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46: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血管病治療與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老年心血管病;護理;對策分析
隨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明顯,而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常發疾病且致死率較高。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免疫功能低下,還有些老年人存在許多基礎疾病,所以老年人患病后恢復能力較差。由于老年患者存在一定特殊性,所以在治療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時,要結合老年人的特點,采取針對性有效護理干預措施。為了更好的治療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本次研究選取了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76例,對所有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并觀察療效進行對策分析,現將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76例,其中男44例,女32例,患者年齡為58-88歲,平均年齡為74.8歲。所有患者病史較長,最短3年,最長15年,疾病類型有:心力衰竭19例,高血壓30例,冠心病25例,合并高血脂36例,合并糖尿病33例。
1.2方法及療效評定標準對所有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并觀察療效進行對策分析。療效評定標準如下:顯效:心電圖示ST段上抬幅度超過原來的0.1mV,患者基本恢復正常;有效:心電圖示ST段上移幅度在原有基礎的0.05mV以上,患者癥狀得到明顯好轉;無效:心電圖未發生明顯變化,患者癥狀沒有明顯改善。2護理特點
2.1患者病史長且病情復雜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機能、免疫功能低下,且患病歷史較長,病情復雜,除了心血管疾病,常并發心力衰竭、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種疾病,這些因素使得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護理工作難度大大增加。
2.2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患者年齡大,行動不便自理能力也差,很多事情都需要旁人幫助才能做到,因此依賴性較強。而且老年人生病時情感較脆弱,不愿與人接觸親近,易產生孤獨感,這種情況下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更希望得到親朋好友的關懷照顧。
2.3情緒焦慮、不配合治療老年心血管病不容易徹底根治,病情易反復,需長期治療,因此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急躁情緒。心血管病在發病時患者心臟等重要器官會產生強烈不適,老年患者容易產生懼怕甚至絕望的心理,長此以往,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容易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對手術治療等產生抵抗心理,甚至會不配合治療。3護理對策
3.1提高護理水平由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病情復雜,容易突發病情惡化等危急狀況,這要求護理人員全面而熟悉的掌握心血管病的專業護理知識,對患者給予細心、準確的護理,在有突發狀況時,能夠迅速有效的護理措施,在日常護理中,秉著高度責任心來降低自己的失誤,以確?;颊甙踩?。
3.2社會支持對于這類缺乏自理能力、依賴性差的老年患者,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社會團隊、患者親朋好友及其家庭等社會支持的重要作用,通過這些情感上的支持為患者減輕心理壓力,以更好的配合治療。
3.3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進行溝通,開導患者的負面情緒,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考慮,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及時調整護理干預手段,減輕患者抑郁、孤單等不良情緒,爭取最大限度的得到患者的理解與配合。
3.4健康宣傳這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由于長期患病、情緒焦躁,甚至部分患者會覺得自己是家里的負擔,這種心理會使他們喪失對生活的信心,甚至想要放棄治療。面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傳,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4結果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以P
5討論
近年來,我國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且發病漸趨年輕化化。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60萬人因心血管病死亡,心血管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為提高我國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上海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攜手上海數十家醫院于2007年起共同舉辦東方心臟病學會議,今年已是第六屆。而本次大會反映出的心管病防治三大新理念,尤其值得關注。
新理念一:“更微創”
近年來,隨著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以往需要“開大刀、冒大風險”的嚴重心血管病,如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主動脈瓣狹窄等,都能夠通過微創介入的方法得以解決。
二尖瓣反流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在美國每年有超過25萬名患者診斷為二尖瓣反流。在晚期心衰患者中,大部分合并有二尖瓣反流。以往治療二尖瓣疾病,患者均必須接受胸外科手術,創傷大、風險高。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在國內率先為3名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成功實施了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TMVR),每例手術耗時約2小時。術后,3名患者的二尖瓣反流明顯減輕,左房壓力明顯減少,情況良好。該手術在實時三維食管超升引導下,通過心臟導管技術完成,無需開胸,創傷小,為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特別是無法耐受胸外科手術的患者帶來了福音,也填補了我國二尖瓣返流的介入治療的空白。
新理念二:“重康復”
目前,我國冠脈介入治療的數量急劇上升,去年我國的介入手術量已高達33萬例左右,但心血管病的康復治療卻仍處于起步階段?;颊咴诔鲈汉笕狈茖W治療和疾病監測,經常出現隨意停藥等問題。醫生在患者出院時,也缺乏對患者進行相關的教育和指導。對此,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指出,昂貴的支架換來的是重生的機會,但溫情的康復治療才能帶來更持久的幸福生活。心血管病的治療和康復是心血管病治療的兩個重要步驟。心血管病醫生在應更加注重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并爭取早日貫通醫院、社區、家庭的醫療服務鏈。
新理念三:“更安全”
