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言語交際的重要性

言語交際的重要性

時間:2023-06-16 16:10: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言語交際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言語交際的重要性

第1篇

【關鍵詞】非語言行為交際 因素 文化

1 交際

交際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人類行為的研究都與交際有關, 對非言語行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一些學者認為交際是人類行為研究的核心,而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交際只是人類行為研究的輔助手段。不管怎樣,交際是客觀存在的,它是人類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一個方面。人類能和其他物種分離出來的一個原因就是人類具備了其他物種所不具備的高層次的交際能力。

對交際的研究雖然從古代社會就已經開始了,但現在仍是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工業化發展和現代交際技術,如電視,收音機,電話,衛星,電腦和其他通訊設備的發展和進步,交際的方式有了革命性的發展和變化,不難發現,交際在當今社會乃至整個人類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非言語行為交際

在整個交際活動中,有一種特殊的交際方式叫做非言語行為交際。對于非言語行為交際的定義和概念沒有任何爭議,但它到底涵蓋哪些方面卻是研究人員一直研究討論的內容,不管怎樣,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的存在。

本文重點通過非言語行為交際的功能,影響因素和表現方式介紹非言語行為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3 非言語行為交際的功能

非言語行為交際在整個交際過程中起著多種不同的重要作用。非言語行為充當著如下幾種功能。首先,非言語行為是表達和交流情感的主要手段。第二,非言語行為充當著人際關系連接紐帶,因為它對人際關系的變化非常敏感。第三,非言語行為負責管理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活動。第四,有些非言語行為對人們所隱藏的情緒有著暗示作用。第五,非言語行為可以傳遞一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因此教學環境下的非言語行為常常給師生的交流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減少因非言語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 研究者建議教師要試著通過了解學生發出的不同的非言語行為更好地把握學生傳遞的的非言語信息。學生有時會使用非言語行為提示教師的教學活動及內容。比如教師何時應該放慢速度,何時應該提高速度以此來調整教學方式,所以說,學生的非言語行為會直接影響教師的表達態度和互動行為。

4 影響非言語行為交際因素

不管是否注重文化差異,非言語行為交際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文化限制。文化不同,非言語行為交際方式也不同。非言語行為交際的形成和產生作用取決于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時,非言語行為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特點和屬性,它直接或間解表達了社會每一成員和社會文化形成的特點。因此展現出不同的價值,文化形式,信仰以及不同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

在不同文化的影響下,同樣的行為被同一社會群體的成員接受,但卻不被另一社會文化群體的人所接受和理解。大多數的非言語行為都源于特定文化,和文化緊密相關。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不同的文化群體有自己的非言語行為模式;不同文化下,同一意思可以由不同的非言語行為表達。第二,非言語行為的使用要遵循一定規范,這些規范規定了在哪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非言語行為,告訴人們說話時距離對方多遠合適,和別人交談時什么時候應該移開目光,什么時候說話要大聲,什么時候要溫柔,什么時候應該調整語速等等。另外,這種規范告訴人們非語言行為可以接受的程度。 舉個例子,在表達表達傷心這種情感時,在南地中海文化影響下的人們總是很夸張,歐洲國家的人相對比較冷靜,會表現出一點點傷心,而亞洲地區的人們則往往會用微笑來掩蓋悲傷。第三,非言語行為有三種特性:任意性,特定性和共用性。任意性指的是非言語行為所要傳達的某種意思是隨意的而不是特定的。特定性指的是某種非言語行為在特定的文化特定的群體具有特定的意義。共同性指對非言語行為在一定范圍內對一些人來說具有同樣的意義。不同文化下對這三種特性的描述也是不一樣的。一種文化下的任意的非言語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下會成為共有的非言語行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非言語行為的理解是不同的。

5 非語言行為的表現形式

肢體語言是用來表達信息尤其情感的一種方式。舉個例子,假如我們不喜歡某個人,很難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我們卻可以利用肢體語言有意或無意地表現出來,相反也是如此。 有些時候我們嘴上說“我很生氣!”,但我們的肢體語言卻明確地告訴對方“我并不生氣!”這種“言行不一”的表現會讓對方很迷惑。這就是所謂的雙重信息,一種是語言傳遞的信息;一種是肢體語言傳遞的相反信息。肢體語言很難掩蓋真實的情感,人們總是在沒有意識到自己肢體語言的情況下表達出真實情感。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更注重也更容易相信一個人通過肢體語言給他們留下的印象。因此,當一個人的語言和身體語言不一致的時候,人們更傾向于相信他的肢體語言傳遞的信息。面部表情也可以用來和別人交流,很多戲劇中用不同的臉譜表現不同的性格。在京劇里,演員用濃妝展示不同的性格和態度。在現實生活里,在使用面部表情時,我們便成了不同的演員,因為我們已經戴上了不同的面具。交際中面部表情的重要性需要很好的建立起來,然而這種表情表現的文化內涵很難評價,有時一些通用的面部表情卻有著相似的意思。

6 對教學的啟示和建議

本文目的在于通過研究跨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現象,探索跨文化中的非言語行為在教學實施中的可行性。在今后教學中用直觀教學法向學生介紹非言語行為交際法的存在及重要性,通過非言語行為意識的練習,提高學生非言語行為技能。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很深入地了解文化差異,深入徹底地了解非語言行為,建議學生應該學習一些關于文化的課程。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邸愛英,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非語言行為的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4.

第2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非言語 必要性 能力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1(a)――0012――01

1 高校英語教育的現狀一從學生言語與非言語能力的培養角度談

隨著全球化的日趨加深,高校英語界也越來越意識到英語應用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跨文化交際這一學科領域的不斷發展壯大,高校英語教育也逐步向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而轉型。但是,目前無論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中國高等院校的英語教育重點一直放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言語能力之上。這一點,我們從課堂的設置和英語教材的編排上即可得到驗證。 翻遍所有的英語教材,不難發現,只有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材中,才有專門討論非言語交際的內容,且不會超過一章。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此呼吁國內高校英語教育界的所有專家和從事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對此重視起來,從而達到培養具有合格、全面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

2 跨文化非言語交際能力的主要內容

根據畢繼萬結合西方學者的分類方式,我們可以將非言語交際分為四大類:1.體態語(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的姿勢和身勢,目光語,面部表情,體觸語等;2.副語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話輪轉換和各種非語言聲音(如笑,吹哨等);3.客體語(objectlanguage):包括皮膚顏色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個人用品等方面提供的交際信息;4.環境語(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間信息(如擁擠,體距,領地概念,座位安排等)和時間信息兩方面。(畢繼萬,2009:339)因此,INCC也就包括這四方面主要內容。

3 高校英語教師提高INCC的途徑

根據筆者兩年來對INCC的潛心研究,并結合五年來從事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經驗,提出如下途徑來提高高校英語教師的INCC,以箴參考。

3.1提高觀念意識

從根本上來說,INCC一直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未能取得像英語言語那樣的成功,原因在于思想意識上并未對其重視,也并未把它放在一個必須進行教學的地位之上。因此,要想提高高校英語教師的INCC,我們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觀念意識。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國高校英語教育的傳統一向都是重視視聽說等基本語言技能,要把一個如此容易被忽略的方面放在一個重視的位置上,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從事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教師的共同努力來完成。如,在與其他同事進行教研、討論,甚至平時聊天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向他們滲透一些這方面的有趣的常識,從而使他們意識到INCC的存在與重要。還可以在編寫英語教材的時候,適當地穿插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使其真正得到地位的體現與知識的傳播。

3.2學習文化差異

從意識上認識到INCC的重要性,可以說為我們的成功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礎。決定其成功的還是進行文化差異方面的學習。因此,我們要在平時學習的時候,就有意識針對性地進行這方面文化差異知識的積累。而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許多生動有趣的途徑,如:第一,最簡單易行的方式之一便是讀英語雜志。雜志作為最鮮活與與時俱進的學習資料,是我們獲得第一手信息的直接來源。因此,我們在平時閱讀英語雜志的時候,可以多多注意其中對于一些非言語行為的描述,從而積累一些有時代氣息的英語非言語行為。第二,看英語電影和電視。因為其獨特的動態性,最直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看英語電影了。在看電影時,應該注意交談雙方的非言語行為的各個方面。如:兩人在擁擠的地鐵中靠近站立或有身體接觸,那么美國人會避免直視對方,并且舉止小心。第三個有效的方法是讀有關西方風俗習慣或跨文化交際的專業書籍。優點是知識系統權威。但是缺點是不夠鮮活生動。第四,主動與外國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其行為舉止,但是要切忌輕率地模仿和盲目地搬用電影電視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還要認真觀察中國人的哪些行為舉止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甚至導致不必要的誤會和交際失敗。

