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時間:2022-10-19 19:40: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元宵節的美好寓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元宵節的美好寓意

第1篇

1、北方吃元宵寓意著團團圓圓的美好意愿。元宵節吃湯圓是南方的說法,北方叫做元宵。雖然這兩種食物有很大的不同,但寓意是一樣的。

2、實際上,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也就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山楂元宵的做法主要原料:江米面1150克,面粉100克,鮮山楂500克(或山楂糕300克),核桃仁150克,芝麻100克,桂花鹵20克,糖粉500克,植物油25克,香油25克,玫瑰香精適量。

制作方法:山楂洗凈后煮(或蒸)爛,晾涼后去皮去核,制作山植泥待用(以晶糕為原料,可直接使用)。將糖粉、面粉、山植泥(或晶糕)混合,加入搟碎的核桃仁和其它配料,再加油攪拌均勻,裝入木模框中,壓平、壓實,脫模后切成18毫米見方的塊。取平底容器,倒入江米面,鋪好,用漏勺盛餡蘸上水,倒入江米面中,滾動數次,取出后蘸水再滾動,這樣連續多次地滾動即成元宵。

自己動手做山楂湯圓既能保證衛生,同時也能給生活中帶來很不錯的樂趣,尤其是家人在一起通過自己的勞動進行,最后吃起又酸又甜的山楂湯圓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另外山楂湯圓也具有非常不錯的保健功能,對胃部消化功能具有很好的促進效果。

元宵習俗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氛圍喜氣。

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因此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為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地都會掛出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而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年十八方告結束。

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一般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向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和肉放在門前。

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以祛病延年。并不是為逛街找借口喔!

元宵湯圓吃法水煮湯圓:這是最簡單最家常的一種,這種做法遵循的原則“滾下水,慢火煮”,意思是說水煮開后,放入湯圓,要用湯勺慢慢攪動湯圓,順方向,不然湯圓都攪破皮就只能喝湯了,這樣湯圓不容易粘鍋,煮的過程中可以加點涼水,煮出的湯圓滑潤不破皮,等湯圓飄起來就住的差不多了,但是還要用小火,慢慢煮3~5分鐘。

第3篇

【關鍵詞】上元節;愛情;燈影;燈謎;詩詞文;故事

每到農歷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如約而至。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因此,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中華民族的許多傳統佳節都被賦予了各自的內涵,比如,春節有“迎春”之意、清明節代表“思念”、中秋節寓意“團圓”,而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則與愛情有關,更顯情意濃濃。

在此上元佳節,聞春之氣息,夜色撩人,賞燈猜謎,正適合整理心情,培植愛情的萌芽。同時也訴說著感傷流離,寄托著真情無限。

一、燈影里的愛情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觀燈,始于秦末漢初,盛于唐宋。每到元宵佳節,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觀燈賞焰,盡情歡樂,無不歡天喜地,盛況空前。在當晚,最具熱鬧與浪漫色彩的莫過于賞燈與猜燈謎。飄在上元燈前的倩影,不知承載著多少夢幻與迷離,不知呈現著多少懷古幽思之畫面。

古時候的女子,多是養在重門深處的。要想與陌生男子見上一面,是比較難的。于是大多數的婚姻都是父母之言,聽天由命。而上元節這種不分男女老幼的賞燈習俗,便為愛情打開了方便之門,青年男女相遇之下一見鐘情,從此后,雙鯉互贈,青鳥探看,玉成姻緣。于是在美好的夜晚,才子巧遇佳人,眼波流轉、媚視煙行之間,燈火流連。

這些青年男女在燈謎前,明則看燈,實則看人,雖曰猜謎,實則探心也。這樣,元宵節也就造就無數良緣美眷。有如,明朝文人阮大鋮寫的《春燈謎》,就描寫了韋節度之女影娘與美少年宇文彥在燈會上一見鐘情、繼而定情。然而美好的燈影下有期待,故也有傷感。如元詞《折桂令 元宵》寫到:“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這首詞描述了元宵節當晚的景致。一邊是“燈火輝煌”,一邊是“情恨難長”。為何“難長”?因為一年里只有在這幾天少女們才可以相約出門,在觀燈的人群中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元宵節錯過了,那么一年中都難有這么好的機會了,甚至彼此相會之日也遙遙無期了。這種場景經常在許多影視劇中得以重現,以此來說明幸福不是那樣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更添欣喜之后的傷感與無奈。

二、情見詩詞文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文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離怨之苦。北宋歐陽修留下一首好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詩人以對比寫實的手法,抒發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質樸而動人。任君“淚濕春衫袖”,卻已“不見去年人”,此情此傷,又怎奈何天啊?只有反復低吟淺唱“去年元夜時???”的無限傷感,隱隱一懷愁緒化作一聲長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綿綿無絕期!

清代詩人董舜民有《元夜踏燈》曰:“百枝火樹千金,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此詞字里行間充滿了躊躊躇躇,幽幽艾艾,讓人心中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愁。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迷離的燈火闌珊處,好一片幽思風情。辛棄疾的《青玉案》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令人拍案叫絕的好詞寫元宵節的夜晚,焰火猶如百花開放,月亮似乎也沉醉了。平時難得一見的閨秀碧玉也成群結隊的到處看熱鬧,珠光寶氣、鶯聲燕語。然而詩人要找的那個人卻四處難尋,忽然一回頭,她正在燈火零落的僻靜之處。

戀人相約觀燈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讀來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詩境,寫盡了世事中常常出現的喜出望外,也成了后人信手拈來的名言佳句。

古人元宵節如此,現代作家施蟄存亦有小說《上元燈》,文中情意萌動的少男少女,融情于上元節與那些花燈之中。“珠箔飄燈獨自歸”,夾雜著那種年輕愛戀的惆悵。渲染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純真情意,真是令讀者向往不已啊。

由此可見,無論是歐陽修的“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的失落,還是辛棄疾的“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急的尋找,或是施蟄存的《上元燈》中少年為愛戀的惆悵。都含情地描述了元宵夜的情景,那情那景,不正是如今“情人節”里常常出現的鏡頭么?這也難怪今人一再把上元節認作為愛情節,足見今人對詩詞文中上元節愛情的向往。

三、情見傳說故事

民間總會有令人傳唱不已的傳說故事。成語“破鏡重圓”,就是一個與元宵節有關的凄婉愛情絕唱,千百年來為世人津津樂道。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國破家亡,夫妻離散,二人商定,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于街市,以獲得對方的消息。幾經周折,最終在第二年元宵節夫妻相會,破鏡重圓,分釵合鈿。

“三言二拍”中許多故事都為民間所共知,元宵亦為兒女幽會定情充當了一個頗有情調的紅娘。從阮三郎和陳玉蘭,到張生與霍員外之妾,再到張舜美與劉素香都是如此。雖然在具體的情節上各有差異,但元宵節所承擔的這種幽會定情功能卻是相同的。正是因為元宵之夜的觀燈,才有了張生拾到紅綃帕子而成就姻緣的故事,才有了張舜美與劉素香的邂逅并定情私奔等一系列故事。正是因為元宵之夜的狂歡,才有了阮三郎的笙簫彈唱,才有了玉蘭的春心萌動。霍員外之妾很精明地利用元宵節觀燈的機會遺下紅綃帕子,又以來年元宵相約,并精明地利用鴛鴦燈作為相會之表記。劉素香也是利用元宵節父母兄嫂赴干舅家觀燈的機會,完成了與張舜美的幽會。對于情人們來說,他們的元宵節無疑比平常人更多了份期待和興奮。

在明朝湯顯祖的《紫釵記》中,霍家小玉初長成,李益久慕芳名,于上元節之夜暗暗探看,只為小玉遺失的一支紫燕玉釵,便惹下一身的情絲;越劇《追魚》中,多情的鯉魚精與書生張珍一起上元節觀燈,共賞花燈,笑語嫣然之間冰釋前嫌,終于私奔而去。

