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態資源價值轉化

生態資源價值轉化

時間:2023-06-30 17:21: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態資源價值轉化

第1篇

關鍵詞:食物鏈;價值鏈;加環;食物網;循環農業

1食物鏈加環與價值鏈高效利用

1.1食物鏈與價值鏈的關系

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是各組分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彼此聯系,有機物中貯存的能量在生態系統中逐層傳遞。農產品價值鏈是農業產品生產消費過程中,由于不同農作物商品價值不同、消費者對農產品有不同層次需求,導致其在利用價值上存在不同而建立的鏈鎖關系。價值鏈促使食物鏈向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向調整,使其更符合農業生態系統的經濟收益規律,而食物鏈是引導和建立價值鏈的根基。食物鏈與價值鏈合理配置充分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業生態系統的耦合。

1.2食物鏈的加環

農業生態學原理表明,農業生態系統食物鏈結構對系統年凈生產量有顯著影響。自然生態系統中,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時,由于生物之間存在的食物關系,能量從低營養級向高營養級累積,可認為食物鏈越簡單,凈生產量相對較高;而農業生態系統具有高度受人控制和影響的特殊性,能量沿食物鏈進行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由于能量載體形式本身的使用價值是用來滿足人類需要的。人類對生物種類、產量的調控和產品期望不同,人類需求具有層次性,能量并不是始終向需求層次高的方向累積。為了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高效利用的改造,通過食物鏈“加環”的方式,增加一些食物鏈環節,增加系統的產品和經濟效益。

1.2.1一級產品“加環”

一級產品或剩余有機廢棄物有尚不能供給人類直接使用的部分,可作為次級產品的資源。適當延長食物鏈、加入新的食物鏈環節,使農業生態系統中加環生物加以利用,經過生物轉化利用后,盡可能轉化為價值更高、人類可直接食用的產品,從而將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大幅提高。如將秸稈糖渣等通過加工配合成混合飼料用于養殖,能夠將低價值糖渣轉為高價值的肉、蛋、奶等畜禽產品。然后利用畜禽排泄糞便用于養魚,通過這一環完成由畜禽糞便到鮮魚的轉化。池塘淤泥和魚類排泄的糞便用來增加農田肥力,可使作物增產,完成從低產量向高產量的轉化,整個生產過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1.2.2殘渣食物鏈利用

殘渣食物鏈是指低等動物和微生物分解農業生產的副產物和農業有機廢棄物的過程,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最終利用過程。具有殘渣食物鏈的生態系統有較強的自身調控和適應性能力,能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和物質能量的良性循環。這種方式可以提高農副產品的利用率,也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轉化率。以平菇等食用真菌生產為主的食物鏈加環利用方式迅速發展,如,經濟效益較高的稻草—平茹—蚯蚓—黃鱔殘渣食物鏈模式,平菇可利用稻草中豐富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對粗蛋白及木質素的利用率也達50%;菇渣養蚯蚓對菇渣中的物質和能量利用率很高,但轉化率較低;蚯蚓飼養黃鱔8d后增重38.5%,物質和能量的轉化率均在15%以上。

1.2.3引入捕食性動物

農業生態系統食物鏈結構簡單,引入捕食性昆蟲或動物能夠抑制以一級產品為食的害蟲發生,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減少一級農作物損失。明代《渭崖文集》有關于食物鏈加環的記載,在稻谷種植的農業生產鏈條中加入鴨,鴨能夠捕食破壞稻谷的害蟲,這個食物鏈加環是適宜的,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2食物網優化與循環農業

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結構越復雜,生物食物來源豐富,物質能量流動的渠道越多,形成復雜的食物網,生產力也就越高。因而因地制宜設置農業生產結構和設計農業布局顯得尤為重要,注意群落間的合理搭配,在農業生產中應建立多級循環轉化的綜合結構和多層多種的生產體系,延長農業生態產業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物質、能量的網狀多級綜合利用,對實現物質、能流利用的最大化,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也達到了對環境危害的最小化目的。

2.1北方“四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

“四位一體”庭院循環農業模式是我國北方生態農業發展中形成的最為成功的典型生態模式。這種模式以農業土地資源為根基,充分利用太陽能,以沼氣為紐帶,利用生物轉換技術,種植、養殖業相配合;農戶庭院中,把豬圈和沼氣池建在生產蔬菜的日光溫室中,沼氣池、畜禽圈舍、日光溫室等相互連接,形成“四位一體”綜合生態農業體系。這種生態模式中能量流動轉向人類需求的方向,物質良性循環,資源高效利用,是一種綜合效益明顯的循環農業模式。技術特點為:圈舍的溫度略有提高,為禽畜提供高效的生產條件,可使飼養量增加,畜禽糞便為沼氣池提供了充足的產氣原料;沼氣池因太陽熱能增溫增加產氣量,解決了北方冬季的產氣量少的技術難題。

2.2南方稻田養魚立體生態結構

稻—萍—魚共生的生態農業結構是多層多種的立體結構的成功案例。在南方種植水稻地區廣泛應用,水稻田結合養萍、養魚技術。魚類取食浮游生物和水稻害蟲,減少病蟲害,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魚類的糞便和排泄物作為水稻的肥料,有利于水稻生長。萍既可作為生產沼氣的原料,又可直接作為魚的飼料。畜禽利用和生產沼氣后的畜禽糞便又可返回稻田,促進水稻增產。水稻增產、稻草增加又可為畜禽提供更多的飼料,為稻田提供更多的有機糞肥。稻田養魚立體生態結構廣泛分布在四川、湖南、江蘇、廣東等地區。

3結語

第2篇

1.1資源資產

自然資源資產(下簡稱資源資產)的概念和內涵目前尚未統一,李金昌強調資產是在價值量和所有權基礎上的自然資源存量[1];錢闊、陳紹志側重于資源資產的獲益性[2];谷樹忠偏重于資源所有屬性和價值性能[3]。

要準確地界定資源資產,需要在深入分析資源和資產概念內涵的同時,必須對資源演變為資源資產歷史的過程進行剖析。作者認為,資源資產是具有明確的所有權、且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能夠給所有者帶來效益的稀缺自然資源。資源資產并不是自然資源的別稱,自然資源轉化為資源資產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4]:(1)稀缺,即相對于人類的需求而言,自然資源供給不足,這是資源轉化為資源資產的重要前提;(2)產生效益,效益是資源轉化為資源資產的經濟要素,他既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包括資源所產生的生態效益;(3)具有明確的所有者,只有具有明確的所有權的資源,資源才有可能轉化為資源資產,沒有主體的資源,難以轉化為資源資產。目前,資源資產研究出現了籠統模糊的傾向,有人主張一切自然資源都是資產,這在理論上不可能的,在實踐上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資源資產不是全部的自然資源,只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注意的是,有些自然資源從整體上可以劃分為資源資產,但從局部或者時間上來看,它是為非資源資產。如水資源,根據其時空分布的不同,在缺水地區可以是資源資產,但不能將洪水包括在內,因為洪水它不僅不能給人類帶來效益,相反往往伴隨著巨大損失,正確處理自然資源和資源資產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

1.2資源資產折補

資源資產在投入生產領域或者消費領域,常常伴隨著數量的減少及其質量的下降,當然,對于不同的資源資產而言,質量和數量的變化存在著區別。不可更新資源資產,更大程度上表現為數量的減少,對于可更新資源的資產,如果開發利用在其可更新的承載能力范圍之內,通常表現為質量的下降。

資源資產的減少直接消耗,會產生兩個直接的后果:其一是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其二影響子孫后代的資源資產占有量。

為了維護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了讓子孫后代有一個寬松的資源生存環境,我們不能再按照過去那種通過掠奪性開發資源資產維持經濟的虛假繁榮和社會發展模式,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資源資產數量和質量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通過資源資產功能的恢復或者功能的替代來實現原有資源資產的功能。實現這種方式的有效途徑就是資源資產的折補[5]。

所謂的資源資產折補是指為了維持資源資產功能恒定而進行的價值、技術等方式的補償。“功能恒定”是指資源資產的價值及其服務保持不變。資源資產的價值及其服務是時間和其他與資源資產開發利用有一系列有關因素的函數,在資源資產開發利用過程中,總是伴隨著資源資產數量和質量的變化,資源資產的價值及其服務處于動態之中。假設在時刻a資源資產的價值及其服務功能為A,時刻b資源資產的價值及其服務為B,在b-a時段內,資源資產價值及其服務減少了A-B,資源資產的折補就是通過價值、技術等方式使時刻b資源資產的價值及其服務恢復到A,折補的數量至少為A-B。

2資源資產折補必要性

對資源資產進行折補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現在:

2.1資源資產折補是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

資源資產折補,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源(資產)環境系統、社會經濟系統和是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經濟復合的生態系統。要使此系統健康地發展,相互作用的通道必須通暢,并且是良好互動的。如果資源資產在數量和質量的變化影響經濟發展,必須對資源(資產)環境進行維護,通過資源資產折補可以實現資源資產數量及質量上的“恒定”,才能實現作用的通道暢通無阻。從社會發展來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在四個生產基礎上,即物質產品的生產、精神產品的生產、人的在生產和為上述生產提供物質基礎的資源環境再生產。物質生產解決社會發展主體人的物質需求,該過程消耗大量的資源環境資產,同時將廢棄物排入到環境。資源環境再生產是指為了人的生存需要對人產生的環境問題進行修補,維護生態平衡,避免生態環境破壞惡化的過程。如果每個生產環節出現問題,社會的發展出現障礙,必須對出現問題的生產環節進行調整。資源資產折補是資源環境再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避免資源環境環節出現問題的經濟手段,是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

2.2資源資產折補是維護代際公平需要

代際公平是可持續發展多維組成中的一維,他追求的是不僅同代之間公平,而且代際之間也要公平。資源資產屬于人類的共同資產,它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也屬于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是下一代資源資產的代管者,當然我們也擁有部分資源資產利用的權利。但我們必須強調的是,資源資產的利用不能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如果資源資產的消耗超過了你應有的權限,你必須進行補償,這樣才不能吃我們子孫的“飯”。資產折補就是對資源資產開發利用所造成的損失的一種補償,是維護資源資產數量和質量“恒定”的有利手段,也是維護代際公平的需要。

2.3資源資產折補是保證資源安全的需要

沒有危險、不受威脅或者不出事故,這是《現代漢語詞典》給安全的通俗解釋。資源安全是指資源為人類發展提供穩定的物質支撐或服務,同時不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態。由于資源是多樣的,由此演化出多元的資源安全問題,如水資源安全、礦產資源安全、森林資源安全、土地資源安全等等。資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資源安全關系到民族的興旺、祖國繁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國的資源安全狀況并不樂觀。據研究,在2010、2020年,除了少數礦產資源能夠滿足經濟建設需求之外,絕大多數礦產資源不能支撐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礦產資源資產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為了將資源安全置于安全的閾值范圍內,資源資產折補是重要環節,他至少通過折補戰略,能使現有的資源資產“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給資源安全加上一個安全“閥”,是十分有意義的。

3資源資產折補與固定資產折舊比較

之所以將對資源資產的價值及其服務功能補償稱為折補而不稱為折舊,是因為資源資產與固定資產不同,不能套用固定資產折舊的方式處理資源資產,為了對他們二者加以區別,我們將資源資產的補償稱為折補,當然,資源資產折補與固定資產折舊也存在相似之處。為了正確理解資源資產折補與固定資產折舊,我們對兩者進行比較,見表1。

表1固定資產折舊與資源資產折補比較

比較項目

固定資產折舊

資源資產折補

影響范圍

對當代經濟發展影響

對稅收的影響

對利潤產生影響

對當代的影響

對后代的影響

對社會經濟影響

對生態環境影響

補償途徑方法

通過價值補償,資產得以重置

價值補償

技術補償

功能恢復補償

理論基礎

微觀經濟學

可持續發展理論

方法成熟度

成熟,會計

不成熟,正在探討

4資源資產折補理論與方法

4.1資源資產折補理論

根據價值工程理論,資源資產具有價值,其價值大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V=Fw/Cw(1)

式中,V為資源資產價值;Fw為資源功能值;Cw為實現此功能所應花費的費用。

當資源資產被開發利用,資源資產的價值發生變化,其變化程度可以表示為:

Vw=V1w-Vow

=F1w/C1w-F0w/C0w(2)

式中,Vw為資源資產價值變化值;V0w為資源資產未利用的原始價值;V1w為資源資產被使用后的價值;F0w為資源資產的原始功能;F1w為資源資產被使用后的功能;C1w為實現初始功能所應花費的費用,C0w為實現使用后功能所應花費的費用。

為了實現資源資產的可持續利用,資源資產折補價值至少應該是Vw。

公式(2)太籠統,缺乏可操作性,為了增加其可操作性,必須進行改造。

首先,適當地對資源資產的價值進行適當的分割。將資源資產的價值分為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比較實的物質性的商品價值,即有形的資源資產價值,另一部分是比較需的舒適性的服務價值,即無形的生態價值。這樣,資源資產的綜合折補數額就是有形的資源資產價值和無形的生態價值兩部分折補之和,由此得到如下方程式:

V折=V1+V2(3)

V折為資源資產折補值,V1為有形的資源資產價值折補值,V2是無形的生態價值折補值。

對于有形的資源資產價值折補V1,在限定條件下,可以參照固定資產折舊的方式來進行。其具體計算公式為:

(4)

V0為資源資產“商品價值”原值,it為資金的折現率(也可采用年利率),n為年該項資產的折舊年限。R為年提取折舊額,R=R1=R2=…=Rn=V0×r折=V0/n,P為調節系數,它與資源資產的種類有關。

對于無形的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折補,我們應該確立其價值的大小。資源資產的生態價值可以表示為以下四個變量來表示。

V生=f(t,s,q,c)(5)

t代表時間,s代表空間,q代表資源資產的質量,c代表資源資產的數量。則資源資產開發利用后生態價值的變化可以表示為:

(6)

(7)

資源資產的生態價值計算方法可以參考文獻[1]。

如果考慮生態價值的時間價值,則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折補值為:

(8)

資源資產折補額為:

V折=V1+V2

=+

=(9)

4.2可更新資源資產折補

可更新資源資產,由于存在一定的承載力,當資源資產的開發利用限制在資源資產的可承受范圍之內,由于資源資產本身的更新,對其質量和數量沒有影響,在此條件下,在公式(9)中,P1、P2均為零,也就是說,此時不需要對資源資產進行折補。

