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藥行業投資規模

醫藥行業投資規模

時間:2023-08-27 15:10: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藥行業投資規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投資要點:

1、 全球醫藥市場增長平穩,國內醫藥行業增速高于全球平均。

2、行業發展動力出現變化, 二級市場顯著高估。

近幾年,全球醫藥行業整體仍然保持著平緩增長的狀態,剛性特征明顯。2013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我國醫藥市場的增速在20%左右,高于全球平均。化學制劑和中藥仍然占據醫藥消費的主體,市場結構未出現明顯變化。

二級市場顯著高估。通常來說,市盈率的高低應該和行業增速保持資產負債率一致,一旦行業估值過高,消化的壓力就比較大,按照當前政策及醫改的進程來看,醫藥行業整體的成長性仍然比較確定,但增長提速的動力已然弱化,平穩增長或成為行業短期發展的主旋律。以此邏輯推斷,以成長消化估值的期限大概率變長。

投資策略:醫藥行業剛性特征明顯,但考慮到行業發展的驅動力已經發生變化,也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結合當前的估值,維持醫藥板塊整體中性評級,給予化學制劑、中藥和醫藥商業板塊增持評級。

通信:4G催生行業景氣周期

投資要點:

1、4G投資啟動行業景氣大周期,通信設備板塊全面受益。

2、數據爆炸時代,通信消費升級將再造行業春天。

4G投資啟動行業景氣大周期,通信設備板塊將整體步入上行通道。中移為扭轉3G時代的不利局面,搶先發力4G建設,TDL一期20萬基站的建設商用必將拉動通訊設備板塊業績向好,并攪動運營商目前的競爭格局。年底4G發牌是大概率事件,雖然聯通將立足3G 升級,控制4G投資規模,但電信因其EVDO網絡數據業務速率改善空間有限,必將加大4G投資力度,從而推動未來三年運營商整體資本開支規模持續平穩增長,利好通信設備產業。

數據爆炸時代,通信消費升級將再造行業春天。資本市場不看好通信行業長期表現主要原因在于語音業務漸趨飽和,數據業務量收剪刀差,移動滲透率逐步見頂,運營商以往的增長模式面臨挑戰。但機遇往往與挑戰同時出現,數據爆炸時代通信消費升級,人們對數據通信的依賴度大幅上升,將給行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重點推薦公司:4G主題首輪受益個股中興通訊、烽火通信、日海通訊;進軍非通信光產品領域,打開新增長空間的光迅科技;專網通訊領域的代表,受益于公安系統數字集群PDT 規模啟動的海能達。

水泥:投資增速回落 行業淡季運行

投資要點:

1、投資增速回落,基建投資托底。

2、地產銷售高位回落,帶動投資微幅下行。

宏觀層面,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20.4%,增速較1-4月回落0.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同比增長20.2%,增速較1-4月回落0.7個百分點。在FAI資金來源構成細項中,國內貸款同比增長12.8%,增速較1-4月回落1.1個百分點;自籌資金同比增長17.9%,增速較1-4月回落0.4個百分點;國家預算內資金同比增長21.0%,增速較1-4 月提升0.3個百分點。反映出企業投資意愿不足,投資驅動主體依然來自政府層面。

從水泥下游投資結構看,1-5月廣義基建累計投資同比增長24.1%,增速較1-4月提升0.1 個百分點。房地產累計投資同比增長20.6%,增速較 1-4月回落0.5個百分點。建筑業1-5 月累計投資同比回落9.2%,回落幅度較1-4月縮小0.8個百分點。后期繼續關注銷售層面的動向。

投資策略:如果沒有政策層面的重大舉措,季節性依然是行業自身運行的主要波動因子,階段性配置時點可能出現在下個淡旺季轉換的時間窗口。之前,依然建議把關注點放在供需格局良好的新型建材子行業龍頭,水泥行業可關注海螺水泥、華新水泥、江西水泥、祁連山。

安信證券

光伏:新周期 新方向

投資要點:

1、2013年年中是2011-2015年行業大周期拐點,2013-2015年為周期的右邊側。

2、歐盟雙反將會加速國內政策出臺和市場啟動。

供給收縮形成拐點。 2012年Q4為產品價格底部,價格跌到了龍頭廠商的現金成本,跌無可跌。2013年年中是政策底。歐洲的雙反初裁結果敲定,利空釋放完畢。2013年底或者2014年初,供需平衡點出現,預計國內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范圍20-25GW ,供給集中度提高。

第2篇

醫藥行業是國民經濟中關系人民健康,體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方向的重要行業。"九五"期間,浙江醫藥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年,全省醫藥工業系統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17億元(按90不變價計算),5年年均增長26.9%,在全國同行業的位次從第3位上升到第1位;醫藥商業銷售額157.1億元,5年年均增長16.2%。行業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名列前茅,企業改革、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成就令人矚目。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一批大產品競爭優勢明顯。重點培育的36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創匯高、市場占有率高的主導產品,多數技術經濟指標和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成為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拳頭產品。"九五"末,這些產品的銷售產值已占全省醫藥行業的1/4,并成為創利主體。化學藥品出貨值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抗腫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蟲系列、甾體激素系列、VE及中間體系列、心血管藥系列、頭孢中間體系列等產品在全國化學藥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產業組織優化,行業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個一批"的19家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占全行業的60%和55%。海正集團和華東醫藥集團進入國家520家重點企業行列。6家規模最大的商業企業銷售額和利潤分別占全省醫藥商業的30%和50%。這些大型骨干企業成為醫藥行業發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術成果豐碩。"九五"末,全行業研究與開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重近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個百分點。"九五"時期,共開發新藥546種次,其中中藥一類新藥2個,中、西藥三、四類以上新藥135個。完成國家級各類科技項目24項,省重大科技開發項目13項,省重點科技開發項目24項,省級火炬計劃項目22項,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24項。全行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

(四)資本規模壯大,投資規模擴張。"九五"末,醫藥工業企業所有者權益達88.6億元,比"八五"末增長2.2倍;"九五"時期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0億元,比"八五"增長1.4倍。

醫藥行業成績顯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問題。一是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大公司大集團行業龍頭作用尚不顯著,中小企業"低小散"狀況仍需改善;一般產品雷同較多,低水平重復較為嚴重;高污染的原料藥能力過剩,高附加值的制劑產品水平不高。二是企業技術水平仍然不高。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技術與人才儲備相對不足,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大量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生產工藝落后。三是流通體制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三級批發格局打破后,新的醫藥流通體系尚未形成,藥品流通秩序混亂,惡性競爭嚴重。

二、"十五"醫藥行業發展背景和趨勢

(一)市場需求背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市場開拓和國際化程度加深,"十五"期間醫藥市場需求將保持較快增長,需求結構將進一步調整。據國家行業管理部門預測,未來五年全國藥品需求量年均增長12%,到20*年達2180億元,比*年凈增940億元;國際藥品市場需求年均增長8%,到20*年達5400億美元。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藥品分類管理制度的實施,非處方藥品(OTC)、療效確切和價格低廉的藥品、列入《國家基本藥物》及《基本醫療保險藥物目錄》的藥品,以及適銷對路的醫療器械產品等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隨著醫學、藥學及相關學科的飛速發展及其相互影響和滲透,藥物資源將得到廣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術藥物、納米技術藥物、海洋藥物、天然藥物等一些新興藥物將逐漸崛起并在藥品市場中占有較大份額。

(二)產業發展趨勢

跨入新世紀,醫藥行業的發展環境正經歷深刻變化,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競爭格局看:跨國公司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醫藥行業競爭國際化趨勢進一步凸現。目前,全國已設立1700多家中外合資醫藥企業,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藥公司均已在中國建立獨資或合資企業。這既為企業利用外資嫁接改造提供了機遇,也促使市場競爭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展開;既為企業提供了接受技術輻射的機會,從而帶動醫藥高新技術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加強,從而增加新藥開發的難度。

從政策趨勢看:國家藥品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環境保護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將對醫藥工商企業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對企業經營方式和行為方向產生深遠影響。國家整頓藥品市場秩序、建立新的醫療保險制度,將對依靠"高定價、高折扣"和"高進銷差率、高費用率"營銷方式生存的企業形成較大沖擊,對以依靠調撥購進為主、無總總經銷品種優勢、終端銷售能力低的商業企業產生較大壓力。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環保監管的加強,也將使高污染的原料藥生產企業喪失生存空間。

從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看:長遠分析,加入世貿組織有利于醫藥管理體制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促使醫藥企業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有利于進一步加強醫藥新產品研究和知識產權保護,借鑒國際先進的醫藥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有利于具有比較優勢的化學原料藥、中藥、常規醫療器械產品進一步占領國際市場。短期分析,加入世貿組織后關稅降低、藥品知識產權保護加強、開放藥品流通業,將對藥品流通和企業技術創新產生較大沖擊。

總的看,"十五"時期,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藥品需求的變化,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產業競爭日益激烈,醫藥經濟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準確把握形勢,抓住發展機遇,加強政策引導,保持快速發展,提高增長質量,是浙江醫藥行業"十五"規劃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三、"十五"醫藥行業發展的戰略任務

(一)總體要求

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提高競爭力為目標,以接軌國際為方向,突出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藥現代化和擴大化學原料藥優勢上取得較大進展,實現從醫藥大省向醫藥強省的轉變。

醫藥強省的內涵是:規模大、技術強、素質高、效益好。

規模大--進一步聚集資本、人才、技術和信息,進一步保持經濟總量在全國同行的領先地位,進一步發展一批企業規模居國內領先地位的骨干企業,進一步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控制力的拳頭產品,進一步擴大區域產業優勢。

技術強--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開發一批專利技術或行政保護的高新技術產品;建立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科技隊伍。主要產品在國內確立技術優勢,部分產品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技術水平。

素質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綜合管理能力和員工整體素質全面提高,部分企業逐步由規模化、集約化、集團化向集成化方向發展;醫藥行業的高科技特點進一步顯現。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業,重點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國際劃分的安全型企業標準;科技進步貢獻率、銷售利潤率、資本利潤率等技經指標達到全國同行先進水平。

(二)主要預期目標

1、總體目標

醫藥產業層次和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形成以知識經濟為支撐、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高素質企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全面接軌國際,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部分產品能控制國際市場;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步發展,初步建立起醫藥強省的框架。

2、經濟規模和增長質量目標

"十五"時期,醫藥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利潤總額和醫藥商業銷售總額均比"九五"時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長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長質量進一步提高,到20*年,凈資產利潤率達15%、新產品產值率達5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突出觀念創新,推動制度和機制創新,帶動技術、管理和市場創新,企業競爭力全面提高。

3、經濟結構目標

(1)產業結構方面。到20*年,中藥產業占全省醫藥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從*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醫療器械產業的比重達到10%,生物藥品產業的比重達到5%。

(2)企業組織結構方面。工業領域:按規模形成三個層次的骨干企業。第一層次:3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其中1家超30億元,2-3家開展跨國經營;第二層次:10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達10-20億元;第三層次:20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達5-10億元。三個層次的企業銷售收入占全省總銷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領域:發展年銷售收入達20億元的大型區域性批發企業5家;鼓勵大型批發企業跨地區兼并市、縣級批發企業,市、縣級批發企業改組為區域性基層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區域性配送網絡。

4、接軌國際目標

3-5家企業發展成為在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具有跨國特征的現代制藥企業;制劑技術與產品上取得突破,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實現藥品出口結構由原料藥向制劑的戰略轉移;重點培育的品種技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醫藥行業重點建設的"三大工程"

"十五"時期,醫藥行業發展的關鍵是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特色優勢。以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中藥現代化工程、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三大工程"為抓手,突出重點,創出特色,全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實現化學藥品、中成藥和醫療器械的協調發展。加快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加大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現有主導品種,鞏固和擴大化學藥品的優勢;加快實施中藥現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長點;加快醫療器械的調整提高,向光機電一體化發展。重點培育一批獨家或少家生產、科技含量和出口創匯高、銷售額在2億元以上、國內市場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導產品,形成以規模化產品、專利產品以及行政保護產品為支撐的產業格局。

(一)建設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

以臺州椒江入海口兩岸開發區為中心區域,并輻射金華、紹興等地的若干重點企業和工業小區為衛星區,規劃投資100億元,建設國家級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著眼于高起點高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化學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進一步突出區域集約化優勢;順應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要求,堅持環境綜合達標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經過5-10年的努力,建成我國主要的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生產基地,建成以一批在國際上品種規模最大、生產成本最低、產品質量最高的化學原料藥產品為依托的世界級化學藥生產基地。同時,發揮多種所有制優勢,加速實施企業戰略性重組,大力扶持優強企業,發展一批年出口額超過2-3億美元的大型企業集團。爭取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出口達到50億美元,占全球化學原料藥市場份額約25%。

在集中力量建好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的同時,全省的化學原料藥工業突出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努力改造提高具有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品種,進一步提高現有主導產品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研究應用頭孢菌素抗生素的關鍵中間體7-ACA和7-ACX的大規模生產技術;廣泛采用高產菌種,提高現有發酵品種的發酵水平和后處理技術;提高合成、半合成藥生產水平及維生素E的生產工藝等關鍵技術水平,提高普利類他汀類、奧美拉唑等合成藥的工藝水平;加強甾體激素的資源開發,運用手性藥物合成技術,解決目前存在的消旋體拆分和消旋體處理等難題;加強對頭孢曲松、VE、撲熱息痛等大品種的結晶工藝技術研究,實現計算機輔助控制和操作。二是著力開發高附加值、高市場潛力、高技術含量的新品種,發展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緊跟國際藥品開發進程,加快仿制一批國外專利失效或即將失效的產品,特別是新型生物及化學藥物,并迅速產業化,努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積極占領國內外市場。

(二)建設中藥現代化工程

在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方法和手段,借鑒國際通行的醫藥標準規范,研究開發符合現代用藥習慣、適應國內外市場要求的中藥產品;以藥材生產、中藥工業和中藥科研現代化為重點,建立科工農貿一體化的中藥產業體系,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加快中藥現代化進程,中藥產業技術水平大幅提高,傳統中藥產業的比較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競爭優勢。"十五"期間,全省中藥現代化工程規劃投入30億元。爭取到20*年,中藥工業銷售收入達100億元,經濟效益居全國前列。

中藥現代化工程主要從藥材生產現代化、中藥工業現代化、中藥科研現代化三個方面著力,實現傳統中藥產業向現代中藥產業提升,促使中藥產業化、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

