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環境污染問題及解決方案

環境污染問題及解決方案

時間:2023-07-24 17:06: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環境污染問題及解決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陜鼓集團作為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陜西省重點支柱企業,面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新格局,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術為“新風口”,提出“能源互聯島”概念,實現從能源供給端到排放端的全生命周期智能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為當今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探索出了有效的實踐模式。

當前,全球能源和環境危機凸顯,能源安全和生態發展形勢嚴峻。為滿足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要求,應對資源、環境和氣候問題的挑戰,我國提出了多元化、清潔化和高效化的能源發展戰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裝備技術的開發,成為解決當今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為推動我國能源戰略目標的實現,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工業流程余熱余壓和生物質資源的高效利用。國家和陜西省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陜鼓集團董事長印建安提出的將《分布式能源混合工質高參數一體化裝置》納入《重點領域綠皮書――技術路線圖》的建議,已被工信部采納。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也成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落地的重點工程。

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鼓”)作為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也是陜西省重點支柱企業,面對環境和經濟發展新格局,緊跟趨勢,在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術為代表的綜合能源智能一體化園區建設、垃圾固廢處理及生物質發電等領域進行產業布局,提出了“能源互聯島”的概念,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將園區內的冷、熱、電、風、水、廢等統一規劃和管理,推進能源消費本地化,實現能源在系統優化疊加、能量梯級利用、資源互為物料等轉換利用方面的綜合平衡,為用戶提供從能源供給端到排放端的全生命周期智能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實現土地集約、功能集約、設備集約、運營集約。

目前,陜鼓已構建了超臨界混合工質布雷頓循環發電技術、有機工質朗肯循環ORC技術、一體化機技術、高參數中小汽輪機以及生物質能氣化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發,以及商務、金融方案的核心能力。陜鼓動力自主創新、研發的“冶金余熱余壓能量回收同軸機組應用技術”已入選國際能效合作伙伴關系組織(IPEEC)國際“雙十佳”最佳節能技術項目。

為全力推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陜鼓已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共建陜西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術裝備創新中心。同時,陜鼓正在建設的“陜鼓分布式能源智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將憑借陜鼓在分布式能源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系統集成優勢,實現園區能源的集中管理和有效利用,減小對外部環境的污染。

為了對接市場需求,陜鼓提出了水務一體化業務,固廢物處理業務,熱、電、冷、汽業務和園區綜合能源一體化業務四大發展方向,并在分布式能源運營市場尋求突破。目前,陜鼓已與青海恒信融鋰業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蒸汽和電力供應項目合同,將為該公司年產2萬噸碳酸鋰項目提供蒸汽和電力,并負責該項目的投資、建設及運營。

陜鼓EKOL已在埃及、捷克、伊拉克等海外市場實現了多個生物質發電領域的項目突破。目前,陜鼓已為國內外分布式能源、生物質發電等領域提供汽輪機發電裝置40余套,并形成了包括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產業在內的金融支撐方案,為市場提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系統解決方案。

未來,陜鼓將持續在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新能源領域持續發力,為西部大開發和陜西經濟發展,為踐行我國供給側改革戰略,開啟產業發展“新引擎”。

第2篇

1 現代中學化學教學與環境問題的聯系

環境污染的產生,說到底還是從化學知識方面尋找答案,這其中,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很多陌生、抽象的專業名詞,這就需要我國教育機構在中學階段剛剛開設的化學課程中,加大環境問題的知識內容,幫助人們加大對環境問題的理解。

1.1 化學課程可以幫助中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理解

研究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變化規律是中學化學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學等方法去研究環境中化學污染物的來源、遷移、轉化過程中的化學行為,以及反應機制、積累和歸宿等。這些內容的教學,可以在中學生群體中把環境問題從抽象概念演化為具體事物,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試驗等方式,初步明白一些污染問題的產生原因和危害程度,他們就可以加大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和宣傳力度,進而為環保問題出一份力量。

1.2 化學課程可以為社會傳播相應的環保理念

從根源上說,污染問題的產生和危害,資深化學人士認識的最為全面,他們想到的預防措施和解決辦法最為全面,他們除了身體力行、提出解決方案之外,還可以通過教學與人的方式,把環保理念傳播給周邊人士,他們的學生就成為最忠實的聽眾和最主要的執行者。中學化學教師和每個學生在環保問題上人人都行動一小步,那么整個社會就會前進一大步。

2 環保教育對于現代中學化學教育的重要性

現代化學的教學,對教師和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論脫離實際的狀況,迫于一些實際情況的壓力與阻力,教師難以拓寬所需講授的知識面,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比較枯燥。故此,把環保教育的內容納入到化學教學之中,是現代中學教學的一大進步。

2.1 有助于落實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我國中小學階段教育改革的實施方向,我國各階段教育體系的發展綱要中,明確把實施素質教育放在首位,但現實教育生活中,一些學校迫于升學壓力,一時還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側重于講授書面知識,學生的主要精力在于應對考試,卷面成績就會決定一切。這種應試教育無疑有悖于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急需要加以改革和適度調整。現階段中學教學中,把環保教育的理念和知識引入到化學課程之中,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一個體現,學生可以通過針對性的學習來關心身邊的事情,嘗試尋找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中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了解到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重要性,做到了學習和日常生活相結合,緩慢告別那種脫離現實生活的學習方式。

2.2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抽象學科,很多專業名詞比如分子、原子、離子等等,對剛開始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來說,顯得很抽象、深奧,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教師雖然可以拿出模型來演示一番,但對學生來說,很多概念還是難以琢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污染現象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溫室效應、酸雨等等,對于還沒有走上社會的學生們來說,也是難以理解的事情。現在化學課程中,教師通過把一些污染情況的發生原因引導到課堂,比如酸雨的產生,就是由于工業上酸性氣體(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所致,使學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質酸化、土壤酸化、農業減產、腐蝕建筑物、破壞名勝古跡等,我國農業因遭受酸雨侵蝕每年損失達15億元。教師可以通過講授這種情況的嚴重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從自我做起,讓每位學生都可以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力量。

3 環境問題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情況

中學生學習化學課程的意義,不在于是應對考試,而且通過對一些社會現象的了解,來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國的環境污染情況已經到了必須徹底根治的階段,這就需要人人都應行動起來。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群體之一,他們的親身見聞將會有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這一階段內在化學課程中,教師積極講授環境問題的相關內容,就會有助于中學生群體對于環境污染的了解情況,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有效授課辦法,把環保問題引入到化學課堂之中。

3.1 成立學習興趣小組,關注環保問題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學習興趣小組,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出校門,到社會上親自調研環境污染的真實情況。教師組織學生利用雙休日、夏令營、節假日等空閑時間,去當地自然

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水土保護區和環境污染區等進行實地考查,使學生認識到人與氣溫、氣候、空氣、谷物增產、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環境保護等都存在著密切關系,鼓勵學生通過所見聞,結合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嘗試分析一些污染情況比如酸雨、霧霾、廢水的成因,尋找出解決辦法,通過實踐活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3.2 鼓勵學生加大對環保問題的宣傳力度

第3篇

關鍵詞:熱能;動力;工程;應用;環境;影響

近年來,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應用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之一。為能夠進一步提高熱能與動力工程的環境適應性,并提升其實際的應用效果,做好對環境影響的研究便凸顯地尤為重要,是社會現代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同時對有效解決部分地區的生產力低下問題有著重要作用。

1 熱能與動力工程在電廠中的應用

1.1 熱力發電

目前,我國的電力系統發電結構仍以熱力發電為主,其主要原因是發電效率更高,同時發電便捷性也相對較好,不受環境變換的影響,能夠在多種不同的環境下開展發電工作。我國在熱力發電方面技術應用較為成熟,能夠將單一的結構能源轉化為多種電力資源,對于進一步提高電力發電的基本效果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是現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熱力發電涉及范圍較為廣泛,能夠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多個地區進行發電工作,就經濟效益而言,電力發電仍是發電系統布局的最佳選擇。

1.2 降低調壓能耗

在具體的電力生產過程中,因為發電機組在工作過程中會出現相應負荷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就很可能造成電廠生產效率的下降,基于這一原因,加強對于發電機組壓力的調節,保障機組工作的穩定性就能夠切實提高發電機組的效率,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具體到調壓過程來看,企業會產生一定的能量損耗,針對這一損耗,我們也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降低損耗的大小,盡可能的提高生產效率,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發現,導致這種損耗較大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發電機組本身設計存在問題,進而導致在調壓過程中產生較大的能量損耗,另外一方面則是技術人員在調解過程中沒有能夠及時準確地做出調壓操作,進而導致損耗增加,因此,加強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其操作的水平極為必要。

1.3 加強調頻技術操作

針對當前的并網運行機組發電過程來看,為了保障整個發電過程中電網頻率的穩定性,做好相應的調頻措施是至關重要的,就目前的電力發電過程中的調頻過程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步驟,其中,一次調頻是整個發電機組自動完成的,不需要人為的進行技術操作,但是很多時候這種一次調頻過程很難滿足發電需求,所以需要進行二次調頻,二次調頻就需要相關的技術人員進行準確的操作,當然也存在一些電力發電機組是采用自動化的手段進行二次調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人工手動調頻的效果是最佳的,但是前提必須是相關的操作人員具備較強的操作水平和技術能力,這就是今后我們需要加強培訓的一個主要方面。

2 熱能動力工程對于環境的影響

2.1 空氣污染

熱能動力工程對于環境的污染涉及較為廣泛,在我國多個地區均存在著嚴重的熱能動力工程環境污染問題,該問題的產生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首先是熱能動力工程燃料燃燒問題。我國現階段的熱能動力工程設備所使用的燃料主要以燃氣為主,而燃氣與其它物質的加熱能夠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煙塵等,其中鉛物質、汞物質及銅物質所占比例也相對較高,以上物質夾雜于空氣中將對空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使部分地區產生嚴重的霧霾情況。其次,是設備的廢料處理問題,熱能動力工程設備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必然產生一定數量的廢料,而若其在廢料處理方面未能形成完善的處理機制,則易使廢料在不適宜的區域大量堆積,在空氣蒸發的作用下,其中主要的有害物質便慘雜于空氣中,繼而對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最后是熱能動力工程建設設施不完善,部分地區的電廠及工業企業選址存在問題,同時在設備生產處理設施的建設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導致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久而久之通過風力的作用便與空氣互相融合,此時空氣便再次受到熱能動力工程的污染。

2.2 噪音污染

通常電廠及相關企業的熱能動力工程設備的運行時,音律分貝較大,一旦在隔音方面的處理存在問題,則易造成嚴重的噪音污染。噪音污染主要對人的聽覺神經及腦干神經纖維造成破壞,使人逐步喪失聽覺能力,并伴有神經反應速度下降的情況,嚴重者可出現呆滯及腦神經反應不協調的情況,對于人體機能影響尤為嚴重。雖然噪音污染在實際的生活中較為常見,但熱能動力工程設備的噪音污染較為嚴重,不僅波及范圍廣泛,同時具備較強的破壞性,如其長期處于該噪音環境污染中,則對基本生命健康構成威脅,所以在電廠中動力熱能工程設備產生的噪音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影響極其嚴重,該問題在中小型城市及大型城市的周邊區域較為常見。