醫學是一門不斷發展且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西醫和中醫都是從臨床實踐出發,致力于改善人體健康,但由于觀察指標不同,故兩者對疾病機制的解釋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要檢驗其正確與否,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疾病的客觀規律,以及是否經得起臨床實踐的檢驗,有利于解除患者的病痛或改善其預后。后者,就是“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即“循證醫學”。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心內科教授范維琥教授認為,醫生應當信守的原則是,讓患者得到目前為止所能得到的、經驗證過的最有效治療,不給予患者無益甚至有害的治療。以穩定性心絞痛為例,雖然血運重建(PCI和CABG)可改善重度心絞痛和左主干病變、三支血管病變患者的癥狀和預后,但對輕中度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而言,血運重建尚無優于藥物治療的臨床證據。對這些患者而言,硝酸酯、β受體阻滯劑和鈣通道阻滯劑可有效緩解和預防心絞痛,應當首先考慮。對療效不滿意、有禁忌證,或不能耐受這些西藥的患者而言,可以選用或聯用經證實安全、有效的中藥。我國的臨床實踐證明,中成藥在心血管病的輔助治療方面有一定效果,并且患者樂于接受,依從性好。
中西醫并存是我國的客觀現實,兩者優勢互補是正確的方向。以人為本、遵循循證醫學原則,將規范化治療和患者的個體特點相結合,以改善患者癥狀和預后為最終目的,是目前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老年心血管?。恢委煟慌R床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危險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趨勢。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病死率高,被稱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因此,快速而準確的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對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筆者探討老年心血管的臨床治療,為提高心血管的治療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內科共收治心血管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齡60~88歲,平均年齡(72.1±14.4)歲,病程3個月~20年。伴有疾?。焊哐獕骸⒐谛牟?、高血壓合并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某些患者同時伴有糖尿病。所有患者均經多項檢查確診,心功能在Ⅲ級以內。
表1.73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病種分析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應絕對臥床休息,密切觀察呼吸、心率、血壓、心電圖等生命體征變化,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可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強心、利尿、擴血管和抗感染治療,行化痰和解痙平喘治療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紊亂等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全面精心的護理,對患者的恢復和轉歸具有重要意義。
1.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甚至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惡化。
2結果
73例患者好轉出院69例(94.5%),死亡4例(5.5%),2例為呼吸衰竭嚴重死亡,1例心力衰竭死亡,1例心肌梗死。高血壓患者經過治療后血壓控制在140/90mmHg水平,3例糖尿病患者經治療后空腹血糖控制在(7.18±1.85) 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80±2.59) mmol/L?;颊呓浖皶r有效的治療和悉心良好的護理取得較好的療效,病情好轉,提高了生活質量。出院時進行健康教育,囑咐其合理休息,注意飲食,戒煙酒,避免刺激引起情緒波動,定期復診。
3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相應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老年患者易發的疾病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構成極大的威脅,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是發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老年人心血管病臨床上常見的有原發性高血壓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老年心律失常等。高血壓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本組資料中,25例(34.2%)患者患有高血壓。研究證明,冠心病的發病機制主要與血管老化與血管炎癥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免疫系統間互相作用,代謝改變,血管間質重塑,動脈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促炎表型發生變化,血管壁產生促炎微環境,改變循環和內分泌,進而促進血管炎癥的發生。冠心病的發病率一般男性多于女性,腦力勞動者高于體力勞動者,城市高于農村。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生率與年齡成正比,60 歲以下患病率僅為 1.55%,60 歲以上為14.98%,70 歲以上為 20.9%,極大地危害了老年人的健康。
加強對老年人心血管病的防治、預防并發癥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關鍵。老年人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① 合理飲食:飲食以高營養、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維生素可以保護冠狀動脈,減少冠心病的發生,同時增強免疫功能,減少其它并發疾病的隱患。適當減少鈉鹽的攝入,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定時進餐,不暴飲暴食。老年人宜戒煙,尼古丁等物質可引起冠狀動脈痙攣誘發冠心病發作。可少量飲酒,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忌大量飲酒。② 適量運動:合理適量的運動可以幫助消耗熱量,促進血液流動,有利于增強體質,對控制體重有利,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根據自身的年齡、性別、體力、病情等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進行合理強度下的規律運動,運動量不宜過大。推薦進行個體化的有氧運動,如步行、騎車、慢跑、游泳、打太極拳、打球和跳舞等。生活規律,定期復診,保證充足的睡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③ 心理健康:情緒平穩、心胸開闊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發作的一個良藥。焦慮、煩躁、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極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因此,老年人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心理健康,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和預防能力。若身體出現不適盡早去醫院檢查處理,避免病情惡化。
參考文獻
[1] 林玉川.我國老年人CVD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井岡山醫專學報,2008,15(3):12-15.
