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心血管專科護理

心血管專科護理

時間:2023-06-04 10:48: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血管專科護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心血管專科護理

第1篇

【摘要】 心血管內科是高風險的專科之一 , 心血管系統疾病來勢兇猛, 有時病情突然惡化甚至發生在病情已獲改善的情況下, 使得護理工作存在于整個醫療活動的全過程,因此, 提高護理人員認識和加強護理管理尤為重要。

【關鍵詞】心血管; 護理管理

心血管疾病, 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 是一系列涉及循環系統的疾病,循環系統指人體內運送血液的器官和組織, 主要包括心臟、 血管( 動脈、靜脈)、 微血管, 可以細分為急性和慢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心肌梗死、 心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 其種類繁多, 病因復雜, 它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心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 近年來,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門診, 住院患者中占較高比例的疾病之一, 也意味著心血管疾病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對心血管內科護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護理工作的內容有著更深刻的變化, 因此加強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護理及管理工作相當重要。

1 護理重點

在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的患者, 醫生強調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夠的休息, 因為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 會極大地影響疾病的治療, 甚至導致更為惡劣的后果, 其中, 出現最多的情況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而每發生一次這樣的情況, 對心臟就是一次不可逆轉的損害"因此, 凡是會影響患者休息的因素, 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視, 并盡量避免, 這同樣是護理工作的重點。

1.1 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 根據患者的病情, 做好皮膚護理, 防治壓瘡的發生,病房內空氣要新鮮, 溫度( 濕度適宜$ 做好口腔護理, 預防交叉感染$ 根據專科用藥特點, 做好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觀察$ 應加強夜間巡視, 如患者常出現呼吸困難, 及時通知值班醫生, 并立即讓患者取坐位或坐臥位,必要時兩下肢下垂, 減少回心血量, 減輕肺部瘀血,飲食護理, 指導病人在去除病因, 藥物治療的同時, 改善飲食習慣,飲食以清淡為主, 多吃新鮮蔬菜、 瓜類和粗糧, 少吃油膩及含脂高的食物, 膽固醇控制在(5.2mmol/L圍內), 密切觀察患者進食情況, 避免攝入高鈉( 高脂飲食及暴飲暴食, 也應避免攝入太少, 以免引起水( 電解質失衡.

1.2 心理護理

人體血壓易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或勞累后增高,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問題最為常見, 醫護人員應通過輕松愉快的方式來松弛患者的精神狀態, 避免情緒大起大落刺激心臟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 通過耐心的解釋、熱情的安慰、 適當的保證鼓勵和開導患者,誠懇與患者交談, 用對軀體癥狀進行清晰和令人信服的解釋, 使患者心情舒暢, 對治療信心充足, 從而及時做好健康教育指導, 爭取多方面的社會支持,運動護理, 適當運動對心血管病人是非常有好處的, 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降低血壓、醫護人員應指導心血管病人的按照永恒、規律、循序漸進、適度的原則進行適當運動, 多在室外走動、對中老年人來說, 最好的運動方式就是步行和太極拳,關愛護理, 樹立“ 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 端正服務思想, 改善服務態度, 提高服務質量"制定節假日護理安全管理制度, 規范節假日期間須嚴格管理的護理薄弱環節,建立護士告知簽字制度,危重病人檢查醫護人員要陪護, 并根據情況備好應急搶救藥品及物品,主動詢問患者的睡眠及進餐情況, 對長期臥床患者進行翻身、拍背,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 時常給患者關愛的眼神( 親切的微笑, 以穩定患者情緒, 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

1.3 出院后的護理建議, 出院后要對患者及其家屬宣傳有關疾病的防治與急救知識, 教育患者出院后應當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合理膳食、 少量多餐、忌煙酒, 注意勞逸結合, 避免各種誘因對疾病的影響,同時囑患者要遵醫囑, 按時、 按劑量規律服藥, 不能隨意減量、加量或停藥, 搞好定期復查工作, 囑咐患者不適隨診。

2 加強護理管理的對策

2.1 加強護士政治素質教育和管理,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對醫院、護理部、科室的規章制度,護士職責、護理法規、職業道德規范、臨床護理差錯預防等, 提高護士熱愛本職工作,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意識,增強護士的法律意識和醫療安全意識, 嚴格把各項護理制度落到實處。

2.2 專科知識培訓和管理,每周有計劃的組織學習專科理論知識、常見多發疾病護理常規、 心電監護技術、心電圖分析判斷、新技術的應用和護理,以及邊緣學科如精神科、心外科、神經內科、 呼吸內科、 內分泌科等知識的學習,并經常進行強化和考核,提高護士觀察判斷病情以及配合醫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2.3 加強應急能力和搶救技能培訓和管理,心內科具有危重病人多、 搶救工作頻繁的特點,每月組織護士學習高難度的技術操作, 如心肺復蘇術、 心臟電除顫技術等,組織制定護理搶救工作路徑和專科護理應急預案,進行反復學習和演練,熟練掌握。

第2篇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啥錢都掙”為你整理了這篇心血管專科護士臨床實踐培訓班小結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12月1日,陜西省心血管專科護士臨床實踐培訓班結業座談會在住院部13樓會議室成功召開。心內科劉美麗、李娟利、胡經文、劉盈盈、李靜護士長、16名學員和帶教老師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全部學員分別圍繞整個學習過程進行了反饋:有遺憾,如實踐時間太短,沒能見到更多重癥患者以及新技術的臨床應用,沒有機會體驗介入室工作等;更多的是感謝,感謝心內科給大家提供的學習機會,領導的重視,對學員生活上的關心以及帶教過程中老師們的認真耐心,使大家獲益匪淺,收獲頗多。

聽著學員們的心聲表達,不禁回想起這三周的教學工作點滴:11月5日科室接到協助兄弟單位完成陜西省第一屆心血管專科護士臨床實踐的任務,科室全體護士長迅速召開會議,制定周密的教學計劃,確定由李娟利護士長全面負責,并篩選敲定了16位一對一帶教老師...所有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11月9日16位學員正式進入臨床實踐,學員們與帶教老師接頭,深入臨床跟班,圍繞專科常見疾病的護理、診療新技術、專科儀器設備使用等展開帶教。通過溝通了解到學員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完成護理科研、小講課以及專科操作考核任務,由于很多學員都是來自于基層的縣級醫院,無護理科研及小講課的經驗因此對完成任務缺乏信心的問題,李娟利護士長便給她們講解思路,并幫忙聯系護理部與圖書館,指定老師協助大家查閱資料。

由于學習時間緊張,為了能夠使學員們順利通過考核,操作帶教組的老師們利用周末

進行操作培訓,現場手把手指導,督促學員反復練習。

11月24日,學員們順利通過了電除顫、心肺復蘇、簡易呼吸器及心電監護操作考核。

應學員要求,李娟利、胡經文兩位護士長針對心臟康復和心電圖識別進行了理論授課。

12月1日,學員們的小講課匯報按計劃進行,由李娟利、胡經文、李靜三位護士長擔任評委,可以看出學員們都進行了充分準備,盡力而為。授課內容豐富,涉及到專科護理的各個方面。結束后三位評委進行了詳細點評:例如小講課選題太大,內容層次不清,重點不突出; PPT制作水平不夠:不能做到圖文并茂,文字太多、字體大小不一致;時間把握不當等;針對這些問題現場進行了經驗分享,學員們表示學到了很多知識。

第3篇

【關鍵詞】內分泌;護理安全;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228-02

護理安全是指在護理實施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2],是醫療安全的核心目標,是患者及其家屬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從2010年9月到現在,醫院派送一名護理人員進修內分泌專業護士,二名護士進修糖尿病專科護士。筆者就我院內分泌科臨床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1.1病房的管理

內分泌與心血管病員僅僅按男女病員安置,內分泌與心血管病員散在的住在同一病房,主管醫生、主管護士按床位管床,常常出現心血管專業、專科護士護理內分泌病員較多,或者內分泌專業、專科護士護理心血管病員較多的現象。內分泌與心血管的病員混住與按病種集中安置相比較,增加護士護理的工作量,不利于健康教育落實,不利于病員及家屬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學習。

