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58: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言語行為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本文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包括奧斯汀對描述句和施為句的劃分和言語行為三分說兩塊內容;第二部分介紹了賽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包括實現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言語行為的分類標準和言語行為的分類三塊內容;第三部分對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及其影響力做了簡要總結。
奧斯汀和塞爾為言語行為理論的探索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對現代語用學、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以及語言習得研究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奧斯汀;塞爾
奧斯汀是言語行為理論的創立者,貫穿于其論述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speaking is doing”[1],即人們在說話的同時也是在實施一種行為。言語行為理論的創立激發了大量哲學及語言學著作的問世,其中美國哲學家賽爾的論述影響尤為深遠。賽爾將語言系統化,為如何實現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法,并對言語行為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類。言語行為之所以發展為現代語用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這兩位哲學家可謂是功不可沒。
一、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最初是由英國哲學家約翰?蘭肖?奧斯汀提出的。二十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奧斯汀在哈佛大學作了關于《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系列講座。他在論述中提出將語言作為一種行為來看待的觀點,從而打破了“邏輯――語義的真值條件是語言理解的中心”這一傳統觀點,建立了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
1.描述句與施為句
在奧斯汀之前,哲學家普遍持有的一種觀點是:陳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狀態,或是陳述某一事實,兩者必居其一,別無它用,而陳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陳述只能是真實的或者謬誤的。哲學家關心的歷來只限于陳述的可驗證性,即如何驗證某一陳述是真實的或是謬誤的,以及如何規定某一個真實的陳述必須滿足的條件等[2]。然而,奧斯汀發現這種語言觀對很多句子難以做出合理解釋,比如說話人在向他人提出請求或者在向他人道歉。說話人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不是在做陳述或者描述,而是在完成一定的交際意圖。因此,奧斯汀在1955年提出的報告中區分了兩類話語:描述句(performative)和施為句(constative)。前者是用來說明、報告或描寫事物的句子,所表述的內容是可驗證的,因此具有真假之分,即要么是真實的,要么是謬誤的。由此不難看出,陳述句是典型的描述句,如“中國在亞洲”,如果該句為真,那么就是其正確地描述了這一事實,反之為假。奧斯汀發現有些句子無所謂真假,而是說話者在用言語這種方式實施某種特定的行為,這類句子稱為施為句。施為句是不能被驗證的,其功能在于以言行事,如婚禮儀式上新郎新娘所說的“I do”;打賭時打賭人所說的“I bet you sixpence if it will rain tomorrow”;輪船命名儀式上命名人所說的“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以及用于遺囑中的“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等這類話語。施為句雖無真假之分,但有適切與不適切之分。如在句子“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中,說話人必須具備可以給輪船命名的身份和權力,而其他沒有這種身份和權力的人如果這么做則是不適切的。奧斯汀的這種劃分因缺乏統一標準和系統性而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是杰弗里?尼爾?利奇(Geoffrey Neil Leech)。利奇(1983:176)指出,這種認為施為動詞和言語行為之間存在一一對應關系的觀點是錯誤的,它并沒有將言語行為理論推進到言語行為的語用層次,而是局限在言語行為的句法和語義范疇[3]。這種批判性的觀點表明了對言語行為的分析必須結合實際情境并將言語行為的研究上升到語用研究層次。
2.言語行為三分說
顧曰國曾表示“述謂句與施為句之分是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的直接來源”(顧曰國,1989)[4]。然而,在《如何以言行事》的第七章,奧斯汀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提出“現在是重新審查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如何以言行事》,91)。奧斯汀發現描述句與施為句的劃分站不住腳,有些施為句像描述句一樣具有真值,同樣,有些描述句也像施為句一樣存在適切與不適切之分。因此,顧曰國認為“述謂句與施為句并無實質上的差異”(顧曰國,1989)。奧斯汀認識到在通常情況下,凡是說話者發自內心說出的話語都是在以言行事,于是在后來他摒棄了對描述句和施為句的區分,提出了“言語行為三分說”,這極大地促進了言語行為理論的新發展。
奧斯汀從一個完整的語言環境中抽象出三種行為: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并指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在表達一個命題時同時實施了這三種行為。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將這三種行為分別稱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言內行為”泛指一切符合語言習慣的有意義的話語,從中又可以進一步抽象出另外三種行為:1)說出話語(produce an utterance inscription),即發出一串聲音或是一串字符;2)組合句子(compose a sentence),也就是說出符合所用語言詞匯和語法規則的話語;3)使句子語境化(contextualize),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消除歧義,由于對許多自然語言的句子會有多種理解,因此說話者通常會表達某一特定的意思;二是確定句子中指稱詞語的指稱對象,即聽話者和說話者能夠明白其所指的人或事物。奧斯汀把這三種次言語行為分別稱為發聲(phonetic act),發音行為(phatic act)和表意行為(rhetic act)。所謂言外行為就是說話本身所完成的行為[5]。例如,如果英國女王在輪船命名儀式上聲明“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說出這句話本身就完成了“命名”這一行為。言后行為是指通過語言這一手段所完成的行為,即某一語言行為所產生的后果。例如,通過言語來表達說話者勸說、告誡等意圖。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例子來看出這三種行為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如,A對B說“It’s cold here”,這是言內行為;A的意圖可能是讓B把門關上,這是言外行為;B聽到A的話后,把門關上了,達到了說話的效果,這是言后行為。可見,言內行為就是說出話語這一動作,而說出話語這一動作本身的性質就是言外行為,這句話所產生的后果則是言后行為。二、賽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引起了學者們廣泛的關注,并產生了大量的語言學和哲學著作,其中賽爾的論述影響最大。賽爾的言語行為理論是對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他系統的發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思想,其中有兩個重要的觀點頗受關注,一是關于言語行為的實現問題,賽爾列舉了實現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二是針對言語行為的范疇問題,賽爾闡明了言語行為的分類和標準。
1.實現言語行為的有效條件
雖然言語行為不存在真假問題,但是卻存在是否有效的問題。奧斯汀強調施為句雖無真值,但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起到以言施行的作用。賽爾在研究和繼承的基礎上,對奧斯汀的論點進行了修正和補充。他認為,要成功地實施某一言語行為,除了一般的輸入和輸出條件外,必須滿足下列幾種適切條件:第一,預備條件(preparatory conditions):執行某種言語行為的人必須具備合適的身份,言語行為必須在合適的場景下進行。例如,如果要宣布會議的開始,你必須是會議的主持人;如果要命名一艘船,你必須具有命名的權力和身份,且在合適的場合。英國女王在家里說“I name the ship Elizabeth”,該句話也不會奏效;第二,真誠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s):執行言語行為的人必須有相符的信念或情感。例如,如果是在感謝某人,必須心存感激;如果是應諾于人,必須打算兌現自己的承諾等等;第三,基本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s):基本條件是所執行行為的基本內容,即說話者打算通過說出某個話語來承擔實施某一行為的目的。例如,如果執行一個應諾行為,說話者必須使自己承擔兌現自己諾言的責任;如果是陳述,說話者必須保證所陳述內容的真實性等。第四,命題內容條件(content conditions):聽話者應該知道說話者通過說出某一話語而執行某一言外行為的意圖。這也可以被稱為“認可”(uptake)[6]。
2.言語行為的分類標準
Searle在研究言語行為時,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工作,這就是給言語行為分類,給言語行為的不同類型和范疇賦予理論上的說明。Searle認為,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并不像人們通常所認為那樣是單詞或者句子等語言單位,而是言語行為。言語行為就像許多其它的社會活動一樣是一種受規則約制的有意圖的行為。Searle將這些規則區分為兩大類:調節性規則(regulative rules)和構成規則(constitutive rules)[7]。調節性規則調節獨立地存在于規則之外的行為或活動,這種活動的存在邏輯上獨立于規則的存在;構成性規則則不同,它不僅調節而且創造或規定新的行為方式,這種活動在邏輯上是依賴于規則的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說,遵守構成性規則本身就構成或產生某種形式的行為或活動,違反了構成性規則,這種行為或活動就不存在了。Searle區分這兩種規則的目的是要說明使用語言這一種社會活動應遵循的是構成性規則,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通過語言來實施某一行為,例如“命令”,我們必須遵守某些規則,如果我們違反了其中某個規則,我們就不能有效地發出命令。
Searle認為無心的言語行為可以確定為有限的范疇,但確定言語種類的前提是區分命題內容和言外之力的差別。他認為任何施事行為都包括了命題內容和言外之力兩個成分,并據此提出了言語行為的分類標準。Searle提出不同類型的施事行為之間至少存在著12個方面的差異。他是這樣說的:“至少在12個重要的方面言語行為是彼此不同的”[8],并將其中三條作為主要的原則和標準,即實施目的、適從向和心理狀態,另外加上命題內容,從而確立了對施事行為進行分類的四條標準:話語的目的、適從向、表現的心理狀態和命題內容。
(1)話語的目的:言語行為的目的不同。命令、請求、勸告的目的是要讓受話人做某事;許諾、威脅、發誓的目的是要說話人做某事;而描述的目的在于客觀陳述事件狀態或過程。Searle是這樣來定義言語行為的目的的:“把一種類型的話語目的稱之為這種話語的言語行為目的。”[9]
(2)適從向:話語與客觀世界時和方向不同,即話語的命題內容和客觀世界聯系的途徑不一樣。Searle提出,語言中存在4種可能的適合方向:第一,話語從屬于客觀世界,即言語行為的命題內容是和客觀世界中獨立存在的狀態,如陳述類話語;第二,客觀世界從屬于話語,即通過改變客觀世界來改變命題內容,如承諾類和祈使類話語;第三,雙向適合,即通過改變客觀世界來改變命題內容,并對改變了的客觀世界加以描述,如宣告類話語;第四,不存在話語是否與客觀世界適合的問題,如表態類話語。
(3)表現的心理狀態不同。陳述、斷言表現的是確定;許諾、發誓表現的是意愿;請求、命令表現的是愿望,等等。說話人的這種心理狀態實際上就是實現言語行為的真誠條件。
這三條是Searle對言語行為進行分類的主要標準,其余的大部分標準,如言語目的的強弱程度、說話人和受話人的社會地位和利益、言語行為的方式等這些則屬于同一類范圍的區分特征,換言之,它們構成了對同一類言語行為進行區分的次標準。
3.言語行為的分類
根據上面所說的標準,Searle將言語行為劃分為以下五類:
(1)陳述(assertives):基本條件是說話人保證命題的真實性;表現心理狀態是說話人相信命題的內容是真實的;適從向是說話人盡力使話語與客觀世界相符。常用的動詞包括:state,suggest,claim,report,complain等。
(2)命令(directives):基本條件是說話人試圖使受話人做某事;表現的心理狀態是說話人要受話人采取某種行動;適從向是說話人盡力使客觀世界與話語相符;命題條件是在將來采取行動。常用的動詞包括:order,command,request,beseech,ask,demand等。
(3)承諾(commissives):基本條件是說話人對將來的某種行為做出承諾;表現的心理狀態是說話人打算采取某種行動;適從向是說話人盡力使客觀世界與言語相符,言語目的是說話人承擔義務做某事。常用的動詞包括:promise,vow,swear,offer,undertake等。
(4)表達(expressives):基本條件是說話人表達某種心理狀態;真誠條件是反映出聽話者的態度;適從向不存在,命題條件是對某種狀態進行描寫。常用的動詞包括:thank,congratulate,praise,pardon,forgive,apologize,welcome等。
(5)宣布(declaratives):基本條件是說話人想要改變某一事物的外部條件,真誠條件是不表達出任何心理狀態,適從向是雙向適合,不存在命題條件。常用動詞包括:resign,dismiss,name,sentence,nominate,bid,declare等。
Searle通過對言語行為進行分類得出一個結論:語言中的行為動詞的類別是有限的,但語言可以表達的言語行為從理論上來講確實沒有數量限制的。從分類的系統性來看,Searle對言語行為的分類具有思路清晰,內容全面,可操作性強等優點。但他的分類也遭到其他學者的批判。Levinson認為盡管Searle對言語行為的分類在奧斯汀的基礎上有所改進,但仍有不足之處,因為這種分類缺少原則基礎,不具備系統的適切條件[10]。也有學者曾批評道:“Searle的分類最大的弱點就是過分追求‘材料的壓縮’,導致將話語的各種不同內容壓縮到他的五大分類中,并強行將語句歸到這類或那類中去。”[11]
二、結語
言語行為理論的基本主張可以歸結為一句話:“說話就是做事”。說話人只要說出了有意義、能夠被聽話人理解的話語,就可以說他實施了某種行為,這種行為被稱作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的目的就是交際者通過言語來完成交際的目的或意圖。不論說話者是在向他人提出請求還是進行陳述,只要其所說的話語傳遞了一定的交際意圖,完成了某種功能,說話者就是在實施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一方面使語言學界相關領域的研究從以語法或語言形式為中心轉移到以言語功能為中心;另一方面是語用研究以語言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以交際功能為中心[12]。總之,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研究的基本理論之一,它為語言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參考文獻:
[1]奧斯汀,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Oxford VP,1962.