這些故事,主人公大多是多情書生與絕色佳人,且不說,這是不是古代文人墨客臆想出來的精神自我慰藉,但畢竟是人們心中愛情的美好愿景。

上元節,就是這樣,在燈影里,在燈謎中,在詩詞文里,在傳說故事中,默默的為天下有情人做了那么多。愛情,也需要在上元節這種有底蘊,有內涵的文化氛圍中,歇個腳,于黃昏之后,帶著千古的謎團,去尋找那前生五百次回眸等來的笑倚花燈之人。此間種種愛情也使上元節,這個多情的節日,散發著十足的韻味,舒展著飽滿的感性,也讓愛情自身在傳統中回歸。

【參考文獻】

第4篇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放孔明燈、猜燈謎、吃湯圓。早在開學典禮上,老師就告訴我們要舉行元宵“猜燈謎”活動,我們一直積極準備著!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元宵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閱。

元宵節心得體會1當人們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悅中時,余興未盡的又迎來了中國另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人們稱夜晚為‘宵、按照中國的傳統,在這一天里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還要出門賞月,燃放煙花,囍猜燈謎,共吃夜宵,合家團聚,共慶佳節。

今年也不例外。元宵節的夜晚,我和媽媽來到了街上。街道上人山人海,在一家大超市的門前,舉行了猜燈謎活動。我和媽媽連忙擠了過去,你那里早已圍得水泄不通。我抬頭看到一張謎紙:我的心——打一字。我心里想:我就是吾,吾字加一個豎心旁就是“悟|“字。我連忙的把謎紙揭了下來。擠到閱獎處對答案,果然對了,經過我和媽媽的擠次腦力大作戰,我們抱著五六件禮物回家了。

回到家,我們全家圍著吃元宵,媽媽把煮好的元宵端到了每一個人的面前,那熱騰騰的的元宵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爸爸就說:“這吃元宵也是有學問的。四個表示四喜臨門,把個表示八面玲瓏,十個表示十全十美”隨著爸爸的話,我把元宵送進了嘴,那餡甜到了我的心里。

吃過元宵,大家都來到樓頂,一邊看煙花一邊閑聊,大家都沉浸在了節日的歡樂中,到處都洋溢出一種愉快的氣氛。

元宵,是新年后的第一個滿月,它寄托著人們的美好心愿,象征著合家團圓。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和和睦睦。

元宵節心得體會2爆竹聲中,迎來了我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元宵節,早晨起床當然該吃一碗熱氣騰騰的元宵。元宵用黏黏的面搓成,有大有小,放在籠里,毛巾蓋著,鋪著紅紙。煮好的`元宵,活像一個個胖娃娃。咬一口,燙燙的黑芝麻滾入心脾,舌頭上留著那種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著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元宵節又稱為“花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看花燈,花燈的品種很多,有的是加菲貓形的,尖尖的耳朵,粉紅色的小鼻子,櫻桃似的小嘴。一打開開關,加菲貓中的風車“呼”的一聲,風車旋轉起來。泡沫球也上蹦下跳的,站在中間拉著小提琴的小女孩還是唱著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有的是蜻蜓形的,大大的眼睛,小黑點般的眼珠,薄紗似的飛翼,一節一節的尾巴,只要是推一下開頭,蜻蜓綠色的飛翼就有節奏地跳起舞來。我買了一個蓮花形的燈,小巧精致的蓮花,葉子上白里透紅,閃著明亮的光。

亞細亞超市的門口有兩條龍,龍頭上戴一顆珠子,兩邊頂著白色的龍角,黑亮的大眼睛,鋒利的牙齒,一副威風凜凜的模樣。今年是鼠年,龍身上站著幾只神氣十足的老鼠,大大的耳朵,在向我們招手呢……

元宵節猜燈謎也是一個重要的活動,走在南峰服飾廣場里,到處都是燈謎。“飄雪下雨(打一成語)”,“落花流水”,爸爸興奮地說。“回答正確”售貨員小姐說。“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聯系(打一字)”,會是什么呢?我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孫。

這個元宵節過得真有趣啊!

元宵節心得體會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家家戶戶都在用笑臉迎接元宵節的到來。

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趕著做“元宵”我認為元宵其實是和湯圓一樣的。都是那么園,那么白,像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覺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種餡兒:芝麻,豆沙,桂圓,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這個“元”和團圓這個“園”是諧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圓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鍋里煮。這樣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戶戶就圍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這句話“鬧元宵,煮元宵,骨肉團聚,滿心喜。”

元宵節還可以觀花燈。大街上處處都是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熱鬧而美麗。在這一天還是可以猜燈謎,在燈籠下貼上一張張的燈謎紙,既可以動腦筋,又可以觀燈,還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真是一舉多得啊!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聽媽媽講元宵節還是中國的“情人節”。這一天,情侶們手拉著手一起去觀燈、看表演。笑聲洋溢著整條街,幸福灑滿每個人的心。

元宵節那一天最熱鬧的無過于放禮花了。街上人很多,每個人都站在了最佳觀賞煙花的位置。放煙花的人來了,他點燃了煙花,“呯呯”開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樣的煙花沖上天了,一炸五顏六色的花點兒就在天上飛舞,過了一會兒又不見了。緊接著,又飛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樣從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來越多了,笑聲越來越響了,一朵朵“花”也越來越好看了……大伙兒沉浸在歡聲笑語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節家家戶戶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會兒就進入了美妙的夢鄉,我想,人們也一定會笑得很開心的。

元宵節心得體會4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有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的春節,有吃月餅賞月亮的中秋節,還有登高吃花糕的重陽節……可我最喜歡的是一家人團圓在一起,吃湯圓的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我們家鄉每年都有很多習俗,有鬧花燈、猜燈謎……可我是一只小饞貓,總是愛吃香噴噴的,甜糯糯的湯圓。在正月十五,吃湯圓代表一家人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那一天,我們家照例全家總動員,一起包湯圓。到了商場,我和媽媽一起去買面粉、南瓜、糯米粉……回到家,我們開始忙了起來。我迫不及待地去洗手,準備包湯圓。媽媽來切南瓜,把南瓜和糯米粉合在一起,我也幫媽媽一起揉糯米粉。揉的時候,我一下子把糯米粉彈到了臉上,媽媽笑瞇瞇地對我說:“你都變成小花貓了。”我高興地說:“我不是小花貓,是小饞貓,我要吃湯圓。”揉好了,我就和弟弟一起包湯圓。弟弟他拿一點糯米粉,然后,他又拿了一勺南瓜,包起來。因為弟弟放的南瓜太多了,脹得像一個小汽球,大家都笑了起來,我笑得直不起腰,連平時嚴肅的爸爸也笑得肚子都疼了。我也照著弟弟那樣做,可我的南瓜放少了一點,沒有脹起來,爸爸媽媽都夸我做的湯圓很漂亮。我高興得眼睛都笑彎了。

媽媽把湯圓煮熟,我和弟弟用最快的速度去洗手,然后我和弟弟大口地吃了起來,湯圓太好吃了,我吃了兩三碗湯圓。我吃得滿嘴都是南瓜。

湯圓真好吃,我喜歡吃湯圓。過元宵節真有趣,我喜歡過元宵節。更喜歡全家人團圓在一起,吃湯圓的那種溫馨的味道。

元宵節心得體會5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霄”,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

在我國不同地區元宵節有著不同的風俗。“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因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新的一年加以慶祝,這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了。

我的家鄉陽泉家家戶戶在這一天傍晚都會煮元宵。元宵表面潔白光滑,口感細膩棉柔,盛在碗里,像一個個白色小精靈浮浮沉沉,夾起來咬一小口,里面的餡“爭先恐后”地涌了出來:芝麻、什錦、五仁、花生、紅糖、桂花、巧克力……絕對滿足你的所有味蕾。吃到嘴里讓你甜到心里。

元宵節的美食中我最喜歡的是“糖醋丸子”。一個個丸子,放到油鍋里炸的時候好像一枚枚金色的小球在跳水中芭蕾。等澆上糖醋汁后,又變成了棕色,咬一口,酸酸甜甜,外焦里嫩,一股肉香撲鼻而來,令人久久回味。每次我和弟弟都把盤子吃得精光,連湯汁都不浪費。

