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7:35: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的起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多年前看過一則故事,至今印象深刻。故事講述的是阿拉伯的一位王妃,即便是婚后多年,但還是顯得纖細玲瓏、婀娜風流,深得阿拉伯國王的喜愛。人們很想知道她用的是什么方法,才能保持那么好的身材。于是,就花錢買通在王妃身邊陪侍的宮女,看看王妃到底有什么秘訣,但多次無功而返。
后來,王妃知道這件事情后,就讓身邊的宮女品嘗了自己的飲品。然后告訴宮女:不用再調查了。王妃的秘訣就是每天都要喝來自中國的紅茶,這是保持自己身材的最重要秘訣。于是,在當時的阿拉伯國家,很多上層社會的女性開始喝中國的紅茶。一時之間,紅茶成為阿拉伯上流社會的新寵。
以上僅僅是一則故事,也許并不能說明什么。不過,茶葉在世界各國的上流社會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則“調味劑”。數百年前,清朝政府統一了國土龐大的中國。而作為表示臣服的一種方式,各地都要向皇帝贈送奇珍異寶。當時云南向雍正皇帝進獻的就是一種在今天人們看來非常寶貴的茶葉:普洱茶。而多年后,珍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清朝普洱御茶“萬壽龍團”走出深宮,在8名干警的護送下,經過天津、濟南、上海、杭州、福州、廣州、南寧后,到達昆明,最后回到了普洱茶的故鄉:當時的云南思茅市(現已改叫普洱市)。伴隨萬壽龍團“出宮”的還有雍正皇帝批設“普洱”府治的進貢清單、欽點普洱茶為貢茶的奏折等。與茶葉相關的5件國寶讓今人打開了眼界。同時,普洱茶也重新風靡了整個神州大地。
普洱,作為一種山野文化的象征,最終進入到象征權利和地位的皇室,并被保存至今。這已經不單純是皇室喜歡喝茶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了。試著想象一下:雍正皇帝,在日理萬機后,最想飲用的不是什么“銀耳蓮子羹”,或者什么燕窩等高級補品,而是品用的傳統普洱,這種意義,可以相見是一種對皇城的圍墻之外的世界的一種想象。這對于久居皇城的皇室子弟來講,他們對普洱的鐘情,絕對不止是喝茶這么簡單。
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次故宮的2.5公斤的“萬壽龍團”,其市場估價就超過580萬元。而為保全起見,組織方還為團茶、茶餅、茶膏三件國寶買下了1999萬元的巨額保險。可見,茶葉在中國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
普洱茶在國內興起,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來自普洱茶本身的文化。據說普洱茶種類繁多,并且不同檔次的普洱茶功效也不同。據說在一些國際社交場合, 普洱茶經常被作為禮品敬送給國際友人。中國傳統的茶文化一直是中國人的驕傲。時至今日,茶文化已經有了不同的涵義。故宮保存百年的普洱全國巡展的故事,就充分表明了古代茶文化對于現代人的歷史意義。作為一種文物文化,中國茶是擁有深厚底蘊的。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茶葉作為社交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 對于中國無論是上流社會,還是普通民眾來說,都是適用的。
而說到茶葉在中國的文化底蘊,則應該從陸羽的《茶經》說起,《茶經》云:茶根自古在神州,茶史悠悠數千秋。神農采藥中毒日,七十二回腫咽喉。地轉天旋雙目暗,七竅殷殷鮮血流。奈何毒深無解藥,鳳凰飛過也懷愁。野鹿忽來銜嫩葉,哀喚神農聲呦呦。神農半醒食嫩葉,嫩葉入口明雙眸。忽覺眼前別樣綠,六腑清新四肢柔。神農隨鹿覓嘉樹,遙見蔥蘢茶滿丘……
茶文化的前世今生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記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追溯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大概有幾個階段:(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于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于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于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于統一,后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于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后,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并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在國內,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云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
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于上古,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其他則尚有起源于神農、起源于秦漢等說法。
唐代的陸羽在他的著作《茶經》中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
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干干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不過,無論人們持有什么樣的觀點,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茶葉發源于中國。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中國人民對于茶葉的喜愛,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效仿的對象。中國人喝茶,是非常講究的,也因此,很多國際友人到中國來專門學習中國的茶道。在古箏琴韻下,品著來自擁有悠久文化歷史的中國茶葉,對于很多國際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新奇的社會體驗。而更多的國際友人在離開中國的時候,也都會帶回一些中國的茶葉,回國贈送給親朋好友。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多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據說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就非常喜歡來自中國的綠茶。女王認為:中國的綠茶,茶香濃郁,入口清淡,非常適合飲用。在白金漢宮,在女王的招待會上,經常可以看到來自中國的茶葉。這對于一切時尚生活追隨皇宮的英國民眾來講,這是一種古老與優雅文化的結合體,是英國紳士必須具備的生活習慣,也是重大活動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很顯然,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而毫無疑問,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并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在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經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時期,種茶業已經擁有一定的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而到了漢朝,茶葉則成為了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并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而在當今社會,中國很多大城市中,都有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館。而茶館,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老舍先生的《茶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但同樣也反映了中國茶文化的社會背景。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杰出代表。
現在社會,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人們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飲茶思源
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藥、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
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游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個方面。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系趨于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
關鍵詞:民間音樂;茶文化;歷史底蘊
眾所周知,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不斷的吸收不同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包容性的文化格局。而當它與中國民間音樂相遇時,仿佛遇到了自己的“知音”。作為歷史悠久的藝術表現形式,民間音樂也具有頗高的“江湖地位”。在傳統文化味道越來越淡薄的當代社會,從民間音樂上,我們能夠搜尋到更多關于茶文化的記憶。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研究我國民間音樂在茶文化中的表現對于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茶文化中民間音樂的起源和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茶文化集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中的文化理論并繼承了中國傳統道德中平和的處世態度。在品茶的過程中,人們的內心也仿佛在經歷一場盛大的洗禮。同時,在茶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茶文化也受到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影響,特別是中國民間音樂的熏陶。民間音樂取材于民間,它沒有經過隆重的包裝,也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卻反映了百姓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1.1茶文化中民間音樂的起源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首先,從地域角度上來說,地大物博的中國給予了茶文化成長以及繁衍的條件。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以及肥沃的土壤都為茶葉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同時,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孕育了濃厚的東方特色茶文化。其次,當我們細細的品味茶文化時就會發現,茶文化中的思想與中國傳統的核心思想十分契合。從茶文化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似乎也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而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受到大眾的歡迎,不僅是因為它的功效,更是因為它給了普通大眾生活的希望,并給予心靈上的支持和靈魂上的補給,對于一些以茶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地區,茶不僅能夠給他們帶來穩定的收入以及美好的物質生活,也成為了他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在勞作期間,茶成為了他們的伙伴和朋友。在每天的相處中,他們和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看過茶葉的舒展,聞過茶葉的清香,更深知茶葉的秉性。經過長期的實踐,他們將自己對茶葉的見解口口相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了種植、采收、沖泡的技巧,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當然,與圖騰文化在草原民族的地位一樣,茶文化在其心中也是不可侵犯的存在。他們將把茶葉中發現的生活信條記錄下來,并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于是音樂則成為了最普遍的記錄方式,他們為茶文化寫詞、譜曲,以此來表達自己對茶的熱愛和鐘情。最后,這些來自于勞動者的歌曲也成為了當地必不可少的文化特色。
1.2茶文化中民間音樂的發展
自從唐朝開始,茶葉開始廣泛的種植。隨著茶葉的普及,普通百姓也開始接觸茶文化,并逐漸成了民間藝人重要的靈感來源。可見,在百花齊放的文化盛世,茶文化已經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它不僅獲得了著名詩人的熱愛,也是眾多民間藝人創作的取材“基地”。到了宋朝,茶文化與民間音樂的互動更加頻繁。在清朝時期,江南地區出現的采茶戲,它們的風格或詼諧幽默、或輕松明快,而曲風大都婉轉動聽,朗朗上口。由于它們大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因而傳播的范圍十分的廣泛。例如:在安化地區,為了將殘枝、枯葉等挑選出來,提高茶葉制品的質量,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揀茶。這道工序必須依靠手工進行,才能夠保證其最后的質量。在揀茶的過程中,為了緩解沉悶的勞動氣氛,安化的婦女們將茶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民歌中,創作出了一首與茶有關的民歌。這首歌經過了一些改變之后,就是現在廣為流傳的《十二個月采茶》。
2我國民間音樂在茶文化中的表現
民間音樂是民間藝術主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頗高的研究價值。民間音樂也是普通大眾生活的寫照,從耳熟能詳的民間音樂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民間藝人對于生活的態度,也能夠借由他們的作品得知民間大眾的生活狀態。茶文化中的民間音樂成為了整個民間生活最忠實的記錄者。如果說茶文化能夠為大眾提供精神上的食糧,那么民間音樂無疑是他們呼吸的氧氣。而作為極具古代藝術的兩個歷史悠久的“杰作”,傳統茶文化與民間音樂都是我國先人智慧的結晶,都能夠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因此,它們才得以長久的流傳下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歷史的摩擦,我們難免會丟失一些文化片段,這對于傳統文化而言是巨大的損失。作為民間藝術的典范,民間音樂與茶文化的融合不僅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因此,能夠認識到我國民間音樂在茶文化中的表現,就能夠將茶文化推向更加寬廣的舞臺。
2.1民間音樂增加了茶藝表演的表現形式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中國的茶藝表演形式和內容逐漸豐富起來。從隋朝開始,茶藝表演已經成為皇家的御用表演。而在茶藝表演中,音樂是最特別的存在之一。背景音樂的作用不僅能夠烘托茶文化的別樣氛圍,也能夠提高整場表演的藝術氣息。它突破了單一表演的形式,將音樂融入在泡茶、品茶、評茶的過程之中,增加了趣味性,也點燃了人們對茶文化的熱情。在鳳慶地區,彝族的文化特色深深地融入到了他們的音樂之中。鳳慶地區盛產茶葉,那里的人們天生就有一副動聽的好嗓子。一開始,他們用歌聲傳達豐收的喜悅,緩解勞動的疲勞,后來這些勞動之歌逐漸成為鳳慶地區別致的文化特色。在鳳慶地區的茶藝表演之中,民間音樂的穿透力不僅能夠打破了人們心靈上的隔閡,也能讓聽眾感受到當地人們對于茶文化深深的熱愛之情。可見,民間音樂早已和茶文化深深的融合在一起,它不僅豐富了茶藝表演的內容,增加了茶藝表演的表現形式,也向人們充分的展示了當地的風土人情。
2.2民間音樂為茶文化構建了一個理想的氛圍
音樂是具有感染力的。民間音樂不僅能夠快速的調動人的情緒,也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親切感。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音樂與茶文化的節奏,將音樂的節拍與茶藝表演的步驟相結合,不僅能夠使整個過程變得更加流暢與和諧,也能夠將茶文化的內涵展現得更加完美。音樂像是劑,讓茶文化變得更加柔軟,緩緩地融入人們的心中。民間音樂簡單的節奏能夠舒緩人們的緊張情緒,讓人們靜下心來,慢慢的品味茶香,慢慢的領悟茶文化的內涵。在民間音樂中,茶文化的魅力得以更好的發散出來。可見,民間音樂為茶文化構建了一個理想的國度,在音樂的懷抱中,人們能夠全身心的感受茶文化,并慢慢的放下對茶文化的芥蒂,敞開心扉接受茶文化。而在潛移默化之中,我們已經變成了茶文化的擁護者和傳承者,并愿意肩負起繼續傳承和發展茶文化的使命和責任。
2.3民間音樂突出了茶文化的地域性的特征
在全球一體化的經濟體制下,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事物反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在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家喻戶曉,民間音樂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民間音樂誕生于民間,反映了民間百態,并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聲,因此,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與生俱來的“群眾緣”,減少了茶文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阻力,也能夠快速地獲得人們的認同。同時,民族和地域特征濃厚的茶文化也受到了國外友人的歡迎。即使語言并不相通,但是,他們卻能在音樂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在音符中實現心靈的溝通。可見,作為語言上的溝通者,民間音樂也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由此可見,民間音樂的加入增加了茶文化地域性的特征,這種特征就像強烈的生命符號,能夠將茶文化傳播的越來越遠。
2.4民間音樂提高了茶藝表演的藝術層次
茶文化屬于文化的領域,而民間藝術屬于藝術的范疇,民間音樂的出現能夠提高茶藝表演的藝術層次。音樂的價值不在于它能夠在當時給人們創造多少的歡樂,引發大眾多少的感慨。不管相隔多遠的距離,經過多長的時間,音樂總能夠喚醒人們塵封的記憶,讓人們回憶起擱淺的過往,這就是音樂的藝術價值。而在民間音樂的幫助下,我國傳統的茶文化也有了更好的傳播載體,這也進一步提高了茶文化傳播的效率。
3總結
綜上所述,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路上,我們應該繼續放低姿態,深入的了解茶文化所涉及的領域,并從各個角度對茶文化進行深層挖掘。民間音樂作為茶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也作為茶藝表演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更廣更深的茶文化探索途徑。希望通過本文的的分析和講述,能夠讓大家對我國傳統茶文化有一個系統而全面的了解。
參考文獻
[1]黃燕.淺析我國民間音樂在茶文化中的表現[J].福建茶葉,2016(6):367-368.