[2]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ilosophy of Languag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Leech,G.N.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顧曰國.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詮釋與批判.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束定芳.《現代語義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6]束定芳.言語行為理論述評[J].外語教學,1989.
[7]Searle,J.R.Expression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孫淑芳.塞爾言語行為理論綜述.外國語學院學報第1期第22卷,1999.
[9]孫淑芳.言語行為理論中若干爭議問題,中國俄語教學,1998.
[10]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40.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奧斯丁;塞爾
一、奧斯丁與言語行為理論
“語言轉向”之后,西方哲學產生了兩個重要的分支:邏輯實證主義和日常語言學派。二者都認為語言是哲學研究的實質性問題,哲學問題的解決需要哲學家們對語言進行正確而深入的分析。因為看到邏輯實證主義以真假來研究語言存在嚴重缺陷(比如“我命令你去前線”這樣的句子沒有真值,但它仍然是一個有意義的語句),英國哲學家、日常語言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奧斯丁(J.L.Austin,1911-1960)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以作為研究語言哲學的新視角。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言語行為理論,那就是:說話就是做事。奧斯丁認為說話是一種帶有目的的行為,人們說話既是在行事。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人類交際和意義的基本單位(或最小單位)是言語行為。人們使用語言的目的并不僅僅限于述事說理,描情狀物,更重要的是意圖改變或影響對方的信念、態度和行為等等”。如此說來,諸如請求、命令、道歉、陳述、祝賀等言語行為才是人們交往的基本單位,也理應成為哲學家、語言學家關注的焦點。言語行為理論有沒有心理學上的支持依據?有人給出了這樣的答復:“人的精神的意向性和意識的意向性是言語行為的產生基礎,說話者意識的意向性決定其言語行為,言語行為是實現說話者意向的表達和傳遞手段”。
奧斯丁認為人們在說話時實際上是以某種基本的方式進行行事,于是他將言語行為分為三個部分:以言表意行為、以言行事行為和以言取效行為。
以言表意行為即為通常意義上的說什么的行為,它泛指一切有意義的話語,如“請出示駕照”等。奧斯丁又將以言表意行為視為是三種行為的復合:發音行為、措辭行為和表意行為。發出聲音即為發音行為。措辭行為要求說話者說出的詞帶有一定的語調并且詞與詞之間的聯系要符合語法規則。表意行為則要求說出的詞可以指稱對象并具有一定的意義。需要注意的是,鸚鵡學舌只是發音行為,并不涉及后兩種行為。
以言行事行為是指說話的同時即完成了一定的行為。“奧斯丁用公式‘In Saying X,I was doing Y’表示這種行為。如In saying‘I will come tomorrow’,I was making promise”。此時,說話者在說出話語時是帶有一定的意圖的:警告、命令、承諾、陳述、斷言、感謝、詢問、請求等等。
二、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任何一種初生的理論都會受到責難并需要有人去完善它,初生的言語行為理論也不例外。在奧斯丁之后的言語行為理論的支持者中,以奧斯丁的學生、美國哲學家J.R.Searle(塞爾,1932-,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教授)的成就為最大。塞爾在批判與繼承奧斯丁言語行為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與完善了這一理論。
塞爾認為以言表意行為和以言行事行為之間沒有根本性的區別。不同于奧斯丁對言語行為的劃分,塞爾提出了言語行為的四分法,用“發話行為”和“命題行為”這兩個全新的概念來替換了以言表意行為,并對以言行事行為和以言取效行為進行了新的解釋。命題行為是指對對象進行指稱或斷定的行為。雖然發話行為并不一定會導致命題行為和以言行事行為(比如說夢話或是鸚鵡學舌),但想要完成以言行事行為,則必須存在發話行為和命題行為。
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發展的一大貢獻是提出并深入討論了間接言語行為(通過一個言語行為間接地完成另一個言語行為,如“請你下次準時赴約”是以請求的形式來表達命令)。言語交際中存在大量的間接言語行為,而要理解間接言語行為,就必須先弄清楚話語的字面意義,然后再由字面意義去推知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即話語間接傳達的“言外之意”。
三、評述
“語言轉向”之后,以弗雷格、羅素為代表的一大批邏輯學家在構建形式系統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認為句子的意義在于其真值,希望通過邏輯──語義的方法來消除歧義,解決爭論不休的哲學問題。實際上,日常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含有“弦外之音”或是沒有真假的話語,然而邏輯的方法卻無法讀出這些“弦外之音”,也不能處理沒有真假的句子。從這個角度來說,言語行為理論的出現恰逢其時。后來的發展也證明了它確實為研究語言哲學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言語行為理論的出現讓人們開始關注一個早已司空見慣而又被長期忽視的現象:說話就是做事。奧斯丁言語行為三分法的提出,開始改變人們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傳統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大多認為,語言是一個與世界相對照的符號系統,其首要的功用是‘描畫’世界,傳遞有關事實的信息,提供有真偽可言的命題”,但言語行為理論卻認為語言的本質是人的行為。而對語言本質的重新認識又很自然地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語言和世界之間的關系問題。
言語行為理論提出了“語力”(illocutionary force)這一概念,區別了完成語旨的行為和取得語效的行為,也深入探討了間接言語行為。它認為語言不僅與世界有關,還與語言規則、說話者的意圖、聽話者的理解能力、對話雙方共有的知識背景等密切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語用學的發展。再者,這一理論認為說話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是規則成就了言語行為。塞爾更是為言語行為的規范化做出了大量的貢獻。而這些努力又給對外翻譯、談判問題、廣告制作等很多領域提供了啟發。
參考文獻:
[1]陳波.《邏輯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
[2]彼得?A?弗朗奇等編,周繼明等譯,《分析哲學基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3
[3]施太格繆勒著.王炳文、王路、燕宏遠、李理等譯,《當代哲學主流》(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論文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由英國哲學家奧斯汀(Austin)于20世紀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美國語言哲學家塞爾( Searle)在批判奧斯汀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言語行為理論并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自從語用學被確認為語言學的一門新興學科以來,作為語用學研究中心的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Z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學者的廣泛興趣,它旨在回答語言是怎樣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這樣一個問題,體現了“言”則“行”這樣的語言觀。
1.關于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汀首先提出的。1957年,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去做講座,以《以言行事》為書名發表了講座的全部內容,在其論述中,貫穿了一個思想:人們說話的目的不僅僅是為說話,當他說一句話的同時可以實施一個行為。
言語行為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人類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應是詞、句子或其他語言形式,而應是人們用詞或句子所完成的行為。奧斯汀認為,傳統語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等類型,這不利于人們對言語的理解和使用,因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他認為不少話語不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幫助完成許多行為。奧斯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
在《以言行事》中奧斯汀首先區分了表述性(con-stative)和施為性(perFom}ative)話語。表述性話語指陳述、描寫事情的過程或狀態;施為性話語則具有行事能力,說出來就是一種行為,可以表達許諾、道歉、指責、感謝、祝賀等。例如:I visit her once a month.它的意思并不是“我”現在去拜訪她,而是陳述“我每月去拜訪她一次”這樣一個事實,所以它是表述性話語。而I ad-vise him not to give up trying.這句話不是要陳述“勸告”這件事,而是說話人“我”在說話的過程中實施了“勸告”這個行為,所以它是施為性話語。兩者在性質上有很大的區別,表述性話語是描寫某一事件的過程或狀態,因而有真假之分。施為句是用來實施某種行為的,說話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無真假之分,但有合適不合適之分。隨著研究的深人,奧斯汀又把施為句分成顯性施為句和隱性施為句兩類。顯性施為句即他原先所說的施為句(該句子的主要特征為:主語是第一人稱,時態是現在時,謂語動詞是行事動詞),如:" I orderyou to close the door"o隱性施為句則指不具備上述特征的許多其他種類的語句,如:" Close the door"。這類句子大都可以加上顯性施為句所具有的語言特征而變成顯性施為句,如“( I order you to) clouse the door”。
在此基礎上,奧斯汀又把人們說話時所實施的言語行為分作三類,即“以言指事”( locution)(又叫言內行為)、“以言行事”( illocution)(又叫言外行為)、“以言成事," ( perlocution )又稱言后行為),或稱言語行為三分說。以言指事泛指一切用聲音說出的有意義的話語;以言行事涉及說話者的意圖,如:斷定、疑問、命令、描寫、解釋、道歉、感謝、祝賀等;以言成事涉及說話者在聽話者身上所達到的效果,如:使之高興、振奮、發怒、恐懼、信服等,以促使對方做某事或放棄原來的打算。每一個話語都同時完成三種行為。例如,甲對乙說"Clouse the door",這是言內行為;甲的意圖是讓乙關門,這是言外行為;乙聽了甲的話后,把門關上了,達到了說話的效果,這是言后行為。可見,言語行為理論對于解釋言語行為的意圖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奧斯汀把言外行為分為五類:1)裁決類( Veidictives ),如估計、宣告;2)表述類(Fxpressives ),如描述、肯定;3)承諾類(Comrnissives),如答應、保證;4)行動類(Behabitives ),如感謝、歡迎;5)行使類(Fxerctives ),如命令、禁止。后來,塞爾批評了這一分類,把言外行為分為“新五類”:1)斷言類和闡述類(Assertives or repr-esentatives):這類以言行事行為表示說話人對某事作出一定的表態,對話語所表達的命題內容作出真假判斷。它的適從方向是說話人的話語符合客觀現實,說話人的心理狀態是確信的。2)指令類(Directives ):這類以言行事行為表示說話人不同程度地指使聽話人做某事。它的適從方向是讓客觀現實發生變化,以使用說話人的話語;說話人在心理上的需求是希望和需要;話語的命題內容總是讓聽話人即將作出某種行動。3)承諾類(Comrnissives ):這類以言行事行為指說話人對未來的行為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諾。適從方向是讓客觀現實發生改變,以適應說話人的話語;說話人的心理狀態是懷有意圖;話語的命題內容是說話人即將作出某一行動。4)表達類(Fxpressives ):這類以言行事行為指說話人在表達話語命題內容的同時所表達的某種心理狀態。它沒有適從方向,因為說話人在表達這類行為時既不試圖改變客觀現實以適從說話人的話語,也不希望話語符合客觀現實。不過,實施該行為的前提是話語命題內容的真實性。5)宣告類( Declaratives ):這類以言行事行為指話語所表達的命題內容與客觀現實之間的一致。它的適從方向是讓客觀現實符合說話人的話語,同時又讓話語適應客觀現實,它不需要真誠條件。說話人可以通過宣告類行為改變有關事物的狀況和條件,因而它不同于其他類型的以言行事行為。但宣告類行為往往需要考慮一定的語言外因素,即合適條件,比如要宣告某人為公司總裁,我們就要考慮宣告人的特殊地位、權力等因素。
2.間接言語行為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創立后立即引起了廣泛注意,并產生了大量的哲學論述,其中美國哲學家塞爾的影響最大。他同意奧斯汀的觀點,即語言交流的最小單位不是符號、詞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種語言行為。不過,他又進一步指出,說話者通過說一句話或若干句話來執行一個或若干個言語行為。可是,言語行為本身與用以完成言語行為而說出的話語不能混為一談。塞爾系統地發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思想,揭示了實現言語行為的各種有效條件,闡述了言語行為的原則和分類標準,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這一特殊的言語行為類型。正是通過他的努力,才使言語行為理論成為當今語用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直接通過話語形式的字面意義來實現其交際意圖,這是直接的言語行為;當我們通過話語形式取得了話語本身之外的效果時,這就稱做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 act)。簡單地講,間接言語行為就是通過做某一言外行為來做另一件言外行為,也可以說成是:“通過施行了一個言外行為間接地施行了另一個言外行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說話人如何通過“字面用意”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力”,即語用用意,或者聽話人如何從說話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斷出其間接的“言外之力”,即語用用意。塞爾提出了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理論,所謂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指對“怎么用意”作一般性推斷而得出的間接言語行為。所謂對字面用意作出一般推斷,實際上就是根據話語的句法形式,按習慣可立即推斷出間接的“言外之力”(語用用意)。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較復雜,也較不穩定。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按習慣就可以推斷話語的間接言外之意,但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卻主要依靠說話雙方共知的語言信息和所處的語境來推斷。
