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時間:2023-06-07 09:10: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水稻栽培管理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第1篇

[關鍵詞] 水稻栽培 技術 科學 創新 發展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3-0040-01

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就是水稻,自從我國建國至今,水稻得到了高速發展,現在我國各地都在進行水稻的種植,根據先關同級,稻谷的產量已經占到了糧食產量百分之四十三,我國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口都將稻米作為主食。水稻栽培兒科學主要對水稻生產進行指導,并且具有自我鮮明的特點以及獨特的內涵,在我國水稻種植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要求我國農業科學技術必須要得到飛躍式以及全方位發展以及進步,因此,人們必須要審時度勢抓好水稻栽培科學,抓好機遇,加快水稻科學的發展,這已經成為了放在水稻栽培科技工作人員首要的任務,本文中,筆者就結合黑龍江地區實際的情況,對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進行探討。

一、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呈現出了四個主要特征,主要為多目標特征、重集成特征、高科技特征以及機械化特征。水稻作物的栽培要實施多目標的發展,要不斷拓寬研究范圍以及研究內容,自從進入新世紀和新時代以來,伴隨著當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生態失衡以及環境污染等等問題得到了嚴重凸顯,人類的健康以及環境的安全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所以,在我國新時期作物的生產過程中,必須要不斷增強水稻作物產量,必須要改善水稻品質,實現資源高效等目標,這不僅僅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最為核心的問題,更加是在我國作物栽培長期發展重要的戰略性的任務。水稻栽培科學要實施多學科的交叉和集成創新,還要不斷開拓新領域,水稻栽培學具有作物本身植物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作物生理學等等聯系,有研究環境關系和作物的農業化學、土壤肥料學、農業氣象學、植物生態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等等,有研究作物生產農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耕作學以及作物育種學等等諸多學科。這些學科都從作物自身某一個方面或者側面研究了和作物生長相關的技術問題以及理論,這些都有可能做為作物安全生產、作物生態生產、作物高效生產、作物優質生產以及作物高產等等提供一個措施以及依據。

二、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措施

1.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要融合先進技術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且進入到了信息化時代,各個行業和各個產業都實現了機械化發展。水稻栽培發展引進了信息激素和以及航天技術,通過對于復雜農作物栽培生產過程實施綜合分析以及系統分析,建立一種動態的管理決策系統以及動態模擬模型,可以實現水稻生產定量的決策,進而促進水稻栽培的科學化、信息化、標準化以及規范化。除此之外,水稻栽培科學更多的融合了現代材料學、工學、化學、物理學等新成果,并且融入了生物技術,開發以及研究了一系列的水稻栽培新產品,例如農業機械、塑料新制品、納米肥料以及新型植物生長的調節劑等,高新技術進一步的應用,不僅僅調整了水稻栽培學科研究的方向,對水稻栽培科學研究領域進行深化,同樣解決了過去傳統技術不能夠真正解決的問題,最終促進我國水稻栽培科學技術以及理論跨越式發展。

2.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要實現現代化和輕簡化

伴隨著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到了高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大幅度調整,大量農村的青壯勞動人口也進入到了城市中,導致了農村的勞動力得到了大幅度減少,農村勞動力還呈現出了婦女化以及老齡化的現象,因此,農民急需要省力和省工,進而使得減少農村的勞動力用量,減少勞動的強度,與此同時,機械化成為了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十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僅僅表現出了穩產和高產,而且能夠節省工本,更加是促進我國農村三農全面協調發展最為重要的途徑,更加是實現我國農作物生產商業化、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以及區域化重要的一種方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實現現代化和輕簡化十分重要,水稻輕簡栽培也是機械化過程中重要、階段性的途徑以及形式,機械化也會成為我國未來水稻作物生產最為主要的方式方法。

結語:本文中,筆者首先對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接著從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要融合先進技術以及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要實現現代化和輕簡化這兩個方面探討了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措施

參考文獻

[1] 凌啟鴻,過益先,費槐林,黃丕生.水稻栽培理論與技術兼及作物栽培科學的發展述評(上)[J].中國稻米. 1999(01).

[2] 楊明海.調整種植業結構 發展水稻生產──舟曲縣水稻栽培淺析[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00(05).

第2篇

關鍵詞:水稻;強化;施肥技術;栽培技術

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對我國的水稻種植和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和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為了提高水稻產量,我們積極推行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使該項栽培技術在我國水稻種植和生產中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2006年,我們開始引進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結合地區各方面的特點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研究出符合當地特點的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并對其進行大力的推廣,提高了全鎮的水稻產量。

一、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的定義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是一種促進水稻生產和提高水稻產量的水稻種植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所提出的新的關于水稻栽培的理念,由馬達加斯與美國康乃爾大學水稻栽培的專家研究而成。眾所周知,我國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國,致力于水稻等糧食的種植和生產,雖然傳統的栽培技術能夠使我們有所收獲,但是卻達不到超高產的要求,也無法為我們創造更高的價值。然而,與傳統的水稻栽培技術相比,作為新型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的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具有許多突出的特點,例如稀植壯株、嫩秧早栽、控苗壯稈、濕強根和足肥高產等。在所有的強化栽培技術中,這些顯著特點在三圍立體的水稻強化栽培技術中的表現尤為明顯。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的三圍立體栽培方式是指在進行水稻的移栽時,每窩水稻栽3苗,使之呈現三角形分布的狀態,其苗距為6cm至10cm,并且使其行間錯窩,盡可能地實現水稻栽培密中有稀、稀中有密和促進分蘗的效果,使水稻的有效穗數增加,最終使水稻的產量得到切實的提高。

二、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的優勢分析

由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的定義可知,與傳統的水稻栽培技術相比,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具有許多突出的特點,例如稀植壯株、嫩秧早栽、控苗壯稈、濕潤強根和足肥高產等,這使得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有了許多優勢。在水稻種植和水稻生產的過程中,采用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能夠大幅度地減少水稻育秧的成本,主要表現在相同種植面積條件下的水稻用種量的減少以及用工量的減少。此外,其嫩秧早栽技術的使用有利于秧苗的早生快發,使秧苗低節位分蘗的發生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充分地體現并且發揮了水稻分蘗的巨大優勢,使水稻的足穗和大穗等情況得到進一步改善,進而促進水稻的超高產。

栽秧時灌水方法也很重要,要以干濕交換為主。應采用淺水、濕潤、晾田相結合的灌溉方式對秧苗灌溉,這樣方便稻苗的插入站立,而且有助于水稻高產的生態和生理需求,達到合理灌溉對水稻生長十分有利。干濕交換也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與科學技術來衡量,干濕的時間長短要根據科學依據有規律的掌握,有利于秧苗的成長。

三、實現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的有效措施

1、做好水稻品種的選擇工作

要想實現和提高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的使用效果,同時還要選擇適合當地栽培的水稻優良品種,目前水稻的品種也在不斷地更新改進,但選擇水稻品種時一定要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情況做出選擇。地區的不同溫度差異就不同,干旱地區就要選擇耐旱、耐痔、感溫性強的品種。低溫地區也要選擇適合當地氣溫的水稻品種。嚴格地按照抗病性強、分蘗力強、生長力旺盛、耐肥力高而且穗型偏大的標準來對高產雜交稻進行選擇,對此,市、縣的相關農業主管部門有所推介,例如川優6203、川香優37、蓉18優198、健優388和內5優828等品種都比較適宜。

2、做好水稻育秧栽培方式的選擇工作

做好水稻育秧栽培方式的選擇工作對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實施效果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選擇濕潤保溫育秧的栽培方式來對適齡的壯秧進行培育,根據水稻秧齡的長短來確定和選擇適宜的水稻播種量,并且加強對其肥水管理,使適齡的壯秧得到更好的培育。

3、做好水稻栽種時間的確定工作

對水稻進行適時早栽是實現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為對水稻進行適時早栽可以促進水稻秧苗分蘗和早生快發,實現水稻超高產的目的。

4、做好水稻的稀植強化栽培工作

我們要采用水稻強化栽培技術三圍立體的栽培方式來對水稻進行栽培,將水稻栽培成每窩水稻栽3苗和三角形分布的形式,將其苗距控制在6cm至10cm之間,并且使其行間錯窩,使水稻栽培密中有稀、稀中有密,促進水稻的分蘗,盡可能地做好水稻的稀植強化栽培工作。

5、堅持平衡施肥的原則

施肥量的平衡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很關鍵,施肥量的不均勻不適當對水稻的秧苗有很強的破壞力,施肥量過高的稻田區域,會因為量大產生肥害,稻苗慢慢的變黃,死掉,而施肥量過低的稻苗區域的秧苗成長會很慢,就像人的身體一樣,營養補充不足,導致虛弱,因此產量會大量減少,甚至稻子不成熟。所以在施肥過程中要綜合實際情況制定水稻施肥量。而且要根據科學技術對水稻進行分期追肥。從灌溉用水量來看,傳統技術習慣漫灌,而強化栽培技術移栽則強調以濕潤灌溉為主,兩者相比,強化栽培技術用水量大幅減少;從施肥量來看,強化栽培技術以有機肥與化肥并重的方式,視稻田肥力而定;從營養生長方式來看,強化栽培技術更加強調中期曬田,促進水稻有效生長,實現產量大增成果。

6、除蟲草防蟲草措施

水稻生長時難免會遇到有蟲害現象或者生長雜草等現象,水稻強化栽培在水田種植時不可以用水壓草,這樣雜草會繼續生長出來,影響水稻的生長。在拋栽后一般要用化學防治,將出蟲草劑均拌在化肥中,撒進稻田里。我們還可以通過節水灌溉的方式灌溉農田,采用綜合防控的技術措施來對水稻進行除蟲和除草。

綜上所述可見,水稻強化栽培技術和施肥技術已經被廣泛使用,在農作物發展迅速的當下,我國對水稻的產量與質量的要求也逐漸加強,為提高水稻產業的發展,更應該加強栽培技術和施肥技術的更進。不斷地更新、創新水稻作業的技術水平,為我國的水稻產業再進新一階段的生產高峰。

參考文獻:

[1] 易樹堅.高產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研究及應用[J].吉林農業月刊,2015(3);56-58.

