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初中歷史校本課程

初中歷史校本課程

時間:2023-08-17 18:03: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歷史校本課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一、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意義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在歷史教學中有重要意義。

1.有利于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新的歷史教材具有綜合性、現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教師要上好這樣的課,除了必須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專業技能外,還必須有大量的配套的教學參考、教具、學具和音像資料等,最好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社區教育資源。這就迫切呼喚教育部門和一線的教師努力開發好課程資源,尤其是學校和一線的教師要在教學資源和資料的尋找、開發、制作、使用等方面要狠下功夫。

2.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歷史教科書僅是一種主要的課程資源。歷史教學還應該運用大量教科書之外的課程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等。這些課程資源以其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予了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許多內容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豐富了歷史課的內容和情趣,使學生能夠在輕松高雅的學習活動中掌握知識。生動的歷史課程資源無疑將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

3.有利于培養師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歷史新課程突出了發展性的精神,為師生的教與學發展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在人教版新教科書中,為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安排有“活動與探究”、“文獻資料”專欄、“動腦筋”欄目、“自由閱讀”等,這些安排教學旨在“拓寬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并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動手實踐與團結協作的精神。”因此,無論從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角度,還是從開發課程資源的角度,都需要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二、初中歷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開發主體單一。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是依靠少數專家學者,并沒有真正將廣大的中學一線教師調動起來。其實,一線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更有實效性,來源于教學實踐,應用于教學實踐。但多年以來,教師只是課程資源的利用者,而沒有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2.課程內容狹隘。歷史課程資源的內容往往偏重于歷史本身相關知識的開發,忽視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不緊,教材結構單一,難以適應學科知識的新發展,更難以實現歷史與其他學科知識間的滲透與融合。對此,需要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的共同努力,使優秀的歷史資源用在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

3.實施場地缺少。絕大多數地方都將教學局限于課堂,使課堂成為利用課程資源最重要的載體,普遍缺少相應的專門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對歷史課程資源的研究性學習,更難以通過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科學技術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歷史學科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途徑

1.開發利用校本課程資源。必須明確,教科書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開發的校本課程資源有: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學校歷史變遷,學校著名歷史人物,學校的板報、隊會、國旗下的講話、各種歷史知識的競賽、演講等;二是校外的歷史課程資源,包括烈士紀念館、紀念碑、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部隊、老、老戰士、雜志、電影、電視(諸如百家講壇欄目)等一些廣泛的社會資源;三是初中歷史的信息化課程資源,如,校園網上關于歷史知識的介紹等。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歷史資源,為初中歷史教學服務。

2.開發利用家長課程資源。并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夠幫助自己的子女學習英語、數學等,但對于歷史課程家長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某種程度上看,家長就是重要的教育資源。西方各國許多學校普遍建立了“家長教育資源庫”,也就是基于這一點,在歷史新課程的實施中,家長除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外,家長志愿者可以協助學校組織大型的歷史教育考察活動,可以邀請有專長的家長參加初中歷史教學活動,可以請他們和教師一起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等。

家長可以成為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監控者。初中歷史課程領導的目標的實現,需要健全的教學監控體制。因此“家長熱線、家長委員會、家校聯系本、家校合作活動日、每周的家長來訪日等,都可以成為學校收集家長意見的渠道,通過“反饋收集梳理改進反饋”的循環往復,可以有效形成家校互動的課程改革監控體系,通過反饋,可以有效促進學校改革”。

第2篇

>> 中國油氣資源的開發的現狀及策略 中國油氣資源開發的現狀及策略 東非:油氣爭奪的新戰場 基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的傳承與發展 臺灣油氣資源開發與供給管理 油氣資源開發中的資源耗竭補償標準 中國企業參與俄羅斯油氣資源開發的機遇與挑戰 現代鉆井技術發展與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趨勢研究 世界火成巖油氣勘探開發現狀與展望 再議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 南海油氣資源開發的合作策略探討 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分析 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教學探索 城鎮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歷史漫畫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與策略 初中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商丘古城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淺談初中歷史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歷史課程開發鄉土資源的實踐與探索 歷史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11-05-15.

[3] Angelo Izama. A centenary of oil exploration in Uganda (1913-2013)[M]. Angelo Opi-Aiya Izama, 2013:2-5.

[4] Peter Purcel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East Africa: a brief history[EB/OL]. , 2014-12-02.

[6] [肯]A. A. 馬茲魯伊. 非洲通史(第八卷):1935年以后的非洲[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178-184.

[7] Ernest N.T. Rubondo. Uganda’s petroleum upstream sect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oil and gas policy[R]. Kampal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epartment of Uganda. 2012: 3.

[8] Abdulkadir Abiikar. Somalia: potential frontier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2013[EB/OL].,2011-05-15.

[10] TPDC. Exploration history[EB/OL]. ,2014-12-02.

[13] Abdulkadir Abiikar. Somalia: potential frontier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2013[EB/OL]. .

[25] M.L. Godec. 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的改進對環境的影響[J]. 國外油氣地址信息,2006(1):52.

[26] Kim Cloete. Africa’s oil, gas industry feels the heat from lower oil prices[EB/OL]. ,2012-08-10.

[35] Kenya Vision 2030. Lamu port and new transport corridor development to Southern Sudan and Ethiopia[EB/OL]. http://vision2030.go.ke/index.php/pillars/project/macro_enablers/181#, 2014-03-04.

[36] 吳樂B,蔣安全,倪濤. 建設東非交通走廊,搭建中非友好橋梁[N]. 人民日報,2014-5-12(1).

[37] 夏洛特?羅瑞克. 肯尼亞能避免非洲“資源詛咒”嗎?[N]. 中國能源報,2012-4-23(9).

[38] See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EB/OL]. http:///cpi2013/results/,2013-12-03.