[2]劉連成.40 例老年心血管病的臨床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09,5(9):95-96.
[3] 王蕾.100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1):62-63.
【摘 要】目的 探討老年心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方法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分別檢測了68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和56例非心血管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斑塊總積分、斑塊總面積及UA、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總膽固醇(TC)的水平。 結果 多普勒超聲顯示心血管病組患者頸動脈IMT、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均明顯高于對照組;IMT與血壓,頸動脈斑塊總積分與冠脈病變支數之間呈顯著正相關;IMT與UA、TC和hs-CRP呈正相關;UA與TC和hs-CRP亦呈正相關。結論 心血管病是多種因素共同引起,應結合頸動脈超聲檢查和血液檢測,及早地積極治療動脈硬化和斑塊,以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硬化 心血管病 相關性
Correl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rteria Carotis Scleratheroma in The Elderly
LI Guo-Fu
Tongli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40256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rteria carotis scleratheroma in the elderly.Metho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68 cases with angiocardiopathy and the level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plaque total integral,plaque total areas,UA,su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cholesterol total respectively .Results Ultrasonography showed that TMT,plaque total integral and plaque total areas angiocardiopath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 TM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lood pleasure arteria carotis plaque total integral and number of diseased coronary vessels . TMT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UA,TC and hs-CRP. 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ere observed between UA with TC and hs-CRP.Conclus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Carotid artery Ultrasonography with hematological dete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treat actively angiosclerosisreduce and plaque at an early date an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Arteria carotis scleratheroma;Cardiovascular disease;Correlation
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表現,與心腦血管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ntimae-media thickness,IMT)是目前用于評價早期動脈壁粥樣硬化改變的重要指標之一。應用血管超聲技術無創性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已被廣泛用于許多大規模的臨床心血管病試驗[1],借以評價心血管病患者的病程及預后。本研究應用采用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檢查了我院心內科2006年6月~2007年12月68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旨在探討老年心血管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從而提供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我院老年科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68例老年心血管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61~86歲,平均(70.6±8.9)歲,均為具單一或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者。高血壓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學會(WHO/ISH)的診斷標準;冠心病診斷均有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證實;腦血管疾病診斷依據明確的病史及查體、頭顱CT檢查結果證實。排除對象:有肝膽系統疾病或其他可影響膽紅素的疾病者;痛風患者。另選56例因其它原因就診的非心血管病患者(除外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代謝性疾病)作為對照組,年齡64~80歲,平均(68.5±7.5)歲。兩組組間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頸動脈:應用美國ESAOTE MPX超聲診斷儀,7.5~10 MHz高頻探頭,由超聲室固定工作人員進行檢測。受檢者取平臥位,頭偏向檢查對側約45°,采取先右后左的檢查順序,自頸總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近心端開始,分別取其橫切面和長軸切面,由近及遠,逐漸向遠心端掃查。觀察左右頸總動脈、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頸外動脈(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及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