[2]李汶姬.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間音樂的變異及其反思———以鳳慶佤族音樂為例[J].神州旬刊,2013(8):30-30.
[3]李汶姬,趙靜.鳳慶茶道文化中民族民間音樂的表現及重要性[J].音樂大觀,2013(3):71-72.
[4]汪莎.云南鳳慶茶道文化中的音樂考察及其思考[J].創作與評論,2013(16):96-99.
1茶文化發展歷程概述
隨著茶的不斷發展,其已經不再單純地是一種飲品,而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情感的寄托。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其中囊括了非常多的古代文學元素、近現代文學元素以及人文情感元素。正是由于這些元素的影響,使我國茶文化表現出非常獨特的性質,成為人們爭相研究的對象。在我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其客觀的物質屬性和主觀的情感屬性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在過去,茶就是一種簡單的飲品,就像喝水一樣,人們并沒有賦予它非常“高貴”的形象,也沒有發揮出情感寄托的作用。而隨著茶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茶文化的雛形,人們越來越熱衷于對它的研究,不僅讓它客觀的物質屬性價值有所提高,同時還賦予了其主觀上情感的意義,使得茶這種簡單的飲品由于茶文化的形成而脫胎換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茶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所表現出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也越來越明顯,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精神享受,提高公眾在品茶過程中的精神修養,讓飲茶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慣。茶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了全球,英國人民具有飲茶的習慣,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英國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茶文化,對于提高茶文化的影響力產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實上,對于很多研究者而言,茶文化所代表的是大自然的生動之美與藝術界的靈動之美,讓人們可以從更高雅的角度來看待茶文化,去品味茶的內在魅力。發展至今,傳統中國茶的發展與傳承有兩個走向,一是采用過去的農業思想來種植、生產、銷售茶品,主要以茶葉原材料作為發展基礎;二是保持原有的發展模式不變,但是在每個環節都融入相應的茶文化,來提高茶的文化韻味,相當于給茶披上一層光鮮亮麗的外衣。很顯然,第二種發展思路更符合人們對高雅飲茶行為的需求。事實上,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就是人們對品茶行為不斷規范的歷程,尤其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對精神方面的需求要比單純地物質需求更緊迫,這也是促使茶文化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兒女必須傳承和發展的文化類型之一。研究茶文化的起源、發展歷程,不僅可以讓人們從更全面、更系統的角度學習、理解、應用茶文化,同時還可以更好地將茶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2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結合策略
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古代文學這片肥沃的土壤,將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有機結合到一起,不僅是茶文化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豐富中國古代文學的有效手段。而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其所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多,包括有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藝等。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雖然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喜歡飲茶,但是最正宗、最有代表性的仍然是中國的茶品。只有通過對中國古代茶文化深入地研究,他們才能學習、了解茶的本質,才能在品茶的同時感受到茶的內在魅力-茶文化。為了使人們更好地學習茶文化,同時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我們有必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為了將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個策略:
2.1積極宣傳、推廣茶文化知識
茶文化是支撐中國古代文學的力量來源之一,也是提高其影響力的重要保證。雖然國內外有很多人有飲茶的習慣,但是他們對于茶文化卻并不了解,每次喝茶就是簡單地將茶葉放入水中,一會兒過后就開始飲茶,周而復始,根本就沒有考慮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他們的這種行為就是對茶文化缺乏認知的外在表現。中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寶貴財富,傳承和發展茶文化其實就是發展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手段。先知先覺,只有讓人們對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們才能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才能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同時有意識地翻閱有關茶文化方面的典籍;相應的,在有關描寫茶文化的典籍中,必然會涉及到有關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所以學習茶文化就是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而當人們有學習茶文化知識的意識以后,他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同時才會著重研究中國茶文化。因此,為了讓人們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學和茶文化,就必須加強對這方面知識的宣傳力度,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使他們心甘情愿地成為繼承者、傳承者,讓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得以發揚光大。
2.2鼓勵民眾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都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都是中華兒女應該繼承并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人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興致并不高,他們只是將飲茶當成了一種行為習慣,并沒有將飲茶看成是多么高大上的事情。但事實上,單純地飲茶而不去學習其中所蘊含的文學元素是不值得提倡的行為,因為這不僅不利于茶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到了人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傳承者這個媒介,所以相關部門應該鼓勵公眾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研究它們的本質,看看茶文化與對聯、茶文化與詩詞、茶文化與曲子有什么樣的關系,只有搞清楚這些關系,我們才能更快、更好地將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結合到一起。作為國家發展未來的大學生群體,更應該主動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就要具有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意識,并且付諸于行動,利用網絡資源學習這方面的內容,做一名優秀的茶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繼、承者傳承者。
2.3追本溯源,探索中國古代文學與茶文化的內在聯系
中國人在飲茶的同時,注重的是一個“品”字,要求的是“唇齒留香”。好的茶葉不僅具有養生的功效,同時還可以讓人們在飲茶的同時聯想到一些高雅的詞匯去形容它、贊美它、歌頌它,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用茶水來招待客人已經成為一種待客之道、一種生活習慣,但是絕大多數人卻并不知道這種行為習慣的來源是哪里,也不知道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有哪些,更不知道他們的這種行為與中國古代文學有什么樣的聯系。所以,這種以茶待客的方式并不見得有多么悠久的生命力,一旦出現新的待客飲品,那么茶水的地位將岌岌可危。所以,這就要求人們應該追本溯源,去研究茶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去更好地應用茶水去招待客人,增強它的文學底蘊。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國際交流中茶文化翻譯研究
研究目的:為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中國政府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在“一帶一路”政策春風的吹動下,中國的茶葉產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茶葉自古以來是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一直是中華文明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重要象征。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如何能夠將其內涵用準確典雅且符合西方文化語境的英文翻譯出來一直是中外學者關注的焦點,然而目前茶文化的相關英譯研究存在諸多問題,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錯譯誤譯現象較為普遍,對國外消費者理解和接受茶文化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為了能將中國茶文化更好的傳播和融入世界文化氛圍中,加強茶文化的英譯研究在當今歷史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對于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貿易國家的文化交流也有著重要意義。
研究內容:首先對中國茶的起源、發展、茶葉的種類、不同種類茶葉在各個地域的象征意義進行梳理。其次對我國茶學典籍,茶藝表演,茶曲,茶詩歌等茶文化內容進行剖析,探索中國茶文化所包含的諸多被古人傳承至今的精神內涵與文化意境,并對比區分中外茶文化內涵的差異。再者,要對國內著名的茶葉產地如福建武夷山(武夷巖茶產地),福建安溪(鐵觀音產地),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產地)及其相關茶葉加工作坊和茶葉銷售行業進行走訪調研,將文本研究與田野考察相結合,更加深刻的理解茶文化內涵。最后,還要對當今國內外茶文化英譯研究現狀,趨勢以及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并運用恰當的翻譯理論與翻譯策略對已有的茶文化英譯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及修正,同時對較少或未曾涉及的茶文化翻譯領域進行一定的嘗試,為加強中國茶文化英譯的準確性和規范性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3. 擬突破的重點、難點:在不同的語言文化環境下,茶文化英譯需要克服多種困難,首先譯者要對茶文化英譯的相關內容進行較為深入的理解,能夠準確把握其含義,文化內涵及象征意義。其次譯者還需對目前的茶文化英譯研究有著較為廣泛的了解,能夠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復研究。再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盡量保持茶文化中的中國文化底蘊,也要兼顧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文化習俗,使得譯文既符合西方文化語境,又能準確傳達茶文化的文化主旨和內涵。最后,要對譯文語法的適用性、用詞的準確性、譯文概念表達的準確性等方面進行反復的琢磨,把翻譯效果達到最優化。
關鍵詞:茶文化;內涵;差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用茶、飲茶的國家。相傳茶“發乎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茶葉在我國最初是被當作藥草使用的,后來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飲品。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在人們細斟慢飲的過程中,受到儒、道、釋三家思想影響的茶慢慢與文化因素結合,衍生出了獨具一格的中國茶文化,將人類的精神引導到一種更高的境界,同時也促進了人際關系的融洽以及人類文明的進程。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英國在茶葉傳入歐洲后,不僅納為己用,而且銳意創新,形成了不同于中國的英國茶文化。本文擬對兩者的內涵進行比較,以期在加深對兩國文化理解的同時,引發讀者對于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
一、茶的起源及其傳播
在中國古文化中,茶的起源與“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聯系地最緊。相傳身為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為治病救人,常去深山采藥并親自試吃,以識別藥用藥效。一日,神農偶然嘗毒草,遂隨手拾起身后樹上飄落的葉子咀嚼,卻出乎意料地發現不適感消失了,精神也隨之振奮。那些飄落的葉子便是茶葉。雖然時隔久遠,這一傳說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通過對自然環境和歷史文獻的研究推知――茶的確起源于我國上古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據記載,唐朝時海內外交往繁盛,茶葉常作為禮品饋贈給來華僧侶、傳教士以及出使外國的中國使節,因而被傳播到世界各國,并于17世紀以奢侈舶來品的身份登陸英倫諸島。
二、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
茶的發現和使用并不等同于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人們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在一定的階段,把飲茶當成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就隨之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社會功能,這才開始出現了茶文化。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具體而言,我國早在神農時代就發現了茶,但直到兩晉、南北朝的時候才出現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樣,雖然茶從16世紀開始就已經向西傳播,但到18世紀才為英國社會所接受,逐漸從宮廷貴族的專享演化為社會各階層的飲品。在中國,茶葉在發現之初本是作為藥用的;后隨著對其認識的加深,至秦漢時,茶成為飲品;再至兩晉南北朝時,茶成為尋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東晉時,社會風氣浮躁,人皆以斗富為榮,奢靡之風盛行。為抵制這股不良風氣,有識之士提出以茶為象征的“養廉”。南北朝時,開明的南齊武皇帝曾下遺詔,喪事從簡,靈位前不準放三牲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清茶,并令“天下貴祭,咸同此制。”此時的茶早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飲品,而成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現出了自身價值之外的文化功能,進入了精神領域,中國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功能逐漸超過其自然實用功能。但這一時期的茶文化也只是寒光微露,還沒有形成專門的學問。直至唐代,我國的茶文化才正式形成。唐朝時,農業進步、商貿活躍,促進了茶葉的生產和銷售:佛教興旺、科舉初成、詩風繁盛、流行貢茶、令行禁酒。等時代因素更是掀起了一股社會飲茶風尚。唐人陸羽所著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葉的專著《茶經》更是極大地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書中不僅對有關茶的各種知識進行了詳盡介紹,而且首次將飲茶過程看作一種藝術,還將儒、道、釋三家的思想內涵融入其中,創造出了一整套強調意境的中國茶藝。
英國從未種植過茶葉,16世紀前更是只喝咖啡和酒。茶葉在剛傳入英國的時候也是作為藥草使用的,真正把飲茶之風帶到英國的是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由于皇后的表率作用,雖然當時英國的紅茶價值黃金,但貴族們依舊爭相效仿,飲茶之風遂在英國宮廷流行起來,隨后進入貴族世家。中國茶由此轉為時尚奢華生活的標志。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英國政治安寧、經濟繁榮,很快確立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進口大量的茶葉,茶葉因此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慢慢成為日常生活的消費品。英國人的早餐豐富、午餐簡單,而晚餐一般要到八點鐘左右。一些無所事事的貴婦人覺得午餐過于簡單,且與晚餐間隔太久,便輪流在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舉行餐會,吃吃甜點,喝喝紅茶。這種風尚逐漸流行,轉而成為維多利亞時期必不可少的用餐環節和正式的社交活動。19世紀40年代,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對下午茶更是進行了奢華設計和積極推廣,下午茶逐漸成為幾乎所有英國人的生活習慣。至20世紀初的愛德華時期,單純的家庭式下午茶難以滿足人們高漲的消費需求,外出飲茶成為風尚。富于本土特色的英國茶文化由此確立。
三、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
由上述可知,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形成背景和過程導致了兩者的內涵也有著極大的差異。中國茶文化根植于傳統的農耕文明,提倡心靈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英國茶文化則是由工業文明衍生而出,在宮廷貴族的高貴優雅的基礎上,融注了工業社會所注重的務實性與目的性。
中國哲學源于農耕文明。農時農耕尤不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因而中國人視大自然為母親,對其有一種天然的崇敬、依賴之情,更極為推崇漢代的儒學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國人在發現利用的基礎上,自然結合自身的審美情趣賦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中國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郁的山林氣息。綠茶在眾多茶葉品種中最受人喜愛,原因就在于未發酵的綠茶一經沖泡,其形狀、顏色、氣味無不給人自然的氣息,或看、或聞、或品,都令人仿佛置身于蔥綠的自然一般心曠神恰。紫砂茶具也在種類繁多的茶具中獲得最多寵愛,是因為紫砂這一陶土精靈給人以質樸的泥土芬芳和無限的天地靈氣。中國歷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愛飲茶,雅興來時,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風竹林間煮茗論道。數千年的文化熏陶,賦予了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等神韻。一方斗室,一豆青燈,一杯香茗,常常使人氣定神閑、物我兩忘,得以感受“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理想境界。
與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張“天人兩分”,視自身為探索者和研究者,試圖通過掌握自然的奧秘來主宰自然。具體而言,英國人喜好發酵過的紅茶,還經常加入其他調料,制成奶茶方才飲用。在茶具的選擇上,英國人也沒有一直沿用中國瓷器,而是創造性地將動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進行燒制,制造出了飲茶用的骨瓷。英國茶文化還集中體現了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個人主義。比如,邀請別人來喝下午茶時,女主人們勢必要拿出家中最好的茶,費盡心思做出美味的茶點,還要換上最得體的服飾,從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
面,獲得自我精神的滿足。此外,英國茶文化追求實用性。相較于中國茶文化隨時隨地皆可飲茶的傳統,英國人將茶與一日三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會在固定的飲茶時間才悠閑地喝杯茶,如傳統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體現了其嚴謹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國人還根據自身的飲食習慣制作了很多既能滿足口欲又能填飽肚子的茶點。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精華,但其主導的思想還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禮”,主張通過飲茶反躬自省,在和諧的氛圍中交流思想、增進情誼。同時,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追求以簡為德,心靜如水,返璞歸真,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中國茶文化的謙和相比,英國茶文化就多了幾許霸氣。英國曾一度國力強盛,稱霸海上,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因而英國人普遍有一種自傲排外的島國心態。加之,英國文化中存在一股強大的向上的價值取向。因而,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場合,英國人總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狀態,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環境一定要優雅舒適,衣著一定到典雅得體,茶點一定要高檔精致,待客一定要體貼周到。一頓真正的下午茶仿佛變成了一場時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絲毫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著時下最流行的服飾赴會,否則稍有差池,便會招來嘲諷。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沖擊著人們悠閑的傳統飲茶方式,人們很少有時間能夠靜心品味茶的內涵或者精心準備下午茶的服飾。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中國茶文化不再過分追求玄思靜想,英國茶文化也簡化了其過去花哨的形式和繁復的禮儀。中英茶文化逐漸出現交匯點,成為增進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如今日漸低迷,而作為后起之秀的英國茶文化卻正風靡全球,如何保護和傳承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每個中國人深思。
注釋:
1.簡伯華.《茶與茶文化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P155.
2.唐朝時科舉制度嚴格,考生千里迢迢赴考且考試時間過長,于是朝廷便將茶果送入試場,以解考生與考官的疲乏之苦.
3.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農民無心種糧,因而釀酒原料短缺。唐朝統治者因而下令民間禁酒。并且,茶有益身心,不喜飲茶的人也開始飲用,飲茶的風俗得以更為廣泛地傳播.
參考文獻:
[1]黎小萍.“簡說中國茶文化”[J].《茶十機械雜志》.2001(4).
[2]王從仁.《玉壺清茗》.上海古籍出版社[M].1991.