間接言語行為在言語交際中是非常普遍的,陳述句不是陳述句,祈使句不是祈使句,疑問句不是疑問句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時候,發話者說出一句話,借此表示該句字面意思,但同時又表達字面之外的其他含義,也就是說,話語意義與語句本身意義不完全一致。如:"Can you give me the book ?”字面意思是詢問聽話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則往往是請求。該請求是以詢問形式發出的,但還要表達請求這一言語行為。至于如何理解像“It’s cold in here.”這類非規約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句,情況就比較復雜了。發話者可能真的是陳述這一事實,也可能是請求對方關上窗或門,或打開電暖氣。遇到這種情況時,聽話者需依賴語境、雙方共知或語用推理等等才能奏效。
間接言語行為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影響間接言語行為理解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時取決于語境,有時取決于聽話人的身份、背景等,有的還取決于聽話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因此間接言語行為句的理解已不單純是語義范疇,還包括語用范疇。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哲學出現了一次歷史性的轉向。許多語言學家的語言哲學觀都受到了影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在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影響下,言語行為理論產生了,這一理論由奧斯汀(Austin)創立,他的學生塞爾(JSeale)發展了這一理論。這一理論出現以及發展開闊了人們的思維,提供了嶄新的語言功能觀,也深刻地影響語用學的產生及發展。
2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中的言語行為綜述
邏輯分析哲學思想和日常語言分析哲學思想是Wittgenstein語言哲學的兩個階段。第二階段中日常語言學派的出現,正是受到了邏輯思想的感染。其中,語言游戲說和意義(使用論)兩個概念具體體現了Wittgenstein語言哲學轉向。
2.1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轉向
《邏輯哲學論》以及《哲學研究》這兩部作品是Wittgenstein創作的,其中“邏輯圖像論”和“語言游戲說”分別是對上述作品中邏輯分析思想和日常語言分析觀點的闡述。Wittgenstein前期的“邏輯圖像論”,基于靜態的理想語言,不關注動態研究。Wittgenstein后來不再這樣認為,他開始對前期思想予以批判。根據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運用語言,來確定語言具有的功能。正如《哲學研究》中所說的,我們想走,就不能在光滑的地面上,因為那里的條件是理想的,我們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來吧。這樣Wittgenstein語言觀就開始傾向對日常語言的研究,同時提出了“語言游戲說”。維特根斯坦認為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使用。
2.2語言游戲說
語言游戲說和意義(使用論)兩個概念具體體現了Wittgenstein語言哲學轉向。其中,前者包含四方面內容:兒童習得本族語的游戲、原始語言、語言教學過程中使用的簡單練習以及包含語言和交織于語言中的行為的“整體”。強調了語言在人類傳遞信息過程中的重要性,語言是用來使用的,把語言看成一種游戲,通過游戲,人們能掌握語詞和語句的意義。這樣就明顯區分于邏輯分析中僅僅表示實體的語言意義。Wittgenstein認為,語言不是靜態的,正因為存在各種生活方式,才出現了不一樣的語言游戲。語言游戲說同樣有自己的游戲規則,在規則的指引下使用語言規則不同,表達的語言思想及語言意義就不同。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表現出言語行為理論的思想,語言和活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3言語行為理論的創立
3.1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
Austin否認語言研究對象是詞和句子,他認為應該是使用它們過程中實施的行為。Austin在Howtodothingswithwords這本書里詳細闡述了語言使用問題,尤其對說話就是做事進行了解釋。言語行為理論的早期,Austin認為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句子,即行事話語和敘事話語。行事話語可以起到執行具體行為的功能,如:例1:IdeclarethemeetingopenIpromisetofinishitintime.其中,“宣布”“承諾”一系列動詞,執行了各自的社會功能,在特定的場合中說完這些句子就執行了一種行為。奧斯汀指出,上述例子中的句子不是描述事情,像這類句子沒有真或假之分,這類句子很大程度上,是說話者實施的某種行為,是行事話語。因此,我們可以將這一觀點可以概括為“說話就是做事”。但是,諸如“許諾”(promise)這樣的動詞,在陳述句中使用來表達某一行為,還必須符合某些條件,才能完成某種施為行為。即使這類行事話語沒有真或假之分,也需要滿足施為句有效性的條件,這些條件被Austin命名為“合適條件”(felicityconditions)。與此相反,敘事話語的功能是描述說話人在說話時所做的事情,是陳述事實本身,不需要描述自己的感情。如:例2:Thedogisonthemat.上述這句話描述的是說話者說話時小狗正在做什么。敘事話語有真假之分,也就是說話者在說這句話時,必須有小狗正在墊子上這樣的行為。否則,人們就會指責說話人講的是假話。此外,前面提到的“合適條件”也是敘事話語需要符合的。
3.2言語行為三分說
奧斯汀認為,言語行為可以從三個層次上分析,即有三種意義可以理解為說話就是做事。這也是用另一種角度解決“什么意義上說話就是做事”這一疑問。這三個層上的三種行為如下所述:第一層意義,言內行為。我們說出去一句話,需要移動發音器官,然后以合適的方式發音來表達一定的意義。例如,有人說“Morning”,我們可以問“Whatdidhedo?”而不是“Whatdidhesay?”其回答語可以是這個人發音了,說出一句話“Morning”。第二層意義,言外行為。當表現出言內行為時,另一種行事行為也表現出來。例如,有人說;“Morning”時,我們可以說;“這個人表達了問候。”類似這樣表達詢問,給予信息或警告的句子,就是在實施行為。說話就是行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對方了解自己的心意。第三層意義,言后行為(取效行為)。表示說話人講的話對聽話人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通過告訴聽話人某些事情,說話人能改變聽者的思想,誤導聽者或者讓聽者感到驚訝等。這一理論的出現有助于人們更深刻的理解相關領域的知識,為進一步研究語言哲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它也讓人們對語言的本質有了全面透徹的認識。指出描寫、反映并不是語言功能的全部,語言功能很大程度上表現的是一種行為即以言行事。然而,言語行為理論還有一些不足。首先,在他看來,言語行為和其相對應的動詞是一個意思。其次,對第二種行為的研究是他重點關注的,不重視第三種行為。這樣聽話人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的作用就被忽視,從而不能更順利地解釋語言功能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他的言語行為理論雖然受到質疑,但這一理論開創性地對人類言語行為類型間的界限和范圍做出了較為詳盡的描述,“指出了語言哲學的本質在于解決語言與行為、意義與指稱、真理與客觀的關系問題,并最終闡明人的思想與客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之對應關系”。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從行為角度來分析語言,把語言和世界聯系到了一起,人類行為研究的一種形式即是語言研究。
4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言語行為理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為語言哲學的相關研究指明了方向。這一理論打破了人們的傳統思維,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它的成立也吸引了眾多學者對這一領域進行探索。美國哲學家、奧斯汀的學生塞爾(JSearle)在奧斯汀研究基礎之上對這一理論進行總結與發展。因此,他的言語行為理論變得更加普遍化、系統化,同時將之前被忽視的人類交際研究納入這一理論之中。然而,塞爾在否定他的老師有關依靠說話去做事是語言的特殊功能這一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了更全面的觀點。在他看來言語行為包括:說出行為(utteranceact);命題行為(propositionalact);語旨行為(illocutionaryact);語效行為(perlocutionaryact)。隨后他第三種行為概括成五類:闡述類(representatives);指令類(directives);承諾類(commiss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宣告類(declarations)。根據不同的標準對語言的使用進行分類,我們能更好的處理語言,表達不同的交際內容。下述句子分別表述了這五類不同的語言使用:(1)要下雨了。(2)晚上8點到我辦公室。(3)我保證后天上交作業。(4)感謝你的熱情招待。(5)我宣布:比賽開始。賽爾的又一個顯著的發展是創立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SpeechAct)。間接言語行為。人們可以用話語的“字面意義”傳達字面背后的意義。同時,這種言外之意受到語境、交際者雙方共有的知識和話語理解能力的制約,這種間接地以言行事意義并不確定。即使是同樣一句話,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也會傳達不一樣的意義,另外有很多種不同的句子形式可以表達這些意義。然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意義中我們主要關心那些講話者表達自己目的、特意強調的話語。由此可見,他的言語行為理論更加標準化、系統化,也就變得更加權威,深刻影響著語言哲學的發展。
5結語
論文摘要:本文論述了奧斯丁(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的產生、理論框架和發展,同時也闡述了賽爾(Searle)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格萊斯(trice)的合作原則以及Leech的禮貌原則,并舉例說明了作者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理解。
1、言語行為理論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就把人類語言區分為“語言”(langue)和“言語”( parole )。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又進一步把人類語言區分為“語言能力”(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performance)。二者的理論所涉及的內容雖然有所不同,但無論是索緒爾還是喬姆斯基實際上都認為人類的語言活動涉及語言的體系和語言的使用兩個方面。但真正對語言使用進行認真研究并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提出言語行為理論的是牛津大學哲學家J. L Austino Austin。其關于言語理論的觀點是1955年在哈佛大學講座時提出來的。此后他在1957年發表了著名的(論言有所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書。書中不僅探討了語言的使用問題,而且系統、具體地對為何說話本身就是一種行為這一觀點進行了詳細論述。美國哲學家Searle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語言是傳達信息的手段,人們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語言交流都包括言語行為。語言是人類交際的手段,但人類交際的基本單位不僅僅是符號、詞、句子或者這些符號、詞、句子的標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為,比如:陳述、請求、命令、提問、道歉、祝賀等。不同的行為可以通過同一種言語來表達,同一行為也可以通過不同的言語得以實現。言語行為理論強調說話人所表達的是話語的意思而不是語言本身的意思;對于一種結構的研究往往是對意義、語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預設。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書中,Austin開始明確地把話語分成述謂句或指陳性的語句以及施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語句。他指出述謂句的功能在于斷言或陳述事實、報道事態,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true or false)(如例1);施為句則是實施一種行為的話語(如例2),它們不具有報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但卻具有實施某些行為的功能,對它們不用“真假”來衡量,而是用“適宜性條件”(felicitous)或“非適宜性條件”( infelicitous ) ,“誠實”(sincere)或“不誠實”(insincere),“真實”( authentic)或“不真實”(inauthentic),“使用得當”(invoked)或“使用不得當”( misinvoked)來衡量。
例1: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
例2:I name my daughter Jane.
