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7:10: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際商務文化的含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商務談判論文范文一:商務英語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摘要:近年來,經濟一體化進程逐漸加快,國際商務活動越發頻繁,商務談判逐漸增多。商務英語作為主要的國際商務談判語言交流手段,其地位不言而喻,直接關系到商務談判的成敗。為了充分發揮商務英語在商務談判中的作用,掌握國際商務談判及商務英語的含義,應對商務英語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應用做深入研究。
關鍵詞:商務談判;語用策略;預期目標
隨著國際貿易發展進程的逐漸加快,經濟組織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越發頻繁,貿易往來不斷增加。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談判雙方利益共贏,掌握商務談判技巧,我們就商務英語談判策略和技巧等加以分析論述,希望通過談判的方式更好地實現談判目標。
1商務英語及國際商務談判的含義
常言說得好,商場如戰場,隨著全球經濟化發展進程的加快,經濟交流合作也越加頻繁。作為當前國際應用最廣泛的通用語言,商務英語談判已經成為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手段,商務英語顧名思義就是在商務活動當中所使用的英語,而其又涉及語言運用、文化背景、國際慣例及交際技巧等多方面內容。商務英語內涵極為豐富,如果能夠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充分發揮商務英語作用,就可以利用英語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減少溝通上的障礙,加強相互之間的理解。國際商務談判并非淺顯的一言一行,而是一項復雜的交流溝通過程,如何在談判過程中取得優勢,得到滿意的談判結果,這是每個企業都將要面臨的全新課題。商務談判的成敗直接影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談判人員除要掌握商務業務、法律法規和談判原則外,還應掌握必備的談判技巧和語用策略,談判人員還應了解世界各國文化,這樣才能達到知己知彼的目的,更好地達到預期談判目標。
1.1商務英語的內涵
商務英語是指交易雙方在商務活動中使用的交流語言,它是英語在商務活動中逐漸適用而產生的一種社會功能變體,其針對性較強。之前商務英語一直被用于對外貿易活動當中,被稱作外貿英語,含義簡單。在我國加入WTO之后,商務英語的運用也越加廣泛。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較快,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推進,不同以往,現代商務英語概念也有了全新的含義,商務英語的內涵、外延均有了極大的拓展,所涉及內容也越發全面。隨著我國市場國際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國內大多數企業與國際市場的交流逐漸加強,這為國內企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其面臨更加嚴峻的市場競爭和挑戰。目前,我國國內企業與國際的商務活動更加密切,經濟活動也越加頻繁,企業所要接觸的商務談判也更多,應使我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更好地挖掘市場商機,更好地發揮商務英語談判作用,推動我國國際貿易發展。
1.2國際商務談判內涵
國際商務談判是指國際商務活動中的不同利益主體為完成某項勞務或商品交易,對各項交易條件加以協商的過程。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商品概念外延逐步擴大,傳統的交易商品主要指有形產品,而概念外延擴大后也包括了技術、資金、信息和服務等無形產品。不論是何種商品形態的交易溝通,都可以稱作商務談判,例如投資談判、技術引進談判以及供求談判等,以上內容均屬商務談判。商務談判的主要目的就是將談判雙方的觀點、要求等進行交流和溝通,協調好相互之間的關系,更好地達成協作關系。這一過程相對較為復雜,各方談判人員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維護己方利益,從中尋找雙方的利益平衡點,謀求利益共贏。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商務談判是必要環節,同時也是合同訂立的必經階段。商務談判內容既包括技術和商務問題,也包含法律和政策等方面問題,該項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政策性及策略性。國際商務談判雙方各自隸屬國家、地區有著很大的區別,其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背景、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以及風俗習慣都有極大的不同,這就增加了談判雙方的交流與溝通難度,因此國際商務談判的難度較大。談判人員出自各方立場和追求目標的不同,難免會發生一定的矛盾沖突,雙方也會就此進行協商。商務談判人員應嚴格遵循平等互利原則,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策略,盡可能地降低彼此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談判人員要考慮雙方利益,取得兩方的共同認可,最終達成滿意談判結果。談判結果對合作協議內容有著直接影響,商務活動開展受其影響較大。國際商務談判人員應恪盡職守,更好地解決談判中出現的各項問題,確保談判工作能夠順利進行,構建公平合理的談判平臺。
2商務英語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作用
從字面意義來看,商務英語可以理解為商務和英語兩方面內容的結合,專門用在商務活動當中。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商務英語的作用不容忽視,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商務英語具有基本信息交流作用,其商務性角度也決定了在商務談判中的特殊作用。商務英語作用主要體現在談判的針對性和談判的靈活性、融洽性兩方面。第一,商務英語有效提升了國際商務談判的針對性。作為商務活動當中的專用語言,商務英語有別于普通生活用語,其內容主要有商務理論知識、商務交際技能,其對話內容涉及金融、管理、營銷、經濟等方面,商務英語專業性、實用性、針對性較強。第二,商務英語的出現極大地增加了國際商務談判的融洽性和靈活性。商務談判人員利用其特點,緩解談判場上的氛圍,營造輕松、融洽的談判環境,減少利益雙方的矛盾沖突,避免商務談判陷入僵局。
3商務英語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應用
3.1條件句的應用虛擬條件句應用。在國際商務談判當中,虛擬條件句常被用在請求、詢問、反對、贊同等較為委婉的情況下,給對方一種體諒與尊重之感。例如,在談判雙方進行初次洽談之時,對于談判雙方而言,約定的時間都是極為重要的談判要素,在預定談判時間時,談判者一定要詢問對方意見,選定在雙方都比較適宜的時間內進行談判磋商。通常,虛擬條件句的使用都是讓對方感受到尊重和認可,談判人員應根據談判實際情況,合理使用虛擬條件句,進一步促成談判。真實條件句應用。在商務談判過程中,談判雙方難免會產生一定的利益沖突,談判方想要真實、準確地表達商業信息,應考慮談判雙方的利益共同點。因此,談判雙方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認清雙方利益所在,準確掌握對自身有利和利益的根本點,同時還要掌握對方的目的所在。談判者可以利用己方無關緊要而對方極為看重的利益、己方看重而對方無關緊要的利益作為交換條件,從而取得利益共贏的談判結果。在國際商務談判當中,語言文化差異常常會造成交流誤會,英語條件句的使用就能夠很好地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談判者應適當運用真實條件句,進而促成商務談判。
3.2語用策略應用談判人員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應當采取婉轉表達方式,盡量不用語氣過重、措辭直白的語句。當談判中拒絕對方要求時,可委婉地闡述“你提出的條件很有道理,但是有些微的差異”,讓對方能夠在情感上接受的同時闡述自身看法,最大限度地給予對方寬容和尊重,避免談判雙方陷入談判尷尬的境遇,使雙方能夠平心靜氣地聽完觀點闡述,為談判留有回旋余地。一個高明的談判人員,通常會運用委婉的方式向對方表達自身見解,使得己方的意見更易被對方接受。幽默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也是一件談判利器,詼諧幽默的談判語言能夠將談判雙方從尷尬、不利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將緊張嚴肅的談判氣氛變得更加融洽、輕松。語用策略的有效利用能夠給談判人員予以心理上的語言享受,營造良好的氣氛,將錯綜復雜的商務談判簡化,提高談判效率。幽默的語言將會予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啟迪,進一步提高談判成功的幾率。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中采用模糊語用策略能夠極大限度地增強語言表達的靈活性,這樣就不會在談判過程中將話說得太死,給談判雙方留有余地。模糊語言能夠有效提升語言表達效率,利用最小的代價盡可能地傳遞信息,進而做出高效的處理和判斷。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某些難以說明的問題,模糊語言具有一定的掩飾和回避作用,避免談判雙方出現正面沖突。
3.3禮貌原則應用人際交往過程中,禮貌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友好和諧關系的根本前提,作為一種常見的社會活動,禮貌原則也會對每名談判人員產生一定的束縛。不論是談判當中的任何一方,都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禮遇,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商務談判的成敗、結果的好壞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員禮貌原則運用。談判人員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應當將交際禮儀運用得當,盡可能取得談判雙方的認同和贊同,謀求雙贏結果。談判雙方要注意談判場合、時間和對象,通過恰當的語言表達,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合理恰當的商務談判語言需充分考慮社會政治各方面因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種禮貌用語換做另一場合意義卻未必相同。談判人員應當了解合作方的文化背景,確保談判的順利進行,實現談判目標。
3.4語言環境應用語言表達與領會需要結合語言環境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以提高談判語言表達效果。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就要采用相應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夠左右逢源。而商務談判就是通過語言表達、交流的方式實現己方利益最大化,矛盾沖突是難以避免的,氣氛的緊張和敏感更是常見。因此,在特殊的商務談判環境下,談判雙方更需要一個緩和的環境,商務談判人員應準確掌握商務英語靈活性,利用語言技巧營造舒適、融洽的語言環境,進一步幫助談判雙方進行沉著、冷靜的處理。
4結語
在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中,正確的決斷將會直接影響商務活動的開展,談判人員應當充分挖掘商務英語語言的效用,靈活運用商務英語,營造良好的談判環境,取得最佳的談判效果。
參考文獻:
[1]汪含.淺談商務英語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綜合運用[J].商場現代化,2010,(28):108-109.
[2]薛正花.淺談商務英語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運用[J].中國商貿,2010,(16):135-136.
[3]魏亞婷.順應視角下商務英語溝通中委婉表達的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0.
[4]袁婭婭.模糊語言在商務英語談判中的語用功能與表達[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06):109-110.
[5]王維金.淺析商務英語談判技巧[J].科技信息,2008,(35):132-133.
[6]丁樹亭.國際商務英語談判策略探析[J].科技信息,2009,(26):141-142.
[7]朱潔.模糊語在商務談判中的語用功能[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110-111.
[8]朱斌.淺析模糊語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策略運用[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04):193-194.
[9]韓雪.淺析模糊語言在商務英語中的積極作用[J].林區教學,2011,(05):107-108.