[3]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
關鍵詞:涇陽茯茶;一帶一路;茶馬古道
一、涇陽茯茶輝煌與衰落的變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長久以來有著飲茶文化。但茶具體起源于哪個時期到現在依然是人們一直探討和研究的問題。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于上古,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一般認為: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而茯茶,自古以來作為“邊銷茶”的一種,是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的特需商品。在古老茯茶的發展演變歷史中,因其順著絲綢之路,可銷往俄國、西番、波斯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因而被譽為“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絲綢之路的‘黑黃金’”。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地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民族,因日常生活缺少蔬菜水果,而茯磚正好具有便于攜帶、運輸和儲藏,又兼具消食解膩等特點,因而成為重要的補充和代替品。
涇陽茯磚茶的最早起源地,顧名思義,即陜西涇陽,這一觀點已得到國內外茯磚茶研究者的一致認同。而其最早出現時間,則眾說紛紜,具體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茯茶(散茶)在陜西涇陽的出現是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茯磚茶形成及定型則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后,賈洪信、侯凱東、梁艷等研究者認同茯磚茶在公元1368年問世。第二種觀點,胡志遠、徐志云、黃婧等研究者則認為茯磚茶問世于1860年前后,清朝咸豐年間,認為最初的茯磚茶是由湖南安化生產的黑毛茶經人工踩壓成蔑簍大包,再運往陜西涇陽加工成磚形,故舊時又稱 “涇陽磚”。第三種觀點是認同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紀初,但茯磚茶具體起源時間待考證。黃懷生和田杰通過研究《明史?茶法》, 認為黑茶生產始于十六世紀初。段瑩等在《黑茶制造技術理論發展概況》一文中指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是公元1524年,明朝嘉靖三年,明御使陳講疏奏云:“商茶低偽,悉征黑茶”,由此也認定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紀初。黃浩、李適、陳曉陽等研究者認同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紀初,而茯磚茶具體起源何時還有待考證。無論三種觀點有何分歧,我們可以確信的是,茯磚茶在茶馬古道商業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而經過絲綢之路的傳播,沿途各國對茯磚茶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茯磚茶同絲綢、瓷器、香料、馬匹一樣成為中國大宗的出口品,是邊銷茶中銷量最大、銷售地域最廣的一個品種茶。清代時,“涇陽磚”號已形成相當大的規模,頗為盛行。茯茶商人從水路或陸路運到秦地的徑陽,壓制成涇陽磚包裝成封運載到蘭州,穿越河西走廊一帶的戈壁灘大漠運至西域地區。當時涇陽茯茶十分搶手,確為“絲綢之路上的黑黃金。”
涇陽茯茶的興盛并非曇花一現,而是歷代制茶人不懈努力,促使制茶工藝不斷完善的結果。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涇陽茯磚茶甚至遠銷俄屬各處,其中以“天泰”、“德恒”等牌號最為馳名。而今,自20世紀以來茯茶漸漸衰落,從一流的對外少數民族貿易的必備茶種漸淪為二流茶品。自武漢淪陷后,由于戰爭的影響,交通阻塞,大多經營此業的商家也不得不停業。
二、涇陽茯茶獨特的復興價值
一是降脂減肥功能,茯磚茶各部位對PPARα、PPARδ有激活作用,對FXR有抑制作用,意味著其有著多條降脂途徑,降脂減肥功能較強,有望開發成天然的降脂藥物。[1]
二是抗氧化延緩衰老功能,茯磚茶既富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質和兒茶類素、茶色素、黃酮類、維生素C、E等,還含有大量具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如鋅、i、銅等,能夠延緩細胞的衰老,達到延年益壽的功能。[2]
三是增免疫力、抗癌功能,試驗發現冠突散囊菌具有抗腫瘤細胞活性。來自真菌多糖的主鏈通常具有99%到100%的腫瘤抑制率,而其他類型的真菌多糖僅有l0%到40%的腫瘤抑制率。[3]由此可見,飲用涇陽茯茶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腫瘤細胞、提前預防癌癥的功效。
三、涇陽茯茶借助一帶一路的復興舉措
涇陽茯茶在中國古代的茶馬古道上之所以如此暢銷,正是因為當時絲綢之路上來往的茶商打開了知名度、滿足了青藏地區少數民族的需求。而現在雖然世界約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地區人口有飲茶的習慣,中國卻不是茶葉出口強國,原因就在于不少主銷國對中國各類茶的保健作用缺乏真正的了解,以致尚未形成消費熱。而國內的企業因對各國茶葉消費習俗和市場需求研究不深,尚未完全掌握開拓市場的主動權。
要改變這種狀況,打開國際市場,推動我國茶葉出口方式與國際接軌就要一方面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及歐盟、非盟、美國、俄羅斯等主要茶葉消費國和茶葉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不斷增強我國茶行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要通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舉辦形式多樣的展銷會、博覽會、研討會、文化節,組織赴重點主銷國家地區開展交流推銷活動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4]涇陽茯茶即可以通過茯茶小鎮的宣傳影片和茶馬古道相關的體驗活動吸引國外消費者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舉辦現代茯磚茶展銷會、茯茶體驗文化節和涇陽茯茶發展史研討會來構建全方位完善的茯茶貿易網絡。從而讓包括涇陽茯茶在內的中國茶葉在海外打出名聲,讓世界感受中國茶文化的魅力。
茯茶工藝這項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陜西茶工祖祖輩輩相處的重要工藝,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和情感。希望能夠讓包括茯茶在內的陜茶走出陜西、走向世界的心情能得到眾多飲茶者的響應。陜茶和茯茶確實潛力巨大,應該打破現狀、打開向省外乃至海外的眾多銷路來讓世界感受涇陽茯茶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彭曉S、趙運林、何小書、雷存喜、劉石泉、周曉梅、董萌、胡治遠:《茯磚茶茶葉品質和保健功能的研究概況》,《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1年第20卷第4期。
[2]蕭偉祥、王根、王勇、張相發、丁文璋、鐘瑾、劉存玲、佘傳芳:《天然食用茶黃色素與茶綠色素的研究》,《茶業科學》,1994年第14卷第1期。
[3]鄧放明、龔淑莉、楊偉麗:《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生物活性高通量篩選試驗》,《食品與機械》,2007年第23卷第6期。
[4]黃勇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走好“茶葉之路”》,《廣東茶葉》2015年第6期。
作者簡介:
劉蕊(1996.06.11)女,民族:漢,籍貫:陜西省延安市,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歷史學,單位:西北大學;
一、茶是中國濃
茶起源于中國,歷史悠久,“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陸羽的《茶經》出現之后。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的《茶經》可以看做是茶的發展的成熟階段的標志,它的問世標志著我國的茶文化在唐代進入了繁榮階段。唐人開始注重茶葉的品質、茶具的選擇、用水以及如何品飲,形成了品茗藝術。唐代皇室設茶宴;黎民百姓以茶待客、以茶解渴;寺院僧侶們種茶、制茶、煮茶、飲茶,賦予茶“三德”;唐代文人隱士品茗評水,吟茶詩、作茶畫,以茶喻人、以茶明志、以茶抒情,使茶有了精神層面的文化高度。茶葉“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宋代茶文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飲茶法上的改變,茶的高度普及以及街市和茶肆文化的繁榮。宋代用點茶法來代替唐代的煎茶法,更加注重品鑒茶湯的色澤,追求茶的真香、真味。到宋代,茶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開門七件事”之一。茶文化到了元代,進入了過渡階段。雖然在茶葉生產和茶文化方面沒有十足的發展進度,但在飲茶法方面卻進一步走向了成熟,采用了簡單的“清飲”的方式。這種純粹的飲茶方式,加上后來的沸水沖泡方式,到了明代,就發展成為了“泡茶”這種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國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質
