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對生態環境的要求

對生態環境的要求

時間:2023-06-12 14:47: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施工中,會對水生生態系統造成直接性的破壞,施工過程使水體水質和環境受損,水生物的正常生存受到威脅,甚至出現物種的滅絕,打破了庫區的生態平衡。水庫興建后,水位被抬高,河流生態系統改變,水生生物的生長環境遭到破壞。同時,水庫淹沒區與土壤可溶鹽會使庫區氮磷含量增加,庫區周圍營養物質隨雨水流入庫區水體內,為水體的富營養化創造了條件,水庫水體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2應對消極影響的措施

2.1加強生態保護,強化環境承載力

減弱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應首先從增強生態環境自身承載力做起,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保護。水利工程建設中,河流水文特征改變初期,保障河流需水量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前提。水利工程因施工需要,往往需要遷徙居民和對耕地補償,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移民及補償費用越來越高,因此,對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以環境承載力為工程建設基礎要求,選擇適宜本地區的水利工程開發項目。比如,狹窄的河谷內,可以在經濟水平低、坡度大的上游修建水利高壩,減少給中下游因淹沒造成的損失。

2.2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水利工程建設,應重視在施工的不同階段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例如,水利工程施工簽合同時,應充分明確對污染擴散及其治理的責任,針對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嚴格執行限污標準。工程建設施工中,應加強環保監測,對施工中的水質、土地、噪聲情況進行監測。施工后期,應及時恢復被破壞的環境景觀和植被,盡量避免在施工中對耕地的碾壓,做好農田的恢復工作,推行水利工程綠色施工,保證生態環境平衡發展。

2.3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中,應根據我國有關水利工程、環保的法律法規加強環保管理,促使水利工程與土地、林業等環境要素的協調發展,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落實到實處。比如,對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毀林占地、水質、大氣、噪音等污染問題進行實時的檢查與監管,對超出環保標準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給予嚴厲的處罰,并對可能造成污染的行為做及時的調整和改進,擬定相關措施,對水利建設過程中的環保問題給予有針對性的解決,履行環保要求,用實際行動完善水利工程建設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更好的協調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3結語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及后期管理中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其中的消極影響不僅會影響水利工程的整體質量和經濟效益,更不利于水利工程的長遠穩定發展。因此,針對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做出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可以有效帶動水利工程建設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水利工程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2篇

[關鍵詞]微觀規制;生態環境;公共品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7)11-0023-04

一、微觀規制對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

(一)對生態環境實施規制的經濟社會背景

政府的微觀規制(或管制,下同)分為經濟管制和社會管制兩類。20世紀70年代之前,市場經濟國家對公用事業、通訊、交通與金融的價格和進入實施控制稱為經濟管制。70年代以來,對產品質量、工作場所安全和環境管制稱為社會管制,而90年代以來,社會管制(以下所述“微觀規制”,主要是指“社會管制”)的重點轉向了處理涉及到長期生態經濟問題,包括溫室效應、酸雨、大氣臭氧層的損耗等。這些生態經濟問題關系到一國或地區乃至全球的社會福利。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工業化國家在討論是否需要包括對生態環境實施社會管制的問題時,存在著社會民主主義和古典自由主義兩種政治觀念的爭論。社會民主主義的政治觀念認為,因為政府對其公民的福利負有責任,所以政府有理由對企業的活動進行管制;古典自由主義的政治觀念則認為,為了保護公民的自由,應當限制政府的作用,從而反對社會管制(小賈爾斯,伯吉斯,2003)。但由于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國家最終還是選擇了社會民主主義的立場,而偏離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立場。例如,英國的經濟學家E.J?米香針對20世紀中期美國的“經濟奇跡”背后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指出,遠郊的荒地蔓延,近處的交通癱瘓。城市里混雜著烏煙瘴氣和荒蕪破爛,瘋狂的生活節奏也無法掩蓋住精神上的空虛和絕望(E.J?Mishan,1970)。于是,美國政府就生態環境問題了一系列法律,包括《水污染控制法》(1956年)、《清潔空氣法》(1963年)、《水質量法》(1965年)等,同時建立了環境保護委員會(EPA)等相應的管制機構,并賦予這些機構廣泛的權利,以強化對生態環境的管制。

另一個實例是,日本經濟經過高速增長,實現了“經濟大國”的目標,但高速增長帶來的公害問題卻日趨嚴重。1967~1969年,熊本縣新日本淡水化工廠的廢水引起有機水銀中毒(水俁病)、因四日市石油聯合工廠的復合大氣污染引起哮喘、昭和電工的廢液使新瀉縣阿賀野川流域的有機水銀中毒(第二水俁病)、三井金屬礦業神岡礦業所排出的鎘,導致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多人染上了渾身疼痛病。正是這一系列震驚日本甚至世界的生態環境污染事件,促使日本政府于1967年頒布了《公害對策基本法》,1971年設立了旨在加強生態環境管制力度的環境廳。

中國在生態環境方面出現的問題是,由于生產力水平所限,宏觀經濟總體上是以粗放型、外延型發展為特征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代價來實現經濟的較高增長,由此導致資源供給不足。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平衡失調。例如,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中,總懸浮微塵濃度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十幾倍,全國流經城市的河段,86%遭到比較嚴重的污染(樊萬選等,2004)。中國自1970年開始公布了一批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構成了對生態環境微觀規制體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又不斷健全這一微觀規制體系。

(二)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主要難點

舒適的生活環境,不但需要擴大居住的空間,而且需要與之相配合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給人們的生存空間里只有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流水,而沒有噪音和惡臭。但為什么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出現并且保持呢?

首先,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困難,其主要原因是由生態環境的性質所決定的。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公共品的性質,因此,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生態環境公共品”。而凡是公共品,極易出現不付費者的“搭便車”現象,“生態環境公共品”也是如此。許多人往往只從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得到滿足,卻恰恰忽略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義務。

因為消費“生態環境公共品”存在著“搭便車”問題,所以解決類似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完全依靠市場的功能是不可能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率的市場機制進行有效配置,從而造成市場失靈。如果農作物因自然災害而減產,市場將通過價格的調整以建立新的供求平衡;如果要實現公路系統的現代化,選民可施去游說政府開發有效率的運輸系統。而對于“生態環境公共品”的生產,即使一部分人或廠商去生產“生態環境公共品”,或者維護生態環境,但這一部分人或廠商未必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于是這些參與者將失去生產“生態環境公共品”,或者維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以及去選擇對維持生態環境有效率的方法。因此,市場的功能在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情況下是失靈的,政府實施和加強微觀規制就勢在必行。

其次,許多類型的環境危害無法像商品一樣通過市場計量其價值。薩繆爾森舉例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環保人士呼吁停止在美國的西北部伐木,以保護斑點貓頭鷹的棲息地。這將以數以千計的伐木工人的就業為代價,而卻無法計量斑點貓頭鷹持續生存下去的價值(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2004)。盡管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計量無法直接用市場價格來顯示的生態環境危害的價值,例如,使用“機會成本”、“或發價值”等概念,“但是計量非市場部分的價值確實是一個難題”(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2004)。雖然許多類型的環境危害無法商品一樣通過市場計量其價值,但可以肯定的是,保護斑點貓頭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持生態平衡以及生物多樣性,使人類和自然界和諧共處。這說明,政府的微觀規制要做的恰恰是市場之外存在的價值。

二、微觀規制在維護生態環境中的基本功能

(一)對生態環境的微觀規制是一種規則

微觀規制(包括對生態環境的微觀規制)究竟是命令還是規則?在市場經濟國家同樣遇到過區分的困難。哈耶克對命令和規則作了區分,他認為規則“不像命令,而是能在不追求統一目的的人群中間創造一種秩序”(哈耶克,1973)。與此同時,管制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政府為消費者代表與企業之間就公用事業價格和服務合同的談判提供一個裁判所(Goldberg,1976),管制者的職能是“裁判員”。而管制機構本身固有的缺陷是集檢舉和裁決于一身,這就容易出現管制的偏差。因此,管制過程應該體現“管制的政治化”而非“有效率的法律化管制”(波斯納,1977)。中國的理論界強調提高政府執行力問題,指出政府執行力弱化表現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肖文濤,2007)但是,這一觀點強調了政府的法律法規有“命

令”的一面,忽略了法律法規又有創造秩序的“規則”的一面。

政府在實施管制的過程中,一方面,法律法規是管制機構執行管制的政策工具,這就要求在制定的過程中充分匯集各方面的意見,通過相關者(消費者、企業和管制者)的充分互動,并且接受認真審查和聽取社會公眾的批評,而決不能僅靠管制機構先驗的杜撰。在微觀規制的制定程序中,立法聽證是關鍵,因為聽證是管制機構收集信息的一種主要機制,通過收集與管制相關的盡可能完全的信息,從而為制定規制提供依據。雖然,我國的聽證制度已經開始形成,但是,管制者還沒有足夠的手段全面而準確地觀察到消費者的利益,因而就不能相對準確地估算出社會的福利效應;社會公眾或消費者因為對相關的價格等信息還沒有充分掌握,缺乏與管制者和(諸如與環境污染有關系的)企業談判的經驗,所以,立法聽證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管制機構的行為應當受到司法審查的制約以及行政程序和機構控制法規的限制,以保證管制機構行為的合法性。但是,中國有的管制機構有時表現出“唯我獨尊”的姿態以及有“以言代法”的行為,卻還沒有形成對管制機構行為的完備的制衡機制。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就造成了一些規制未能依照自然生態規律來確立,反而助長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中對水資源管理所作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規定,即“國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這與水系及流域的整體性和生態性相矛盾,極易造成短視的地區利益得以合法地侵害長遠的整體的甚至是全民族的利益。2002年的新水法雖然強化了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流域管理,但國家對水資源仍然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相比之下,以色列針對其缺乏淡水資源的現實,對其水資源實施嚴格監管。1959年以色列政府頒布的《水資源法》,規定其境內的所有水資源均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統一調配使用,政府的水資源委員會負責水資源定價、調撥和監管。事實證明,以色列在水資源利用、回收和管理上探索出了成功的經驗。

