或演變都有其時間特征。在土地信息管理中,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時間是不可缺少的一維,它不僅作為數據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與空間數據相互關聯地存在著。
土地信息具有顯著的時態特征,表現在土地信息變更的頻繁程度、復雜程度和土地信息管理對土地信息變更的要求以及變更處理與否所造成的影響上。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1)土地變更的內容包括地類名稱、土地權屬單位、土地權屬性質和面積等。土地變更的時空變化有三種:一是屬性變化,空間不變;二是空間變化,屬性不變;三是空間和屬性同時變化。(2)土地管理要求對土地信息的變更幾乎都要進行記載。通過對土地歷史信息的分析可以獲得過去某一時刻的土地權屬和利用狀況,可以評價過去土地政策的正確性,可以獲得將來土地利用的趨勢,可以輔助決策者根據過去的土地信息進行決策,可以檢查現有數據質量和完整性。(3)上報后的土地信息具有法律意義,土地信息的變更是不是隨意的,要經過層層審批把關和協調,稍不留意,就可能引起糾紛。同時,它也是解決土地產權糾紛的依據。
二、土地時空數據模型設計
目前,國內外學者提出的時空數據模型有十余種,其中實際應用較為成功的模型以基態修正模型為代表[2],并在應用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進一步的擴展和完善[3][4] 。然而,改進的基態修正模型只是從數據的存儲方面解決時空數據的問題,沒有解決時空數據的空間關系問題。面向對象技術的發展以及在GIS領域的應用,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為科學的數據組織方式,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更符合客觀世界的本質特征,可以很好地解決時空數據的空間關系問題。因此,改進和擴展傳統的基態修正模型,構建基于基態修正的面向對象時空數據模型是解決土地信息數據管理問題的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為土地時空概念模型、邏輯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設計提供理論基礎和新的方法。
該模型為土地對象賦予時態屬性,為土地對象建立一個有效的時間類,來描述土地對象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際變化歷史。每個地理對象用“對象標識+對象空間信息+對象屬性信息+對象時間信息+對象操作”表示。基于基態修正的面向對象時空數據模型理論在時空數據建模中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其組成見圖1。
(一)土地時空信息
1. 土地對象
在土地信息管理中,利用面向對象的思想,即面向土地實體對象,對土地時空信息進行組織和表達,直接支持對象的嵌套和變長記錄,且封裝對象的所有信息,能更充分、客觀地描述土地實體,具有明顯的優勢。
采用面向對象的方法,土地信息作為土地對象,將空間信息、屬性信息、時間信息封裝起來,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獨立單元,與其他土地對象發生聯系。
時間信息指記錄土地對象的存在時間,即記錄土地對象的創建時間(Createtime)和消亡時間(Endtime)。土地對象的消亡并不是刪除土地對象,只是改變土地對象的時間信息,土地對象仍存儲在數據庫中。在時間信息中,消亡時間(Endtime)有可能是空,這表示該時刻土地對象還存在;如果Endtime是非空,則表示該時刻土地對象已死亡。因此,仍存在的土地對象的時間信息表示為[Createtime,Now],消亡對象表示為[Createtime,Endtime]。
2. 土地對象變更
土地對象具有空間、時間和屬性特征。其空間特征通過空間類定義,時態特征通過有效時間標記,屬性通過面積、權屬單位、權屬性質等描述。每個對象具有唯一的ID,時空對象的操作有創建、消亡等。
按照變化的內容,土地對象隨時間的變化主要分為3種:空間變化、屬性變化、屬性和空間信息同時變化。土地對象發生任何變化都將產生新的土地對象。新的土地對象與舊的土地對象的關系是子對象與父對象的關系。
3. 差文件
考慮到土地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土地信息變化較為緩慢的特點,采用動態變粒度的改進基態修正模型[5],只存儲土地對象的基態數據和土地對象的數據變化量(即差文件),這樣能大大減少數據冗余,且能充分表達土地對象的變化情況。因此,需要研究差文件數據組織結構。
差文件包括土地空間變化信息、土地屬性變化信息、創建時間、土地對象操作和與其他差文件的關聯信息。
土地空間信息發生變化時,需要記錄土地對象的空間幾何信息。
土地屬性變化信息只記錄變化的屬性字段。
創建時間指變化發生的時刻,即原土地對象的消亡時間,新土地對象的創建時間。
土地對象操作是對土地對象的創建、消亡操作。土地對象操作按土地對象變化的原因,分為地類圖斑分割、合并、地類界線調整、復雜變更,線狀地物調整、增加線狀地物、減少線狀地物,增加零星地物、減少零星地物,屬性變更等。
關聯信息指創建的新土地對象與其他土地對象的關系信息。土地對象發生變化后,原土地對象消亡是由于新土地對象創建而發生的,原土地對象與新土地對象有親緣繼承關系,在差文件中,記錄上一個差文件的ID,即父對象ID。
(二)土地信息時空數據模型
基于基態修正的面向對象土地信息時空數據模型需要建立基態庫和差文件庫。其構成如圖3所示。
基態庫是存儲土地對象的基態信息,即某一時刻所有土地對象的信息。根據動態變粒度的改進基態修正模型,基態距是由離現在時刻的遠近和數據變化量確定的[5]。根據面向對象的觀點,基態庫存儲基態對象信息和土地對象信息。基態對象信息包括基態對象的時間信息和所包含的土地對象等;土地對象信息包括空間信息、屬性信息、時間信息、關聯信息、操作信息等。
差文件庫是存儲每次土地對象發生變化產生的差文件信息。差文件庫是一個時間序列數據庫,存儲土地對象時間序列差文件數據。對于任意給定時刻或時段,都可以在差文件庫中查詢相對于基態的變化量,對基態進行時空運算,得出給定時刻或時段的土地對象信息。
基態庫與差文件庫采用父差文件ID相聯。
當要獲取某時刻的土地對象信息,則在基態數據上按順序進行差文件的疊加操作,整合出一套完整的土地對象信息。
1. 土地對象結構
父差文件ID是將土地對象與父差文件進行關聯,可以追溯土地對象的親緣繼承關系,并獲得土地信息變化量。
操作是對土地對象的創建和消亡操作,地類圖斑對象的操作主要包括地類圖斑分割、合并、地類界線調整、復雜變更、屬性變更等,線狀地物對象的操作包括線狀地物調整、增加線狀地物、減少線狀地物、屬性變更等,零星地物對象的操作包括增加零星地物、減少零星地物、屬性變更等。
2. 差文件結構
差文件包括土地空間變化信息、土地屬性變化信息、時間信息、土地對象操作和與其他差文件的關系信息。差文件的結構表示如下:
差文件(CID,Geometry,要素代碼,屬性字段代碼,屬性字段值,CreatTime, EndTime,父差文件ID,操作)。
CID表示差文件的唯一標識符;Geometry表示土地對象變化的空間幾何信息;要素代碼表示土地對象的類型;屬性字段代碼和屬性字段值表示屬性字段的變化值,差文件中只記錄變化的屬性字段;CreatTime表示差文件的創建時間,即土地對象變化發生的時間,同時,也是新產生土地對象的創建時間,原土地對象的消亡時間;EndTime表示差文件消亡的時間,將創建新的土地對象;父差文件ID是表示消亡土地對象的差文件,是新創建土地對象差文件的父對象,兩個土地對象和兩個差文件都有親緣繼承關系;操作是土地對象變化的原因,與土地對象中的內容相同,分為地類圖斑操作、線狀地物操作和零星地物操作等。
3. 基態結構
在土地信息時空數據模型中,當差文件數達到基態距時,則設立基態,在整個時間過程中,有N個基態,每個基態需要記錄基態設立時刻和該時刻的土地對象信息。基態的結構表示如下:
基態(JID,ID,RecordTime)
JID表示基態的唯一標識符;ID表示土地對象的唯一標識符,一個基態中有多個土地對象標識符;RecordTime表示基態設立時刻。
4. 基態距的確定
(三)土地對象時空操作
土地對象時空操作主要指土地對象的創建和消亡等操作。土地對象的變更包括地類圖斑分割、合并、地類界線調整、復雜變更,線狀地物調整、增加線狀地物、減少線狀地物,增加零星地物、減少零星地物,屬性變更等。土地對象的創建和土地對象的消亡操作是同時發生的。由于土地面積是守恒的,土地對象在空間上無重疊,也無縫隙,土地的總面積不變,有土地對象消亡,一定有新的土地對象產生。土地對象的創建和消亡操作按土地對象類型可分為地類圖斑操作、線狀地物操作、零星地物操作,在起始時刻土地對象的創建指土地信息初始建庫。實現過程如下:
3. 線狀地物操作
(1)創建土地對象;(2)空間操作:包括線狀地物調整、增加線狀地物、減少線狀地物等。變更原土地對象的幾何圖形,形成新創建對象的幾何圖形,記錄在差文件中;(3)屬性操作:變更屬性字段,記錄在差文件中;(4)時間操作:記錄土地對象的創建時間(CreatTime),即變化時間,記錄在差文件中;(4)關聯操作:記錄新創建土地對象的父對象差文件ID,記錄在差文件中。
4. 零星地物操作
(1)創建土地對象;(2)空間操作:包括增加零星地物、減少零星地物等。根據結點坐標生成新土地對象的幾何圖形,記錄在差文件中;(3)屬性操作:變更屬性字段,記錄在差文件中;(4)時間操作:記錄土地對象的創建時間(CreatTime),即變化時間,記錄在差文件中;(5)關聯操作:在土地對象屬性發生變更后,記錄新創建土地對象的父對象差文件ID,記錄在差文件中。
三、結 語
本文針對土地信息管理的特點,在研究基于改進基態修正的面向對象時空數據模型的基礎上,提出土地時空數據模型。該模型能較好地解決土地信息管理的數據存儲和數據組織問題,保證了歷史數據和現狀數據的統一管理,為建立實用的土地動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下一步需要對該模型的實際應用進行進一步研究,以提高該模型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繆建明.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特點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1,22(4).