商務談判論文范文二:商務談判下國際貿易論文
一、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一)見面稱呼的差異
在談判前首先要明確如何稱呼對方。西方人稱呼男的為先生Sir,稱呼女的為女士Madam,而在我國一般男女都可以稱呼為同志。在西方,人們見面時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而中國人則喜歡稱呼姓,如小李、老趙等等。在中國,職業和職位都可用作稱呼語,比如王經理、趙局長。因為這些頭銜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很少人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除非對方是你的上級或者是在很正式的場合。而且可用于稱呼的頭銜很少,例如法官Judge軍官Officer、醫生Doctor、教授Professor等。西方人從來不用行政職務來稱呼別人的,如:經理manager、校長headmaster。
(二)談判方法的差異
東方人的思維模式是整體取向,他們在談判中采用的方法是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從籠統到具體,也就是先就總體原則達成共識,然后以此為指導解決具體問題。通常要到談判的最后,才會在所有的問題做出讓步和承諾,從而達成協議。而西方人由于受分析思維模式的影響,他們最重視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重具體勝過整體,談判一開始就急于談論具體條款。
(三)價值觀的差異
中西方價值觀念的有極大不同。對于同樣的一件事物,中西方看法可能會大相徑庭。在商務談判中會出現很多的文化分歧,例如:中國人不喜歡數字4,因為4與死諧音,認為8、6吉利,八與發諧音,八發,六六大順。而西方人忌諱13,因為圣經中說耶穌受害前與弟子們共進晚餐,其中第13個人是猶大,他為了30塊銀元把耶穌出賣給猶太教當局,晚餐的日期也恰好是13日,“13”給耶穌帶來了苦難和不幸。從此,“13”被認為是不幸的象征,是背叛和出賣的同義詞。中國人尊敬老年人,而西方人怕被人說自己老,年齡更是個人隱私,極少談論。中國人崇拜龍,視自己為龍的傳人,而西方則認為龍是撒旦是魔鬼。西方人喜歡狗,他們認為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英語中有luckydog(幸運兒)、Everydoghasitsday(每個人都有出頭之日)、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而在中國,很多情況下,狗所代表的含義都不好,如掛羊頭賣狗肉、狗腿子等等。在談判中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些禁忌,就會冒犯客戶,會使商務談判陷入僵局。
(四)表達感謝和答謝的差異
在感謝和答謝方面來說,中國人一般對外人的幫助表達感謝。家人之間很少用。如果用了,聽起來顯得生疏。而在西方“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包括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比如,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別麻煩了”等。而在西方國家,如果想要,就回答“Yes,please.thankyouverymuch.(好的,請給我來點,非常感謝)”如果不想要,就說“No,thanks.(不用了,謝謝)”。當受到別人夸獎時,中國人習慣先否定自己的成績,表明自己還有不足,需要繼續努力。而西方人則顯得非常高興,一般只表達感謝。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謙卑含蓄的處世態度和西方人自信直率的風格。
一、國際商務交往中的語言差異
在國際商務交往中,也有一些國家要求使用本國語言進行談判,如法國商人即便是會說英語,也傾向于要求對方使用法語開展談判活動。因此,在與法國商人開展國際商務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法語水平并不高,可以在說明理由的前提下使用翻譯人員來開展商務交流。當然,非語言交流也是國際商務交往中重要的交流方式。非語言交流方式能夠傳播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并且多是在國際商務交流主體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國際商務交往主體所使用的非語言信號也存在差異,相對于方便解釋的語言信號而言,非語言信號會很容易產生誤解,并容易忽略對這些誤解的糾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沉默也是中國人表達認同的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卻不被美國人接受,他們往往將這種尊重與禮貌理解為拒絕。另外,中國人習慣在不認可或者無奈的表達中使用笑,而美國人則是攤開雙手與聳聳肩膀,這種習慣的差異也需要國際商務交往主體作出認知與了解,避免因為不了解非語言信號含義而走入誤區。
二、國際商務交往中的文化差異
國際商務交往中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為價值觀差異與思維差異。在價值觀方面,國際商務交往存在的價值觀差異相對于語言而言隱藏的更深,所以也更加難以有效地克服。在國際商務交往中,價值觀差異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由客觀性、平等性以及時間觀念所引發的厭惡與誤會。首先從客觀性差異方面來看,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很重視客觀性,這種客觀性體現在對事實依據的重視,對業績與經濟的重視,而并非是對人的重視,在國際商務交往過程中,美國人也往往強調將人與事情進行區分,并且對實質性問題更感興趣。但是,一些國家卻無法將這種客觀性變為現實,如比較重視裙帶關系的拉丁美洲文化與東方文化。所以,這些國家的商務談判者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不僅作為個體參與到談判過程中,同時最終的談判結果也會對個體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此方面,個體的品行與實質問題具有著緊密的聯系,二者難以做出有效的區分。
從平等觀念的差異來看,西方具有著更加強烈的平等意識,因此在國際商務交往過程中,平等的價值觀以及公平的原則是開展良好交往的前提。以美國人為代表的西方人雖然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實際利益,但是在報價以及條件的提出方面往往會提供客觀的依據。因此在國際商務貿易中,美國商人往往將對方視作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對于日本人而言,在利潤劃分方面美國人顯然會更加合理,因為許多美國商人都認為,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要比獲得的利潤量更加重要。具有差異的是,東方人具有著更加濃烈的等級觀念,因此平等意識要弱于西方人,以日本人為例,他們更善于將“蛋糕”做大,而并不善于對“蛋糕”進行劃分,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日本商人往往會強調買房的欲望與需求,因此利潤分配也對買方有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平等觀念也得到了逐漸的顯現,這種觀念主要體現出為雙方實際利益的追求與雙贏策略的實施。這種觀念對于在國際商務交往中構建良好且長遠的合作關系具有著重要意義。
從時間觀念的差異來看,美國人具有著更加強烈的時間觀念,而拉丁美洲與中東商人所具有的時間觀念則偏弱。對于美國人而言,時間就是金錢,而對于拉丁美洲和中東國家的商人而言,時間更應當被用來享用。根據愛德華•霍爾對時間觀念的分類,可以將時間觀念分為循環型時間觀以及直線型時間觀,循環型時間觀重視“一時多用”,而直線型時間觀則重視“專時專用”與效率。前者以拉丁美洲和中東人為代表,而后者則以美國人、德國人和瑞士人為代表。直線型時間觀在國際商務交往中體現為雷厲風行的性格以及對效益與速度的追求,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也重視解決了多少問題。然而在封建意識濃厚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時間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他們認為不準時和拖延實踐能夠彰顯出自身的地位。如韓國人在國際商務交往中,如果交往地點由對方選擇,則會出現準時到達或者略微遲到的情況。當然在國際商務交往中也常常會出現一些矛盾的時間觀念,如法國人雖然對對方是否準時十分在意,但是往往自身卻經常遲到。在時間專用還是多用問題上,我國屬于循環型時間觀的典型,在我國所開展的國際商務交往中,很難出現將整個交往或者談判過程繼續分割的情況,即對于中國人而言,對幾個問題作出同時討論是十分正常的。并且在時間控制方面,由于中國人以構建長遠的合作關系為出發點而在對方的信息、愛好了解方面花費一定的精力,所以國際商務談判所持續的時間也會較長。
作者:楊莎莎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國際商務談判;跨文化障礙;價值觀念;經濟利益沖突;文化風俗;思維方式;民族文化;商務語言
中圖分類號:F740.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3)04-0096-04
一、國際商務談判
國際商務談判是相對于國內商務談判而言,它是指跨越國界的當事人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明確相互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而進行協商的行為。在當代國際社會中,許多交易往往需要經過艱難頻繁的談判。盡管不少人認為交易所提供商品是否優質、技術是否先進或價格是否低廉決定了談判的成敗,但事實上,交易的成敗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談判的成功與否。因此,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國際商務談判是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調解不同國家和地區政府及商業機構之間經濟利益沖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國際商務談判中跨文化障礙的表現形式
(一)語言和非語言交流方式的沖突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為了達到預期目標,語言交流必不可缺。每一種文化都會給詞匯賦予特定的含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表述有著不同的含義。德國人強調準確嚴密,其交際方式透明直接,表達準確。與中國人溝通時,德國人會認為中國人說話過于客套、含蓄。美國人在與中國人溝通時,會認為中國人說話轉彎抹角;而當美國人與日本人溝通時,其文化障礙更突出了……。除了語言交際之外,我們會發現在談判活動中很多時候會使用很多非語言交際:任何一個手勢、體態、臉色等在某種程度上都代表一定的交際內容。例如談判者往往都用點頭或者搖頭來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但在南亞一些國家,點頭卻代表否定的意思,因而語言與非語言交流方式的差異就成為國際商務談判中溝通障礙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風俗習慣沖突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經常會涉及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動。這些活動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很大,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風俗習慣有著很大的差異。如果談判雙方不了解對方的風俗習慣,往往會讓談判對手感覺不被重視和尊重,直接影響到談判結果。例如在穆斯林世界的社交活動中,喝咖啡往往是一項正式的飲食活動,按照他們的習慣,客人不喝咖啡是很失禮的行為,拒絕一杯咖啡會造成很多麻煩。再如芬蘭人在談判活動結束后會邀請客人進行蒸氣浴,洗蒸汽浴是芬蘭人的一項重要禮節,對此是不能拒絕的。因而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我們必須要充分了解各國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否則它就會成為進行商務談判的一大障礙。
(三)文化價值觀念沖突
價值觀念是以文化衡量人們行為以及后果的標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價值觀念會有巨大的差異。不同的價值觀念會影響人們處理解決問題的方式和風格,因而對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談判者有著很大的影響。同一種行為,在一種文化背景中可能是很恰當的,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中卻會被看成是不道德的。在中國,幾千年來儒家倫理文化強調道義和情感。人們總是被許多人情關系糾纏不清,很多時候人情關系處理的好壞對于合同能否順利簽訂有著直接的影響。而西方的歐美國家卻完全不同,他們公私分明,在法律條款以及合作原則的基礎上處理問題。價值觀沖突的另一表現就是群體觀念。中國人集體意識極強,要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崇尚“舍小家,為大家”,往往會過度謙讓,從而壓抑自己的個性。在談判過程中,中國人講究都內部的和諧和步調一致,一切決策由集體的領導下達。西方社會則不同,西方人崇尚個人價值的實現,推崇自我意識,基本不受政府部門的干預和干涉…因而這也成為國際商務談判中溝通障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四)思維方式沖突
思維方式是在長期的文化生活中積淀下來的,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時,來自不同文化區域的談判者往往會遭遇思維方式上的沖突。這一點在中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中國人對于直觀經驗較為重視,注重經驗論;而西方人的抽象思維方式講求概念分析、邏輯推理。再者,中國人不否認對立,但更加強調統一,而西方人喜歡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去看待一個事物。因而不同的談判者由于不同的思維方式差異會表現出決策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所以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我們必須要深刻了解不同國家談判者的不同思維方式,尊重對方,,這樣才能避免或減少談判活動中的這一障礙。
三、解決跨文化障礙的國際商務談判策略
