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7:06: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元宵節民俗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
為確保傳統節日主題活動順利開展,領導高度重視,及時召開會議對傳統節日主題活動進行總體部署,并制定了活動方案,要求各科股室在活動中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突出認識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突出講文明、樹新風、獻愛心等具體要求,全面推進縣林草局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二、加大宣傳,營造氛圍
我局利用宣傳欄、簡報等多種方式對傳統節日相關知識進行了廣泛宣傳,我們緊緊圍繞春節、元宵節辭舊迎新、團圓平安、孝老愛親等主題,結合實際,遵循簡潔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則,策劃了傳統節日主題活動。
三、具體活動情況
1、尋找經典活動。利用自身便利條件,讓職工尋找關于傳統文化的優秀歷史典籍,圍繞春節、元宵節文化內涵,通過收集“春節的由來、春節風俗習慣、春聯的起源和意義、家鄉舉行的風俗活動”等,開展“紅色經典賞析”等活動,讓廣大員工積極參加,深刻領會,增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喜愛,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2、開展公益活動。組織職工積極參加辦公區域附近清潔衛生、環境保護和公益宣傳,為離休老同志做好事、獻愛心,宣傳節日文明禮儀和低碳生活知識,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3、讓職工認真記錄自己的節日生活,結合實施方案,引導廣大職工學習節日文化、搜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了解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的文化內涵。參加節后組織的各類評選活動,展示節日收獲和感悟。
四、強化措施,落到實處
1、加強宣傳,著力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傳統大節,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長假前,局黨組召開專門會議,開展了春節傳統習俗掃塵、祭祖、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等春節文化內涵宣傳,增進了廣大職工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全體職工都能積極參與,發揮其作用,充分利用板報、宣傳標語、櫥窗等積極開展春節文化宣傳,弘揚春節民俗傳統,倡導文明過節、勤儉過節。
在大山深處的村子里,趁著有太陽的日子,老鄉們拿出了香噴噴的腌肉、自家打的年糕晾曬在院子里,各家各戶都儲存了農家草豬肉、華光潭有機魚、嚴家山小花生和天目山米酒,使江浙一帶無處不透著濃濃的年味兒。這些土得掉渣兒的美食勾起了多少人回家過年的記憶。
“這個冬天,來臨安參加充滿年味兒的活動吧!”2013年初,浙江臨安年俗風情旅游節熱鬧走起。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節日。盡管中國人迎接春節的方式在細節上有南北差異,但總離不開“吃年夜飯”、“歸家守歲”、“鄰里拜年”等主題。從1913年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之日算起至今,春節已走過整整百年的歷程,而中國老百姓過年的習俗也延續了4000多年之久,這在世界節慶史上也堪稱奇跡。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人在過年方式上有了新的變化。總體趨向是年味兒淡了,人情味弱了。一份關于山東地區傳統節日傳承現狀的問卷調查顯示,97%的人認為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有趣的是,有41.5%的人把“最沒意思的節日”票也投給了春節,這與年輕人狂熱追捧的洋節形成巨大反差。
傳承傳統的春節民俗必須找到新的載體和形式。在這方面,“好客山東”賀年會無疑做了很好的嘗試。
賀年會是山東省旅游局整合元旦至元宵節期間全省17地市各類年節消費資源,挖掘各地特色的春節民俗文化,將年節文化注入年節消費,使年節時間更長、文化更濃、消費更旺而舉辦的區域性重大品牌節事活動。活動開創了業內先河,引起社會廣泛參與,單單在2011年的春節節點期間,山東省接待游客即首次突破千萬人次大關。
山東賀年會其意義在于,地方政府挖掘濃郁的地方過年傳統文化資源,嫁接到旅游節慶業態中,讓人們在祥和、愉快、放松的氣氛中體味傳統年味兒、傳承年俗。
其實,我不同意所謂的年味兒變淡的說法,否則世界上最大的春運,日益豐富的年節產品,以及唐人街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面孔該如何解釋。只能說,面對年俗文化,我們有了更多元的選擇,正因為如此,做好年俗旅游正考驗著我們管理者的智慧。