2.3 液體廢料污染和固體廢料污染

部分地區的熱能動力工程設備的運行多依賴于蒸汽結構,在此過程中水便成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之一,如在設備的實際運行過程中未能及時地對水及石油等液體廢料進行及時的處理,則易導致嚴重的生態用水及飲用水污染,這對于區域的和諧穩定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固體污染的處理方面,部分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不僅未能及時地購置并使用專業的固體廢物處理設備,同時也未對其進行有效規劃存放,導致其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愈演愈烈,成為部分地區的主要環境污染源之一。

3 節能減排工作重點與措施

3.1 節能減排的工作措施

節能減排是解決熱能動力工程對環境影響問題的有效方法,為進一步提高節能減排的基本效果,需從以下兩個方面對節能減排問題進行解決。首先需對現有產業結構做出深度的優化與調整。根據現有熱能動力工程所存在的問題,結合現有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熱能動力工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及公實際生活的影響,通過對更換現代化的熱能動力工程生產設備,并采用建立完善的電廠及企業廢物處理與污水排放處理機制的方法來對熱能動力工程的基本排放進行控制,以便于提高節能減排工作效果。其次電廠要根據現有實際情況做好技術研究與創新,通過選用適宜的新技術及新方法來控制熱能動力工程設備運行的基本成本,從而將所節約的成本用于技術優化與節能減排處理方面,以此構建系統化的節能減排控制機制,繼而降低熱能動力工程對環境所產生的基本影響。

3.2 具體的應對方法

受熱能動力工程特殊性的影響,節能減排應首先對現有熱能動力工程結構進行優化,通過提高熱能動力工程的科技化水平來降低熱能動力工程產生環境污染問題概率。在設備的實際運行過程中要做到對數據信息的實時監控,一旦在某一階段數據信息高于實際的應用標準,則需及時的對其采取相關的優化措施加以控制,以此提高節能減排的有效性。而后需按照現有電廠及企業的熱能動力工程生產標準不斷必探尋新能源與新技術,以此從源頭上做好環境污染問題的控制。最后相關的電廠及企業要在熱能動力工程運行前夕階段做好熱損回收及熱能技術控制工作,利用該方式來降低熱能消耗的損失,從而提高熱能動力工程的運行效果,以便于更好的在此基礎上開展節能減排工作。不同的熱能動力工程運行體系及生產環境對節能減排的控制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最佳的解決減排方法并不能達到最好的節能減排效果,需電廠及相關企業能夠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節能減排方法,以此方能夠達到最好的解決減排處理效果,這便能夠有效的對電廠其企業的熱能動力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加以有效控制。

4 結束語

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應用較為廣泛,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對于進一步提高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在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方面也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因而在未來階段電廠在對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應用過程中,需充分地考慮到環境的影響問題,以便于其能夠更好及更為有效地融入到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來,以此提高我國熱能與動力工程應用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李晶.淺談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應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15).

[2]賈永.芻議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應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J].工業,2017(2):00084-00084.

[3]徐海平.試論熱電廠中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有效運用[J].民營科技,2016(3):203-203.

第4篇

一、科技發展進程帶來的突出的社會道德問題 

(一)技術發展,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堪憂 

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當下威脅人類生存的重大社會問題。對于消費者而言,很難避免購買到有毒、污染的食品,因為許多糧食、蔬菜瓜果從源頭上就已經受到有毒物質的侵害。現在的農業科學家們很“多產”,各式各樣的化學農藥數不盡數,抗蟲的,抗干旱的,增產的…的確,有了大量農藥的“保駕護航”,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升,農活也更加便捷,噴上農藥,“藥到病除”。農民們嘗到了增產的甜頭,藥劑量也越來越大,對作物使用農藥的范圍也越來越廣。部分果農、菜農把農藥應用的“淋漓盡致”,為了防止害蟲禍害果實,果農們從果實剛結出來就開始噴灑農藥,有的菜農們甚至直接用劇毒藥物敵敵畏澆灌蔬菜,防止害蟲啃食蔬菜的根…糧食、蔬菜大增產,水果大豐收。但是對這些有毒食品,消費者并沒有足夠的鑒別力進行辨別和篩選,這些食物一旦被人們端上餐桌,對人身體的損害卻是巨大的和難以補救的。農藥在提高農業生產,富裕農民生活的同時,卻被濫用,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部分人被眼前利益沖昏頭腦,看不到科技成果應用農業生產的本質,在社會道德失范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越走越遠。 

(二)工業發展,空氣質量嚴重下降 

近段時間,“霧霾”廣受詬病,據報道,本輪霧霾天氣或將持續五六天,成為今年下半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輪,影響范圍已擴大至142萬平方公里,這次霧霾已影響11省市。北京、西安等重霧霾城市已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學校停課,工廠停工,機動車嚴重限行。霧霾天氣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限制和影響,但影響最大的還是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危害。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觸動了許多人的心弦,一個鏡頭里出現了兩根煙筒,她說:在有的人的眼里,它就是兩根煙筒,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標。經濟發展給中國人帶來壽命的增長和更多疾病康復的機會,但是,空氣污染的風險得到凸顯,過去30年來,我國的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雖然吸煙和老齡化,仍然是這個數字的主要因素,但細顆粒物明確的致癌風險,越來越得到重視,2012年,PM2.5被列入監測范圍,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隨著收入增加,信息透明,人們對環境的期待越來越高。燃煤、燃油、生物質燃燒,工業、養殖、化肥、揚塵是造成空氣霧霾的主要原因,其中工廠的燃煤和燃油的燃燒是造成空氣污染的最重要原因。工業的發展水平被視為社會經濟是否發達的標志,但是,經濟的發展不應當以犧牲人們的生命安全為代價。無論是科學活動,技術活動還是工程活動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都應體現相應的倫理訴求,最基本的就要做到人與自然、社會相和諧,促進生態平衡,社會文明。經濟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運用,一定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尊重環境,保護環境,促進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統一。此外,還要堅持安全性原則,致力于人類生活的改善,保障人類安全,在實施活動時要注意評估風險,保護公眾安全。 

二、科技發展與社會道德平衡發展的模式探索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持續擴大,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唯金錢論”“金錢至上”,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充斥在人們的生活空間之中,顛覆了我國傳統農業社會形成的傳統穩定的道德思想,人們的思想被日益腐化。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卻被道德失范的人毫無限制的濫用,以攫取個人巨大的物質利益,再加上生產者、制造者、使用者,科學活動、技術活動尤其是工程活動的背德成本較低,政府治理不力等原因,人們開展經濟活動的時候并未充分了解道德和利益的關系,活動的開展并未充分考慮社會道德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也并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和控制。蘸甲醛的毒白菜、打了蠟的毒蘋果、打激素的毒豆芽,仍然在大行其道,科學技術與社會道德在持續失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更大限度地發揮科學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防止更多的因科技成果濫用而給人們帶來人身、生命安全的悲劇再次發生,促進科技發展與社會道德相互平衡,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科學有效的整治措施。 

(一)加大政府懲治管理力度 

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必須承擔其社會的管理和監督職責。首先,加強政府監管組織體系建設,嚴格界定監管部門職責,防止出現多頭管理體制,監管邊界不清,監管乏力的現象。衛生、質檢、工商等各個監管部門要有效銜接,加大監管效率。增強對食品和化工行業的突擊檢查力度,增大檢查頻率,擴大檢查的覆蓋范圍,做到日常檢查和突擊檢查相結合,全面檢查和局部檢查相統一,最大限度發揮監管職能。增強監管人員的職業責任感,對于嚴管不力的責任人進行追究,發揮切實落實監管效力。其次,加強法制建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樹立科技社會道德的制度保障。對違背社會道德生產、加工有毒食品的責任人加大處罰力度,督促其自覺規范自身行為。對違規排放工業污染氣體的化工企業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罰,督促其進行整改,不能一再縱容,要形成法律威懾力,使其不能觸碰環境污染這條“紅線”。

      (二)重視對相關人員的道德教育 

古人云:“學則治,不學則亂”。可見道德教育對提升人們道德思想的重要作用。西方的經濟學界一直都相當重視道德的力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斯,就把“習慣和道德”作為非正式約束提升到和憲法法律等正式約束同等重要的位置。近些年來,在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科學技術”與“科技倫理”分家的傾向比較嚴重。表現在食品和化工行業的負面效應就是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問題。因此,首先要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教育,鼓勵其致力于真正促進人類生活的科研發明,對人類健康有危害的技術和科研成果要避免研制,不能為了一己私利,眼前利益,忽視大多數人的長遠利益。其次,要加強對食品和化工行業相關人員的科技倫理教育,定期地對其宣傳教育和道德培訓,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培養其規避風險的意識,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落實自身行為。 

(三)發揮社會公眾的監督效能 

擴大社會公眾的投訴渠道,拓寬網上監督、電話監督、微信平臺監督形式,為社會公眾維權提供便利。激發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監督的熱情和意識,披露相關質量信息,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切實維護消費者的權利。消費者是一個廣大的群體,監督范圍廣,監督力量強。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消費者使用監督權,維護自身利益的宣傳力度,使食品安全問題無處遁形,同時還要加大對消費者反映問題的處理能力,對涉世的個人和企業進行快速、準確解決。把解決方案對消費者進行及時反饋,回訪消費者對處理結果的滿意情況。對社會公眾反映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及時查處,同時把整改結果進行曝光,鼓勵社會大眾參與到監督中來,對涉事企業進行跟蹤整治。借助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使食品行業和化工業形成不敢違背科技社會道德進行生產的狀態,同時把其他存在不良傾向的個人和企業行為清除在萌芽狀態。 

(四)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 

第5篇

通過中國礦業網、淮南政府網、淮南礦業網、淮南旅游網和淮南煤礦發展的相關書籍,整理出淮南煤礦發展現狀以及政府對資源型城市轉型提出的發展戰略;通過問卷調查形式,對淮南廢棄礦井旅游開發具備的區位條件和內外部發展條件進行評價;通過礦區工作人員的幫助對礦井進行實地考察,主要到已廢棄礦井查看相關交通、附近環境、居民生活狀態等,到經營礦井坐罐籠進入井下,探看井底安全防護設備及措施和布局;通過對周圍居民關于礦井旅游開發的認可度進行現場訪談,預測開發后對他們經濟、生活、就業帶來的變化。根據調查資料,分析可行性,存在問題,應對措施。

一、淮南礦井旅游開發的可行性及建議

(一)淮南礦井旅游開發的可行性

淮南礦井旅游開發可滿足現代游客的訴求、符合淮南市政府城市轉型發展的決策。淮南礦井旅游有安全保障措施。

1、淮南礦井旅游開發具有較好的區位條件

淮南的公路、鐵路、水路和合肥駱崗機場淮南城市候機樓等交通一體化建設較好,特別是淮南東站高鐵的開通,極大縮減了淮南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往返時間。

安徽合肥經濟圈將建成“一小時通勤圈”和“一小時生活圈”,城市之間便利交通有利于淮南旅游業的發展,促進淮南市旅游資源的開發。

2、淮南礦井旅游開發具有完善的外部條件

淮南旅游基礎設施、旅游公共信息平臺、旅游生態建設與保護和旅游公益事業建設都比較完善,有18家旅游星級酒店、52家旅行社、33家旅游購物企業和多家著名旅游景區等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完備。

3、淮南居民對礦井旅游開發認同度較高

當前,國內工業旅游正在逐漸被旅游者接受。淮南因礦成市、因礦成區,隨著煤炭挖掘,導致居民居住區域出現環境污染、地表塌陷等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礦井旅游開發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同時還能帶動當地居民就業,提高居民經濟收入。所以當地居民對礦井旅游開發認同度高。