[2]劉仁義,劉南,蘇國中.時空數據庫基態修正模型的擴展[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0,27(2).
[3]程昌秀,周成虎,陸鋒.對象關系型GIS中改進基態修正時空數據模型的實現[J].中國圖象圖形學報,2003,8(A)(6).
一、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工作目標
(一)優化配置,加快清查盤活國有資產。對全市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及其下屬單位、市屬國有公司及其控股企業的基本情況、財務情況及國有資產,包括已入賬的和未入賬的全部資產進行全面清理和清查,加強對房產、土地、經營性資產、交通運輸工具、大型設備和專用設備(10萬元及以上)、對外投資、大額債權債務等重點資產以及其他資產的清理、核查,完整、準確、真實地反映單位資產全貌和財務狀況。對于因改制等歷史遺留原因造成權屬不清的或無房產證、無土地證的房產、土地和其他資產,資產使用、管理或代管單位負責開展清理和確權工作,相關職能部門應指定專人負責配合清理和確權工作。通過開辟綠色通道,減免相應稅費,開展房產證、土地證“兩證”補辦和登記手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通過清理清查,厘清資產分布、配置狀況,有效推動資產盤活、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二)建立平臺,實行國有資產網絡化動態監管。建立全市統一的國有資產信息管理平臺,提供完整、準確、及時的國有資產信息,實現資產信息資源共享共用和動態反饋機制,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實施網絡化動態監管,建立由財政、國資、紀檢監察等部門和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的機制,共同推進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協調發展。
(三)規范管理,構建市屬國企集團管理模式。將市屬國有公司財務管理、資產管理、資金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全部納入市國資辦集團管理平臺,市屬國有公司作為子集團,管理本級及其所屬全資、控股子企業,使用同樣的集團管理軟件。通過專線網絡終端操作財務核算、資產管理、資金結算和資本運作管理以及通過“內部結算”降低資金結算成本。通過集團資金管理,減小資金分散、沉淀,增強資金調度能力、理財能力。要通過集團核算和網上查詢管控功能,減少國有企業月度、季度財務、資產、資金及融資情況等資料上報業務,提高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工作效率。實現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即時更新、即時查詢、即時分析,有效提升國資、國企精細化管理。
二、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組織保障
(一)市政府成立市級國有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詳見附件)。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國資辦。設立軟件開發維護工作小組、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小組。其中,軟件開發維護小組負責資產信息管理系統軟件開發、調試、安裝、培訓、數據錄入和維護等管理職責;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小組負責全市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市屬國有企業的國有(集體)資產清理、核實、資產信息網上核對工作,并提交領導小組組織驗收。
(二)市各有關部門、市屬國有公司以及下屬單位、下屬子公司要成立相應工作機構,負責本單位所轄范圍內的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并報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范圍、內容和時點
(一)范圍和內容:全面清理、核對和查實市屬國有公司及其全資、控股子企業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對外投資、無形資產以及債權債務等全部資產,包括單位財務賬面入賬資產和沒有登記入賬的全部資產(含有賬無物、有物無賬的全部資產)。
因改制遺留原因未入賬的資產統一按“改制遺留資產”單項單獨列表按明細錄入。
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情況進行全面清理,重點做好固定資產、經營性資產出租出借、對外投資、各類賬外資產和對外擔保等事項的清查。對清查出的各種資產盤盈和盤虧、報廢及壞賬進行分類,提出相關處理建議。
(二)時點:2014年3月31日作為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基準日。
四、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工作安排
(一)準備階段(4~5月):國有資產信息管理軟件開發和配套文件制定等準備工作。
(二)實施階段(6~9月):6月,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及其下屬單位,市屬國有公司及其下屬子企業分別進行自查清理,按歸口管理分級上報,保證本單位及所轄范圍清查結果的完整、真實、準確,產權管理型公司清查結果同時報主管部門和上級公司;6月底前,完成軟件培訓;8月系統正式上線;9月完成錄入。
市財政局、國資辦和市各相關部門要根據“分級管理”原則對管轄內所屬單位的有關資料認真檢查審核,并將經審核確認的數據錄入信息系統,按資產管理權限授權規定進行網絡化動態更新和管理。市屬國有公司要在規定時間內將清查、核實確認的數據錄入資產信息管理系統。清查數據錄入后,對新增加、減少資產按授權實施分級審批、動態更新管理。
(三)總結驗收階段(10~11月):由市國有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織檢查驗收。
五、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市各有關部門、各國有企業要充分認識開展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局意識,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抽調骨干力量,組成工作機構,明確分工,落實責任,按照“統一領導、整體規劃、分級管理、分步驗收”的原則,全面開展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按期圓滿完成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各項工作任務,保證清理結果完整、準確,切實做到賬賬相符、賬表相符、賬證相符、賬實相符、動態監管。
(二)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市各有關部門、各國有企業要按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宣傳發動,明確目標,突出重點,認真部署各階段工作,同時做好本系統下屬單位的資產清理和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要主動加強與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溝通與協調,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本系統、本單位工作。國土、住建等部門要安排相關業務科室并指定專人負責配合本次資產清理業務工作。
[關鍵詞]國土資源信息系統 建立 實現探究
[中圖分類號] P285.2+39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7-5-1
1國土資源的定義
國土資源屬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其包含礦政、地政和社會資源。礦政特指礦產的資源的多少、分布區域、挖掘和開采狀況等。而地政特指鄉村和城鎮的地籍管理、土地的使用情況、森林覆蓋率和各項交通用地情況等。社會資源為人口的分布和流動狀況、會議筆錄、各類檔案資料、標準系統、法律政策等,由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組成的各項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
2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內容
2.1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作用和特性
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主要劃分為七個小系統,分別為統計分析、地政管理、信息、礦政管理、查詢、綜合事務和決策支持等。其具有全面性、綜合性、易學性、方便性、經濟性、網絡性。
2.2管理信息系統的構成
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由省、地、縣三個系統共同組成,使用國土資源信息網完成各級單位之間的連接。每一級系統都在信息數據支撐下執行,而數據中心經數據庫、數據庫管理、網絡系統構成,最后經過國土資源信息網,完結信息的遠程共享和鏈接。
2.3國土資源的意義
國土資源屬于國民經濟的重要保障,其關系著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指標,而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增長方便了國土資源的管理工作。計算機技術的使用,改善了以往的分布結構,配備了功能齊全的基礎設施。其能夠致使國土資源各種管理工作向科學化、綜合化和公開化,促使國土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和保護,達到國土資源數據信息的共享和服務,進而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土資源信息化于社會信息化建設中起著基礎平臺的功能和關鍵作用,針對國家社會經濟具有可持續發展,優化資源與結構的意義和價值[2]。
3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任務和目的
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任務主要分為五個方面:(1)加強調查評估信息化建設。(2)開展合理的基礎數據庫建設。(3)增強信息化基礎建設。(4)開展信息資源的利用和開發。(5)全面推動政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確保國土資源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實施。
信息化建設的目的為以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物質需求,加強國土資源管理,進而提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方便,建設完善結構、功能配備齊全、技術高超并且和國土資源內容相對性的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從各個方面去達成國土資源政務管理、調查評價與社會服務三大流程的計算機化,促使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
4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探究與設計基準
4.1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探究
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內容為創建結構完整、技術高超、方便、容量大和高速的信息交換網絡系統,促進管理信息系統于我國國土資源管理流程中得到有效的使用,進而實現國土資源信息的高效使用。
數據庫為整個信息管理系統的關鍵所在,系統的操作和運營的好壞,使用過程中是否通暢,該些因素均與數據庫相關。創建一個良好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需要根據國土的保護數據、開發利用數據、治理數據和資源數據等方面著手,整理與收集各項原始資料和數據,每一項管理數據內容均由系統等級與服務對象作為決策。
4.2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設計基準
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于全面系統的建設操作中需要嚴謹根據軟件工程的內容執行,使用現代化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將標準化、規范化和統一化,以“高效、實用、可靠和先進”為設計基準,實施“安全、開放、規范”的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全面建設的系統方案需根據幾個方面進行:
4.2.1保密安全基準
由于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屬于國家和各政府的內部資料和數據,其包括礦產、土地和社會資源,該些資料和數據均受國家法律保護,所以國土資源信息管理系統需確保各項數據的安全。
4.2.2簡單實用基準
在人類發展歷程中,僅有實用性的事物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才能在發展過程中得以利用而不被淘汰。而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實用性關系著運行作用和生命力,必須以人們的需求為導向目標,于功能作用上需圍繞著簡單實用為基準,確保國土資源單位的管理事項得以完善和完成。
4.2.3技術先進設計基準
于整個系統建設過程中,需要先進技術作為支撐點,隨著社會的普遍發展,只有先進技術管理體系,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物質需求。技術能帶給人方便的同時,還能促進整個大環境的發展,科學、合理與有效的先進技術,設計一系列業務流程、行政事務管理和融數據處理的實用性系統。
4.2.4標準性基準
信息管理系統標準化屬于一個基礎建設的要求,屬于其他系統兼容與進一步深入擴展的基本保證,因此,土地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必須滿足資料標準化與數據規范化的特點,這樣才能滿足信息管理系統的基本任務和目標,才能促使資源共享和系統開放。