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現實經濟社會,可更新資源資產的開發利用超過了其承載能力,表現在數量不斷減少,即資源資產的開發利用量超過了資源資產的更新能力,在質量上也不斷下降,資源資產的生態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生態系統的惡化或者破壞,在此情況下,資源資產必須進行折補。其折補的公式依然與(9)類似,只不過是P1、P2不同,現在我們著重探討一下P1、P2的確定方法。

假使可更新資源資產開采后t時間資源資產存量為St,資源資產開采量為Da,資源資產的更新率為Ra,則每代人擁有的資源資產數量為[6]:

開發利用后,資源資產被消耗的量為:

我們需要折補的部分就是因資源資產被利用而減少的部分,從數量上來看,就是S。

由于存在如下公式:

S·P=P1V0(15)

則存在:

P1=S·P/V0=S/S(16)

在公式(14)到(16)中,S代表資源資產開發減少量,P代表資源資產的價格,S為未開發利用時的資源資產的數量。

關于P2,由于生態價值發生了變化,此時P2=1,因此,可更新的資源資產超過承載力的折補模型為:

V折=V1+V2

=(17)

4.3不可更新資源資產折補

不可更新資源資產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一旦開發利用,就會減少。所以,學術界有這樣一種觀點:在消耗盡某種不可再生資源資產之前,應該找到可再生資源資產來替代這種不可再生資源資產的使用,以使其能夠長期地存在下去,甚至有人提出,至少應使某種非再生資源資產存在50年。

回顧經濟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人們對不可再生資源關注由來已久,特別是長期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對于不可再生資源開發處于掠奪性開發階段,有識之士早就擔心其耗盡,并且在大眾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20世紀初,保護不可再生資源成為美國自然保護運動的主要內容。美國數理經濟學家霍特林的論著《可枯竭資源經濟學》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經濟理論進行了分析,給出了霍特林規則。

對于不可再生資源資產的折補,其理論模型是在公式(19)基礎上,經過P1、P2確認基得到的,在此模型中,P1=P2=1。因此,不可再生資源資產的折補理論模型為:

V折=V1+V2

=(18)

在這里值得說明的是,在公式(18)中,V生的計算比可再生資源資產計算簡單,其生態價值主要表現在開發過程中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7]。

參考文獻

[1]李金昌,姜文來,靳樂山等編著,生態價值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9

[2]錢闊,陳紹志主編,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

[3]谷樹忠,資源資產,見:孫鴻烈主編,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

[4]姜文來,關于自然資源資產化幾個問題,資源科學,2001(1)

第3篇

長白山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效應亦是全球變化的一種區域響應,通過對該區土地利用變化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研究,可以科學地把握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過程和規律。文中集成遙感與GIS技術,以長白山地區為研究區,揭示該區土地利用變化的時空演化特征,評估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區域生態服務價值變化,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1研究區概況本文所指的長白山地區位于吉林省東部,行政區劃上隸屬長白山管委會、通化地區、延邊地區、白山地區,下轄9市、3區、9縣。位于125°45′—131°26′E,40°52′—44°30′N,總面積75377km2。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年平均氣溫-7~3℃,7月氣溫為18.1~23℃,1月氣溫為-23~-16.6℃。年降水量700~1400mm,85%的降雨集中在6—8月,無霜期65~120d。該區是中國東北地區典型的溫帶森林生態系統。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土地利用動態數據獲取研究所用的數據為2000年和2010年LandsatTM/ETM+晴空影像,空間分辨率為30m。同時收集該區1∶10萬地形圖、地質地貌圖和土壤類型圖等。遙感影像的預處理包括:對單通道多光譜數據進行波段合成;以地形圖為基準,對2010年各分幅影像進行幾何精校正;以校正后的影像為基準,對2000年各分幅影像進行幾何精校正;對同期的影像作直方圖匹配和拼接處理;按研究區界限對影像裁剪。根據國家通用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結合研究區的實際情況,將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為旱田、水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濕地。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基于知識的人機交互式解譯方法,提取各土地利用類型信息(表1)

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方法雖然Costanza等[3]的研究使ESV估算原理和方法從科學上得以明確,但研究中某些數據仍存在偏差,如對耕地的評估偏低,而對濕地評估又偏高。謝高地等[12]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量,并應用在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估算中。在現有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體系中,由于各研究存在區域差異,尚難對各價值當量形成共識。一般均將水田和旱田視為一類進行價值評價,但由于耕作方式、作物類型等諸多差異,它們的服務功能尚存差異,如水田的土壤與局地小氣候均與濕地相似[13]。因此,本文以謝高地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表為基礎,并作如下修訂來計算該區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水田的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等單位價值取旱田和濕地相應服務價值的平均值;水田多處于水域旱田過渡地帶,兼具農田、濕地、水體3種生態系統特點,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優于旱田,取旱田、濕地、水體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的平均值為水田的該項服務價值[14];研究區稻田的單位產量與所有耕地單位產量之比約為1.5∶1,故以旱田食物生產價值的1.5倍作為水田的該項服務價值[15];水田的廢物處理、原材料及娛樂休閑等價值與旱田差異不顯著,可用旱田的相應服務價值代替。據此得到修訂后的該區單位面積服務價值量(表2)。

3敏感性分析方法敏感性指數(CoefficientofSensitivity,CS)用以確定ESV隨時間變化對VC變化的依賴程度[16]。CS的含義是指VC變動1%引起ESV的變化情況,如果CS>1,說明ESV對VC是富有彈性的;如果CS<1,則說明ESV對VC是缺乏彈性的。比值越大,表明VC的準確性越關鍵。本文通過分別調整50%的VC來計算CS,從而來說明ESV對VC的敏感程度。

結果與分析

1土地利用幅度變化分析通過對長白山地區土地利用幅度變化的分析,可了解該區土地利用變化的態勢(表1):耕地總量有所減少,10a間凈減1261.60hm2,占期內土地利用變化總量的55.81%,其中旱田面積呈增加趨勢,增加了6688.00hm2;水田面積呈減少趨勢,減少了7949.60hm2,水田面積變化較劇烈,變幅達-4.75%,從土地利用變化的數量特征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類活動是影響耕地面積變化的主要因素。林地呈減少趨勢,10a減少了4981.69hm2,變化量占期內土地利用變化總量的19.00%,說明該區森林資源已遭到破壞,應加強森林經營,使其可持續發展。水域面積呈減少趨勢,減少面積為115.21hm2。建筑用地急劇增加,增加面積6424.22hm2,變化幅度達4.27%,年變化率為0.43%,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導致城鄉居民用地與公交建設用地的增加所致。濕地面積呈減少趨勢,面積減少65.72hm2,變化幅度達-0.35%,說明應切實保護該區現有珍稀濕地資源。

2土地利用轉移分析借助GIS的SpatialAnalysis工具,可獲得近10a長白山地區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轉移情況(表3)。首先,從各土地利用類型的轉移方向來看,旱田主要轉出為建筑用地和水田,轉出面積分別為5575.48,1774.21hm2,轉化率分別為1.12%,0.36%;水田主要轉化為旱田和建筑用地,轉移面積分別為9236.45hm2和16.56hm2,轉化率分別為5.52%,0.37%,耕地面積的轉出主要是建筑用地占用耕地及改變耕作方式所致;林地主要轉化為旱田和水域,轉移面積為4409.12hm2和365.24hm2,轉化率分別為0.07%和0.01%,主要是由于山區毀林開荒所致;水域主要轉化為旱田和水田,轉移面積分別為4071,127.28hm2,轉化率分別為0.49%和0.16%。從各土地利用類型轉移來源來看,旱田主要是由部分水田、林地、水域轉化而來,10a間面積轉化率分別為1.82%,0.87%,0.08%;水田主要由旱田、水域、濕地轉化而來,轉化率分別為1.11%,0.08%,0.04%,說明該區濕地農田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建筑用地主要是由旱田、水田、林地轉化而來,轉化率分別為55%,0.39%,0.13%。分析表明,人類活動是影響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增加了人們對糧食和住房的需求,促使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積急劇增加。#p#分頁標題#e#

3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SV)變化研究區ESV總體呈減少趨勢(表4),由2000年的1507.37億元減少到2010年的1505.57億元,10a減少了1.79億元,減少幅度為-0.12%。占面積變化絕對值30.31%的水田,ESV減少0.97億元,占ESV變化絕對值的37.16%;占變化面積總絕對值19.00%的林地,ESV損失了0.96億元,占ESV變化絕對值的36.78%;而占面積變化絕對值25.50%的旱田,ESV減少了0.41億元,占ESV變化絕對值的15.71%。因此,從各土地利用類型在兩個時期對總ESV的貢獻來看,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是較大的,它是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減少的根本原因,而水田和林地面積的減少是該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降低的直接原因。同時,旱田面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對總價值作了補償。4生態系統單項服務功能價值(ESVf)變化生態系統各單項服務功能價值(ESVf)呈減少趨勢(表5):水源涵養減少劇烈,達0.55億元,變化率為20.00%,主要是由于占價值系數較大的水田和林地面積減少所致;氣體調節減少的變率最大,為20.95%,主要由林地和濕地面積減少所致;而氣候調節、土壤形成與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減少顯著,變率分別為15.24%,137%,14.29%。5敏感性分析根據CS計算公式,本研究把VC分別上下調整50%,計算出了研究區2000年和2010年的CS。結果表明,ESV對VC的敏感性指數都小于1,最高值為0.55~0.58,即說明當水域的VC增加1%時,ESV增加0.55%~0.58%。表明研究區內ESV對VC是缺乏彈性的,研究結果可信。

第4篇

本文作者:李峻 唐華 張麗 單位:黑龍江省森林保護研究所 黑龍江省林業科學院

1森林防火的功能價值

森林防火資源功能,是指森林防火所具有的保護和改變生態環境的能力,它表現為森林防火資源所能提供的環境功能的物理量,例如降低的蔓延速度、保持含水量、減少流動火源能力、整體機動性等。森林防火的功能是區域環境的客觀屬性,是一種使用價值,它不依人類社會是否對其實際利用而客觀存在。例如某一森林防火環境的河流量表示該林地所具有的提供阻隔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取決于人類社會是否對其進行活動。同樣,該森林防火環境所具有的環境功能,也只表示他所具有的各種保護環境的能力,而與人類社會是否對其進行生態利用無關。雖然,同一森林防火資源可以具有各種不同的功能,也就是具有各種不同的使用價值。但其使用價值的載體都是森林防火資源本身。由于功能是資源的客觀屬性,而資源是在林業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因此,對森林防火資源功能的價值計量應該在防火價值論的基礎之上,計算防護一定面積、一定質量的森林防火資源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社會平均營林成本。一定面積的森林防火資源即使提供了多種不同的使用價值,由于其價值載體是同一的,因而其價值量也只能計算一次,否則就是重復計算。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森林防火資源的功能價值和上述按防火價值論核算的森林防火資源價值是相同的概念。

2森林防火的效益價值

森林防火的效益,是指森林資源功能被人類社會實際利用后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果。其價值產生于森林利用部門,其價值計量屬于效用價值論的范疇,也就是上文所述的按邊際效用價值論核算的森林防火資源價值。效用不同于使用價值,它屬于主觀的范疇。只有當使用價值被人類實際利用,并使其獲得一定程度的欲望滿足時才產生了效用。一定數量的物品,其效用程度越高,消費者的支付意愿越強,其價值量越大,反之則越小。森林防火的效益價值,包括以木材為主的物質產品效益價值和環境效益價值。木材等物質產品的效益價值,表現為其各自的按邊際效用所決定的市場價格。環境效益價值,表現為森林資源的環境功能被社會實際利用所產生的經濟及社會效益。例如森林資源作為農田防護林,其降低風速、調節溫度與濕度等防護功能被農業部門實際利用所增加的農作物產量;森林資源的凈化空氣、釋放氧氣、森林景觀等游憩功能所創造的森林公園的門票收入等。一定面積的森林資源是否具有效益,具有多少效益,不僅取決于它所具有的森林資源功能的大小,更取決于社會對它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強度。例如一塊森林資源可能具有森林游憩的功能,但如果沒有開展森林旅游,其功能沒有被社會實際利用,則它不會產生森林游憩的環境效益。同樣道理,一片防護林或水源涵養林雖然其蓄積量也具有生產木材的能力,但為了生態利用的目的,除了少量的間伐材以外,基本不產生木材效益。有些森林防火效益價值,具有市場價格的表現形式。例如木材等有形的林產品和收門票的森林公園。這類林產品在使用上可以做到排他,因而可以進入市場交易。但是,大多數森林環境資源由于在使用上難以做到排他,因而很難進入市場,其效益價值也就不具有市場價格的表現形式。在這一類環境資源中,有些效益價值可以附加在其他產品的價值中間接計量。

3功能價值和效益價值的關系

目前常見的森林環境效益價值計量中,常以功能計量替代效益價值計量,或者將二者混合使用。常見的計量思路是,首先計算森林資源所能產生的各種環境功能的物理量,然后再計算假定它們都能被人類充分利用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這種計量模式,無疑夸大了森林環境效益的價值量。因為沒有被人類實際利用的森林環境功能,是不能產生效益價值的。其次,功能價值能否轉化為效益價值,還取決于產品的供求關系,森林資源功能能否轉化為益,還要看社會對森林資源功能的需求程度。如果某項功能社會需求量很大,其功能就會全部轉化為效益;若社會需求不足,或根本沒有這種需求,則該功能轉化為效益的價值量很小,甚至根本沒有效益。例如,森林具有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河道及水庫泥沙淤積的環境功能。但在平原林區,周圍沒有河道及水庫,森林資源的這種功能就不可能轉化為效益。再例如,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森林的集水功能超過了社會對水的需求,該功能也就不可能全部轉化為效益。

4結語

對效益價值的理解,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有些學者提出,從效益的角度,可以將森林資源總價值區分為利用價值和非利用價值。利用價值是指可以產生直接或間接效益的價值,這就是前面討論的森林資源的物質產品和環境效益價值,也可以稱為狹義的森林資源效益價值。非利用價值包括選擇價值、存在價值和遺產價值。他們是指某些森林資源功能雖然沒有為現代人所實際利用,但其保存的目的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將來,或為了子孫后代,因而它也應有效益價值,這就是廣義價值的概念。這種價值理念的提出,豐富了我們對森林資源效益價值的理解。