Austin把言語行為分為五類:裁決類(verdictives ) ,如“描述”、“估計”;施權類(exercitives ),如“命令”、“禁止”;承諾類(commissives ),如“答應”、“保證”;闡述類( expositives ),如“描述”、“肯定”;表態類(behabitives ),如“道歉”、“感謝”、“抱怨”等。Austin后來還根據施為動詞的有無,把施為句進一步劃分為顯性施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和隱性施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 )。顯性施為句即直接實施某個行為的語句,它們包含有施為動詞。隱性施為句間接實施某個行為的語句,它們不包含施為動詞。在此基礎上Searle又進一步把施為句分為以下新五類:指令類(directives),如“請求”、“命令”、“要求”;宣告類(declarations ),如“宣布戰爭開始”、“聲明證件作廢”;承諾類(commissives ),如“答應”、“保證”;斷言類(assertives),其施為意圖是對話語表達的命題的真假做出判斷;表達類(expressives),如“道歉”、“吹牛”、“感謝”等。
Austin還提出了言語行為三分說。他認為人類在說任何一句話時都同時完成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也有學者把它們稱作話語行為(或說話行為)即以言指事(the locutionary act)、語現行動(或施事行為)即以言行事(the 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為(或取效行為)即以言成事(the perlocutionary act)。換句話說,言內行為包含意思,它能產生可理解的話語;言外行為體現一種語力,它通過語調、態度、感覺、動機或意圖來實現。言后行為包含因果關系,它對聽話人產生影響。在描述一種危險情況時(言內行為locutuinary act ),說話人可能會用一種警告的語調(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聽話人可能會因此而嚇得跳起來(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而Searle修正了Austin關于言語行為三分說,他認為每個語句都包括:a、說話本身構成的話語行為(utterance act) ; b、指稱和述謂,也就是命題行為(propositional act);c、以言行事或施為性言語行為。
2、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任何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會對后人產生影響、給后人帶來啟示。Searle不僅在Austin言語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施為句的新五類和新的言語行為三分說,他還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一個人通過一個話段直接實現其傳遞信息的目的,就是直接的言語行為;如:I order you to get up,說話人傳達給聽話人的信息就是該話段的字面意思。如果我們的話語形式不直接實現傳遞信息的目的,而是通過這樣的話段表達了該話語形式之外的意思時,我們言語行為就是間接言語行為,如:1 feel cold。說話人傳達給聽話人的信息不僅僅是“我冷”,還有可能是讓對方關上門、讓對方遞給他一件衣服等等。
Searle把間接言語行為分為兩大類即:隱含的言外行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s)和間接的言外行為(indirect illocutionary acts) o隱含的言外行為有三種類型,表現在邏輯層面和語言結構方面:陳述(statements ),說話人說出一個命題;疑問(interrogati ves ),說話人對聽話人提出問題(說話人給聽話人選擇不采取該行動的機會);祈使(imperatives),說話人建議聽話人采取一個行動(說話人不給聽話人選擇不采取該行動的機會)。間接的言外行為有兩大類(通過間接施為句來表達)即:人際行為和宣布行為。人際行為包括陳述類行為、預測類行為、表意類行為、指令類行為和授權類行為;宣布類行為包括致效行為和表致行為。
在語言交際中,間接言語行為比比皆是。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陳述句不是陳述句、疑問句不是疑問句、祈使句不是祈使句的情況。有時候說話人的話段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與說話人要表達的意思即言外之意(implied meaning)有差異。如:Can you open the door?從字面意思來看這是一個問句,說話人是在詢問聽話人有沒有開門的能力,實際上其言外之意是一種請求,是請求對方把門打開。它是通過提問的方式發出了一種請求,這類句子比較簡單。還有一類句子的情況就比較復雜了,如:I am hungry。說話人可能就是在簡單的陳述他餓了這樣一個事實;可能是告訴聽話人他餓了,不想繼續工作了;也可能是希望聽話人能請他吃飯。總之,對于這樣的言語行為的理解,需要聽話人根據當時的語境、說話人的語氣、雙方的共識、語用推理等才能夠判斷,這就涉及到間接言語行為的真值問題。不同類型的言語行為有不同的真值:命題句是關于所談論的事件中那些需要進一步分析的事實,其真值在于聽話人需判斷該命題是否陳述了一個事實;預測句實現的可能性是要根據事實來判斷的;聽話人對承諾語的真值的判斷,取決于他對說話人履行諾言誠意的判斷;對問候、道歉、祝賀、感謝等的真值的判斷,取決于說話人的話語當時是否得到認可;命令句的真值在于聽話人判斷說話人是否有充分的理由讓聽話人按照說話人的意圖去做。如果聽話人認為命令句言語行為的發出者沒有那樣的權威,可以選擇不照他的話去做。
3、合作原則
上文中已經提到人類的語言是傳達信息的手段,但往往比較復雜。一句話說出來,說話者通常不僅僅是要表達這句話的字面意思,而是有他自己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會話的雙方不理解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或者對對方的言外之意雖然理解了,但故意裝作不懂,會話就很難成功地進行。為了實現交際成功的愿望,人們必須要遵守諸如真實、充分、關聯、清楚等原則和準則,這就是 Grice在1975年提出來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他指出合作原則有四個準則(maxims) ; (1)數量準則(the maxim of quantity )。a、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說的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質量準則(the maxim of quantity )。a.不要說自知識虛假的話;b.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3)關系準則(the maxim of relation ),要有關聯;(4)方式準則(the maxim of manner)。a.避免隱晦;b避免歧義;c、簡練;d、井井有條。
根據合作原則,人們在會話時都應該遵守以上四個準則。但實際上人們在日常會話中會違反某個準則,而對話仍可以繼續進行。例如: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這句話雖然違反了質量準則,但會話雙方都理解“lioness”指的是那人的妻子。
4、禮貌原則
Grice的合作原則解釋了話語的字面意義和它的實際意義的關系、人們的“言外之意”是如何產生(由于違反了合作原則)以及如何解釋“言外之意”,但它沒有說明人們為什么會違返合作原則。因此,1983年Leech在此基礎上效法Grice的合作原則提出了禮貌原則作為對前者的補充(但后來他發現實際上禮貌原則比合作原則更具約束力,因此兩者成了并存的關系)。這一原則解釋了人們在交際中為什么會違反(有時甚至是有意違反)合作原則,那就是為了“面子”。有時候人們為了禮貌的緣故有意違反合作原則,以便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真意。如下例中B的話顯然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但他完全是出于禮貌才避免說出“We like Mary, but we don’ t like John”的。實際上任何人都可以理解B的言外之意。
例如:A. You all like John and Mary, right?
B. Yes, we all like Mary.
Leech提出的禮貌原則不僅包含有6項準則:得體準則(Tact Maxim )、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和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 ),而且還包含三種不同類型的區分禮貌程度的語用等級(Pragmatic scales):損益程度等級(The cost benefit scale)、選擇程度等級(The optionality scale)和間接程度等級(The indirectness scale )。
禮貌原則的6項準則表明,人們要想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就要遵守這6項準則。而三種禮貌程度的等級則讓人們明白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使用不同的禮貌程度等級。下面7個例子中的禮貌等級依次遞增。
例如:1)I order you to answer the phone.
2 ) Answer the phone.
3)I want you to answer the phone.
4) Will you answer the phone?
5) Can you answer the phone?
