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競技體育構成要素

競技體育構成要素

時間:2023-07-12 17:08: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競技體育構成要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競技體育構成要素

第1篇

一、核心資源

所謂資源,就是可以被人們利用來創造社會財富的一切有形和無形的客觀存在。資源的存在形態主要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知識、情報、技術、管理經驗等)、資本(投入的經費)、社會資源(關系)等5種。

在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離不開各種資源做支撐。在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過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以及無形資源的投入。核心競爭力是難以建立起來的。如果說沒有資源的競爭力是無源之水的話,那么沒有核心資源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無米之炊。因此,核心資源就是能為競技體育帶來獨有的、難以模仿和代替的、持續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性資源。這種資源能為其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很好地把握各個競爭性機會起到關鍵性作用。

二、學習創新能力

高水平的競技體育是向人類自身極限的一種挑戰,在面對日益復雜多變和競爭更加激烈的環境時,競技體育不做任何調整就不可能將原有競爭優勢長期保存下去。若想突破新的領域、攀登新的高峰,不可能有現成的,拿來就適用的經驗和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這就要求有清冽的學習創新能力。才能發揮創造性,在體育運動訓練中探索新的道路。運動訓練過程中內外環境的變化導致核心資源的內容相應的發生變化。原先能給它帶來獨有的持續競爭優勢的核心資源,現在已不能繼續發揮作用。甚至還可能成為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阻礙。面臨這種變化,要想繼續保持獨有的持續競爭優勢,就必須能識別這種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對核心資源進行優化和整合。重新構建新的核心競爭力。

競技體育發展一定要把學習創新能力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在不斷的學習,摸索自身規律中,要勇于創新。創新可能要走彎路。可能會遇到挫折。但它可能是我們成功的前提。要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老跟在人家后面。永遠都不行。競技體育一定要有創新的觀念,要大膽、要敢想,真正成功以后,無論技術的發展趨勢,無論是運動員,還是隊伍,就會有新的變化。原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富榮曾經做出過這樣的評價:優勢項目與非優勢項目的差距就在于學習創新,在國家體育總局重點研究課題“星光為何這般燦爛一一中國乒乓球隊50年長盛不衰”的研究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中國隊的長盛不衰。即是因為他們在繼承發揚自己的技術特長的同時,能針對世界乒乓就技術的發展趨勢,特別針對主要對手每個時期的特點,及時調整自己的技術風格。進行及時創新,在適應與反適應,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中經常掌握著主動權。

在競技體育中。核心競爭力具備很強的抽象性,它使競技體育在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時,能夠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構競技體育事業內外部資源、技能、戰能、心理能力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這實際上就是學習創新能力。通過以上分析,學習創新能力是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

三、管理整合能力

從核心競爭力概念來看,國外許多學者持有核心競爭這個能力的“整合觀”,在概念中都涉及到了“整合”。“整合”就是希望將有關要素組合在一起。發揮出1+1>2的組織效應。但是,我們認為整合一詞無論從涉及的對象及結果來看組織更廣泛更突出:整合的對象范圍更廣,既包括資源、能力,又包括外部的資源。整合強調各要素間整合的有機統一,并呈現功能的倍增和放大。

第2篇

【關鍵詞】電子競技運動;結構構造;結構特征;要素電子競技運動是以高科技化的軟硬件設備為運動器械,在人與人之間的進行的智力對抗運動,主要包括電子、競技運動以及人(隊)與人(隊)之間的競賽等三大要素。它是計算機技術和競技運動完美結合的產物〔1〕。時至今日,盡管關于電子競技運動的研究成果頗豐,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類型劃分、職業和產業化發展取向,以及是否屬于體育競賽項目方面,其理論基礎研究卻極其單薄,導致目前對電子競技運動學理認識的模糊,導致對電子競技運動的歸屬爭議不止,嚴重制約了電子競技運動的良性發展。因此,從學理視角出發,系統研究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框架、要素及其結構特征,采用模糊數學(Fuzzy Mathematics)法研究電子競技運動結構四級要素的相對權重數值,并用克倫巴赫(Cronbach)alpha系數對電子競技運動結構四級要素的內部一致性進行檢測,以此來確定電子競技運動的內部結構特征,以期為促進研究電子競技運動提供理論層面的基礎性成果,為我國電子競技運動在國際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為電子競技運動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構造

1?郾1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概念界定

所有學科領域都使用結構概念作為重要的分析范疇,所謂結構是指在總體中的元素以及元素之間的關系(既有特定差異性又有相同性的相對不變的關系)〔2〕。結構是指系統的內在規定性,是構成有系統的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相互結合的內在組織形式,是事物組合和存在的一種普遍形式。當系統的要素和所處的環境不變的情況下,結構決定系統功能的發揮。

基于結構的概念,依據發生定義學理論,本研究將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界定為:是指組成電子競技運動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聯與作用方式特征的總和。其實質是構成競技電子運動的整體框架以及框架中的各個要素和要素之間相互關聯與作用方式特征的關系的集中體現。電子競技運動結構是電子競技運動內部的基本構造,隱藏于其內部,反映在電子競技運動的功能之中。對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研究充分體現出了宏觀向微觀、抽象向具體、顯性向隱形、表象向本質的認知規律,利于深化對電子競技運動本質和功能的系統了解,更大程度上發揮其功效。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構造是對其進行基本的初期構造,然后進行結構和技術上的分析,最后進行深入的刻畫研究、進行調整。其基本原理是首先要分析電子競技運動的內容,分析內容與結構之間的具體關系,然后確定分析其中的正確性,進行結構構造。系統認識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其目的就在于促進電子競技運動在現實發展中的各個方面的完善和科學保障,利于電子競技運動的良性發展。

1?郾2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框架構造

電子競技運動是計算機技術和競技運動完美結合的產物,既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游戲和網絡體育游戲(源于游戲但又高于游戲),又有別于現實中的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工程,具有多維度的特征。其競賽過程凸顯在虛擬化和虛構化的兩個本質特征方面,與現實中的競技體育運動相比,電子競技運動對于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條件和場地器材等都沒有特殊的要求。從運動訓練學理論分析,競技體育的內部構成包括運動員選材,運動訓練、運動競賽和競技體育管理四個有機組成部分〔3〕。“競技運動結構的構造也是主要包括競技運動結構各部分的層次模型,包括選材、訓練、競賽和管理,其中訓練和競賽是核心要素”〔4〕。因此,對于電子競技運動而言,其結構的構造可以從訓練、競賽和管理三個要素進行。同時,運動競賽過程包括賽前準備、競賽實施和賽后評價三個基本階段,每個階段可以視為整個競賽系統中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三個子系統功能〔5〕。基于運動競賽過程的三個基本階段,依據電子競技運動的自身特征,本文構建出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

1?郾3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要素解析

(1)競賽策劃:構成競賽策劃的主要要素包括參賽獎勵、環境分析、狀態診斷和參賽計劃。參賽獎勵是隊員參與比賽的主要驅動力,而狀態診斷是科學化設定比賽成績和目標的基本判斷依據,環境分析則是規避各種外界因素干預比賽的必要條件,參賽計劃則是對競賽周期規劃的總體思維運籌。

(2)賽前訓練:構成賽前訓練的要素包括計劃制定與實施,模擬訓練和狀態調整。科學化制定的訓練計劃是賽前訓練的總體指導綱要,而訓練計劃的具體實施則是賽前訓練的的實踐運行;模擬訓練則是針對對手的強化手段;狀態調整是賽前訓練的必要恢復。

(3)競賽表現:構成競賽表現的要素是參賽隊員的臨場水平發揮、教練員和相關人員的臨場指揮能力以及裁判影響和環境影響。其中運動員的臨場發揮是對賽前訓練以及競賽狀態調整的直接反應;隊長或者教練員的臨場指揮是運動員戰術調整和心理調控的重要支柱;裁判影響和環境影響是運動員公平、有序比賽的主要因素。

(4)競賽控制:其構成要素是競賽規則和競賽規程。其中競賽規則是運動員戰術調整,人員調配,裁判員判定違規以及判定名次的唯一標準;競賽規程是觀眾選擇賽事觀看、運動員統籌安排的參考指南。

(5)競賽保障:其構成要素是醫療保障和后勤保障。其中醫療保障是運動員不斷調整身心指標,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重要手段;后勤保障是運動員規避外因干擾,集中精力于比賽的必要條件。

(6)競賽評價:競賽評價是探尋競賽根本規律的重要手段,通過競賽評價反思比賽過程中的得與失,總結經驗教訓,為科學的分析和總結提供依據。

2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層次劃分及要素權重

2?郾1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層次與要素的權重確定

基于結構框架的構造,“運用德爾菲法(Delphi Expert Assessment Method)和模糊數學(Fuzzy Mathematics)確定電子競技運動結構四級要素的相對權重數值”〔6〕,并采用克倫巴赫(Cronbach)alpha系數對其內部結構的一致性進行檢驗〔7〕,確定電子競技運動結構層次及要素〔8〕。電子競技運動結構層次劃分及要素相對權重(見表1)。

2?郾2電子競技運動結構要素相對權重的計算

以 “臨場發揮”所隸屬的四級層次要素為例,對要素相對權重的計算過程進行說明。邀請6名相關研究的專家(簡稱p),基于本人研究成果經驗的運用判斷,逐一對評價要素的原始權重進行打分,再對原始權重歸一化處理。原始權重的矩陣如表2、表3、表4所示。

以下計算均采用歸一化后的矩陣數據。

計算關于每個指標的平均權重:

(1)

表示第幾個指標的平均權重,k是專家的總人數。

原始權重偏移量的計算:

(2)

αij*表示原始權重的偏移量

確定新權重:

由于偏移量越小,將在實際權重中占的比例越大,設:

(3)

(4)

對A0=[α10,α10…αn0]進行歸一化處理,即得:

(5)

其中:αj表示指標j的新權重。

依據以上步驟,可得電子競技運動三級要素中“臨場發揮”所隸屬的四級層次要素相對權重。計算結果見表5。

2?郾3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層次要素信度檢驗

克倫巴赫(Cronbach)alpha系數是測驗內部一致性信度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克倫巴赫(Cronbach)alpha系數對電子競技運動結構要素的內部一致性進行檢驗。

克倫巴赫(Cronbach)alpha系數計算公式為:

(6)

其中k為評價表中的被評價對象數,Si2為第i要素得分的方差,Sx2為整個評價要素總得分的方差。

在本文中變量k=68,∑Si2=1.57,Sx2=10.09帶入公式(6)可得α=0?郾869。一般認為α=8—9為內部一致性良好〔9〕。檢驗結果證明:本研究構造的電子競技運動結構層次合理,四級要素指標體系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3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特征

2010年版《辭海》對“特征”的定義是:“指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別顯著的征象、標志,描述的是該事物與他事物比較后的不同征象。”〔10〕依據該界定,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特征是指構成電子競技運動結構,區別于其他競技體育運動結構的特殊征象、標志。包括了整體框架結構、結構層次以及結構要素的特殊性。

3?郾1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框架特征

電子競技運動結構框架的構造是研究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特征的基礎。根據上述研究,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是由競賽準備過程和競賽實施過程兩部分組成。競賽準備是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框架基礎,競賽實施是框架的主體。充分的競賽準備是競賽實施的前提條件,良好的競賽實施是競賽準備的集中體現。構成了電子競技運動的二級層次要素,包括了競賽策劃、賽前訓練、競賽表現、競賽控制、競賽保障以及競賽評價。這些二級層次要素不僅體現出電子競技運動的完整比賽的具體工作環節,并且呈現出了所有的參賽內容。因此,電子競技運動結構框架的特征突出呈現出了框架的系統完整性和結構的穩定性。

3?郾2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層次特征

電子競技運動的層次結構根據從宏觀到微觀的認知過程構建規律,明晰地展現出了四級層次體系,系統地反映出了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內部構造。縱觀各層次之間,清晰地體現了有序鏈接、依次遞進、環環相扣的網狀結構。因此,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層次特征表現出層次的邏輯性和結構的關聯性。

3?郾3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要素特征

電子競技運動結構的要素是以電子競技運動的本身特點為依托,充分參考運動競賽結構的各個要素而提出的,為研究其要素特征提供了解析的關鍵要點。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要素是由第四級要素構成,共68項,表現了其復雜繁多的特點,充分反映了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內容。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要素不但系統地構建和銜接了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框架,并且有秩序地夯實和建構出了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層次。因此,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要素特征表現出要素的多樣性和結構的復雜性。

4小結

以虛構化的電子競技運動中的智能技能結合類項目DOTA(Defense of the Ancients)為載體,結合運動競賽結構層次框架建立了電子競技運動結構層次框架體系,運用德爾菲法(Delphi Expert Assessment Method)和模糊數學(Fuzzy Mathe matics)計算求出了電子競技運動結構要素的相對權重值,基于克倫巴赫alpha系數對四級要素內部進行一致性檢驗,數據顯示檢測結果呈現出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反映出本研究構造的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框架、結構層次以及結構要素客觀、合理、科學。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框架特征表現出框架的系統性和結構的穩定性;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層次特征表現出層次的邏輯性和結構的關聯性;電子競技運動的結構要素特征表現出要素的多樣性和結構的復雜性。

參考文獻

〔1〕李宗浩,王建,李柏?郾電子競技運動的概念、分類及其發展脈絡研究〔J〕?郾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4,19(1):1-3?郾

〔2〕高鵬程?郾試論結構的概念〔J〕?郾學術交流,2010,(2):35-38?郾

〔3〕田麥久?郾運動訓練學〔M〕?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454?郾

〔4〕胡亦海?郾競技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M〕?郾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郾

〔5〕王生有?郾競技籃球運動競賽過程結構研究〔J〕?郾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2):97-100?郾

〔6〕王宇亮,劉智慧?郾基于模糊數學理論的橋型方案比選模型〔J〕?郾工程設計與建設,2005,37(1):14-17?郾

〔7〕王暉,陳麗,陳墾,等?郾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及權重系數的選擇〔J〕?郾廣東藥學院學報,2007,23(5):583-589?郾

〔8〕劉建和?郾運動競賽學〔M〕?郾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郾

第3篇

【關鍵詞】競技能力結構模型 分析 紙風車理論模型

1引言

競技能力是一個多維的系統,各子能力之間的關系又十分復雜。競技運動的實踐迫切需要尋求一個合適的競技能力結構模型來作指導。因此,隨著“木桶理論”發展而來的“雙子模型”、“膠泥理論”、“合金理論”、“皮球理論”便應運而生了。

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對競技能力的定義,還是對競技能力結構的認識都存在很大的爭議。本文依據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由田麥久主編的《運動訓練學》將競技能力的概念表述為運動員的參賽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構成,并綜合地表現于專項競技的過程之中[1]。由此看來,對于不同的運動項目、同一項目的不同運動員個體、同一個運動員的不同訓練階段所需要具有的競技能力結構是不一樣的。因此,本研究據此建立的紙風車理論模型很好的表現了競技能力結構的這些特點。

2對已有競技能力結構模型的解讀

2.1“木桶理論”分析解讀

“木桶理論”也稱“短板理論”,最早是在經濟學中提出的,日本學者根本勇把該理論引用到了運動訓練領域。“木桶理論”將競技能力各要素的發展狀況比作木板,而盛水量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木板,水平面代表運動員的總體競技能力,強調各要素的協調全面發展。該理論的核心是短板對整體的影響程度,指導運動訓練實踐的意義主要在于“避短”。

