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

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

時間:2023-06-16 16:06: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一桶白葡萄酒》;反諷

一、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J.LAustin(1962)在《論言有所為》中首次提出語言并不僅僅是用來“陳述”、“描寫”或“說明”,而通常是用來實施某一言語行為的。他將言語行為分為言內行為(1ocutionaryact)(一個有意義句子的產出)、言外行為(dleoutionaryact)(通過“說”本身來實施某種行為,完成某一意圖或目的)和言后行為(pefloeutionaryact)(說話行為在聽者身上所產生的效果)。Austin認為,要成功地實旌某一言語行為必須滿足三個條件:說話人必須是具備實施某一行為的條件的人;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反悔;說話人必須對自己說出的要去實施的行為抱有誠意。

后來,他的學生Searle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這一理論。Searle(1969)明確提出了言語交際的基本單位是言語行為,而不是傳統的語言學所認為的符號、詞和句子。他認為要成功地實施某一言語行為,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1)基本條件。說話者打算通過說出一個語句,使他承擔實施某一行為的義務。(2)命題內容條件。說話者在說出某一命題時表達了一個命題,同時斷定了自己將來的行為。(3)預備條件。聽話者愿意說話者實施某一行為,并且說話者相信他要實施的這一行為符合聽話者的利益。(4)真誠條件。說話者打算從事某一行為。Searle把言語行為重新分為五大類:闡述類(assertives)、指令類(di—rect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宣告類(delcaratives)和承諾類(commissives)。

隨著Searle對這一理論的發展,人們已經成功地將該理論應用于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批評等領域的研究中,對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也作了深入的理論研究。M.LPratt(1977)就認為“文學語言”和“普通語言”并無二致,用研究“普通語言”的理論來研究“文學語言”是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荷蘭的VanDijk(1976)建議“將文學當作具有自己的恰當條件(appropriatenessconditions)的一種具體言語行為”,并區分了文學作品中的宏觀言語行為和微觀言語行為(inac.ro—speechactsandmicro—speechacts)o概括地講,宏觀言語行為是指一部文學作品的作者通過他的作品與讀者進行交流時所執行的宏觀上的言語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作品的主旨;微觀上的言語行為是指小說中人物所執行的言語行為,也就是人物之間的交流。前者決定整個語篇,后者則由語篇中的單個句子來執行。

二、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

文學語言,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作家的言語,它用來實施某種言語行為。那么文學作品,其實也就是作家一個或若干個具體言語行為組成的一個綜合體。文學言語行為除了通過言內行為,傳達語言表層結構的命題意義,還通過言外行為表達作品言語的深層信息,即作家言語行為的意圖和創作的主題,從而可能產生相應的言后行為,即{導到讀者的認同或共鳴。如果能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語言學和文學評論相結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髓。

作為文學寫作常用手法之一的反諷就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它是“作者用來說明小說本意上的表里虛實之懸殊的一整套結構和修辭手法。”它通過故意違反誠意原則而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說話人真實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題內容的反說或否定。19世紀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EdgarAJlanPoe的短篇小說《一桶白葡萄酒》,就是借助于將反諷的藝術手法成功地運用在人物對話中,情節的處理上,乃至整部作品的構思之中,從而大大渲染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圍與復仇主題。本文將根據言語行為理論,對《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諷言語行為進行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分析。

三、《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諷言語分析

(一)宏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一桶白葡萄酒》是復仇主題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一個瘋狂的復仇故事。故事中殺人者頭腦清晰,鎮定從容,絲毫沒有普通人實施犯罪時的那種局促與不安。他一步步將仇人引入酒窖,用鐵鏈將仇人攔腰縛在壁龕上,準備砌墻將其活活悶死。當砌墻將近一半時,“Iceasedmylaboursandsatdownuponthebones”(我索性歇下手中的活,在骨堆上坐下),欣賞起仇人的垂死掙扎,把謀殺的過程當成了復仇的享受過程。犯罪結束后,他沒有絲毫的害怕與罪惡感,只說:“Myheartgrewsick”(覺得有點惡心),而且:“Itwasonaccountofthedampnessofthecatacombs”(這是由于墓窖里那份濕氣的緣故)。這與讀者對死亡以及復仇所固有的觀點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反諷由此產生。在這里反諷的使用不僅映射出復仇者充滿仇恨的心靈和扭曲病態的心理,而且也在最大程度上讓讀者產生了恐懼。這種言后效果就是作者通過反諷所執行的主要的言語行為。