[39] [美]約翰?伽思維尼恩. 能源戰爭:非洲石油資源與生存狀態大揭秘[M]. 伍鐵,唐曉麗,譯.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 87-88.

[40] 趙賢. 尼日利亞農業現狀及中尼農業合作研究[J]. 亞非縱橫,2011(2):53.

[41] 殷淼,李涼. “非洲雄鷹”如何才能飛得更高[N]. 人民日報,2014-12-17(22).

[42] 彭薇. 東非:油氣爭奪的新戰場[J]. 能源,2013(7):77-78.

[43] David M. Anderson. The politics of oil in Eastern Africa[J]. Journal of Eastern African Studies. 2011,5(2):398.

[44] Irin. Kenya: oil, hope and fear[EB/OL]. http:///Report/95547/KENYA-Oil-hope-and-fear, 2012-05-29.

[45] 蔣安全,苑基榮. 索馬里要石油更要和平[N]. 人民日報,2012-5-25(21).

第3篇

一、新課程內容豐富多彩,更加綜合化

根據新頒布的《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新的教材,比較注重歷史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機聯系,知識的綜合性明顯增強。比如有的“教學活動與建議”要求“搜集古代成語、典故故事、舉辦成語故事會,或者成語知識比賽”,有的要求“學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等歷史歌曲”。類似這樣的綜合設計比比皆是。新課程每課前引言的文字,也引用了大量的詩歌或者其他內容。總之,課程內容的綜合化,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有利于培養他們從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

二、新課程更加倡導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

發展學生個性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所謂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就是一種主動的學習,即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這方面,新課程做了許多探索。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學生主動地探索與研究。為此,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充滿個性的探究活動。學生需要從多方面搜集資料,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還要把搜集的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篩選與編輯。整個過程提倡個人創造與群體協作相結合的精神,尤其是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以充分的發揮。為了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和探索。

首先,課堂教學由重結論的灌輸轉變為重過程的體驗。“輕過程重結論”是傳統課堂教學中十分突出的問題。所謂重結論,就是教師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省略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死記所謂的“標準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過程與方法上,放在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歷史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對歷史現象進行質疑、判斷、比較,進而分析、概括、綜合,讓學生由一個豐富的思維過程,通過各種觀點的碰撞、比較,進而形成自己的結論、可以說,歷史學習就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的過程。歷史學習如果只強調灌輸現成的結論,要求死記硬背教材中的知識和觀點,那么,又怎能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呢?

其次,由課堂教學轉述教學內容轉變為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從新課改的精神來看,歷史教師除了貫徹課程標準以外,還有機會參與到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而且,隨著教材選用權的下放,即使專家編寫的教材,教師也有評價和選擇的權力。這樣,歷史教師要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就要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支撐歷史教學。歷史老師開發的各種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址遺跡等,還可以通過圖書館、博物館、上網等其他渠道獲得。

再次,由默默耕耘的獨行者轉變為與同行交流的合作者。歷史教學的內容非常豐富,古今中外,上下幾千年。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歷史老師還是抱殘守缺,極少與同行切磋,顯然是不適應當前形勢的。新教材結合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充分注意發揮材料的論證作用,增加了大量的閱讀材料,還有很多的討論、探究課題,由運用許多直觀形象的圖片資料,創設了豐富的歷史情境。對此,單憑教師個人的力量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面對新課程,初中歷史老師不能束手無策,需要群策群力,在備課活動中,相互討論,共同分享資料與靈感,相互觀摩教學,這是最可行的辦法。

綜上所述,新課程的實施,使歷史教學面臨許多根本性的挑戰,要順利實施新課程,我們每一個初中歷史老師都應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努力探索教育教學的新路子,這也是新課程成敗的關鍵。

作者:王春席 單位:安徽省渦陽縣西陽中心學校

第4篇

一、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課程研究,強化教書育人,立德樹人。

堅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理念。在加強學校德育課程與教學研究方面,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突出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實施課程與教育的整合研究。

1.抓好德育課題研究。以在省教育廳立項的“五項德育”專題(東門小學、窯灣小學、當陽橋小學、胡場小學、干溪中小學、煙集中小學、半月鎮中學、當陽二高八所學校)和在宜昌教科院立項的廉潔文化課題研究(北門小學、泉州希望小學、官垱小學、雙蓮小學、慈化小學、壩陵中學、慈化中學、實驗中學、雙蓮中學、當陽一中十所學校)為抓手,開展德育課題研究,力爭在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書香校園建設、網絡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德育實踐指導等方面取得進展。最近,初中生物還向宜昌申報了德育滲透課題,這是我市首次提出類似課題,希望扎實研究,取得實效。

2.加強時事政治教育。中小學各年級每周在升旗時間安排一次時事教育;每月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思想品德課內安排一課時,進行重大時事教育;每月在班會時間安排一次時事形勢報告會。這些工作都要進入備課本或班務、校務日志。

3.做好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教研室分學段組織好,評選準選手。9月-10月15日學校初賽(城區六校:包括機關幼兒園、特殊學校的初賽要求在9月底前完成),10月15-30日市級決賽,11月宜昌賽。教研室各學段要加強學校初賽的指導:小學組9月重點指導城區;10月中上旬指導鎮處中心學校;初中、高中組9月底-10月上旬在各校指導;指導中注意發現典型,提取、積累好的素材,做好市級決賽的一切準備。市級決賽的具體時間地點等相關事宜由各個學段另行通知。(詳見《當教辦》【__】49號文件)

4.開展中小學法制教育案例的征集與評選。案例要求敘述完整,情節、過程清晰,人物以化名代稱。特別好的案例可以不受字數限制。案例以近兩年發生的為宜,要有時代特征,與中小學生的法制教育要求相關(詳見網上教育部《中小學法制教育剛要》)。由德育領導牽頭,品德教師、班主任等共同完成。報送要求:1.紙質、電子各交一份。通過平臺于10月10日前送傳,小學送傳于張光富,初中送傳于王世奉;2.小學以學校為單位,1-6年級各送傳1-2份;初中以學校為單位7至9年級各送傳1-2份;3.每份案例字數1500字左右(特別好的案例可不受字數限制),A4紙打印。評獎方式:教研室組織專家評選一、二、三等獎。一等獎10%、二等獎20%、三等獎30%。頒發證書,特別好的案例推薦上送參評。

