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6:23: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綿城市在景觀中的應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中央城鎮會議上發表了講話:“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
1 海綿城市的建設
海綿城市的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園林規劃設計的服務對象已擴展到大地綜合體,是多個生態系統的鑲嵌體,由人類文化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而形成[1]。
2 園林景觀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海綿城市,就是要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海綿城市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透水路面等措施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要的園林設計理念。
2.1 通過園林景觀手法實現低影響開發
低影響開發,其主要是通過對雨水的滲透、儲存、調節、傳輸、截污凈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和徑流污染。要真正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的要求,就要對城市空間進行重新認識、利用,因此,必須將此提升到城市規劃層面以及職能部門相互配合的操作層面,即“規劃引領”、“生態優先”。也就是說,要以各層級規劃為控制途徑,一方面保護現有可能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敏感區域,限制開發;另一方面將低影響開發這一理念植根于新開發或需要改造的城區。實現低影響開發的園林景觀手法主要包括下沉式綠地、綠地水體、生態鋪裝、屋頂綠化等。
(1)下沉式綠地的典型結構為綠地高程低于周圍硬化地面高程5~25cm,雨水溢流口高于綠地且低于硬化地面。廣義的下沉式綠地還包括洼地、雨水花園、雨水塘、雨水濕地、多功能調蓄等生態雨水設施,可作為海綿城市蓄水功能的重要措施。
(2)綠地水體包括低洼處水體、水景、溪流的景觀蓄水小壩、蓄水池等,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可設法適當增加,達到降峰減流的目的。
(3)覆蓋城市地面的除了綠地以外,還有建筑和各種地面鋪裝,如果這2部分都能接近綠地海綿體雨水吸納水平,就基本達到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在人行廣場、停車場等地區,大量采用具有滲水性能的面層鋪裝,滲水地面不僅可以減少地面的熱量反射,還能保持土壤的生態功效。雨時能較快消除道路、廣場的積水;集中降雨時能減輕城市排水設施的負擔,防止河流泛濫和水體污染[2]。
(4)截留雨水的措施不僅只在于地面,屋面雨水的處理同樣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適的屋面打造綠色屋頂,更加有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減排和凈化,帶來極大的生態效益、環保效益。簡單式的屋頂綠化僅以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為主,種植土覆土淺、結構承載力小投資小、安全性好、易于推廣,因而推廣前景可觀。
2.2 園林植物的滯留系統
園林植物越多、樹木越高、樹冠越密、層次越多、葉片越細,滯留的雨水越多,生態效益越好,留蓄雨水的量越大,海綿體就越有效。因此,植物配置首先要考慮綠地上的喬木覆蓋率和多層植物覆蓋率。植物的配置形式以自然多層次混合植物群落為主體,喬灌木3層搭配,避免大面積使用單一植物的配置形式。植被覆蓋度高、層次豐富、枝葉密集則雨水下落到表土的速度減緩,疏滲能力則高,反之則低。
3 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要符合因地制宜和經濟適用的原則
我國地域幅員遼闊,地面環境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因此,應根據本地自然地理條件、水文地質特點、水資源稟賦狀況、降雨規律、水環境保護與內澇防治要求等,合理確定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與指標,科學規劃布局和選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多功能調蓄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
4 結語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園林景觀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海綿城市的理念更應該滲透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才能更好地實現雨洪資源的利用,修復城市生態,改善城市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海綿城市;園林景觀
Practice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dea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Zhou Li-jun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LimitedShanghai200041)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aesthetic taste, as well as gree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popular people,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s also made a better request for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ponge city in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due to a number of factor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need for its reform. "Sponge city" is a low-impact development of the rainwater system, integrated a new generation of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concept, its protection in the reg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natural water ecological balance, can break the 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Natural harmony symbiosi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ponge theory will enhance the function and function of landscape, so that it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rainwater resources recycl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hile beautifying the city.
【Key words】Sponge city;Landscape
隨著城市的發展及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自然生態平衡日漸被破壞,城市存水、凈水能力持續降低,導致地表徑流量增加、地下水污染及水位降低、洪澇災害頻發、河流水系生態惡化等問題。例如,近年來很多城市在汛期,都出現了“逢雨必澇”、“城內看海”的痼疾,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近幾年,在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相關人士提出了海綿城市(sponge city)的概念,并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積極融入海綿城市概念,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1. 海綿城市的概念
澳大利亞研究者最早提出“海d城市”理論,如今,國外已經建成了比較完善的“海綿城市”系統(如圖1),實現了綠色水循環和良好的雨洪管理。我國在2013年提出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自然水文循環,增強城市應對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的能力,實現內澇防治、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和水生態修復等目標。
2. 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
2.1原則。
(1)安全原則。
海綿城市應該與城市防洪排澇的標準相互結合,構建一個安全的城市雨水控制系統,以提高城市雨洪管理能力,確保城市供水、用水安全和水生態平衡。
(2)生態原則。
在規劃和建設海綿城市時,要充分考慮保護城市生態安全,比如公園、綠地、湖泊、河流、溝渠等海綿體,要優先使用自然系統進行“滲、滯、蓄、凈、用、排”,從而有效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
(3)因地制宜原則。
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地質、水文條件,分析影響水資源開發與控制的因素,并因地制宜的去選用影響因子比較低的開發設施或系統。
(4)統籌建設原則。
海綿城市的建造需要多個部門、多個專業協調去運作,并做到分工負責,遵照同設計、同施工、同投產使用的原則,確定影響因子低的因素,統籌規劃。
2.2海綿城市的規劃目標。
(1)提高雨水利用。海綿城市通過集蓄和滲透,可以實現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地表徑流系數。另外,通過池塘、自然水體、濕地等海綿體,吸收、滲透、儲蓄、凈化雨水;在非降雨期間,可以將這些雨水“釋放”出來進行循環使用,從而達到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如圖2)。
(2)改善城市景觀。將海綿城市的理念運用到城市園林的設計中,既能提升城市園林景觀的觀賞性、實用性,也能保護自然資源,改善水環境和水文地質條件,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3. 海綿城市理論下的城市園林設計
3.1加強城市園林設計規劃。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和環境條件,氣候、水文及植被覆蓋等也存在很大差異,在對城市園林景觀進行規劃時,應結合城市建設布局、自然生態條件、地域文化等,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海綿城市”注重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環境,強調低影響開發,是一種高效、和諧的人類棲境,能使各類物質、能量、信息得到充分而高效的應用,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因此,應將海綿城市理論融入到園林設計規劃中,充分發揮園林景觀在保護自然、提高綠化覆蓋率、美化城市環境、改善水生態環境的作用。
圖 2“海綿城市”水循環示意圖
3.2科學設計雨水集蓄系統。
(1)增設道路滲濾溝。如今,城市建筑和混凝土道路數量越來越多,土地硬化和水資源破壞問題比較突出,這不僅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平衡,也極大地降低了城市存水、凈水能力,導致地表徑流量增加、水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另外,傳統的城市采用快排模式、泄洪能力設計偏低等,在強降雨來臨時,往往因泄洪不及時,而引發城市內澇。在修建城市道路的時候,可借鑒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兩側增設滲濾溝。這樣,在降雨的時候,就可以將雨水收集起來進行循環處理與利用。
(2)應用滲透性鋪裝。滲透性鋪裝可以促進地面滲水、排水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與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較,滲透性鋪裝既能節約物料,降低成本,也符合園林生態化設計理念,有效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在進行鋪裝設計時,為增加穩定性和透水性,應在地面上鋪設砂礫墊層,在此基礎上,主路可鋪設磚層,兩側及輔道可鋪設石子路,從而更好地實現雨水的“滲、滯、蓄”雨洪管理目標。
(3)構建園林生態水渠和雨水緩坡。在園林景觀內,可依據園林景觀的自然條件,建設生態水渠,以實現觀賞和雨水蓄集的目的。生態水渠可分為明渠和暗渠,明渠采用砂礫、石子和透水土工布進行鋪設,暗渠時在園林景觀建設時便預留排水溝,實現雨水滲透吸儲。
3.3科學設計雨水儲蓄體系。
(1)集雨型綠地。集雨型綠地的植物配置,一般選擇耐濕澇植物,這類植物具有良好的儲水功能,當多余的雨水導入集雨型綠地后,能夠得到良好的蓄積。同時,集雨型綠地也可稱為園林景觀的一部分。在雨季持續時間較長的南方,可大量建設此類集雨型綠地和小型濕地。
(2)人工湖。人工湖在城市園林景觀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人工湖既是園林景觀的一部分,能提升園林景觀的靈動和意趣,也是雨水儲蓄的“海綿體”。在平常的時候,應嚴格控制人工湖的水位,確保在下雨時,可以充分發揮出雨水儲蓄的功能。另外,還要配置具有自潔能力的水生植物,以保持湖水清潔,降低維護成本。
(3)地下儲水池。規劃設計園林景觀時,可在地下設置多個專門的儲水池,并與生態水渠、道路滲濾溝、雨水緩坡等相連接,這樣,各個“海綿體”收集的雨水,都可以流到地下儲水池中,并進行處理,以供二次利用。
3.4建立合理的雨水凈化系統。
(1)采取土壤滲透凈化。例如,利用草坪、土壤等進行雨水滲濾凈化,然后,再通過次級凈化池或滲濾池中收集。
(2)生物處理凈化。利用生物自身具有的凈化功能,對雨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分解,以達到雨水凈化的目的。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一般是借助植物進行雨水凈化,例如,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吸收雨水中的各種元素及雜質;利用植物的代謝作用,對雨水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吸收分解。此外,還可采用微生物凈化方法來實現雨水循環利用。
4. 海綿城市理念應用到園林設計中的對策
(1)轉變工作人員的設計理念。
受到傳統園林設計觀念的影響,設計人員在設計排水系統時,主要采用的是水泵、管渠等等,對于園林道路面e的設計過大。尤其是有些設計人員遵循末端集中排水的原則,導致了許多園林出現了大雨必澇的現象。海綿城市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自然排水,優先選用一些低影響設施區排水,比如下沉式綠地等,注重源頭分散控制,而不是末端集中法。因此,為了滿足現代化園林設計的要求,必須轉變設計人員的設計觀念。
(2)合理選擇“海綿體”。
海綿園林的作用主要有三個,包括保護園林原有的生態系統、恢復原來被破壞的生態系統、低影響開發。但是,在建設海綿園林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問題,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每個地區的環境和氣候各有不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每個城市的降水量也不同。所以為了充分的展現出海綿體的作用,工作人員應該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年平均降水量,來去選擇合適的“海綿體”,對“海綿體”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查,施工單位根據工作人員的調查情況,在去進行合理的采購,這樣可以從根本上保證“海綿體”的質量。
(3)進行低影響園林景觀開發。
首先要做到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穩定的融合,降雨之后,要采取源頭分散的控制方法,將排水量和徑流系數作為控制參數,合理的利用各種技術,比如設置透水鋪裝、蓄水池、碎石溝、滲透渠等海綿設施。在削減徑流的過程中,要做到有效緩解管網承受的雨水壓力,建立分布合理的排水網絡,促進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的完美融合。其次就是根據園林氣候和水土特征,合理選擇具有雨水集蓄作用的植物,并進行科學配置,增強園林景觀的立體感、美觀度,確保水循環良性運行和水資源利用最大化。
5. 結語
現今人們對于居住景觀的設計要求越來越高,在進行城市園林設計中,必須要結合海綿城市的概念,做到合理設計景觀、合理選擇“海綿體”、轉變工作人員的設計觀念,這樣才能夠合理建造海綿園林,多角度去滿足人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葵. 海綿城市理論在園林設計中的滲透[J]. 中國林業產業,2017,(02):81.