“木桶理論”將競技能力各要素的發展狀況比作木板,這是簡化各子能力之間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機械的堆積。這并不能代表體、智、心、戰、技之間轉化、互補的復雜關系。

“木桶理論”的核心是短板對整體的影響程度,盛水量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木板。但是,在運動訓練實踐的很多情況下,運動員發揮自己的特長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學者延烽認為“木桶理論”不適宜于高水平運動員競技能力的評價[2]。最近有研究表明,木桶中各木板并不是單獨的在起作用,都是靠其他板子的作用來影響木桶的盛水量[3]。也就是說,運動員單個子能力再強,也都必須綜合發展其他各項能力才能取得理想的運動成績。

因此說,“木桶理論”并不能很好的用來指導復雜的運動訓練實踐。

2.2“合金理論”分析解讀

“合金理論”主要強調運動員總體的競技能力不僅僅是各種運動素質的簡單疊加,而是類似于合金的構成,其總體性能由各組成單質的性能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共同形成[4]。由此看來,“合金理論”是從三維立體的角度去分析運動能力,把他們之間的關系比作合金中各組成單質的關系。這也就是說,這些單質通過相互作用最終合金的性能要高于各單質的性能之和。

“合金理論”與“木桶理論” 并無實質性的差異,只是以合金代替了木板,且“合金理論”有將運動素質和競技能力混淆的嫌疑。在運動實踐中,競技能力各組成要素會發生內部遷移,這對于提高運動成績是非常有效的,“合金理論”雖然整體性很強,并且也有內部融合的發生,但這種融合是一成不變的,并不符合運動實踐動態變化的特點。

2.3“膠泥理論”分析解讀

“膠泥理論”主要是用來描述競技能力各組成要素之間的融合關系。該理論比起“木桶理論”、“合金理論”更強調了注重競技能力各子能力之間關系的重要性。但是,緊緊考慮這一個方面,并不能解決不同的運動項目、同一項目的不同運動員個體、同一個運動員的不同訓練階段中存在的復雜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膠泥的體積是固定不變的,而運動員的實際競技能力是需要不斷增長的,這樣以來,“膠泥理論”沒有把運動員總體的競技能力表述出來,這就更不利于該理論在運動實踐中的推廣和運用。

2.4“雙子模型”分析解讀

“雙子模型”指的是把“木桶模型”和“積木模型”組合在一起共同運用。這樣就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同時也避免了“木桶模型”和“積木模型”單獨使用時所具有的局限性,從而能更好的描述競技能力結構。“木桶模型”清晰地展現了競技能力的構成要素,強調短板對總體競技能力的影響作用;“積木模型”在承認競技能力非衡結構的同時強調了特長因子對弱勢因子的補償作用。

模型主要是用來反映系統的結構特點和因果關系,也是研究復雜系統的有效手段。因此,構建模型就是要使復雜的、抽象的問題簡單化、明了化。“木桶模型”和“積木模型”是兩個單獨存在的個體,并無內在的聯系。“雙子模型”以全面的描述競技能力結構為出發點是難能可貴的,但是把兩個毫無內在聯系的模型放在一起解決問題的舉動令人疑惑,這顯然背離了構建模型的初衷。

2.5“皮球理論”分析解讀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李巖等人以系統理論和混沌理論為基礎構建了最新的“皮球理

論”模型,是對該類研究作出的更新、更大的貢獻。由于“皮球理論”是以系統理論和混沌理論為基礎而構建的,較之于前人的研究更為成熟、更為系統。

“皮球理論”模型以具有彈性的皮球為主體,皮球的五瓣是競技能力的五要素,任何要素發生的變化通過皮球的彈性來代表[5]。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提高皮球的彈性就增強,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降低皮球的彈性就減弱,但是,這只能適應于高水平的運動員;對于較低水平的運動員其競技能力還不足以讓皮球彈起,皮球彈起的高度為零,自然就代表不了運動員的實際競技能力。皮球理論還指出:在一定范圍內,外界壓力越大皮球反應越強烈,競賽時的超水平發揮;但外界壓力過大時,皮球就會破裂,運動員競賽時發揮失常。試問:皮球破裂完全喪失了彈性,運動員只是發揮失常,并沒有完全喪失競賽能力,能用皮球的彈性來代表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嗎?這是皮球理論自相矛盾的地方。

3“紙風車理論”模型的建立

3.1“紙風車理論”模型建立的依據

在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田麥久博士做出了很多驚人的貢獻。其中,田麥久和他

的同事將運動項目的類屬聚合命名為“項群”,揭示項群訓練基本規律的理論命名為“項群訓練理論”(1983)[6]。從此改寫了運動訓練的理論體系。如前文所言,任何一個項目運動員的總體競技能力都是由體、智、心、戰、技五個方面構成的,每個方面所起的作用大小又是各不相同的。“紙風車理論”模型正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

3.2“紙風車理論”模型的建立

“紙風車理論”模型依據田麥久項群理論中對競技項目按照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進行分類: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兩大類。

本文構建的“紙風車理論”有以體能為核心和以技能為核心的兩種模型。四個風葉與中心固定位置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紙風車的核心固定部位代表競技能力的體能或者技能,與核心緊密相連的四個風葉則代表其他的四個子能力。風車在不同的環境中轉動的效果代表運動員總體的競技能力。

3.3“紙風車理論”模型的優勢分析

將“紙風車理論”分為兩種模型,可以更直觀的表述在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項目中所起中心作用的子能力是不同的。四個風葉與中心固定位置緊密相連,說明運動員各子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相互協助、相互依存的,只有這樣才能發揮總體的作用。

周圍的四個風葉大小不一,說明了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中運動員所需要具有的競技能力結構是不一樣的。紙風車所處的環境是開放的,這可以比作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的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場地器材、對手情況、裁判員與觀眾的行為等。外部環境壓力大小變化會對紙風車正常的運轉遭到影響,這就更容易理解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在運動實踐中所出現的正常、超常、失常現象。

此外,在紙風車制作之初進行材料選擇的時候正相當于運動員選材,選擇質量好的,且適合風車的材料做出的風車運轉情況好,而且運作時間長;這就相當于運動員選材成功,經過訓練就能取得好成績,并且運動壽命長。這點優勢是以往的理論模型所不能相比的。

4結語

競技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能以及心理

能力所構成,并綜合地表現于專項競技的過程之中。按照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把運動項目分為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是大勢所趨。因此,把競技能力結構模型分為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有很大的實踐價值。

“紙風車理論”模型分為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兩種模型。分別從競技能力的核心子能力、子能力之間的關系、各子能力所起作用的大小、與外界環境的關系、運動員選材等方面形象地解釋了競技能力的結構。希望“紙風車理論”模型能經受實踐的驗證,在實踐中被大家接受。

參考文獻:

[1]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68.

[2]延烽.對木桶理論在高水平運動員訓練中不適用性的剖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

[3]李巖,董云振,李珂.競技能力結構模型的分析與新議――皮球理論模型的建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2):116.

[4]李凱.合金理論初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6 (1):1-4.

[5]李巖,董云振,李珂.競技能力結構模型的分析與新議――皮球理論模型的建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2):116.

第4篇

本文就通過對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發展現狀的分析,不難發現,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的建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競技健美運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進一步推進、深化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管理體制和加強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人力資源建設、提高人才綜合素質方面,提出適合陜西省國情的切實可行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

陜西省;競技健美;發展對策

1 進一步推進、深化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管理體制改革

根據陜西省當前的實際,現階段陜西相關管理部門應有效發揮“引導、支持、保護、調控”的功能,進一步推進、深化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管理體制改革。其中,引導,即加強對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發展的引導。陜西省體育總局依靠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并組織體育活動,在目前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尚處于不成熟、不發達階段,省體育局在促進健美運動發展的過程中,應學習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和國家,充分發揮“引導”職能,依法進行管理。陜西省體育局可以借鑒國外領先經驗,實行俱樂部化管理,一適應市場的需要,反應迅速,同時也能減輕國家的包袱。支持,即政府對體育健競技健美運動的“支持”職能是長期不變的,主要體現在資金扶植、出臺相應的法規監管以及對相關健美協會的協調上,減輕運動員、教練員的負擔。競技健美運動是真正意義上的業余體育。近年來健美人群不斷“增容”,全國、省市級健美錦標賽規模不斷擴大,正表明了這項運動的魅力巨大。興奮劑問題在健美界也并不鮮見,服用違禁藥物的行為必然使旨在塑造完美體格和高尚人格的健美運動蒙受恥辱。對于此項運動的未來,既要充分鼓勵公眾熱情的參與,又應加以理性的引導與管理,從而才能擁有既蓬勃發展,又規范純潔的健美運動。

2 提高運動員綜合素質,重視后備人才的培養

競技健美運動人才資源是競技健美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資源。事實表明,國家或地區的改革與發展不能沒有人才,競技健美運動也是如此,認真做好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一隊伍建設是真正實現體育強省的關鍵所在,加強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人力資源建設,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對實現陜西省競技健美運動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促進陜西省競技健美整體隊伍素質的提升,首先要加大人力資源建設,實現競技體育人才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為運動員隊伍的發展提供完備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對一些有突出貢獻的運動員、教練員應給予較高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運動員選拔制度,完善重大比賽運動員的選拔法標準和方法,強化對選拔過程的監督、檢查。

高水平運動員是競技健美運動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陜西省競技體育實力的集中表現,更是關系到陜西省競技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陜西省優秀健美運動員存在的問題,陜西省應積極調動全省優勢資源,配備齊全和先進的硬件設施,創造優越的條件為提高優秀健美運動員的總量,造就高水平運動員,創造優越條件。陜西省優秀健美運動員僅占全國優秀健美運動員極少一部分,因此應多舉辦培訓班、輔導班,請外省高水平運動員進行專業知識講座,加強健美運動員文化素質的培養和科學化訓練手段的運用,以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同時吸引高水平運動員參與訓練與教學,發揮陜西省各地區市縣特色優勢,以西安為輻射中心點帶面全面推動全省競技健美運動。

一項舉措。所謂選材,就是通過各種指標的綜合評價,從眾多的材料中選優。健美運動員的選材,就是運用現代遺傳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人體測量學、體育統計學、運動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與方法,從人體形態、機能、素質、遺傳、心理以及運動智能、技能等方面選拔優秀競技健美運動員的后備人才的過程。

3 培養引進高素質教練員,將實踐訓練與科學研究有機結合

競技健美運動的科學研究工作就是通過競技健美的教學、訓練、競賽等實踐活動和科學實驗,去探求競技健美運動的本質規律,認識和掌握競技健美運動教學、訓練的客觀規律,幫助健美科學工作者自覺地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訓練方法,提高科學素養、增長才干,提高科學的鑒識力,從而認識競技健美運動發展的主流、趨勢與遠景,達到科學的指導訓練、提高競技健美水平。科學的訓練指導能夠不斷增進競技健美運動員的健康水平、完善身體健美形態、提高有機體的機能能力、提高身體素質及健美專項素質和文化素質水平。使競技健美運動員掌握先進的健美專項運動理論、先進的健美運動技術、先進的訓練方法。并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和在比賽中應變能力,在健美比賽中隨機運用和正常發揮訓練水平。教練員對于運動員進行的訓練實踐,主要遵循運動訓練規律和運動員的生理、心理規律,經驗表明,這樣的科學訓練實踐對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它難以達到更為理想的目標,因為運動訓練實際涉及到人、財、物、時間、信息等多種因素,如何充分考慮和利用這些因素或者說資源,特別是對運動員、教練員、領隊、科研人員、隊醫、管理人員等各種人力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對于提高運動訓練效果,其作用必然是十分巨大的甚至難以估量。

4 引導鼓勵高水平裁判員成長

高水平裁判員是推動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陜西省競技健美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首先,陜西省競技健美賽事的中堅力量就是國家一級健美裁判員只有兩名亞洲級裁判員,并沒有國際級裁判員。對國家級裁判員來講,不存在任何競爭機制,這樣一些個別裁判員一旦獲得等級后,不思進取,原地停步,長此以往就會降低裁判員業務水平。所以應該通過健全的競爭機制,采用裁判員考核制度,加之優勝劣汰形式,在從健美優秀裁判員里進行推薦,爭取擴充國際級健美裁判員的數量。其次,應建立并健全陜西省健美運動裁判員的獎懲制度。大賽結束后在對裁判工作進行總結的同時,由大會組織委員會對優秀裁判員予以表彰。另外裁判員更好、更深的理解、精通和運用規則,及時掌握執裁最新動態,充分合理的利用規則執法比賽,以提高整體水平。

5 結論

陜西省對健美管理體制建設發展比較遲緩,省體育局可以借鑒國外領先經驗,實行俱樂部化管理,一適應市場的需要,反應迅速,同時也能減輕國家的包袱。另外應政府加強健美機制的完善,加大對健美運動的保護力度,促進其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明強.我國開發女子健美運動的現狀及未來發展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03):55.

[2]趙媛媛.廣州體育競技健美操隊訓練及管理體制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5(6):84-86.

[3]楊小紅.我國競技健美操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01):12-14.