最能體現中國茶文化的就是茶精神文化。中國的茶精神文化是儒、釋、道三股精神力量集結而成的,這就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獨到之處。
1.茶文化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興起和沉淀,是兩者的品質相通、志同而道合所造就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它追求的是“和”“大同”,即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茶,行品溫厚,不濃不烈,茶香、茶味和茶境的調和,正是“和”的表現。儒家思想中,“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茶文化之中。茶有芳香,卻香味寡淡,不濃不郁。儒家重“禮”,在中國的茶文化中,也講究茶制。茶藝中,每一道工序都講究禮制,敬重賓客。儒家也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好客情懷,因此,自古客來敬茶,便是中國人的待客之道。正所謂“半壁山房貸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以茶會友,成為了中國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中國茶文化最契合之處就是儒家思想對個人修養的培養。“克己復禮”便為“仁”。“克己”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慎獨”。與這種表里如一的自覺思想相得益彰的便是“自省”思想。飲茶便是一個慎獨和內省的過程。待客散盡,撇開了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點一盞幽燈,泡一壺清茶,自審一日之行是否有不得當之處。茶香清幽,可讓人寧神;茶味清淡又略帶清苦,可讓人靜氣。在獨處之時,排除私心雜念,凈化靈魂。在品茗之余,是內心的自省,“流華凈肌骨,疏淪滌心愿”,飲茶不僅可以潔凈肌膚、身骨,而且重要的是凈化內心世界。
2.茶文化和道家思想
中國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茶道,既然離不開“道”。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同樣對中國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道家的第一原則便是“自然”。茶文化中體現的道家“自然”之法則在于茶體自然和茶境自然。所謂的茶體自然,首先茶本身便是自然之物,到了茶文化后期,茶葉只是經過簡單的潤泡,依舊保留其自然的本貌。在潤泡茶葉之時,皆可用自然景象來比喻沸水的場景,也體現了茶文化的自然觀。最后,飲茶的同時,要觀茶色,聽茶聲,這便成了感受自然的一個重要契機。茶境自然,古代茶人多喜選擇一些山谷叢林的幽靜之地,聆聽溪水潺潺,感受清風拂面的自然之感,以達到讓心靈回到最初的狀態,返璞歸真。道家的第二個原則就是“無為”,講求的就是與世無爭。古代愛茶、嗜茶之人,多為高士、山人、幽人,他們一方面想要使自己的才學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都不屑于功名利祿,只求回歸自然,放縱悠然而自得。道家的第三個原則就是“虛其心”,去除心中的念想,不去想凡塵雜事,真正體驗生命的樂趣。飲茶之人常將自己置身于幽靜的環境中,使心歸于平靜,一人獨自品茶。當茶凈肌骨之時,同樣也洗滌了心靈。因此,中國的茶道文化是用茶來創造一種境界,用茶來平衡自己的心境。
3.茶有佛緣
茶有佛緣,是因為茶的清凈純潔的內在品質與妙香流溢的佛法禪機交相輝映。佛教歷來推崇飲茶,有“茶禪一味”之說。禪和茶的結合點就在于禪定――這個禪門的最基本功夫。而茶有凝神靜氣的功效,因此,僧人們便把茶作為禪修的工序之一。禪宗所有的道理都集結于一個字,便是“悟”,即對本性真心的自悟。中國的佛教禪宗以頓悟的領悟方式來理解萬事萬物。當茶與頓悟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茶文化形式――禪茶文化。茶帶給佛教徒的不僅是止渴解倦,而且茶能靜心解悶,有樂趣又有節制。寺院僧人在泡茶和飲茶中,凈化心靈,解除心中的煩悶和不解,體會的是佛禪的禪宗歷來強調自身的領悟,主張所謂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教人心胸寬闊。所以僧侶們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思想與茶文化結合起來。
三、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中國的茶文化是儒、釋、道三種文化的沖擊和融合而形成的,但影響日本茶道文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佛禪。
日本的茶道與佛禪結緣,是和茶在日本的傳播方式是分不開的。最早將茶種從中國帶到日本的是僧人;讓日本人愛上喝茶的,也是僧人。據姜天喜的介紹,日本著名的學問僧人永忠大師入唐求法,將中國的飲茶習俗介紹到了日本。南宋初年,日本僧人榮西兩次來到中國學習禪茶文化。榮西將茶種帶回日本后,還把中國宋代的飲茶方式和方法帶到了日本,這為后來日本茶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榮西后來也被奉為日本的茶祖。隨著宋朝的結束,中日兩國之間互通減少,中日兩國的茶道也開始沿著各自不同的方向發展。一休的弟子村田珠光從禪宗的世界里,發現并確信一味清凈、法喜禪悅之境才是茶的理想所在,提出了“茶禪一味”的思想。從此開始,日本人的情趣開始融于茶事,以精神為主的素樸茶事開始流行。而日本茶道真正的集大成者便是千利休。經過他的改革,日本飲茶方法逐漸發生了變化,從過去單純的點茶飲茶,逐漸升華為具有宗教審美意境、靜心清魂的茶道。千利休把源自中國的佛教禪學思想的“和敬清寂”看做是茶道的真諦:懷一顆溫和之心,互相有禮有節、尊敬謙恭真誠交往,感受茶事中恬靜的氣氛。此外,“獨坐觀念”也是茶道思想的一個主要概念。客人走后,主人獨自坐在茶室里“靜思”、“熟思”,回味當日的茶事,又可涌起一股充實感。就這樣日本的茶道形成了民族特色和風格的綜合性文化體系。
四、獨特的英國茶文化
英國并不產茶,但卻是世界上人均飲茶量最大的國家。英國的飲茶史開始于17世紀。真正促進英國飲茶生活化的是英國皇室。1662年,人稱“飲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了當時的英王查理二世,帶去了221磅的紅茶和精美的茶具。從此,飲茶風尚在英國王室傳播開來,英國的茶文化開始和皇室掛上鉤了。而創造出下午茶的便是19世紀40年代,英國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為了打發午飯和晚飯之間的空閑時間而發明出來的節目。自此,英國的下午茶開始廣泛流行開來。
英式下午茶是真正意義上英國茶文化的載體,是英國人典雅生活的象征,是英國飲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代表了一種格調,一種純粹生活的浪漫。中國的茶和茶文化傳入英國后,已經撇開了中國茶文化的內隱、含蓄的品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英國茶文化。由于茶在英國傳播是從皇室貴族傳播開來的,又因茶葉起初在英國的價格昂貴,同時從中國進口來的茶具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英國茶文化成為了一種物質消費,一種奢華的生活享受。如今,英國的茶讓整個國家的時間在每天下午四點停止,人們放下手中的工作,擇一處頗有情調的咖啡屋,看著杯中茶和奶巧妙融合,品著精致的下午茶點,舒服地坐在沙發上,享受一天中最悠閑的時刻。
五、茶文化的跨文化互通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互聯網的開啟,讓中國人開始更容易地接觸世界。最初從中國流傳出去的茶文化,在與其他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獨立個體的茶文化。這些獨特的茶文化同時也隨著文化間的相互交流,開始反哺其母體――中國茶。
當代中國,一些崇尚自然、修禪養性的雅士們,為了體會禪茶中更深層次的清寂,開始去日本學習日本茶道。一些城市和地區,開始出現日本茶道館,慕名前來學習日本茶道的中國人也絡繹不絕。也許是城市喧囂,也許是生活的壓力,讓更多的年輕人選擇日本茶道,來到這簡約的茶室,通過嚴格而又自然的茶道工序來尋求內心的那一份恬靜。同時,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原本不再流行的宋代點茶法又開始流行開了。雖然這種點茶法在泡茶、飲茶中不多見,但中國人開始學習日本,將茶研磨成茶粉,用它來制作甜品,或許可以這么說,“吃茶”又在中國流傳開來。這就是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的融合,也是中國茶文化的包容性的體現。
中國的茶改變了英國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下午茶文化。今天,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國,追求時尚的人群開始了解和喜歡下午茶。茶,帶著英倫風情回到了故鄉――中國。一些外商餐飲品牌以及一些星級酒店開始推出英式下午茶;在北京、上海等地還相繼出現了英國下午茶茶室,很受中國人歡迎。當中國社會高速發展,人們開始對這個節奏感到憂慮的時候,他們需要在這個煩悶的城市中,尋找一處安靜的地方。中國人喜歡下午茶,并不是喜歡茶的味道,而是與下午茶文化相關的生活方式。一杯紅茶,一縷午后的陽光,可以讓忙碌的腳步慢下來。撇開繁雜的茶藝程序,中國不少年輕人選擇了英式下午茶輕松的氛圍。
六、結語
世界的茶,起源于中國,卻發展在世界各地。茶的傳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達到,從亞洲到非洲,茶在所有適宜土地上都找到了家。而茶文化的包容性,更讓茶在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呈現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茶,承載著各自的文化,在全球范圍內互通有無。
參考文獻:
[1]王松能.中國茶文化與儒佛道思想[J],中國茶葉,2009(8).