[2]亓新慧,張琦.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園林設計探析[J]. 中國林業產業,2017,(01):88.
[關鍵詞]海綿城市;作用;建設;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2-0182-01
城市建設中除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之外,需要對城市的生態景觀進行合理的設計,生態景觀設計已經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設中,人們更關心的問題是怎么將生態景觀建設的合理。本篇文章以海綿城市為例,分析城市的景觀設計。
一、園林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方式與舉措
海綿城市是近些年來在我國發展起來新名詞,顧名思義,海綿城市就是打造海綿一樣的城市,使城市具備海綿一樣的特征,進而實現城市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對海綿城市建進行設十分主要的一點就是海綿城市建設一定要要與景觀綠地的建設保持一致。我們都知道綠地有著防風沙,和一定的儲水的能力,這和海綿城市的建設有著一致的效果與作用,這就首先對海綿城市建設可以與景觀綠地建設相融合保持一直,在具體進行融合的過程里主要就是依賴于景觀綠地就可以憑借其自身的地形構成自然收集雨水的能力,這樣不但能夠使得景觀綠地的植物能可以依賴豐富的雨水去生長的更好,并且景觀綠地在雨水充足的季節還能夠把植物使用不完全加以儲存,構成地下水,便于在干旱的季節能夠進行水分的供給,同時對于當地的氣候以及生態的環境建設也有十分主要的輔助作用。把海綿城市的景觀綠地建設與城市建設加以融合可以說是當前我國家的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創新項目,并且也是最為合理的一個項目。
二、海綿城市主要作用的分析
1.對生態的環境加以保護,使其恢復自然植被
海綿城市建設的概念已經在世界的范圍中夠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并獲得了合理的推廣,這種建設觀念之所以被人們所關注是因為其能夠對生態環境起到保護的作用。海綿城市建設時對于排水系統給了非常好的使用,在城市的多個地帶建設雨水的儲存系統,例如道路的建設,綠化帶還有公園等,架設這些場所的蓄水功能,這樣能夠對城市雨水自身的作用加以恢復,推進城市水循環系統能夠發揮出自身的能力,使其達成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目的,并且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使用也能夠令城市的自然植被出現非常好的狀態。
2.控制水污染
海綿城市建設概念的合理進行還能夠起到一個十分關鍵的作用,也就是對水污染加以控制。海綿城市設計過程中城市水循環系統的表現設置十分好,雨水落到地面后就會滲入到海綿體里,其與部分水會流到循環的系統里,而部分水則會被留在海綿體中。盡管當前城市綠地的建設已經非常完善了,可是綠地對降水的攔截作用并不是十分的明顯,隨著城市中海綿體的不斷增加,能夠把降水里污染物予以沉淀,從而對其完成分解,最后符合凈化的作用,對自然生態的凈化加以實現。
3.減少內澇的風險
海綿城市建設依賴海綿的基本性能進行,把海綿的自身的特征使用在城市的建設中,其一就是水分的特征,其二就是力學的特性。當前許多城市的雨水蓄水能力無法充分的獲得發揮,這時如果遇到了比較大范圍的降水,城市的地區都會受其影響,產生頻繁的內澇現在,對人們的出行產生阻礙。海綿城市建設規劃主要是處理這一問題,對雨水的排水系統加以完善,把落到地面和草坪與河湖的雨水得進行合理的使用。
4.對城市的地下水加以補充,推進水循環
在過去的城市建設過程中,排水系統設計有著很大的缺陷性,其急需獲得處理。海綿城市設計概念是在城市原本的排水系統之上加以完善的,使得城市的地下水變得更加的充足,這些都需要通過海綿體完成雨水的儲存和循環使用,海綿體涵蓋很多方面,能夠令綠地和道路,還能夠令江河湖,把城市的地下水長久的維持在充沛的情況下,而且使用循環的形式完成二次利用。
三、園林設計海綿城市使用分析
我們將寧夏在景區的設計中對于景觀道路設計進行分析,其將紅色的透水瀝青道路,用紅色的道路作為我們偉大“母親”的彩色飄帶。考慮到其地處三大沙漠包圍之中,年平均降雨量僅200m m左右,而項目設計定位為旅游景區,主要景區采用河灘木棧道和汀步串聯相關景點,所以項目中水系景觀對景觀用水的需求量相對比較大。黃河的水位高低受上游的水流量影響較大。為解決景觀用水的需求,我們在沿景區周圍的交通道路設計中采取在地勢較高的地段設計交通干道,干道采用的透水降噪瀝青路面是一種新型路面,該瀝青混合料采用透水瀝青專用改性劑對瀝青進行改性,配合特有斷級配的礦料級配設計,壓實后空隙率在20%左右,雨水能夠在混合料內部徑流排出,骨料嵌擠和多孔隙是該混合料的特點。有效減小對環境的影響。格賓籠是近年來廣泛運用于交通、水利、市政、園林,水土保持等工程項目中的一種新型材料結構。格賓籠是將抗腐耐磨高強的低碳高鍍鋅鋼絲或5%~10%鋁鋅稀合金鍍層鋼絲(或同質包覆聚合物鋼絲),由機械將雙線絞合編織成多絞狀、六邊形網目的網片,其雙線鉸合部分的長度應不小于5cm,以不破壞鋼絲的防護鍍層。詳見行業標準Y B/T4221-2010。格賓網可根據工程設計要求組裝成箱籠,并裝入塊石等填充料后連接成一體,用做堤防、路基防護等工程的新技術。在該項目中,部分景點需要對河岸的護坡加以保護,為了確保景觀道路滲透下來的雨水以及河岸淺灘匯聚的雨水能自然地匯集到景區的水系景觀中去,在雨水匯聚比較集中的地方,采用混凝土地板基礎+賓格籠內擺放礫石做強身+沿岸側加鋪透水土工布做襯墊層的駁岸機構形式,有效地將雨水匯聚到景觀水系的循環系統中去。
四、海綿城市在景觀中的使用
1.在對城市進行道路設計的過程中,能夠使用透水鋪裝的方式,這樣不但能夠容納更多的車輛,并且還能夠推進水資源的有效使用,雨水透過新型路面滲透到地下,在這一過程里能夠把降水中里的污染物或者是顆粒予以清除,這樣就不會對地下的水資源造成污染,促進城市區域附近環境得獲得顯示的改善,植被的水分充分,極大的減少了植被綠化所需要的資金。
2.同時還可以在景區中種植一些有著非常好透水性的植物,這些植物能夠對雨水起到凈化的作用,從而使得儲存下來的地下水和地表水都是不受到污染的水資源,從根本上把水污染進行控制。
3.上文中提到下凹式的綠地也能夠引入景區綠地的規劃建設上,這樣的的設計能夠非常好的降低水資源的消耗,并且對地下水循環系統的夠合理使用加以保障,并且還能夠充分的發揮出其自身的功能性,對水資源進行儲存與凈化。
4.凈化臺地在景觀水資源的使用在儲存上也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景區應該盡可能的設計一些凈化的臺地,把景觀放置在山坡或者是高一些的地帶,下面能夠建立相應的花壇或者是水池。這樣的一種凈化臺地的建設能夠很好的預防雨洪,假如受到暴雨和雨水的侵襲將會從上到下的流到臺地附近類似花壇或水池中,在這一過程里,雨水的沖擊力有所降低,起到了很好的防洪作用。
五、結束語
當前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在我國的城市講給建設上獲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這種設計理念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也獲得了合理的使用,其推進了景區建設,使其變得更加的合理。
參考文獻:
[1] 章林偉.海綿城市建設概論[J].給水排水,2015(6):1-7.