--推進藥材生產現代化。推進藥材生產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大幅提升藥材生產產業化水平。實現大宗、地道中藥材和重點中成藥品種所用中藥材規范化生產,顯著提高中藥材質量和產量。以產地品質管理為中心,有重點地推行藥材種植管理規范(GAP),建成5個以上符合GAP要求的種植示范基地,全省藥材規范化種植面積超過30萬畝。積極推廣應用生物技術和新型育種、栽培技術,發展名貴中藥材種植,創建優質藥材品牌。

--推進中藥工業現代化。突出中藥提取、飲片、成藥三個關鍵環節,全面提升技術、工藝、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建成5個以上中藥提取物加工基地,實行中藥標準提取物產業化生產;發展一批中藥飲片名牌,建成3個以上現代化的中藥飲片加工基地,以"浙八味"為重點,建立2個以上中藥單味濃縮顆粒飲片生產點;開發一批中成藥新產品,規劃研究1個以上一類中成藥新藥,5個以上二類中成藥新藥,及20個左右其它新藥;大規模實施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改造,部分重點骨干企業在率先建成具有90年代末國際先進生產水平。

--推進中藥科研現代化。進一步實現產學研緊密結合,著力提升中藥研究、開發水平。中藥基礎研究取得明顯成效,在探索中藥機理、建立中藥研究開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和臨床實驗基地、推廣中醫藥理論等中藥基礎研究領域取得較大進展;中藥制劑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取得明顯成效,推進中成藥新藥研究開發和傳統產品的二次開發,重點選擇20個傳統名優中藥實施二次開發,"老藥新做",提高產品檔次和適應現代用藥習慣。爭取2-3個品種以新藥的標準通過美國FDA認證。

(三)建設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

重點在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輔以優惠政策,建設杭州"新藥港",努力使杭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為全國一流的"高起點、優結構、外向型、復合型"現代化工業園區。園區發展重點:突出發展生物醫藥和天然藥物;加強與國際跨國公司合作并加大國內外招商力度,引進和發展新的化學專利藥、制劑新劑型和先進醫療器械。重視科技研究開發體系的建設,建立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藥物、化學藥新制劑等技術創新中心;建立生物醫藥、海洋藥物、天然藥物和醫療器械等醫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器);依托國內外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與醫藥企業共組科技創新平臺。爭取經過5-10年的發展,工業總產值增長2-3倍;園區全部建成后,達到年產值150億元以上的經濟規模。

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中,制劑、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的發展方向是:

--制劑產品。一方面積極開發新品種。針對病原結構的變化,開發一批老年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病等高發病源的特效藥。另一方面積極開發新劑型。主要是發展控釋、緩釋、透皮吸收制劑和復方制劑,爭取到"十五"期末形成一批多劑型、高附加值及高生物利用度的新產品。

--生物制藥。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發揮我省民間資金充足的優勢,利用政府和民間力量,在瞄準國外同類產品的高起點上發展生物制藥,力爭有較大突破。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物、基因重組疫苗、診斷和治療用單克隆抗體。針對神經系統、腫瘤、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開發白細胞介素類、造血因子類和其他細胞因子類產品。

--醫療器械。重點發展醫用制冷設備、醫用光學內窺鏡、無損傷檢測設備、便攜式新型心電監護系統等產品。加強與省內知名機械、電子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開發高精尖、光機電一體化的診斷、治療、檢驗型儀器設備,開發家庭用保健、康復、理療型醫療器械產品。

五、醫藥行業發展的戰略措施

(一)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

建立健全適應國際醫藥競爭形勢和現代企業發展規律的技術創新體系及運行機制,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企業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進一步發展醫藥高技術產業。到"十五"期末,全行業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達6%,重點骨干企業達8%以上。

1、建立健全技術創新的"一個體系"和"三個機制"

--"一個體系":建立以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技術開發體系。以組建企業技術中心為重點,以抓好企業技術中心試點為突破口,以支持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和項目的產業化為手段,全行業基本形成初具自主創新能力、多層次的技術開發體系。

--"三個機制":一是加速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運行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多渠道資金支持的投入體系。完善企業科技進步獎勵制度為主的激勵機制,創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內部環境,引進和培養一批懂專業、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科技人才和外向型人才。堅持技術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堅持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質量振興等工作相結合,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內外醫藥技術、經濟交流合作。

二是加速形成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擴大企業"產學研"聯合,吸引國內外科技力量進入企業或參與企業技術開發。建立以項目為紐帶,以聯合共建實驗室、研究中心為主要內容,多種形式、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培養和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質的職業醫藥技術經紀人隊伍,加大科技成果推廣力度。建立具備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器"作用的技術服務機構。

三是加速形成醫藥科技風險投入機制。增強企業對高新技術風險投入的意識,提高企業研究和開發經費中投資高新技術項目的比例。設立由政府職能部門管理、由多種資金渠道組成的醫藥科技風險投資基金,扶持對全行業具有導向性的、高水平的醫藥研究開發項目。引導民間資本和行業外資金開辦醫藥技術風險投資公司,從事醫藥新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風險投資。

2、著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一是繼續提升產、學、研合作的規模和層次。更大規模、更高層次推動醫藥企業發展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多種形式的合作,形成穩定有效的技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要從過去追蹤了解科研單位在研課題、選擇受讓科研成果的被動科研為主,積極向先期介入科研、進而逐步主導研究進程的主動科研為主轉變。二是努力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大中型企業要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列入跨國公司培育的企業在現有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具有優良的硬件設施、良好的實驗環境、緊跟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步伐的開發研究機構。鼓勵企業到發達國家開辦科研機構。技術開發戰略的重心從單純仿制向仿創結合轉移,進而實現自主創新的突破。在分析解剖國外新上市產品、進口藥品和一些銷售量大的非專利藥品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研制開發擁有專利技術或具行政保護的高新技術產品,形成特色主導品種。積極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的研究人才,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

3、加大技術改造力度

一是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面運用信息技術、集成控制、納米技術、生物工程、膜過濾、手性反應、光化學反應技術、多肽藥物固相合成技術、耦合結晶、分子精餾、超臨界提取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高醫藥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增強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爭取在緩控釋制劑的定速、定位、定時釋放技術,制備靶向釋放系統的脂質體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超聲技術,固體分散技術,球晶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采用先進的"三廢"處理技術,把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確保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同步發展。

二是全面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信息化、自動化控制水平。在合成和發酵過程,推廣全過程計算機控制,采用膜過濾等新技術實現封閉式生產。中成藥提取采用膜過濾、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新技術,改造傳統提取方法。制劑生產,采用新型的連動性的裝備、先進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包裝機械。推廣全自控精密微

孔多管過濾機、智能化多功能過濾機、全自動瓶塞清洗機等自動化、智能化制藥設備。采用先進、節能的空壓設備等公用工程裝備,提高用氣質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藥品生產管理規范)認證,提高藥品生產規范水平。企業要按照GMP規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時,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實現生產過程的規范化、標準化。"十五"期末,制藥企業全部達到GMP規范要求。

(二)推進產業組織優化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堅持"大上規模,小創特色"。著眼于提高產業組織化水平,繼續培育大公司大集團,對中小企業加大扶持;著眼于提高資源配置水平,進一步推動企業兼并、重組、上市和利用外資;著眼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制度改革和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1、培育大公司大集團

以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推進企業重組為抓手,促進大公司大集團上規模、上水平,進一步發揮行業的示范、帶動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導大公司大集團處理好自我積累型發展和資本聚集型發展的關系,處理好資本經營與產品經營的關系,處理好主業與副業的關系,提高企業規模和經營水平,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二要引導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要在"九五"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員工持股計劃,鼓勵經營者適當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現代公司制發展。屬于民營企業的大公司大集團,要加快向規范的公司制轉變。各類大公司大集團特別是通過資產重組設立的企業,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構筑法人治理結構,從思想認識上、組織體系上和企業的運行機制上融合一體,使聯合企業真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內部資源得到最大優化。爭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團股票上市,成為經營規范、效益優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質上市企業,成為全省行業發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制訂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融通、技術開發、管理診斷、信息咨詢、工業設計、市場開拓、外貿指導、人才培訓等多方支持的行業服務體系。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名牌產品發展或為大型企業提供配套服務,在社會化、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中重新定位,謀求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在某個小品種、小類別中形成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促使更多企業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優勢的"小而特"型、專業配套的"小而專"型的"小型巨人"企業發展。

3、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注重吸收增量與盤活存量相結合,擴大和優化資本規模。推進工商企業的產權改革和企業改組,吸收海內外法人、個人參股控股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條件成熟的依法改制為現代公司制企業。引導大企業集團、各類投資機構對我省醫藥工商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購并,完成一批企業的嫁接改造。繼續加強招商引資工作,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繼續推動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幫助優勢企業做好爭取上市工作,利用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力爭"十五"期間有2家企業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

深化流通體制改革,規范藥品流通秩序,實施國際經營戰略,開拓國內外市場,為醫藥行業發展創造更廣闊的需求空間。

1、適應流通體制改革和藥政、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趨勢,建立"高效開放、宏觀調控、有序競爭、科學管理"的醫藥流通新體制,實現減少環節、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動醫藥工商企業發展總總經銷,逐步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統一管理、統一核算、調批零一體化的母子公司制企業集團,形成全國總、地區分銷商、零售連鎖店的工商一體化的流通格局。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加快發展零售業。

2、實施全球營銷策略。以全球戰略眼光,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堅持國內外市場并舉的方針,進一步擴大市場空間。采用自營或委托進出口業務等多種形式,發展與東南亞、西歐、東歐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自辦、聯辦跨國公司,以資本擴張促進商品擴張。重點出口企業要從依賴商為主,轉向逐步自主開發國際藥品市場,逐步控制更多的營銷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適應國際市場的營銷隊伍。

3、積極探索建立醫藥物流中心。堅持社會化和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建設連鎖企業配送中心,配套發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適時配置計算機管理系統,真正實現藥品配送的科學管理,達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點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團要發揮營銷主力軍作用,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市場調查和市場信息處理研究部門,組織一支富有開拓能力、高素質的營銷隊伍,形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分銷網絡;運用新的營銷策略,加大市場開發投入,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落實促進行業發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出臺的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對已出臺的政策進一步落實并完善,對需推出的政策積極爭取,盡可能為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1、省社保部門優先推薦本省的制劑大品種列入國家醫療保險用藥乙類目錄。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等七部委《關于城鎮職工基本醫藥保險用藥范圍管理辦法》的規定,省經貿委加強和社保部門溝通,及時調整乙類目錄。按國務院糾風辦等六部委關于糾正醫藥購銷中不正之風的有關規定,進一步規范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規范藥品市場秩序,抑制藥價虛高。

2、引導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健康發展。對工藝技術先進企業、產品出口型企業、國外大公司進區優先鼓勵,對以貿易為主的工貿企業、污染不能治理的企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嚴格限制入區。基地生產的產品必須是輕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產品。基地列入國家和省重點建設的項目,所需建設占用農用地指標,予以計劃單列;產品報批優先給予審批,盡量縮短評審時間;已批復生產的產品,其他企業原則上不再布點生產。申請新公司、新車間,簡化審批程序,優先立項。指導和幫助藥品生產企業盡快通過GMP認證。

3、爭取設立中藥現代化專項資金,用以引導、扶持中藥生產企業、科研院所、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實施中藥現代化工程。由政府出資,吸引上市公司、國內外財團、民間資金入股,籌建中藥產業風險投資機構。設立重點面向前期投入風險大、市場前景好、具有廣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中藥產品和中藥項目的產業風險投資基金。

第3篇

國內跨國醫藥技術轉移尚處于起步階段,很多企業沒有理解和掌握技術轉移的具體方式,以至于無法對相關合作的利弊進行客觀地分析評估。

四種合作方式看利弊

目前,跨國醫藥技術轉移在中國實施有四種合作方式,這就是專利授權、技術許可、合作開發與企業并購。在實施中,它們各有利弊。

專利授權這類合作程序簡單,交易周期相對短,轉讓過程中產生分歧的幾率也較低。但醫藥行業的專利技術轉讓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時效問題。根據我國《專利法》的相關規定,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而一類新藥的臨床試驗和審批期限一般需要5年以上,長的可達10年或更多,這無形中縮短了受讓人的獲益期間;二是從專利產品到注冊藥品需經歷多個審批環節,在其過程中存在較高的失敗幾率;三是關于后續關聯專利開發的問題,如果雙方未對此達成明確合意,則很容易在交易后期產生糾紛。

從實踐的情況看,國內外企業圍繞專利授權開展的合作非常活躍。2010年8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成功將一項自主開發的蛋白抗腫瘤藥物的專利權授予法國制藥巨頭賽諾菲一安萬特公司,授權金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交易披露,法方需按開發節點分期支付相應的專利許可費,中方則將在一定期限內視情況授予法方進一步開發抗腫瘤新藥的權利。如法方在后續動物試驗、臨床多期試驗等環節中失敗,則中方將收回專利許可,重覓合作伙伴。這種權利義務的約定說明現行專利授權模式已較為成熟。

技術許可技術許可是國際醫藥行業最為普遍的一種技術合作或轉移方式。技術許可交易一般包含首付款、里程碑式付款和銷售提成等幾個部分,交易周期覆蓋了從產品首次開發到上市銷售的全過程,根據產品開況其授權期限可達10年以上。技術許可通過設置不同付款階段的方式,引導許可人和被許可人共擔藥品開發風險。一般來說,被許可人因需同時承擔授權許可費用和后續開發費用,交易風險似相對較高,但考慮到許可方前期所支付的高額開發費用以及為推動項目成功而在許可后仍需提供的技術或其他支持等因素,雙方風險分擔實際仍較為平衡。

技術許可在我國已有成功的合作案例。2009年11月,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邦”)與以色列D-Pharm簽署了一項關于授權開發名為“DP-b99”的急性缺血性中風藥物的協議。授權時“DP-b99”已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進入三期臨床試驗,D-Pharn許可萬邦在中國獨家開展“DP-b99”臨床研究、注冊、生產和銷售,而萬邦將為此支付1850萬美元許可費,其中包括1500萬美元的后期銷售里程碑付款。

合作開發合作開發與授權許可的主要區別是所開發產品的相關權益由合作方共有,雙方均為權利持有人。為方便開發實施,合作方有可能采取合資注冊新法人的方式開展項目開發工作。

成立于2000年的百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是醫藥行業跨國技術合作的成功范例之一。該公司是中國和古巴在生物技術領域水平最高、投資規模最大的合作項目,以研發和生產治療惡性腫瘤的人源化性單克隆抗體和疫苗為主營方向,借助古方在單抗方面的先進技術。該公司現已成功開發了我國第一個人源化單抗藥物――泰欣生尼妥珠單抗并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生物1類新藥證書,填補了我國人源化單抗藥物的空白。

企業并購采用整體并購的方式可有效地幫助收購企業規避普通技術轉移中涉及的授權范圍、授權時效、后續開發等方面的種種限制。但并購所涉及的工作也比單純的技術合作要廣泛的多,需要收購企業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盡職調查,同時也意味著更高的費用和更大的風險。因此,這種方式對企業自身的商務和技術實力有更為嚴格的要求。

醫藥企業為獲取另一方核心技術或產品而引發的全面并購案例在歐美國家非常普遍,但在我國的成功案例還不多。2008年,深圳邁瑞醫療國際有限公司以2.02億美元的價格正式收購了美國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監護業務。Datascope是全球第一臺監護儀的生產者,也是主動脈內球囊反搏領域的全球領導廠商和多元化的醫療器械公司。此項收購成功后,邁瑞不但自動成為全球監護儀行業第三大廠商,同時也將包括80多名研發工程師在內的Datascope監護產品研發部門以及相關品牌和知識產權收入囊中。

三種轉讓方式看優劣

從產品與技術轉讓方式上來看。目前國內有三種形式?哪種形式更好呢?