第5篇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競技體育;灰色關聯分析;動力層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2-0117-04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亞洲頭號競技體育強國。但亞洲的競技體育運動在世界競技體育版圖上仍屬于落后地區。中國競技體育在大型的運動競賽中成績有時大起大落,這里面雖然有事物發展中的偶然因素,但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原理告訴我們:要想在整個項目中保持優勢的長期性,中國競技體育必須在某個項目或某些項目中具有競爭優勢,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競爭優勢就是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

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是中國競技體育獨具的、整體的、持續的競爭能力,是競技體育取得競爭優勢,持續、健康、和諧發展的力量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競爭優勢都是中國競技體育的核心競爭力。為了準確了解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與其整體競技水平之間的內在關系,本研究以中國競技體育2004―2008年在世界競技體育錦標賽、奧運會、世界競技體育大賽上所取得的成績為標尺,以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二級指標內容為驗證對象,把中國競技體育2004-2008年之間的每年成績總分當作一個灰色系統工程,運用灰色系統理論,通過對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二級指標內容與中國競技體育2004―2008年之間的每年成績總分的灰色關聯度分析,計算出它們之間的關聯度,旨在驗證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體系的科學性和實踐性。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根據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和2004-2008年中國競技體育整體競技水平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本研究通過大量收集的期刊、著作中的相關文字和數據資料,運用二手分析,即從他人研究的資料中尋找與本研究有關聯的重要內容,在基礎上構建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體系。查閱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2004-2008年中國競技體育整體競技水平。

1.2.2間卷調查法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結合體育管理學、體育社會學和運動訓練學等方面專家對影響中國競技體育的相關要素進行訪談,擬定出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一、二級初選指標,并以此為依據設計第一輪調查問卷,以問卷形式請專家對一、二級初選指標進行篩選和認定;第一輪問卷回收后進行統計處理,結合專家的意見和建議,設計第二輪調查問卷;最后一輪請專家對前兩輪專家認定的一、二指標進行排序和權重程度認定。結合問卷統計處理結果,最后確定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表1)。

1.2.3專家訪談法在研究過程中,多次與體育院校及從事體育研究的專家、國家體育總局個別項目管理中心的主要官員,體育管理學、體育新聞學、體育經濟學和體育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進行訪談,在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概念的界定、核心競爭力的一級、二級指標體系構建等方面獲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1.2.4灰色關聯分析法應用灰色系統理論,分析2004-2008年中國競技體育整體競技水平與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二級指標之間的灰色關聯度。

灰色系統理論是一種研究少數據、貧乏信息不確定性問題的新方法,其研究對象是灰色系統。所謂灰色系統就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統,它通常表現為:系統因素不完全清楚;系統中因素之間的關系不完全明確;系統結構不完全知道;系統的運行機制與狀態不完全明白。灰色關聯分析是對于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的定量比較與描述,它是指對于兩個系統或系統中多個因素之間隨時間而變化的關聯性大小的量度。

灰色關聯分析法的步驟:第一步,建立母子序列函數;第二步,對原始數據進行均值化處理(統一量綱),包括對各組數據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個原始數據得均值化數列兩個程序;第三步,計算各子序列與母序列在同一時刻的絕對差值,并列出對應差數列表;第四步,根據灰色關聯系數公式Lli(t)=min+ρmax/li(t)+ρmax,求出關聯系數;第五步,根據關聯系數計算結果,求出關聯度。

2 結果與分析

2.1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定義的理論依據第一,以核心競爭力的本質屬性和構建核心競爭力的相關要素為總體方向;第二,以中國競技體育整體競技水平的實際情況和決定中國競技體育實力水平的相關要素為依據;第三,世界競技體育強國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第四,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是對我國未來競技體育水平發展的一種預測,而這種預測必須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的。因此,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現狀也是定義核心競爭力的依據;第五,童利忠等學者在《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與案例》一書中認為在外部環境相同、資源稀缺的條件下,企業怎樣通過有效管理來獲取競爭優勢,使各構成要素有機融合,并指出核心競爭力包括三個層次,即內部核心層、中間支撐層和外在表現層;第六,羅超毅博士在其博士學位論文《運動訓練科學化動力系統的研究》中認為:運動訓練科學化動力系統太致分為三個層次,即核心動力層、基礎動力層和環境動力層。核心動力層主要由教練員、運動員及直接參加運動訓練實踐活動的各方面人員(如科技教練、隊員等)構成的運動訓練實施者群體;基礎動力層是指對運動訓練科學化的發展進程有比較大且具有基礎性支持作用的各個動力子系統,它們主要有科學技術、科學教育、科學管理和科訓結合的各種物質保障條件等因素;環境動力層是指對運動訓練科學有影響,其影響力一般、具有間接作用的各種動力要素子系統,主要有國家的政治形勢、經濟狀況和文化環境等影響因素。核心競爭力的本質度量,包括三個基礎的內涵識別:一是競爭力的源動力表征;二是競爭力的支撐表征;三是競爭力的環境表征。三者具有高度的邏輯統一性,只有這三條主線同時包容在中國競技體育中,中國競技體育才有厚實的基礎,才有在世界競技體育舞臺競爭的實力。因此,本研究認為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應包括動力層競爭力、支撐層競爭力和環境層競爭力三個基本內容,這也成為定義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依據。

2.2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級指標權重分析采用和積法,以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級指標判斷矩陣按列歸1,即每列各元素除以該列全部元素之和,得到一個新的矩陣,然后按行求和得到一列,該列歸1即為中國競技體育核

心競爭力一級指標權重(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級指標的權重排序為:動力層競爭力(0.63)、支撐層競爭力(0.26)、環境層競爭力(0.11)。由此可見動力層競爭力是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源動力。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是其競爭過程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其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競賽主導地位的競爭力。而其動力層競爭力是競技主體人力資源、科研與訓練結合程度和競技主體參賽能力的組合,是能夠使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定時期內保持現實或潛在競爭優勢的動態平衡系統,其能力不是幾項核心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其組合體共振所體現出來的內在合力,其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獨特性)。對其它國家競爭對手而言,動力層競爭力具有越高壁壘,其核心競爭力將趨于更強。所以,動力層競爭力在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中占有主導決定作用。

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形成是其自身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形成外因存在其系統之外,支撐層競爭力和環境層競爭力就是作用于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外部因素,其具有誘導、推動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發揮內部因素的整合協調作用,才能實現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效能a因此,競技體育只有借助于外部因素的誘導和推動,才能驅使我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培育和優化。

根據動力層競爭力、支撐層競爭力和環境層競爭力在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體系的重要程度,依據核心競爭力理論和層次結構原理,本研究認為三者在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體系中的位置可以用圖1來描述。

2.3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二級指標權重分析有了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的權重和一級指標對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權重,現在可以計算出二級指標對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權重。二級指標對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權重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二級指標的權重排序為:競技體育教練員資源競爭力(0.328)>政府政策力度(0.144)>競技體育運動員資源競爭力(0.126)、參賽能力(0.126)>管理競爭力(0.069)>競技體育后備力量競爭力(0.065)>科研與訓練結合程度(0.05)>競技體育裁判員資源競爭力(0.025)、后勤保障競爭力(0.025)>媒體宣傳力度(0.014)、競技體育賽制競爭力(0.014)、開放競爭力(0.014)。由此可見中國競技體育的競技主體(競技體育教練員與競技體育運動員)和國家政府政策,對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影響相對其它要素來說要大得多。

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具有整體性,形成要素達到最佳或比較合理的動態組合才能形成較穩定的核心競爭力。由于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要素不斷改變,形成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

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直接關系到我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立足于中國競技體育現實資源,加大培育優秀運動員人力資源的基礎上對有關要素進行有效整合與協調,才能夠形成高效的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盡管競技體育教練員資源競爭力、政府政策力度、競技體育運動員資源競爭力、運動員的參賽能力、管理競爭力、競技體育后備力量競爭力、科研與訓練結合程度、競技體育裁判員資源競爭力、后勤保障競爭力、媒體宣傳力度、競技體育賽制競爭力和開放競爭力等要素,不是影響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它們作為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形成因素的服務性要素,在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耦合、裂變、系統化、強化等功能,發揮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組織效應,從而最大可能地發揮出各個因素的潛力,最后促使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協調各種因素,使其貢獻于中國競技體育整體,切實提升其核心競爭力水平。其整合與協調包括縱向與橫向兩個層面,縱向層面的整合與協調,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與協調關系;橫向層面的整合與協調是每一層級內部之間的整合與協調。單一的資源無法形成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只有經過高度整合與協調的集合資源,才能產生強大的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

2.4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與2004―2008年中國競技體育整體競技水平的灰色關聯分析

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二級指標與中國競技體育2004―2008年之間的每年成績總分的灰色關聯度分析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對2004―2008年的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二級指標指數與中國競技體育的每年成績總分建立母子序列函數,即2004―2008年中國競技體育的每年成績總分為母序列,2004-2008年的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二級指標指數為子序列(表4)。

第二步,對原始數據進行均值化處理。先求各組數據平均值,然后用所求均值去除各個原始數據得均值化數列(表5)。

第三步,計算各子序列(2004―2008年的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二級指標指數)與母序列(2004―2008年中國競技體育的每年成績總分)在同一時刻的絕對差值,并列出對應差數列表(表6)。

第四步,將上表中的li(t)(相應差數)、min(最小差數)和max(最大差數)代人灰色關聯系數計算公式,即:

Lli(t)=min+ρmax/li(t)+ρmax

其中main=0,max=0.68,p=0.1,計算出灰色關聯系數(表7)。

第五步,求灰色關聯度

將2004―2008年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二級指標指數的關聯系數相加并平均,即得2004―2008年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二級指標指數與成績總分的灰色關聯度;將隸屬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灰色關聯度相加求和,即得動力層競爭力、支撐層競爭力、環境層競爭力與成績總分的灰色關聯度(表8)。

從表8可以看出,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二級指標對中國競技體育成績的灰色關聯度大小順序為:競技體育教練員資源競爭力C1(0.40)>政府政策力度C5(0.29)>競技體育運動員資源競爭力C2(0.24)、參賽能力C4(0.24)>管理競爭力C11(0.19)>競技體育后備力量競爭力C7(0.17)>科研與訓練結合程度c3(0.16)>競技體育裁判員資源競爭力C6(0.15)>后勤保障競爭力C8(0.14)>媒體宣傳力度C9(0.13)、賽制競爭力C10(0.13)、開放競爭力C12(0.13)。從表8可以看出,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

力二級指標權重指數比較高的有:競技體育教練員資源競爭力、政府政策力度、競技體育運動員資源競爭力、參賽能力、管理競爭力和競技體育后備力量競爭力。究其原因,第一方面,“奧運核力”的優勢最大程度地實現了中國競技體育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方面,中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核心人物和青年軍的成長給中國競技體育增加了“顯性化”的動力;第三方面,近幾年國內競技體育賽事的主場賽場環境效應的直接作用,對我國競技體育選手的參賽能力的發揮起到了潛在的影響。最后,通過與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結構中二級指標所占的權重對比,我們發現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二級指標對中國競技體育成績的灰色關聯度排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從表8可以看出,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級指標對中國競技體育成績的灰色關聯度大小排序為:動力層競爭力(1.04)>支撐層競爭力(0.75)>環境層競爭力(0.61)。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當前世界體壇的格局變化有關,非洲國家中長跑項目的強勢和原有世界競技體育強國實力的減弱對世界體壇格局影響深刻;另一方面與國家對競技體育優勢項目布局戰略調整有關。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一級指標對中國競技體育成績的灰色關聯度大小排序與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結構中一級指標所占的權重對比,我們發現兩者之間保持相同的排序位置。

因此,運用灰色關聯度理論,結合2004―2008年中國競技體育成績的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科學性。

3 結論

1)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即動力層競爭力、支撐層競爭力和環境層競爭力;12個二級指標,即競技體育教練員資源競爭力、競技體育運動員資源競爭力、科研與訓練結合程度、參賽能力、政府政策力度、競技體育裁判員資源競爭力、競技體育后備力量競爭力、后勤保障競爭力、媒體宣傳力度、競技體育賽制競爭力、管理競爭力和開放競爭力。動力層競爭力是中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的源動力。

第6篇

中國的服裝企業在以代工為主的路上已經走了很遠,當面臨國內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的節點,品牌和技術成為服裝企業發展的新力量。如何在開創品牌的征途上舉步前行,今天在成功企業的故事中,得到新的詮釋。

由中國服裝協會主辦,新杰克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冠名的“杰克?第八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于9月22日在浙江省平湖市奏響新一屆的序曲。本屆“大獎”特別邀請“安踏”、“以純”、“凡客誠品”的高級經理^助力此次啟動儀式,與平湖的服裝企業共同迎接“杰克?第八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的到來。

“杰克?第八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既繼承了前七屆“大獎”的精髓,同時也肩負起“大獎”未來變革的使命,調整與創新將始終貫穿宣傳、評審等系列環節,力求在微調中升華。

本屆“大獎”將首次提出“年度品牌”概念,即將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獲獎品牌稱為年度品牌,以此概念為龍頭修整“大獎”品牌的宣傳及推廣體系,并與知名社會媒體強強聯手,以全新的平面、網絡、電視等立體式宣傳模式,傾力打造這個服裝業的“奧斯卡”及備受矚目的“年度品牌”。另外,在“大獎”強有力的評審體系上,本屆將集合更權威的“商業覆蓋率統計”、“消費者行為分析”與“行業專家提名推薦名單”充分詮釋市場檢驗的原則,構筑起更令人信服的競技平臺。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終評會議”的模式也將突破連續幾屆的固有制式,以分組式評審會議及實地考察等形式評選出各獎項的“年度品牌”。

本屆“大獎”啟動儀式為平湖的服裝企業精心策劃了“開創品牌的新途中國服裝品牌構成要素解析峰會”,通過專家們專業、獨特的視角,共解中國服裝品牌在未來幾年的發展要素。峰會共分四個主題,分別從中國服裝品牌未來發展要素、提升設備管理、自主品牌成功案例解析及資本運作等直接關聯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馮德虎會長將圍繞未來中國自主服裝品牌的重要構成因素,“品牌”意識對服裝企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針對平湖的服裝企業提出因地制宜的發展建議等。

“杰克?第八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的獨家冠名商杰克集團總裁阮積祥先生以《科技為品牌成功提供保障》為題,從品牌的科技貢獻率角度出發,詳細描繪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設備保障能力,充分發揮設備效能,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使設備創新成為品牌成功的堅實后盾。

《中國原創品牌成功解析》系列由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濤先生為平湖服裝企業帶來安踏品牌實戰經歷;以純集團市場總監胡建秋先生則從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出發,通過“社交媒體環境下的服裝品牌塑造”道出平湖企業可借鑒的品牌構成要素;凡客誠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楊芳女士講述“凡客”品牌從無到有的創牌歷程及其選擇服裝制造商的核心要素等,向與會嘉賓們分享其品牌成功背后鮮為人知的深切體會,啟示企業在品牌建設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關鍵因素等,希望可以讓平湖的服裝企業們透過經驗看到真知。

“資本”是品牌發展的血液,如何保障“血液循環”的通暢,從而使品牌可持續的正常運作,由此引出本次峰會的最后主題《用“資本”支撐品牌的發展》。普華永道公司合伙人周先生分析服裝企業上市過程中涉及的相關領域進行研討和指導,為籌劃上市的服裝企業解惑、掃除障礙。

本次活動開啟了“杰克?第八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序幕的同時又通過未來品牌構成分析、科技保障、品牌成功解析及上市籌備四個方面為平湖服裝企業出謀劃策,助平湖服裝企業走出自己的品牌新途。

第7篇

前言:體育舞蹈是我國體育運動項目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它不僅能鍛煉身體,建立友誼,陶冶情操,還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對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物質文明建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為了加大體育舞蹈的社會化發展進程,對體育舞蹈的發展趨勢及其社會化價值進行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藉此可以科學規范體育舞蹈的發展趨勢,拓寬體育舞蹈實踐的渠道,促進體育舞蹈在我國的推廣和提高。

一、體育舞蹈內涵

體育舞蹈是融體育與舞蹈為一體,按照國際上規定的標準舞動作進行比賽和鍛煉的新興體育運動項目,它兼有體育競技和文化娛樂內涵的雙重特點。體育舞蹈按照舞蹈的風格和技術結構,分為摩登舞和拉丁舞兩大類。按競賽項目可分為三類:摩登舞、拉丁舞和團體舞。其中摩登舞包括華爾茲(Waltz)、探戈(Tango)、狐步舞(Foxtrot)、快步舞(Quick Step)和維也納華爾茲(Viennese Waltz)5個舞種;拉丁舞包括倫巴(Rumba)、恰恰恰(Cha-Cha-Cha)、桑巴(Samba)、斗牛舞(Paso Doble)和牛仔舞(Jive)5個舞種。團體舞包括拉丁集體舞和摩登集體舞。體育舞蹈的各支舞都有不同的發源地及獨特的風格特點。體育舞蹈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以及自身的特點使其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二、體育舞蹈多元化發展的依據

2.1 由于體育舞蹈中(摩登舞、拉丁舞)構成類型的不同,其本身構成的多元性,因此我們必須要借助其它多門類的藝術特征和元素來豐富和發展體育舞蹈(摩登舞和拉丁舞)的多元化表現形式,這是完全可行的,可操作的。其二:細致的分析體育舞蹈藝術要素的構成,從整體上看可以分為:體育和舞蹈兩大類,它既有體育的競技性,也有舞蹈的柔美和感性。從藝術要素構成的細節上看,它應包含:舞蹈自身的動作元素與舞蹈基本技巧;舞蹈的特殊、特定服裝;舞蹈的特定音樂與音樂的多樣性(一般音樂、特殊劇情處理音樂);舞蹈的編排藝術;雙人和混合團體的隊形及造型的多樣性藝術;舞蹈表演的劇情化處理;舞蹈化妝藝術;舞臺特殊舞美處理藝術等8大構成要素。因此,體育舞蹈與其它多元化藝術的創造融合是一種內在的必然趨勢。