商務談判策略是對談判人員在商務談判過程中為實現特定的談判目標而采取的各種方式、措施、技巧、戰術、手段及其反向與組合運用的總稱。在整個商務談判的過程中,談判雙方要依據各自的實力,從談判的全局入手,有計劃地安排好整個談判團隊的準備和參與,并將其適時適地的用于指導談判的全過程。
(一)準確靈活使用商務語言與非語言策略
任何一個國家所使用的語言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約和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影響和制約語言的形成。在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中,商務談判語言運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談判的成敗。因此談判者要能夠針對不同的談判對手,準確地使用商務語言,靈活地運用禮貌、委婉、含蓄、幽默、贊美等多種語言策略,力求用準確得體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從而避免在談判雙方之間形成障礙和誤解。
在一次國際商務談判中,中方代表非常自豪地介紹自己的企業:“Our company is a Second-Class Enterprise”。對方的反應:原本熱情的興致頓時變冷,致使談判出現了短暫的尷尬。原因是中方的言語表達造成了歧義:對方將“Second-Class Enterprise”誤解成為“二流企業”而不是中方想表達的“二級企業”。因而談判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語言應用水平,能夠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言語上的溝通障礙。除了語言的準確性之外,我們還必須要了解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國家有可能代表不同的含義。比如:一家美國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在商務談判的過程中,每次美國人提出一個觀點時,日本人總會點頭說“哈伊”(yes),所以美國代表認為此次談判十分順利,心里暗自高興。但是當最后談判結束要簽訂合同的時候,他才明白日本人的“yes”并不代表同意對方觀點的意思,只是一種禮貌的表達“I am listening”。
除了語言表達上引起的歧義而造成溝通障礙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非語言行為(肢體語言)差異。比如:在中國以及很多國家對一個人豎起大拇指表示對對方的欣賞和贊美。但是如果是和巴西進行談判,這就有可能導致談判陷入僵局乃至破裂。因為在巴西,這個手勢意味著藐視甚至是侮辱,帶有強烈的貶義。再比如類似于英語中“ok”的手勢代表著“順利”“沒問題”。但是同樣的動作如果你對法國人來做就會招來不滿甚至憤怒。因為在法國這個動作代表“no value”“zero”的含義。
因而只有正確辨別和理解各個國家民族的語言和非語言差異,充分了解他們在各種商務談判中的習慣性語言和非語言交流方式,盡可能避免“以己度人”的將本國的文化習慣套用在別人身上,對其商務行為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應對,才能真正避免各種語言和非語言溝通障礙。
(二)培養文化差異敏感性,針對特定文化采用特定談判策略
在談判過程中,談判代表的行為習慣和本國的文化風俗習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在整個談判活動之前,我們應該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深入了解談判對手的社會風俗習慣和禁忌,建立和強化跨文化談判意識,正確認識不同談判對手在目標、動機、風俗習慣、談判風格以及決策上的不同,針對對方的文化風俗習慣靈活地采用特定的談判策略,使對方感到自己的文化習俗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為其創造一個友好和諧的談判氛圍,才能避免由于違背其風俗習慣、觸及其禁忌而造成談判障礙乃至失敗。
中國的一家紡織品公司由于其種類豐富引起了意大利商務代表濃厚的興趣。但是雙方在整個談判的過程中,價格問題始終達不成一致,意方對產品的質量不是很滿意。中方代表為了打破僵局,決定在晚上邀請意方代表在一家知名餐廳共進晚餐。晚餐結束后,當中方再次談到價格問題時,讓中方代表十分不解的是意方不僅沒有同意當時的價格,反而又做了下調,當然這次談判最后以失敗告終。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一種結果呢?因為根據意大利的習慣,當談判出現分歧時,如果一方主動表示友好或請客,就說明對方理虧,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讓步,這就深刻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所帶來的談判障礙以及后果。
美國石油公司的經理和一位阿拉伯代表探討協議書中的某部分細節內容時,阿拉伯代表就逐漸向美方代表靠攏直到距離他大概15厘米時停了下來,美方代表就后退了一些,這時候阿拉伯代表輕皺眉頭,一臉遲疑和迷惑,接著又往前靠近了些,而美國代表不解的又后退一步。突然,美方代表發現自己的助理在用手勢示意自己“stop”,他才站住不動,最后在這個讓美方代表感覺很不舒服的位置上卻簽下了這份合同。這是什么原因呢?很簡單:這是由于美方代表對中東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不了解造成的。因為在中東國家人與人交談時喜歡距離較近。最理想的距離就是15厘米,而這對于美國人正好是相反的。
總而言之,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我們必須要深刻了解并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靈活采用相應的特定的談判策略,消除文化風俗習慣所造成的障礙,從而實現雙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了解并尊重價值觀念差異,力求構建雙贏的談判策略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價值觀念就會使得人們處理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我們必須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價值觀,,力求構建雙贏的談判策略。
巴西一家公司就購買機器設備與一家美國公司談判。巴西的談判代表由于逛街耽擱時間。當達到談判目的地時遲到了45分鐘。美方代表表達了自己的強烈不滿,指責巴西代表沒有時間觀念,不講信用等等。巴西代表只好不停地道歉,致使整個談判從一開始巴西就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對于美方的很多要求無法冷靜考慮,匆忙中簽了合同。等他們頭腦冷靜下來卻發現很多方面都吃了大虧。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一種談判結果呢?原因就是巴西代表對于美國人的價值觀念不夠了解,不夠重視。因為在美國人的價值觀里認為時間就是金錢,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是美國人最不可以容忍和接受的觀念之一。由于這樣的一個開場錯誤致使整個談判處于被動的狀態,只能一步步退讓直到最后簽訂合同。
面對同樣的“遲到”,我們來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化解危機的。一家著名的日本汽車公司想在美國尋找一家公司為其打開美國市場,就此問題和一家美國公司進行談判。由于路上堵車的原因,日本代表也遲到了。美國公司代表也不斷指責對方,想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利益。日方代表是這樣回應的:“耽誤了你們的時間,我們十分抱歉,但是這絕非我們的本意,對于美國的交通我們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出現這樣一個不快的結果。如果為此你們懷疑我方的合作誠意,很抱歉,這次談判無法再繼續。但是,我認為我們所提出的優惠條件是不會在美國找不到合作伙伴的。”面對這種回應,美國人也無話可說,他們并不想失去這個賺錢機會,于是談判順利進行并最后達成共識。日本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化解危機,其實就是建立在日本人對美國人的價值觀十分了解的基礎上,,成功將危機轉化成自己談判的砝碼,從而實現了雙贏的局面。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并且尊重對方的價值觀念基礎之上,對雙方的價值觀念進行文化整合,,融合差異,并且在此基礎上構建創新的談判模式,制定談判策略和規則。只有這樣才能夠解決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這種跨文化沖突,為彼此順利進行談判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四)承認并尊重思維差異,建立跨文化的談判意識策略
思維就是談判的原動力,所有的商務談判過程就是談判代表思維運轉的整個過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談判者的語言和風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觀念就決定了談判者思維方式的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談判過程中必須了解和尊重思維差異,盡量,樹立一種跨文化的談判意識。
國內一家知名建筑公司由于開拓國外市場的需要派代表和德國的一家公司進行談判。第一次談判時間約在上午9點鐘,中方代表是在9點10分到達。德方代表當即表現出煩躁和不滿。當中方代表建議第二天早上想去某市參觀游覽不急于談判時,德方代表提醒談判應該如期舉行。在談判過程中,德方代表的合同非常細致,涉及到每一個細節,但是該公司的財務狀況和其位置在合同中沒有明確。中方代表明確指出希望增加一份靈活的附加協議來確保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時,德方代表認為沒有必要。但是他們做了讓步,提出先簽訂一份階段性合同。
在整個過程中,矛盾沖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德方代表對于中方代表的散漫態度很不滿;當中方代表提出增加附加協議時,德方代表不理解;雖然在談判中德方做出了讓步,將詳細合同變成草簽的階段性合同,但是這讓德國人很不舒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沖突就是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因為德國人時間觀念極強,而中國人相對較靈活;德國人的思維模式是屬于分析型的,思維強調嚴謹性,他們更關注的是合同當中的每一個具體細節,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整體型的,他們更傾向于首先達成基本原則和大方向的統一,然后再來談具體細節;再者,中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的建立對于合同的簽訂起著很關鍵的作用,而德國人更注重的是對事而不是對人。最后,在談判過程中,中方代表更注重敏銳的思維和自助,而德國人則更強調合同的嚴格準備和計劃。
總而言之,我們首先必須要了解在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中的思維差異,盡可能避免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衡量別人的想法;其次要尊重和接受由于思維差異所表現出的不同的談判風格,同時,努力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并盡可能地得到對方的認同。只有這樣才能夠跨越思維差異這個文化障礙,最終達成共識和合作。
(五)增強法律意識,保障跨國談判合法權利的意識策略
當全球化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代社會中,所有的商務活動及談判行為都應該建立在法律關系基礎之上。因而,不論各國的經濟體制、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有多大的不同,在國際商務活動及談判中一旦發生糾紛,作為談判代表必須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能夠準確地利用國際慣例等國際法則來保障己方的權利和義務。只有這樣才能夠創造出一個公平、公正、和諧的談判氛圍,更好地推動各國的貿易往來和交流,從而促進全球的經濟發展和繁榮。
四、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當代社會大背景下,隨著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國際商務談判也日益頻繁。但是談判過程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觀念以及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在商務談判中存在著太多的模糊與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必須要準確地使用和領會各種商務語言,了解和尊重各國的文化習俗,從而培養跨文化的談判意識。加強基于了解和尊重各種差異的談判培訓和管理,采取相應的談判策略,增強法律意識,從而保障跨國談判的合法權益。真正跨越文化障礙、力求雙方文化融通,從而保證談判的順利進行,真正實現貿易領域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李品媛.現代商務談判[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喬淑英,王愛晶,等.商務談判[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楊晶.商務談判[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呂晨鐘.學談判必讀的95個中外案例[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5]林海.文化差異對中外商務談判的影響[J].經濟師,2004,(10).
[6]左小平.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J].商業研究,2005,(6).
[7]趙銀德.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行為的影響[J].對外經貿實務,2002,(10).
[8]王玉平.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文化因素[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1,(9).
[9]竇衛霖.論價值觀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影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9,(2).