擁有國內新藥證書的產品或技術轉讓這種方式是指外資藥企將已獲得我國藥監局頒發新藥證書的產品轉讓給我國醫藥企業,由受讓企業申請生產批件并進行國內的生產和銷售。對于國外企業來說,通過與具有生產和銷售能力的我國醫藥企業合作,使成熟的產品盡快商業化,縮短產品上市前周期,可使企業在獲取利潤的同時規避國內政策和市場風險;由于產品已通過臨床試驗,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因此,這種轉讓方式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已將研發風險降到了最低,是最受歡迎也最容易吸引投資的一種方式。

擁有國外新藥證書的產品或技術轉讓這種方式是指外資藥企將已獲得國外藥監部門頒發新藥證書的產品轉讓給我國醫藥企業,由受讓企業申請國內臨床試驗、生產批件并進行生產和銷售。盡管需要在國內重新進行臨床試驗,但由于產品已在海外完成過一次完整的臨床試驗并獲得新藥證書,因此,企業可在申報時將相關數據作為輔助參考資料一并呈報以提高申報成功率。總體看來,這種方式耗時較長(新藥申請約5年時間),投入大,但風險仍相對較低。

尚未擁有國內新藥證書但已開始臨床試驗的產品或技術轉讓這種方式是指外資新藥尚未完成其國內臨床試驗的情況下轉讓給我國企業繼續完成研發并申請報批和生產、銷售的情況。該類轉讓授權范圍多為全球市場,既受讓企業需承擔該藥品在全球其他國家的開發義務。這種方式對受讓企業和轉讓企業的風險都比較高。對受讓企業來說,除為獲得產品或技術所需支付的高額費用外,企業還需為產品后續研發和注冊進行高額投入,一旦新藥無法獲得注冊,則所有這些費用將得不到任何補償。而轉讓企業則要承受因產品申報中途失敗而導致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銷售分成損失。此外,申報失敗的記錄可能會對產品在其他國家進行申報時造成負面影響。

跨國醫藥技術轉移,前景廣闊

隨著我國醫藥行業的不斷發展,中外醫藥產品與技術合作的力度也在逐漸加深,在這一背景下開展多種形式的藥品技術合作,能使中外醫藥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效地降低風險,壓縮成本,實現互利共贏。

事實上,很多欲在華開展業務的外資藥企在向醫保商會咨詢我國貿易環境時都曾表示,由于我國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政府醫改投入的逐漸加大,中國醫藥市場正處于需求迅猛增長時期,任何一家有遠見的企業都希望能從這個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但是,在對自己產品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的同時,很多外資企業卻面臨著銷售渠道不完善和有經驗的銷售人員嚴重缺乏等困難,而管理方式和經營文化的差異又使他們很難在短時間迅速本土化,借助“外力”擴展在華業務成為了很多公司的選擇。與此同時,由于以往長期對研發創新的投入不足,國內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經常面臨因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高附加值新產品而導致發展后勁不足的尷尬局面。

當前,歐美很多依靠資本市場輸血的醫藥研發企業面臨資金緊張、融資困難的情況。這些研發企業缺乏固定項目收入,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產品,其中部分已較為成熟并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因此,他們紛紛通過出售優勢資產或技術的方式爭取新的資金來源,甚至還希望依靠整體出售來避免被破產清算的命運。在我國,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間接降低了收購這些技術或企業的成本,在這些情況的相互作用下,已有越來越多的我國企業開始考慮直接參與跨國技術轉移與合作。

第4篇

研發投資規模超美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23日報道,中國正成為一個研發中心,這與中國政府推動創新的努力以及中國企業追趕西方競爭對手的行動相符。

《金融時報》旗下數據服務機構fDi Markets的研究顯示,在吸引外國研發投資方面,中國已趕上美國的腳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國吸引了來自外國公司的88個綠地研發項目,美國吸引了91個;中國這些項目估計涉及55億美元資本投資,是美國的兩倍多。也就是說,中國自2010年以來在研發領域吸引的綠地外國投資規模位居全球之首,項目數量位居全球第二。

目前中國國內企業正加大研發支出,并幫助引領全球研發支出模式和創新活動的新趨勢。根據咨詢機構Strategy&的一項研究,北美、歐洲和日本公司仍在全球研發總支出中占主導地位,但它們各自所占的份額要么不再增長,要么出現了下滑。登上Strategy&全球創新1000強(Global Innovation 1000)榜單的總部位于中國的公司數量從2005年的8家增至2014年的114家;中國公司去年的研發支出增長46%,而北美和歐洲的這個增速僅為個位數。

藥企掀起投資熱潮

制藥行業是中國首要的研發投資領域,2014年吸引了16億美元投資。商業機器和設備(8.17億美元)以及消費電子(5.4億美元)分列第二和第三,這表明,研究密集型活動在各個關鍵行業之間呈現健康分布。在中國進行研發投資的外國公司中,美國公司最為活躍.根據fDi Markets的數據,去年,有32家美國公司在中國36個項目上支出16億美元。

業內普遍認為,跨國藥企近期大幅度在華加碼投資步伐,并逐漸轉變原來注重產業投資的模式,而轉向研發投入,這均是看好中國市場增長的表現。隨著海外資本在中國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跨國藥企希望在本土設立研發中心或者創新中心,用中國資源研發出更多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以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這已經成為跨國藥企心照不宣的“中國戰略”。

去年9月底,賽諾菲在上海成立亞太研發總部;10月,強生在滬設立亞太創新中心;11月中旬,在羅氏中國研發中心成立十年之際,羅氏宣布將再投資1.36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8.63億元)在上海建造羅氏上海創新中心。而這些均是以上跨國藥企在華成立研發中心后,根據其擴張步伐作出的進一步舉措。

對此,普華永道Strategy&公司總監孫超表示,盡管醫藥行業面臨著持續創新、銷售模式變革、定價與市場準入這三大挑戰,又要面對合規問題,以及數字化和移動醫療帶來的沖擊,但依然看好中國市場。

不僅如此,跨國藥企在中國的創新模式也發生變化,從公司的單一創新轉向與外部合作的開放式創新,通過合作來加速本土科研成果轉化,例如賽諾菲和再鼎生物合作開發兩個藥物,強生全球四大創新中心已開展80多項外部合作等。

汽車行業豪華品牌本土化設計提速

設計中心是一個能讓品牌設計部門把靈感成為現實的地方。尤其是高科技集中地汽車行業,在華建立研發中心,一方面可加速中國汽車人才的培養,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另一方面也使產品更好的適應中國汽車市場。

以寶馬和奔馳為例,早在2005年,寶馬就在中國成立了研發中心。目前,寶馬在華有三個研發基地,分別位于北京、上海與沈陽,其中上海的研發基地包括互聯駕駛中國研究院、寶馬集團全球創意設計咨詢上海工作室以及寶馬集團中國技術中心三個機構,除了本土化的產品和技術研發外,同時負責中國市場與集團所有開發部門的合作事宜,并進一步增強寶馬集團在亞洲地區的研發實力;而位于沈陽的研發基地主要負責動力系統方面的研發。“今后,寶馬的研發將注入更多中國思維。”

而在奔馳未來規劃中,至2020年,將推出12款新品,其銷量將超過寶馬、奧迪重回冠軍寶座,而中國市場的表現則是關鍵。2006年,通過對奔馳E級轎車(W211)的國產化,戴姆勒首次將中國納入其全球研發網絡中。自此,其中國研發團隊的工作范圍和團隊規模就開始持續發展。2009年,奔馳成為了首家在華設立高級設計中心的德國豪華車制造商。2014年11月,全新梅賽德斯-奔馳乘用車中國研發中心啟用,該中心擁有6大部門,包括國產化支持及研發和動力總成及測試團隊、車輛安全性與舒適性、法規事務和知識產權部門、車載智能互聯、信息娛樂系統團隊和趨勢、競爭情報與創新部門、梅賽德斯-奔馳高級設計中心。目前,它擁有約350名專家。據悉, 2015 年,戴姆勒計劃將團隊擴充到500 人。為了突出新啟用的設計中心的重要性,戴姆勒股份公司副總裁、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設計總監戈登?瓦格納表示,德國研發總部所擁有的功能,北京中心都有,它也因此被視為德國研發總部的縮小版。

第5篇

受前蘇聯經濟模式的影響,東歐國家的輕工業依然處于發展階段,急需國外的先進技術以及管理經驗。近些年,東歐各國政府積極采取降低稅率,設立自由貿易區等優惠政策,鼓勵外國投資者開展各種形式的投資和技術合作,這對于中國這一輕工業生產大國來說,不失為一個良好的契機。

萬湖之國――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水利資源非常豐富,素有萬湖之國的美稱,這為當地發展工業提供非常便利的條件。目前白醫藥行業設備和技術仍然不發達,并且缺乏現代化生產所需資金,品種單一,產量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且產品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許多藥品都是從第三國進口。白俄羅斯政府近年來不斷改善人民的健康水平,急待發展本國的醫藥行業,因此投資白俄羅斯醫藥市場存在巨大商機。如果在這里建立符合GMP國際標準認證并且具備先進技術的生產和銷售企業,醫藥原料、成品藥分撥中心和保稅倉儲庫,發揮我傳統醫藥的優勢,將有廣闊的前景。

欲展翅高飛的白顴――摩爾多瓦

以嘴里銜著一串葡萄的白顴作為國鳥的摩爾多瓦,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東北部多瑙河下游,該地區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其輕工業較為落后,輕工業是其政府重點招商引資的行業。摩與獨聯體國家簽有自由貿易協定,我國企業如在摩合作生產,其產品可在零關稅條件下進入獨聯體市場。而摩輕工產品進入歐洲國家沒有配額的限制,我國企業在摩投資設廠,并獲得摩原產地證后,其產品則可自由進入歐洲國家。摩為原材料較缺的國家,我國企業在摩投資投廠后,不僅可以推動我國設備出口,而且還可帶動我國原材料出口。

振興中的前蘇聯核彈基地――烏克蘭

曾經作為蘇聯時代的武器生產基地的烏克蘭,其輕工業卻不發達,幾乎處于“荒蕪”狀態,急切盼望外國投資者參與烏輕工業改造。家電、服裝、家用紡織品、鞋類、箱包、兒童玩具、家具、食品、藥品等進口比例較大,其中在中、低檔日用品進口比例中,中國商品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目前烏克蘭市場很多中國商品是從烏克蘭周邊國家轉口或者由烏克蘭商人從中國市場小批量采購而來,從而成本較高、款式陳舊,質量難以保證。因此,對中國投資者來說,該地區發展空間極大。

馬可?波羅的故鄉――克羅地亞

造船業在克羅地亞具有悠久的歷史,幾百年的造船傳統使克羅地亞造船業在技術、質量等各方面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水平,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國一般船用設備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克羅地亞又長期大量進口造船用原材料和船用設備,因此,我國船用設備企業應考慮向其出口船用設備。并且我國船舶企業也可以和克羅地亞公司開展一些特殊船舶的建造方面開展技術交流,因為,克羅地亞在化學品運輸船方面有一定的技術特點,在大型客輪建造方面也有一定的技術經驗,并且克公司也曾提出與我國合作建造大型豪華客輪的意向,克公司負責承攬船舶訂單,提供船舶設計、技術指導等工作,而在中國船廠進行建造。這無疑對我國船舶企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東歐四國鼓勵外資者投資的優惠政策

白俄羅斯

為了鼓勵外商投資,白俄羅斯在全國的 6個州各成立了一個自由經濟區。自由經濟區內企業利潤稅減半征收(12%,區外企業為24%),區內企業自產產品銷售利潤自宣布贏利之日起5年免征利潤稅,其它需交納的稅費:增值稅、消費稅、生態稅、自然人收入稅、土地稅(或租賃費)、國家和社會保險費、國家稅收等,區內企業總體稅賦水平比區外企業低 40%。另外,如果一個企業進口的設備是白俄羅斯緊缺的產品,則該產品可免繳關稅和增值稅。如果出口到獨聯體以外的國家并在以前的基礎上計算應納稅額,則增值稅可以返還。

摩爾多瓦

在生產領域內的投資人視其投資規模(5萬美元至25萬美元以上),可享受免交所有地方稅費、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1~5年的優惠政策,但不包括企業在生產中使用地方標識費以及支付社會保險基金、退休養老基金、醫療保險基金費和企業員工個人所得稅。

烏克蘭

1、外商作為對企業出資的進口物資免繳關稅;

2、外商投資企業購置用于生產的進口物資退還 50%的進口關稅,其中的進口零部件、機組,退還100%的進口關稅;

3、外商投資企業進口必備物品(包括自用汽車、計算機、辦公用品等),如3年不出售,免繳關稅。

克羅地亞:

對外國投資者的定義:指投資額不低于400萬庫納(約合50萬美元)且享有鼓勵措施、稅收和關稅優惠的國內外單個或多個自然人、法人。

1.投資額不少于1000萬庫納,就業人數不少于30人,投資第二年始的10年內交納7%的利潤稅(克正常利潤稅為35%);

