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7:15: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失業保險條例實施細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為建立覆蓋城鄉職工和居民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現就進一步完善我市社會保險制度提出如下意見:
一、建立覆蓋城鄉職工和農村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一)調整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根據《*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和《*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實施細則》(2007年市人民政府令第117號),城鎮各類企業及其職工都應按時足額繳費,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企業按照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20%、職工個人按照工資的8%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職工退休時繳費滿15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對*年底以前在國有、城鎮集體企業工作,因個人原因連續工齡中斷,尚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按照歷年社會保險最低繳費基數和繳費費率,補繳養老保險費至滿15年,辦理退休手續后,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對已經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繳費滿10年但不滿15年的人員,可延長繳費至滿15年,辦理退休手續后,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二)調整完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根據《*市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及有關規定,將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和機關事業單位合同制工人繳納養老保險費的費率由27%調整為33%,其中單位繳費費率由22%調整為25%,個人繳費費率由5%調整為8%。最低繳費基數為參保職工本人檔案工資,本人實際工資低于檔案工資的,以本人檔案工資為準。
(三)調整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障政策。根據《*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試行辦法》,依法被征用土地的農民應全部納入保障范圍。根據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在征地參保人員范圍內,對同期參保、享受待遇不同的人員養老金標準適時進行調整,所需資金在征地參保人員的養老保險基金列支。征地養老人員的養老保障待遇調整,由區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報市勞動保障部門和市財政部門備案,所需資金在征地養老人員養老保障基金列支。
征地參保人員在領取養老金前死亡的,其用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繳納的全部養老保險費,一次性返還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補貼部分不予返還。
征地參保人員和征地養老人員在領取養老金期間死亡,已領取的養老金未超過本人用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的,差額部分一次性返還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補貼部分不予返還。
(四)調整完善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根據國家規定和我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凡與城鎮各類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都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按照規定的標準繳費,享受相應待遇。
(五)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根據《*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暫行辦法》,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將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及其從業人員和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1.建立農村企業和農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企業及其農籍職工以本市上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用人單位按照6%、職工本人按照2%的費率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繳費滿15年的農籍職工,從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的次月起,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2.建立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以個人繳費為主,政府給予適當補貼。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根據預期的待遇水平確定,待遇水平不低于領取時本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導線,繳費標準隨待遇水平的提高進行調整。市和區縣按照規定標準對農村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給予補貼。