二、進一步打造“高效課堂”。

1.有針對性地開展對課程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深化“以學定教,自主合作”區域性高效課堂特色創建。指導各學校各學科成立實質性的小組合作學習組織,積極探索具有本校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2.認真實施《當陽市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低效表現及改進策略》,徹底消除低效課堂,努力提高每一堂課的效率。

3.積極準備參加宜昌教科院組織開展的小學高效課堂展評活動,我市宜昌市高效課堂先進單位(包括北門小學)要提前做好準備。

三、構建常態的教研合作與交流機制。

1.探索區域教研聯動及校際教研交流機制運行新模式。我市區域教研運行模式是:小學以中心學校為單位成立語、數、外、品等學科中心教研組;初中分東、西、北三個片區成立三個區域教研組;高中以學科為單位成立市域學科中心教研組。

2.做實做好“蹲點聯校”活動。通過考察研究,確定一批校長有思想、教師有能力、發展有潛力的教科研基地學校。市教研室各學段要以基地學校為平臺,抓住課程改革中的共性問題開展研究;市教研室各學科在聯系點上要以課題的形式進行專題攻關,引領示范。通過多種舉措助推學校整體發展,形成特色,逐步發揮基地學校的區域輻射引領作用。

四、以“教學質量提高工程”為重點,開展“聚焦課堂--教研指導校校行”活動。

1.以教學質量監控為抓手,加強集體視導。一學期各學段視導的學校不少于三分之一,編況 通報兩期以上,對視導中發現的三個方面的問題(普遍存在的問題、不該出現的問題、出現的嚴重問題)要定期整改并反饋。

2.加強對薄弱學科、薄弱學校的視導。各學段、各學科在常規教研活動和教學視導工作中,向薄弱學科、薄弱學校傾斜,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在小學階段,語、數、外教育局調考,目前基本上都在重視這三科。體、音、美教育局加強了更專業化的人員配備,這三科要以基礎教育階段為重點,加強研究,加強指導,做到三個“決不允許”:決不允許課時挪用、決不允許課堂上放任自流、決不允許沒有校本研究(當然也包括品德、科學等學科)。學校有沒有生氣?學生有沒有靈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三個學科搞得好不好。中間還有一些學科如品德、科學等,不大不小,可有可無,最不被重視、最容易被遺忘。怎樣加強這些學科的質量管理?教育局領導正在醞釀新的策略。

3.深入研究《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通知》精神,切實扭轉單純以考試分數進行評價的傾向。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綠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堅持以發展性評價為基礎,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終端評價相結合,保障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4.加強考試管理,嚴肅考風考紀。

五、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工作。

1.做好宜昌市三個重點課題所有結題準備工作,隨時迎接宜昌市結題驗收。發展性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三個重點課題,目前已有兩個課題做好了所有準備,年底能完成結題工作。

2.完善課題備案制度。凡不在本市教科規劃辦立項的課題(下包括校本、院本課題,上包括宜昌以上正規部門立項的)都要在本辦備案。上學期,我們借宜昌教科院統計課題之機,把全市從__年1月至__年5月1日各級各類學校所有在研課題進行了統計,從這次統計的情況看,無論是從數量、質量,還是水平、級別等方面,都較往年有較大進步。全市共有43所學校承擔了148項不同級別的課題研究,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52項、地市級26項、縣市級49項、校級(含院級)16項。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校與校、鎮處與鎮處、學科與學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象。有的學校不說市級省級就是校級課題就沒有一個(已經結題正在申報下一輪課題的除外),這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會在真教學;二是從這次報送統計表一次性通過率來看,有的學校三番五次才通過。不是錯報就是漏報,更有甚者,有的連自己學校有哪些課題?是什么時候哪級部門立項?是哪些老師在研究?等等這些問題竟然一問三不知!這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會真研究。

這次是我市首次較大規模的統計全市的在研課題情況,凡是上了統計表的都作為備了案。今后對學校、老師這個時間段課題研究情況的考察,將會以本次的統計結果為主要依據。

3.實時清理課題。07年12月30日前所有立項課題至今沒有結題的,統一作為自然淘汰,注銷立項資格。09年1月1日前立項的課題已到結題時間尚未結題的,若在今年9月30日以前沒有遞交書面課題結題申請報告的,將通報批評,并撤銷其立項資格。現在,還有學校或老師在等上面來人結題驗收,過去“要你做”階段可以這樣,現在人家都“我要做”了,你還在等,等到的可能只是通報批評了。這方面的工作請大家廣泛宣傳,使承擔有課題研究任務的學校和老師都明白這些要求。宣傳不到位是我們的問題,宣傳到位了他們不照辦是他們的問題。我們問心無愧!堅決反對、鄙視課題研究上的弄虛作假。

4.做好第二屆教育科研成果評選的宣傳、推薦、申報。時限:__年1月-__年12月;范圍:全市教育類單位、學校,教育局機關各科室,包括私立幼兒園等等;成果類型:所有理論性成果、實踐性成果、經驗型成果、制度性成果,都可以申報參評。過去,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宣傳不夠,學校和老師的認識程度和重視強度不夠,造成有好多有價值的成果沒能申報,影響了我市向省、宜昌申報參評的成績。類似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科研成果評選,是教育類成果評選的最高級別。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已進行到第六屆,宜昌教育局已進行到第四屆,我市教育局現在是第二屆。我市教育局組織的教育科研成果評選結果,將作為向宜昌、省、國家教育部推薦報送參評的重要依據。(詳見當陽市教育局《關于開展第二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選獎勵活動的通知》當教普【__】10號文件)