4、淮南礦井旅游有安全保障

有“通風可靠,抽采達標,監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綜合治理工作體系、防塵供水系統、地面集中降溫系統或井下移動降溫系統、防治自然發火的長效工作機制、防治水“一礦一策”、“一面一策”等措施,采取抽出式、混合式、Y型通風結合立體抽采、中央并列式等通風方式,可全面保證游客礦井旅游的安全。

(二)淮南礦井旅游開發的建議

1、加速旅游交通建設

交通是連接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紐帶,是旅游業發展的命脈,淮南目前交通發展較快,但較之成熟旅游城市的交通,淮南相對比較落后。景區之間沒有互通交通網絡,更沒有立體的交通網絡,這對游客旅游行程造成一定的影響,還需進一步加速交通建設。

2、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

我國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共分三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屬于一級。淮南市是煤炭工業城市,屬于三級。煤礦周邊地區環境污染較大,堆積在地面的煤炭和煤矸石風化后產生的灰塵對路面和空氣污染較重。這些都會對游客的身體健康、淮南旅游區的動植物和生態環境以及人文景觀造成危害,特別是對游客旅游氣氛和觀賞效果造成影響。

3、拓展開發思路

首先需要聘請國內外對礦井旅游資源開發的專家對淮南礦井開發進行論證,制定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并請專家組研究其可操作性及制定開發規劃和建設實施。為了適應淮南城市轉型發展需求,目前可以開發廢棄礦井,如果時機成熟,可以考慮開發在建和經營的礦井,拓展到整個礦區。

二、淮南礦井旅游開發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案

(一)淮南礦井旅游開發存在問題

淮南礦井旅游開發主要存在問題有以下幾點。

1、礦井旅游內容單一

雖然淮南礦井開發后可以讓游客可以參觀到井底煤炭開采歷史文化、各個工作面開采煤體巖層構造和工人工作場景、井底建筑設施和機械安裝設置、巷道結構、游客采煤體驗區等等。但是現代游客對旅游景點需求出現個性化和多樣化趨勢,在旅游過程中不會只欣賞孤立的旅游景點。所以說一些獨個孤立旅游景觀,即使特色、價值很高,功能也多,但開發價值并不一定高。只有在一定地域和時間內,多種類型旅游景觀的協調布局和組合,形成一定規模的旅游資源結構模式,才能形成一定的開發規模,獲得較高開發效益。

2、旅游可進入性差

淮南雖然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等主干交通比較便利,但直接進入礦井旅游景點的支系交通不便,特別是通往各礦區路面狀況較差,主要因為煤炭運輸工具超載導致公路路面崎嶇不平又離居民區較遠。游客進入參觀后又從這些交通道路折回可能會影響游客的時間知覺。

3、礦井景區周圍環境質量不佳

煤礦的開采產生的大量礦塵、煤炭運輸散落的煤渣、煤矸石堆積分解產生的灰塵對礦井景區周圍環境空氣污染較大。這對于現代追求休閑和身體健康心理的游客來說是不能接受的,特別是長期生活在城市污濁空氣、嘈雜環境中的人們,希望到自然界中去呼吸新鮮空氣,在旅游過程中放松緊張的神經和疲勞的身體,同時得到美的享受。但所旅游的景點如果環境污染嚴重,就會破壞他們旅游的興致,產生與導游接待人員相抵觸的情緒,嚴重影響旅游效果。這就影響他們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

4、杜絕安全事故有一定的難度

雖然淮南礦業集團采取了多種方式手段,確保安全生產。由于淮南礦井地質構造復雜、開采過程中存在不可預測因素和管理過程可能中存在人員失誤等等,安全保障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解決方案

針對以上礦井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并形成可靠解決方案。

1、建立現代化礦井旅游產業集聚區,解決旅游產品單一問題

所謂礦井旅游產業聚集區就是以礦井為核心吸引點,建設大量旅游設施,聚集來滿足游客的旅游需要。

(1)在礦井旅游開發選址上要充分考慮與自然景觀和其它人文景觀相結合,避免形成一個孤立的旅游景點。如選在謝家集區礦井開發,附近有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淮西湖(塌陷區治理)、十澗湖濕地公園、春申君墓等,還有未來規劃的淮南豆腐文化產業園和瓦埠湖旅游景觀。

(2)可以在礦井旅游景區附近建立煤礦文化展示區域,展示內容包括生物化石、礦工生產和生活用品、原始采煤設備、現代化采煤設備等。向游客介紹礦井運行系統模型,再現礦井采運工作過程,普及有關煤層、地質構造、地下水和瓦斯的形成和演化等礦井地質知識,展示礦井開發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歷史文物,宣傳煤礦精神和礦工文化。

(3)淮南礦井旅游開發不能僅限某個單一礦井或某些廢棄礦井旅游開發,每個礦井開采方式和巖層結構以及礦井深度不一樣,正在經營、在建和廢棄礦井同時開發,是礦井景觀多樣化,對游客才有吸引力,否則可能重蹈山西大同斥資2000萬元開發的中國首個“煤都地下探秘游”晉華宮礦“礦井游”的命運。

2、改變交通狀況,改善旅游景區可進入性問題

(1)首先要建設通往礦井旅游景區的道路,而且道路路面要寬。(2)要考慮到與附近旅游景點銜接,在旅游旺季時可以對游客進行有效分流,解決擁堵問題。(3)大力發展淮南“蒸汽機體驗游”,把廢棄的運輸煤炭鐵路連接到礦井旅游景區,讓游客坐蒸汽機列車到達景區,避開公路交通。(4)在景區游覽路線上建立休閑娛樂設施和供游客休息的場所,在道路繁忙時可以分流一部分游客。如建立游客接待中心: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向游客銷售煤矸石雕等礦區特色旅游紀念品。

3、加大景區管理、完善環保法規,解決景區環境污染問題

(1)制定礦井旅游景區法律法規,把保護和破壞景區環境獎勵和處罰制定相應標準。(2)嚴禁在礦井旅游景區附近進行煤炭運輸等污染大氣的行為。(3)在礦井旅游景區進行綠化建設,增加植被覆蓋量。

4、加大安全保障建設

雖然礦井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安全問題,這就需要各管理部門協調合作,把安全擺在第一位,同時需要上級部門加大安全治理資金投入。淮南市已經十年堅持發展先進生產力,保護生命,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從瓦斯治理切入,開展安全治本發展思路。

第6篇

關鍵詞:噪聲;污染;創新

中圖分類號: TB5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當今國內城市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狀況

城市道路交通噪聲污染,早就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多次的交通環境調查顯示,噪聲污染的控制均不甚理想。很多大城市現狀調查結果顯示。道路兩側的居民地帶受交通噪聲污染都十分嚴重。歷時一年時間的調查,對全國的518條次干路以上公路兩側的眾多建筑物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其中,包括民用住宅、學校和醫院,數量達6300多座。調查結果顯示,各等級道路兩側的噪聲敏感建筑物受交通噪聲污染程度是不同的。高速路兩側的建筑受影響程度尤為嚴重,可以說交通噪聲污染對其周邊居民的生活影響非常大[1]。

2.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的分析

2.1機動噪聲

2.1.1動力噪音分析

機動車輛是產生噪音的最主要因素,發動機噪音的控制對于汽車噪聲的控制非常關鍵。進氣噪聲,發動機的噪音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發動機的空氣動力噪聲,會隨著發動機轉速的提高而大大增強。

2.1.2輪胎噪音分析

輪胎噪聲也是道路交通噪聲的重要噪聲源,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由于輪胎噪聲本身的噪音機制比較復雜,對各種設備的先進性和方法性要求非常高。當在正常情況下,車輛行駛較快的時候也會發出很大的噪聲;當路面潮濕,且車輛速度行駛較慢的時候,噪音尤為明顯。

2.2非機動車噪音

非機動車輛的噪音主要來源于電動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的剎車聲。據監測,這種聲音能使聲值提高5dB還要多,防治交通噪聲污染不能停滯于建設,要從初期開始注意,就應該提前注意噪聲污染,把它放到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看,從實際中看到使用的任何一種降噪的方法,其在技術環節上也都沒有達到是很完美的境地,在使用中使用的地點和方法和需要的材料也各不相同,在降噪的過場中,應該從公路所在地的實際出發,在公路建設的同時注意到環保建設[2]。

3.控制城市交通噪聲方案創新

3.1噪聲源的控制

3.1.1改進汽車動力機械設計

汽車產生噪音的主要因素有空氣動力、械傳動。從結構方面劃分為發燃噪聲、底盤噪聲、各個設備噪聲、車身噪聲等。其中發動機噪聲是主要的汽車噪音污染因素之一,進氣噪聲和本體噪聲等引起的噪聲等多方面的。對于發動機振動的調節也對于汽車噪聲的控制非常關鍵,要合理改善發動機機制;降低底盤噪聲,也就是排氣系噪聲和傳動系噪聲的一個措施;降低機器中各個電器設備噪聲,包括風扇噪聲以及汽車電動機發出的各種噪聲;降低車噪聲,這里很大程度是指汽車行進中的汽車噪音,現在車速快速提升,改善車身噪聲的方法也就是:對車身改造為更好的流線型,在此情況下就可以光滑過渡;用彈性元件連接車身與車架使得穩定性增加;室內軟化程度增大,可在頂棚及車身內蒙皮間加入吸聲材料等。

3.1.2修建降噪路面

降噪路面,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瀝青路面。目前,有科學家發明了兩種混凝土,即空隙型混凝土和細槽型混凝土。第一種是瀝青里的強膠粘劑在這里是用來使石子更好的連在一起,但也可能使得灰塵和臟物被牢牢地粘在上面,使得質量降低。而空隙型混凝土沒有膠粘劑的問題,這樣無形中使得它的使用期限會比開孔型瀝青更長。另一種混凝土是經過特殊處理細槽型混凝土。與前者的生產過程不同,它是先做出普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然后再用刷子打磨路面,把上面的添加物去除。此過程結束之后,路面也就會變得比較平滑,在視覺上很平整。這樣就可以在這樣的表面上會出線一道道紋,以起到一定的減噪效果。

3.1.3運用交通管制措施

在大中城市要建設環城道路,以此來減少城市高峰期的車流密度。為了減少交通密度,還可控制在用車的總數量,提供公共交通優先行駛,減少小型機動車的使用。但這種方法只是表面的,治標不治本。如果從深層度上解決,限速和限制超車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在社區等要保持安靜的地方要設置限速或者禁止超車標志,這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交通噪聲。也可以設置專門的車道,這樣可以通過減少車輛頻繁停車、加速時剎車所產生的噪聲。在平面交叉路口實行環行路況或采用最佳的交通信號并實行自動控制,保證車輛勻速行駛,減少機動車的停車、啟動、加速的次數,這樣也對降低交通噪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2控制噪聲的傳播途徑

3.2.1種植降噪綠化林帶

種植樹木在道路的兩側,能夠非常有效的防治交通噪聲。在植樹的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樹種、植株的密度、植被的寬度,這樣可以更好的將聲波吸收,以此來起到降低噪聲效果。這里有一個很專業的依據就是,當樹木帶寬度大于10m時,結果會使交通噪聲下降4~5dB。由于聲音投射到植物葉片上有四分之三被反射到各個方向,大約有四分之一被葉片的微震所消耗。這樣形式最突出的優點即為: 對環境有益而無害。局限性是:大量占地,需要大量的時間等待樹木增長,這樣以便于更好的遮擋噪音[3]。

4.結語

總而言之,交通噪聲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也受大了社會普遍的關注,控制和解決世界性四大環境公害之一的噪聲污染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發達國家的公路建設發展的過程來看,大量的資金是投放于路網建設形成規模后,對環境的保護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后期治理的費用是難以想象的。通過對降噪使用的方法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在多方案比選之后采用最佳降噪方案。既可以給居民安靜的生活環境,也是得到社會的認可,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政府對交通噪聲的控制的不斷加強的大好背景下,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加安靜和諧,在我們全人類的建設下,將會呈現出一個祥和而又快速發展的地球。

參考文獻:

[1]湯文倩.淺談道路交通噪聲污染問題[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2(5).