3.建立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年底前年滿60周歲、具有本市農業戶籍、在本市居住滿20年、無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按規定享受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待遇。補助資金由市和區縣按照規定標準籌集,確保發放。在《*市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障暫行辦法》實施前,已經建立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費補助制度的區縣,凡超過該辦法規定補助標準的,仍按原標準執行。
(六)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按規定領取就業證、與本市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以下簡稱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和《*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條例實施細則》,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二、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職工和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一)調整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根據《*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規定》,本市城鎮各類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應當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參加統賬結合基本醫療保險的,用人單位按照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9%、職工按照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2%的費率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人單位同時應按照1%的費率繳納門(急)診大額醫療保險費。職工和退休人員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待遇和門(急)診大額醫療費補助待遇。
參加大病統籌基本醫療保險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6.3%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費。參加城鎮個人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應當按規定以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按照6.3%的費率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職工和退休人員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待遇。
調整完善大額醫療費救助政策。*年,將在職職工大額醫療費救助籌資標準由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50元,將退休人員大額醫療費救助籌資標準由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60元。將大額醫療費救助最高支付限額由20萬元提高到25萬元。以后年度大額醫療費救助籌資標準和救助標準,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整。
調整完善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注資政策。按照退休人員的不同年齡段,分別確定不同的個人賬戶注資標準。不滿70周歲的退休人員全年注資480元,滿70周歲的退休人員全年注資600元,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全年注資720元。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注資標準根據基金運行情況適時調整。
(二)調整完善公務員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從*年7月開始,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由單位管理改為全市統一管理,建立公務員醫療補助社會統籌基金。公務員醫療補助經費仍按現行財政管理體制,由市和區縣分別籌集。籌資標準為市財政部門、市勞動保障部門核定繳費基數的5%。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公務員醫療補助社會統籌基金實行單獨列賬,獨立核算,統一經辦。公務員住院醫療、門診特殊病醫療和大額醫療費救助補助標準,公務員發生的門(急)診醫療補助標準和起付標準均執行《*市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暫行辦法》規定的標準。
(三)調整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險政策。根據《*市農民工醫療保險辦法》,用人單位以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按照3.5%的費率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農民工個人不繳費,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待遇及大額醫療費救助待遇。
(四)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根據《*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規定》,從*年1月開始,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學生兒童、無勞動能力的城鎮居民和無養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納入保障范圍。城鎮居民按照規定的標準繳納醫療保險費。對于領取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度殘疾、特殊困難家庭人員和低收入家庭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個人不繳費,政府全額補助。參保人員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待遇。
(五)建立農村企業及農籍職工大病統籌醫療保險制度。農村企業應當按照本市有關規定參加大病統籌醫療保險,企業按照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6.3%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職工和退休人員按照規定的標準享受住院、門診特殊病醫療保險和大額醫療費救助待遇。