[2] 海綿城市建設聚焦[J].中國勘察設計,2015(7):28-29.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壞境;規劃
現階段我國在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同時也導致一些負面問題發生,譬如遇到暴雨天氣,城市路面出現的嚴重積水問題就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對此,在城市建設中,應當充分融入當下新型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以便有效的緩解城市建設中的問題。海綿理論的提出,使得城市在規劃與建設工作上有了新的方向,可以有效的促進城市發展的生態平衡,其中最為顯著的作用是解決城市用水問題。園林景觀作為城市人口休閑放松的集中區域,在建設中巧妙結合海綿城市理念打造人工湖,不僅可以愉悅游覽者的心情,還可以起到儲存雨水的作用,為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作出貢獻。
1海綿城市理念的意義
海綿城市的理念可以理解為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在雨水的儲存方面既可以吸收也可以釋放,而這一特點主要是指城市的排水系統。現在許多城市每逢雨季就會使得城市排水工程癱瘓,這不僅會給城市的正常交通帶來影響,也會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一定的威脅,因此有效的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可以有助于緩解這類問題。此外,這一理論不單是對排水工作起到作用,還可以在儲水、凈水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現。這就需要在具體的發展建設工作中,充分的結合人工措施,合理應用各項設備,以此來推進海綿城市理念的落實,并為實現收集雨水以及充分利用雨水工作做出一定的貢獻,以此來緩解城市積水以及水資源短缺的問題[1]。如圖1所示。圖1海綿城市示意圖
2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2.1結合當地情況因地制宜實施海綿城市理念
現階段各城市在規劃與建設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僅是受到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當地地理環境的限制。因此在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工作上,相關部門應當依據當地地域性的特點,充分結合城市的地質條件以及水文情況,因地制宜進行規劃,適當調整相關思想,制定可行性強的方案,以此來促進海綿城市理念的落實。
2.2合理規劃有序的開展海綿城市的建設工作
海綿城市的建設表面意義是對城市排水工程的改造,但實際上是對城市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便利因素。這一理念落實在具體的工作中,需要多重部門進行分工協作,這就意味著在實際開展城市理念建設的工作中,需要相關部門做好規劃工作從細節著手,無論是對施工前還是施工期間這一理念對城市交通帶來的困擾問題,都應當要求相關部門提前做好安排。此外,在開展海綿城市理念建設方面,設計人員要綜合考量當地地域以及水文化的特點,做好施工前的規劃工作,預測可能發生的各項阻礙,以便提前做好相對應的應急預案,保障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而推動海綿城市的建設。
2.3保障生態發展的原則
現階段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應當本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而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也是這一原則的有效驗證,因此在海面城市理念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當本著對現有生態保護的原則開展各項工作。海綿城市理念的建設對于城市排水工作的改善最為明顯,因此在進行雨水排泄工作方面,應當將雨水等排放到城市公園以及綠地等對水量有充分需求的區域,這種做法可以有效的緩解道路積水對城市交通以及人民生命安全帶來的威脅。另外,將雨水排放到公園等地有助于減少綠化植被的灌溉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節約用水的作用,這對于保障生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4落實海綿城市理念應當以保障安全為前提
對于任何事情的開展都應當以保障安全為前提。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也是如此,即使是落實海綿城市理念也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因此在具體的設計工作中,設計人員不能為了提高建設效率而簡化必要的設計流程,忽略排水系統的穩定性,這會為日后的使用留下安全隱患。因此,在實際的設計以及施工方面,相關人員應當以保障安全為前提,只有充分保障實際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轉,才能使得城市的發展不受各類水災所影響,進而才能保障人們日常生活不被影響。
3園林建設中引入海綿城市的理念
3.1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綠化方面的應用
園林景觀的設計以及規劃工作對于城市建設工作來說十分重要,對此相關部門在開展園林景區工作設計時要事先進行勘測工作,包括對景區土壤、水域等問題的勘察,以保障在設計過程中各項參數能夠更加準確。另外在進行園林景觀綠化植物的選擇工作上,也應當結合當地的氣候變化進行選取,盡量做到不同品種的樹木能夠搭配種植,以保障景區內大眾的視覺美感,最為重要的是不同植物搭配種植還可以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2]。
3.2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凈化系統
海綿城市理念的建設最為關鍵的是雨水凈化系統的建立。該項系統的建立對于水資源的利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城市中的園林作為雨水凈化工作的天然加工廠,在實際的設計建設中也應當充分考慮到該區域的綠色植物以及巖層土壤對天然雨水的自然凈化處理功能。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可以充分利用巖石土壤對水資源的凈化處理作用,同時也可以利用草坪下的土壤建立水資源回收系統,這樣不僅完成了雨水的收集工作,也為雨水循環回收利用提供了便利,而且綠植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凈化功能,可以有效的去除掉雨水中的一部分有害物,對此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凈化工作對于推進城市綠化以及建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圖2所示。圖2雨水凈化系統
3.3海綿城市理念在道路和徑流規劃工作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我國的許多城市在排水工作上做的不是十分盡如人意,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在強降雨環境下會出現道路積水的現象,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因此在進行城市道路規劃工作上,一定要提前考慮到降雨過后雨水的流向,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將雨水直接或間接引入到綠化帶,這樣既緩解了降雨對道路交通帶來的不便,也可以在綠化帶灌溉方面起到了節約用水的作用。此外對于一些低洼路段的建設可以在道路的盡頭凹陷處建設綠地景觀,使其成為儲水系統。對于此種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該區域處于污染嚴重或者污染物較多的環境,則應當先建立過濾系統,再將雨水排入綠化帶。
3.4建立城市雨水儲存系統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充分結合雨水儲存系統,可以使二者得到同時發展,譬如在園林設計時,可以通過建設人工湖的方式來增加園林設計的美感和意趣,并起到收集城市雨水的作用,實現儲存雨水的目的。同時,人工湖中的自然植物在凈水工作上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僅能夠保持湖面的清潔,還有效的避免了雨水沖刷泥沙所帶來的污染。對于降雨量較多的城市來說,可以在園林內設置對應的水渠位置,一方面用于城市雨水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還可以將雨水進行二次利用。
4結語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這種全新理念的提出,為城市雨水凈化,應對城市雨水自然災害以及園林景觀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當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對雨水的凈化處理,將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充分融入到園林景觀的設計當中,為城市中水資源的回收利用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方正,胡楠,李雄,等.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響應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07):39-45.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園林;低影響開發
生態園林設計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結合景觀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和有關城市生態系統理論,建立清潔、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而海綿城市立足于水生態,作為一種生態途徑,旨在不同尺度上綜合解決中國城鄉突出的水問題。通過生態性的思路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建設低影響開發的生態排水設施,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從生態園林和海綿城市2個概念可以看出二者的宗旨一致――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謀求可持續發展,恢復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而促進城市生態的建設和發展。
1 海綿城市
1.1 海綿城市的概念
傳統城市建設過分強調鋼筋水泥的硬化作用,城市降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出,在極端天氣下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等問題。為了應對城市水生態問題,國家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把城市看作是一塊“海綿”,讓其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海綿城市是一個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生態宜居城市。海綿城市主要通過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和生態排水設施,建立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不同的“海綿體”,通過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來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1.2 海綿城市建設原則
1.2.1 規劃引領原則。海綿城市整體規劃的好壞是建設項目能否正常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城市規劃需要全局考慮城市的生態系統,先規劃后建設,發揮規劃的控制和引領作用,落實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內容。
1.2.2 生態優先原則。生態是海綿城市的基礎,規劃和建設時在考慮保護公園、綠地等生態綠線“海綿體”的同時,還應特別注意保護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藍色“海綿體”,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
1.2.3 安全為重原則。海綿城市應結合城市防洪排澇標準,與工程措施共同構建城市雨水管控系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安全,增強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1.2.4 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水文地質特點,合理確定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與指標,并因地制宜地選用各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
1.2.5 統籌建設原則。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涉及到多部門、多專業,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統籌建設,各部門和各專業要分工負責,協調統一,堅持同時規劃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原則,確保落實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指標和技術要求。
2 海綿城市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2.1 區域層面應用: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
區域層面強調保護和修復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生態園林規劃設計中,在體現園林景觀藝術特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其生態功能,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的保護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也要作為生態園林設計中考慮的關鍵因素,需要加強生態修復已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調蓄空間,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區域性和協調性。
2.2 城市層面應用:低影響生態開發
在城市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地減少破壞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2.2.1 生態雨水廊道。生態園林設計中要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來保證城市水系結構的完整性,優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同步優化、調整藍線周邊綠地系統布局及空間規模,實現自然、有序排放與調蓄,優化水域、岸線、濱水區及周邊綠地布局,并銜接控制性詳細規劃,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雨水廊道,達到水系及周邊地塊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生態園林設計中要充分結合城市水域、岸線、濱水區,明確水系保護范圍,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明確的水生態敏感區保護要求,劃定水生態敏感區范圍并加強保護,已破壞的水系應逐步恢復。生態園林設計中要轉變傳統設計理念,不能將排水功能過于依賴管渠、泵站等相關設備,尤其是要轉變傳統“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的設計方法,應該在城市水系規劃中盡量保護與強化其對徑流雨水的自然滲透、凈化與調蓄功能,優化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濕地(自然凈化區域)、湖泊(調蓄空間)布局與銜接,并與城市總體規劃、排水防澇規劃同步協調。