我認為,在保護和弘揚傳統春節民俗文化的同時,適度融入現代創新元素,將會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旅游資源。與其挖空心思地去引進國外節慶、開發現代節慶,倒不如首先著力繁榮、傳承根植于我們民族本土的文化精髓。擁有4000年傳統節慶,十幾億消費人群市場,以及越來越自信的中國民眾,還是最有可能接受長在骨子里的本土文化之召喚。
一個成功的年俗主題,對當地的文化傳承、經濟增長和旅游資源可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這需要政府引導、社團搭臺、民眾唱戲,協力把各地的春節年味兒做起來,在旅游過大年成為新時尚的今天,讓更多的人來我們家鄉過年,來我們中國過年。
從“歸家守歲”到“旅游過年”,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精神,親情、團聚仍然是春節永恒的主題。
學校春節活動總結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我校關于20xx年冬日送溫暖活動的要求,充分體現我校對特殊學生的關懷,切實為特殊困難學生群體送溫暖、獻愛心。口腔醫學院在嚴冬到來之際,積極響應學校的號召,加入到冬日送溫暖活動中來,并向我院困難學生群體送去溫暖。
此次口腔醫學院開展了送保暖內衣的活動,活動期間我院黨總支副書記郭艷副書記親臨現場向10名受助學生親手送去一份保暖內衣,此外,學生輔導員楊鋒和吳文文兩位老師也在現場與每一位同學就學習與生活展開一系列交談。晚上,兩位輔導員老師還去了學生宿舍,就一些生活上的問題進行了交談。同學們紛紛感到來自口腔的溫暖,并允諾一定好好學習,將來報答社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通過此次冬日陽光送溫暖活動,口腔醫學院的同學們充分體會到了社會中這部分群體的困難之處,他們需要更多的愛心人士為他們提供他們的所需。在慰問的過程大家感受到,其實這些困難大學生不僅缺少物質上的需求,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慰,有人可以陪他們玩,陪他們聊天,或者只是做一個傾聽者。對于他們來講,精神上的滿足遠比物質更重要。大家紛紛表示送溫暖不能僅限于口頭,應該落實到行動當中,也愿意成為一名志愿者,定期定向的為困難以及特殊群體服務,使他們不僅僅能在節日中感受到來自學校以及社會的溫暖,平日里也同樣可以得到口腔學子的關心。
此次口腔醫學院“冬日送溫暖”活動圓滿完成,但是這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口腔將號召更多有愛心的同學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為更多的困難特殊人群提供幫助。
學校春節活動總結
為活躍節日期間未成年人文化氛圍,我校結合自身實際,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讀書活動為抓手,整合各方資源,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相關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廣泛發動
我校結合學校實際,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開展本次寒假主題活動的重要意義。在放假當天組織各班認真學習本次主題活動方案,明確活動的意義和具體活動內容。并結合“寒假生活倡議書”,讓家長和學生一起明確活動的意義,增強對此項活動的重視。告知家長們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文明禮儀、傳統美德和感恩勵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家長的支持力度,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1、舉行了一次國旗下講話。以“我們的節日——春節”為主題對全體師生進行了教育講話,向全體學生發出倡議,號召同學們扎扎實實搞好活動。
2、體驗民俗,熱愛傳統。我校圍繞“除夕春節元宵”這些節日,要求學生參與有趣生動的年慶和民俗活動,引導廣大未成年人進一步認同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學生們在假期中
學習節日文化,搜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了解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我校還結合實際組織學生在春節期間開展“我為家里寫春聯”活動,并在開學第一節班會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編寫的春聯,引導未成年人學習欣賞春聯、創作春聯、書寫春聯。