3.3 從事實踐與教學研究

前面兩個主要途徑是從自身的意識和知識方面的提升,第三方面就是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并在更高層次的領域中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教學研究。主要包括:第一,把習得的INCC運用在日常教學和同行的交際當中。這樣,一來可以檢驗各種非言語交際行為的正確性,二來可以通過實際操作,熟練各種非言語行為。在課堂上,可以有意識地教授學生相關知識,也可以通過做各種非言語行為讓學生認真觀察,來獲得下意識的印象。第二,可以在課堂上分析一些經典的電影和電視,以及文學作品的非言語行為,但是要注意時代性。第三,可以專門立項進行科學研究,如對中國和外籍教師的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差異進行調查分析。

4結論

INCC在跨文化交際的成功中起到一定的決定作用,因此,我們首先應該使高校英語教師充分意識到其重要性。通過文章中討論的各種提高高校英語教師的INCC的途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這方面的能力。而高校英語教師INCC的提高,才是將來我們培養具有合格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校學生的保證,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第3篇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語用失誤;文化差異

引言

人們在進行交際時,往往更加注重言語交際,而忽略非言語所傳遞的信息。其實,非言語交際在交際過程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非言語交際,簡而言之,指的是除語言行為之外的交際行為,是通過一些“無聲語言”,如人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服飾、裝扮等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而“語用失誤”是指言語交際中因沒有達到完美的交際效果而出現的差錯,主要是由于說話的方式不妥,或不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或者說的不合時宜。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Jenny Thomas提出來的。他將語用失誤大體上分為兩類: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由于非言語交際也是人類交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語用失誤還可以包括第三種類型:非言語語用失誤。

一、非言語交際語用失誤的類型及表現

非言語交際可分為四種類型:體態語交際、副語言交際、客體語交際、和環境語交際。非言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廣泛存在于這幾個方面。以下我們將主要從這幾個方面簡要探析一下非言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一)體態語語用失誤

體態語也稱為身勢語,主要指用身體動作如手勢、身姿、面部表情等來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手段。體態語同有聲語言一樣 ,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在中美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交際雙方很可能因為運用不合時宜的姿勢或者動作而產生誤解,導致語用失誤的產生。例如,同樣是“跺腳”,在中國人的眼中是“生氣、發怒、悔恨”的表現,而在美國人的眼里卻是“不耐煩”;同樣是“用食指和大拇指圈成一個圈,其他三個手指伸直的手勢”,在中國人眼里是數字“3或0”,而在美國人眼里則表示“OK”。

(二)副語言用語失誤

副語言又被稱為伴隨語言或者類語言,主要指各類非語義的聲音,如沉默等。換句話說,副語言語用失誤主要是指由于對沉默及一些非語義的聲音等使用不當而引起的語用失誤。中美兩國對“沉默”持有不同的態度:在多數情況下,尤其是在難以啟齒或不好意思拒絕他人的時候,中國人往往選擇沉默作為無聲的拒絕;而對于絕大多數的美國人來說,“沉默”則被認為是對提問者極大的侮辱,而且也是一種缺乏修養的表現。

(三)客體語語用失誤

客體語主要包括人的皮膚的修飾,相貌的裝扮,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的裝飾等。由于中美兩國文化的不同,在中美跨文化交際中,客體語語用失誤的例子也屢見不鮮。以皮膚為例,在美國人們喜歡沐浴陽光,曬日光浴,并把被曬得黝黑的皮膚看作是健康的標志,而在中國皮膚白皙則是美女的標志之一。另外從人的氣味方面來看,美國人很忌諱各種刺激性的氣味如汗臭、口臭等,因此美國人喜歡在身上噴一些淡淡的香水之類的東西來調節這些氣味,如果我們不注意自身這些氣味,在跨文化交際的時候很容易引起他們的不悅與反感,以至于交際的失敗。

(四)環境語語用失誤

環境語主要包括時間信息和空間信息等。環境語語用錯誤主要是指由于對時間信息和空間信息等處理不當而而引起的語用錯誤。例如,在時間信息方面,同樣是接受邀請去做客,中國人往往會提前到達一會以示禮貌;而美國人往往會遲到一會目的是留給主人充分的準備時間。在空間方面,中國人奉承集體主義,因此在一些人群比較擁擠的場合如公交車上,人們都很習以為常,而美國人注重個人主義,對此卻很難理解,也很不適應。

三、非言語交際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在中美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造成非言語交際語用失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美兩國價值觀不同、母語的負遷移等,但是歸根到底主要是由于兩國文化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忽視或不了解對方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差異往往會引起誤解,導致交際的失敗。因此在夸文化交際中學習目的語的文化,包括文化風俗、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和交際規范等,能夠較少或避免語用失誤的產生,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使跨文化交際取得成功。

四、結語

在中美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交際是整個交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注重言語交際,而忽視非言語交際,只能是一種不完全的交際;只談體態語,而忽視非言語交際行為和手段的其他方面,也是片面的。因此,語言學習者應該充分意識到非言語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并充分了解和掌握非言語交際語用失誤的表現、原因及對策,從而減少或避免語用失誤的產生,獲得交際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Thomas, Jenny.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第4篇

一、非言語交際概述

非言語交際是社會心理學中的概念,指會使用語言、文字以外的媒介傳達信息,包括外表、動作、服飾、面部表情、眼神、姿勢、氣味、觸摸和副語言(說話的節奏、音高、語調輪廓)、空間距離、時間觀念及沉默。根據人類語言雪茄霍爾?愛德華的分析,非言語行為占整個交際過程的65%,而言語表達僅占35%。語言學家GrantHemmings認為,課堂教學效果82%是通過教師的表情、舉止等非語言手段實現,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過語言行為達到。非言語交際的行為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國內,畢繼萬(1999)從跨文化角度將其分為體態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境語。

二、運用各種非語言交際手段提高英語教學

1.正確運用體態語,創建和諧課堂

體態語指伴隨有聲語言出現的或單獨起交際作用的面部表情、頭部和眼睛的活動、身體的姿勢及身體間的物理距離等無聲現象,對言語行為起到修飾、支持、否定甚至是直接代替言語行為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可以恰如其分地運用體態語,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上,如何讓學生開口回答問題,成為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這時,如果教師經常以微笑面對學生,就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并傳遞給學生許多信息,能夠使師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展開溝通,消除學生由于緊張、羞怯帶來的障礙。同時,微笑能顯示教師的自信,增強學生的信任感。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用眼神交流組織課堂教學,這樣有助于教師及時獲得信息反饋,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教學方法,從而使課堂教學獲得最佳效果。心理學家認為,眼睛可以表達無聲的語言,眼神里有豐富的詞匯,往往比有聲語言更富有感染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用眼睛“說話”“傳情”或“解惑”。

2.充分運用副語言,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副語言(paralanguage)通常被定義為有聲但沒有固定語義的“語言”。有時人們也把它叫做“類語言”或者“輔助語言”。副語言中的一些要素,如音質、音調、音量、語速、語調及語空是一些感性特征很明顯的輔交際手段。巧妙地運用副語言,能以其多變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說話人的思想感情和態度。它在教學中同樣能簡化冗長的語言解釋,形象生動地展現語言所要表達的內涵。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輕重緩急、高低強弱都可以起到傳遞情感和態度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教學時靈活運用音量、語速、語調、語空等副語言能力,并與高超的語言能力完美地結合起來。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度及學生的不同反饋,及時調整音調和語速。一味地大聲或小聲或保持同一音量都會使人感到乏味。

3.恰當使用客體語,優化教學效果

客體語又稱物體語,是非言語交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指衣著、修飾物等各種不同教學手段所體現或傳遞的信息,多媒體也是外語教學中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手段。作為教學藝術的一部分,教師的服飾與儀表,直接反映了教師的精神面貌,而這可以影響到教學效果,更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審美觀,正如“為人師表,身正為范”。教學中,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能增強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直觀性,使課本內容形象化,從而減少語言方面的障礙,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學效果。可見,課堂中的非言語交際是言語交際本身的重要補充。

4.合理運用環境語,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

英語課堂教學中,環境語主要是指室內的光線、空間、色彩、設計以及座位的安排等,也是容易被忽視的交際工具。環境的好壞、教室的衛生情況都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座位分布情況會對師生的課堂行為、學生的學習狀態和人際關系產生直接或是間接的影響。試想,在一個大教室,上課時大多數學生坐在后面,前面空空如也,授課教師的授課行為是否會受到影響?另外,授課教師在課堂中的位置也十分重要,教師是一直都在講臺上,和學生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流還是應該走到學生中間?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這些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教師要充分利用環境語,選擇寬敞明亮的教室、重視課堂座位編排并重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空間位置。這樣都有利于學生平等地參與課堂學習,增強學生語言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作為言語交際的重要形式,非言語交際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英語教師對非言語交際的理解和運用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的有效結合,才可以優化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第5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教學

    Spitzberg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知識、動機、技巧三個因素構成,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足夠的跨文化知識、積極的動機和有效的交際技巧,三個因素應同時具備,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單獨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知識

    知識指交際者應該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際對象、語境以及人們對得體行為的要求等信息。這些知識是交際者正確解讀交際對象傳達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的基礎,同時也是交際者選擇得體交際行為的依據。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交際者便會無法確定自己的交際行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語境中是否得體、有效。