2.投資額超過2000萬庫納,就業人數不少于50人,投資第二年始的10年內交納3%的利潤稅;

3.投資額超過6000萬庫納,就業人數不少于75人,投資第二年始的10年內免交利潤稅。

世界500強的難題

“在做了一系列500強企業的案例后,想必大家也都有所總結,那么誰能說說他們身上的軟肋究竟在哪呢?我們應該怎樣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呢?”在項目總結會議上,老總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一個其中的一個案例,我是這樣分析的。

“三把火”后發現的小問題

我們的一個客戶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器和電子設備制造公司,在中國已建立了多個經營實體。其一下屬工廠多年以來長期從事加工貿易業務,每年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上億美元的工業產品。新上任的集團總裁雄心勃勃,決定把該下屬公司內部加貿業務進行全面的核查整頓。

在核查中發現,該工廠2006年在沒有得到海關正式批準前,即進行了外發加工業務。近期,加工貿易手冊即將到期,在核銷手冊的時候,沒有海關對該批外發加工業務的批準文件,企業將面臨被海關罰款、降級以及暫時停止加工貿易業務等各種風險的可能。

該公司作為世界500強企業,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是公司的基本原則,不能允許公司內部存在一點風險隱患。因此,新上任的集團總裁對此非常重視,并且邀請我們為其公司處理此次事件,希望海關對該批外發加工業務補簽批準文件。

我們在處理事件的時候發現,海關和企業的立場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因此,怎樣化解兩者之間的分歧,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是我們第三方公司最應該做的,也是我們價值的體現。

企業立場:物流通暢是生產的重要保證

由于外發加工屬行政許可審批項目,企業若要開展外發加工,必須先向海關提出申請,由海關審批。而海關審批同意與否的主要標準之一就是外發加工的環節是否為主要工序。企業認為,該批外發加工業務決不涉及外發主要工序的問題,并且在生產環節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執行,沒有給國家造成絲毫的損失。在企業實際生產運作中,物流通暢是生產的重要保證,一旦物流環節停滯,將會對公司造成極大損失。此次沒有得到海關正式批準后,就進行了業務完全是為了保證企業內部生產和物流的通暢。希望海關能夠給予書面上的補簽批準文件。

海關態度:沒有正當操作程序

海關是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對企業進行管理的,為企業出具的一切審批文件也都將按照國家規定的文件執行。海關認為,雖然企業這種誠實守信的態度很值得贊賞,但是,此次事件的發生時間在2006年,海關在實際操作中無法對過去發生的業務做出審批,并且這完全不復合正常程序,因此無法執行。

為世界500強“排雷”

作為第三方,雙方的觀點我們都能理解。海關雖然是企業的管理者,但是他對企業的了解僅僅局限于管理層面,因此,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出現的問題海關沒有正當的處理程序。而企業也不能完全理解海關的辦事規章和條文化程序,尤其是外資企業,一方面他們對我們的國情和政策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另一方面作為國際知名的500強企業,處理問題講究誠實守信,工作中的不合規問題一定要糾正并且及時補救。無論是海關和企業出發點都是正確的,并且也都是謹遵我國的法律規定,只是雙方由于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在某些方面并不能達到共識。

針對此次項目,我們在與雙方多次溝通后,站在雙贏的角度上,提出了這樣的建議:由于違反了海關正常操作流程,海關不能對過往的業務進行追加審批,而企業又要求得到書面的確認,從而避免日后因此次項目所引發的風險。在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況下,我們提出在海關對該企業進行下廠核銷,確認該企業不存在任何違反海關對外發加工實質條件規定的情況下,不就此事特別做出審批,而是在該本手冊核銷后,海關在核銷報告中將此次情況列明并給予確認。這樣的程序在海關管理中既是可行的,企業又得到了海關書面的確認,海關和企業都很滿意。

作為專業的咨詢人員,我們既了解企業的實際操作情況,也了解海關的管理制度,因此,我們在其中起到的溝通紐帶作用極為重要,并且設計出雙方都可以接受,對雙方都有利的籌劃方案,使得達到雙贏甚至多贏的結果。我想這也應該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第6篇

2012年8至10月間,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在江蘇、四川、陜西三省對創業投資企業投資早期階段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對國內創投機構投資早期階段的現狀、問題及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據經濟研究所流通消費室主任劉國艷介紹,目前國內創投機構對早期階段的投資還是相對不足。

從企業性質看,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更偏愛早期階段投資,前者更傾向于“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策略是其中主要原因。早期階段投資的競爭激烈程度相對較低,進入門檻較低,投資個案占用資金規模較小也都是重要的成因。

此外,投資機構的激勵機制也對早期項目的投資有重要影響。尤其對國有企業來說,選擇早期階段投資大多是因為有相應的扶持政策,這一原因占國有企業選擇早期階段投資理由的一半左右。此外,早期階段的可投資項目較多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從投資領域看,早期階段投資更多集中于軟件、生物醫藥、物聯網等行業。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其中一些細分行業的進入門檻較低,可投資項目較多,如軟件行業;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細分行業在整體上正處于起步階段,絕大部分可投資項目都集中在早期階段,如醫藥行業、新能源行業等。

從投資規模看,早期階段投資規模普遍偏小。在區域方面,東西部地區都是如此。在投資金額方面,金融、新材料、先進制造三個行業的資金規模最大,在全部早期投資中占30%左右。

從退出方式看,后期投資企業通過IPO方式退出的概率遠高于早期階段投資企業。“從問卷反映的退出情況看,現在創業投資獲得回報的現狀是早期階段投資是高風險、低回報,而后期投資是低風險、高回報。”劉國艷說。

從管理團隊的專業背景看,理工科背景的管理團隊更傾向于早期階段投資;從管理團隊的教育背景看,本科及以下教育背景的管理團隊和博士教育背景的管理團隊更傾向于早期階段投資,而碩士和MBA教育背景的管理團隊進行早期階段投資的比例很低。總地來看,創業投資管理團隊從業時間越長,越傾向于中后期階段的投資。

從調查結果分析,目前國內創投行業有以下幾個特點值得關注:

一是多種性質的創業投資企業并存發展,但不同性質企業的發展存在差異。國有性質的創投企業規模普遍較大,而民營的創投資業以中小型為主。

二是東西部地區的發展特點不同。從企業性質來看,東部地區國有及民營創投企業呈并行發展態勢,而西部地區多為國有創投企業,民營創投企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從投資項目數量看,東部地區創投企業投資的項目較多,而西部地區創投企業投資的項目較少。從企業規模來看,西部地區創投企業規模較大,而東部創投企業平均規模較小。

“對比東西部地區,東部地區更傾向于完善機制,西部地區則更希望政府在市場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引導作用。地方政府對引導基金的政策需求主要集中在政策環境的營造和加強行業管理方面。在這方面,東西部兩個地區需求比較接近,都提出應當放寬政策限制,加強國有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的改革和激勵機制的創新,建立從業人員的資格和信用認定,以及加強配套體系的建設。”劉國艷說。

問題和建議

“目前很多創投企業從事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投。”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指出,中國的創業投資應有的促進成長性創業企業的作用沒有有效地發揮出來,也還不能適應轉方式、調結構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總體要求。現階段,仍有以下這些因素制約著創業資本投資早期創業企業積極性的發揮:

一是富裕階層存在歷史性斷層。由于歷史原因,在發達國家作為天使資本主體的富裕階層在我國存在歷史性缺位,新的富裕階層正處于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導致現階段正在形成的創業資本體系中,天使資本等專注于早期階段投資的主體更加缺乏。

二是成長性的商業化創業資本仍處于投資定位的探索過程中。由于客觀上缺乏投資早期階段所需要的經驗和環境,創業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PE”化傾向,總體上以中期投資為主,創業早期階段投資相對不足。

“在發達國家,富裕階層本來就是存在的,當物質條件滿足以后,他們就會去追求理想,從而自然形成天使資本;中國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存在天使投資階層,只有政府才能彌補這樣的作用,政府應該是第一天使。”宋立說。

三是發展中的政策性引導基金等有待進一步探索完善。業界普遍認為國有創投企業是支持早期創新項目的主要力量,應當促進創業投資擴大對早期創新項目的投資。但在現實中,國有創投企業的發展受國有資產相關管理規定的影響較大:一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要求的影響,二是國有資產轉讓制度的影響。國有資產轉讓必須經過招拍掛程序,這導致國有創業投資企業不能以自主協議轉讓的方式實現退出。在2009年出臺的政策中,還要求股權分置改革新老劃段后,含有國有股的公司開展境內IPO時,須按發行股數的10%向全國社保基金轉持國有股,這也影響了創業投資企業的正常退出和投資收益水平。

四是促進創投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優惠力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對投資早期的創業投資企業優惠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對建立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審核標準過于嚴格,都導致現行優惠政策的實際效果受到限制。

五是創業投資企業的退出機制仍不健全。

“沿海發達地區不僅要推動自己的發展,也要為中西部內陸地區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經驗,為它們探路。”宋立認為,前者在推動早期投資方面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要寄希望于它們。

展望未來,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和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對創業投資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投資階段逐步前移的客觀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轉變和金融改革的發展,尤其是資本市場發展環境的變化,也為創業投資發展和增加早期階段投資創造了越來越有利的條件:

一方面,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將經濟發展的動力由人口紅利轉向創新紅利和改革紅利,推動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創業投資將獲得很多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由資本短缺向資本過剩階段的轉變,為創業投資提供了越來越廣闊的資本來源。同時,股權投資領域競爭加劇,pre-IPO等后期投資的收益率正在向合理水平回歸,中早期投資相對較高的收益率對創業投資和股權基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目前已出現股權基金“創投化”傾向和創業投資“天使化”傾向,創業資本向投資早期轉變已是大勢所趨。

第7篇

一、醫療衛生現狀 烏公共衛生發展滯后。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年烏干達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占gdp的9.3%,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123美元。平均每萬人擁有藥師1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5張,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準。20xx年全國能夠飲用經過凈化處理的用水的人口比例為74.8%,其中,城市為91.3%,農村地區為71.7%。全國能夠使用較為安全的衛生設備的人口比例為35%。60%的家庭擁有經過藥物處理的蚊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xx年烏只有34%的人口有條件使用相對衛生的廁所。

傳染病方面,瘧疾、肺結核、霍亂和艾滋病是烏干達四大致命流行疾病。其中,瘧疾是烏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據統計,52%的5歲以下的兒童感染過瘧疾。20xx20xx財年,在15歲以下因病致死的人群當中,瘧疾致死率達到24.9%,而在15歲以上年齡段人群中這一比例則為17.4%。在非洲,烏因瘧疾死亡人數列第三位。2012年,烏成人艾滋病感染率約為6%。烏傳染病風險較高, 2xxx年2月,烏首都附近爆發傷寒疫情,造成2人死亡。

近年來,在各國援助下,烏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一定發展。1990年2xxx年,嬰兒死亡率從千分之107下降到千分之45,人口死亡率從千分之17.2 下降到千分之9.5,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從千分之178下降到千分之69,而人均預期壽命則從47.5歲上升至58.7歲。2xxx2xx年,孕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440,較從前也有明顯下降。

二、醫療機構和醫療體制 截至20xx年6月,烏干達共有5229家醫療機構(包括醫院和保健站)其中,國家中心醫院2家,地區中心醫院14家,普通醫院132家,區衛生局112家。醫務從業人員35903人,崗位缺口達到21152個,醫務人員緊缺的現狀阻礙了烏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烏目前對全國民眾實施公費醫療。由公立醫院為全民提供免費的基礎醫療服務;國內私立診所作為醫療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在公費醫療體系中,患者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僅需負擔部分檢查費用,醫生看診、藥品等均免費。公立醫院的藥品由政府相關部門統一采購或在接受國際社會捐贈后統一分配,烏干達負責藥品采購和分配的部門為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由于藥品和設施缺乏,公立醫院僅提供中低端醫療服務,只能對常見病進行診斷,遠遠無法滿足烏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

藥品生產方面,目前烏干達國內有7家藥品生產企業。其中印度第三大藥廠cipla于20xxx年在坎帕拉投資的藥廠cipla quality chemicals ltd.于2xxx年投產,主要生產抗瘧、抗艾滋、抗生素類藥品。其他藥廠多數因開工不足、投資規模較少或尚未投產等原因,基本沒有形成規模。上述企業生產的藥品僅能滿足烏國內小部分需求,其余均通過進口解決。

三、20xx年醫療領域主要成績 (一)對nakaseke、kiryandongo、entebbe、mitynan等地區的大醫院、26個醫療機構、部分地區醫院進行了翻修和設備補充更新,完成了對尿導管實驗室和癌癥研究所的建設。

(二)艾滋病感染數降低。新的艾滋病感染數從20xx年的137000下降到20xx年的127000。

(三)免疫覆蓋率達到92%。

(四)醫務人員數量增加,20xx年醫藥行業畢業人數達到754人。

(五)在全國設立了77個衛生實驗室。

四、政策 《病人權利和義務法案》。法案為病人就醫時享有的權利和須遵守的義務提供相關的法律依據,對醫護工作者和醫療機構管理人員的行為做出較為嚴格的約束,相比于以往的法規,這部法案更加注重對病人人格尊嚴和包括知情權在內的各項合法權利的保護。該法案已草擬完成,目前正在等待議會審批。

《國家醫療保險法案》。根據這部法案,烏干達著手實施社會醫療保險計劃。法案強制全國的公務人員和企業正式雇員定期繳納醫療保險。法案的推行將有助于推動全國醫療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醫療服務的覆蓋率。該法案目前正處于內閣討論階段。

五、疫情 20xx年8月發生馬爾堡病毒感染病例,造成一人死亡;15年2月坎帕拉周邊地區爆發傷寒疫情,造成上萬人感染。

六、主要項目 全球基金項目。全球基金(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致力于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是一個政府與民間合作創辦的國際金融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烏干達作為最不發達和傳染病多發國,是該機構的重點支持對象之一。自2xxx年全球基金成立之日起,烏干達已累計從該項基金中申請了8筆無償援助,用于抵制艾滋病等疾病的傳播和加強全國衛生體系建設,總援款達到4.27億美元。同時,烏干達也為全球基金在項目管理等制度安排方面積極建言獻策。