3、以“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為主題,學校進行了關于春節的作文、手抄報等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們對于傳統節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4、開展“學會感恩奉獻溫暖”美德實踐活動。全校同學利用寒假休息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多與父母溝通交流。如記錄父母的生日和年齡,為辛勞的父母洗一次腳,敲一次背,擦一次皮鞋,道一聲“新年快樂”……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粒米,合理使用我們的壓歲錢,不亂花零錢,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學生懂得了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家長做些些家務,主動幫助老人做些事,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此次活動意義顯著,它豐富了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激勵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傳統節日文化氛圍,更好地體現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和時代感。今后我們要繼續做好這項活動,不斷掀起活動的。
學校春節活動總結
為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節日優秀文化,根據縣精神文明辦安排以及縣團委要求,我校圍繞“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現將我校組織的“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實踐活動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
為確保此次活動順利開展,我校高度重視,及時召開會議對活動進行總體部署,并下發了主題系列活動的文件,精心組織,把節日活動與思想道德建設緊密的'結合起來,全面推進我校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二、精心策劃,豐富內容
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在各地呈現不同的特色。山羊堡小學圍繞春節。元宵節辭舊迎新。團圓平安。孝老愛親等主題,結合實際,遵循簡潔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則,主要策劃了以下五項工作:
1、尋找經典活動。利用寒假期間,讓學生尋找關于山丹文化的優秀歷史典籍,圍繞春節。元宵節文化內涵,通過收集“春節的由來。春節風俗習慣。春聯的起源和意義。家鄉舉行的風俗活動”等,開展 “紅色經典賞析”等活動,讓廣大學生積極參加,深刻領會,增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喜愛,加深對本土文化的理解。
2、開展公益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村社清潔衛生。環境保護和公益宣傳,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和軍烈屬做好事。獻愛心,宣傳節日文明禮儀和低碳生活知識,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
3、讓學生認真填寫《甘肅省山羊堡小學學生村社服務記錄卡》,記錄自己的節日生活,結合寒假作業,引導學生學習節日文化。搜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了解春節。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參加節后組織的各類評選活動,展示節日收獲和感悟。
4、組織村社調查活動。由于我縣的災后重建如火如荼,精彩不斷,村社樓房化進程步伐較快,讓學生進行村社建設調查活動,親身感受山丹大地上的巨變,增強對村社的思想感情。
5、進行一次“我所認識的低碳生活描述”活動。
三、強化措施,落到實處
1、加強宣傳,著力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傳統大節,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放假前,學校召開專門會議,開展了春節傳統習俗掃塵。祭祖。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等春節文化內涵宣傳,增進了廣大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各位教師。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發揮其作用,分利用板報。宣傳標語,積極開展春節文化宣傳,弘揚春節民俗傳統,倡導文明過節。勤儉過節。
2、制定計劃,合理安排,確保每位學生將此項活動落在實處。放假時,每位學生都按照學校要求,制定了計劃書和時間表,確立了活動辦法,使主題教育活動進行的有聲有色。
3、結合實際,組織開展村社志愿服務活動。