(六)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規定》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七)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根據《*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推進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居民按照規定的標準繳費,政府按照規定給予補貼;農村居民患病就醫按照規定享受醫療補助待遇。
三、建立覆蓋城鄉職工的失業保險制度
將失業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由城鎮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擴大到城鄉各類企業、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按照《*市失業保險條例》,城鄉各類企業和用人單位按照單位工資總額的2%、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1%分別繳納失業保險費。職工失業后,按照規定領取失業保險金,并享受醫療補助、喪葬補助等待遇。
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失業保險制度。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失業保險條例》參加失業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失業保險待遇。
四、建立覆蓋城鄉職工的工傷保險制度
將工傷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由城鎮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擴大到城鄉各類企業、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根據《*市工傷保險若干規定》,城鄉各類企業和用人單位以單位工資總額為基數繳納工傷保險費,初次繳費的,按0.5%、1%、2%的行業基準費率確定繳費費率,以后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職業病危害程度等情況調整確定基準費率,職工個人不繳費。職工發生工傷后,按照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工傷保險制度。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工傷保險若干規定》參加工傷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工傷保險待遇。
五、建立覆蓋城鄉職工的生育保險制度
將生育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由城鎮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擴大到城鄉各類企業、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按照《*市城鎮職工生育保險規定》,城鄉各類企業和用人單位按照職工個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之和的0.8%按月繳納生育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費。職工享受規定的生育保險待遇。
建立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生育保險制度。外國人和臺港澳人員可按照《*市城鎮職工生育保險規定》參加生育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生育保險待遇。
六、建立目標考核制度
勞動者因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或已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但未依法繳納保險費或只繳納部分保險費,在保險事由產生時,勞動者無法依相關法律法規領取保險金而受到損害時,其應通過何種途徑獲得救濟,能否請求用人單位為其補辦理社會保險手續,或依民法的規定,向用人單位請求損害賠償? 實務中認為,用人單位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行為違反了行政法規范,但并未違反民法規定,所以法院不予受理,其只能依行政法的規定向勞動保障部門或者稅務機關申訴,請求上述行政機關處理。
筆者以我國臺灣地區社會保險立法、判例及學說為背景,以現行法律法規為基點,結合法理進行討論,以探求社會保險費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以及勞動者權利受侵害時的救濟途徑。
二、我國臺灣地區社會保險立法、判例及學說
關于雇工社會保險立法,以我國臺灣地區與大陸最為相近,且其判例及學說更有造詣,從中可得到啟發。
臺灣地區修正后的《勞工保險條例》第2條列舉了勞工保險有二項:“一 、普通事故保險:分生育、傷病、醫療、殘廢、失業、老年及死亡七種給付。二 、職業災害保險:分傷病、醫療、殘廢及死亡四種給付。”其規定的保險類型十分詳盡,與大陸《勞動法》第73條第1項規定的社會保險類型基本相同。
臺灣地區修正前的《勞工保險條例實施細則》第24條規定:“本條例第8條第1項第4款、第5款之雇主未依本條例第11條、條12條之規定為勞工辦理加入保險手續以及其他有關勞工保險業務上必要之事務時,除依本條例第83條規定處理外,勞工因此所受之損失,由該雇主或團體比照本條例規定之給付標準負賠償之責。” 王澤鑒先生認為,因該規定具有重要性,不宜在“行政規章”《勞工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中設立,而應在“行政法規”《勞工保險條例》中規定,更為妥當。[①]2001年12月19日修正的臺灣地區《勞工保險條例》吸收了該規定,該條例第72條第1項規定:“投保單位不依本條例之規定辦理投保手續者,按自雇用之日起,至參加保險之日止應負擔之保險費金額,處以二倍罰鍰。勞工因此所受之損失,并應由投保單位依本條例規定之給付標準賠償之。”第2項規定:“投保單位違背本條例規定,將投保薪資金額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者,自事實發生之日起,按其短報或多報之保險費金額,處以二倍罰鍰,并追繳其溢領給付金額。勞工因此所受損失,應由投保單位賠償之。”此規定概括了實務中勞動者因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以及用人單位已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但未依法繳納保險費或只繳納部分保險費之情形。