6) Would you answer the phone?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 間接言語行為 翻譯教學
一、引言
言語行為理論作為當今語用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它告訴我們人們使用語言不僅僅是為了指稱世界,更重要的是用語言做事情,也就是說,人們在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時候是在以言行事。回顧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對言語行為的研究,可謂多視角,多層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國際上,近幾十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在關注言語行為的討論和研究。自Austin之后最為關注言語行為理論并取得重大進展的首推J.R.Searle。70年代的Ross(1970)注意到言語行為句中的簡單陳述句和顯性施為句有著共同的句法特性,并加以討論。80年代對言語行為理論中言語行為類型中的施為動詞作調查分析并取得重大進展的是澳大利亞的語言學家Wierzbicka(1987),她調查了約250個英語言語行為動詞并加以分類,進而從語義場結構方面進行分析,試圖找到這些言語行為動詞語義結構模式。90年代以來國際語言學家更多地關注語勢、實際意圖、言語行為目的、言語行為具體類別、間接言語行為等方面的討論以及交叉學科如與認知、語義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和兩種語言的比較研究。
與此同時,國內的語言學專家、學者也在不斷地關注并加以討論和研究言語行為理論。主要從言語行為的基本理論進行詮釋或評論;從交際意圖角度對言語行為進行討論;從兩種以上語言文化的對比方面進行言語行為具體類別研究;從語篇分析方面討論;結合認知理論和語義、語用學來討論言語行為。
同時開辟了多條未來言語行為發展的道路。如:認知分析的方向;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向;以動詞為研究中心的方向;結構描寫轉向結構解釋;單語研究轉向雙語或多語綜合比較研究。本文將側重言語行為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因為該理論與外語教學中對外語學習者的翻譯技能的培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言語行為理論概說
1、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speech act)早在50年代就是語言哲學家的研究對象。所謂言語行為就是說話人用語句來實施某種行為,即言語就是行為。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是英國哲學家Austin。他設想了言語行為的三分說:言內行為(1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act)及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act)。
言內行為指的是“說話”這一行為本身,即發出語音,說出單詞、短語和句子等。這一行為本身不能構成語言交際。言外行為是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行為,如傳遞信息,發出命令,問候致意等等。言后行為指說話帶來的后果,即說話人說出話語后在聽話人身上產生了那些效果。例如,“我餓了。”這一言語行為,其言內行為就是說出這三個字;言外行為實施說話人的一種“請求”行為,請求聽話人能提供一些食物;對方提供食物與否就是言后行為。在這三種言語行為中,語用研究最感興趣的是言外行為。因為它是同說話人的意圖一致的。說話人如何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圖,聽話人如何正確理解說話人的意圖這是研究語言交際的中心問題。
2、Searle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間接言語行為現象是Searle(1969)首先注意到并提出的。因為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常常不是直接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轉彎抹角”的說話。如甲說:“下午一起去逛街吧?”乙的回答是“下午有部韓劇大結局。”這里乙并沒有直接回答去或不去,但甲卻可以從乙的話語中解讀出乙拒絕了甲。用句子的字面意義和話語意義之間的不一致來解釋語言的間接性具有廣泛的意義。從言語行為來看,Searle認為間接言語現象實際上是“通過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的實施一種行為”。
三,言語行為與翻譯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從言語行為角度論述翻譯,就是要求譯者正確領會原作者的主觀意圖,教師要使學習者認識到,翻譯絕不僅是一種從原作到本族語的轉換,根據言語行為理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義,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圖,同時根據不同的交際情景、文化傳統、社會條件、思維方式、語言結構和表達方式等有的放矢,才能譯出精品佳作來。如 (1)Itseemstomewhatissauceforthegooseissauceforthegander.這里譯者如不懂得其內在含義很有可能譯成“我覺得煮鵝用什么醬油,煮公鵝也要用什么醬油。”這樣讀者就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譯者若能透過表層理解深層意義就可譯出“我認為該一視同仁。”從而將作者的原意清楚的表達出來。
(2)Doyouthink hehasitinhim?你認為他干得了嗎?inhim/inher/inthem中的in常表示“有能力做什么”而不是“有什么”。
(3)Thestudy room had aSpartan look.這句話的理解就涉及了文化背景知識,因為其中包含了一個典故,如果譯成“這間書房有斯巴達的景色”對于不熟悉Sparta的讀者就不知其所云了。Sparta是古希臘的一座重要城市,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Spartan是斯巴達人,斯巴達式的意思,斯巴達人素以剛勇簡樸著稱,因此這句話最好譯為“這間書房有一種斯巴達式的簡樸。”并加注(注:斯巴達人以簡樸著稱。)
下面再舉幾例:
(4)Heisanoldman.他是個婆婆媽媽的人。
(5)Heisan athletewith acapita1.他是個典型的運動員。
(6)Ribentropisasecond—ratemanwithsecond-handidea.里賓特洛浦是個人云亦云的二流人物。
論文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領域的一個重大貢獻,它時翻譯實踐也有著重要的啟示。在言語行為的三分說中,語言使用者的意圖和語言接受者的反應是語言交際功能的核心,因此言外之力的翻譯成為翻譯的重點。在正確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圖和判斷原文對原文讀者可能產生的效果的基礎上,譯者應當以語用等效原則為指導,靈活使用各種翻譯手段,使譯文讀者能夠得到與原文讀者相似的感受和影響。
作為語用學領域中重大貢獻的言語行為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末由牛津哲學家John L. Austin提出的,后又經過Searle的修正和發展。Austin認為語言研究的對象不應當是詞和句子,而是通過詞和句子所完成的行為。他認為人們談話時不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為”。也就是說,語言交際是由一系列的言語行為構成的,所有的話語除了有意義之外,事實上還有著作為交際中動態成分的交際用意。Austin探討了在何種意義上說話就是行事,并區分了說話即行事的三種基本意義,也就是人們說話時同時發出的三種行為:以言表意行為(locutionary act)、以言施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行為((perlocutionary act) 。
以言表意行為是產生有意義的語言表達的行為;以言施事行為是人們在說話的時候所實施的行為,如命令、提議、許諾、威脅、感謝等;以言取效行為是對聽者施加影響的行為。實際上話語的表意是它的字面意義;話語的施事是話語發出者的交際意圖;話語的取效是表意對話語接受者產生的相應影響。以言表意行為與以言施事行為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通過說出句子表達了字面意義,而后者通過以言表意行為表達了說話者的意圖。一旦意圖被識別或得到滿足,就會在聽者身上產生一些變化或結果,也就是言語行為的取效。
言語行為理論的實質是句子不僅傳遞信息,而且完成行為;人們不僅發出有一定意義的語言單位,而且還暗示發出這些語言單位的目的以及期待這些語言單位以何種方式被理解。換言之,以言施事行為有著某種效力,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言外之力是語言使用者想讓他的行為產生的交際價值或這個行為意欲產生的功能。相同的言外之力可以由許多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不要到那里去”和“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到那里去”表達了同樣的言外之力,雖然前者是直接的勸阻而后者是間接的建議。因此,解釋話語字面含義的以言表意行為應當服從于言外之力。在言語行為理論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廣泛討論的,因為它表現了話語的交際用意,與語言使用者的意圖相一致。事實上,“言語行為”這個術語通常在狹義上僅僅被理解 為話語的言外之力。
言語行為理論為我們重塑語言及其運作方式的觀念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而“言語行為的語用分析從‘說話’和‘行事’與意義和效力的雙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話語”。言語行為反映了說話者在發出話語時的交際意圖,并且可以被看作語義意義和語用意義的結合。言語行為理論不僅局限于口頭言語,而且對于書面言語也有很強的解釋力,從而對翻譯有著有效的指導作用。
Robinson說:“洞悉翻譯和語言的一個有效方式是譯者翻譯的不是詞語,他們翻譯人們用詞語做了些什么”。既然意圖是意義的一部分,對意義的理解必須要將意圖考慮在內。交際不僅僅是通過命題內容達到的,而且還要借助言外之力。因此,在翻譯中僅僅停留在命題層次是不夠的,因為說話人木但要發出表意行為,而且常常還要傳遞其施事行為并期望產生一定的取效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必須確保譯文的言外之力和取效結果與原文的相一致,必要的時候拋棄表意意義,這就是翻譯中的語用等效。僅有形式翻譯或語義翻譯不能執行給譯文讀者傳遞言外之力的功能,譯者有必要掌握原文作者的意圖并將它以適當的方式傳遞給譯文讀者。雖然在許多情況下言語行為在翻譯中可以不言自明,但有時“不同的文化會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言語行為”。再加上認知環境及語言習慣的不同,譯者難以完全轉換原語的文化語境并將其在目的語中再現,但通過體會原文的以言施事行為,也就是原語作者的意圖,譯者應該能夠使其譯作對譯文讀者產生的影響和效果等同或類似于原文給原語讀者帶來的影響和感受,從而在目的語文化中充分再現原語的文化語境。
在翻譯中,言語行為的區分是很重要的,尤其當言外之力偏離了表意意義,或者取效結果違背了作者或讀者的期待。譯者應當在語境中推斷出原文的意圖,然后找到適當的方法將它傳遞給譯文讀者。也就是說通過作者發出的表意話語(locutionaryact),譯者應當推斷出作者腦海中的特定目的 (illo-cutionary force),并且努力使他的譯文對譯語讀者產生原文對原語讀者產生的相同或相似效果(per-locutionary effect)。正如Hatim和Mason所說:“在單個成分的指示意義之上,譯者應當盡力依次傳遞每一個言語行為的言外之力。下面我們從幾個例子中看一下言語行為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1) Daughter: "Mother, I want the flowers."
Mother: "Well, Eva, your room is full now."
(la)女兒:“媽媽,我想要這些花兒。’,
媽媽:‘·哦,伊娃,你的房間已經擺滿花了。”
(1b)女兒:“媽媽,我想要這些花兒。”
媽媽:“得了吧,伊娃,你的房間已經擺滿花了。”
從語境中可以推斷媽媽不僅在陳述女兒的房間已經擺滿花的事實,而且還表達了她拒絕為女兒買花的意圖。原文的言外之力在(la)中沒有自然地表現出來。(1b)通過使用“得了吧”適當地在漢語中傳達了原文表示拒絕的言外之力。
(2)你在家時,誰敢來放個屁?
(2a) 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come near and pass his wind?
(2b) 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come and insult me?
(2c) 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come and fart in front of me?(筆者譯) 在漢語口語中,人們使用“放屁”來表明“胡說八道’,的含義。Buck的譯文只傳達了原文的表意意義,使得譯文讀者對作者的意圖感到疑惑。在另一方面,Jackson的譯法沒有完全將原文的言外之力譯出。在原文中,武大郎被描寫為一個未受教育并且社會地位低下的人,他在這句話中使用的語言是粗俗的。為了正確地傳達原文的言外之力,作者嘗試譯出了(38c)的譯文。這個例子表明譯者需要根據不同的語境理解原文,在原語和譯語中做出比較,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原文的意圖。
(3)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3a) Every drop of the coffee is aromatic anddense, and you may still feel thirsty for it after fin-fishing the cup.
(3b) Good to the last drop.