[2]趙延保.汽車車輛噪聲污染的危害與控制[J].論文集粹,2011(5).

第7篇

2012年12月,北京迎來了這個冬季的第二場雪,雪花飄飄灑灑落了一地,近處遠處都是干凈的白色。按照地圖的指示,從地鐵8號線永泰莊車站下車,步行545米之后便來到東升科技園·北領地。這是由15棟花園式、低密度獨棟學院派風格建筑構成的生態型綜合園區,“北領地”這個名字讓人眼前一亮。中持(北京)環保發展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其中。

了解中持環保是從他們企業的官方微博的原創動畫開始,動畫片的名字叫《環境還有救嗎》——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短片,但內容卻顯得沉重。“2011年12月4日,淘寶商城一天就賣出了30000多只口罩,其中20000多只是被北京地區買家搶走了。買口罩干嘛?防毒啊!……中國過去五年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857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中國只有不到11%的人飲用的水是符合我國衛生標準的,而高達65%的人則每天喝著渾濁、苦堿、含氟、含砷,帶有工業污染和傳染病的水……你說,咱們的環境還有救嗎?我們自己還有救嗎?”

“創作這個動畫片的初衷,本來是在公司年會上播放的,沒有想到被許多網站轉發,引起轟動。”中持環保科技發展公司總經理陳德清笑聲爽朗,“大家對環境問題的確越來越關注了,看來有必要重新編輯一下一個新版本了。”

商業之道

怎么介紹“中持環保”呢?這應該是一個新成立不久的公司,2008年正式創立中持品牌,不過4年的時間。然而公司的核心層領導卻早在1992年便步入這個領域,開始污水處理服務,并率先提出“交鑰匙工程”的概念;1998年參與國家環保局運營資質標準的討論制訂,推動頒布《環境保護設施運營資質認可管理辦法(試行)》;2000年完成了全國第一個投入商業運營的BOT污水處理廠;2007年與北京建工集團合資,為客戶提供環境修復服務,成為國內環境修復實踐的先行者。專注于一個領域20年,應該算是老兵了吧!

動畫片僅僅是一個引子,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盡管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逐步得到加強,環境保護事業穩步發展,但是部分地區仍飽嘗犧牲環境、盲目發展所帶來的苦果。

中持環保給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專業的綜合環境服務商,面向城市、工業園區和企業集團,提供環境與發展的解決方案及長期貼身服務。“我們就是用‘商業之道’解決環境問題,這個‘商業之道’的核心就是商業價值、社會價值、人的價值的統一。”環境的第一要義是安全,基本依托是舒適,最終的目標是可持續發展。“創造安全、舒適、可持續的環境是我們的使命所在。”

中持環保的業務范圍也聚焦于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領域、污水處理和水回用領域、有機廢棄物綜合解決及生物質能開發利用領域、環境修復領域、環境安全管理以及環境咨詢服務等領域。

“單就環境保護工作來說,中小城市至少有三大問題需要解決:一是鄉鎮企業長期污染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二是城市化、城鎮化過程中城鄉治理方式的變化所帶來的環境管理難題;三是不斷成長的工業園區與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說白了,就是歷史遺留環境問題、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問題和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問題。”陳德清說。

工業園區一直被當作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但實際上很多園區又成為藏污納垢的集中排污區。中持環保在肅寧開展的綜合環境服務模式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思路。

長期以來,肅寧縣第一污水處理廠一直存在諸多問題:上游企業污水處理站技術薄弱,運行水平低下,且存在偷排和使用自備井等現象;污水處理廠入水中工業廢水占70%以上,含有大量毛皮類物質,COD排放不能穩定達標,且酸性較強,設備腐蝕嚴重、系統運行不穩定;政府收取的企業排污費用無法保障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同時缺少必要的優化改造資金。

中持介入污水處理廠的管理后,與地方政府、生產企業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溝通、談判和協調,逐漸明晰了各自權責。

“我們一直在探索一種商務模式,使專業環保企業在中小城市環境治理中發揮作用。”陳德清說,其指導哲學就是用市場方式調理基層的利益關系,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而其政策依據是“誰污染,誰付費。”

陳德清介紹說,首先上游生產企業要做好污水的簡單處理,污水處理站的裝置和設施不一定全部運轉,但必須達到3個要求,即過濾掉“毛”類雜質,油脂比較多的時候要單獨處理;保證不出現重金屬;繳納污水處理費。

“當地環保部門由原來上管企業、下管污水處理廠運行的忙碌狀態轉變為對第三方運營單位的監管,減輕了工作強度,理順了管理機制;企業也不用擔心因為污水處理廠運行不穩定而停產的情況出現。作為運營商,因為采取了上下游一體的聯動管理,避免了上游企業排污的沖擊負荷變化無常對污水處理廠運行造成的沖擊。”中持水務副總經理朱向東對此也深有感觸。

綠色城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產生大量的有機廢棄物,如不經妥善處理將會給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在我國,每年3000萬噸的污泥,以及餐廚垃圾、畜禽糞便、農林廢棄物、園林垃圾、工業有機垃圾,都是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管理和政策研究所所長常杪介紹:“我國大約有80%的污泥未作任何處置處理,而僅僅是隨意外運、簡單填埋或堆放。”這些未處理的污泥里含有大量重金屬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對地下水、土壤等造成第二次污染。

基于此中持提出了為城市建設綠色生態設施的理念,將區域內的有機廢棄物集中進行以厭氧消化為核心的綜合處理和利用,對有機廢棄物進行穩定化處理,回收其中的生物質能——沼氣。經過處理后的殘渣進行土地利用、建材利用或焚燒等最終處置。沼氣經過凈化之后可以用于城市燃氣、車用燃料或供熱、發電等。

中持環保較早地意識到,中國的城市需要實現有機廢棄物的綜合處理并回收生物質能源,從而踐行循環經濟、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打造生態城市、宜居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提供支撐,這就是中持“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的理念。

“我國面臨巨大的碳減排壓力,溫室效應下,發展低碳經濟是大勢所趨。”董事長許國棟認為,有機廢棄物轉化為無機物時產生大量甲烷,就其溫室效應來說,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1倍。厭氧消化技術是當今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技術,收集有機廢物進行處理,能夠減少逃逸到大氣的甲烷,同時厭氧過程產生的甲烷可以作為清潔能源利用。

中持倡導發展中的城市,建設綠色生態基礎設施,以協同厭氧消化技術為核心,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利用;中持倡導集中處理和協同處理,節約土地資源,盡量減少環境設施對周邊的影響。

寧海縣城北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就是中持提供解決方案的經典案例。工程采用DBO(設計—建設—運營)模式進行建設,于2012年3月竣工投產,進入試運行階段。該項目是國家863示范工程,并獲得了國家發改委專項資金的支持。該工程采用“分級分相厭氧消化+深度脫水+土地利用”的工藝路線,將縣域內的污泥、糞便和部分有機垃圾運輸到城北污水廠進行集中厭氧處理、廢棄物經過處理后能夠降解有機物、殺滅病原菌并降低含水率,經過處理后用于園林綠化的營養土。

“若僅僅針對污泥問題,那么所解決的環境問題就過于單一。有機廢棄物是否將進行相對集中、綜合處理正是中國需要解決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中持綠色總經理邵凱介紹說,“我們要了解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真正需要解決什么環境問題,如何給社會帶來持續性價值。”

布局未來

在全球環境基金(GEF)資助下,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MEP/FECO)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合作開發了“中國POPs履約長期能力建設項目”,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是建設和運行“履行《POPs公約》技術轉移促進中心”(TTPC),以篩選POPs削減與控制關鍵適用技術、克服技術轉移所面臨的障礙,建立可持續的技術轉移機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和中持環保合作承擔了TTPC的建設運行工作。

“這個項目是我們著眼未來的一步棋,我們認為有責任以更多方式貢獻社會。”陳德清認為中持環保不僅要輸出服務和解決方案,更應該輸出理念和獨特的價值觀。從創辦公司至今,承擔或是參編了環保部、發改委、住建部的相關政策制定,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程建設標準 》、《餐飲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汞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二惡英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等。

第8篇

關鍵詞:現代經濟;高校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鄭環(1971-),女,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學院,講師。(江蘇 徐州 221000 )

基金項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學院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研究”(課題編號:YGJ130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5-0108-02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特別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環境已危害到農民的生活及生產,同時也對周圍的城市環境及食品安全造成較大的危害,因此農業環境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治理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的技能,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當前的教學改革要求,也是學生畢業后必備的實踐能力。應用型高等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委員會應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特別關注一些農業“特色”課程的設置與建設。在開設環境類普及課的同時,開設一些類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這一特色性專業課程。讓學生在了解農業環境的一些基本問題的同時,普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及實踐途徑,理解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密切關系,掌握農業環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專業領域內滲透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國家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準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課程設置的內容要求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它以生態學、農業系統科學和環境學為理論基礎,是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融合的邊緣學科。它也是集素質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于一身的交叉學科,使學生了解環境科學的產生背景及其要解決的當前人類所面臨的重大資源和環境問題;明了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協調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由來和目前在環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掌握環境科學的基礎知識;了解環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種手段和方法;掌握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的基本步驟和方法;了解環境科學專業的知識框架;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環境問題的思考及治理方法,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必要的專業基礎,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專業知識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環境科學知識結構。[1]

二、課程設置的知識要求

1.理論知識要求

(1)了解:國內外農業生態環境基本狀況;農業環境的基本特征;農業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當前農村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和資源污染問題;農用化學品污染途徑及其防治措施;農業廢物的產生及資源化利用;農業污水灌溉與農業生產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酸雨對農業的危害;深刻認識清潔生產的重要性。

(2)熟悉:農業清潔生產的由來、內涵、特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傳統發展理論的創新;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應用;國內外實施清潔生產的一些具體方法;環境倫理學在農業環境中的觀念和主張等。

(3)掌握:農業土地退化與整治;農業環境的修復;農業環境災害及其控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保護環境的主要途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各種手段和措施;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2.實踐能力要求

通過本課程學習,可使學生掌握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及高度的人類環境憂患意識、如何在實踐中充分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三、課程創新教學改革措施

課程選取的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適應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國內外在本學科、本行業方面最新的科學知識、發展動態等傳授給學生,尤其要善于運用網絡資源,吸收最新的信息(農業環境問題引起的突發事件)傳授給學生,在普及環境學理論的基礎上重點利用案例教學及實踐模擬,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以實際案例改革教學內容

在了解全球農業發展趨勢的前提下,重點通過案例講授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出現的突出問題,比如農業資源銳減、生態嚴重破壞、環境污染加劇、自然災害頻繁等,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農業環境治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加強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建設,樹立全民的環境意識。同時讓學生掌握目前農業主要的污染源之一農用化學品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污水灌溉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等。同時利用實驗及實踐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農業環境治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目前徐州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學院“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案例教材正在編寫中。[2]