在臺灣地區,對此有兩種救濟途徑。實務上認為,應依民法一般原則,雇主負侵權損害賠償之責。舉例如下:雇工甲于1966年2月在乙公司任職,1971年12月21日,甲在外出執行職務時,被他人所殺,其親屬要求按《勞工保險條例》之規定受領喪葬津貼及遺屬津貼。原審法院以“臺灣民法”第28條之規定,[②]認為:法人的董事或職員,因執行職務而加于他人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的,是指雇員的積極行為而言,而不包括消極行為在內。從而乙公司不為甲辦理加入勞工保險手續既為消極行為,甲的親屬不得據以求償。況且甲系被他人殺害,與執行職務無關,甲的親屬不得請求保險給付。臺灣地區“最高法院”《1975年臺上字第2263號判決》,其判決理由稱:查(民法)第28條所謂“因執行職務所加于他人之損害”,并不以積極執行職務行為而生之損害為限,如依法律規定,董監事負執行該職務之義務而怠于執行時所加于他人之損害,亦包括在內。又公司之職員,合于《勞工保險條例》第8條規定時,[③]該公司應為之辦理加入勞工保險手續,如有違背,應受罰鍰處分(《勞工保險條例》第12條、第83條)。[④]從而乙有義務為甲辦理加入勞工保險手續而怠于辦理,致生損害于上訴人時,依上說明,尚難為不負責任。[⑤]臺灣地區學說認為,臺灣地區“最高法院”的判決理由是基于臺灣地區民法第 184 條第2項規定: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于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梅仲協先生解釋為:所謂保護他人之法律,系指一切維護個人利益之公私法規而言,但其專以維持公安或保護國家之法律,則不包括之。下列各種法規,均屬保護他人之法律,且甚屬重要者:(1)刑事法規。(2)警察法規。(3)民事法規。[⑥]
王澤鑒先生則在同意此觀點的基礎上,又提出勞工可依契約之附隨義務獲得救濟。他認為,勞動契約系屬于一種繼續性、具有強烈依賴性之特別結合關系,因而也產生眾多附隨義務。如雇工的忠實、注意、通知、競業限制、保密等附隨義務;雇主為雇工提供安全衛生、休假等附隨義務。其特別強調,雇主為雇工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亦屬雇主之附隨義務。他繼而認為,依《勞工保險條例》的規定,雇主有為勞工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義務。雇主違反此項義務者,應依條例第83條規定,受罰鍰處分。[⑦]《勞工保險條例》屬行政法,雇主所負之義務,對主管機關而言,系屬公法義務,惟保護勞工之立法,亦具有私法上之效果。此可分為二個方面:一是保護勞工之立法,依其性質得為第184條第2項所稱“保護他人之法律”,雇主違反該規定,對于受害人應負侵權責任。二是保護勞工立法,亦得形成勞動關系之內容。基于勞動關系的本質及誠實信用原則,為雇工辦理加入勞動保險,系雇主在勞動契約上所應負之附隨義務。其因可歸責于雇主之事由未予辦理,致雇工或其他得依《勞工保險條例》請求保險給付之受益人,受有損害時,雇主應負債務不履行之賠償責任。關于損害賠償范圍,原則上應包括保險事故發生時所得請求之保險給付,但應扣除雇工依法所應負擔之保險費。[⑧]王澤鑒先生從勞動契約的本質出發,以契約上附隨義務理論進行探討,認為在勞動契約上雇主有為受雇人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附隨義務,在雇主不履行該附隨義務時,屬債務不履行,雇主對雇工所受損害應負賠償責任。他認為,對勞動關系上附隨義務概念和內容的研究,對充實勞動契約內容,建立勞動契約完整理論體系,促進勞動契約的社會化,具有重大貢獻。筆者認為,該理論的提出,為我們健全處理社會保險費糾紛機制,以及開辟何種通道以讓雇工獲得最為便捷的救濟,具有借鑒意義。
三、我國大陸關于社會保險立法
社會保險事關社會勞動力之生產與再生產,以及社會穩定的大局,于國于民至為重要。在我國,社會保險制度被確立為憲法原則。《憲法》第14條第4款:“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第45條第1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勞動法》是貫徹《憲法》關于勞動和社會保險的專門法律,其第72條規定:“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第73條第1款規定:“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一)退休;(二)患病、負傷;(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四)失業;(五)生育。”該所列舉的保險類型,涵蓋了社會保險的各個方面。為使《憲法》、《勞動法》關于社會保險的規定具體化,國務院相繼出臺了《失業保險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工傷保險條例》等行政法規,以及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出臺了與之配套的地方法規和規章,形成了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險立法的完整體系。
社會保險費的范圍包括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以下統稱社會保險費),其征收、繳納均適用《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規定。《勞動法》第100條規定:“用人單位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的,可以加收滯納金。”《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第4條第1款規定:“繳費單位、繳費個人應當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第13條規定:“繳費單位未按規定繳納和代扣代繳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保險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不繳納的,除補繳欠繳數額外,從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滯納金。滯納金并入社會保險基金。”第26條規定:“繳費單位逾期拒不繳納社會保險費、滯納金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申請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征繳。”
由此可見,用人單位有為勞動者辦理加入社會保險手續,以及有為勞動者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用人單位違反該義務,應由勞動保險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加收滯納金,申請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征繳。據此,有觀點認為,用人單位未履行上述義務時,勞動者只能向行政機關申訴,由行政機關依法處理,而不能依民事訴訟途徑獲得救濟。
依臺灣《勞工保險條例》第17條第1、2項和第72條第1、2項之規定,投保單位未按規定繳納保險費的,逾寬限期間則加收滯納金,加征滯納金后仍未繳納的,保險人對投保單位應繳的保險費及滯納金依法訴追,以及處以罰鍰。罰鍰經催告仍不繳納的,移送法院強制執行。此處的“保險人”,為主管機關設立的勞工保險局,辦理勞工保險業務,屬于行政機關。此“保險費及滯納金依法訴追”,以及罰鍰“移送法院強制執行”均為行政機關的職責。