[10]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11]劉靜.軟實力視域下傳統文化輸出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12]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人學出版社,1994.
[13]莊恩平.東西方文化差異與對外交流[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14]高玉清,孫越.論文化差異對中美商務談判的影響[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
[15]莊恩平.跨文化商務溝通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6]白遠.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35.
[17]陳榮杰.案例式談判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386.
[18]張家瑞.淺議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J].江蘇商論,2004,(4).
[關鍵詞]商務英語 文化差異 翻譯標準
一、序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文化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際翻譯是兩種語言的互相交換,也是兩種文化間的傳遞。現代國際商務交流實際上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翻譯進行的跨文化商務活動。各民族由于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的不同,其文化翻譯將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在進行國際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到一個融合點。但由于文化差異中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有時很難找到這一融合點,因此要加強對各種文化的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和分析能力,讓兩種文化盡可能接近。
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文化的差異往往造成一些信息的變化和流失,帶來誤解甚至造成生意失敗,翻譯人員必須在翻譯的過程中從文化角度入手,充分考慮對方國家的文化背景,尊重對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對商務英語翻譯的概念進行深入分析,然后進一步探討實現信息對等和增強文化色彩應當遵循的方式方法,以利于促成國際商務的交流與合作。
二、中英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歐美人多信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不容忽視。例如,我國的白象牌電池,翻譯成英文為White Elephant,語義信息對等雖然不錯,從文化信息對等方面來看卻是糟糕的。white elephant在西方國家中意思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用西方人心中象征著強大、有力量的動物lion來代替,將“白象”譯成Brown Lion不失為一妙譯。
(二)顏色上的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不同文化的人們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對顏色的感覺是大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
在中文中,“藍色”經常是以褒義的形式出現,“藍天白云”、“藍色的大海”飽含著對大自然美麗風景的贊美,藍色在漢語中的引申意義較少。而在英語中,blue是一個含義十分豐富的顏色詞,blue不僅表示顏色,而且常用來喻指人的“情緒低落”、“心情沮喪”、“憂愁苦悶”。由于blue sky在英語中是“沒有價值”,因此如果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 sky Lamp,便是“沒有用的臺燈”,這樣的臺燈怎能銷得出去呢?
(三)數字上的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眾所周知,西方的“13”是不吉利的數字,與圣經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13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13”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13”則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例如,“7”在歐美國家有著積極的意義。有商標“7-Up”的飲料翻譯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7”相當于中國人的“8”。
“7”對英語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投擲中以“7”為勝利,還有Mild Seven、7-Eleven(連鎖店)等。但在我國,“7”是個普通的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9”與“久”同音,所以“9”常用來表示“長久”之意。中國皇崇拜“9”,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為“666”在《圣經》里象征魔鬼。
因此,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詞匯介紹給外國讀者時,應大量采取異化策略。通過異化策略不僅有利于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得到和中國讀者相近的文化體驗,也能加快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保障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三、相應策略研究
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認為,在翻譯實踐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基本類型,即形式對等與動態對等。他強調在以動態對等為導向的翻譯中,翻譯的標準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和源語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存在的關系相同”。也就是說,動態對等的翻譯以完全自然的表達方式為目標,嘗試將接受者與他自己文化語境中的行為方式聯系起來,這個理論被廣泛地應用到了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當中。
(1)“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譯準則,是由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博士提出的。他認為,翻譯的預期目的主要是原文與譯文在信息內容、說話方式、文體、風格、語言、文化、社會因素諸方面達到對等。奈達的翻譯標準觀對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因為不管原文屬于什么文體,關鍵是信息(語義信息和風格信息)的對等。例如,Mary failed to pass the examination,and she was in a blue mood。這里的“blue mood”當然不是“藍色的情緒”,應譯成“瑪麗考試不及格,所以很憂郁”。
(2)“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標準,由著名英國翻譯家彼特?紐馬克(Peter Newmark)提出。他在所著的《翻譯探索》(Approach to translation)收集的論文中提出了該標準。交際翻譯側重信息產生的效果,語義翻譯側重信息內容。由此看來,紐馬克的交際翻譯標準更適用于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比如,將“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譯成“本末倒置”。反過來,把漢語的“糟糠之妻”譯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譯成“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
(3)“翻譯等值”。加拿大翻譯家德利爾教授在其著作《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法》一書中指出:“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德利爾教授的翻譯標準對商務英語翻譯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對商務英語翻譯標準的制定很有參考價值。例如,將“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譯為“房子下面有個小販在沿街叫賣”。譯文中略去“他的貨物”幾個字,不但無損原文的語義,而且更生動地再現了源語中的情形。又如,將“Fresh up with Seven-up”漢譯為“君飲七喜,醒腦提神”。
四、結論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外翻譯標準其實質上有一致性,即信息對等。商務英語的涵蓋面較廣,涉及到眾多的不同領域、不同文體,所以商務英語翻譯的標準有其特殊性。鑒于商務英語這種特性,商務英語的翻譯標準可以是“信息的靈活對等”,即原文與譯文語義信息的對等,原文與譯文風格信息的對等,原文與譯文文化信息的對等。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有著各自獨具特色的文化,每一個從事國際商務的翻譯人員必須清晰地了解本國與他國的民族文化差異,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語用翻譯觀認為,翻譯應該使原文和譯文在語用語言和社交語用兩個層面上達到等值效果。因此,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要特別注意文化差異。
[參考文獻]
[1]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增訂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陳羽綸,張明.英語學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丁樹德.英漢漢英翻譯教學綜合指導[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4]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李平.國際經貿英語教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6]羅選民.中華翻譯文摘[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現代外語,2004(2):140-149.
[7]衛乃興.中國學生英語口語的短語學特征研究———COLSEC語料庫的詞塊證據分析[J].現代外語,2007(3):280-291.
[8]王立非,張巖.基于語料庫的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的語塊使用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6(4):36-
[9]文秋芳,梁茂成,晏小琴.中國學生英語口筆語語料庫2.0[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2).
關鍵詞:商務英語;企業管理;應用;特點
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與國際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跨國企業、外資企業、境外機構和外貿企業不斷增多,國外資本大量涌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進一步融合,為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使企業面臨了更大的挑戰。面對這種經濟資源流動全球化的現狀,在企業管理中有效地應用商務英語,提高企業員工商務英語能力,成為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商務英語與企業管理概述
從世界各國商務英語的發展歷史來看,商務英語與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是社會經濟發展必然的產物,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發展的必然趨勢,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普及性。在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商務英語的實踐教學和理論研究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但從宏觀的角度上看,商務英語的發展還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無法滿足經濟社會對商務英語的需求。商務英語教學涵蓋了經濟、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以國際貿易作為主要的教學對象,包括了對商務背景、商務內容、商務用語、商務技巧以及國際商務文化背景等教學。通過對商務專業用語和詞匯的學習,了解商務溝通技巧和文化背景,采取適當的溝通方式和技巧,促進國際間貿易的發展。在實踐中,商務英語主要用于商務會談和談判、商務會議、商務拜訪、國際商務規章制度的起草、商業電函等,因此要求使用者具有較強的語言能力和專業的知識以及豐富的經驗,能夠熟練地使用商務英語作為工具,服務于商務貿易活動。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深入,國際間的交流和貿易越來越頻繁,商務英語水平成為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重要需求點。從經濟政策上看,我國對國際貿易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加強,先后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進入我國市場,同時鼓勵國內大型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涌現出大量進出口貿易公司、跨國公司、外資企業和境外機構等,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和支撐。從最初的進出口貿易向現代商務往來轉型,促進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接軌,融入國際經濟市場的大環境。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國際貿易方面的競爭能力和市場地位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對商務英語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多層次化,迫切需要培養國際型、復合型和應用型的現代商務英語人才。
二、商務英語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第一,商務英語是企業獲取新知識的重要途徑。外貿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商務英語,無論是日常生產經營活動還是商務會談都需要商務英語作為溝通媒介,對企業管理具有重要的影響。商務英語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發展,是企業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重要途徑。作為企業經濟業務和日常中使用頻繁的語言,不僅在與外國人的溝通中使用,在內部員工之間也應用廣泛。商務英語已經成為企業內部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和習慣,在需要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時,商務英語也是重要的學習工具。一方面,在企業管理中,運用商務英語,能夠及時獲取國際先進技術和最新理論成果,時刻保持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和借鑒國際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從而改善企業管理制度,運用國際化的企業管理模式,與國際企業管理接軌,提高企業的國內和國際競爭能力,提升企業形象。第二,商務英語是企業內部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才的流動也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很多外資企業和跨國企業的員工都是由世界各國的專業人才組成,因此商務英語就成了企業內部員工之間溝通的必要工具。商務英語作為一種有針對性的語言,能夠有效減少企業內部交流的障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溝通機制。同時,在長期的商務英語使用中,還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國際化企業文化,創造更加專業化的工作氛圍和環境,有利于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能動性,增強員工商務英語的學習熱情和語言能力,使商務英語真正成為外貿企業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提高了企業的辦公效率和業務水平。第三,商務英語是促進國際商務合作的重要手段。商務英語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還體現在國際商務會談方面。在國際貿易高速發展的今天,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密切,國際商務會談也越來越多。對于外貿企業而言,提高溝通和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能夠使企業在談判過程中獲取最大的利益,避免由于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造成摩擦,順利與國外企業開展經濟貿易活動,開辟國際市場,獲得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和平臺。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通過不斷學習和進步,準確地表達企業的觀點和想法,進行有效的雙向溝通,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相反,商務英語能力的缺乏會嚴重影響商務談判的開展,甚至導致談判破裂,不利于企業間合作的達成,這種語言障礙嚴重阻礙了外貿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以及獲取國際經濟資源。在商務信函中,用詞準確、規范,內容表示完整、清晰的商務信函,能夠正確反映雙方的合作意愿和需求,有利于貿易的開展,提高工作效率和對方的滿意程度,實現互惠共贏的合作效果。表意不清、用詞含糊的商務信函不僅會使對方誤解,產生經濟損失或導致合作關系破裂,同時也不利于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影響企業未來國際業務的開展。
三、商務英語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特點
商務英語在企業管理的應用中,一方面具有簡潔性的特點,這是由于商務英語主要應用于商務活動,具有緊迫感和時間感,需要簡單直接地表達出主要觀點和意圖。因此,商務英語的語句通常比較簡練。同時,商務英語中有很多縮略詞,這些專業術語的縮略詞使商務英語的表達更為簡潔。另一方面,商務英語還具有復雜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商務英語中的一些詞匯同普通英語詞匯的含義不同,并且通常一個詞匯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具有不同的含義,增加了商務英語復雜程度。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和發展,一些新的詞匯、新的概念也不斷出現,增加了商務英語使用和學習的難度。此外,商務英語的詞匯還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由于商務英語主要應用于商務溝通、文件和制度起草、商務函件等,因此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使用時,對禮貌性、準確性、完整性以及合理性的要求也更高。隨意化、口語化的用語在商務活動和企業管理中容易產生誤解,不利于實現有效的溝通,尤其是在工作中需要對方支持和幫助時,更需要準確、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或者意見。因此,在企業管理中,應格外注意用詞和語句的嚴謹和完整,表意清晰,避免由于表達方式產生誤解和摩擦。
四、企業管理中商務英語能力的培養
在企業管理中應加強對員工商務英語能力的培養。在語言溝通方面,加強員工尤其是營銷部員工商務英語能力的培養。營銷部門作為直接接觸客戶的部門,在與重要的外國客戶交流和溝通時,必須正確地理解客戶的意思,并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介紹企業的產品優勢和服務特點,根據客戶的反饋調整營銷策略,促進企業合作的順利開展。在寫作能力方面,要求員工熟練掌握商務詞匯和語句,正確使用專業術語和縮略詞,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翻譯能力。對商務函件的用詞、句式、術語、格式等方面做出嚴格的規范。在商務談判方面,應注意培養員工的綜合能力,使員工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和語言使用習慣有所了解,擴充員工知識面,正確認識文化差異對商務活動的影響,轉變思維模式和語言方式,促進國際交流和溝通。加強企業管理中對員工商務英語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應建立嚴格的企業管理制度,要求員工在工作環境中使用商務英語,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提高員工的商務英語能力。通過在日常交流中的不斷鍛煉和學習,提高基本的溝通能力,才能在國際商務會談中,熟練地使用商務英語作為溝通工具,在各種情況下應對自如。另一方面,應鼓勵員工閱讀專業的英文原版書籍和文獻,為員工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商務英語教育。同時,為創造更多的國際商務環境,使員工在實踐中,提高語言能力,豐富國際商務洽談的經驗,讓員工真正走出去,了解各國的語言習慣、、歷史文化等,加深對文化差異的了解和認識,培養員工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擴大知識面,提高員工的業務能力。
五、結語
商務英語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商務英語,不僅有利于企業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國際市場的大環境,還有利于企業內部的交流和溝通,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同時,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商務英語,還有利于企業開展國際商務合作,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此,企業應根據商務英語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特點,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員工商務英語的溝通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對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鼓勵員工朝著專業化、國際化的方向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促進企業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沈菲菲 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念[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付英.論商務英語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國商報,2012,(18).