2.實踐教學手段和實驗教學方法的優化改革

(1)加強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課程在考慮“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等課程實驗設置的基礎上,學院安排了16 學時的實驗,內容上主要涉及農業環境污染的特色性和與工業、城市環境污染的區別。做實驗之前,設計好實驗的要求及步驟,要求學生先查閱相關資料,并提出個人的實驗想法,通過實驗解決個人提出的問題,從而達到實驗目的。

(2)加強案例教學。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最優結合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案例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主體作用,優化師生間的互動,可以擺脫常規教學中教師講理論,學生只聽不記或只記而不思考的被動格局,通過案例分析、討論、歸納、總結,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環境問題中。同時教師在實施案例教學時,也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工作態度及教學責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既要有博大精深的理論知識,又要具備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既要不斷地根據農業生產實際更新教學內容,補充不同類型的教學案例,又要重視不同區域的社會實際現狀,洞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解決方案,在社會實踐中選擇適宜教學又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因此,案例教學不僅能將環境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而且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討論,提高學習效率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

(3)加強實踐訓練。實踐教學是理工科專業實踐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實踐訓練,學生能正確認識到區域、行業在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大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從而尋找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類型、表現方式和發展趨勢,在解決環境問題許可的原則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途徑,同時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嚴肅嚴謹的工作作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整合知識、融會貫通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4]為順利開展和扎實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徐州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學院與淮北市排水有限公司、宿遷市新源工業污水處理廠、邳州生態緣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徐州首創水務有限公司等單位通力合作,并制訂詳細的實踐計劃和實踐的方式方法。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可結合教師的科研課題進行實踐分析,寫出一些有獨到見解的論文,教師再擇優進行發表。這樣,學生感到學有所用,鍛煉了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也幫助教師考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5]

四、結語

農業生態環境教育是正在迅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一門學科,對大多數院校來說,它仍然是嶄新的課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課程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特色專業課程,隨著課程的不斷開展,學院還應在教學思路和方法上不斷進行創新探索,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提高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水平,以適應新時代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需求。

參考文獻:

[1]錢易,唐孝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楊仁斌,鐵柏清,郭正元,等.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3]JoyA.Palmer.21世紀的環境教育理論、實踐、進展與前景[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第9篇

本課題從系統論角度出發,以四川省什邡市宏達新村工程為研究案例,分析和討論系統中各主體發揮效用存在的問題以及相互作用關系網,采取交叉歸因的方法,對“工業反哺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行性解決方案,希望對有關部門進行政策調整或改進有所參考。

二、調研描述

(一)企業

課題組把出資1.1億為師古鎮農民修建別墅型住房――宏達新村的宏達集團作為三個調查對象之一。通過對宏達集團的有關負責人進行半結構式采訪,搜集相關信息。

(二)農民

課題組選取宏達新村的村民為問卷調查樣本對象,課題組隨機選擇150個農民進行問卷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45份,其中有效問卷145份,問卷有效率為96.7%。

(三)政府

課題組與師古鎮政府工作人員就服務型政府和當地特色產業(雪茄原料煙種植)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并與思源村的村委會主任就基層黨建推進地方發展進行了半結構訪談。

三、工業反哺農業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原因

(一)企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對農民的反哺缺乏長期規劃

1、環境污染問題長期存在

宏達集團雖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吸收農民務工以及“宏達新村”工程都是反哺農民的善舉,但是環境污染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問題。由于宏達集團電解鋅產落戶當地,對當地的水質、空氣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新村工程的致富造血功能不足

“宏達新村”工程雖然在住房上給當地農民提供了較大實惠,同時宏達集團吸收了部分村民進企業務工。但是,多數農民是從事基礎性的體力勞動活,這種反哺模式“治標不治本”,側重給予物質支持,沒有從人的主體性地位出發,增強人本身的素質和能力,教會農民致富的技能和手段。可見,宏達新村安身工程沒有和農民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致富造血功能不足。

(二)宏達新村村民方面存在的問題:弱勢地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1、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較低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地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隨機抽樣調查的145名村民當中,以小學和初中為主,分別占了調查人數的54%和31%,另外還有6%的村民是屬于基本不識字。另外,僅僅只有8%的村民是中專或者高中學歷,這包括在讀的青少年。

在調查關于在宏達集團務工村民的工作內容時,我們發現村民一般從事材料運輸搬運、原料搭配混合等基礎性工作,少數從事簡單機械操作等工作。這些工作多屬于體力活,技術含量比較低。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返回宏達新村,有的找到零工,有的在家滯留現象,造成部分民工閑置勞動力和家庭經濟來源沒有保障。

2、農民缺乏有效的表達途徑

在結構式訪談中,有部分村民反映他們的意見不能得到很好的表達,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相信村部的服務型職能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有村民反映村委或是政府對于他們提出的問題沒有給予很好的解決和反饋,導致問題一直存在。

(三)基層政府方面存在的問題:服務能力不足

1、鄉風文明建設職能有待加強

通過對部分村民進行半結構化訪談發現,“宏達新村”工程的村風文明建設職能沒有發揮較好的效用,處于“重政策,輕實際”的現狀。目前,村民閑時主要依靠打麻將和看電視這種自發的方式來填補時間,滿足精神文化的需要,娛樂方式比較單一。雖然,以共和村村部為依托,村部為加強村風文明建設,建設了圖書室、體育器材室等休閑娛樂文化設施,但是這些設施并沒有被村民得到較好的利用,即村風文明的內容與方式沒有很好結合,沒有考慮農民目前文化素養的現狀,以一種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來建設鄉風文明。

2、行政效率低,政策落實不到位

在調查中,有村民反映,政府和村委會對待村民提出的一些問題和訴求沒有給予很好的解決和反饋。存在形式上給予關心但是實質上沒有給予解決,或給予口頭應允,但是沒有及時給予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而造成農民損失加重的現象。

四、政策建議

(一)借鑒思源村模式,以基層黨建促進經濟發展,培養新型“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能

提高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也技能是增強農民致富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是改變農民弱勢地位的更本途徑。“有文化”要求農民能說會寫、自主自強、崇尚科學、誠信友愛、知法守法;“懂技術”要求農民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至少要熟練掌握一到多項生產技能和技巧;“會經營”要求農民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財、物和土地等資源,組織生產和參與市場活動,獲得高的經濟效益。借鑒思源村模式,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關鍵在于基層黨委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和增強黨干群關系為基礎,以人為本,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培養模式。

(二)加強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堅持政策指導與保障措施相結合,根據地方實際情況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工業反哺農業最終目的還是要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改善其生活環境和條件。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促進農民增收,關鍵在于地方政府能夠堅持政策指導與保障措施相結合。一方面,政府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定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創新生產經營體制,協調各職能部門分工,保證政策落實到位。另一方面,政府要從技術指導和引導農民收購管理切實履行服務職能,在農民與企業之間扮演中間人角色,最終 實現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提高經濟效益。

(三)完善村民民主管理機構職能,改進工作方式,反映農民需求,推進村風文明建設

第10篇

關鍵詞:快遞盒;回收利用;環境保護;資源浪費;環境污染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1-008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40

1 研究背景

1.1 快遞包裝盒的巨大需求量

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網購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新型消費模式,因而快遞包裝盒的使用日益廣泛。根據國家某部門的監測數據反映,2015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206億件,同比增長48%。龐大的快遞訂單數據的后面隱藏著的則是快遞包裝盒大量使用后所造成的快遞垃圾及接踵而至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如果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將會使日益增加的快遞垃圾得到有效緩解,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而且能夠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促使我國加快向綠色物流轉變的步伐。

1.2 我國資源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勢如破竹,屹立于世界之巔。但是,如此成就的背后卻是不盡的環境惡化與資源浪費。正是由于在環境壓力和資源矛盾的雙重影響下,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然是粗放型增長,距離集約型、循環綠色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還有很大差距。所以,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就是要以最低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而現實狀況是,包裝盒消耗的資源數量巨大,并且經過焚燒掩埋的快遞垃圾又極度地污染環境,如果我們將拆包完好的快遞盒進行回收并循環使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國家的整體資源及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

2 快遞盒回收問題的現狀

2.1 國內現狀

在我國,綠色消費的觀念起步較晚,許多消費者只是對其有一個初步認識,缺乏主動性與踐行力度。基于這樣的現實,政府應該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創造良好的消費環境,爭取使得綠色消費模式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目前,我國開展對垃圾進行分類的工作緩慢,還未取得顯著成效。快遞盒等包裝垃圾和眾多的廚房垃圾混合在一起,只能掩埋或焚燒,最終對資源與環境造成極大威脅。按我國當前的回收水平計算,如果全國一年回收紙箱14萬噸,可節約生產同量紙的煤8萬噸、電4900萬度、木漿和稻草23.8噸、燒堿1.1萬噸。事實表明,將回收來的快遞盒進行循環再利用,可以很大程度地節約國家整體資源,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總而言之,我國對于自動化、專業化、智能化的分揀、處理系統的認識及使用迫在眉睫。

作為一個規模化、新型化的行業,快遞業在標準化建設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空白地帶。在我國,涉及包裝的國家規范只有一個,即國家郵政局制定的《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其中規定快件封裝時應該使用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快遞封裝用品,充分考慮安全因素等,但對于過度包裝問題卻沒有具體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快遞封裝用品國家標準》,對包裝袋的種類規格、技術要求、包裝、標志等方面提出全面要求,但因為級別太低,僅僅作為推薦性行業標準,并不具備法律的強制性。

2.2 國外現狀

美國從上世紀便開始關注綠色包裝。例如,許多州政府通過法律強制性要求公眾回收包裝廢棄物,并根據企業回收力度給予稅收優惠;聯邦政府也制定了保護環境與規范包裝的方針政策:包裝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開展環境保護運動。美國完善的回收利用體系,不僅改善了環境,減少資源的消耗,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德國頒布《循環經濟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必須承擔回收包裝垃圾的責任,且要求消費者丟棄包裝垃圾前,必須對具有二次利用價值的包裝廢棄物貼上綠色標志的標簽,有效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能夠更好地開展回收工作。

日本制定并實施《能源保護和促進回收法》《包裝再生利用法》,也致力于回收體系的建設。政府出資建立大量的回收站,并鼓勵民眾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指定專人定時回收、集中轉運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開展再循環、再利用的回收加工。

國外其他的國家也各有特色,本文不擬列舉。

3 快遞盒回收問題的解決策略

3.1 不同人群對于回收快遞盒的思路

消費者認為如果將快遞盒集中回收起來,再抱著一大堆紙箱送到回收點,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單獨送一個,肯定不劃算;攢多點再送,又會占據家里的存儲空間。回收快遞盒是一件回報率極低的事情,因為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及空間,自己所付出的成本會遠遠高于回收所得到的價值。然而要將回收價格提高到消費者的預期水平,其總成本勢必會超過購置新紙箱的費用。

快遞企業認為回收的快遞盒會增加企I的額外成本。粘貼在二手快遞盒上的物流單據,由于很強的附著力,往往難以徹底清理干凈,這就需要快遞企業采取專業化手段進行處理,快遞公司不得不為這個環節所發生的費用進行買單。另外,回收的快遞盒,還要面臨如何妥善保管的問題。現在,各大快遞站點有限的倉儲空間都已經被每天大量的包裹所占據,很難再騰出多余的空間來存放回收的快遞盒。室內倉儲空間緊張,室外存儲又容易損壞,根本無法保證快遞盒的完整性、重復性使用。