1.2用藥的安全

我院內分泌住院病員96%以上是糖尿病病人,98%的病員使用胰島素治療。50%的病員使用胰島素加口服降糖、降脂、降壓等藥治療。住院糖尿病人中80%大于60歲,由于年齡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糖尿病并發癥的影響使病員接受知識的能力低,容易遺忘,容易發生低血糖反應。由于工作量大,護士把一天的口服藥一次性給病員,雖然給病員及家屬再三講解了用法,仍然有病員一次性把一天的藥吃掉或者未按時吃藥等現象。

1.3護理人員的職責意識

實際工作中,少數護理人員責任意識不高,未按照護理核心制度執行操作,導致差錯的發生。如不嚴格執行“查對”、“執行醫囑”制度,注射胰島素劑量過大,導致低血糖的發生;注射胰島素劑量過小,血糖控制不達標等等。

1.4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與專業知識

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到護理質量的高低。如用普通的1毫升注射空針抽吸胰島素皮下注射,進針角度的掌握是關鍵,進針角度與皮膚大于45度容易刺入肌層[3],加快胰島素的吸收,導致胰島素的高峰濃度與餐后血糖高峰時間不一致,造成血糖控制不好等等。專業知識同樣重要,專業知識缺乏,觀察病情就找不到重點、抓不住病情變化的關鍵,影響病員的搶救及治療最佳時間。

1.5護患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個別護士態度冷漠、不耐心,溝通欠缺技巧等等。患者年齡偏大,有一定的溝通困難;缺乏醫學常識,不遵守醫院規章制度,擅自離開醫院,導致觀察病情不及時、不到位等等。

2.護理對策探討

2.1加強內分泌病房的管理

2.1.1我院已擬定五年內將內分泌與心血管分科。醫院領導已經按照床位與護士1:0.4的比例增加了護理人員。現目前,內分泌與心血管病員分開集中安置,主管醫生、主管護士盡量按專業分管床位,盡量使內分泌專業、專科護士管內分泌病員,由于沒有專職的健康教育護士,每個責任護士負責所管床病員的健康教育,內分泌專業、專科護士對內分泌患者的直接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使專科專治得到落實,使專業、專科護士的價值得以體現。

2.1.2為了加強病房管理,內分泌病房設責任護理組長一名,護理組長由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勤奮敬業,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專業技能,有較強的表達、溝通、組織能力,善于學習、總結和創新的護理人員擔任。內分泌科護理組長協助護士長指導內分泌工作并檢查內分泌護理工作質量,使內分泌科護理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

2.2加強用藥安全的管理

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員,按時進餐,規律測血糖,以防低血糖的發生。注重胰島素注射技術的細節并加強細節管理。我科原來使用普通1毫升空針抽胰島素皮下注射,無效腔大,容易算錯劑量。現在全部用胰島素筆注射,且強調每次注射胰島素后必須立即取下針頭,針頭不能重復使用,否則可能增加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同時在溫度變化時可能有藥液流出或進入空氣,也可能因漏液而出現藥液堵塞針頭,嚴重影響治療效果[4]。這樣改變后,血糖達標率明顯提高。無論多忙、工作量多大,口服藥必須服用時才發給病員,并協助患者服藥,確認服下后方可離開[5]。加強巡視,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2.3加強護理人員的個人責任心

嚴格執行護理核心制度、護理操作常規等,是加強責任心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2.4提高技術水平與專業知識

要求護理人員嚴格遵守護理操作規程,勤練基本功。加強“三基”、“三嚴”的培訓,分層級對護士進行練兵。經常學習新知識、新技術,高質量的護理技術操作技能是贏得患者與家屬信任的重要手段,也是維持護患關系的紐帶。

2.5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技巧

護士應耐心、細心與病員溝通,我院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了禮儀培訓、溝通技巧培訓等等。與年齡大的患者溝通,語速要慢,聽力不好的患者,聲音要適當的大點,對于健康教育掌握不好的患者,要重復、耐心的教,直到病員及家屬掌握為止。飲食治療是一切內分泌疾病的基礎,是健康教育的重點之一。

3.結論

我院內分泌科護士提高了護理安全意識,注意每一個內分泌護理環節,消除了安全隱患,確保了內分泌科護理安全。通過使用病區自制表對患者進行調查,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內分泌科患者滿意度由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的88%~90%提高并保持在96%以上,出院患者隨訪滿意度99%。我科的護理質量得到了持續改進,護患投訴率由原來的每月0.9‰下降至0.1‰,護理差錯明顯減少,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達99%。

參考文獻

[1]徐敬芬,兒科護理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內蒙古中醫學,2011年8月第30卷第15期

[2] 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現代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49.

[3] 李小寒,尚少梅,錢曉路等,皮下注射法,基礎護理學[M]第四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6月.257

第4篇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歲328例,50~60歲421例,60歲以上284例;病情好轉出院者984例,轉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間死亡者6例,可見夜間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時段。

2 夜間護患情況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點 心血管病人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加強,易引起心肌細胞抑制,導致心率減慢、心肌收縮力減弱等,甚至會引起病人在夜間出現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等嚴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間對心血管病人來說是發病的高發期。

2.2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 護士均為女性,體力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間生物鐘紊亂,身體極度困乏,且夜間值班人員少,無人監督,如果沒有較強的責任心、良好的道德修養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對病人的觀察而導致不良后果。

2.3陪護方面的原因 夜間陪住人員,往往適應不了生物鐘的紊亂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時間長,陪床人員身心疲憊難以提供變化的信息。

3 夜間臨床觀察與護理

夜間護士應詳細做好床頭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間病情變化,主要治療、心理、睡眠及飲食情況,熟練掌握急救器材及藥品的使用情況,并知道急救儀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和順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時根據心血管患者病情變化特點,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間工作流程 護士接班時要詳細交接,并將交班內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間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防止遺漏治療和護理。

3.2按護理等級要求定時巡視病區,包括病區安全設施、專科設施及急救儀器設備情況、儀器使用情況、巡視住院患者的病情變化、了解值班醫護人員的動態。保證夜間全病區的護理安全。

3.3夜間病情觀察、治療及護理。對夜間治療的患者,我們更應該保持高度慎獨精神。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保障治療及時、準確無誤地進行。

(1)對病區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數,要隨時觀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狀態變化,及時了解患者主訴,如胸悶、胸痛、心悸、氣急,并進一步觀察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時通知醫師并采取相應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時測量脈率、脈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壓,要定時巡查液體滴速。

(3)檢查患者用藥情況,密切觀察患者的用藥過程及不良反應。對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時反饋給值班醫生,排除外周環境的干擾,或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協助患者安靜入睡,保證患者睡眠。

(4)對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時翻身、扣背,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皮膚護理。

(5)密切觀察心電變化,并做好詳細記錄。如有異常及時向醫生匯報病情。

3.4氧療的護理觀察 予以持續低流量吸氧,夜間病人處于睡眠狀態,吸氧管容易脫落、阻塞,應經常檢查,保持其通暢,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說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療意義,不可隨意調節氧流量,以保證氧療的正常進行。氧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發紺等情況變化,定期進行血氣分析,以便更好地調節氧濃度或流量。

3.5做好危重病人的搶救準備工作 如準備好除顫儀、吸痰管、氣管插管、簡易呼吸器、呼吸機等,以便及時搶救病人。

第5篇

    心血管內科患者病情復雜多變,對護士的應急能力和急救水平要求高。為了提高新進護理人員的應急能力,我科2004~2006年開展了應急能力培訓,以提高這些護士的應急能力和急救水平。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本科室工作3年以下護理人員15名,女性,年齡19~26歲。學歷:大專5名,中專10名。職稱:護士7名,護師7名,主管護師1名。

    1.2  方法

    1.2.1  專科知識培訓

    制訂本科室常見疾病護理常規,每月制訂學習計劃,規定學習內容,月底集中試卷答題,合格分數≥90分,不合格者重新考試,直至符合要求。

    1.2.2  搶救技術培訓

    內容包括心肺復蘇、靜脈穿刺技術(包括留置針)、輸氧、導尿、吸痰、心電監護儀使用等,培訓時間為1個月。首先觀看護理技術操作影碟,再由護士長和科內操作能手指導護士進行操作訓練,如有病例就地操作演示,特別強調準確性和熟練程度,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每項操作。