第5篇

關鍵詞:生態經濟;研究范式;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6-0104-05

作者簡介:周紀昌(1969-),男,河南鹿邑人,經濟學博士,中原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一、引言

社會經濟是一個復雜的、多維系統,我們可以根據研究的角度和目的的不同來界定該系統的性質和范圍,從而得出對經濟過程和系統特性的不同看法。這里借用目前最為流行的“范式”概念,來表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范式”和“范式變化”這兩個術語來源于托馬斯·庫恩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在這本書中,庫恩就不同思維模式的建立和改變是如何影響到科學的發展進程進行了探討。這種思維模式是格式塔的一種,他稱之為范式。庫恩認為范式的變化是科學思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范式的變化意味著對以前大家共同認可或心照不宣的規則、觀念、假定前提以及世界觀的改變;范式的變化表現出跳躍性的、革命性的變化,可能徹底改變科學共同體對問題認識的態度、視角;范式同時也是確立學科和保證學科凝聚性和連續性的基礎;放棄一種范式而支持另一種范式,將改變一門學科內所有科學家的整個知識基礎,這就是庫恩之所以稱這樣的變化為科學革命的理由。

盡管目前經濟學界流派紛呈,研究方法眾多,但是從大的研究范式看,大致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新古典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研究范式,一種是以生態經濟學為代表的研究范式。因為從本質上來說,生態經濟與新古典經濟學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系統觀和經濟過程觀。在主流經濟學模型中,經濟系統被看作是一個以交換價值循環為基本運行模式的孤立系統,其以貨幣為表現形式交換價值,在廠商和家戶兩大經濟主體之間順暢地循環流動。生態經濟作為一個新的經濟思想和研究范式,是隨著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和限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時發展起來的,與傳統經濟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把人類經濟系統看作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而自然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環境系統,兩者之間存在著持續地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雖然生態經濟的思想理論,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以及一些具有重大經濟影響的環境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對于目前日益受到國內外關注的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都有很大的影響和指導作用,但是,以新古典研究范式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和經濟決策中仍然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生態經濟還沒能引起大多數經濟學界人士的充分注意,而對這一范式下的循環經濟思想更覺得難以理解。對于生態經濟研究范式的淵源予以考查、分析生態經濟范式的特征、挖掘生態經濟范式的核心,同時對于生態經濟研究范式的理論成果進行總結、梳理和反思,對于當前的生態經濟研究和循環經濟研究具有非常緊迫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生態經濟研究范式的淵源和特征

對于生態經濟及其經濟循環思想的淵源,一般可以歸結到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思鮑爾丁1969年發表的《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鮑爾丁認為,地球實際上是一個生產能力(提供低熵的物質和能量)和污染凈化能力(接納和轉化高熵廢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系統,就象一艘孤立的宇宙飛船,是一個物質上封閉的系統,地球系統的長期維持在于通過消耗外界的太陽能使物質在其中能夠不斷的循環利用;人類經濟系統作為自然生態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應是從“自然資源一產品一環境廢物”線性物質流動關系,而應該是一種循環的關系。鮑爾丁所說的循環關系不僅包括生態經濟系統物質上的循環流動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生態經濟大系統及其各個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穩定有序、協調銜接。即經濟系統的運行必須同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和功能相契合。這種從系統整體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于經濟研究的思路與方法,特別是對我們理解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關系問題更是意義深遠。鮑爾丁的宇宙飛船經濟學理論預見直接推動了生態經濟學這一新的經濟研究范式的產生和發展。雖然生態經濟研究范式正式出現是在20世紀60年代,但是我們可以在經濟學發展早期的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那里,找到一些對后來生態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定影響的經濟思想和研究方法。

首先,生態經濟學把自然生態系統作為經濟系統賴以存在的基本環境。這種觀點顯然與早期經濟學從物質財富的生產出發,注重自然在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的研究方法和經濟思想是一致的。同新古典經濟學從交換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和價格決定的問題不同,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是從生產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和價格問題,商品的價值不是由抽象的交換價值(價格)決定的,而是土地所代表的自然資源、勞動和作為生產手段的資本物品(在一定意義上是以前的生產過程中節約下來的東西)共同作用的結果。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和重要代表魁奈堅持認為土地是財富的唯一源泉。而在亞當·斯密眼中,勞動不僅是價值尺度而且是價值的源泉,更有意義的是,他把土地上的自然力也看作是一種勞動,這就自然導出土地同樣是價值源泉的結論。美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戴利對于重農學派有這樣一段評價:“有趣的是。經濟學的第一個學派重農學派,強調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對他們而言,僅有農業這個‘自然’的活動就能夠產生凈產值。事實上,重農主義這個詞意味著自然法則。重農主義基本觀點中的一些東西,對今天的經濟學是極其重要的,盡管他們特定的理論已經過時”。

其次,對生態經濟影響更為明顯的是,重農學派和古典經濟學特別重視影響和限制財富生產的其他自然生物物理因素,他們把自然物理因素對經濟活動的限制與經濟長期增長前景的“定態”(stationary state)概念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古典經濟學中“定態”一詞指的是經濟中人口與資本存量都停止增長的狀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都把良好土地的供應的限制以及所帶來的農業上的報酬遞減來表達他們經濟活動受到環境限制的思想。雖然約翰-穆勒認為生產技術的進步能夠中止或暫時抑制因自然要素有限而對終極生產力的限制,但是他并沒有拋棄“定態”的概念,認為財富的增長并不是無限的,經濟遲早會進入一種靜止的狀態。技術進步可以推遲這種狀態過早的到來,但最終阻止不了其一步步的逼近。在一定程度上,生態經濟的興起是在經濟增長日益受到生態環境因素的限制的現實下,對古典經濟理論中的“定態”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因為整個生態經濟的理論就是圍繞著,在地球這樣一個具有有限承載能力的增長空間中:如何考慮經濟活動的目的和途徑而展開的。戴利的穩態經濟(Steady-economy)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經濟思想。在戴利看來,穩態經濟是一種有發展而無增長的經濟。在物質層面上,經濟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開放的子系統,而地球生態系統是有限的,非增長的,在物質上是封閉的。隨著經濟子系統的增長,它將從整個生態系統的母體中吸收越來越多的部分,并且終將達到100%的極限。這種靠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支撐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永遠繼續下去的。增長的邊際成本總有一天會超過其邊際社會收益,會使增長變得得不償失。

再次,大多數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只有有形的產品才算作是社會的財富,在他們對經濟過程的描述和分析,產品價值的生產和消費過程與通過勞動、自然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對物質的轉化過程,和對以物質為載體的產品功能或效用的使用過程分不開的。薩伊最早提出效用是物品(財富)價值的基礎,他認為“所謂的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生產數量不是以產品的長短、大小或輕重估計,而是以產品所提供的效用估計。”雖然如此,薩伊并沒有就此脫離經濟活動的物質過程來抽象地談論價值問題,而是在分析中更加強調兩者的結合。他把生產過程看作是以創造效用為目的的物質形態轉化過程,并提出了物質本身是不能創造和消滅的觀點。對于財富的消費,他是這樣認為的:“正如生產意味著效用的創造,而不意味著物質的創造,所以消費意味著效用的消滅,而不意味物質或物品的消滅。”因此,薩伊被認為第一個把物質不滅定律引入經濟分析中的經濟學家,實際上,生態經濟學中的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物質平衡理論”表達的就是薩伊這個思想。生態經濟承繼了早期經濟學的這種從價值流動和物質轉化兩方面來看待和研究經濟過程的方法和視角,對于這種經濟研究方法的特點,薩伊在他的名著《政治經濟學概論》緒論部分這樣闡述。這個方法的優點在于它只承認經過仔細觀察的事實,以及根據這些事實所做的精確推論的研究方法,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排斥在文學上和科學上往往阻礙人們獲得真理的偏見和先入之見。他認為“事物怎樣存在或怎樣發生,構成所謂事物的本質,而對于事物的本質的觀察,則構成一切真理的唯一根據。”薩伊的這種方法論原則進一步強化了對早期思想家和亞當·斯密以來所興起的實驗唯物主義傳統。

最后,在經濟要素的分類方面,生態經濟學中與古典經濟學一樣基本上遵循了上述薩伊所提出的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原則,在古典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中,原材料、能量相對于對生產過程中的其他要素投入(勞動、資本)來說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例如,對于資本的劃分上,斯密是最早認為,根據這些資財在取得收入過程中的存在和變化流動的具體形態,可以把資本分為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兩種。這一概念和名詞一直被其后來的經濟學家所沿用。值得注意的是。關于資本與勞動的關系,馬歇爾是明確的勞資合作論者。他的結論是:一般資本和一般勞動,在創造國民收入上是相互合作的,并按照它們各自的(邊際)效率從國民收入中抽取報酬。他們相互依存是極其密切的。生態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類似,采用的是一種把生產作為經濟分析起點的“生物物理的分析方式”(biophysical approach)。人類的生產活動的實質是,人類利用組織、技術等手段,從自然生態系統中取得自然資源,把其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物質形式,并向環境排放廢物的過程。其一,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的整體角度來看,人類經濟活動同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活動一樣,都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和轉化過程,生產活動則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轉換器”的作用——把物質從一種形態變成另一種形態,從一種用途轉化為另一種用途;其二。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沒有生產也就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物質流動關系,更談不上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經濟系統之間的聯系。從物質角度看,生產的基本要素是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產過程則是對這三種要素進行轉化、傳輸或應用的生物物理過程,因此,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投入更多的是互補性而不是替代性的關系。互補性和替代性問題,目前已經成為以生態經濟為代表的強可持續發展流派(這一流派強調互補性)和以主流經濟學為代表的弱可持續發展流派(這一流派強調替代性)在對待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爭論的焦點。

三、生態經濟范式的核心:循環經濟的理論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們開始對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這一時期,有關環境問題最有名的著作當屬雷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在這部書中作者利用大量事實證明了由工業污染對生態系統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喚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促使包括經濟學在內的許多學科開始把環境問題納入到各自的研究領域。在經濟學領域,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是生態經濟學發展的奠基時期,一些對后來該學科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基本都出現在這一時期。他們不僅繼承了和恢復了古典經濟學從生產角度和物質轉化過程中研究經濟的傳統同時在研究的視野、方法以及所關注的問題上都具有重大突破。其中對于生態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具有開創性和奠基性作用的經濟理論和分析方法有:鮑爾丁的地球宇宙飛船經濟學思想:尼古拉斯·喬治斯庫一羅根的經濟過程中的熵定律理論;埃爾斯和科尼斯的物質平衡原理和產業代謝理論;戴利的穩態經濟思想。這些理論中一般都涉及到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基本問題:第一,地球的資源供應能力;第二,地球消納廢物的能力;第三,經濟增長的規模限制問題。生態經濟學正是在尋求發現和尋求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而作為生態經濟核心理論的循環經濟思想理論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而成為目前具有影響力的經濟發展思想和實踐。我們以生態經濟中如何看待和解決經濟循環或循環經濟問題為主線,對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和反思。

1.熵定律與經濟過程

熵是一個物理學上的概念,是對不可利用的能量的一種度量。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一些樂觀主義者認為,既然物質是不滅的,能量是守恒的,那么人類總會有無盡的資源可以利用。但是他們忽略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也稱熵定律)所提供的科學事實:在能量遵循熱力學第一定律,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做功的過程中,所有的轉化率均低于100%,耗散掉的部分就是“熵”。按照熵定律,無論是價值循環和物質循環都需要來自外界持續不斷的能量來源的支持,否則是不可能持久地運行下去的。尼古拉斯·喬治斯庫一羅根是第一個系統地闡明經濟過程如何受到熵定律限制的經濟學家。他認為經濟過程是一個以低熵狀態的物質一能量輸入,以高熵狀態物質一能量輸出的過程,即經濟過程僅僅是把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低熵)轉化為毫無價值的廢物(高熵)的過程;目前的工業繁榮是以快速地消耗有限的低熵物質為代價的。因此,他得出結論:人類經濟奮斗的中心是比經濟學中的李嘉圖的土地更稀缺的環境中的低熵。經濟過程中所有的物質轉化和循環利用活動最終要受到可用能量的和熵定律的限制,免費的重復利用是沒有的,因此,從可耗竭的礦物能源向太陽能轉變是人類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2.經濟過程中的物質平衡原理

物質平衡原理(materials balance approach)是羅伯特·埃爾斯等人提出的物質流分析方法。這一方法的基本假設前提是:在一個封閉的、沒有物質凈積累的經濟系統中,排入自然環境中的殘余物質質量必然大致等于作為投入物進入系統中的所有原材料和能源的質量。根據這一假定前提。他們從物質形態上,構建出一組物質平衡方程。在這一組方程中進入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各種資源和服務的投入數量和最終的產出和消耗數量構成了一個等量關系。利用物質平衡方法,埃爾斯等人對經濟過程中物質形態的投入、積累和產出,以及三者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認為從長期來看,經濟過程只不過對物質的形態進行了轉化,并不能增加或減少物質的量,而對于流出經濟系統的廢物所進行的處理。只能是這些物質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或者說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因此,經濟活動中的廢棄物的排放和處理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從長期而言,進入和流出系統的物質是平衡的。對于如何從根本上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污染問題,他們提出一方面從源頭上減少原料的投入,另一方面提高經濟過程物質的利用效率,特別是提高經濟系統中物質循環使用率,并由此提出了對進入經濟系統的物料實行從“資源開采——生產加工——消費——最終廢棄”的整個經濟的物質流動過程,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綜合管理的思想。這一思想很快被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制定的1976年頒布的《資源保護和恢復法案》(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RCRA)所采納。

3.產業代謝理論

產業代謝理論(industrial metabolism)是羅伯特,埃爾斯1988年在物質平衡原理的基礎上提出的關于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物質、能量流動的理論。產業代謝概念所要表達的是,在一個基本穩定的狀態下,通過勞動使原料和能量轉化為最終產品和廢物這樣一系列的物質過程。在這里產業的概念涵蓋了從農業、采礦業、制造業、畜牧業到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商業、消費和廢物處置等所有行業。在產業代謝模型中,經濟系統被看作是一個嵌入生態大系統的開放子系統,在穩定狀態下,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一樣是一個遠離熱力學平衡耗散系統,并且也有著類似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代謝過程,但是由于能量的限制(主要是熵定律)和無法避免的耗散消耗,產業系統不可能達到象生態系統那樣的近乎完全的物質循環,即產業循環是開放的。也就是說,產業系統總體上沒有對它的營養物質進行再生循環,它是以開采來自地球的高質量的物質(化石燃料、礦石)為開端,最后把這些物質以退化的形式返回到自然界的過程。