快遞員工作節奏快,績效工資又是根據快遞件數來衡量的,況且每天還有定額的配送任務。所以他們的目標是以最快的速度送出更多的包裹。如果在中間加入了回收快遞盒的環節,不僅會增加派件時間,還會占據其運輸工具上的空間。快遞員的工作量加大,最終還是要轉嫁到快遞公司的人力成本上。

廢品收購人員認為,近幾年隨著整個市場上收購價格的持續走低,生意很是慘淡。每天爬樓層,辛辛苦苦地扛下樓,最后也賣不到幾個錢。雪上加霜的是,城管管得又嚴,廢品攤點不讓亂擺,還要每月給物業交管理費,仔細算下來,掙不了多少錢,勉強糊口而已。

3.2 不同群體的根據行業特征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為了保證現代物流的快速與可持續發展,政府亟待建立快遞包裝的行業規范與國家標準。快遞盒的循環使用,事關公共利益,政府應從立法、監管和市場等方面建立循環利用的鏈條,加強宣傳力度,完善配套設施,實現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最終實現綠色包裝;建立全環節的責任制,使得包括快遞企業在內的整個產業鏈都擔負起責任。

同時,政府可出臺正面的激勵政策,給予快遞企業一些比如降低稅費之類的補貼,以此提高企業回收快遞盒的積極性。

快遞企業應積極推行“逆向物流”模式,即與電商形成合作,通過返還積分、兌換商品、押金制等方式,調動消費者積極性,提高參與度。另外,快遞企業與各大電商平臺開展合作,倡導實施最簡包裝及綠色包裝的全新理念,盡可能地使用環保、綠色包裝材料,少用或盡量不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

快遞企業實行專門針對快遞員的獎勵制度。每回收一個快遞盒就給予一定的績效獎金,以此來提高快遞員的回收積極性,同時達到回收的目的。

消費者可以以更加“溫柔”的方式拆開紙盒,使其具有更高的回收價值。取出物品后,把快遞盒恢復原狀,折疊整齊,降低回收方的時間成本,其實也是提高自己的空間利用率。快遞盒是放錯地方的藝術品。消費者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拓寬快遞盒廢物利用的渠道,譬如將快遞盒進行DIY就可以做成收納盒、鞋盒、抽紙盒、燈罩、筆筒等。

制造廠商推行快遞包裝綠色化,促進快遞包裝的環保化進程。立足于產品包裝的頂層設計,滿足現代物流需求。現代物流認為,包裝是物流系統的重要功能要素,包裝既是生產的終點,又是物流的起點。包裝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流通加工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對保護商品、方便流通、降低物流成本等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制造商應該改變傳統產品包裝設計理念,同時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綜合考慮產品銷售流通環節對產品包裝質量的要求。

快遞員應提升自身的環保意識,同時快遞員應該減少派件過程中的暴力,以此保證回收來的快遞盒的完好性與可用性。

物流行業協會應制定統一的合理化商品包裝標準,促進回收利用體系的建設。從物流總體角度出發,包裝合理化要朝著包裝標準化、包裝成本低廉化、包裝技術多功能化、包裝智能化、包裝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從而防止包裝不足、包裝過度和包裝污染,以減少包裝環節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

4 結語

快遞盒的回收再利用,從物流學的專業角度來看,被稱為回收物流,屬于逆向物流的一部分。回收再利用,一方面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使正向及逆向物流更有效率,逆向物流與正向物流如圖1所示,但更重要的是可以減輕對環境的傷害程度。不過對物流行業本身而言,逆向物流產生可以實現物流和快遞業的完美閉環,衍生物流與快遞業新的盈利模式,促進其進一步發達和繁榮。

圖1 逆向物流與正向物流框圖

我國現階段資源、能源緊張,快遞盒垃圾急劇上升,迫使我們必須堅持“以回收利用為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快遞盒的循環使用將物流、環境、經濟三者緊密聯系起來。回收利用問題是開展綠色物流的必經環節;同時也是對減少資源浪費、保護環境提出的具體要求以及對于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有利舉措。因此有必要以市場為依托建立科學化、專業化、合理化的回收體系,加強包裝廢棄物法制法規的建設和國家的宏觀調控,加快綠色包裝新材料和新產品的開發與研制,當然還需要提高全民的回收環保意識。只有處于快遞盒回收系統中的每一個要素都相互銜接、相互協調,才能最終實現協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保護環境與節約資源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 湯慧玲,張海楠箏.綠色快遞包的調查與設想[J].現

代商業,2014,(2).

[2] 李霞.基于電商購物環境下的快f包裝[J].環球市場

信息導報,2015,(23).

[3] 胡語嫣,江梅箏.淺析快遞包裝盒的回收再利用[J].

新西部(理論版),2016,(4).

[4] 常俏.快遞包裝的“綠色難題”[J].中國物流與采

購,2016,(14).

[5] 楊麗輝,覃京燕.復用型綠色快遞包裝設計理念探究

[J].包裝工程,2016,(10).

[6] 賀林平.快遞包裝廢棄物如何再利用[N].人民日報,

第11篇

【關鍵詞】建筑;暖通設計;注意;問題;方向

中圖分類號: TU96+2 文獻標識碼: A

建筑工程是推動我國經濟的重要行業,建筑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建筑設計,而在建筑中暖通的設計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建筑的整體質量,還關系到使用者的使用質量。因此,在暖通的設計中,建筑設計工作人員都應該清楚認識自己的職責,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先進技術,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在實踐中遇到了幾個問題,積極解決,平時要加強注意,必然設計出好的產品。

一、暖通設計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暖通設計成為一個重要的工作,一個工程中,往往會出現多種設計方案,那么什么樣的設計方案才是最佳的呢?設計人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比較和篩選,才能確定既經濟實惠又能滿足日常需求的方案。而這樣的方案,在進行實際施工中,能夠節約資金,并且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設計理念落后現象出現,因此,暖通設計直接關系到暖通工程項目的成敗和經濟效益優劣的重要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二、暖通設計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

暖通設計是一項多方面考慮的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的復雜技術工作,一個優秀的暖通工程設計方案,應對設計方案涉及的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的考慮,使其綜合效益最高。綜合考慮的因素越多,通常其方案設計的水平越高,同時其設計工作量和難度就越大。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考慮到經濟方面的因素,很多甲方希望能夠縮短工程周期,降低設計費用,從而導致在實際的設計中,存在一些問題,而甲方片面性和主觀性的要求,就會導致后期容易產生一些不良后果,導致嚴重問題出現。另外在設計中,一些設計人員沒有從實地考慮出發,沒有能夠對工程設計項目的各項實際需求、環境條件的特點、需求和環境條件的變化趨勢等情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對各種技術方案的特點、適用條件和范圍進行客觀深入的分析,導致設計方案在實用性、可行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瑕疵,給后期的使用埋下一定的隱患,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三、暖通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重點考慮暖通設計的可行性

一項設計方案能否切實實行,其可行性是最關鍵的問題,再好的設計,不能落實到實際的應用中,也談不上好的設計,只能算是一個理念,我們日常的暖通設計,就是要達到實際應用的目的。因此,在進行暖通設計的時候,首先就是要考慮到設計是否符合國家和當地政府規定的相關的法規和規范,這樣才能從基本上滿足設計的可行性。再者要考慮到后期周邊發展情況,要重點考慮進去,避免后期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增加成本,降低了設計的可行性。

2.暖通設計經濟性是重點注意方面

無論哪項工程,哪個設計,都希望能花最少錢,辦最多的事情,那么暖通設計秉承的原則就是: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降低成本,重點考慮設計的經濟性。因為一項工程會在前期的預算中完成整盤的統籌和規劃,所以經濟性原則是首先考慮的因素,這樣才能保證整項工程很好完工。而暖通設計要重點考慮到設備成本、設備運營成本、美觀情況等,只有綜合考慮,設計出最佳方案,才能確保設計的經濟性。

在進行暖通設計時,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進行比較,要全方位進行比較,保證既能滿足日常的需求,又能控制成本,這樣就保證了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暖通設計的一次投資不僅包括各種設備、管道、材料的投資,而且應包括各種相關收費(如熱力入網費、用電設備增容費、天然氣的氣源費等),相應的安裝、調試費用,相關的工程管理等各種收費,相關水處理和配電與控制投資,機房土建投資與相應室外管線的費用,而這些在實際設計工作中容易被遺漏。因此,一方面通過比較,選擇合適的設備,另一方面要全面考慮到后期的維護和運轉費用,以相同的使用周期為基準,進行綜合經濟性的計算比較,而不能簡單地根據設備報價進行比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暖通設計的經濟性。

3.暖通設計中要注意安全問題

現在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國家重點關心的問題,無論什么工程,必須要重點考慮到安全問題,安全問題關系到國家和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也是當前社會重點熱議的問題。而在暖通設計中,設計方案的安全性是容易忽略的地方,但是隨著國內國際化形式的不斷變化,尤其是近些年社會和自然問題突出,以SARS為例,在SARS嚴重流行時期,人們甚至對空調系統產生恐懼而不敢使用,這將對暖通空調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暖通設計時,要從安全角度考慮,重點考慮環境、防火、人員、設備、系統運行五個方面。環境安全,主要是考慮到當地環境污染問題,確保將危害降到最低;防火安全,要嚴格按照防火設計規范來設計,避免火災的發生;人員安全,主要考慮到人員在進行安裝和調試設備的時候,避免人身傷害,同時在遇到重大傳染疾病的時候,能夠有緊急預防預案,避免出現大規模的傳播;設備安全,主要意考慮暖通系統故障可能對室內重要設備和物品產生的不利影響;系統安全,系統的安全,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轉,要經常進行系統的巡檢和維護,避免出現嚴重問題。

4.暖通設計應該注意節能和環保

節能和環保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建筑業本身就是一項高耗能行業,并且對周邊的環境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暖通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節能和環保,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二次傷害。在暖通設計中,對于設備的選擇,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選擇環保性能好的,耗能低的設備,盡可能少的減少耗能。另外對設備產生的廢水和廢渣等廢料要進行嚴格的專門處理,避免影響周邊環境,同時加強設備噪音的合理處理,利用新科技和新材料降低噪音的污染,將系統和設備全過程(包括設備制造、使用和淘汰處理的全過程)的能源和資源消耗等進行全面、科學、定量的經濟性和環保評估比較,設計合理方案。

四、總結

總之,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暖通設計會不斷發展,只有緊跟社會發展,多方面考慮影響設計的因素,才能在設計中避免相關問題的出現,才能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才能有助于暖通設計的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第12篇

大氣污染因其污染因子易受氣候變化等影響,可進行長距離跨界傳輸,是典型的跨行政邊界問題。 我國地域遼闊,行政區域眾多且與多個國家接壤或比鄰,跨界污染問題研究十分必要。近年來,我國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明顯,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相應管理體制和機制。美國在跨界大氣環境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我國大氣環境管理,尤其是跨界大氣環境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首先以美國大氣跨界污染治理為例,結合具體實例,主要從機構設置、職能職責、運作方式三個方面詳細分析了州內、州與州與之間以及跨國界三個層次跨界大氣環境監管體系;其次,從上述幾方面對我國與美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機制進行逐項比較分析;再次,對我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體系障礙分析認為,統分結合的環境管理體制和尚未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是借鑒發達國家跨界大氣環境監管經驗的主要障礙;在此基礎上,針對我國的跨區域大氣環境管理工作提出5個方面的建議,即成立跨區域的權力機構;加強政府區域間協調合作;強化依法治理;多種管理手段綜合應用;加強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關鍵詞 跨界污染;大氣污染;環境監管;啟示