2.2體育舞蹈中十種舞起源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各個國家的民族特性和歷史淵源都具有其地緣的特殊性,而我們規范化的體育舞蹈(國際標準舞)形成了我們自身的規范,但各個舞蹈由于起源的不一致性,其必然需要進一步深入的融合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地緣文化,以此來豐富體育舞蹈的深層次、多角度的文化和藝術內涵。

2.3從體育舞蹈在國內空前發展的格局和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上看體育舞蹈與多元化藝術創造融合的迫切性

體育舞蹈在中國的空前繁榮。體育舞蹈是外來文化的產物,引入中國才三十年的時間,時間雖短卻真的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中國也開始舉辦和承辦世界性的大賽,ADSF的世界性體育舞蹈大師賽也開始落戶中國上海。而中國的深圳更是獨領,連續數次舉辦中國的職業體育舞蹈的全國錦標賽,無論是人數還是參賽選手上都一年年的呈現飆升的態勢,從這些我們都可以看到體育舞蹈的春天在來臨,體育舞蹈蓬勃向上的強勁勢頭勇不可擋!體育舞蹈的進入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體育舞蹈考級等級制度的日趨縝密,都足以證明了體育舞蹈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特別在中國的舞蹈盛事上,如中國的桃李杯和CCTV舞蹈大賽上的成功亮相,都一而再的證實了體育舞蹈不可小視的驚人魅力和藝術性作用。

2.4從體育舞蹈在國際發展的格局與多元化藝術創造融合的迫切性

國際上體育舞蹈已經在機構上就做出了鐵定的分化,例如WDDSC(WORLD DANCE AND DANCESPORTS COUNCIL)世界舞蹈和體育舞蹈理事會以及IDSF(INTERNATIONAL DANCESPORTS FEDERATION)國際體育舞蹈聯合會兩大組織,其目標目的都發生了分化,盡管共同目的都是發展體育舞蹈,但是其本質思想在于,前者是發展體育舞蹈的藝術性,即體育舞蹈身上的舞蹈元素的發掘作為其研究的核心和重點。而后者則是要盡量挖掘體育舞蹈身上的體育競技的一面,其目的宗旨就是要把體育舞蹈的競技比賽形式挖掘發揮好,爭取讓體育舞蹈早日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所以這兩個機構看似都是服務于體育舞蹈,但是在其性質和本元的主導思想和核心內容上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

在黑池舞蹈節吸引世界目光越來越多的時候,當黑池小鎮在世界成為舞蹈的名片的時候,我們中國體育舞蹈的圣地深圳卻遭遇著一定的危機,在影響力和凝聚力上與國外比較起來已經差距很大,究其原因更多就在于與多元化藝術創造融合得不夠,更可悲的是有很多人僅僅只是在如傳教士一樣的一味的借鑒和引用,只知道拿來而不知道創新,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如果是這樣我們也許永遠只能跟在老外的屁股后頭人云亦云。要超越就必須要有我們自己的東西,要知道越民族的東西,往往可能就是世界的潮流。畢竟體育舞蹈是舶來品,跟外國人比我們沒有起源優勢的,只有創新是唯一出路。與時俱進,繼往開來是重要的,因而體育舞蹈融合其它多元化藝術是必要的、迫切的。

2.5從藝術創造的本質特點看體育舞蹈與多元化藝術創造融合的必然性

從本質出發看一切問題,是思維活動最起碼的要求。對藝術本質的爭議由來已久。藝術史上主要有三種看法:第一種:“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持這種觀點的歷史代表人物有: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者黑格爾;中國南北朝的劉勰;宋學家朱熹;第二種:“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第三種:“模仿說”或“再現說”。西方文藝思想史上,從古希臘以來,“模仿說”一直是很有影響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發展到后來,更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再現”。持這種觀點歷史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俄國19世紀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

2.6 舞蹈不僅僅是肢體語言

《千手觀音》給人以無限美好的藝術享受,《小城雨巷》如一幅淡雅的江南水墨畫,《肩上芭蕾》借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令觀眾嘆為觀止,《我的父親》則是一位老兵的回憶錄……針對近年來國內舞蹈界興起的創新風潮,舞蹈評論家馮雙白說:“舞蹈不僅僅只是肢體語言。”在馮雙白眼中,舞蹈創新的另一典范則是戰士雜技團演員魏葆華、吳正丹表演的《肩上芭蕾》。馮雙白說,女演員在男演員的背上、雙肩、手掌和頭頂上輕靈地跳著芭蕾舞,將西方的高雅藝術糅進中國傳統雜技里,雜技變得優雅浪漫,芭蕾變得驚險刺激,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力。馮雙白說,舞蹈表演應成為“綜合體”,將雜技、戲曲、音畫、故事等藝術元素納入其中,方能讓舞蹈表演真正成為視覺藝術。以此類推,體育舞蹈作為舞蹈藝術的一份子,僅僅只是作為一門肢體語言的研究和塑造是不夠的,不全面的,只有將舞蹈表演形成一個有效的、多元的“綜合體”才能是體育舞蹈表演真正的成為視覺藝術和視覺享受。

三、小結

在當代經濟的全球化和藝術的多元化是并行不悖的,商品生產的規格可以統

一,而藝術生產必須是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只有多元化,才能呈現出世界各民族

文化藝術的豐富性,形成異彩紛呈的局面;只有個性化,才能使藝術具有本身的

品格,并相互促進。

四 參考文獻:

[1] 張清澍,陳瑞璋,伏宇軍.體育舞蹈[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

[2] 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3] 陳彩香.試論我國體育的社會化、市場化及職業化發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18(2):19~20·

[4] 胡飛燕.田雨普.藝術·體育·藝術體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6):12~14·

[5] 肖梅梅.淺談體育舞蹈的社會功能[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3,21(2):12

[6] 黃欣加,張敏杰,熊曉正.從中西體育舞蹈歷史演繹談我國體育舞蹈的發展[J].體育與科學,2006,27(1):25~28·

第8篇

【論文摘要】文章運用“系統論”觀點將“競技健美操成套動作”看作一個系統整體,通過對“藝術、難度、完成”三個子系統的橫向分析與縱向剖析,著眼于研究各子系統之間、各子系統構成要素內部、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特性,尋找運動員在比賽中出現問題的深層次根源,提出在進行成套動作編排時所遵循的“系統整體匹配”觀點。

本文通過大量文獻資料的查閱發現,目前國內外競技健美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個難度動作的完成質量、難度動作組別、級別的選擇和空間轉換的類型、數量等要素的統計分析,忽略了各部分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間的橫向比較和聯系,因而無法從整體上對競技健美操成套動作進行把握。

一、成套動作“藝術系統”的分析

(一)操化動作組合的統計分析

通過國內外各項比賽數據的統計分析表明,我國運動員在兩個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1.具有競技健美操特點的基本步伐欠缺規整性;

2.完成操化動作時的身體軀干位置不夠準確。

這就提示教練員在進行操化動作組合編排時,應注意兩個問題:

1. 把規范健美操基本步伐的規整性和身體軀干的標準姿態、穩定性貫穿于運動訓練的全過程。

2.正確處理多樣性與熟練性之間的矛盾,盡可能的展示操化動作組合的多樣性。

(二)過渡與連接的統計分析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我國運動員在以下兩個方面存在不足:(1)過渡與連接動作的銜接形式單一、呆板,較多的局限于弓步、單膝跪等基本動作;(2)過渡、連接動作的節拍數明顯高于國外選手,且過渡動作的使用次數過少。

須知,過渡與連接動作數量的多少,充分反映了運動員連續、快速地連接不同組別、級別難度動作的能力,而其使用拍數的多少,則是體現運動員專項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建議教練員在平時訓練中,從以下兩個方面解決上述問題:

1.設計全新的難度架構和動作銜接方式,減少動作間銜接的“停頓感”;增加化前的動作幅度、速度、轉體角度來實現復雜的過渡與連接動作,豐富成套動作的藝術表現形式。

2. 加強運動員的專項能力訓練,增加過渡動作的使用頻率,使其能夠用較少的節拍數完成過渡與連接動作。

(三)空間轉換類型、數量的統計分析

建議教練員在進行空間轉換編排時,應注意以下4點:

1.加大復合型轉化類型的使用率,在移動中體現出不同空間、層面過渡與轉換的多樣性,以增強成套動作三維立體空間的“層次感”。

2. 減少運動員起跳騰空后落地成俯撐或劈叉等類似動作的使用。

3.本著“均衡發展”的原則使用各類轉換類型,力爭填補A-B-A、A-C-B兩項空間轉換類型的空白。

4.場地空間的使用可以建立在難度動作的選擇上,并加入一些跳躍性的非難度動作,以增加騰空空間的使用。

(四)配合與托舉、隊形變化、隊員組合形式的統計分析

通過對各類比賽錄像的對比分析,提示教練員在平時訓練中應注意3個問題:

1.緊密圍繞成套動作的主題和風格,并結合集體項目運動員的特點進行編排,同時盡量縮短準備過程,多采用兩次以上的動力性配合動作,增強集體項目表演的流動感。

2.隊形變化應建立在有利于體現動作一致性的基礎上,利用不同的隊員組合形式變化成最佳的隊形圖案。

3. 隊員組合的出現形式應向依次、不同向完成不同組別、相同系數難度動作的方向發展。

二、成套動作“難度系統”的分析

眾所周知,難度動作是成套動作的價值基礎,是影響運動成績和體現競技健美操難、美特征的關鍵因素。為此,本文對不同難度動作組別與級別、同組間的重復難度動作、難度動作的出現次序等多項數據進行綜合評定,探尋我國選手在難度動作編排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進意見:

1.加強“0.6以上高級別難度動作”的針對性訓練,結合不同項目運動員的自身特點和競技水平,合理選擇成套難度動作的組合方式;同組間難度動作的連用數量不宜過多,且不宜超過成套難度動作的平均級別。

2.充分重視同組間難度動作的重復現象,大膽嘗試同組間不同類別的難度動作,設計全新的難度動作組合方式。

3. 合理安排難度動作的結構布局,12個難度動作應均勻分布在成套動作中,難度動作曲線起伏不宜過大,確保成套難度動作的完成質量。

三、成套動作 “完成系統”的分析

(一)難度動作設計分值與實際分值的統計分析

各項比賽數據顯示,造成我國選手難度動作實際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技術因素,具體表現為:

1.在完成C組跳躍動作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偷轉”現象。

2.在完成高級別重點難度動作上均出現了“觸地”的重大失誤,致使難度裁判判定此動作為“失誤”,嚴重影響了成套動作的難度得分。

3.六人選手在完成少數難度動作時,起跳高度、動作幅度等未達到整體劃一的能力規格,部分選手在高級別難度動作的技術規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以致影響了整體動作的一致性、穩定性。

(二)難度動作扣分情況的統計分析

我國選手在難度動作的扣分情況方面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

1.難度動作的扣分主要集中在C組難度動作,其中以屈體分腿類、剪式變身類、科薩克類、屈體類和團身跳類居多,難度級別集中在0.5~0.8的范圍內。

2.扣分原因主要包括:(1)轉體不完全(起跳前偷轉、落地時身體角度不正);(2)完成屈體分腿類、屈體類難度動作時,腿部高度低于水平;(3)在完成落地成俯撐的難度動作時,手腳未同時著地。

(三)完成動作一致性的統計分析

集體項目選手在完成動作一致性方面有相當大的差距,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1.動作節奏不一致:即同一時刻運動員肢體運動過程處于不同的位置,這種差別主要與運動員在完成動作時的肢體運動軌跡和發力習慣高度相關。

2.騰空高度不一致:即同一時刻運動員在完成跳躍類難度動作時,空中身體姿態處于不同的空間位置,這與運動員下肢爆發力的好壞有直接關系。

四、結論與建議

在進行競技健美操成套動作編排時,應注意到“成套動作”這個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層次性等特征,本著“系統整體匹配”的觀點,強調所有動作之間的合理銜接與協調匹配;不僅要看單個動作在“成套動作環境下”的“有效完成情況”,還應考慮該動作的添加或刪除,對“成套動作系統”其他組成部分的完成情況有無影響。為此,在進行成套動作創編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對藝術子系統的影響——強化技術動作的規范性,通過改變動作變化前的頻率、速度和幅度等因素,提高成套動作的強度編排;同時加大復合型轉化類型的使用數量,完美展現成套動作空間轉換的“層次感”。應充分考慮子系統內部任何一個要素的結構變化,都會對“成套動作系統”的整體效果產生影響。

2. 對難度子系統的影響——在提高重點難度動作完成質量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同組間不同類別的難度動作;結合不同項目運動員的自身特點和競技水平,合理選擇難度動作的組合方式,并與“難度子系統”的整體結構布局相統一,使得整體難度動作曲線趨于平緩。

3. 對完成子系統的影響——重點改進成套動作中出現的“偷轉、身體姿態不正確、騰空高度明顯欠缺”等問題;加強0.6以上高級別難度動作的針對性訓練,提高成套難度動作的整體掌握水平。

【參考文獻】

[1]國際體操聯合會.2001~2004國際競技健美操競賽規則[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第9篇

在素質教育全面普及以及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的社會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由此引發了高校體育教學的全面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潮流、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教學理念已逐步形成與完善,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為核心內容的的體育教學目標已基本確立.在此新的發展形勢下,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社會體育發展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與論述,旨在于探求兩者間實現融合性發展的最佳途徑,這對于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日益深入、推動社會體育的健康發展,具有“雙贏式”的重要意義.

2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

體育教學是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體育素質能力、促進其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中,由于長時期地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致使高校體育教學的理念滯后、模式陳舊,由此造成了學生體育學習的目的僅僅局限于對基本技能的掌握,以便于能夠順利通過考評.這種目的的狹隘性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極為低下,嚴重脫離于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普及,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實效性,促進兩者間的融合性發展,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因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意義體現為:首先,通過改革,促使高校體育教學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滿社會發展需求.其次,促進新型教學體系的建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確保其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第三,摒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構建具有適應性與實效性的高校體育教學新模式,不僅有利于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運用,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實效性;第四,促進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提高體育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為高校體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五,引導與規范學生綜合素質能力體系的構建,全面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為其自我全面的發展提供保障.

3社會體育發展的必要條件

長期以來,由于受經濟條件與發展戰略的影響,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凸顯出基礎設施薄弱、人力資源匱乏、發展理念滯后、組織體系不健全等較為嚴重的弊端,由此嚴重地影響著我國體育事業的整體性發展.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弊端的影響,為社會體育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是現階段我國社會體育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從社會體育發展條件的性質分類,可以劃分為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兩大部分.