春節期間,各村活動小組開展了以扶老助殘。社會治安。文化服務。環境衛生為重點的村社志愿服務活動,積極為殘疾困難戶。貧困戶提供幫助。進行慰問;結合春節“掃塵”習俗,組織居民整治衛生死角,維護村社公共環境等。
[關鍵字]濰縣 節令 習俗
濰縣即今濰坊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古國,民風民俗極為豐富、龐雜。本文試就濰縣的舊時節日習俗作一具體介紹。
元旦:古代的元旦,就是現在的春節。濰縣舊俗這天,人們很早就起床,換上嶄新的衣服。首先要敬神祭祖,擺上供品,燃放爆竹,焚燒紙馬。然后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守歲錢。親朋街鄰之間相互拜年,恭喜新春,互說吉利話。已出嫁的女兒,這天不能回娘家拜年。家家舉行家宴,俗稱吃團圓飯,取一年合家團圓之意。酒菜豐盛,主食是水餃。水餃濰縣俗稱扁食、餃子、孤查。《濰縣志稿-風俗》稱:“無貧富均食餃子,殆取更新交子之義。或暗以花生、棗栗及銅錢藏之餃子中,家人食得者,則輒幸遇事順利。”水餃包上花生,食者兆示長壽;栗子,食者兆立子也;棗子,食者兆得甜頭。銅錢,食者謂得財氣,一年中不缺錢花。
春節所食水餃,一般是白菜肉餡,或是韭菜肉餡。家中有食齋者,水餃是素餡,取“一年素凈之意”。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名上元節,俗稱燈節。相傳始于漢盛于唐,至北宋末為鼎盛時期。
濰縣元宵節最受歡迎的屬舞龍燈。城門裝扮為龍門,周圍掛滿五彩繽紛的彩燈,龍門內煙云繚繞,吐火戲珠,鑼鼓喧天,鞭炮不絕,蟠屈蜿蜒欲奮飛,隨即沖出城門再戲于河上之木橋,此時,燈月交輝,澄水映徹,非常壯觀。大街小巷,競出舞龍最多時達七十二條。
其它節目有踩高蹺、撲蝴蝶、跑旱船、跑毛驢、魚鱉蝦蟹蛤蜊等。更有打鐵花、放花桿,銀花火樹,徹夜歡騰。十六日這天,婦女到東北城頭上的真武祠進香,俗稱“跑老貓”。所謂“老貓”,是一木虎,系真武爺生前之坐騎,因虎與貓形相似,訛傳所致,有諺:“摸摸老貓不害眼”。濰縣文人郭麟曾題竹枝詞曰:“新正節始過元宵,結隊城頭跑老貓,為丐一年無百病,艾香爭把石人燒。”
《濰縣志稿-風俗》載:“東關碧霞元君廟(俗稱作娘娘廟)內附有孫臏祠,相傳凡人遇腿腳生疾,即許愿。”孫臏,是戰國時軍事家,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鄄(今河南范縣西南)間人,孫武之孫。曾與龐涓同學兵法,涓任魏將,忌其才能,騙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齊國使者秘密載回,齊威王任為軍師,指揮了著名的“圍魏救趙”之戰。為紀念孫臏,正月十六這天,人們紛紛到孫臏祠送紙牛,所送紙牛堆垛如山,午后運到河邊焚燒,謂之“發老牛”,“發老牛”卻是一大盛會,幾乎全縣遠近皆來赴會,發時火光觸天,紙灰紛飛。鞭炮從城頭垂至城下,鞭長一二丈,放完后,碎紙積厚尺余,場面隆重而熱烈。
正月二十五日:此日俗稱天倉日,或“甜嗓(填嗓)日”。這天清早,主婦即起,以灰{石灰或小灰}在院內撒成大小相套的許多圓圈,叫做打囤,也稱安囤。意為一年的農事即將開始,祈求天意,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天,已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娘家以豐盛的菜饌相待,讓其飽餐一頓,俗所謂“甜嗓”或“填嗓”。這一習俗的意思,可能是春節已經過完,母親掛念女兒在婆家沒有放情地飽餐,故叫回娘家,以示關懷。
二月二:農歷二月二日,民間俗稱“龍抬頭日”。在濰縣,這天家家用草灰在院中畫糧囤,以兆豐收,糧滿囤溢。此日有食糖豆之俗,俗稱“炒子”。糖豆是黃豆用水泡后晾干,拌上面粉和紅糖,在鍋中炒熟而成。糖附豆上,食之脆甜。濰縣文人梁文燦《濰陽二月鼓子詞-調寄蝶戀花》云:“二月嫩寒新雨后,白袷初成社日停緘繡。閑把兒童歡喜逗,家家報捷烘糖豆。庭院團圓灰印就,囤樣層層預祝豐年有,布谷枝頭啼永書,花朝接著春耕后。”即是該節情景的描述。
清明節:清明節在公歷四月五日前后,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二日,因僅相隔一二天,故在濰縣是一起過的。這天禁止煙火,只吃冷食。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踏青掃墓、祭奠祖先、放風箏和蕩秋千。蕩秋千與外地不同之處是轉秋千。《濰縣志稿-風俗》記載:“城外白浪河邊沙灘上坎地,豎一木柱,上綴橫梁,四面繩索畫板,謂之轉秋千。小家女子多著新衣,圍坐畫板上,柱下圍一木柵,內有人推柱使轉。節之以鑼。當鑼聲急時,推走如飛,畫板可篩出丈余,看似危險而小女子則得意自若也。”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為此景作詞描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這天濰縣鄉民以食粽子紀念屈原。《濰縣志稿-風俗》載:五日食角黍,飲雄黃酒,以除五毒。以五色絲系小兒臂,門上插艾,或制艾虎香囊等物,饋遺戚串小兒。”雄黃為中藥,有解毒殺菌之功效。酒和以雄黃,揮發的氣味可驅蟲除穢。五色絲象征五色龍,可驅邪避瘟。艾蒿味辣,是一種芳香化濁藥物,能禳毒氣。
六月六日:濰俗謂此日晾曬衣物、書箱,一年不生蟲子。用新收獲的小麥,炒熟后磨成面粉,親戚朋友互相贈送。