所有患者于空腹12 h后,晨起抽肘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使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UA、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總膽固醇(TC)在24小時內完成。
1.3 診斷標準 CAS的超聲診斷分型按
參考文獻[2],將IMT≥1mm診斷為頸動脈硬化。管腔內-中膜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內突出,IMT>1.2mm,但未造成管腔閉塞者診斷為斑塊。
UA等診斷標準參照文獻[3],UA≥416 umol/L為高尿酸血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結果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心血管病組患者頸動脈IMT、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均明顯增高,其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2.2 心血管病組與對照組血液檢測結果 心血管病組與對照組兩組的血液檢測結果比較,見表2。兩組UA、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總膽固醇(TC)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合2.1測定的IMT,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IMT與UA、TC和hs-CRP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為0.356(P=0.001)、0.386(P=0.001)、0.416(P=0.001);UA除與IMT相關外,與TC和hs-CRP亦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為0.346(P=0.003)、0.401(P=0.001)。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AS的發病率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亦呈上升趨勢。CAS作為全身性AS的一個表現,與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有密切的聯系。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礎,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嚴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頸動脈粥樣硬化可間接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和范圍,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心血管病的發生是各種危險因素具有危險疊加的作用。超聲測量的頸動脈IMT可作為反映腦動脈及全身AS的一個窗口,是無癥狀AS的無創而有效的檢測方法。1999年WHO/ISH將高尿酸血癥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高尿酸血癥是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征、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及標志物[4],尿酸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直接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心血管疾病臨床過程發揮效應[5]:①促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和脂質的過氧化;②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并參與炎癥反應;③促進血小板聚集;④促進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hs-CRP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炎癥反應物,主要在白細胞介素(IL)-6的刺激下由肝臟合成,也可由粥樣斑塊內的平滑肌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它通過激活補體、誘導細胞黏附分子和組織因子表達,介導巨噬細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促進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產生及誘導單核細胞募集,積極參與血管炎癥過程。
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心血管患者頸動脈IMT、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等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和范圍的指標均顯著高于別照組,且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