4.2.5發展性基準
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需要從長遠利益出發,設計一套具有發展性的土地資源管理。于各類工作流程、資料格式、資料文檔需要更換和提升時,具有發展性能實施動態擴展和修改,保障動態條件下工作流程的可操作性。
5結論
國土資源的信息管理系統屬于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針對靈魂性數據庫的創建和維護,數據庫內容需要從簡單到繁雜,數據涵蓋的范疇從局部深入到整體,現代化技術手段從低端到高端。而系統數據的收集、輸送和更新為創建數據庫和確保系統實用性的關鍵所在。隨著新時期的發展,針對現成業務工作流程需實施改革和完善,從減少成本為出發點,提升信息管理系統的有效性,進而提升整個國土資源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GIS 農村土地整治 應用
[中圖分類號] P2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0-157-2
1 GIS概述
GIS即地理信息系統的簡稱。上世紀60年代初期,加拿大測量學家R.Tomlinson第一次向人們傳達出了“地理信息系統”的相關概念。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社會的實際需要,GIS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眾多領域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GIS系統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計算機硬件,二是計算機軟件,三是各種不同的方法。GIS系統具有十分強大的功能,能按照“采集管理處理分析建模顯示”的步驟實現對空間數據的一系列處理,尤其擅長處理復雜的土地整治問題,不僅如此,在城市規劃領域、商業選址領域以及災害監測領域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效果[1]。
2 GIS在土地整治中的應用
毫無疑問,土地是一種十分珍貴的資源,是人類及其他生物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與根本,所以,對土地資源實行動態化管理、科學化管理,便成了現階段土地管理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長期任務。GIS在土地整治中得以大展拳腳,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2.1地籍信息管理
地籍信息管理工作是土地整治工作得以有效開展的基礎和保障。在地籍信息管理工作中,應用GIS可實現對各塊土地特征的準確描述和綜合反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基本信息,如位置等;②權屬管理,如所有權等;③附著物情況,如建筑等;④文檔管理,如法律等;五、圖形信息,如地籍圖等。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有助于土地調查、土地登記、土地統計以及土地評價等一系列工作的完成,能為地籍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所以,應在地籍信息管理中積極引入GIS,如農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完善、時域地籍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完善[2]。
2.2土地整治的規劃與評價
對于土地整治而言,做好規劃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在土地整治的整個過程中,規劃集三大作用于一體,即控制作用、協調作用以及監督作用。只有保證規劃工作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才能在土地整治工作實現三大效益(①社會效益;②經濟效益;③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土地整治的規劃主要包括兩大內容,一是自然屬性與經濟屬性的客觀評價,二是實際用地需求量的準確預測。在土地整治的規劃及評價中,GIS發揮出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對土地資源展開全面而準確的清查;②對土地生產潛力展開科學的分析和評判;③對土地適宜性及人口承載力展開客觀的評價[3]。
某土地整治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如圖1所示。
2.3土地整治動態監測
在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土地整治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為土地整治決策的制定和落實提供準確而翔實的土地利用信息,所以,應建立健全應對機制,保證所需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以及有效性,從而最終建立一個完善的、高效的土地整治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在土地整治動態監測的一系列工作中,可借助GIS和遙感技術的有機結合,去獲取相關的必要信息(如土地類型以及利用現狀),為整個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提供實時的、動態的監測信息。除此之外,還應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建立土地整治決策模型,使其在土地整治工作發揮輔助決策的功能[4]。
2.4土地政策的模擬
政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一種原則和保障,能解決土地整治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法規問題、程序問題以及體制問題。在GIS的幫助下,可對土地整治相關政政策的應用情況(尤其是應用原則和應用效果)進行模擬,從而實現對現有政策的補充和完善,這對于土地政策的實際執行而言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5測繪與地圖制圖
制圖是GIS的一大主要功能。3S技術(①GIS――地理信息系統;②RS――遙感技術;③GPS――全球定位系統)在測繪領域展現出了極大的優勢,獲得了廣泛應用,推動了測繪與地圖制圖工作的長足進步與跨越式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無論是地圖數據的獲取方式,還是地圖成圖的技術流程,均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②地圖制圖的耗時得到了明顯縮短;
③地圖制圖的精度得到了明顯提高;
④地圖的種類更加多樣化,各類新型地圖相繼問世,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提供了更多的便利[5]。
2.6土地整治總體規劃
土地整治總體規劃指的是,在某個整治區域內,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經濟條件等),對土地整治情況展開宏觀性的調整和規劃。土地整治總體規劃是非常重要的,是后期土地整治工作如何開展的主要依據,其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土地整治總量的分布及數量的調查及匯總;②土地整治項目具體實施的指導;③土地整治動態變化信息的準確、及時反饋[6]。
3案例
3.1GIS在某農村土地整治總體規劃中的應用
3.1.1規劃設計分析
在現階段的土地整治總體規劃中,GIS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對規劃技術指標進行分析,對地類適應性進行客觀評價,對地類規劃進行有效平衡,總之,在GIS的幫助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分析無論在廣度方面,還是在深度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3.1.2輔助土地整治總體規劃
GIS不僅具有強大的地理信息管理功能,還具有強大的地理信息分析功能,能夠對農田大小以及環境容量進行精準的計算,從而實現對土地整治總體規劃中一系列指標的科學分析,最終合理確定每一塊土地的整治方式或者做法。
3.1.3規劃設計方案虛擬
GIS具有多種強大功能,立體細節觀察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土地整治總體規劃的相關實施人員在GIS的幫助下,可實現對田地、建筑以及道路等實體的虛擬觀察,從而計算并分析出土地整治中的各項支出及收益。不僅如此,在GIS的幫助下,還能實現對上述實體的實時定位,從而制作出符合規劃設計區實際情況的三維圖像,然后結合VR技術便可建立一個立體仿真的三維模型,使得GIS所展現的功能得到了大大的增強。在三維模型的幫助下,相關實施人員對土地整治整體規劃便有了一個更為細膩、更為直觀的感受,這對于后續的形象思維工作、空間造型工作以及最終的評價與篩選工作而言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3.2基于GIS某農村土地整治總體規劃圖的建立
3.2.1底圖上要素的確定
土地整治總體規劃圖底圖主要涉及三大要素:
①基礎地理要素,主要包括主要水系、居民生活區、交通脈絡以及等高線等;
②專業要素,主要包括新農村居民生活區、道路網設計、關鍵工程項目以及基本農田等;
③整飾演要素,主要包括圖名、圖例、比例尺、編圖說明以及制圖設計單位等。
3.2.2土地整治總體規劃圖底圖成圖方法
3.2.2.1底圖成圖要求
該圖不僅要具有空間直觀性,而且要具有可量測性,還應具有概略一覽性。除此之外,該圖要能夠清楚而準確地向人們展示規劃當年所屬區域一系列地類分布的實際情況,要保證圖數一致,要保證投入和產出的有機結合,覆蓋范圍僅為當地,且直接關乎農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土地的實際用途。
3.2.2.2底圖成圖方法的確定
在編繪過程中,尤其要做好成圖方法的選擇和確定,一方面要符合成圖的各種要求,另一方面要保證各項投入(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合理性。通常利用GIS予以實現。由表1可以看出,相較傳統手工方式而言,GIS更具優勢。應用GIS進行地圖底圖的制作,不僅成本較低,而且能夠提供多種比例尺圖樣,另外,在區域特征處理方面展現出了極大的優勢,是規劃部門提高自身工作質量及效率的有力工具。
3.2.2.3底圖成圖過程設計
在GIS軟件的幫助下,將數據輸入計算機(在輸入過程中,應按照特定的編碼執行,與此同時,還應保證數據的精確性),從而使空間數據、屬性數據之間形成有效關聯,最終建立健全為該農村土地整治總體規劃提供數據支持的空間數據庫。另外,在GIS軟件的幫助下,可實現對該農村土地整治規劃圖的有效編輯,如點、線、面三要素的形狀、位置、大小以及顏色等[7]。
4 GIS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的趨勢
4.1存在的問題
4.1.1認識問題
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國還沒有將GIS的建設與發展置于戰略的高度,投資偏少,基礎設施不足,現階段,遠遠無法和某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相提并論。
4.1.2人才問題
GIS在人才方面有著更高的需求,不僅表現在數量上,更表現在質量上,只有培養一大批綜合素質過硬的GIS人才,才能推動GIS事業的更快發展、更好發展。
4.1.3數據質量問題
GIS數據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多方面因素,給數據庫的建立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如果數據質量太高,則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如果數據質量過低,則無法滿足使用要求,導致重大損失,所以,將數據質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便顯得非常重要了。
4.1.4安全問題
那些和互聯網存在數據互通的GIS,應充分做好數據保密工作。GIS中的數據極為龐雜,一一核實并保證它的對外不會對國家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具有相當的難度。
4.1.5網絡通訊建設不同步
在GIS發展和普及的過程中,最大的制約在于網絡通訊建設不同步,即低帶寬的網絡通訊。除此之外,相關網絡產品質量的好壞、價格的高低也會給GIS的網上應用造成十分明顯的影響。
4.2發展的趨勢
目前,GIS理論日益完善,人們對它的依賴性也在與日俱增,為GIS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內部基礎和外部基礎。GIS發展方向包括兩大方面,一是集成化,二是智能化,具體如下:
①面向對象技術與GIS的有機結合。利用內部連接實現圖形及屬性數據的相互聯系,再通過混合處理實現二者的徹底結合;
②GIS高維化。基于三維GIS的四維GIS正在醞釀之中,將會在地址特征觀察領域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3S技術發展及應用。GIS、RS、GPS三者將會實現整體的有機結合;
④系統專門化。用戶僅需要購買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軟件即可;
⑤GIS網絡化。在GIS發展及應用的整個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使其發生質變,如在網絡技術的幫助下,數據庫在地理位置方面能夠以分布的方式呈現,如此一來,子數據庫便可針對局部展開一系列的操作;
⑥GIS將會與專家系統等完成有機結合,為那些地學難題的解決提供有效途徑;
⑦GIS標準化。該發展方向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能夠大大提高相關工作的質量及效率[8]。
5結束語
本文結合實例對GIS在農村土地整治中的應用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包括地籍信息管理、土地整治的規劃與評價、土地整治動態監測、土地政策的模擬、測繪與地圖制圖以及土地整治總體規劃等。相信隨著GIS的進一步發展,其在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作用將會愈加重要和明顯。
參考文獻
[1]李睿璞,盧新海,馬才學.基于GIS的農地整理三維可視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0(05).