入伏日:這天,濰縣家家吃湯餅,湯餅即面條。俗傳,用新收獲的小麥磨成的面粉煮湯餅吃,可以解暑。后由涼面發展成為涼粉。用豌豆或海草制成一塊塊盆樣大的涼粉堆,用刀割成一條條,類似面條的形狀,拌上麻油、醬油、香醋、蒜泥等,是伏天美味可口的佳品。
七月七日:這天叫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少女節”、“女節”。源于古代神話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節日里有曝物、乞巧等俗。“閨閣中之少女以碗水曝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針影,或散亂如花動蕩如云細,或如線笨,或如椎,且有如筆如剪各型,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照巧針,即古來乞巧之意。”(《濰縣志稿-風俗》)。這天少女們七人一組,挨家收取白面,用秫秸作成針、剪子、尺子等,或用豆秸包成水餃,食到剪子者謂之手巧,食到豆秸者,謂找到的對象是位秀才。這種活動謂之馇“巧巧飯”。
中元節:亦稱“盂蘭盆節”、“鬼節”,初為佛教節日,乃為追薦祖先而舉行。濰縣于七月十四日晚祭奠祖先,有家祠的,在家祠祭祀,并陳列麻谷,祭祀完畢,將麻谷拋向臨街屋上,因麻為織者所需,谷乃耕者所獲,以此來敬獻祖先。十五日晚,各寺院作盂蘭盆會,兼有施鬼食燒法船放河燈之事。
七月二十二日:這天是財神生日,在濰縣買小販,皆設祭供神,鳴放爆竹,意為求神保佑,大發鴻財。
中秋節: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團圓節”、時在農歷的八月十五。正是三秋恰半,因此叫做中秋節。其兩漢時已具雛形,時為立秋日,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在濰縣,節日里主要有蒸“月”、祭月、拜月、吃月餅之俗。節日的前些日子人們就開始蒸“月”。所謂“月”,即月餅兩層中間夾以棗,面上四周鏤各種花果及動物等,形狀似一輪圓月。親朋好友相互饋贈。中秋節的祭祀內容以拜月為主,俗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故中秋拜月由婦女主持。晚上,于月圓之時,家家在院內擺圓桌以供祭品,除“月”之外,還有月餅、蘋果、葡萄、西瓜、山楂之類,但不能供桃子和梨,因桃辟邪不能近神道,梨同離諧音宜諱。小孩在門前置一矮凳,擺上面“月”,上插一柱香,齊聲呼喚,稱做“念月”,其詞多俚語,謂之“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麥子一個了.。”“月明光光,小兒燒香。月明圓圓,小兒玩玩。”兒童用青蒿點綴柱香,擎弄翻舞,恍若萬點星球,謂之蒿子燈。拜月完畢,將所供各物分食之。分瓜必定花切,切出犬牙交錯的蓮花瓣來,以取吉利。一家人團坐歡飲,即“人月同圓”。濰縣文人梁文燦《中秋-蝶戀花》即描述了該節的情景:“八月中秋分一半,棗餅層層面鏤千花瓣,棗上插香香不斷,小兒對月聲聲念,亭亭火樹蒿燈轉,燈盡歸來忙底分神饌,雪藕冰梨堆滿案,一家男女團圓宴。”
九月九日:此日為重陽節,又叫“重九節”。《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故名“重陽”。戰國時已有此節。
濰人于此日多以城西南程符山為登高處。因該山周圍在宋代行政曾設有程符社,故名程符山。又因山上草木蔥郁,夏日常有云煙浮動,自元代始改稱浮煙山。距城十余里,有古戰壘、南燕太子讀書堂。相傳十六國時期,南燕(公元400年慕容德建國)太子慕容超在此讀書時,曾在此周圍,廣植松柏,日暮月升,夜氣氤氳,疑似瑤臺。元代狀元張起巖有詩曰:“銀河漾漾凈天街,碧月輝輝照麓臺。臺上讀書燕太子,清光依舊向人來。”麓臺秋月為濰縣風景之一。
十月一日:農歷十月初一俗稱鬼節,濰縣家家掃墓,并用各種顏色的紙做成男女衣服,到墳前焚燒,稱作送寒衣,以祭祖魂。
十二月八日:農歷十二月初八,謂之臘八節。據載,臘八始于我國古代的“臘祭”。臘八粥始于釋迦牟尼的得道成佛。
濰縣這天,人們將江米、黍米、白果、桂圓、荔枝、核桃仁、小棗等混雜在一起,熬成稠飯,稱為“抹糕”,亦稱八寶飯。
“朔風冽冽滿城廂,臘八家家掃屋忙,頓覺年關已漸近,街頭叫賣紙豬羊。”反映了濰縣舊時臘八節民間的繁忙景象。
二十三日:稱“祭灶節”、“祀灶節”、“小年節”、“交年”。濰城稱“辭灶”。傳說,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督善惡之神的灶王爺,這天回天庭向玉帝匯報,以定賞罰,所以這天家家張掛灶馬,以備灶王爺乘騎上天庭。并在灶王爺像下擺供祭祀。其祭品是點心、糖火燒、麥芽糖。糖火燒中空內粘麥麩子,面食內摻紅糖。俗有將麥芽糖或糖塊粘于灶王爺的嘴部,取意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多加美言,以保合家平安。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黎明即起,“撈隔年飯”,即用大米粉條在鍋中煮半熟,盛碗各三份,以備各處供神之用。余者存儲,以作新年中熬飯用,意取有余糧,兆富饒也。中午食面條,名為“吃錢繩”,意在發財。除夕夜合家團聚,徹夜不眠,謂之守歲。是夜爆竹聲不絕,家家歡笑竟夜不綴,品食家中所有美酒佳肴,是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夜。
