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7:36: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社交媒體的輿情形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想象互動 微博互動 關聯
一、想象互動理論概述
想象互動是一種認知過程,期間經由想象這一過程個人通過預期的或即將到來的與他人的互動傳播活動來間接的體驗和感受自己。最早使用“想象互動”這一詞的是Rosenblatt and Meyer(1986),他們將想象互動的原理應用到心理咨詢場合。美國學者Honeycutt是想象互動理論研究的集大成者,早期他將想象互動理論與婚姻類型、政治、個性特征等進行關聯。
米德、杜威、許茨等學者在符號學和現象學的研究成果為想象互動提供了理論基礎。米德在“內化交談形態”中認為,個體行動者通過回顧他們所參與活動的各種結果便能有意識地監測社會行為。同時米德認為,個體通過想象互動可以在行動之前就測試出一件已經發起的事件的各種結果。蘇茨將杜威關于深思熟慮的主張描述為在行動之前的計劃;行動者通過想象一個未來的形態來制定計劃;在這種未來形態中,想象互動已然完成了。
想象互動有許多作用,如維持關系和處理沖突。我們對于人際傳播相遇的預期,產生于通過意象再現而得到的想象互動,這里的想象既來自于父母、兄弟姐妹、同伴或者小說中的對話情形,也來自于電子媒介①。
想象互動有六種基本功能(1)保持關系,想象互動有助有維持關系,當一對情侶分隔兩地,他們會采用想象互動來保持兩人的戀愛關系并彌補對方沒在身邊的缺憾。(2)處理沖突,當沖突發生時,雙方可能通過在腦海中預演解決問題的方法。(3)預演信息,在沒有和他人進行交流前,互動者可能會將即將發生的信息場景在腦海中進行演練。(4)通過厘清思路受益自己和他人。(5)宣泄情感。(6)補償真實互動的缺失。
二、微博概述
微博,是指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用來分享、傳播,以及獲取信息的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客戶端建立個人區域,通過140字以內的文字信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主張。web2.0以來,微博成為現今重要的網絡互動工具。
微博在現今社會發揮了許多重要作用,如在“撫州爆炸案”和“大連PX項目”中,微博是網絡維權的平臺;在“微博開房門”及“陜西表哥事件”中微博充當了反腐曝光利器;在“郭美美事件”、“小悅悅事件”,“甘肅校車事故”等案例中微博又充當了輿論監督和求助的新渠道。
三、想象互動與微博互動的關聯
想象互動和微博互動的區別是載體不同,即一個是人的大腦,一個是微博平臺。大腦是完成想象互動的場所,想象互動的場景可能發生,也可能與預期結果不同;而微博互動的發生則是必然的。
事實上所有的傳播在本質上都是內在于人的,想象互動和微博互動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在想象互動過程中,信息通過個體的大腦進行加工,并思考與他人的相遇。想象互動理論中涵蓋了視覺意象和語言意象,辦公室、書房、公交汽車站等地方都是視覺意象反映的場景,視覺意象傳達的是感官刺激。而語言意象反映的則是自己和別人的對話,比如,當某位朋友告訴你她升職了之后,你便會想起你曾經跟她說過她會得到公司的重用的,而這些互動都是經由人的大腦來完成的。
雖然想象互動和微博互動發生的載體不同,但二者又有莫大的關聯。上文指出想象互動有六大功能,其中之一是維持關系,人們通過想象和對其意義非凡的人進行交談,當人們想念其不在身邊的同事、朋友,親人時,想象互動有助于維持關系。經研究,幸福指數高的關系離不開愉快的想象互動。而微博上親朋好友互相關注,使得彼此能夠了解對方的喜怒哀樂,方便大家彼此分享喜悅、分擔憂愁從而做出適時的舉動,回復微博和@對方也不失為一種維持關系的方法。
想象互動能夠緩解壓力和減少他人行為的不確定性。艾倫(Allen)和伯克斯(Berkos)的研究指出,當個體知道在實際互動中,某些行為和某些情感的表達不合時宜時,就把想象互動作為“釋懷”的手段。生活中平民百姓居多,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每個人的心里似乎都有一個要迸發的小火山,微博恰逢其時的出現了。人們通過微博吐槽上班路途遙遠、贊成或反對其他微博的思想見解。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可能這些問題又不為我們熟悉的人所了解,微博的廣泛性和即時性便成了人們答疑解惑的平臺。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需要長篇大論,短短幾十個字便可宣揚自己的主張又達到了宣泄情感和減壓的目的。
想象互動的最后一個功能是補償真實交流的缺失,這一功能同樣可以遷移到微博互動。羅森布拉特和邁耶曾指出,個體可能會選擇用想象互動來代替實際面對所愛的人,因為擔心所愛的人可能會受到某種信息的傷害②。而麥卡恩(McCann)和霍尼克特發現,亞洲國家特別是日本更有可能用想象互動來代替現實交流,并且他們把想象互動作為一種表達反對意見的手段,這說明想象互動發生的頻次和文化維度是相關的。
微博這一高度社會化的傳播平臺使得人人都成了新媒體的使用者和信息的者。在傳統媒體中,名人總是遙遠的,神秘的,與大眾的生活和圈子相去甚遠,給人距離感,而微博這一平臺給了民眾和名人直接對話的機會,微博使得名人脫去了神秘的外衣,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和平時的生活狀態都能在微博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以微博女王姚晨為例,粉絲對姚晨微博的回復,可能她本人并不會去逐一瀏覽,但是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微博能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③人類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需要和他人進行溝通,通過微博可以發現共同的興趣,從而使得人們增強與周圍的交流機會,普通大眾之所以會去關注名人就是為了彌補現實生活中不能隨意跟明星接觸的缺憾。回復者借由微博尋求名人的動態,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逃避,但更多的是一種宣泄,通過回復名人微博表達平和的或激進的價值觀,在滿足自身欲望的同時也確認了自身的人生價值。
結語
當下,社會公眾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貧富差距分化嚴重,而人們的習慣思維卻無法適應這種巨大的改變,因此“相對剝奪感”應運而生。④整個社會彌漫著普遍的焦慮感,人們嘗試著各種方式緩解自身的這種焦慮感。
作為一個社會化媒體平臺,微博上的個體既是信息的者,也是媒體的受眾;在殘酷的現實和激烈的競爭下,個體很輕易體會到挫敗感;而作為草根階層,能和名人隔空互動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安慰。因此,微博能夠滿足用戶自我調整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設想自己與某個人在某個重要的場合會晤;不論這種互動發生與否,它也實實在在的在人們的腦海中運行了的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想象互動和微博互動一樣也是社交的重要手段,想象互動可以是微博互動的前兆,微博互動亦可是想象互動的結果,二者千絲萬縷的關系還有待于更多的學者對其鉆尖仰高。
參考文獻
①②萊斯利·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威特 著、殷曉蓉、趙高輝、劉蒙之 譯:《人際傳播:多元視角之下》,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97、104
③薛璐,《受眾對名人微博的評論》[J].《中國傳媒科技》,2013(12)
④李彪:《輿情山雨欲來——網絡熱點事件傳播的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