3.1客觀條件

社會體育發展的客觀條件主要包括政策導向與經濟基礎兩方面內容,其中,政策導向是指對我國社會體育發展具有指導與規范作用的宏觀性綱領,是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現階段,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重競技、輕社體”的現象,這與我國現行的奧運金牌戰略具有密切的相關,造成了上至國家、下至各省市地區,對于競技體育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工作重心主要偏移于競技體育,使得社會體育的發展受到忽視、冷落、甚至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同時,政策的偏護導致了體育資源對競技體育的高度集中,致使社會體育的發展無法得到資源的保障.而經濟基礎則是指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對于社會體育發展投入的影響,體育事業的發展是以國家經濟基礎為基本條件的,經濟投入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現階段,造成我國社會體育基礎設施匱乏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資金投入的保障.因此,從客觀條件上講,若要實現社會體育的有效發展,必須要制定出切實有效的發展戰略,轉移工作的重心,加大對社會體育的資金投入,為促進社會體育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2主觀條件

社會體育發展的主觀條件是指構成社會體育發展體系各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基礎設施、組織體系、發展取向以及廣大民眾的參與意識等方面的內容.眾所周知,社會體育的發展需要發展體系的支撐、維護與保障,而體系構建的完善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體育的發展效果.目前,在我國社會體育發展體系的結構不盡合理,主要體現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偏失、組織體系構建的不完善、發展取向的不明確以及民眾參與意識的模糊.由此造成了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相比于競技體育的發展態勢,存在著明顯的滯后性,造成了我國社會體育與競技體育之間凸顯出失衡的發展狀態,嚴重制約了我國由體育大國向著體育強國嬗變的目標的實現.因此,為了促進社會體育的發展,應加強對具有完善性的發展體系的構建,強化對體系內部結構的優化,使得各構成要素間達成有機的協調,在彼此間形成有效的正向發展態勢,形成合力,促使社會體育發展體系的構建日趨完善,進而為實現我國社會體育的健康、持久、平穩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4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社會體育發展的內在聯系

4.1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對社會體育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觸最為頻繁、關聯最為密切的重要時期,高校學生在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后,將直接參與社會體育的實踐活動,因此,高校學生在校期間所形成的體育素質能力,將是其未來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重要基礎.然而,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由于理念的滯后、模式的陳舊,使得學生只能夠對體育的基本技能實現膚淺的的把握,而缺乏深層次的理解與認知,凸顯出明顯的局限性與狹隘性,并由此造成了高校學生的體育技能與社會體育的發展需求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而,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實用價值極為低下.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實施,能夠有效地修正傳統高校體育教學體系的弊端,將教學的目標定格為對學生體育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由此切實提高了學生體育素質體系的完善性,使之能夠有效地社會體育的發展需求.從一定意義上講,高校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為社會體育的發展培養與輸送具有較高體育素養與理論水平的人才,而伴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步入社會,加入社會體育的參與群體,必將對群體的整體素養與水平起到提高與促進的積極作用.由此可見,在全新教學理念的引導下,通過全新教學模式的培養,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必將有效地緩解社會體育人才資源匱乏的局面.

4.2社會體育的發展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內在動力

素質教育理念引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核心內容,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取向,必須與社會的發展需求保持一致性.體育作為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同時,還能夠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現階段,我國社會體育的被關注程度得到全面的提高,尤其是在全民健身運動開展與普及的社會形勢下,社會體育的發展得到有效地推進.由此,要求高校體育教學無論是在教學理念的確定,還是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上,都要與社會體育的發展趨勢保持高度的適應性.因此,伴隨著社會體育的不斷發展,必將引導與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由此可見,社會體育的發展對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規范與推進作用.

4.3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是社會體育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10篇

【關鍵詞】情感教學;教學模式;教學氛圍

Happy ManHua elementary school sports teaching

Du Xiaohong

【Abstract】What is the happy sports teachi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definition of happy PE teaching, the original happy sports come from Japan, passed after a lot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arried on the refining, initially formed our own happy sports theoretical system. Through access to a variety of data can be summarized as: happy PE teaching is a kind of from the emotional teaching, emphasis on academic, combining education body and heart, trying to build a combination of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It belongs to the main body type is one of the advanced mode.

【Key words】Emotion teach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atmosphere

什么是快樂體育教學呢?關于快樂體育教學的定義說法不一,原始的快樂體育源自日本,傳入我國后不少專家學者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了精煉,初步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快樂體育理論體系。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可以歸納為:快樂體育教學是一種從情感教學入手,強調樂學、育體和育心相結合,力圖建立融認知、情感與身體發展為一體的三維立體教學過程構成的教學模式。它屬于主體式高級模式之一。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正確運用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喚起學生自主性、能動性,使他們快樂的參加體育學習,并從中享受體育的樂趣,以得到全面、主動、充分和諧的發展。簡單的說,就是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體育、進行體育活動,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必須取代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綜觀現行的小學體育教學體系,我們不難發現存在著的諸多問題。在教育思想上:錯誤地認為體育工作就是競技比賽和達標,只重視少數體育尖子生的培養,忽視大多數學生的體育學習。在教學內容上:過多、過繁、技術要求過高,趣味性太少,造成了學生對有些活動項目提不起興趣,而對有些感興趣的項目又因難度太大而望而生畏。在教學方法上:一味地采取簡單、乏味的“注入”,很少考慮學生的需求。在教學評價上:采用的是絕對評價法,這種評價法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統一的標準要求全體學生,使一些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對體育活動失去了興趣,出現了“愛體育而不愛體育課”的現象。在場地設施上:追求標準化、成人化,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于各種競技比賽。所以,筆者認為小學體育教學的改革,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我們必須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體育教學中重健身、重實效。從現在起,我們必須大力推行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全面推進小學體育教學的改革。

那么,小學快樂體育教學模式包括哪些內容呢?其構成要素是什么呢?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個方面:一是教案設計,二是教學環境優化,三是教學引導,四是教學評價。

這里所說的教案設計,就是要求人們把新的方法與傳統的方法區別開來。小學快樂體育教學模式要求對教學方法進行藝術性的再創造、再加工,并靈活地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去,使每個學生都能心情愉快地去學習,去發現,去探索,從而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例如采用情景法、游戲法、設疑法、目標學習法、討論法、競賽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體現快樂體育教學思想的教學方法。

小學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特別強調教學的環境優化,要求營造一個快樂、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在歡樂、愉快中渡過一節課。教學環境是貫穿于教學過程中的影響教和學的物質因素與人文因素的總和。它包括硬環境(物質因素)和軟環境(人文因素),硬環境包括教學場地與器材設置等,軟環境包括教師的儀表、姿態、情緒,教學群體的規模、組合及其相互間的人際關系,課堂教學氛圍等。要優化教學環境,我們這些落后的山區確實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觀念也必須更新。

小學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不是固定不變的,所有示范,不管是體育技能技巧示范,還是游戲或舞蹈示范都僅僅是基礎,上課質量的高低關鍵是看如何引導,必須靈活把握,教師必須把課堂上的歡樂氣氛調動起來,并把一堂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一節課上完了,效果怎么樣呢?如何進行評價呢?小學快樂體育教學模式采用增力評價法進行評價。所謂增力評價是指由口頭的形成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組成的一種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獲得教學信息反饋,達到強化正確、修正錯誤、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的目的。激勵性評價是使學生獲得心理滿足、促進情感交流、保持與激發學習主動性的一種肯定性評價,具有催化作用。運用增力評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A、形成性評價要及時、準確,激勵性評價必須適時并保持較高的頻率。B、要有效適用。C、要強調多向性。同時還豫做到評價不儀儀局限于運動技能,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意識、情緒狀態、合作精神、意志品質等因素。還要考慮到學生生長發育個體差異等情況。對教師則從教師對快樂體育課程目標的理解,學生對你所教體育課的興趣、喜歡、參與活動的程度以及教師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等方而進行評價。

第11篇

關鍵詞:網球;訓練模式;競技體育;職業化

中圖分類號:G84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6-0001-08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Thoughts on Building a New Model for Tennis Training

JIANG Hong-wei

(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 210014,Jiangsu China)

Abstract: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nnis in the decades,compared with the mature professional system in the West,China’s tennis is still at the period of learning from others.Especially,in the aspect of the capacity of learning,innovation and operation,China still lags behind and still has some systematic problems and stereotypes.In these years,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China has achieved our own fruits.Therefore,we shall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issue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China’s tennis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succ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integrate the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of the West so as to form a dynamic tennis development syste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ennis; training model; competitive sports; professionalization

上一個奧運周期中,在運動員、教練員和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在網球管理中心、各個省市網球管理機構和社會方方面面的關心支持下,中國網球實現了飛速的發展。在競技成績實現突破的同時,幾年來,我們也對于網球的訓練和比賽規律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由于職業網球的賽制演變,傳統的訓練模式和結構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相關的訓練理論也相應實現了創新和突破性的發展。實踐和理論的推進對傳統的訓練理念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在北京奧運周期的探索和嘗試中,我們逐步總結出了一些較為適合中國網球,特別是中國女子網球發展的路子。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我國競技體育進入了后奧運時代。后奧運時代的競技體育應當如何發展,大家都在談論,在思考,而對于中國網球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開始了嘗試。女網金花的單飛,無論成功與否,已經開創了中國網球選手與西方職業網球圈全面接軌的先河。展望中國網球未來的發展,我們需要清醒的意識到,在宏觀上引入和創立新的訓練理念和認識,在具體訓練中增加和完善新的專項訓練方法和手段,仍是目前中國網球訓練和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去年以來,經濟危機的爆發引起西方學術界對于“變革”的大討論,學者普遍認為,要從以往總是強調“微調”的構成式變革觀中擺脫出來,在深刻分析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樹立“否定重建”的生成式變革觀。用中國的一句古話總結就是“不破不立”。這種全面變革的思想,同樣適用于現階段的競技體育。我選擇了“理順脈絡,打通節點,突破瓶頸”作為題目,就是希望與大家談討我們要如何在世界網球快速發展的態勢中,觸摸發展的脈搏,尋找發展的規律,找到中國網球訓練和管理過程中的癥結,尋根源,下猛藥,來實現中國網球的真正變革,而不是僅僅滿足于隔靴搔癢的緩慢進步。作為網球訓練變革的實踐者,教練員的思想是否開放,理念是否先進,方法是否有效,措施是否得當,對項目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更加真實、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項目運動特征,才能在源頭形成正確的訓練方向;只有更加突出運動訓練的系統性,才能全面和完整地把握訓練和比賽的全過程;只有更加強調動態和細節,才能實現訓練效益的真正最大化。

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和大家分享我個人對于網球發展規律和訓練規律的一些看法。

1 重新審視網球屬性,理順網球發展規律脈絡

20世紀末以來,現代科技革命和社會哲學思想的創新對世界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產生了深刻影響,尤其是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復雜性哲學思維,為我們從“整體”或“系統”的角度,以全新的思維方式認識運動訓練、把握運動訓練及反思運動訓練,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思維視角。

過去,我們習慣于研究競技體育的一般規律,通過將訓練中的要素簡單化,程式化來降低訓練控制的難度。用于指導訓練的規則往往依賴于經驗,依賴于對優勢項目的參照和借鑒,而非依賴于訓練方法的功能和項目特點本身。簡單的“拿來主義”和“本本主義”使得訓練與項目所需能力脫離,訓練與比賽脫離,最終的后果就是運動員的運動能力與網球項目所需的實際能力脫節,導致訓練中“出工不出效”。

系統論對于我們把握運動訓練規律所提供的最重要參考,在于它提出:系統具有整體性的發展規律,其規律對要素有影響,但各個要素都擁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且并不等同于整體系統的發展規律。

換言之,研究競技體育的一般規律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理解和把握各個專項訓練的基本原則和組織方式,幫助我們確立一些基本指導思想。尤其是近年來,在生物科學發展的推動下,“人體的生物適應性規律”等課題的研究成果被運用到訓練中,推動了各個競技項目的發展,并幫助我們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對“三從一大”等訓練原則和理念的認識、理解和把握。

然而,當訓練進入高水平,當訓練的對象是精英運動員,當訓練的目的是適應高水平高強度的職業化比賽,就必然要求實施精細化訓練,就對訓練過程的把握提出了新的訴求,而滿足這些訴求的前提則是我們必須探索各個項目自身的特殊發展規律,即專項化規律。對于專項化規律的探索,有助于我們認識和把握運動項目的本質,對樹立正確的訓練指導思想,控制訓練的正確方向,設計緊扣項目競技核心要素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以及科學安排運動負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教練員的角度,就網球訓練而言,專項化規律則至少應該包括對于網球項目屬性的認識、對于賽練關系的認識、對于訓練各個環節具體任務和方法的認識、對于網球訓練操作要點的認識以及對于多學科介入的專項化訓練理念的認識等。

經過兩個奧運周期以來的探索,我們逐步確定了網球項目的基本屬性包括三個方面。

1.1 自然屬性 網球是一項以無氧能量代謝為主;以速度和爆發力技術為主;并具有長時間、間歇性、運動和恢復交替的專項特征的運動項目。該項目需要較強的專項運動節奏感、良好的身體協同性,協調性的身體機能特點;其所需能力的提升是在職業賽事賽練穿插的過程中,通過選手能力平衡狀態的不斷打破和上升式重建來實現的。

1.2 社會屬性 網球是一項社會化程度極高的運動。它具有成熟的運作模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其競賽制度、項目規則和理念扎根于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時,又通過賽事舉辦過程中的球星打造、廣告宣傳等方式,創造巨大的社會效益,產生重大的文化影響。

1.3 發展屬性 網球的發展屬性是指:隨著職業賽事的不斷變革,規則和賽制的不斷演變,網球比賽的對抗更強,競爭更激烈,項目的職業化、商業化、國際化和個性化程度不斷提高;隨著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多學科知識的介入和科學化標準的不斷建立,對于網球項目的訓練和運作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不斷引領項目向更高水平發展。

在對網球項目屬性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要適應項目的自然屬性,就必須建立與項目要求相符合的訓練模式,通過多學科的介入,挖掘選手的潛力,充分利用人體適應性發展規律,順應選手狀態的漲落施加適宜的訓練刺激,不斷來達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要適應項目的社會屬性,就必須樹立全新的職業化意識,加強對網球賽事的理解、對網球文化的營造和對教練、裁判等從業人員的職業化打造,推動我國選手職業化素養的全面提升;

要適應項目的發展屬性,就必須使得訓練和管理更具有前瞻性,在深刻認識規律的前提下,把握世界和中國網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在工作的各個環節適應規律要求,引領項目發展。

在認識網球項目屬性和規律的基礎上,要更深刻的認知中國網球的現狀,尋找制約中國網球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主要瓶頸。之所以稱之為瓶頸,是因為我們的許多教練并不是帶不出好的隊員,而是將隊員帶到某個層次或水平時,就仿佛進入了電腦的死循環,再也無法在訓練中看到明顯的效果,再也無法帶領隊員取得進步,再也無法實現在競技能力上的突破。于是,往往出現大量運動員到達某個平臺之后,水平停滯不前,甚至處于“倒退-回升-倒退”的不良循環中,直至錯過了發展的機遇,始終無法達到競技能力的高水平。這種“平臺現象”實際上反映的就是我們的執教方式中存在著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形成了一些沒有處理好的死結,也就是我所說的――瓶頸。

從今年全運會比賽中運動員的整體表現來看,從訓練和技術環節上來講,目前我國選手的訓練和比賽中主要表現出五個方面的問題:

1)重心瓶頸:運動員普遍在比賽中表現出重心高的現象。不但擊球重心高,移動中重心更高。過高的重心使得運動員控制身體平衡和發力都受到影響,制約了整體的技戰術能力;