吃過晚飯就可以出門了,街上有各種活動:看花燈、猜燈謎,燃社火。各種花燈寓意著美好幸福,色彩繽紛,光彩奪目,花燈造型各異,栩栩如生,有神話傳說,也有很多歷史故事。

欣賞完花燈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活動就是: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去走一走九曲黃河陣。九曲黃河陣俗稱游黃河,取材于《封神演義》中肖娘娘擺九曲黃河陣助紂抗武王之故事。在廣場上,人們用竹竿圍城迷宮一樣的陣型,男女老少都要從入口進,順利的通過連環陣,再從出口返回,意味著一年健健康康,順順當當,平平安安。

第5篇

看著元宵夜皎潔的月光,暖意頓時變成了一縷微笑,是啊,元宵夜,給人們帶來了多少歡樂!煙花爆竹五光十色的在頭頂響著,一聲聲響徹云霄,人們在驚呼,在贊嘆。夜色中,人們的臉上都浮起了溫馨的笑容……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元宵節快樂六年級優秀作文600字,供大家學習。

元宵節快樂六年級優秀作文600字1元宵佳節之際,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你瞧,什么猜燈謎、什么放煙火呀……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活動都有,現在我就帶你去看看煙火晚會吧!

穿過熙熙攘攘的小道,便到了波光粼粼的湖邊,我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人越來越多,最后擠擠挨挨,人群從西望不見頭,從北望不見尾,人山人海,人聲鼎沸,有的坐在石椅上,有的彎腰,有的前俯后仰,有的踮著腳尖望著。有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有眉清目繡的青年人,有四五歲的小孩。

過了許久,只聽嘣的一聲,天空中出現奇花異卉,激動人心的煙火晚會開始了!人們頓時雅雀無聲。接著,天空出現了萬紫千紅、爭先恐后、由黃變紫、由紅變藍、由藍變白,美極了!花花綠綠,大大小小的煙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佛魚兒們也在它們的家園里放煙花呢!天空中的奇花有的綠草如茵,有的桃紅李白。婀娜多姿,美不勝收,仿佛清香撲鼻,馨香陣陣。

“轟”的一聲,空中炸開一朵朵“蝴蝶蘭”,逼真極了。過了一會兒,只見蘭花變成了一盞盞紅燈籠,緩緩而下,直入水面。一條條白蛇直沖天,“S”走法引人看。湖邊射出一條條小船,亭亭玉立在湖面,仿佛一艘艘戰艦向我們開來,莊嚴肅穆。頓時天空出現了“流星雨”,白花花的“流星雨”把夜晚照成了白天,離我二公里遠的房屋都顯而易見,它密如蛛網,好象世界末日,群星們撞向地球。接著地上又沖出一條條五顏六色的線,還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好似放鞭炮,霎時,大地都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忽然,湖邊出現了一條晶瑩剔透的瀑布,那瀑布與眾不同,它是又無數個小白點凝聚而成的,逼真無比,那瀑布滾滾而下,還冒出一縷縷清煙,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萊仙島。

最后,天空中又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繁花,響聲震耳欲聾,驚心動魄。

今天的晚會結束了,一次又一次的煙火晚會一次比一次的精彩,讓我看到了祖國的科技繁榮、發達。

元宵節快樂六年級優秀作文600字2元宵節是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春節的又次,是農歷新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個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傳承了2000多年了。元宵節講究的是走出家門普天同樂,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歡騰、熱鬧、開心,也表達出了元宵節與其它節日的不同之處。所以,我很喜歡這個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與昔日的不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富裕起來了,元宵的燈也隨之好看了起來。昨天晚上,我隨媽媽去鄉村的大街小巷看花燈,雖然門外的冷風吹得我發抖,但是這寒冷還是抵擋不住我對看花燈的熱情。

我和媽媽急急忙忙地趕到鄉村的街道口上,就被堵得水泄不通了,放眼望去是看不見的頭,我不由得甩了一把汗。剎那間,看見十來個身體健壯的男青年舉著長龍燈,龍身通體發亮,龍珠引路,珠動龍隨,龍身蜿蜒游走。這可全靠舞龍燈人的本事高強。瞧,他們隨著鑼鼓聲,一招一式整齊有力,配合默契。禮花在空中綻放,五彩繽紛,爭艷斗麗,整個村子火樹銀花!哇,好美的夜晚。烏蒙蒙的天空五彩斑斕,禮花如彩球,似雪花,像流星雨……天空光彩奪目!

就是那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美景,我從心底里發出一聲贊嘆:太美了!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這長長的花燈,好多花燈啊!真是令人大飽眼福。忽然,從遠處傳來了一首不知名的歌,為這氣氛添加了一絲樂趣,但是這不會成為我眼中的焦點。

我被夜空中綻放的煙花所吸引了,一朵朵艷麗的花朵漸漸消逝。啪!一顆流星似的煙花直躥天空,但是沒過十秒鐘就落下來了。一朵朵在天空中綻放開來,一下子染紅了半邊天。突然,旁邊的紙筒凌空飛起一道彩色的光,然后很快在空中響起,無數顆星星狀的煙花像天女撒花般在空中飛落。我真想自己也是一顆晶亮的煙花,在天空中飛行,然后翩翩起舞……

啊!元宵節真美!真熱鬧!真是五彩繽紛!

元宵節快樂六年級優秀作文600字3春節過了,元宵也隨著春節離開的腳步歡快的來臨了。

在北京元宵是一個,非常熱鬧,處處張燈結彩,就像辦喜事似的,紅火而美麗。鋪戶都開張了,掛出了幾百盞各形各色的燈籠來,花樣繁多。燈籠上有四大名著的故事,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進到鋪中觀賞。

小孩子們買了各種花炮,雖然不跑到街上去玩,可是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人們的家中也掛著許多燈,有宮燈、紙燈、紗燈……這一天還要吃元宵。

啊!北京人過元宵可真是好啊,我從中體會到了北京人的純樸善良、崇尚勞動,熱愛生活的文化傳統。

北京的元宵是熱鬧的、喜慶的,而我們家鄉的元宵也一點不亞于他們。

在我們這里,元宵都是要舞龍燈的,等舞龍燈的人來了,大家就把自家的龍身子給拿出來把它裝成一條長長的龍,再將龍身上的燈籠點著,首先它要的每家每戶的門口去拜一下收紅包,寓意著把吉祥紅火送到家,當然我們也會在家門口迎接他們,收完紅包,他們還會到公路上拉龍燈,拉拉扯扯,在晚上這樣看上去還真像一條龍在半空中飛舞呢!

這時,龍突然迅速地飛了起來,我想舞龍燈的人一定非常辛苦吧!我由衷的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的舞龍燈。舞龍燈的人付出了汗水,難道我們的龍燈還比不上他那普通的燈籠?

看完了舞龍燈,已經很晚了,人們也要圍在一起吃湯圓。湯圓有許多味道呢!有芝麻味、桂花味、花生味、楊梅味等等。湯圓的味道真是豐富多彩,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在我們這里,一家人一定要圍在一起吃湯圓,無不體現出一家和睦的氣象。

還有,還有,我們這里還有一個風俗,就是放孔明燈,孔明燈還有一個名字叫許愿燈。據說只要把自己的愿望寫在燈上,在放飛,就可以實現愿望。

美好和快樂的元宵眨眼間就過去了,學生又投入到學習中,大人們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元宵節快樂六年級優秀作文600字4今年元宵節,吃過晚飯,我們就去看花燈、焰火了。

七點剛過,我們就來到新市區看花燈,這里人山人海,花燈會種類繁多,設計新奇,造型各異,市政府前的整個街道火樹銀花,璀璨奪目,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前來觀賞;有做生意的人早早來到擺好攤位,有的坐車從幾十里路的農村趕來,還有的小孩騎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著糖葫蘆邊吃邊看。八點多鐘,在市委大樓旁邊一朵朵綻放的禮花騰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見深藍色的天空布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著彩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我簡直被迷住了。