    跨文化知識包括廣義文化知識(涉及各國文化的知識)和狹義文化知識(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廣義文化知識從宏觀上解釋跨文化交際現象,對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做一般性的指導。例如:了解各國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規則可以幫助交際者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提高對跨文化現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對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可以幫助交際者理解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對象的行為取向??缥幕浑H能力還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和常識,如: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點,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優勢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際目標要求交際者掌握特定語境的知識,如:進行跨文化商務溝通要求交際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關商務活動的常識,出國留學要掌握與學習和生活有關的文化常識等。

    二、動機

    動機指交際者在預期和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時的情感聯想。與知識一樣,不同的情感因素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人類的情感包括感覺和意圖。感覺指人們在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體驗到的情感狀態。盡管人們總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們對思想和經驗的情感和心理反映??缥幕浑H中人們會有幸福、哀傷、急切、憤怒、緊張、驚訝、迷惑、輕松和快樂等情感體驗。感覺涉及到交際者對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對交際對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態度。有的人不習慣面對不熟悉的東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聲音、味道使他們退卻。提高體驗陌生事物的動機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意圖或目的是指導行為的目標和計劃,指導交際者在具體交際活動中的行為取向。人們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種定勢性的看法,這種看法可以幫助交際者縮小采取應對措施的選擇范圍,意圖會受這種定勢的影響。如果在交際行為發生之前,交際者對交際對象或其文化持有負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際中,這種負面看法會影響到對交際對象行為的客觀判斷。如果交際意圖或目的是積極的,交際雙方彼此的判斷和評價準確,表明交際者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強。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出來的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交際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持有積極的交際動機還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他必須能夠運用一定的行為技巧。這好比一個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關于如何游泳的書,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識,他有強烈的游泳的動機,但是他還是不會游泳,因為他沒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際學者對Spitzberg的理論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學者提出“意識”是與“知識”、“動機”和“技巧”同樣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 Freire認為,意識主要指對自我以及與自我相關聯的人或事務的認識,包括探索、實驗和體驗,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現也可以向他人展現。意識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一旦有“意識”便不能回到原來無意識的狀態。意識可以提高認知、情感和行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應該有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內容。

    四、非言語表達

    非言語表達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動之一。交際者要注意對方文化中肢體語言、時間語言、顏色語言、空間語言、輔助語言等非言語符號的細微差別。與言語交際的情況類似,一個具備目的文化非言語交際知識的人不一定能夠準確使用該非言語符號系統。因此,在出國之前應該刻意做一些專門的練習,提高運用非言語符號系統的能力。例如:如果準備去日本,你應該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練習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語符號,在出國之前應該了解目的文化對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習慣,有的國家,如:美國,喜歡用香水或其他化妝品掩蓋人體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國家的人們卻不習慣使用香水。在教學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積極作用。

    角色扮演與語境有關,指交際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據自己的角色身份得體地使用言語和非言語符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文化記載了社會對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個體扮演角色的腳本;換而言之,人們根據自己文化內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個體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會角色的行為規范,不同文化對同一社會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際者應了解目的文化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國外,教師與學生盡量保持平等的關系,對學生的約束較少,學生可以自由提問,教師和學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語言對話,所以一個美國教師在課堂上身著牛仔褲,坐在桌子上講課可以理解為制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而在韓國,學生期待教師為人師表,儀表言行都應該正式、莊重,美國教師的行為在韓國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對職業以及性別的言語和非言語表達方式以及行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際者要能夠調整不同語境中角色身份的行為差異,以對方文化可接受的得體方式進行交際。

    一個人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增加了,交際動機隨之增加;交際動機增加在行為上表現為積極參與交際活動。積極的參與使交際者增加經驗知識,學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推動積極情感能力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上述理論對于學生來說,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實踐和復習所學內容;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加強同學間的合作。對于教師來說,可以使他們更全面、更細致、多角度地了解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情況,給教師提供機會來觀察學生在不同語境中完成各類真實交際任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學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第6篇

【關鍵詞】英語副語言;跨文化交際;交際功能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言語是語言的表現形式。言語交際必須借助非言語交際才能有效、順利地進行。副語言,作為非言語交際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一、英語副語言的內涵

20世紀50年代,學者們開始用“副語言”這一術語來解釋主要包括音質、音型和發音等的各種語調。所謂副語言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副語言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學中的韻律特征(如語調、重音等),突發性特征(如說話時的笑聲、哭泣聲等),以及次要發音(如圓唇、化音、鼻化音等)。廣義的副語言不僅包括狹義副語言的特征,而且包括一些非聲特征,如面部表情、視覺接觸、體態、手勢、談話時雙方的距離等。當代的副語言研究往往是廣義的副語言研究。[1]副語言在交際過程中起著輔助言語交際,作為輔助的交際系統與語言在交際中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互為共存,發揮著增進對話雙方情感交流的作用。這一術語的使用提高了人們對它的存在及其在交流中的重要性的意識。

二、英語副語言的交際功能

副語言現象是英語口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說英語時,英語語言依賴這些包括不同程度的重音、停頓和音調等音律特征來實現表達目的和發出情感信號。[2]同時,英語口語中還穿插著大量以非詞匯詞和沉默形式出現的發音替代碼及功能性發音,如笑聲、打哈欠聲及咳嗽聲。這些副語言雖無固定語義,但可以傳遞不同的話語意義和信息,具有不同的交際功能。

(一)輔助修飾功能。輔助修飾功能是英語副語言最主要的交際功能。伴隨著言語的笑聲、哭聲、、尖叫、低語、贊嘆等副語言屬于聲音修飾的范疇。它使得語言表達更為生動、形象、富于感情,并且有利于傳遞信息,對話語意義起到輔助修飾的作用。

(二)情態功能。在言語交際中,副語言伴隨言語或獨立地表達說話人的情感、態度、立場等,并賦予話語以豐富的情感內涵。例如:音高的改變可以表達出說話人的贊美、驚訝、憤怒、高興等情感;而語調的改變也可以表達說話人憤怒、諷刺、否定等態度。

(三)替代功能。某些副語言在特定的語境中像詞匯一樣具有特定的意義,可以取代某些詞表達特殊的話語意義。由于其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特殊表現力,副語言能使話語意義更加生動、傳神。例如:在交際中,交際雙方意見不同、興趣不一時,用言語直接拒絕、反駁、或打斷對方表達未免有失禮貌。這時發出一些無詞匯意義的聲音停頓符號如“uh”、“er”、“oooh”來替代言語的運用,既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又挽救了交際。

(四)明確話語意義功能。如何明確地傳達說話人的意圖,除了靠準確的語言表達,副語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句子重音、語調、音長、停頓等副語言行為的使用可以使說話人的話語意義表達得更清楚、更生動、更明確。

三、副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

在跨文化交際中,英語學習者要熟練掌握副語言體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把握副語言的表達規律,了解副語言使用的基本知識和原則,才能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把握發聲韻律特征,避免文化沖突。副語言是有聲但沒有固定語義的語言,是通過語句的重讀、語調、停頓和延長語音等表達說話者的意圖,表達不同的意思。在跨文化交際中重讀不同,話語的意義迥然不同。例如You get the bag.在這個句子中,重讀“You”,特指你,而不是別人;重讀“get”指得到,而不是其他動作行為; 重讀“the bag”,說明得到的是書包,而不是其他的物品。隨著重音的改變,句子的語用和話語意義也不同,重音運用不當,將會在文化交際中產生沖突,從而阻礙了跨文化交際的進行。語調指說話人抑揚頓挫的變化,有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不同的語調帶有說話人的情感色彩。例如She is beautiful.用不同的語調,會表達不同的語義。用正常陳述句的語調,句末用降調,表示“她是位漂亮的女孩”;句末用升調,表示不確定性,一種猜測和懷疑,“她真的很漂亮嗎”;在“is”處降調,表示肯定,指“她確實漂亮”;在“is”和“kind”處用降升調,暗示“她很漂亮,但是……”,即有言外之音。

停頓是語音分隔的一種表現形式,停頓在交際中傳遞著重要信息、聚焦重點、引起聽眾的注意。例如,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北京獲得主辦權時,說到:“The games of the 29th Olympiad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Beijing.”在這句話中使用了停頓,充分地渲染了現場的氣氛,引起了聽者的高度注意,也達到了表達的效果。延長語音是一個音素在一個詞、短語或句子中讀音時間的長短叫音的長度。說話者可以通過延長單詞或單詞中的語音來表達說話人的不同語用意圖或話語意義。例如“I am coming.”這句日常用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延長語音使用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Tom是個貪玩的男孩,媽媽要和他一起出門,他正在打游戲,這時他拖長了語音“coming”,表示了厭煩和漫不經心的態度。過了一會,他玩完了這局,并且取得了勝利,這時媽媽再次叫他離開,他同樣回答了“I am coming.”但語音顯得干凈利落、嗓音宏亮,這時卻表達了他取得勝利后興奮激動的情緒。