蔚縣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很多民間社火在全國獨樹一幟。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七代王城點桿結束,充滿濃濃年味的寫春聯、剪紙展銷、民間社火表演、打樹花、拜燈山、焰火、燈會等活動輪番上演,高蹺、耍船燈、舞獅子、晃、獨桿橋、扛擱、抬擱、背擱、代王戰鼓、地秧歌、牛斗虎、逗火龍、活馬舞、點桿等民俗狂歡應接不暇,演繹傳統民俗“中國式狂歡節”,被譽為“中國北方年節之都”、“中國春節民俗名片”。
節慶之都的驚艷狂歡
“蔚縣的社火就是活著的歷史。”當周圍的年味兒越來越淡時,周邊許多地方的人們都選擇來蔚縣體會年味十足,并給出了蔚縣社火這樣的評價。
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造就了蔚縣這座古城深邃的文化內涵。異彩紛呈、深深嵌刻著地方文化烙印的民俗社火,是蔚縣人撫今追昔的精神家園。 “十萬人看樹花,百萬人看社火”,從臘月開始到來年的二月初七,當蔚縣二十幾種民間社火同時上演時,這片沸騰的土地驚艷和撼動了太多外來人的感官和心靈,北方節慶之都的狂歡與喜悅延展為彌漫四面八方的祝福……
打樹花:勇敢者的游戲
暖泉古鎮“打樹花”表演是古老原始的文化遺存,是春節社火的一項獨特內容,人們為了慶賀豐收并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亦有祥和吉慶之意,至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成為暖泉民俗文化的一個亮點。樹花,也稱鑠花,是蔚縣暖泉鎮北官堡的特產,因其炸開后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藝人們反穿皮襖,手拿浸濕的柳木勺子,將一勺勺1600多攝氏度的鐵水潑灑在高大的堡門墻上,形成奪目、輝煌的“火樹金花不夜天”。看了的人們都用“震撼”來形容它的魅力。
打樹花被稱為“勇敢者的游戲”,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打造為固定時間演出的大型實景民俗演出節目。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先生對這一獨特的民俗活動給予這樣的評價:“中國人過燈節的風俗成百上千,河北蔚縣暖泉鎮北官堡的打樹花卻獨一無二。”
拜燈山:對命運與自然的虔敬
每年的元宵節期間,地處蔚縣宋家莊鎮東南山腳下的上蘇莊村都要舉辦一項拜燈山的民俗社火活動。這一活動歷代相傳,延續至今大約已有400多年,是蔚縣正月期間古老而獨特的社火景觀。2008年6月,蔚縣拜燈山習俗以民俗類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拜燈山是燈山活動中最為壯觀、熱鬧的場面。村民們事先要選出一名父母雙全的男童為“燈官”,裝扮成縣令模樣,坐在由四名衙役抬著的獨桿轎上,由村戲班子里的演員隨其左右,一班人從戲臺出發一路敲鑼打鼓向燈山樓行進。當燈官一行來到燈山樓的供桌前,只聽吆喝一聲:“拜燈嘍――!”燈官領頭叩首拜祭,以最為虔誠的態度祈求新的一年里豐衣足食,國泰民安。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曾撰文“對于拜燈山,我所看重的不只是這種具有神秘感的風俗形式,更是其中那種對命運和大自然的虔敬,和諧的精神,還有亙古不變的執著與沉靜。”
祭雹神:農耕文明的頂禮膜拜
蔚縣的年俗活動與別地兒有所不同,在別的地方過完正月十五即為結束,唯獨蔚縣要等代王城二月初七點桿祭雹神活動后,整個年俗活動才告結束。代王城二月初七點桿,歷史久遠,據說已有500余年的歷史。
有古書記載:清光緒十三年,印光大師朝五臺,至蔚州,所見蔚州夏秋間,每雨必有小雹,如小豆者,其村小廟必有僧王,夏秋時不許閑人入廟,僧人按時誦經咒,多為“念苗經”。可見歷史上蔚州十年九旱,每年雹災也很嚴重。村民為了“虔誠懇禱冀時雨而降,精專祝祭免冰雹以斂收”,便有了自己獨特的祈雨活動和“點桿”祭雹神活動。正式點桿前則是豐富多彩的各種表演活動,有蔚縣剪紙展示,也有蔚縣秧歌表演,更有轟轟烈烈充滿了古樸與神秘色彩的祭祀祈福活動。桿炮燃放時,則更是造型各異,猶如“百鳥朝鳳”“飛流直下”“五谷豐登”……再配以之前方斗、紫金樹上五顏六色的煙花,異彩紛呈,賞心悅目。
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有敬雹神的例子,但其形式大都是龍王廟里祭雹神,唯代王城獨特,在農歷二月初七這天以點桿來祭祀雹神。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蔚州人民勤勞淳樸、重視農業生產的農耕文化傳統和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蔚縣秧歌:百花叢中一點紅
蔚縣秧歌,又稱蔚州梆子,產生于河北省蔚縣境內,從清朝康熙年間形成了具有自己的劇目、音樂、表演、唱腔等內容的梆子腔劇種。它基本上屬于北方梆子腔的聲腔系統,既擁有河北梆子的高亢,又兼備晉劇行腔運調的流暢,但又與這兩大梆子迥然有別,在激越中見悠揚,于嘹亮中寄細膩,具備著一種特別的韻味風格。蔚縣秧歌的唱腔板式豐富多彩,變化靈活,喜怒哀樂之情寄于音中,溢于聲外,表現力相當強,有“看戲動心,聽唱落淚”之說。蔚縣秧歌的劇目也很豐富,經初步統計,約一百五十多出。郭沫若先生曾說:“蔚縣秧歌,可謂百花叢中一點紅。”
逗火龍:與眾不同的藝術享受