小說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我”行走于小說文本之間,并不插入作家的現實生活,但對于我們讀者來說這一點可能會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因為在傳統的第三人稱敘事小說中,以讀者的閱讀心理,“我”與作家肯定具有極大的認同感。這一認識與我們在閱讀小說時所遇到的敘述語氣產生了矛盾。作者這種言語行為方式的言外之意是渲染故事的真實性,而事實上在這部短篇中,我們除了知道“我”是一個對伏契那托不滿和對美酒也有一定鑒賞力的人之外,其他一無所知。他沒有明確的身份,沒有籍貫或家世。連他的名字也只出現兩次,第一次是說到他的整個家族提起的,第二次是臨近結尾處伏契那托一聲絕望的叫喚。這種印象根本無法與作者本人聯系起來。所以最終我們發現這種仿真性敘述語氣欺騙了作為讀者的我們的閱讀感受,反諷在此時就產生了!

(二)微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Searle(1969)將言語行為分為闡述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和宣告類。在《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諷言語行為中,這五類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其中以宣告類為最,所以本文僅對文中最有代表性的實例,即其他四類言語行為,加以分析。

1.闡述性反諷(assertiveirony)

闡述類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使說話人對所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作出承諾,也就是說他必須相信自己所說的話的真實性。如果在發出話語時說話人本人并不相信命題的真實性,該話語就具有反諷意味。

比如,當“我”在狂歡節晚上遇到伏契那托時,本應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而“我”卻熱情地與他打招呼:“Mydear F0rtun砒o,youareluckilymet”(親愛的福圖納托,遇見你真好呀)。讀者在閱讀到此處時,可以清楚地從這種表面的熱情中感覺到這句話所代表的真正含義:“我的仇人,遇見我你該倒霉了。”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詞句在文中反復出現。比如,在后面“我”恨不能讓他立刻進入地窖將其除掉之時,口里卻說:“Yourhealth ispredous;You8reirch,respected,admierd,belov-ed…;youwillbeill”(你的身體重要。你有錢有勢,人人敬慕,又得人心……你會生病的)。“我”為了確保伏契那托爛醉如泥讓他再喝一些酒,而嘴里卻說的是:“AdraughtofthisMedocwilldefendUSfromthedma ps”(喝點梅科多酒去去寒吧)。這些表面上噓寒問暖、阿諛奉承,實際上卻缺乏誠意、暗藏殺機的句子反襯出了“我”的老謀深算和工于心計,反諷的效果便油然而生了。

2.指令性反諷(directiveirony)

指令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去做某一件事。說話人運用指令性反諷來表達與他所說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

小說中“我”千方百計想將伏契那托騙進酒窖,欲除之而后快,但在語言上卻欲擒故縱。從剛開始的顧左右而言他:“ButIhavereceivedapipeofwhatpassesforAmontil—lato”(我弄到一大桶所謂白葡萄酒),到開始激將:“And yetsome foolswill haveitthathistaste is a match foryour own”(可有些傻瓜硬說他眼力跟你不相上下呢),再到假意地拒絕:“Myfriend,no;…Come,weiwllgoback”(我的朋友,不行……走,咱們還是回吧),還有后面虛偽的奉承:“Yourhealthisprecious;Youaerirch,respected,admired,beloved”(你的身體要緊。你有錢有勢,人人敬慕,又得人心)。這些句子的表層結構所傳達的意思都是在拒絕他,而實際上這些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都是在試圖使伏契那托跟他到酒窖去:“快跟我走吧,傻瓜,今天我一定要除掉你!”根據奧斯汀和塞爾的成功會話原則,這些話語違反了原則,產生了反諷的效果。

3.承諾性反諷(commissiveirony)

承諾類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使說話人對某一未來的行為作出許諾。承諾類的先決條件是說話人對所承諾的行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當交談雙方都清楚說話人并沒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實施那一行為時,承諾便賦予了反諷的含意。

文中的“我”利用仇人對名酒的嗜好,以一桶自葡萄酒(Amontillato)一步一步將他誘騙到自家的酒窖時,嘴里說著:“1willnotimposeuponyourgoodnature”(我不會利用你的好心的),但實際此時他正是利用了仇人的“好心”才將其騙人酒窖的。而后面他將伏契那托用鐵鏈鎖住后所說的:“Oncemoreletmeimploretoreturn”(讓我再一次求求你回去吧,也并不是真正要將伏契那托放出去,而是對伏契那托的愚蠢的一種嘲弄,是計策成功后得意的表現,因而具有反諷的意味。