原文是麥氏咖啡的廣告。作者的意圖是說明這種咖啡口感香醇,令人回味無窮。(39a)的目的是復述原文的信息,(39b)是要達到和原文相同的言外之力。雖然(39a)似乎準確地表達了原文的表意意義,(39b)卻通過簡潔和生動的語言實現了廣告翻譯的功能,取得了和原文相同的取效結果。因此,(39b)更有可能使譯文讀者按照原文作者期待的方式做出反應。
言語行為的三分說對翻譯有很強的解釋和理論指導作用。言語行為理論從說話者和聽話者在交際中的行為關系來分析話語職能,在它指導下的語用等效翻譯不僅追求傳統意義上句法或詞義等表意行為上的對等,更是力求語用功能和言外之力的動態對等,使譯文讀者能夠領會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似的的言外之力。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語用學
言語行為(speechact)指人們為實現交際目的而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語言的行為。…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Malinovski)于1923年首先提出這一概念。馬林諾夫斯基從人類學的角度,通過觀察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風俗習慣來研究語言的功能,認為與其把語言看成“思想的信號”,不如說它是“行為的方式”。在語用學興起后,這一術語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言語行為被理解為人類實現目的的一種活動,構成人類總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的行為總要受到社會規約的支配,言語行為也就被看成受各種社會規約支配的一種行為。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L.Aus一曲)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言語行為理論”(speechacttheory),后經塞爾(J.R.Searle)的完善和發展,成為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成為現代語用學核心內容之一。
一、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英國哲學家奧斯汀首先提出的。1957年,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去做講座,以《以言行事》為書名發表了講座的全部內容,在其論述中,貫穿了一個思想:人們說話的目的不僅僅是為說話,當他說一句話的同時可以實施一個行為。言語行為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人類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應是詞、句子或其他語言形式,而應是人們用詞或句子所完成的行為。奧斯汀認為,傳統語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等類型,這不利于人們對言語的理解和使用,因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他認為不少話語不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幫助完成許多行為。奧斯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
(一)表述句與施為句
在《以言行事》中,奧斯汀首先區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為句(performative)。很久以來,哲學家所持的一種假設是:陳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狀態,或是陳述某一事實,兩者必居其一,別無他用,而陳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陳述只能是真實或者是謬誤。哲學家歷來關心的只限于陳述的可驗證性(verifability),即如何驗證某一陳述是真實的或是謬誤的,以及如何規定某一個真實的陳述必須滿足冉辱條件等。奧斯汀對哲學界語言研究中的這種傳統觀點提出了懷疑。他認為“許多陳述之言只不過是假陳述”(pseudo―state―ment),人們所說的許多話語貌似陳述,但它們根本不以坦直地記敘或傳遞有關事實的信息為目的,或僅僅是部分地以此為目的。有時沒有必要也無從區分語句的“真”或“假”,因為有些句子一說出來就是一種行為,而行為只有適當不適當之分,沒有真假之分。奧斯汀主張區分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和有適當不適當之分的句子。有真假之分的句子為表述句,其功能在于斷言或陳述事實和描述狀態、報道事態,所表述內容是可以驗證的,即或是真實,或是謬誤;有適當不適當之分的句子為施為句,它們不具有報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卻具有實施某些行為的功能。施為句的話語都是不能驗證的,它們無所謂真實或謬誤。奧斯汀用了四個例句來說明這類話語:1)Id0(用于結婚儀式過程當中);2)InanlethisshipElizabeth(用于船的命名儀式中);3)Igiveandbequeathmywatchtomybrohter(用于遺囑中);4)Ibetyousixpenceitwillraintomorrow(用于打賭)。在特定的情況下,特定的人說這些話實際上構成了某些行為的實施。換言之,說話人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不是在作陳述或描述,而是在完成某一動作,如結婚、命名、遺贈、打賭。
(二)言語行為順利完成的必要條件
奧斯汀強調,施為句雖然沒有真假,但仍有一些條件必須滿足,否則就不能起到實施行為的作用。通過話語成功地實施行為,第一個條件是說話者必須是具備實施某一行為的條件的人,必須存在實施這個行為的合適的對象。例如,沒有手表,就談不上遺贈手表。第二個條件是說話人必須具有誠意,缺乏誠意則不能有所為。第三個條件是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反悔。如果沒有合適的程序,如果不是合適的人說出,言語行為不會奏效。同樣,即使人員合適,如果場合不對也不行。如英國女王在家里說“InamehteshiptheQueenElizabeth”,這句話也不會奏效。對有些施為行為,有關人員的思想狀態至關重要,如一個實施許諾行為的人必須準備兌現自己的諾言。
(三)言語行為三分說
隨著研究的深人,奧斯汀意識到某種意義上每個句子都可以用來實施行為,不是只有施為句才有這種功能。就連像“state”這樣典型的描述性、敘事性動詞都可以用來實施行為。當一個人說“IstatethatIamresponsibleforit”,他就發表了一個聲明,承擔了一種責任。于是,奧斯汀又把人們說話時所實施的言語行為分作三類,即“以言指事”(1ocution)(又叫言內行為)、“以言行事”(illocution)(又叫言外行為)、“以言成事”(perlo.cuifon)(又稱言后行為),或稱言語行為三分說。以言指事泛指一切用聲音說出的有意義的話語;以言行事涉及說話者的意圖,如:斷定、疑問、命令、描寫、解釋、道歉、感謝、祝賀等;以言成事涉及說話者在聽話者身上所達到的效果,如:使之高興、振奮、發怒、恐懼、信服等,以促使對方做某事或放棄原來的打算。每一個話語都同時完成三種行為。例如,A對B說“Closehtedoor”,這是言內行為;A的意圖是讓B關門,這是言外行為;B聽了A的話后,把門關上了,達到了說話的效果,這是言后行為。可見,言語行為理論對于解釋言語行為的意圖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奧斯汀把言外行為分為五類:1)評價行為類/裁決類(verdictives):表達裁決或評價,如法官或裁判的裁決。2)施權行為類/行使類(ex―ecutives):表達權力的實施。3)承諾行為類/承諾類(commissives):表達承諾或者宣布意圖。4)論理行為類/闡述類(expositives):用于解釋、闡述、論證。5)表態行為類/表態類(behabitives):用于表明態度。
二、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創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學論述。其中美國哲學家塞爾的影響最大,他將言語系統化,闡述了言語行為的原則和分類標準,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speechacthteory)這一特殊的言語行為類型。正是通過他的努力,才使言語行為理論成為當今語用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言語行為的原則與分類
塞爾不是簡單地繼承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他把言語行為理論對孤立的話語意義的研究提升到對人類交際的研究。他認為使用語言就像人類許多別的活動一樣是一種受到規則制約的有意圖的行為。這些規則區分為調節規則(regula―ifverules)和構成規則(consittuitverules)。調節規則調節先前存在的行為形式,這種活動的存在邏輯上獨立于規則的存在;構成規則不僅調節而且創造或規定新的行為方式,這種活動在邏輯上是依賴于規則的存在而存在的。[6奧斯汀試圖論證這樣一個假設:一種語言的語義學被視為一系列構成規則的系統,并且以言行事的行為就是按照這種構成規則完成的行為。塞爾繼承了奧斯汀的“意圖”論,認為說一種語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言語活動,每一個言語行為都體現了說話人的意圖。
塞爾在研究和繼承的基礎上,將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修正為以言行事理論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他把奧斯汀的言語行為三分說改造為命題內容和以言行事。他認為,要成功地實施某一言語行為,除了一般的輸入和輸出條件外,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第一,本條件(essentialcondi-tions):說話者打算通過說出一個語句,使他承擔實施某一行為的義務;第二,命題內容條件(con―tentconditions):說話者在說出一個語句時表達了一個命題,在表達命題時,說話者斷定了自己將來的行為;第三,預備條件(preparatorycondiitons):1)聽話者愿意說話者實施某一行為,并且說話者相信他所要做的事是符合聽話人的利益的,但這件事并非是他經常做的;2)講話者在事情的正常進程中將去實施某一行為,這對講話者和聽話者來說都是不明顯的。以言行事要有一定的要旨(point)。語言中有一種最小努力原則在起作用,體現為以最小的語言努力去獲得最大的以言行事結果的原則;第四,真誠條件(sinceirtycondi―tions):說話者打算從事某一行為。在這四個條件中,第四個條件具有構成規則的范式,而第一到第三條件則與調節規則相對應。在將“合適條件”(lfexibilityconditions)(保證言語行為得以成功實施的條件)作為使用恰當的以言行事指示語的規則的過程中,塞爾還提到“表達原則”,認為它可以單獨地使基本上是語用上的言語行為的分析與字面意義的語義分析相一致,這樣就可以把言語行為理論分為兩類:一類為偏重于語義的言語行為理論(semantically―oriented),另一類為偏重于語用的言語行為理論(pragmatically―oriented),前者關注顯示言語行為特征的表達式的分析,而后者將交際過程作為其出發點。
塞爾將言語行為重新分為五類,他把他的分類建立在以言行事(ilocutionary)與語法(gram―matica1)指示詞和不同的言語行為所確定的不同的“詞語”與“世界”的關系上。這五類言語行為是:1)斷言類(assertive),以前也稱描述類(repre.sentatives),指描述世界上的狀況或事件的言語行為,如斷言、主張、報告等;2)指示類(directives),說話者想使聽話者做某事,如建議、請求、命令等;3)承諾類(commissives),指說話人表示將要做某事的言語行為,如許諾、恐嚇等;4)表達類(ex.pressives),在這種言語行為中,說話者表達自己對某事的情感和態度,如道歉、抱怨、感謝、祝賀等;5)宣告類(declaratives),指能改變世界上某種事態的言語行為,例如法庭上法官說:“Guilyt!”,被告便成了罪人。
(二)間接言語行為
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一個人直接通過話語形式的字面意義來實現其交際意圖,這是直接的言語行為;當我們通過話語形式取得了話語本身之外的效果時,這就稱作間接言語行為(indi―rcctspeechact)。簡單地講,間接言語行為就是通過做某一言外行為來做另一件言外行為,也可以說成是:“通過施行了一個言外行為間接地施行了另一個言外行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說話人如何通過“字面用意”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力”,即語用用意,或者聽話人如何從說話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斷出其間接的“言外之力”,即語用用意。塞爾提出了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理論,所謂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指對“怎么用意”作一般性推斷而得出的間接言語行為。所謂對字面用意做出一般推斷,實際上就是根據話語的句法形式,按習慣可立即推斷出間接的“言外之力”(語用用意)。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較復雜,也較不穩定。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按習慣就可以推斷話語的間接言外之意,但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卻主要依靠說話雙方共知的語言信息和所處的語境來推斷。
間接言語行為在言語交際中是非常普遍的,陳述句不是陳述句,祈使句不是祈使句,疑問句不是疑問句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時候,發話者說出一句話,借此表示該句字面意思,但同時又表達字面之外的其他含義,也就是說,話語意義與語句本身意義不完全一致。如:“Can yougivemethe book?”字面意思是詢問聽話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則往往是請求。該請求是以詢問形式發出的,但還要表達請求這一言語行為。至于如何理解像“It’Scoldinhere.”這類非規約性的間接言語行為旬,情況就比較復雜了。發話者可能真的是陳述這一事實,也可能是請求對方關上窗或門,或打開電暖氣。遇到這種情況時,聽話者需依賴語境、雙方共知或語用推理等等才能奏效。
間接言語行為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影響間接言語行為理解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時取決于語境,有時取決于聽話人的身份、背景等,有的還取決于聽話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因此間接言語行為句的理解已不單純是語義范疇,還包括語用范疇。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 企業管理 企業文化 口號