    1.2.3  熟悉搶救流程

    根據心血管內科患者的特點,制訂搶救工作流程,以指導低年資護士實施搶救。要求護士熟練掌握流程每一個步驟,對科內布局和各種搶救用物了如指掌。

    1.2.4  護理記錄書寫培訓

    本組人員分2小組,指定業務骨干擔任組長,分別指導各組的護理記錄書寫,對記錄缺陷及時給予講解和糾正。

    1.3  評價方法

    由大內科護士長、科室護士長和2名護理組長組成科內考核小組,負責培訓護士的考核。

    1.4  評價標準

    ①專科理論和搶救流程考核,分數≥90分。②護理病歷書寫,根據科內每天的護理工作情況安排考試項目,每份病歷合格分數≥94分。③搶救技術操作≥85分。④應急能力。主動巡視,耐心傾聽,掌握觀察要點,觀察方法準確,病情評估準確,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及處理,記錄及時準確。⑤應急配合能力。急救物品準備齊全并處于完好備用狀態,操作規范迅速,急救藥品劑量和用法準確,急救過程中情緒穩定、沉著應對,搶救程序化、配合主動迅速,口頭醫囑復核后執行。

    2   結  果

    本組15名護理人員經過系統的應急能力培訓,理論考試和搶救技術操作考核合格(5人補考后合格);應急能力和應急配合能力顯著提高;護理病歷書寫準確、及時、規范。

第6篇

【關鍵詞】 夜間護理觀察;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

隨著我國踏入老齡社會的步伐加快,老年人越來越多,而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已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演變快,夜間由于其自身生理特點易發生各種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在安靜的夜晚比白天更容易發生意外。因此,對老年心血管患者注意夜間觀察和護理特別重要,對心血管內科護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談談老

年心血管疾病的夜間觀察與護理體會。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9 年10 月~2010 年10 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390 例,其中男222 例,女168 例,年齡最大者96 歲,最小60 歲。平均年齡72 歲,夜間發生病情變化的心臟病病人101 例,占26%;死亡24 例,占6%;其中夜間死亡14 例,占死亡人數58%。可見夜間是老年心血管病人的高危時段。

2 了解老年人生理特點

老年期的生理機能逐漸發生退縮性變化。心臟功能由強變弱,心肌細胞變性或縮小,使心肌細胞利用的ATP 和可動用的兒茶酚逐漸減少,使心肌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氧,表現為收縮力減弱,儲備力降低,心排血量減少,心率減慢。心血管系統退行性變化,外周血管彈性減弱或消失,血管壁內鈣質沉積,及膠原纖維的增生,血管的擴張性減退,出現進行性動脈硬化,引起單純收縮期血壓增高[1]。老年期交感神經張力減弱,迷走神經張力亢進,心肌順應性降低,心射血時間縮短,心搏量減少。由于老年期這些生理特點,各種心血管事件易發生于夜間。

3 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

在普通病區夜間只有一名護士值班,工作較忙,易導致對老年心血管病人的觀察不周。并且可能夜間急診病人入院而疏忽對其它病人的重視,護士頻繁夜巡視也會導致患者夜醒次數增加再次入睡困難[2]。以上因素都可能增加各種心血管不良事件夜間發生率。

4 夜間病情觀察與護理

心內科護士在夜間值班時責任重大,不僅要做好基礎護理、專科護理,還要加強對病人的巡視,及時發現病情變化[3]。

4.1 夜間護士應詳細做好床頭及書面交接工作,了解病人日間病情變化,主要治療心理,睡眠及飲食情況,并將交班內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間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防止遺漏治療和護理。護理文件記錄應體現及時性、準確性、客觀性、連續性、完整性、合法性,層次性和重點性等三基要求六大原則。

4.2 嚴格按護理等級要求定時巡視病房,要做到“四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說話輕,以免影響病人休息,不需要開大燈,盡量開壁燈,不需要開燈的,可以用小手電。由于現在科技發達,病區角落安裝各種監控設備,查看監控是看護理人員是否按規定按時巡視,一旦出現不測造成事故糾紛,這也是有力的法律依據之一。

4.3 對病區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數,要隨時觀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狀態變化,及時了解患者主訴,如胸悶、胸痛、心悸、氣急,并進一步觀察其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及時通知醫師并采取相應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特別是對意志障礙,疲乏無力,白天出現過陣發性呼吸困難者,應高度警惕,并做好搶救工作。

4.4 檢查患者用藥情況,密切觀察患者的用藥過程及不良反應。對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時反饋給值班醫生,排除外周環境的干擾,或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心血管疾病藥物對老年患者與中年患者在劑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應根據老年人的排泄能力差,腎功能減退的特點,嚴格掌握劑量密切觀察其精神狀態、血壓、尿量及胃腸道反應[1]。

4.5 保證患者睡眠,失眠是住院老年患者的常見問題[4],創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減少陪護,病室光線宜暗;告知患者入睡前減少飲水量及不進食。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循環、呼吸壓力;及時關燈,使其盡早進入睡眠狀態。護士在凌晨氣溫最低時,要對病室的室溫進行調節(18~22 ℃為宜),適當增減衣被,減少老年患者自身對溫度調節的能量消耗[2]。 4.6 對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時翻身、扣背,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皮膚護理。

5 認真做好夜間治療護理對夜間治療的老年心血管患者,我們更應該保持高度慎獨精神,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保證治療及時準確無誤地進行。

5.1 據醫囑及病情定時測量脈率、脈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壓,對于行心電監測,密切觀察,詳細做好記錄,如有異常及時匯報醫生。

5.2 對靜脈穿刺的患者,觀察穿刺部位局部是否有腫脹;對使用微量泵靜滴患者,查看輸液泵是否正常運行,輸入的液體量是否正確,輸入速度是否符合醫囑要求。護士還應重視患者的不適、主訴及精神狀態變化,注意及時疏導患者,減少各種不良刺激,保持患者情緒穩定[2]。

5.3 對于氧療的患者,夜間患者處于睡眠狀態,吸氧管容易脫落阻塞。應經常檢查保持其暢通,同是做好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講解說明高流量與低流量氧療的意義,不可隨意調節氧流量,以保證氧療的正常進行。氧療過程中,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發紺及神志情況,據血氣分析情況做好氧流量的調節。

5.4 做好危重病人的搶救準備工作 如準備好除顫儀、吸痰管、氣管插管、簡易呼吸器、呼吸機等,以便及時搶救病人。熟練掌握急救器材及藥品的使用情況,并知道急救儀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和順利采取急救措施。

6 體會

由于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大,老年心血管病人也越來越多,對他們護理工作也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護士要重視老年心血管病人夜間護理觀察,掌握患者夜間變化特點,實施早期護理,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對于夜間危重患者較多應增加護理人員值班,保證人員到位,以最大限度為患者贏得救治最佳時機,提高夜間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黃明玉,老年心血管病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4(17):105.

[2] 蔡娜.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夜間不安全因素及人文護理[J].山東醫藥,2008,48(32):155 .