這方面的工作,詳見當陽市教育局關于印發《當陽市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當教辦【20__】42號文件)。

5.學會論文和案例的評選。湖北省教育學會第26次學術論文和__度“課堂特色案例”(教學設計)評選。10月20日前完成。有需要的請聯系。電話:3251200

六、進一步推進高中課改。

七、加強內部管理。

有計劃地開展系列學術研討活動,探索教研員深入課堂研究教學的多種方式和途徑,組織以“教研方式的有效性”為主題的教研論壇活動。建立健全常規管理制度,明確工作職責,加強工作考評,務求管理工作科學、有效,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豐富精神文明的內涵,促進高品質教研文化的形成。

附:

1.__年秋季小學月工作安排;

2.__年秋季初中月工作安排。

附件一:

__年秋季小學月工作安排

九月:

1.各學科制定計劃;

2.品德、數學學科中心 組長會;

3.品德二、四年級上冊新教材培訓;

4.美術課題研討會(草埠湖中心小學、河溶鎮中、當陽二高);

5.宜昌市中小學體育教學評優活動;

6.小學班主任專業技能大賽校級初賽;

7.宜昌“品德教學目標引領下的深度教學”課題實驗學校申報;

8.集體視導。

十月:

1.教育廳立項的五項德育專題課題研討會;

2.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競賽;

3.省“經典誦讀”課題實驗研究中期評估;

4.參加省信息技術優質課觀摩活動;

5.參加在武漢舉行的全國小學數學優質課競賽;

6.參加全省小學數學青研中心會議;

7.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比武;

8.籌備宜昌市小學音樂優質課競賽;

9.省級體育課題(半月鎮中、當陽二高、當陽一中)中期評估;

10.小學班主任專業技能大賽中心學校預賽、市級決賽;

11.集體視導。

十一月:

1.派員參加武漢全國首屆品德學科優質課一等獎展示觀摩會;

2.廉政文化課題研究調研;

3.語文優質課競賽;

4.宜昌市小學科學課題工作會;

5.省級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課題實驗學校接受結題;

6.參加宜昌市小學音樂優質課競賽;

7.集體視導。

十二月:

1.宜昌市小學數學課題研討會;

2.書法教學專項檢查;

3.宜昌市美術片區課題研討會;

4.修改各學科單元評估題;

5.期末命題;

6.集體視導。

__年元月:

1.年度“四優”評選;

2.期末考試;

3.期末總結。

附件二:

__年秋季初中月工作安排

九月:

召開初中教科研員會;

召開各學科教研組長會;

“任務型語言測試與初中英語教學相關性研究”實驗課題結題;

初中數學人教版八上教材培訓;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標培訓;

中小學法制教育案例征集與評選;

當陽市初中物理學科帶頭人示范課;

省信息技術案例評選

《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的熱點問題研究課題》實驗教師小結第一期實驗工作;

《九年級化學實驗設計與創新研究》課題第三期實驗工作總結;

參與湖北省“新課標下中學生物德育滲透的策略與評價”實驗研究的學校完成開題工作;

宜昌市中小學體育教學評優活動;

全市美術課題研討會;

“綜合利用地方資源高標準開發校本課程”課題立項;

集體視導。

十月:

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優質課競賽;

組織“初中漢字教學研究”課題實驗教師外出觀摩學習;

初中數學“新課程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研究第一次研討會;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課題研討;

組織教師參加省信息技術優質課競賽觀摩活動;

分析化、生兩科__年中會考考試質量,總結工作的經驗教訓;

初中化學《九年級化學實驗設計與創新研究》課題接受湖北省驗收;

開展“找準問題和困難,提升本校教學質量”為主題的化生區域教研工作;

化生兩科舉行本年度兩項展示與評比工作:①“修訂教材特點分析與操作方法創新”;②“學科教學質量過程監控與評價”方法;

籌備宜昌市音樂優質課競賽;

初中歷史、地理高效課堂創建工作研討會;

宜昌市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完善課程體系,推動校本課程開發與運用”課題研討會;

省級體育課題(半月鎮中、當陽二高、當陽一中)中期評估;

視導“社區德育模式研究與實驗” 課題實驗學校;

視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化問題研究”課題實驗學校;

視導“校園廉政文化建設”課題實驗學校;

集體視導。

十一月:

初中數學教師高效課堂優秀課評選;

初中學生數學小論文、數學學習小報評選;

組織教師參加“湖北省初中語文優質課競賽”觀摩活動;

“傳統文化與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課題過程性視導;

初中英語新教材教學研究課;

組織物理教師赴荊州觀摩省物理優質課競賽;

初中物理高效課堂優質課競賽;

參加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優質課競賽;

組織化、生學科帶頭人及部分骨干教師送課示范與幫代互動促進活動;

召開初中生物“新課標下中學生物德育滲透的策略與評價”課題研討會;

組織全市初中學校派出教師代表赴宜昌參加初中歷史、地理高效課堂創建工作總結、研討會,并高質量完成上交經驗材料到宜昌教科院;

參加宜昌市音樂優質課競賽;

召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化問題研究”課題實驗研討會;

組織教師參加宜昌市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總結與反思暨學科評價研討會;

政治小報評選;

集體視導。

十二月: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課題實驗研討會

化學學科完成“我為提升中考命題質量一個建議”征文工作;

擬發應用化學修訂教材(上、下冊)與生物七年級修訂教材(上、下冊)、八年級(上冊)應用體會與建議經驗集;

宜昌市片區(枝江、當陽、遠安)開展美術課題專題會;

淯溪鎮校本課程開發督導會;

“初中漢字教學研究”課題迎接宜昌市教科規劃辦驗收;

優秀教科研員、優秀教導室主任、優秀教研組長、優秀教學論文評選;

集體視導。

__年1月:

第5篇

關鍵詞:歷史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教育;自主學習

Abstract: The current ongoing reform of history curriculum must be a longlasting job.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remained to be solved, while we are making some remarkable progress. Us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d also the achievements of other countries, our national reform on history course should make it clear “What is the inten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Therefore, breakthroughs should be made in the three respects of future history course, which are the function of history course (citizen education), nature of history course (personality education), learning style of history course (autonomous learning).