[3]劉卓瑛.簡析商務英語在國際貿易中的寫作與應用實踐[J].家教世界,2012,(18).
[4]魏志高.商務英語現狀研究及其未來趨勢[J].華章,2014,(1).
[5]王秀英.商務英語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商貿,2012,(4).
[6]張秋芳.淺析企業管理中商務英語的必要性[J].價值工程,2012,(22).
摘 要:詞匯是人們交際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基礎,商務英語詞匯則是人們進行有效的商務溝通的工具。本文通過分析商務英語文本中詞匯有別于普通英語文本詞匯的特征,有針對性地尋找教學策略,期望對商務英語詞匯教學有所促進。
關鍵詞:商務英語 詞匯 文本
1.引言
商務英語是在商務場合中,商務活動的參與人為達到各自的商業目的,遵循行業慣例和程序并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有選擇地使用英語的詞匯、語法資源,運用語用策略,以書面或口頭形式所進行的交際活動系統。
商務英語源于普通英語。商務英語除了具有普通英語的語言學特征之外,還具有一些獨特性。語言學者Wilkins曾經說過,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由此可見詞匯是構成語言的重要基石,是語言系統賴以生存的主要支柱。作為商務英語學習者和研究者,總結商務英語的詞匯特點將大大促進對商務英語的學習、研究和應用。
2.商務英語詞匯的特點
2.1 常使用專業術語和縮略語
由于商務英語涉及的范圍甚廣,各個領域都使用一定數量的專業術語,因此在商務英語文體中有大量的專業術語。一些商務英語的專業詞匯在普通英語詞典中沒有收錄,即便收錄其在商務文體中的含義也未必得以正確體現。要學習商務英語,必須掌握這些專業術語。例如,offer(報盤,報價),inquiry(詢盤,詢價),demand and supply(需求和供給),more or less(溢短裝),installment(分期付款,分期交付),market segmentation(市場細分),trade deficit(貿易逆差),particular average(單獨海損),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insurance policy(保單)等等。
國際商務往來的日益頻繁的同時,商務人士的工作效率也必須隨之提高。作為傳遞商務信息媒介的商務英語,漸漸體現出了簡約的特點。一些專業術語便以縮略語的形式固定下來并廣泛接受和使用,語言簡便,使用方便,信息量大。
2.2 用詞簡潔、嚴謹
商務英語文體屬于較為正式的文體,商務函電、合同、協議等對各方均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為體現嚴肅性和嚴密性,商務文體傾向于使用一些意義清楚的詞語,便于對方理解,也避免因誤解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和爭議。相較于單音節詞匯,三個甚至四個音節的“大詞(big words)”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理解困難。下表中各行左右兩個詞(組)均能表達相同的意思,現代商務英語文體眾多傾向于使用右邊一列短小、簡單的表達方式。
2.3 一詞多義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商務的手段和模式不斷創新,新的概念亦隨之產生。不僅同一詞匯在不同的商務語境中表達不同的含義,甚至還出現了新的意義。例如,
In fact this is the first increase in a considerable period, and we have resisted pressures in the interest of price stability.(interest作“利益”解)
You will be interested to learn that raincoats being produced here suffer from one major drawback, namely excessive condensation on the inside surface.(interested意欏骯厙械模關心的”)
The interest on the loan is 16 % per year.(interest意為“利息”)
We are also interested in handling a sole agency for you, which we think would be in our mutual interest.(interested意為“有興趣的”)
反之,商務英語語境中,也有多種英語表達方式對應于同一個中文含義的情況,也應引起學習者的足夠重視。例如,“匯票”既可以說bill of exchange,也可以用draft;“股票”既可以說share,也可以用stock;“簡歷”則用curriculum vitae和résumé均可;“雇傭”用recruit,employ,hire都可以;“反補貼稅”用countervailing duty和anti-subsidy duty都能表達。
2.4 新詞匯不斷出現
語言的發展與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活動密不可分,從某種程度上說,反映了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國際間的經濟往來已突破了傳統意義的范圍,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金融創新迅速發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新的商業運作方式層出不窮,涌現出大量新的詞匯和術語。這些詞很多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詞匯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來構成復合詞匯,例如e-commerce(電子商務),knowledge-based economy(知識經濟),soft-landing(經濟軟著陸),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smart phone(智能手機)。作為商務英語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新的詞匯。
3.結束語
外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概括起來講,21世紀的外語人才應該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扎實的基本功主要是指外語的基本功,即語音、語調的正確,詞法、句法、章法(包括遣詞造句與謀篇布局)的規范,詞匯表達的得體,聽、說、讀、寫、譯技能和外語實際運用能力的熟練。
由此可見,商務英語詞匯學習對有志于從事國際商務交流的外語專業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這也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應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還要經常“充電”,學習商務背景知識。作為教師,應重視商務英語詞匯教學,在實踐中摸索總結規律,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和手段。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商務英語 文體特征 翻譯標準
1.前言
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是英語的一種社會功能變體,是英語在商務場合的應用。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增強,國際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商務信函作為進出口業務進展情況的專業性書面記錄,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法律上講,商務信函是對買賣雙方權利、義務的規定和解決爭端的法律依據。因此商務英語信函從文件角度特別強調準確性和規范性,其翻譯也同樣強調準確性和規范性。本文對商務英語的文體特征和翻譯標準進行了分析。
2.商務英語的文體特征
商務英語是英語語言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為國際商務活動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它基于英語的基本語法、句法結構和詞匯,但又具有獨特的語言現象和表現內容。主要文體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專業性
商務英語的詞匯具有明顯的專業特征。商務英語語境決定或制約著部分詞匯具有特殊的商務語義。譯者應充分認識到商務詞匯對語境的依賴性,不要將其混同于一般詞匯。普通英語中balance和quote的含義分別為“平衡”和“引用”,但在商務語境中,它們卻有著特殊的含義。例如:We strongly demand immediate full or partial payment with a statement of when you will pay the balance.(我們強烈要求你們馬上全部付款或者部分付款,但要說明何時將余款付清。);Their prices are always quoted in dollars.(他們的價格總是以美元報價。)
2.2簡潔性
簡潔性是商務英語的另一個文體特征,從其格式用語的使用即可見一斑,其格式有“if+形容詞(或過去分詞)”或“as+過去分詞”,如:if available,if possible或as agreed,as required等。例如:I am sending a catalogue as required.(我將目錄按要求寄出。);The new car will be launched with a nationwide sales campaign if practicable.(如果可行的話,新型汽車將以開展全國范圍的銷售活動投放市場。)這種格式用語由于其簡潔的形式和其內隱的語言結構張力,使用起來比較靈活,例如,as agreed可以擴展為as it is(was,has been,had been)agreed,因此,可以用于不同時態的語言上下文中。
2.3實用性
商務英語屬于實用性英語,隨著應用的發展,其內涵已包容了與商務有關的所有領域,不再局限于“外貿函電”和“外貿英語”的狹窄范圍,發展成為了包括國際貿易、金融、營銷、管理、電子商務和跨文化交流等在內的完整的商務英語體系。商務英語是中國職員在外企里工作時使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工具。受過商務英語特殊培訓的學員,因對企業的商務背景理解更為深入,交流更為有效自由,從而在外企中更能得到認可。
3.商務英語翻譯標準
3.1原文與譯文語義信息的對等
著名英國翻譯家彼特?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所著的《翻譯探索》中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標準。他指出,交際翻譯側重信息產生的效果,語義翻譯側重信息內容。語義信息是基礎,沒有語義信息就沒有風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為風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須通過語言的基本含義表現出來。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言若沒有傳遞信息,風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就無從談起。語義信息包括表層語義信息和深層語義信息。表層語義信息指的是話語或語篇的字面意思,例如:If within thirty days after receipt by a party of a proposal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paragraph 1 parties have not reached agreement on the choice of a sole arbitrator,the sole arbitrator shall be appointed by the appointing authority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譯文:如果當事人一方收到按照第一款提出的建議后三十天內未能就遴選獨任仲裁達成協議,則應由當事人所約定的指定機關指定獨任仲裁員。法律語言所承載的信息就是文字表面所傳達的信息,不存在任何深層語義,不能有任何的引申。深層語義指的是表層語言所蘊涵的意思,這種意思要通過對上下文的理解揣測出來。要了解深層信息,譯者必須運用他在源語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去體會和挖掘原文所蘊涵的深層信息。例如:We have the edge you need to meet any financial challenge――The Principal Edge.Whatever path you take in life,you’ll face financi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long the way.With the 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you’ll have all the tool you need to handle them.Each of our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whether for business or individuals,has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 built in.That’s the Principal Edge――Financial products that give you an edge.The 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以上廣告配有刀的圖片,若不仔細讀完廣告,會以為該廣告是有關刀具的,其實不然。廣告中最重要的詞是edge,該詞有“刀刃”的意思,另外還有“優勢”等意思。廣告設計者正是利用了edge的一詞多義,將the 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金融公司的服務項目the Principal Edge推出。另外,廣告中的principal一詞也有雙關意義。principal用在公司名稱中,翻譯成漢語用音譯,該詞基本意思有“主要的”、“資本”、“資金”,看到公司名稱為the 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讓英語讀者聯想到該財團資金雄厚,是眾多財團中的主力軍。翻譯時我們應區別對待,盡可能把原文的修辭手法在譯文中再現出來。