第3篇

關鍵詞:栽培方式;病蟲危害;措施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業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如何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穩定水稻產量,進一步提高水稻生產效率成為眾多水稻主產國的重點目標,而目前田間管理包括栽培方式、種植密度、肥水管理等,這些影響因素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不同的栽培方式的改變往往會影響病蟲的發展,對于病蟲的發展,怎樣才能盡量減少病蟲危害現如今也是很重要的。

一、對近10多年水稻栽培方式的轉變分析

在2000年以前,水稻的培養方式主要是手栽,大概85%以上的水稻都是采用手栽的培養方式來培育的,而在21世紀之后,科技發達了,隨著機械化農業的進步,手栽稻的面積逐漸下降,特別是2005年以來,手栽面積迅速下降,近幾年大部分水稻的栽培方式改為機插。

二、影響水稻病蟲的產生的分析

2.1水稻栽培方式帶來的影響。水稻培養方式由手栽方式漸漸的向機插方式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其他種類的栽培方式,也就是很多不同的地方栽培方式是不同的;水稻的生育期普遍推遲了,像麥套稻、直播稻生育期要比普通的手栽稻推遲10到15個小時,這種推遲期的變化,在前期不利于灰飛虱、二化螟、三化螟等內源性害蟲的發生,在后期卻有利于稻縱卷葉螟、褐飛虱等兩遷害蟲滯留為害,這兩遷的害蟲世代的增加,以至于危害水稻的時間就會增加,但同時有利于稻曲病發生。對于直播稻田落谷前大部分不進行浸種處理,導致水稻惡苗病發生幾率大大增加。

2.2分析對內源性螟蟲的影響。對于二化螟的發生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在一些山區仍然偏重發生,三化螟的發展程度也在逐年下降。下降的原因:一代螟蟲無適生寄主,在整個市里手栽稻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區,手栽稻落谷早,一般在5月初落谷,而機插秧或直播稻要到5月中下旬或6月初落谷,一代螟蟲沒有適生田塊;水稻易感期與三化螟易侵入期錯開了,機插秧或直播稻比常規手栽稻晚了7到10個小時,與三化螟易侵入期錯開;三化螟是單食性害蟲,在近幾年水稻病毒病發生較重,秧田多次用藥壓低傳毒媒介灰飛虱的發生基數,且水稻是三化螟的唯一寄主,而二化螟寄主除了水稻外,田邊雜草、玉米往往都是它們的寄主。

2.3分析對兩遷害蟲的影響。發生期延長,為害的世代增加了。在2000年以前這些兩遷害蟲在8到9月份就陸續回遷了,而2000年以后,由于輕簡栽培面積大,水稻生育期普遍推遲,食療條件有利,所以盡管在9月底到10月份初,這些兩遷害蟲還是滯留在這里,導致形成了危害。

2.4分析對紋枯病的影響。水稻的紋枯病在水稻產業上是常發重發病害。直播稻和手栽稻相比較,前期苗小、空間大、屏蔽度低、紋枯病發生的幾率小,在后期由于基本苗多、密度高、透風透光條件差,直播稻紋枯病重于手栽、機插稻等其他栽培方式。

2.5分析對灰飛虱和水稻病毒的影響。水稻病毒總體呈下降趨勢。對于水稻病毒病主要有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輕簡栽培方式不利于灰飛虱和病毒病的發生。因為輕簡栽培方式的播種期推遲,水稻易感病生育期錯過了一代灰飛虱遷入傳毒高峰期,加之抗病品種的推廣應用。對于條紋葉枯病近年發生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是在手栽稻為主的山區。因為在生產上沒有抗黑條矮縮病水稻品種,近年黑條矮縮病在山區明顯加重。通過大量的調查不同栽培方案下秧田灰飛虱和條紋葉枯病發病情況,結果表明:輕簡栽培方式使灰飛虱和條紋葉枯病輕于常規水育秧田,而對于在山區,黑條矮縮病發生面積在后山的比例較大,主要因為后山區主要是手栽稻區,在5月份初九大面積落谷育秧,秧苗感病期遇上灰飛虱成蟲遷入高峰期。即使在丘陵重發區,直播稻、機插稻發病也較輕。

2.6分析對稻曲病的影響。稻曲病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揚花期遇多雨天氣有利于該病的發生流行。而多種栽培方式的并存,有利于稻曲病的發生。在栽培方式多樣化之后,生育期參差不齊,水稻破口抽穗期從8月上旬一直持續到9月上旬,導致部分水稻的抽穗揚花期遇到連陰雨天氣,已成為水稻上的常發性病害。近幾年稻曲病呈加重發生趨勢,直播稻播種量高、基本苗多、密度大、田間郁閉、通透性差,這一系列原因都導致稻曲病發生,從而不利于水稻的生產。

三、對水稻栽培方式演變所產生問題的應對措施

水稻栽培方式的演變,實際上對病蟲發生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但水稻栽培方式的變化是必要的,即使有危害也要進行變化,對于新時期栽培方式變化帶來的病蟲發生特點、發生的規律有所變化的現狀,需要想出適合的辦法來應對產生的后果,以達到對水稻生產率的最小影響,加強研究,對于應對措施,主要有:

3.1對基礎進行研究,加強測報。在調查的時候,要注意擴大調查的面積,增加調查點,及時掌握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病蟲發生動態,從基礎開始研究發生變化的原因,為實時分類指導防止提供準確的數據。認真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對水稻病蟲發生的研究,對水稻病蟲的治理與管理也要做深入的研究,多利用科學方法來對病蟲進行有效的防治。

3.2在政策和技術上進行指導。對于政府部門,一定要對水稻農業發展方面重視起來,要進一步加強商品化的集中育供秧、機插秧補貼和推進力度,可以試著以鄉村為單位統一進行育種、統一進行供秧、統一進行機插,通過行政措施對農民進行科學引導,最終實現科學種田。在現如今,水稻的品種多,栽培的方式也較為復雜,隨著培育方式的改變生育期也在不斷變化著,所以為了適應變化,對于技術部門一定要從基礎抓起,堅固每個細節,在技術上正確指導,同時對于不同的地區所產生的不同情況一定要做好分地區、分方式、分播期的分類指導,減少農民不懂藥而亂用藥的發生,對于指導一定要科學合理,來的提高防治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3.3加強社會化服務的力度。對于水稻農業一定要加強重視,做好為農民提供水稻從種植到收取的全程綜合服務,統一機耕、統一品種、統一藥劑浸種、統一播期、統一秧池無紡布覆蓋和統一機插,使秧苗素質一致、生育期一致、病蟲發生一致,可以有利于統一用藥,更好的控制病蟲害。

四、結語

對于目前水稻種植業的發展,水稻栽培方式會不斷變化和發展,病蟲害一定會存在,并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要想水稻加大生產量,必須對水稻發展變化按時進行調查,并不斷改進,這樣才更利于水稻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12.012

水稻是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去殼之后就是我們經常食用的大米。據了解,全世界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們以大米為主食,可見水稻在人們的飲食生活當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是產糧大國,但是人口眾多,人均糧食占有量并不高,再加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優質稻米的需求也極高,因此提高水稻產量,保證水稻質量是當前水稻生產工作的重點。為了保證水稻高產豐收,農戶就要不斷學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而農業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好水稻栽培知識的普及工作,讓更多的農戶受益。

1水稻的品種選擇

水稻優良品種的選擇是水稻獲得高產豐收的第一步。水稻選種的第一原則必須因地制宜選種,否則后期的其他工作也是徒勞。水稻選種最忌諱盲目引進新品種,很多農戶受到廣告的吸引或者他人介紹,急于獲得高產豐收,盲目地引進沒有經過實驗的新品種,最后導致品種不適合地塊,影響了產量和質量。水稻選種第一步必須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該區域環境條件和自家地塊的優良品種。其次要選擇生命力旺盛,抗倒伏能力強,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種。生命力旺盛的水稻品種有利于抵抗自然災害,降低經濟損失。選擇抗倒伏能力強的水稻品種是因為我省氣候干燥多風,以免發生倒伏造成減產。而抗逆性強的品種大多抗擊病蟲害能力強,有利于保證奪高產、創豐收。再者要選擇口碑良好,市場銷路暢通,深受人們歡迎的水稻品種。這類品種的選擇可以保證農戶水稻銷路,避免水稻難銷售問題,有利于保證經濟效益。最后要購買正規經銷處銷售的水稻種子,不要貪圖便宜購買來路不明的種子,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得不償失。針對水稻品種的選擇問題,農戶也可以咨詢當地農業部門相關人員,酌情采納,包括后期的栽培等都可以向當地專業人士咨詢。

對于想引進新品種的農戶可以開展小范圍的試驗種植,理論結合實際,確定該品種適合該地塊,方可大面積推廣栽培。嚴禁盲目引進新品種。

2水稻的種子處理

播種前務必進行曬種處理,選擇無風晴朗天氣將水稻種子平鋪于平坦的地面之上,厚度不超過5厘米。曬種期間注意要經常翻動,以免高溫灼傷種子內部組織,影響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曬種時間一般要持續3天左右,注意觀察天氣并留意天氣預報。同時在曬種過程中如果發現病種、殘種直接剔除。

播種前為了降低水稻發生病蟲害的幾率,保證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還要適當的進行浸種工作,或者采取種子包衣也可以。

3注重水稻田間管理

水稻田間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水稻的施肥和合理灌水,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

3.1水肥管理

首先要做好秧田期的管理,播種后2天要檢查墑面情況,5天后一般要通風降溫,防止出現燒苗現象。其次要做好大田期的管理,合理密植,適時移栽。注意肥料的合理使用,基肥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分蘗肥使用尿素每畝15公斤。穗肥注意磷鉀肥的配合使用。

合理灌水。總體要求是“淺水栽秧、深水活棵、寸水分蘗、打苞深水、干濕壯籽”的管水原則,栽后30~35天,田間分蘗達到所設計的有效穗時(一般每畝30~35萬苗)時,要及時撤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曬田時間5~7天后及時灌水。

3.2病蟲害防治

防治方法:一是盡量采用農業防治。首先建議選擇抗病蟲品種,采用合理的配套栽培措施(如合理密植、施肥、管水等)。二是考]物理防治,使用物理殺蟲燈。三是考慮化學防治。采取機動聯防。水稻病蟲害主要有白葉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殺紋葉枯病、螟蟲和飛虱。藥劑選擇和畝用量為25%葉枯唑100克、75%三環唑30克、20%井崗霉素可濕性粉劑40克、18%殺蟲雙水劑400毫升、70%吡蟲啉5克對水60公斤噴霧防治。

防治時間:水稻葉稻瘟的預防最佳時期是在水稻分蘗盛期,田間群體過大,高溫高濕,通風透光差,一般在水稻移栽后40天左右施藥預防;其次是水稻穗瘟和防治,最佳防治時間,第一次在水稻孕穗后期(田間有5%的水稻破肚),第二次在水稻齊穗期(有50%以上的抽出穗,即將開花前)。稻曲病的防治適期在水稻抽穗期10~15天。蟲害的防治一般根據田間發蟲情況,在不同害蟲的最佳防治時間組織防治。

4結語

綜上所述,水稻要想獲得高產豐收品種選擇是第一步,同時注重曬種和浸種工作,還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積極普及水稻栽培知識,不斷提高農戶水稻栽培水平是當前水稻生產工作的關鍵,以提高農戶經濟效益,促進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農業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大水稻栽培技術普及力度,讓更多的農戶受益,也為我國農業健康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閆子勇.淺析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6,(12).