(二)對生態環境的微觀規制是一個動態過程

管制是一個動態過程,“管制的歷史是不斷變換政府行為的重點和焦點的動態過程(史普博,1999)。”隨著產業和市場的變化,微觀規制也將隨之變化,及時修改或廢止那些不適應生態環境變化和不利于公共利益的規制,例如,日本1970年頒布的《廢棄物處理法》截至2005年修訂過20次。該法律從控制環境污染開始,直至有力地配合了政府提出的“環境經濟立國”發展戰略。

目前,中國政府在制定和實施微觀規制時,一方面,微觀規制的形成過程仍然存有計劃經濟色彩,并且更偏重于“命令”,還沒有充分體現創造秩序的“規則”。主要原因是,有的微觀規制不是在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下形成的,因此,經不住實際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檢驗。例如,20世紀80年代末執行《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1989年)以來,國內很多城市先后出臺地方性法規禁放煙花爆竹。禁放煙花爆竹以控制環境噪聲污染,也許無可非議,但是,燃放煙花爆竹是傳統習俗,用地方法規予以禁止并不完全符合民意。這種微觀規制嚴重脫離社會現實,其結果必定遭到社會公眾的抵制。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對燃放煙花爆竹紛紛解禁,以傳承民俗、順從民意,另一方面,微觀規制不能充分體現其動態的性質,沒有及時修訂和補充,致使管制低效率。例如,中國的環境保護,有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相配套的法律體系,有環境監測和執法等環境保護職能部門,但隨意的、非法的污染排放現象依然嚴重存在,原因之一是排污收費的返還機制設計不合理。現有排污收費的返還規定,超標排污費的80%無償返還企業用于治理污染。這部分返還成為“排污者由于繳納排污費從消費者和政府那里獲得的雙重紅利和非法收入(王金南,1997)”。可見,這一規定有管制機構鼓勵企業增加排污量的嫌疑。另外,由于一些相關規制還不盡完善或虛位,餐飲、洗浴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音像、娛樂業、建筑業及交通行業產生的噪聲已成為當今影響環境、嚴重擾民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但由于現行的微觀規制對此尚缺乏有力度、可操作的處治規定,致使這些擾民的環境問題,至今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三)對生態環境的微觀規制要促使社會意識的形成

對生態環境微觀規制的重要功能是,通過實施規制最終轉變為維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意識。社會公眾首先通過遵守規制而形成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進而形成社會意識,為依靠社會輿論、社會公眾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的力量來維持的道德觀念。例如,交通規則要求“綠燈行、紅燈停”,當社會公眾對此形成一種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時,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最終必然成為一種社會意識與道德觀念。在微觀規制的作用下,有生態環境意識活動的社會公眾,將生態環境意識這一社會生活的客觀過程在其觀念中反映出來,生態環境的社會意識與道德觀念就形成了。

在生態環境意識的形成過程中,當一部分社會成員出于利他主義的動機,自覺維護生態環境還不能成為社會的意識,而只是一部分人的行為。只有多數甚至所有社會成員都具有利他主義的動機,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方式維護生態環境時,社會的生態環境意識才得以形成。當維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意識形成以后,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環境的社會意識將會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需要。同時,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的特征,將生態環境意識傳承給后代,就成為國家或民族的精神財富。如果有一天生態環境意識已經形成并且代代相傳,針對生態環境的微觀規制也許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三、結束語

社會在生產經濟財富的同時也生產著“經濟廢物”,從而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環境既關系一國或地區甚至全球的社會福利問題,又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由于生態環境的特征決定了僅僅依靠市場的功能并不能得到有效率的解決,因此,政府對生態環境實施微觀規制是一種革命:它拋棄了自由放任式的、以市場為基礎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思維方式,滿足了社會公眾對政府矯正市場失靈的要求。

第3篇

關鍵詞:規模化畜牧養殖;生態環境;破壞;防治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6)05-0181-01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戶與養殖戶開始實行規模化養殖。相對比分散養殖模式,規模化養殖可以為養殖戶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規模化養殖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其發展期間會帶來相應的環境問題,甚至會影響生態環境。針對規模化畜牧養殖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有必要研究分析規模化畜牧養殖所產生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從而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

1規模化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事實上,規模化養殖模式對畜牧業的發展具有促進性的作用,但是生態環境已經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即便規模化養殖模式產生經濟效益較為可觀,但是生態環境問題實在是不容忽視。首先,規模化養殖遷徙破壞環生態環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畜牧產品的需求逐步提高。需求量持續性增多,有效的促進畜牧養殖規模的擴大。不少養殖戶將畜牧養殖基地搬到距離城鎮比較近的區域。相對比養殖基地,距離城鎮較近的區域有助于滿足人們的需求,但同時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壓力。畜牧養殖地的變更,導致城鎮可用地面積逐漸縮減,而養殖戶需要不斷的減少養殖面積,但是這樣就導致養殖過程中動物糞便與污水難以有效的處理,影響生態環境。其次,養殖規模的持續性擴大,養殖戶的養殖方式越來越傾向于飼料養殖。這樣的飼養方式有利于減少人力與物力,但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養殖戶在選擇動物飼料時,選擇那些花費較少的產品,而這些產品中必然包含較多的化學成分,對動物生長產生影響的同時,動物的糞便會對環境產生直接性的污染。最后,管理方式不當,破壞生態環境。養殖畜牲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畜牲生病或者是死亡的情況。如果不善加處理病死的畜牲,就會破壞生態環境。但是大部分養殖戶并不具備這方面的認識,管理和處理病死牲畜不科學,沒有做好隔離工作,將生病牲畜糞便或者是已經病死的牲畜直接處理,繼而破壞生態環境。比較嚴重的情況還有,部分養殖戶為謀取利潤,將病死的牲畜產品直接投放到市場中,影響禽畜類產品質量。[1]

2規模化畜牧養殖對生態環境防治的措施

規模畜牧養殖規模的擴大,有效的提高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但是卻對生態環境產生極為嚴重的破壞。針對此,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強生態環境的防治。

2.1提高環保意識

在防治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提高養殖戶的環保意識非常重要。唯有提高養殖戶的素質,才能夠從根本上改善環境問題。針對此,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就需要對養殖戶展開教育,同時也可以通過培訓措施來加強養殖戶環保意識,促使養殖戶能夠認識到畜牲養殖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聯系,全面提高養殖戶的素質。與此同時,根據當地養殖的實際情況,應當建立完整的養殖制度,促使養殖戶提高自身要求,促使養殖戶在養殖的過程中,能夠滿足環保的各項要求。

2.2加強環境監督

為保證環境保護能夠落到實處,環境監督管理不么就應當加大監督管理的力度。在開展監督管理工作期間,可以根據養殖戶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促使養殖戶的養殖模式與養殖規模符合生態環境發展趨勢。當然,相關部門還需要加強對規模化養殖基地周邊環境進行監測,保證養殖地空氣質量與水質量。若如發現出現污染比較嚴重的規模化養殖基地,研究分析環境污染產生的因素,若是養殖戶的養殖行為造成環境破壞,就應加強力度進行整頓。促使養殖戶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2]

2.3改善養殖技術

養殖產業屬于傳統型行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方式并未有明顯的改善。傳統養殖模式規律性較強,但是養殖方式很難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對此,為提高養殖的有效性,養殖戶需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通過改善養殖方式來減輕對畜牧養殖對環境的破壞。因此,養殖戶在養殖期間就需要注意處理好動物的糞便。養殖戶在處理動物糞便的時候,可以采用科學的管理機制,從源頭上將動物糞便中的有害物質清除掉。與此同時,養殖戶還需要處理好污水,理應凈水設備,保證水的質量。且利用這種方式還可以有效促進水資源的循環使用,以此減少水體污染。多選用有機肥料,可有效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參考文獻:

[1]翁伯琦,雷錦桂,江枝和,等.集約化畜牧業污染現狀分析及資源化循環利用對策思考[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14(s1):24-32.

第4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增長迅速,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迅速發展新農村的過程中,農村的公路建設項目也是重點之一,那么本文通過現階段農村的公路建設還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帶來的影響、以及國家和政府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等方面做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農村公路建設;環境保護;存在問題

農村公路建設對于國家建設新農村來說是必要做的一項工作,可是,公路的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一些不利傷害的問題也隨即而來,比如破壞土地資源、破壞植被、以及造成水土流失、空氣污染等都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發展重工業已經將生態環境問題忽略了一次,這次萬不可重蹈覆轍,減少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應在保證農村公路建設順利進行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

1現階段農村公路的建設工程

農村的發展狀況在目前看來,公路的建設并不是很好,公路的密度是增多了,然而,由于地方拿出的財力并不足夠,對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導致建設好的公路欠缺質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山體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現象,這樣的后果不但使公路建設得不到一定的成果,也使得生態環境又一次被破壞。另外,我國是個農業大國,主要就是農村龐大的種植業,而現如今對農村公路的不正當建設已經造成了農村土地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國家和政府有必要將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問題重視,從而布局完善的措施對農村公路進行建設。

2現階段農村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

2.1造成對土地使用的影響

土地作為不可再生的重要資源,在農村公路的建設中,一定要先對土地的使用做好規劃,避免對土地的浪費。對于公路的使用來說,建設的每一個建筑物都是對土地的占用,隨著農村的公路密度越來越大,人們在關注到交通的便利的同時也應關注到對土地的占用。因此,對于土地來說,在建設前施工部門的相關人員應通過當地相對應的經濟狀況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來考慮對土地的占用面積的大小。

2.2造成對動植物的影響

在農村建設公路的時候,對森林或者農作物土地的開發是必要的,這就造成了農村綠色植被面積的減少。而森林里一般都棲息著很多小動物,對森林的一部分開發就會導致農村樹木的數量減少,一方面不利于農村的綠化,一方面對生態環境也會造成破壞和損失。