[2]劉增良,陳品祥,賈光軍,李揚.虛擬現實技術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J].測繪通報.2010(05).
[3]李芳玉.三維地質建模與GIS的結合研究[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1(01).
[4]白冰.試論土地整治的內容、方法和原則[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07).
[5]吳剛,苑曉志.遼寧省農村土地整治模式及政策思考[J].國土資源.2009(11).
[6]鄖文聚,楊紅.農村土地整治新思考[J].中國土地.2010(Z1).
關鍵詞:報價系統;拍賣;抽簽;實時
中圖分類號:TP30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11-0000-02
The Design&Implementation of Auction Ballot Quotation System
Jiang Long,Wu Xingnian,Huang Chaodong,Liu Yi
(Leshan Normal Unlversity,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Laboratory,Leshan614004,China)
Abstract:The subjec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continues to heat up in recent years,the country ushered in a new upsurge in land transactions,the relevant state departments to sell the land auction is one of the main land.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continue to develop,for the bidder in the auction bidding atmosphere of intense intellectual analysis,real-time to show the current subject of the highest price bidders,the unit acres price,land and other investments floor reference information to facilitate auctioneer to better navigate the auction site,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uction ballot quotation system,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nternet.
Keywords:Quotation system;Auction;Ballot;Real-time
一、引言
過去的幾十年里,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在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中均起著主導的作用,是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競爭力的關鍵;信息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血液"、"劑";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地滲透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信息產業包括各種信息技術產品和信息產品的生產、應用和服務,即信息設備制造業,軟件和系統集成業以及信息服務業三大部分,三者既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受房地產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全國迎來了土地交易的新。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土地供應必須在地方政府授權的交易中心在指定的時間、公共場合,在主持人的主持下,通過公開競價而定價的方式買賣土地的使用權。
按照“政府調控、市場供地、規范運作、依法管理”的要求,為能在土地拍賣現場向各位競買人提供實時的最高應價、單位畝價、樓面地價等投資參考信息,特開發此貫穿整場拍賣會流程的信息化系統,保證國有土地“公平、公正、公開”的順利拍賣。
二、需求分析
在我國的土地拍賣中,一般都采用有底價、增價方式,現場競買人自由競價,價高者得。通過對某承辦土地礦權交易事業單位的實際需求分析,本系統必須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一)顯示實時性
為讓競買人能夠實時看到拍賣標的當前最高應價、樓面地價、每畝單價等投資分析信息,要求本系統顯示端必須實時反映場上競價情況。該系統采用服務器推技術原理,應用線程等技術,保證了系統的實時性。
(二)美觀性和靈活性
為了緩解拍賣會的緊張氣氛,在顯示報價的同時給競買人親切、信任、精致的感覺,將本系統的顯示端單獨設計,由用戶自己定義調用事先設計好的圖片、flash、視頻等多媒體元素,增加系統顯示端的美觀性和靈活性。
(三)良好安全性
本系統的操作人數多,安全涉及范圍廣,所以對系統的安全性有比較高的要求。除對系統的各種信息都采用各種數據加密外,還通過設計IP段的限制、登錄時間段的限制、連接數的限制、特定時間段內登錄次數的限制等措施來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三、系統設計
(一)系統體系結構設計
本系統所有業務在交易中心內部運行,數據集中在一個數據庫服務器上,處理可能分布到應用程序的各層上,借助于中心內部網絡,中心各部門員工可以無障礙地實現分工協作,共同完成目標任務。根據系統目前總體目標及技術成熟型、一般企業流行的體系結構,該系統采用C/S分層體系結構,具體劃分為三層:表現層、業務層和數據層。表示層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客戶端;數據層就是對應于專業的數據庫服務;業務邏輯層則集中體現了系統的功能實現,通常又被稱為中間層。如圖1所示。
1.表現層:用戶和系統進行交互地層次。通過鍵盤、顯示器、鼠標、打印機等進行人工交互。
基于網絡的EXE/DLL解決方案:即所謂的“胖客戶機”解決方案。編寫前臺源程序,編譯成目標代碼(EXE)文件。本方案是本系統的主要解決方案,完成各種數據管理、數據處理以及速度要求高的特殊查詢.。
工作平臺選用Windows 9X/ME/2000/XP,開發工具選用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Studio2005。
2.業務層:即事務邏輯層或中間層,完成事物處理規則和業務流程約束數據的處理。
3.數據層:即數據資源管理層,本層完成數據資源等的插入、刪除、更新修改等數據存儲管理工作,還包括定義各種存儲過程、數據約束等控制、觸發器定義等在本系統中采用RDBMS來完成數據層功能,應用Microsoft SQL Serve2000來實現。
(二)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根據對土地礦權交易中心土地拍賣流程的需求分析,將本系統分為4個模塊:數據管理模塊、抽簽選號模塊、競價記錄模塊、實時報價模塊等模塊,其功能模塊如圖2所示。各模塊分別由各職責部門依次操作,協作完成。
1.數據管理模塊。數據管理模塊主要包括拍賣標的信息管理、競買人信息管理和應價牌編號等管理,是該系統運行的基礎性工程。通過標的信息管理,明確每宗拍賣標的名稱、起拍價、增加幅度、土地面積、容積率等信息;通過標的競買人信息管理,明確每宗拍賣標的所對應的競買人信息;最后通過應價牌編號管理,添加對應數量的應價牌號。
2.抽簽選號模塊。抽簽選號模塊又分為選擇抽簽競買人模塊和選號模塊,用于拍賣會開始前,在選擇抽簽競買人客戶端確定競買人資料并選定,然后在選號端用競買人現場隨機抽取應價牌號,保證整個操作公平、公正、公開。
3.競價記錄模塊。競價記錄模塊主要用于拍賣會現場競價的記錄,以達到實時更新顯示端的顯示內容的要求。拍賣會開始后,場上記錄員根據現場競買人舉牌應價或者報價情況,實時更新當前標的最高競價等信息;當拍賣現場尷尬時,可點擊簡介按鈕,展示拍賣標的宣傳信息,緩和現場氣氛;當拍賣師落錘成交時,點擊成交按鈕,標的沒成交的點擊流標按鈕。
4.實時報價模塊。實時報價模塊也是顯示端,運行該端的電腦直接連接到投影屏上全屏顯示。該端根據競價模塊的數據更新實時顯示當前最高應價、樓面地價、單位畝價等信息;當競價模塊點擊簡介按鈕時,該端循環調用顯示該標的文件夾里的宣傳圖片;當競價模塊點擊成交按鈕時,該端調用顯示恭喜成交的Flash視頻,隨后顯示該宗標的成交的相應信息;當競價模塊點擊流標按鈕時,調用顯示流標圖片。
四、結語
本文介紹了土地拍賣抽簽報價系統的設計與開發過程,闡述了C/S分層結構體系的功能特點,從而對系統實現的總體框架和技術的運用更加明確。該系統的開發貫穿了土地拍賣的整個流程,具有操作簡單、不易出錯的特點,其實時報價功能為競買人提供了理智分析的可能。該系統的成功應用,使該中心的土地拍賣更加透明和公開,方便了競買人的投資分析,提高了政府形象和土地的成交率。
參考文獻:
[1]內格爾.c#高級編程(第四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海藩.軟件工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009年.在局黨委的正確領導和市局地籍處、規劃院的指導下,以加快地籍規范化建設為核心,圍繞2009年地籍管理工作要點積極開展工作,根據工作計劃,圓滿的完成地籍管理工作各項任務,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完成工作情況
1、籍管理規范化建設。在完成城鎮地籍調查和建立地籍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對地籍管理歷年的工作進行了匯總,分析,并且對相關制度和規范進行了整理且匯編成冊。同時向省廳申請了*縣地籍管理規范化達標考核。
2、“根據縣委“企業服務年”活動安排,我科室在服務好企業的同時,與6家存在困難和問題的企業進行了結對,和企業一起把困難與問題逐個分析,整理出問題所在,做好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協調,目前6家企業所遇到的困難及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科室將繼續跟蹤服務。