4.表達性反諷(expressiveirony

表達類言語的言外之意是對命題內容中所表明的某種事態表達說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說話人的反諷含意可以從語境中來推斷,表達性反諷的主要意圖是對聽話人的行為作出一個貶抑的陳述。

第2篇

論文摘要:語用學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是研究文學語言特色的有力工具。本文借助語用學理論中格萊斯會話含義的合作原則來分析《白象似的群山》的語言特色,以揭示小說中人物的鮮明性格、交際意圖和關系。

論文關鍵詞:言語表現形式;合作原則;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分析

《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頗具特色的短篇小說之一,該小說語言簡明清新,內容蘊含豐富。海明威通過巧妙安排句法結構、精確的用詞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間一系列對話的描摹,很好地呈現了兩個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

這部小說中人物沒有確切的身份,整個故事甚至沒有一個確切的歷史時間,只是截取了一個名叫吉格的年輕姑娘和一個美國男人在西班牙某個小火車站的酒吧門口喝酒候車時的一個生活片段,而二者間的身份、關系則是通過一系列對話呈現的。仔細研讀這番對話,會發現男女主人公之間逐漸凸顯的不和諧關系及其鮮明的性格特征,語用學理論中格萊斯會話含義的合作原則為研讀這部小說的語言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看似平淡無奇的一番對話,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形式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捕捉其交際的意圖和行為,洞察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

合作原則是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為彌補索緒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不足提出的。格萊斯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都有著一種默契的合作,說話人和聽話人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使整個交談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流的目標和方向,這種合作使他們能夠持續進行有意義的言語交際。¨合作原則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質量準則、數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遵循這四條原則,能促使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達成默契,以順利完成交際。但在實際交際中,人們常常出于禮貌或其他原因有意違反這四條準則而產生言外之意。合作原則為我們賞析小說中的對話提供了新的方法。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中違反合作原則次準則產生的言外行為較為豐富。

一、違背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數量準則包含兩個方面:(1)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所要求的詳盡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數量準則規定了人們說話時應提供合適的信息量,不應多說,也不應少說。如果違背數量準則,會產生相應的語用效果。違反數量準則的言外行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靠超出必要信息量的信息產生言外之意,另一種情況是話語中有意減少必要的信息量,從而含有某種言外之意。

在《白象似的群山》開篇對話中,女孩吉格問男孩“我們該喝點什么呢?”男人的回答是:“天太熱了!喝啤酒”。對話之初,男主人公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女孩只是問喝點什么,而男主人公則附加了信息。天太熱了,女孩用了“我們”和較為委婉的“應該”,而男人則不假思索地決定喝啤酒。可見對話中的這個美國男人有著很強烈的權力意志。爾后,在等待侍者奉上啤酒的空檔中,女孩望著遠處的群山說:“他們看上去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喝著啤酒漫不經心地說:“我沒見到過”。此番對話使得兩個年輕戀人之間的沖突逐漸產生。吉格覺得遠處的群山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則不以為然地辯解道,“光憑你說我沒見到過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可以看出在這段對話中女孩用象群來比喻遠山的說法顯然是她個人感性的觀點,而男孩對自己的異議進一步補充說明則有意違背了“數量準則”中的次準則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而吉格對男孩的反諷則進一步加深了二者對合作原則的違反程度。

二、違背質量準則的言外行為

格萊斯有關質量準則包含兩個次準則:(1)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2)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小說中隨著兩人進一步的交談,讀者逐漸獲悉是女主人公吉格的懷孕使得男人感到心煩,希望女人做流產。而女人的回答言不及義,經過一段關于山和酒的開場,男人首先提出手術,隨著交談的深人,他們的分歧變得越來越尖銳起來。如文中這段對話:

第3篇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反諷藝術分析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19

Irony Art Analysi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ANG Xi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7)Abstract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Jane Austen, the most outstanding feature of this work is theflexible use of irony: irony theme,the novel structure, the use of irony irony art of shaping the character. The author throughthe art of irony not only presents the theme of his works, and in that time, readers, and even their own taunt. This paper mainly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art of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in carries on the brief analysis,thereb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novel.Key words Pride and prejudice; irony; analysis反諷又稱為反語,是寫作時用一種帶有諷刺意味反語作為敘述的寫作技巧,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不能單純地從字面上進行理解。而在反諷這個手法中,作者真正的意義正好和字面上理解的意義相反,通常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和全文的內容來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簡單地來說就是說此指彼,甚至是正話反說。《傲慢與偏見》中作者簡?奧斯汀就精彩地給人們展示了反諷的藝術特色,起到了其他藝術表現手法所無法表現的作用,小說正是通過反諷藝術的運用為作者奠定了英國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