所謂企業文化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企業及員工在生產經營變革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風、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一種具有企業個性的信念和行為方式。企業文化與企業競爭力成正比天系是企業致勝之寶.體現企業經營理念口號在企業文化及典管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說話者(管理者)使用口號的目的從根本上說是希望通過口號在聽話者(員工)身上實現某種語言外的實際效果,如聽話者(員工)從心理或情緒狀態的變化以及發出某種行為動作(努力工作等)。這些口號是特殊情況下的一種交際形式.它們大多都是精辟的語言,是在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市場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影響下形成的。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層現象,而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深入地進行理論解釋,把其上升到理論層面,發掘其使用價值,從而能動地指導社會實踐。
1言語行為理論
在我們通常的觀念中,言語與行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范疇.因而習慣性地被區分開來但事實上,在一定的語境中。言語是可以起到行為的作用的。這就是廣泛意義上的言語行為理論。這種語言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對于我們的日常交際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言語行為理論(speechacttheory)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是人們對邏輯實證主義和語言意義的實證研究所做出的一種回應,是英國哲學家J。L.Austin首先提出來的,后來美剛語吉’學家J。R.Searle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胡壯麟,2002:193)
奧斯汀(Austin)對言語行為理論最突出的貢獻在于他的言語行為=分說:“言之發”(以言指事)、“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
例如:1willcometomorrow、要讓聽話人理解上句,首先要有聲音.并把聲音組成詞.把詞組成句子,并用正確的語調說出來,這就是言語行為中“言之發”的階段,即“以言指事”。同時,說話人講出這句話,總是有自己的用意或意圖。話中帶有用意,這就是“示言外之力”,即“以青行事”。上句的用意是做出允諾。至于實現了這個行為之后,聽話人受到仆么樣的影響.這就是“收言后之果”的問題,也即“以言成事”的問題了。說出上句,表示說話人做出了“允諾”,結果讓聽話人感到放心這種“感到放心”正是該言語行為的結果。
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這類言語行為表示說話人的用意.它們可以是:報告、陳述、斷言、告訴、命令、允諾、威脅、警告、邀請、請求、建議、勸告、詢問、提供等。
苦語行為一旦有了“示言外之力”就可能產生言后之果.即達到“以言成事”。也就是說.當說話人的用意表達出來時.它會給聽話人、第三者,甚至說話人自己帶來影響,從而產生某種感情、思思或行動。以言成事(收言后之果)這類言語行為可以是:說服、鼓舞、恐嚇、欺騙、激怒、滿意、留下印象、使感窘迫、引入歧途等《何自然 冉永平.2001:185》
企業經營理念口號這類言語行為本身屬于以言行事.但是由于其目的性比較明確(鼓舞),所以更看重的是以言成事的環節的實觀
2企業管理中的言語行為理論運用
華旗資訊結合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優勢,開創“愛國者象摸”之路,并且融入到自己的企業文化當中,積極的在社會中推廣和發眨愛同者象棋運動。在華旗的企業文化中.我們看到了這樣幾句話:
兵:執著追求,實現理想
象:內政外交,信息互聯
后:重視女性,統合練效
王:深入實際.優化管理
車:勇往直前,縱橫馳騁
馬:與日俱進,鼓勵創新
炮:跨越發展,事半功倍
棋類活動自古便是“琴、棋、書、畫”四大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蘊含著深遂的哲理,又是一項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娛樂競技活動。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文體活動也逐漸與世界接軌。從這種結合中體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中國象棋的“卒”,攻到底仍然是卒;而國際象棋中的“兵”,攻到底有機會變成團隊中任何一個重要角色,如后、馬、車等,因此一個現代企業應該給員工提供持續發展的平臺,只要堅持不斷地努力,人人都有晉升和發展的機會.實現自我理想。
中國象棋的“象”,只負責內部事務,決不允許越過“楚河漢界”半步;而國際象棋的“象”,則可以超越界河,內務和外務皆要負責,并且與“車”形成矩陣式的合作關系。因此,現代企業完全可以提倡對內、對外的開放性,奉行“知彼解己”的思維方式,在部門與部門之間形成矩陣式雙責任雙業績結構,更有利于管理的橫向延伸和企業資源的整合。
一、言語行為的概念
奧斯汀在他的經典作品《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with Words)中正式提出了言語行為的概念,并認為言語本身就包含著行動的力量,簡稱語力。該理論主張說話即做事。因此只要是說話人說出了有意義、可被聽話人理解的話、傳達了一定的交際意圖,達到了一定的目的,就可以說他實施了某個行為,這個行為就叫做言語行為。
二、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
奧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具體分析并解釋了言語行為理論。并提出了著名的言語行為理論三分說。
奧斯汀認為一個人在說話時,在大多數情況下,同時實施了三種行為:那就是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
一般認為,言內行為的語力在于命題本身,說話者能夠說出有意義和所指的句子,其主要作用在于陳述,即以言表意行為。言外行為是意圖和語義的傳遞,即通過字面意義表達說話人的意圖,即以言行事行為。言后行為是指說話帶來的后果,通過說話,說話人使聽話人作出一些反應,如去做了說話人想讓他去做的事,或不去做某事等。如說話人發出命令讓聽話人立刻停止某種行為,其言外行為是進行命令、警告,如果聽話人聽了之后,實施了停止行為,那么就有了說話人想要的結果,也就產生了言后行為,即以言成事行為。但是,有時言后行為不一定都會出現。
三、言語行為理論在小品《相親》1和2中的體現
近年來,趙本山的小品一直是春晚語言欄目中最受歡迎的。他的小品堪稱是近年來人們茶余飯后的最好笑料。然而仔細加以分析,趙本山的小品中,言語行為被運用的是非常的充分。尤其是在 2011 年和 2012 年遼視春晚,趙本山的小品《相親1》和《相親2》中,言語行為三分說被表現得充分至極。先來看看 2011 年遼視春晚《相親1》。
趙海燕:天兒多好啊,上外溜達溜達去唄。趙本山:你是有事兒吧? 趙海燕:呵~我想給咱家會個朋友。趙本山:啊? 趙海燕:我想在咱們家會個朋友。趙本山:會朋友?啥朋友啊? 趙海燕:相老伴兒。趙本山:相老伴兒? 趙海燕:嗯。趙本山:干啥的?
趙海燕:干啥的跟你還有關系嗎? 趙本山:沒關系是沒關系,你找一個也得比我強啊,要不不白找了嗎,我幫你把把關。
在這段小品對話中,趙海燕說天兒多好啊,上外溜達溜達去唄。她說出這句話本身就是實施了一個言內行為。她的目的主要是想讓趙本山出去,不要在家。這就是一個言外行為。但是趙本山并沒有遵從趙海燕的意愿出去,而是問出了趙海燕想讓他出去的原因。那就是趙海燕想在家相一個老伴兒。最后趙本山不但沒有出去,而且還要幫趙海燕把把關。這本來并不是趙海燕想要的結果。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言后行為沒有出現。
例如在 2012 年遼視春晚小品《相親2》中。
趙海燕:坐著嘎哈啊,出去溜達溜達去唄。趙本山:你老支喚我出去干啥啊,有事啊?
趙海燕:我希望你把這個屋騰出來,我要用這房子。趙本山:干啥啊。趙海燕:猜還猜不出來嗎? 趙本山:又要相親啊? 趙海燕:對了。趙本山:又是那小宋是不。趙海燕:你還挺聰明的,猜對了。趙本山:不,你怎么老惦著他呢,他去年來相親了,從六樓跳下去,怎沒摔死他又回來了又? 趙海燕:你不出去不好,那你要實在不出去可也行,那個女得先到,你幫著接待一下。趙本山:我咋接待啊? 趙海燕:說好話,夸小宋。趙本山:那我夸他啥,你說說,咋夸。趙海燕:夸優點唄。趙本山:行我夸,咱們把小宋送走就是咱們共同的心愿唄?是不是。趙海燕:行了,屋里收拾干干凈凈的,夠埋汰的。我接人去啊,給屋里收拾收拾!趙本山:行,我就是該他的,這一天天得瑟的。
在這段小品對話中,趙海燕又說坐著嘎哈啊,出去溜達溜達去唄。她說這句話的本身又是在實施一個言內行為,即以言指事。她的言外行為依然是想讓趙本山出去騰地方。即以言行事行為。但是她的言后行為依然沒能達到目的。所以她緊接著就實施了另一個以言行事行為,那就是讓趙本山在家接待女方來相親者,順便還要夸小宋。而且趙本山最后也答應了。這就是完成了一個言后行為。即完成了一個以言成事行為。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一桶白葡萄酒》;反諷
一、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的創始人J.LAustin(1962)在《論言有所為》中首次提出語言并不僅僅是用來“陳述”、“描寫”或“說明”,而通常是用來實施某一言語行為的。他將言語行為分為言內行為(1ocutionaryact)(一個有意義句子的產出)、言外行為(dleoutionaryact)(通過“說”本身來實施某種行為,完成某一意圖或目的)和言后行為(pefloeutionaryact)(說話行為在聽者身上所產生的效果)。Austin認為,要成功地實旌某一言語行為必須滿足三個條件:說話人必須是具備實施某一行為的條件的人;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不能反悔;說話人必須對自己說出的要去實施的行為抱有誠意。
后來,他的學生Searle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這一理論。Searle(1969)明確提出了言語交際的基本單位是言語行為,而不是傳統的語言學所認為的符號、詞和句子。他認為要成功地實施某一言語行為,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1)基本條件。說話者打算通過說出一個語句,使他承擔實施某一行為的義務。(2)命題內容條件。說話者在說出某一命題時表達了一個命題,同時斷定了自己將來的行為。(3)預備條件。聽話者愿意說話者實施某一行為,并且說話者相信他要實施的這一行為符合聽話者的利益。(4)真誠條件。說話者打算從事某一行為。Searle把言語行為重新分為五大類:闡述類(assertives)、指令類(di—rectives)、表達類(expressives)、宣告類(delcaratives)和承諾類(commissives)。
隨著Searle對這一理論的發展,人們已經成功地將該理論應用于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學批評等領域的研究中,對言語行為理論應用于文學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也作了深入的理論研究。M.LPratt(1977)就認為“文學語言”和“普通語言”并無二致,用研究“普通語言”的理論來研究“文學語言”是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荷蘭的VanDijk(1976)建議“將文學當作具有自己的恰當條件(appropriatenessconditions)的一種具體言語行為”,并區分了文學作品中的宏觀言語行為和微觀言語行為(inac.ro—speechactsandmicro—speechacts)o概括地講,宏觀言語行為是指一部文學作品的作者通過他的作品與讀者進行交流時所執行的宏觀上的言語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作品的主旨;微觀上的言語行為是指小說中人物所執行的言語行為,也就是人物之間的交流。前者決定整個語篇,后者則由語篇中的單個句子來執行。
二、言語行為理論與反諷
文學語言,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作家的言語,它用來實施某種言語行為。那么文學作品,其實也就是作家一個或若干個具體言語行為組成的一個綜合體。文學言語行為除了通過言內行為,傳達語言表層結構的命題意義,還通過言外行為表達作品言語的深層信息,即作家言語行為的意圖和創作的主題,從而可能產生相應的言后行為,即{導到讀者的認同或共鳴。如果能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語言學和文學評論相結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髓。
作為文學寫作常用手法之一的反諷就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它是“作者用來說明小說本意上的表里虛實之懸殊的一整套結構和修辭手法。”它通過故意違反誠意原則而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說話人真實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題內容的反說或否定。19世紀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EdgarAJlanPoe的短篇小說《一桶白葡萄酒》,就是借助于將反諷的藝術手法成功地運用在人物對話中,情節的處理上,乃至整部作品的構思之中,從而大大渲染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圍與復仇主題。本文將根據言語行為理論,對《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諷言語行為進行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分析。
三、《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諷言語分析
(一)宏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一桶白葡萄酒》是復仇主題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一個瘋狂的復仇故事。故事中殺人者頭腦清晰,鎮定從容,絲毫沒有普通人實施犯罪時的那種局促與不安。他一步步將仇人引入酒窖,用鐵鏈將仇人攔腰縛在壁龕上,準備砌墻將其活活悶死。當砌墻將近一半時,“Iceasedmylaboursandsatdownuponthebones”(我索性歇下手中的活,在骨堆上坐下),欣賞起仇人的垂死掙扎,把謀殺的過程當成了復仇的享受過程。犯罪結束后,他沒有絲毫的害怕與罪惡感,只說:“Myheartgrewsick”(覺得有點惡心),而且:“Itwasonaccountofthedampnessofthecatacombs”(這是由于墓窖里那份濕氣的緣故)。這與讀者對死亡以及復仇所固有的觀點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反諷由此產生。在這里反諷的使用不僅映射出復仇者充滿仇恨的心靈和扭曲病態的心理,而且也在最大程度上讓讀者產生了恐懼。這種言后效果就是作者通過反諷所執行的主要的言語行為。
小說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我”行走于小說文本之間,并不插入作家的現實生活,但對于我們讀者來說這一點可能會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因為在傳統的第三人稱敘事小說中,以讀者的閱讀心理,“我”與作家肯定具有極大的認同感。這一認識與我們在閱讀小說時所遇到的敘述語氣產生了矛盾。作者這種言語行為方式的言外之意是渲染故事的真實性,而事實上在這部短篇中,我們除了知道“我”是一個對伏契那托不滿和對美酒也有一定鑒賞力的人之外,其他一無所知。他沒有明確的身份,沒有籍貫或家世。連他的名字也只出現兩次,第一次是說到他的整個家族提起的,第二次是臨近結尾處伏契那托一聲絕望的叫喚。這種印象根本無法與作者本人聯系起來。所以最終我們發現這種仿真性敘述語氣欺騙了作為讀者的我們的閱讀感受,反諷在此時就產生了!