3、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我縣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在局領導的重視和市局規劃院的密切協作下,目前已完成農村土地調查和基本農田上圖兩項任務,已將成果上報省、全國二調辦審查核實。
4、竣工復核驗收工作。截止10月底,共對27宗土地進行了竣工復核驗收。
5、地籍發證工作。至2009年10月底,全縣目前已完成發證數1769宗,其中國有1570宗,集體109宗。抵押90宗。
6、權屬糾紛調處工作。今年共對3宗土地進行了調查調處,其中1宗為2008年遺留的土地糾紛。
7、做好了2008年度地籍擋案的歸檔工作并且對歷年地籍登記卡進行了整理。
8、認真做好集體農用地發證的資料整理工作。
9、根據局里的需要,配合其他科室完成相關任務。
二、年內需要完成工作
1、2009年是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的決戰年,12月底還要完成二調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五項工作內容:一是第二次土地調查標準時點的統一更新;二是2009年度土地變更調查;三是二次調查城鎮土地調查;四是二次調查專項用地調查;五是二次調查土地權屬爭議情況調查。
2、認真做好省廳函<2009>56號《關于做好2009年地籍管理進度匯總統計工作的通知》,時間要求在11月20日前上報。
3、繼續做好集體宅基地使用權發證工作。充分發揮土管所作用,爭取完成95%的發證任務。
4、開展農村主要居民點(崇頭鎮)的城鎮地籍調查工作。
5、做好權屬糾紛調查和調解工作。
6、做好局安排的其他工作。
三、2010年地籍管理工作思路
2010年地籍管理工作是收獲成果的一年,通過前幾年的努力,完成了城鎮數字地籍測量、土地更新調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集體農用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等項目,并都建立了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在新的一年,主要是加強這些成果的應用下功夫,使地籍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信息化、規范化,提高地籍管理工作效率。
1、繼續做好地籍管理規范化建設,完善各項相關制度,爭取通過省廳對我縣地籍管理規范化達標的考核。
2、認真做好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完善和改進工作,2010年對信息系統進行完善,把局歷年的地籍檔案進行數據入庫,掃描歸檔。全縣共有3萬多宗土地登記發證地籍檔案,全部進入到信息系統中,便于工作和查詢,該項工作的開展可能走在全市地籍管理工作的前位。作為我局2010年的地籍管理工作一項目標,但須要經費40—50萬元。
3、做好日常地籍工作
①做好日常的土地登記發證工作。
②做好土地復核驗收工作。
③做好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后續工作,按時通過部、省廳的驗收。
④做好年度的土地變更調查,按統一時點上報成果。
⑤做好09年度地籍檔案的歸檔工作。
⑥做好農用地報批的審核工作。
4、做好權屬糾紛調處工作,調處率達到90%以上。
5、配合其他科室完成相關任務。
四、存在問題
1、地籍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系統仍然有缺陷需要升級,檔案數據不完全;檔案資料沒有掃描入庫;城區外的數據沒有入庫;人員操作還需要培訓;日常更新機制尚有困難,主要是調查測量跟不上。
關鍵詞:土地收購儲備;GIS;土地資源管理系統;空間數據庫
隨著天津市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建設的不斷推進,濱海新區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伴隨而來的是濱海新區建設項目數量增長快,房地產市場更加活躍,土地需求量不斷增加的狀況。特別是去年濱海新區建立了土地集中交易日制度,土地收購整理儲備管理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土地開發和土地交易工作的難度也逐漸加大。如何在當前形勢下,把濱海新區的土地資源優勢充分地發揮、利用起來,加強監管,規范運行,建立健全土地資源利用全程檢測體系,科學、有效地做好土地整理儲備、土地開發和土地交易的管理工作,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質量和水平,將土地資源優勢有效的轉化為招商優勢、建設優勢、以及管理上的優勢成為濱海新區土地整理儲備管理工作者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目前,濱海新區的土地整理儲備、開發、交易管理工作還存在著對土地整理儲備、土地開發和土地交易各環節信息掌握不及時、不全面,數據沒有進行系統化整理,數據更新滯后,查詢統計工作量大且效率低,對整理儲備土地信息、土地開發信息和交易信息缺乏定量定位分析,技術手段相對落后,應對重要緊急情況快速反應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問題。
一、平臺系統開發中的關鍵技術
濱海新區土地資源管理平臺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系統,需要實現多重功能,為更好實現系統設計的目標,采用了眾多先進技術,下面針對其中應用的關鍵技術作簡要介紹。
第一,組件式GIS技術,組件式GIS的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塊劃分為幾個控件。每個控件實現不同功能。各個GIS控件之間,以及GIS控件與非GIS控件之間,可采用可視化的軟件開發工具集成起來,形成最終的GIS應用。
第二,數據的無縫集成技術。在GIS應用數據庫設計中,數據的無縫集成是比較關鍵的,只有實現了數據的無縫集成,才能真正保證系統和數據的分離,為功能的集成打下基礎。這樣通過多源數據無縫集成技術,可以在不改變原數據格式的前提下實現對不同格式、不同來源數據的訪問。這將為數據共享、數據交換提供基礎的功能支持。系統將統一管理濱海新區范圍內的各種空間數據,包括測繪基礎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及地籍數據等,能對各種空間數據進行錄入、編輯、轉換、分析、輸出等操作,具有強大的圖形自檢功能,做到圖文一體化,提供專題空間數據服務。
第三,基于ArcSDE技術的數據管理。ArcSDE是一個先進的空間數據服務器軟件。它可以為任意的客戶端應用,提供了一個在DBMS中存儲、管理和使用空間數據的通道。其具有高性能的DBMS信道、開放的DBMS支持、GIS工作流和長事務處理、豐富的地理信息數據模型等特點,支持企業級GIS的開發與應用。
第四,數字權限控制技術。中心內部大量數據信息都屬于資料,為保證網絡環境下的數據安全,防止病毒入侵、非法訪問、惡意更改毀壞,系統采取完備的數據保護和備份機制。此外為了防止非授權用戶的非法入侵和授權用戶的越權使用,系統應進行各種級別的權限控制,并具備審核功能,自動記錄用戶訪問的情況和操作過程,以備日后查詢。
二、濱海新區土地資源基礎平臺系統分析
濱海新區土地資源管理系統要求能夠對濱海新區范圍內土地利用數據及基礎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對土地的收儲讓業務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統計,能及時了解新區土地收儲及供應情況,為新區規劃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因此平臺應能實現土地的地理信息圖形文件管理、土地現狀及利用圖顯示、查詢、統計分析、地圖輸出以及數據管理等功能。通過了解濱海新區土地收儲及供應的業務內容,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出土地資源基礎平臺的詳細需求。結合需求分析,采用基于UML的面向對象系統分析方法,通過對中心業務流程進行分析,將業務流程轉化成數據流程,為系統功能設計和數據庫設計奠定基礎。
三、濱海新區土地資源基礎平臺的設計
濱海新區土地資源基礎平臺的設計主要是基于系統分析,按照系統設計的原則和目標,選擇合適技術、平臺及開發方法對系統進行設計開發。在本部分中先介紹了系統的設計開發方法,進而進行系統的總體結構設計、系統功能設計和空間數據庫設計。
基于已有的GIS軟件平臺,采用通用的軟件開發工具進行集成二次開發,實現地理信息系統的各項功能。這樣既充分利用了GIS工具軟件對空間數據庫的分析和管理功能,又可以利用其它可視化開發語言具有的高效、方便的編程優點,集二者優勢,大大提高平臺系統的開發效率,又使系統具有良好外觀效果,強大數據庫能力,并且易于移植、可靠性好、便于維護。
系統開發具體步驟如下:
1.系統需求分析與模型的構建
通過用例來收集和管理需求:認真、細致地分析業務工作流程,通過使用標準建模語言UML,描述出用例圖,畫出現行系統的數據流程圖。并將這些模型信息反饋給用戶,經共同討論后確定。然后再根據用戶的目標需求,構建應用模型,以便獲取用戶準確的應用需求,估算成本與效益。
該階段需要完成項目開發計劃書和需求分析說明書。
2.原型構建
根據用戶確認的應用模型和相應的數據流程,快速構建應用程序原型,通過原型,用戶能直觀、全面地了解到應用系統的需求分析和設計是否與用戶的理解一致,是否符合用戶的目標要求,從而減少溝通上的歧義,最大限度上地確定用戶需求。
3.系統概要設計
根據系統模型和數據流程圖設計出用例圖、系統功能結構圖、模塊劃分結構圖,定義出系統類圖、對象圖(根據對象化的方法實現高內聚、低耦合的對象劃分和系統結構以及模塊劃分);涉及用戶接口、系統內部接口、系統代碼;設計數據庫結構以及進行用戶運行設計、安全性設計、維護設計等。
4.系統詳細設計
系統概要設計完成后,進入系統詳細設計階段。系統詳細設計包括:包圖、順序圖、合作圖、狀態圖、系統結構圖、數據機構描述表、數據元素描述表、數據結構圖、模塊描述表、系統流程圖等。
5.系統的分布實施
系統詳細設計完成后,根據狀態圖、構建和配置圖進入系統編碼和系統調試階段。大致步驟如下:建立用戶機器操作環境:根據詳細設計的系統與子系統的劃分方式,建立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級用戶,并設置用戶口令。設置用戶的操作環境(用戶環境、用戶資源等)。1)建立用戶數據庫:根據用戶的劃分情況、數據庫結構和數據元素描述表建立用戶數據庫。2)建立菜單:根據自系統的劃分方式,建立用戶菜單及其各級子菜單,并且給使用這些菜單的用戶授權。3)建立操作界面:利用開發工具,建立各個模塊的用戶操作界面,并且與用戶研究,從而建立最佳的用戶操作界面。4)完善模塊功能:根據需求和建立模塊的目標,完善各個模塊的各種功能,并完善各模塊間的聯系。5)編制各種報表:在本階段中軟件開發人員要隨手記好編程筆記,及時整理成模塊開發卷宗紀要、完成各子系統的測試計劃和簡要用戶操作手冊。6)系統測試:首先進行模塊測試,然后聯合測試。嚴格按照軟件工程的方法,利用白盒法和黑盒法進行測試。7)系統的試運行和文檔的編制:各個子系統經過測試后,投入試運行,并對整個系統進行聯調,監測參數傳遞的正確性和數據的共享情況,總體測試完成后,把系統移交給用戶使用。