2)節奏感瓶頸:運動員普遍在比賽中表現出節奏緩慢、平淡、混亂。事實上,我國運動員在絕對力量上要完全和歐美選手抗衡難度比較大,必須要建立“以我為主,以快為主,以攻為主,快重并舉”的技術和戰術風格,通過加快搶點進攻,加快節奏,贏得時間,獲得“時差性”的速度。只有建立良好的進攻節奏感,才能對場上局面實施更合理的控制。

3)發力瓶頸:運動員普遍在處理輕、軟、高、低球方面容易失誤。擊球習慣于原地發力,或在擊球時等來球完全沒有速度時在低點發力,忽略了合理利用身體重心的移動所產生的“助力”。網前攔網時,常靠拉大動作發力,忽視內在“借力”所產生的“合力”作用,導致攔網的效果不佳,出球不實,沒有足夠的速度。

4)組球瓶頸: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出技術的訓練“痕跡”重,比賽運用戰術的“做球”能力差,常常創造了機會卻把握不住機會,有了機會不會利用機會。高水平訓練階段對于“組球”能力的訓練不足,運動員手上熟練,但由于訓練與比賽脫節嚴重,比賽中往往措手不及,沒有制勝手段。

5)步伐結構瓶頸:相對于技術和體能,目前我國運動員在場上步伐移動上存在的問題更多,更嚴重。在西方的網球訓練中,從青少年時期起就根據來球的特點,選手的實際站位和選手的技術風格進行專門而細致的步伐訓練計劃,而我們的隊員在場上的移動方式單調,左右移動訓練多但顯僵化,前后移動能力差,而前后移動恰恰是攻防轉換的關鍵環節,因而極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選手的技戰術水平。

針對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對訓練的模式、節奏、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而進行這些調整的前提是我們必須首先理清思路,明確全新的網球訓練觀,以全新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訓練,才能實現我國網球新的突破。

2 重設計,重節奏,“板塊”指導打通訓練安排節點

2.1 從“計劃”到“設計”:訓練安排重要性的突顯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觀察和改變世界的方式都在不斷的發展。即將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已經處于信息時代。就資源的共享而言,不可能再有什么保密的訓練方法;也就是說,大家幾乎都互相知道在采用什么樣的手段進行訓練。從我們對世界高水平訓練內容和安排上的了解來看,外國的教學在絕大多數方面與我們相似,甚至看起來相同。因此,許多教練會認為我們已經掌握了現代的或者是最先進的訓練方法手段,但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被忽視了,就是在大家采用同樣的訓練方法和手段時,如果在訓練過程對運動員完成動作的要求不同,那么,所獲得訓練效果也會不同,有時甚至會得到相反的結果。而這正是我們的訓練與頂尖水平之間的差距之所在。

現代科學與經驗科學的最重要區別,在于現代科學通過嚴密的論證,以數據作為支持,對過程進行控制,因而提高了活動的準確性。訓練作為一種科學,其水平的高低同樣取決于過程的嚴密性。科學理論向訓練方法轉化是通過設計而實現的,網球訓練的內容與方法是構成訓練活動的空間因素,運動訓練過程是構成訓練活動的時間因素,運動訓練計劃是時空因素協同的組構,實施運動訓練計劃則是時空協同的具體操作。競技能力訓練目標與訓練計劃作為教練員開展訓練工作的主要依據,絕不應僅是簡單的紙上談兵,而是應當是以運動員的需求為核心的,具有系統性、目的性的個體化動態訓練方案。

2.1.1 訓練設計的系統性 訓練的系統性是指對于選手在一段時間內所實施運動訓練的整體把握,訓練的系統性應當體現賽練關系,反映選手狀態的波動和能力發展的整體趨勢。在重視小的單元訓練的同時,必須根據選手的實際情況、比賽的分布和安排等綜合考慮,制定系統而有明確目標的階段性訓練計劃。

就高水平職業網球訓練而言,運動訓練過程可以理解為一個適應循環的過程,可把這個過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專項基礎訓練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發展運動員專項比賽所需的運動潛能。第二階段為專項訓練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使運動員能夠充分利用已經獲得提高的運動潛能,并通過逐漸增加強度的比賽性練習或通過參加一定數量的熱身賽,使比賽能力逐步表現出來。第三階段也就是比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使運動員已提高了的運動潛能在重大比賽中最大限度的表現出來,這一階段也是適應循環的結束階段。

在大的訓練階段明確的前提下,周期的劃分逐漸精細,以往我們更多關注年周期的安排,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一般基礎能力的訓練,常常在一年中規劃不止一次4周以上甚至10周左右的集訓。如今,在重視整體規劃的同時,我們給予了雙周計劃乃至于單周計劃更多的關注。要求周計劃的設計制定也應當體現出系統性和連貫性,主要體現在訓練目的的推進,周內、周間訓練內容和目的的銜接以及負荷量度的變化,并通過訓練課監控的實施來保障周計劃的連貫性、可控性和高質量。

(技術周監控、周計劃的例子)

這里我們舉一個例子,這是我們在江蘇男隊備戰第十一屆全運會團體決賽的過程中某一周訓練課的監控情況,大家可以看到,監控內容包括:從準備活動到技術訓練、體能訓練以及牽拉的時間、內容和各自所占的比例,此外也包括運動員的感受等。

周計劃的監控可以通過圖表的方式直觀的呈現,幫助教練和運動員更好的理解和安排訓練。

2.1.2 訓練設計的目的性 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訓練對象,每一堂訓練課的結構是不一樣的。訓練方法針對性的使用和篩選,訓練有效刺激和恢復后再刺激的關系正確處理,訓練中計劃實施中時間火候的調節和控制,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刺激的尺度把握,訓練情緒的調動和保持等,都是需要圍繞訓練目的來進行設計的。

運動員機體是通過“訓練刺激―疲勞―恢復”之間的穩定與失穩的矛盾來實現競技水平的提高。高水平職業網球訓練必須在科學把握總體負荷的前提下,將一些對運動員專項成績有重要影響和運動員相對薄弱的環節進行個性化、針對性地優先發展,即訓練中必須體現出明確的目的。在總負荷不變的前提下,增加當前最需要提高的核心素質的訓練負荷,通過集中訓練和優先發展,實現專項能力的突破。在訓練安排上,依據運動員個別核心能力突出發展的需要,其訓練時間要按照對專項能力起到核心作用的素質和能力所需要的適應性進行安排。通過每一次訓練課重點的刺激和連續課刺激的深度以實現超越原有適應性水平,并以此達到更高水平適應的訓練目的。

以江蘇男隊曾少眩在備戰全運會中的訓練情況為例,作為一名28歲的隊員,根據他的體能狀況和技術風格,我們在訓練的設計中著重突出其體能的訓練,強調他能力的提高,同時注意在技術風格上解決“快”的問題。最終使得他形成了比較明確的快速搶攻的進攻風格,在團體和單項賽中都有較好的表現。

2.1.3 訓練設計的個體性 競技網球是職業化、國際化、專項化、個體化很強的人才培養過程。忽略高水平運動員的個性特點所設計的一般意義上的訓練是難以培養出頂尖選手的。由于受傳統訓練觀念的影響,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運動員訓練計劃的制定和安排,更多強調的是整體性計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運動員個體提高的要求。

為適應當今職業網球的發展要求,使訓練的組織與實施更具個性化和針對性,我們在高水平選手的訓練組織形式上要逐漸嘗試“一帶一”甚至“二帶一”,也就是至少有一名技術教練指導一名選手的訓練,或增加一名專業的體能教練同時執教該選手的體能和康復訓練,并負責牽拉放松等相關訓練輔助工作;在訓練保障上,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做到“多對一”,實施包括營養、心理、康復、體能在內的全面保障;并以運動員個體的水平、身體機能狀況、打法特點、排名、傷病等因素作為個性化訓練方案的主要依據,使運動員既是計劃實施的主體同時也是計劃制定的主體;對組織實施過程的把握,方法手段的采用,強度負荷的掌控,技術結構的完善與調整等方面,努力做到因人而異,始終把握好質量和效果這個根本的落腳點。

競技體育打造的是“精品”和“孤品”,運動員在比賽和訓練中應用技戰術時暴露出的每個小問題和細節都不能放過。要通過及時的觀察和調整使運動員掌握更加細膩的技術,更加準確的技術動作動力定型,更加完善的打法,更加合理的戰術運用體系。在個性化訓練計劃的制定中,必須緊扣運動員技術動作結構的小細節,抓住看似小問題,但可以引發和制約運動員提高的大問題。只有注重小環節,才會有大突破。某一技術動作細處的改進,會帶來一個選手技術革命性的變化,某一戰術合理的組合運用,新的戰術思想的形成,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不斷挖掘出運動員的運動潛能,加快全面推動其技戰術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

2.1.4 訓練設計的動態性 訓練設計的動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訓練要有計劃而不唯計劃,職業網球教練在比賽中的訓練計劃,好多是“現在進行時”的“即興計劃”,“創意計劃”,現在的訓練對計劃的要求,強調針對性極強的設計而不是簡單的安排,尤其是注重根據訓練對象不同特點和不同需求設計制定個性化計劃。職業網球教練更是需要有動手能力,許多計劃是通過自己和選手對打貫徹訓練意圖。

2)訓練必須根據運動員的狀態來進行安排。運動員的需求才是訓練開展的最終依據和歸屬。在訓練中,教練員必須隨時和運動員進行溝通,在明確訓練目的的前提下,及時對訓練的負荷、量度、組織形式進行調整,以避免運動員機體沒有受到足夠的刺激或由于過度訓練而受傷,通過及時的調整達到訓練計劃的真正落實。

2.2 從“周期”到“板塊”:訓練宏觀安排的新思路 訓練實踐和理論之間的沖突會引發我們的思考,就如同不斷發展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會產生矛盾。生產要素之間的矛盾一定會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而訓練中的思考則總是推動我們去尋找新的,符合訓練要求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從而推動訓練效率的提高。

隨著網球訓練實踐的發展和條件變化,由馬特維耶夫所提出的傳統的大周期訓練理論開始引發爭論,它所倡導的用足夠的時間優先發展運動員一般能力的訓練理念和模式忽視了“比賽”這一訓練的唯一目的,在訓練中過分強調了一般訓練,脫離了專項的特點,雖然對于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訓練而言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顯然已不符合當今職業高水平網球比賽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需要和當今職業網球賽制變化的要求。

相對于周期理論,“板塊結構理論”顯然更符合網球項目的實際。在實踐中,我們也在逐漸深化著對于該理論的理解。首先,“板塊”取代“周期”并非是簡單的時間上的縮短,“板塊”實際上相當于周期中的功能單元,若干個“板塊”構成一個訓練階段。其次,在每個“板塊”或每個訓練階段中,都要通過身體素質、比賽結果和生理、生化、醫學指標的綜合考量,科學地選擇當時對專項最具影響的素質或能力,并結合專項技術,對其進行專門訓練和優先發展。通過單一或者兩個比較明確的訓練目標,使運動員的身體受到集中的、適宜的刺激,從而打破機體原來的平衡,完成生物適應過程,達到訓練目的。

網球比賽全年會有44周的比賽期,由于職業網球的賽事設置以及積分排名辦法的要求,為獲得更高的排名,高水平運動員在一年中一般要參加20-25站比賽。在板塊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小周期的獨立性,強化訓練操作的實效性,在全年訓練中根據比賽的安排劃分若干個包括訓練和比賽在內的獨立訓練單元,將訓練和比賽真正融為一體,逐步加強網球運動員適應連續比賽能力的培養,根據現代職業網球對于選手的能力要求來實現全新賽練一體模式的建立。

2.3 從“賽練”到“賽練-恢復”:訓練微觀安排的新思路

2.3.1 重新認識職業網球賽練關系 傳統的訓練周期安排很少顧及到運動員競技狀態的變化和表現的特點,在原則上認為運動員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就一定會有一次爆發,而事實上競技狀態是始終處在波動中,且波動規律個體化很強的。對于競技狀態的深入研究也進一步提示我們,要在當今國際大賽上取勝不絕對依靠在訓練場上獲得的先進的技術,制約取勝更重要的因素還有豐富的經驗、膽識、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以及臨場發揮,這些構成競技狀態的非技術因素只能在參加真實比賽的過程中通過感受比賽、理解比賽、適應比賽來練就。高質量的訓練課應當按照網球比賽的場景,比賽的節奏,比賽的強度,比賽的戰術套路,比賽分和局的間歇時間,運動員不同技戰術風格的特點來安排。簡言之,像比賽一樣練習,運動員才有可能像練習一樣的比賽。

在小周期板塊訓練模式中,過去那種“訓練是積累,比賽是消耗”的舊觀念已被,取而代之的是比賽階段是訓練階段的延續和拓展,比賽對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技戰術水平以及對調整競技狀態的作用已得到廣泛承認。

就職業網球選手而言,在全年的小周期板塊訓練安排中,無論是比賽的負荷量還是時間,在整個年度的負荷量和訓練時間中都占有較重的比例,甚至與訓練的負荷量、時間大致相等。如今的比賽不僅僅是訓練的目的,也是訓練的一種手段,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成分。

2.3.2 “比賽-訓練-恢復”的有機安排與賽間訓練 鑒于上述認識,我們在進行訓練設計時便不能再簡單地將比賽視為一個獨立的部分,而是應該在進行系統規劃時將其納入到整個訓練的過程進行統籌計劃和安排。把比賽也視為訓練負荷的一個組成部分或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比賽數量的增加無形中也提高了整個訓練過程的強度。通過將比賽與訓練穿插結合而形成的訓練負荷的“面”的推進和“點”的突出,已經成為當前許多多賽的小周期項目訓練的一個發展趨勢。

在對賽練關系認識不斷深化的同時,恢復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訓練和比賽中更多的負荷和更強的刺激必然使運動員機體產生更多的疲勞。比賽越多、規模越大、壓力也越大,運動員身體資源的消耗也越多,將導致整體競技能力和狀態從平衡向失衡逐漸轉化,若不進行及時的恢復,當機體狀態過度失衡,便可能產生傷病,造成嚴重后果。

在賽練一體的體系中,機體疲勞的恢復必須由傳統意義上的單純被動恢復,即“消極休息”,轉變為以提高基礎代謝水平為主要內容的主動恢復,也就是“積極休息”。在這個觀念的轉變過程中,事實上我們形成了全新的“比賽-訓練-恢復”的一體觀。高水平訓練不僅僅從機體疲勞恢復的專門手段和措施方面注重恢復,例如慢跑、牽拉、按摩、水療、營養等;而且從訓練的負荷方面加強“恢復能力”的培養,將康復訓練與體能訓練結合起來,作為訓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基礎上提高運動員的恢復能力。這種看似簡單的改變,在實質上改變了傳統的恢復理念。許多世界優秀運動員之所以擁有較長的運動壽命,并能夠一直保持高水平的運動能力,與這種新的訓練恢復理念有著直接關系。

隨著賽練觀的改變,賽間訓練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過去我們認為在賽間要保持體能,減少消耗,才能確保比賽過程中體能的充足,因此選手在比賽之外往往是“吃喝睡”,能不動就不動,準備活動也生怕時間太長而浪費了體力。充分的熱身對于防止傷病的意義早先已經逐漸被大家認識和重視了,而賽間訓練的重要性對于選手競技能力的提升而言顯然比熱身更加重要。我們現在已經明確的認識到,運動員比賽能力和狀態的保持是通過訓練和有效恢復來實現的,是“練”出來的,而不是“養”出來的。恰當的訓練不僅是提高能力,同樣是一種特殊的恢復手段。