2.2.2 組團雨水花園。組團雨水花園是兼具審美性和生物保水功能的滲透性淺口綠地,被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種生態可持續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雨水花園作為一種別致的園林景觀,生態園林設計中要在滿足綠地生態、景觀、游憩和其它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預留或創造空間條件,對綠地自身及周邊硬化區域的徑流進行滲透、調蓄、凈化,并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相銜接。根據公園綠地、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等各類綠地低影響開發規劃建設目標、控制指標和適用的低影響開發設施類型,建立各類的雨水花園形成不同的“海綿體”。雨水收集是雨水花園的重點,屋面、道路、地表是收集的重點部位,屋面雨水從立管到建筑底部的收集槽,道路與地表雨水的坡度等問題需要結合場地具體設計。設計過程中,明確周邊匯水區域匯入水量,提出預處理、溢流銜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礎上,通過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種方式,將低影響開發設施融入到綠地規劃設計中,盡量滿足周邊雨水匯入綠地進行調蓄的要求。雨水花園設計時,為保證景觀效果可通過合理設置綠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換土或改良增強土壤滲透性能、選擇適宜鄉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長時間浸泡而影響正常生長,影響景觀效果。
2.2.3 道路生物滯留帶。生態園林設計中根據城市道路,小區道路和景觀道路等不同類型構建道路生物滯留帶,通過滲透、調蓄、凈化方式實現道路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設計中在滿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結合道路橫斷面和排水方向,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邊綠地空間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可以在道路的綠化帶、車行道、人行道和停車場等位置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如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滲管等,通過這些生態排水設施構建道路生物滯留帶,通過滲透、調蓄等方式提高道路徑流污染及總量等控制能力。
3 結語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和諧可持續生態城市的追求會永不停歇。“海綿城市”的概念要求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方針政策,符合廣大人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希望通過探索海綿城市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既能對目前存在內澇和干旱的城市區域有所作用,同時也能為以后城市生態園林設計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李迪華,袁弘,傅微,喬青,王思思.“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 城市規劃,2015(6)
1.1下凹綠地
通過蔡劍波等人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下凹綠地可以有效降低雨水的徑流速度及徑流系數,但要注意下凹綠地的深度不宜大于1.5m,以免導致積水太深,不利于植物的生長與人民生活的便利。
1.2路基安全防護綠化帶建設不合理會影響道路
路基的穩定,因為綠化帶中水分會滲透進入路基之中,對地基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為了降低這方面的影響,確保道路的穩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①在綠地與路基相連接處,添加防水設置;②設置阻水墻,常用材質為混凝土;③在綠地下凹前建立緩沖地域,便于降低徑流速度,減少滲水影響。
1.3布置進水口及滲透管(或溢流口)
側石切口的作用是將道路及其附近區域內的雨水進行收集,將其排入綠地下凹處,完成對雨水的生態管理,其在“綠色海綿”系統中充當雨水進入口的作用。如果雨水徑流量過大,超過“綠色海綿”的處理上限,就可以通過滲透管或者溢流口將多余的雨水排入其它雨水管理設施中,從而保證雨水管理工作的全面實施。
1.4土壤具有一定的滲透性
土壤除了要具備保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以外,還應有適當的滲透性。因此在施工建設以前要檢測分析土壤的性質,構建“綠色海綿”通常選用砂質土,因其滲透性好,便于雨水滲入地下。但如果土壤為粘質土或壤土,則需要改善土質。
1.5種植土上鋪設覆蓋材料
道路上車輛川流不息,排出了大量尾氣,嚴重污染了空氣和雨水,而“綠色海綿”會將雨水滯留,為了避免被污染的雨水污染種植土壤,可以選擇一些當地美觀的且不污染環境的材料構建覆蓋層,保護土壤。
2“綠色海綿”在城市道路中的應用
2.1行道樹綠帶
樹池式行道樹,即在人行道上采用樹穴種樹的方式進行綠化,并依據人行道的具體寬度,確定覆蓋形式。同時其還通過使用透水材料鋪設人行道,便于雨水進入土壤被植物吸收,進而對其凈化、存儲,形成“綠色海綿”系統。在人行道上以連接帶的形式種植行道樹,并用側石將其劃分為不同區域,進而再次建立一個“綠色海綿系統”。由于人行道的本職作用是便于路人行走,因此連接帶的規模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一般綠地構建的模型都是池壁垂直和底部平坦的下凹樣式。同時,由于行道樹的遮蔽,樹下光照較少,因此在選擇樹下植被時要選擇適合背光處生長的喜陰植被,如麥冬草等喜陰植物。
2.2分車綠帶
道路中的分車綠帶主要作用是處理道路上的雨水。為了實現道路綠化生態美觀的建設要求,道路綠化建設多以“綠色海綿”和常見植被作為綠化帶的主要構成部分。其綠化帶中“綠色海綿”和綠化植被的建設規模可參考當地降水量,經專業排水機構分析商定后確定。“綠色海綿”的長度與雨水徑流流速成正比。為了降低雨水徑流流速,可建立“景觀壩”用以降低徑流速度。在分隔帶側石上留30~40cm寬的雨水匯集口,便于將“綠色海綿”搜集的雨水匯集,注意溝底的坡度,橫向坡度可以傾斜而縱向坡度要稍微緩和。“綠色海綿”的構造方式自由,只需注意根據干濕帶的地質不同選擇相應的綠化植物。
2.3路側綠帶
人行道與道路紅線中間的綠帶即路側綠帶,其目的是處理人行道及其附近的雨水。靠近人行道的路側綠帶的設計要求限制很少,只需注意“綠色海綿”系統的綠地地形,應是淺寬面狀的下凹綠地。“綠色海綿”的邊坡根據情況可設計為傾斜或者垂直形狀,底部則是平底或者有一定坡度,同時根據綠化帶的規模決定是否建設“景觀壩”,綠地景觀的形狀并無太多要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建設。
2.4植物選擇
①盡可能地選擇本土植物作為園林綠化植被,也可以挑選一些合適的、已被馴化的其它地域植被;②選擇根系強健,莖葉茂盛、能有效凈化污染的植物;③選擇生命力強、適應性強的植物;④選擇可和諧共生的植被群,以免不同植株間存在競爭關系,影響植被的生長發育,保持綠化景觀的持續旺盛。同時由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影響,綠地的含水量并不是一定的,含水量隨著季節而發生變化,夏季降水量較大植被發揮調蓄作用,而冬季降水量較少,因此,所選植被要具備抗旱和抗澇2種能力。
3結語
現階段海綿城市建設在我國已被大規模實施和推廣,社會各界人們都在為城市化的健康發展而努力。項目規劃者更要以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完成海綿城市的建設,充分發揮其所應具備的功效。
參考文獻:
[1]邁克•懷特.雨水公園:雨水管理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M].張光磊,張瑞梨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關鍵詞:園林景觀;水景難點;解決措施;海綿城市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1017102
1 園林景觀水景的簡介與設計要點
1.1 園林水景
水被譽為園林景觀的靈魂,因為有水的參與,才使園林景觀不顯得呆板,變得靈動有趣,讓人的思緒隨著水的流動跳躍起來,讓人沉浸在纏綿流淌的園林美景中。古往今來,我國十分重視水體景觀的營造。在整個園林景觀中,潺潺流水的景觀為生硬的山石布置注入生機,呈現出一種靈動、活潑的形體。以水為襯托,能讓人感受到在水一方,遠離塵世的優雅環境。以水為主體,輔以園林植物、構筑物或者動物為襯托裝飾,能為人們帶來生機勃勃的體驗,今天,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在很多的公園、住宅小區內,涌現出了大量的人工造山流水,水景也自然而然從傳統的園林景觀走入到人們的生活。尤其是近年來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更使水景景觀滲透到我們城市中的每一個角落。園林水景主要功能是為了讓人們欣賞、游玩、并且能融入其中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因而園林水景設計的初衷是如何展現景觀的形式美,海綿城市設計理念的引入,使其在兼顧美觀的同時又賦予了其滲水、滯水、蓄水、凈水、提供可利用水、排水等獨特的功能,同時成為海綿城市建設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1.2 園林水景設計要點
1.2.1 水景主要類型
(1)自然型水景。利用地勢或土建結構,挖池堆山仿照自然景觀而建成。如人工湖、溪流,瀑布、疊水等,這些在我國傳統園林中有較多應用。而今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公園中的人工湖成為自然調蓄池,自然水塘成為了雨水花園,水景被賦予新的概念和使命。
(2)人工型水景。依靠噴泉設備造景。建成各種各樣的噴泉如音樂噴泉、程序控制噴泉、旱地噴泉、霧化噴泉等。這類水景是近年來才在建筑領域廣泛應用的,主要應該于大型廣場、住宅區入口等。
1.2.2 園林水景設計手法
(1)形――靜態水面劃分。水的形態因水體的形狀而定,風景園林中的靜態湖面,多設置堤、島、橋、洲等,目的是劃分水面,增加水面的層次與景深,從而擴大空間感;或是為了增添園林的景致與趣味。城市中的大小園林多有劃分水面的手法,且多運用自然式,只有在極小的園林中才采用規則幾何式。
(2)聲――水聲再造。水本無聲,但可隨其構筑物及其周圍的景物而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響,產生豐富多姿的水景。王維的“聲暄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是動與靜的對比,也是石與林的交替而產生的一種水景。如音樂噴泉,不僅有音樂配合,還可以聲控使水體翩翩起舞。
水景設計應與項目實際的基本特征結合起來,使水景景觀不顯得單一獨立,其景觀效果及功能性才能得到完美的統一。生態性、節約性、環保性的水景景觀及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緊密結合必然會成為現代人在園林水景設計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2 園林景觀水景的施工要點
水景工程的基礎工程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管道工程、電氣工程三大部分。土建工程是在需要澆筑鋼筋混凝土的池底和池壁進行的,在水景工程施工過程中,池底施工必須確保不能使水滲透,保證它的堅實平整,擺脫過濕過軟。在進行澆筑時,必須檢查鋼筋是否綁扎牢靠、位置是否準確,確保澆筑成型后,沒有縫隙。池壁的施工比池底施工要求更加嚴格,處理毛壁兩邊施工前必須使表面干凈,還要保證它的濕潤性。在完成澆筑后,有必要對池壁池底進行裝扮,增加美感。管道工程是處理水的重要橋梁,關系著園林景觀水景設施的正常運行。管道要放置在合理的位置,要確保在維護時能夠方便處理。在電氣工程中,燈具的可靠性、安全性得不到保證,在日光照射下還會加速老化速度,極易出現漏電情況。根據這些情況,在施工時,要合理安排線路,對線路包裝,安裝漏電警報器,接地傳導裝置。要充分考慮到以上幾種情況,才能保證水景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有效的運行。
3 園林景觀水景施工的難點以及解決辦法
3.1 管道材料的選擇
以往熱鍍鋅鋼管多應用于園林水景工程,但是熱鍍鋅鋼管長時間使用后,表面一般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腐蝕,致使園林水景景觀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況且鋼管使用的壽命也不長。然而在園林景觀建設中采用不銹鋼、銅管的造價又過高。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就水景工程中的管道問題,設計者應采用UPAC管材,盡管這種管材也存在自身的缺點,比如材質耐熱性較低、在長時間照射下管道材質老化的速度會加快等,但是這種管道材質的優點是能明顯的防止流水侵蝕。因此,在施工時可以用UPAC材質的管道放在水池的最下端,不銹鋼或者銅管材質的管道放在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如此合理的統籌材料應用既能加強水景的美觀又能有效降低建設成本。
3.2 水泵形式的選擇
日前,許多水景工程建設為了能降低工程造價或者建筑面積,都采用了不需要泵房的潛水泵作為水利提升設備。其危害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水景經常會出現局部的缺陷,影響了水景觀賞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如若水泵的絕緣設備出現了損壞,將會導致水體帶電,可能誘發觸電等危險而存在安全隱患。但是如果采用離心泵,就會使管道的長度變大,而必須設置泵房,不僅增加水景的建設成本,還影響了水景的美觀。然而綜合權衡各個因素,安全性必須置于首位,因此離心泵是水景水利提升設備的首選。
3.3 燈光照明的選擇和電氣施工
在噴泉水景中必然少不了水下照明,照射燈和彩燈自然成為水景燈具的重點。就我國而言,較多的是使用具有塑料支架的飛利浦水下照明燈具,但這種燈具存在很多不穩定的現象。它的結構易于彎曲或者折斷,在水波動很強時或遭到其他外力作用時易于損壞,并且在陽光照射下,會加速塑料的老化,從而易使這種照明燈漏電,使水景存在安全隱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一般采用水下LED燈,這種燈不僅顏色種類豐富,而且使用壽命也長。能為水景景觀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
3.4 水景基底背景的應用
水景基底背景更多的時候能起到襯托水中景觀的作用,水面還可以作為水岸或者水中景物的襯托映照,能引起水面倒影,起到開闊視野,滿足視覺效果。在平靜的水面,無論水景景觀是否規則,是否經過開鑿,都可以起到裝飾園林的作用,同時平靜的水面還可以完全展示出天空,建筑,樹木的景物倒影。流動的水面則會加強反射效果,使整個景觀看起來栩栩如生。在水體景觀方面,要時刻保持水面的清潔,注意水體衛生,讓水景為整個園林景觀帶來別樣景色。
3.5 砌石類駁岸施工
施工單位在拿到設計圖時要先確定設計圖中水位線對駁岸的具體施工位置,用大概22 cm的距離設置水位防線。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可以選擇人工施工或者機械施工來進行對土方的開挖,土方開挖時一定要注意到駁岸放坡時的坡度,土方開槽后要立即打好基礎,確定開槽厚的形狀,加固土層,并且要在塊石混凝土分隔處進行灌注。在墻體岸邊的施工過程中,要確保水岸墻的平整和形式美,要嚴格對待每一個步驟,還要確保填充物具有防水性,防止水的泄露問題。在進行填充的時候,填充位置一定要比砌石墻面稍微低點,分隔縫要用水泥或者砂漿填滿。
4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水的理解和審美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水體的應用有了質的飛躍。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充分發揮水體的特性,不僅能給人們的心理和生理帶來愉悅感,還能賦予園區靈氣,因此,水常常被稱之為“園之靈魂”。 在我國傳統的園林中,有“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的說法,使用水景能提升景觀的審美趣味,為園林景觀加上點睛之筆。水景建設要遵循自然生態平衡,同時要利用好水體的特征,結合海綿城市理念把水體和環境景觀有機相結合,由此才能滿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雙重需要,調節人的思想情操,使水景設計最終能服務于人。
參考文獻:
[1]陳從周.中國園林鑒賞辭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58~62.
[2]張衛東.園林景觀水景工程施工技術分析[M].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7):85~89.
[3]汪 蕾,胡慧珂.水景的營造設計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方法[J].科技致富向導,2014(27).