(二)正確使用功能性發聲,避免語意模糊

功能性發聲的運用是否得當,主要取決于講話人在一定語境中的態度,伴隨著言語的笑聲、哭聲、低語聲等的副語言,對話語意義起到輔助修飾的作用,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豐富,語意更加明確,有利于信息的準確表達。例如: Tom: May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 shoes? Lucy: (Smiling) as you like.Lucy的微笑賦予了“as you like”更為直接的態度--答應、允許。如果Lucy采用了“yelling”的態度,則表明了Lucy的不愿意、不耐煩,那么Tom可能就會打消看鞋的念頭。可見,功能性發聲的正確表達,強化了話語意義,避免了語意模糊。

(三)恰當地運用“話輪轉接”,避免沉默不語。“話輪”的含義是指給予說話人的權利與義務及實際所說的話語。上世紀70年代,社會學家薩克斯、杰弗遜等提出了“話輪轉接”理論,來說明話語中發言者的變換問題。鄧肯將話輪轉接分為三類:話輪放棄提示,講話人示意自己已講完,聽話人可以說話了,常見的技巧是講話人語速放慢,然后用緩沖語,如well,you know,聽話人就知道自己可以講話了; 話輪回歸提示,話輪放棄信號以后示意自己不想說話,希望繼續聽下去,常見的形式是Mm,或用升調Oh,鼓勵講話人繼續講下去;話輪維持提示,是采用加強音量變化和加快講話速度的方法來抑制聽話人的發言要求。如用Ah之類聲音填補講話過程中的停頓,不給對方以插話的機會。[3]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始終堅持給予對方有聲的反應,不可沉默不語,更不可毫無反應,交談時要注意話輪的自然轉接。

四、結語

副語言作為人類交際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言語交際的必要補充。它具有特殊的交際功能,對話語意義起著明確、輔助修飾、替代、表達情感等作用。因此,在交際中,只有充分重視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的作用,適當地使用副語言,才能使交際更加和諧順利地進行。

【參考文獻】

[1]田華.副語言交際概述[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第7篇

關鍵詞:日語教學 非言語行為 肢體語言

中圖分類號:G1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29-02

外語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竭力培養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復合型人才。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效交流在兩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際活動中需求明顯。這對日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語言教學,尤其是日語教學活動中,以言語培養為主,側重語言本身,較為強調詞匯、語法和讀寫能力的重要性。而在交際溝通能力的概念中,以肢體語言為代表的非言語交流具有重要的地位。

非言語行為與言語媒介相比,具有開放的不確定特征,也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可變性。母語的習得是在自然成長過程中完成的,很多非言語的表達方式的學習也是不自覺地就達成了。而外語的學習通常是以課堂或網絡的教學視頻來進行的,其重點在于語言形式而非內涵。[1]對非言語行為的無視直接造成了實際交際中的尷尬困境。

受到傳統文化氛圍的影響,日本人的肢體語言非常豐富。不同的肢體幼鰨輔以簡單的言語,透射出的是其民族文化的內涵。[2]鑒于非言語行為的重要性,有必要強調,日語教學不能僅以文法、詞匯為中心,只有熟知其非言語肢體動作的內涵,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準確理解對方并有效表達自我。

一、日本文化中含蓄的肢體語言

日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其文化具有強烈的謙卑和隱忍特點。[3]受其文化的影響,日本的肢體語言內容豐富,從禮節動作的鞠躬、微笑到頭、手、腿部的示意都有著各自的內涵。

1.鞠躬

無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日本人很少握手,鞠躬是兩人見面時最常用的問候方式。鞠躬的幅度從點頭示意到低頭彎腰的深鞠躬,禮儀正式程度因人因事而異。一般來講,一句“ぉはょぅ”,搭配簡單的點頭致意,便足以完成同學同事間的友好招呼。而在兩人第一次正式見面時,則要用45度的彎腰程度,較為正式地表達致意。如果在正式場合,特別面對的是師長、領導等輩分較高的人,則需要致以90度彎腰的鄭重鞠躬。而這種非常正式的致意方式更多地用于致歉的場合,比如在新聞節目中見到的公司高層因產品質量問題向消費者致歉的場景。

鞠躬致意被日本人認為是基本的交際禮節。同事小聚、老友相逢需要鞠躬,接待客戶、出入會場需要鞠躬,甚至夫妻道別、親子互動都有鞠躬的意味。所以,日本人每日鞠躬過百的說法并不為過。

2.微笑

微笑在日本被奉為基本社交義務。日本人常常是滿臉笑容,彬彬有禮,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然而,他們不僅在高興時微笑,在處于窘迫發怒時,也會發笑,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

《日本人的微笑》是英國文學家,拉夫卡迪奧的隨筆,其中對日本人微笑的描述耐人尋味:“日本人的微笑給人的第一印象大體上是非常愉快的。在開始時覺得日本人的微笑很有魅力。但以后有時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苦惱、羞愧、失意時的微笑讓人不知所措……即使是心亂如麻,臉上也要凜然地微笑,這在日本被認為是社交上的義務?!?/p>

日本人的微笑和日本品牌都是全球聞名的。特別是日本的服務行業,面帶微笑的服務人員都是出了名的親切;而著裝干凈,謹慎仔細,常帶微笑的日本游客,也給其他國民以良好的印象。在微笑面孔的遮掩下,歐美國家大都無法理解中國和南北韓為何對日本多有指責。他們忽視了這些笑容背后日本曾帶給亞洲近鄰的可怕歷史往事。

3.拒絕/否定

日本人的表達多委婉含蓄。尤其是自己的觀點可能與別人的看法不一致的時候。日本人選擇在胸前交叉雙手表示“不可以”,卻不會輕易將“不”說出口。在日常交流中“……けど”或“……が”的半句表達頻率非常高,這里沒有說出來的后半句就是反對的意見了。

日本教育家高橋敷在這個問題上曾表示:“日本人一味地隱藏自己的意見和思想,唯恐與別人的觀點相違……”日本人在表達個人立場時的做法比較委婉。他們非常在意對方的感受,所以在決定發言前,大都會試探對方的感覺和立場。只有準確把握了日本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才能避免在與日本人的交往中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日本人用雙手交叉于胸前的肢體語言則明確地表達否定的意圖,既避免了言語沖突的尷尬,又達到了傳意的目的,發揮了超出語言表達的作用。初到日本的外國人通常會有這樣的疑惑:這個日本人沒有拒絕我啊,我要爭取一下啊。其實,對方的表情和語氣已經早就表明:不可以。

例外的情況會出現在級別不對等的兩人之間。比如,父母對孩子就是個例外。在制止熊孩子的無理取鬧時,“だめ”也常有出現。而在陌生人之間,永遠不會出現這個詞匯。

以上的三類列舉是日本人較為常用的非言語肢體表達方式。進行更多的日本文化學習,則可以了解到這些行為產生的背景及其深刻內涵。日語課堂,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場地,重視非言語行為認知的培養,準確把握交際者的完整內容,增進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活動。由于非言語行為具有非結構、無符號和非連續性等特征,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需要更多的技巧。

二、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能力培養

非言語交際和語言交際在交流活動中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是有機的統一體。在日語課堂教學中,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教學組織:

1.教師的認識與自我約束

首先,教師需要提高自己在思想上的認識,拋棄完成語言培訓就可順利交流的錯誤認識,充分認識到非言語行為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意義。其次,在知識積累中注重對日本文化和習俗的學習,提高自己對日本文化中非言語行為的理解能力,具有較高的日語文化修養。最后,利用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日本文化交流,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交際能力,并有意識地規范使用非言語方式進行意愿表達。

2.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

教學內容的設計以教材為中心,卻不能以課本為全部。結合課程進度,有計劃地增加日語文化背景的知識含量;結合閱讀訓練,適時進行俗約、習慣及文化禁忌的介紹。為了使得非言語教學的設計不顯的突兀,所設計教學內容需要與相應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以日常交際場景為基礎設計練習環節,課堂教學與交際實際緊密結合??刹捎靡粝褓Y料充實教材,拓展交際訓練環節的深度,結合場景故事將非言語交際知識有機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

3.教學方法的恰當選取

鑒于非言語教W的無結構、非連續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小組交流、場景應用等教學手段效果較好。融入角色的場景教學過程形象,帶入感強。在教學手段上要靈活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如音頻、視頻資料的加入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然、真實的學習題材,達到有效學習和領會語言交際與非言語交際及其文化差異的培養目標。

4.試煉機會的充分給予

面對面與日本人進行交流的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手段,是最好的學習途徑。教師和學習應盡力給學生創造實際鍛煉機會。將學生送出去和聘請高質量的外籍教師都是捷徑, 但教育投入成本太高,無法滿足多數普通高校學生的需求。不過,在國際交往頻繁, 外籍人士增多的今天,應鼓勵學生利用自身條件,走向社會,尋找機會,盡可能參加一些跨文化交際活動,也是提高日語交流水平的一種方式。如與外國留學生的各種聯歡交流活動,參加涉外導游活動或涉外賓館的接待活動,以及中外學校之間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生交流活動等。