[2]袁媛.茶文化負載詞之跨文化重構[J],雞西大學學報,2011(10).
[3]劉俊力.漫談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J],茶葉通訊,2004.
[4]王玲.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J],北京社會科學,1992(2).
[5]包大明.中國茶文化歷史漫談[J],蘭臺世界,2013(10).
[6]羅國中,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63).
[7]姜天喜.論日本茶道的歷史變遷,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8]周卓鵬.淺析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的區別.
[9]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內涵,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5).
[10]胡長春.道教與中國茶文化,農業考古,2006(5).
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可見,茶不僅從物質角度還是精神角度,在人們的生活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社會學家、教育家蘇步青在上海第二屆茶文化研討會上提出:弘揚茶文化得從娃娃抓起!可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茶文化,其傳承與弘揚已備受關注。目前,我國已有很多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設了茶文化的相關課程。而高等教育既肩負著傳統文化傳承的職責,也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任。筆者從事旅游管理的教學,由于工作需要,在2014年專門系統學習了茶文化,并接受了茶藝培訓,深感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無論從其課程所涵蓋的內容看還是從其教學方式來看,筆者都認為在高校開設茶文化課程,既可以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響應當今高等教育的主題――素質教育。但是,據了解,現在開設茶文化課程的高校并不多,一些高等院校主要是針對茶葉茶學專業、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幾個為數很少的專業開設這門課程,也有少部分有茶文化師資的農業大學把茶文化課開設為全校的公共選修課。目前這種茶文化課程的開設現狀對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的作用及其微小,筆者認為在高校普遍開設茶文化課程很有必要。
一、茶文化內涵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歷史記載至今,茶文化在中國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統的文化知識體系。茶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有關茶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內涵十分豐富廣泛,包含了有關茶的歷史起源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禮儀、專著、詩歌、繪畫等,還有人們在茶事活動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質等。按照文化層次的劃分,中華茶文化包含了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四個層次。物質文化是指人們在茶事生產中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如茶樹的種植栽培,茶葉的制造、加工、保存,茶具的生產使用等可以直觀感受的茶文化內容;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茶事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歷史上的茶稅、貢茶等茶政內容;行為文化主要指人們在茶事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常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茶事活動過程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處世哲學等主觀因素,如在茶藝操作過程中生發的審美聯想,反映茶葉生產、飲茶情趣的茶詩、茶音樂、茶戲曲等文藝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理論高度即我們常說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這是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茶道、茶德,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與教化的手段。古有“茶中有道,以茶行道”,體現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高校開設茶文化課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應該通過教學方式多樣化、課程設置豐富化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來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從課程設置方面來說,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不應該只是開設跟專業相關的課程,也應該考慮培養學生的多樣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課程和教材體系,今年2月在此基礎上再次發文,再次強調了高校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筆者也在去年開設了《茶文化》課程,在鉆研和教學的過程中,更是感受到了茶文化內容之豐富以及茶道的修養教化功能,深感茶文化課程的開設,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茶文化課的開設,可以傳承和弘揚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貫徹十教育精神
進入21世紀,隨著多元文化的入侵,青年一代對日韓文化、歐美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似乎沒那么熱衷。因此在教育中融入我國的傳統文化十分必要。2014年3月,教育部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今年2月在此基礎上再次發文,對高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出更多要求,如開設選修課和必修課,舉行各種系列活動等。而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精華,對茶文化的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因此,在高校普遍開設茶文化課程,既可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貫徹了十的教育精神。
(二)茶文化課的開設,可以優化課程設置,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都較為功利化,過分地注重培養學生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能和謀生手段。其實,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人,而是培養“全人”,這種”全人”應該具有廣泛的知識、基本的科學態度、獨立的個性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也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教育目的要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手段等各方面來實現。
在課程設置上,要力求廣博,學科體系上強調覆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而茶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影響力。通過對茶的起源歷史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茶文化中的茶藝側重于泡茶和飲茶的技藝。這部分內容包含了各種茶類的沖泡程序、技巧、禮儀(尤其是寓意禮鳳凰三點頭、回旋禮等)、茶具的選擇、品茶的方法等,這些技藝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茶文化的主觀能動性;茶藝的學習還涉及到較多的實踐操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長期在習茶氛圍的熏陶下,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品味,也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心態,協調人際關系,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強悟性。對于不同的院校和專業,也可以根據專業需要或學生需要,把茶文化內容融入到其他的課程中,比如歷史學、文學、藝術等,為茶文化的傳承創造機會和條件。
在教學方式與手段上,由于學生對茶文化知識了解甚少,可以用啟發探索式結合傳統的講授,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并探索。而由于茶文化內容的豐富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展現相關知識,并對茶葉、茶具、茶藝等知識可以通過實物、實操,讓學生有直觀的認知與掌握。相比其他理論課程的枯燥,茶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是很靈活的,內容也有很強的趣味性,所以也可以起到調劑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高校也可以成立茶文化社團或協會,由專業教師指導,精心組織一些跟茶文化相關的一系列活動,比如茶藝表演、品茶會、茶文化講座、茶道討論會、茶與人生,甚至可以組織茶文化旅游等,使茶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大學校園中營造濃厚的茶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并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茶文化的價值,真正地使茶文化在大學校園中廣泛地傳承下去。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地并呈現出不同精神和審美意識,這其中又以中國茶文化的“和、靜、怡、真”和日本茶文化的“和、敬、清、寂”最具茶文化的精髓。作為茶文化的空間承載和現代休閑生活中的文化消費場所之一,現代茶室的建筑設計應體現出茶文化的精髓。建筑師在繼承傳統茶室的設計思想和手法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傳統材料再設計、現代材料的運用、數字化設計與建造、光與影的藝術處理等創新設計手法,多元化詮釋茶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
茶室;茶文化;多元表達