在埃爾斯的產業代謝的模型中存在兩種廢物循環形式:第一種是經濟系統與自然界組成的自然循環過程。這種形式的循環發生在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等部門,它們的原料直接來自于自然,最后的排放物主要是可降解的生物有機物。第二種形式的循環被稱為“工業循環”。這個循環把生產和消費產生的廢物,通過采取一定的技術、加工和管理手段,作為“二次資源”再度返回到生產和消費過程。由于工業循環過程是人為的,不僅需要大量的額外的物質和能量投入,同時也會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排泄物。埃爾斯的產業代謝理論不僅從經濟上和物理規律兩方面分析了經濟系統中影響和限制物質循環的原因所在,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以及經濟系統內部產業之間存在的物質和能量流動網絡,這為產業生態學提出的通過構建不同產業流程之間的物質和能量梯次利用網絡,來減少廢物排放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提供理論基礎和靈感。

4.產業生態學

產業生態學的產生受到了自鮑爾丁以來生態經濟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的直接影響,同時也標志著生態經濟從理論走向實踐。1989年9月,R.Frosch和NicolasGallopoulos在《可持續工業發展戰略》一文中正式提出的產業生態學的概念。他們提出:“在傳統的工業體系中,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獨立于其他工序,通過消耗原料生產出即將被銷售的產品和相應的廢料:我們完全可以運用一種更為一體化的生產方式來代替這種過于簡單化的傳統生產方式,那就是產業生態系統。在這樣的產業生態系統里,能源和材料的消費被最優化了。一個過程的排放物可以作為另一個過程的原材料”。顯然,R.Frosch和Nicolas Gallopoulos產業生態學理論,與埃爾斯的產業代謝理論(industrialmetabolisml具有很多的相近之處。只不過是前者強調了通過產業系統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代謝關系的建立。而后者是從整個生態經濟大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關系出發,指出了這種代謝關系的現實存在及其對于經濟系統的意義。

把產業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較是產業生態學研究視角的主要特點。產業生態理論的主要探索者之一Braden R.Allenby(1995)認為,在上億年的進化過程中,自然界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與轉化過程大致經歷了從線性流動、不完全循環和完全循環三個階段的進化歷程,才成為今天比較完善和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總體上來說,產業系統還處在從線性流動階段。盡管產業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生態系統不能做完全類比,但是前者可以通過學習和借鑒后者的優點而獲益。例如,生態學的關鍵種理論、食物鏈及食物網理論、生態位理論及生態系統多樣性理論等在生態工業、設計規劃生態工業園及生態工業網絡設計和管理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因此,對于產業生態系統的理解,我們一方面明確地承認,產業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演化的產物,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系統的發展不僅要符合經濟規律而且還要遵循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產業系統在性質上和對物質、能量的利用和流動方式上具有本質的不同。

5.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模型

以研究和尋找可持續發展實現途徑為主要目的。根據鮑爾丁的地球宇宙飛船經濟學理論和循環經濟思想,戴維·皮爾斯(David W.Pearce)和凱里·特納(R.Kerry Turner)在1990年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和系統性的循環經濟理論(the circular economy),并建立了第一個循環經濟框架模型(見圖1)。

(在這個模型里各種通過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用實線標示,這些物質流所產生的效用(U)用虛線標示。自然環境提供自然資源的存量(R)、環境的凈化能力(A)和舒適三大經濟功能。廢物(W)是由生產(P)和消費(C)產生。如果考慮物質循環,這個環境經濟系統就是封閉的。在模型中自然資源的存量(R)被分成了可耗竭資源(ER)和可再生(RR)資源兩大類別。這兩類資源都可以以一定的比率(h)進行開采,而只有可再生資源可以(以y的比率)再生。由于相對于廢物流量(W)的自然的凈化能力(A)不僅影響到自然資源的生產而且還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效用,所以同樣被視為一種經濟資源。廢物(W)的循環利用(r)可以對資源的存量(R)產生正的影響。)

皮爾斯和特納認為。鮑爾丁把地球比作同宇宙飛船一樣的封閉的系統,表明了經濟與環境是一種循環(circular)的關系——所有事物都是其它事物的投入,那種簡單地認為經濟的最終目的就是創造效用并對經濟進行相應地組織的看法,實質上忽略了這樣的事實——無論如何,最終來說封閉的系統設定了獲取效用所能采取措施的限度或邊界。他們把自然界所提供的資源供給、廢物凈化和審美功能三項作為生命支持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認為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于,不論是自由市場、計劃經濟還是混合經濟模式,都不能保證自然的生命支持功能將能夠持久下去,因為現代經濟學缺乏一個生存理論(existence theorem)來處理經濟的規模和結構與支撐該經濟的一系列環境與經濟相互關系之間的問題,沒有對經濟系統是否與其密切聯系的自然環境相和諧進行必要的關注,因此,經濟可持續的關鍵在于創造出經濟和環境的和諧共存的條件。在他們建立的循環經濟模型里(見圖1),人類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合二為一共同組成一個生態經濟大系統。在這個模型里,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不再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兩個系統之間不僅在物質、能量上存在著密切的投入一產出關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儼然是一個統一的功能整體。因此,這是一個典型的生態經濟循環模型,與主流經濟學經濟循環模型相比,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經濟視角和思維范式。

首先,從經濟的目的看,自然環境作為生態經濟大系統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它提供三方面的經濟功能——資源提供功能、廢物凈化功能和直接效用提供(審美、休閑娛樂等舒適性資源)——這些功能對于最終經濟目的的實現、持續提高和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從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看,之所以把這個自然系統同人類經濟系統一起組成的生態經濟大系統稱為循環經濟系統,是因為按照物質平衡原理(即熱力學第一定律),這個大系統在物質上必然是封閉的、循環的系統而不是一個開放的、線性系統,即從“環境——資源——生產——消費——環境”的封閉過程。第三,皮爾斯的循環經濟系統是一個以保持和提高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功能(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為導向的物質循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系統功能的保持是與系統內物質(包括能量)流動的狀況緊密地聯系起來。盡管從全球尺度來看物質在系統內的循環是由必然性的物理規律所決定的。但是從系統的功能的實現來說。這種循環可以有不同的狀態或結果——良性循環(hA)則會破壞這個功能,從而造成經濟系統的不可持續性。因此,在這個循環經濟系統中人的調控作用就是通過協調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物質流動關系,在促進和保證生態經濟大經濟內物質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大系統在功能上的良性循環。它蘊涵了兩個最基本的經濟活動原則:一方面,要承認生態系統對經濟活動的限制,使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的開發利用保持在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和承載力之內,使經濟活動建立在生態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在不破壞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和穩定性的前提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以提高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第四,由于環境的三大經濟功能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例如自然的凈化能力(A)的破壞不僅影響到自然資源的再生產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環境的質量,循環經濟要求我們從方法上,對環境和經濟問題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進行把握和協調,而不能過于偏重某一方面的功能。

四、小結

對于生態經濟范式的淵源、特征、核心和理論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本質是一致的,這就澄清了當前生態經濟研究與循環經濟研究分野的現實,同時通過分析發現,生態經濟范式與古典經濟及其后來的繼承者的思想一脈相承,這也為我們如何把握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思路和路徑選擇,生態經濟研究不能脫離傳統經濟學,更不能脫離市場經濟理論而發展,這是非常危險的,同時也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過程即是物質轉化的過程,又是以效用為基礎的價值增值和轉移的過程,這兩方面都離不開環境的支持一環境既是經濟過程的物質最終來源和歸宿,又是基本經濟功能的提供者。從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看,生態經濟范式研究對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所持有的整體視野,特別是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物質循環流動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之間關系,對我們把握環境問題的本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循環經濟作為生態經濟研究范式下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系統觀和經濟發展模式,它對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所持有的整體視野,特別是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物質循環流動的角度來看待經濟與環境之間關系,把經濟活動納入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流轉的大循環當中,從生態經濟大系統整體高度來看待和規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對我們把握經濟與環境問題的實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美]肯尼思·E博爾丁,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A],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編,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M],馬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英]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人口論[M],郭大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法]薩伊,經濟學概論: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M],陳福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美]尼古拉斯·喬治斯庫-羅根,熵定律和經濟問題[A],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編·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M],馬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第6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emergy analysis method, the con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o the eco-economic system and its subsystems wa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ays of con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o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iving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Taking Xi'an City as an example, the contribution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water resources to eco-economic system in Xi'an from 2010 to 2014 were calcula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ntribution to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iving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eco-economic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an. And it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an.

關鍵詞: 水資源;生態經濟系統;能值;貢獻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eco-economic system;emergy;contribution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3-0010-05

0 引言

水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態資源,不僅是人類社會經濟的基礎,還創造與維持了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水資源生態經濟系統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圍內,以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為主體,由水資源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相互交織、相互融合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1]。水資源生態經濟系統是生態經濟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水資源與經濟生產系統、社會活動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是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各系統之間進行不間斷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等[2]。學術界現有關于水資源與生態經濟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定性研究,有關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貢獻量及其利用效率方面的定量研究相對較少,而且大多都只是單純研究水資源對經濟生產或生活系統的貢獻,涉及到整個生態經濟系統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

本文通過了解水資源在生態經濟系統中的作用,嘗試運用能值理論與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一定區域內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貢獻。“貢獻”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一般無償的進奉或贈與、有助于某事的行為或作有利于社會或國家的事。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貢獻指的是水資源的化學能、重力勢能與其他形式的能量相互作用和轉化,維持和促進工農業生產系統、生活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有效運轉[3]。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貢獻最終是體現在各種高能質產品中[4],比如農業生產系統中農業用水的化學能,與化肥、農藥、種子等人工輔助機能相互作用,最終由自身的化學能轉化為有機態的化學能,并最終體現為可供人類生存的農產品;在工業生產系統水力發電中,先將水的重力勢能轉化為發電機的機械能,最終轉化為電能等。

1 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貢獻的能值度量指標

能值分析克服了經濟分析中貨幣不能衡量自然界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的缺陷,重點研究系統的自然屬性和經濟特征及兩者的相互關系。將生態經濟系統中的生產要素、經濟指標、能量要素及科技要素等不可比要素換算為同一要素“能值”進行計算和比較[5]。在以此方法計算所得的水資源貢獻率能客觀、真實反映生產過程的全部要素,有利于評估水資源的真實效益和貢獻。

1.1 水資源貢獻量 水資源自發或借助水利工程進入生態經濟系統中,不同類別的能量不斷轉移和轉化過程維持了生態經濟系統的正常運轉,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是有利的,但是否無償需視情況而定[6]。經過水利工程的水資源需要經濟反饋投入成本,即需要扣除經濟反饋投入成本。將生態經濟系統的各種投入、產出能量轉化為同一標準的能值,即可以此度量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貢獻。

水資源貢獻量(Water Resources Contribution Quantity,WCQ)即由水資源利用所帶來的那部分生態經濟系統產出能值扣除生態經濟系統對水資源進行開發所反饋投入的能值,即水資源產出的凈能值。它是衡量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貢獻作用大小的絕對指標,一定單位時間內,由于水資源利用所產出的能值越大,生態經濟系統中開發利用的水資源投入的能值越小,則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貢獻量越大[7]。

1.2 水資源貢獻率 水資源貢獻率(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Water Resources,WCR)概念的提出,是因為考慮到水資源必須同其他自然資源、資金及勞務等的共同投入,才能生產出各類工農業產品和帶給人們精神享受,以此產生價值,但是這部分價值是各種資源、物質及科技、勞務、信息等的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衡量水資源貢獻的價值,利用“水資源貢獻率”表征生態經濟系統中水資源的貢獻份額[7]。

3.1.2 西安市水資源對其他子系統貢獻的能值計算及結果分析

水資源對其他子系統貢獻能值的計算方法與工業生產系統相似,可由能值分析表得到能值投入產出匯總表,最終根據第3節中提出的計算方法分別核算出西安市水資源對農業生產、生活系統及生態環境的貢獻量及貢獻率。見表8~10。

表8結果分析:2010~2014年,西安市農業生產系統中地下水貢獻量比重較大,遠遠超過地表水貢獻量,整體具有輕微上升趨勢,這與農業用水量中地下水所占的比重較大密切相關。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貢獻量與農業用水量變化趨勢一致。

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對農業生產貢獻率約為5.06%~6.48%,年平均水資源貢獻率為5.75%,2010~2012年水資源貢獻率輕微下降,2013~2014年水資源貢獻率輕微上升,整體變化趨勢與農業生產過程中節水技術及科技技術不斷投入密切相關。

表9結果分析:2010~2014年,西安市生活系統中地下水貢獻量與地表水貢獻量相近,整體具有輕微上升趨勢,這與生活用水量中地下水用水量與地表水用水量相近密切相關。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貢獻量與農業用水量變化趨勢一致。

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對生活系統貢獻率約為0.43%~0.51%,年平均水資源貢獻率為0.476%,2010~2012年水資源貢獻率輕微上升,2013~2014年水資源貢獻率輕微下降,整體上變化趨勢與生活過程中居民節水意識的加強及節水工程不斷投入密切相關。

表10結果分析:2010~2014年,西安市生態―社會復合系統中地表水貢獻量比地下水貢獻量所占比重稍大,整體具有上升趨勢,這與生態用水量中地表水所占的比重比地下水稍大密切相關。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貢獻量與生態用水量變化趨勢一致。

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對生態環境貢獻率約為2.47%~5.74%,年平均水資源貢獻率為4.102%,2010~2013年上升趨勢明顯,2013~2014年具有明顯下降趨勢,整體變化趨勢與西安市推進八水潤長安工程建設,改造提升5大引水源、7塊濕地、10條河系、28個湖池,引漢濟渭調節蓄水等重大水利工程的持續建設投入有關[12]。

3.2 西安市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貢獻計算結果匯總及分析

根據計算結果表11及圖1,可以看出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貢獻量基本呈現上升趨勢,說明西安市水資源對工農業生產、生活系統及生態環境的貢獻作用越來越大,這與西安市工農業生產發展、生活及生態環境對水資源的利用量不斷增加密切相關。2010~2014年水資源對農業生產的貢獻量明顯高于工業生產、生活系統及生態環境貢獻量,且水資源對工業生產與生活系統貢獻量高于生態環境貢獻量,這與2010年~2014年西安市農業用水量高于工業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及生態用水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用水結構的變化有關。