第8篇

農業:挖掘內需成亮點

“三農”問題已經連續5年成為中央政府最為關注的“頭等大事”。但是由于缺乏明確的可量化標的,投資市場對于三農概念的熱點僅僅聚焦于2008年初的“家電下鄉”和“農林牧漁”等中小市值板塊。進入2009年之后,在全球性經濟衰退已經完全明確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內需如何拉動、農民工就業問題突出、農業生產安全沉疴累累等問題逐一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為了走出經濟衰退的泥沼,切實改善三農,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新穎的“三農”財政補貼優惠政策。對此國信證券的張如、趙雪桂、余愛斌認為,傳統農業及“大農機行業”孕育較大投資機會。傳統農業如中牧股份、敦煌種業、登海種業、北大荒、南寧糖業等,投資者仍可以繼續關注,而“大農機行業”主要包括該行業包括傳統的小農機、與農民相關的低端汽車、相關整車/核心零部件行業。

環保和節能減排:受益政策與資金的雙重呵護

08年7月1日,主持召開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明確了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大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力度。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我國的環保總投資額將由“十五”期間的7000億元,增加到153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6.9%。

中信建投的陳祥生、李靜認為,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節能減排”受到國家政策和資金層面的雙重呵護,發展前景清晰確定。其中有三類投資機會:1)是節能設備制造、新能源技術開發以及節能材料生產等。2)是直接從事大氣、固體和水處理的行業。3)是傳統“兩高”行業在減排降耗過程中的行業整合和集中度提升帶來的機會。建議重點關注以下個股:天威保變、龍凈環保、合加資源、華光股份、科達機電、冀東水泥等。

新能源:未來仍將快速發展

近幾個月來,新能源一直是市場主力資金關注的熱點。雖然目前部分概念股的上漲放緩,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隨著新概念品種的持續涌現,未來新能源板塊走勢仍然強于A股指數。國泰君安的新能源研究團隊認為,盡管此輪新能源概念受到熱烈追捧,但其估值體系并沒有發生明顯改變。在此估值相對安全的基礎上,國泰君安認為,隨著國家各項扶持新能源政策的落實,新產品會大量涌現,新能源仍具備快速發展潛力。比較確定的主要有,風力發電設備行業,此外光伏發電、薄膜電池等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醫改:醫藥板塊具備防御和成長雙重價值

2009-2010年政府將投入8500億元,為做大做實醫療衛生保障提供物質基礎,將為醫藥產業在經濟動蕩環境中的穩步發展奠定基礎。醫藥指數年初以來表現遜于大盤,主要是由于市場出現反彈,資金對周期性行業關注較多。中金公司的孫亮認為,醫改大背景給行業帶來確定性發展,企業業績增長基礎堅實。在經濟形勢未見完全明朗的情況下,從防御和成長雙重角度考量,醫藥股仍然是相對不錯的選擇。拉長時間周期,醫藥股更具吸引力,他們屬于長跑冠軍。隨著前期二線股補漲,一線醫藥股的估值溢價水平已經回落,孫亮認為可以向這些價值型股票回歸。恒瑞醫藥創新研究進入正軌,仍是價值投資首選,穩健投資者還可以選擇國藥股份、云南白藥、海正藥業;對于積極的投資者孫亮推薦順序是康緣藥業、雙鷺藥業、華海藥業、天士力。

基礎設施建設: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的平穩過渡,“4萬億”的經濟刺激方案掀起了我國基建行業的。根據《東方早報》報道,目前在學界呼聲較高的觀點是,為了完成今年“保八”的目標,中國政府將追加投資規模,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兩會”的宏調主題還將會是以經濟調整為重心,結構調整為輔。至于究竟新一輪投放的規模會有多大?各界都有不同的預估。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某專業人士曾表示,這個數字或將為5.5萬億元;而野村證券給出的數字更是驚人――8萬億元。如果基建投入繼續加大,那么勢必給鐵路、建材、鋼鐵、工程機械等相關板塊帶來巨大市場機會。

食品安全:任重而道遠 行業龍頭有望受益

國家一直以來是非常重視食品安全的問題,尤其是這兩三年,但從實際的運行效果來看,并不太好。對此國金證券的行業分析師陳鋼認為,這背后原因,這與中國現實國情密切相關,而且涉及到相關因素太多,短期內無法有效能解決。企業利益、地方利益以及政府管理部門缺位,包括企業社會道德的淪陷,這些都是導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從更長時間段來判斷,市場份額將會進一步向食品飲料龍頭企業集中。對此,中信證券分析師毛彪認為“兩會”間食品安全問題可能會被更多提及,同時他建議投資者關注兩類公司,一是行業龍頭、產品安全系數高的企業;二是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的行業或公司。

資本市場改革:“創業板”最受關注

在最受關注的資本市場改革中,最被“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當屬創業板推出、發行制度改革和“大小非”問題。其中,尤以早在去年“兩會”時就備受期待的創業板為主。吉林證監局局長江連海、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均公開表示,應在上半年推出創業板,而具有創投概念的魯信高新、大眾公用等龍頭品種應該會在熱議中有所表現。

區域經濟發展:區域振興有望得到確認

中金公司最近投資策略報告指出,由于地方政府可以開始發行地方債,而每個區域的規劃也將在兩會期間上報,不妨關注區域經濟振興規劃是否會落到實處。有分析人士表示,其中通過可能性和經濟彈性較大的區域包括:環渤海、中西部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北部灣等區域經濟圈、新興中心城市等。毫無疑問,這些區域內相關上市公司面臨著更好的投資機會。

重點公司點評

敦煌種業:09年面臨更多發展機遇

上周,敦煌種業公布2008年業績盈利幅度在1000萬元左右,折合EPS約為0.05元,這一預盈幅度高于市場普遍預測的500萬元。而我們所強調的并非08年盈利相差500萬的差異,而是先鋒種子增長和自有種子改善在公司所產生的變化。尤其是自有種子業務的改善,根據光大證券蔣小東分析,公司09年度盈利會大有改善。

單純比較07、08年的四季度業績,07年盈利4500萬元,08年盈利5200萬元,這其中的主要差異在于08年四季度多出來的2000-3000噸的先鋒種子盈利,這部分盈利增加凈利潤約1000-1500萬元,而作為虧損大頭的棉花、棉籽油,08年四季度所面臨的形勢都明顯弱于07年。

展望09年,蔣小東認為種子、棉花、棉籽油都將比08年有所改善。從收入構成來看,大頭是種子、棉花、棉籽油三大塊。先鋒種子仍將貢獻公司的主要增長,自有種子將比改善程度明顯好于07、08年,棉花、棉籽油雖然不會象07年那樣一路高價,但隨著前期高價庫存的消

化,很難再出現08年這樣的大幅虧損。公司主要業務的盈利形勢要明顯好于08年,因此,蔣小東所預期的09年先鋒之外的業務虧損在1000-2000萬之間。

先鋒盈利增長十分確定,一季度將至少面臨階段性投資機會。蔣小東在08年初推薦敦煌種業時,預測的公司08年盈利超過0.4元,盡管一年后公司實際業績遠低于他的預期,但作為公司投資邏輯主線的敦煌先鋒,其盈利增長和我們的預期完全吻合,08年達到4000萬,折合EPS為0.23元。敦煌先鋒09年的增長仍舊確定,雖然公司其他業務存在盈利波動的可能,但形勢普遍好于08年。目前看,敦煌種業仍難稱為理想的長期投資標的,尤其是隨著一季度種子銷售旺季以及“兩會”間大家對農業的關注,至少將存在階段性投資機會,因此蔣小東維持對公司的“買入”評級和15元的目標價。

龍凈環保:業績超預期 發展空間廣闊

龍凈環保是致力于大氣污染控制領域的環保企業,產品主要包括除塵和脫硫兩大類,其中除塵業務在國內處于龍頭地位,脫硫業務進入全國前六強。近年來,隨著市場變化,公司業務結構出現正向調整,脫硫業務的占比日漸提高,開始與除塵業務齊頭并進。

技術優勢:在除塵技術上,公司發明了電袋復合式除塵器,成功實現60萬千瓦機組電袋和30萬千瓦機組布袋應用的突破;在脫硫技術上,公司干法脫硫技術不但走在國內前列,也走在國際前列,是國內第一家掌握干法脫硫技術的企業,也是到目前為止國內為數不多的可以采用干法脫硫的企業,公司成功突破66萬千瓦機組和冶金行業干法脫硫項目的應用,濕法脫硫取得100萬千瓦機組配套突破。

控制成本費用的優勢:公司不光生產脫硫除塵設備,還有自己的工程安裝公司,是行業里面少有的幾個設備生產與工程安裝一條龍公司,這使得公司在控制工程安裝過程中的成本費用方面具有優勢。

憑借技術和成本費用控制優勢,公司獲得了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2008年三季度末公司有預收賬款23億,較2008年年初、年中分別增長57.8%、14.9%。目前公司手持合同估計超過35億,其中大部分是脫硫合同,根據行業統計,公司2008年脫硫合同額全國排名第四,較2007年第六的排名又有較大進步。

根據國泰君安張錦燦、呂娟預計,2008-2010年EPS分別為1.01、1.29、1.53元,業績增長動力主要來自脫硫業務。公司目前正在準備定向增發事宜,增發后2008-2010年全面攤薄的EPS分別為0.76、0.96、1.14元。基于增發后2009年全面攤薄的業績,按照行業目前平均3.2倍PB和27倍PE算得目標價區間為19.40―26.10元,考慮公司在除塵脫硫行業的龍頭地位以及目前市場估值回升太快,目標價確定為22元,維持“謹慎增持”評級。

科達機電:清潔能源方興未艾

目前公司在江西豐城兩臺煤氣化爐調試基本結束,布袋除塵器也安裝完畢,調試結果良好。由于斯米克落實當地煤層氣供應的時間上有些耽誤,因此公司正式給斯米克商業供氣推遲至2月28號。

2月初公司煤氣爐調試時,由于工人安裝的不小心,導致漏氣,經過檢修后,運行未再發現別的影響運行的問題。但我們認為,重大工藝流程錯誤不會有,小問題可能碰見。經過測試,國金證券的劉波認為,新型煤氣化爐基本通過試驗。從前期部分公司股東的現場點火測試視頻上看,火勢猛烈,基本達到了新型爐子預期的效果。不過從謹慎來看,公司清潔煤氣化爐的大規模商業推廣,尚需斯米克正式商業化運行后,經過一段時間考驗才能開始。

劉波認為,公司無疑抓住了環保壓力導致的陶企搬遷的歷史機遇,且成為業內全方位解決困擾煤氣化爐行業四大難題(環保、高的碳轉換率、爐內不結焦、運行穩定)的第一個商業化公司。根據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兩年之內公司尚無競爭對手。對于投資者認為的Shell、德士古等先進技術,劉波認為并不符合陶瓷行業的客觀要求,如沒有小爐型、投資額大、穩定性尚難把握等。

新型煤氣化爐在陶企行業的應用不過是公司業務轉型擴張的第一步。之后的報告,我們會逐步分析公司未來可能的發展規劃及廣闊前景。根據劉波預計,公司08-10年EPS分別為,0.44、0.61、0.91元,并維持“買入”評級。

時代新材:借助政策與新能源步入快速發展期

受益基礎設施建設和主要原材料降價,利潤與營收同步快速增長。公司最大產品高分子減振彈性元件按照計劃,逐步擴大產能,營業收入將穩步增長,預計年增長率在30%-40%,訂單在2008年10.5億基礎上大幅度增加,但是不一定本年度完成,該產品在本次經濟危機中雙重收益,需求從2萬億增加到4萬億,主要原料銅、鋼和橡膠等大幅度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司利潤保持與銷售收入同步增長,改變了以往“賠本賺吆喝”的現象。

涉足風電配件,多項產品形成市場合力,未來將成主業。750KW和1650KW兩款風電葉片的研制工作延后至2009年一季度完成,2009年目標是銷售幾十套葉片,銷售收入5千萬左右,2010年銷售收入2-3個億,目前在華容進行裝機考核,廠房正在建設中。其中750KW的風機葉片設計產能為300套/年,1650KW的風電葉片設計產能為400套/年,目前雖然沒有訂單,但是有合作意向,如大股東中國南車正在做風機整機,未來肯定用公司產品,還有金風科技、華儀電氣表示只要公司產品質量合格,也會用公司產品。

公司用在風機上的還有減振器產品,該產品屬于國內獨家生產,2007年底,國內25家風機廠家,有16家使用公司產品,毛利率高于彈性元件的平均水平,在30%以上,每臺風機使用減振器產品約3-4萬元,2008年銷售收入5千多萬,2009年預計營收可達1億元以上。公司2004年底收購湖南特種電磁線廠,經過提質改造后可用于風機發電機,目前毛利率比普通電磁線高50%左右,接近10%,目前產能1-2個億,未來產能可達5-6個億,產品用在南車電機、永繼電機、湘電股份等。

布局2020年后,風電配件和重卡減振器將城公司戰略產業。風電配件業務和重卡、豪華大巴減振器產品是公司戰略發展產業,后者國內尚屬空白,目前收入僅1400萬元左右,未來可能成長為公司主產業,現在主要為進行市場引導和宣傳推廣階段。

方正證券的張正華認為,公司基本面良好,雖然沒有爆發性增長的預期,但最近3-5年收益增長明確,我們預測2009-2011年EPS0.44、0.58和0.79元,維持“買入”的投資評級。

華北制藥:受益醫改的普藥龍頭

華北制藥當前被市場錯誤定價。由于公司當前的產品結構、資產質量和公司治理,仍被市場視為周期性股票,而招商證券的醫藥行業分析師張明芳認為,公司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1、以“重組人血白蛋白”和生物抗癌藥為代表的新產品2010年上市,公司產品結構將得以根本調整,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同步提升。2、新藥公司資產注入已公告,標志著華藥集團資產整合正在啟動,后續優質醫藥資產有“金坦生物”(主營疫苗和生物制藥)和“凱瑞特”(主營高端頭孢抗生素),公司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產品結構進一步提升。

新藥公司是我國基因生物制藥的領先者,08年獲得政府創新藥1億元研發資助。3、華北制藥09年完成與DSM合資合作,技術和市場雙重突破,打造我國維生素C和青霉素整合平臺,獲得更強定價權,使得兩大傳統業務周期性波動大大降低,獲得持續穩定增長。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同時獲得有效提升。