(二)微觀上的反諷言語行為
Searle(1969)將言語行為分為闡述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和宣告類。在《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諷言語行為中,這五類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其中以宣告類為最,所以本文僅對文中最有代表性的實例,即其他四類言語行為,加以分析。
1.闡述性反諷(assertiveirony)
闡述類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使說話人對所表達的命題的真實性作出承諾,也就是說他必須相信自己所說的話的真實性。如果在發出話語時說話人本人并不相信命題的真實性,該話語就具有反諷意味。
比如,當“我”在狂歡節晚上遇到伏契那托時,本應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而“我”卻熱情地與他打招呼:“Mydear F0rtun砒o,youareluckilymet”(親愛的福圖納托,遇見你真好呀)。讀者在閱讀到此處時,可以清楚地從這種表面的熱情中感覺到這句話所代表的真正含義:“我的仇人,遇見我你該倒霉了。”這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詞句在文中反復出現。比如,在后面“我”恨不能讓他立刻進入地窖將其除掉之時,口里卻說:“Yourhealth ispredous;You8reirch,respected,admierd,belov-ed…;youwillbeill”(你的身體重要。你有錢有勢,人人敬慕,又得人心……你會生病的)。“我”為了確保伏契那托爛醉如泥讓他再喝一些酒,而嘴里卻說的是:“AdraughtofthisMedocwilldefendUSfromthedma ps”(喝點梅科多酒去去寒吧)。這些表面上噓寒問暖、阿諛奉承,實際上卻缺乏誠意、暗藏殺機的句子反襯出了“我”的老謀深算和工于心計,反諷的效果便油然而生了。
2.指令性反諷(directiveirony)
指令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去做某一件事。說話人運用指令性反諷來表達與他所說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
小說中“我”千方百計想將伏契那托騙進酒窖,欲除之而后快,但在語言上卻欲擒故縱。從剛開始的顧左右而言他:“ButIhavereceivedapipeofwhatpassesforAmontil—lato”(我弄到一大桶所謂白葡萄酒),到開始激將:“And yetsome foolswill haveitthathistaste is a match foryour own”(可有些傻瓜硬說他眼力跟你不相上下呢),再到假意地拒絕:“Myfriend,no;…Come,weiwllgoback”(我的朋友,不行……走,咱們還是回吧),還有后面虛偽的奉承:“Yourhealthisprecious;Youaerirch,respected,admired,beloved”(你的身體要緊。你有錢有勢,人人敬慕,又得人心)。這些句子的表層結構所傳達的意思都是在拒絕他,而實際上這些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都是在試圖使伏契那托跟他到酒窖去:“快跟我走吧,傻瓜,今天我一定要除掉你!”根據奧斯汀和塞爾的成功會話原則,這些話語違反了原則,產生了反諷的效果。
3.承諾性反諷(commissiveirony)
承諾類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是使說話人對某一未來的行為作出許諾。承諾類的先決條件是說話人對所承諾的行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當交談雙方都清楚說話人并沒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實施那一行為時,承諾便賦予了反諷的含意。
文中的“我”利用仇人對名酒的嗜好,以一桶自葡萄酒(Amontillato)一步一步將他誘騙到自家的酒窖時,嘴里說著:“1willnotimposeuponyourgoodnature”(我不會利用你的好心的),但實際此時他正是利用了仇人的“好心”才將其騙人酒窖的。而后面他將伏契那托用鐵鏈鎖住后所說的:“Oncemoreletmeimploretoreturn”(讓我再一次求求你回去吧,也并不是真正要將伏契那托放出去,而是對伏契那托的愚蠢的一種嘲弄,是計策成功后得意的表現,因而具有反諷的意味。
4.表達性反諷(expressiveirony
表達類言語的言外之意是對命題內容中所表明的某種事態表達說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說話人的反諷含意可以從語境中來推斷,表達性反諷的主要意圖是對聽話人的行為作出一個貶抑的陳述。
關鍵詞:人物對白,言語行為理論,《羅馬假日》
一,引言
《羅馬假日》是一部倍受青睞的愛情片,制作拍攝于1953年。影片講述了一位美麗高貴的公主和一個瀟灑帥氣的記者之間的浪漫故事。劇中沒有華麗的場景,但是,純真的公主和年輕的記者之間的愛觸動了所有觀眾的心。它是黑白時代的一部經典佳作。
人物對白作為電影元素之一,是人物之間或者人物與觀眾之間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成功的作家能按照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處事態度和內心思想為其使用恰當合理的語言。人物對白可以刻畫出更加生動真實的形象和更加獨特有趣的故事。電影的經典人物對白具有簡潔生動、幽默易懂等特性。
英文電影的理解是一種跨語言并跨文化的交際行為。由于交際場景、文化傳統和社會背景的不同,觀眾不僅要理解原作的表面意義,更重要的,也應該了解其深層意圖。人物對白的理解對文學作品的發展和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語用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理論,20世紀50年代,由英國哲學家John Austin提出,其核心觀點是我們說話的同時是在實施某種行為。根據John Austin 的最新模式,說話者在說話時可能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
言內行為指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為。言外行為是表達說話者的意圖的行為。言后行為指的是通過某些話語所實施的行為,或者是由于說某些話語所導致的行為。以英文句子 “You have left the door wide open”為例,說話者通過說出所有的單詞實施了言內行為,表達了言語的字面意義。言外行為是通過說這些話語表達其自身意圖,比如,根據話語語境,可以是要求某人關門或者抱怨。言后行為是話語產生的影響。如果聽者得到說話者的信息,明白說話者在告訴他去關門,那么,說話者就實現了他想要的真切變化,言后行為得以成功完成。
三,人物對白中的言語行為
在人物對白中,根據言語行為理論,需要更多地挖掘出真正的交際意圖,用恰當的言內行為表達言外行為,并且使得言后行為迎合言外行為。選取《羅馬假日》中的幾個情節,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進行解析。
3.1 公主和女伯爵的對白
Princess Ann:I hate this nightgown.I hate all my nightgowns,and I hate all my underwear too
Countess:My dear,you have lovely things.
Princess Ann:But I’m not two hundred years old.Why can’t I sleep in pajamas?
Countess:Pajamas?
Princess Ann:Just the top half.Did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people who sleep with absolutely nothing on at all?
Countess:I rejoice to say that I did not.
這個情節選自一場特別隆重正式的迎接安娜公主的晚會之后,安娜公主回到自己的臥室,女伯爵準備照顧她入睡。從公主和女伯爵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公主的生性活潑和女伯爵的循規蹈矩。言內行為是兩者說出所有的話語。公主的言外行為是向往新鮮和自由的生活。女伯爵的言外行為是安娜公主應該恪守本分。言后行為是公主不情愿地接受了睡袍,女伯爵拒絕了公主的想法。hate,two hundred 暗示出公主對宮廷桎梏的厭倦和對自由青春的喜愛。lovely things,rejoice表達了女伯爵對公主良好現狀的堅持和對公主此刻想法的反對。
3.2 公主和喬的對白
Joe:Suits you-you should always wear my clothes.
Princess:It seems I do.
此情節發生在喬和公主與皇家士兵打斗,從水里逃走。最后,回到了橋的住處。公主洗完澡,穿著喬的睡袍。兩人之間的對話流露出彼此之間的愛。言內行為亦是兩者說出所有的話語。喬的言外行為是在告訴公主他的愛,希望永遠和公主在一起。公主的言外行為是對此刻這種幸福的認同,也表明了內心的遺憾。女言后行為是喬和公主都清楚了彼此之間的感受,也明白了現實的無奈。should always 是喬對公主的坦誠和期待。Seems,I do是公主對這份愛情的理智認識。
3.3 公主和記者們的對白
Correspondent:And what,in the opinion of Your Highness,is the outlook for friendship among nations?
Princess Ann:I have every faith in it-as I have faith in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Joe:May I say,speaking from my own press service,we believe that Your Highnesss faith will not be unjust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