1 運用反諷表現主題簡?奧斯汀通過《傲慢與偏見》運用反諷的手法諷刺批評了當時社會上一味追求地位和金錢的資產階級婚姻觀,婚姻與地位、財產的價值觀貫穿整個小說全篇。開篇的第一句就寫道:“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singleman in possession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①這句話看似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描述,但是確實也強調了年輕女性擇偶的首選是有經濟基礎的單身漢,這里所提到的所謂的真理是作者用來嘲諷把這個當作真理的人,這里真實的意思其實并不是說有錢的單身漢非得娶位太太,而是單身貌美的姑娘想要嫁給一個有錢有地位的先生。作者在開頭就通過反諷的語言影射了班納特太太想把自己女兒嫁給有錢人的想法,揭示了小說的主題――有錢人的婚姻問題。《傲慢與偏見》中作者描述了四種類型的四樁婚姻,并且四樁婚姻都是以皆大歡喜收場,具有典型的戲劇特色,作者通過詼諧幽默的語言批判了當時資本階級婚姻的真正面目。以下對四樁婚姻分別進行分析。

1.1 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在柯林斯和夏洛特結婚之前,柯林斯想在他們府上找個太太,為的是未來這位太太可以繼承她們父親的遺產。在柯林斯求婚詞中的三條結婚理由都沒有提到“愛”――這個走入婚姻前提的字眼,并且還想當然地認為求婚會成功。小說中的這個求婚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情景反諷。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柯林斯求婚失敗的第三天,柯林斯先生向夏洛特求婚并且成功了!雖然夏洛特知道柯林斯對她沒有愛情,并且他既不討人喜愛,又不通情達理,但是當時大多數人信奉的那條真理:為了金錢和地位,夏洛特還是選擇嫁給柯林斯。這兩人的婚姻完完全全地表現了當時社會為個人追求而屈從于社會利益的現象,作者運用反諷的藝術手法對二人進行的嘲諷批評,但也表示了同情。

1.2 威克姆和莉迪亞的婚姻如果說作者對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在諷刺批評之余還帶著一絲同情的話,那么對威克姆和莉迪亞的婚姻這樁婚姻而言,作者的描述始終都充滿著不滿和批評。作者在威克姆剛出場時對他的描述是“眉清目秀”“風度翩翩”,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威克姆徒有其表、卑鄙吝嗇的真面目逐漸暴露,他為了金錢,為了躲避債務,進而拐帶莉迪亞出逃。對威克姆而言,婚姻、愛情只不過是自己獲得財富的工具而已。作者通過對威克姆風度翩翩的外表與卑鄙吝嗇的真面目反差的描述,對其進行諷刺。而莉迪亞是個純粹追求自己興奮和享樂的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在軍官面前賣弄風情。威克姆和莉迪亞的私奔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威克姆為了一己之樂和躲避債務,他們二人的結婚是在達西為威克姆還債并給了他們一筆錢以后。

由此可見,這二人的婚姻完全就是一味地追求金錢、追求追求誘惑。作者通過對威克姆和莉迪亞婚姻的描述,對當時追求誘惑、金錢至上觀念的婚姻進行嘲諷。

1.3 賓利和簡的婚姻與上面所說的兩對婚姻相比,賓利和簡的婚姻在小說中算是比較幸福的。二者的婚姻是貝奈特太太一直所渴望的漂亮女性和有錢先生的結合。從小說開篇來看,這樁婚姻完全可以作為小說的中心,但是在作者的刻意安排下,并沒有把重點放在這里。雖然兩個人都極其優秀,但兩人都缺乏一定的自信和洞察力,才有了后來簡以為賓利不再愛她而灰心喪氣,賓利對周圍輿論對簡社會地位的批評輕易屈服的事情。這兩個人雖然都愛著彼此,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抵制社會力量的阻撓,去爭取自己的個人利益。在達西和伊麗莎白的幫助下才使賓利和簡最終走到了一起。這樣的情節安排表現了作者對兩人懦弱的反諷。