根據計算結果表11及圖2,可以看出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對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貢獻率明顯高于工業生產與生活系統,說明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對水資源的貢獻程度高于工業生產和生活系統,應優先供應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西安市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年平均貢獻率為10.622%,2010~2011年水資源貢獻率呈現下降趨勢,2012~2014年水資源貢獻率呈現上升趨勢,這與西安市用水效率的不斷提高、節水意識的增強、節水技術及水資源以外的其他因素如人力、科技及信息等的投入有關。

4 對策與建議

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因素。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和水資源生態系統保護是我國大多數城市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13]。通過水資源生態經濟系統貢獻能值分析應用研究,本文對西安市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4.1 健全水資源保護的法規,加強水資源生態系統建設 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貢獻量呈現上升趨勢,說明西安市水資源對工農業生產、生活及生態環境的貢獻作用越來越大。但是西安市年均水資源總量為24.73億立方米,其中年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20.81億立方米,年均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2.17億立方米。按照2014年常住人口數計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03.33立方米,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絕對缺水線(人均水資源量500立方米),屬嚴重缺水地區之一,且西安市水資源水源地污染嚴重。因此應健全水資源保護的法規,強化地表及地下水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強化水資源生態系統建設。

4.2 優先供應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 通過上述計算結果分析可知,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對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貢獻率明顯高于工業生產和生活系統,說明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對水資源的貢獻程度高于工業生產和生活系統。在西安市水資源優化配置中,應優先供應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保證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良性運轉。

4.3 強化節水意識,提高工業用水及生活用水重復利用率 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對工業生產及生活系統的貢獻量明顯高于生態環境,2010~2014年西安市水資源對工業生產及生活系統的貢獻率卻明顯低于生態環境,由此說明工業耗水量及生活耗水量大且重復利用率較小。因此應提高居民節水意識,加強工業節水技術的研究,推廣節水器具的使用及節水工程的建設,提高工業用水及生活用水重復利用率。

4.4 推廣水資源利用率高于投入產出率高的行業與產業 依據水資源對生態經濟系統貢獻能值研究原理,可以計算出水資源利用率高于水資源生態經濟系統投入產出率高的行業與產業,優先考慮此類行業或產業的水資源供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樊勝岳,王曲元,包海花.生態經濟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1-6.

[2]王玲,何青.基于能值理論的生態系統價值研究綜述[J].生態經濟,2015(04):133-138.

[3]席力蒙,劉存歧,王軍霞,等.能值分析在水生態系統中的應用[J].水生態學雜志,2012(03):144-149.

[4]蔡旭東.廣東省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產業貢獻研究[J].水利天地,2015(01):14-16.

[5]呂翠美,吳澤寧.區域水資源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的能值分析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07):1293-1298.

[6]陳丹,陳菁,關松,等.基于能值理論的區域水資源復合系統生態經濟評價[J].水利學報,2008(12):1384-1389.

[7]蔣桂芹.水資源對區域經濟生產貢獻的能值分析研究[D]. 鄭州大學,2010.

[8]李友輝,段曹斌,孔瓊菊.基于能值理論的水資源投入產出分析[J].人民黃河,2013(12):57-60.

[9]呂翠美,凌敏華.水資源生活貢獻率及價值的能值分析[J]. 節水灌溉,2010(04):40-43.

[10]郭瑞麗,吳澤寧,于洪濤,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價的能值計算方法及應用[J].生態經濟,2011(01):33-36.

[11]李炳意,師學義.基于生態足跡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以山西省晉城市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6(04):255-262.

第7篇

文化資源必須開發,只有開發才能轉化為文化生產力。文化資源只有進一步與產業結合,附加在商品中,形成文化產業。根據文化產業的分類,可以將茶文化遺產資源商業轉化后的產業開發進一步分為13種文化產業子類型。這些類型都已在業界實踐,每種范式不僅獨立發展為文化產業,也呈現出復合型發展態勢。比如茶舞臺表演與茶生態旅游、茶館休閑業等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茶館休閑業在自身商業定位的基礎上,也積極涉及書報出版、舞臺表演、茶會活動等產業類型。

2茶文化資源業態范式的現實應用

茶文化資源價值轉化的學理基礎,是認定茶文化資源是一種文化資本。澳大利亞經濟學家戴維•思羅斯比認為,文化資本是繼物質、人力、自然資本之后的第4種資本。本文分別選取中國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產茶省、一個產茶區、一個茶企等3種不同類型產業開發主體,來研究茶文化資源轉化的業態范式。

2.1福建模式: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

在一個省市內公共文化資源相似性較高,茶文化資源也是如此,產業開發具有社會集體性,易文化同質。參照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同區域間可以根據比較優勢來差異化開發,形成錯位競爭,從而促進整體發展。以福建為例,在中國茶文化資源庫中福建無疑是最為豐富的省份。茶文化遺址和歷史文化資源比比皆是。且福建茶葉生產與當地人們生產生活密切關聯,茶文化以詩詞、美術、歌舞、小說等形式融于民風民俗之中。福建境內安溪鐵觀音、福鼎白茶、武夷巖茶3種茶類所屬縣域圍繞彼此產業,挖掘自身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商業資源,并將之擴展成茶文化產業。安溪作為茶葉交易中心所在地,鐵觀音市場高度競爭發展出獨特的茶電商產業。武夷山依托巖茶母樹資源和武夷山自然風光,圍繞大紅袍傳說開發旅游演藝產業。福鼎依托太姥山資源和白茶特性,重點開發莊園產業和休閑度假經濟。漳州則依托臺商企業天福的品牌優勢和茶博物館資源,發展教育產業。廈門則依托成熟的休閑經濟和濃郁的商業氛圍,成為現代茶空間的集中地。整個福建省根據各自資源優勢已發展出演藝、莊園、教育、空間、電商等五大茶文化產業,彼此聯動形成福建模式。

2.2武夷模式:集聚效應的點軸開發

區域茶文化資源內涵非常多,需要確定何種內涵為首要增長極,從而吸納其他文化生產要素,形成一個極化區域。在產業經濟學中,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曾提出點軸開發模式,即在區域經濟中確定一個增長極,通過具有“增長極”地區帶動相鄰地區共同繁榮。依照佩魯觀點,增長極以不同強度出現于一些增長點或軸上,然后通過不同渠道向外擴散。筆者仍以福建茶產業為例,用主題分類法,對武夷山地區的茶文化資源進行基礎梳理,深度探討該地區的茶文化產業。既然武夷山有如此豐富的茶文化資源,那么該以何種資源為首要增長極,以何種文化產業形式作為呈現載體?綜合考慮文化資源稀缺性和久遠性價值來看,地理遺跡成為首要核心內涵。圍繞母樹資源,結合武夷山地區丹霞地貌的自然資源,開發茶資源旅游,形成一個旅游極化區域。再結合武夷巖茶制作工藝,并融合茶禮茶俗開發出綜合性舞臺演出《印象大紅袍》。《印象大紅袍》作為呈現載體以“一葉帶三業”,促進當地文化產業、旅游業和茶產業整合發展。2012年武夷山茶旅游收入為150億元人民幣,“印象大紅袍”成為重要的文化產業知名品牌,福建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作為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新興業態,武夷山模式為全國茶文化資源產業開發提供了新思路,促進由茶葉到旅游到文化創意的產業鏈整合發展。

2.3大益模式:產業延伸的增值模式

茶文化資源中包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茶葉加工到中華茶禮,這些文化資源也反向促進了基礎農業的發展。筆者繼續以一個企業品牌為例,深入研究茶文化資源在整個產業鏈中所起到的延伸增值作用。作為中國茶標桿企業,大益具有獨特文化形象。其普洱茶制作技藝于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當時唯一一個直接以生產企業品牌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1940年至今,直以“非遺大益”為大益品牌注入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圍繞“非遺”,擴展了產業產品線,開發出一系列文化產品。其中,北京大益皇茶會所于2007年9月試運營,融合了茶文化交流、茶道茶藝培訓、茶餐茶宴等多種文化元素。大益茶道院開展茶道教育,目前已在海內外開辦各類職業茶道班、茶業經營班百余期,培訓學員12000余名;幫助40余所高校開設了大學茶道公共選修課,并在全國數十所高校成功舉辦茶道系列巡回公益講座。同時,成立藝術團,獨創“大益八式”茶道進行舞臺演藝。2009年成立云南弘益茶文化傳播中心,為云南省振興茶產業重點建設項目,促進茶產業與旅游產業合作。另外,作為大型茶文化品牌推廣活動的大益嘉年華,自2011年起已舉辦兩屆。這些以“會所、表演、旅游、活動、推廣”為主的文化多元化呈現形式,將大益作為普洱茶加工工藝的“非遺”文化在其有形物質產品之外,延伸了文化產品。同時也反哺了云南茶山基地,增加基礎農業效益,形成完整的茶文化產業鏈。

3對茶文化資源產業轉化的建議

文化資源產業開發,使茶文化不簡單表現為一種日常習俗,而是發展出各種與茶有關的經濟實踐、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文化傳播,構建起茶文化產業。但作為一種新型產業,茶文化資源開發轉化還缺乏有效機制。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3.1用文化繪圖系統構建地方茶文化資源體系并進行價值評估

目前,茶文化資源體系在各地發展中還處在初級階段。各地出版的一些地方茶書主要圍繞歷史傳說,缺少從文化資源角度挖掘的文化檔案。區域茶文化資源體系需要統一構建,可利用文化繪圖(Culturemapping)工具記錄各種文化元素形成文化資源檔案。文化繪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于創建文化對話的工具,主要是將其獨有的文化特性用地圖形式表述出來。并按茶文化資源類型的劃分方法進行分類整理,同時應對地方茶文化資源進一步進行價值評估和等級分類,根據重要性程度合理開發。在文化資源價值評估上,有一定數理方法和理論基礎。國外學者Mazzanti對文化資源價值構建框架性研究;AndyS則用CM方法分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來進行文化資源評估。國內學者黃雪英按照品相、價值、效用、預期、傳承等方面構建指標體系;蘇卉則提出多層次灰色綜合評價方法,進行開發潛力評估。對于地方茶文化資源體系,可參照上述數理方法定量評估。在指標體系上建議按照品相要素、價值要素、效用要素、傳承能力等設立指標體系,確定權重分值,構建評估模型。

3.2將茶文化旅游作為文化資源轉化的重要載體

茶文化旅游是資源價值轉化并規模化為產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將茶園生態環境、茶產品、茶民俗、茶遺跡等融為一體進行開發。目前,國內外茶文化旅游按照功能主要分為4種類型:尋源求知、文化體驗、莊園度假和生態觀光。尋源求知是圍繞有形資源,開展對古茶樹、古茶園等原產地探尋活動。文化體驗是通過對無形資源挖掘開發體驗型產品,諸如民俗、節慶、表演等。莊園度假是當前新興范式,福鼎地區品品香、綠雪芽,依托生態茶園打造茶莊經濟;云南柏聯借鑒法國波爾多地區紅葡萄酒莊園理念模式,建成普洱主題茶莊。生態觀光則以茶鄉風貌為核心開展休閑旅游,如貴州茶海之心、杭州梅家塢、臺灣木柵等。

3.3依據茶的泛文化性開發衍生產業實現跨界發展

傳統茶業要轉型升級,需要從農產品到文化飲品,再到創意產品。通過茶的泛文化性,創造新型創意產品。不僅停留在傳統茶葉和茶具等領域,而且跨界進入多元產業領域,比如會展、教育、影視及服裝業。以節慶為例,目前茶業領域節慶以原產地開采節為主。形式較傳統,多為領導發言、茶藝表演、炒制大賽。節慶本身缺少文化底蘊,而且短期效應無法對產業經濟進行持續有效推進。在中國的傳統節慶中,也鮮有茶主題節或文化日。茶的節慶活動還未發展為獨立的文化產業類型,尚有創意開發空間。而將創意與茶文化資源結合開拓出全新產業類型的還有茶空間。這股空間美學之風,從臺灣食養山房、臺北書院引入大陸,目前在內地普遍盛行。從茶館到茶藝館再到茶空間,不僅是社會空間向個體空間的社會學轉化,同時徹底改變傳統茶館單純茶水銷售的服務經濟模式,帶動了茶會經濟、茶美學設計、茶文化教育培訓等多項相關產業,實現跨界融合。另外,也有必要關注到另一茶文化產業的興起,即茶與服裝的跨界。目前,茶服產業已成為一種有別于旗袍、漢服等類型的獨立概念。通過百度搜索“茶服”,可以找到約1620萬個相關結果;從淘寶網搜索“茶服”,顯示有5.44萬件寶貝,6873家相關賣家,茶服已成為茶文化產業中一個重要產業子類。這些多產業開拓,是建立在茶文化資源多樣性基礎上的。

4小結

第8篇

關鍵詞:天津濱海新區;綠色GDP;能值分析

一、 引言

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一方面起到創造社會財富的“正面效應”,另一方面,它還有著以各種形式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負面效應”。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僅僅反映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正面效應”,沒有對其“負面效應”加以考量,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GDP正是全面考慮了這一因素,在GDP中扣除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失,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綠色GDP核算的核心難題是資源環境價值的評估,當前,學術界計算綠色GDP的方法主要有凈租金法、Serafy法、現值法等,這些方法都是基于經濟學視角,只能計算具有市場價值的環境資源,如林木、石油等,而對具有非市場價值的環境資源,如陽光、風等,由于它們提供的服務尚無可計量的貨幣價值,并未納入核算指標。能值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

由美國生態學家奧德姆 ( H. T. Odum)提出能值分析理論,通過盡可能全面整合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定量分析自然與人類活動的真實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度量區域“社會—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及貨幣流動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貢獻難題。天津濱海新區是新世紀服務和帶動我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新的增長極,是新世紀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地,正在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示范區,本文應用能值分析理論,對濱海新區的綠色GDP進行了核算,為濱海新區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二、 天津濱海新區概況