第7篇

【摘要】心血管內科是高風險的專科之一,心血管系統疾病常常具有多變性和突變性的特點,引起病情變化的因素非常多,若醫護人員能及時預料病情的變化,并針對性的對病人進行護理,則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病情,增大病人抵抗病魔的信心,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對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風險進行梳理與分析,然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護理建議,以便提高心血管內科的護理效果,降低醫療事故的發生率。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 內科護理 管理

近年來,心血管內科醫療事故頻發,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所引發。因此,探討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相應的化解措施,是擺在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者面前的首要任務。

1 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面臨的風險

1.1 與患者有關的風險

1.1.1 一些病情狀況不明顯的患者對醫生的勸告、護士的護理不遵循、不配合,不按照醫生規定的治療方案積極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1.1.2 患者及家屬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對疾病變化和診療過程不理解,一旦治療效果不明顯,或與期望的結果有差距,將可能對醫護人員產生懷疑和不信任,容易引起患者情緒的激烈變化,以各種理由刁難醫護人員,引起醫患之間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

1.2 與護士相關的風險

1.2.1 由于心血管內科護士護理的患者病情較重,工作強度大,精神高度緊張,很容易引起護士的身心疲勞,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導致護理工作中精神不能集中,用藥不當或配藥不當,護理工作不到位,不盡責,引發糾紛,甚至醫療事故。

1.2.2 護理工作中,新業務的開展,對護士護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若護士經驗不足或技術水平不達標,很容易給情緒不穩定的患者帶來焦慮感,導致風險發生。

1.2.3 心血管疾病病情善變,治療周期長,護士除要執行醫囑之外,還應多了解自己所管轄患者的生活、性格特點,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善于發現患者的心理動態,若護士缺乏耐心的解釋或態度冷淡容易引發糾紛,產生不必要的矛盾。

1.2.4 護士對患者的病情記錄或住院出院記錄有誤,導致患者為此據理力爭產生的糾紛。

1.3 與醫療費用有關的風險:醫療費用成本過高,一直是患者背負的承重包袱,因此,患者對此極為敏感。若由于護士粗心大意重復記賬或記錯帳,或對某些收費項目并不事先通知患者,事后卻向患者收費,損害患者利益,或由于患者暫時欠繳醫療費,而護士卻言辭犀利向患者催款,導致患者情緒異常波動,很容易引發糾紛,產生不良影響。

1.4 與醫院環境及設施有關的風險:心臟病人特別需要一個安靜舒適的修養環境,如果病房管理不到位,導致病人家屬過多、說話聲音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了病人的休息、康復。如果病人受此影響而引緒激動,進而發生病情變化就會發生護理糾紛。而當醫院設施不健全不完善,比如經常停水停電,或熱水袋過燙,光線不足,地面濕滑導致病人摔跤等均可能導致不小的醫療糾紛。

2 針對護理風險的管理對策

2.1 健全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制定護理風險預案和風險管理制度。對護士進行定期培訓,組織學習各種應急預案、急救流程等,如患者猝死、墜床、突然停電、供氧障礙等的預防及處理,讓護士知曉心血管患者容易發生的各類醫療風險,提高他們應急意識及能力,提高護理風險意識,激勵護士對護理注意事項銘記于心,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

2.2 加強護理人員理論知識的學習。醫院應積極鼓勵護理人員參與自學、函授、遠程網絡教育等形式的學習,拓寬護理人員知識面,更新知識結構,并定期對護士的護理技能進行評估考核,培養護士敏銳的觀察力和提高預見性護理思維能力。

2.3 嚴格規范護士的工作行為,端正護士的工作態度,必須讓其在工作中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不犯錯,少犯錯,犯錯后應主動向患者道歉,盡職盡責的為病人服務,以便降低由于護士的出錯而產生的不必要誤會和糾紛。

2.4 為病人營造安靜和諧的休息環境。為了讓病人早日康復,醫護人員應該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從各種小事做起,杜絕住院病房的各種不必要的噪音,發揮護士主人翁意識,對影響病人休息的各種現象進行委婉制止,樹立良好醫護形象。

2.5 加強護士與患者的溝通,化解護理風險。護士應在患者住院時指導其盡快熟悉環境,自覺遵守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并告知患者最初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對其病情治療有大概了解。同時,護士應及時告知患者和家屬不積極配合治療將產生的不良后果。此外,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護士應加強與患者、家屬的交流,注意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及時聽取患者及其家屬意見,耐心回答患者就其病情提出的相關問題,尊重患者,并及時將患者的醫療進展情況告知患者的主治醫生,以便醫生為患者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降低患者就醫的抵觸情緒,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 燕長花.如何提高心血管內科護理質量和管理水平[J].亞太傳統醫藥,2008,4(7):58

[2] 解紅雁,孫紅.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分析及對策[J].中醫藥導報2009,9(15):47

第8篇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人性化護理;生存質量;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8(a)-017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on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144 in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our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By a random number table,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was applied,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humanistic nursing was adopted.The QOL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by GQOL-74,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ref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fter finishing the intervention.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GQOL-74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function,mental function,physical performance,and social function with regard to GQOL-74 score,and differenc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Humanistic nursing;Quality of life;Nursing satisfaction

心血管內科臨床收治患者相對年齡較大,慢性病居多,且多數合并有其他合并癥,病痛的折磨和長期住院治療的情況下,患者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身心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2]。人性化護理是指以患者的需求為中心,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服務的一種護理模式[3]。人性化護理要求護士不但要重視醫療及護理操作,更應當充分考慮患者的需求,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為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而努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于護理服務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如何為患者提供更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是當前工作中的重點問題[4]。本文就人性化護理服務用于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的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144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2例,觀察組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齡41~76歲,平均(56.7±6.9)歲;對照組中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齡40~78歲,平均(56.9±6.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用藥觀察、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則實施人性化護理,除常規護理內容外,主要補充和加強以下幾點內容。

1.2.1環境護理 病房是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的主要休息場所,病房環境會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產生一定的影響,護理人員應當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休息環境,減少醫院這個特殊機構給患者造成的心理壓力和陌生感,保持病房干凈、整潔、安靜,每天安排專人負責地面、空氣、物體表面的清潔和消毒,開窗換氣3次/d,保證室內溫度和濕度適宜,在病房和走廊墻壁上粘貼溫馨提示標識,使患者和醫護人員自覺降低語調,尤其夜間執行治療和護理操作時,要盡量只開床頭燈,控制儀器發出的噪音,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

1.2.2飲食護理 慢性病患者往往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狀況,充足的營養供給才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加速康復。護理人員應當做好患者的飲食指導,充分考慮心內科疾病的特點,建議患者多進食高營養、高蛋白、高維生素和高纖維素的食物,控制食鹽攝入量,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瘦肉、牛奶等食物,確保營養均衡。

1.2.3加強巡視 護理人員要在患者入院后對其身體狀況及疾病程度做出準確評估,并記錄在冊,根據患者病況不同定期進行評估,隨時了解患者的疾病變化情況,除了正常的護理巡視外,對于高危患者應當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壓等生理體征變化情況,告知患者一旦發現不適應當立刻利用床頭呼叫器呼叫護士。對于特殊用藥的患者應當做好用藥觀察,一旦發現不良反應立刻對癥處理并反饋給值班醫師,必要時停藥,將患者的用藥情況納入交接班記錄,對于高危患者和特殊用藥患者要雙人床頭交接。

1.2.4安全護理 心血管內科的安全護理一直是重點環節,由于所患疾病的因素,加上部分患者年齡較大,在院治療期間往往存在多種多樣的風險因素。為了避免安全事件的發生,護理人員應當充分考慮患者的需求,在病房內設置各類輔助裝置,病床加裝床欄,走廊、衛生間設置扶手,易濕滑地面鋪設防滑墊并用醒目標識提醒,為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輪椅,安排專人負責病房安全設置的檢查和維修,定期進行維護,將結果記錄在冊,責任到人。

1.2.5心理護理 慢性病患者長期受到病痛的治療,長期治療仍未見好轉的情況下就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嚴重者甚至抗拒治療。考慮到心內科患者的特點,護理人員應當找準切入點,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耐心聽取患者的傾訴,了解患者心結所在,安撫與開導患者,說明疾病治療的必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要求護士在業余時間加強學習,掌握更多的溝通交流技巧和人文學、心理學知識,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心理指導。

1.2.6健康教育 與傳統模式的健康宣教不同,人性化護理充分考慮到以往工作中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不再單純采用責任護士一對一宣教的模式,而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宣教體系,除了責任護士按計劃宣教外,定期為患者舉行專題講座,針對心內科常見疾病的特點、治療及康復知識進行教育,印制健康教育手冊發放給患者,利用病房電視實施多媒體教學,用多元化的宣教方式來提高患者的記憶程度,拓展患者的知識獲取途徑,提高宣教效果。