3.2原文與譯文風格信息的對等
筆者所指的“風格”,實際上是指不同的文體。風格信息是作為信息的傳遞載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之一。風格信息的傳遞在翻譯中不可忽視。翻譯中若忽略了原文的風格信息,不僅會使譯文信息大量流失,而且使譯文顯得不得體。國際商務英語涉及到不同文體的語言形式,如公文、法律、廣告等。所以,翻譯者必須重視不同風格信息的傳遞。例如:These Rules shall govern the arbitration except that where any of these Rules is in conflict with a provision of the law applicable to the arbitration from which the parties cannot derogate,that provision shall prevail.譯文:本規則應管轄仲裁,但如本規則任何條款同適用于仲裁而為當事人各方所不能背離的法律規定相抵觸時,則該規定應優先適用。以上例子,原文是具有法律意義的條款,漢語譯文也必須是漢語的法律語言,否則,譯文讀上去不像法律條款。如,“These Rules shall govern the arbitration...”若翻譯成“這些規則應管制仲裁……”聽上去讓人感到很不自然。另外,“that provision shall prevail”中的prevail一詞實在不好翻譯,若不熟悉法律語言,則很難找到確切的詞語。一般的詞典所給的釋義是“勝過”、“優勝”、“普遍”等,在此處顯然不合適。
3.3原文與譯文文化信息的對等
不同的地區、民族在文化上存在一些差異,商務英語翻譯者需要了解這些差異,以便通過恰當的方法達到文化上的對等。如:“雄雞牌鬧鐘”原來被譯為“Golden cock”Alarm Clock。漢語中有“雄雞報曉”的說法,以“雄雞”作鬧鐘的商標比喻鬧鐘會像雄雞一樣響亮地報時,同時“雄雞”在中國也是吉祥物。但是,cock一詞在英語中屬于忌諱語、下流話,正式英語中避用該詞。用cock一詞作產品商標必然損害商品的形象,也使國外消費者反感。Golden Cock這個商標在海外的窘境當時引起了中國出口商――天津進出口公司的重視。他們立即更換了商標譯名,把Golden Cock改為Golden Rooster(電影“金雞”獎也用Rooster這個詞),并在當時的《中國日報》上登出啟示。總之,由于中國和英語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只有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準確地找到這種差異,才能在翻譯時做到文化信息對等。
翻譯是人為實現兩種語言間的信息傳遞,損失不可避免。以上三個方面都強調對等,但這里的對等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原文與譯文靈活對等的中心是不能拘泥于形式的,對等不是詞語的同一。在保證原文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傳遞到譯文中的前提下,譯者可以靈活運用譯入語,達到語義信息、風格信息和文體信息的最大程度對等。
4.結語
綜上所述,商務英語作為一門特殊的專門用途英語,有其明顯的語言特點。只有把握住其特點,了解了國際國內經濟貿易信息,將翻譯方法與商務知識有機地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成功地進行商務溝通。只有掌握了商務英語翻譯的方法,才能準確地翻譯好商務英語詞匯,不會造成錯譯、誤譯,從而達到翻譯的最佳境。
參考文獻:
[1]張舒.科技資訊[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formation,2007,(11).
[2]姚梅林.當前外語詞匯學習策略的教學研究趨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
【關鍵詞】商務英語;翻譯;原則;策略
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是英語的一種社會功能變體,是主要用于國際貿易和營銷等商務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英語語體。隨著國際社會交往的日益增多,我們需要的語體間的轉換也越來越多,這就需要翻譯。在翻譯中我們應遵循和注意以下原則和策略:
一、翻譯原則
1.語義忠實。商務英語的翻譯要忠實、準確地將源語言的信息用目標語言表達出來,做到原文讀者獲得的信息與譯文讀者獲得的信息內涵相等,即信息等值。相比起語言表達形式,商務翻譯更注重的是內容的忠實和準確。
2.規范統一。這里指的是運用詞語規范,符合約定俗成的含義。譯文的語言和行為方式要合乎商務文獻的語言規范。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同一概念或術語不可隨意變換譯名,任何時候都應當保持語意的統一。
3.專業對等。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應針對某一專門行業,運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技巧,使譯文的讀者能獲得等值的專業信息。作為一名商務譯者,對相關專業知識要有相當的了解,才不至于誤譯,給有關雙方造成糾紛和損失。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注意正確使用商務專業術語、專業縮略語、書卷詞語及出現在不同領域中的專業新詞語等。
二、翻譯策略
1.查詢詞語涵義。眾所周知,英語詞匯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一詞多義性,即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商務英語詞匯也一樣。許多平時熟悉的詞或詞組,放在商務英語某一具體學科里卻有了另外特殊的含義。于是,這些詞就變為了某具體學科中的專業術語(terminology)。作為一個專業術語,它具有單一釋義的特點,即—個專業術語對應一個國際通用的漢語譯語,所以在翻譯時不能從普通英語角度去判斷,而要勤查字典,查閱工具書、專著或請教專家,同時還要不斷從外報外刊吸取和積累新詞新語。如果譯成其它譯語就違背了商務英語術語翻譯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即術語對等(terminology equivalence)翻譯原則。
2.注意文化差異。有一些詞語由于文化內涵的差異,其英語涵義與漢語涵義不對等,有些辭典的釋義,翻譯可能不夠準確,會造成理解或表達上的偏差。比如大家都熟悉的1972年《上海公報》中使用的acknowledge一詞,中美雙方的理解就不一致。我們譯的是美方“承認”,而美方卻不認為是承認,只是“獲知,知道”。中美“撞機事件”涉及的sorry一詞的翻譯和理解也有這種情況。這涉及到如何確切理解詞義及文化背景的問題。由此看來,辭典里的釋義在商務文章及其活動中,必須依據上下文和文化背景來理解翻譯,否則就會造成誤解,以至誤譯。
3.了解專業背景。專業背景知識是從事專業英語翻譯的人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內容。某個詞語在不同的專業里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可能也會有不同的表達,不熟悉相關專業的知識內容,不關注詞語存在的上下文,就難以有精確的翻譯或忠實的表達。如deregulation一詞,《經貿英語知識》的解釋是“撤消管制規定,解除控制”。從英語構詞學常識講,該詞的翻譯應該沒有錯誤,因為regulation的意思是“管制,規定”,加上否定前綴de-,其意思當然是“撤消,解除”了。但真正了解美國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政策變化的人都知道,當時美國為了擺脫危機陰影,改善經濟狀況,采取了多種措施以刺激,搞活經濟,容許美國國內銀行跨州經營;放開對外直接投資管制等。所有這些,就某項政策而言,是取消或修改,但從整體而言,則是政策上的放松管制或減小控制,兩者在程度上大不相同。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這里就不會把這個詞譯為“撤消,解除”了。
4.熟悉專業界定。應該說詞語涵義的專業界定是極其嚴格的,不熟悉專業內涵,就會造成翻譯表達上的不精確,也很難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例如,appeal一詞,其涵義需要嚴格界定,否則翻譯表達就難以妥帖。在《經貿知識英語》中曾讀到過這樣一個句子:Firms that claim to have been injured by foreign firms who dump their products in the domestic market at low prices can appeal,through a quasi-judicial procedure,to the Commerce Department for relief。譯者在其后的譯文是“那些自認為被外商傾銷所侵害的本國廠商可以通過半司法的程序向商業部提出申訴,尋求救助”。在這里,譯者由于不清楚法律程序中與應訴行為的含義及其區別,把屬于行為的appeal譯成申訴,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另外,把quasi-judicial譯為“半司法程序”而沒有翻譯成正確的“準司法程序”,這也看出譯者在翻譯中對專業知識的不熟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商務英語翻譯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經濟法律范疇方面的知識。
翻譯的任務不單是語言的轉換,也是詞義、信息、內容的轉化,是文化信息的溝通與交流。在翻譯國際商務英語時,不僅要遵循上述翻譯原則,同時還應時刻遵循另外一些原則:功能對等原則和可接受原則。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大意,重點放在對原文的忠實和準確的理解上,然后再盡可能精準的翻譯出原文的真正涵義。此外,準確理解詞語的專業涵義還必須勤查字典或其他工具書,多請教,多探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好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楊莉藜.英漢互譯教程.河南大學出版,1993.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英語;翻譯
商務英語是在各類國際商務貿易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應用于國際商務中,這便導致商務英語的語言表現形式以及內容有別于一般英語,用語和格式具有正式性以及規范性。在商務活動中,翻譯的準確性會影響到企業的形象和效益。因此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需要掌握其特點以保證譯文的準確性。
一、商務英語翻譯特點
在國際商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商務英語主要應用于各類國際商務貿易活動場合,這便給商務英語賦予了一種新的內容,在用語和格式上具有明顯的正式性和規范性。例如在句式上商務英語更為復雜,行文往往采用更為標準和規范的格式,在商務合同中依照本合同相關規定,句式有相應的譯文,比較固定:as provided herein。商務英語的翻譯按照文本也有著固定的格式,通過固定的用語才能夠保障商務交流的正式。當回復詢盤時往往以“We are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inquiry about our”作為開頭以便體現禮貌,而結尾則常用“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rder.”