四、結論
本文根據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現狀及特點,結合目前濱海新區土地資源管理及土地收儲讓工作現狀,圍繞平臺系統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從系統功能需求出發,進行系統分析與設計,建立系統的技術架構、功能架構及數據庫,實現基于GIS和數據庫技術的天津市濱海新區土地資源基礎平臺的開發目的。通過初步應用,平臺系統的開發基本達到設計要求,滿足了土地利資源信息管理及土地收儲讓工作的日常需要,實現了對土地資源信息數據的規范化、科學化和自動化管理,提高了土地收儲讓工作的管理水平,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通過平臺系統的開發設計,將GIS及數據庫等技術運用到土地資源管理業務中,極大方便了土地收儲讓業務工作的進行。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系統應用GIS技術及空間數據庫技術進行土地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并將他們很好地聯系在一起,方便了各種土地資源信息管理及業務流程的進行。
2. 系統打造面向濱海新區土地整理儲備的協同辦公、過程監控、宏觀統籌管理和輔助決策支持的圖、文、表、管一體化信息平臺,實現濱海新區土地資源管理工作的網絡化、信息化、標準化和智能化。
3. 系統對天津市濱海新區的土地資源數據及收儲讓工作流程進行了有效的管理,對土地收儲讓信息進行分析和統計,并可提供相關圖件和分析統計成果,為新區政府制定各種城鄉建設規劃及土地利用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劉丹,鄭坤,彭黎輝.組件技術在GIS系統中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2, 27 (3):263~266
[2]王麗萍,邱飛岳. 基于Internet的土地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1998 (7): 62~64
[3]劉春,陳能,奚長元.面向土地利用現狀的GIS空間數據庫構筑[J].測繪通報,1999 (4):20~22
通過作者實際參與的“融安縣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根據目前市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對電子辦公、數字地籍的實際業務需求以及數字城市空間框架設計的要求,提出建立集土地登記一站式辦理、地籍矢量數據的管理、變更、歷史處理、檔案管理等功能的土地登記業務辦理與地籍矢量數據一體化集成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
關鍵字: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土地登記;一體化;SuperMap Objects
前言:
對于人均土地資源稀少、土地分布不均勻,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與土地保有量矛盾重疊的我國,將地籍管理信息系統作為納入數字城市空間框架的國土資源管理應用系統進行首先的研究、開發的需求,尤為迫切。
1.國內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研究的現狀
我國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和建設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家對土地資源管理的重視和持續性的投入,目前市縣級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以及國土資源管理一體化建設的步伐正在加快。隨著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土地變更頻繁,地籍產權產籍管理工作數據量大、準確性要求高,單純的矢量、屬性信息管理系統已經不能適應越來越復雜的土地管理日常業務。
2.研究的目的
本文應用.NET技術和能夠存儲海量數據的空間關系數據庫技術,通過對現有的地籍、地形圖形矢量數據的處理建庫,以符合國標的地籍、地形、業務綜合關系數據庫系統為基礎,實現土地登記業務辦理與地籍矢量數據一體化集成的市縣級地籍管理信息系統。
3.一體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統軟件設計
3.1功能設計:
在軟件的設計方面,將按三層模型(Three-Tier),按數據服務層、應用邏輯層、表現層等層次構造系統。組件具有較好的重要性,可以對部件獨立升級,增加新的接口(屬性與方法),而不影響原有系統。另外,得用組件可以構造新的應用子系統。在具體實現上,將按業務職能和機構組成劃分應用子系統,其結構如圖3.1所示。
圖3.1融安縣土地信息系統總體結構圖
3.2數據庫結構設計
數據庫分為系統數據庫、地籍數據庫、地形數據庫、檔案數據庫四個子庫。其結構見圖3.2。
圖3.2 融安土地信息系統數據庫總體結構
4.一體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統軟件的功能實現
4.1查詢模塊
①業務查詢。通過選擇業務相關信息,諸如業務號、申請人、辦理人、辦理日期、辦理狀態等條件,實現業務信息記錄的檢索查找。
②宗地查詢。通過設置查詢條件,檢索相關宗地信息記錄以及分類信息(共有宗地、他項權利等)。并可使用帶有用例的SQL高級查詢進行更為模糊的條件查詢。
③歸戶卡查詢。通過輸入歸戶卡號、權利人、身份證明信息、地址等信息條件檢索匹配的規劃卡記錄,也可使用帶有用例的SQL高級查詢進行更為模糊的條件查詢。
4.2登記模塊
依據國家土地管理局《土地登記規則》建立的標準土地登記流程,按照次序由向導分步完成土地登記的各項工作,可暫停,可掛起、可撤銷。業務登記基本分為申請、收件、地籍調查、審查、審核、審批、注冊登記、發證等步驟,流程設計嚴格,遵循的邏輯性強,避免出現違規操作和誤操作以導致業務程序混亂的可能。并且各個辦理階段的回執可打印、記錄信息可附圖,并且如果在當前步驟發現上一操作存在信息錯誤,還可以駁回重新辦理。流程見圖4.1。
圖4.1 土地業務流程圖
4.3建設用地專題子系統
建設用地專題子系統是為了處理建設用地報批數據的錄入、會審、報批、批復、發證及查詢等專門設計的辦理系統。意在提高建設用地報批工作的規范性,減少疏漏,節約辦理時間。建設用地子系統從風格和操作習慣上同母系統保持一致。
4.4檔案子系統
檔案子系統是專門為國土局檔案室歸檔、查檔等工作設計的單獨模塊。檔案管理子系統通過檔案管理操作員單獨的信息錄入、掃描等工作完成基本的信息域的建立,并組織日常工作。檔案管理基本分為歸檔和查檔兩個主要方面。通過檔案類型管理設置可以修改、重新搭建檔案的類別、級別、信息內容字段,適應不同的習慣和管理方式,具有完全的模塊自由度。檔案子系統界面簡單易操作,對沒有電腦基礎的人員亦可以短時間內達到熟練操作的要求。
4.5圖件子系統
圖件子系統是為了滿足地籍圖文一體化管理進行矢量數據庫管理的綜合圖件系統。它集建成區地籍、地形數據一體管理,宗地圖形數據創建、管理,圖形編輯,矢量數據更新,矢量數據提取,圖形統計分析,圖形屬性查詢,宗地歷史創建、回溯,專題圖形編制,標準分幅圖形輸出等功能為一體,是一個有效進行地形、地籍矢量數據庫綜合管理的辦公輔助平臺。圖件子系統采用SuperMap SDX+大型數據庫引擎實現與SQL矢量數據庫的對接,通過SuperMap Objects二次開發工具與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5-C#語言進行的開發。系統界面友好,操作簡單、功能強大,響應時間短、運行速度快,圖面配置整潔、符號化完整,矢量處理工具齊全、編輯方便,輸出圖形快捷,能很好的滿足地形、地籍矢量管理工作的各項要求。比普通的矢量桌面管理軟件功能更多、更有針對性。可以極大的改善國土局矢量圖形業務的軟件環境,提高編輯舒適度,提高效率。
4.6管理模塊
系統管理包括用戶管理、業務流程管理、數據庫管理、參數設置、數據字典管理等功能。是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功能。
5.開發關鍵技術
5.1SuperMap SDX+空間數據管理引擎
SuperMap SDX+ 數據引擎是SuperMap 軟件平臺中的空間數據庫引擎,它為SuperMap Objects提供訪問空間數據的能力,通過它來實現對空間數據的存儲、索引、讀取和更新。使用大型關系數據庫來一體化管理空間數據和業務數據,已經成為GIS應用發展的主流。空間數據庫技術在很多方面有著明顯的技術優勢,包括海量數據管理能力、圖形和屬性數據一體化存儲、多用戶并發訪問(包括讀取和寫入)、完善的訪問權限控制和數據安全機制等。SuperMap SDX+ 數據引擎采用先進的空間數據庫存儲技術、索引技術和查詢技術,具有“空間-屬性數據一體化”、“矢量-柵格數據一體化”和“空間信息-業務信息一體化”的集成式空間數據庫管理能力。
SuperMap SDX+數據引擎的長事務處理和時序管理功能為本系統實現特定的歷史功能提供了思路和幫助。
5.2土地歷史數據的層次專題化處理
土地管理中非常強調歷史數據的管理與應用。地籍信息管理不但要對當前的地籍數據進行查詢、編輯、移植,還要對歷史信息進行查詢、回溯。對于以往的地籍信息系統,矢量歷史數據管理和回溯是一個正在研究中的問題。超圖公司的二次開發平臺有自己的歷史管理方式即歷史處理和長事務處理,我們結合SuperMap的設計思路,針對市縣級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特點,采用對宗地的歷史矢量對象進行分層累計存儲、專題形式顯示的方式,即通過屬性標識特定宗地的歷史節點信息,通過節點信息用專題地圖的形式來表現各個階段的宗地歷史情況,并通過矢量編輯的形式進行宗地歷史的回溯。有效的解決了變更、監測過程中歷史數據回溯問題,減少了數據冗余,提高了系統速度。
6.結語:
伴隨著國內GIS發展大潮,傳統的地籍管理模式很快將被取代。可移植性較差的C/S模式系統也必將被迅速發展的WebGIS所取代。未來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除了在Internet上取得廣泛的應用之外,更為優越的3D信息管理系統也必將給政府應用和公共服務帶來新的視野。
參考文獻
[1]王萬茂.地籍管理[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10).
[2]敦力民.城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
[3]王康弘.地籍信息系統關鍵技術研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0.
[4]土地登記規則.國家土地管理局.1995-12.
[5]SuperMap關鍵技術.北京超圖軟件股份有限公司.