【關鍵詞】 重慶市 海綿城市 應用 探討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城市建筑用地面積增大,土地資源變得尤為珍貴,而為了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很多土地被鋼筋混凝土所覆蓋,硬化地面遍布城市各個角落。柏油馬路、水泥建筑,這些均會導致城市土壤巖層被壓實,土壤透水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破壞影響,使得在出現大量降雨時,城市排水負擔過重。長此以往,城市排水系統功能喪失,造成城市居民生活災難,導致洪澇安全隱患,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水污染、洪流等城市災難。而山地城市重慶,在結合其自然環境、地理面貌水資源環境特征后,提出建設透水吸水、防洪排澇的“海綿城市”體系,為維護城市生態健康排水、完善城市綠地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1 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應用現狀
1.1 維護城市透水滲水功能
海綿城市的建立就要先從重視城市綠化開始,利用已建成的城市硬質地面周圍綠地環境,草坪花園等設施,合理增強地表滲水透水性。例如重慶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中運用到的主要措施就是在綠地內及周圍采用植草溝的方法,在雨水傳輸過程中逐漸減少地表徑流,加強地表“呼吸”作用。除此之外,重慶市還采取了一種污染控制技術,例如在建筑或者水泥馬路周圍使用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土壤聚合物,其作用是使細沙之間的粘性增強,在雨水沖擊時,能夠保持很好的穩固性,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水土流失現象,提高土壤滲水性,彌補原有土地滲水不充分的特點,同時也避免了水質污染。
1.2 防洪減澇,保障城市安全
在城市建筑建設中,將防洪減澇的設施與城市基礎公共設施結合,保障暴雨期間城市能夠正常運作,不會導致洪水災難突發。例如重慶市城市規劃建設中,坡度較大的地方很多,可在形成較大坡度的地區的路肩或建筑設施上建造能夠承載路面水流流徑的排水渠。并且可以設計水流流速階梯,這樣可以緩解水流流速過大的情況,防止洪峰出現。
1.3 保水滯水,緩解城市水危機
在干旱和暴雨洪水這兩個極端模式下,海綿城市的建設就起到了一個多面化的積極作用。在干旱期間,“城市海綿體”通過暴雨期間集聚的雨水,保障城市部分用水正常,防止城市出現水危機。例如重慶市利用小型花園景觀來應對大量降雨,例如花壇、水池,在暴雨出現時,可以短暫的積水蓄水,不僅能夠緩解城市排水系統壓力,還能為后期城市用水提供部分水資源。
1.4 充足地下水,維護城市水循環
重慶市還采取了“城市海綿體”能夠過濾凈化雨水的功能,有效保障了地下水維持充足的狀態。例如重慶市利用道路兩旁的綠化帶,在暴雨襲來時,可以讓雨水短暫滯留,并且對泥土起到過濾凈化作用,為之后的排水、凈水工作提供便利。
1.5 修復水環境,促進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
將城市景觀水資源系統與地下水資源系統相結合,采取防污染與生態修復的手段,將城市海綿體的承載能力提高,達到凈化城市水體體質以及促進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的。例如重慶市建立的大坡度徑流控制濾池系統,在雨水經過排水系統時,濾池上方會鋪設砂礫以此來分級過濾流經的泥水,從而達到凈化泥水,防止雨水過度污染,避免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及排水系統不暢等問題。
2 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
2.1 加強綠地建設,完善綠地系統
由重慶市的山地模式來看,應該注重加強功能健全、滲水透水性能良好的綠地系統。在保持原有綠地生態的同時,要注重自然生態要素的建立。提高綠化覆蓋率以及綠地分布范圍,對于一些地區,要加強綠地建設。例如充分利用濱江岸線、山脊、陡崖等一些具備山水城市自然地貌的地方來建設城市綠化,同時保留原有地的生物多樣性,結合當地地貌結構以及物種種群來建立豐富多樣的綠地海綿生態結構。同時也要加強城市山地公園與濱水公園的建設,積極發展綠地建筑及居民綠地開發,打造成熟綠地的海綿格局。
2.2 增設透水區域
提高城市透水地面的透水標準,要注重發展居民用地、馬路、公園以及一些城市基本設施建設等硬化地面,在其周圍鋪設帶有透水性質的地面鋪裝。例如鋪設一些具備透水性質的混凝土、瓷磚、以及路面水泥等。鋪裝地面應高于綠地設施,引導雨水由鋪裝地面流向綠地。建立科學的引流設施,使超過鋪裝地面滲透能力的水量能夠及時流向綠地,均勻分布滲水透水壓力。
2.3 完善雨水利用系統模式建設
根據重慶市各個地方不同的地形、水資源分布情況以及當地用水情況,要建立不同的雨水利用系統。雨水利用系統設施的建立應該與城市排水系統、防洪體系、生態環境、人造景觀等城市設施的建造規劃相結合。一些天然水洼地、池塘可以被用來作為一些調蓄蓄水池,以緩解城市洪峰,降低城市蓄水排水系統的工程造價。當然這其中也要注意雨水收集的季節性特征,以達到雨水利用最大化。收集來的雨水經過進一步的處理,可以用以綠地用水、路面沖洗或進一步儲存等。
3 結語
重慶市作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其城市建設與發展擔負著重要的責任。而如今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建筑周期變短,海綿城市的建設推廣也面臨著更加艱難的挑戰。海綿城市建立的有效性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新的開發建設就需要新的技術手段,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同樣需要一套新的建設理念,新的技術手段以及新的管理制度。重慶市的山體特征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需求與要求更加的急迫與嚴格,因此需要在已有經驗上,不斷完善探索,為重慶市以及全國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海綿城市理念;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城市建設;雨水排放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8-011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54
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雨水控制是其設計的重點內容之一,為提升水資源利用的科學性,海綿城市理念被提出來,并應用于下沉式綠地的優化設計中。將海綿城市理念應用于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中,能夠有效降低地面的徑流量,從而使城市洪澇災害得到控制。
1 海綿城市與下沉式綠地
1.1 海綿城市
在城市建設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城市的自然化,并對城市中的各類資源進行系統性的規劃,避免對生態造成破壞,從而在人與自然之間形成更加和諧的關系。在海綿城市的構建中,為增強城市的適應能力,使其不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需要對城市建筑的屋頂進行綠化。在強降雨天氣時,綠化屋頂能夠截流雨水,使雨水的溢流量減少,從而避免強降雨引起的自然災害。并且通過這樣的舉措,還能改善建筑的保溫效果。此外,海綿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設計中轉變排水防澇的思路,改變傳統思路下,大規模修建基礎設施來排放雨水的方式,將雨水進行循環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海綿城市理念下,在降雨天氣時,先將雨水截流,使其能夠緩慢的滲透,由于綠地、濕地等具有集蓄功能,所以能夠通過集蓄將雨水分流并凈化雨水。在遇到干旱天氣時,將集蓄的雨水排放出來緩解旱情,從而有效地減少地面的徑流量。在海綿城市理念下建設新城市,會對城市中原有的水文特征進行保護,將開發的邊界劃分出來,確保建設的綠地、濕地等水文特征能與原有的水文特征相協調,從而形成高度統一的生態系統。
1.2 下沉式綠地
從狹義上來看,地勢相對較低的綠地就稱為下沉式綠地,如果用數據來衡量,下沉式綠地一般比其周圍地面高度要低0.5~3cm。由于下沉式綠地與周圍綠地之間存在高度差,所以在遇到降雨天氣時,雨水能夠流入下沉式綠地,并被蓄積在下沉式綠地中,且蓄積的水面會低于其周圍地面。從廣義上來看,下沉式綠地在狹義意義上的下沉式綠地基礎上,其范圍還有所擴展,洼地、雨水花園等都屬于下沉式綠地。其中,狹義意義上的下沉式綠地,在道路和停車場的使用頻率較高,且其應用范圍也更廣。在海綿城市理念下,對下沉式綠地進行優化設計,設計的參數有具體的要求,在新建城市中,下沉式綠地至少要占綠地總面積的一半,且其O計深度應控制在5~10cm,不能超過20cm。而在城市下沉式綠地的設計中,設計人員應該根據城市綠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其土壤的滲水能力對下沉式綠地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確保其能夠滿足城市的發展需要。
2 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
2.1 豎向設計
在對下沉式綠地進行優化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其周邊的建筑、道路高程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雨水的滲透,使其不能緩慢地滲入下沉式綠地中。如果要在道路周圍設計下沉式綠地,則應該將其設置在路緣石和人行橫道之間。將下沉式綠地設置在靠近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地方,應注意把握好其與雨水口之間、與硬化地面之間的豎向銜接方式,避免其對交通造成困擾,影響人們的出行安全。因此,在下沉式綠地的豎向設計中,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在硬化地面與下沉式綠地之間設計合理的坡度,坡度不能太大,否則就會影響雨水流入綠地的速度。只有保持合理的坡度,才能使雨水能夠通過地面,緩慢流向下沉式綠地中;第二,將路緣石和地面保持在同一高度,如果前者高度高于后者,則應該在所有的路緣石上設置缺口,在缺口周圍鋪設鵝卵石,并保證鵝卵石的鋪設的均勻程度,從而使雨水能夠以分散的方式流入下沉式綠地中;第三,在下沉式綠地的中間或者在其與硬化地面相銜接的地方,設置雨水溢流口,在雨水的總匯流處栽種綠色植物或者用保護膜進行覆蓋,從而避免由于雨水的長期沖刷,導致土壤流失。如圖1所示為下沉式綠地豎向設計效果圖。
2.2 景觀效果設計
目前,我國的下沉式綠地設計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導致其不能將雨水有效的蓄積起來,在改善生態系統方面并沒有達到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在下沉式綠地設計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使下沉式綠地更具觀賞價值,并提升其使用價值。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在下沉式綠地的周邊開發池塘、打造園林、建設濕地,將下沉式綠地不能蓄積起來的水都分流至這些系統中,在土壤需要提高含水率時,就可將池塘中蓄積的水利用起來;第二,在下沉式綠地上面,種植一些耐旱和耐澇的綠色植被,在降雨天氣,耐澇植物能夠將大量的雨水吸收進來,而在干旱天氣時也不用對耐旱植物補充水分;第三,在綠地上鋪設各種顏色的石頭,如果遇到強降雨天氣,就能夠對雨水進行分流,從而有效避免在某一區域因降水量過高而使綠地下沉;第四,如果下沉式綠地的面積比較大,則應該將其細分為多塊綠地,并通過逐層沉降來縮小土方工程的工程量,節約施工成本,并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綠地景觀。
2.3 植物淹沒時間設計
在對下沉式綠地進行優化設計時,要把握好植物的淹沒時間,淹沒時間不能過長,否則就會導致植物根部的呼吸不順暢,致使植物死亡。因此在下沉綠地的設計過程中,要對土壤的滲透性進行充分的考慮,并結合綠地的下沉高度和雨水高度,對植物的淹沒時間進行設計。如圖2所示為下沉式綠地下沉深度與控制降雨量之間的關系:
為提高土壤的滲透效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在下沉式綠地的施工過程中,有的作業空間必須被夯實,應將這部分空間設計為硬質鋪裝,已經預定的下沉式綠地區域,則應該對其加以保護,避免其受到重型設備的碾壓;第二,對于已經進行壓實處理的土壤,如果需要借助相應的機械設備來改善其夯實度,則應注重改善土壤的結構,并通過加入適量的有機質、多孔陶粒等來改善;第三,如果土壤的滲透性本身比較差,為增強其滲透性,可在該區域添加適量的爐渣,以減少綠地植物的淹水時間。而在對下沉式綠地的深度進行設計時,則應該考慮施工區域的具體環境。一般情況下,砂土地區的滲透性都比較好,綠地的下沉深度就可設計為15~30cm,還可適當增加其設計深度,只要將植物的淹沒時間控制在24小時內即可。但是,如果增加下沉式綠地的下沉深度,施工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更多,所以下沉深度最好不要超過50cm。而黏土地區的滲透性一般都比較差,如果植物長期處于淹沒狀態,其根部的呼吸就會不順暢,久而久之根部缺氧就會導致植物死亡。因此,黏土地區的下沉式綠地下沉深度不能超過10cm。同時還可通過縮小雨水溢流口高程與綠地高程之間的差值,使綠地蓄積的雨水能夠在24小時內滲入到綠地中,從而減少植物淹沒的時間。此外,還需要考慮下沉式綠地周圍的地質環境和水文環境,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 設計注意事項
在進行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綠地的設計時,相關設計人員、技術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應嚴格注意和做到以下四點:第一,要綜合考慮綠地與其周圍的空間關系和豎向關系,避免各種突然情況出現,并對雨水出路進行合理的設計。為了增強綠地的蓄水能力,可適當建設一些雨水花園和濕地公園,以提高其承載力。同時還可在綠地或者公園內部,建設一些影響力較小的系統,對雨水進行凈化,并為周邊市民提供游憩服務;第二,在城市化建設中,需要建設活動廣場,打造商業區域,這些區域不僅面積大且硬化程度很高,因此可在這些區域建設透水路面,推行植草溝,并將廣場的地下空間利用起來,構建雨水調蓄設施,將下滲的雨水儲存起來,用于周邊的綠化澆水和灑水;第三,在城市的居住^域,可對屋頂進行綠化,也可進行家庭綠化,從而增加蓄水的有效面積;第四,在城市道路建設中,道路除要具備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功能外,還可將其自身空間與周邊空間利用起來,建設下凹式綠地或者透水路面,從而對雨水徑流量進行控制,提高徑流的水質。同時可將道路景觀綠化帶利用起來,構建下凹式的綠地系統,使道路雨水地表的徑流能夠流入綠化帶,并將其凈化后儲存于綠化帶中,而超標的雨水則會被排放出來。透水路面能夠增加雨水的入滲量,尤其是在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更應該大力推廣滲水路面,通過滲水路面來減少道路的雨水徑流。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相關研究中指出,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富有彈性,并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城市能夠通過自我調整適應這些變化,從而降低環境對城市的影響。因此,在下沉式綠地設計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需要對下沉式綠地的豎向設計、景觀效果設計、植物淹沒時間設計等進行科學優化,以便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從而提升綠地的蓄水能力,并合理凈化雨水,對雨水進行循環利用,對于提高其利用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龍春英,葛嘉浩.基于海綿城市對下沉式綠地雨水景
觀的探討[J].安徽建筑,2016,23(3).