一顆顆五彩的禮花騰空而起,禮花炸開以后,一朵朵紙花飄落下來,甚至有的紙花還帶著一顆顆亮閃閃的東西,真像一顆顆彩色的流星;有的禮花炸開以后是雙層的,接著變成動物形狀了;有的炸開以后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還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環,把天空變得光彩奪目,整個市區都沸騰了……

五彩的花燈被高高的掛在了半空中,閃著耀眼的光芒。美麗的花燈給這里增加了秀麗的色彩。這些造花燈的人手還真巧,什么羊形、龍形,拖拉機耕田形的……都能造出來,真了不起。

當我們看到一半時,我驚訝地叫了一聲,因為在花燈里,這個是我見到的最有意思的是:花燈里居然還有三只活羊,燈箱里還有一群小雞,據介紹,它們是從國外引進的新品種呢!真讓我佩服不已。有些大膽的人甚至還過去摸摸它,而那些羊只是晃晃腦袋,不時地抬起頭“咩—咩—”地叫喚兩聲,然后又繼續吃它的草,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當我們往回走時,看到一群人在猜燈謎,其中有一個字謎是:天下人間會七星,我和爸爸媽媽猜了許多次也沒猜中……

時間不知不覺已過去了三個多小時,但我們一點也沒覺得累。

啊!今年的元宵節之夜真美呀!

元宵節快樂六年級優秀作文600字5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今年我也不例外,中午吃了一餐香噴噴的牛排之后,晚上就到姑奶奶家吃了湯圓,有黑芝麻餡的、豆沙餡的、果仁餡的,令我眼花繚亂,我隨便夾起了一個,一嚼,啊!滿口的豆沙香飄了出來,發出迷人的香味,我情不自禁的夾起一個又一個,吃得我滿嘴飄香。

第6篇

一、通過親子參訪活動,引導幼兒感受莆仙民俗文化

“當你要開展一個民俗主題時,你是否了解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呢?”“如果沒有,你該怎么做?”這是我們在開展主題活動前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們制定了親子參訪記錄表,通過親子參訪記錄表設置的問題引領家長在元宵節期間多帶孩子走親訪友,了解各個村落元宵節的不同,觀察各種不同的花燈,感受濃厚的莆仙元宵文化。通過參訪表的回收統計,我們了解到幼兒對游燈活動經驗的儲備情況。

從親子參訪記錄表中,我們發現幼兒很喜歡家鄉的游燈活動,對游燈印象最深的是樂此不疲地跟著長長的隊伍行進。從收集的游燈照片來看,我們了解到幼兒已發現了不同的村落在游燈中所使用的花燈造型、種類有所不同:有的形狀像塔,有的寫有姓氏,還有的是表現故事情節的大型彩架燈。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了教育的最佳契合點,尋找到了幼兒感興趣和關注的地方。基于此,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了如下目標:

(1)喜歡參加民俗活動,了解花燈藝術中所蘊含的地方民俗文化,激發幼兒對家鄉民俗文化的喜愛之情。

(2)欣賞莆仙地區獨特的元宵花燈的美,喜歡與同伴交流自己對花燈的認識。

(3)嘗試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大膽想象、設計制作多種花燈,展示自己喜歡的花燈。

在制定案例研究的推行計劃中,我們根據幼兒的學習規律將核心目標分解成循序漸進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價值取向和目標重點,每個階段都選取一些典型的活動內容,通過多種途徑,如家長助教、環境創設、集中教育活動、區域活動、小組活動等實現之前預設的目標。

二、通過欣賞活動,增加幼兒對莆仙民俗文化的經驗積累

我們追隨幼兒興趣、引發幼兒多參與活動,以促進幼兒對莆仙民俗文化的感悟和經驗積累。這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來完成:一是根據幼兒的興趣,有目的、有選擇地展示幼兒收集的各種不同造型、不同圖案的元宵花燈,創設富有美感的主題情境,讓幼兒感受特定環境的氣氛,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二是引導幼兒運用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調動情感、思維、想象、動作、語言等多參與,發現花燈的造型美、色彩美、圖案美、寓意美,體驗家鄉獨特的民俗風情。現結合如下例子,做一些簡要介紹。

游燈場面的整體欣賞。莆仙游燈的美體現在場面的壯觀與節日的喜慶氣氛上,一串接一串的燈籠仿佛是一條條火紅的巨龍,在山間小道上盤旋、游動,蜿蜒約一兩公里之長,形成了一種流動的美。這種流動的美適合整體欣賞,所以我們采用了整體欣賞法。通過多媒體完整再現游燈的場面,車鼓隊、十音八樂隊、女子腰鼓隊穿插在各式各樣的游燈方隊之中,給予幼兒聽覺與視覺上的刺激;借助教師與幼兒共同對話的方式,讓幼兒面對場景展開豐富的想象,主要從造型、色彩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感知。對話中幼兒有直觀性的表述,也有通過想象的描述性語言:“游燈隊伍好長好長,彎彎曲曲的,好像一條大蟒蛇呀!”“像一條發光的巨龍,把黑夜都照亮了。”“像一條紅色的小溪在流動。”在整個感知、理解、欣賞和對話的過程中,幼兒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內心感受,逐漸體會到民間游燈活動帶來的美好寓意。

特色花燈的欣賞。通過交流、分享和討論,我們和幼兒一起評選出了最受歡迎花燈:姓氏燈、生肖燈;最佳造型花燈:百戲彩架燈;最佳配色:宮燈;最佳創意花燈:龍燈、塔燈。其中百戲彩架燈又以它獨特的動態的燈藝畫面、人物扮相(由多名10歲左右的兒童,身著戲裝,扮演戲劇典故人物,凌空懸立,運轉自如,出奇制勝,扣人心弦)、生動的故事情節(如有取經的唐三藏師徒四人,有傳說中的八仙,有觀音菩薩、善財童子,有老典故“公背婆”,有“有口無心”念經的和尚,有十二生肖配套故事,如屬鼠的,配“老鼠扛轎嫁女”的典故,屬虎的配“武松打虎”故事等)而深受幼兒的喜歡。所以我們將百戲彩架燈的欣賞與民間文學相結合,幫助幼兒理解其內涵,了解民間文化。比如在欣賞媽祖民俗風游燈時,我們適當穿插有關海上女神媽祖的故事,引領幼兒理解神話故事背后帶來的美好寓意,體驗濃濃的鄉土風情。又如在欣賞大型彩架燈“和諧海西”時,我們適當穿插有關祖國統一的故事,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幼兒的民族情感。

三、搭建體驗平臺,激發幼兒對莆仙民俗文化的審美聯想和創造

美術教育的核心是體驗,美術教育首要的和最終的目的是創造。在欣賞的過程中,當幼兒感受到美和具有審美樂趣時,他們會有一種審美創作的熱情。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幼兒自己動手參與創作過程,從而獲得藝術創造的親身體驗。伴隨活動的不斷深入,我們設計了寫生、線描畫、主題畫這三個層次,從而形成了一個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遞進式的美術活動過程。首先,寫生讓孩子們能較完整又相對簡單地畫出花燈的基本形態。其次,線描畫則在此基礎上加深了難度,要求用更細膩、更豐富的線條來進行裝飾。再次,結合游戲,通過再現游燈的情景,激活幼兒思維,引導幼兒以主題畫的形式呈現最豐富的畫面,使幼兒的表現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從整個系列的作品來看,幼兒的創作出乎我們的意料。在人物的動態表現上千姿百態:有的跳起來舞燈,有的翻跟斗耍燈,有的勾著腳扮鬼臉,有的兩人合作鬧燈;在游燈的動態表現上形態各異:有的燈是五盞一串的,有的燈是七盞一串的,有的燈被人物提著,有的燈被人物舉著,有的燈被放到人物的頭上,還有的燈被放到人物的腳掌上。此外,更有表現節日夜晚喜慶熱鬧場景的諸多精彩作品。

幼兒作品的創新始于他們對“元宵游燈”本身及其以外的自然美的聯想,由此產生了創作的激情與沖動,將自己的想象與理解融合起來,從而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和欣賞生活,并進一步理解生活的內涵,感受民族文化的意義。