此規定與大陸《勞動法》及行政法規的規定基本相同,但在臺灣判例及學說上,均認為雇工可依民事訴訟途徑獲得救濟。而當其對雇工應依 “民法”中的一般侵權責任作為請求權基礎,還是依“契約法”中的契約之附隨義務不履行所生損害賠償責任作為請求權基礎,兩者中何者對雇工的保護更為周到和妥當,以及何者更符合法之目的而進行探討時,我們卻在為勞動者的該項權利是否應受民法保護而爭論不休。在大陸,勞動者的權利受侵害時,首先則要審議該權利是否屬于民法保護范圍。若屬之,則還要經過勞動仲裁的“閘門”(前置程序),然后才能“游到”民事訴訟“渠道”,可謂費盡周折。由此可見,大陸與臺灣地區在社會保險立法上雖為相近,但在法理念上兩者相去甚遠。
四、社會保險法律關系
依傳統民法理論,勞動法屬民法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分工,以及現代大工業化的形成,勞動法的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調整勞動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顯露出其特有的個性特征。勞動法律規范是一種兼有民事和行政管理特點的特殊法律規范,涉及到政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三方的法律關系。在一定條件下,還涉及到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此可能形成四方的法律關系。社會保險關系是勞動法律關系中的一個分類,其一般涉及到行政機關、用人單位、勞動者和金融機構四方的法律關系。其所涉及的法律關系,如圖所示:
社會保險關系圖解[⑨]
注:
①繳費行政關系行政爭議
④領款民事關系
②勞動關系勞動爭議
⑤繳費行政機關
③委托民事關系
⑥領款行政關系
從上圖可知,社會保險關系具有四個方面的法律關系:1、用人單位、勞動者與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之間形成行政法律關系,用人單位、勞動者因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者因領款而引起的爭議屬于行政爭議。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形成勞動法律關系,雙方因繳納社會保險費引起的爭議屬于勞動爭議。3、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形成民事法律關系,雙方因保險金引起的爭議屬于民事爭議;4、勞動者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形成民事法律關系,雙方因領款引起的爭議屬于民事爭議。
勞動法是保護勞動者的法,其兼有公法和私法的雙重屬性。用人單位繳納社會保險費既是其應承擔公法上的義務,也是其應承擔私法上的義務,即既是對國家的義務,也是對勞動者的義務。繳納社會保險費是維護國家正常的勞動管理秩序,也是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用人單位不履行繳納社會保險費義務,擾亂了國家勞動管理秩序,應受行政法的制裁,同時也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時得不到救助,生活失去依靠。
《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第26條規定:“繳費單位逾期拒不繳納社會保險費、滯納金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申請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征繳。”此規定社會保險費由行政機關征收,是行政機關的職責。但并不排除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手續(《勞動法》第72條),以及繳納社會保險費對勞動者所生損害賠償之責任。《民通則法》第106條第1項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手續和繳納社會保險費,既是法人承擔的“合同義務”(勞動合同),又是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的“其他義務”(《民通則法》第106條第1 項),該條中的“其他義務”,是概括性規定,應包括法定的及當事人約定的義務。據此,用人單位應承擔民事責任。
五、社會保險爭議案件的處理
社會保險金用通俗的話說是勞動者的“活命錢”,因此在解決勞動爭議時,本應盡可能使處于社會弱勢群體的勞動者能夠通過簡單、快捷且收費低廉的司法程序獲得救濟,而不應人為設置繁瑣的程序阻礙勞動主張權利。那種以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范圍為由駁回勞動者的起訴,剝奪了勞動者的訴權。此舉不但是違反了《勞動法》第2條、《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2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的規定,而且與勞動法偏重保護處于弱者地位的勞動者之精神相悖,更不符合司法為民的要求。
有觀點認為,江蘇省高級法院于2001年10月30日下發的“蘇高法[2001]319號”《2001年全省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在第二部分第2條中規定:“涉及城鎮企業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的案件,如企業已經參加社會統籌的,不屬于勞動爭議案件。有關鄉鎮企業職工追索退休金,退養金的案件,如勞動合同對社會保險問題有約定的,可按合同約定處理;沒有約定的,不能判決鄉鎮企業支付相關保險費用。”按上述規定,城鎮企業“已經參加社會統籌的,不屬于勞動爭議案件”,法院當然不能受理了。我們且不討論江蘇省高級法院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但江蘇省高級法院從行政法方面規定是正確的,企業已參加統籌并已經繳費,社會保險機構若不支付勞動者社會保險金,發生爭議的主體是用人單位或勞動者與社會保險機構之間的爭議。而社會保險機構是國家行政機關,當然不屬于勞動爭議案件。江蘇省高級法院的規定并沒有涉及用人單位未繳或少繳保險費的情形。所以,江蘇省高級法院的規定并不適用于本文討論的案型。至于鄉鎮企業職工追索退休金,退養金的案件,類似于臺灣地區《勞工保險條例》第8條規定的“任意的被保險人”,其是否加入社會保險任其自由,愿意加入保險的,得參照該條例的規定辦理。[⑩]因鄉鎮企業未納入《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第3條規定的征收范圍,若鄉鎮企業與職工之間沒有加入社會保險合同的約定,“不能判決鄉鎮企業支付相關保險費用”的規定是正確的。[11]