在賽間安排有針對性的技術與體能訓練,其針對性必須非常強,目的便是解決在比賽中暴露出來的具體問題,練習內容應當短小精悍,適可而止,體能則是以調整和保持為主要目的,不施加過大的負荷刺激。有效的賽間訓練不但不會因為消耗而使選手的狀態下降,反而可以起到幫助促成比賽狀態生成,減少疲勞負效應等一系列積極效果。當然,賽間選手的體力資源無疑是寶貴的,因此,無論是技術訓練,還是體能訓練,都需要做到四個精,即:精選練習內容,精排練習順序,精算間隙時間,精控負荷大小,通過精密的設計和安排,來確保賽間訓練的高質高效,從而幫助運動員在連續的職業賽事中保持狀態在良性區域內有序波動,獲得持續的優異比賽狀態,增強連續作戰能力。

3 多學科介入實現疊加輻射效應,打通訓練專項化節點

3.1 網球專項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特點及其訴求 運動訓練學在發展中逐漸深化了對于競技能力構成特征的認識,近幾年來的新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之一是“競技能力非衡結構”的提出。競技能力非衡結構一方面強調運動員競技能力具有整體性特征,整體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另一方面則強調競技能力具有層次性,各能力對整體競技能力的貢獻不同,且彼此間存在相互制衡的影響機制。總之,選手具備的各個子競技能力依個體差異形成特殊的網絡結構,不同能力之間既有線性的因果關系,也有非線性相互作用的關系,并與運動員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共同構成選手賴以競技的專項能力。

高水平的訓練是要對選手專項競技能力系統中的各要素進行準確的把握和全方面的支持,使系統中的每個要素得到有機的融合和優化。我們通常在訓練實踐和理論中提及的“力量訓練方法”、“速度訓練方法”、“耐力訓練方法”、“柔韌訓練方法”、“技戰術訓練方法”等,實際上這是典型的“單邊”界定,這與網球專項能力的“多元性”或“整體性”是相背離的。專項訓練要求不同的訓練方法和理念之間高度融合,達到互補,任何訓練方法之間的有機聯系都不能被人為的割裂。

仔細審視網球項目的屬性,我們可以發現,本項目對選手競技能力的多元化要求是與“競技能力非衡結構”的描述相符合的。網球對體能素質的要求以無氧速度和爆發力為主,同時需要選手具備極強的協調性、節奏感、柔韌性等其他體能素質;對技術的要求不僅包括完成技術動作本身,還包括技術的有機串聯、流暢連接、快速銜接等多方面能力;除此之外,還要求選手具備較高水平的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等綜合競技能力。

正是由于網球項目所具備的這種多元化的競技能力要求,使得訓練對于專項化程度的要求比其他項目更高。過去我們很多的訓練與其他項目無本質區別,只滿足與提高一般能力,許多所謂的“專項”力量練習流于形式,是在靜止和平衡的狀態下進行的。訓練雖然能發展大肌肉群力量,卻刺激不到專項動作所需要的肌肉群;許多技術訓練只是簡單動作的多次重復,甚至是錯誤動作的重復,對于提高實戰能力沒有任何貢獻;訓練與比賽嚴重脫節,在訓練中沒有模擬比賽環境,運動員沒有獲得心理抗壓能力的機會,因此訓練一個樣,比賽一個樣。長期的無效訓練惡性循環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扼殺了許多優秀選手的天賦和能力。

綜上所述,訓練對于專項能力的影響程度有幾種可能:一是錯誤的訓練導致運動能力幾乎完全沒有改變,這種情況現在已經極少出現了;二是運動員的能力改變了,但不是專項所需要的,例如發展了大肌肉群卻忽視了項目所需的小肌肉力量,這是我們現有的訓練方法中最重要的問題;三是訓練有效提高了專項所需要的能力,如專項速度和耐力的提高,場上步法的改善等。顯然,這最后一種高質量的專項化訓練正是我們希望實現的目標。

由于網球專項能力具備上述多元化非衡結構特征,就要求網球專項訓練方法必須相應的具備多維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多維性特征是指各專項訓練應當包括一系列訓練方法和手段,各個具體訓練方法之間的交叉和相互滲透是專項訓練必然的趨勢。發展性特征則是指隨著運動成績的提高,運動員專項能力的構成也隨之發生改變,發展原有專項能力的方法也必須進行變革,這種變革不僅僅體現在方法內容的度量上,更重要的是對方法的性質進行重構。

在向西方職業網球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組建科研團隊,引入多學科專家介入網球專項訓練,是提高網球訓練專項化水平最為快捷有效的方式,并在實踐中對這一團隊服務模式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3.2 專項化科研團隊的疊加輻射效應

3.2.1 組建專項化科研團隊的必要性 美國奧委會總經理比爾•舍爾在談到新世紀的競技體育時說:“一個教練員有效訓練一批運動員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天任何一個偉大運動員的身后,都有一個由多學科人才構建的教練團隊。”

隨著對于職業網球項目特點和競技能力特征認識的深化,多學科的科研團隊和教練團隊的組建已經是司空見慣。教練個體向教練團隊的形式轉化,本質上是訓練職能結構的變化,是生產力要素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種變化使競技體育的組織和管理日趨系統化。從無團隊到有團隊在中國網球訓練史上是一次重要的變革。2008年北京奧運會,正是由于在強大的科研團隊支持下,國家女網才能順利完成了備戰任務,獲得了一枚寶貴的銅牌。如今,科研團隊在發展中分工日趨精細,結構要素不斷擴充,原來的輔助群體(人文科學管理、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統評估與診斷,心智科學的技術感覺與動機激勵)已經逐步融入訓練主體。

如今,各個省市在發展網球項目過程中都給予多元化科研團隊的組建以相當的關注,在剛剛結束的全運會期間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隊伍都擁有了自己的科研團隊,甚至人數幾倍于運動員,從數量上已經達到了“多對一”。然而,是不是有了團隊訓練效益就一定能提升?究竟什么樣的團隊才是我們發展網球真正需要的?奧運周期以來國家女網的攻關實踐和江蘇十一屆全運會的備戰經驗提示我們,高水平的科研團隊要發揮最大效率,最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是團隊是否具備專項化特征,也就是說,是否科研服務是圍繞網球專項的需求開展的。只有當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是在了解本項目特點的前提下,依據網球專項運動員在各個科研領域的能力和素質需求來開展工作時,科研團隊的效率才能達到最大化。

早期我們在團隊發展“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更多關注團隊的“復合性”,希望團隊內盡可能包含多的訓練科研人員,體能、營養、技戰術分析、訓練監控、心理等等。然而,實踐證明各個學科的簡單組合并不一定能帶來訓練效率的大幅提升,脫離網球項目的理論再多也無法推進訓練的進程,目的不明確的服務再久也無法幫助提高訓練的質量,而在總體目的不明確,統籌不合理的情況下,不同學科之間視野的沖撞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反而有可能使得科研團隊成為教練員在手中的一塊雞肋,棄之不舍,食之無味。

3.2.2 提高團隊專項化程度,促疊加輻射效應形成 強調提高科研團隊的專項化程度正是為了解決科研團隊服務效率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復合型科研團隊的最主要作用是“信息”,信息時代大量資源的爆發使得教練員很難及時全面的了解各個領域的發展狀況和前沿動態,而先進監控和操作手段的專業性也是技術教練難以完全掌握的,但這部分信息對于訓練而言又非常之關鍵。通過形成多元學科構成的科研團隊,可以迅速建立其以網球為核心的復合性知識體系,從而為技術教練提供了更多的關于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參考信息以及決策依據。教練員通過信息的統籌作出綜合決策,再通過技術訓練輔以各個學科專業人員的操作,包括監控和干預等,就能對運動員產生綜合的,更具備深度和廣度的訓練效應。這個教練綜合決策和團隊執行過程以網球為軸心,以教練為重心,使簡單的“累加”效應升級為縱向的“疊加”與橫向的“輻射”相結合的鏈動效應,將各個學科真正的有機融合在一起。

疊加效應是指各個學科在本領域內采用具體方法,來提高競技能力非衡結構不同方面的薄弱能力或做到“優勢更優”,從而實現加強競技能力的總體功能,即每個學科單獨對訓練作出貢獻。例如,針對運動員在比賽中暴露出的技術和體能環節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技術調整和體能訓練,以提高運動員的某項技術水平和某種體能素質。

輻射效應則是指通過競技能力結構某方面的調整,來加強競技能力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或帶動其它要素水平同時提高,即各個學科通過互動來對訓練做出貢獻。

輻射效應一方面體現在競技能力構成要素的橫向聯系上,例如體能訓練和運動營養補充之間就存在著不可割裂的關系:體能訓練重點發展肌肉力量時,就需要配給運動員同樣用于發展力量的乳清蛋白、肌御等營養品,且要根據選手機體在訓練中受到刺激的強度和恢復的情況,選擇恰當時機服用營養品,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又如訓練環節和心理狀態之間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阿加西在30歲復出網壇后,通過進行扎實有效的體能訓練,不但有效提高了體能水平,還對其自信心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左右了他在場上進行比賽的戰術選擇和整體技術風格,改變了他的競技能力結構,使得他達到了競技領域的又一個高峰。有時,競技能力某個要素的微小變化可能引起其它因素的大幅度提高,獲得以“點”帶“面”的訓練效果。

輻射效應同時還體現在競技能力構成要素的縱向聯系上,這時的輻射效應更多的表現為一種隨著運動員能力上升而不斷推進的良性循環。仍以阿加西為例:由于體能訓練提高了能力,增強了自信心,加上技戰術的調整,他會在比賽中越來越多的奪取勝利,而這些勝利的戰績會進一步加強阿加西進行體能訓練的動機。隨著他的體能訓練不斷推進,對及時的營養補充、康復訓練都會產生自然而然的需求,這種主動的需求又會促進科研團隊所提供服務對于阿加西影響的進一步深化,最終使得各個環節之間形成更加緊密的有機聯系,互補互助,互賴互利。

3.3 專項體能訓練在網球訓練中的特殊地位 網球項目是一項體能主導的運動項目。專項體能是運動員競技能力構成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競技體育各個項群的體能特征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在高水平的競技比賽中,特別是以體能為主導的大多數項目和技能類對抗性項目中,由于頂尖運動員之間技術差別不大,或各有千秋,因而體能的因素逐漸被看成是取勝的關鍵。體能專家成為競技體育運動工作人員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教練員、運動營養師、運動治療專家同等重要的角色。

就網球項目特征而言,高水平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肌肉平衡能力、動態平衡能力和核心穩定性的改善。在專項化訓練的推進過程中,我們必須重新認識體能訓練在本項目訓練體系中的特殊地位,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在職業比賽中,誰能保持體能,誰就有較長的比賽戰斗力,誰就能在巡回賽中保持好的競技狀態,誰就有較長的職業生涯,因此,必須把體能訓練看成是訓練的核心部分。

3.3.1 專項體能訓練的核心要求 體能訓練的專項化程度是決定體能訓練質量的核心要素。專項化體能強調功能性動作和功能性競技能力,要求在確保運動員具有扎實全面的體能基礎上,形成專項體能優勢。體能教練需要為提高運動員專項運動能力專門設計體能訓練計劃。有氧和無氧運動的強度,持續時間和頻率都應該依據運動項目對耐力和力量的不同要求來確定抗阻力訓練的運動形式;負荷和練習的時間安排應當取決于不同練習和比賽對運動員肌肉組織結構的要求。

專項體能訓練旨在消除比賽和訓練的差距,因此不僅是一種時尚,更已被證明是一種有效達到最佳競技狀態的訓練方法。它不僅提高被我們認為是“后天運動素質”的那部分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曾認為是運動員“天賦”所具備的運動競技能力;由于專項體能訓練更注重功能性和目的性,與解決比賽中具體問題直接相聯系,因此訓練活動不會再被認為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單調枯燥的大負荷運動,而是直接有助于運動員競技能力具體方面的提高。當教練明確了訓練的目的后,運動員的參與會更加主動,動機會更加明確。從心理上會從“要我練”轉變為“我要練”,“我懂練”,此時只要方法得當,訓練效果的提升是必然的。

3.3.2 專項體能訓練的操作和實施要點 從整體訓練計劃實施上來說,專項體能訓練應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要求體能教練時刻關注不斷變化的運動員的基本狀態,結合體能訓練領域不斷豐富的資料和方法,對運動員在專項訓練中所取得的進步做經常性、規律性的評估,對每一個運動員的體能訓練總體方案進行有效管理,及時調整和完善。從單次專項體能訓練課的操作來看,一次課的計劃應當包括以下幾個因素:訓練目的、訓練頻率、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以及每一訓練內容具體的結構特征,如力量或有氧能力訓練或計劃類型構成。

好的網球專項體能訓練計劃和實施過程應當能夠體現項目以無氧無乳酸為主的代謝需要;應當能夠根據具體選手的正、反手、發球等動作和移動中的特點,預測其機能不同部位損傷的可能性并對其進行專門強化;應該根據選手在擊球過程中的用力特點建立符合肌肉收縮類型以及生物力學特征的訓練方法和手段,總而言之,應該讓運動員在體能訓練中所耗費的身體資源用在“刀刃”上。

4 樹立職業化理念,提升職業化素質,促進網球項目可持續發展

關于改造世界的方法論中有一句著名的論斷:“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強調的是革新思維對于人類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沒有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拋棄舊思想樹立新理念,很難有高效率的改造世界的實踐。而在競技體育的訓練和管理中,如果沒有先進的職業化理念,沒有不落后于西方的職業化素養,就很難站在同一個高度上,與西方選手進行硬實力的打拼與軟實力的較量。

網球作為一項發源于歐洲,扎根于西方文化的高雅運動項目,更多的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底蘊和內涵。由于急功近利,使得我們對于項目的引入類似于截肢式的移植。中國現代體育人一方面缺乏西方人文精神的滋養,類似網球、高爾夫等西方運動項目的內涵、價值并沒有被廣泛了解和接受;同時又很難被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化所包容,項目發展過程中出現水土不服在所難免。

網球項目具有高尚、高雅、高貴的項目特征,在網球從業者當中營造先進的職業化文化、理念是中國發展職業化網球的先導。要走好職業化發展的道路,我們不僅僅要追求運動成績上的接近,辦賽形式和教學模式上的表面類同,更是要追求全面和國際接軌,“全面”的含義應當是把網球職業的文化、職業的精神、職業的境界、職業的素養、職業的能力等多方面元素融入進來。

4.1 全面提高教練員職業素養 現代運動訓練的多樣化,科技化和極值化,對教練員的素質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職業網球項目所特有的國際性、高度職業化等特點,又為網球教練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的是面向全球化的國際性教練,善于合作的復合型教練,學習進取的知識性教練,與時俱進的創新性教練。

“面向全球的國際性”是要求教練員在突破英語語言觀的基礎上,胸懷世界網壇,勇于找尋契機,融入職業網球圈。由于網球項目扎根西方的特殊項目背景,最前沿的網球訓練和管理動態主要是以英語為主。英語能力受限將直接影響我們對于新規則的理解、對于先進訓練方法的把握,必然使我們的訓練理念和操作相對滯后。在跟隨隊員打拼職業巡回賽的過程中,時時需要與外國裁判、賽事組織人員和官員溝通,為隊員爭取相關的利益和機會。因此,不懂英語的教練在當代已經很難成為國際化的職業教練。要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要敢于學習、善于學習、持之以恒,英語并不是一道攻不破的難關。