此外,張明芳十分看重正在注入的新藥公司,將為華北制藥提供業內領先的研發平臺和持續支撐的新藥產品線。作為原華藥集團最核心的研發資產,新藥公司一直領導著我國抗生素、維生素和基因重組生物制藥的創新研究,代表了我國新藥自主創新的一流水準。新藥公司定位于“大規模生物發酵”,與全球新藥研發潮流相吻合,是公司新藥孵化器,重組人血白蛋白是其成果之一,基于“粘細菌工程菌技術平臺”的生物抗癌新藥是其重大成果之二,多個國家一類抗癌新藥在研。重組人血白蛋白和抗癌新藥是華北制藥2010年后的重磅產品。

公司在我國抗生素和維生素領域地位突出,是我國民生基礎醫療的“中流砥柱”。我國醫改“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十分有利于公司抗感染藥物盈利增長,當前8億元的普藥制劑09年銷售規模有望翻番增長,也將改善產品結構。

張明芳認為,華北制藥正處于戰略性拐點,可能成為老國企成功戰略轉型的典范。我們上調前期保守業績預測:09和10年凈利潤同比增長70%和61%,實現EPS0.5元和0.8元。公司當前市值僅82億,09年和10年預測PE僅16倍和10倍。按照拐點時期2010年20倍PE估值,未來12個月目標價16元,維持“強烈推薦―A”投資評級。

國藥股份:擴張穩健 期待資產注入

1月16日,國藥股份了2008年業績快報,實現主營收入43.85億元,凈利潤1.92億元。從公司業績快報數據看,2008年全年實現主營收入同比增長22.71%,較市場預測的44.67億元低了1.87%;實現凈利潤1.92億元,同比增長46.61%,每股收益為0.80元。

對比盈利預測數據,公司的主要盈利指標都要略高于我們的預期,究其原因,是在期間費用、營業外收入及所得稅上面有些差異。與公司前三季度相比,公司的主營收入增速略有提高。第三季度主要是麻藥分銷和新特藥調撥受到奧運會的影響,從而致使公司業績環比下滑,而第四季度兩者銷售都恢復了正常,全年來看麻藥分銷和藥品調撥增速要超過20%,純銷收入繼續繼續維持高速增長態勢,全年的銷售量預計超過30%。

快報數據顯示,分季度看,08年的凈利潤增速也是最高的,同時也遠高于收入增速。除了我們在三季報點評中說過的有效稅率同比大幅以及財政部撥付政策性虧損補貼1432萬元等因素外,2007年度子公司國藥物流作為生產型外商投資企業獲得了15%的優惠所得稅率,調減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是在08年予以確認。

公司2008年業績繼續持續高漲,保持著從2003年以來20%以上的增速。新醫改最終方案即將出臺,內容與征求意見稿大致相同,那么公司將隨著“一區一品一規一配送”具體配套措施逐步擴大份額。此外,國藥控股有望今年在香港上市,在上市之前肯定會有一系列活動,可能會將一些資產注入到旗下的上市公司,這對公司的戰略發展也是大大利好。因此東莞證券預計,2009-2010年每股收益為0.98元、1.22元,同比增長22.5%、24.5%,對應的市盈率為28.37倍、22.79倍,并維持“謹慎推薦”評級。

中國中鐵:行業景氣提升 業績釋放可期

第9篇

甜蜜暖春喜洋洋

2007年,VC出口市場給人的印象是:甜蜜的暖春喜洋洋。可不是嗎?在2007年1月,VC出口價已經從每千克3.4美元漲到11美元,此后出口價格逐月持續走高,6月份平均出口價格達11.95美元/千克,接近歷史高位。

雖說2007年VC出口數量比上年同期僅增長了一個百分點,但是出口總金額卻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增幅達到44%。

為何VC出口單價會持續走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際市場需求的增長。前幾年,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對VC的消費需求增長,給我國VC的發展帶來了大好機遇。我國的VC生產始于1958年,當時的生產能力僅為30噸。20世紀90年代由于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價格較高,我國VC生產迅速發展。1990年,我國有14家企業生產VC,產量為6056噸,其中出口4377噸;1995年已有26家企業生產,產量為2.3萬噸,其中出口1.8萬噸;到1996年,產量達到當時的歷史最高點,為2.6萬噸,出口2.3萬噸。到2007年,11年間出口數量增再加至三倍。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是高額利潤所致。

二是企業庫存減少貨源緊缺。VC是全球產銷量最大、應用范圍最廣的維生素產品,也是全球維生素生產廠家競爭最激烈的一塊。我國企業直接加入全球競爭并具有相當實力,生產的VC大部分銷往國外。在國際市場上,曾經與素有“世界維生素之王”的瑞士羅氏公司各占據世界VC市場的半壁江山。但是,2003年2月,羅氏公司決定“壯士斷腕”,退出維生素領域,荷蘭帝斯曼公司收購此業務。2007年上半年,丹麥、日本的VC生產企業先后關閉。由此,VC形成較大的市場缺口,國內企業庫存逐漸告罄,VC市場完成了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的轉變,促使VC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上揚。

三是國內其他利好因素。除了VC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其成品價格上漲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國政府近年來十分重視加強治理環境污染工作,一些中小企業因不能達標而紛紛停產。在強調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時刻,制藥廠成為媒體監督的焦點之一。因此,有效地遏制了無序生產的現象,在出口數量沒有大量增幅的情況下,出口金額得到大幅提升。

好了傷疤別忘痛

回首VC市場走過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到:我國VC生產企業曾經有過輝煌和“傷痛”。

上世紀90年代,由于西方發達國家VC的消費需求增長,同時國外生產廠因客觀原因影響而停產或減產,從而形成世界市場對VC的旺盛需求,也催生了我國VC生產的熱潮。

然而,就在我國VC生產方興未艾、國內外市場炙手可熱之時,VC產銷形勢風云突變,一場價格大戰狼煙四起:1995年10月,國際市場VC巨頭瑞士羅氏制藥公司為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突然宣布VC降價20%,接著又以每月平均降價10%的速度連續降價,從每千克13美元一直降到5美元,國際市場上VC價格最低時一度降到每千克4.5美元,這使全世界的VC生產企業都開始虧損,在這場價格戰中,我國的VC企業從原先26家出口企業減少到主要的4家,分別是:東北制藥總廠、華北制藥廠、石家莊制藥廠、江山制藥公司。在第79屆廣交會上我國VC成交量僅為300多噸,不及往年成交量的一成。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因盲目投資造成VC生產能力過剩,損失至少50億元人民幣。單單從1996年至1998年的三年期間,我國VC出口由于價格暴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三億美元。

從表面上看,這場價格大戰是瑞士羅氏制藥公司在1995年第四季度“發難”的。其實,大戰“硝煙”早在1992年下半年已點燃,當時由于波黑戰爭加劇和日本武田公司受臺風影響造成VC減產至6200噸,使得國際市場VC緊俏。在出口走俏的形勢下,我國VC生產能力劇增,達到創紀錄的1.535萬噸,產量也達到1.2萬噸。1995年,東北制藥總廠萬噸VC生產裝置建成投產,成為僅次于羅氏公司的世界第二大VC生產基地,我國VC生產能力達到四萬噸,居世界首位。因此,在全球生產能力過剩的態勢下,羅氏制藥當然要向中國“宣戰”。

對于我國VC生產企業來說,大部分都不是羅氏公司的對手。價格的狂跌,使很多企業產生虧損局面,陷入經濟低谷,只得關、停、并、轉。

當然,如今早已時過境遷,羅氏公司已經“壯士斷腕”,在VC領域不再豪情萬丈。但是,我們絕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國際VC市場風云變幻莫測,國內VC市場并非一成不變。仍須謹慎,紅火背后可能有隱憂。

明天還是未知數

就在今天暖春喜洋洋,微風拂面之時,也要提防萬里晴空突然間陣雨降臨。國際VC市場不會永遠風平浪靜。

君不見,就在我國VC出口一帆風順之時,市場上90%VC由中國進口的美國,其兩家公司從2005年1月起,突然向美國紐約東區法院,稱中國幾家主要VC生產企業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形成“卡特爾”聯盟,限產保價,操縱市場價格。原告要求法院判決禁止被訴方正在實施的統一價格的行為,并判處被訴方三倍于損害數額的罰金等。

對于美國公司的指控,我國四家公司均表示“毫無道理”,稱企業間并未就價格達成任何聯盟。此后,案件又進一步升溫,有數家美國公司及個人也陸續向美國各州法院提起類似。全美國至今仍有數宗針對中國VC生產廠商的反壟斷官司在審理中。這場官司目前還沒有開庭,仍處于證據開示階段。也就是原、被告雙方要求對方全面出示證據。這是美國訴訟中最煩瑣、耗時最長的環節。

反傾銷案的調查期限最長為一年,而反壟斷案則沒有具體時限。雖說勝負未定,但是漫長的抗辯過程,幾家國內企業已經精疲力竭。

與此同時,國內VC四大家族除了要應對國際市場變幻莫測的風云外,還要考慮國內市場可能產生的變數。國內醫藥行業,歷來有“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痼疾,在市場紛爭大難臨頭之時,往往會兄弟企業之間同室操戈。更何況,我國VC的產銷對國際市場具有很強依附性,對國內市場缺乏開拓力度。我國出口VC主要目的國是歐洲和北美洲,這些地方的發達國家是VC主要的消費市場,約占國際VC市場份額的七成左右。一旦市場價格滑坡,難免手忙腳亂。

很長一段時間來,我國VC企業的產品主要針對國際市場,雖然國內廠家都明白,國內市場具有極大的潛力,但需要相當大的投入和一定的時間才能培育出來,因而誰都不愿意開發、培育國內市場,而是競相進攻國際市場。

在VC生產歷史上,我國企業在競相進攻國際市場時,見有利可圖便紛紛上馬,不惜本錢演繹一場“腥風血雨”的內戰。歷史的教訓是沉痛的,1995年第四季度瑞士羅氏公司“發難”后,國內大部分VC生產企業接受的是慘敗的后果。此后,經過三年的限產、消化,國內VC生產開始復蘇,到2000年,我國VC出口再次飆升,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但是造成了國際市場上的供過于求,價格滑坡。在2001年和2002年的兩年間,國內VC企業再次進入“嚴寒期”。

第10篇

中國和巴西所擁有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及中巴經濟的強互補性為擴大兩國的貿易投資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間。中國政府重視發展同巴西的經貿關系,鼓勵和支持中巴兩國企業開展多領域、全方位合作,支持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去巴西投資辦廠和商討合作事宜。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有數十家企業先后在巴西圣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等地設立了貿易機構,中國銀行和我國遠洋運輸公司也在巴西設立了代表處或分公司,有力地促進了雙邊貿易的順利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在木材加工業、家電、采礦和電信等領域有實力的企業,也先后在巴西投資,為巴西的經濟發展、引進技術和擴大就業做出了貢獻。巴西也十分重視對中國的投資,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快,技術水平高,合作競爭力強,是巴西企業理想的合作選擇。

中國對巴西的直接投資

巴西國土面積854.7萬平方公里,約占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是世界第五大國家。由于市場潛力巨大,長期以來巴西一直是拉美地區重要的外國投資地。20世紀80年代,由于巴西的宏觀經濟極不穩定,流入巴西的直接投資大幅度減少。巴西在9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1992年穩定計劃成功啟動,巴西參與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步伐開始加快,眾多跨國公司和國際投資者紛紛到巴西并購企業或投資建廠,搶占市場份額。巴西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礎設施領域和工業及服務領域,其重點是加大在半導體、軟件、醫藥產品和資本貨物等產品領域的投資。外國企業投資上述四個領域,巴西政府會予以全力支持。2000年流入巴西的外商直接投資達到300億美元左右。大部分投資的流入都與巴西的私有化有關,主要投資領域是為第一產業提供投入的廠商如鋼鐵、石化及公共服務的供應商如電信、電力等。外國對巴西制造業的投資一直比較少,僅在1999年初貨幣大幅度貶值后才有所增加。

巴西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投資空間也引起了中國企業的高度重視。中巴兩國不僅具有較強的資源貿易的互補性,而且還存在著進行資源開發合作的巨大可行性。巴西政府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在巴西的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如鐵路網的更新、港口的升級及鋼鐵和能源項目等。近兩年,包括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中國航空第二集團公司、中國港灣建設集團公司、中國北方工業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林業國際合作集團公司等眾多在中國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公司都專門訪問了巴西,對巴西的投資環境進行了詳細考察。截止2003年底,中國企業在巴西投資設立的貿易公司和其他類型的企業已近80家,協議投資金額1.7億美元,實際中方已經投入的金額達到1.3億美元,主要項目有寶鋼集團投資的寶華礦山股份有限公司、華為公司投資的華為巴西電訊有限公司和格力公司投資的格力電器巴西有限公司等,中國五礦集團正在與巴西方面就一筆20多億美元的投資進行談判,此外中國的公司集團還大舉進軍巴西的農業領域。這些項目多在巴西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實施,雙方合作有利于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中國(巴西)投資開發貿易中心是我國在巴西投資建立的促進雙方企業經貿往來的投資和貿易促進機構。

1.投資行業分布

目前中國企業投資巴西的領域主要為有色金屬礦產開發、家電及機械產品加工業及石油天然氣開發等領域。

(1)有色金屬礦產開發。目前,中國鋼鐵企業對國外鐵礦石依賴程度已經達到了65%以上。巴西國土廣闊,資源豐富,在巴西投資鐵礦砂、鋁礬土、鈮礦等資源開放項目,對于保證我國未來的資源供應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我國一些有實力的企業紛紛到巴西投資,利用巴西的礦業資源就地辦廠,實行采礦、冶煉或加工生產鏈,躋身巴西礦業市場的國際競爭。目前,中國寶鋼、五礦集團和華鋁集團已分別與巴西有關企業簽訂了投資額超過10億美元的鐵礦砂和鋁礬土開采及氧化鋁加工項目。

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上海寶鋼集團公司每年要進口近2000萬噸鐵礦石,其中大部分來自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世界最大的鐵礦砂生產商)。寶鋼已經與CVRD公司合資組建了一家礦業公司,以確保鐵礦石供應的貿易保障。2002年2月2日,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又宣布正式啟動其與巴西CVRD公司合資在巴西建設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項目。該項目將成為我國迄今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項目,也是寶鋼歷史上第一次在海外實施的大型鋼鐵投資項目。一期工程涉及10-14億美元的投資,估計年產鋼370萬噸以上,年產連鑄鋼坯371萬噸,并將在2007或2008年投入生產。