現代茶室是人們休閑生活中主要的文化消費和社交場所,具有品茶、學茶藝、交流、娛樂等多種功能。由于建筑體量通常不大,加之其功能、動線相對簡單,因而在建筑設計上具有極大的靈活性。茶室建筑因其以茶飲這一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活動為主題,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其設計需要在滿足現代人多層次公共生活需求和多種感官體驗的同時,通過多元化的設計手法表達傳統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1中國茶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也是最早開始飲茶的國家。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不僅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的物質功能,更具有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文化價值。王玲在《中國茶文化》中指出:“茶不僅是以其歷史悠久,文人愛好,詩人吟詠而與文化‘結親’,而且它本身就存在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系到茶為人際關系的媒介,這樣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這一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吸收了儒、釋、道德哲學精華,與文學、藝術、民俗、養生等相融合,深入社會各個層面,演化出茶道、茶德、茶書、茶具、茶會、茶境等多種形式,其精神內核在重德、尚和、崇儉、貴真,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的美學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國茶文化在中國茶向世界的傳播過程中與中華文化一道遠播海外,并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相結合,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飲茶文化。日本在奈良、平安時代引入了中國傳統茶文化,之后結合禪宗和本國文化傳統,完成了對中國茶文化的改造,形成一套完整規范的茶文化和獨特的茶道文化,成為東方茶文化最具特色的一個分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崇尚莊周玄學,重精神,輕實用,是高高在上的禮儀,是日本的精英文化。
2傳統茶室建筑對茶文化的詮釋
中國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賞之道,它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拘一格,茶室建筑也因之呈現出多種形式。供大眾休閑娛樂的茶樓、茶館通常立于街邊鬧市,內部通常設有廳堂和雅座,規模較大的還會設置戲臺,空間開敞通透,建筑與室內陳設以中式為主,注重營造輕快熱鬧、閑適自在的氣氛。而文人雅士、僧侶道士的茶飲活動則更追求清雅之風,重視茶境的品味。自唐宋以來文人飲茶除了在宅中設置專門的茶寮以外,松間、竹下、泉邊、禪寺、園林、山野皆為品茗論道之佳處,晚明時期則盛行在宅園中專設茶寮或結合書齋、廳堂等建筑設置茶飲空間,選址多位于幽靜明爽之處,建筑體量輕盈,空間簡潔素雅,門窗巧借園景,使建筑內部與園林空間相互滲透。“若明窗凈幾,花噴柳舒,飲于春也。涼亭水閣,松風蘿月,飲于夏也。金風玉露,蕉畔桐陰,飲于秋也。暖閣紅壚,梅開雪積,飲于冬也”,四季變幻的園景與山林之趣融入茶飲之中,而清雅茶香、精美茶器、悠長琴音、鴻儒談笑又使茶室與園林空間充滿詩情畫意,茶文化與園林建筑在這里得到最完美的統一。相對于中國茶文化的怡然自得,日本茶文化則受禪宗虛無空寂的觀念影響而趨向追求清冷枯淡的境界。舉行茶道的茶室建筑及其附屬庭院茶庭在日本茶道的日臻完善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型制,成為日本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茶室與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土桃山時代的茶道宗師千利休創造的沒有任何裝飾的、具有一定佛教意義的草庵式茶室。茶室以柱子承重,柱間填充泥土墻,設置“下地窗”,室內空間從榻榻米延伸到檐下空間,再由檐下空間進入庭院,再到籬笆墻外的遠山,層次豐富,意境悠遠。建筑材料以木、土、竹、紙為主,在風吹日曬之后洗盡鉛華,樸素簡淡,融入自然,盡顯日本茶文化中對枯寂、清冷、殘存之美的追求。茶庭是進入茶室之前的園林空間,也稱露地,其構成元素和布局形式都遵守一定的規則。飛石、矮松、蹲踞和石燈籠是茶庭中必備的景觀元素。拙樸的飛石是進入茶室的小徑上鋪筑的踏步石,象征崎嶇的山間石徑,遍植的矮松隱喻茂盛的森林,蹲踞式的洗手缽象征清冽的山泉,古樸厚重的石燈籠營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圍,具有很強的禪宗意境。
3現代茶室建筑設計對茶文化的多元表達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傳統茶室建筑在對茶文化的詮釋中十分強調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運用地域性建筑材料和多種造景手法,將建筑融入自然環境當中。建筑造型簡潔,內部空間處理質樸,讓人在品茗中與自然對話,體驗“茶禪一味”與“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現代茶室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們在繼承傳統茶室設計理念的基礎上,還通過富有時代特點的創新設計,綜合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光影聲音等元素,表達現代人對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滿足人們多元化審美和精神需求。
3.1傳統材料再設計凸顯茶文化特色
傳統茶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木、石、竹、紙等具有強烈地域特色,在現代茶室設計中,通過對這些材料再設計,既保留其質感和韻味,又改良了材料的性能,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隈研吾在長城腳下公社“竹屋”項目中,在竹子中灌入混凝土,使之具有了承重功能。用這種新竹材搭建的“茶室”成為“竹屋”的亮點。圍合茶室的竹條縱橫交錯,縫隙寬窄變化有致,與透明玻璃頂棚結合,使空間界面似隔非隔,長城風光若隱若現,頗具禪意。整座建筑仿佛竹林從大地中生長出來一般,“消失”在自然環境之中,東方茶文化和藝術氣質盡顯其中。上海徐匯區的青田硯是一座由舊倉庫改造而成的文人空間,集茶室、餐廳、酒吧和書院為一體。臺灣建筑師林琮然以白墻黛瓦、青石白礪、原木修復建筑本體,借硯臺為題,在空間內植入一墨池,池邊依照富春山居圖內山的走勢,起伏轉折,流線型的現代藝術陳設與傳統老屋空間相得益彰,營造出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山水意境。
3.2現代材料演繹茶文化精神
在現代生活中演繹茶文化的風雅不必一味地復古,通過巧妙運用玻璃、金屬、清水混凝土等現代材料,同樣可以在現代物質形式與傳統文化之間尋求完美的平衡。美國建筑師DavidJameson在貝塞斯達的一座郊區住宅后花園中建造了一座茶室,靈感來自日本燈塔,用兩榀青銅龍門構架吊起一個玻璃小屋,用作茶室和靜思室。懸空的造型簡潔素凈,室外竹林蔭翳,室內光影斑駁,環境清幽,極富日本茶道文化“空”與“寂”的意味。2015年在日本天臺宗寺院的青蓮院里展出的“KOU-AN玻璃茶室”是吉岡德仁設計的作品。茶室被置于220米高的寺廟前木制平臺上,建筑師運用厚薄不一、角度不同的玻璃構建了一個四坡頂空間,地面和臺階都由厚實的玻璃塊構成,表面的波紋讓人聯想到水面漣漪。玻璃反射周邊景物,使建筑“消隱”在自然中。坐于茶室內,視線遠眺皆是天空、云靄、遠山,目下所至是古樸的茶器和玻璃折射出的彩虹,日本茶道中對自然本質和內在感知的欣賞被現代材料語言演繹得淋漓盡致。
3.3數字化設計與建造技術創新茶文化體驗空間
現代茶室建筑因其尺度較小、功能簡單、造型自由等特點,為建筑師提供了較大的發揮空間,新銳建筑師利用最新數字化設計理念和技術表達現代茶文化的內涵,令人耳目一新。位于上海創盟國際J-office辦公區后院的五維茶室是對基地上原有的一棟屋頂已經塌掉的倉庫房的再建。建筑師在建筑中設置了一個趣味性的連接空間以串聯內部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這個通過扭轉放樣得到的非線性六面體使空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形態呈現多維度的變化,創造了新奇獨特的空間感受。2010年8月東京大學建筑系和哥倫比亞大學GSAPP搭建實驗室的學生們完成了一次戶外搭建活動,三個小組分別從破碎的茶碗、傳統茶道的序列和茶道正在進行的時刻為設計切入點,采用數字化設計軟件grasshopper建模,用數控切割機將9mm和12mm的膠合板切成不同構件并組合搭建出新型茶室,成為日本傳統文化與國際流行的數字技術有機相結合的體驗性空間。
3.4光影流轉渲染茶文化意境
光是一種建筑語言,英國著名建筑師羅杰斯曾說:“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樂器如何捕捉音樂一樣,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大木山茶室就是一座用光線來表現茶文化的現代建筑。浙江松陽水庫邊的大木山茶室由一個公共茶空間和兩個獨立庭院茶室組成。建筑采用雙坡屋頂、深色清水混凝土材料,與周邊民居和諧相處。通高的玻璃窗和頂部通長的天窗為每個空間提供自然的漫射光線,一天中光線投入角度和明暗的變幻,為室內渲染出張弛有度的節奏。午后陽光形成的樹影、水波投射在墻面天花,營造出動靜相宜的氛圍。徐甜甜在建筑最南端還設置了一個冥想空間,面向西側湖面開設的圓形開口,將湖景引入視野,洞口形成的兩個光圈隨夕陽西下逐漸交匯變暗。光與影在這座茶室中將時光流轉濃縮成一副動態的畫卷,伴隨裊裊茶煙,令人沉靜自省。
4結語
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是一個傳承與創新的過程,茶室建筑的設計也應與時俱進,建筑師在繼承傳統茶室設計思想和手法的同時,還應積極運用新理念、新技術來多元化詮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王玲援中國茶文化[醞].北京:中國書店,1998
[2]周向頻,劉源源援晚明尚茶之風對江南文人園林的影響[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40-47.
關鍵詞:茶;文化;飲茶方式
提起茶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是若要細問很多人只能含糊其辭,而不知茶的真諦。在中國的歷史上很早就開始記錄飲茶,現在也無從查起在哪個年代古人開始研究茶的。但是大概的時間歷史確有記載,并且可以找到證據顯示,世界上很多地方的茶是從中國引進的,很多人也都認為茶是中國人首先創造出來的,他們的種茶技術以及飲茶方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出。如今茶已經被世界各地的人們當做飲品飲用,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飲用中,茶的韻味、茶的香氣、茶的語言符號互相交流,實現了中國特有的文化互溶。這也就從物質上的交流上升到精神上的交流,使得茶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一種文化。
1茶的起源
關于茶最早起源是唐代的詩人陸羽,他在《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文化中,很多農業、植物、藥草等等的起源都會追溯到神農氏,茶也不例外。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神農在野外采藥時,用鍋燒水,此時正好有幾片樹葉落進鍋里,等水開了,神農發現這燒好的水,色澤稍微發黃,喝了以后可以生津止渴,并且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這在記載上是關于茶的最早記錄,也是茶時代的開始。茶在最早的記錄上,也并不是飲品,有的學者認為藥品說最為成立。在《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慢慢演變成一種飲品。隨著時代的進步,茶學不再單獨作為一門學科,而是和植物學逐步融合,在對茶的研究上也涉及到了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因素,在茶樹原產地上研究者更是做了極為細致的分析,從而得出論證,這樣就充分證明中國西南地區是茶樹的發源中心。在中國,茶樹的大規模種植是在云南、貴州和四川這些地區,茶樹也是當地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從植物學上分析去看,很多茶樹在西南地區的集中,就證明了西南地區是茶樹的發源區。茶樹在當地發展中有著悠長的歷史,茶也是在不斷地變化中前進。因此,如果最是原始的茶樹聚集在一起生長著,這可以說明這里是茶樹的原產聚集地。在西南的云貴高原上有著大量的野生茶樹,這些茶樹的形態特征和古老的茶樹極為的相似,也證明了西南地區的云貴高原是茶樹原產地。
2茶語言的表現