二、文化差異的表現
1.宗教文化差異。作為西方社會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宗教貫穿于西方人的習慣風俗以及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作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主宰,宗教對于英語語言也有很大的影響,很多英語中的典故都出自宗教故事中,很多格言、習語以及派生詞都源于《圣經》。例如典故替罪羊(scape goat),習語良心的聲音(the still mall voice)等。與此對應,在中國佛教文化也非常廣泛,漢語中也有很多與宗教相關的內容。基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商務英語的翻譯需要首先深入了解雙方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避免望文生義,保證商務活動的預期效果。
2.社會文化差異。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具體表現在風俗習慣的不同上,民族屬性、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等都護影響到風俗習慣。每個民族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風俗習慣并賦予風俗習慣更深刻的文化內涵,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風俗習慣的差異在商務英語中也有一定影響,例如在同一事物的表達上不同語言文化會有不同的含義,有時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但在西方文化中沒有任何內涵和外延。例如在中國文化中小鳥是快樂和自由的象征,“快樂的像只小鳥”,而在英語中表達為“as happy as a cow”(快樂的像母牛)。深入了解不同民族背后的風俗習慣對于商務英語翻譯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
3.文化表達差異。在表達時,國人往往比較含蓄,撰寫文章時善用敬辭以表謙恭。然而西方文化中,人們更加自信自尊,表達方式比較直接。類似的差別在商務英語的交流中比較明顯,例如在合同的制定過程中,國人往往為體現公平,會在合同中加入“經友好協商”、“本著互利原則”等語句,然而在西方人的概念中,合同即是雙方都一致同意的法律文件,不需要加入客套性的禮儀用語。例如在中國文化中數字6比較吉利,“六六大順”,而在英文中666代表魔鬼,不可以作為商標出口。
三、商務英語翻譯升級的途徑
教育學的專家認為,培養合格的商務外貿人才,需要切實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能力,才能夠更好地參與商務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能夠將理論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教學計劃中更多地使用各種互動活動和社會實踐來幫助學生學習,安排學生進入有關的外貿進出口公司進行實習學習經驗,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在實踐之中,并在實踐中得到升華。作為實踐活動的發起和指導者,教師需要協助學生設計出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教材限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由于商務英語專業在我國還是比較新興的專業,從事商務英語教學的教師很多只具備普通英語的教學經驗,但沒有系統正規地接受過商務英語尤其是商務專業知識的培訓,即使學習過有關商務專業的知識,具有教學經驗和能力,但從未參加過商務實踐。提高商務英語師資力量,需要加強與國外的聯合辦學培養師資,選送優秀教師出國進修,邀請國外權威學校來舉辦師資培訓班,鼓勵年輕教師繼續在職深造,攻讀更高學位,聘用高素質的外籍教師等。
由于商務文本往往涉及的領域較多,語言的跨度較大,因此不能以一套單一的標準來涵蓋所有商務文體。商務文本的翻譯需要具備多元化的標準,根據不同的商務文體采用不同的翻譯標準,同時注重翻譯原則和技巧的靈活,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充分結合中西方文化特點,將音譯、意譯以及直譯的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雙方的合作。在準確理解譯文含義的基礎上還要更加深入探尋隱藏的文化內涵。
四、結語
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形式,商務英語意義重大,對于商務英語的翻譯首先需要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夠確保翻譯的準確,完整地傳達不同語言中包含的文化性信息,促進商務活動能夠的順利進行,本文著重從商務英語翻譯以及特點入手,就文化差異對于商務英語翻譯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探討相關的商務英語翻譯策略。在具體的商務英語工作中需要具備扎實的英語翻譯理論知識,靈活運用英語翻譯中的技巧,防止商務英語中的翻譯失誤。
參考文獻:
[1]王興孫.《商務英語教學探索》[J].上海交通出版社,2012:1一2.
[2]熊金才.外語市場價值與外語專業課程設置[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5):49一52.
[3]宋金芳,林勇.語言經濟學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鑒[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6):81一86.
關鍵詞:商務英語 跨文化 文化差異 不對等 翻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此,從事國際商務的翻譯人員必須了解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民族文化差異,并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同時在譯入語中找到準確的詞語,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它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互相交換,也是兩種文化的傳遞。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正如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所說:“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
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要注意文化信息的傳遞,盡量按照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4Es標準做到文化信息對等。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時很難傳遞到譯入語中,結果對等的標準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來說,導致文化差異有以下幾個因素:
1. 不同文化對事物認知的差異
由于不同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和文化環境不同,各民族的人們對外部世界反映產生的印象和概念也會產生差異,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們對事物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概念,因而產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義的語詞。
例如,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龍)不是中國人心中的吉祥動物,而是表示邪惡的怪物。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圣經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還有“潑婦’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語國家人中所引起的聯想與中國人的“龍”完全不同,所以,翻譯時就要特別小心。東亞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被西方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將其翻譯成英語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當。有人建議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文化信息的對等,因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種強悍的動物,至少不會讓人聯想到某種可怕的動物。再者,tiger一詞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增補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釋義為: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EastAsia,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個在經濟上較為成功的東亞小國或地區,尤其指香港、新加坡、臺灣和韓國。)所以說,將“亞洲四小龍”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達到了對等。
再如,我國著名的“白象”牌電池,翻譯成英語White Elephant,語義信息對等雖然不錯,但從文化信息對等來看卻是糟糕的翻譯,因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國家中意思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這個含義源自一個傳說。相傳有個國王討厭手下的一個大臣,為了懲罰他,國王送給該大臣一頭白色的大象。該大臣發覺這頭象非常棘手,因為是國王送給他的,他既不敢轉送給他人,更不敢宰殺,只好小心地侍侯著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極大,把大臣給吃窮了。由此可知,英語國家的人恐怕不會買牌子為White Elephant的電池,因為消費者不愿買“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那么。“白象”牌電池應該怎樣翻譯呢?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西方人心中象征著強大、有力量的動物lion來代替,將“白象”譯成Brown Lion。如果買來的電池真是威力無比,顧客何樂而不為呢?
2. 地理環境差異
地理文化是指所處的地理環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間不同,因而自然環境各方面的差異影響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的看法各有不同。特定的地理文化賦予了語詞特定的意義。例如由于地理環境差異所導致的顏色的文化差異,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就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語中意思是“沒有價值”,所以,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沒有用的臺燈”,這樣的臺燈怎能銷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時人視藍色為倒霉的顏色。藍色在中國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或“倒霉”的聯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 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 blue bird是產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福”,所以,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 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駕駛Blue 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和財富的象征。英語國家視“紅色”為殘暴、不吉利,紅色意味著流血。在中國紅色預示著喜慶,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開門紅”。經營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利”。某員工工作出色,老板發給他“紅包”。美國人一般不喜歡紫色;法國入不喜歡墨綠色卻偏愛藍色。在馬來西亞,綠色被認為與疾病有關。巴西人忌諱棕黃色。西方人視白色為純潔、美好的象征,在中國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將綠色和“缺少經驗”聯系起來,而在中國綠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 習俗人情差異
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習俗與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的表達系統。例如:數詞“八”在漢語中是現今最受人們喜愛的數額――因為其發音與“發”諧音,迎合人們發財致富的心理,而英語中“eight”則沒有這種意義。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為“666”在《圣經》里象征魔鬼。“七”在歐美國家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商標為“7-Up”的飲料翻譯或漢語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七”對英語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投擲中以“七”為勝利。商標還有Mild Seven、7-Eleven(連鎖店)。但在我國,“七”是個普通的數字。上海生產的“三槍”牌內衣,是名牌產品,翻譯成英語Three Guns。如果將Three Guns牌內衣出口到日本、哥倫比亞及北非地區,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三”在這些國家表示“積極”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貝寧等地,則不能將“三槍”翻譯成Three Guns,因為在乍得像“三”這樣的奇數表示“消極”的意思,在貝寧“三”含有“巫術”的意思。文化差異還受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歷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響。
4. 差異
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定的產生了語詞的特定含義。中西方的不同,也影響著英漢語詞的翻譯。在西方,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基督教產生時,歐洲大陸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世俗的王權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們的“野性”,于是基督教應運而生,人們的語言也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由人提議,上帝決斷)“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在以佛教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中,“老天爺”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許多語詞來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該詞語用來形容機遇非常難得,可見宗教文化是構成英漢語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異,就能更準確地表達詞語的文化意義。
5. 神話傳說與經典著作的差異
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經典作品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習語與典故,反映了民族風味、社會世態,使各民族的語言充滿了情趣與活力,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如英語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與智者同思,與俗子同語)出自古希臘格言:“swan song”是根據西方傳說swan(天鵝)臨死時發出美妙的歌聲,用來比喻“詩人、音樂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東西”,漢語中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逼上梁山”、“葉公好龍”等,以上例子說明在民族各自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產生的詞語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構成了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的鮮明獨特性,是其他語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譯過程中應尊重各民族文化詞語的特點與個性,保留語言存在和表現的形式。例如,Nike作為商標能使英語國家人士聯想到勝利、吉祥,因為Nike一詞在希臘神話中是勝利女神。傳說中的Nike身上長有雙翅,拿著橄欖枝,給人們帶來勝利和諸神的禮物,她是吉祥、正義和美麗之神。Nike作為體育用品商標,我們可以把它音譯為“耐克”,暗示Nike牌體育用品經久、耐用,使用Nike牌體育用品能在比賽中克敵。“耐克”可以說是較好的翻譯,不過,英語單詞Nike所蘊涵的文化信息對中國人來說,不可能像英語國家人那樣想起Nike女神。翻譯中文化信息被丟失。各民族有著其獨特的文化。東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學、文化傳統,所以,文化差異就必然存在。此外,差異的原因還在于東西方民族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這些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譯的可譯性受到限制。進行國際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些差異,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如果這個切合點是兩種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異,有時很難找到切合點,這時,譯者就必須就自己的能力讓這兩種文化盡可能接近,按照4Es標準和奈達先生的翻譯原則,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帶異國情調的東西在譯入語中得以再現。