還有觀點認為,要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有無對繳納社會保險費進行約定,若有約定法院可按當事人的約定處理,沒有約定的,法院不能處理。筆者認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是強制性義務,不應由合同來約定。當然,合同有約定的,可按約定處理,這種約定應以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或在法定基礎上的優惠保險待遇為前提;合同沒有約定的,應按法定處理,法院不能以當事人未約定為由,而拒絕裁判。王澤鑒先生認為,雇工可依契約附隨義務,主張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而在《勞動法》第72條規定看來,應為強行性規范,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是法定義務,而無須當事人的約定,勞動者可依勞動合同請求用人單位承擔因其違約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
實務中,存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和勞動關系終止后,以及勞動者退休前和勞動者退休后因繳納社會保險費而發生的爭議等諸多情形。司法實踐中,因分別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1、用人單位已經參加了社會統籌,但未繳或少繳社會保險費的處理
(1)勞動者退休前,無論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關系是否存續,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應有程序選擇權,即勞動者既可以向行政機關申訴,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勞動者選擇行政申訴的,由行政機關責令用人單位繳納;勞動者選擇民事訴訟的,由法院判令用人單位繳納,或判決用人單位負未繳納社會保險費而對勞動者所生損害賠償之責任。
(2)勞動者退休后,其同樣有上述的程序選擇權,但應視勞動者的具體請求而定。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繳納保險費的,可判令用人單位繳納保險費;勞動者請求用人單位賠償因未繳或少繳保險費而造成的損失,法院可判決用人單位賠償,賠償的標準可參照同類型勞動者退休后的待遇。
2、用人單位未參加社會統籌的處理
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養老金、失業金等社會保險金,由專門機構經辦,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根據國家規定分別按一定比例繳納,為保障勞動者退休、失業、患病、工傷、生育后的生活或醫療等需要而籌集的專項基金。根據法律規定,勞動者退休后,用人單位沒有為勞動者發放工資的義務,勞動者從社會保險機構領取保險金用于滿足生活的需要。但該規定所指是用人單位沒有參加社會統籌,而由用人單位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的標準,由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因此,上述費用應屬于工資性質。據此,筆者認為,此種情形勞動者亦可通過行政和民事訴訟途徑解決:
(1)勞動者可向由行政機關申訴,由行政機關責令用人單位參加社會統籌并繳納保險費。
(2)勞動者亦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由法院判令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手續,或判令其向勞動者支付保險金(工資),支付的標準可參照同類型勞動者退休后的保險金待遇。
六、結語
市場經濟中,用人單位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般不愿意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國家用行政法的強制性規范,授權有關部門強制征收,目的是保證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但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手續,以及未繳納社會保險費,同時也侵害了勞動者的私權利,應賦予勞動者依民事訴訟途徑進行救濟的權利,勞動者應以《民法通則》第106條第1項法人違反“合同義務”或不履行“法定義務”,“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作為請求權基礎。究是依“合同義務”(契約責任),還是依“法定義務”(侵權責任)更為合理?以王澤鑒先生的“契約義務”學說更具說服力。但筆者認為,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手續及繳納社會保險費,應為“契約之主義務”,而非“契約之附隨義務”。
[①]王澤鑒著:《雇主未為受雇人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民事責任》,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2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第225-239頁。
[②]臺灣地區民法第 28 條:“法人對于其董事或其它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于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
[③]臺灣地區《勞工保險條例》,修正前為第8條,修正后第6條。
[④]臺灣地區《勞工保險條例》,修正前第12條、第83條,修正后第71條、第72條。
[⑤]王澤鑒著:《雇主未為受雇人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民事責任》,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2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第225-239頁。
[⑥]梅仲協著:《民法要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第191頁。
[⑦]臺灣地區《勞工保險條例》,修正前第83條,修正后為第72條。
[⑧]王澤鑒著:《雇主未為受雇人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民事責任》,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2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第225-239頁。
[⑨]圖為南京大學法學院黃秀梅副教授所繪,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黃教授的悉心指點,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⑩]王澤鑒著:《雇主未為受雇人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民事責任》,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2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第225-239頁。