第7篇

習俗: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5、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5、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8、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10、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習俗:吃餃子,吃湯圓,喝羊肉湯。

意義:冬季的開始,祭天祭祖。

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習俗:吃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

意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的到來,就意味著離中國傳統的春節越來越近了,濃濃的年味,在空氣里蔓延開來。在這個芳香彌漫的臘月時分,品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不僅養生,更寓意豐收美好。

13、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習俗:除塵、吃灶糖。

意義: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第8篇

春節是歡樂的節日

自南北朝以來就盛行的放爆竹、煙花是民眾狂歡精神的集中代表。大年初一午夜零點,大江南北,舉國上下鞭炮聲遽然響作一團,天地間仿佛震成混沌一片,宣告了新的一年開始,渲染著新年第一天的熱烈氣氛。本為驅逐鬼怪的爆竹因其強烈的喜慶色彩成為最能代表新春的文化象征符號和民俗標志。歡樂的情緒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達到,愉悅乃至狂歡的氣息彌漫在從城市到鄉村的各個角落。

元宵節的熱鬧在于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像耍花燈、跳秧歌、跑竹馬等。龍燈是花燈的一種,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現在依然是元宵節的重頭活動。秧歌在中國廣泛流行,是各地“鬧”元宵的主要娛樂形式。東北地區的東北大秧歌、晉西陜北的傘頭秧歌、山東的“鼓子秧歌”都是著名的秧歌形式。竹馬是山東人的一種自娛性游戲。最早是孩童將竹竿夾于兩腿之間,模仿騎馬奔馳的動作,戲耍逗玩。后來藝人用竹片扎制成馬頭、馬腔的形式,糊上涂有畫面的紙或布,用麻線作馬尾馬鬃,精心制作成表演用竹馬。

當然,元宵節的熱鬧還在于人的狂歡。華燈初上,人們陸續走上街頭,踏月觀燈,賞歌樂舞,在喧囂的夜色下,人們的心情極度地放松,許多美好的事情隨之而來。在古時候,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年輕的女子不能自由地外出,但在元宵夜卻可以結伴出游。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之機,便可尋覓意中人。元宵佳節竟成了青年人約會的好時機。宋代大詞人辛棄疾正是在光影轉換的元宵之夜寫下了著名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歐陽修所寫《生查子?元夕 》卻又表達了失去戀人的那種無奈:“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春節是吉祥的節日

屋里屋外張貼的鮮艷的年畫、春聯、窗花、福字,將早就灑掃一新的屋舍裝點烘托出一種神秘、祥和、喜慶的年節氣氛。傳統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線條單純,色彩鮮明,畫面熱鬧。多以五谷豐登、春牛、嬰童、風景、花鳥、蟠桃、鯉魚、壽仙、財神、觀音、玉帝等民間喜聞樂見的神、人、事、物為主題。

春聯,又稱對聯、對子,寫春聯又稱“書春”、“揮春”。相傳最初的春聯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題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春聯,一般是對偶的上下聯再加一個橫批,用紅紙黑字寫成,工整地貼在門的兩旁及上方的門框上。春聯講究有神必貼、有門必貼,其中大門的一幅最為重要。除了成對的春聯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單聯”,又稱“春條”,即寫著吉祥祝福語的紅色紙條,一般上書四字吉祥語,貼于家中各處,如在門外的大樹上貼“出門見喜”,在糧倉上寫“五谷豐登”,在車上貼“四季平安”,在牛羊圈前貼“六畜興旺”等。它和對聯一樣,都是表達吉祥祝福的含義。

福字斗方也極為常見。人們把它貼在門上、墻壁上、櫥柜上等許多地方,寓意福氣降臨。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除了福字外,斗方上還經常寫一些其他的吉祥字,如“富”、“貴”、“壽”、“祿”等,還有一種特殊的團結字,即把一句吉祥語合起來寫成的一個字,最常見的有招財進寶、日進斗金等。

窗花就是貼在窗戶上的裝飾花,多為剪紙而成。舊時窗戶用木頭做窗欞,糊白紙擋風,因而人們就在白紙上貼各式各樣的窗花,以起到裝飾作用,改為玻璃窗之后,貼窗花的習俗也沿襲了下來。窗花一般用紅色的紙剪成,也有講究的人家用彩色紙剪,取材非常廣泛,凡舉戲曲人物,花鳥魚蟲、故事傳說、生活場景、吉祥字體等都可以用剪刀裁出,如傳統的歲寒三友、八仙過海、龍鳳呈祥、老鼠娶親、老鼠嫁女等等,都是常見的窗花題材。

這些五顏六色、象征著吉祥的年畫、春聯、窗花、福字,注定將陪伴千家萬戶歷經風雨四季陰陽昏曉,直到下一個年節到來時才被戀戀不舍地替換下來。

春節是神圣的節日

“歲暮神仙多”正是對春節這一神圣時段的形象化說法。春節的神圣傳統,主要是體現于諸多年俗之中,多以家庭、家族為單元舉行各類信仰儀式。

灶王爺是年節期間最早出場的神仙。相傳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監察大員。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善惡行為,玉皇大帝據此實施獎罰措施。這天,每家都會在黃昏入夜時舉行辭灶儀式。祭品有灶糖、甜點、豆腐、酒或酒糟等有講究的物品:酒與酒糟是為了讓灶君忘乎所以,暈頭轉向;灶糖是為讓灶王的嘴兒變甜,多說好話,或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豆腐是使其嘴軟。

根據南宋詩人范成大在《祭灶詞》中的記載,當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其實,無論祭品是什么,都是對灶神的賄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灶神上天能多說好話,少說或不說壞話。老百姓的想象力實在妙極。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這一套人世生活經驗,也用在了對灶神的供奉上,而臘月二十三也因其重要性被稱為“過小年”。

門神是家庭的守護神,最早的門神是神荼和郁壘兩兄弟,相傳他們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樹上,最擅長捉鬼降妖,于是人們就把他們畫在門上,好讓妖魔鬼怪避而遠之。后來的門神又增加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鐘馗等。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是協助唐太宗開國的兩位將軍,功績赫赫,威震鬼魔。傳說唐太宗曾于夢魘之中受鬼魔侵擾,兩位將軍自愿夜守于門外,鬼魔不敢再來。但兩人天天守護太過勞累,唐太宗就讓人畫了他們的像掛在門口。這一招倒也起效果。老百姓聽了后,也將他二人繪制成了門神以尋求保護。也難怪吳承恩在《西游記》中發出感慨,“本是英雄豪杰舊功臣,只落得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門神。”

財神也是春節中一個很重要的神仙。中國各地區所信奉的財神有所不同。在南方,下轄進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等仙官的趙公明最受尊拜。北方財神則有文武之分,文財神有比干和范蠡,武財神是義氣千秋的關羽。傳說中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因而許多地方都要在前一天晚上置辦酒席,舉行頗為莊重的“接財神爺”儀式,為財神賀辰。與大年初五迎財神相映成趣的是,一些地方還在這天舉行“送窮神”的儀式。人們在這天把家院里的垃圾打掃干凈,全部傾倒出去,比較講究的人家還要放一串鞭炮,號稱“崩窮”。各地關于“送窮”的說法與儀式不盡相同,但都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在辭舊迎新之際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祭祖也是春節里重要的信仰活動。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祭祖加強了家庭成員、家族成員的情感聯系。春節祭祖是一年里最大規模的祭祖活動,其意義是慎終追遠,更表現源遠流長,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時,嚴肅、隆重、恭敬、誠摯,全發自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

春節是團聚的節日

當除夕的夜幕在人們的忙碌和期盼中悄悄降臨,年夜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就開宴了。年夜飯,也叫“團年飯”、“團年酒”。

團圓是年夜飯的主題。老百姓一年到頭所有的忙碌都是為了能在歲末吃上一頓豐盛的團圓飯。你看,無數游子不計舟車勞頓,從千里之外風塵仆仆地趕回父母身邊⋯⋯如果有誰這一頓飯不能在家里吃,那幾乎要心酸上一年。為了全家的團聚,為了來年日子的紅火,各家各戶無不盡其所有,把年夜飯做得又好又多。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餃子可謂年夜飯桌上的必備佳肴,因其形似元寶,而且諧音“交子”,有“歲更交子”之寓意,因而更受人們喜愛。