綜上所述,文化差異性的諸多因素影響著商務英語的翻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了解不同民族社會文化體現在語篇中的文化內涵,正確理解詞語所包含的文化語義,采用適當的翻譯方法,如原文語言與文化因素與譯文基本一致時,可采用對等直譯法、形象套用法、借用類似法等;如果原文語言的文化因素與譯文不對等時,可采取法、意義對等法、添加注釋法等,當然將一種語言譯為不同文化的另一種語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將特定文化語境中的語詞翻譯成同樣體現文化特色的語詞就更是難上加難,有時難免出現引起讀者誤解和曲解的翻譯。這就要求譯者應特別謹慎,仔細分析隱含在語詞背后的容易引起語義沖突的文化因素,根據具體語篇,在不違背原文語言的表達基礎上再現原文語詞的文化意蘊,達到忠實原文的目的,真正實現兩種文化的溝通與移植。
參考文獻:
[1]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李平.國際經貿英語教程.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
[3]王乃彥.外貿英語口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商務英語教學;應用策略
如今伴隨著世界經濟愈發明顯的一體化,如今的國際經濟領域當中商務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了,想要順利地進行過激商務活動,最關鍵的內容就是防止出現文化上的沖突,并且適當地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的障礙,避免用語上的錯誤。
一、常見用語錯誤
1.接待。在國際商務當中,接待客戶是比較重要的工作,同時也是是否能夠保證商務活動的順利的重中之重。怎樣使用恰當的禮貌用于,讓用戶擁有比較良好的印象,不但需要接待人員保持良好的儀表之外,還需要使用恰當的語言。但是顯然目前我國這方面比較薄弱。比方說,很多接待人員會在接待外賓的時候說“havealonghard.Pleasemeyour.”看似是關心,卻很容易被崇尚獨立的外賓感到不悅。2.談判。談判的過程當中,商務人員往往要面對很多擁有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談話方式、個性特征等不同方面都有差異的客戶,而這些差異都是不能忽視的。比方說,美國人往往會比較喜歡話題單槍植入,厭煩過多的客套;但是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外賓則比較喜歡間接的方式。如果商務人員對這些特征的了解不足,就可能會導致談判失敗。3.商標。大部分商標主要考慮的都是本地市場,因此外文翻譯的時候想要融入對方國家的習俗是比較困難的,很容易出現錯誤,致使品牌的競爭力下降。比方說,在可口可樂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其商標“”被非常直接地翻譯成“口渴口臘”,雖然直觀但是很難吸引國人的興趣,隨后才改成了如今的“可口可樂”。4.函電。在商務領域當中函電是一種比較重要且比較普遍的涉外文件,必須要嚴格地遵守文體格式以及語言的特色,還需要區分場合的差異。比方說,想要在函電的末尾添加“方便時會見”這句話,如果對方是美國的客戶,則可以直接寫成“Let’satyour.”但是如果對方是英國或者澳大利亞的客戶則不適合使用這個單詞,這是由于在對方的文化當中這個詞語還包含廁所的含義。
二、應對策略
1.提升教師隊伍的水平。大部分情況下,負責商務英語科目的老師所擁有的素質能夠明顯地影響到教學質量,因此,老師需要擁有非常深厚的英語以及漢語的基本知識,同時還需要有非常豐富的專業知識。作為校方也要定期給老師提供文化交流的機會。比方說,我國的某高校當中曾經嘗試鼓勵老師到中外合資的企業進行考察學習,隨時了解跨文化商務交際的形式,得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2.適當地選擇原版材料作為教材。信息時代背景下,對商務文化進行了解的渠道有很多,老師可以指引學生們在電視或者廣播上了解商務文化。同時,通過對一些商務報紙的閱讀來了解不同國家不同的商務文化以及禮儀習慣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借助商務網站來得到新動態以及商務消息。使用這些非常“原汁原味”的商務英語材料作為輔助教材,能夠顯著地提升學生們跨文化交際的整體水平。3.打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環境。在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當中,需要打造出比較真實的環境,課堂的內容也要盡可能結合真實材料,傳統案例教學法針對文化差異可能會對交際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其著眼點基本上都是讓學生了解并理解現象,嚴重地缺少實際性的操作方式,造成學科教學經常陷入到“紙上談兵”這種尷尬的境地,和它專門用途的性質嚴重違背。4.循序漸進,從淺入深。英語老師在課堂當中導入的一些文化內容需要充分地結合學生實際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強調循序漸進以及從淺入深的基本原則,結合習得語言的規律進行闡述。英語語言的學習階段初期,和學習母語的“學話階段”基本一致,但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需要盡可能地擺脫長期以來的漢語舒服,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令學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外語。等到了語言學習階段的高級期,此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養成了比較完善的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對于外語的語言環境也有了比較好的認知,自然就想要探究更加深層次的規律以及學習內容,此時老師就可以引導他們去接觸國外的文化背景以及等,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跨文化交際當中去,有利于日后參與到商務活動當中去。
三、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正式加入了WTO組織之后,經濟也愈發明顯地融入到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當中,也讓各個學校實行商務英語教學培養跨文化的交際能力變成了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本文的分析來說,目前商務英語教學需要適當地結合跨文化交際的一些策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基礎之上,保證他們能夠在國際商務活動當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牟常青 宋鳳茹 單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郭遂芝.商務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3).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人員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際中本國和異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國際商務英語翻譯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丟失與扭曲,要想方設法使這些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去除。
自從我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以來,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不斷加強,對精通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作為溝通各國經濟交流和商務活動的語言工具—商務英語,已成為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專業學科。商務英語涵蓋了相關不同領域的專業英語,例如財經英語、會計英語、金融英語、法律英語、外貿英語、廣告英語等等。商務英語研究的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般商務用途英語(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專門商務用途英語(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務英語的特點是它為國際商務活動這一特定的專業學科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它既有英語語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語基本語法、句法結構和詞匯,又具有獨特的語言現象和表現內容,研究其語言現象,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以掌握其翻譯時的特殊性和規律性。
一、跨文化交際與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
世界各國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及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各國商人的相互商貿往來即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有著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們在交流時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間的文化障礙,以共同達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國經濟、文化、軍事等交往中,英語是首選語言。英語的詞匯量豐富,它不斷吸收各國語言詞匯,具有多樣性、易變性,因此人們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須特別關注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異,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對等。
奈達博士在談到翻譯問題時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也說過:“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
上述這些權威的觀點對目前商務英語翻譯仍具有指導意義。一個國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種文化所取代,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該十分重視文化因素,特別注重文化信息的傳遞,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對等。具體到翻譯就必須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
例如我國在評比企業的等級時不少企業為自己是“國家二級企業”而自豪,但有的廣告卻把“國家二級企業”譯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語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標準的;劣質的)這里有“差的”含義,與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異,不如譯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貼切些。
語義信息等值和風格信息對等是商務英語翻譯中最起碼的對等。在這基礎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種文化信息,翻譯人員必須盡可能把原文中的這種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譯入語中體現出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與譯入語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一種深層次的對等。在具體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中,語言翻譯轉換過程中這種文化信息的扭曲、丟失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譯:“我們希望產品的圖案和色彩能照顧到歐洲人的心理。”有譯者譯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這句譯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譯者把“心理”譯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沒什么不對,因為在漢英詞典中也是這么對應的。但通過細細推敲原文,我們會發現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種人的“偏愛”和“情趣”的含義,而“psychology”這個詞則側重于指“心理學”或“人的心理過程”,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再比如:“本協議及附件用中英文書就,兩種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譯者譯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這里譯者把“兩種文字”譯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討,通過仔細分析原文,這里的“兩種文字”應理解為“用兩種文字寫成的文本”,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哪種“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譯文似應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異和語義差異引起的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幾種情況
世界各國每年至少有數萬種商品被介紹到全球市場(其中多數被介紹到美歐市場),但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銷路不佳,究其原因,蓋因許多廣告正文錯誤疊出,有拼寫錯誤,也有句法錯誤,.還有用詞錯誤及文化錯誤,出現“胡譯”、“死譯”等,所有這些錯誤都有損企業形象和產品的銷售,“國際營銷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錯誤營銷和廣告戰役中失敗的廢墟之上,他們中大多數失敗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錯誤”。這些交流的錯誤和失敗或者是由于忽視文化差異,或者是對文化差異的無知造成的,因此為避免這些差異引發的失敗,商務英語翻譯人員就要探究了解這些差異的起因,力爭在翻譯時盡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譯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語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為原料釀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沒有添加某種水果的名稱,則專門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譯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體的酒,用dry(干)顯然是矛盾的。其實在英語中,dry還可以解釋“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漢譯應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應譯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有人把它翻譯為“FourAsian Dragons”這樣翻譯似乎不妥.雖然在國人的心目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人們常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漢語成語中常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來表達正面的含義,封建社會中至高無上的皇帝被視作“真龍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話傳說中,“龍”卻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在中世紀,“龍”( dragon)被視作罪惡的象征,圣經中惡魔撒旦被認為是“下he great dragon",這樣,我們在翻譯亞洲韓國,我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這四個在上世紀七、八+年代創造經濟奇跡的國家和地區時,似應譯成“Four Asian Tigers”較為妥當。
上述錯誤之所以出現蓋因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無視所導致,商務英語的翻譯人員似應從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異,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顏色的文化差異等處引起重視,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有時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譯到譯入語中,等值的標準有時也較難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異會引起以下幾種不對應的情形:
1.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見或不被重視
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發明并推出的新藥層出不窮,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國藥學界也無相應的中文產品和術語,于是只能采用音譯法來分別譯成“盤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們也就習以為常了。
又如國人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會從這一品牌聯想到吉祥與勝利,但中國人卻不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如果我們把其音譯為“娜基”,在國人的心目中也不會有什么聯想,但譯成“耐克”就大不一樣了,人們穿鞋子總喜歡它能結實耐穿,取名“耐克”會使人產生一種聯想,即這種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難,克敵制勝”的意思,這是翻譯人員在翻譯時根據其音節和鞋類產品應該具有的特點而獨具匠心的一種譯法,但也不得不承認翻譯中文化信息的丟失現象,因為原商標“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想起了Nike女神,同樣漢語中的“鴛鴦”常被用來指代夫婦,但譯成“mandarin duck”則不會使洋人產生類似的聯想。
2原語文化在語言中有明確的指代,而譯入語則須另行處理
中國文化傳統講究六六大順,八一八(發一發),但在英語中666卻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發(財)的內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卻是“7”這個數字,比如有一種碳酸飲料叫“seven-up",在譯成中文時似不應譯成“七上”,因為這會使人聯想起漢語中的成語“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譯為“七喜”則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