[2] 周福燦.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主要運用
[J].建筑與裝飾,2016,(5).
[3] 劉俊杰,王建軍,馬小杰,等.云錦路下沉式綠地海
綿城市效益分析[J].中國市政工程,2016,(2).
[4] 畢雪嬌,馬玲.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主
要運用[J].江西建材,2016,(1).
[5] 謝勁松.“海綿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綠地空間設計
[J].建材與裝飾,2016,(27).
[6] 劉少華.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綠地設計
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4).
[7] 周迪.海綿城市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安
[關鍵詞]海綿城市;規劃;技術
中圖分類號:S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1-0228-01
為貫徹落實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方針,推動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這無疑是為全國各相關城市建設規劃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成為了城市規劃工作中的重頭戲。
1 “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面臨的各種水危機問題逐年加劇。水資源短缺、水污染、雨澇災害、地下水開采過量導致的地面下沉等等。這一些列的水危機都在制約我國的發展,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居民的生命。而“海綿城市”的提出正是基于要系統化、綜合化的解決上述水危機問題,以雨水的高效利用為目的,以低影響開發技術的選擇與應用為依托,結合不同城市的水情特點,將建設項目納入到城市規劃之中,成為各系統、各部門共同支持參與的城市建設項目。
2 “海綿城市”的定義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3 “海綿城市”的目標與要求
3.1 “海綿城市”的規劃目標
“海綿城市”的規劃目標是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領城市建設,促進生態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以生態、安全、活力的海綿建設塑造天津城市新形象,實現“水生態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景觀優美、水文化豐富”的發展戰略,構建完善的城市低影響開發系統、排水防澇系統、防洪潮系統,完善城市生態保護系統,建立制度完善、手段智能、措施到位的管理體系,形成河暢岸綠、人水和諧、生態宜居的綠色海綿城市。
3.2 “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意見》中要求,“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要統籌有序推進,從2015年起,全國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要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4 天津“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實踐
4.1 天津“海綿城市”規劃原則
天津“海綿城市”規劃原則是以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為目標,繼續全面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使天津市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協調統一。
一是要統籌規劃,近遠兼顧。在保證建設目標實現的前提下,對海綿城市相關建設行為統籌規劃、系統協調;合理確定建設時序,注重項目實施的評估和績效考核,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的持續性。
二是要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提高低影響開發設施的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
三是要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充分結合天津市地處濱海內灣、水系發達但生態條件不足、現狀下墊面條件不利、新建道路和公建設施多等特點,選用滲、蓄、滯、凈、用、排各類設施組合,因地制宜開展建設。特別針對天津市地下水位高,土壤下滲難度大,地下水礦化度高,蒸發強烈,鹽堿地分布廣泛。合理分析下墊面條件,確定天津各片區海綿城市建設適宜方式;針對鹽堿化的問題,篩選適宜的物種,凈化水質,強化下滲。
四是要全面協調,綜合提升。統籌城市基礎設施,與道路、綠地、豎向、水系、景觀、防洪等相關內容充分銜接。基于“海綿”理念,全面協調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與海綿城市建設,實現統一規劃、建設、管理與協調。
4.2 天津“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謀劃與制度保障
4.2.1 天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謀劃
海綿城市建設按照源頭、轉輸和末端全流程控制,采用蓄、滲、滯、凈等多種設施的優化布局,有效降低徑流量和徑流污染負荷。設施建設不能與周圍景觀沖突,優先保障景觀功能。
天津在建設規劃“海綿城市”規劃中,源頭控制設施新建區主要采用綠色屋頂和透水地面,建成區主要采用雨水桶和透水地面;轉輸控制設施采用雨水花園、植草溝、生物滯留帶和下凹式綠地,新建地區和老城區,特別是非工業新建區,重點考慮下凹式綠地;末端控制設施宜采用雨水塘和雨水濕地等小型調蓄設施。
地塊內雨水控制與利用應優先利用低洼地形,采用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等設施減少外排雨水量,鼓勵利用景觀水體、收集池、下滲設施等作為調蓄空間。
按照道路、公建、建筑小區和工業企業等建設項目類型的不同,有針對性的選取海綿設施,合理組合,處理路面雨水、屋面雨水等。
4.2.2 天津“海綿城市”建設制度保障
天津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時,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剛性控制指標,并將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充分納入,其他道路、綠地、涉水等相關專項規劃編制時也保持一致。在劃定城市藍線和生態紅線時,充分考慮了自然生態空間格局。強化城市豎向空間設計,將城市排澇規劃與城市防洪規劃充分協調銜接。市建設、規劃、水務、道路、園林、林業等行業管理部門同步完成相關專項規劃的修編工作。
嚴格規劃管理,將建筑小區雨水收集利用、可滲透面積、調蓄容積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作為城市規劃許可、土地供應和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保持雨水徑流特征在城市開發建設前后大體一致。在建設工程“兩證一書”批復、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等環節,將海綿城市相關工程措施作為重點明確和審查內容。工程竣工驗收報告中,要求寫明海綿城市相關工程措施的落實情況,提交備案機關。市規劃、土地、建設的行政主管部門分別出臺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的落地。
結束語:“海綿城市”建設是全國均需貫徹開展的建設規劃,是全面推動我國水環境問題治理的關鍵性規劃,是需要各有關部門統一協調、共同推進的城市項目規劃。各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需要把海綿城市建設提上重要日程,完善工作機制,統籌規劃建設,抓緊啟動實施,增強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再加之因地制宜地制定制度保障、合理選取技術措施、投以資金保障、統籌合理規劃,全國各城市必能發揮各自“海綿”能力,共同緩解水資源問題。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讓雨洪不是災害,而成福音,2012.
關鍵詞:海綿城市;雨水系統;低影響;結構;開發;保護
引言
城市建設的現代化程度,直接反映了經濟建設的現代化程度。在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對于城市建設的總體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雖然城市建設的總體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就會直接考驗城市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優化排水系統,建設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是解決城市水循環問題的關鍵。海綿城市建設與低影響雨水系統構建,是新時期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是解決城市綜合性治理和提高城市應對自如災害的重要思路。
1.系統模式構建的目的和意義
現代化的城市需要建設具有自然凈化功能的設施,需要將水的循環納入到自然的保護范圍內。城市水系統建設需要與城市規劃,排水設計和道路交通以及園林建設等方面緊密結合。海綿城市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是提高水生態環境的必要工程,是構建城市發展進程的重要內容。系統模式采用的技術中,既有工程性的開發建設方法,也有非工程的開發建設措施,其核心目的就是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有效利用水資源,合理對待地理條件,防止城市水災害。系統的整體設計為組合系統,具有多種功能,能夠提供多項水服務,是城市總體規劃與建設的重點工程。
2.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解析
2.1海綿城市建設的理論
城市化建設需要把生態文明理念放在首位。海綿城市的提出,就是從生態文明的角度對城市建設與環境資源進行了一定的設計。海綿城市實際上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綿一樣,能夠具有適應環境變化和抵御自然災害的彈性,在下雨的時候,既具有雨水存儲的功能,也具有雨水釋放的功能。在設計系統工程時,要充分利用自然的途徑,同時與人工措施相結合,最大限度的實現雨水的合理存儲和科學凈化。海綿城市系統建設要把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設計上的區分,讓水資源形成一個完成的循環系統。海綿城市建設能夠保護好河流與湖泊,對坑塘與溝渠都有一定的幫助。在建設中要對自然水文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對生態環境進行細致的修復,保障水體和自然環境的穩定狀態。在開發建設中,對雨水系統和排放系統進行與城市建設的匹配,在存儲和調節,傳輸與凈化的過程中,控制好總流量和各個階段的峰值,將收集與排放系統有機對接,按照標準形成系統構建。海綿城市是系統化的構建過程,需要掌握好建設的理論與原則,更要做好必要的監督。
2.2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設計理念
低影響開發實際上就是指在開發水系統的過程中,要保護好場地的水文特征,是一種低影響的設計理念,也是城市建設中當前采用的有效方式。低影響開發的核心理論就是維護好開放前后的水文特征,在徑流總量、峰值流量和峰現時間上,能夠保持一定的穩定性。我國城市開發過程中,開發強度較大,對水文特征的破壞也很大。在低影響設計中,要采用分散式的源頭削減措施,是開發前與開發后的峰值流量保持不變。這點與國外的一些國家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因為國外的開發中,一般沒有高強度的開發,對水文特征的影響較小。低影響開發需要與多個部門進行聯系,例如道路交通部門,建筑與城市規劃部分,園林與排水部門,水文管理部門等。低影響開發是各個部門聯動的機制。低影響開發的技術性要求很高,需要從設計的源頭入手,在建設的中期和末期,都要給予設計與建設上技術性推進。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是保障城市具有海綿功能的重要設計理念。
2.3海綿城市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構建方式