[2]鄭燕霞,王麗鋒,鄭艷華,王小軍,肖秀琴.淺談優質水稻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09,(14).

第5篇

關鍵詞: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59

鹽堿地除了內含有大量鹽分,會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而在鹽堿地進行水稻栽培也具有極大的難度。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創新和鹽堿地改良工作的逐步推進,經過大量的栽培實踐和探索組建摸索出一套適用于鹽堿地水稻栽培的技術[1]。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技術是一種高效的水稻栽培技術和傳統的人力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極大的優勢,能夠減少農忙時間,提升工作效率,同時也能保障水稻的高產穩產,確保水稻栽培效益的提升。

1 材料與方法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市某地的8塊鹽堿地水稻試驗田,并隨即將其均分成2組,分別為研究組合對照組,每組4塊鹽堿地水稻試驗田,且每塊試驗田面積相同,外部條件如光照、溫度、濕度、土壤、氣候等都相同。對照組的4塊鹽堿地水稻試驗田采用傳統的人力栽培模式,而研究組的4塊鹽堿地水稻試驗田采用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記錄對照組以及研究組栽培所需的工作時間,并對兩組的工作效率進行比較,在水稻收獲時,對比2組的水稻產量從而得出結論。

2 結果

經過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觀察、分析以及準確記錄得到結果:研究組鹽堿地水稻試驗田的工作效率是對照組的1.4倍,研究組產量是對照組的1.55倍。

3 討論

3.1 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的優點

鹽堿地水稻直播栽培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具有極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能夠有效壓縮前期準備時間,最大程度上減少農忙時間,提高栽培工作效率以及栽培功效。}堿地,水稻直播的栽培模式和傳統的人工插秧以及機器插秧方式相比,能夠省去秧池管理階段,比人工插秧節省40d左右,比機器插秧節省大約30d。水稻直播的功效與其他2種方式相比是有明顯的優勢的,平均播種面積以及所需人力和時間普遍較低;能夠增強對基本苗的控制,確保栽培的有效性。鹽堿地含有大量的鹽堿物質,使得水稻秧苗成活率大大降低,采用水稻直播的栽培模式能夠提升播種量,并以此為基礎獲得更為合適的基本苗,為水稻高產奠定堅實的根基;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能夠確保水稻的高產穩產,尤其是對于大面積成規模的水稻種植而言,產量十分穩定,同時在優化管理之后能夠全面提升產量[2]。

3.2 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技術要點

為了有效改善鹽堿地的土壤狀況,為水稻直播打下基礎,用淡水泡田,通過洗鹽堿的方式減少土地鹽堿含量,為栽培效果的提升以及產量的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保證基本苗充足,用苗壓鹽堿;在使用復合肥料以及有機肥的過程中,要采用多次少量的方法,避免增加土地鹽堿性。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的技術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2.1 溝渠配套

在鹽堿地試驗田的周圍必須具備排水渠,排渠的深度需要控制在1~1.5m之間,確保排水通暢;要將排水和進水分開,避免灌溉時出現回頭水情況,同時也要控制好條田寬度,一般在30~45m之間最為合適,這樣能夠提升土地利用率,也有助于排水和管理。

3.2.2 品種選擇

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的有序開展必須對水稻品種進行合理選擇,并根據鹽堿地的特征、水稻生長特點以及地區氣候環境特征但實際需求進行品種的選擇和確定。采用直播的方式進行水稻播種會形成水稻根系分布淺、群體大以及容易倒伏的情況,因此在品種選擇中應該考慮到水稻品種的生產狀況以及耐寒水平,選擇的品種需要在前期具有極強的耐寒性、抗病能力且植株矮、分蘗力適中、抗倒伏較強的品種,確保直播水稻的高產穩產。考慮到鹽堿地的直播水稻栽培還需要考慮到品種的耐鹽堿性和抵抗不良氣候條件的性能,同時也要合理安排品種茬口,保證早播早收和晚播安全成熟。早茶播種可以選擇淮稻5號,因為該品種抗條紋葉枯病較好,同時也能夠適應鹽堿地環境抵抗不良氣候條件。在6月5號前后為了提高品種的抗病蟲害能力可以播種武育粳3號,有效避開病蟲害。最后播種可以選擇準稻5號,保證晚播階段水稻能夠安全穩定的成熟。

3.2.3 整地播種

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對田地的要求較高,同時也是確保水稻直播效果的重要環節,整地的要求是:秸稈還田,取得的效果是比較突出的,鹽堿地水稻田地要保證精耕細作,這樣在直播水稻的過程中才能夠避免產生壅泥,確保田地的平整。田地平整度會直接關系到施肥、化除、水管等多個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鹽堿較重的田地,需要進行深耕,有效增加土壤庫容,降低鹽分上升速度。在整地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根據整地作業程序開展耕田工作,并在該項工作結束之后及時上水泡田而且時間不能低于2d,有效排掉頭潮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先用重耙耙一遍,以便減小土塊體積,確保田地平整性,同時也能夠降低用水量,更為快速的泡出鹽堿。對于鹽堿程度較高的田地,可以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淡水泡田時間和洗田次數。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可以對土地進行施肥,在施肥完成后等待泥漿沉實之后拍出田地的水分,并將田地晾曬1~2d后開始播種,另有下采用水稻直播方式開展工作。在播種之前需要對種子進行處理,選擇發芽率高的優質種子,并將其晾曬幾天,對種子進行干燥處理;從晾曬后的種子中選擇優質飽滿的種子,并將其放在食鹽清水中漂洗,清除雜質;對選好的種子進行浸泡和消毒留待播種使用。

3.3 鹽堿地水稻直播雜草防除關鍵技術

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具備極大的優勢,但是水稻直播方式的一個缺點在于會產生大量雜草,如果不能夠采用有效的雜草防除技術,則會直接影響到水稻產量。因此,為了更好地推進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提高其應用效果就必須重視水稻直播的雜草防除技術,有效應對直播水稻過程中產生的雜草問題,將農業措施以及化學防除手段結合起來,確保水稻的產量以及質量。鹽堿地水稻直播雜草防除關鍵技術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在化學防除雜草過程中,要對雜草進行一次針對性的封殺,并根據雜草風沙要求,選擇土壤封閉好和雜草種草譜寬的位置進行針對性化學雜草防除,清理干凈大部分雜草,確保后期雜草清除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在經過第1次針對性的雜草封殺后,可以選擇土壤封閉作用強和莖葉處理效果好的除草劑對剩余雜草進行2次清除;在最后的防除工作階段需要清除耐藥性強和較為頑固的雜草,這時就需要在除草劑選擇上進行科學選擇,并通過一系列農業措施進行補救清除。除此以外,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當中的水漿管理是預防雜草的重要工作,在日常田地管理中應該予以重視[3]。

綜上所述,鹽堿地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模式在水稻栽培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能夠促進水稻高產穩產,提高整體收益。在應用水稻直播栽培模式的過程中要重視雜草清除工作,確保水稻生產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楊翠玲.鹽堿地水稻管理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4,5(4):8-9.

第6篇

一、有機稻田的轉換改良

種植有機水稻的田塊必須經過轉換過渡期,才能達到有機水稻生產標準,轉換過渡期一般老水田不少于2年、新開水田不少于1年,轉換期間對現有稻田進行改良,消除土壤殘留。常見的改良方法有三種:一是有機肥改良,稻草秸稈粉碎后與家禽畜糞按比例混合堆置發酵制成有機肥施入土壤。二是客體改良,直接將草炭土、草木灰、腐殖酸、浮石粉等客體施入水田緩期發酵實施改良。三是耕作改良,采取豆科作物輪作、秸稈粉碎還田、秋翻春耙等措施使土壤團粒結構得到改善。

二、選擇優良品種

有機水稻栽培應選擇熟期安全、適宜當地栽培、抗病抗倒、分蘗力強、米質佳口感好,經國家審定為當地主推的優質水稻品種。

三、秧田管理

1. 播種育苗

播前將稻種晾曬1~2天,用陽光殺菌提高種子發芽勢。然后水選撈出癟粒,放入缸中用50%多抗霉素浸種,每2天換1次水,浸泡5~6天,之后撈出裝入編織袋火炕催芽,溫度控制在28~30℃,待種子80%破胸露白后取出陰干備播。缽盤營養土的配制一般選用充分腐熟的畜禽糞或草炭與山地腐殖土,按4∶6的比例混拌均勻過篩即可,當氣溫穩定通過8~10℃時即可播種。育苗普遍采用343孔大缽盤育苗,采用播種器每盤播芽種3粒,覆土后澆透水蓋地膜保溫保濕出苗快。

2. 管水控溫

出苗前封閉保溫不必澆水,當60%立針時揭去地膜澆足水,然后根據苗情適當澆水,發現葉尖不吐水時及時補水,澆水一般在上午8時前進行。溫度控制一葉一心期保溫促長,溫度控制在28~30℃。二葉一心期促根通風,棚膜兩側揭開通風,溫度控制在25~27℃。三葉一心期通風煉苗,溫度控制在23~25℃,插秧前7天揭膜棚外煉苗。

3. 防病追肥

在1~2葉期噴施500倍液多抗霉素或其他生物殺菌劑防治立枯病,視說明酌情噴灑。根據秧苗長勢在葉齡2~3葉期,將不含化學元素的生物有機肥適量均勻撒于床面,施后及時澆水加速肥料溶解吸收。

四、本田管理

1. 整地施肥

有機水稻栽培一般采取旋耕春耙旱整地方式,整地前按每公頃施腐熟優質農家肥35~40立方米,將農家肥均勻揚施田面后用旋耕機深松旋入耕層中,結合耙地每公頃施“基肥旺”生物有機肥5500~6000千克,插秧前3天耙細耢平達到地平土細寸水不漏泥。

2. 移栽

當秧齡達到38~40天、葉齡達到4~4.5葉、日均氣溫穩定通過12~15℃時即可移栽,東北地區在5月中旬為宜,壯苗插秧帶蘗下地。插秧密度為行距30厘米,株距20~26厘米,每穴3株,每平方米16~20穴。

3. 水肥管理

移栽時保持2厘米花達水,移栽后至返青期深水3~5厘米護苗,返青后至有效分蘗期保持2~3厘米淺水增溫促進分蘗,6月中下旬排水曬田2~3天控制無效分蘗。7~8月分蘗末期至穗期保持3~5厘米淺水灌溉,9月采取間歇灌水增溫促熟措施,收割前10天排水落干。追肥以分蘗肥為主,返青后每公頃追“基肥旺”生物有機肥2500~3000千克,也可追施其他生物有機肥。