1.3觀察指標

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估問卷(GQOL-74)[5]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統計對比,并在干預后采用問卷調查了解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GQOL-74共包括認知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4個方面,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護理部統一問卷,將患者的評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存質量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GQOL-74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有改善,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8.6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醫院已經轉型為服務型的經濟實體,因此必須有高度的服務理念,才能為醫院創造更好的發展前景[6-7]。護理服務作為醫療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須重視患者的需求,從以往的以治療為中心轉為以患者為中心,切實考慮患者的需求,才能獲得患者的高度認可[8-9]。對于心血管內科而言,患者相對固定,年齡層偏大,多為慢性疾病且合并癥較多,在此環境下,更應當強調患者的心理感受,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才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10-11]。人性化護理強調以人為本,在工作中充分考慮患者的需求,并針對這些需求制定護理對策,將其應用于工作中,為患者提供精神、社會、生理、心理等全方面的服務[12]。胡小紅[13]研究顯示,人性化護理用于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護理投訴,提高護理滿意度。趙芳[14]研究也指出,人文關懷是改善護患關系的重要基礎,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后患者的滿意度從實施前的82.6%上升至96.7%,提示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更符合當下患者的護理需求。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GQOL-74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干預后兩組患者GQOL-74評分在認知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方面均有顯著差異,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人性化護理服務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與傳統護理模式比較,人性化護理更具有立體性[15],補充了傳統護理中的不足,不但強調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更強調環境、飲食等護理細節,全方位的為患者提供服務,并且加強了傳統護理中不足的地方,如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認知,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況,患者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生存質量也到了全面的改善。從護理滿意度調查來看,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6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人性化護理強調與患者的互動,并且在整個醫療過程中以患者為中心,護士加強了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對患者的關懷和重視溢于言表,從而獲得了患者的充分肯定。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模式更符合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的護理需求,能夠從環境、心理飲食、安全等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麗穎,王鳳霞.心血管內科開展人性化護理的體會[J].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08,6(7):116.

[2]王美英.人性化護理在心血管內科病人中的護理策略[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3):210.

[3]金蓉.探討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2):716-717.

[4]黃艷.探究人性化服務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健康大視野,2013,21(2):263.

[5]金納新.心血管內科人性化護理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6):6356.

[6]許虹波,姜麗萍,尹志勤,等.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狀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4):332-335.

[7]廖紅輝.拓展舒適護理研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J].黑龍江護理雜志,2009,5(7):40-41.

[8]李姝穎.護理在CCU監控室中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臟機能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9(29):777-779.

[9]朱梅.老年重癥心肌梗死的預見性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227-228.

[10]沈嬋娟,曹培國.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及其與生活質量關系的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0, 37(1):87-90.

[11]陳朝華.舒適護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8):1770-1771.

[12]孫淑華.臨床護理路徑在胃癌手術患者的應用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0,10(10):1206-1207.

[13]胡小紅.人性化服務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101-105.

第9篇

方法:對比分析法是對實施常規性護理與在常規性護理基礎上進行防范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的一種方法,本文采用這種方法對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病患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按照隨機抽取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各25例。

結果:觀察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護理效果,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兩組數據對比存在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對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與防范,提高了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提高了患者滿意度,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與作用。

關鍵詞:心血管 內科護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319-02

本文通過對心血管內科護理患者的不安全因素進行調查并分析,根據不安全因素發生的原因進行科學防范,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病患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按照隨機抽取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性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性護理基礎上予以防范性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每組患者各25例。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在44~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12±1.41)歲。

1.2 方法。采用對比分析法對對照組以及觀察組的病患進行觀察,采用問卷調查、資料統計以及患者的病情的好轉狀況等方式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找出其干預對策。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性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后再應用改進后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1]。

1.3 統計學分析。首先進行數據分析,選用的軟件為SPSS17.0。其次采用假設檢驗方法即卡方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再次應用Student t檢測方法進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最后檢測P值,如果P值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2.2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照組患者在用藥問題、抽血問題、設備不良問題、投訴問題等方面發生的不良事件例數為10例,占總患者人數的20%,而觀察組在用藥問題、抽血問題、設備不良問題、投訴問題等方面發生的不良事件例數為2例,占總患者人數的4%。

3 討論

3.1 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3.1.1 護理人員因素。由于目前多數護理人員畢業于專科院校或護理技術院校,因此在操作技能以及臨床經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夠及時發現患者異常癥狀,從而引發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護理人員理論知識的缺乏,法制觀念的缺失,導致其忽略工作過程中的規章制度,從而造成護理中的風險性,造成醫療糾紛。

護理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由于任務量過大,從而影響工作的心情,導致護理過程中存在潛在的危險因素,從而在護理工作中犯錯[2]。

3.1.2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由于心理因素以及不良習慣等問題,不按照常規用藥方式以及劑量進行用藥,不按時休息,從而不利于臨床護理的提高。

患者在對自身病癥進行表述時,不能夠將主要病癥表述清楚,護理人員不明確患者不舒服原因,從而導致護理方向錯誤,不利于患者臨床治療與痊愈[3]。

3.1.3 其他因素。護理人員在應用藥物過程中不明確藥物的主要用途,從而導致配藥錯誤;在使用器械時不按照規定對器械進行消毒除菌;在對患者進行科學宣教時采取不認真態度;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不能夠及時觀察到患者的異常癥狀,從而導致護理不安全性因素的發生,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增加了醫療糾紛的發生率[4]。

3.2 防范措施。

3.2.1 入院評估工作。心腦血管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對其進行評估工作,從病房以及護理方式方面予以方案制定。一般情況下病情較為嚴重的病患應該在評估工作完成后送入ICU病房,予以重點監護,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生命體征。病情較輕的患者送入普通病房,護理人員按照規章制度完善護理工作,對患者異常癥狀進行實時監護。

3.2.2 護理工作的規范性。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水平,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增加護理人員臨床試驗的機會,從而讓護理人員從心態上給予患者安全感。

為了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便應該采取輪班制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檢查與監督,從而增強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提高護理質量。

護理人員應該增強自身工作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情,并通過自身心情感染患者,提高患者的幸福指數。提高對患者病情的關注度,認真記錄患者相關病癥,為主治醫師提供臨床治療依據。

護理人員在進行藥物配伍過程中應該重視藥品的陳列方式,明確藥物的藥理性特征以及不良反應,重視藥物配伍的禁忌,防止出現用藥失誤情況。

3.2.3 患者的配合工作。通過對心血管內科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從而采取科學宣教、交流溝通、音樂輔助等方法降低患者負面心理影響,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讓其理解護理以及治療的重要性與必須性,從而提高患者的臨床配合率。

綜上所述,我院通過對心血管內科護理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方法,提高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滿意率,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參考文獻

[1] 杜虹潔.淺析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2,(12):205-205

[2] 謝琴,丘紅梅.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J].中國衛生產業,2013,(3):59

第10篇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Pre Hospital First Aid for Patients with AMI

CHEN Meiying ZHENG Jianzhen MENG Rongh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establishing a pre hospital first aid clinical nursing path and making effective use of the golden hour after the first medical contac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before hospital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collect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systematic random sampling,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pre hospital first aid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ener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hospital emergency procedures. The vehicle response time, the time to draw the first bedside ECG, the total time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 mortality rat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action time of driving, the drawing time of the first ECG, the total time of pre hospital first aid,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Conclus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and use of pre hospital first aid clinical nursing path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 can shorten the pre hospital first aid time, improve the rescue efficiency,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word: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 hospital first aid;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狀動脈閉塞引起血流急劇減少或中斷,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壞死而出現劇烈而持久的胸痛,常呈壓榨性疼痛,疼痛持續時間>30 min,且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臨床可表現有劇烈而持久的胸痛后疼痛、血清心肌酶譜異常增高、特異性心電圖變化[1],進而伴隨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冰冷等癥狀,部分患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等消化道癥狀[2],嚴重者出現心律失常、休克、心搏驟停等并發癥。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情重、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其中,我國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3]。由于院前急救的儀器、設備、藥品有限,又受空間、交通、環境等影響,院前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較院內救治存在更大的難度,也對醫務人員提出更高的挑戰。本研究立足從患者角度出發,時刻謹記時間就是生命,通過胸痛專家指導,對院前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立臨床護理路徑,改變可控因素,不斷豐富醫療資源,加強醫護之間、院內與院外之間的密切協作,合理、充分利用首次醫療接觸時間后的黃金1 h,最大限度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取得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患者122例,按照系統隨機抽樣的方法,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1例。其中試驗組年齡(54.51±10.62)歲,男性37例,女性24例,對照組年齡(54.72±7.46)歲,男性41例,女性20例。兩組數據的性別和年齡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

(1)由我院參與120院前急救的首次急性胸痛發作的患者。(2)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指南診斷標準的患者[4]。(3)接回我院繼續治療患者。(4)自愿參與研究調查患者。