海綿城市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構建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在設計和建設中,需要對城市各個層級和相關的規劃進行目標性的設計,也需要對規劃控制的指標進行內容上的界定。在開發設計中,要從橫向和縱向對設計進行規劃,在建設中,考慮建筑的年限與類型,小區建設的整體情況,道路的設計,綠地與廣場之間的關系,水開放的空間和封閉的空間進行充分的了解。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上,控制好目標與規劃,利用好氣候和土地的自然條件,對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流程和設計進行組合式的統一。在建設中,要掌握好經濟技術分析的成果,對設計方案與現實情況進行比對。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建設是在城市正常運行的前提下進行的工作。這就需要在構建的同時,要保證好城市建設的基礎性產業運行,在構建的過程中,降低對正常生產要素的干擾。
3.系統模式應用的具體規劃與區域建設
3.1對城市進行總體規劃
3.1.1明確重點開發區域
每個城市的水文地質條件都不同,在水系統的功能布局和地質特性上,具有短期的規劃和長期的規劃。在進行開發設計時,要把重點區域進行一定的控制,在保證綜合治理的前提下,對重點區域的年徑流量進行控制。這是總體規劃中必要的工作。
3.1.2保護好敏感區域
在城市規劃中,是生態的敏感區域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對敏感區域要實行禁止建設和限制建設的劃分。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與城市雨水灌渠系統要實現整體上銜接,這是該項技術應用的前提條件,也是各個系統之間形成對接的基礎。保護好敏感區域,就使得其他區域的建設更具實力,就會保證建設的穩定性。
3.1.3合理控制地表形態
城市規模的擴大,會促進城市空間的增長,在低影響開發水系統的建設中,就要明確城市邊緣,以適應城市擴大后的水系統情況。要對土地面積有一定的認知,要對透水和不透水的土地進行了解,要掌握地表徑流的情況,對地形和匯水分區進行必要的認知。在保證自然徑流通道暢通的情況下,延長匯流的路徑,控制徑流的雨水量。
3.2實施水系專項規劃
3.2.1明確水系的保護范圍
城市水系的保護要根據城市水系的生態環境進行設計,在各個水域和岸線上緊密聯系,劃定敏感區域,油壺河湖水系的布局,合理規范排放與存儲的關系。在城市河道中,將有關聯的地方連接,形成水系之間的相通關系,控制好地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明確水系的專項規劃,能夠讓水系的保護范圍在控制的條件內,在建設施工時,就不容易造成偏差。
3.2.2做好綠地系統規劃
對于海綿城市而言,城市綠地是重要的場地,城市綠地對于低影響開發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城市綠地上,能夠創造出足夠的空間預留,可以保證綠地在水系統中,處于彈性的狀態。在綠地中,要明確綠地的用途,例如是公園綠地,還是生產綠地,是附屬綠地還是防護綠地。在水生態的空間和綠地的布局上,要充分發揮綠地是滲透功能,在綠地與周邊水域的銜接處,做好一定的設計,保證綠地對匯水區的要求。
3.2.3關注排水防澇措施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作用很多,其中對防治內澇的綜合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設計時需要與防內澇設計同步,將城市的排水系統和防澇綜合規劃相適應,對控制和開發的目標進行指標上的控制。對系統進行評估,精確規劃控制目標,對各個節點之間的關系仔細梳理,是防治方式與防治系統能夠實現對接。在雨水的資源利用上和目標控制上,保持系統之間的必要聯系。
3.3修復性詳細規劃
3.3.1明確城市用地分類
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設計過程中,要對城市的用地分類進行了解,對城市用地分類進行了解就是為了更好的規避建設中的矛盾。城市用地分類一般可以分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用地,商業用地,工業用地,交通設施用地,公用設施用地等。對城市用地進行了解,就是為了能夠有效應對開發設計中的難點,進行更好的規劃。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需要做好不同地塊之間的銜接,所有對用地類型進行了解,能夠充分發揮系統的作用,避免影響用地上的矛盾。
3.3.2合理面對約束條件
城市建設中各個類型的設施很多,每個設施都是對應著一定的城市服務。在低影響開發系統的設計中,要注意設計與約束條件之間的限制,對建設的時間和順序進行分類設計,對布局和城市規模進行必要的分析,在設計和建設中,要符合城市建設的其他方案,在各個專業的相關配合上,掌握好必要的原則和方法。例如規模的大小,類型的確定,資金的安排等等問題。合理面對約束條件,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把握建設條件。
3.3.3落實各類銜接設施
在工程建設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要做好與各類設施的銜接。城市規劃中,綠地和建筑,或者道路與相關結構之間,需要進行各個部分的銜接,銜接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工程與建設能夠符合建設的要求。在城市建設中,很多城市的建設時期不同,城市的新舊程度也不同,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差異,給工程建設帶來的一定的難度。在進行銜接設施的操作中,就要明確城市建設的具體規劃,根據圖紙進行設計,在銜接工程中,進行細致的驗收。
4.系統的技術路線案例分析
4.1系統的主要技術環節
4.1.1分析自然條件
技術應用的前提是對自然環境的充分了解。在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模式研究上,要做好對水資源條件的了解,例如地形地貌、排水分區、用水供需情況等。在城市各類管網和園林綠地的建設中,注意調查其分布情況。對自然條件的掌握,能夠促進技術應用的準確性,能夠保證技術應用的過程,具有穩定的狀態。
4.1.2優化設施建設
在選擇與優化基礎設施上,需要運用綜合性的眼光。在開發技術和設施保護上,要結合城市景觀的規劃設計。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重點就是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疏通,人工設施建設作為輔助的方式。在具體的技術執行上,就要掌握好各種條件的恢復和利用,在已經被侵占的系統上,進行必要的整改,讓設施能夠更加完善,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4.1.3組合系統選擇
低影響開發技術在系統的構建上,要保持系統的組合關系。城市建設具有不同的差異,城市建設的各個時期采用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區分。在新系統的構建中,要注意與原有系統的對接。使用組合系統的方式,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證系統之間對資源的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充分保護。同時,組合系統能夠突出經濟適用,能夠保證專業之間的合理配置。
4.1.4分解指標體系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技術框架要結合各個指標的特點進行。對于指標體系要進行分解執行。在分解的過程中,確定好單項和組合指標的應用。在建設中開發和約束控制指標。在控制中,掌握好相應的方法。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分解方法對于有效設計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系統在建設中分解是為了能夠從整體上控制各個關鍵部分的操作。分解是相對的,分解的作用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掌握整體上的設計。
4.2系統建設的案例分析
4.2.1案例一,北京市某住宅區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項目
(1)項目基本情況。該項目位于北京的順義區,項目占地234平方千米,景觀湖占地18平方千米,綠地和高爾夫球場占地70平方千米。項目的優點是項目的自然生態環境較好,適合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但是,項目的弊端就是項目所在地是河灘淹沒區,地勢低洼,建設期間周邊沒有配套的市政雨水和污水的管線,容易造成內澇的風險高。另一個主要問題是中心景觀的水體自凈能力差,水體的營養化會造成水發臭、耗水量高等多種問題。
(2)項目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計方案。項目采用的多功能調蓄水體,在雨水濕地和花園建設上,能從總體規劃入手。項目實現了總量減排,內澇防治,防治徑流污染和雨水資源再利用等目標。整個項目有效控制了成本,方案與執行之間形成的良好對接。項目實現了徑流總量減排、內澇防治、徑流污染、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多個目標。但是,該項目沒有建設雨水灌渠系統,是通過有效的場地豎向設計實現的雨水地表組織排放,道路和綠地可以作為超標雨水徑流排放通道。
(3)項目的綜合效益。本項目主要是利用低影響開發設施代替灌渠系統,投資成本與傳統開發模式持平,提高了小區的防治內澇的能力。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可以有效控制徑流污染,能夠使入戶的徑流雨水水質提高,人工土壤滲濾和濕地循環凈化系統明顯改善。在自然景觀和水體效果上,植物和動物都有了良好的生存空間。
4.2.2案例二,上海綠地雨水控制項目
(1)項目基本情況。項目在一所花園單位,該地區有雨水濕地,雨水匯集面積約2000平方米,主要的匯集第位綠地草坪和高處園路,常年的水體面積是400平方米,平均深度為0.8米最大蓄水量為480立方米。在園中種植了植物,如睡蓮和鳶尾等,蓄水池的底部是泥土,周圍放置了一些石子和石塊,這樣可以有效改善水質。在水體設計上上采用的多功能凈化的設計。該項目實現了城市景觀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一直性和統一性。
(2)項目設計方案。該項目采用了新型材料,建設了透水性路面,采用的材料是高粘度淺色結合料,鋪設厚度為4cm,壓實后混合料空隙率能夠達到20%。雨水能夠深入到排水溝,就會流向水景處。鋪設瀝青路面,能夠改善水質,還能夠解決路面積水的問題,為下沉式的綠地提供潔凈的水資源,這樣就會讓雨水收集后再進行綜合利用。
(3)項目的綜合效益。項目利用了一定的工藝技術和生物技術,對于凈化道路的雨水,起到的關鍵作用。在實際年流量上,總控制率能夠達到85%,道路排水綜合設計能夠有效利用道路雨水,可以降低綠化帶綠化需水量。不僅如此,還能夠減少因徑流污染對城市環境的污染。
結論與展望
關鍵詞 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技術;地域性;雨水花園;浙江嘉興
中圖分類號 TU9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162-05
A Pilot Study on Rainwater System with Low Impact Development System in Jiaxing City
SHEN Pei-yu WANG Yu-jia ZHOU Hai-ju XU Hai-shu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ity waterlogging and water shortage in Jiaxing City,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 of planning transformation,the water governance in Jiaxing will change mentality and use the concept of foreign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to carry on the reform of sponge city.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Jiaxing,the operation of Jiangshuigang green road and the parking lot of Shaoyuan were analyzed,finally summarized the references significance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regional parameters.