關于茶在古書上的記載,最早是《爾雅》,茶又叫槚或苦茶,在當時茶還不是最為盛行的飲品,但是,品茶慢慢融進當時人們的生活里,并且體會茶色,茶香。在《金陵瑣事》說:“凡茶葉肥厚的,味道很甜但不香;茶葉瘦小的顯苦澀,而苦的則香。”《茶經》也說:“啜苦咽甘,茶也。”在喝茶時要講究茶的飲用搭配,苦茶則苦,但在細品中能感受茶帶來的香甜,喝茶就要咽,如果不重視喝茶的方式也會嘗不到茶的味道。繼而茶從單單只是一種飲品,慢慢的發展到一種人生的體會,或是文人騷客對生活的感悟。水是茶的承載者,茶是水補充者,茶能讓水變的超乎本身所擁有的價值。明代《茶疏》說:“水為茶母。”茶再好,也離不開水。好水沏好茶,好茶需好水。用不同的水泡出來的茶也是不一樣味道的,泉水甘甜、河水清澈、井水清冽。在古代,人們常說,最好的水沖中品的茶,泡出來的茶也會成好茶;如果是用只有中品的水來泡一包好茶,那么茶水也只是中等的了。“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茶汲取自然的精華,在用用水沖泡時就會散發出它獨有的靈氣,巧妙的自然之水便會把它變成幽香之水,可以讓人們品嘗到自然饋贈。由此可見,古人沏茶不僅是當做一種簡單的飲品,而是從本質上重視茶的飲用材料和方式。想要找一包好茶,必須追溯到它的生長環境,大多數來自深山幽谷、或是在高山繚繞的云霧間,每日受雨露的滋潤,遠離塵埃飛揚的城市群。從古到今都有著這樣的說法“深山幽水出名茶”、“山秀水美茶香”。好的茶葉是泡茶的基本要求,在采摘時也是有著特有的方法,采茶的最佳時間是清晨。不管是在采茶還是制茶的過程中,要是手上出汗,或是沒有洗澡以及有什么皮膚疾病都會影響茶的質量,制茶中要求環境的清潔,器皿干凈,才能造出好茶來。好茶品質清高、純潔無瑕、一塵不染,“從來佳茗似佳人”(坡語)。對好茶的追求就像對人品的追求,古人們都想采用最好的方式去追求茶的完美。隨著飲茶風氣的形成,在一些地方開始盛行茶鋪、茶館之類,但是這類的飲茶方式大多是為了過往行人歇腳解渴的去處。四五成群的行人路過茶館之類的地方都會聚集在一起,進行信息的交流,這種的簡單的交流方式也促進信息的傳播。茶語言在這些人中不斷地提煉、傳播,在文人騷客前對飲成章,使得茶語言得以傳承,逐步形成飲茶方式上專有的文化,茶文化。
3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飲茶的風氣形成,便會促進飲茶文化的萌發,各種民間故事,民間傳說都不斷地與茶有了聯系。比如說在安溪,那里盛產鐵觀音,有著很長的種茶歷史,在唐朝時就有茶葉不斷地從這里運出。安溪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有天然優越的氣候條件,溫潤的氣候對茶樹的生長非常有利,因為自然的優勢,這里盛產的茶葉非常有名,比如本山、黃旦、大葉烏龍、梅占等。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可以說歷史悠久,這里良好的自然環境為造就茶文化提供了一個基礎。提到鐵觀音品種的由來,還得從明朝年間說起。相傳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對茶很有研究,他每天早上和晚上泡三杯茶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沒有間斷過,由此可見此人非常的有誠心。有一天夜里做夢,魏飲夢見在山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打算采摘時,被屋外大風天氣驚醒。第二天,天色湛藍,魏在去山里砍柴的路上,果然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魏趕緊采下來一些樹葉,并帶回了家中,在經過精心制作之后,茶味甘醇鮮爽,飲用后使人精神振奮。魏認為這是所有茶中最好的品種,后來他干脆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種植。幾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盛。鐵觀音名字就是這樣的傳開了,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香氣濃郁持久,音韻明顯,帶有蘭花香或者生花生仁味,后人毫不夸張地說,鐵觀音泡七次還有茶香。在茶文化的傳承上,大紅袍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當地流傳的故事可以看出,人們對這種茗茶的喜愛。大紅袍產于福建省武夷山,可以說品質非常優異。在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巖,人們茶說這每座山都有不同種類的茶樹,這大紅袍、肉桂、名樅、奇種是屬于巖茶系列,但是大紅袍又是五大名樅之首,又單歸一個系列。關于大紅袍美名的由來,就有很多種說法,相傳古代有一位皇后生病,經過多少有名的太醫醫治仍然沒有好轉,于是皇帝便拍親信到民間尋找民間秘方,這位親信在途經一座深山時,途中遇一位老漢正在遭猛虎追擊,這位親信救下了這位老漢。并告訴老漢來此山的目的,為報答救命之恩,陪這位親信直往武夷山,采下茶樹葉子,回宮后,將采來的茶葉煮好之后給皇后喝下,皇后的病情日漸有所好轉,幾天之后,病竟然好了,皇帝大悅,下了兩道圣旨:一道是賜大紅袍一件,為茶樹御寒。自此,武夷山的老百姓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另外還有江南龍井茶的傳說,也頗具神話色彩,清代的時候,乾隆皇帝有一次來到江南巡視,在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廟里的和尚知道乾隆精通茶藝就端上當地的名茶,從品相上看那茶有賞心悅目,品嘗過后甘醇爽口,乾隆便對此茶贊不絕口。于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這是什么茶,哪里采摘,和尚說:此茶是小廟的獨有的茶樹上采摘的。乾隆對這個茶樹就更加好奇了,是怎樣的茶樹能產這么好的茶葉呢,在和尚的帶領下乾隆來到茶樹前,看到那茶樹前碧綠如墨,整整十八棵沿山形排列,樹形長勢強勁有力。此時乾隆龍心大悅。就命名此茶為龍井,山名獅峰。為了能夠每日嘗到這龍井的茶香,乾隆當場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從這些妙趣橫生的民間故事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茶的喜愛,不僅僅用故事將他們流傳下來,還賦予他們各種神話色彩。這都在折射著中國茶文化的豐富內涵,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播茶文化。在茶文化的傳播中不論以何種語言形式傳播,都和茶文化的形成息息相關,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飲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飲品,從古至今一直延續著,茶是君子象征,古語“茶可修心”、“茶可清心”,在品茶時,人們就像再跟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智者在談話,同時也對飲茶者有陶冶情操的作用。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茶除了是飲品外,還有一定藥效。醫學上認為,茶具有利尿、助消化、除內毒、解疲勞、防衰老等多種效果,因此又被人稱為“萬能藥”,在民間茶作為藥材使用更為普遍,有俗語曰“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所以茶一直以來被很多人認為是養生的一種必備佳品。
4結語
中國的茶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在傳播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時,中國的茶文化又換發出一種新的力量,形成新的飲茶文化。現如今,飲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們在悠閑的時光里喝茶,在忙里偷閑喝點茶,不論何時,已經把深沉的中國文化附著在飲茶上,使得飲茶文化的內涵得到了豐富。這樣人們在飲茶時,提高自己的修養,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包大明,任天飛.中國茶文化歷史漫談[J].蘭臺世界.2013(28).
[2]方夢之主編.譯學辭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梁曉宇.中國茶文化的特征[J].烏蒙論壇.2014(02).
由于中西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不盡相同,所以中西國家各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尤以英國茶文化極具代表性。茶葉傳入到英國后,必然會涉及到一些茶葉翻譯問題,從這些茶葉翻譯中,我們可以一探中英茶文化的差異性。
關鍵詞:
中國茶文化;英國茶文化;茶葉翻譯
茶葉起源于中國,于16世紀開始傳到西方國家,并深得西方人的青睞與追捧。由于中西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不盡相同,所以中西國家各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尤以英國茶文化極具代表性。茶葉傳入到英國后,必然會涉及到一些茶葉翻譯問題,從這些茶葉翻譯中,我們可以一探中英茶文化的差異性。
1中英茶文化的差異性
中英茶文化各有千秋,其差異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物質文化方面的差異性
所謂茶葉物質文化,即指茶葉產品的總和以及人們進行茶葉生產的各種方式。具體包括茶葉類型、茶具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形態。在中英兩個國家,茶葉物質文化差異體現在以下幾點:
1.1.1茶葉種類不盡相同,中國茶葉主要有綠茶、紅茶、白茶、黑茶、青茶、黃茶六大類別,還有其他保健茶和各種花茶等,種類豐富,可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其中,綠茶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心頭好”。在英國,人們普遍青睞紅茶,更將其奉為“國飲”。這主要是受到英國地理環境的影響。眾所周知,英國四面環海,氣候常年濕冷陰沉。紅茶性情溫暖,英國人一般在紅茶中加入牛奶與糖,將紅茶當作甜飲料來品嘗。
1.1.2品飲茶點不盡相同。在中國,茶點種類繁多,堅果、水果、奶制品等,只要是食物,都可以被視為茶點。而在英國,茶點比較固定,往往以面食搭配肉類和點心。
1.1.3飲茶場所不盡相同。中國人一般將專門的飲茶場所稱為“茶館”“、茶坊”或“茶社”。英國人對飲茶場所則沒有一個固定的稱謂。
1.1.4飲茶工具不盡相同。中國茶具造型豐富、種類多樣,鑒于中國人個性含蓄內秀,所以不少人對古樸的紫砂茶具偏愛不已。英國人對茶具也十分考究,高雅的骨瓷茶杯、精致的銀質茶壺,再用鮮花和蠟燭進行點綴,凸顯了英國人奔放熱情浪漫的個性。
1.2制度文化方面的差異性
所謂茶葉制度文化,即指人們在生產茶葉、消費茶葉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社會行為準則與規范。在我國古代,統治者對茶葉生產與管理十分嚴格,并出臺了諸多茶政措施,這是我國茶文化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具體體現。我國古代農諺中不乏大量的關于茶葉飲用與生產經驗的描述,這從側面折射出茶文化作為一種制度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形成的影響。例如“清明發芽,谷雨采茶”;“立夏茶,夜夜老,小滿過后茶變草”等農諺,直至今日,也散發著奪目的科技光輝。反觀英國,由于英國本土并不產茶,所以有關茶葉的諺語少之又少。但是英國也有特有的茶制度文化,比如給服務員付小費的做法就起源于英國的茶葉制度文化。在早些年,茶室的服務員將一個上鎖的小盒子放在桌上,盒上刻著T、I、P、S四個字母,全稱是“ToInsurePromptService”(為保證快捷的服務)。假若客人想早點得到服務員的服務,早點享用茶水,他就要在盒子中放入一枚硬幣。至此,付小費習俗初見雛形,并逐漸蔓延。
1.3行為文化方面的差異性
所謂茶葉行為文化,即指人們在生產茶葉、消費茶葉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可以心領神會的行為模式。以飲茶禮儀為例,中國人覺得飲茶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并非要恪守固定的形式。中國人一貫信奉以茶待客,客來敬茶;向客人奉茶時,茶水以七八分滿為宜;向客人上茶時,以右手端茶,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這些都是中國人約定俗成的敬茶禮儀。反觀英國人,他們一天要喝五次茶,早上起床后喝一杯EarlyMorningTea;上午11點左右喝一杯Eleven’sTea;中午吃午飯時要喝一杯MilkTea;下午五點左右要喝Fiveo’clockTea;晚上睡覺前喝AfterDinnerTea。飲茶儀式正規而固定,反映了英國人嚴謹的個性。
1.4心態文化方面的差異性
所謂茶葉心態文化,就是人們由于受到茶葉的影響而逐漸衍生出的價值理念、審美情操和思維模式等,這屬于精神層面的文化。很明顯,中國茶葉心態文化,受到儒家、道家和釋家三家文化的深刻影響,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高雅深沉的整體格調。中國人一貫將飲茶視為一種情感釋放與精神激勵。英國人將飲茶更看作是一種社交手段,注重一種優雅的品味。
2茶葉翻譯中的跨文化問題