2.3造成對水源的影響

在建設農村公路時,一些施工原料如瀝青等其他高污染物由于下雨或者其他原因流入河流中,就會對農村的水環境帶來毀滅性的傷害,進而可能會影響農村的生活環境;另外橋梁施工也會改變河道,施工完的廢渣也會造成河流的堵塞。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周圍水環境的污染,進一步還會對水中的生物帶來毀滅。

2.4造成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水土流失無疑會是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施工過程中,土地的地形被改變、植被的覆蓋率減少、以及造成土壤一定程度上的松動,這些問題將造成雨季水土的大面積流失。還有施工完后對棄土的隨意填堆都會造成水土流失。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破壞,使農村公路的建設得不償失。

2.5造成對噪音的影響

施工期間各種設施會帶來一定的噪音,例如裝載機、推土機、挖掘機等機器,破壞了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他們產生的噪音給當地的居民和各類動物還有施工人員也帶來了煩躁,造成了人們精神疲憊,使生活效率和工作效率下降。尤其是對公路附近的人們來說,造成的噪音程度更大,還可能會影響當地動物的生活習慣,導致其遷徙到別處,影響繁衍生息。

2.6造成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農村公路建設時,最多的工程就是對土地的開發,在此過程中會造成大量的塵土揚塵對環境的污染,還有施工機械排氣對當地的空氣環境也會帶來很大污染。

3農村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3.1減少對土地的使用

農村公路建設初期應選擇好要建設的路線,結合項目所在的區域的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用地、對農作物土地應盡量避免的原則,合理設置建設公路的地點,減少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力。在施工時,施工車輛應對當地農作物土地做到保護狀態,利用原有的公道,避免臨時開道,應施工機械大多都是大型機械,所以應注意做到避免對土地造成不好的影響。對于施工過程中取土和棄土的時候,應選在荒廢的地方,而且要注意取棄要適度,不影響到生態環境的平衡,而且施工完成后,應對工程用到的土地做以恢復。

3.2避免對水環境的污染

對于含有污染物的公路建設施工材料,存放地點應放在遠離河流、水庫等有水源的地方,以免被雨水沖刷進水源中,并做妥善處理,避免對放置的土地有很大的傷害;另外應對施工的機械經常性的做檢查,避免機械出現漏油,另外應嚴格禁止施工人員將施工垃圾扔進河流中,對河流造成污染;還有項目施工組要將自己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妥善處理,不能造成當地的環境污染,避免排進居住附近水源中。

3.3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要求

在施工中,對取土、棄土的地點有個嚴格的選定,施工時選擇不影響農作為的地方,禁止施工時隨意取棄。對于森林要在施工完畢后做到有取有還,將施工前因施工機械破壞的樹木應給予再次種植,另外,對于施工機械造成的部分土地松動,應再做出加強措施,避免水土流失現象。因此,在建設農村公路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當地的生態環境,防止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避免妨礙農村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同時尊重當地的生活習慣,把影響降到最低。因此,在保證農村公路建設正常順利進行的同時,做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也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4結語

農村公路的建設是新農村發展的必要途徑,總的來說,建設農村公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分為以上幾類,若操作措施不當將會不利于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在此,應提高整個公路施工項目組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但要對施工人員進行行為上的限制,也要讓他們知道對生態環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了解并體會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深入其心;針對不同的施工區域,應施工前先了解當地的環境情況,保證對生態環境最小程度的影響,以及施工完畢后最大程度的恢復。因此說,建設農村公路應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上,在保障最小程度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同時,完成農村公路建設,做好保護生態環境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宋洪遠,金書秦,張燦強.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33~41.

[2]陶玉,閻青,黃帥,劉岳定.公路建設項目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保護措施分析[J].低碳世界,2014(09):17~18.

第5篇

關鍵詞:水利;工程;技術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設必然對生態環境帶采影響。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無論是規劃設計,還是施工及運行管理,都要始終遵循環境保護和生態水利這一基本原則。

1 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1.1正確認識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水利工程是除水害、興水利,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一項工程。從資源的角度來看,水利工程是開發利用資源的工作;而從生態環境的觀點來看,水利工程也是人類通過對水資源的調節、控制以改善生態環境,維持新的生態平衡的工作。水利與生態相聯系就是把水利工程與生態保護問題相結合,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1.2水利工程帶來的問題

當前,我國水利工程面臨著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我們已經或將要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造成水域環境惡化,生態失調,嚴重影響著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健康;二是在流域規劃、河湖治理、興修大量水利工程設施發揮顯著水利效益的同時,改變了環境,帶來了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

1.3生態環境對設計、施工和運行的要求

水利工程技術要求高,建設工期長,一般要經歷規劃設計、施工、運用管理等幾個階段。但不論哪個階段,生態環境監測資料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資料。從規劃設計階段開始,對壩軸線的選擇、水工建筑物的布置、模型試驗、工程設計、工期安排、工程概算等,施工階段中對圍堰建筑、基坑開挖、混凝土澆筑、砂石骨料開采、截流與導流施工期用水,直至工程建成投產,以及各個建筑物的安全管理,科學合理地調度運用,興建前后生態環境因素的變化研究等,都需要提供生態環境因子的各項監測資料和分析成果。因此,生態環境問題直接關系到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質量和工期長短、投資的節約、工程效益的發揮等各個方面。

1.4生態環境檢測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監測不同于一般江河的生態環境監測。它是在一定的地區和范圍、特定的環境和時間內進行的。其針對性強,目的明確,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的工程建設項目、不同的工程進度,都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對水流流向、流態、泥沙運動、水溫結構、水質、底質沉積物及水體生物、現狀與變化趨勢等需作綜合的監測規劃,以適應水利工程建設的需要,以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1.5生態系統的劃分

生態系統的劃分是多種多樣的。一條河流、一個水庫、一個村莊,甚至一塊農田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復雜巨大的生態系統,是由許多較為簡單的、大小不同的生態系統所組成。

生態系統是可變的,人類可以設法改變某些生態系統為自己服務。為此,我們應該研究水利工程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和它的功能,研究水利工程建設建前后的生態平衡條件和演變發展的規律,探討環境因素的改變對生態的影響,以及如何才能創造有利于人類生產、生活的生態環境。

1.6生態系統的可變性

建設水利工程,一般都遵循“除害興利,綜合利用”的原則,而且對人類環境大都有所改、善。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是極其復雜的。這些個關系之間既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制約,有時又互為因果、難以截然分開。

2 對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的要求

2.1規劃設計階段

生態環境應密切結合水利工程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基本保證要有較好的生態環境效益。按照我國現行的有關水利工程設計規范,工作程序分為選點、初步設計、技術設計、施工詳圖等階段。規劃階段的基本工作包括水庫各種特征水位、功能、航運、漁業、環境生態、人群健康、水庫移民、移民區的興建及工業城鎮布局規劃等方面的設計,而這些都需要生態環境監測調查資料作為依據,尤其是要弄清施工前的本來狀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2施工階段

2.2.1施工布局不能使生態環境惡化

水利工程建設,由于施工隊伍龐大,工程施工機械化程度高,因此對施工階段的生態環境應統一規劃,加強管理,嚴防污染大氣、水源和流行疾病的傳播。施工所帶來的噪音、飛塵、煙霧及污水,應采取多種措施,控制其影響。

2.2.2施工開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可低估

水利工程建設期間,需要開發交通、興建碼頭等,工程開挖量大,要防止因開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尤其應注意對資源和生態種群的破環。

2.2.3研究河床覆蓋沖污及污染物的淤積情況

在圍堰布置、水工澆筑、截流等進程中,要了解生態環境因素。如研究河床的抗沖能力時,對河床地質環境、河床河底沉積物等,都要取樣監測,不僅需要了解表層的變化,而且還應掌握深層的變化狀況,為研究環境因子的遷移轉化提供依據。

2.2.4做好保護施工區的景觀環境

水利工程建設施工規模宏偉,場面壯觀,對前來參觀的人員,工地應有專門的接待管理機構,加強對外來人員有關生態環境的宣傳管理。工區應盡量做到文明施工,安全第一,保持具有一定的景觀環境水平。

第6篇

近年來,由于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日益增多,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環境及人文景觀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具有涉及范圍廣、影響因素多等特點,在對生態環境保護呼聲日漸增高的今天,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從實踐來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必須要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前提,這也是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層面很廣,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工程建設過程中對水土和植被的影響。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 最常見到的工程是土層的開挖以及管道線路的開挖,這就造成新土裸露或者一些廢棄的渣土隨意堆置,在流水的長期沖刷作用下,會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或山體滑坡等災害;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敷衍。”大量的水土流失,導致植被遭到破壞。一般而言,一項新的水利水電工程完工后,將淹沒一部分林地且會造成大面積的植被破壞,但最重要的是這些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現象并未引起施工單位和相關部門的重視。

第二,工程建設過程中對水環境的污染。一般而言,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混凝土,同時加上施工人員的生活廢水都會流入周圍的河道內,進而對河水的水質造成嚴重的污染。這種污染分為短期的和長期的,如果單純是混凝土廢水的注入,那就是短暫的和局部的污染,即便不經過相關工藝的治理,也會自動恢復;但如果是由于施工過程中的油污和化學物質污染,則需要嚴格治理,否則將造成嚴重的后果。

第三,工程本文由收集整理建設過程中對大氣和聲環境的影響。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現代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普遍使用大型機械設備,這些機械設備運行時會排放出大量的燃油廢氣。在鉆爆破、開挖、骨料開采以及混凝土攪拌等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粉塵,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同時,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大型機械設備的運行、開挖、山體爆破以及砂石料的破碎都工業環節都會產生嚴重的噪聲污染。雖然施工地點多處在居民稀少的偏遠山區,對居民的生活影響不大,但是會對鳥獸的棲息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應當算是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2.關于加強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的幾點建議