(2)家電及機械產品加工業。巴西人口眾多,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我國企業已經開始在這一領域進行投資。中國對巴西的投資以電訊設備的生產及電子消費產品為典型,主要為出口導向型的直接投資工程。

華為科技在巴西贏得了相當多的通訊設備(固定電話網、光數據發射方案及增值服務)的供應合同,其銷售額在2003年增長了兩倍,達到5000萬美元,并且它正投資2500萬美元在Campinas新建一工廠,生產電信設備。中國另一家電訊設備生產商中興,已在巴西的Barueri投資300萬美元,且正計劃在2006年前再投資100萬美元。中國電視生產商TCL,正通過一合資企業進入巴西市場,在巴西北部的馬瑙斯自由區進行電視、電腦監控器、DVD播放機的生產。珠海格力集團在瑪瑙斯自由區已基本建成年產20萬臺空調器裝配廠;南京江光集團已開始在巴西組裝光學儀器。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生產商SVA在2003年開始大量向巴西出口,并已宣布其投資巴西的計劃。中巴雙方正在探索的裝配合作項目還有有摩托車、彩電、電冰箱、拖拉機等。中國企業對巴西醫藥行業亦有投資。

(3)石油天然氣開發領域。近年來巴西連續發現新的油田,在5年內巴西將成為世界石油大國。巴西已探明石油儲量70億桶,油頁巖15億桶儲量,天然氣2330億立方米。2003年中國原油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石油進口超過1億噸,石油資源對于我國戰略意義將日趨重要,參與巴西油田的開發可以為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拓展更大的空間。近兩年,中巴石油合作進展迅猛,中國目前已有兩大石油巨頭角逐巴西石油合作。2004年5月,巴西總統訪華期間,巴西國有石油公司與我國最大的石油企業之一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中巴石油全面合作開始。這份協議簽署后,中國從巴西進口的原油總量成倍增加。2004年前巴西出口到中國的原油為10萬噸,而2004年就激增到了100萬噸。作為該合作協議的最新成果,中石化擊敗日本等國際競爭對手,與巴西石油公司簽署協議,獲得了承建巴西橫貫東南和西北總長1300公里的天然氣輸送管道的項目,設計造價13億美元。這是巴西最大的一條天然氣管線,也是我國石油企業目前承攬的最大的一個海外工程項目。2005年2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巴西石油公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展開在石油精煉、管線運輸、勘探和開發項目上的合作。

(4)礦業能源及森林資源的開發領域。中巴在礦業能源及森林資源的開發領域也存在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巴西是貧煤國,而巴西的冶煉產業十分發達,每年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焦碳和原煤。巴西有些鋼鐵企業曾向我國內一些企業表示了煉焦合資項目并專門出口巴西的愿望,我國應抓住時機促成這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應當繼續擴大和支持對巴西的焦碳和原煤的出口貿易。同時,巴西森林覆蓋率為52.2%,居世界第四位。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木材及其制品。投資巴西森林資源開發可以進一步擴大我國木材進口的來源,更好地保護我國的森林資源。

2004年巴西總統對中國的訪問表明巴西將吸引中國對其農業及能源方面的基礎設施工程的直接投資。首先,巴西有可耕地3.71億公頃,人均近2.32公頃,在農業開發領域有很大發展潛力。我國一直是巴西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國。農村種植業、養殖業及相關加工業是中國的一大優勢,在巴西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投資巴西農業可以更好地滿足未來我國對糧食增長的需求,同時可以為我國過剩的農村勞動力和一般農業技術人員找到一條到國外創業致富的新路。其次,巴西正處于經濟恢復的重要時期,其國內對基礎設施投資需求較大。巴西巨大的基礎設施需求為我國有實力的企業投資巴西提供了廣闊空間。而且投資巴西基礎設施領域特別是投資巴西鐵礦直達太平洋港口的鐵路系統和興建相關港口,將巴西至亞洲的海運距離縮短數千英里,可確保我國從巴西進口礦石的便利并降低整體運輸成本,擴大中國經貿往來。目前我國中集集團已與巴西有關方面簽訂了總額為50億美元的巴西國內的港口及鐵路系統建設項目的投資備忘錄。

2.投資政策

巴西政府對外資一向采取較寬松的政策,鼓勵外資進入,并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巴西《憲法》規定,所有在巴西境內的外國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均被視為"巴西民族工業"。巴西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鼓勵是一個組合,包括融資優惠、稅賦減免以及免費提供工業用地。除上述鼓勵組合之外,巴西政府也推出一些投資獎勵和課稅等措施。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行“雷亞爾計劃”后,巴西經濟政策穩定,吸引外資的能力逐漸增強。

據美國圣保羅商會以及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經濟專家對巴西投資環境的調查分析,巴西吸引外資的主要優勢有以下幾項:一是巴西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經濟規模和市場規模居拉美第一,且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二是能源豐富,年發電能力為7500萬千瓦,其中水力發電占92%,風力發電潛力巨大,石油儲量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為70億桶。三是資本回報率高,尤其是投資金融系統。據巴西50家最大的銀行2001年的統計,銀行資本平均回報率高達20%。四是巴西對所有在巴境內的外國獨資或合資企業均實行國民待遇。外資企業的利潤支配及匯出限制較少。五是政治風險比較低,巴西經濟基礎穩固,經濟政策成熟,且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可。六是巴西有著巨大的投資空間。據巴政府估算,今后幾年要保持巴西經濟持續發展,資金需求量大,至2007年至少需要投入3170億雷亞爾。七是巴西人口眾多,并具有不同層次的消費水平和習慣,內需較大。八是各州有權制定有利于地方發展和引進外資的鼓勵政策,給外資企業一定的減免地方稅收政策。

但是與此同時巴西投資環境也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巴西的投資壁壘比較隱蔽,主要反映在利潤匯出、撤資和高稅收等方面。比如外資企業的利潤支配不受限制,但外資利潤匯出必須在巴央行監控下進行。如果匯出金額超出注冊資本的12%,超出部分被視為投資利潤,需要繳納20%的利潤所得稅。在巴央行注冊的外資隨時可以撤回原投資國,無須事先批準。但若撤資金額大于注冊金額,大于部分則被視為投資利潤須繳納所得稅。外資撤出時,巴西央行將依據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對凈資產進行評估,若企業凈資產為負數,被認為投資虧損。巴西禁止將虧損企業的資產撤回原投資國。另外,巴西稅收種類多,稅率高,稅收負擔在拉美居首位。企業納稅額約占經營成本的38%,2001年巴西稅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36%

另外,巴西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還存在法令、法規繁多、復雜,且經常出臺一些臨時措施;辦事效率低,外資設立的公司的審批程序冗長繁瑣;海關嚴重,腐敗現象嚴重;基礎設施不健全,港口系統發展滯后;資本成本過高;運輸服務不完善,收費高;教育落后,勞動力素質低下等問題,這些都將對投資活動產生消極影響。

巴西對中國的直接投資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及市場潛力也使得巴西企業家開始加快了對華直接投資。到目前為止,巴西對華投資領域主要為制造業和金融業。

1.制造業

截止2004年底,巴西在華投資項目348個,合同投資金額3.9億美元,實際投資額1.2億美元,主要涉及冰箱壓縮機、支線飛機、紡織服裝業、房地產開發和經營、水力發電、汽車零部件、制鞋和服務業等。在華投資的主要企業有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恩布拉格壓縮機公司和馬可波羅汽車公司等。

巴西向中國投資規模最大的是哈爾濱的哈飛-安博威工業有限公司。2002年12月2日巴西安博威(Embraer)公司以51-49%的股份與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哈爾濱航天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哈爾濱合資設立哈飛-安博威工業有限公司,合資生產50座的ERJ145型噴氣式飛機。公司建立ERJ145系列渦扇支線飛機總裝生產線,逐步擴大ERJ145系列飛機零部件的國產化,并聯合開發ERJ160渦扇支線飛機(58-64座)。合營期限15年,合資公司注冊資本2500萬美元,投資總額達5000萬美元。安博威估計未來二十年中國將需要120座以下的商業噴氣機650架。2003年12月,安博威中國生產的首架ERJ-145支線噴氣機首飛成功。2004年已具備年產24架的能力。首批三架中國生產的噴氣支線客機已交付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使用。

巴西在中國投資的先驅是對冶金密封壓縮機生產的投資。Brasmotor S.A自1986年開始向中國出口,當時它與渦輪公司保持著伙伴關系。1997年渦輪公司要求在Brasmotor中占多數股份。恩布拉格(Embraco)-雪花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巴西恩布拉格公司與北京雪花電子器械集團的合資企業。該企業年生產壓縮機170萬臺(約占中國市場的12%)且正將產量擴大到370萬臺。在全球范圍內生產的薩布(Sabo,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公司與馬可波羅(Marcopolo,巴士車身制造商)汽車公司已表現出投資中國的興趣。中國鋁業(集團)與淡水河谷公司投資10億美元在中國新建一年產180萬噸的氧化鋁廠,與另一家合資企業協作進行氧化鋁到鋁的冶煉。

另外,巴西跨國公司在中國還設有子公司。Voith Siemens自1996年與上海電氣聯合生產渦輪及發電機,鑄件則巴西進口。Voith Siemens已與加拿大通用電氣公司及中國東風組成財團為三峽發電站供應設備,巴西將以4700萬美元的成本生產兩臺發電機及渦輪。

2.金融領域

強勁增長的中國經濟和快速發展的中巴經貿關系也使巴西金融機構將目光投向中國。2004年盧拉總統訪華期間,巴西中央銀行宣布在北京新設一辦事處,同時將在上海成立另一貿易辦事處。中國是繼美國之后巴西中央銀行設立一個以上貿易辦事處的第二個國家。2004年以來,巴西多家大型國有或私有銀行已經或即將在中國開辦代表處。巴西實力最強的金融機構國有的巴西銀行2004年10月份在上海建立了代表處。桑托斯銀行2004年9月1日在中國設立了代表處,是第一家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的巴西私有銀行。巴西第二大私有銀行伊塔烏銀行2004年也已向中方遞交了建立代表處的申請。這些代表處將為已經在中國經營或有意進入中國市場的巴西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幫助中巴企業開展雙邊貿易,為兩國公司提供企業重組和并購方面的業務咨詢,也可以為有意進入巴西市場的中國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巴西期貨交易所是世界第6大商品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農產品期貨和金融期貨。由于近幾年巴西對華農產品出口猛增,巴西期貨交易所2004年5月在上海設立代表處。這是該交易所繼在紐約之后在國外設立的第二個代表處,目的是在中國推銷巴西期貨交易所提供的產品與衍生品市場交易和結算等服務。在代表處的推動下,2004年9月,巴西期貨交易所與大連商品交易所簽署了合作協議。

積極推進中巴投資合作

如前所述,中國和巴西的經濟互補性很強。巴西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同時巴西還有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性產品也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中巴兩國存在著進行資源開發合作的巨大可行性。巴西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投資空間也引起了中國企業的高度重視。這些都使得中國企業對巴西直接投資的動力上升。中國五礦、寶鋼、冶金等在巴西設立分公司多年,在巴西的合作中積累了經驗、建立了穩定的市場客戶和合作者,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中巴兩國的貿易投資也正處在一個十分良好的政策環境之中。2002年,巴西的高層貿易使團造訪中國。與此同時,由巴西中國工商會推進的巴西商品展覽會在上海舉行。巴西的新一界政府上臺后,其各部長頻繁訪華。2004年5月,巴西總統盧拉來華訪問,期間巴西和中國簽署了10項合作協議,以加強雙方戰略伙伴關系,協議包括基礎設施、科技、食品貿易保障、衛生、藥品監督、體育、簽證等方面。2004年11月12日巴西正式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同日,中巴雙方簽署了11個協議和備忘錄,中國承諾到2007年,中國企業將在巴西投資100億美元,中巴貿易在未來三年將在目前的100億美元基礎上增加到200億美元。

未來幾年內,為進一步推進與巴西的雙邊投資合作,發展對巴直接投資,建議我國政府和企業應抓住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點:

1.加快同巴西商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步伐。為鞏固國外市場、擴大經貿關系,我國應在充分利用現有中巴雙邊經貿混委會等機制的基礎上,積極探討與巴西達成自由貿易協議,或者達成其他優惠的安排等的可能性。巴西等拉美國家已多次對我國表示了這方面的意愿,我國應對此加以重視。2005年1月25日我國同智利正式啟動了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工作,建議我國在同智利商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抓住機遇,積極主動,盡快制定出同巴西等拉美其他相關國家商簽FTAs的時間表,并在適當的時候啟動同巴西等拉美重要國家的FTAs談判,以推動雙邊經貿合作,實現互利雙贏。

2.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拓展對巴西的投資。為推動中巴兩國經濟合作,中巴兩國在促進雙邊貿易發展的同時,應鼓勵中國有實力、信譽好的企業到巴西投資辦廠,通過企業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對巴西市場的不了解,將直接影響開展對巴經貿關系的積極性,因此應加強調研的力度和投入。在投資前對巴西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評估,充分分析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作為中國政府,一方面應為企業界的合作提供法律保障、政策咨詢和信息服務。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長期規劃應盡可能從國別上考慮雙邊貿易的平衡性,減少貿易摩擦,營造良好的經貿環境。另外,應該同巴西的銀行和社會保持更為緊密的聯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幫助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更好地適應巴西的金融和社會體制。

3.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形式。中國和巴西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雙方應該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深入挖掘潛力,不斷提高合作水平。

首先,中巴經貿關系應多渠道、全方位地發展。一要努力發展政府、企業和民間團體等多層次的合作,積極拓展貿易、投資、經濟技術合作等多種形式,在近期和中期把增加投資作為經貿合作方面的優先考慮。二是中方在繼續加強雙方在農業、能源、礦產、空間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合作基礎上,應積極推進與巴西在服務業,特別是旅游、金融和運輸等行業的雙邊合作。

第11篇

關鍵詞:中藥材;原生境;受威脅情況;中藥資源普查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01 

中圖分類號:R2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2-0001-04 

Analysis on Threatened Situation of Original Habit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levant Protection Suggestions ZHANG Jun1, LIU Xiang2, LIN Mao-xiang1, CHEN Yu-han1, JIN Jiang-qun1, LIU Zheng-yu1,3 (1.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Chongqing 408435, China; 2.Chongqing Academ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ongqing 400065, China; 3.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fourth 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great chang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he Chongqing City. The main reason was the change of original habitat. This articl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reatened situation and factors of original habita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original habitat; threatened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s 