三、結語

非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日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熟練的日語交流能力,僅停留在詞匯和文法的訓練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肢體語言等非言語內容,有助于提高日語工作者的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非言語行為培養與語言教學有機融合,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解,提高日語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悅.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第8篇

關鍵詞:語用充實 交際語境 語言語境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合作項目(L15EYY005)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認知語用翻譯研究

一、引言

語用充實興起于20世紀末,是詞匯語用學的一個分支,是關于語言交際的認知研究,因此對于認知語用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語用充實存在于人類的言語交際中,是一個語用過程,“一種詞匯語用現象,指言語交際者充分調用語境將語言使用中的各種不確定性詞義加以確定化的語用認知過程”。語用充實也大量存在于翻譯這類特殊的跨文化語際交際中,西方學者Sequeiros最早將語用充實應用于翻譯實踐中,他認為翻譯中的語用充實應叫語際語用充實,因為翻譯是語際之間的,語用充實也應該是語際間的。翻譯中的語用充實區別于日常的言語交際,譯者要對原語的語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加以充實,同時評估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順英譯文讀者的語言邏輯,使譯文讀者以較小的認知努力獲得最好的語境效果。

“中國典籍英譯對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融合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典籍英譯也存在著一定的翻譯難度,這是因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價值取向的不同,語言和文化習慣的不同導致了表現方式和風格在認知上的偏差。作為儒學典籍,《論語》英譯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關注。目前從語用充實視角研究《論語》的文獻相對較少。因此,本文立足于關聯順應理論,以《論語》為分析文本,展開對典籍翻譯這類特定跨文化語際交際的研究,例證語用充實在典籍翻譯中的重要性。

二、語用充實與典籍英譯

根據語碼論,人類的語言交際是對信息進行編碼與解碼的過程,即對交際信息的傳遞與理解的過程。但是由于說話者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詞匯信息或表達式等局部信息的不確定性以及模糊性,這種不確定性反映了語義信息與語用意義之間的松散性,也正是這種語言使用的松散性造成了聽話者對于交際信息的解讀障礙,導致交際失敗。成功的交際是交際者根據其所處語境,對交際中的松散信息進行語用充實,以實現對交際信息的精確解讀。因此,語用充實在言語交際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對松散信息的語用加工,以彌合語言編碼信息和交際信息之間的空缺。

文化和語言的差異造成了語用意義和語義意義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語用意義和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的,這種松散關系造成了翻譯轉換過程中一定程度以及形式上的損失,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采取一定的策略來補償。“語用充實可以調整語用意義和語言符號之間的松散關系,所以它在言語加工領域的研究尤為突顯,并對翻譯過程研究具有啟發意義”。陳吉榮認為語用充實具有代償性、認知性、關聯性、動態性、推理性特點,其中代償性是基于語用等值的角度,主要是指在翻譯過程中通過等效、替代等手段對言語行為中的交際性損失進行補償;認知性指的是“言語交際者充分調用語境將語言使用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詞義加以確定化的語用認知過程”。關聯性指代話語和語境的關系,通過顯性內容、語境假設和認知效果之間的相互調整得以進行,從而使指稱不明的因素加以具體化和明示化;語用充實的過程涉及語用擴充或語用收縮,這兩個語用加工的環節具有動態性;語用充實又指的是對語境進行推理或者對缺省的內容進行闡釋,因而具有推理性。

翻譯本身也具有上述特點。翻譯首先是“對原語的信息理解,然后才是通過另一種語碼對該信息的恰當再現,語碼轉換的重點在于意義或信息的表達”。語用充實不僅是一種語用認知過程,也是一種翻譯重構策略。典籍翻譯也是一種文化信息在語言形式上的重構,在重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形式如社會、宗教、習俗等文化信息的損失,或者文本在銜接以及連貫上的虧損,這是由于典籍翻譯時間跨度大,是一個雙重的由古漢語轉換成現代漢語再譯為英語的過程,并且中西思維、語言以及文化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西方哲學認為語言的不可通約性造成了語言在表層結構上的差異性,體現在文化上就是文化概念的空缺,即所指意義與聯想意義不同步?!坝捎谠凑Z與目的語之間存在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任何翻譯從整體而論都難免發生損失,尤其以典籍翻譯為甚”。

語用充實作為一種語用補償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典籍翻譯過程中的損失問題,即意義和符號之間的松散關系。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總是需要依據語境進行語用擴充或者語用收縮。其中,語用擴充是一種文化手段,可以使原文中的社會、宗教、習俗等信息實現等值翻譯;語用收縮是一種語言手段,對譯文中的時間指示或者文本銜接等信息進行調整,使得上下文聯系更加緊密,行文更加連貫。語用充實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要求譯者對原語信息進行語境化理解,在譯語表達中進行語用充實,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語用等值和交際意義的恰當再現。

三、《論語》英譯中的語用充實

《論語》是先秦哲學典籍,以語錄的形式出現,行文簡潔,語言風格簡約明快,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因此它的外譯對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有著積極意義。作為一部文言散文集,《論語》所含語境信息極少,文化信息極多,翻譯時難免出現一定形式的信息損失,因此需要對缺少的信息進行充實。Verschu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將語境具體劃分為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因此本文將重點探討譯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對原文的松散信息進行補缺,對譯語進行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的順應和信息充實,實現原文和譯文的最佳關聯和語用等值。

(一)語言語境的信息充實

語言語境主要是指語言使用中所涉及到的詞匯、句子、段落以及文章上下文、語言風格等相P語境,譯者要準確把握原文的隱含信息和語言風格,同時注意語篇中上下文的邏輯語義關系,以譯文讀者的動態認知語境為依據,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進行信息充實,使譯文銜接連貫自然的同時再現原文的語言風格。

例1: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p>

譯文1:Confucius said, “If a person learns without thinking, he will get deceived. If a person thinks without learning, he will get confused.”譯文2:The Master said,‘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

分析:例句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格,論述了學習過程中“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孔子主張學思并重。譯文1順應了西方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由“兩個if ”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來引領全文,在主句中添加了原文所隱含的主語 “a person”,充實了上下文的語境信息,對“學”和“思”的翻譯都是遵循先動詞后動名詞的規律,與原文的句式結構保持一致,體現了原文的語言風格。譯文2則是和原文無主語的句式結構保持了一致,對“學”和“思”的翻譯都采用了名詞形式,基本傳達了原文在句式結構上的對稱,但在對語言語境的信息充實上沒有譯文1效果好。

(二)交際語境的信息充實

交際語境是一種非語言因素,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語境成分。譯者在交際語境中處于主體地位,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是因為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語境因素在言語交際中刺激并激活譯者的認知機制,從而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其中,物理世界是指時間與空間在概念意義上的特殊指稱關系;社交世界指代社會環境和社交場合,在語言形式上則體現出一定的社交文化語用差異,受認知、社會以及文化等因素制約;心理世界是針對交際主體的,指影響語言選擇的關于交際雙方的信念系統、情緒、愿望和意圖等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三個世界的特殊因素,在保證正確傳遞原語信息的基礎上,以合適的語言形式對這三個世界的信息空點進行充實,從而明確交際信息,使得交際的語用效果得以再現。

例2: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2.1)

譯文1:The Master said,“He who rules by moral force (de) is like the polar star, which remains in its place while all the lesser stars do homage to it.”(Waley 2013)

譯文2:Confucius said “He who governs a state by means of virtues may be compared to the Dipper, which stays at its place and many other stars turn around it.”(王福林,2011)

分析:例句論述了“德”在治理國家發揮的積極作用,以“譬如北辰”強調了“為政以德”的重要性。這是因為“北辰”被眾多天體環繞,占據著核心位置,有著分辨方向和指引道路的作用,暗示著施政者要想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需要以德治國,施行仁政。在對“北辰”的翻譯中,譯文1和譯文2采取了直譯的翻譯策略,分別譯為 “the polar star” 、“the Dipper”,直接表達表層意義,但是“北辰”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并沒有體現出來,出現了社交世界的信息空缺。

四、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典籍翻譯中的語用充實,結合具體例證,從語言語境的信息充實和社交語境的信息充實兩個方面來論述,指出語用充實在典籍翻譯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語用充實針對翻譯中的文化、社會、認知等信息空點進行語用策略上的信息加工,強調認知語境等因素的制約作用,使得譯文讀者通過語用充實實現和原文的最佳關聯。

參考文獻

[1] Sequeiros,R.Interlingual pragmatic enrichment in translation.[J].ournal o f Pragmatics,2002,3(4):1069-1089.