天津濱海新區地處華北平原北部,天津市中心區東部,渤海灣頂端,天津港坐落其間。東臨渤海,西與天津東麗區接壤,北與天津寧河縣、河北省豐南縣為鄰,南與河北省黃驊市為鄰,距北京市140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8°40′至39°00′,東經117°20′至118°00′。總面積2 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海域面積3 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8萬人。濱海新區氣候屬大陸型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6 ℃。年平均降水量604.3毫米。季風盛行,年平均風速4米/秒,風能平均密度155~170瓦/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 898.8小時,太陽能平均輻射量為5 389 兆焦耳 /平方米。

自2006年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后,天津濱海新區快速發展,已成為服務和帶動我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新的增長極。2010年,濱海新區完成生產總值5 030.11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8.1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 432.81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3215.3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 589.1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 352.7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3.5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額71.31億美元,利用內資額352.2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值586.71億美元,其中出口232.60億美元。工業總產值10 121.10億元,支柱產業及重點企業發展態勢良好,電子信息、石油開采、石油加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機械制造、醫藥、食品加工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 725.5億元,占新區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85.3%。濱海新區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優勢支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4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產業結構呈現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趨勢。

三、 基于能值分析法的綠色GDP核算方法

根據能值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濱海新區的實際情況,列出濱海新區各主要能量輸入和輸出項目,并計算各類資源能流量。然后以能值理論為基礎,根據各類資源相應的能值轉化率,將各種度量單位,包括焦耳、克、美元等等統一轉換為能值單位太陽能焦耳(sej)。根據實際情況,以天津濱海新區2010年生態經濟系統中能值投入和產出數據為基礎,選取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不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反饋輸入能值、輸出能值、排放能值五方面的統計數據,計算編制完成2010 年天津濱海新區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分析表(見表1)。各種生產要素及產品的能量計算方法主要參考奧德姆、藍盛芳等人的研究成果,能值計算方法以太陽能值轉換率為基準。

綠色GDP是扣除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失后,區域生態經濟系統中人類勞動、外界輸入系統的貨幣流以及恒定性自然資源創造的財富。運用能值分析法進行區域綠色GDP核算,就是將區域內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失的能值通過能值貨幣比率轉化為相應貨幣價值,然后在傳統GDP中扣除這一價值后的區域GDP。具體核算方法如下:

綠色GDP=GDP-資源消耗的能值貨幣價值-環境損失的能值貨幣價值。

四、 結果與分析

1. 生態經濟系統投入的總能值。從表1中可以看出,天津濱海新區生態經濟系統能值由可更新資源能值、不可更新資源能值、反饋輸入能值、輸出能值和排放能值五個部分組成。系統總能值為5.74×1 023太陽能焦耳,其中可更新資源能值為5.53×1 020太陽能焦耳,占總量的0.096%;不可更新資源能值為2.76×1 023太陽能焦耳,占總量的48.08%;反饋輸入能值為1.02×1 023太陽能焦耳,占總量的17.77%;輸出能值為1.41×1 023太陽能焦耳,占總量的24.56%;排放能值為5.49×1 022太陽能焦耳,占總量的9.56%。可更新環境資源能值包含太陽能、風能、雨水勢能、雨水化學能和地球循環能,其中雨水化學能能值最高,為1.04×1 020太陽能焦耳。不可更新資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和電力消耗量,其中電力消耗能值最高,為1.99×1 023太陽能焦耳。2010年,天津濱海新區GDP值為7.96×1 010 美元,由此計算得出2010 年濱海新區生態經濟系統能值貨幣比率為7.21×1 012太陽能焦耳/美元。

2. 資源消耗。濱海新區生態經濟系統中的可更新資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雨水化學能、雨水勢能、地球旋轉能和農業生產等,這些資源的消耗生態經濟系統可自然回復,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濱海新區的經濟生產中消耗的可更新自然資源能值為5.53×1 020 太陽能焦耳,其能值貨幣價值為7.67×107美元。

濱海新區生態經濟系統中的不可更新資源主要包括經濟社會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原煤、原油、天然氣、電力等,這些資源的能值分別為3.30×1 022、2.60×1 022、1.82×1 022、1.99×1 023太陽能焦耳,由此計算出其能值貨幣價值分別為4.58×109、3.61×109、2.52×109、2.76×1 010美元。濱海新區 2010 年的不可更新自然資源所消耗的能值貨幣價值總和為3.83×1 010美元。

3. 環境損失。從表1中可以看出,濱海新區2010年主要污染排放物包括廢氣、廢水、廢渣三部分,分別為2 400億立方米、1.12億噸、712萬噸,轉換為太陽能值分別為3.53×1 020、4.82×1 020、5.41×1 022太陽能焦耳,能值貨幣價值分別為4.90×107、6.69×107、7.50×109美元,總消耗能值貨幣價值為7.61×109美元。可以看出,當年濱海新區環境污染中廢渣污染帶來的環境損耗最大,其次是廢水。濱海新區主導產業中的石油石化、汽車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都是大的廢渣排放源,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很大。

4. 綠色GDP計算。根據基于能值分析的綠色GDP核算方法,在表2中列出了2010年濱海新區綠色GDP相關的各項數據。在當年濱海新區經濟生態系統中,可更新自然資源消耗的能值貨幣價值為7.67×107美元,占GDP 的 0. 096%,不可更新資源消耗的能值貨幣價值3.83×1 010美元,占 GDP 的48.12%;環境污染損失的能值貨幣價值7.61×109美元,占 GDP 的9.56%。

當年濱海新區生態經濟系統中不可更新資源的消耗,短期內系統不能自我恢復,消耗就意味著系統中相應資源的減少。因此,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應對不可更新自然資源消耗進行補償,綠色GDP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反映國民經濟生產對資源損耗的補償正是題中之意。

當年濱海新區國民經濟生產中產生了一定量的排放廢棄物,這些排放廢棄物對環境產生了污染,而對污染進行修復需要額外的資金、人力和物力,這就說明排放廢棄物的能值應是國民經濟生產的成本想,核算綠色GDP應從傳統 GDP 中剔除排放廢棄物的能值貨幣價值。

在2010年濱海新區傳統GDP中扣除不可更新自然資源和不可更新能源消耗能值貨幣價值3.83×1 010美元,環境損失能值貨幣價值7.61×109美元后,即為濱海新區綠色 GDP 值。當年濱海新區的傳統GDP 為7.96×1 010美元,剔除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失后,所得綠色 GDP 值為3.36×1 010美元。可進一步計算得出:2010 年濱海新區 GDP 中約有48.12% 是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約有9.56% 是以對環境損耗為代價的。濱海新區 2010年 GDP 大于綠色 GDP,綠色 GDP占GDP總量的42.21%。

5. 討論。自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來,天津濱海新區傳統 GDP 增長迅速,但綠色 GDP 增長相對較緩,經濟增長中還有較大部分是以生態環境消耗為代價的。這是由于濱海新區還處于工業化初期,第二產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占主導地位,工化工業等高耗能產業還是國民經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在對外貿易中濱海新區主要以能值輸出為主,居民生活水平相對較高,對區內外資源利用的不斷增強,同時,內部資源開發相對不足,對外資源依賴度高,經濟風險日漸增大。

總體而言,濱海新區綠色GDP比例較低,經濟增長還主要資源消耗。針對這一現狀,濱海新區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是以低碳化、智能化為抓手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新技術帶動經濟庫開素增長。二是以高新、高質、高能為理念加快推進低碳循環產業,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完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三是以提高服務業比重為重點優化產業就誒構,結合第二產業優勢強的特點,發展現代物流、金融、電子商務、技術咨詢、信息服務等與優勢第二產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業,提升服務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滲透力和輻射力。

五、 小結

用能值貨幣價值估算自然資源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這些產品的真實價值,但用能值方法計算環境傷害補償價值的合理性還值得商榷。因為,在用能值方法估算環境傷害補償價值的過程中,只計算了排放污染物存在的能值貨幣價值,這并不是治理污染物所需的真實費用,計算過程中污染物的能值越高其能值貨幣價值也就越大,這與現實情況有一盯差距。本文中2010年濱海新區環境損耗的補償費占 GDP9.56%,比采用《環境工程手冊》提供的治理各種污染物費用標準高出許多,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綠色 GDP 核算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計算方法。

GDP 核算是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只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數量,并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的真實質量。如何在考慮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損耗成本的基礎上綜合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真實狀況的核算方法,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綠色 GDP 核算體系和核算方法還存在諸多不足,但綠色 GDP 核算能夠提高決策者和大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資源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環境高消費”的發展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綠色 GDP 核算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好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 Ulgiati S, Odum H T, Bastianoni S. Emergy use, environmental loading and sustai- nability: an ernergy analysis of Italy. Eco- logi-cal Modeling,1994,(73):215-268.

2. Odum H T. Emergy evaluation of salmon pen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Fishery Economics,2001.

3. 陸宏芳,藍盛芳,俞新華,等.城市復合生態系統能值整合分析研究方法論.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5,18(4):34-37.

4. 陸宏芳,藍盛芳,彭少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能值評價指標的新拓展.環境科學,2003,24(3):150-154.

5. 康文星,王東,鄒金伶等.基于能值法核算的懷化市綠色GDP.生態學報,2010,30(8):2151-2158.

6. 天津市濱海新區統計局.2011天津濱海新區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資助項目“濱海新區中小企業節能減排投融資模式創新與風險控制研究”(項目號:TJGL11-079),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資助項目“天津市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項目號:TJGL10-954)。

第9篇

論文摘要: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工業化,人類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以往較為豐富的生態資本變得日益稀缺,阻礙著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各國紛紛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希望由此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模式。進行生態資本價值核算,構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其目的就是使人們正確地看待經濟增長成本,注意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只注意到了對社會經濟的正面效應,沒有反映負面效應所造成的影響,從而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環境惡化、資源缺乏、生態失衡和不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之中。因此,改革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資源環境進行核算,走“綠色發展”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經濟活動離不開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生態資本三者共同作用。“綠色發展”就是以“綠色GDP”為發展目標,從現行的GDP中扣除資源環境成本和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服務費用,在保障生態資本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更多地以人力資本代替資源資本和環境資本,提高物質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

1生態資本內涵

1.1生態資本定義

生態資本是相對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實物資本與金融資本)而言的,表現為生態系統所有的資源生態潛力、環境自凈能力、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對人類的整體有用性等生態質量因素的總和,是具有生態價值的資本。生態資本按空間構成關系可分為三類:(1)地質資本,包括礦物資源和化石資源;(2)地理資本,包括土壤資源、水力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3)星際資本,包括光能和風能。而應納入生態資本價值核算體系的只包括地質資本和地理資本這兩種數量有限的資源。

1.2生態資本的特征

生態資本作為參與經濟活動的要素之一,同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生態資本的特征也具有二重性:一是具有生態資本的本質屬性,具有自然生態功能,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表現為生態資本的使用價值;二是具有資本的共同屬性,即以保值增值為目的,遵循市場供求與競爭規律,表現為生態資本的價值。

但是,生態資本不同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生態資本具備其它資本所不具有的特征:(1)整體增值性。資本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由于生態資本受到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制約,保持生態系統內各因子的平衡協調,是實現生態系統整體價值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的前提;(2)長期受益性。通過合理利用生態資本,其使用價值與價值將不會永久喪失。并且,可再生資源還能依靠其自生的累積性,使生態資本自動增值,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3)雙重競爭性。生態系統各因子是在相互制約與相互促進中得到發展的,遵循共生、相生相克等自然生態競爭規律;同時,生態資本又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等存在著市場競爭,遵循市場競爭規律;(4)開放性與融合性。生態資本既具有生態環境系統的開放性與多樣性,又具有一般資本的融合性與擴張性,生態資本經營可以采用產權主體多元化、利益共同體等方式;(5)極值性。生態資本能夠承載人類生存與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經濟功能的需求,但是,生態資本對人類的需求并不是無限滿足的,其承載力具有一定的極值,超過極值進行開發和利用,將會導致資源環境的退化;(6)不動性與逃逸性。生態資本既具有資源環境的空間固定性,又具有一般資本規避風險的逃逸性。低回報率的生態資本會轉移地域或變換形態,流動到回報率較高的領域,引起生態資本的資本功能性逃逸;(7)替代性與轉化性。在一定條件下,生態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之間能夠相互替代或相互轉化;(8)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嚴格的區域性。不同區域的生態系統的組合和匹配都不一樣,而“因地制宜”是合理使用生態資本的一項基本原則。

2生態資本價值理論

生態系統依照其是否凝結人的勞動可分為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我國目前的經濟價值核算體系不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價值核算,導致生態資本價值被低估和人類對資源環境需求的過度膨脹,從而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自然生態系統是否具有價值在理論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勞動價值理論、效用價值理論、要素價值理論和供求價值理論等主要價值理論都對此有著不同的認識。

2.1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理論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廣泛地應用于價值的確認和計量中。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是衡量物品是否具有價值的唯一標準。如果生態資本具有價值,該價值就是物化在資源和環境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人們的抽象勞動與生態系統相結合,生態系統就具有價值;相反,當某一生態系統中的資源和環境沒有投入抽象勞動時,該生態系統也就不具有價值。而生態資本的價值是由生產這種生態資本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所決定的。

在實際中,不管人們是否承認沒有投入人類勞動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否具有價值,該生態系統都是客觀存在的,發揮著具體的生態服務功能。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的深化,沒有投入勞動的生態系統或部分投入勞動的生態系統同樣具有價值的觀點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勞動價值理論在生態資本價值計量方面存在著困難。

2.2效用價值理論

效用價值論認為價值就是人們對物品效用的感覺和評價,效用是價值的源泉。自然生態系統能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求,具有價值。但是,效用價值理論具有較強的主觀隨意性,它僅能為生態系統的存在價值、選擇價值的確定和計量提供可行的方案。

2.3要素價值理論

要素價值理論認為自然生態系統等非勞動要素與勞動要素一樣共同創造價值并參與到價值分配中,所以自然生態系統同樣也具有價值。但是要素價值理論模糊了勞動創造價值這一科學定義。

2.4供求價值理論

供求價值理論認為有需求的東西就具有價格,供求決定價值,供求關系是價值規律的內涵。該理論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稀缺的資源,通過市場可使得其價值能夠充分得以體現,在價值確認和計量上具有可行性。

總的來說,自然生態系統也具有價值,并且與人工生態系統一起組成生態資本,參與到價值創造的經濟活動中去。

3生態資本價值核算方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將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了一套資源環境與經濟一體化核算體系(SEEA)。該體系能準確地表現資源和環境在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并以最簡明的經濟指標反映可持續發展的本質。SEEA核算法通過把資源和環境賬戶作為SNA(國民經濟核算賬戶體系)的衛星賬戶,然后與核心賬戶(貨幣型賬戶)對接形成一體化核算。由于資源和環境是物質型賬戶,需要先將環境賬戶和資源賬戶轉換為貨幣型賬戶。目前生態資本價值的核算方法有以下六種。