1.4 達西和伊麗莎白的婚姻達西和伊麗莎白兩人認識時并不喜歡彼此,可是后來卻彼此吸引、相愛并且結婚,這二人的婚姻是小說中最成功的一樁婚事。在19 世紀的愛情小說中,男女主角都異常完美,并且大多以一見鐘情開頭。但是《傲慢與偏見》卻與之相反,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對19 世紀傳統的小說模式進行了諷刺。

在剛出場時,達西是一個英俊、富有但卻傲慢、冷漠的男士,與伊麗莎白的相遇是在一個舞會上,但是伊麗莎白因為他的出言不遜而對他極度反感。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在一次次的相處中,伊麗莎白的機敏、詼諧吸引了達西,后來終于鼓起勇氣向地位和出身低微的伊麗莎白求婚,因為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堅定地拒絕了達西的求婚,并稱自己最不愿意嫁給達西這樣傲慢的人。求婚遭拒的情節安排是作者對當時社會門當戶對婚姻觀念的反諷和批評。當情節發展到這里的時候,很多讀者開始懷疑達西和伊麗莎白結合的可能性,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達西克服了自己的傲慢,伊麗莎白消除了對達西的偏見,兩個人成了小說中最幸福的一對。但是這樁婚姻從本質上看還是建立在金錢和地位的基礎上的,即使開始伊麗莎白因為偏見拒絕了達西的求婚,但是最后她還是和有財富、地位的貴族達西結合了,與小說的開頭遙相呼應。

2 小說結構反諷小說以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會娶一位太太)開頭,并且直接描述了班納特太太把有錢的單身漢視為自己女兒的合法私有財產的心理,使讀者對班納特太太的想法和那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進行嘲諷,但小說情節結束時,又不得不承認班納特太太可笑的想法竟然一一實現了。

小說最后一個章節提到“她所有的女兒后來都得到了歸宿,她生平最殷切的愿望終于如愿以償;說來可喜,她后半輩子竟因此變成了一個頭腦清楚、和藹可親、頗有見識的女人……”②雖然這段話中作者對班納特太太的嘲諷意味還是很強,但是卻讓讀者不得不接受,這位目光短淺、粗俗淺薄的班納特太太竟然實現了把女兒嫁給有錢人的心愿。這樣的小說情節既荒誕又搞笑,讓人不再敢武斷地下結論,作者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深刻思考,直到小說結束,讀者才能明白,小說中被嘲笑最多的人的想法竟然是正確的。作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嘲諷,既諷刺批評了當時的社會,又嘲笑了讀者,甚至嘲笑了自己。小說結構反諷貫穿了整部小說,這篇小說的結構反諷可以算得上小說中最大的手法了,對讀者的想法、對社會現狀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嘲諷。

3 反諷藝術塑造人物3.1 對班納特太太的反諷對班納特太太的反諷是小說中作者使用最成功的反諷手段之一。作者主要通過直截了當的反諷語言來塑造班納特太太智力貧乏、頭腦愚昧、喜怒無常的小人形象,小說中的很多情節都充分表現了她這一形象,例如在威克姆和莉迪亞私奔后,班納特太太擔心女兒的安全,同時又因女兒結婚沒有新嫁衣而苦惱,這兩種輪番折磨著她,但是當簡給她讀莉迪亞的信讀到莉迪亞不久就要結婚的那就話時,班納特太太瞬間大喜過望,通過與之前班納特太太坐立不安、煩憂驚恐的心情形成鮮明對比,使班納特太太反復無常、喜怒無常的形象躍然紙上。

當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牧師求婚后,柯林斯牧師這位有錢的單身漢與鄰村盧卡斯家的女兒在一起的時候,讓班納特太太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甚至病倒,但與其說是她為女兒的未來婚姻擔心,還不如說是她想把女兒嫁給有錢人的想法受挫。

3.2 對伊麗莎白的反諷伊麗莎白作為這部小說的女主角,自然少不了作者對她的一番反諷。作者通過使用大量的反諷,塑造了一個聰明、坦率、有主見的女主角形象。伊麗莎白比她的姐姐們更加聰明、活潑、大方,并且有著人格的尊嚴和精神上的優越,在那個荒誕的年代中,她算是一個比較有理性的女性。從伊麗莎白斷然拒絕柯林斯牧師求婚,可以看出她并不推崇金錢至上的婚姻觀,并且與當時的愛情觀、婚姻觀背道而馳。但是盡管如此,她卻因達西的傲慢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偏見,并被韋翰的翩翩風度所迷,被他的讒言所騙,從而揭示了她愛聽奉承話、偏狹的弱點。在伊麗莎白拒絕達西求婚的時候,聰明的她因陷入了對達西的偏見而不自知,振振有詞地拒絕了達西的求愛,這顯然是作者對聰明伶俐的她陷入偏見的一種嘲諷。在經過重重波折后,達西再次求婚,伊麗莎白也終于消除了對達西的偏見,最終和達西幸福的在一起。作者通過波折的過程和喜劇式的結局諷刺了這個“有理智的女性”是消除偏見、享受愛情是何等困難。③作者正是通過在塑造人物時大量運用反諷,來嘲諷伊麗莎白這種不自知的偏見,展現了她性格中的不同側面,并且使她性格前后變化形成鮮明的“反諷對照”。