五、稻鴨共生技術

稻鴨共生技術是近幾年有機水稻栽培效果最佳的模式,操作和管理簡單,切實可行,實踐證明稻鴨共生除草效果優于稻蟹共育。

1. 鴨雛選擇

鴨雛應選喜食雜草、耐粗飼、抗病力強的品種,東北廣泛選擇北方麻鴨、北極寒鴨、金定鴨、地方土鴨等適應性強的品種。

2. 放鴨的時間與數量

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放鴨為宜,此時水稻已緩苗扎根。鴨齡以30日齡鴨雛為宜,鴨齡太小不宜野外放養,30日左右鴨齡最適合食草放養。放鴨的數量以每公頃180~200只為宜,一般雌雄比例為1∶5,以增強田間追逐活動力。放鴨時每80~100只為一群,數量不宜過大,以防雛鴨密度過大踩傷稻苗。

3. 鴨田管理

第7篇

關鍵詞:麥田免耕;套種;輕型栽培

一、麥套稻栽培技術的概述

在麥子灌漿中后期,將稻種處理后直接均勻定量撒播在麥田內,即與麥子形成一定的與共生期,機械收麥時留茬30cm左右,麥秸全量直接還田。麥田免耕套種水稻(麥套稻)的稻麥套作方式,是繼水稻拋秧、水育稀植、直播、早直播之后,又一種更為簡便的麥套稻輕型栽培新方式。這種方式徹底簡化了傳統稻作的育秧、栽秧、耕耙整地等復雜的程序,減少了繁雜的田間勞作,減輕了勞動強度,減緩解了夏收、夏種爭時、爭勞力的矛盾,愈來愈為廣大土地承包戶所接受。

二、麥套稻栽培的特點

1、簡化操作程序,減輕勞動強度免耕套種水稻簡化了育秧、拔秧、耕翻整地、栽秧等復雜的操作工序,減緩了季節矛盾,減輕了勞動強度與物化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2、省工節本,穩產高效麥套稻的經濟效益表現為三省一增,即省秧田及秧田期費用;省大田期機耕作業費用;省拔秧、栽秧人工費用;增加前期化除及后期人工拔草費用。種植1hm2可增加收入1500元左右。免耕套種的水稻穗粒結構表現為穗數增多、結實率和千粒重略增、每穗粒數減少,單產可與常規水稻持平。

3、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土壤肥力農作物秸稈還田是培肥土壤的重要途徑,由于農民不習慣,機械化秸稈還田的配套措施沒有跟上,導致每年夏秋兩季大量秸稈被焚燒,損失了大量的寶貴資源,而且污染了大氣。免耕套種水稻技術推廣應用后,小麥秸稈可全量還田,改觀現有的農業生態狀況,培肥農田土壤。

三、麥套稻栽培的主要技術

1、田塊要求田塊平整是免耕套種水稻成功的基礎,保持稻田原有的平整度,認真做好麥田的化除,麥田雜草留到稻田中,套播稻種容易被懸空吊掛,不能及時落地扎根,很難達到齊苗、全苗的目標;麥田雜草危害嚴重時,會導致麥子讓茬上水后生長延滯,影響套播稻苗初期的正常生長,增加稻田防控雜草的難度。麥田忌用甲磺隆、綠磺隆類的除草劑。

2、選用良種,適時勻播麥套稻共生期具有出葉速度較慢,中期暴發性生長的特點。品種選用上以穗粒并重或大穗型的粳稻品種為宜。曬種后,用使百克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種子破胸露白后,用稠河泥和干細土包衣,增加稻粒的重量,播后最好兩人一組用繩索拉動麥稈,促使稻種全部落地。

麥套稻共生期以10~20天為最佳,小麥讓茬時秧苗葉齡達二葉一心左右。麥套稻適宜的播量為90~105kg/hm2,要求按畦稱種,力求達到勻播,不重播漏播。播后立即窖水促齊苗,麥收后抓好勻苗補缺工作,就近移密補稀,力爭稻苗全田分布均勻。

3、科學水肥運籌,控制高峰苗麥套稻水漿管理是“濕潤出苗,淺水促蘗,適度擱田,間隙灌溉”的原則。

(1)套播當天立即窖水,待高墩地方有水后即速排,確保第2天日出前溝內無積水,即使播種時下雨也要實施淹灌,隔3天再灌一次水,保證秧苗對水分的要求。

(2)麥收秸稈撒開后,灌一次跑馬水,濕潤2~3天,讓秧苗由旱育過度到水育。

(3)分蘗期建立水層,正常管理,達到預定穗數苗后,可適當露田。麥套稻田由于前期生長量小,分蘗起步遲,只能適當露田輕擱,力爭足穗、攻大穗,切忌重擱田。抽穗揚花期要建立水層,此時需肥水較多。

(4)在灌漿結實期,以干干濕濕為主,養根保葉,稈青子黃,活熟到老。麥套稻根系活力強,成熟期要比常規水育稻略遲,后期切忌斷水不宜過早。

肥料運籌上,適宜“少吃多餐、平衡促進”的施肥策略,常規粳稻一般用純氮240~300kg/hm2,45%高濃度復合肥375~450kg/hm2作基肥,6月下旬施150~225 kg/hm2尿素作分蘗肥,7月底至8月初肥尿素150~180 kg/hm2加45%高濃度復合肥225kg/hm2作施穗,8月中旬看苗尿素45~75 kg/hm2作補肥。穗粒肥使用不宜過遲,以免貪青倒伏。

4、加強雜草防治雜草要“除早、除小、除凈”為原則。針對田間草相,選用適宜的除草劑,采用“一封”:即封殺土壤中尚未出的草籽,即在麥收后第1次上水(出草高峰尚未形成),待其自然落干后,每hm2用15%二氯喹啉酸750g+10%芐磺隆300g或30%掃弗特1350 ml芐磺隆150g對水450 kg噴霧進行封殺;噴霧用水量要大,藥后3~5天田間缺水補水,以確保化除效果。“二殺”:是指封殺后殘留雜草嚴重的田塊,在封殺后lOd左右用第2次藥,以千金子為主田塊用10%千金乳油750ml/hm2噴施,以闊葉草為主的田塊,用10%芐磺隆300g/hm2兌水噴霧,或分蘗末期用20%二甲四氯2250ml+48%苯達松2250 ml/hm2噴霧;“三補”:是指化除后人工補拔遺漏雜草。

5、防好病蟲鼠雀除做好常規的病蟲害防治外,要特別注意苗期稻薊馬和稻象甲,中期紋枯病、后期螟蟲和稻飛虱的防治,另外,在播種立苗期間要用藥劑滅鼠防雀。

第8篇

關鍵詞:“三推兩早一達標”技術;高光效寬窄行種植;加強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4-0149-1

磐石市是北方寒冷稻區,水稻生育過程中四季分明。春季溫度低、水涼、地涼,水稻插秧后緩苗慢,有效分蘗數量不足。夏季雖然氣溫高、雨水多,但是有時出現階段性低溫引起障礙性冷害頻繁。秋季晝夜溫差大,氣溫下降明顯,易造成水稻貪青晚熟。近兩年,磐石市由于春季低溫和倒春寒現象頻繁出現,導致水稻有效分蘗數量嚴重不足,秋后無法保證單位面積上的有效穗數,不能發揮出群體增產的優勢,致使磐石市水稻產量不高。因此在北方水稻栽培過程中應該主要圍繞戰低溫、抗冷害為目標。水稻戰低溫、抗冷害的栽培技術措施很多。

1 推廣水稻“三推兩早一達標”技術

重點推廣:一是秋季稻草覆蓋育苗地。即在封凍前,用稻草或桔稈把育苗地蓋嚴,厚度0.5米以上。保證冬季育苗地不上凍,來年春季育苗時能夠早動手,提高地溫。二是推廣大中棚育苗、培育大齡壯苗。采取集中育苗,建大中棚育苗。提高溫度,穩定濕度,有效抵御低溫冷害侵襲,育出高素質壯苗。大齡壯苗的標準是:苗齡40天以上,葉齡4葉1心以上,有2~3個分蘗,根數不少于17條。三是推廣旱育苗、缽盤育苗,帶蘗插秧,以蘗增產。兩早就是通過以上技術措施達到早育苗、早插秧目標,插秧時秧苗達到三葉一心或四葉一心。早育苗:磐石地區一般4月5日開始育苗,4月10日播種結束。早插秧:5月15日開始插秧,5月25日結束,杜絕插6月秧。一達標:指育苗各項關鍵技術措施指標達標。一是選種達標,二是種子處理達標,包括曬種脫芒。選晴朗無風天,曬種2~3天,然后脫芒。無缽盤育苗條件的不可不脫芒。鹽水選種,剔除空癟粒,保證出苗整齊。種子消毒浸種,積溫達到100℃,有效防治惡苗病和胡麻斑病。三是種子催芽達標。種子催芽的最適溫度是30℃~33℃。四是營養土配制調酸達標。營養土配制原則上不能少于70%。調酸時,按調酸劑使用說明,把營養土PH值調到4.4~5.5。五是播種量達標,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種芽200克,缽育苗每盤播催芽種70~80克,稀播壯秧。六是苗床管理達標,溫濕度管理達標、施肥和病蟲害防治達標。

2 推廣高光效寬窄行種植

水田正常整地。選擇適應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施肥根據土壤狀況、種植品種確定合理施肥量。施肥方式采取底、蘗、補、穗分期施肥。氮肥40%做底肥,翻地前施入;20%做分蘗肥,插秧后7~10天施入;30%做補肥,在6月末7月初水稻分蘗末期施入;10%做穗肥,視水稻長勢情況適當施入。磷肥全部做底肥施入,鉀肥60%做底肥,40%在水稻分蘗末期做補肥施入。插秧。采取寬窄行方式進行插秧,充分利用光能,將插秧行向定為磁南偏西20度,做出標線。在單位面積保證穴數不變的情況下,適當調整株距。行距上有兩種,一是原有栽培密度9寸×6寸方式,變為窄行行距6寸,寬行行距12寸,整體兩行的行距仍為18寸。二是原有栽培密度9寸×6寸方式,變為窄行行距6寸,寬行行距15寸,整體兩行的行距仍為21寸,適當縮短株距,保證單位面積穴數不變。以此類推下兩行也保持以上行距。插秧時采用拐子苗插法。這樣在每兩行之間增加了寬度,對于每兩行水稻來講,每行水稻總是處于較強邊際效應范圍之內,增加植株通風透光效果,增大光合速率,提高光合效率,促進水稻群體增產。

3 推廣噴施植物生長調節,促進早熟

在水稻分蘗期、孕穗期、灌漿期等水稻關鍵生長期及時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如磷酸二氫鉀等,防止水稻早衰和貪青晚熟,減少空癟率,增加粒重,保證水稻安全成熟。

4 加強水稻栽培技術

4.1 篩選和種植抗冷品種

在品種篩選上,盡量選擇出穗期錯過冷害發生期的品種,提高寒冷稻區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早熟品種對減輕延遲型冷害有顯著效果,但要注意障礙型冷害的危險,選擇種植抗冷品種。