“善于合作的復合型教練”是要求教練員具備溝通的技巧和合作的理念,這也是新時代對于教練員教學藝術的最高要求。職業化網球需要教練與運動員之間采用合作的教學方式,同時教練作為復合性團隊的核心,需要統籌各方信息,因此,與運動員和團隊人員保持經常性的交流和溝通就十分重要。在理念上我們要認識到,網球訓練中運動員是作為訓練的核心和主體,教練員是運動員訓練的輔助,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只有關注運動員,真正的相信他們,真正的關心他們,真正的融入他們,才能通過有效的溝通,了解運動員對于訓練的需求,才能在訓練中有的放矢。溝通是一種技巧,需要學習,真正成功的教練員應當是杰出的心理學家,手段高明的溝通家和行為管理家。

“學習進取的知識性教練”強調的是不斷學習和自我超越作為一種職業素質的重要性。反思過去的網球界,學習風氣不濃,缺乏對本項目訓練規律、比賽規律的深入研究,不注重有效的積累,訓練長期處在低水平的反復惡性循環,學習方式基本屬于“拿來主義”和“經驗主義”,粗放型的學習狀態。奧運周期以來,在孫晉芳主任的督促下,我們對國家隊的訓練方法和理念開始有了一些總結和積累,學習的風氣逐漸形成,一些教練員在訓練學的研究上注意跟進時代的潮流,有不少新的見地,但可惜這還不是普遍現象。成功的教練員能夠隨時學習新的技能,能夠在需要時改變舊的方式方法,能夠接受建設性批評意見,能夠批判性的審視自己。真正的知識型教練會保持開放意識,時常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價值;會在工作實踐中,一直具有危機感,感到對訓練、管理知識的匱乏,從而督促自己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與時俱進的創新性教練”是強調教練員在執教過程中要有創新的意識。在國家隊擔任體能教練的南非籍教練Richard還很年輕,但已經是一位非常出色,并且在職業網球圈小有名氣的教練。我留意到他經常在訓練中使用一些自己改良過的方法和器械來進行訓練,他時常思考并非常愿意和其他教練、運動員溝通的問題是如何將體能訓練的手段最大程度上的接近于網球比賽的實際,并且他始終在實踐中不斷嘗試著各種新鮮的方法和手段。事實上,許多中國和西方的優秀教練員對于本項目學習研究的投入程度都達到了“癡人”的境地,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這也正是他們勝人一籌之處。創新必須從否定自己開始。有時否定自己還需要有點勇氣。唯有加強學習,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我們變得更加聰明起來,不斷產生新的訓練思路和訓練創新的靈感,才能始終保持執教理念的先進性。

4.2 全面提高運動員職業素養 作為訓練和比賽的主體,競技體育的真正核心和主角,運動員的職業素養的培養應當是訓練之外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女網逐漸走出國門的過程中,職業網球的運作體制和中國競技體育體制之間的差異,中國運動員素質與西方職業選手素質的差異都曾經給她們帶來煩惱和困惑。如今,五朵金花單飛在外,有喜有憂,她們在職業圈的摸爬滾打中逐漸適應了同西方選手一樣的自給自足,她們自己打起背包,用不那么熟練的外語和外教溝通,接受記者采訪,穿起禮服參加晚宴,她們的經歷改變了她們的思維,讓她們變得更加國際化,更加“大牌”。

我們判斷一個球員是否是“大牌”不完全憑借其成績,還取決于其綜合素質以及在方方面面表現出的令人稱道的職業素養。高水平的職業選手熱愛網球事業,全情投入;他們尊重網球規則,尊重教練,尊重裁判和工作人員;他們對項目有深入了解,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準確判斷;他們善于學習,善于溝通;他們珍視自己的形象,國家的形象,為自己營造競技能力之外的附加值,使自己在事業上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對于中國運動員而言,我們需要提高的還有很多。除了攻破語言關之外,如何引導他們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去學習和了解網球文化,善于鉆研自己所從事的項目,學會溝通,學會正確的面對利益和職業圈的各種考驗,仍是擺在教練和年輕選手面前的一道道雖不算高,但也不易逾越的門檻。

回顧中國網球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相對于西方已經接近完善的職業化體系,我們在許多方面一直并仍然處于學習和借鑒的階段,尤其是在項目整體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運作能力上,與西方的差距仍較為明顯,仍然囿于許多體制癥結和陳舊的觀念、行為慣性。西方職業化是從一百多年的市場變革中總結出來的,我們要學習它,但也絕非是要完全僵化的照搬。我們這些年來在探索和實踐中也形成了自己成功的東西。我們要善于總結我們為什么成功,以后怎樣持續成功,再將這些經驗與西方的職業化體制融合,我們才能形成一個有活的靈魂的,由中國特色的網球項目發展體制。

不破不立,不立則衰,不進則滯,這就是沒有退路的競技體育。也許我們現在的認知水平能夠應對現階段的發展,但面對日新月異的競技體育形勢,面對不斷發展的規律和制度,我們要善總結,重積累,敢創新,求特色。我們必須要用動態的眼光去理順發展中的規律脈絡,必須要用超前的洞察力和敏銳的執行力去打破訓練和管理中的節點,必須始終保持執教理念的先進性,執教狀態的先進性,一切都要因人、因時、因事、因地制宜,才能突破一直以來制約著中國網球發展的諸多瓶頸。

在中國女網取得突破之后,在以雙打促單打的策略為中國打造了第一批網球明星之后,我們要更加投入學習,更加勇于探索,我們要給予男網更多的關注,要力求在單打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要力求完善中國的訓練和賽事體系,完善中國的球員運作體系,逐步推進和深化中國網球職業化的水平和層次,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用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去打造中國特色的“后奧運新網球”。

參考文獻:

[1] 蔣宏偉.國家女子網球隊訓練若干問題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9,32(7):101-104.

[2] 孫晉芳.銳意改革 不斷進取,努力實現中國網球更大突破[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9,32(2):1-7.

[3] 劉世軍.內善技術,外修體制――談中國競技網球職業化發展的兩大著眼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4):569-571.

[4] 周建梅.我國國家網球隊女子高水平運動員年度訓練安排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8, 31(7):1001-1003.

[5] 孫晉芳.中國競技網球發展的戰略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5):1-4.

[6] 劉世軍,張運亮.制約中國網球運動發展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112-116.

第12篇

論文關鍵詞:體育市場合同行為競爭行為

論文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理論論證等方法,通過對體育市場、體育市場合同行為與競爭行為的分析,提出加強體育市場合同行為與競爭行為法律規制的對策。

1體育市場的界定

1.1體育市場的含義及其特征

在《辭海》里,“市”的基本含義是人們做買賣的地方。“市”字應該有兩層含義,即交易與購買,“場”字一般指地方或場所。“市場”既是指人們的交易行為,又指交易買賣的場所,同時還可以引申出交易規則的涵義。

根據以上的論述,對于體育市場,我們可以將其集中理解為“以體育服務為宗旨,以體育經營為手段,以體育產品為重要內容的市場關系總和。但是.在我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體育市場還處于很低的發展水平,除了具有一般體育市場所具有的特征外,還有自己所特有的特征:

1.1.1體育市場的初級性

體育市場的發育狀況要取決于市場要素的成熟程度,也與社會其他經濟市場,特別是第三產業市場的成熟程度有關。我國現階段的體育市場很多還處于觀念形態,只有部分市場已經邁入了物態的市場。另外,體育市場的成熟不僅要建“市”立“場”,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和體育市場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和執法體制,以利于其發展,這正是我們要探討的。

1.1.2體育市場發展的不平衡性

體育市場的發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區域性經濟、文化、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我國區域差異很大,東南沿海地區和內陸大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很快,已經出現了一定規模的具有購買力的市場。因而也培育了一批不同類別的體育市場;而經濟落后的地區對體育,特別是非物化的體育市場產品,基本上還處于不接受的狀態。所以在我國當前階段,體育市場發育是相當不平衡的,對此,應當有一定的認識。

1.1.3體育市場類別發展的特殊性

在諸多的體育市場種類中,根據各個產品的性質,可以將其分為物質產品和服務(精神)產品。體育物化產品市場,其特點和其他實物產品市場一樣;體育非物化產品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受體育的法律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人口環境、科技環境等的制約,故體育產品市場在發展形式和途徑上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2體育市場的要素

所謂要素一般是指構成事物的必備因素。事物當中的各個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的,這些因素相對穩定的聯系形式和有序的格局,規定著事物整體存在的面貌和屬性。因此,研究體育市場的發展建設,不能不研究體育市場的構成要素,根據市場營銷的有關理論,體育市場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三個:

首先,必須有能滿足體育消費者某種需要的體育商品或勞務,這是體育市場的基礎。其中體育競技是體育市場的主要產品,它的開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商品的發展,如體育媒體、體育贊助、標志產品、體育信息、體育金融、體育保險、體育經紀等,即體育市場的客體。

其次,必須有一定量的有貨幣購買力所形成的有支付能力的體育需求,這是體育市場存在的前提條件。市場活動只有在有能夠使其進行運轉的有效需求的時候,才能正常進行。

再次。必須有從事體育市場交易活動的主體。這是體育市場存在的基本條件,沒有它們,體育市場不成為其市場。

這三個要素構成了體育市場,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市場活動就無法進行。

2我國體育市場的立法現狀

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的最高管理機構是各單項體育運動協會(運動管理中心),缺乏一個適應市場經濟的體育市場管理機構。而現有的機構帶有很強的行政色彩,職能也比較模糊,既負責政策法規的制定,又負責對體育俱樂部的運行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既負責提高我國的競技水平、取得優異運動成績,又要參與體育市場的經營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體育市場存在法制意識淡薄,法制法規不健全的問題,遇事不是依法行事,而是依靠行政或其他非法律手段。如1999年發生的北京奧神籃球俱樂部和前衛俱樂部合并風波,其產生和處理就充分暴露出我國現行的體育市場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的不適應以及法制觀念淡薄、法規不健全的弊端。

我國有關體育市場的立法也很淡薄,除了1996年頒布的《體育法》外,一般都是一些地方性行政法規。如《北京體育運動項目經營活動管理辦法》(1998年11月12日)、《天津市體育經營管理辦法》(1999年1月18日)、《湖北省體育市場管理條例》(1996年11月2日)等等。可以看出,不論是立法質量還是立法數量上,都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這對我國體育市場的發展是很不科的,我們要運用法律的手段對體育市場進行規范和保護,充分科學以及及時的立法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來關于體育市場的立法正逐步完善。如2001年10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就通過了《北京市奧林匹克知識產權保護規定》加強了對與奧運會有關的體育市場運作活動的監管。這是我國體育立法和世界接軌的體現之一。

3體育市場合同行為與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

3.1體育市場行為及其法律規制的意義

所謂體育市場行為是指市場主體進入市場后的各種具有法律意義的作為與不作為,究其本源,我們可以認為就是體育市場的交易行為和競爭行為。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作為市場中各種要素調配的手段,而市場機制之所以能夠發生作用,是因為在經濟理論中.理想的市場主體都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其目的的,所以市場經濟是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市場行為。在市場中受到利益目的的驅動,并且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的市場主體間相互有激烈的競爭,使市場充滿生機活力,激發勞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生產率的提高。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市場也不例外。與此同時,它會導致投機鉆營,弄虛作假,損人利己,不守信用的現象的出現。這些都不利于市場的發展,要使市場這一互動互利的看不見的手得以正常運行,必須以法律法規限制市場主體的行為。

因此,我們要逐步的建立和完善既與國家有關體育市場行為的法律法規相統一,又能反映市場規律,還符合體育市場的特點的,適合于規范體育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法規制度。這是我國體育市場法制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

3.2體育市場合同行為的法律法規及其主要任務

在市場中合同行為是經濟運行的主要手段,市場中的經濟因素要用合同來維系,所以在相當的程度上,市場經濟可以被視為合同經濟,合同形式是市場主體交易的保證。市場中合同行為是各種市場主體間交流行為的表現形式。

合同法是市場交易主體交易行為制度的法律表述和規范市場交易主體的基本法律規范制度。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體育市場的特殊性,在對合同的規范過程中表現出來,通過建立和完善具有體育市場特點的合同制度,使國家的合同制度得以健全、補充和更為有效的實施。

體育合同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須堅持“平等、自主、自愿、公平、有償”的現代合同精神;其次,要研究各類具體體育市場交易行為的特殊性和規律,確定體育市場行為的特殊性和其他市場行為的差異程度,并以此作為建立專門合同制度或者指定細則的必要依據。具體體育市場行為主要有:球員的轉會、賽事的舉辦、經紀委托、體育無形產品的交易等等。再次,我們要注重引進和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體育市場發展,有利于我國參與國際體育市場交易的國際慣例和做法,力求與國際體育市場接軌。

當前,完善我國體育市場合同制度的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需將普遍實用于各類體育市場的國家合同制度的法規立法加以細則化和具體化,使其能夠在體育市場這一特殊領域中有效的實施;二是要從體育市場合同行為的特殊性出發,研究制定有關體育合同的訂立程序、必備條款、履行與擔保、變更與解除、糾紛的解決、違約的責任等內容的法規制度,對市場主體的簽約行為、履行合同的行為、變更解除合同行為以及違約責任的承擔等加以有效的規制,這些都是我們建立和完善體育市場合同行為的法律法規制度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3體育市場競爭行為的法律規制

根據我國現行的有關法律的規定,競爭行為可以理解為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前提下,市場主體運用各種方式、信息等,以超越對手,獲得最佳利益。我們要對體育市場的競爭行為進行規制,有效的管理其運行.必須對競爭行為進行明確的界定。要對體育市場競爭行為進行界定,就要對構成競爭行為的基本原則、范圍、方式手段、功能與作用,競爭者所享有的權利與義務等有明確的認識。

另外,我們也要對不正當競爭有一個認識,所謂不正當競爭就是指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經濟秩序的行為。我們要運用法律手段打擊各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尤其是壟斷行為,保持體育市場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現代市場理論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之一,正是有了競爭的存在,市場才可以對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競爭在體育市場中普遍存在,并使得體育市場得以有序地運轉。建立體育市場競爭的法律規制,要確立的基本原則有:

第一,競爭自由原則,即競爭者在統一市場規則下,獨立自主的決定參與或退出市場的競爭,不受外在意志的干擾。

第二,公平競爭原則,即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的競爭機會平等,進行競爭的條件和環境同一,競爭的地位平等。

第三,規制競爭原則,即指國家對競爭活動運用法律的手段進行調控,使競爭者的競爭活動能夠在符合國家和體育事業的范圍內進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霍州市| 台南市| 永昌县| 永城市| 海淀区| 滦南县| 长葛市| 玛曲县| 西盟| 黑山县| 灯塔市| 拉孜县| 荔浦县| 湘乡市| 罗甸县| 民勤县| 江北区| 宾阳县| 大田县| 昌宁县| 宁蒗| 涡阳县| 西盟| 米脂县| 兰溪市| 稷山县| 鹿泉市| 拉萨市| 新邵县| 永新县| 英超| 南开区| 渝北区| 呼伦贝尔市| 兴城市| 楚雄市| 霍邱县| 庆城县| 榆树市|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