除夕之夜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之時,中國人還有守歲的習俗,就是全家人團圓在一起,一起見證歲月的流逝、新年的到來。古人有詩云:“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守歲,有辭舊迎新,教人珍惜流光的深刻含義。

作為中國第一大傳統節日,春節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活動。這些民眾活動表達了以除舊迎新、趨吉避邪、天人和諧為核心的文化心態。在春節中,大自然經歷了時間的新舊更替,人類在合家團聚的活動中加強了家庭的聯系,老百姓在開放的村落與社區活動中增進了情感。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的春節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團圓、吉祥、平安、幸福、長久的代名詞。

然而現今人們卻發出“年味”越來越淡的感慨。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節日是中國農業文化的體現,是農耕時代時令節點和生活節奏的反映,隨著現代工業的崛起和社會節奏的變化,源于農事的傳統節日逐漸弱化就是一種必然。然而,春節作為傳統節日的代表,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家庭親情,聯絡著親戚朋友的友情,促進了人們對和諧美滿的追求。可以說,春節的民俗活動有利于民族認同感的形成,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在哲學、倫理、社會關系和心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象征意義,它已成為傳承民族文化、表達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文化符號。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老百姓的血液中。我們需要必須重新恢復和挖掘春節的文化內涵,不能讓它隨著社會變遷而消亡。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民俗的生命力在于體驗性和參與性,只有親身參與,將民俗作為一種生活內容,才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內心的滿足,承載的傳統文化因素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恢復春節的“年味”,必須加強民眾的參與性――加長春節假期,不僅可以舒緩人們緊張的生活節奏,有利于家庭和諧,也為參與節日活動提供較長的時間;提倡更多的娛樂形式而不僅僅是一臺春節晚會必然帶來身心的放松與舒展;更多公共設施的開放會為民眾提供體驗春節文化的空間,同時還要尊重春節延續下的神圣意識,春節的神圣傳統應當以某種形式在當今社會繼續傳承。

Nostalgia for the Revelry and Tender Feeling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ear celebration is the most ceremonious and most bustling festival in China.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period, people’s emotion and anticipation that have been building up for a whole year usually have a concentrated release.

Spring Festival is a carnival. The firecrackers and rockets which start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386-589) are the concentrated showcase of the carnival spirit of the people. The noise of the firecrackers, originally designed to drive away ghosts, due to its jubilant character, gives a bustling atmosphere to the New Year celebration. At the Lantern Festival hel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 people’s happy mood reaches a climax. The carnival atmosphere permeates into every corner of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Spring Festival is propitious festival. The New Year paintings, couplets and paper-cuts for window decoration produce a kind of mysterious, peaceful and happy atmosphere for the houses and symbolize people’s wishes for a good future.

Spring Festival is a holy festival. The holy tradition of Spring Festival is mainly embodied in many New Year folk customs as well as various traditional rites performed by Chinese families and clans.

第9篇

老筍干還有個寓意吉祥的名兒――節節高。要想“炮制”出好吃的節節高,就得采取復雜工序,那可絕非易事。奶奶是這樣做的:將提前曬干的筍干放在一口缸里,浸上一段時日,等浸胖了,取出,切成拇指大的薄片兒,再浸泡數天;然后,她會將一碗白花花的肥肉摻和著節節高一起投入鍋中,架到爐子上,小火慢煮,這一煮就得煮三四回,直至肥肉化為肉汁為止。這樣,每次取出少許,熱了吃,才會肥而不膩、鮮嫩爽滑,真正入味呢。

年前一兩天,人們會采購各色新鮮蔬菜,再買上幾只大螃蟹什么的,有的人家還會殺雞宰鴨,甚或會殺上一頭自家養的土豬(這往往是新年里要辦喜宴的人家)。殺了土豬,主人會把肉分給街坊四鄰一些。鄰居們收受了這份“厚禮”,自然滿心高興。要知道,這土豬肉雖說肥了點,可絕對是綠色食品呀。

這兩天,每家每戶的老奶奶或是年輕婦女還得完成一樁大事――做圓團、赤糕和糖糕。

這不,奶奶又忙乎開了。她先尋來蘆葉,洗凈浸濕了,墊入甑中,再均勻地灑上一層油,據說這樣圓團不至于粘在上面,拿不下來。

奶奶每年都會做上三四甑豆沙餡和肉餡的圓團、一兩甑糖水赤糕和紅糖糖糕。做圓團時,奶奶最后會做一個特大的圓團,放在中間,這就是“當家圓團”。為什么要做一個“當家圓團”呢?是不是寓意著大大小小一家子,團團圓圓在一起呢?我也不甚了然。

出鍋嘍!奶奶把鍋蓋揭開,熱騰騰的霧氣隨之撲面而來。我透過霧氣驚奇地發現,每個圓團都是那么地膨大、綿軟、飽滿、活力十足,可不喜煞人!然而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似乎都縮水了,整個兒瘦了一大圈兒。奶奶拿出一種俗名叫做麻糖稈的干果實,蘸上紅水,然后在圓團上輕輕一按,一朵朵嬌艷無比的紅花便開在了每個圓團的中央。

年三十兒終于到了,每一家都是闔家老小齊團圓,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如果哪家有人在外打拼或是工作,不管路有多遠,也都會風風火火地趕回來。

吃年夜飯之前,還得“待仙”――招待、祭祀已故的祖先。就說我家吧,爺爺會搬來奶奶燒好的八道小菜(爺爺說了必須是八道),將它們一一上桌,齊齊地排成兩排,然后在桌子的東西兩邊密密麻麻地擺上小酒杯,一遍遍地斟酒,再后來是盛上滿滿的兩碗飯。爺爺在給祖先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一番后,叫我也來“拜拜”,說是“求得老祖宗保佑”呢。

吃過年夜飯,小孩除了壓歲錢“入袋”,還會得到大人美好的新年祝福。然后,便是一片沸反盈天的景象了:爆竹鞭炮通宵不斷,大大小小的焰火躥上了天。尤其是到子夜時分,千家萬戶就像都商量好了似的,一齊燃放爆竹,感覺天都要被炸塌了,你也就別指望睡個囫圇覺了。

除夕之前,每家每戶都要大搞衛生,把角角落落的蛛網和灰塵都撣去。除夕之夜,每人都要好好地洗個熱水澡。大年初一,大家都早早地起來,穿上新衣裳,從頭到腳包裝一新。這樣,便能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了。

元宵節一晃就到了,春節的另一個來了。大街上張燈結彩,人頭攢動。這一天大家都要吃湯圓,當然取的仍是團團圓圓的意思。

第10篇

關鍵詞:幼兒園;民族傳統節日;教育

民族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種載體,它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尊老愛幼、追求和平、團結合作等美好品質和精神。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教育的使命。

一、幼兒園傳統民族節日教育的重要意義

教育部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領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越是民族越有生命力。作為新時代的幼兒教育工作者,除了關注那些與當前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文化節日,我們還應該讓幼兒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繼承其中優秀的文化基因,并結合時代需要加以發揚光大。我國幼教前輩陳鶴琴先生就曾明確指出:“編制課程的第一原則是民族的,要學會挖掘本國的教育資源,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反映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美德的‘中國化’課程。”

二、以往幼兒園傳統民族節日教育的不足

隨著清明、端午、中秋成為全社會的法定假日,幼兒園對傳統民族節日教育也越發重視了。但是在現有的節日教育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問題:

1.節日資源開發不充分、不均衡

教師比較偏重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等幾個法定節日,對元宵、重陽等非法定的傳統節日的教學活動開展得不夠,幼兒接觸的機會較少。

2.活動內容不夠豐富

很多節日教育活動僅僅停留在知的層面上,幾乎所有的節日活動目標都是這樣的:知道哪天是什么節日,節日的來歷;培養幼兒的情感;慶祝或感受節日的氣氛等。沒有更深入地挖掘與節日相關的文化內涵,一些互動體驗的活動途徑也沒有得到充分拓展。