1.3 排除標準

(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如主動脈夾層、氣胸等需要優先處理合并癥患者。(2)溝通障礙的患者。(3)依從性差,不愿意配合的患者。脫落標準:(1)電話回訪未接通患者。(2)中途放棄治療患者。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的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流程,即接到出診電話后,2 min內出診,到達現場繪制心電圖、監測生命體征、建立靜脈通路及根據患者現場情況采取急救處理措施,應患者要求轉院或接回醫院行進一步治療。試驗組按照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處理,本臨床護理路徑在我省胸痛中心區域經理、同級其他醫院及我院胸痛中心專家組指導下制定完成,并組織參與院前急救的醫護人員進行統一培訓。臨床路徑分別指導護士、醫師出車前準備、到達現場的途中、現場處理及轉運過程中應完成的工作,具體內容如下。(1)出車前準備:按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指南,救護車上配備胸痛專用箱,內含床旁快測肌鈣檢測儀及試紙、胸痛一包藥、溶栓一包藥、水杯及溫水,備床邊心電圖機、除顫監護儀及導電糊、出診專用箱、電波鐘、文件夾統一夾有時間管理表、急診PCI治療同意書、宣傳手冊。接到120指揮中心調度電話后,2 min內出診。(2)到達現場的途中:醫師電話確定地點,并指導患者立即停止任何活動,通過交談,了解胸痛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緊張、恐懼的不良情緒。護士根據醫師電話了解的現場情況將所需用物,如胸痛專用箱、除顫監護儀、出診箱、含時間管理表的文件夾統一放置轉運平車上。(3)車輛到達現場處理:立即為患者佩戴胸痛手環,開通綠色通道,啟動時間管理表,護士記錄救護車到達現場的首次醫療接觸時間,快速詢問流行病學史,收集生命體征,在建立第一條外周靜脈留置針通路的同時抽取肌鈣蛋白T血標本,留置針留置時注意避開右上肢。醫師描記床邊心電圖,必要時繪制十八導心電圖,檢測肌鈣蛋白T,并將心電圖及肌鈣蛋白T結果傳送至醫院胸痛中心微信群,根據專家分析結果,為確診患者口服胸痛一包藥,其內容包括拜阿司匹林300 mg、阿托伐他汀4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護士執行送藥到口。醫師記錄心電圖繪制時間及口服胸痛一包藥的時間和藥名、劑量。(4)轉運過程:醫護共同協作將患者安全轉運至救護車上,重視轉運途中監測,護士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及時匯報醫師進行處理,時間允許建立除右上肢以外的第二條靜脈留置針通路,記錄到達醫院大門時間。醫師向患者及家屬做好急診PCI溝通解釋工作,內容統一包含病情、治療方法、預后、風險、費用,對同意行急診PCI治療患者一鍵啟動導管室,確認導管室接收能力,確認導管室無占臺執行繞行急診科,如果導管室占臺時間大于30 min征詢患者或家屬同意后聯系轉院至有條件行急診PCI的醫院進行治療,患者或家屬不同意轉院時執行溶栓治療,并行補救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醫師在患者出院后24 h內電話回訪詢問患者現況、回家后宣教及對救護過程的滿意度。

1.5 觀察指標

1.5.1 出車反應時間

接到120指揮中心調度電話時間至人員到齊救護車啟動之間的時間。

1.5.2 首份心電圖繪制時間

床邊心電圖上顯示時間減去首次醫療接觸時間。

1.5.3 院前急救總時間

接到120指揮中心調度電話時間至到達現場接診患者回醫院大門的總時間。

1.5.4 心血管時間發生率

院前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生室顫、無脈性室速、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等并發癥例數與接診總人數的比值。

1.5.5 滿意度

使用我院出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收集非常滿意與滿意人數和與總人數的比值,在患者出院后24 h內電話回訪詢問患者滿意度。

1.6 統計學方法

收集兩組數據,采用spss22.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卡方(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急救時間比較

試驗組出車反應時間、首份心電圖繪制時間及院前急救總時間小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急救時間比較(±s)

2.2 患者搶救有效率

試驗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病死率低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搶救有效率[n(%)]

2.3 患者滿意度

試驗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滿意度[n(%)]

3 討論

3.1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路徑可以縮短搶救時間,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效率

臨床護理路徑以胸痛中心的建設為基石[5-6],在胸痛專家組指導下,結合急診科現有條件出發而制定。本臨床護理路徑以時間軸為基準,不管在出車準備階段還是院前急救整個過程中,均對醫護人員有明確分工,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過程中,各司其職,相互配合。臨床護理路徑雖然對醫護的職責進行分工,到達現場后,按照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有序處理,但又要求醫護人員均掌握床邊心電圖的描記及判讀、指脈氧的夾取、心電監護的使用、胸外電除顫的使用、心肺復蘇術幾項操作,醫護人員熟練掌握救護車上搶救儀器設備、藥品等放置位置,當遇見突發緊急狀況時,醫護雙方完成各自規定操作后利用空余時間協助對方完成操作,二者既分工又協作,爭分奪秒,雙方共同參與,促進醫師、護士更加緊密合作。通過優化布局、設備歸類統一放置、人員規范化培訓,最大限度縮短出車反應時間、首份心電圖繪制時間和院前急救總時間。救護車上配備電波表,在每一步驟執行過程中,警示醫護人員嚴格按照規定時間內完成急救工作并記錄,充分體現時間就是生命,力爭最大限度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效率[7-8]。

3.2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提高搶救有效率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急危重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極大改善其治療結局[8],越早行再灌注治療對患者的預后越好[9]。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高峰期在發病后1 h內,充分有效地利用黃金1 h,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工作。本研究圍繞胸痛中心展開,胸痛專用箱中配備床旁快測肌鈣檢測儀,可以確保院前肌鈣蛋白檢測時間控制20 min以內完成;佩戴的胸痛手環,標志著該患者可以全程先搶救后收費,在取藥、檢查等各個環節均擁有胸痛優先權,減少中間的時間耽擱;立體的心臟模型,可以讓患者及家屬更直觀的了解,提高配合度;現代信息化系統[9-10],將胸痛中心專家小組的作用延伸至院前急救,緊密配合院前急救小組,指導院前救治工作,提高病情判斷的快速性和準確性,以便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減少心肌損傷[11-12],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通過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路徑的建立,改變以往患者等醫師的局面,形成醫師在院內等候患者的良性狀態,按照規范執行繞行急診[13-15],做到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的無縫隙銜接,從而縮短搶救時間,提前再灌注治療,減少患者病死率。

3.3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提高患者滿意度

3.3.1 本臨床護理路徑的建立,包含急診科、導管室、心血管內科、血管外科、呼吸科等多學科合作而制定,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時,以護理路徑為指導的院前急救,強調多方密切合作,各科室之間可以直接、有效溝通,力爭短、平、快,在有效的時間溝通主要的內容,減少非必要溝通。醫師、護士、醫技、后勤等多部門定期開展搶救應急演練,既可以提高醫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專科理論和專科技能,又可以提高部門間的合作,明確各自職責,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過程中提供持續改進的服務質量,充分發揮急診護士的優勢作用,提高急診科護士的自信心和職業認同感,使護士滿意、醫師滿意、患者滿意。

3.3.2 一切以患者為中心出發而建立的臨床護理路徑,深化優質護理,通過改變可控因素,充分有效利用救護車空間以及到達現場前和轉運過程中的時間,及時啟動時間管理表,為患者提供同質化的心理疏導、傳播急救知識、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等溫馨服務。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冬季高發病[16-19],配備車載胸痛專用保溫壺和水杯,壺內盛有溫水,每天更換,確保在院前環境中也能為患者提供溫水送藥到口服務;冬天季節,還為患者更換冬季棉被,擔架推車鋪特制被褥;院前通往導管室的通道保障暢通且標識醒目;不管有無家屬陪同,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律開通綠色通道,先救治后收費,提供更為高效的服務,密切醫、護、患三者之間的合作,以上各項措施均是為患者提供人文關懷的實際體現。通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護理路徑的建立和使用,使救護車成為移動的胸痛中心,既體現急診工作的特點,為患者提供具有急診專科特色的服務,又深化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通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臨床護理路徑,既縮短出車反應時間、首份心電圖繪制時間及院前急救總時間,又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沈翠珍,高靜.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168.