4.2 培育壯秧

秧苗的質量對水稻生育產量的影響,在高溫年份影響不大,但低溫年份表現極其顯著。質量好的秧苗,返青分蘗早、抗低溫。

4.3 適時早栽

采取提早育苗、適時移栽,將育苗和移栽時間提早5~10天。

4.4 合理施肥

低溫年份少施氮肥可以減輕冷害,適當增施磷也可以減輕冷害,因此,將氮肥的施用量適當減少,將用量控制在每公頃純氮165公斤以下,將磷肥用量提高至每公頃80公斤以上是冷害稻區值得注意的問題。

4.5 改良土壤

澇洼地排水不良,有機質含量高,在水稻生育中后期,氨離子釋放活躍,容易加重水稻冷害,因此,挖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加入砂質土壤進行改良。而砂薄漏水田施入粘土和鎮壓底土有利于防止低溫冷害。

4.6 合理灌水

第9篇

關鍵詞 富硒水稻;栽培技術;廣西貴港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3-0036-05

硒是人類必需的微量元素,對防治疾病、增進健康和防止衰老具有重要意義,被譽為“生命的奇效元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健意識逐步增強,繼碘缺乏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后,硒缺乏成為國內外科學家研究的熱點[1-3]。人體中硒的攝取,主要依靠食物中含的有機硒,既安全又有效。糧食中硒含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健康,研制、開發富硒農產品,對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農產品的品質、提高農產品的品位、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意義[4-6]。

中國72%以上的地區缺硒,貴港市大部分土壤硒含量在國家富硒土壤標準4 mg/kg之上,貴港市是廣西的主要糧倉,開展富硒水稻栽培技術研究,為推廣富硒水稻栽培技術的創造條件。筆者經過2年的試驗研究,初步探索出達到廣西富硒大米硒含量標準0.15~0.50 mg/kg的貴港市富硒水稻栽培技術關鍵措施。

1 材料與方法

1.1 不同水稻品種富硒栽培試驗

1.1.1 水稻品種富硒土壤硒吸收轉化對比試驗。

(1)試驗地概況。試驗地點設在貴港市良種繁殖示范農場耕作區西南面。試驗地土壤經貴港市富硒農產品檢測室檢測,土壤pH值為5.09,酸性;有機質含量中等(27.9 g/kg),含硒量為0.62 mg/kg,超過富硒土壤標準(≥0.40 mg/kg),屬于富硒土壤。

(2)試驗方法。試驗時間為2015年3―7月,試驗品種:選送桂豐6號、玉校88、百香139、玉香占等6個水稻品種委托貴港市良種繁殖示范農場進行品種對比試驗,加上其他人選送的品種,分別集中了13個優質水稻品種(組合)和優良特質的8個黑米品種、3個紅米品種,進行了2組品種簡易試驗。

(3)試驗實施。施足基肥,4月12日結合犁耙施碳銨450 kg/hm2+磷肥750 kg/hm2+鉀肥112.5 kg/hm2+干牛糞7 500 kg/hm2;及時分批追肥,4月20日施回青肥,施尿素112.5 kg/hm2+鉀肥112.5 kg/hm2;6月16日施壯粒肥,施尿素75 kg/hm2+鉀肥150 kg/hm2。水分管理方面,淺水分蘗,夠苗曬田,濕潤管理。

處理方法:不采取增硒措施,完全利用土壤固有硒進行生產。

1.1.2 水稻品種不同土壤類型硒吸收轉化對比試驗。收集各鄉鎮近2年來當地主栽優質水稻品種常規管理條件下,自然吸收轉化土壤硒的比率,其中佛山油占、新馬占、桂小占和桂豐6號是近5年各鄉鎮水稻當家品種,百香139是當前種植面積最大的常規優質稻品種,野香優3號、柳香占、象牙占和玉校88是近2年推廣應用較快且商品市場銷售前景較好的優質稻品種。

1.2 不同增施硒肥方法對比試驗

1.2.1 不同時期不同增施硒肥對比試驗。

(1)試驗概況。試驗地點在木格鎮平悅村李2隊,土壤環境pH值5.4(酸性)、有機質含量28.6 g/kg(中等偏高),硒含量0.31 mg/kg(中硒),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鉀極低,試驗時間為2015年3―7月。

試驗水稻品種為當地播種面積最大的常規優質稻佛山油占,硒肥為健硒保含硒微量元素水溶肥(長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75 g/包(4 800 mg/kg)。

(2)試驗設計。試驗共設16個處理,分別為健硒保拌種750 g/hm2(A1)、1 500 g/hm2(A2)、2 250 g/hm2(A3),空白對照(基肥增施干豬糞7 500 kg/hm2,A4,CK1),基肥拌硒肥750 g/hm2(A5)、1 500 g/hm2(A6)、2 250 g/hm2(A7),全空白對照(按往年常規管理,A8,CK2),分蘗期葉面噴施健硒保750 g/hm2(A9),始穗期葉面噴施健硒保750 g/hm2(A10),齊穗期葉面噴施健硒保750 g/hm2(A11),灌漿期葉面噴施健硒保750 g/hm2(A12),分蘗期+始穗期分別葉面噴施健硒保750 g/hm2(A13),始穗期+齊穗期分別葉面噴施健硒保750 g/hm2(A14),始穗期+灌漿期分別葉面噴施健硒保750 g/hm2(A15),常規管理齊穗期葉面噴施健硒保1 125 g/hm2(A16)。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20 m2,各小區間筑田埂包薄膜相隔,全田基肥增施干豬糞7 500 kg/hm2,空白對照區按往年常規管理施用化肥按N∶P2O5∶K2O=11∶3∶8比例配足,其他用病蟲防治、水分管理等措施全部一致。

1.2.2 富硒土壤水稻栽培硒轉化試驗。

(1)試驗概況。試驗地點設在瓦塘鄉福新村14隊,品種為百香139,試驗時間為2015年3―7月,土壤環境pH值4.8(酸性)、有機質含量37.3 g/kg(高),土壤硒含量0.39 mg/kg(達到富硒標準底值臨界),全氮和有效磷含量較高,速效鉀極低。稻谷抽樣檢測時間2015年7月13日。

(2)試驗設計。試驗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孕穗期葉面噴施健硒保1 125 g/hm2(B1),基肥增施農家肥7 500 kg/hm2拌健硒保1 500 g/hm2(B2),基肥增施農家肥7 500 kg/hm2+往年常規管理(B3),基肥增施農家肥7 500 kg/hm2拌健硒保750 g/hm2(B4)、基肥增施農家肥7500 kg/hm2拌健硒保2 250 g/hm2(B5),往年常規管理(B6,CK3)。

1.2.3 硒肥與農藥混合葉面噴施試驗。為了檢驗硒肥與農藥混合施用對水稻產量和硒吸收轉化的影響,在水稻大胎破口期等不同時期防治水稻病蟲害時將不同硒肥不同與病蟲害防治用藥混合進行葉面噴施,觀察田間苗情變化,水稻收割時測試產量和抽取樣品檢測稻米硒含量。試驗硒肥為60%黃腐植酸鈉粉劑(內蒙古武川縣綠宇腐植酸廠生產500 g/包),康熙寶有機水溶肥料(廣西噴施定股份有限公司),螯合硒肥(河南鑫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監制,山東農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50 g/瓶),健硒保含硒微量元素水溶肥(長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100 g/包,3 600 mg/kg)。

(1)大胎破口期不同硒肥與農藥混合葉面噴施試驗。試驗地點在木格鎮壽莫村,水稻品種為柳香占,試驗時間為2015年7―11月,土壤環境pH值5.5(微酸性)、有機質含量20.4 g/kg(中等),土壤硒含量0.42 mg/kg(富硒),栽植方式為機插秧,肥水管理按往年常規管理(不增施有機肥),病蟲害防治藥劑用30%戊唑?多菌靈1 500 mL/hm2、70%甲基硫?三環唑可濕性粉劑60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80 g/hm2、10%氟苯蟲酰胺懸浮劑450 g/hm2。試驗設6個處理,分別為施黃腐植酸鈉2 250 g/hm2(C1),康熙寶1 800 mL/hm2(C2),螯合硒3 750 g/hm2(C3),健硒保1 500 g/hm2(C4),施健硒保1 500 g/hm2,農藥提前3 d噴施(C5、CK4),不噴施硒肥(C6、CK5)。硒肥與農藥混合噴施時間(大胎破口期)為2015年9月24日上午,2 d后噴黃腐植酸鈉2 250 g/hm2處理水稻上部葉片出現葉尖變黃的現象,其余處理沒有異常。稻谷抽樣檢測時間2015年11月6日。

(2)不同品種水稻中后期硒肥與農藥混合葉面噴施試驗。分別在木格鎮平悅村常規優質稻、八塘鎮雜交優質稻上試用不同硒肥與農藥混合葉面噴施,檢驗水稻對硒吸收轉化的情況,所噴施農藥為本地常用的水稻病蟲害防治用藥。

1.2.4 基肥增施商品有機肥與增施外源硒簡易試驗。為了檢驗水稻生產基肥增硒和基肥增施商品有機肥結合葉面噴施硒肥吸收轉化硒的效果。試驗時間為2015年7―1月。試驗設在貴港市港南區橋圩鎮永梧村、木格鎮壽莫村。橋圩鎮永梧村土壤有機質含量15.3 g/kg(低),pH值6.6(中性),土壤硒含量0.31 mg/kg,水稻種植品種為柳香占;木格鎮壽莫村土壤有機質含量20.4 g/kg(中),pH值5.5(微酸性),土壤硒含量0.42 mg/kg(富硒),水稻種植品種為象牙占、百香139。試驗肥料:有機質含量12%~16%含硒有機復合肥(湖南逸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有機質含量≥45%商品有機肥(北海市海豐源肥料有限責任公司);健硒保含硒微量元素水溶肥(長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100 g/包3 600 mg/kg)。試驗設計:簡易試驗,不設重復。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種富硒栽培試驗結果

2.1.1 水稻品種富硒土壤硒吸收轉化對比試驗。由表1、2可知,13個優質水稻品種(組合)各品種間富集、轉化土壤硒的能力具有較明顯的差異性;富集、轉化土壤硒的能力最差的為玉科占5號,稻米硒含量只有0.09 mg/kg,土壤硒吸收轉化率僅14.52%;最好的為隆香31,稻米硒含量達到0.18 mg/kg,土壤硒吸收轉化率為29.03%,是玉科占5號的2倍。參試品種(組合)稻米硒含量平均值為0.13 mg/kg,土壤硒吸收轉化率20.97%。

按廣西富硒稻米標準值0.15~0.50 mg/kg定量,13個優質水稻品種(組合)中有3個品種可通過其自身的富集、吸收轉化土壤硒達到富硒米標準值以上,有4個品種可通過其自身的富集、轉化土壤硒的能力達到0.13~0.14 mg/kg,達到臨界富硒米的標準值。