Keywords: history education; citizen education; personality education; autonomous learning

一、課程改革實踐的啟示

(一)引言

自1998年開始,筆者在教師培訓的場合都談了關于“歷史教育改革的實質是什么”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就不知道歷史教育改革究竟是在“改”什么。單純的知識減量,解決不了知識結構問題;盲目地選擇學習主題或改變學習方法,同樣解決不了學生“厭史”的問題;利用無專業支持的變換教學或學習方式的辦法,更是解決不了學校歷史教育的價值問題。

無論從歷史學科的角度,還是從歷史學科教育的角度,教師普遍認為,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出版的歷史教科書水準是最高的。因為它符合歷史學科教學論的科學性、思想性、系統性和具體性要求。后來的歷史教科書在版本上由小變大;在體例上由章節體而“課題體”,有套紅、有大小字,還有提要,但是學科教育的主體架構沒有太大的變化。如今新版教科書在形式上的變化更大。我們看到,凡是教育學和心理學中說得通的教學道理幾乎都被揉了進去。在主觀上學科教育理念在“求新”,在形式上教科書也的確活潑了許多。但是,學生并沒有讓思想進入歷史課,教師則反而產生了更多的困惑。雖然在實驗區出現了學生“喜歡歷史課”、教師“愛教歷史課”的現象,但對這些現象的分析仍需要采取慎重的態度,即要等待看其持續的成效。如果是“一切為了學生”,那就要真正看學生因此在哪些方面獲益,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發展。[1]

(二)調查與分析

這里將筆者在課程改革前夕所做的“關于學生和教師的歷史教育觀念”的調查與分析結果梳理如下。[2]

1.學生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看法。(1)歷史就是時間、地點、人名和事實的代名詞;(2)學習歷史要死記硬背,所以歷史課是一門令人生厭的課程;(3)歷史課上學習的東西往往不切實際,距離現實生活太遠,而且不能有自己的看法;(4)歷史就是教科書上寫的東西,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史實;(5)我們的歷史觀點經常是被強迫接受的。

2.教師有代表性的幾個看法。(1)歷史是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學科;(2)歷史是用資料說話的學科;(3)歷史是講技能、培養能力的學科;(4)學生在學習歷史課之前,幾乎一無所知;(5)歷史觀必須依靠灌輸或塑造,才能保證它的正確性。

顯然,在學生與教師對歷史教育(含歷史教學)的看法中,存在著一定的認識差異。但無論這些差異是出自對教育主體者的模糊認識,還是出自對學科教育本質的抽象認識,皆在實踐中影響著歷史教育的現實作用,皆反映著歷史學科教育理論的蒼白。那么,針對這些問題怎樣還歷史教育的本義,或換個角度說,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追求歷史教育的本義呢?

首先,就學生的認識而言,應從以下四方面看待。

第一,歷史是涉及社會多樣性的人類發展寫照,我們可以借助歷史從各種角度描述、記錄個人、群體乃至全球人類的經歷。事實是歷史存在(歷史信息)的根本。時間、地點、人物構成事實的支架。在歷史學習中,我們承認事實的意義和價值。因為歷史事實密切聯系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其中孕育著豐富的文明發展信息、人的力量和美德。所以,歷史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

第二,歷史是幫助人們記憶和認同人類文化遺產的學科。如果所有以往的知識都被徹底排除掉的話,任何個人、群體,還是社會都不能生存。歷史尤其是群體或社會的記憶。如果失去記憶,個體將很難去理解和同情別人,很難找準自己的位置,很難做出明智的決定,因為他們失去了作為個體所應有的對自己特性的感覺。因此,歷史不是死記硬背的學科,更不是只具有政治功能的學科。歷史是人們學會思考和行動,提升人們的教養,特別是關懷人們的身心自由的學科。

第三,在人文學科中,歷史是最實際且實用的學科之一。因為它講事實、講實證,更因為它是一門理解人類行為的學科。所以,學習歷史有助于理解現實,有助于思考,有助于發展批判思維,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歷史教科書應該像我們使用的其他知識類書籍一樣,它是一個信息的源泉,相似或不同的信息在別的書中也能夠找到。合格的歷史教科書應該提供大量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領會學科的學習方法,它是社會調查、學問探究的源泉,是創造性思維的刺激文本。我們應該把教科書作為一種學習手段,而不是學習的目的,它還應該是開辟學習新途徑的工具。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具有開放的、民主的性格。它是一門學會思考的學科,是養成現代公民素質、素養的學科,而非馴養或教化的學科。因此,觀點的“種植”靠的是自覺、主動的學習,而不是灌輸。灌輸的最大危害就是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權利。

其次,就教師的認識而言主要應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歷史重在調查當時、當地人類事物的過程。它探究古今比較、今古比較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盡管歷史學的學問追求是掌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但對規律的認識不是“奉送真理”式的灌輸。對一個合格的公民而言,他們必須透徹地了解社會現實,故歷史教育應當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他們必須具備判斷事物的能力,故歷史教育應當讓學生掌握思考的優越性;他們必須具備應變能力,故歷史教育應當允許學生能夠對突發事件做出評估。從學科教育的特色說,歷史教育使學生能夠獲得足夠的應付社會變化的知識與能力;它使學生在一個理性調查的框架內,評估有關歷史的相互有出入的版本;通過歷史調查,能夠使學生通過比較自己的生活和不同時間、地點、環境中的人們的生活,了解人類歷史的差異性。以上都是歷史教育在發展學生的選擇能力、適應能力和思辨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方面,最突出的學科性格。總之,歷史教育是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人類社會的學科。不恰當地拔高歷史教學的功能,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