[2]胡盛壽,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摘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9,34(3):209-220.

[3]李雪,陳燕宏.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預后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21,32(1):107-111.

[4]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9,47(10):766-783.

[5]康懷然.急性心梗院前急救應用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的效果及對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1,15(13):105-107.

[6]張波,桂莉.急危重癥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133.

[7]赫然.院前急救臨床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醫學信息,2021,34(15):134-136.

[8]郝佳.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7):190-191.

[9]崔秀蘭,龐海燕,韓雪迎.基于胸痛中心的優化院前急救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J].內科,2021,16(4):536-538.

[10]賈蕊,趙春華,張聰.標準化急救護理流程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5):60-62.

[11]臧舒婷,鄒琦,韓旭,等.急診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在ST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5):2330-2334.

[12]佟菲,王傳合,韓蘇,等.胸痛發作小于3h的急性主動脈綜合征與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差異化風險評估[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21,29(8):681-687.

[13]曾憲任.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分析[J].承德醫學報,2021,38(4):317-319.

[14]王麗.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心肌梗死患者急診搶救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33):6327-6329.

[15]張瑩.急診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應用效果評價[J].飲食保健,2020,7(32):152-153.

[16]周彥茹,孫娜娜.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東方藥膳,2021(11):278.

[17]吳金波,趙堅剛.優化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效果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7):86-87.

第11篇

【關鍵詞】丙泊酚;心臟外科手術;圍拔管期;心血管反應;護理

人體氣管拔管時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血管反應,主要表現為血壓升高,心率增快[1]。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心臟外科復雜手術越來越多,術后患者大多心功能較差,常需要多種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患者病情變化迅速,監護難度大,如何最大程度安全拔管平穩度過圍手術期一直是心臟外科監護護理人員熱衷探討的問題。本研究采用丙泊酚觀察其對心臟術后患者圍拔管期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及二氧化碳分壓(PaCO2)的影響以及實施過程中的護理體會,現報道如下。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擇我院全麻心臟手術患者60例,時間從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22~67歲,其中瓣膜置換術患者31例,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19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并經過超聲心動圖及心血管造影檢查等確診。

1.2 實施方法將上述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的方法隨機分為兩組,經檢驗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手術種類、手術時間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患者術后立即進入ICU由心外監護護理人員進行專人護理,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心電監護儀床旁監護,停呼吸機后,行氣管插管內吸氧,當患者神志清,生命體征平穩,肌力恢復良好,吞咽、咳嗽反射恢復且呼吸次數>12次/分,呼吸空氣5 min后血氧飽和度(SO2)>95%時,遵主管醫師醫囑拔除氣管插管。采用吸痰管充分吸凈氣道和口鼻分泌物后,協助患者頭偏向一側迅速拔管。拔管后迅速給予鼻導管吸氧,鼓勵咳嗽,以清除口咽部分泌物。試驗組拔除氣管插管前10 min遵醫囑給予丙泊酚靜脈注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護理措施。建立科研記錄表,采用兩人單獨記錄,交叉核對的方式錄入以下內容:患者姓名,住院號,手術名稱,手術時間,手術日期,兩組患者拔管前10min,拔管時,拔管后10min三個時段的HR、SBP、DBP,拔管前10min,拔管后30min血氣分析的PaCO2值。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HR、SBP、DBP的數據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對于PaCO2的數據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

2 結果

2.1兩組患者HR、SBP、NBP數據比較結果試驗組與對照組不同時段HR數據比較發現,兩組患者之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3,F=4.86),比較SBP數據發現兩組之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1,F=6.43),比較NBP數據發現兩組之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21.98,F=0.00)。

2.2兩組患者PaCO2數據比較結果試驗組與對照組不同時段PaCO2數據比較發現,兩組患者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62,F=0.24)。

3 討論

心臟手術患者術后常由于體外循環的影響,出血和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需要一定時間的呼吸支持和鎮靜[2]。拔管前由于麻醉轉淺、傷口疼痛、清醒后躁動以及導管對氣管的刺激均可導致病人心率增快、血壓升高,而吸痰和拔管操作更加劇了這一反應。引起心血管反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腎上腺素能神經過度興奮,壓力感受器功能受累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失調,從而使血漿腎上腺素濃度明顯升高,體內兒茶酚胺大量釋放[3],是機體對創傷和手術的一種生理反應,持續5~15 min。心臟手術患者由于原發疾病的影響,圍拔管期心血管反應相當劇烈。如何減輕拔管期間的心血管反應,保持圍拔管期血流動力學的穩定,直接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和預后。

丙泊酚是目前臨床上普遍用于麻醉誘導維持、ICU危重病人鎮靜的一種新型、快速、短效靜脈。它主要具有擴張外周血管、抑制運動中樞和阻斷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效應[4],降低交感腎上腺素能活性,提高迷走神經張力,在不直接作用于心臟傳導系統功能下,有效減輕拔管時因交感系統興奮所致的心率和血壓升高[5]。Rouby等[6]用人工心臟或體外循環控制病人的心輸出量,證明異丙酚可顯著擴張血管,從而顯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用于心臟術后患者,可有效降低心臟后負荷,阻斷體外循環術后出現的低排高阻。丙泊酚誘導平穩,體內代謝時間短,具有良好的鎮靜、遺忘的作用,停藥后蘇醒快,蘇醒后病人意識清晰,無嗜睡、眩暈等反應,藥物作用過后有舒適感[7],其機理可能因為它抑制了交感活性,降低血中兒茶酚胺水平,并抑制周圍血管神經末梢[8]。

本研究發現,在心臟術后患者拔管前靜脈注射丙泊酚,HR、SBP、NBP在兩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試驗組的心率、血壓變化幅度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而兩組之間PaCO2無顯著差異,試驗組較對照組無明顯的CO2潴留。研究表明,丙泊酚對呼吸循環抑制作用與藥物劑量和給藥速度成正相關[9],緩慢靜脈推注丙泊酚不會出現嚴重的呼吸循環抑制,同時,丙泊酚單次給藥比持續輸注更易抑制心血管系統[10]。Myles PS等[11]研究指出,應用丙泊酚可以顯著降低心臟搭橋術后患者的拔管時間,沒有嚴重的術后出血,不會增加患者的心肌梗死風險。Nho JS 等[12]研究指出丙泊酚可以減少血流動力學變化以及因拔管引起的咳嗽,但對麻醉后的蘇醒沒有明顯影響。

在研究實施過程中,如何針對此類患者更好的開展護理工作也獲得一些心得體會。首先要對ICU護理人員加強專科技術培訓和管理,尤其是對低年資護理人員進行重點培訓[13],如作為心外監護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常見心血管活性藥物的藥理作用、適用指征以及常見的毒副作用,制定圍拔管期工作流程,使ICU護理人員操作規范化和標準化。做好術前訪視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相關的知識,如向患者交待術后要有呼吸機輔助呼吸、心電監護儀監測生命體征,身體可能連接各種管路包括心包和縱隔引流管、導尿管、靜脈留置針等,避免患者麻醉蘇醒后造成不必要的恐懼感;告知患者插管會造成口咽部不適感,在插管期間無法開口講話,可以用圖片、畫板、手勢、搖頭、點頭等表達內心的情感和需求;各種約束帶可能造成身體活動受限而感覺不適,是為了防止墜床和各種管路脫落;拔管后4小時內盡量少喝水,以減輕心臟負擔,預防心力衰竭,必要時可以用溫開水潤濕嘴唇以減輕口唇干燥引起的不適;患者術后須進入ICU進行監護,除探視時間外無法與家屬見面而造成的一定程度的孤獨無助。在拔管前后及拔管時,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若患者生命體征在拔管前后發生明顯的差別,應及時通知醫生,遵醫囑迅速處理。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及時與患者溝通[14],特別是蘇醒后的患者,了解其各種需求并盡量滿足。

通過本次研究發現丙泊酚應用于心臟手術患者圍拔管期,是一種減輕心血管反應的有效辦法,且不會產生呼吸抑制,在護理此類患者的過程中,應加強自身專科知識的學習,嚴格遵循工作流程,加強護患溝通,使患者平穩順利的度過圍拔管期。

參考文獻

[1]Madan R, Tamilselvan P, Sadhasivam S, et al.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haemodynamic changes after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extub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in glaucomatous and nonglaucomatous children[J]. Anaesthesia, 2000, 55(4):380- 384.