總之,頸動脈IMT、斑塊總積分及斑塊總面積等參數能反映出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對發現心血管病具有一定的作用,而UA、TC和hs-CRP等因素與IMT呈正相相關性。因此,在檢查和治療心血管病的同時,應根據各種危險因素的存在,結合頸動脈超聲檢查,及早地積極治療動脈硬化和斑塊,以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Bots ML,Hofman A,Grobbee DE.Increased common carotid intimae-media thickness:Adaptive response or a reflection of atherosclerosis? Rotterdam study[J].Stroke,1997,28(12):2442-247.
[2] 趙新民,汪風榮,劉永杰.超聲對頸動脈粥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3,19(5):33.
[3]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原發性痛風診治指南(草案).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4,8:178-181.
【關鍵詞】 心內科; 冠脈介入性; 診斷; 治療
doi:10.14033/ki.cfmr.2017.5.0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5-0005-03
Effect Analysis of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MA Tao.//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5):5-7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Method:97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y were treated with heart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respectively,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treatment methods and appraisal results were compared.Result:42 cases were effectiv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ccounting for 85.71%,27 cases(56.25%) were effectiv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corona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can obtain the better curative effect,and active application that is worth to recommend.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Coronary inter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onghe State,Mengzi 661199,China
臨床中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占比較高,其伴有心血管方面的一種或多種病變問題[1]。心內科醫師對這類疾病展開治療時,通常要考慮諸多高危誘病因素,疾病類型有:腦卒中、高血壓、心腦血管阻塞、冠心病等[2]。病癥表現以頭部暈眩、心慌悸動、呼吸不暢等居多[3]。為進一步探知心血管病的優質、科學內科療法,本文在掌握各項病學及臨床數據資料的條件下,將2015年4月-2016年5月入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實施治療的97例心血管病患者劃分成試驗組、參照組,兩組分別運用心內科冠脈介入性療法、常規內科療法開展治療,進而評比兩種治療方法的實施效果,現將本次調研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x擇2015年4月-2016年5月入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實施治療的97例心血管病患者,首先以系統化檢查手段掌握其各項病學及臨床數據資料,然后將全部患者劃分成試驗組、參照組,試驗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齡52~89歲,平均(69.40±13.97)歲;當中含有穩定型心絞痛者14例、不穩定型心絞痛者12例、ST段心電圖抬高型心肌梗死者12例、非ST段心電圖抬高型心肌梗死者11例;病程2~15年,平均(8.20±3.19)年。參照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53~89歲,平均(69.80±13.99)歲;當中含有穩定型心絞痛者15例、不穩定型心絞痛者11例、ST段心電圖抬高型心肌梗死者12例、非ST段心電圖抬高型心肌梗死者10例;病程2.5~16年,平均(8.40±3.2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疾病診斷 鑒別心血管病具體類型的醫療工作一般需要借助多種儀器、手段,例如,心電圖、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胸部CT、內皮細胞指標異常實驗、血常規檢測等。經綜合性的檢查后,在掌握病學及臨床數據資料條件下開展相應內科治療。此次調研活動中,既對患者施行各項體征/指標(血壓、血脂、動態心電圖、冠狀動脈血管流量等方面指標值)的實時監測,同時還慎重分析其各項具體的病癥表現,進而確認患者所患的疾病類型。
1.2.2 治療操作 參照組參照各例患者的詳細檢查資料及體征表現,確認不同心血管病類型以后,盡早予以個體化、針對化的內科治療藥物。例如,心律紊亂者施予抗心律失常性藥劑;血管形成血栓者施予抗血小板過量凝聚的有關藥物;血脂高者施予降脂類藥劑;血壓高者施予降壓類藥劑;血糖高者施予降糖性藥劑。用藥期間,注重監測每例患者相應體征指標的浮動狀況,并依照變化調節藥物種類及使用量。