中圖分類號 X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3-011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20

環境問題的整體和差異性導致環境問題跨越了原有的行政區限,呈現區域整體性特征。解決跨區域環境問題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環境治理難題之一。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跨區域環境管理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制定了一些關于跨區域環境管理政策和制度[1]。在水環境方面,跨區域(流域)方面已經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效果[2、3]。與水環境污染有所不同,大氣環境污染因子受氣候、風向等自然條件影響可進行長距離傳輸,是一種典型跨界環境污染問題,但世界范圍內有效治理經驗還很少[4]。

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伴隨著資源、能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近年來大氣環境質量雖有所好轉,但SO2、粉塵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很高,且在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的城市群地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區域性復合性大氣污染問題[5]。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區域性大氣復合污染環境問題將愈來愈突出。本文詳細分析了美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管理的制度框架,在對我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以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的經驗,以期對我國大氣環境管理和即將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提供參考建議。

1 美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

本文所指的區域指行政區域。本文將從州內、州與州之間、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三個行政尺度范圍分析美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州內以美國西部工業區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為例,這里工業發達,大氣污染嚴重且持續時間長;州與州之間以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各州和大西洋中部各州之間為例;第三個層次將以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間跨國界大氣污染為例。

11 州內跨界大氣環境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加州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隨著入遷人口的急增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加之洛杉磯盆地特殊的地形,使得加州地區煙霧彌漫,大氣污染問題逐漸顯現,引起州政府和當地居民的高度重視。為了控制跨界大氣環境污染,加州政府將全區設13個質量管理區實行區域管理,但各個區域獨立的管理已經不能解決整個區域環境問題,通過區域間的非正式合作與協商解決區域環境問題也被證明是無效的[6]。1976年加州政府立法建立了南海岸大氣質量管理區(the South Coast Air Quality Management District, SCAQMD),在SCAQMD領導和技術成員的努力下,南加州地區的空氣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有效地解決了加州地區跨界大氣環境管理問題,并一直沿用至今,是解決區域內跨界大氣環境問題的典范。

111 機構設置

SCAQMD主體由加州構成,由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授權成立[7]。其管理范圍涉及洛杉磯(Los Angeles)、橙縣(Orange)、河邊縣(Riverside)和圣伯那迪諾(San Bernardino)四個大縣和幾十個城市,是唯一仍被EPA劃為空氣污染極端嚴重的地區。管理區設有一個管理委員會,下設12個委員,其中州政府代表3個,其他9個委員由各縣和部分規模較大城市代表組成,有的城市市長親自參加。管理委員會一般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上午召開例會,討論通過預算、立法、人事等重大決策。

112 職能職責

作為一個區域性管理機構,SCAMQD管理對象是固定大氣污染源和部分流動污染源,汽車等流動污染源主要由州政府直接管理。它最主要的職能職責是加強跨界合作,與地方政府和其他社會團體共同制定和實施跨界合作計劃。通過區域規劃,與制定并與參與規劃實施的政府及相關部門協作,并將研究的跨區域管理政策向美國國家環保局(EPA)和州政府提出,以便制定出使整個國家受益的大氣環境政策。這些年來,SCAMQD向國家和EPA提出了不少大氣環境管理方面的建議,被采納的不計其數。

113 運作方式

管理區內設立法、執法和監測3個主要職能部門。立法部門每三年編制一次大氣質量管理計劃,確定改善大氣質量的目標和措施。根據這一計劃,還要對各種污染源制訂具體的管理法則,各種法則經過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即可實施。管理區執法部門主要是負責審查頒發許可證及對各企事業單位的環保計劃和措施執行情況進行監察,對違規者給予處罰。企事業單位領取許可證時需要交費,另需每年交納一定的年費,對污染企業也會收取排污費。目前,管理區近90%的日常運轉費用由各類收費解決。監測部門的職責是負責對大氣質量的監測分析。此外,管理區也做一些環保新技術的推廣工作。管理區機構更多的采用非管制手段,例如基于市場的激勵手段,許可證制度、商業援助和技術支持等。

12 州與州之間跨界大氣環境管理

科學家經由模式和研究證明,臭氧前趨物質會有長距離傳輸現象,因此臭氧與光化學煙霧問題須跨州合作才能解決[8]。于是美國東岸成立臭氧傳輸委員會,負責規劃推動氮氧化物抵換交易制度。本文選取臭氧傳輸委員會(the Ozone Transport Commission,OTC)為例說明美國州與州之間的大氣環境監管。盡管我國目前沒有成立關于某一類污染物的專門機構,但是OTC作為一個跨行政區劃的機構,它的大氣環境監管機制具有代表性,其成功經驗值得我國的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借鑒。

121 機構設置

OTC成立于1990年,由《清潔空氣法》修正案批準設立,主要關注美國的東北部區域,負責美國東北部11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的臭氧運輸工作和規劃推動氮氧化物抵換交易制度。OTC對組成成員有一定的限制,參加會議的成員必須是政府環境委員,EPA是其中必須參與的成員之一,這樣可以迫使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能在一起討論問題。當地方政府需要通過OTC向EPA提供建議時,EPA可以贊成也可以駁回它的提議。但是一旦駁回了OTC的建議,EPA必須給出理由,并提出可以達到相同目的的供選擇的其他方案。

122 職能職責

OTC最初的職責是幫助地方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對對流層臭氧濃度進行控制,以達到聯邦政府的要求,后來進一步研究發現氮氧化物的遷移對大氣環境的影響,開始關注氮氧化物的擴散。它的工作分為3個主要方面:

①風險評估和模型研究。重點關注大氣污染易造成哪些潛在的健康威脅或安全風險,以及目前急需解決的科學問題。

②制定控制移動大氣污染源相關政策,主要是對汽車尾氣的移動污染源控制。

③制定控制固定大氣污染源相關政策,主要是能源的有效利用。

123 運作方式

OTC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實現:

(1)聯合科研、企業等各種機構進行科學研究和綜合評估,同時也參與其中的科學研究,通過對大氣污染物的傳輸研究,為EPA制定控制臭氧長距離傳輸相關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2)OTC成員州之間的約定。在OTC成員共同簽署的理解備忘錄指導下,各成員通過合作協議,相互合作、共同協商合作區域內流動污染源的控制;

(3)聯合機制。通過這個機制OTC成員州可以在某個事件上一致對外(其他州、產業、聯邦政府等)。

13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之間跨界大氣環境管理(北美自由貿易區環境合作)

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個北美主要國家已經對嚴重的跨界環境污染十分關注,主要焦點問題集中在酸雨上[9]。1993年三國簽訂了《北美環境合作協定》(North American Agreement on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NAAEC), 主要通過規定環境保護的條約義務、建立專門的環境工作機構和尋求環境爭端的妥善解決等各種方式來實現區域內環境保護。NAFTA為協調區域環境保護問題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131 機構設置

為了保證環境保護目標得以實現,北美自由貿易區區內建立了北美環境合作委員會(Trinational North American Commission for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CEC)。由三個部分組成:部長級理事會、秘書處和聯合公眾咨詢委員會(Joint Public Advisory Committee, JPAC)。理事會由三國部長級官員組成,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例會;秘書處處理日常事務及為理事會執行協議提供具體技術服務;聯合公眾咨詢委員會由來自成員國的15名環境和工商界代表組成的聯合咨詢委員會,負責向理事會就環境事務提供咨詢,包括年度工作計劃和CEC預算。

132 職能職責

CEC主要致力于提高環境保護水平,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主要工作包括協調環境、經濟和貿易的關系、生物多樣性維護、防治污染、保護公眾健康和環境法律政策管理。通過聯系政府官員、專家顧問、學術界人士及關心環境的公眾來共同推動地區性的環境改善。在跨界大氣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通過協議合作來解決跨界大氣爭端。主要有三個方面工作:促進三國空氣質量管理合作;開發提高北美空氣質量的技術和戰略工具;制定三國空氣質量改善計劃。

133 運作方式

NAAEC運作方式最顯著特點就是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機制。部長級理事會每年至少開一次會,其中至少有一次必須向公眾開放,至少在一次會議中組織三國環境部長與公眾對話回答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問題,接受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投訴和建議。所有的理事會決定都必須向公眾宣布。聯合公眾咨詢委員會則是直接促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機構,每年就各種環境論題開展公眾咨詢。

其次是爭端解決機制。NAAEC爭端解決的主要手段是合作,制裁是最后使用的手段,只有在當成員國持續的不實施其環境法規時才使用制裁手段。CEC有權召集技術顧問調解和向各方提出建議來尋求圓滿的解決方案。允許成員國的公民或團體向CEC秘書處提出申訴,控告某一國未能有效地執行其環境法規。這種公眾直接提出申訴在國際組織中是罕見的[10]。

2 中美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機制比較分析

21 組織方式比較

美國與我國都實行環保局統一管理、其他相應部門分別管理的統分管理模式。但在美國政治文化傳統中,強調的是地方自治,對于涉及區域事務的問題,多數情況只建立管理體制,不建立政府體制。以《國家環境政策法》及《清潔空氣法》為依據,美國聯邦環保局與其他具有部分環境管理職能的政府部門職權劃分明確,工作協調有效。地方政府之間經常會從各自的經濟利益出發,找到利益共同點,從而聯手合作。而我國經常出現部門之間或互相“扯皮”或爭奪管轄權的情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部門的職權沒有通過立法加以明確和細化。

22 法律和制度建設比較

1970年美國制定了以《清潔空氣法》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通過立法來控制大氣污染,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990年頒布的新的清潔空氣法,對原清潔空氣法進行了重大修訂和補充,修正案進一步加強了聯邦和州兩級政府環保主管部門的權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法規,要求在工業生產過程、交通系統,甚至社會生活方式方面都要做出改進,以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

中國的大氣環境保護立法,在法律的層次上,主要包括《環境保護法》和專門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在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層次上,主要包括《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的通知》等。此外,我國還制定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大氣環境標準。

23 機構建設比較

美國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中設立了許多由立法機關和政府授權,以州為單位的組織,如加州南海岸空氣質量管理區。州級環保機構不受聯邦環保機構的領導和管理,各州環保局各自保持獨立,依照本州法律履行職責,只依據聯邦法律在部分事項上與聯邦環保局合作,完成任務。

我國在全國范圍內成立了6大區域環境督查中心,地方上有些省份也成立了地方環境督查中心,但是在跨區域管理上機構職能不全,例如華東環境保護督查中心“承辦跨省區域和流域重大環境糾紛的協調處理工作”,只有事故發生后的協調功能,明顯力度不夠。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環保部門執法,批準建設短期經濟效益好但能源資源消耗大、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不執行國家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規定,盲目建設了一些布局不合理和污染超標的建設項目。

24 監管手段比較

美國《清潔空氣法》所規定的環境標準主要是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排放限制、新源執行標準和危險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具有以下特點:①遵循技術強制原則,根據污染物類型的不同,新源和現源的不同,依據不同的生產工藝和污染控制技術規定了寬嚴程度不同的排放標準;②強調對新源和有害污染物的控制,由聯邦環保局劃分制定措施全國統一適用;③在全國范圍內劃分控制單元,將其分為達標區和未達標區兩類,對未達標區規定達標期限,制定地方排放標準或總量控制;對達標區實施反惡化和防止降級的計劃;④排放標準的實施得到聯邦和州的雙重監督,許可證的全面有效推行也為標準的實施提供了保障。