基于以上對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筆者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要實現“雙贏”的目的,就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轉變思想觀念,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業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追求的價值目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一定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快速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本,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可能實現水利水電工程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建立環境影響評價監督機制

除了要從思想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外,還應制定一套科學完善的監督機制,并且要保證其實際可操作性。建立環境影響評價監督機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制定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長期發展規劃。對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而言,說到底就是要開發能源,獲取更多的利益并造福于人類。雖然這種想法值得稱贊,但是絕不能操之過急。能源開發不能只盯著眼前的利益,而是要以長遠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生態環境負責。因此,要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制定一套長期發展規劃,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目標。具體是:對那些居民較少、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較小的河流,可以全面開發;而對那些涉及到多少移民、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河流,可以有選擇地放棄部分河段的開發。總而言之,要嚴格按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長期發展規劃的要求開發新河流,保證各項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都在同一規劃的范圍之內。

第二,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據調查顯示,目前很多地區為了獲取河流開發帶來的經濟利益,而不惜犧牲周圍的生態環境,因此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此行為嚴厲打擊。對于那些不宜進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以及生態功能區等區域,應當劃定需要保護的河段和流域區,通過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對其采取保護措施。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真正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立足點。

第三,逐步完善移民政策。由于河流的大面積開發,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尤其水土流失比較嚴重。頻繁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會產生大量的生態移民,妥善地處理還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也是保障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相處的關鍵一環。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移民既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因此,逐步完善我國的生態移民政策,對于加快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第7篇

【關鍵詞】 生態監測 環境監測 體系

當前,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及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環境問題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問題,而且包括自然環境的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問題,除了常見的各類污染因子外,由于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因素的影響,災害性天氣增加,森林植被銳減,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沙漠化加劇,洪水泛濫,沙塵暴、泥石流頻發、酸沉降等,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這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決環境問題。因此,環境監測要從一般意義上的環境污染因子監測開始向生態監測過渡和拓寬,必須對環境生態的演化趨勢、特點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動態監測,這也是環境監測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1 生態監測的重要性

我省雖然生態環境質量名列全國前茅,但是生態環境仍較脆弱,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其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生態環境狀況仍面臨嚴峻形勢。表現在:江、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惡化呈加速趨勢,江河的徑流量減少,湖庫日趨萎縮;林地、礦產資源的亂砍濫伐、開發不當,致使植被遭到破壞,生態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生物資源總量下降;近岸海域污染嚴重,海洋漁業資源衰退,海岸侵蝕問題突出;畜禽養殖污染、生活污染日益嚴重。工業污染――已經影響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

從環境監測發展歷程來看,目前環境監測是單純的理化指標和生物指標的監測,強調“局部剖析”,只對大氣、水、土壤等中的化學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進行測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態監測既不同于城市環境質量監測,也不同于工業污染源監測,其著眼于“整體綜合”,對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和影響進行測定。側重于宏觀的、大區域的生態破壞問題,具有反映人類活動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的全貌、有機綜合影響的優點。環境保護以減少或避免生態系統的破壞為終極目標,生態質量是環境質量的核心,而環境監測是為環境保護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可以說,開展生態監測可彌補傳統環境監測的不足。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的拓寬,是環境監測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生態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前提,也是環境監測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2 生態監測的含義

2.1生態監測的定義

生態監測是指運用可比的方法,在時間和空間上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組合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及其組合要素等進行系統地測定和觀察的過程,監測的結果則用于評價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為合理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自然保護提供決策依據。

2.2生態監測的類型

根據對象可分為:城市生態監測、農村生態監測、森林生態監測、草原生態監測及荒漠生態監測等。這類劃分突出了生態監測對象的價值尺度,旨在通過生態監測獲得關于各生態系統生態價值的現狀資料、受干擾(特別指人類活動的干擾)程度、承受影響的能力、發展趨勢等。

根據空間尺度可分為: 宏觀生態監測 (研究對象的地域等級至少應在區域生態范圍之內,最大可擴展到全球。宏觀生態監測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圖和專業數據為基礎,采用遙感技術和生態圖技術,建立地理信息系統,同時也采取區域生態調查和生態統計的手段)、 微觀生態監測(研究對象的地域等級最大可包括由幾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生態區,最小也應代表單一的生態類型。微觀生態監測以大量的生態監測站為工作基礎,以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方法對生態系統各個組分提取屬性信息)。

2.3生態監測的特點

生態監測具有以下明顯的特點:綜合性(多學科的交叉,涉及到農、林、牧、副、漁、工等行業)、 長期性(長期監測可能導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發現)、 復雜性(要區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災等;以及人為干擾,如污染物質的排放、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分散性(監測站點的選取往往相隔較遠)。

3 生態監測的內容

生態監測的內容,根據實際需要,具體應開展以下方面工作:(1)對區域范圍內珍貴的生態類型包括珍稀物種以及因人們活動所引起的重要生態問題的發生面積及數量在時間以及空間上動態變化的監測;(2)對資源開發活動所引起的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變化的監測;(3)環境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及其在生物鏈中傳遞的監測;(4)對破壞的生態系統在治理過程中的生態平衡恢復過程的監測;(5)珍稀瀕危動植物種的分布及其棲息地的監測;(6)水土流失的面積及其時空分布和環境影響的監測;(7)人們活動對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監測;(8)水環境污染對水體生態系統包括湖庫、河流和海洋等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監測;(9)主要環境污染物包括農藥、化肥、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在土壤―植物―水體系統中的遷移和轉化的監測;(10)優化治理模式的生態平衡監測;(11)各個生態系統中微量氣體的釋放通量與吸收的監測。

4 開展生態監測的建議

4.1 發揮環境監測體系優勢

環境監測的理論具有廣泛的內容,環境監測的實踐豐富了環境監測體系,要發揮環境監測體系優勢,使其成為開展生態監測工作的基礎保證。

4.2 重視借鑒國外經驗

發達國家對于生態監測已經開展較長時間,而我們才剛起步,基礎差、底子薄,對生態系統規律認識還不夠,生態監測經驗不足,特別需要吸取和借鑒其已有的成功經驗,如一些操作性強的指標、方法和技術路線等。

4.3 合理選擇監測指標

我們現有的監測能力、技術與設備水平有限,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結合本地的特點,從由于經濟發展過快對生態環境形成壓力和影響生態系統變化的因子中,選取易監測、針對性強、能說明問題、對特定環境敏感和屬于污染的因子開展監測,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待今后條件具備時,逐步加以補充、擴展。

4.4 充分利用先進技術

當前許多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還沒有在環境監測體系中發揮作用,如三S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并廣泛得到應用,要使其和生態監測密切結合,并以最少費用獲得必要的生態環境信息,在環境監測體系中發揮效用。

5 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開展生態監測是環境監測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必然趨勢和要求,這一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將更深層次地為環境管理和決策部門服務,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營造良性循環、天地人和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白璐,陳帆等.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培訓教材.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第8篇

關鍵詞頁巖氣開發;評價指標體系;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生態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X37;TE99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7-0137-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17

我國頁巖氣儲量巨大,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能源局預測,頁巖氣可采量大約為36×1012 m3[1]。如此豐富的頁巖氣資源,其有效的開發對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可大大緩解資源壓力。頁巖氣開發項目不同于一般的建設項目,它屬于生態影響和環境污染型項目,具有區域廣、環境影響范圍大等特點[2]。大規模的開發頁巖氣會對大氣環境、土地資源、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及周邊環境產生影響[1,3-4]。頁巖氣的開發對調整我國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應當優先考慮其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建立明確科學的環評指標體系,為頁巖氣開發的良性循環發展保駕護航[3,5-6]。頁巖氣開發生態環境評價是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進行等級評判,評價結果是頁巖氣開發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決策依據,可幫助從源頭減少空氣和水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壞,鉆井液漏排,井噴及地震的發生[6]。在此背景下,研究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科學的環評指標體系,建立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定量評價模型,對我國在頁巖氣開發過程中處理好生態環境和資源的關系具有重大的參考和現實意義。

1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研究了在頁巖氣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環保開發的評價指標體系及環境影響的防范措施。如我國頁巖氣開發水污染防治法制不足,需借鑒美國經驗,提出完善我國頁巖氣開發水污染防治法制措施和環境監管措施 [7-8]。在頁巖氣開發過程中,返排液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9]。葛秀珍[10]總結頁巖氣開發關鍵技術,并指出頁巖氣開發對環境影響的潛在因素。董普[3]考慮了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并結合頁巖氣開發的大背景,提出了頁巖氣環保開發的評價指標體系。劉琛[11]分別從選址、技術、工程及檢測方面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及防范措施。孫增芹[12]從低碳視野下強調在構建頁巖氣法律過程中要重塑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強化公眾參與度,構建排污交易制度,嚴格法律責任。孫仁金[13]綜合環境影響,構建頁巖氣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及評價確權。李志學[14]從油氣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政策。Sun等[15]借鑒美國經驗,提出頁巖氣開發造成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方法。以上研究都是從定性角度描述頁巖氣開發環境影響的防范措施,目前仍然缺乏從定量方面評價頁巖氣開發對環境影響的方法。

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頁巖氣大規模商業性開采的國家,隨著頁巖氣開發規模的不斷加大,其引發生態環境的爭議越來越多。近十年來美國在水力壓裂開采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對監管和防控頁巖氣開發過程中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積極探索,十分重視頁巖氣開采的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是一個多因素的非線性復雜分類問題。關于多因素的復雜非線性問題的研究目前有系統聚類法[16]、模糊推理和層次分析相結合的方法[17]、人工神經網絡法[18-19]、灰色聚類模型[20]、模糊聚類分析法[21]等。然而系統聚類、模糊推理和層次分析在權重確定的問題上存在人為任意性;神經網絡需要相當大的樣本數據,易陷入局部極小點,且網絡結構還需要確定[22];模糊聚類在描述分類指標空間與類型空間之間的非線性關系上具有一定的困難[23]。