試驗組參照各例患者的詳細檢查資料及體征表現,確認不同心血管病類型以后,以冠脈介入性治療法開展對癥醫療操作。治療前3 d,向患者予以適量劑量阿司匹林(口服方法給藥);治療取股動脈或者橈動脈為入路實施穿刺,并圍繞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周圍施予物,局部麻醉完后,置橈動脈鞘或股動脈鞘,沿鞘送入導引鋼絲及造影導管,造影導管至冠脈開口處,行冠脈造影探尋到冠脈最狹小位置,以透視設備為導向,換用PCI導引導管,置冠脈導絲達血管遠端,球囊導管沿冠脈導絲送達狹窄病變處,實施加氣增壓,球囊局部擴張病變,然后再放置冠脈支架。冠脈施行介入性治療前,橈動脈途徑總計予8000 U肝素鈉,股動脈途徑總計予6000 U肝素鈉經動脈鞘管注入(低體重患者予100 U/kg)。治療期間及治療完畢以后,醫務人員密切探查患者各項體征/指標。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治療期間及治療完畢后,探查兩組各例患者各項體征/指標,并系統評估病情歸轉程度。如果患者在治療以后,臨床體/病征都徹底消除,試驗檢查指標顯示陰性,視作顯效;如果患者在治療以后,臨床體/病征部分消除,試驗檢查指標顯示弱陽性,視作有效;如果患者在治療以后,臨床體/病征并無消除或出現加重跡象,試驗檢查指標顯示陽性,視作無效。總有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21.0版統計軟件對本次所有相關的調查數據予以整合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經治療以及系統評估知,試驗組總有效42例,占85.71%;參照組總有效27例,占56.25%。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組別 顯效(例) 有效(例) 無效(例) 總有效 例(%)
試驗組(n=49) 22 20 7 42(85.71)
參照組(n=48) 14 13 21 27(56.25)
2.2 勺櫓瘟坪蟛渙擠從Α⒆悍延謾⒆菏奔淶戎副昵榭
試驗組49例患者住院時間6~17 d,平均(9.14±3.71)d。住院費用3748.91~287 164.14元,平均(34 891.71±3284.95)元。
冠脈介入性治療后,49例患者中有2例出現血壓低、1例傷口出血、1例心律失常,沒有冠狀動脈穿孔、冠脈支架脫落等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參照組48例患者住院時間9~24 d,平均(14.20±2.47)d。住3328.15~264 164.23元,平均(32 868.34±4584.57)元。治療后,48例患者中有3例出現血壓低、2例心律失常,沒有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試驗組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住院費用略高于參照組,但平均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心血管病屬心內科中相當多見的病癥,此類疾病在國內的病發率相對較高?;疾≌呒仁艿郊膊∫蛩氐暮艽罄_,而且還承擔著較重的就診醫療經濟負擔。心內科常規療法以口服藥物為普遍手段,目標在于緩解、控制各種體征及癥狀,盡量避免病情惡化發展。然而,常規用藥法僅能起到控制、延緩病情進程的作用,難以達到根除疾病的效果[4]。
此次調研活動選取心內科收治的心血管病病例為評估對象,在綜合鑒別心血管病具體類型的前提下,運用兩種不同的心內科治療方法開展醫療工作。疾病鑒別中借助多種儀器、手段,涉及心電圖、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胸部CT、內皮細胞指標異常實驗、血常規檢測等,既對患者施行各項體征/指標(血壓、血脂、動態心電圖、冠狀動脈血管流量等方面指標值)的實時監測,還慎重分析其各項具體的病癥表現,以確認患者所患的疾病類型。對心血管方面出現異常病變的患者施予冠脈介入診療,是當前較為先進的醫學技術手段之一,此法基于人體構造特性,運用環繞股動脈、橈動脈等穿刺的方式實施“微小通道式”治療,即“開辟”小型冠狀動脈通道,并將微細導絲、球囊導管以及支架等傳送抵達心臟部位,于血管內實現醫療救治的具體操作[5]。從這一角度上講,冠脈介入診療技術具備了外部創傷小、創面愈合快、致殘或致死率低等運用優點,為此,一些臨床研究學者將其視作根除心血管病的新型科學手段[6]。
在施行介入治療的各項具體操作前,醫療人員務必秉持“對癥評估、科學治療”的準則,反復測定各種生命指標,用以正確反饋患者的病情信息,進而選用最佳方案開展冠脈介入方面的治療[7]。對冠心病或心絞痛較穩定的患者,必須于治療前反復確認其心肌缺血狀況,不可隨意開始介入性治療。對心絞痛較不穩定或病情發作突然的患者,要盡快確認介入性治療的日期,以消除病死風險。治療流程中,醫師隨時掌握患者的心律狀況及體征變化情況,囑咐患者及時反饋不適反應,通知護士備好應急藥品、用物等,并對導管位置開展重點監測。治療完后施行全天候心電及血壓監護,謹防心律紊亂、心肌供血不足等問題出現。治療后馬上按壓受穿刺的位置,時間約20 min,再用彈力繃帶施壓裹扎,達到完全止血狀態[8]。
此次調研結果表示,試驗組心血管病患者中總有效42例(22例顯效、20例有效),占85.71%;7例無效,占14.29%。參照組心血管病患者中總有效27例(14例顯效、13例有效),占56.25%;21例無效,占43.75%。評比發現,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合上述報道,相比常規心內科療法的效果情況來講,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療中踐行冠脈介入性治療法,能取得更好療效。冠脈介入療法既可顯著緩解疾病痛苦,又可提升預后醫療成效,值得進一步推薦與積極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松,林茴,張東輝,等.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與血管內超聲評估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1):37-39.
[2]魏雪梅,朱慶華,谷世奎,等.不同維持劑量氯吡格雷對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15):1729-1731.
[3]n雅君,王海峰,趙平,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梗死相關血管病變斑塊組織成分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循環雜志,2016,31(1):45-49.
[4]高偉棟,張高星,張紅環,等.超聲測量心外膜脂肪組織厚度與血管內超聲檢測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7):526-529,533.
[5]魏靜,張明哲,紀紅,等.血管內超聲評價運動試驗陽性、冠狀動脈造影正?;颊叩墓跔顒用}病變[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1(7):530-533.
[6]鐘志安,廖洪濤,陳旦紅,等.冠狀動脈 CT 血管成像及血管內超聲診斷冠脈鈣化病變的比較[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5,24(3):313-316.
[7]鄧伏雪,王小娟,胡云鳳,等.急性心肌梗死并發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臨床預后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36(1):135-140.