1.與企業形成勞動關系的外籍人員和港、澳、臺人員,不列入工傷保險基金統籌范圍。發生工傷后,可以進行工傷認定、評定傷殘等級,工傷待遇由企業支付。
2.企業集團中的事業單位,已參加了養老保險和大病醫療費用統籌的,應當參加工傷保險基金統籌。
3.非獨立法人的企業,已在企業所在地的區、縣參加養老保險、大病醫療費用統籌的,要求在企業所在地的區、縣辦理工傷保險參保手續的,或企業集團下屬的獨立法人單位,要求到企業集團所在地的區、縣辦理參保手續的,經企業主管部門同意,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批準,其工傷保險也可以在企業所在地或企業集團所在地的區、縣辦理參保手續。其工傷認定、工傷評殘、工傷保險待遇核定也由該區、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辦理。
4.參統企業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基數不包括返聘的離退休人員和實習人員,但聘用的離退休人員和實習人員發生工傷,可以進行工傷認定、評定傷殘等級、核準待遇,聘用的離退休人員工傷保險待遇由聘用單位支付,實習人員先由企業墊付。
二、工傷認定范圍
5.第六條第(一)項中“本單位負責人臨時指定的工作的”是指企業職工在執行本單位當班的班、組長以上領導臨時指派的與企業生產或職工正常工作有直接關系的任務;“緊急情況”是指企業出現險情,急需處理解決而又來不及請示單位負責人的情況。
6.第六條第(二)項中“本單位負責人”是指本單位相當車間主任級以上負責人。
7.第六條第(三)項中“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是指企業職工的工作崗位是在有職業危害因素的環境中。“職業病”必須是經市衛生局指定的職業病診斷醫院在其職業病診斷范圍內予以確診,并符合衛生部、勞動人事部、財政部、全國總工會頒布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87〕衛防字第60號)中列入名單的職業病。
8.第六條第(四)項中“生產、工作的時間”包括本單位領導(含當班班長、組長)同意和安排的加班加點工作時間;“不安全因素”主要指職工在生產工作的時間和區域內,企業設備設施的缺陷、或生產工作環境不符合國家法規要求、或不可抗力的意外災害(如廠房倒塌、洪水、泥石流、地震)等因素。
9.第六條第(五)項中“因履行職責遭致人身傷害的”是指職工在生產工作的時間和區域內,在其工作崗位上和履行職責范圍內的職責時遭致人身傷害的。
10.第六條第(八)項中“因公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是指單位派去境外、國外及外省市出差或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外出執行工作任務,并在外出時間段內與所應從事的工作任務有直接聯系的行為;“意外事故造成的傷害”,是指非職工本人主要責任或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傷害;“失蹤的”是指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宣告失蹤的。
11.第六條第(四)項和第(八)項中“突發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經第一次搶救治療后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持有當地醫院初次診斷證明,并經勞動能力鑒定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部分或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不能認定工傷。
12.第六條第(九)項中“在上下班的規定時間”是指職工自居住地至單位或工作地點之間的實際路程和所乘交通工具核定的所需的時間;“必經路線”是指只要行進方向、途經路線基本合理;屬于因為上夜班等特殊情況需提前上班的,應有證明人和單位出具的相關證明;“發生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道路交通機動車事故”,是指本人“負部分責任”或“同等責任”。非道路交通機動車事故,或由于機動車急剎車造成乘車人員傷害而未構成交通事故的,不適用于本條款(售票員、司機除外)。
13.第七條第(二)項中“自殺”,是經公安部門確認并出具結論的。“自殘”,是主觀意識決定的行為,造成的后果應有企業及現場目擊者或知情者的證明材料或證言。
14.第七條第(五)項是指職工為達到破壞或報復目的而違章操作;以獲取賠償為目的制造事故;不采取遏制事故措施任其擴大事端;同一違章行為已告知當事人并有書面記錄而屢教不改的。
15.工傷、職業病能否導致其他疾病或傷害的,應由本人或單位委托市級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其鑒定結論做為認定工傷的依據,鑒定費用由個人或單位負擔。如果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鑒定結論有疑議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需委托勞動鑒定機構或者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
三、工傷保險待遇
16.工傷職工傷愈后繼續工作,因生產原因不能安排工作的,工資待遇扣除各項保險費以后,不得低于本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
17.掛號費只報銷普通門診或急診掛號費;診療費、住院費、藥費等醫療費按工傷保險醫療管理有關規定報銷。
18.醫療期滿仍不能正常工作需要繼續治療的,必須有醫院證明,其醫療費用予以報銷,但不享受工傷津貼待遇,按病假的有關規定執行。
19.工傷人員舊傷復發,由工傷定點醫院在“診斷證明書”中出具診斷結論,區(縣)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其費用按工傷保險醫療管理有關規定報銷。
20.工傷職工工傷保險待遇,采取四舍五入的計算方法,精確到元。
21.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領取的范圍是指具有城鎮戶口的傷殘職工與企業協商一致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將本人檔案移交街道勞動行政部門管理并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員。其費用由企業支付,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審核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同時,在《工傷證》中注明終止工傷保險關系并加蓋公章。
非城鎮戶口的傷殘職工,與企業協商一致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的,也可辦理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手續,其費用由企業支付。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核準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同時,收回《工傷證》,終止工傷保險關系。