邢文婷等: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模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7期投影尋蹤分類也是一種處理多因素復雜非線性問題的統計方法[24],投影尋蹤聚類模型在聚類、優選和因素評價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25-27]。然而投影尋蹤聚類模型中密度窗寬的取值是基于試算或經驗判斷的,存在較大的主觀性。針對上述問題,倪長健結合動態聚類思想,提出了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模型,該模型在實際問題中得到較好的應用[28-30]。雖然如此,該模型采用線性投影,其對應的特征值不能較好地反映事物發展的過程[31]。

基于此,本文采用“壓力-狀態-響應”框架模型,建立了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并將投影尋蹤和動態聚類相結合的思想引入到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建立了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評價模型,采用蟻群算法求解模型。結合全局最優經驗指導和信息素交流兩種方式,來改進蟻群算法和維持蟻群的多樣性,以得到最佳的聚類結果。另外以四川威遠頁巖氣區塊為例進行實證分析。以期通過一定的指標客觀科學地描述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同時也為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新方法。

2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2.1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框架

董普[3]指出頁巖氣特殊的開發方式造成其環評難度比常規天然氣大,將頁巖氣開發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六個層次(大氣環境、水環境、固體廢物、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另外在這六個層次下又設28個指標。該評價指標體系層次模糊,沒有清晰地表明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共同提出“壓力-狀態-響應”概念框架,能清晰地描述影響因素間的因果關系,具有較強的合理性和針對性[32]。本文采用“壓力-狀態-響應”框架來構建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包括4個層次: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指標層。其中,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為目標層,壓力、狀態、響應為準則層,要素層包括大氣環境壓力、水環境壓力、土壤環境壓力、資源壓力、生態環境狀態、資源利用狀態、生物多樣性狀態、水土保持狀態、生態響應、環境響應、經濟社會響應;指標層為要素層的進一步細分。所構建的概念框架如圖1所示。

2.2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的遴選與確立

按照實用性、可比性、科學性和可定量性的原則對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進行遴選。首先通過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2-3,6-7,33],選出使用頻率較高的32個指標如表1所示。

結合頁巖氣開發的大背景,從理論分析,根據頁巖氣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進行綜合考慮,對遴選出的評價指標進行初次調整,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然后結合專家打分,對初次挑選出的指標的重要性和獨立性進行評判,篩選出使用頻率較高的指標。通過專家打分法最終得到19個指標,見表1。

3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模型

3.1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的方法原理

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模型是采用曲線投影的方式,根據投影尋蹤的思想建立的模型,將高維數據空間向低維數據空間進行投影,通過分析低維數據空間的投影特征來研究高維數據特征。與一般的投影尋蹤聚類模型相比,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模型能更好地反映事物的變化過程。另外,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模型不受樣本容量的限制,且能同時確定最佳的聚類結果和聚類數,這有利于提高計算的客觀性[30-31]。

3.2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模型

假設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為xij(i=1,2,3,…,n;j=1,2,3,…,m,n為樣本個數,m為評價指標個數)。本文采用投影尋蹤和動態聚類相結合的方法,并引入曲線的投影方式[31],來構建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定量評價體系。

3.2.1數據標準化

由于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的數值范圍和量綱不完全相同,為消除量綱影響,因此,要對各項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對于越小越優型指標

xij=xjmax-x0ijxjmax-xjmin(1)

對于越大越優的指標

xij=x0ij-xjminxjmax-xjmin(2)

其中,xjmax,xjmin分別表示第j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的樣本最大值和最小值;x0ij為第i個樣本第j個指標的初始數值(i=1,2,3,…,n;j=1,2,3,…,m)。

3.2.2曲線投影

用雙曲正切函數來描述環境要素變化過程是合理的[34]。雙曲正切曲線的特點是先緩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后逐漸穩定,用來描述事物發展的過程,有著廣泛的應用[35]。雙曲正切函數

y=1-e-x1+e-x=ex-1ex+1(3)

設為m維投影方向的單位向量,其分量為a1,a2,…,am分別為m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并有∑mj=1a2j=1,且滿足-1≤aj≤1。

則曲線的投影特征值可表示為

zi=e∑mj=1ajxij-1e∑mj=1ajxij+1(i=1,2,3,…,n)(4)

3.2.3投影動態聚類指標的構建

采用動態聚類方法[34]構造新的投影指標。雙曲正切函數曲線的投影特征值序列為z1,z2,z3,…,zn,其評價等級為p(p≤n)。t(t=1,2,3,…,p)表示第t類的樣本投影特征值的集合,有

t={zi|d(At-zi)≤d(Ah-zi)}

h=1,2,3,…,pt≠h

其中,d(At-zi)=|zi-At|,d(Ah-zi)=|zi-Ah|,At,Ah分別表示第t和h級的聚核,這里假設聚核為單調遞減函數。

用類內的長度和表示類內樣本的聚集程度,即

d()=∑pi=1[max(t)-min(t)]

這里d()越小表示類內樣本的聚集度越高。

樣本間的離散程度可用樣本間的分散度表示,即

s()=∑i,k∈n,i≠k|i-k|

s()越大表示樣本間分散度越高。

投影尋蹤動態聚類的思想就是要求類內樣本盡量聚集,類間樣本盡量分散。據此,定義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指標為

Q()=s()-d()(5)

3.3生態環境評價優化模型

Q()取值越大,越能滿足投影尋蹤動態聚類的思想,得到的聚類結果和聚類數就越好。當Q()取得最大值時,能同時實現類間樣本盡量分散、類內樣本盡可能聚集的目的,即Q()取得最大值時,可以得到最能反映數據特征的最優聚類結果和最優投影方向向量。因此,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定量模型可以描述為以下的非線性優化問題

maxQ()

s.t.∑mj=1a2j=1

-1≤aj≤1(6)

4實證分析

以四川威遠頁巖氣區塊氣田開發工程為評價對象。威遠頁巖氣區塊位于四川省威遠縣、榮縣、資中縣、內江市、自貢市境內,有利開發區面積4 216 km2,已探明儲量為3×1011 m3。自2007年3月起,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就開始探索開展頁巖氣的開發,并在長寧-威遠區開鉆氣井40多口。2012年3月,國家能源局批準設立四川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該地頁巖氣資源豐富,是中國頁巖氣開發的核心區域之一。另外,中國的頁巖構造含有達到有害濃度水平(1%或更多)的硫化氫,四川威遠區塊頁巖氣所含硫化氫濃度約為0.8%-1.4%。根據表1中的評價指標來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2010-2014年為監測年,并對統計數據作無量綱化處理,見表2。參看行業、國家及地方標準確定了優(1級)、良(2級)、中(3級)、差(4級)和極差(5級)5個級別的評價標準,見表3。

本文在每個等級標準的級別范圍內隨機生成10個樣本,即將5個等級標準擴展為50個樣本序列。根據生成的各級樣本數據,建立威遠頁巖氣區塊2010-2014年基于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方法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模型,其中n=50,m=19,p=5。用改進的蟻群優化算法求解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非線性評價模型,計算得到最大投影函數值maxQ()=1.814;最優投影方向向量=(0.199 8, 0.226 3, 0.274 0, 0.318 9, 0.128 6, 0.235 3,0.022 2, 0.333 3, 0.343 5, 0.375 3, 0.059 6, 0.036 3, 0.199 9, 0.281 3, 0.076 6, 0.055 0, 0.329 2, 0.215 6, 0.045 1);5個評價等級標準的投影特征值范圍,見表4。根據最優投影方向向量計算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樣本的投影特征值,并參照評價等級標準的投影特征值范圍可知,在5個監測年份中,2010年,2011年和2014年屬于差類(4級),2012年和2013年屬于中類(3級),其結果同列于表4。

頁巖氣開發初期由于開發技術不先進,環保投資不高及環保意識不強造成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嚴重。隨著學習借鑒美國開采頁巖氣的經驗和先進的方法,并結合我國特殊的地質條件和氣藏特征,我國開發頁巖氣的技術也進一步提高,技術的提高和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使得一些環境問題得到了改善。但隨著開發時間增加,開采難度加大,會產生更多更大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應加快頁巖氣開發技術創新,并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產氣量的穩定增加,將是威遠頁巖氣區塊面臨的一個難題。

最優投影方向向量是單位向量,其各個分量的平方和為1。a21,a22,a23,…,a2m作為指標的權重,能反映各個指標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在對最優投影向量進行平方后,發現X3,X5,X14,X15,X16,X23,X27這7個指標的權重較大,見表5,即這四個指標對評價體系的影響程度較大,可見它們是威遠頁巖氣區塊頁巖氣開發對于生態環境影響的表2四川威遠頁巖氣區塊生態環境統計數據預處理

重要因素,其它指標為一般的影響因素。需要指出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對威遠頁巖氣區塊頁巖氣開發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影響程度雖然不同,但在二者之間不存在絕對性,如在不同的頁巖氣區塊,影響因素對評價體系的影響程度也將不同。

綜上,本文引入曲線投影的方式,結合投影尋蹤方法和動態聚類方法,提出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優化模型是基于樣本各指標的曲線投影和動態聚類方法尋找最佳投影方向,其思路清晰、明確。實例應用表明,利用該模型對頁巖氣開發造成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是切實可行的;另外,該模型具有較好的類間分離性和類內聚集性,為多因素環境評價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5結論與政策建議

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是一個多屬性、多因素的評價過程。本文考慮頁巖氣開發技術的特殊性(水力壓裂技術)及開發過程中不確定的因素較多的特點,參閱大量文獻、行業規范和國家標準,將曲線投影尋蹤動態聚類評價方法應用到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優化模型,用改進的蟻群算法加速了投影尋蹤的實現過程,減少了尋優的工作量,克服了傳統投影尋蹤方法編程困難、計算復雜的缺點。對四川威遠頁巖氣區塊2010-2014年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評價,綜合結論有以下幾點:

(1)在“壓力-狀態-響應”模型框架下,運用專家咨詢法,確立了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