關鍵詞: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未來;發展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美國副總統戈爾于 1998 年 1 月 31 日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這主要是由美國的國家目標和全球戰略決定的。同樣地,從我國的國家目標出發,我們需要一個中國數字地球或數字中國。由于數字地球不是一個孤立的項目,而是一項整體性的導向性的戰略目標。因此,需要從戰略的高度考慮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概論
土地是人類立足的場所,生存的條件和使人類勞動能夠得以全部實現的基本條件與基礎。土地問題根本是一個管理問題。如何管理土地,使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成了土地管理工作的首要問題。土地管理信息系統(LIS)是土地規劃和管理定量化、科學化以及對土地信息進行快速查詢、分析和更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并為決策提供輔助支持。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是基于信息技術的土地管理的最先進方式,是現代土地管理的基礎和核心,是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具體應用。所有和土地信息有關的系統都可以歸入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范疇,包括城市規劃、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資源開發、耕地保護、建設用地管理、土地定級估價等。
由上我們可以知道: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由硬件、軟件、數據、人和方法組成。硬件和軟件為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提供環境,數據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內容,方法為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提供解決方案,人員是系統建設中的關鍵和能動性因素,直接影響和協調其他幾個組成部分。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是數據的采集、管理、處理、分析和輸出,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專業的研究與應用。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特殊功能有圖形數據的輸入與編輯,圖層與圖幅管理,建立拓撲關系,空間查詢功能,屬性數據的輸入與編輯和空間分析功能。
二、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方向
2.1、土地信息管理的網絡化。互聯網具有不受時空限制能快速、直觀的土地信息,對于合理保護、利用和開發土地資源,整合資源優勢,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生產力,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利用互聯網空間數據,為用戶提供空間數據瀏覽、查詢、制作專題圖和分析的功能,已經成為土地信息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確保信息化標準建設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國土資源部已組織力量著手進行國土資源信息標準參考模型。國土資源數據模型和國土資源信息化標準體系等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為了協調和規范數據庫標準,應用系統建設規范等工作標準的制定,國土資源部正在加緊國土資源信息元數據標準高層分類、編碼及數據文件命名、以及相關的網絡開發。規范網絡系統建設、規范國土資源大調查、成果數字資料匯總規范等信息化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2、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集成化、模塊式。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實時、準確的獲取土地空間數據,包括土地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情況、地籍資料等空間數據,這就要求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采集要求快速、便捷、準確。隨著測繪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衛星遙感技術與全球定位技術,這兩門技術為空間數據的快速采集提供了可能,地理信息系統科學為空間數據的壓縮、管理提供了可能。遙感技術已經從多光譜衛星發展到主動雷達遙感,實現全天時全天候探測,空間分辨率也由30 米發展到亞米級,時間分辨率發展為 1 天,這為大面積土地利用信息實時采集提供強大的技術保障;全球定位技術(GPS)的地面數據采集也實現高精度、自動化,滿足了地籍測量的基本要求。
就以城鄉一體化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為例,本文發現:城鄉一體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對整個縣級行政轄區范圍內建成區和非建成區土地的權屬、利用類型以及其他專題數據,在統一坐標系、統一 GIS 平臺、統一分類體系、統一技術標準下實施統一管理的信息系統。即實現多尺度、多級區域、多專題數據融合成一體化的專題數據。因而在該管理信息系統中做好對各種數據的組織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換言之,城鄉一體化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呈現出日漸集成化、模塊化的發展態勢。
2.3、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一體化。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是促進各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信息網絡技術已經滲透到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其普及程度和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全國國土資源信息網絡系統的建設正在大規模建設中。目前,國土資源部內網和外網已經建成,形成了包括網絡、應用、服務、開發、數據庫和網管等平臺的較為先進的局域網,系統各省級節點局域網有的在建設中,有的已經建設完成。各節點局域網的互聯也即將開展。隨著全國國土資源信息網絡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網上應用系統的不斷增多,系統的安全保密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構建一個完整安全的網絡系統。在建設網絡平臺、系統平臺、應用平臺、網管平臺等的基礎上,規劃設計國土資源信息網絡系統的安全保密系統,防范來自多方面的安全威脅,加強國土資源網絡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保護網絡系統的安全和信息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通過對城鄉一體化中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描述,本文一方面論述了未來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發展的趨勢,并指出我國在未來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創新中占據制高點。因此,應當清楚如下:城鄉一體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是一個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內容,并受到政策、制度的影響,是一個長期而變化的過程。但由于時間和精力的局限,本文只以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兩項業務系統的整合進行研究,以達到“城鄉一體”管理的功能。同時本文也并未對城鄉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建立涉及到的所有技術進行分析研究,如工作流技術,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還需進一步研究。同時隨著技術和應用的不斷成熟,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在國土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土地管理信息系統不僅為我國的土地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管理平臺,也為我國土地動態監測、土地利用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參考材料
[1]. 寇有觀、吳敏:全國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研究[J].遙感信息1998年第1期。
關鍵詞:線狀地物 勘測技術 精準定位 地理信息管理
中圖分類號:P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c)-0051-01
1 線狀地物勘測的定位技術
1.1 精密單點定位技術的應用優勢
利用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提供或自行計算的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衛星的精密軌道和時鐘差,使用者只需要利用GPS雙頻接收機的觀測數據(含非差分的虛擬距離與載波相位觀勘測),在線狀地物區域任意位置都可以實現即時的或后級處理的高精度定位,這種定位方法稱為精密單點定位(PPP)。相對定位是指最少需要兩部接收機,其中一部接收機,安置在參考站(reference,其坐標已知);另外一部接收機,安置在活動站上(rover,其坐標待測)。精密單點定位(PPP)與相對定位最大的區別,在于PPP必須處理衛星時鐘差與接收機時鐘差。在相對定位方面,則至少需要兩部接收機同時收集數顆GPS衛星觀勘測,并采取二次差分方式,將衛星時鐘差與接收機時鐘差消除掉。在PPP方面,只需要一部接收機收集GPS衛星觀勘測即可;然而,其無法利用二次差分方式消除系統誤差。所以,為了處理衛星時鐘差,PPP采用IGS分布全球的GPS觀測站資料求解的精密衛星時鐘差加以改正。至于接收機時鐘差方面,PPP則將其視為未知參數,以最小二乘平差法,在求解點位坐標時一并解算。因此,PPP只需要單一測站的GPS資料,就可以求得精密的測站點位坐標。
1.2 精密單點定位技術應用的修正模型
精密單點定位除了必須顧及模型中各項參數外,還需進行下列改正:天線相位中心偏差改正、地球自轉改正、固體潮改正、海潮改正等。天線相位中心偏差改正:精密衛星軌道所提供的是衛星質量中心在空間的位置,而測距時測定的是從衛星發射天線的相位中心到接收機天線相位中心之間的距離。因此,必須對衛星質量中心與發射天線相位中心之間的偏差進行改正。同樣,接收機天線的相位中心與它的幾何中心一般也不一致。天線定心時是以幾何中心為依據的,而定位時確定的是以天線相位中心的位置。所以定位時也必須顧及相位中心和幾何中心間的偏差。地球自轉改正:在地心地固坐標系中進行數據處理時,還必須進行地球自轉改正。固體潮改正:在月球和太陽的萬有引力作用下,彈性地球表面將產生周期性的變化。對精密單點定位的單日解而言,雖然周期性誤差基本上可以消除,但是殘差影響在水平方向可達5 cm,在垂直方向可達2 cm,因此,必須加以改正。海潮改正:海潮改正比固體潮要小一個等級。
1.3 線狀地物勘測中精密單點定位技術應用展望
精密單點定位已經在線狀地物的控制測量中得到了實際的應用。目前,國內外已經開發了一些相關的軟件或者在軟件中增加了精密單點定位功能,如美國JPL的GIPSY/OASIS II軟件,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P3軟件,瑞士的BERNESE 4.2軟件中也增加了精密單點定位功能。國內如武漢大學張小紅博士的Trip軟件等。目前,加拿大的自然資源部(NRCan)開始提供給用戶在線精密單點定位解算服務。相比RTK技術,精密單點定位技術顯示了很大的靈活方便性。不需要建立高等級控制點,也不需建立基站,各個測站之間的距離可以很長。在任意地區就可進行高精度的點位測量和地形圖測繪。在大范圍變形監測中,由于其不像差分定位那樣要進行基線解算,其點位精度不受其他點位的影響,可得到其在統一坐標系下的坐標移動量。另外,由于精密單點定位技術提供的成果是ITRF坐標,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視為與WGS84坐標系統等同,這與我國的西安80坐標系和北京54坐標之間的轉換會非常方便。