22.供養親屬的范圍按照《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的規定執行。供養親屬是指男年滿60歲,女年滿50歲,或經勞動鑒定委員會、司法鑒定部門鑒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者;或經街道、鄉鎮級政府證明沒有生活來源者。
23.遺屬領取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有關規定執行。發生爭議的可向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
24.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領取范圍,是1996年10月1日以后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的傷殘職工。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工亡補助金領取的范圍是1996年10月1日以后發生工傷及職業病傷殘程度達到等級或因工死亡的職工,在2000年4月1日前,其費用由企業支付,4月1日之后,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基金統籌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由企業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和工亡補助金在工傷保險基金中列支。
25.1996年10月1日前工傷職工傷殘達到1~4級的在享受傷殘撫恤金期間或養老期間死亡時,發給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喪葬補助金、遺屬撫恤金。2000年4月1日前,其費用由企業支付;4月1日之后,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基金統籌的,其費用在工傷保險基金中列支。
26.交通事故引發的工傷,在獲得賠償前,先由企業墊付有關醫療、津貼等工傷保險待遇,獲得交通賠償后進行扣除。因交通肇事逃逸,找不到責任者時,由企業先行支付有關工傷保險待遇。一年后仍不能結案的,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予以結算。
27.職工在境外發生工傷,應先由企業墊付有關醫療、津貼等工傷保險待遇,待境外賠償之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再予以結算。
28.企業為職工建立了商業保險的仍可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工傷者所獲得的交通事故賠償,其賠償總額超過《規定》的工傷待遇標準的,不再享受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29.工傷事故涉及第三方責任時,應由第三方先行賠付,其賠償總額超過《規定》的工傷待遇標準的,不再享受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喪葬補助金或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如賠償費用低于工傷保險待遇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補足差額部分。
30.企業應自2000年4月1日參加工傷保險基金統籌,《規定》實施以后參加工傷保險基金統籌的企業,應自2000年4月1日起補繳工傷保險費;新辦企業,應從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繳納工傷保險費。
31.企業拖欠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在拖欠期間職工發生工傷事故,由職工所在企業按《規定》支付各項待遇。企業補繳工傷保險費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予以結算。
32.已按《規定》繳納工傷保險費的企業,其工傷人員的工傷保險待遇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按照工傷保險基金列支項目予以支付;未繳納工傷保險費的由企業負責支付。
33.外商投資企業中方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的,其工傷人員的工傷待遇,由街道勞資部門負責發放,填寫《北京市企業勞動者工傷保險基金支付月報表》,到區(縣)社保經辦機構辦理手續。有關工傷保險待遇支付、醫藥費報銷手續,按有關規定執行。
四、工傷保險基金費率
34.企業集團中的事業單位,按社會服務業的費率繳納工傷保險基金。
35.企業集團的管理本部參加工傷保險,按金融保險業的費率繳納工傷保險基金。
36.企業的工商營業執照中有多種經營項目的,其工傷保險費率按其《營業執照》中經營項目的第一項確定。
37.企業以上一年核定的被保險人月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每月以實際職工人數,繳納工傷保險費,每月繳費要向區、縣社保經辦機構報告企業職工增減情況及花名冊。
38.工傷保險基金以企業報送的統計年報的工資總額為計提基數(計提到元)。低于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以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為計提工傷保險基金的基數;高于本市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00%的,以本市上年度職工社會平均工資300%為計提工傷保險基金的基數。無統計年報的企業,按本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做為計提工傷保險基金的基數。
五、勞動鑒定
39.工傷評殘按屬地管理的原則,由企業所在區、縣的勞動鑒定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工傷評殘工作。
40.職工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后,單位不按時為其申請工傷等級鑒定的,區、縣勞動鑒定委員會辦公室對個人申請鑒定工傷等級的應予以受理。但個人應按規定提供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工傷的審批材料;工傷定點醫療機構和初次治療工傷的醫療機構出具的工傷、職業病診斷結果和醫學檢查的病歷資料等。
41.在重新鑒定期間,原勞動鑒定結論仍然有效,職工按原勞動鑒定結論享受相關待遇。重新鑒定后從次月起,改按重新鑒定結論等級(標準)享受相關待遇。
六、工傷保險管理
42.區、縣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要建立企業數據庫、企業職工數據庫、工傷職工數據庫,加強基礎管理工作。
43.區、縣勞動保障行政機構,要對每件工傷認定、待遇審批做好建檔工作,存檔的材料為認定和審批時的所有材料(包括調查的各類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