第二,過去的教師“以教科書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于是許多教師試圖涉及教科書的每個方面;現在的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結果不僅是教科書,連同學生經驗的方方面面教師都要照顧到,因此,在教學中同樣處理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東西。如果把過去的做法歸咎于“教科書中心主義”,那么,現在還這樣做,而且冠以“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就讓人費解了。說到底,除了沒有真正理解教學主體的意義外,還犯了忽略學科的專業背景和學科教學論價值的毛病。歷史教育只應該強調那些需要深入的主題。作為學校的歷史教育,必須把“不重要的歷史”和“重要的歷史”,“事實的歷史”和“文本的歷史”區別開來。而且必須將學生帶入歷史探究的境界中,讓他們知道重要的歷史學家是怎樣集中精力于必須搞清楚的課題,這些課題有何種意義。歷史教育不能包括所有的東西,它永遠都是有選擇性的。教師必須在課堂上選擇與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國家需要最適宜的那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其中還應該盡可能地教給一些選擇的技巧。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掌握教學策略比熟悉教學方法的意義更重要。

第三,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凸顯在方法論方面,甚至可以說,從歷史學習中獲得的方法論,是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方法論的基礎。歷史學習無疑要進行各種技能訓練,掌握各種研究方法,藉此以對人類社會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技能有助于提高判斷能力和批判能力,有助于學生學會理解別人是如何解決復雜問題的。歷史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成為對自己的思考過程和別人的思考過程皆能夠有所把握的思考者。

第四,毋庸置疑,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會思考。抱怨學生不知道任何思考的教師,其實是指學生沒有按照他的方法去思考。學生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要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知識盡可能地教給他們,這是相當落伍的思想。因為每個學生都代表著人類社會的一部分,他們在進學校之前,已經是個社會人,所以他們的社會化不都是在學校完成的。有學者講:“學生是真實世界的信息源泉”,甚至是很豐富的社會信息源泉,我們的教學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否則你在學生的眼里,可能就是幼稚可笑的。

第五,歷史是一門每個公民都應該享有的普及教育。它提供給學生歷史的感覺:對歷史的前后關系、繼承與傳統的正確評價能力,對變化過程的理解能力,培養對現實文化的看法。從本質上說,“歷史不僅是有趣的,它還能夠培養一種理解當今世界價值觀和制度的能力。歷史研究對于培養見多識廣且積極主動的公民來說是必需的。通過由歷史探究中培養出來的洞察力的理解力,學生將會利用它們主動地思考自己的權利、責任,以及在公民社會中應該做出何種貢獻。”總之,歷史提供了一個參考框架,學生可以利用它深刻地認識自我和人類,能夠利用它形成對于當今國內、國際事件有見地的看法。而這一切都與灌輸無關,“灌輸有理”的看法,事實上只會削弱學生的歷史求知欲,使人們曲解歷史學習的功能。

二、從學科課程標準把握學科課程概念

課程標準是對學生理應形成的學科知識、技能和態度及其相應的教學內容、學業水平的規定。據此,課程標準通行的寫作方法不只是呈現教學標準的本體內容,還應輔以導論或前言、課程理念與原理、教學建議與案例、學習評價,以及形式多樣的附錄。它具有內容豐富、指導性強和強烈的學科理論性和專業性的特點。研究某一學科的課程標準的目的就是要把握該學科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發展水平。

引申說,了解一國的歷史教育,從課程標準(類似的還包括“課程指引”“課程綱要”“課程框架”“學習指導要領”“教學大綱”等)入手,既能夠清楚該國家對學科教育的基本規定,又能夠把握其在學科教育方面反映出的國家課程管理模式和政治意志。

一般而言,歷史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反映在五個方面:第一,體現國家意志;第二,強調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知識內容體系;第三,清楚地表述學科基本的、共同的成就標準;第四,對學習成就水平的規定,既要求具體而又明確,又要求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第五,課程標準是判斷學科教育研究水準的依據。[3]

綜觀當前各國的歷史課程標準,基本上都由此闡發學科的課程概念──理念與性質,并據此精選和組織學習內容。為什么說,從一國的學科課程標準就可以把握它的學科課程概念呢?因為課程標準不僅是課程的內容學習標準,它還圍繞課程理念設計出整體的課程實施思路和評價標準,這就使學生應該形成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有了明確的行為規定。舉例說明如下。

1.導言部分主要說明課程標準出臺(或修訂)的背景與學科教育方針。內容包括國家的學科教育目標,以及其在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及公民教育方面的重要意義;課程標準的制訂原則;課程標準的框架結構及內容說明;對地方教育部門及教師提出有效執行課程標準的建議。

2.課程標準的主體內容,即內容學習標準或水平。在這一部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有按照年級劃分的,有按照學段劃分的,有按照水平等級劃分的。就內容標準的呈現方式看,主要有兩種:對內容標準本體的描述;在內容標準本體描述后,加案例說明。所謂的“標準描述”,特點有四:使用行為動詞;每條標準分有層次;整合必要的知識、技能與態度要素;內容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

在內容標準中忌諱這樣的表述:了解某時代的社會生活;組織看一場電影;全班以小組形式開展工作;全班討論一份行動計劃。因為如此的表述,沒有能夠清楚地表明期望學生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水平,而只是說明讓學生做什么,所以這還不是“課程標準”,因為它缺少“怎樣做”和“做了怎樣”的實質性內容。另外,把內容標準表述成“知識點和內容須知”的樣式,也不是“課程標準”。如,內容標準:講述××史實,認識××,簡述××史實。講述××事跡,體會××精神;知道××,理解××意義。這只是展示了學習內容條目,與傳統的教學大綱沒有什么區別。如果非要說出區別的話,那就是將原來的“內容要點”用行為動詞加以表述罷了。從根本上說,它起的是“內容須知”的作用。這樣說的理由是它丟掉了課程標準在此部分最重要的四條原則:建立在學科領域知識原理上的基礎性與開放性原則;建立在學科教育理論上的選擇性和層次性原則。這是我們在研究歷史課程標準時,最應該重視的東西。