3.3 對達西的反諷奧斯汀對這部小說中的男主角達西也費盡心思地諷刺了一番。達西出身于資產階級貴族,并且風度翩翩、舉止有禮,但卻因為班納特太太的粗魯言行而看不起整個班納特一家,進而去勸說彬格萊,讓他離開吉英,讓本來有可能的一樁婚姻而變得不可能。并且在對伊麗莎白求婚的時候也凸顯了他高高在上的傲慢,從而使本來就對他有偏見的伊麗莎白不僅拒絕了他的求婚,還對他大加指責。第二次在尼日菲花園中的舞會上相遇時,通過兩人的言語對話能夠清楚看出達西懷著傲慢,伊麗莎白懷著偏見,最后導致不歡而散。作者通過對達西傲慢的描述和伊麗莎白偏見的描述,對當時社會的傲慢與偏見進行了反諷。

3.4 對柯林斯牧師的反諷糊涂、滿腦子錯覺和自相矛盾的典型指的是小說中的柯林斯牧師,他是個生活在自己妄自尊大幻覺中的主觀主義者,是小說中一個重要的喜劇人物。他還未出場,就在信中用笨拙、累贅以及裝腔作勢的文風表現出了十足的市儈氣息,一開脫脫就是一個自賤自負、狹隘愚笨的形象。他生活在自己妄自尊大的幻覺中,并且盲目自信地扮演著幻想中的人物,在面對貴族德?包爾夫人的時候卻又表現得自卑自賤、唯唯諾諾,這一前后對比顯得十分滑稽,諷刺意味明顯。小說作者用了很多筆墨,下了很大的功夫來描繪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的情節,用滑稽的舉止和話語來對他那狹隘世俗的婚姻觀進行反諷。小說中關于柯林斯最滑稽的情節要屬他向伊麗莎白求婚的那一幕。在求婚時,他像在讀道文一樣言語虔誠,并嚴正聲明了自己的結婚理由有四條,讓人覺得十分惡心但又好笑。“你的求婚使我感到榮幸,可惜我除了謝絕之外,別無辦法。”是伊麗莎白對他的拒絕,但是柯林斯卻仍舊不知羞恥,還拿自己的身份地位來當作求婚的砝碼,再次遭拒后,柯林斯表現的就不僅僅是不自重,而是厚顏了,竟然說“伊麗莎白的拒絕還在鼓勵我追下去”。④甚至最后一次求婚造伊麗莎白拒絕后為了自己的臉面,竟然編出“我想只要令尊令堂作主應承了我,你就決不會拒絕”這樣的借口下臺。作者運用大量的語言和情景進行反諷,塑造了這個不知廉恥的小丑形象。在整個求婚過程中,所有人都知道伊麗莎白不會同意他的求婚,但是他自己卻不這樣認為,他始終覺得自己對伊利斯的求婚會成功,但是結果卻出乎他的想象,從而達到反諷的效果。柯林斯這三次的求婚與伊麗莎白的堅定拒絕形成鮮明的對照,蘊含了作者無盡的嘲諷,甚至可以視其為是這本小說中情節反諷的杰出典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辽阳县| 沐川县| 曲阜市| 临海市| 嘉善县| 松桃| 顺平县| 化德县| 澎湖县| 黔西| 仙桃市| 洱源县| 泽普县| 陈巴尔虎旗| 汤阴县| 柳河县| 曲阳县| 汾阳市| 张家川| 万载县| 乳源| 襄汾县| 同仁县| 虎林市| 石泉县| 长宁县| 平邑县| 济南市| 榆林市| 偃师市| 奉贤区| 静乐县| 怀宁县| 内江市| 崇左市| 宽甸| 南平市| 平陆县| 泾源县| 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