重慶地處亞熱帶,是日本-華東植物區系與喜馬拉雅-四川盆地、秦嶺大巴山-西北植物區系與西南云貴高原植物區系交錯滲透的地帶,植物種類異常豐富。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慶(試點)對重慶市40個縣(區、市)野外調查結果,重慶市現已知中藥材共計466科1783屬5500種,其中植物藥307科1493屬5014種,包括低等植物38科70屬178種,苔蘚植物45科97屬206種,蕨類植物46科112屬500種,裸子植物9科29屬58種,被子植物169科1185屬4072種;動物藥159科290屬466種,包括無脊椎動物77科121屬166種,脊椎動物82科169屬300種;礦物藥20種。較20世紀80年代第三次 

基金項目: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201207002) 

通訊作者:劉正宇,E-mail:Liutzy@163.com 

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中藥材種類大幅度增加。但野外蘊藏量大幅度減少,且原記錄的種類中有近1/10在此次調查中未再次發現[1-6]。該地區野生和栽培種類及中藥材變化都甚大,本課題組對當地藥用植物資源受威脅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為今后相關部門保護和發展中藥材提供參考。 

1 重慶市中藥材原生境受威脅主要因素 

1.1 企業經濟活動和政府公共性活動 

企業的經濟活動和政府公共性活動給中藥材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威脅。如礦山不斷擴大開發,水電站(廠)修建、旅游業發展、鐵路公路交通建設等活動,使大片森林被毀,造成不少地段大幅度滑坡,水土流失,導致現有生態系統發生變化,使中藥材的適生環境面積縮小。如分布于我國最北限的極珍稀瀕危藥用動物——白頰黑葉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重慶地區僅分布于南川金佛山和武隆芙蓉江的狹小范圍內,因某企業建水電站而破壞了其棲息環境,使白頰黑葉猴群被迫移居至相鄰的貴州省境內。另外,還有林麝(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脆蛇、五步蛇、烏龜等藥用動物,因旅游業的發展需要而修建公路,使資源蘊藏量幾呈垂直下降,野生脆蛇和烏龜幾乎已達絕種的邊緣。 

1.2 化學防治造成農藥殘留量增加 

由于農林業不斷大量施用農藥,導致農藥殘留量超標而嚴重影響藥材品質,甚至于有的品種因農藥殘留量較大而不能藥用。筆者曾對一些地區的青蒿、白術、金銀花、半夏、黨參、、白芷、魚腥草等農藥殘留量進行了測定,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現象[7]。表明目前農藥殘留超標是威脅中藥材生產的因素之一。 

農藥的使用也極大影響了藥用動物的生存繁衍。以藥用芫菁為例,由于農藥的大量使用,使芫箐幼蟲的食物鏈被切斷,造成藥用芫箐的資源量銳減。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制藥廠以芫箐為原料生產的“肝康靈”(廣譜治癌藥物之一)因原料缺乏而被迫停產。 1.3 企業“三廢”的排放 

由于重慶市工業發展的進程加速,“三廢”的排放也隨之增加,污染面逐漸擴大。導致藥用植物主動或被動吸收而造成間接污染,其藥材產品所含重金屬元素大量超標,嚴重影響了藥材質量。如青蒿、白術、金銀花、云木香、天麻等中藥材,因鋁礦、錳礦的大量開采而受到污染。 

工業所排放的廢氣不僅影響了藥材質量,而且還嚴重影響藥材生長。如合川水泥廠排放的大量廢氣沉積于附近使君子上,使其失去開花能力;江津水泥廠排放的廢氣對附近烏梅污染,不僅導致產量和質量下降,而且間接促使介殼蟲大量繁殖,嚴重影響了烏梅藥材的生產。 

1.4 植被的不斷變化 

經調查,重慶市中藥材分布區的植被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原始植被幾乎無一尚存。由于植被變化或遭破壞,造成中藥材生長繁衍地段生態因子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如黃連主產區的石柱黃水地區,隨著居民活動的加強,黃連生長區域的高大庇蔭樹木被砍伐,植被被破壞,光照、濕度等因子發生變化,造成黃連大面積死亡。 

植被的變化不僅嚴重威脅著植物藥材的發展,同樣也威脅著藥用動物的生存、繁衍。如金佛山自然保護區,因脆蛇生活區的植被遭到破壞,加之天敵危害及人為捕捉力度加大,使脆蛇蜥的自然資源大幅度下降,導致金佛山的脆蛇蜥已無種群存在[8]。 

1.5 “天敵植物”的引入 

植物異地引種時未加強檢疫,遺患無窮。由于檢疫不嚴格,將生長在滇西北和滇西南的野生紫莖澤蘭引進了重慶地區,并迅速蔓延和傳播,致許多當地的草本中藥材品種——青蒿、蒲公英、補骨脂、香附等遭到嚴重破壞。 

1.6 無計劃過度采伐利用 

由于國家迄今未對野生藥材的采伐利用作具體統一規劃,導致不少人只顧眼前經濟利益,對一些名貴藥材大肆采伐[9],如無計劃采伐青蒿,造成目前青蒿種子來源已成難題。分布于酉陽和南川地區的多年生藥材骨碎補也因過度采伐而使野生資源大幅度減少,甚至個別分布區種源也被采伐,使該品種藥材的發展受到嚴重威脅。 

動物藥材也是遭受過度捕殺而造成資源匱乏。如原重慶地區分布較廣的珍稀藥用動物林麝,因遭大肆捕捉,目前盛產林麝的區域已很少見到蹤跡。筆者對南川地區的調查發現,除金佛山自然保護區的較小范圍內尚有部分種群外,全市近20個鄉鎮再未見到林麝蹤影。另外,原重慶市分布廣、資源蘊藏量較大的烏梢蛇,也因過度捕殺而使物種自然資源近于枯竭。 

1.7 藥材市場價格的波動 

目前我國藥材市場上,除麝香由國家統一收購管理外,其余品種均自由交易,隨行就市,導致藥材生產極不穩定。如南川金佛山所產云木香、大黃,因近幾年價格持續低下,野生品種無人采伐,家種更無人問津,導致兩種藥材發展受到極大抑制。 

2 重慶中藥材原生境保護情況 

2.1 建立自然保護區 

重慶市現已建成各級森林及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31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市)級自然保護區11個,縣(區)級自然保護區17個,總面積606 992.4 hm2,占全市面積7.32%。另有各類型風景名勝區42個,總面積449 290 hm2,占全市面積5.46%;各級森林公園49個,總面積60 613 hm2,占全市面積0.74%。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的建立對當地中藥材原生境的保護起到一定作用。 

2.2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及退耕還林 

“十五”期間,重慶市對林業投資規模之巨、建設力度之大、推進速度之快、發展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現已完成公益林建設120萬hm2,森林資源管護面積310萬hm2,全市林業用地面積達到408萬hm2,森林覆蓋率為30%,活立木蓄積量突破1.2億m3。 

重慶市天然林保護工程在39個(區、縣)實施和三峽庫區22個(區、縣、市)169個鄉(鎮)水庫周邊綠化帶工程建設,促進了全市森林資源增長,工程區中藥材原生境得到逐步恢復。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389萬hm2,促進了退耕區域森林覆蓋率增長。另外,還開展了野生動植物保護活動和三峽庫區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搶救保護工作。 

2.3 半家種或家養 

針對中藥材生長繁殖的薄弱環節,實施人工撫育。對原采收過度造成生態失衡的區域,通過投放原有物種和有益生物以維持原生境的生態平衡,如向江河及森林投放藥用動植物種源和害蟲天敵。 

2.4 治理污染源 

近年來,重慶市各級環保部門加大了對大氣、河流及土壤中污染源的治理,對污染大企業和礦山進行了排污、排塵處理,并關停了數千家技術落后、浪費資源、質量低劣、污染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窯、小水泥、小造紙、小紡織和小化肥“五小企業”及小錳礦和小鋁礦等。交通部門除明文限制機動車尾氣排放量、加速鄉村道路硬化外,高速公路、鐵路修建通過藥材主產區時,還多采用架橋梁、修隧洞。農業部門提倡使用農家肥和生物農藥,嚴禁高殘毒農藥和高殘留化肥的使用。 

2.5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 

20世紀以來,重慶市有害生物入侵加重,市政府曾在2005年安排了大量財政資金,用于松材線蟲病和紫莖澤蘭等重大林業重大有害入侵生物的防治,以保證中藥材原生境的生態平衡。 

3 重慶中藥材原生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對矛盾。從經濟發展角度而言,資源應以利用為主;但從環境保護角度,則應以資源保護為主。如何正確處理藥用資源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藥用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已嚴重阻礙了重慶中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3.1 人多資源少對中藥材原生境形成沉重的壓力 

根據現有資料,重慶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81.6人,是全國的2.82倍,同時全市實有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不及全國一半。 3.2 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3.2.1 重資源開發,輕生態保護 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一些地方部門、單位和個人借助發展經濟,對資源高強度掠奪式開發利用,忽視了生態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2.2 重生態建設,輕生態保護 在處理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的關系方面,缺乏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合力。在實際工作中,生態建設部分項目未將生態要素、生態環境問題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有機結合;重生態環境破壞后的恢復和重建,輕破壞前的保護與預防,呈現邊建設邊破壞的局面;重項目建設,輕項目完成后的管理。 

3.3 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大中藥材原生境壓力 

重慶農業人口多、人均收入低,特別是三峽庫區貧困人口數量多、貧困面廣。而且大量貧困人口生活在生態脆弱、環境惡劣的山區。如平壩地區的農業人口仍在傳統農業的束縛之下,傳統耕作和生存模式導致大量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 

3.4 自然條件惡劣 

重慶市地形破碎,山高坡陡,坡地多坪壩少,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全市面積94%,容易引發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和地質災害等環境問題。區域內喀斯特地貌大量分布,土壤保水能力弱,植被破壞后難以恢復。重慶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多暴雨,降雨時間分布集中,降水分配不均,常常引起山洪災害。 

3.5 管理體制不健全 

生態環境保護是按環境要素實行各部門分工負責的管理系統。目前,重慶市資源部門集資源經營管理與資源保護于一體,對資源開發的執法監督雖表面上存在,但處于行業發展的從屬和次要地位,對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督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且因部門職責交叉,尚未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統一協調工作機制,難以對生態環境問題采取協調行動。因此,各部門對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描述差異較大,特別是對一些重點領域的生態建設效果評價標準不一,不能正確評價和反映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市生態環境尚無科學的考核指標和體系,更多只是停留在被考核部門根據各自工作需要而提出的目標任務,未從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的任務需求上分解落實相關部門的目標任務;而且,現行的考核制度未將生態環境目標考核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考核指標體系中,客觀上導致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行為。 

3.6 能力建設滯后 

重慶市由于生態保護工作起步晚,基礎工作薄弱,對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問題認識不足,特別是對新出現的農村面源污染、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等情況不清,對其成因更是缺乏深入研究,不能為生態環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絕大多數鄉鎮無生態環境保護專門的機構和隊伍,生態監測尚處起步階段,監測網絡和預警系統建設滯后,絕大部分區縣還不具備生態環境管理基本項目的監測能力,尤其環境突發應急反應能力等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10]。 

對全市自然保護區管理、外來物種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旅游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功能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建設滯后,缺乏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而國家現有一些相關法規、政策、標準不適宜重慶市的實際情況,操作性不強。 

另外,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態示范區等生態保護缺乏資金投入保障,是生態破壞趨勢難以得到有效遏制的關鍵。 

4 對策 

綜上所述,重慶市中藥材原生境受威脅的因素錯綜復雜,主要來自土壤污染和過渡采挖。盡管政府相關部門對中藥材原生境的保護工作有一定成效,但力度不夠。因此,建議盡快開展主要中藥材原生境的監測及土壤污染研究,并采取以下措施。 

4.1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對中藥材原生境的保護意識 

要充分認識中藥材原生境保護的緊迫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增強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站在中藥產業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把中藥材的原生地保護列為重慶市必須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中藥材原生境保護的關系。 

4.2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中藥材原生境保護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 

實行重大決策中藥材原生境影響評價制度,自然資源開發及生態建設等非污染性項目必須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對可能造成中藥材原生境破壞和不利影響的項目,須做到中藥材原生境保護和恢復措施與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同步設計、同步檢查驗收。對可能造成中藥材原生境嚴重破壞的項目,應嚴格評審,堅決禁止。 

4.3 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健全長期、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 

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中藥材原生境補償機制,實行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逐步征收土地、水體、物種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中的資源開發補償費和生態補償費,對受到破壞的中藥材原生境恢復進行合理補償;對從事采集、采礦者實行許可證制度,并征收資源開發稅,運用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限制資源開發的無序活動。 

4.4 加大對中藥材原生境保護的科研投入 

相關部門應重視加強對中藥材原生境脆弱性及相關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大對中藥材原生境保護的科研投入,建立珍、稀、名貴中藥材保護區,建立藥用植物種質圃和良種繁育基地[11]。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四川常用中草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1:1-5. 

[2] 南川藥物種植場.常用中草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58- 80. 

[3]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10- 80. 

[4] 《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278-301. 

[5] 劉正宇.重慶市三峽庫區藥用植物資源名錄[M].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7:1. 

[6] 鐘國躍,秦松云.重慶中草藥資源名錄[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638. 

[7] 楊昌煦,兇濟華.重慶維管植物檢索表[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80. 

[8] 劉正宇.重慶金佛山生物資源名錄[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1-9. 

[9] 丁健,夏艷麗.中國藥用植物資源現狀[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 21(5):453-4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掖市| 齐齐哈尔市| 仁布县| 新乡市| 巴彦淖尔市| 江陵县| 辛集市| 抚州市| 朝阳市| 泰宁县| 永和县| 南开区| 南皮县| 重庆市| 叶城县| 霍林郭勒市| 永新县| 林芝县| 女性| 新田县| 濮阳市| 拜泉县| 东乡| 正安县| 五台县| 堆龙德庆县| 板桥市| 宿州市| 黄石市| 渑池县| 元氏县| 孟津县| 出国| 仙居县| 保亭| 平果县| 颍上县| 元朗区| 岱山县| 嵩明县| 焉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