第9篇

[關鍵詞]交際失敗 指令性言語行為 語用策略 交際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8-0038-02

引言

言語交際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現象,已有大量文獻對其各方面特征進行研究。言語交際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它具有有效性。交際的有效性指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得以實現,包括聽話人完全聽到并理解說話人說出的話語;若說話人實施了使役性言語行為,聽話人將完成說話人言語行為期待的取效結果;交際過程中沒有產生負面的情感效果;交際雙方遵守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等交際規則。

然而,在交際中實現最大有效性是一種理想的交際模式,由于受到大量語言外因素的制約,即使在關系非常親近、友好的交際者間進行交際,也無法永遠保證實現最有效的交際。因此,在日常交際中,經常會產生無效的交際,并由此導致交際沖突。為了提高交際的有效性,減少交際沖突的發生,我們有必要尋找可能降低交際有效性的潛在因素,也即可能引發交際失敗的因素。

一、指令性言語行為引發的交際失敗

О.Е.Ермакова и Е.А.Земская在《交際失敗的分類》一文中指出,交際失敗包括兩種現象,一是說話人沒有實現其交際意圖,即聽話人沒有理解或錯誤理解說話人的話語;二是在交際過程中產生了負面的情感效果。我們認為,判定說話人沒有實現其交際意圖還反映在聽話人故意不理解對方話語,或故意不完成對方使役性言語行為期待的取效結果。

(一)語用因素

導致交際失敗的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語言因素,如形近詞、同音異義詞等;二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包括交際者交際途徑的差異、交際者的性格特點差異等;三是特定語境中可能導致交際失敗的語用因素。О.Е.Ермакова и Е.А.Земская將導致交際失敗的語用因素歸咎為交際一方忽視了詞匯語義中的語用成分。我們認為,這類交際失敗的產生更確切地是由于交際者忽視了詞義中的情感、修辭成分,即詞匯的伴隨意義所致,屬于由語言體系決定的現象。此外,О.Е.Ермакова и Е.А.Земская認為導致交際失敗的語用因素還包括詞義范疇間程式化關系被破壞,以及言語行為與思維間存在固定模式等(О.Е.Ермакова, Е.А.Земская,1993:30-63)。

(二)指令性言語行為與語用因素

我們認為,指令性言語行為,即試圖改變聽話人行為或情感、心理狀態的言語行為具有潛在的沖突性,也就是說實施此類言語行為很可能引發交際失敗。尤其是當指令性言語行為預期的取效結果與聽話人的利益不符時,聽話人產生了負面的情感效果,會使交際失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導致聽話人產生負面情感效果的原因還可能是說話人出于個人利益,迫使對方終止符合自己利益的活動。指令性言語行為引發的交際失敗可以發生于各種文化背景下的言語交際中。這一點在我們考察的漢、英、俄三種語言的自然對話中得到證實。

實施指令性言語行為時,對交際有效性產生影響的語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交際雙方對所實施的指令性言語行為的功能存在不同評價。如說話人認為其實施的是請求性言語行為,是請求聽話人去做某事,而聽話人將話語理解為命令。通常這種情況下聽話人的反應是:“別命令我!”說話人會做出解釋:“我沒有命令你,是請求你?!?/p>

2.在交際雙方對所實施的指令性言語行為的功能作出同等評價時,聽話人認為說話人的言語行為與交際語境或其中的某些成分不相適應。如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不平衡,即說話人和聽話人對雙方的地位關系存有不同評價,會導致說話人的指令性言語行為無效。例如:

- Jimmie,lead the way,boys,get to work.(1)

- A “please” would be nice.(2)

- Come again?

- I said a “please” would be nice.

- Set it straight, Buster.I’m not here to say “please”.I’m here to tell you what to do.And if self-preservation is an instinct you possess,you better fuckin’do it and do it quick. I’m here to help.If my help’s not appreciated,lotsa luck, gentlemen.(3)

- I don’t mean any disrespect.I just don’t like people barkin’orders at me.(4)(Quentin Tarantino. Pulp Fiction.)

上例中說話人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權力向聽話人發號施令,但聽話人卻認為他不具有足夠的權力來實施此類言語行為。因此聽話人對說話人指令性言語行為的反應為――對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修正{見話輪(2)}。在話輪(3)中說話人確認了自己有權實施命令言語行為,并且不給予聽話人以違背其指令的權力。當聽話人意識到自己的從屬地位后,拒絕承認其具有說話人認為其應有的使命{見話輪(4)}。

再比如在中國及俄羅斯的交際文化中,若說話人對其長輩實施批評性言語行為通常會引發交際失敗,聽話人通常會做出反應:“不要批評我”“Не делай мне замечаний”聽話人的言語既是在否定說話人在該語境中具有實施批評性言語行為的權力,同時也是在試圖改變說話人的行為。

3.在實施指令性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中,預備條件與現實事態不符。說話人誤認為聽話人不會去完成其要求的行為,于是對聽話人實施強制性的指令言語行為,最終引發聽話人的負面情感。在這種情況下,聽話人的反應通常為:“不需要你提醒我”“Я и без тебя собирался это сделать”“You don’t have to remind me”且通常帶有不滿、指責的語氣。

除上述幾種因素外,還存在很多在特定語境中可能降低交際有效性的非語言因素。此外,為了提高同種文化背景下以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有效性,還有必要考慮各種語用因素所具有的民族特性。

二、指令性言語行為引發的交際失敗的應對策略

在分析了影響指令性言語行為取效結果的語用因素的基礎上,我們嘗試提出幾個規避此類交際失敗的語用策略,為最大程度地實現指令性言語行為的有效性提供可能。

1.交際雙方應遵守禮貌原則等言語交際規則,使自己的言語符合雙方的社會關系。應避免向對方實施任何具有侵略性的言語行為,或使用有可能使對方發出侵略性言語行為的言語。

2.說話人應充分考慮對方實現其交際意圖的能力,不應提出對方無法完成的要求。

3.當聽話人有不欲實現說話人指令的意向時,說話人可通過向其說明實現該指令的重要性、必要性等方式使對方作出與說話人意圖相符的反應。也就是說,說話人應通過自己的言語幫助對方自愿地在合作的會話意向的基礎上,做出符合說話人交際意圖的言語反應,而不感到是被迫做出某種言語回應。

4.說話人在實施指令性言語行為時,應充分關注其交際意圖是否符合聽話人的利益,是否能為對方所接受。當不可避免要實施使對方不快的言語行為時,應在實施該行為前先向對方表示歉意,事先說明自己的指令性言語行為可能會使對方產生負面情感,使得聽話人預先擁有準備心理,最大降低發生沖突際的可能性。

三、結論

指令性言語行為具有潛在的沖突性,更容易引發交際失敗。影響指令性言語行為有效性的語用因素主要有:1.交際雙方對所實施的指令性言語行為的功能存在不同評價。2.在交際雙方對所實施的指令性言語行為的功能作出同等評價時,聽話人認為說話人的言語行為與交際語境或其中的某些成分不相適應。3.在實施指令性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中,預備條件與現實事態不符。為盡可能地規避此類交際失敗,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際的有效性,交際者應采用適當的語用策略。

【參考文獻】

[1]Беляева Е.И.Грамматика и прагматика побуждения:английский язык[M].Воронеж,1992.

[2]Беляева Е.И.Принцип вежливости в речевом общении//Иностр.яз.в школе[J].1985,No 2.С:12-17.

[3]Грайс Г.П.Логика и речевое общение//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J].М.,1985,Вып. 16.С:217-238.

[4]Ермакова О.Е.,Земская Е.А.К построению типологии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х неудач(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русского диалога)//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его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A].М.,1993.С:30-63.

第10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導入 語用能力

學習一門語言就是培養該門語言的語用能力的過程。在我國,由于條件的限制,英語學習者很少有機會直接從英語環境中習得這門語言,注重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部分促成了以獲取詞匯、語法知識為目的的學習方法,其結果是學生學得辛苦,考試時也能“得心應手”,發揮“出色”,但一旦需要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問題就出來了:或者用詞不準確,或者使用語言不得體。造成運用英語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習者脫離語境學英語。英語不是孤立存在的,詞語的意義要依賴上下文,而句子的理解則需結合語境,由于語境是與一定的交際場合發生聯系,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社會、文化特征對語言的表達就會產生系統的規律性的制約。

一、語言與文化

英國語言學Halliday認為:語言符號系統是社會符號系統(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一種“意義潛在系統”。作為符號系統,語言是人類的思維工具,是思維的直接實現,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語言也反映一個民族的生活、文化和思維方式。因此,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信息的代碼。

從人類學的角度看,人不僅是“社會人”,而且是“文化人”,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終發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下,文化無所不存,無所不在。有“現代文化學家之父”之稱的英國人類學家Kluckholn對文化下的定義是:“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既包括顯型式樣也包括隱情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蔽幕膬热輳V泛而又復雜,美國當代著名人類學家Goodenough認為,文化的內容包括:形式(主要是指語言)、信仰、命題、價值觀、規約、公眾價值觀、行事方法、常規、風俗等。語言是文化有機的組成部分,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它與民族的文化傳統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二、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