我國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以環境質量為主要依據。其特點是:①雖然法律規定在制定排放標準時要考慮技術條件,但實際上排放標準與相應的環保技術政策和污染控制技術之間的依托關系不明確,區別于美國的“技術強制”原則;②排放標準因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分類不如美國的更具針對性和合理性;③對未達標規定了總量控制,但對達標區卻沒有防止空氣質量惡化和降級的相關計劃;④環境標準的實施與“三同時”、環評以及限期治理等制度有關,但沒有規定許可證為直接實施環境標準的載體。

25 主要成效的比較

美國早在1976年就開始試行可交易的排污許可證制度。聯邦環保局重視康涅狄格州的污染許可貿易的經驗,于1982年頒布、1986年修改了排污交易政策,并注意不斷推行在創立監測和減少污染的市場機制方面的一系列經驗。1990年通過的美國《清潔空氣法(修正案)》擴展了排污權交易作為空氣質量政策一個組成部分的適用范圍。通過排污權交易,可以保證每年1000萬t的SO2排放量發生在那些能夠以最低廉的代價控制排放的污染源。

我國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應用相當廣泛。2001年7月,山西省政府確定將亞洲開發銀行提供技術援助的“山西省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管理辦法”項目在太原市進行試點。太原市采取“有上限的交易計劃”,在總量控制下進行SO2配額交易。

2002年,江蘇省了全國首部排污權交易辦法,近年來長三角兩省一市的排污交易愈發受到重視。2003年,江蘇省太倉市太倉港環保發電有限公司與南京市下關發電廠簽訂協議,以每年170萬元的價格,跨市向下關發電廠購買1 700 t的SO2排污權。這是中國首例異地SO2排污交易,為長三角環境平臺的區域內SO2排污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基礎。

3 創新我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體系的障礙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我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在組織方式、法律法規、機構建設、監管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監管成效差異明顯。借鑒發達國家跨界大氣環境監管經驗,在我國不僅僅是對策不到位的問題,更有更高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

當前,“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環保部門綜合管理、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尚不完善,全社會共同參與環保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仍存在一些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問題,主要體現為:一是職能分散交叉現象依然存在,環境保護統籌協調、統一監督仍需進一步加強;二是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國家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在少數地方得不到堅決有效執行,一些地方保護主義尚未得到有效根治;三是環保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不適應;四是農村基層環保監管力量薄弱[11]。

目前,我國大氣環境管理實行的是統一監督管理和分部門監督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關于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的內容幾乎沒有明確涉及。現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環境空氣質量由當地人民政府負責,將大氣污染控制條塊化,缺乏區域控制的內容,既沒有區域空氣質量管理主體,也沒有具體的控制措施。由于大氣污染具有長距離、跨界污染的典型特征,而我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尚未形成。在這一管理體制模式下,我國現階段還無法成立跨區域大氣環境管理機構,只能通過地方政府間形成區域合作,在京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12]。由于資金、管理水平等條件所限,現階段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還集中在火電、鋼鐵等重點行業,無法覆蓋全范圍。在體制“橫向”和“縱向”還沒有完全理順的情況下,缺乏程序性立法、廣泛的公眾參與和專家技術支持等都是創新我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體系的重要障礙。同時,技術上如空氣質量監測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等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經濟手段的應用也存在一定的障礙,如公眾對市場運行機制不熟悉,市場發育不健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刺激功能不強等等。

4 美國跨區域大氣環境監管對我國的借鑒

41 成立跨區域的權力機構

空氣的跨界污染性質決定了有效環境管理不能采取分而治之的治理格局。從美國的跨界大氣環境監管不難看出,其出發點都是設立一個跨行政區域的、獨立的、專門的公共機構負責跨界范圍內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全面協調,且能夠參與政府的綜合決策和能源、交通、城市規劃、產業布局等方面的規劃。跨區域管理機構要在相關法律或區域行政許可范圍內依法行使各項權利和義務,依法、科學設立其相應的組織機構和對應的職能職責和運作方式,充分發揮其在跨行政區大氣環境監管中的主導地位和統一的監督管理權限。雖然目前尚未形成有序、系統、全面、透明的制度框架,但成立跨國家的權力機構針對跨界大氣污染等行使職能則是區域集團的環境政策的共同點。雖然在機構成立初期賦予該機構的職能權限較為有限,但其所致力于的目標則較為明確,無論是提供咨詢與建議,還是協調各方合作,都可以為將來多邊經濟體系中的機構安排開辟可行性思路:即成立超國家的環境權力核心機構,在初期僅提供技術,同時可以輔之以針對特定問題進行檢查與監督的權利[13]。成立一個區域性大氣污染管理部門,通過統一目標、統一區劃、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行動和統一監控實現區域大氣污染的有效控制[14]。

42 加強政府區域間協調合作

政府在環境監管中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我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都是對企業行為的管制,而法律又明確規定地方政府是環境保護的主體。因此,跨界環境問題的協調和解決要靠政府層次的制約和合作,加強對政府以及政府決策的規范管理以及人大、公眾等對政府行政行為社會監督和司法監督等非常有必要。同時,通過聯席會議、論壇和信息通報等途徑,加強各行政單元之間的聯系和區域間協調合作,積極開發交叉培訓研討會、示范項目等。

43 強化依法治理

30年來,我國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備的部門法框架,但是在跨界大氣污染治方面依然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規定。我國的科研和實踐已經證明劃定新區域范圍的必要性,如京津唐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等,實施區域大氣污染控制。因此,有必要加強跨界大氣環境監管立法,對重點區域制定區域性空氣質量標準,可由國家制定相關標準,各省、市、自治區負責規劃并達到相關要求。對于達標和未達標區域分別采用不同的治理策略,特別要對未達標地區制定具體的控制要求,努力促使區域空氣質量達標并進一步提高。其他跨界糾紛可由區域間共同協商制定具有法律標準的法規,共同依法執行。

44 多種管理手段綜合應用

政府是環境管理的主體,通常采用的行政手段是一種強制性手段。但行政型強制手段成本較高,未必能科學合理地進行整體利益分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持續繁榮擴張,意味著將產生更多的空氣污染物,尤其是來自移動污染源的污染物。有必要從信任政府運用命令主導控制手段到利用激勵手段和市場手段完成許多政策目標(包括空氣污染控制)的變革。

技術手段是美國解決跨界大氣污染的一種強有力手段,無論是SCAMQD還是OTC或是NAFF,都有一支強大的技術力量,SCAMQD的戰略是通過開發、引進、要求和激勵等手段,鼓勵既運用現有技術,又利用“有待證實”的技術擴大行政管理范圍;OTC通過技術研究,掌握空氣主要污染物的長距離跨界運輸并依此作為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的依據;NAFF也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并提供評估和建議。因此,加強技術手段的應用,加強對固定污染源和流動污染源排放控制技術和企業的技術進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經濟手段也是目前解決跨區域污染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國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太原、包頭、開遠、柳州、平頂山等10多個城市開展了排污交易試點工作,但目前除太原市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外,兩控區其它地區還沒有具體的行動。我國應嘗試在省級范圍內進行多種污染物的排放權交易,努力建立全面排污權交易制度。

45 加強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由于空氣污染控制技術性強,涉及利益方較多,要求參與政策制定和管理的人要理解被管制活動和過程的細節,才能制定出科學的環境政策。這就需要在這方面占居信息優勢的被管制方的參與和合作。而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從美國跨界大氣污染治理經驗可以看出,無論是國會制定法律還是USEPA及州環境管理機構制定政策,都需要來自公眾和受管制方的參與、配合。這種合作的方式無疑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并為政策的執行提供便利。在不影響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前提下采取切實的措施控制空氣污染,要求有足夠的公眾壓力、行政能力、政治領導力,還要求有來自國家政府或國際社會的外部壓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Tuinstra W, Hordijk L. Moving Boundaries in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Co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Policy Under the Convention on Long 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4): 349-363.

[2]Allouche J. International Water Treaties: Negotiation and Cooperation Along Transboundary Rivers [J].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009, 9(1): 142-143.

[3]Kallioras A, Pliakas F. The Legislative Framework and Policy for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Transboundary Rivers in Europe: the Case of Nestos/Mesta River, between Greece and Bulgaria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6,9(3): 291-301.

[4]Bergin M S, West J J. Regional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Transboundary Air Quality Management [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05,30: 1-37.

[5]馬中,石磊,崔格格.關于區域環境政策的思考[J].環境保護,2009, (13): 20-22.[ Ma Zhong, Shi Lei, Cui Gege. Discussion about Region Environment Policy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9, (13): 20-22.]

[6]Nordenstam B J, Lambright W H.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Transboundary Institutions for Air Pollutio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1998,1(3): 231-238.

[7]Lents J M. Making Clean Air Programs Work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1998,1(3):211-222.

[8]De Leeuw F A A M. A Set of Emission Indicators for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2,5(2): 135-145.

[9]Regas J L. Acid Deposition. In: Uman, M.(Ed,), Keeping Pace wi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3.

[10]李壽平.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環境與貿易問題的協調及其啟示[J].時代法學,2005 ,(5): 97-102.[Li Shouping. How NAFTA Coordinate the Issue on Environment and Trade and Its Enlightenments[J]. Presentday Law Science,2005, (5): 97-102.]

[11]周生賢.推進環保體制改革 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EB/OL].(2011-07-05).. [People . SCS Text to Promote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to Improve Air Quality (Full Text). [EB/OL]. (2010-05-14). . ]

[13]秦天寶, 郭明磊.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的區域性環境政策淺析[J].上海環境科學,2000,(2): 56-62.[Qin Tianbao, Guo Minglei.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of NAFTA and EU[J].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0, (2): 56-62.]

[14]柴發合. 建議成立區域性大氣污染管理部門[J].環境,2008, (7):34-35.[Chai Fahe. Recommende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Air Pollution Management[J]. Environment,2008,(7):34-35.]

Approach to Management of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in American

WANG Xiaoyong1 WAN Yuqiu1 JIANG Wen2 MIAO Xubo3 ZHU Xiaodong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 Reuse, 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2.College of Rongzhi,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3, China; 3.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Centr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42, China)

Abstract Air pollution is a transboundary problem, disregarding political boundaries, as prevailing winds and weather patterns move pollutants over long distances. The territory of China is vast and there are many administrative regions, with a number of other countries bordering on our country,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to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In recent years, more regional air pollution issues appear, but the management level is backward and rela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 United States has g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nsboundary ai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s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could be us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ai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China, especially for the management of transboundary air. First, using case stud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we examine air pollut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by agent setting, functions and duties, and mode of operation at three regional scales: within states, among states, and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Second,the pape compares transboundary mechanisms f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ird, China’s main barriers borrow the experience of transboundany management for air pollution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system of unified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indepedent management and no joint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zone defense. 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ai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China: establish transboundary authority,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regional governments, strengthen the rule by law,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ly integrate the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management tools, and strengthe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encourag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environment monitor; suggestion

收稿日期:2011-1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晋中市| 阿鲁科尔沁旗| 依兰县| 阜宁县| 辽中县| 册亨县| 万载县| 岳普湖县| 平湖市| 湘潭市| 广灵县| 曲松县| 晋城| 孟州市| 武隆县| 晋宁县| 清水县| 常州市| 玉环县| 闽侯县| 余江县| 宣城市| 清徐县| 忻州市| 武陟县| 呼伦贝尔市| 松原市| 枣强县| 温宿县| 富源县| 阳东县| 南召县| 仪征市| 甘肃省| 乌审旗| 喀喇| 册亨县| 平潭县| 商洛市|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