(2)曲線投影尋蹤動態模型作為一種數據分析方法,對非線性、非正態和高維數據有較強的處理能力。該模型對樣本容量沒有嚴格的要求,且有效地避免了由經驗確定指標權重的不足,具有計算簡便的特點,該方法為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開創了一條新途徑。

(3)威遠頁巖氣區塊,在2010年、2011年和2014年的生態環境屬于差類,2012年和2013年屬于中類。頁巖氣開發初期,開發技術落后,再加上環保投資不高及環保意識不強,造成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嚴重。隨著學習借鑒美國的經驗,同時結合我國特殊的地質條件和氣藏特征,頁巖氣的開發技術進一步提高,還有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威遠頁巖氣區塊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有效的遏制。隨著開發時間的越長,開采難度越大,將會產生更多更大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一結果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符,為頁巖氣開發區域的生態環境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科學基礎。

(4)植被覆蓋率、空氣質量優良率、地表水質達標率、廢水排放量、公眾對環境的滿意度、二氧化硫和廢水排放量達標率這七個指標對生態環境評價的影響較大。這個結果揭示了雖然威遠地區頁巖氣勘探開發工作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但井場建設造成大面積植被破壞,地表易受到侵蝕,易出現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植被覆蓋率對生態環境作用較大;水平井鉆井和水力壓裂技術需消耗大量水資源,對當地居民生活、生產帶來困擾;壓裂液含有化學添加劑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隱患,廢水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井場建設、水平井鉆井和壓裂過程中產生很大噪聲,影響居民身心健康;甲烷泄露、二氧化硫排放等會對空氣造成嚴重影響。

以上結論對在頁巖氣開采的過程中國家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提供了啟示:第一,政府部門在制定環保政策時,應將頁巖氣勘探開發納入生態環境評價體系中,加快制定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同時建議對井場區域的空氣、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實時檢測,及時叫停不合格項目。另外對頁巖氣開發區域的居民進行環境的滿意度問卷調查,并對環境影響居民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第二,加強國土資源部、能源局和環保部等部門間的協作溝通,政府應明確監管責任,制定大氣、土壤和水體污染物控制標準,加強環境監測力度,并嚴格監督企業的執行情況;第三,地方政府應公開頁巖氣開發區域環境監測信息,減少公眾擔憂;第四,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鼓勵污染治理技術和水平井清潔壓裂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加強研究單位和企業的合作,針對頁巖氣壓裂液成分的特征,設計高效的治理措施。

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以求對生態環境的評價更加科學系統。如能運用更多的方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評價,并進行方法間的對比分析,則頁巖氣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結果將會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郭小哲, 周長沙, 崔明明, 等. 頁巖氣開發過程中的環境問題探討[C]// 2013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第八卷), 2013:6824-6826.[GUO Xiaozhe, ZHOU Zhangsha,CUI Mingming, et al.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C]// Academic annual meeting of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Society(eighth volume), 2013:6824-6826.]

[2]王亞運, 柯研, 周曉珉,等. 頁巖氣勘探開發過程中的環境影響[J].油氣田環境保護,2012, 22(3) : 50-53.[WANG Yayun, KE Yan, ZHOU Xiaomin,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during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oil & gas fields, 2012, 22(3) : 50-53.]

[3]董普, 賈冬冬. 我國頁巖氣開發環境保護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23(5):71-73.[DONG Pu, JIA Dongdong. 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hale gas exploitation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5):71-73.]

[4]彭民,楊洪波,李玉喜,等.頁巖氣資源開發的環境影響研究綜述[J].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5,31(3):327-331.[PENG Min, YANG Hongbo,LI Yuxi, et al. Research summary of shale gas resources development impact on environment[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31(3):327-331.]

[5]金吉中, 梅緒東, 張思蘭, 等. 頁巖氣開發環評與 “三同時” 管理及建議[J]. 環境影響評價, 2015, 37(4): 47-50. [JIN Jizhong, MEI Xudong, ZHANG Silan, et al. Proposal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three simultaneous’ system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2015, 37(4): 47-50.]

[6]周志恩, 方維凱, 陳敏, 等. 頁巖氣開發環境影響評價探討[J].環境影響評價,2015,37(6):62-67. [ZHOU Zhien, FANG Weikai, CHEN Min, et al.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shale gas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2015,37(6):62-67.]

[7]張建良,黃德林.我國頁巖氣開發水污染防治法制研究:對美國相關法制的借鑒[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5,28(2):60-64.[ZHANG Jianliang, HUANG Delin. Research on the legal institutions with regard to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in China: reference of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of the U.S.A[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2015,28(2):60-64.]

[8]FENG L, XING Y, WANG J, et 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the U.S. shale gas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and regulatory issues[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2, 32(9):102-105.

[9]VENGOSH A, JAHKSON R B, WARNER N, et al.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isks to water resources from unconventional shale gas development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15): 8334-8348.

[10]葛秀珍.頁巖氣開發技術及其對環境的潛在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24(3):260-263.[GE Xiuzhen. Shale gas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3):260-263.]

[11]劉琛,王洪建,霍君英,等.“頁巖氣革命”背后的潛在環境災害風險及防范措施[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4):73-75.[LIU Chen,WANG Hongjian,HUO Junying, et al. Potential risks of environmental disaster In ‘shale gas revolution’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4):73-75.]

[12]孫增芹, 韓穎.低碳視野下我國頁巖氣法律制度構建研究[J].生態經濟, 2015, 31(4): 43-46.[ SUN Zengqin, HAN 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shale ga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J]. Ecological economy, 2015, 31(4): 43-46.]

[13]孫仁金, 汪振杰.頁巖氣開發綜合環境影響評價方法[J].天然氣工業, 2014, 34(12): 135-141.[SUN Renjin,WANG Zhenjie. Integrated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4, 34(12): 135-141.]

[14]李志學, 劉偉.油氣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及其治理政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25(5):21-25.[LI Zhixue, LIU Wei. O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ed management policy[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25(5):21-25.]

[15]SUN R, WANG Z. A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J]. Natural gas industry B, 2015, 2(2-3):203-210.

[16]許榕. 大氣環境檢測優化布點的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 1994, 10(5):1-3.[XU Rong.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detection[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China, 1994, 10(5):1-3.]

[17]YANG M, KHAN F I, SADIQ R. Priorit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offshore oil and gas operations: a hybrid approach using fuzzy inference system and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 Process safet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 89(1):22-34.

[18]李祚泳. 環境監測優化布點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J].中國環境科學,1997, 17(1):27-29. [LI Zuoyong.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optimiz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ites[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7, 17(1):27-29.]

[19]楊建強, 羅先香.流域水資源豐富度評價的自組織神經網絡模型[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2000, 16(2):45-47.[YANG Jianqiang, LUO Xianxiang. Model of selforganizing neural net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watershed water resource abundance[J]. 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 2000, 16(2):45-47.]

[20]田錫堂.流域水資源豐富度評價的灰色聚類分析[J].經濟地理, 1996, 10(2):215-220.[TIAN Xitang. Grey cluster analy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watershed water resource abundance[J]. Economic geography, 1996, 10(2):215-220.]

[21]王志良, 邱林,梁川,等.基于模糊聚類分析的水資源分區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01, 22(2):7-10. [WANG Zhiliang, QIU Lin,LIANG Chuan,et al. Research on water resource partition based on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2001, 22(2):7-10.]

[22]陳守煜, 李慶國.一種新的模糊聚類神經網絡及其在水資源評價中的應用[J].水利學報, 2005, 36(6):662-666.[CHEN Shouyu, LI Qingguo. Fuzzy clustering neural network and application to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5, 36(6):662-666.]

[23]羅先香, 鄧偉.基于ART理論的自組織神經網絡模型在水資源分類中的應用[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 2001,31(1):54-57.[LUO Xianxiang, DENG Wei. The application of selforganizing neural network model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RT in water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31(1):54-57.]

[24]FRIEDMAN J H, TUKEY J W. A projection pursuit algorithm for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J]. IEEE trans on computer, 1974, 23(9) : 881-890.

[25]張欣莉, 丁晶, 王順久.投影尋蹤分類模型評定相似流域[J].水科學進展,2001,12(3): 356-360.[ZHANG Xinli, DING Jing, WANG Shunjiu. Projection pursuit algorithm for exploratory analogy basin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1, 12(3): 356-360.]

[26]ZHAO J, JIN J, GUO Q, et al. Dynamic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flood disaster on a projection pursuit cluster and its application [J].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risk assessment, 2014, 28(8):2175-2183.

[27]WANG S J, ZHANG X L. Projection pursuit dynamic cluste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 protection, 2010, 2(5):449-454.

[28]倪長健, 王順久. 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模型及其在天然草地分類中的應用[J].安全與環境學報, 2006, 6(5):68-71.[NI Changjian, WANG Shunjiu. New model for projection pursuit dynamic clust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lassifying natural grasslands [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06, 6(5):68-71.]

[29]王順久,倪長健.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模型及其應用[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2009, 41(1):178-180.[WANG Shunjiu, NI Changjian. A projection pursuit dynamic cluste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9, 41(1):178-180.]

[30]倪長健, 王順久. 投影尋蹤動態聚類模型及其在地下水分類中的應用[J].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6, 38(6):29-33.[NI Changjian, WANG Shunjiu. Projection pursuit dynamic cluste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roundwater classification[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2006, 38(6):29-33.]

[31]倪長健.基于曲線投影動態聚類模型的大氣質量監測布點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 2010, 26(4):16-19.[NI Changjian. Study on the atmosphere qulity monitoring sites based on curve prjection dynamic cluster model[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2010, 26(4):16-19.]

[32]TONG C. Review o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research[J].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0, 13(4): 53-55.

[33]張力軍, 張鵬國, 費良軍. 油氣田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011, 42(5):600-605.[ZHANG Lijun, ZHANG Pengguo,FEI Liangjun. A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on petroleu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 42(5):600-605.]