上世紀50年代末,Chomsky(1977)提出了“語言能力”的概念,他認為,“語言能力是某種遠比語言本身抽象的知識狀態,是一套原則系統,是一種知識體系?!盉achman(1990)認為,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語用能力。前者由語法能力和語篇能力組成。Widdowson(1989)認為“能力”有兩個部分:知識和技能。前者相當于語法能力,后者相當于語用能力。Leech(1983)提出區分語用語言學和社交語用學,語用能力也就相應地分為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社交語用能力是指遵循語言使用的社會規則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是更高層次上的語用能力。Hymes(1970)認為交際能力由四部分組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實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語境中的適宜性和現實中的實施情況。其中,形式上的可能性相當于Chomsky(1977)說的“語法能力”,其余三部分相當于他說的“語用能力”。前者體現為語言形式的準確性,后者則體現為具體情景中語言運用的合適性。不管怎樣區分,語用能力可以解釋為運用語言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它可以簡化為表達和理解兩個方面。

三、語用失誤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語用能力是語言的基本結構在語境中的復現,它使語言知識在語境中得以應用。人們在語言交際中,因沒有達到完美,得體的交際效果而出現的差錯統稱為“語用失誤”。Thomas(1983)將語用失誤分成兩類:語言語用方面的失誤和社交語用方面的失誤。語言語用方面的失誤是指所說的英語不符合英語本族人的習慣,誤用了其它表達方式,或不懂英語正確的表達方式,按母語的習慣套入英語中去。社交語用方面的失誤是指交際中因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而出現的語言表達失誤。

1.語用失誤

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由于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文化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

(1)知識文化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這類失誤指英漢詞義差異所造成的語用失誤。由于英語詞語和漢語詞語的差異涉及到多種情況,比如兩種語言中是否有對應詞、概念所指是否一致、表達方式上有無差異、派生詞義是否有區別等。

(2)語用文化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缥幕浑H中的語用失誤很多產生于交際雙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中,交際者都有自己的自由話題。在漢語文化中對年齡、婚姻、收入以及家庭情況的提問很多時候是關心、親熱的表示。但這樣的言語交際在英語文化中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西方文化崇尚個性,年齡、收入、體重、婚姻狀況都屬個人隱私,是不自由話題。在文化交際中應盡可能避免涉及對方的不自由話題。

2.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上述的討論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文化的導入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學生方面。學生可以利用記憶策略來有效地識記英語文化知識和語用規則,還可以利用其他學習策略,如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來增強自身跨文化意識、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方面:(1)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包括知識文化和語用文化的同時導入,對學生交際能力進行綜合分析;(2)注意文化教學方法的選擇.在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交際法、結構主義教學法等教學策略,既注重語言形式和語言結構的等知識文化的傳授,又重視語言的使用技巧等語用文化的傳授;(3)對融入教學各環節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西方社會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加以歸納整理,提煉出能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交際文化教材,特別是真實的語言材料;(4)就中國與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開展漢英語言、文化的比較研究,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外語教學實踐中;(5)要求學生閱讀一些外語短篇小說或劇本,讓他們記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6)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報刊及收聽收看外語節目時注意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有關材料;(7)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互聯網等直觀教具開展教學,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8)鼓勵學生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進行交流。

四、結語

交際是雙向的過程,要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交際雙方應該進入對方的文化背景中,從對方的文化出發,用真正的對方語言形式來進行交際。正如Thomas所說:“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沒能根據標準的語法編碼模式去遣詞造句,他頂多被認為是‘說得不好’;但沒有按照語用原則來處理話語,他就會被認為是‘表現不好’,被認為是‘不真誠、存心欺騙的或居心不良的人。”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已日益顯現,在語言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語言習得本身,應該上升到語用的層面,切實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從而避免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失誤。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張公謹,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申小龍.語言學綱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第11篇

【摘要】 本文從語言學及哲學角度分析了語境的概念,討論了語境和意義的關系,總結了目前對語境的分類。此外,本文探討了語境理論對于EFL教學的啟示,即不但要注重英語語言形式,更要注重其在特定語境條件中的語用功能,以提高學生英語使用的語境恰當性與可接受性。

【關鍵詞】 語境 意義 文化

【Abstract】 The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heory of context from linguistic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respectivel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meaning, and stat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text. Besides, the implication of context theory for EFL teaching is suggested as focusing on both linguistic forms and their pragmatic functions in specific contexts to improve EFL learners' contextual appropriateness and acceptability while using English.

【Keywords】 context;meaning;culture

1 引言

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流信息,而且任何形式的交際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因此,"分析語境對于分析語言的意義大于分析語言的本身"。[1]對于語境范疇的界定源于語言學和哲學這兩大領域的研究,無論是語言學家還是哲學家都關注語境對意義的作用。目前,國際間政治、經濟、科技、貿易、能源、教育、環保等眾多方面的交流急需大批具有較高英語應用能力的各類專業人才。2007年教育部下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教學性質和目標中明確提出將"跨文化交際"納入英語學習主要內容,學習目標包括"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為EFL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基于跨文化的語言交際成功與否取決于交際雙方共享語境因素的程度,EFL課堂不僅應重視語言形式的傳授,還應強調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功能。

2 語境理論

2.1 語境的概念

語境,作為一個理論術語,最初來自于語言學領域。1923 年,波蘭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指出,"話語和環境互相緊密地糾合在一起,語言的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2]他將語境分為"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1930年,倫敦學派的創始人弗斯在一次演講中指出,"人們在論證意義的生成時,與其訴諸我們不了解的內省狀態而陷入神秘論,還不如更多的去關注人類群居生活的客觀環境"。[2]后來,他引申了語境的含義,將其分為"語言語境"和"情境語境"。1964年,弗斯的學生韓禮德提出了"語域"的概念,由話語范圍、話語方式和話語風格三個方面構成。1977年,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認為"語境是一個理論概念,構成語境的各種因素對語言活動的參與者所產生的影響系統地決定了話語的形式、話語的合適性或話語的意義"。 [3]1983年,語言學家利奇指出,語用學研究的是有關言語環境中的意義的科學。如今,與語言的多角度、多層次、多層面研究相聯系,語境問題的認識在語言學界正逐步趨向多角度化、多層次化、多層面化。

陳嘉映認為,"語言學家和哲學家同樣都進行觀察、概況、推論,但兩者目標不同,語言學家旨在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內部機制,直到掌握這一機制甚至制造語言,哲學家從理解語言的機制走向理解世界"。[4] 現代語言哲學家弗雷格最先提出了語境的基本思想,認為"詞只有在語句或命題中才有意義"。 [5] 維特根斯坦在后期十分強調語言表達式的意義對語境的依賴性。如,"我害怕"這個語句的意義很難確定,其中的任何一種可能性"都有一個適當的特殊語調和不同的語境與之相對應"。[6] 在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影響下, 英國哲學家奧斯汀建立的關于"語用力量"的理論,"標志著分析哲學家對語言哲學的研究已從語義學階段進展到語用學階段。"[7] 繼奧斯汀之后,美國哲學家格萊斯提出了著名的會話含義理論。

語言學對語境的研究主要是想通過語用學的科學思維方式, 對客觀言語行為的語境條件進行分析, 以求得語言使用中意義的明晰性與確定性, 排除歧義性以達到正確的語言使用; 而語言哲學對語境的關注更傾向于通過哲學的反思思維方式, 對日常語言使用中的意義的語境條件進行分析,從語境底蘊中尋求意義產生與理解的深層支點。[8]

2.2 語境的分類

劉純豹(2000)認為,"語境中的'語',可大可小,受制于環境。至于'境',也是可大可小,小至前后搭配,大至社會文化"。李思民(2002)認為,語境具有二重性,它既指上下文的聯系、靜態的語言環境, 又指與言語行為有關的各種因素所構成的交際情境。[9]何兆熊(2000)認為,"語境由語言知識和語言外知識構成。語言知識指交際雙方共有的知識,語言外知識指背景知識,情景知識及交際雙方的相互了解"。[10]裴文(2000)以語境的穩定性為依據將語境分為兩類:"一是小語境,即對語言的行為有直接的、顯著影響的言辭與非言辭語境;另一類是大語境,即對語言行為有間接、潛在制約作用的社會文化、文體風格與自然地理語境"。[11]索振羽(2003)認為,"語境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言語環境,包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民族文化傳統語境"。[12] 楊元剛(2008)主張將語境分為三種,語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劉宓慶從翻譯的角度將語境分為微觀語境和宏觀語境。前者指各式詞語搭配;后者指文本的題材、主題、交際功能及文本的文化、社會、歷史背景。[13]彭慶華(2007)總結的語境分類還包括將語境分為言內語境、言伴語境和言外語境。 [14]總而言之,語境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既包括言語的形式、語句的上下文,還包括特定的交際場景及特定場景交際之外的一般背景信息。

3 語境理論對EFL教學的啟示

3.1 語境理論在EFL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語境理論對于EFL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語境對于語義有固定作用,能將具有模糊性、游移性、不確定性的意義明朗、固定、確定。教育部2007年下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對大學英語教學性質界定為,"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在EFL教學中的重要性。戴煒棟指出,"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外語教學界一直強調對語言系統的教學,對語言的運用不夠重視,忽視了語境和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導致學習者的語用能力長期滯后。調查顯示,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語言能力不成正比,語言能力強的人,語用能力不一定強"。[15] 這里提到的語用能力就是指學生對于英語言外之力的判斷和理解及在特定語境中選擇語言形式和言語策略的能力。