由表2還可發現,部分黑米、紅米水稻品種(組合)富集、轉化土壤硒的能力較強,部分品種間差異極明顯:吸收轉化土壤硒的能力最差的為七彩稻,稻米硒含量只有0.040 mg/kg,土壤硒吸收轉化率6.45%,最好的為中科黑糯2號,稻米硒含量達到0.250 mg/kg,土壤硒吸收轉化率40.32%,是七彩稻的6.25倍。各黑米、紅米水稻品種(組合)通過自身富集、轉化土壤硒的能力其稻米硒含量平均值為0.137 mg/kg。

11個黑米、紅米水稻品種(組合)中有4個可通過其自身的吸收轉化土壤硒達到廣西富硒米的標準值以上,有3個品種可通過其自身的吸收轉化土壤硒達到0.13~0.14 mg/kg,達到臨界富硒米的標準值。

綜合表1和表2數據,普通優質稻品種和特色優質紅黑米品種之間對土壤硒吸收轉化的能力有差異但差異不顯著。以上試驗數據是基于試驗過程中施肥水平高于當地常規管理水平,尤其是增施干牛糞7 500 kg/hm2,目前農民常規管理是少有的。

2.1.2 水稻品種不同土壤類型硒吸收轉化對比試驗。由表3可知,在常規管理費用條件下,主栽優質稻品種對土壤硒自然吸收轉化率平均只有11.21%,對土壤硒自然吸收轉化率最高的是2013年晚稻桂豐6號,土壤環境為酸性、有機質含量中等的中硒土壤,對土壤硒自然吸收轉化率最低的為2014年晚稻百香139,土壤環境為微酸性、有機質含量低的富中硒土壤。9個品種13批次樣品稻米檢測沒有一個檢測結果全硒含量達到廣西富硒稻米標準值0.15~0.50 mg/kg,最高值只有0.067 mg/kg,是2013年木格鎮壽莫村所抽取的晚稻桂小占,土壤環境為酸性、有機質含量27.9 g/kg(中等偏高)的富硒土壤。有7批次的稻米檢測全硒含量達到國家富硒稻米標準值0.04~0.30 mg/kg,其中土壤有機質含量中等以上的富硒土壤(包括2個土壤硒含量為0.39 mg/kg)環境常規管理栽培條件下的優質稻品種稻米樣品全部達到國家富硒稻米標準。

2.2 不同增施硒肥方法對比試驗結果

2.2.1 不同時期不同增施硒肥對比試驗。健硒保拌種播種后出現爛種,拌種硒肥用量最低的用種拌健硒保750 g/hm2有少量秧苗成活,集中栽植在試驗小區內,收割后收集樣品檢測稻米全硒含量和有機硒含量,其余處理均能正常生長,除檢測以上項目外,還對3次重復測平均產量值,見表4。由表4可知,有機肥(農家肥)施用對水稻自然吸收轉化土壤硒有促進作用,CK1總硒含量、有機硒含量和硒有機比率分別是CK2的1.67、1.78、1.07倍;水稻對外源硒的吸收轉化葉面噴施效果(效率)最好,最差是基肥拌硒,硒肥拌種吸收轉化效果較好,但容易爛芽死秧,稻米全硒含量、有機硒含量、有機硒比率處理A9分別是CK1的6.71、6.91、1.00倍;處理A10分別是CK1的15.26、15.60、1.02倍;處理A11分別是CK1的24.00、24.47、1.02倍;處理A12分別是CK1的27.43、27.31、1.00倍。

葉面噴施1次硒肥就能實現稻米全硒含量達到廣西富硒稻米標準值范圍,而且有機硒比率在90%以上,葉面噴施硒肥從分蘗期至灌將期時間越遲全硒含量和有機硒含量均呈現遞增趨勢,但有機硒比率有所下降,變化不顯著。拌種、拌基肥和葉面噴施3種補硒方法之間有機硒比率存在一定差異,葉面噴施有機硒比率更高一些,拌種補硒、拌基肥補硒之間有機硒比率沒有明顯差異。

產量表現方面,處理A16比CK2增產342.00 kg/hm2,增幅5.93%;基肥增施農家肥(有機肥)7 500 kg/hm2并添加外源硒小區處理比僅增施肥農家肥(有機肥)不添硒肥的小區處理增產459.45 kg/hm2,增幅6.33%,即富硒水稻栽培能提高水稻產量,平均增產幅度達5% 以上。

2.2.2 富硒土壤水稻栽培硒轉化試驗。由表5可知,處理B3可大大提高水稻優質品種對土壤硒的吸收轉化率,是CK3的4.91倍,自然吸收轉化土壤硒可以生產出富硒稻米(廣西標準)。有機質含量高的富硒土壤基肥拌硒增施有機肥7 500 kg/hm2外源硒吸收轉化率與拌硒量呈遞減的趨勢,而有機質含量中等的中硒土壤基肥拌硒水稻對外源硒吸收轉化率與拌硒量呈遞增的趨勢。

2.2.3 硒肥與農藥混合葉面噴施試驗。

(1)大胎破口期不同硒肥與農藥混合葉面噴施試驗。由表6可知,富硒土壤種植水稻大胎破口期不同硒肥與農藥混合葉面噴施完全沒有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對硒的吸收轉化。

(2)不同品種水稻中后期硒肥與農藥混合葉面噴施試驗。由表7可知,非富硒土壤栽培水稻螯合硒肥與農藥混合噴施個別處理稻米硒含量顯著降低,可能是此類硒肥試驗樣品不穩定,或個別水稻品種對此類硒肥吸收轉化率偏低。

2.2.4 基肥增施商品有機肥與增施外源硒簡易試驗。由表8可知,基肥補硒效果差,水稻對基肥外源硒吸收轉化率極低,這種補硒水稻栽培難以生產出達廣西富硒稻米標準值的富硒水稻。 富硒土壤增施有機質含量≥45%的商品有機肥3 750 kg/hm2促進水稻對土壤硒、外源硒的吸收轉化效果與增施農家肥(有機肥、以豬糞為主的廄肥)7 500 kg/hm2近似。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富硒土壤種植水稻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實現自然生長稻米達到廣西富硒稻米標準,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也有利水稻對土壤硒的吸收轉化。水稻中后期葉面噴施硒肥是富硒水稻最高效、經濟、安全的增硒技術措施,而且硒肥與防治病蟲害農藥混合噴施不影響水稻產量和對硒元素的吸收轉化。

普通優質水稻品種與特色紅黑米品種對土壤硒吸收轉化有一定的差異,紅黑米整體吸收轉化率略高一些,但差異達不到顯著水平;普通優質水稻品種間對土壤硒吸收轉化有明顯的差異,但差異也沒有紅黑米品種間的差異顯著。位列2014年廣西十大優質稻品種桂育9號和當地群眾喜愛種植的水稻品種桂豐6號、野香優3號、柳香占、象牙占和玉校88可作為貴港市富硒水稻基地建設和富硒稻米品牌創建的推薦品種,隆香31、H兩優6839、福香88可作為候選品種。中科黑糯2號、南紫1號、黑糯3號、桂豐紅29、貴黑1號等5個黑米、紅米水稻品種(組合),可作為該市打造“特質”富硒稻米品牌創建的候選品種。

目前在貴港市富硒水稻生產中通過基肥施硒和拌種增硒以期達到富硒稻米標準是沒有實際上意義的,拌種增硒既不安全也不經濟、效果也不算好,基肥施硒效果極差,生產富硒稻米增加成本太大。

目前在貴港市試驗使用的硒肥以健硒保含硒微量元素水溶肥(長沙健硒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100 g/包,360 mg/kg)最穩定、最適用,高效和安全兼具;康熙寶有機水溶肥料(廣西噴施定股份有限公司)硒吸收轉化成有機硒整體表現較好,有較好的推廣前景,螯合硒肥(河南鑫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監制,山東農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穩定性方面表現不夠好,60%黃腐植酸鈉粉劑(內蒙古武川縣綠宇腐植酸廠生產)安全性方面略有不足,主要是噴施濃度偏高或噴施不均勻易傷害葉片。

4 參考文獻

[1] 趙學杏.不同品種水稻富硒能力的初步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1(5):54-55.

[2] 唐建洲,劉芳,喻米玲,等.富硒微肥對利川有機水稻硒含量的影響[J].作物研究,2013(5):476-477.

[3] 岳士忠,李圣男,喬玉輝,等.中國富硒大米的生產與富硒效應[J].中國農學通報,2015(30):10-15.

[4] 王潔,張瑜,張星,等.水稻富硒栽培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科學,2009(6):24-26.

第10篇

關鍵詞:水稻;抗旱節水;栽培;抗旱育種;QTL分析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4-611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0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shortage on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Drought stress has become a limiting factor for food production. Crops Research scientists proposed multiple strategies : Improved irrigation practices for improving the WUE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 screening of drought resistance cultivars and aerobic rice ha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rought resistance great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QTL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breeding techniques and modern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from genetics perspective to improve crop water production potential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ice industry will face greater water scarcity in the future. The conventional water-saving technologies can reduce water consume to a certain extent. To excavate and improve the water saving potential of wetland rice, so biological water-saving as the goa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ice;drought resistance and water-saving;cultivation;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QTLs

水稻作為世界性主要糧食作物,其高產穩產不僅是糧食生產的重大需求,也是作物學科急需破解的重大科學命題。作物的產量形成與環境關系復雜,適宜的環境對于作物的生長有促進作用,而逆境對于作物生長有抑制作用,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遇到逆境的脅迫導致產量降低,有的甚至絕產。在這些環境因子當中,水分是水稻產業發展的限制因子。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局部環境變化異常,降雨分布不均,季節性、地域性差異大,導致水稻生產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本文擬在分析水稻抗旱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今后中國水稻抗旱研究發展的方向,用分子手段促使遺傳改良和栽培措施相結合,在提高或維持水稻產量的基礎上,降低水分的消耗,以提高水稻水分生產力。

1 水稻水分利用現狀

1.1 水資源分布及利用現狀

由于城市化、人口增長、全球變化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帶來了諸多嚴峻考驗,水資源管理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未來10年中國水利投資總額將達到6 360億美元[1]。1991年,Clark[2]在其出版的《Water:The International Crisis》中指出水資源的短缺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危機。世界總供水量中,淡水僅占0.7%。國家間淡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占世界人口6%的南美洲擁有36%的淡水資源,而占世界人口60%和13%的亞洲和非洲僅擁有36%和11%[3]。1990 ―1995年間,亞洲國家人均可用水量下降40%~60%,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80%,而水稻用水占農業用水的70%左右[4]。因為農業及生活用水而引發的國際爭端也不斷發生,特別是共用一條水源的相鄰國家,用水危機愈發明顯[5]。農業用水占全球水資源消耗的95%,雨養農業覆蓋了世界83%的耕地,生產出占世界總產量60%的農產品。灌溉農業占世界水量提取70%,灌溉了世界17%的農田,生產出占世界近40%的農產品[6]。干旱缺水是制約雨養農業發展的限制因子。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水資源供需矛盾也愈演愈烈,據預測,到2030年全國總需水量將會達到10 000億m3,全國缺水達4 000億m3,而面對中國水資源開采利用較小的現狀,這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7]。中國大部分地區屬于亞洲季風區,東南多西北少的降水特點導致了全國干旱災害的普遍性、區域性、季節性和持續性的特點。華中、華南地區作為水稻的主產區,降水充沛但是年、季分布不均勻,也常會有旱情發生。