3.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的具體建議,其中往往包括組織教學活動的原則與方法,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依據。教學建議也好,評價建議也罷,在課程標準中,都是指導性的,而非指令性的。因此,教師據此可以把握基本的學習指導原則,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范例。當然有些國家的課程標準也有相對硬性的規定,比如,英國和澳大利亞,在學業成績水平上的規定就比較高。

4.附錄部分,主要收錄標準中出現的關鍵詞,并對其進行定義和解釋。一般地說,西方國家的課程標準特別重視這一部分,對關鍵詞的解釋雖然簡單,但詞語涉獵廣泛。我國香港地區的課程標準則選詞精細、解釋周詳。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研究有兩個意義:表明學科理念與性質通過怎樣的知識概念發揮作用;詞語的選擇與概念解釋本身所反映的學科特質。

總之,課程標準應該能夠體現一個國家歷史教育的政策與發展方向,反映學科教育的學術研究水平,尤其應該體現一個國家在學校歷史教育方面的基本性格。

三、從當前的歷史課程標準看我國學校歷史教育的進步與不足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和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已分別于2001年和2003年出版,兩個標準都由前言(含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含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四個部分組成,與國外同類的課程標準相比,在形式上大致相仿。

(一)進步與不足

應該看到,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導下,此次歷史課程改革的整體理念是進步的,由《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的轉變,在操作層面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概括地說,最令人鼓舞的變化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課程標準以學科理念為先,以學科目標為中心,強調轉變歷史教育的課程觀、教學觀和評價觀,廣大的歷史教師基本上認同改革的新觀念;第二,以課程標準為龍頭,以新教科書為藍本的實驗活動,推動了歷史教學改革進一步發展;第三,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觀念的改革指導思想,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

不過,在我們的改革取得進步的同時,期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抽象與多歧的概念所產生的困惑,盲目的樂觀主義與瑣碎的教育理念交織出的無所適從的感覺,也一同擺在了教師的面前。在實驗區,一些教師呼吁應該針對課程標準檢討我們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在課程標準修訂期間對它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從最新的歷史學科教育發展前沿著眼,從國際比較的角度做研究,并圍繞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基本精神,筆者認為,新的歷史課程標準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仍有待改進。

1.對歷史課程標準的核心部分──課程功能表述模糊。雖然在標準中這部分沒有獨立成章,但我們理應在前言、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中找得到明確的答案。遺憾的是,那里只有“現象式”的陳述,我們并不能明了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而且,初中課程標準在這方面的表述主要圍繞“六個轉變”做文章,高中課程標準則主要是陳述高中歷史課程的任務和特點,二者缺乏的恰恰是學科教育功能所具有的獨特性和普遍意義。2.對歷史課程性質的表述,同樣流于對教學對象和任務的認識。其表述的內容不僅在以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法專著中被反復使用,而且所列之條目到底圍繞什么而言,讀者最終也找不到答案。3.此次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無疑是轉變歷史學習方式。雖然在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部分寫得較為突出,但因為在課程性質、理念和目標這類實質部分沒有說得明白,總讓人感覺那是兩張皮。也恰是這兩張皮的過錯,致使課程標準沒有一個整體骨架。僅從設計思路看,如果不計教育學理論合理性在內的話,則以當代的歷史學科教育理論審視,那還不能算是研究的結果。總而言之,這兩個課程標準都沒有讓我們完整地體味到現代歷史教育的時代精神與價值追求。

(二)幾個需要厘清的觀念

現代歷史教育的時代精神與價值追求體現在哪里呢?換句話說,作為國家的歷史課程標準應當明確哪些觀念呢?

1.于課程功能而言,凸顯公民教育的宗旨。學校的歷史教育在培養公民素質方面究竟起什么作用,各國的歷史課程標準都有明確的說明。它是一個國家歷史教育的基本指向,體現國民主體的價值趨向。其中有豐富人性、發展人格,培養有文化、有社會責任感、自信的公民等共同的準則,也有與國格和民族文化傳統密切聯系的個性化表述。比如,現代歷史教育中必須滲透的諸如全球意識、國際意識、多元意識、社會問題意識、環境保護意識、整體意識、責任意識等,以及理解各意識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課程觀念。站在不同的立場,其運用于公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就會不同,特別是在這些意識通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反映在對一定的材料或事實對象進行解釋的過程中,是否有明確的公民教育理念與價值判斷指導,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是大不一樣的。我們能不能自信自己的歷史教育,能不能自信自己的信仰,能不能自信自己的發展,都于我們的公民教育觀念有直接關系。所以作為國家意志體現的歷史課程標準,理應從時代性和學科性兩個方面明確我們的公民教育觀。

2.于課程性質而言,凸顯人格教育的宗旨。對歷史這門人文課程的性質表述,不應該只是陳述其課程存在的表象,而應該滲透其課程存在的本質。否則我們就不能真正區別歷史教學大綱指導下的歷史教學與歷史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歷史教學,“以知識為本位”的歷史教學與“以學生為本位”的歷史教學,“20世紀的歷史教學”與“21世紀的歷史教學”。因為從現在的表述內容看,實在不知道今天的歷史課程改在哪里。筆者反復提倡樹立歷史教育的人格本位,就是要變“知識形態的歷史課程”為“生命形態的歷史課程”,即通過課程改革演化為“有血肉的歷史教育”“充滿人性的歷史教育”“有生活氣息且富于思考的歷史教育”。因此,我們需要準確定位不同學段的歷史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需要在全人類教育和終身教育理論指導下,建構和精選歷史教育的新體系和學習內容整合的方法;需要從生活視角和民眾視角改造傳統歷史教育的學究脾氣與貴族脾氣,讓學生真正去認識大眾的歷史,理解有生活、有文化的生動歷史;需要借助社會科學課程的“做課程”概念激活“做歷史”的基因,讓歷史可以說話,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以利于活躍人的精神、智慧與創造力。據此,“生命形態的歷史課程”才賦予“過程與方法”以特別的意義,也能夠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改革目標落到實處。