Kasper&Rose (2002)在《第二語言的語用發展》中認為不僅語用語言知識是可教的,而且社交語用知識也是可教的。這說明EFL教學中不能僅以形式為重點,更應注意語言形式在特定語境條件中的語用功能,重視其使用的語境恰當性與可接受性,培養與發展學生有效地使用英語的語用能力;有意識地根據某些語用參數,比如社會地位、親疏關系等語境因素,分析英語使用的恰當性、得體性、順應性。EFL教學應正確處理好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既要強調語言使用的語境因素,又要注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差異。因為外語教學不僅是一種語言教學,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教學。

3.2 在EFL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對于跨文化交際語用能力培養,浦小軍指出,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為功能;英語國家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及言語行為方式;英語常用詞匯的文化內涵等。[16]

3.2.1 提高學生確認詞匯語境信息的能力

學生想要準確地理解和恰當地運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僅僅知道它的意義是不夠的,還必須明白使用它的語境信息,即使用它的文化內涵、語域、語體意義及交際時的特定環境等相關信息。例如,學生們認為很簡單的詞"good"在不同的語境中語義是有差別的。(劉宓慶,2007)

You are looking good and you've put on weight. 你看起來氣色挺 好,體重也增加了。

I am going to have a good try. 我要 認真 試一試。

But you must write me a good long letter. 你得給我寫一封 名副其實的 祥函。

I'm awful good at looking after people. 照顧人可是我的拿手好戲 呢。

3.2.2 提高學生區別言語存在的語境的能力

由于交際中信息的傳遞是在語境中實現的,語境因素影響并制約人們對詞義的推導和闡釋,離開了特定的語境,言語就無法準確地傳遞信息,造成交際的失敗。在EFL教學中,對語篇語境(即上下文)、情景語境及文化語境都要給以足夠的重視。下面三句話來自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2008):

An ambassador is a man who lies abroad. (語篇語境)

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情景語境)

The United States is a graying society, so she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 (文化語境)

上面A句中lie這個詞到底是"撒謊"呢,還是"駐扎"要依賴于特定語境。B句轉換自習語better late than never,這是寫在美國高速公路入口處的一句宣傳語,意為"遲到總比不到好,安全比喪了命好"。C句中graying society意為 "老齡化社會",因為西方社會忌諱說老,認為老人缺乏競爭力,所以大都使用委婉語。loneliness industry指為照顧孤寡老人而建立的社會福利制度。

3.2.3 利于交互式網絡多媒體提高學生的語境敏感性

外語的交際的語境總是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由于學生對西方文化不了解,意識不到這種差異,往往產生學習障礙和錯誤。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外語文化背景的影響,這種方式體現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文化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系意義和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必須包括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單單是語言能力的培養,而應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目前,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教學活動中廣泛采用信息技術,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實現教學及管理的網絡化和數字化"。[17] 已在全國多所高校全面實施的基于寬帶網及多媒體的英語教學模式為創設語境、提高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EFL教學可以借助網絡世界海量的信息及多媒體技術創設的虛擬情景通過直觀的視覺輸入英語所反映的整個社會文化信息及不同語境中英語使用時的規律。

參考文獻

[1] 《Malinowski, B. The Problems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 in Supplement to Ogden C.K. and Richard I.A. [M ].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3.

[2] J.R.Firth. The Tongue of Men and Speech[M ]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3] Lyons. Semantics[M]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 陳嘉映. 語言哲學[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 G. Frege. Die 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 [M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84.

[6] 徐紀亮. 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思想研究[M ].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7] 徐紀亮. 分析哲學及其在美國的發展[M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8] 李海平. 語言哲學中意義的語境問題[J ].北華大學學報,2006,(4).

[9] 李思民. 語境的理論闡釋[J ].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2 , (4) .

[10]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M ].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1] 裴文. 現代英語語境學[M ].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12] 索振羽. 語用學教程[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3] 劉宓慶. 翻譯與語言哲學[M ].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7.

[14] 張鎮華. 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語用研究[M ].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15] 戴煒棟. 第二語言語用習得的課堂教學模式[J ] . 外語界,2005, (1) .

第12篇

【關鍵詞】口語交際;重要性;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將原教學大綱中的“聽話.說話”修改為“口語交際”,并把口語交際能力作為小學語文各個學段的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從中可以看出新課標注重了學生語言的訓練和表達,從家庭的層面看,現在的孩子是家庭的傳承者、將來的頂梁柱;從社會角度講,現在的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接班人。無論哪個方面都希望人人有較高的綜合素質,需要從小學開始全方位培養訓練,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就是重要的一面。

1口語交際訓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1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需要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利于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目標的實現?!笨梢姡谡Z交際教學利于語文工具性教學目標的實現。

1.2口語交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p>

1.3口語交際是人文素養的需要

人類的語言素質與人文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口語交際能力是以聽說能力為核心,包括交際能力在內的一種綜合能力。因此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實際就是文化熏陶的過程。

1.4口語交際是學生發展的需要

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第九條內容是:“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在小學階段這個語言關鍵期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小學生理性地理解掌握語言,對語言規則的錯誤應予以不斷糾正,促進口語的進一步規范化發展。小學階段是兒童言語功能的最佳發展時期。在教師指導下系統學習有關知識,學生言語的概括功能方能得到得到迅速發展。

2如何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2.1指導交際方法

2.1.1指導說完整話,說清楚。比如:在描述老師的外表時,“我的老師穿著花衣服來上班”老師可提示,是哪位老師,請加上詞說清楚,學生會說:“我的哪位老師穿著花衣服來上班”,接著再提示,老師的花衣服漂亮不?請加詞說明,學生會很快說:“我的哪位老師穿著什么樣的花衣服來上班”,接著,你的老師怎樣來上班?請加詞說明,學生會很快說:“我的哪位老師穿著(美麗、漂亮 、長款、短袖……) 的花衣服(騎著摩托、步行、急匆匆、高高興興……)來上班”,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說清楚、說完整……的能力。

2.1.2引導有序觀察,按順序交際

在描述圖畫和景物時,要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遠到近或從整體到部分等)或分類仔細觀察,邊觀察邊動腦,事物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然后再按觀察的順序講出來,加以合理的想象。例如,三年級口語交際介紹家鄉景物,可以從植物——動物——景物的順序介紹,鼓勵再加上欣賞贊美的詞語。既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又能豐富詞匯,還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使學生逐漸地養成有序觀察、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2.2創設情境培養口語交際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有了,自覺性也就有了,做事就容易成功。口語交際訓練更是如此。激發興趣,就等于激發每個學生的自覺性,有了自覺性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興趣的重要途徑是創設情境。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教者生動的語言,便可創設出引人入勝的情境。比如,《春天在那里》的教學,設計第一個環節“歌唱春天”。將 “展示臺”中的“我會唱”提到口語交際的開頭,激發學生的興趣。以下三個環節用“我看到的春天”、“我聽到的春天”、“我畫的春天”都會讓學生感到新奇,且興趣盎然。優美的春光隨著師生互動,猶如身臨其境,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從而使得教學變得生動活潑。

2.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比如:五年級的《讓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臺》,通過(1)“推薦和自我推薦”角色,組織語言爭取推薦成功;(2)扮演角色“模仿角色語言”;(3)其他同學做評委,看誰演得好,講得好。評出“模仿秀”。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語言環境。學生由于是親身參與,積極性特別高,說得也能好。

2.4豐富說話內容,

密切聯系生活實踐。拓寬口語交際渠道,“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苯浑H的源泉是生活,口語交際訓練最終是要回歸到現實生活的應用中去。所以說,口語交際訓練最好的課堂就是現實生活。老師要注意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言語交際訓練。比如遇到困難時,你是怎樣請求幫助的;家里來了客人,你是怎樣接待客人的;你是怎樣認識新朋友的……諸如此類,許多生活中的小鏡頭,都可以作為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素材。

2.5語言要規范,落落大方,文明有禮

新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要文明禮貌。為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2.5.1在口語交際過程中,要注意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

2.5.2老師規范化的語言是學生的表率,因此老師要注意自身語言的準確性和規范化。

2.5.3盡量開拓規范化的語言環境,修煉語言功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阴县| 峡江县| 北宁市| 华宁县| 凤山县| 湛江市| 中方县| 沙湾县| 永丰县| 岳阳县| 唐河县| 罗江县| 犍为县| 新郑市| 霍山县| 景洪市| 珠海市| 青冈县| 乌审旗| 喀喇| 湖北省| 句容市| 大庆市| 翁牛特旗| 五原县| 龙门县| 赤峰市| 定结县| 射阳县| 佛坪县| 武平县| 黄大仙区| 拜城县| 阿拉善右旗| 石棉县| 牙克石市| 德格县| 青岛市| 淮安市| 湖南省| 仪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