第9篇

基本概念的界定

預警即對危機和危機狀態的事先警告、提醒人的注意的意思[4]。預警思想來源于軍事,19世紀末期被應用于宏觀監測和調控,隨著衛星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運用,20世紀80年代開始廣泛應用于災害監測,隨著系統科學、3S技術、計算機的發展和全球生態環境惡化、資源和糧食短缺等問題的形勢日趨嚴峻,科學預警思想和方法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并開始應用于農業環境監測、農業生態預報、農業資源監測和糧食安全等問題。

環境預警(environmentalwarning)就是對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的逆向演替、退化、惡化進行監測并及時報警。它具有先覺性、預見性的預測和警示功能,在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的演化趨勢、方向、結果、速度、等方面發揮警覺作用[5],對環境生態系統的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服務具有重要意義。環境預警系統是對一定時期內的環境現狀進行預測分析并作出評價,用以確定環境質量變化的趨勢、速度,以及發展變化的限度的時間等,按需要實時的給出變化和惡化的各種警戒信息及相應對策[6]。可見,環境預警就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狀態的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綜合預測和評價;強調生態環境質量變化速度預測;應是在多種不同時空尺度下的多目標的動態預測和評價;需要對區域生態環境狀態及時做出危害性變化和惡化速度的警告。狹義的生態環境預警僅是指對生態環境可能出現的危害和危機的警報,而廣義的預警則涵蓋了生態環境安全的維護,即從發現警情,分析警兆,尋找警源、判斷警度以及采取正確的方法將警情排除的全過程[7]。

我國生態環境預警現狀

1991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首次對生態環境預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進行了闡述,提出了運用區域持續發展能力(承載力、穩定性、緩沖力、生產力和調控力)作為區域生態環境預警的綜合指標,建立區域生態環境預警體系。1992年中國科學院陳治柬、陳國階對相關的生態環境預警的理論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建立了不良狀態生態環境預警、惡化趨勢生態環境預警和惡化速度生態環境預警的數學模式,同時給出了三峽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生態環境預警與環境影響評價[8];1996年北京大學的許學工運用生態交錯理論,提出了“生態潛在指數(E)”的計算公式,并利用此運算模型對黃河三角洲區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估和預警;1999年陳國階等對生態環境預警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研究,對生態環境預警相關的概念作了概述,對生態環境預警類型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生態環境預警定量評價的數學表達式。2000年西安統計學院的李俊紅等對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進行了探討,并建立了生態環境預警指標體系[9],對我國的統計工作的發展和生態環境預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02年西安統計學院的顏衛中對生態環境預警體系作了研究,更加豐富了生態環境預警的評價體系[4]。總體說來,雖然不斷有一些成果問世,但是還比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科學的生態環境預警系統理論,特別是對的研究固定區域的監測和預警工作尚待開展。伴隨地理信息科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集成基礎信息以及環境風險預警模型,為構建由人機交互界面、決策支持層、專題應用層以及基礎信息層組成的環境風險預警系統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實現環境風險快速分析模擬和智能決策支持指明發展方向,風險預警的速度、智能化和有效性將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環境風險預警系統的研發主要是由“十一五”期間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技術系統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和國家“863”計劃“網絡化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警系統研究”項目等資助[10]。目前,大量有關環境風險預警系統設計開發原則、框架的探討與研究已由環境科研工作者開展,并且一些環境風險預警系統研發以及應用的成功案例也同時積累。海上溢油的漂移擴散、性質變化能夠由“大連海域溢油模擬信息系統”和“珠江口區域海上溢油應急預報信息系統”快速準確地預測模擬并可視化顯示;區域環境風險管理決策過程方法探索的運用了地理信息技術,形成了長江(江蘇段)沿江開發環境風險監控預警系統[3];松花江污染應急決策支持系統在ArcGIS平臺上運用了WebGIS技術,實現了對松花江污染事件的動態模擬、預警和決策支持;通過“重大污染事故區域預警系統”項目[11],大連市環境信息中心開發出預警軟件,多種信息已能夠及時提供給應急指揮者,一套合理的工作流程也已形成。

綜上所述,中國已經開展大量研究環境風險預警系統的工作。但是在研究和應用環境污染事件預警平臺方面依然相對薄弱,尤其是在支撐硬件的設備和技術等方面無法應對污染事件進行預警的實際需求,從而針對污染事件的有效預警無法真正實現。一系列共性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已經寄托在“863”計劃重大項目“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技術系統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上面,期望能夠取得突破。尤其近10年來,環境監測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監測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目前依托各類環境監測網的分級業務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以自動監測為基礎的常規指標監測技術裝備體系初具規模[12],國家環境標準樣品已建立230多種、國家環境監測技術標準與規范已建立440多種,以及部門和行業的技術方法標準以建立數百種。

每年多種環境監測報告,2399個環境監測站已由環保系統建立,5萬人的環境監測隊伍已組成。以上數據表明,環境監測事業已經具備了進一步深化發展和實現歷史性轉變的基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環境監測長期滯后于環境管理發展的需求,環境監測管理相對薄弱,環境監測的基礎性和支撐性地位還不牢固,環境監測本身依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諸如:網絡體系不健全、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專業人才資源匱乏、技術裝備能力亟待提高以及環境監測信息統一平臺尚未建立,這些問題制約著我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發展。因此,加快推進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既是環境監測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環保歷史性轉變、探索環保新道路的迫切要求。

構建環境預警保障體

各級環保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堅定不移地推進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保廳(局)要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綱要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貫徹落實綱要的實施方案,層層分解任務,責任落實到人,資金落實到位,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發揮全國環境監測的整體合力。協調好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監測機構與監測管理部門、各級監測站三種關系,加強對監測機構的管理和技術指導,理順環境監測的行政管理體制,規范運行機制以及社會監測機構和企業的監測行為。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加大對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和運行保障的投入,將環境監測工作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把環境監測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環境監測事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保廳(局)要積極開展自查,環境保護部對本建設綱要的實施情況進行年度監督檢查,確保各項重點建設任務的組織實施。#p#分頁標題#e#

研究展望

第10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 生態環境 城市宜居水平

在現代城市擴建、改建腳步不斷加快的今天,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了影響城市宜居水平、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現代城市規劃與發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規劃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如何協調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生態環境的關系是城市規劃部門面臨的首要問題。針對這一現狀,相關科研機構與管理部門加快了城市規劃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研究。以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指導城市規劃工作,進而實現城市規劃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目的,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在傳統城市規劃中,過多的關注如何解決城市用地緊張問題。這一現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對周邊的擴張與規劃,進而使得城市周邊濕地、自然環境等收到了影響。隨著近年來城市內澇等問題的出現,城市周邊濕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針對傳統城市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加強對以往經驗與不足的分析。同時,利用現代生態環境保護理論指導城市規劃建設工作,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二、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科學分析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發展中,城市生態環境構建理論的重要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分析成為了現代城市規劃工作開展的前提與基礎。城市規劃建設活動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原有生態環境以及生態平衡產生影響,其需要在城市規劃中更多的考慮規劃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現代生態環境理論為基礎、以城市規劃發展目標為重點,科學的開展城市規劃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得到緩解,使城市規劃工作中更多的關注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了解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促進城市規劃的科學開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首先對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進行調查。以此為基礎指導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指導城市規劃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與理論的應用。立足與城市生態環境基礎現狀、關注城市規劃需求,以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為中心實現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三)針對現有城市建設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

針對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運用的重要性,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對現有在建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在原有城市江邊、湖邊的休閑建筑中加強環境保護設施的運用,同時注重植被保護設施的設置,減少人員活動對水環境及植被的影響。另外,在城市會現有建設工程中,還應注重植被景觀、綠化等配套工程的設計與應用。將生態環境理論切實落實在城市建設與規劃工作中,促進城市會話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四)以生態環保理論指導城市規劃工作,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現代城市規劃中,應以生態環保理論為中心指導城市規劃工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構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從政策導向以及政府引導入手。使城市規劃設計單位的設計人員將生態環保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核心,從宜居環境的改善入手、運用景觀設計、生態環保技術等實現城市的科學規劃。例如:增加高層建筑設計應用、減少對周邊濕地等環境的征用。增加現代城市節能住宅小區的規劃、注重城市道路規劃、注重城市綠化設計等,以此構建節能減排城市環境,實現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目的。

三、注重城市基礎設施中生態環境理念的運用,促進城市規劃及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在現代城市基礎設施的設計與建設中,城市規劃部門應注重節能技術以及綠色環保技術的運用,以此促進城市規劃及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中鏤空步道板與植草技術的運用進行露天停車場的規劃與設計。以此提高城市綠化面積,促進生態環境與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時,注重老城區改造過程中綠化工作的開展、注重原有面積中綠化工作的開展。以垂直綠化、垂直幕墻等城市基礎設施改造,促進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生態環境的改善。

四、結論

綜上所述,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應針對城市建設發展需求以及人們對宜居環境的需求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理論的運用。以生態環保理論為中心進行城市規劃工作,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過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使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煤礦;建設;作用

中圖分類號:TD82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種有效和科學的評價方法,能夠比較準確的判斷煤礦建設是否合理,采用環境影響評價法來評價煤礦建設工作,將能夠促進我國煤礦建設健康發展。

二、煤礦建設項目的特點

相對于其它工業建設項目而言,煤礦建設項目有以下特點:

1、環境影響時間長。煤礦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一般按照建設期、運營期和服務期滿三個時期進行分析。

2、煤礦建設活動屬礦產資源開發,所處地區多與自然資源所在地交織一起,一切生產過程都牽動生態系統,所以煤礦建設對周圍環境影響特征主要體現在以生態破壞為主,兼有環境污染問題。

3、煤礦建設項目的選址主要受煤炭資源的賦存地點和條件所決定。從全國范圍看,煤礦建設項目的選址大多在偏遠山區,這就產生了以下兩個特點:

(一)受煤礦建設影響的群體是村民。

(二)由于項目廠址的偏遠,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容易被人們忽視。

三、煤炭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煤炭開采對生態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煤礦生產排污對生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對生態的影響,如鍋爐煙氣、儲煤場揚塵、煤炭加工粉塵、礦井水、煤矸石等;二是煤炭開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對生態環境的直接破壞。在上述環境影響因素中,廢氣、廢水、廢渣對生態的影響屬于污染生態影響,地表沉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屬于非污染生態影響。可見,煤礦生產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相比之下,地表沉陷對生態的影響更顯著,更能反映煤礦生產的影響特征。其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地下水、土壤和植被的破壞,從而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生產能力降低,植被覆蓋率減小,水土流失量增加。

四、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級和范圍

1、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等級確定

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一非污染生態影響》(HJ/T19-1997),根據項目對生態影響程度和范圍的大小,將生態影響評價工作劃分為1、2、3級。

在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首先是確定評價等級,按評價的要求選擇出1-3個主要評價因子,然后根據表1方法分級,其要點是:對采煤造成直接影響的區域進行初步分析,選擇出1―3個主要評價因子,然后根據該生態因子變化的程度和范圍進行工作級別劃分;在選擇的因子大于1時,根據評價級別高的因子確定其工作級別。(表1)

表1生態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劃分

2、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確定

確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因子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關系是劃定評價范圍的原則和依據,非污染生態影響評價的范圍主要根據評價區域與周邊環境的生態完整性確定。

(二)對于1,2,3級評價項目,要以重要評價因子受影響方向為擴展距離,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

除此之外生態影響評價的范圍還應該包括:直接作用區,指生態系統可能受到采煤直接影響的區域;間接作用區,指煤炭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因子變化通過生態環境運輸、食物鏈轉移等產生間接影響的區域;對照區,為了對比和提供某些背景資料而選擇的與評價區自然生態條件相似的其它地區。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主要是直接作用區和間接作用區。評價區域的大小與評價區域周邊環境的生物、生態多樣性及完整性有關。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運行特點和生態環境功能都是在較大的時空范圍內才能完全和清晰地表現出來,因此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時空范圍宜大不宜小。

在實際工作中,確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①地表水系特征。要能說明地表水系特征、地表水功能及使用情況、采煤的影響范圍和主要影響因素、流域內敏感的生態目標等。

②地形地貌特征。特征較為簡單的如平原或微丘陵地區,生態系統的相似性一般較高,調查范圍可選擇直接影響區域:特征較復雜的如山地丘陵區,可以選擇山體構成的相對獨立或封閉的地理單元為評價范圍,但沿著河道或溝谷等廊道應適當延伸。在水陸交接處,調查范圍應沿岸延伸到相鄰的其他功能區。

③生態特征。要能說明受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完整性。特殊生境如濕地、紅樹林、保護區等應視為獨立的生態系統而進行全面的調查。此外,采區或影響的生態系統物流的源與匯、生態環境功能也應列為調查與評價的范圍。

④采煤的特征。采煤過程中地質構造對生態環境影響很大,因此,評價范圍的確定要考慮到地質因素。

五、環境影響評價在煤礦建設中的作用

煤炭工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一般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環境現狀監測、試驗和類比調查,力求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建設項目在礦井建設期、運營期對環境的影響情況,并對礦井開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分析,按照環境保護目標的要求,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論證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對可研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行分析論證,并根據評價結論,提出科學、經濟、合理、可行的環境保護措施,為決策部門和建設、設計單位提供依據。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保證煤礦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合理的經濟布局是保證環境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則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環境影響評價將從礦井建設所在地區的整體出發,考察礦井井口和工業場地位置、場外公路和地面鐵路專用線走向、工業場地平面布置的不同選址和布局對區域整體的不同影響,并進行比較和取舍,選擇最有利的方案,保證建設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并分析與國家產業政策及區域環境功能區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項相關規劃的相容性,得出選址的環境可行性結論。因此環境影響評價可保證礦井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國是煤炭消費大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價格上漲以及煤炭需求的增長,吸引了各大礦區新建礦井項目紛紛上馬。由于煤炭行業屬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主的建設項目,因此礦井的開發將會導致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在這種形勢下,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掌握擬建礦井所在地區的環境特征和自凈能力,根據環境特征和自凈能力確定的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將會收到巨大的環境效益,這樣做的結果是制止環境污染和破壞,或把環境污染和破壞控制在盡可能小的限度之內,將煤礦建設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3、為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導向。環境影響評價通過對礦井建設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條件、社會條件和經濟發展等進行綜合分析,在認識并掌握該地區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等情況的基礎上,為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出發展礦區型農業、綜合利用塌陷區大力發展漁業生產、建設礦區型生態農村等調整建議,為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導向。

4、控制新污染源和促進老污染源治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規定,對產生污染的新建礦井必須做到污染物“達標排放”、重點污染物實施“總量控制”。在對新建煤炭礦井的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對廢水、大氣、噪聲等污染物達標排放的污染防治措施進行可行性可靠性分析,對重點污染物煙塵、SO2和CO2進行總量控制分析,確保滿足總量控制指標,并提出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整治措施、土地復墾方案、生態重建方案。對改、擴建及技術改造的礦井項目必須“以新帶老”,并且環境影響評價中要求制訂控制新污染源、帶動老污染源治理措施,達到區域污染物排放量的削減。

5、推動煤炭企業技術進步,實現清潔生產。煤炭行業清潔生產起步遲于其它行業。對于煤炭工業而言,清潔生產也就是開采清潔煤、清潔開采煤、清潔利用煤。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將對礦井建設項目的開采技術、煤質、污染物產生量、煤的洗選率、矸石產生量、耗水、耗能和環境管理等指標進行清潔生產水平評價,并提出進一步提高清潔生產水平的建議,對礦井水資源化途徑、矸石等生產過程中廢棄物減量化措施等提出經濟可行的技術方案,推動煤炭企業的技術進步。

6、促進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影響評價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廣泛領域,包括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應用技術的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必然是對相關煤炭科學和環境科學技術的挑戰,進而推動相關煤炭科學研究和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是由于煤礦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煤炭環境保護的科學基礎理論、環境法規和管理制度、應用技術研究與推廣、環保產業等方面取得的大批科研成果,所取得的很多成果已直接應用于煤礦建設的環保實踐,為煤炭礦區環境保護工作做出很大的貢獻。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一個煤礦開采大國,必須要重視煤礦建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做好煤礦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進而促進我國煤礦建設的健康有序進行,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第12篇

一、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性

最近幾年來,許多高校給學生開設環保課程,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大部分學生的環境保護和責任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但由于有的學校對生態文明教育仍不夠重視,措施較少,致使有的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自然資源的現象和行為時有發生,其表現有:(1)對生態環境的感知和關注程度低。對環境污染現狀、原因、后果和環境保護措施、生態文明建設等問題感知程度非常低。(2)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如:有的學生不愛惜公物,甚至破壞公共財產,毀壞公共設施等現象時有發生。(3)浪費自然資源的行為如:浪費水、電現象時有發生;亂倒飯菜還是學生的常見行為。大學生是本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骨干力量,對他們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顯得非常重要和緊迫。

二、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一)認真研讀黨的方針政策,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投入力度

學校應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如成立“黨的十精神”宣講團,分專題開展宣講活動。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分層次、分類別、分批次舉辦學習貫徹“十”精神的主題培訓班。采取宣講會、討論會、座談會和研討會等多種形式,深人解讀“十”精神,加深大學生對“十”報告的深層次理解[2]。首先,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理論教育與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生態文明教育也是實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專業課程和公共基礎課,加強大學生生態理論知識教育,培養他們的生態文明理念,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與生態觀。其次要加強生態文明專業教育,高校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積極研究教學方案,開設生態文明的專業課程,有條件的還可以設立專業的院系,通過系統、全面地教育,培養專業的生態研究、建設的人才。另外,還可以開設選修課,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了解生態文明知識和生態建設的發展。

(二)構建立體式的生態環境教育教學體系,實現生態理念全面滲透

為了實現生態理念的全面滲透,即生態理念“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必須構建立體式的環境教育教學體系。第一,結合地域特色,應重視對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并列入教學計劃。充分利用學校與社區的教育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對生態環境方面的知識的需求。第二,把環境教育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將環境教育納入學校課程。為環境教育的開展提供組織和機制上的保障,使學生形成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樹立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和發展觀,從關心身邊的環境問題人手積極采取行動,共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第三,應在各門學科教學中體現生態理念。應本著“普遍滲透,有機結合”的原則,使其逐步從部分相關學科教學活動上升為全體教師對學生全方位的環境教育層面。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生態文明從我做起

將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有效載體。應該說,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離不開實踐這一重要的環節。學校可組織學生參加環保公益活動,開展各種主題日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校外實踐中增加生態文明的體驗。結合高校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體感受。每學期我們都會跟衡水著名企業進行聯系,如:衡水老白干、養元、冀衡藥業等,安排學生到企業考察參觀,觀看企業發展的宣傳片,參觀企業文化和創新產品展,在企業的發展中,始終貫穿一個主題:低碳環保節能,讓學生對生態文明的意識有了更具體的理解。在新形勢下培育生態文明意識,要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找尋教育資源,在實踐中接受生態文明教育。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親自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如參加本地動植物資源、環境污染狀況、水質調查、空氣監測,參加環境保護志愿者活動等。

三、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林| 菏泽市| 天津市| 禹州市| 阿勒泰市| 靖安县| 靖边县| 内乡县| 钟山县| 新津县| 和田市| 前郭尔| 阿坝| 河东区| 荔波县| 威信县| 梧州市| 邛崃市| 龙泉市| 林甸县| 兴和县| 祁连县| 昭觉县| 太湖县| 建昌县| 金秀| 昌都县| 封开县| 进贤县| 锡林郭勒盟| 高台县| 西和县| 宣恩县| 静安区| 湾仔区| 三亚市| 宁德市| 香港 | 黄山市| 河西区| 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