“逗火龍”是蔚縣南留莊鎮白后堡村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傳承300多年,該村的“逗火龍”無論是在制作上,還是耍逗上,都有著其特有的藝術價值,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白后堡村的“逗火龍”與其他地區的“舞活龍”截然不同,其他地區的“舞活龍”是買的,光是個空架子,里面沒有燈,晚上觀賞性不強。而白后堡村的火龍全部是村里的老藝人們純手工制作的。
“逗火龍”最大的奧妙就是無論整條火龍怎么翻轉,但里邊的蠟燭燈頭始終向上并且不滅,這也就是其藝術魅力所在。
白后堡“拜燈仙”:天官賜福 點亮心燈
“拜燈仙”是白后堡村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動一直在白后堡村傳承著。白后堡村的拜燈仙從每年的正月十四開始,三五個藝人們召集村民準備祭祀燈仙用的供品和點燈的燈捻、燈盞、麻油等。點燈所用麻油是各家各戶籌集起來的,因為誰家為燈仙奉獻麻油轉世后眼睛就會發亮,因而籌集麻油時全村人都很積極,而之所以用麻油點燈一則是因為古代沒有其他可供燃燒的材料,二則惟有人們自產的麻油燃燒時干凈而持久,每次祭拜所需麻油達10公斤左右。至于燈捻則是全村人一起去搓捻。一上午的時間,整個拜燈仙的籌措工作準備就緒。
下午是點燈的藝人們最緊張的時刻。藝人們要將720個燈盞在層層木架上擺出天官、真武大帝、彌勒佛三位神仙的圖樣兒和吉祥字樣,再把浸泡麻油的燈捻兒逐一插入擺好的燈盞內,然后將麻油過火預熱除去雜質灌入壺中,拎壺為擺好的燈盞一一注油。這一過程需要五個藝人一個下午的時間完成,燈仙擺好了,夜幕也降臨了。
白后堡村正月的拜燈仙三天所拜的仙人是不同的,正月十四所拜的燈仙是彌勒佛,正月十五拜的是天官,正月十六拜的是真武大帝。之所以三天所祭拜的燈仙各自不同是因為道教宣揚三官信仰,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主管人間禍福,而三官中天官主管賜福,亦即人們常說的“天官賜福”,而正月十五是天官的圣誕節,所以正月十五這一天白后堡人要拜天官。 正月初一是彌勒佛的誕生日,而這一天黎民百姓都在喜慶,所以正月十四這一天白后堡人還要祭拜他,讓彌勒佛在這一天普度眾生,天下和諧。正月十六是真武大帝的誕生日,因而這一天祭拜他,是祈求他鎮守一方并保一方平安。
為了增加節日的氛圍,村民們還在燈仙樓附近的十字街口豎起燈仙牌位,并將火神供于牌位上。在堡內正街的房檐、木架上掛起紙糊的排燈和五顏六色的過街紙帶,寫上吉祥的話語。排燈為十路,取十全十美之意。過去沒有路燈,排燈的懸掛不僅讓氣氛熱烈而且又為游人起到了照明的作用。過街紙帶常常按月懸掛,平年掛12路,閏年掛13路,寓意月月平安、風調雨順。
傍晚時分,堡內廟堂以及大小廟宇開始掌燈、上供。全堡百姓喜氣洋洋地走出家門,穿過村巷緩緩走向祭拜場地。 民間藝人開始手持蠟燭將擺成圖案的燈盞一一點燃。只見燈光點點自上而下,瞬間,一幅喜慶神秘的燈火字畫映入眼簾,祝福的字語帶著暖暖春意融入人們的心田。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民間藝人將一道巨大的紗幕拉上,遮在外邊,燈光由內透出,朦朧中透出神秘,閃爍中映襯莊嚴,微風輕起,燈仙的眼睛也好似在閃動,而用燈盞擺成的彌勒佛,顫顫的更是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隨著身著盛裝的藝人們上供、燒香、祭拜、鳴炮,拜燈仙活動開始了。以燈官為首的一行人等拜祭燈仙后,從原路返回。這時,村民們和觀光者自由拜祭,將燈仙請回家中,供于灶王爺神位前,求得當年風調雨順,吉祥平安。
“拜燈仙”是白后堡村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村民們和觀光者將燈仙請回家中,供于灶王爺神位前,
求得當年風調雨順,吉祥平安。
文化名城的饕餮盛宴
蔚縣,古稱蔚州,又名蘿川,商周為代國,秦漢為代郡,北周宣帝置蔚州,民國1913年間改州為縣至今,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曾說過“燕云十六州,蔚州是一州,是個大州。”
蔚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古為京西重鎮,數千年文明延續,城與國的數度興廢離合,匯聚中原文化、東北文化與河套文化的精華,吸納游牧民族、農耕民族的多種文化營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蔚州文化;蔚縣有“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館”之美譽,具有各類歷史文化遺存1610處、國家級文保單位9處、省保單位30處,文物遺存總量名列全國前茅,在河北省位居第一;這里還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以蔚縣剪紙為代表的文化產品名揚海內外,獨一無二的民俗“打樹花”更是走上了2010央視春晚;蔚縣自然風光秀美,小五臺山景色壯麗,撐起河北脊梁,空中草原沒有不開花的植物,更被稱為“中國雪絨花的故鄉”……
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秀美山川,蔚縣的旅游資源可謂得天獨厚。在蔚縣,可以觀“三名”、訪“四古”、賞“五朵金花”;在蔚縣,節慶文化遍布四季,風味小吃隨處可見。
看得見的遺存古建