1.2 水稻水分生產力

農業生產占用了大量的淡水資源,但是其利用效率普遍較低,浪費嚴重。中國農業用水效率很低,僅在40%左右,現有的灌溉用水量是作物合理灌溉用量的0.5~1.5倍[8]。目前中國灌溉用水技術相對落后,水分利用效率很低,每立方水生產的糧食不足1 kg,遠遠落后于以色列農田水分利用效率的2.32 kg/m3。迄今為止,中國水稻栽培仍是以傳統灌溉為主,水稻的灌水量將達到1.5×104 m3/hm2,而其利用率只有30%~40%,每年都會有近1 100億m3的水資源被浪費[9,10]。錢曉晴等[9]的盆栽試驗研究表明,幾種旱作水稻水分的子粒和干物質生產效率為0.899~1.273 g/kg和1.655~2.321 g/kg,而相同條件下常規水作水稻水分的子粒和干物質生產效率僅為0.766 g/kg和1.459 g/kg左右。覆草旱作水稻可以獲得相當于常規水作水稻90%的經濟產量。但是單純地提高水分的水分生產效率也存在不足之處,旱作水稻相對于傳統的灌溉方法能夠節省50%的用水量,但其代價是產量的降低[11]。這對于如何在穩定產量的基礎上開發水稻的節水潛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水稻抗旱栽培技術的發展

2.1 水稻旱作研究

研究發現傳統的水稻灌溉方式給環境帶來嚴重的危害,傳統的淹灌方式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而水稻在農田甲烷排放貢獻量中占了很大比重[12]。根據水稻需水規律研究發現,滿足其生理需水的前提下控制生態用水將會大大降低水稻的用水量而不使產量受到影響。生理學研究表明,通過改良植物的特性和進行生理調節,還可減少水稻的需水量。應用脫落酸減少氣孔的開放,可以降低30%的水分消耗而產量幾乎不受影響[13]。為了應對水分匱乏的問題,旱作水稻被認為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水稻栽培節水技術[14],但是旱作水稻栽培是為了應對水分虧缺而破壞了自身的生產潛力[15],顯著地降低了水稻的實際產量[11]。旱作水稻(無水層栽培方式下最大化水分生產力)是未來水稻發展的一個方向,這也就為人們尋求一個能夠很好適應旱作的有限條件并保持一定產量優勢的品種提出了要求。

2.2 水稻控制性干濕交替灌溉技術

不同于傳統的水稻灌溉方法,控制性干濕交替灌溉是指利用作物水分脅迫時產生的根信號功能,并將該信號傳遞給葉片,葉片調節氣孔的開放程度,形成最優的氣孔開度,這樣在根系的不同區域實行干濕交替調節作物本身降低無效蒸騰,提高根系養分和水分利用效率,不以犧牲作物的光合產物積累而達到節水目的[16]。該技術在理論上也是可以論證的:由于光合速率與蒸騰速率對于氣孔開度的反應不同,光合速率會隨著氣孔增大而達到閾值,蒸騰速率則與氣孔開度成線性關系;而ABA作為根源信號可以監測土壤的有效含水量,調節氣孔的開度以達到水分的高效利用。國外研究學者也指出間歇性水稻灌溉技術可以降低水分的消耗,同時造成產量的損失[17]。

2.3 地被覆蓋灌溉技術

隨著對水稻抗旱性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了無水層地面覆蓋水稻栽培技術,并于2001年和2002年在北京進行了評估[18],塑料薄膜或是秸稈覆蓋無水層水稻栽培技術被認為是一種新型的水稻節水栽培技術[19]。這項栽培技術旨在水稻的整個生長期以及關鍵時期都沒有淹水層的狀態下,而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90%以上,為了降低水稻的蒸騰蒸散,土壤表面覆有薄膜或是秸稈[18]。其研究結果表明,覆膜和秸稈覆蓋技術可以降低32%~54%的用水量,但是該水稻灌溉技術會伴隨著產量的降低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18],其中薄膜的利用優勢大于覆蓋秸稈。也有人研究認為,秸稈覆蓋優于薄膜覆蓋,適于水稻生長適宜溫度且缺水的環境下[19]。

為了降低灌溉水稻的水分消耗,很多灌溉節水措施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比如控制性干濕交替灌溉、地被覆蓋(塑料、秸稈)、旱作水稻栽培、土壤飽和灌溉等技術,不難發現這些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降低水稻生產的水分消耗,水分生產效率也相對提高,但也有其不利方面的共性,這些灌溉措施中都存在高效水分利用、產量損失風險的矛盾。如何做到高產、高效水分利用,是水稻栽培面臨的又一問題。這些栽培措施為育種學家在攻關高產、高效水分利用品種上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3 水稻抗旱遺傳育種及QTL分析技術的應用

3.1 水稻抗旱遺傳育種技術研究

目前國際上已經非常重視水稻的抗旱節水遺傳育種研究,美國2001年就啟動了一個國家基金開展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基因組研究,其中包括水稻、擬南芥、番茄3種植物。國際水稻研究中心也開展了水稻抗旱性遺傳育種研究。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種在應對干旱脅迫時會產生不同的應答機制,有研究表明,干旱脅迫下水稻的光合速率、干物質生產、產量都會下降,但是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種之間存在差異[20]。旱作水稻和淹水灌溉栽培水稻的形態學和生理學基礎研究較少,而這些基礎信息對于育種專家培育高產旱作水稻品種有重要的作用[11]。近年來,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以及分子標記和QTL分析技術的出現,為作物抗旱性遺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水稻的抗旱節水屬于數量性狀,而分子標記使得水稻抗旱性基因定位QTLs成為現實。根系作為感受土壤水分含量的最主要的器官,不同抗旱性品種存在明顯的遺傳學差異。Champoux等[21]通過QTLs分析了根系與抗旱性的關系,并發現8個QTLs與苗期抗旱性有關,15個和10個QTLs分別與營養生長前期和后期抗旱性有關,多數QTLs控制三個時期的抗旱性。與根粗、根莖比和每分蘗根干重有關的QTLs分別有18、16和14個。多數QTLs同時影響三個根系性狀。在與田間抗旱性有關的14個QTLs中,有12個與根系性狀有關,因此,可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改良水稻根系,增加抗旱能力。根系感受土壤水分變化之后會傳導信息給葉片,葉片會有不同程度的卷曲或是氣孔關閉降低蒸騰,增強耐旱性。Courtois等[22]在染色體1、5、9上鑒定出3個控制葉片卷曲的QTLs,在染色體3、4和9上定位了4個控制葉片卷曲的QTLs,并在不同年份和地點試驗條件下進行了驗證。Champoux等[21]在染色體3、7和8上定位了3個與葉片卷曲有關的位點。Price等[23]也對有耐旱性有關的性狀進行了QTLs檢測,在染色體1上定位了1個與葉片卷曲有關的QTLs,并在染色體3、7和12上分別檢測到2個QTLs與氣孔導度、2個與氣孔關閉率有關的位點。

[12] 王增遠,徐雨昌,李 震,等.水稻品種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J].作物學報,1999,25(4):441-446.

[13] GRILL E, ZIEGLER H. A plant dilemma[J]. Science, 1998, 282(5387):252-253.

[14] KATO Y, HENRY A, FUJITA D, et 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ogression lines derived from an indica rice cultivar, IR64, adapted to drought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J]. Field Crops Research,123(2):130-138.

[15] ATLIN G N, LAFITTE H R, TAO D, et al. Developing rice cultivars for high-fertility upland systems in the Asian tropic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6,97(1):43-52.

[16] 康紹忠,張建華,梁宗鎖,等.控制替灌溉――一種新的農田節水調控思路[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7,15(1):1-6.

[17] TABBAL D F, BOUMAN B A M, BHUIYAN S I, et al. On-farm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water input in irrigated rice; case studies in the Philippines[J].Agric Water Manage,2002,56(2):93-112.

[18] TAO H B,BRUECK H,DITTERT K,et al. Growth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icez(Oryza sativa L.) in the water-saving ground cover rice production system (GCRPS)[J]. Field Crops Research,2006,DOI:10.1016/j.fcr.2005.01.019.

[19] ZHANG Z C, ZHANG S F, YANG J C,et al. Yield, grain qualit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ice under non-flooded mulching cultivation[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8, 108(1):71-81.

[20] CENTRITTO M, LAUTERI M, MONTEVERDI M C, et al. Leaf gas exchange,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nd grain yield in contrasting rice genotypes subjected to water deficits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stag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9,60(8):2325-2339.

[21] CHAMPOUX M C, WANG G, SARKARUAG S, et al. Locating genes associated with root morphology and drought avoidance in rice via linkage to molecular markers[J]. Theor Appl Genet,1995,90(7):969-981.

[22] COURTOIS B, MCLAREN G, SHINHA P K, et al. Mapping QTLs associated with drought avoidance in uplands rice[J]. Molecular Breeding,2000,6(1):55-66.

[23] PRICE A H, TOWNEND J, JONES M P, et al. Mapping QTLs associated with drought avoidance in upland rice grown in the Philippines and West Africa[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48(5):683-695.

[24] CHANDVA B R, PATHAN M, BLUM A, et al. Comparis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of osmotic adjustment in rice cultivars[J]. Crop Sci,1999,39(1):150-158.

[25] TRIPATHY J N, ZHANG J X, ROBIN S, et al. QTLs for cell-membrane stability mapped in rice (Oryza sativa L.) under drought stres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0, 100(8):1197-1202.

[26] 張正斌,徐 萍,張建華,等.作物抗旱節水相關基因的標記和克隆及轉基因研究進展[J].西北植物學報,2002,22(6):1537-1544.

[27] XU D, DUAN X, WANG B, et al. Expression of a 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 gene, HVA1, from barley confers tolerance to water deficit and salt stress in transgenic rice[J]. Plant Physiology,1996,110(1):249-257.

[28] MASLE J, GILMORE S R, FARQUHAR G D. The ERECTA gene regulates plant 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in Arabidopsis[J]. Nature,2005,436(7052):866-870.

[29] 蘇 金,陳丕鈴,吳 瑞. 甘露醇-1-P脫氫酶轉基因表達對轉基因水稻幼苗抗鹽性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1996,32(6):101-103.