3.活動形式比較僵化

各類節日活動形式比較單一,許多的傳統民族節日,卻是一樣的活動形式。從創設環境,烘托節日氛圍到觀看節日圖片等,豐富幼兒知識再到教師小結……整個環節都是統一設計的,偶爾的開放也是固定的模式,是一種“局限性”的開放。

4.活動影響大于活動實效

隨著節日的安排越來越熱鬧,越來越大型,園長來、家長也來,甚至走出幼兒園,到社區開放活動。于是導致了孩子們面對節日的盛況,卻渾然不知,使得幼兒很難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幼兒園傳統傳統民族節日教育的現實策略

民族傳統節日有著廣泛而深厚的民間文化基礎,節日期間舉國同慶,為民族傳統節日教育活動走出幼兒園、深入社區,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因此,在開展傳統民族教育活動中,我們完全可以采取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和手段。在讓孩子們體驗節日、感受節日時,我們還可讓孩子們自主地參與到節日的準備等各個環節中來,讓孩子們真正地“過節”。下面以機關幼兒園的元宵節活動為例,談一談民族傳統節日教育的實施步驟和相關策略。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的一個大節,也是我們幼兒園歷年來舉辦得較隆重的節日,每年的活動內容都會有些不同。例如,前年是“元宵猜燈謎”活動,去年是“元宵親子游園”活動;而今年是比較綜合的“兔年元宵樂翻天”活動,包括認識元宵節、做湯圓、品湯圓、看花燈、猜燈謎等活動環節。

1.材料收集

節日前幼兒的心理期待和對物質的準備往往是一種情感積累體驗,同時也是幼兒豐富有關節日知識的良好時機。傳統的節日講究的是節日的氣氛,因而節日到來之前,家家戶戶的過節準備事項一般都很多。而我們想要讓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參與到傳統節日中來,準備的工作更不可少,并且要很充分。這里包括,有關節日的來歷傳說等故事的收集,還有節日中需制作或裝飾的材料收集。

在元宵節這個節日里,最突出的是“看燈”,而中心的環節是制作燈。讓孩子們參與到花燈的制作中來,會讓孩子對這個節日有一個具體、深刻的認識,這比任何語言的解釋都強。為了讓孩子們和家長參與到準備工作中來,我們要求每個孩子和家長一起制作一個“親子花燈”帶到幼兒園來。從孩子們制作花燈,再到幼兒園里跟小伙伴欣賞分享。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已經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了解了節日的很多信息,也與伙伴和老師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和故事。

2.環境創設

利用環境創設開展是節日教育在幼兒園的一種重要的手段,把收集到的關于節日的傳說和故事等資料用圖文的形式展現給幼兒,再掛上精美的節日物品作裝飾。它將節日的氛圍烘托得更加熱烈,使孩子們在對節日有了初步了解的情況下,對節日的期待日趨強烈。

在元宵節來臨之前,老師將孩子們帶來的“親子花燈”貼上謎面,再掛到幼兒園的操場上。各式各樣的手工制作的花燈,讓整個操場都變成了花燈的海洋。這樣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給了孩子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3.實物操作

在人們的觀念中,尤其是兒時的記憶里,很多傳統節日都與“吃”有關。那些節日的深刻的含義也往往融入了這些具有特定節日意象的食物里了。例如,春節的餃子,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節的清團,端午節的粽子和中秋節的月餅等,這些食物的制作都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其中來。

在孩子們學習了元宵節的來歷和典故之后,我們讓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學習制作湯圓。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制作湯圓,做得非常認真。其實,讓幼兒參與到節日的制作中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們在制作的過程中更能體悟這些節日所傳達出的深刻文化意蘊。

4.品賞交流

在傳統節日里,“品”“賞”的東西很多,里面的內涵也很豐富。“品”是品嘗節日里的食物;“賞”是欣賞節日里的物品,如春節的年畫和窗花、中秋節的月亮等。想要真正了解這些傳統的節日,就應該認真的“品”、仔細的“賞”這些節日里的物品,這樣才能真正了解這些節日的內涵。所以,如何引導孩子們去品賞交流這些節日的物品是讓孩子們深入理解節日的關鍵。節日活動就是孩子們節日親身經歷的體驗,也是孩子們交匯互融的體驗,在交流碰撞中,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視角理解和豐富著節日的內涵。

湯圓制作完成后,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品嘗湯圓。大家還編了一首簡單的兒歌:“小小湯圓圓又圓,甜甜餡兒包里邊,媽媽一口我一口,甜甜蜜蜜在心間。”湯圓象征著團圓,相信在品湯圓的過程中,孩子們已經領會了這一層寓意。傳統手工制作的花燈,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魅力,想到這些都是孩子和家長一起制作的,大家都更加自豪了。

民族傳統節日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有著多種不同的習俗和節日的方式。我們在進行民族傳統節日教育時,可以從每個傳統節日的典型習俗切入,深入挖掘、提煉其中蘊含的教育信息,盡量從自然的傳統節日角度對孩子進行民俗的教育。并不是要每個節日都是同樣的模式,讓每個節日都要經歷同樣的環節;可在以上的環節中選取其中的幾個來完成一個傳統節日的教育,讓不同形式的傳統節日活動來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和內涵。也讓孩子們通過這樣的民族傳統節日教育,擁有更多的情感交流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幼兒園傳統民俗節日教育的探討.學前教育研究,2002-04.

[2]陸小濤.小議節日教育活動.山東教育,2002(7/8).

第11篇

每個地方的春節都不一樣,都有很多的風俗,我家鄉的春節別有一番特色,讓我來給你們講講吧!

家鄉的春節氣氛很濃,到處洋溢著過節的喜慶。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會有很多的精彩。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我們還可以吃香甜可口的“祭灶糖”。同時,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

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要貼福字、窗花、對聯、門神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將宅子里里外外裝點一新。從這一天開始,家家要蒸我們家鄉特有的高饃饃和各式各樣的花糕,有石榴花的,有小魚的,還有蝴蝶狀的。還要蒸一個又大又圓的花糕用來祭奠先祖,這個花糕可是要等到過完春節才能吃得哦!雖然大家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歡樂相比,我感覺還是歡樂更多。

除夕是最值得我們慶賀的時刻。在這個晚上大家都會回到家里與家人團圓,一起吃豐富的年夜飯,一起看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享受著團圓的樂趣。到了十二點,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煙花爆竹,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從大年初一開始,大家都要到親戚朋友家里去做客拜年。我們小孩子還能收到長輩們的壓歲錢,別提有多高興了。

正月十五又是春節里一個重要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會掛火紅的燈籠、吃湯圓,寓意著我們大家團團圓圓,生活和和美美。過完了這一天,年也就過完了,人們開始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是不是多姿多彩呀?你的家鄉呢?是不是也如此豐富多彩呢?