蔚州古城 蔚州古城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580),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九朝古城”。現存的蔚州城為明洪武五年在原城址基礎上,辟土修筑城墻,洪武十年重砌磚石,形成了“雄壯甲于諸邊之鐵城”。古城內現保存多處完整的古代建筑,其中始建于北魏重修于遼的南安寺塔;建于元代的釋迦寺;建于明代的玉皇閣、靈嚴寺、真武廟、常平倉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衙署和眾多的古民宅、舊貌猶存的歷史街區,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風貌。
蔚州署 蔚州署,又名古州衙,現為中國蔚縣剪紙博物館,位于蔚縣城州署前街南安寺塔西北角,始建于明代,清代曾多次重修。復建的蔚州署按照《蔚州志》記載,坐北朝南,共分東、西、中三路。蔚州署占地面積46畝,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院落18處,擁有房屋297間。蔚州署暨中國蔚縣剪紙博物館,主要用于展陳、研究國內外剪紙作品及蔚縣革命文物、民間收藏、民俗文化展覽。現有展廳31處,陳列面積2600平方米,文字及圖片展板300余塊,展出館藏各類剪紙作品及其他文物藏品8000余件(幅)。
南安寺塔 在蔚州城內西南隅,挺拔聳立著一座古塔――南安寺塔。它始建于北魏,遼金重修,是一座平面八角形磚筑密檐實心塔。因坐落在南安寺中,故名南安寺塔,后寺廢,塔名仍用舊稱。塔高32.1米,13層,純屬磚石結構。塔基高3.5米,用斫鑿過的石條疊砌,塔基上是磚砌須彌座,后重修呈八角形。塔座每面雕有獸頭或福、祿篆字,上邊砌有仿木磚檐,檐上圍砌有密而勻的仰蓮瓣三周,使塔身置于蓮花座中,宛如一朵蓮花將塔身托起,十分美觀、幽雅。
玉皇閣 玉皇閣坐落于蔚州北城墻之上,整個樓閣分前后兩院,前院由天王殿和15間禪房組成。建筑為重檐歇山琉璃瓦頂結構,外觀三層,實為兩層。玉皇閣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歷代屢次修整,現存重修碑7塊,玉皇閣名為敬奉玉皇大帝,實則為防備外來之敵。登臨玉皇閣可憑欄眺望塞外大好風光,為歷代文人墨客游覽觀光的勝地。
暖泉古鎮 暖泉古鎮為國家AAA級景區。該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河北省“古居民俗之鄉”。該鎮位于風景如畫的壺河流水庫西岸,以冬暖夏涼的泉水而聞名,泉水一年四季水溫均為16℃,寒冬臘月水面積氣如蒸,被譽為京西的“小蘇州”。古鎮歷史遺存豐富,集“古城堡、古寺廟、古民居、古戲樓”四大文化奇觀為一體,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古堡和華嚴寺。這里有雖歷經數百年卻仍然璀璨耀眼、震撼人心的天下一絕――打樹花,還有那一盞盞賞不盡的異彩斑斕的花燈。
古村堡 蔚縣歷史上村村有堡,自古就有“八百村堡,八百戲樓”之說。這些古城堡分布在蔚縣南山腳下、北部丘陵、壺流河畔。他們東起桃花堡,西至陽眷堡,北起馬圈堡,南至黑石嶺堡。這些古堡星星點點,散落在塞上的黃土地上。
蔚縣古城堡最早的建于春秋時期,大多為元、明、清三代所見,歷經千百年的歷史。一百年來,古堡經歷了民國戰亂、日軍、“”、改革開放幾個歷史時期,因戰亂、自然、人為因素的毀壞,距今保存還有近200座堡子,形制基本完整的有100多座,保存較完好的有40多座。
帶得走的特色商品
蔚縣剪紙 中國剪紙第一街位于縣城南關環島東側,古城與新區交接處,是第一個全國剪紙集散地。街內有全國剪紙精品展和蔚縣剪紙商戶個體展兩個展區。全國剪紙精品展面積2700多平方米,收集了全國27個省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41個剪紙非遺傳承地、160多位藝術家的1200多幅作品;到2011年第二屆中國剪紙節暨首屆蔚縣國際剪紙藝術節期間,剪紙大廳收集來自國際十個國家的精美剪紙。有剪紙商戶共22家,20多位蔚縣剪紙大師在此進行剪紙創作、展示、銷售。兩個展區與仿古牌樓和蔚縣剪紙一代宗師王老賞雕像一起,組成了風情獨特的中國剪紙第一街。
蔚州貢米 蔚州貢米在明清年間就為全國“四大貢米”之一而久負盛名,它顆粒光潔、色澤金黃,煮成米粥粘而松散,做成稀飯稀而黏稠。它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鋅、維生素等,并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等人體必需的物質,是產婦、老、弱、嬰幼兒的滋補佳品。
杏仁 杏仁系列產品原料取自俗稱的大杏扁,是食仁為主的仁用杏,風味獨特,營養價值極高,是現代人追求低糖、低膽固醇、多維營養的高檔食品。
禮品山榛 山榛是通過對嚴格篩選的山榛子經傳統工藝加工而成,它口味佳,回味濃,是名副其實的山區珍品。山榛子有“堅果之王”的稱呼,營養豐富,果仁中除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外,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含量豐富;榛子中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樣樣俱全,其含量遠遠高過核桃;榛子中鈣、磷、鐵含量也高于其他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