[30] KARABA A,DIXIT S,GRECO R,et al. Improvement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rice by expression of HARDY,an Arabidopsis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gene[J]. PNAS,2007,104(39):15270-15275.

第11篇

關鍵詞:水稻;高產創建;栽培;技術措施

糧油高產創建是一項促進良種與良法配套,政、技、物有機結合,通過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提高糧食單產的活動,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按照省市農委的部署,通過幾年來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的不斷開展,探索總結出水稻“五改兩早一突破”高產高效技術模式,“五改”即改春做床為秋做床秋覆蓋、改春備床土為秋備床土、改中小棚育苗為大棚育苗、改傳統插秧為壟向插秧、改人工插秧為機械插秧,“兩早”即早育苗、早插秧,“一突破”即平均畝產突破650公斤創建目標。在高產創建活動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品種選擇

選擇品種要根據自然條件(年積溫多少,無霜期);土壤條件(地利、鹽堿程度);栽培水平而定。要兼顧品種熟期,產量、品質、抗逆性等綜合條件進行綜合平衡。種子質量要求:種子標準規定,純度≥99%、凈度≥98%、水分≤14%。主推品種吉粳88、吉粳803、吉農大31、通育217、通育239等。

2 種子處理

2.1 曬種

選晴天,在干燥平坦地上平鋪席子或水泥場攤開,厚度一寸,曬2-3天,要經常翻動,目的是提高種子活性。

2.2 選種

用比重為1.103的鹽水選種最好。可用鮮雞蛋測試,雞蛋在鹽水中露出水面5分硬幣大小即可,去掉秕谷,撈出稻種用清水洗2-3遍。

2.3 浸種消毒

用咪鮮胺10毫升對水40千克浸30千克稻種,常溫浸種5-7天,每天攪拌2次。

2.4 催芽

先把浸好的種子澇出,放置在室內墊好的地上(地上墊30厘米稻草,鋪上席子或麻袋),或者火炕上,也要墊好,種子袋上蓋上塑料布或麻袋,溫度保持在28℃-32℃,每隔幾個小時上下翻倒一次,防止高溫燒種,當破胸露白80%以上時就開始降溫。

2.5 播種

根據當年氣溫和品種熟期確定適宜的播種期。水稻發芽最低溫度為10-12℃,因此當氣溫穩定超過5-6℃即可播種。不要播種過早,防止播后不能下地而芽干或爛芽。

3 苗床

3.1 配制營養床土

選沒打過除草劑的旱田土加入10%腐熟好的豬糞或馬糞,或加入5%腐熟好的雞糞,然后過5目篩,再與床土調理劑(如麥立真、沃必達等)混拌均勻裝盤待播。

3.2 制作置床

置床制做要精細、平整、防止出現秧盤架空現象,造成缺水僵苗。

3.3 秧田管理

秧苗管理要求精心細致,注意溫濕度管理,出苗前溫度控制在30℃左右,一般不補充水分,出苗后溫度控制在25-28℃,濕度控制在不旱即可,并加強通風煉苗。

3.4 本田

3.4.1 整地泡田 要求土地平整、耙碎耙細,每個格田內高低差不過寸。

3.4.2 肥水管理 在施用有機肥基礎上測土配方施用化肥,缺啥補啥,做到合理平衡施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施肥要做到底肥深施,口肥淺施,追肥分期施,留三分之一鉀肥做穗肥追施。灌水采取淺-灑-深-濕的間歇灌溉方法。

3.4.3 移栽 重點推廣水稻高光效栽培技術,改傳統水稻栽培行向為西南-東北向,角度為磁南偏西20度;水稻栽培行為通風透光超大廳與栽植水稻小行組成的組合行,通風透光超大行行距50cm,栽植水稻小行行距20cm。在栽植水稻小行上種植2行水稻,株距為15-16cm,栽插水稻秧苗時采用拐子苗插法。

3.4.4 化學除草 水稻返青后,公頃應用68%苯噻·芐1200克加90%丁草胺500克拌分蘗肥撒施,于水蔥等雜草剛露頭時施第二次藥,公頃應用吡·撲·西2000克拌土撒施。

3.5 病蟲害防治

重點防治水稻赤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等病蟲害。于水稻返青期和分蘗期公頃施用千斤頂20袋加純品磷酸二氫鉀5袋噴霧防治水稻赤枯病,于水稻分蘗末期和水稻破口期公頃施用稻瘟靈5瓶加三環唑20袋防治水稻稻瘟病,于水稻拔節初期公頃撒施稻拋凈20袋防治水稻二化螟,施藥兩次,間隔7天。

3.6 適時收獲

第12篇

關鍵詞:南方地區;水稻;高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7-0279-01

我國在水稻種植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水稻的質量也較高,并且國家在相關的政策方面也給予了越來越多的扶持,因此我國水稻的種植面積在不斷的增加,一方面能夠促進水稻產量的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水稻的栽培技術對于水稻的產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能夠影響到水稻的產量,同時也會影響到水稻生長的質量,因此,正確的栽培技術在促進水稻高產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

1.做好水稻育苗管理

良好的稻苗是開展高產栽培的基礎,所以,首先就要從培育壯苗開始。水稻的育秧苗床要選在地勢平坦,背風向陽等,運輸方便的地方,而且水稻秧苗適合土質肥沃的土壤中,最好是稍微偏酸的土壤。秧本田比例大小要安排適當,應根據本田地力情況、自然條件、插秧密度、秧苗素質、育苗及移栽方式等確定,一般667m2本田需綠色育苗面積5~7m2即可。做育苗床時,要施用一定量腐熟好的豬糞,一般3~5kg/m2,淺翻10cm,然后耙碎整平。另外,苗床要堅持常年培肥,秧苗移栽后,秧田地要耕作施肥,實行復種。營養土的配置也要搭配科學合理,一般成分構成為:60.00%的無鹽堿無草籽的園田土或旱田土,40.00%的優質腐熟的過圈糞,還要有適量的水稻壯秧劑,然后均勻混合后即可。苗床是水稻育苗質量的關鍵,因此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尤其是立枯病,作為一種典型的土傳病害防治難度較大,防治時要堅持壯秧劑中使用與澆灌同步使用。方法是用菌克毒克15mL/m2,對水2.5~3.0L噴灑。

2.構建高光效群體

南方水稻高產栽培應以水稻群體質量優化控制理論和技術0以及三高一穩0栽培技術為指導,在適宜穗數的基礎上主攻大穗。即在適當壓縮群體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個體的分蘗能力來確保群體適宜穗數,使群體內個體的數量和質量達到高度協調統一,逐步建立起后期具有高光合生產力和物質積累能力的高光效群體,達到在適宜穗數的基礎上形成大穗,進而提高結實率、粒重和經濟系數而獲取高產。抽穗至成熟期高光合生產力群體的形成定型于抽穗期。

3.水分管理

水稻是需水最多的作物之一,掌握好灌溉的時期與水量,做好水分管理是水稻高產栽培的重要措施。首先是在返青期要保持水層,護苗3~4d,水層深度要根據苗齡和天氣狀況確定。也可以在植物表面適當噴施新高脂膜,以防止病菌入侵;其次就是水稻分蘗期,一般可在田間先灌1次水,之后保持淺水層3~5d,以后讓其自然落干,等到田間沒有明水但土壤尚濕潤時,再灌水1次;再次是分蘗末期至穗分化期,分蘗期一般當群體總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90%時即脫水擱田,分次輕擱,每次擱田時間為4d左右或者掌握在葉齡0.5葉,當田中間土壤出現3~5mm級細裂縫時再次覆水。另外,要選擇時機噴施壯穗靈,以強化水稻生理機能,提高授粉、授精及灌漿質量,增加百粒重。

4.灌溉管理

灌溉是水稻種植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充足的灌溉對水稻的高產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應當加強對水稻的灌溉管理。及時、有效的灌溉能夠使地表的溫度不斷的提高,改善土壤的透氣透水性,能夠充分滿足水稻的生產對水量的需求,為水稻提供一個最佳的生長環境。當前,我國在農田灌溉方面大多采用的是節水灌溉,這種灌溉方式能夠降低農業灌溉的成本,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另外,在進行灌溉時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來決定灌溉的時間,不能盲目的進行灌溉。

5.病蟲害的防治

在水稻秧苗生長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病蟲害,則會對秧苗造成損害,輕則影響水稻的產量,重則造成大面積的絕收。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有惡苗病、稻瘟病、立枯病等,而常見的蟲害則主要有潛葉蠅、稻飛虱、稻葉螟等。當水稻秧苗發生病害時,要及時的給予處理防止其擴展,在選用農藥時,要嚴格的按照規定的比例,摻水進行攪拌后,灑在水稻的秧苗上。在必要時需要請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指導,以此實現藥效的最大化,對未發生病害的區域給予及時的預防。當蟲害發生時,可以使用農藥,也可以通過利用蟲害天敵的生物法進行解決,從而消除蟲害,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6.關于推廣普及南方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建議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水稻種植的技術含量,我們應當像重視日本水稻專家原正市先生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一樣地重視我國自己的水稻栽培科研成果。江蘇凌啟鴻教授的水稻群體質量優化控制理論和技術,以及浙江蔣彭炎研究員的水稻三高一穩栽培技術,都是我國水稻栽培研究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創新成果,許多地區應用該技術都能增產一成以上。如能在南方普遍地推廣和普及這些先進的栽培理論和技術,將會使我國水稻產量躍上一個新臺階。因此,我認為:把水稻群體質量優化控制理論和技術,以及水稻三高一穩栽培技術列入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的重大科研推廣項目,編寫出版農民能看懂的可操作性強的普及小冊子。舉辦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培訓班和高研班,使從事水稻生產的農業技術人員能普遍掌握這些先進的理論和技術,并通過他們能普遍地推廣到南方稻作區農民群眾中,真正為農民群眾所掌握。

7.結語

總之,水稻是南方地區重要糧食作物,在人們日常生活與生產方面起著不可分割的作用。在農作物管理體系中,管理人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稻產量勢在必行。有關人員應該從做好水稻育苗管理、構建高光效群體等方面加強水稻管理,充分挖掘生產潛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促進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少洪,張小芳,簡玉繁.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 吉林農業. 2011(10)

[2] 張紅.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07)

[3] 張軍,陸繼海.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分析[J]. 吉林農業. 201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孚县| 奉节县| 永吉县| 沐川县| 凤阳县| 阳东县| 肥乡县| 丹棱县| 兴义市| 墨竹工卡县| 贵定县| 航空| 托里县| 香河县| 万载县| 始兴县| 波密县| 射洪县| 平昌县| 盘锦市| 鹿邑县| 巨野县| 汤阴县| 申扎县| 渝北区| 罗定市| 安陆市| 嘉善县| 客服| 澳门| 宜章县| 定边县| 上思县| 屏南县| 扎鲁特旗| 航空| 永泰县| 荆州市| 南城县| 乃东县| 陆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