3.1補償價值法

補償價值法根據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凝結抽象勞動后的資源環境具有價值,從補償角度看生態資本價值(w)包括三部分:

W=C+V+m

式中,C、V、m分別為補償、保護與建設某項資源環境所投入的物化勞動價值、活勞動價值和活動動創造的剩余價值。該法以實際投入的補償支出計量資源環境的兩大價值,應用了歷史成本屬性,可靠性較高但相關性不足。同時,沒有收入勞動的資源環境與少量投入勞動的資源環境同樣也具有價值的觀點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對這部分資源與環境不進行計量的話,資源環境總價值易被低估,造成資源環境的濫用。因此,補償價值法主要適用于資源環境補償增值的計量。

3.2總經濟價值法

總經濟價值法根據效用價值理論,將資源環境價值(TEV)按效用不同分為兩大類:使用價值(uv)和非使用價值(NUV,又稱存在價值);又將UV細分為直接使用價值(DUV)、間接使用價值(IUV)與選擇價值(OV)。其計量關系為:

TEV=UV+NUV=(DUV+IUV+OV)+NUV

式中,DUV是指資源環境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表現為物質功能,可直接根據市場價值法計量;IUV不直接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但可為生產和消費創造必要條件,表現為環境容量和舒適,可采用生產函數法、損失規避法、預防支出法等計量;OV是人們愿意保護現有資源環境以備未來使用的支付意愿,相當于消費者為一項未使用的資源環境所愿意支付的保險金,表現為資源環境的自行維持功能;NUV為人類對資源環境的永久享用價值與資源環境潛在功能價值的合理評估。目前DUV與IUV可應用于歷史成本、現行市價等屬性進行直接或間接計量,比較可靠;OV與NUV均僅能采用價值評估法進行計量,計量的主觀性強,可靠性低。因此,企業在進行資源環境價值核算時,只要同時符合可定義性、可靠性與相關性要求,企業就應將其擁有的或控制的資源環境確認為自然資產,并同時確認相應的生態資本。

3.3租金或預期收益資本化法

租金或預期收益資本化法根據地租理論和財務管理理論,將預期的資源環境在未來一定年限內產生的兩大價值(即預期的租金或收益)按社會貼現率折現后的現值作為資源環境價值。其計量公式為:

V=V1+V2

V1=qRo/r

V2=A(1+K)/(nQ)

式中,V為資源環境價值;V1、V2分別為資源環境的商品價值與服務價值;Ro為基本地租或基本租金;r為地租率或平均利息率;q為資源等級系數;A為投入總額;Q為受益資源總量;n為受益年限;K為資金利潤率。該法應用了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屬性,可較為準確地反映資源環境的未來經濟利益。租金或預期收益資本法主要適用于融資租人、借人資源環境的價值計量。3.4邊際機會成本法(MOC)

邊際機會成本法基于效用價值理論,該理論認為任何經濟活動的成本代價不僅包括對生產各個要素的消耗,而且也包括由于外部不經濟行為對生態系統所造成的代價。因此,理論上任何資源環境產品的價格P等于其邊際機會成本(MOC),MOC又等于資源環境產品的邊際生產成本(MPC)、邊際資源耗竭成本(MUC)與邊際環境成本(MEC)之和。即:

P=MOC=MPC+MUC+MEC

生態資本價值(V)=MUC+MEC=P-MPC.

式中,MPC常用生態價格定價法或影子價格法計算,較為準確、簡便;P為資源環境產品的現行市價。該法主要適用于生產性資源環境價值的核算。

3.5總和價值法

該理論認為生態資本價值核算方法應該從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全部論述中去尋找結果。這部分學者認為,生態資本價值不單單是指直接投入其中的人的勞動價值,還包括生物有機體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價格,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地租。也就是說,生態資本的價值等于人類直接投入的勞動、生物有機體的使用價值與所有權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級差地租之和。投人生態系統的人的勞動包括投入人工生態系統的勞動和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勞動,是抽象的一般社會必要勞動;生態有機體的使用價格實際上是生態系統服務所有權與使用權轉移的貨幣表現,它是經濟所有權存在,生態系統被所有者控制,生態系統因所有權規律而產生一種現象,即當社會需要交換資源環境時,生態系統由于有用性而獲得價格;生態系統服務級差地租是生態系統服務的差別為基礎的地租。

3.6替代價值法

替代價值法根據效用價值論,將不能直接進行價值計量的資源環境,按其各項主要功能分別選用合理的計量方法進行功能替代,計算各項功能的價值,將總價值視為資源環境價值。替代價值法主要有較為可靠的市場價值法、旅行費用法,以及主觀性較強、可靠性較低的調查評價法、支付意愿法等。它主要適用于計量資源環境的服務價值,應用時應優先選用較為可靠的替代方法。新晨

4生態資本價值核算與可持續發展

經濟理論認為,能夠帶來收益的東西稱為資本。生態系統,無論是天然的生態系統還是已投入了人類抽象勞動的人工生態系統都可以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社會財富。按照資本能帶來收益和財富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為人類帶來巨大收益和財富的事實,生態系統無疑是資本。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都沒有對這種資本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經濟發展也為之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并不明顯。所以,加強生態資本管理,制止生態系統耗減和質量下降的趨勢。通過技術進步、資源利用和環境改善,限制不合理的經濟增長計劃,適度地開發和利用資源環境,加強生態系統的管理已成為當務之急。但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進行生態資本的價值核算,準確評估經濟活動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退化數量,事前分析不同經濟政策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影響,以便決策,從而構建一套能夠提供可持續經濟增長趨勢和經濟預警信號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4.1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生態系統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有公共品或準公共品的屬性,長期以來,資源環境的產權很難界定清楚或產權得不到保障。眾多微觀個體構成的群體共同擁有、享用資源環境,對于占用或利用資源環境的利益相關者來說,這些生態系統產品具有稀缺性,對于構成這些群體的個體來說,由于權益分別、交換的代價遠遠大于它們獲得收益,人們更樂于作為免費搭車者,而不愿為享受生態系統付出代價。因此使用者感受不到生態系統的稀缺性,價格機制不能刺激使用者保護生態系統。市場機制的引入,由于使用者已經逐漸意識到生態系統潛在或實際的短缺,價格得到顯著的提高,從而強烈刺激使用者投入資金保證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通過經濟體制的改革,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可為經濟綠色發展奠定基礎。

4.2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長期以來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但是,20世紀末興起的知識經濟為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經濟的發展的主要源泉不再是勞動力、資本或原材料,世界經濟的增長也從增加投入型變為知識和技術進步型。我國已經確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將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建立一套綠色資源環保型社會經濟發展體系,走持續發展道路。

4.3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共同決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伴隨著經濟增長和工業化,人類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以往較為豐富的生態資本變得日益稀缺,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各國紛紛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希望由此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現在,各國在進行政府決策時,更多的是將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整體考慮,進行資源環境核算,使人們正確地看待經濟增長成本,注重經濟增長質量。

4.4健全相關法制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第10篇

一、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會計核算分析方法

綠色經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要求人們在進行經濟分析、社會決策及政策實施過程中始終將生態環境作為社會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來看待。與傳統的生態環境外因論相對,生態環境內生化指人們在進行經濟研究過程中將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具有市場價格的經濟資源納入到經濟核算體系中。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將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作為一個大系統來考慮。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指出,21世紀我國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將自然資源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自然資源和經濟綜合核算體系,運用市場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手續,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在環保方面《議程》強調中國21世紀環境戰略的核心是環境的外部化轉向環境內部化。

嚴格的講生態環境是很難定價的,它往往通過政府政策與市場調節得以實現,也就是說制訂絕對的生態環境價格在現階段是不存在的,但是相對市場價格(或準市場價格)可以從理論上得到,有關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定價的方法很多,現介紹幾種常用的計量方法。

1、不可再生資源計量法。它是人們對已探明的不可再生資源的一種定價方法,其依據是估計價格等于不可再生資源的出售價格與各項開發成本之差。該方法有兩種計算方式:一種是現值法。即根據資源開發距現在的時間序列一定的貼現率進行貼現,各年的現值總和即為該不可再生資源的價值。估價模型為:

V=∑(St-Ct-Rt)(1+r)t

其中,V――資源存量價值;

St――資源在t期銷售額;

Ct――t期開發成本;

Rt――t期投資資本的“正常回報”;

R――貼現率。

另一種是凈價法,該法認為資源價值有恒定性,計算是無需貼現。模型為:

Vt=St-Ct-RtQt ∑Qt

其中,Vt――t期資源存量價值;

Qt――t期資源開采量;

∑Qt――資源預計開采總量。這兩種方法只能估算那些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資源,即價值為正(St-Ct-Rt>0)的資源。

2、再生產補償費用法。根據資源的價值量等于對經濟活動消耗自然資源的再生成本,對資源存在量及資源消耗成本進行估價,估價模型分別為:

Vt=(CtQt )∑Qt和 V’t=(CtQt )Qt

其中,Vt――資源存量價值;

V’t――資源耗減成本;

Qt――t期再生產資源數量(耗費成本Ct所補充的資源數量);

Ct――活動中所消耗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成本;

∑Qt――資源總存量;

Qt――t期資源消耗量。

該方法的使用前提是,只要付出一定的費用就可以補充新的資源。如果該假設永遠成立(從資源的長、短期開發來講對時行得通得),則新補充得資源成本就是資源再生產活動所消耗得活動和物化勞動價值,此時該估價方法是最適合的一種。

3、生產率下降法是進行生態環境估價最常用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將生態環境作為傳統生產要素的一種,認為環境質量下降的直接表現是在相同初始投入的條件下產出量的下降。以減少的產出量的市場價值作為環境資產質量惡化成本。估價模型為:

D=Q(P1+P22 )

式中,D――環境資產惡化成本;

Q――環境惡化引致的經濟產品產出減少值;

P1――產出量變化前單位產品價值;

P2――產出量變化后單位產品價值。

該方法估價公式簡單,式中所需的價格資料也容易得到。然而在確時,有兩方面問題:一是決定環境減產的因素很多,如土地種子、施肥量及降水量等,在眾多因素中找出受污染減產量難度較大;二是產量減少具有滯后性,模型中的環境惡化成本產品產出減少量均為本期數值,實際上產品減少量并不是由當期經濟活動造成的。

4、數學模型。數學模型法通過建立農業產量、土地承載能力、人們生活質量等的變相市場價格與相關解釋變量(包括環境因子)之間的函數關系,估算出環境惡化成本。估價模型為:

Q=f(X1,X2,…,Xn,Xn+1,…,Xn+m)

其中,Q――單位面積農業產量(土地承載力或人們生活質量等因變量);

X1,X2,…,Xn――各種污染濃度;

Xn+1,…,Xn+m――污染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將其轉化為線形函數可設計如下:

Q=a0 +a1X1+ a2X2+…+ anXn

+an+1Xn+1+…an+mXn+m

其中,ai(I=1,2,…,n+m)為待定參數,可通過回歸分析等方式得到。當其他因素不變時,第i種污染物濃度上升Xi個單位時,則Q的變化量為:

Qi=aiXi

用Qi乘以總受害面積(或其他因子),再乘以單位市場價格,就可以估算出生態環境的惡化成本。該方法在應用中的最大限制之一是,對模型參數的估計需要收集多種變量的大量統計資源。此項工作目前比較欠缺。

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資本成本構成分析

一般認為,社會總資本由物質資本、知識資本及生態資本三部分構成。

(一)生態與知識資本取代物質資本,是社會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進步的結果

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具有一定的實踐效應。在工業化初期,社會消費結構以生存和基礎發展需的物質產品設計,國民經濟以物質生產產業為基礎,知識主要是附著于某種物質載體(如轉化為技術設備或生產工藝設計、產品設計等有形資產形態)進入生產過程,進而提高物質資本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由于這一時期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較低,生態環境自我恢復能力較強,生態資本一直以被忽視價值的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等有形或無形的形態進入生產過程,因而,在此階段物質資本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而進入工業化后期的知識經濟時代后,物質消費比重下降,知識產品、精神和服務消費比重不斷上升,綠色消費日益成為潮流,產業結構隨之發生變化,由原來的以物質生產產業為主向知識產業、生態產業為主轉變。為適應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的需要,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時期,知識資本投資、生態資本投資占社會總投資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并最終取代物質資本投資布居于主導地位。

(二)生態與知識資本取代物質資本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必然結果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部人類與自然的辯證發展史。原始社會條件下,生產力水平較低,生態環境以其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包容性養育著人類及地球的萬物,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人類與其生存的環境達到一種低水平的融合。到了工業經濟時代,生產力得到空前提高,在物質產定論思想支配下,征服自然追求片面的物質資本積累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知識也成為人類用于大規模征服自然的工具,通過一定的物質資本載體體現于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此時的生態資本被看作自然稟賦,根本不存在資本價值問題。正是在這種認識下,大自然長期積累的豐富的生態資源合良好的環境質量,被我們在短短的數個世紀種嚴重消耗和破壞,尤其是近一個世紀以來,這一過程更為加劇,最終造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生活環境質量降低等后果,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并進一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第11篇

長白山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如何在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同時又能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涉及面較廣的問題。現就如何把該科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到協調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中去談一下粗淺的看法。

1 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進而把產品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最后取得經濟優勢,這是一個基本點。過去在長白山林區的自然資源利用過程中,由于左的思想影響,掠奪式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資源不斷破壞,生態平衡失調,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在任何區域性的開發活動中,不僅要對資源進行利用和改造,更重要的是要對資源進行保護、管理和合理配置,用生態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各種自然資源實際上是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任何一個人工生態系統都是按照一定的經濟目的,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以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構成的一個不可分隔的具有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代謝功能的綜合體。各種自然資源在自然環境中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

2 發揮長白山林區自然優勢必須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

為了達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目的,應用生態經濟學原理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經濟學原理是結合人類經濟目的研究生態經濟而找出的規律,即生態系統中的能量、物資和價值流變化的規律。如果正確地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分析自然資源的利用,就會更有效地去指導生產活動,這方面有以下幾點:

2.1 生產活動必須要改造和適應生態環境

改造自然資源,實際上就是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和控制,使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群落更為協調,以提高整個系統的功能。隨著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不斷擴大,必須要對各種生態系統的成分加以改造。自然界許多資源在長期的相互作用當中成為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的整體,這一重要的生態學規律在人們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各種人工生態系統中,只能加以遵循和利用,對生產中的不利因素假如不能改造,就要設法適應。改造和適應是一條生態經濟學原則,其重點在于改造,從而才能不斷提高系統生產力,許多適應某些資源的措施,也是對另一種資源的改造,應以辯證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改造生態環境的措施必須考慮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2.2 必須同時利用和保護生態系統的組成

利用自然資源是為了進行各種經濟活動,而保護資源則是為了永續利用,使各種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加強。從生態學角度看,資源利用與保護相結合是關于生態系統的存在與發展問題;從經濟學角度看,則是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的問題。

那么如何在實際生產活動中應用這一生態經濟學原理?利用資源只是利用它的潛在生產能力,在利用過程中就必須考慮保護這種生產能力,使之在利用后不僅不會降低而且還會提高;其次,利用資源必須要考慮其更新能力,此外必須全面、綜合地考慮資源的利用和保護。許多資源都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對某種資源不注意保護,很可能導致其它資源受到破壞。

2.3 各種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的每個環節,都儲存著能量和物質

即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每增加食物鏈一個環節,就會增加一種使用價值,即食物鏈越長越能增加對人類有用的物質財富。因此,在利用自然資源中,應盡可能低增加各種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環節。

當然,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增加食物鏈環節,必須根據不同的生態條件,創造各具特色的、復雜的生態系統。

3 在資源利用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長白山林區如何發揮優勢,避開劣勢,使產品商品化,達到整個社會發展目的,是開發長白山林區的最終戰略目標。但這涉及到非常復雜的合理利用資源問題,還涉及到產品分配、消費和交換的循環以及生態系統中復雜的能量與物質的輸入輸出問題,這些都是生態經濟學的內容,當然首先必須著重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3.1 資源利用如何合理組合

所謂資源利用的合理組合,就是在深入分析當地各種自然資源條件的前提下,首先決定經營何種產品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系統,然后研究各種資源利用之前是否需要改造和如何改造,各種資源利用數量的組合比例、投入的方式和時間等問題。

3.2 重點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

在發展商品生產的過程中,資源開發必須要有不同的產品優勢,這當然是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和技術水平差異的產物,因此,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基礎。

3.3 必須研究經濟發展與資源更新的關系

自然資源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更新性,如果在其利用中能使各種資源間相互協調,并進行進化性的運動,則資源生產力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逐步提高。資源的另一性質是它的有限性,人類只有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依靠技術發展和管理的進步,才能取得生產的提高。資源的有限性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長白山林區林木資源有限,要取得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在綜合利用、多種經營上下功夫,同時還要進行資源更新(多造一些工藝成熟林)。

第12篇

內容摘要:本文從價值鏈和鄉村旅游發展的結合入手,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鄉景區鄉村旅游的發展為例,在論證鄉村旅游價值增值的基礎之上,提出對鄉村旅游價值鏈的創新性構想,以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有所借鑒。

關鍵詞:鄉村旅游 價值鏈 增值 虹口

“價值鏈”指的是企業通過一系列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構成的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分析價值鏈的目的在于實現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來源于價值鏈上各價值活動間的聯系。“價值鏈”理論揭示了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旅游產業綜合性強的特點決定了價值鏈在旅游經濟活動中是多向度存在的。

鄉村旅游是指利用農村設施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特色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農村生態環境、農村人文風俗等資源,經過規劃設計,發揮農業和農村的休閑旅游功能,形成旅游消費的一種新興旅游業態。

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鄉村旅游的低成本、地方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短期內發展迅速,但多為零星布點,不成規模。區域內鄉村旅游點的粗放式增加使得特色喪失,同質化競爭導致農戶收益必然下降。針對此,本文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鄉為例,通過引入價值鏈的理論來深入探討鄉村旅游的價值增值脈絡,試圖挖掘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點來實現鄉村旅游的更進一步發展。

鄉村旅游的價值鏈分析

鄉村旅游的產業價值鏈主要是指區域地農戶利用自身的農業產業資源,在經過包裝以后,轉化為旅游產品,使價值增值或者是價值轉換的過程。都江堰市虹口鄉以自身豐富的農業產業資源為中心,重點打造以鄉村農家樂為基礎,鄉村酒店、鄉村連鎖客棧等新興旅游產品的鄉村旅游業態,打造區域旅游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鄉村旅游產品的價值增值過程主要集中在農業旅游資源的包裝、鄉村旅游的市場推廣、鄉村旅游的服務三個方面。在基本的價值增值之外,各鄉村旅游發展區還依賴當地的各種環境以及從業人員的素質等因素,形成了鄉村旅游在競爭上的優劣勢,即鄉村旅游價值鏈的輔助增值因素。

(一)鄉村旅游的基本價值鏈分析

鄉村旅游的基本價值鏈指的是各地發展鄉村旅游的一般價值增值過程,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在基本價值鏈體系當中,旅游資源轉化成旅游產品,得到了增值。在基本價值鏈發生過程當中,與地方性、民族性結合好的區域,其價值增值幅度較大,結合虹口鄉鄉村旅游發展實際,這里的鄉村旅游的基本價值鏈筆者重點從三個層面來進行分析(見圖1)。在圖1的鄉村旅游基本價值鏈當中,其增值部分有三處:

第一,農業旅游資源的包裝。農鄉風俗、農村生態等在成為旅游資源以前,充其量是作為相對吸引物而存在的,并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旅游資源。虹口鄉得天獨厚的純自然農業生態對于周邊區域的人來講,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在當地農民自覺地、自發地進行吸引物的包裝后才成為吸引游客的旅游資源。在吸引物轉化為旅游資源的過程中,人為的因素參與進來,形成鄉村旅游的第一層價值滲透。

第二,市場的推廣與宣傳。在農業旅游資源的包裝基礎之上形成了農業旅游產品,旅游產品的銷售并形成價值是需要市場推廣與宣傳的。虹口鄉村旅游的發展通過“虹口鄉村旅游節”和“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等推廣營銷形式為區域客源地游客所認識,促進了鄉村旅游產品價值的實現。此為鄉村旅游價值鏈的第二層滲透。

第三,鄉村旅游的服務。旅游業同其他服務業一樣,生產與消費同時進行,游客在消費鄉村旅游產品的同時也感受了鄉村旅游的服務,作為服務業的鄉村旅游產業的價值增值過程離不開服務鏈條。虹口在生產銷售鄉村旅游產品的同時也注意打造有特色的鄉村旅游服務,實現鄉村旅游產品的無形增值。此為鄉村旅游價值鏈的第三層滲透。

(二)鄉村旅游的輔助價值鏈

鄉村旅游的輔助價值鏈(見圖2)指的是鄉村旅游產品的具有競爭力的價值增值部分,是鄉村旅游基本價值鏈的附加值。筆者主要圍繞鄉村旅游的基本價值鏈,分析對基本價值鏈的三個層面有重要影響的要素。

第一,區域鄉村旅游發展的大環境分析。旅游產業其涵蓋范圍之廣、關聯帶動性之強是其他產業所不能比擬的,其發展環境除去一般產業所面臨的一般環境外,其他產業的發展情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旅游產業發展的獨特環境。虹口鄉村旅游區依托于四川都江堰旅游產業的發展以及成都建設現代田園城市和城鄉統籌的機遇,使得虹口鄉村旅游發展的環境優于其他區域。虹口鄉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又使得鄉村旅游的崛起成為必然,優越的地理交通位置又使得虹口鄉的農戶經濟意識超前,社會性發展較好,這些都使得虹口鄉村旅游資源的競爭力較強。

第二,市場營銷與推廣的附屬價值增值。市場營銷與推廣在鄉村旅游價值增值過程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鄉村旅游價值鏈組成要素的價值實現需要市場營銷;鄉村旅游價值鏈組成要素的整體價值實現需要市場營銷;鄉村旅游產品的價值實現也需要市場營銷與推廣,因此,作為不獨立產生價值的要素組成部分,其在鄉村旅游的附屬價值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這方面“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的舉辦成功地將虹口鄉村旅游推入市場,成都、都江堰客源市場對虹口鄉村旅游的認知也極大地推動了區域鄉村旅游的發展,周邊豐富的旅游線路、旅游產品的推出又使虹口鄉村旅游成功融入了區域旅游產業。

第三,鄉村旅游基本價值鏈末端(鄉村旅游服務)的附屬價值增值。作為鄉村旅游價值實現的載體,鄉村旅游服務的基本價值貢獻顯而易見,但除此之外,鄉村旅游服務又可以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個隱性價值增值點。在充分挖掘其他鄉村旅游鏈價值點的基礎上,鄉村旅游服務的特色、創新、可持續成為鄉村旅游取勝的方式之一。因此,本文認為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意識是鄉村旅游價值鏈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鄉村旅游產品的一部分,其服務質量的高低也是鄉村旅游價值鏈增值的關鍵。

鄉村旅游的基本價值鏈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經濟增長主軸線,輔助價值鏈的提出有助于增強區域鄉村旅游的競爭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展成為區域鄉村旅游的主要經濟增長點。

鄉村旅游價值鏈各要素的整合創新

(一)城鄉結合、統籌發展環境下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

鄉村旅游的客源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其周圍的城市群,城鄉統籌發展的大環境改變了城鄉結合帶農村的傳統產業思維,鄉村旅游資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村特色,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又成為農戶尋求新型產業的基礎。地方政府的支持與農戶的自發行為,形成鄉村吸引物轉化為旅游資源的直接動力。例如虹口鄉村旅游區域的成功打造與成都現代田園城市打造、都江堰國際休閑旅游城市的建立密不可分。

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價值增值還突出表現在鄉村旅游產品的市場營銷層面。對資源相對比較集中、市場影響力大、發展基礎較好的項目,要優先規劃、優先發展,形成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良好局面。整合相關旅游資源,把發展鄉村旅游與發展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密切結合,形成綜合型、復合型的旅游產品,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外要依據各地方經濟狀況、發展水平、交通狀況等來確定鄉村旅游目標客源市場區域和開拓市場的先后順序。要改變由空間距離一種因素決定目標市場的做法。在目標市場選擇過程中,要從營銷主體資源、目標、競爭優勢和市場規模等方面對細分市場進行評估,所選擇的目標市場必須與鄉村旅游市場營銷主體的經營目標、產品形象、所擁有的經營資源等相符合。

(二)鄉村旅游產品的獨創性、地方性和參與性

目前階段,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力度不夠,缺乏個性地重復性開發容易使游客產生審美疲勞,區域鄉村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夠,難以對游客產生真正的吸引力。在此條件下,應當因地制宜,結合地方特色,開發獨具特性的鄉村旅游產品。虹口鄉結合地方特色打造的虹口AAAA級漂流景區吸引了較多游客,是虹口鄉村旅游產品的一個有力補充,與虹口獼猴桃種植、三文魚養殖等形成了較之其他區域頗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譜。

實現鄉村旅游參與性的途徑之一是發展社區參與性旅游。基于鄉村旅游資源和農戶的特點,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鄉村旅游與社區相結合,是一個好的實現鄉村旅游獨創性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之一。社區參與型旅游是指鄉村社區,包括村民個人和集體,能夠參與旅游開發決策全過程,能夠合理分配到鄉村旅游收入,以鄉村社區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旅游形式。社區參與型鄉村旅游保證社區成員可以獲得旅游發展帶給本地區的利益和福祉,當地政府部門通過旅游業稅收渠道而進行的旅游收入分配應該優先用于發展社區成員參與旅游業的能力(付宇光,2009)。

(三)多渠道、多方位的鄉村旅游營銷模式

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在其臨近城市群,一個成熟的鄉村旅游發展區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客源地的拓展,最大程度地吸引游客,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為此,就需要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有效的營銷體系,實現客源地的最大程度地覆蓋。鄉村旅游區域的營銷在融于主體旅游產業營銷網絡的同時,應該有更加細分化的營銷模式。

(四)鄉村旅游服務的多角度提升

在旅游產品特色化打造的基礎之上,鄉村旅游的服務也應該突出地方性,有所創新,成為鄉村旅游產品價值的有力延伸。提升鄉村旅游服務可以從人員主體,服務方式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多角度提升,滿足客源地游客多樣化的需求和鄉村旅游游客的體驗型需求。

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問題探索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旅游產業集群當中與旅游價值鏈要素相吻合的那一區間。鄉村旅游價值鏈的直接和間接要素都是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的一部分,對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的研究可以有效發揮鄉村旅游價值鏈各要素的價值。虹口鄉的鄉村旅游產業集群涵蓋了虹口鄉區域的所有旅游價值單體、旅游企業和旅游要素單位。虹口漂流、三文魚養殖基地、獼猴桃種植園、虹口鄉村農家樂等是虹口旅游產業集群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鄉村旅游價值鏈的潛在關鍵組成。創新旅游產業集群的空間優化組合可以更進一步挖掘鄉村旅游鏈各要素的潛在價值,提升鄉村旅游產業,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 鄉村旅游產品的價值增值過程是全方位的,基本的價值流通過程已被最大程度的挖掘與提煉,因此,鄉村旅游的發展依賴于有創新性的價值鏈增值點的挖掘,依賴于輔價值增值要素的最大化提煉,使輔價值增值點轉化為基本的鄉村旅游價值增值要素,突出鄉村旅游的地方性,與旅游資源地方性的內涵相契合,地方性與創新性的結合有助于實現鄉村旅游價值鏈的最大增值,從而實現地方經濟產業的轉型,實現真正的城鄉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小軍,張霞,甘永萍.基于紅色旅游價值鏈的理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萝北县| 友谊县| 仁化县| 溆浦县| 萝北县| 灌南县| 花垣县| 伽师县| 渭源县| 积石山| 普陀区| 淄博市| 灵宝市| 唐山市| 新丰县| 江陵县| 尉氏县| 临朐县| 当涂县| 高密市| 兰西县| 阜新市| 浏阳市| 长垣县| 绥化市| 敦化市| 仪征市| 河间市| 红河县| 新蔡县| 如皋市| 汉阴县| 岳阳县| 塔城市| 安西县| 浮梁县| 新晃| 皋兰县| 吉安县| 邮箱|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