2 線狀地物勘測的地理信息管理技術
2.1 技術應用與系統構成
勘測信息管理資料庫系統大致上可分為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與地理信息系統兩大部分,前者為管理資料庫,后者為管理相關地理空間信息。地理信息系統是一門科技整合下的科學,其可進行系統資料的獲取、儲藏、復原、分析、圖形展現與空間資料等,并以電腦為基礎,進行空間資料的建立、存取、管理、分析、輸出及展示,且可依據不同的決策環境及目的,在線狀地物的勘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線狀地物的勘測中,地理信息管理系統應包括以下6項技術內容:線狀地物基礎信息圖庫和線狀地物信息圖庫;線狀地物空間數據格式和圖式圖例標準;較為完備的線狀地物地理信息數據庫框架;線狀地物樁號編碼管理模式,實現樁號和線狀地物信息的雙向快速查詢,提高信息查詢效率;分級用戶分級功能管理編制的專用線狀地物數字信息管理平臺,包括工程信息管理、線狀地物環境管理和線狀地物變化管理3個子系統;線狀地物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包括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建立動態地理信息數據庫、構建數據標準和信息模式及編制信息管理專用平臺等。
2.2 系統建設
一是就硬件而言,目前難度較低的線狀地物勘測,將全部信息存放在普通的個人電腦中已足夠使用,且不致造成極大的問題。但對于難度較高的線狀地物勘測而言,則需要配置較高等級的GIS管理系統軟件,這也會帶來使用上的難度。就目前的GIS操作來說,其最有效率的操作環境仍會受到勘測層級、資料庫大小與屬性資料多少、資料管理方式擬定、使用者數量、電腦設備,以及軟件需求等因素的影響,最后的決策將根據視其勘測者的選擇,來有效運用GIS技術來整合內部的資料。
二是以軟件來說,由于GIS操作的高度復雜性,使用者界面應該盡可能的清晰、精致、簡潔、直接,并且其指令的輸入以及操作方式應采用下拉式菜單或是對話框及鼠標按鍵予以輔助。就GIS軟件功能來說,大致上可分為五類。一是圖形資料制作與編修:傳統的圖形資料制作,均以人工繪制方式編制,不僅常出現錯誤、耗時且不易修改,以至于漸漸由電腦所取代。但將圖紙數字化成電腦檔案仍是一件相當費時且費力的工作,而這項工作也是GIS建置中的重要部分。二是資料庫管理:早期的圖形資料管理,往往是使用各種的圖紙,以至于一段時間后,常會面臨紙張多而雜亂,無法輕松地做有效率的搜尋或查閱,并且需要占據空間來做擺放位置。使用GIS系統可以有效的運用資料庫管理技術,進行多方位的整合性。三是查詢與顯示:對于GIS的圖形展示,是最基本的一項功能。該項功能可以顯示出平面甚至是立體的圖形,且可與資料庫相互連結,進行多重條件且重復查詢的動作。四是決策與分析:借助GIS分析功能,可以利用資料庫做各種數據的分析及決策(如統計回歸分析),并且可將其結果以立體空間來進行展示。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管理,招標投標,信息數據庫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imes Wuzhou's bid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engineering network bid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system based on content and concep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bid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the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idding, information database
中圖分類號:TN948.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前言
我國招投標制度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探索與建立、發展與規范和完善與推廣三個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招投標制度發展的趨勢應該如下表現:(1)招投標將全面國際化(2)招投標將完善法制化(3)招投標服務將更加專業化和系統化(4)招投標系統將更加行業自律化(5)招投標將更加信息化。
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現行體制社會環境以及建筑市場產品的生產特點,招投標活動運行的機制等使得建筑市場還規范,市場領域的一些問題正待解決,作為梧州市建筑市場也是我國建筑市場的一個縮影,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積極的探索與解決。綜合起來,我市的建筑市場存在的問題概括如下:(1)項目信息的缺失,對于項目信息的并未能有有效的查詢渠道。(2)工程項目相關單位和人員誠信體系未能有效的查詢。(3)參與項目招投標活動和獲取招標文件的手續繁瑣。(4)評標專家庫的專家專業比較單一,未能實現跨地區地域的資源共享。(5)評標過程中人為的因素影響評標結果等等。針對我市建筑市場存在的以上問題,結合我國建設領域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取得的許多豐富研究成果,我市建立工程項目電子招投標平臺信息管理系統的條件基本具備,它能降低市場交易成本,規范招投標程序,實現真正意義的公平、公開、公正和透明,達到招投標規范化、投標便捷化、評標科學化、監管有效化的目標。
網絡招投標信息管理平臺系統內容
2.1網絡招投標信息管理平臺的基本概念
招投標是工程項目的主要采購形式之一,是一種市場經濟的買賣方法,網絡招投標就是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實施工程項目招投標全過程中招標人或人與投標人的在線互動,在相關部門監理、公正證和有關專家參與下,在互聯網上完成在線工程項目、設備、技術服務的采購工作。
2.2網絡招投標信息管理平臺的作用
市場交易程序過程中達到招投標規范化、投標便捷化、評標科學化、監管有效化的目標。有如下特點:
2.2.1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項目采購的各方交易成本,從項目備案到投標報名到領取招投標文件到答疑一系列活動,通過互聯網的互動,能有效的降低各方的成本,因為在交易過程最終是只有少數獲得合同的,未能獲得合同的是無效的交易活動,如果能降低無效的交易活動的成本就是節約了社會的資源,也能間接降低整個建筑市場上工程項目的成本。
2.2.2簡化招投標程序,從而更利于規范招投標的實施過程。通過網絡招投標程序,可以規范招標人、人、投標人的市場行為,避免圍標串標等事件的發生,整個網絡招投標過程都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下進行,有利于招投標程序規范化、標準化、法制化。
2.2.3符合招標法“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通過互聯網公開招標信息,簽證投標人第一時間獲得項目的合法有效信息,避免虛假信息干擾,其中能在招標系統對潛在投標人資格自動審查,自動排序,避免人為干擾資格審查過程。其次,投標人在開標前可以自由修改投標文件,開標后由系統服務自動鎖定,保證了招標的公開公正。
2.3平臺建設的總體思路
2.3.1準備階段
信息數據庫的建立:
建立項目立項信息化、土地信息化、項目建設規劃信息等系統,由招投標電子系統再建立統一合法有效的數據庫,建立工程項目的公共信息,如項目的立項批文號、項目的土地批文號、工程建筑規劃審批號、工程圖紙審批文號、招標方式、評標辦法審批文件等等項目信息。
工程項目相關單位和人員誠信系統的建立
由電子招投標系建立統一合法有效的數據庫,其中包括:項目業主、機構和人員、潛在投標單位和人員等誠信公共信息。區域專家庫等等。
相關部門的監督、公正和仲裁的程序建立。
實施階段:
當以上的前期階段建立和完善后網絡招投標的實施就可以如下進行
在線選擇招投標機構:項目業主在系統工作空間委托招標信息:機構通過選擇參與與否,系統根據報名自動接收預定委托評出結果,系統發出中選機構的相關合法文件。
項目報審:招標人登錄網上招標平臺錄入項目相關信息,提交行業主管部門核準,主管部門登錄行政監督平臺對招標項目進行批復。
招標人上傳招標文件:招標人可根據系統權限進入該系統制作完成電子招標文件,提交行政主管部門對招標文件進行審查。
招標文件審查:行政主管部門登錄平臺,對提交的電子招標文件進行審查,將審批通過的招標文件給予備案。
招標文件備案:經行政主管部門審核通過的備案招標文件,系統自動同步數據到網上招投標平臺,對外招標公告。
投標人的確定:投標人在線公告后,系統自動匹配潛在的投標人,潛在投標人根據需要決定是參加投標,在線報名。
投標人資格審查:系統根據公告要求和評標方法自動進行評比排序,系統自動對潛在投標人權限升級,即可查閱本工程項目共享信息的具體內容。
招標文件的下載:投標人通過網絡支付招標文件工本費,下載項目的招標文件及工程量清單及圖紙等等相關資料,系統自動存儲默認合法有效。
網上質疑答疑補疑:投標人通過登錄平臺可匿名進行質疑,招標人(或機構)直接在網上對投標人提出的質疑進行答復,同時在網上補疑答疑。
投標保證金的繳納:投標人在招標文件規定的時間內登陸平臺,進入網銀賬戶,通過網上支付的方式直接繳納投標保證金。
投標:投標人將標準化的投標文件在投標截止前,經數字簽名和加密后,在截止前進入系統遠程遞交標書,投標截止時間一到,系統自動關閉傳說送途徑,對有效的投標文件進行保存,并允許招標人下載。
開標過程與監控:系統在開標前根據招標文件要求自動抽取確定評標專家,評標專家名單在開標后系統內部顯示,開標后評標專家以匿名通過專用空間進入招標項目,投標文件以匿名的形式出現在評標專家面前,平臺確定評標專家在線后開標、評標,并自動的將開標和評標過程進行記錄,整個開標過程接受在線政府相關監督部門、招標人的監督。
評標結果與評標報告:
評標專家對投標人進行打分,其打分結果自動進入網絡系統,系統自動按招標文件要求和預先設置程序,自動匯總,系統自動生成標準化評標報告。
中標結果公示:所有中標結果均在平臺公示,接受公眾監督。
中標通知書的發送:經公示合格的投標人,網絡系統發送中標通知由中標人確認,系統自動生成相關文件,由招標人送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3、.我市電子招標信息管理平臺建設的構想
3.1整個平臺借助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和安全技術進行建設。
(1)由政府牽頭建立基于互聯網的招投標全過程的集成化管理平臺。(2)各個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相關的子信息系統,(3)專業部門負責解決系統安全,系統安全保障包括物理、網絡、數據、CA認證安全。 (4)電子招標系統進行招投標全過程控制環節的設置,以各節點建立相關的管理信息子系統,建立各節點內參與各方的工作流程及信息流及本節點內配合招投標管理所要求生成的合法、有效、文件及相關資料編制和生成模板。平臺建設完成以后,將形成全市招投標交易統一窗口。整個平臺由網上招投標平臺,計算機評標系統,安全保障三部分組成,按不同部門和角色的權限進行分類管理使用。
3.2平臺建設目標和技術難點。
目標:網絡招投標集成化系統平臺建設需要多方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如:項目立項信息化、土地信息化、建設規劃信息化等等,各個系統共同建立合法、有效的數據庫,每個子系統的軟件在此系統實現無縫連接。登錄到此平臺的用戶將根據其訪問權限瀏覽到相應的子系統并完成自己的任務,查詢并下載所需信息,而無權訪問的子系統對此用戶是不可見或不能達到的,難點:進入系統的建立應該達到擴展性能好、安全性能高、使用操作簡單、安裝維護方便。
3.3平臺建設要處理好兩大問題
此平臺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有政府牽頭,政府各行政部門和招標人、投標人聯系構建并推進的,我市對于建設領域信息化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建立網絡招投標管理信息平臺的過程中,需要的是(1)政府部門的統一領導,各個相關的行業的行政部門建立完善好行業的合法有效的數據庫,建立工程項目的公共信息。(2)企業對建立平臺的支持與參與。如何使各個行業統一起來建立各個合法的公共信息節點、以及如何使各個企業積極參平臺建設,是要面臨的問題,只有以上的問題解決,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招投標信息平臺。
3.4建立系統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體系包括物理、網絡、數據、CA認證安全
物理安全包括環境安全、設備安全、媒體安全。
網絡系統安全采用防火墻、入侵技術檢測等等技術。
數據系統安全:從數據庫,數據傳輸,數據儲存等方面考慮數據系統的安全。
CA認證安全。在平臺的各個環節引入身份認證體系。網絡簽名,銀行支付等工程項目管理過程中各子系統所生成文件的合法有效性。
4、結論
目前,我市的建筑市場的信息管理還是一個比較單一的領域,而隨著經濟發展我市建筑市場到了需要有一個網絡信息管理平臺要求。如果通過我市各個相關部門和各相關的企業的共同努力,按照這些構想逐步推進、分部建設、統一整合建立成的網絡招投標信息管理平臺,就能達到將招投標規范化、投標便捷化、評標科學化、監管有效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李志生付冬云建筑工程招投標實務與案例分析 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