【范例2】

照我們安徽碭山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

在臘八這一天,我們都要喝臘八粥,而且還有“誰家喝的粥越早,誰家明年準是大豐收”的俗語呢!除此之外,我們小孩子在這一天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好吃的糖果、果凍、瓜子等等。第二件事是我們男孩子最喜歡的事,那就是買爆竹。第三件事就是買各種玩具了,風車、口哨、氣球……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天還沒亮呢就聽見別人在放炮了,害得我連覺都沒睡好,第二天眼睛四周黑黑的,都成熊貓眼了。

臘月二十四必須大掃除,這一天我可累壞了,又是擦玻璃又是洗地板的,出了一身的汗。大人們則忙著備年貨,把雞肉、豬肉、魚肉、青菜、年糕等年貨準備充足。

最熱鬧的就是初夕,這天家家都忙著貼春聯、貼年畫。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就是包餃子和放鞭炮。大人們圍在一起,有的人在和面,有的人在搟皮兒,有的人在拌餡兒,有的人在準備燒火的柴火……包餃子時還要在餃子皮里放上錢和紅棗。預示著新的一年日子紅紅火火。我則忙著放鞭炮,“霹靂”“啪啦”的聲音不絕于耳。最熱鬧的就屬晚上了,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煙花在天空不停地綻放,有的像一串串明亮的珍珠;有的像一朵怒放的花朵;有的像天女散花……,這些美麗的煙花剎那間把整條街都照亮了,整個村子的天空變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大年初一是新年,這一天大家早早起來,吃完餃子就去給老人拜年,我們這兒叫串門。我可高興了,因為從這一天開始我就可以串親戚,可以收到長輩們送的紅包。

第12篇

一、江寧的民俗傳承背景

1.江寧地區的基本概括

“南京猿人”的發現,使江寧的歷史可追溯到50萬年前。長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在這里融匯;秣陵、丹陽、湖熟西漢侯國的歷史文化在這里積淀;牛首山佛教、方山道教、湖熟伊斯蘭教等宗教在這里生存發展。曾是“六朝金粉地,十代帝王家”,在明清兩代中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造就了兼容并蓄、包容豁達、寬厚開放的秉性。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江寧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氛圍。改革開放以來,江寧人繼往開來,勇于創新,文化事業穩步發展,文化設施全面改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成為全市文化強區。

2.理念探索

調查研究主要采用的理論框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的大傳統與小傳統理論,另一個是布爾迪厄的場域與慣習理論。根據羅伯特•雷德菲爾德的分類,將文化分為大傳統與小傳統兩個不同層次。大傳統,也就是上層社會的傳統,包括諸如史料撰寫、文人墨客的文章、貴族名仕的生活記錄等。小傳統,即民間傳統,包括民間藝人的口頭傳唱、民間風俗習慣傳承、民間風俗典故的傳遞等。在江寧區春節調查中,不僅有知識分子階層對于春節文字記錄的內容,同時也有民間口頭傳唱、民間藝術的內容。春節活動呈現一個立體式的變遷內容。布爾迪厄認為,個體行動者只有通過慣習的作用,才能產生各種“合乎理性”的常識,而慣習則是一種“外在的內在化”。群眾的春節活動還與其個體的具體利益驅動機制相關聯,在文化、利益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響發生參與或者組織春節活動的可能,并在一定時期中逐漸形成慣習,這種慣習在傳播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群體,民風民俗就此形成。

二、常見民俗項目

調查小組自1月26日進駐調查點,記錄的春節內容主要包括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四掃塵,從該日開始到除夕洗浴,臘月二十九、除夕開始貼門神、年畫、對聯、門頭,除夕中午進行祭祖,晚上放煙花炮仗、看春節聯歡晚會、守歲。除此之外,還有年貨的準備,包括殺豬宰牛、殺狗宰羊、雞鴨魚肉腌制、做肉圓(當地又稱“開油鍋”)、龍須面粉絲年糕的制作、包水餃蛋餃元宵、什錦菜準備、各種干果糖果、扎花燈等。新年大年初一搶富水、吃元宵,從初一開始親戚相互之間開始拜年,初五接財神,十四送茅姑娘娘,十五元宵節,十六爬城樓。中間包括各種民間活動,民間藝術類如送春、玩龍燈、玩麒麟、唱花船、打神鼓、玩獅子,民間娛樂活動,包括各種游藝、猜燈謎等。其中年貨的準備工作是最忙碌的了,因為春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家團圓、喜氣洋洋的節日。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各種肉類、干果類、蔬果類年貨。殺豬宰牛、殺狗宰羊、腌制雞鴨魚肉,當地狗肉比較出名,很多外鄉人都前來購買。除此之外,地方特色的小吃中還有制作龍須面、粉絲以及年糕。當地有一個風俗就是開油鍋,俗稱炸肉圓,將豬肉或者魚肉或者藕片切成塊狀,放入淀粉,攪拌至粘稠狀,用勺子一個個放入油鍋中炸。在炸油鍋之前,是將買來豬肉中的肥肉部分放入鍋中,炸出油來,一部分油是要分裝到很多瓶瓶罐罐中,以后日后食用。另一部分就是用來炸圓子的。通過油鍋將圍繞自己家人的晦氣、污穢之物統統炸干凈,吃下去有陽氣護體,百邪不侵。什錦菜又稱十樣菜,當地的一道特色素菜。意思是將香芹、金針菇、黃豆芽、胡蘿卜等不少于10種蔬菜炒制而成,講究一點的人家會選16種或19種蔬菜,取“和順長久”寓意。十多種蔬菜也各有說法,黃豆芽形似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薺菜音似“聚財”,寓意招財;芹菜讀音與“勤快”相近,取“勤勞致富”之意;黃花菜寓意花樣年華、前程似錦;香菇意為“和和美美”;就連豆制品千張,也有“千秋百代、代代興旺”的說法。

三、中國未來民俗的發展

民風民俗的出現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民俗逐漸消失,另一些新的民俗逐漸形成了。春節在中國傳統文化占據了重要位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在這個節日中,各種民俗得以充分展示。這種內容與形式的慣習在歷史的長河中開始形成了中華文化模式,對于一種重要節日的內容仍然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就春節而言,臘月二十三送灶,除夕貼春聯、守歲,初五接財神、十五鬧元宵等,各地就基本相同。就具體的調查而言,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快,各地的民風民俗又呈現一個逐步相同的過程,很多傳統的約束逐漸消失,在調查中僅初一或者除夕團圓吃的內容也是各異,同一村子中有吃元宵,也有吃水餃、也有吃年糕的,北方的饅頭、包子,南方的春卷等,在很多家庭里都有,而不是一種很單一飲食結構。這充分反映出社會經濟的發展,將對一些民風民俗產生很大的沖擊作用,特別是市場流通、信息時代的到來,很多人不一定需要遵守傳統約束,而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風俗來過節。 新時代春節呈現出一個以個體自我需求為主、傳統需求為輔的特點。

在調查中,筆者通過與多位當地居民訪談,發現春節并不是想象中熱鬧場景,這可能是歷史發展給人的一個錯覺,或者是因為歷史或者說正史是由貴族知識分子階層所撰寫,其春節內容也僅僅是描寫了或者反映了貴族知識分子階層的春節狀況,并沒有真實反映出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春節活動狀況。很多老人回憶說,解放前后,農村的生活非常艱苦,常常是吃不飽穿不暖,春節能吃一點好東西就很不錯了。解放前是的苛捐雜稅、地主的盤剝,基本沒有什么過節的概念。比如,我們采訪唱送春的一位老同志,他就說過去唱送春、玩麒麟就是為了賺點養家糊口費用。解放后,由于、以及運動,生活也是比較艱苦的,那個時候很多參加群眾性活動也大多是為了吃口飽飯或者增加公分才去的。真正熱鬧的春節是從改革開放之后開始的,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從物質層面逐步過渡到精神層面,春節從一個物質匱乏時代的產物逐步過渡成為一個中華文化的符號。

結語

中國地方民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代勞動群眾為了表達他們的理想和愿望,以他們不息的創造精神,在他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中自覺地傳承和發展著他們自覺的視覺藝術,創造了無數不同品類的藝術形式,那些粗獷、單純的表面形式,不僅順應著他們所處時代的審美需求,也充分反映出勞動群眾的審美意識和智慧,顯示了積極、向善、健康、樂觀的民族心理,寄寓著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伴隨著他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參考文獻:

【1】易心、肖翱子.中國民間美術.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2】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南京市江寧區資料匯編

南京市江寧區文化局.2009

【3】[美]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梅瓊)譯.中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永福县| 南汇区| 吴桥县| 张掖市| 黎城县| 儋州市| 济阳县| 喀什市| 太原市| 呼伦贝尔市| 江都市| 萍乡市| 商南县| 呼和浩特市| 勐海县| 长武县| 旬邑县| 涟源市| 老河口市| 达州市| 新兴县| 吉首市| 太湖县| 永安市| 兴城市| 海淀区| 佛坪县| 小金县| 巴东县| 普陀区| 邮箱| 桃江县| 竹山县| 肇东市| 屏边| 城固县| 平阳县| 博客| 马尔康县|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