[2]倪文. ICU中成年患者靜脈使用鎮痛藥和鎮靜藥指南[J]. 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 1997, 18(5):289-291.

[3]陳慈, 莊心良, 王興德, 等. 異舒吉聯合丙泊酚在冠心病患者全麻圍拔管期中的應用[J].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02,18(5):245-247.

[4]Kanaide M, Fukusaki M, Tamura S, et al. Hemodynamic and catecholamine responses during tracheal intubation using a lightwand device (Trachligh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J Anesth, 2003, 17(3):161- 165.

[5]Hood DD, Eisenach JC, Tuttle R. Phase I safety assessment of intrathecal neostigmine methylsulfate in humans.Anesthesiology[J]. Anesthesiology, 1995, 82(2):331-343.

[6]Rouby JJ, Andreev A, Léger P, et al. Peripheral vascular effects of thiopental and propofol in humans with artificial hearts. Anesthesiology[J]. Anesthesiology, 1991, 75(1):32-42.

[7]陳紅斌, 楊遠霞, 葉榮花. 異丙酚和尼卡地平在眼科手術病人圍拔管期應用的比較[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205,26(2): 227-230.

[8]朱小勇. 丙泊酚 利多卡因抑制拔管期反應的臨床觀察[J]. 浙江臨床醫學, 2005, 7(1):105-106.

[9]莊心良, 曾因明, 陳伯鑾. 現代麻醉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484.

[10] 許力, 黃宇光. ICU病人規范化的鎮靜和用藥[J]. 臨床麻醉學雜志, 2004, 20:107.

[11] Myles PS, Buckland MR, Weeks AM, et al. Hemodynamic effects,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timing of tracheal extubation with propofol-based anesthesia for cardiac surgery[J]. Anesth Analg, 1997, 84 (1):12-19.

[12] Nho JS, Lee SY, Kang JM, et al. Effects of maintaining a remifentanil infusion on the recovery profiles during emergence from anaesthesia and tracheal extubation[J]. Br J Anaesth, 2009, 103(6):817-821.

[13] 燕純叔. 重癥監護室氣管插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護理對策[J]. 華西醫學, 2008, 23 (3):603-604.

[14] 宋家玉, 張欣, 陶蘭. ICU意外拔管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 淮海醫藥, 2010, 28(3):273- 274.

作者簡介:

第12篇

關鍵詞:心血管事件;護理;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265-01 心血管事件是指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臨件。主要包括:心源性猝死、心絞痛、急性心梗、心衰、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腦血管意外等。

1 臨床資料我們記錄了28例搶救病例進行分析。發現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時間在17:00-8:00較為集中。中夜班發生心血管事件人數明顯多于白班。患者年齡25-50歲占16%、51-61歲占15%、61-67占23%、70-79歲占42.3%、大于80歲占3.7%。

2 預防措施

2.1 對新入院的患者登記詳細資料。包括年齡、住址、身份。將易發人群設置在監護室或方便搶救的病房,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現問題,立即將搶救設備處于備用狀態、及時、快速的投入搶救中去,挽救病人的生命。

2.2 減少探視人員,保證病人有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讓心肌得到充分休息、減少不必要的不良刺激。因為長時間的談話給病人帶來疲勞。大的情緒波動會產生猝死,從而發生意外。

2.3 提高搶救質量

2.3.1 加強中夜班的護士力量,重在加強巡視。尤其在17:00-8:00.做到早發現,早預防。病人夜間睡眠時會有一系列植物神經功能改變,夜間副交感神經興奮,大腦皮層呼吸中樞調節功能下降,低氧可以引起兒茶酚胺,腎素血管緊張素內皮素增加,使小血管收縮,加重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同時夜間睡眠時人體血液循環減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增加了突發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

2.3.2 成立急救護理小組,參與危急重癥患者搶救,確保搶救工作進行,提高搶救質量。急救成功的首要條件是及早搶救,當病情突然發生變化時,業務熟練的護士和醫生的協作是搶救成功的基礎。護理技術操作的熟練程度操作方法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搶救治療的效果。由組長統一指揮參與搶救的護士,搶救工作組織嚴密,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盡其職。最大限度地杜絕忙亂,填補漏洞。醫護之間,護士之間緊密配合確保了搶救工作順利進行,提高搶救質量。

2.3.3 設立急救護理小組參與搶救確保護理安全。減少護患糾紛及投訴。急救護理小組可協助值班護士搶救,減輕工作量,能及時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及時進行護理告知。調動患者及家屬配合搶救的積極性。及對護囑及醫囑的依從性,保護搶救工作順利進行,提高搶救的成功率。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率,從而減少護患糾紛,護理文件具有法律效應。在處理醫護糾紛時,重癥護理記錄是關鍵的證據之一。小組成員監督,加強值班護士對護理記錄的書寫。保證及時、真實、準確、完整地記錄。從而減少糾紛隱患。

2.3.4 加強低護齡護士的急救知識培訓,充分發揮中級職稱護士的指導作用。

護師、主管護師護齡相對較高急救經驗較豐富,知識水平較高。且中級職稱護士較高級職稱護士參與臨床工作多。參加實際搶救任務多,經驗豐富。醫院充分發揮中級職稱護士此方面的優勢,多在操作技術和臨床經驗上指導年輕護士。從調查可以看出。驗和院內活動,缺乏系統的崗位培訓,甚至有人純粹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學的知識。不利于護士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采取多種形成的崗位培訓。盡量縮短每個護士的成熟期。從全面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每季度進行專科知識考試,對考試不合格的護士重點培訓直至合格為止,科室不定時進行突發事件搶救演練,各就各位,有條不紊,調高護士的應急能力,漸漸的將年資輕的護士培養成久經沙場的老將。

2.3.5 解決護士在操作技能和急救知識中的薄弱環節。 心肺復蘇、除顫器使用、吸痰是急救中常見的護理操作,但是,掌握的程度不一,如果不采用及時有效的搶救措施很容易導致嚴重后果。科室通過觀看錄像,CAI課件,操作比賽及操作能手講課,并通過在模型上的反復練習及考核等形式,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為搶救爭取時機。目前護士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大多來自工作經驗和院內活動,缺乏系統的崗位培訓,甚至有人純粹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學的知識。不利于護士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采取多種形成的崗位培訓。盡量縮短每個護士的成熟期。從而全面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

2.3.6 建立護師俱樂部,以護士俱樂部為載體,護士之間增進交流,是護士在團體交流中找到歸屬感和社會支持降低壓力感。護士心理調節情緒換位思考等方面對護士情緒與護理質量進行探討,使護士在護患關系中。

3 加強責任心

建立時間就是心臟的理念。工作中嚴謹細微,勤快敏捷,護士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對患者病情的動態變化進行科學嚴密的觀察、判斷,在執行各類治療護理任務時要頭腦清醒的分出輕重緩急,遇事反應靈敏,動作迅速,按計劃進行準確無誤。

4 護士人文關懷

緊張的工作環境會帶來護士的情緒反應,建立護士俱樂部,以護士俱樂部為載體護士之間增進交流,使護士在團體交流中找到歸屬感和社會支持,降低壓力感。從而正確對待工作上的矛盾與壓力,提高工作質量。

5 小結

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有效的減少了惡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帶給病人生命的延續。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馬長生。心臟病學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227-2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恩县| 习水县| 南宁市| 铁岭市| 肥乡县| 曲松县| 凤台县| 昆山市| 汉中市| 连州市| 德江县| 和平县| 绥德县| 松江区| 麻阳| 乐东| 吉林市| 佛山市| 潼南县| 三亚市| 高安市| 金坛市| 迁安市| 莎车县| 崇州市| 金门县| 汾阳市| 麻栗坡县| 遵义市| 林西县| 杭锦后旗| 山丹县| 宁安市| 太白县| 政和县| 申扎县| 大安市| 阳江市| 宁陕县| 贡觉县| 平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