3.于課程的學習方式而言,凸顯自主學習的宗旨。以上述兩點為基點改變歷史學習方式,當著力三點:多樣的學習方法與學習視角,特別是以探究學習、感受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等學習方式為代表,開發多元智能且適應學習化社會的人才培養要求,因為這類學習方式可以通過社會體驗和參與,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社會性、個性和創造性,進而提高公民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并有助于歷史教育回歸本體價值所追求的目標;強調課程的開放性和民主性原則,并把它作為歷史課程健全發展的前提,有針對性地培養公民的自我價值判斷和社會批判能力;突出時代性以使歷史課程改革符合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和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需要,符合國情,并賦予歷史教育強烈的使命感。符合時代、符合國情,不是一句空話,既不能做太超前的“大動作”,更不能太遷就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教育應該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教育工作者應該走在學生的前面。過去的歷史學習,主要是為了未來(假設的成分大)的生活需要,修身的需要和政治生活的需要。現代應該提倡既要為了明天,更要為了今天;既要滿足自我修養和政治生活的需要,更要滿足社會生活和休閑生活的需要。

我們希望找到回歸學校歷史教育本義的途徑。首先是用“發展”的觀念代替“塑造”的觀念,其次是要特別強調歷史學科教育于合格公民養成方面的作用,將這兩條做到了,歷史教育的民主大門也就打開了,知識性的歷史課程就會向生命性的歷史課程轉變了。

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是教師。而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讓教師主宰課程,即教師不僅要是專業課程的實施者,還要是專業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的經驗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復述書本知識經驗,而是建立在學科教育理論和專業學識基礎上因思想而獲得的經驗。為此,教師要會走學術的路子,成為學者型的教師。

教師做學問、搞研究,不是奢望,而是現實。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學問和研究,創新教育更需要學問和研究。指導學生的發展需要學問和研究,促進教師的自身成長也需要學問和研究。沒有學問,無從指導學生和提升自我;沒有研究,無從產生自主的認識。

歷史教育或說歷史教育課程是一門系統的學問,需要做深入而廣泛的研究。

王仲任說:“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怎樣在“知學”的基礎上成就自我成長的力量呢?開闊視野、腳踏實地做實事求是的研究無疑是最為快捷且有效的辦法。我們從國際歷史教育發展的趨勢看到:

歷史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歷史課程的現代性借助人文社會科學寬厚的知識域已經實際地作用于公民的成長與發展;

歷史課程的教育性在理解能力統帥下的歷史思維能力已經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

歷史課程力圖在確立公正的國家觀念、民族觀念、國際觀念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總之,追求歷史教育的本義,一是為學生開創歷史教育的新局面,二是讓學生從歷史課程中學到樂趣、學到技能、學到智慧、學到自信。

[1] 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有關課程改革成敗的問題。為什么這樣說呢?其一,教育改革或課程改革不一定都能夠成功。決定改革成功與失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正確的理念與科學的程序,也僅是成功的基礎。其二,千萬不能過分自信初期的成功,越是大動作的改革越是如此。因為反差越大的改革,人們摻進的情感因素就會越多,越是依靠某種“決定”力量推動的改革,人為的因素影響也會越大。其三,學生的“喜歡”與教師的“喜歡”仍需要科學分析,而且必須建立在學校教育“本位”上思考問題──學校教育的作用與功能。其四,學生是否獲得發展,在哪些方面獲得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證明,需要社會實踐的檢驗。

[2] 1997年筆者進行了《21世紀我國基礎課程改革走向分析》的課題研究,“關于學生與教師的歷史教育觀念”的調查即其中一個項目,共在北京、山東、河北、南京抽樣調查了1 040名學生和37名教師。但無論怎樣說,有一個事實是,在很多人看來歷史學科教育還不是一個嚴謹的研究領域,所以也不把它當成學問來做。比如,動輒就可以打碎一個歷史學科教育體系(把革新的對象都視為傳統),宣稱建立了一個新體系,至于依據是否站得住,既沒有扎實的理論論證,也沒有充分的實驗證明。如果僅是用形而上學說話,單純從課程結構上看,或許因為總體的課程設計發生變化而產生學科門類甚或學科知識選擇的不同,但用科學的、學術的眼光看,這決不意味著就生成了一個學科新體系!事實上,在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中,“歷史學科教學論”始終少個主心骨,才讓學校的歷史教育越來越缺少學科的科學性,越來越淡化學科的學術性。與此相映照,歷史學科的教育理論至今仍然外強中空。究其原因,最為重要的是,我們的研究沒有在學科的專業性上下功夫,在學科研究中也缺少“做學問”的科學態度,欲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首先就要知道“為什么而做”,“怎樣做才合理”,回答這兩個問題的前提,就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做”的行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正县| 容城县| 乌拉特中旗| 新安县| 焦作市| 汤原县| 灌南县| 汽车| 西吉县| 平江县| 金沙县| 改则县| 上饶县| 五家渠市| 水城县| 特克斯县| 聂拉木县| 肇州县| 阜平县| 东至县| 红河县| 神木县| 黄龙县| 图木舒克市| 健康| 平乐县| 大渡口区| 朝阳区| 靖边县| 河西区| 岳池县| 平定县| 新沂市| 开鲁县| 家居| 金沙县| 凤阳县| 丰都县| 遵义县| 漳平市| 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