Key words sponge city;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LID);regional;rainwater garden;Jiaxing Zhejiang
嘉興市位于浙江北部著名的杭嘉湖平原,襟江帶湖,自古為富庶繁華之地,也是我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嘉興雖為江南水鄉,河流密布,水系發達,但近年來其因水環境破壞引起的水質型缺水問題相當嚴重(圖1),嘉興目前可利用水資源總量大大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以地表徑流污染為代表的非點源性污染日益嚴重。與此同時,嘉興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大量自然地面逐步被包括道路在內的硬化面所取代。其不(弱)透水下墊面不斷增加(根據嘉興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報告,截至2015年,嘉興的104.35 km2建成區內,不透水下墊面(全硬化)面積達56.01 km2,弱透水下墊面(綠色屋頂等)面積達到6.89 km2,不(弱)透水下墊面占比約60%),而且在嘉興市平原河網地區,降雨量大而集中(多年平均約980 mm),城市內澇問題也不斷加劇。
1 國內海綿城市建設情況
1.1 體情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海綿城市進行了如下定義:“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1]。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14年10月編制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部分內容涉及海綿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與建設。該導則主要參考了美國關于低影響開發(LID)雨水系統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
LID理念的核心是通過合理的場地設計,模擬場地開發前的自然水文條件,采用源頭調控的近自然生態設計策略與技術措施,營造出一個具有良好水文功能的場地,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降低土地開發導致的場地水文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BMPs(美國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雨水管理技術體系,最初主要針對非點源污染的控制,通過最佳管理措施來預防或控制非點源污染)相比,LID強調通過分散式、小規模調控措施對雨水徑流源頭進行控制,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貫穿于整個場地規劃設計過程的場地開發方式和設計策略[2]。
LID體系包含結構性措施和非結構性措施2種策略。結構性措施主要通過小型雨水設施將雨水回收利用,包括生物滯留池、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綠色屋頂等(表1)。結構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滲透。采用植被或可透水路面材料,增強地面透水性;②滯留。利用植被、土壤良好的吸水能力滯留雨水,使雨水徑流總量減少;③蓄水。通過蓄水池、水塘等收集雨水,不僅能減少雨水徑流,還能作為灌溉用水或經過處理后作為生活用水;④過濾凈化。通過植被和土壤的過濾、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清除雨水中的污染物[3]。非結構性措施包括街道和建筑的合理布局、增加植被面積等。
2015年2月,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發文確定了包括嘉興在內的16座城市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2015〕75號),從國家層面戰略性地推進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明確指出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并首次提出了徑流總量控制的海綿城市量化工作指標: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的工作目標。海綿城市應具有像海綿一樣吸納、凈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極端降雨的防災減災、維持生態的能力[4]。
1.2 嘉興試點
目前,嘉興已建成多處于其他江南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有較強參考性的試點。從“點”的層級上,已建成如晴灣佳苑、勺園停車場、嘉興植物園、再生水廠等試點。從“線”的層級上,已建成蔣水港、湘家蕩等試點。從“面”的層級,已建成以南湖為中心的18.44 km2示范區。在政策方案上,編制了《嘉興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規范》。
2 舊城改造案例――嘉興市蔣水港綠道
2.1 場地簡介
本試點位于嘉興市南湖區蔣水港,改造時間為2012―2013年。蔣水港河道全長約2.5 km,改造區域北至南湖大橋、南至長鹽橋新氣象路段(約600 m)。到目前為止,北至南湖大橋、南至長鹽橋新氣象路段均已經改造完成(圖2)。其中親水河道的構成分為4個水深區,正常水位分別為1.0、1.4、1.8、2.6 m(圖3)。
2.2 LID在蔣水港綠道中的體現
嘉興城市以硬化路面為主,不(弱)透水下墊面占比約60%,且硬化路面的排水也以強排快排的形式,增加了排澇壓力。同時,道路對沿線周邊的水體污染十分嚴重。路面雨水徑流中,除含有重金屬、碳氫化合物等對環境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質以外[5],車輛運行帶來的油類等污染物[6]、行人拋棄的廢物、從庭院和其他開闊地上沖刷到街道上的碎屑和污染物等最終都將在雨水淋洗、沖刷作用下遷移至水環境中,并對這些水域產生很大危害。在周邊有生態敏感保護區和重要水源保護區的地方,道路污染物對水質、生物及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威脅更需要認真對待[7]。
LID技術主要是盡量把雨水入滲到地面以下,一方面減少了雨水的排放,降低了城市的內澇風險;另一方面減少了初期雨水對河道的污染。而在蔣水港綠道工程建設中,具體應用的低影響開發技術有以下幾種形式。
2.2.1 綠地建雨水花園,從源頭解決周邊硬化路面排水和削減污染。蔣水港綠道在施工中通過適當改造,在綠地中建設雨水花園。雨水花園是一種下凹式綠地,下凹式綠地是一種生態型雨水滲透設施,具有投資少、蓄滲效果明顯、截留凈化徑流雨水、不易堵塞等優點,它既可設置在城區范圍內的建筑物、街道、廣場等不透水地面周邊,用于收集蓄滲小面積匯水區域的徑流雨水,又能在立交橋附近、市郊等空曠區域大規模應用,從而提高立交橋及整個城市的防洪能力[8]。
2.2.2 雨水花園滲透層構造及參數。在雨水花園中,原有的壤土被換成了滲透系數大的材料如礫石、砂、煤渣等。雨水花園的主要作用為滯留、下滲及處理雨水。其主要構造及設計參數為蓄水層0.25 m,種植土及人工填料層0.5 m(孔隙率0.3)、砂層0.1 m、礫石層0.2 m(圖4)。同時,雨水花園中設置雨水溢流設施,將暴雨時的雨水排入雨水管道或河道。蔣水港綠道改造過程中將周邊硬化路面雨水引入綠道內綠地,可通過改造人形道側石(拆除側石或側石開口)形式,將雨水排入綠地。
通過現場調研與前期資料收集可知,圖4、5所示的雨水花園地下層的主要構造及設計參數可能適用于以嘉興為代表的江南地區的雨水花園,這些構造及參數將對后期的地域性參數化研究有借鑒意義。
2.2.3 雨水花園植物選擇。在植物生長環境方面,根據雨水花園中種植區不同的水淹情況可將雨水花園種植區分為蓄水區、緩沖區、邊緣區(圖6)。植物在這3個分區中的配植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植物的耐淹、耐旱特性。邊緣區無蓄水能力,植物物N需要有較強的耐旱能力,對植物的耐淹能力無特別要求,可選用一般較耐寒的植物,與周邊植物景觀相銜接;緩沖區有一定的蓄水容積,對植物的耐淹特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時要求植物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和抗雨水沖刷能力;蓄水區植物物種耐淹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凈化能力要求最高,同時要求在非雨季的干旱條件下也要有一定的耐旱能力[9]。
調研發現,蔣水港綠道雨水花園采用下凹式綠地的做法,中間下凹部分鋪有較大塊的卵石,卵石中種有一些耐水濕植物。在坡道上還種植一些灌木及地被植物,植草溝也普遍分布。雨季來臨時,雨水順著植草溝流到下凹式綠地中,起到滯留下滲及凈化處理雨水的作用(圖7)。
調研過程中,小組成員對蔣水港綠道雨水花園中使用到的植物材料進行了分類與總結(表2):通過觀察綠道不同區域不同植物的生長狀況,可以初步判斷綠道采用植物的耐水性與耐旱性,由此指導雨水花園地域性植物的選擇。
2.3 生態浮島
調研發現,蔣水港河道中央及岸邊置有生態浮島。生態浮島適用于沒有空間建設雨水塘或雨水濕地的場所,可通過對生態的重新構造,提升河道的自凈能力,同時也提升景觀效果(圖8)。
2.4 總結
嘉興生態綠道網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帶情況較多,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路線,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并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間。
運用低影響開發技術建成的綠道,將面臨著與傳統綠地養護不同的管理挑戰。傳統綠地養護僅限于修剪、施肥及保潔,由于具有嘉興特色的綠道需要的養護措施廣泛,所以在綠道養護方面嘉興也有不少實際經驗,雨水排入了綠道,因而每隔幾次降雨均需進行養護。另外,雨水塘、雨水濕地內需要定期清淤,水生植物到秋季需進行收割等。
3 生態停車場改造案例――勺園停車場
3.1 場地簡介
嘉興勺園停車場位于嘉興南湖景區的南部、南溪西路北側(圖9),建設總面積約5 200 m2,是供園內參觀時停車所用。其中,停車位面積約1 169 m2,通道面積約1 670 m2,停車場共有85個停車位, 是勺園內重要的交通樞紐地。此處獨特的設計,有利于地面徑流,防止地面過多積水從而影響園區的營業與使用。
3.2 低影響開發技術在勺園中的體現
3.2.1 鋪設專用透水混凝土。勺園生態停車場的表層是使用透水混凝土鋪設的,結構見圖10。20 cm厚的透水混凝土表層,形成了透水路面和透水停車位。這樣的新型混凝土可以讓雨水較為快速地流入地下,防止“快排水”帶來的水體快速流失以及由于雨水過量而導致的洪澇積水的現象。另外,一方面這一舉措也可以有效補充地下水,緩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劇下降等城市環境問題。這樣的做法不僅保護了地下水,節約了水資源,而且更能夠有效緩解因水滯留在路面表層而帶來的油類化合物污染地下環境的問題,維護了城市的生態平衡。
調研過程中,小組成員進行了試驗。將約20 mL的水澆在停車場路面,模擬雨水下滲,試驗發現地面不會像普通的水泥地一樣馬上變深色,澆下去的水也不會馬上四處溢流開來打濕地表,而是慢慢下滲,吸收效果顯著(圖11)。
3.2.2 植淺草溝。勺園停車場在停車位之間的綠地中植淺草溝,并配以側石開口(圖12)。植草溝溝頂寬0.5~2.0 m,深度0.05~0.25 m,邊坡(垂直∶水平)1∶3~4,縱向坡度0.3%~5.0%。植\草溝具有輸水功能,具有一定的截污凈化功能。這樣有利于將硬質停車場中未能及時排出的雨水排入一旁的綠地中,通過植淺草溝的下滲吸收更多雨水,加快雨水排放,避免雨量過大帶來的雨水堆積給使用者帶來不便的現象(圖13)。
植淺草溝的植物一般選用當地適種的草坪地被,在保證排水給予過濾的同時也能夠帶來景觀上的美好感受,為停車場增添一定的視覺效果。
3.2.3 鋪排地下網狀排水盲管。除了地上部分的精心設計,勺園停車場的地下部分更是進行了多樣的設計與處理。停車場在地下布設了將近1 km的網狀排水盲管(圖14)。盲管能夠收集地上的滲水,進行統一處理,也可在雨量較大時,調節地下水,減緩地下水的壓力,這對解決目前城市中經常出現的積水問題有很大的作用。
3.2.4 地下雨水調蓄池。勺園停車場在地底更是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雨水調蓄池(圖15)。在多雨的季節,城市往往會因長時間的強降雨導致地下水的大量積聚,而現有的地下網管不能滿足排水需求,不僅會帶來嚴重的洪澇災害,更會將大量雨水帶來的河流污水排入地下,從而對污水廠造成一定的危害。而這樣的調蓄池既可以減緩污水的沖擊,減少污水廠的壓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小城市的內澇問題。
3.3 總結
每當下雨天,落在停車場地表的雨水首先通過透水材質澆筑的地表滲入土中;當土壤含水量過高時,專門用于集排土中滲水的盲管就會發揮作用,把多余的雨水排放到停車場北側的排水管道內,地下調蓄池也可以幫助蓄、排水。
自2014年起,經過設置透水路面、建設透水停車位、安裝地下網狀盲管,并設計了下凹式綠地和植草淺溝等一系列改造后,勺園停車場已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雨水徑流。據統計,整個項目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80%,控制雨量達24 mm。
4 結論與啟示
在水質型水資源缺水的大背景下,雨水不應該是負擔,而應是寶貴的資源。為了應對城市水問題,嘉興的城市建設理念從破壞生態轉向恢復生態。海綿城市的建設相對于傳統的市政雨水管理系統有很大的優勢。一是在雨水治理理念上變革,從原來的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治理;二是雨水就地收集處理,減少徑流;三是從原來的單一下水管網建設轉而利用好河湖蓄水、道路滲水等多種方式建設。
總體而言,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舊滯后于實踐,尤其是在本土化、地域性等方面的研究亟待重視,這對以后的研究方向有指導意義。
5 參考文獻
[1] 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S].北京:[出版者不詳],2014.
[2] 徐海順,蔡永利,趙兵,等.城市新區海綿城市規劃理論方法及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3] 車武,歐嵐,劉紅,等.屋面雨水土壤層滲透凈化研究[J].給水排水,2001(9):38-41.
[4] 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綿城市建設要點簡析[J].建設科技2015(1):19-20.
[5] 趙劍強,閆敏,劉珊,等.城市路面徑流污染的調查[J].中國給排水,2001(1):33-35.
[6] 鄭遠,賈璐,杜豫川,等.道路路表徑流污染處理體系研究[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7(8):155-157,211.
[7] 車伍,申麗勤,李俊奇.城市道路設計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術[J].公路,2008(1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