中西茶文化各具特色,在進行茶葉翻譯時,需要考慮到各自的茶文化特點,但是從目前來看,茶葉翻譯現狀并不盡如人意,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茶葉翻譯標準不夠統一、忽視中西茶文化的差異進行生搬硬套地翻譯、沒有采取正確的翻譯技巧與方法,這一系列問題都直接影響茶葉翻譯的效果。在目前形勢下,要進行茶葉翻譯,必須結合中西茶文化差異,否則會鬧出尷尬的笑話,貽笑大方。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來進行茶葉翻譯:
2.1統一翻譯標準
茶葉翻譯的原則是其必須能讓讀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所翻譯的內容是什么,對茶葉產品進行聯想。簡單而言,茶葉翻譯應該做到個性突出、悅耳順口、內涵深厚,能讓讀者產生對茶文化一探究竟的欲望。不得不承認,目前的茶葉翻譯處于一片混亂的狀態中,國外不少讀者難以從茶葉的翻譯中了解到茶葉所屬的類別。所以翻譯者應該結合中西茶文化的特點進行合理翻譯,比如可以將茶分為四大類別,分別是Non-fermented(不發酵茶)、Partiallyfermented(部分發酵茶)、Post-fermented(后發酵茶)和Completelyfermented(全發酵茶)。在Non-fermented范疇下,主要有GreenTea(綠茶);在Partiallyfermented范疇下,主要有OolongTea(烏龍茶);在Post-fermented范疇下,主要有PuerTea(普洱茶);在Completelyfermented范疇下,主要有BlackTea(紅茶)。這樣的細分方法尤為必要,可以讓讀者一目了然地知道茶葉的類別,順利達到翻譯目的。
2.2結合中西茶文化差異進行翻譯
中西方茶文化具有鮮明的特點,出于兩種文化的差異性,茶葉翻譯應該多考慮英國讀者的語言習慣,使用合適的詞語,以此符合他們的思維方式。例如,漢語中的“茶”字與其英語相對應的“tea”的概念不盡相同。英語語言已經將“tea”的詞義進行了一定拓展,即“tea”不僅指“茶葉”“、茶樹”等淺顯易懂的意思,還特指下午五六點鐘的下午茶。再比如,中國“黑茶”通常被翻譯成“DarkTea”。在英語中“,dark”意指“暗”,也帶有“憂郁的”“、無知的”的意思。如果將“黑茶”翻譯成“DarkTea”,是很難得到西方人的歡迎的。其實,黑茶是中國的茶葉特產,可以直接采取“Heicha”的拼音譯法,這樣還能吸引西方人對該茶種的好奇心。又比如,中國“紅茶”的正確翻譯是“BlackTea”。這是由于我們中國人更加看中茶水的顏色,紅茶泡出的茶湯顯紅色;而西方人更加看重茶葉本身的顏色,覺得紅茶的茶葉顏色是黑色的,所以翻譯為“BlackTea”,如果將紅茶翻譯成“RedTea”,顯然是不妥當的,不符合西方人的認知習慣。
2.3采取合適的翻譯技巧與方法
在茶葉翻譯中,采取有針對性的翻譯技巧與方法至關重要,這樣有助于事半功倍地完成翻譯目標。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翻譯技巧與方法:
2.3.1直譯法。
使用這種翻譯方法的條件是原語與目的語受眾的認知環境沒有太大差別,對相關事物的認知角度、價值理念等趨于一致,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直譯法。絕大部分茶葉翻譯都可以采用直譯法。比如“武夷巖茶”被翻譯成“RockTea”,我們都知道武夷巖茶是于山間巖石上長大的,使用“rock”一詞,可以凸顯武夷巖茶的堅強品格,而且“rock”還帶有動感、激勵的含義,將“武夷巖茶”翻譯成“RockTea”恰到好處。還有其他一些茶葉品種也可以使用直譯法,比如將“粉末綠茶”翻譯成“PowderedGreenTea”;將“劍片綠茶”翻譯成“SwordShapedGreenTea”,這樣的翻譯淺顯易懂,一目了然。
2.3.2音譯法。
對于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葉,使用音譯法再好不過。在翻譯一些比較著名地茶葉類別,但是又沒有相對應的英語詞匯時,可以使用音譯法,比如將“西湖龍井”翻譯為“XihuLongjingTea”;將“洞庭碧螺春”翻譯為“BiLuoChunSpringSnailTaiHu”將“安溪鐵觀音”翻譯為“AnxiTieguanyinTea”等。這樣的翻譯法還可以進一步弘揚我國的茶文化,吸引西方人對中國茶文化的興趣。
2.3.3意譯法。
這種翻譯法具有一定的難度,由于文化背景、思維觀念、審美理念等因素的差別,原語和目的語受眾的認知通常不同,有時候甚至南轅北轍。這時候,翻譯者就要適當應用增加、刪減、改寫等手段,表達出交易意圖。比如將“青沱”翻譯為“AgeBowlPuer”,這種翻譯提供了“普洱生茶”的認識語境。再比如福建“鐵觀音”茶葉也是使用意譯法,西方人都知道觀音是佛教人物,“鐵”和“tea”的發音比較接近,所以將福建“鐵觀音”翻譯為“TeaBuddha”,就將鐵觀音這款茶種與中國佛教思想有機結合在一起,真實呈現了中國茶文化的魅力。總之,在茶葉翻譯中采用意譯法,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力求使信息意圖真實展現出交際意圖。
3結束語
中西茶文化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方面都各有差別,在進行茶葉翻譯時,要充分考慮中西茶文化特點,綜合使用各種翻譯方法與技巧,力求真實體現茶文化的魅力與風采,使我國茶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和發展。
作者:劉揚敏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3]蔡榮章.茶道入門三篇———制茶,識茶,泡茶[M].北京:中華書局,2007:30;24.
[4]曹軍.語境下的隱喻理解[J].巢湖學院學報.2006.1,143-147
[5]賀娟.語境對語篇功能的多元制約效應[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7,83-85
[6]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 文化生活 中華民族 俄羅斯民族
同樣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中華民族和俄羅斯民族由于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及社會歷史進程的不同和差異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生活模式。研究兩國的飲食文化不僅有利于促進中俄文化的發展,更能為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
一、兩國文化的起源
文化這一概念歷來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因為文化本身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會有相關的文化綜合體出現,然后經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斷繼承、發揚、改進和積累,形成一個逐漸趨于成熟的文化綜合體模型。這個過程告知我們文化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擁有自己種族延續歷史過程的鮮明特性。每個民族在不知不覺中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殊文化并且在不斷繼承和發揚。
1.中國文化的起源
經過五千年的風雨洗禮,華夏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文明不斷發展延續、創造出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先后經歷了巫山人——元謀人——南田人——北京人——山頂同人幾個發展階段,初步形成了三大文化區:河洛文化區、海岱文化和江漢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了第一次全國大融合。到了秦漢之際,由于秦始皇一統天下,通過戰爭消除了北方的威脅,終于形成了地域包括長城以南,有共同文化、共同語言的漢族。以儒、道、釋為支柱諸子百家并行發展的思想文化構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雖然中華民族文化經歷了時期的封閉落后,但如今已與世界文化接軌并不斷發展。
2.俄羅斯文化的起源
俄羅斯民族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9至13世紀古羅斯民族時期。因為俄羅斯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鄰歐亞大陸各發達的國家,地理位置相對開闊,與外界有一個廣泛的聯系,所以自古羅斯民族至今俄羅斯民族在熏陶西方文化、沐浴東方文化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形成了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文化概念。
二、中俄兩國飲食文化差異對比
吃穿住用行是一個人存活在這個時間最基本的要求,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不能離開這些。這其中吃又排在首位,即飲食。吃什么、怎么吃,一個地區或者民族的飲食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而中俄兩國的飲食文化的差異很自然地就成為兩國民族性格差異的一種外在表現。
1.中國的飲食文化
(1)酒文化。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時期,且種類繁多,是中國文明的標志之一,有深厚的內涵。意境說:中國人飲酒講究意境,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就酒醒花前坐、酒醉花下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品德說:中國人喝酒講究酒德,即喝酒、敬酒是要有禮有節,“酒能養性亦能亂性”。
(2)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世界聞名,是茶的故鄉。中國人喜歡喝清新淡雅的綠茶,用沸水沖泡,香氣四溢,再配置以茶道器具特別是紫砂壺一類,充分體現了清新淡雅之意境及君子之風。
(3)食文化。中國的食文化講究博大精深。中國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豐富,招待客人往往是一桌豐盛的菜肴方見主人的熱情及對客人的重視,例如滿漢全席在極盡奢華的同時,也展示出主人對客人的重視程度。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一道菜便詮釋了一種文化理念和內涵。中國飲食文化可以與時代、地域、技法及喜好程度等劃分開來。例如在中國比較聞名的各大菜系之分。中國飲食文化講究的是慢補調養之說,陰陽五行、葷素搭配。
2.俄羅斯飲食文化
(1)酒文化。俄羅斯的酒伏特加起源于水,人們賦予酒“生命之水”一說。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處于高緯度,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俄羅斯人用酒來取暖,抵抗嚴寒。伏特加是俄羅斯的一種民族品格象征。自由說:俄羅斯人喝酒豪邁、大方,不勸酒直到喝倒為止,希望在酒的世界中擺脫束縛、得到解脫。逃離說:俄羅斯人喜歡喝烈酒,希望烈酒能麻醉自己甚至是麻痹自己,以逃離生活、遠離塵世。
(2)茶文化。俄羅斯的茶文化歷史并不長,直到十八世紀茶葉才在普通百姓中傳播開來。俄羅斯人喝茶喜歡味道相對較重的紅茶,再配以砂糖、方糖、巧克力等用茶炊引用,展現了俄羅斯人獨特的民族性格。
(3)食文化。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位于高緯度,所以一般人都喜歡喝烈酒,除此之外俄羅斯人還喜歡油大味厚、味道濃重的食物。他們以面食為主,用黑麥烤制的面包,即大列巴。在中國哈爾濱的一些大商場中會出售一些名為俄羅斯列巴的大型軟面包。但是一些從俄羅斯回來的人經常說這樣的列巴不正宗,正宗的還是那些黑黑的可以打碎茶杯的大面包。除此之外,魚子醬、酸牛奶、咖啡等是俄羅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雖然俄羅斯的傳統美食不如中國一樣精致,但是在粗獷、隨便的背后詮釋了俄羅斯人樸實無華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生活方式。
三、結語
中國和俄羅斯在世界歷史和文化中都在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文明支系。雖然,文化習俗和文化生活有差異,但是兩國之間、兩個文明支系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認同。我們應把這種精神文明的認同構建成兩國共同發展的深層次資源。
參考文獻:
[1]王洪玲.中俄飲食文化差異探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
[2]王敏,孫鳳波.中俄茶文化之管窺[J].伊利教育學院學報,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