焦慮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常見表現有焦慮、情緒低落、易疲勞、精力減退、失眠、食欲障礙、注意力及學習能力下降等,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想法或行為,給個人、家庭以及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心血管病患者,您焦慮嗎
產生焦慮的原因除了婚戀失敗、親人病故、心理受挫折、工作壓力太大等生活事件應激之外,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癌癥、糖尿病等軀體疾病也易引起焦慮。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伴發心理疾病特別是焦慮癥的比例很高。
心血管疾病和焦慮癥都是常見的疾病,而且兩者相互影響和并存。一方面心血管疾病能引起焦慮,如冠心病患者經常有胸悶、胸痛癥狀,高血壓患者血壓波動會導致頭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心律失常患者有心慌等不適,都會令患者產生焦慮情緒。另一方面,焦慮能引起并加重心血管疾病,如在長期焦慮的人群中,高血壓的發病率增加2倍,發生腦卒中、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危險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2倍以上;而在冠心病患者中,焦慮會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及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的風險。
焦慮癥容易被當做心血管疾病進行診治。在心內科門診,經常有患者主訴胸悶、胸痛、心慌、乏力等,其中有很多患者經過檢查以后并未發現他們有心血管疾病,或僅存在輕微的疾病但與癥狀的程度不符。這些患者其實是存在焦慮狀態而沒有被意識到,有時也會被誤診,得不到相應的治療。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慮癥的治療
心血管病患者常常伴有焦慮癥,因此在治療心血管病的同時,也要注重焦慮癥的識別和治療。除了原有疾病,有焦慮癥的患者常伴有疲勞、失眠、胸悶、氣急等癥狀,所描述的癥狀嚴重程度往往與原有疾病的實際病情不符。
焦慮癥的治療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心理行為治療,如心理疏導、行為矯正、音樂治療以及生物反饋治療等方法。心理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自我及時強化法。鼓勵患者堅持正?;顒?、訂計劃留有余地、及時肯定自己、不向親友談消極的東西,親友盡量緩解患者的消極言談。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體育鍛煉、社會幫助、壓力管理等,從而緩解其焦慮狀態,減輕其孤獨無助感,建立治療疾病的信心。
治療焦慮癥的常用藥物有:選擇性5一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能有效治療焦慮癥。
對心血管病患者,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失眠、焦慮等,做到早識別、早治療、早控制。既要選用合適的治療心血管病的藥物,同時又要注重心理行為的干預和治療。
關鍵詞 血清膽固醇 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膽固醇 洛伐他汀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按照中國《血脂防治建議》標準[1];TC>5.72mmol/,TG>1.7mmol/,LDL-C>3.64mmol/L。其中1項或3項均增高者入選。
入選患者56例,男38例,女8例。年齡64~85歲,平均73.14±4.92歲。其中高血壓病26例,冠心病18例,12例糖尿病。肝腎功能均正常。
方法:觀察對象均于禁食水12小時后采靜脈血檢測TC、TG、LDL-C、HDL-C。每日口服欣露(洛伐他汀)20mg,1次給藥,連用4周后復查上述指標。對有高血樂病、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分別給予相應治療。
療效評價:根據衛生部藥物試驗原則規定的調脂藥物療效標準。①顯效:TC下降≥20%,TG≥40%或HDL-C升高>0.26mmol/L;②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升高0.1~0.26mmol/L;③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P
結果
有效36例(64.28%),顯效14例(25%),無效6例(10.71%)。總有效率89.28%。
不良反應:上腹部不適納差4例,但能堅持服藥。3例轉氨酶升高。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藥物治療前后變化詳見表。
討論
高脂血癥是心腦血管性疾病及糖尿病的危險因素[2]。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下降是早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因子。
血脂增加或脂質異??梢砸鹧軆绕p傷,導致內皮脫落,組織因子釋放激活凝血系統,使患者出現高凝狀態,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
調脂治療能明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因此加強血脂監測及調脂治療非常重要。
洛伐他汀是膽固醇合成途徑的限速酶,可抑制肝臟合成TC,同時使肝臟LDL受體合成增加。促使LDL降解。故可降低TC、LDL-C,增加HDL-C。另外洛伐他汀還直接抑制細胞增殖作用,使受損的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明顯改善[3、4、5]。其主要代謝在肝臟,因對輕度腎功能改變者更為適合,而且其不良反應小。偶而有上腹部不適、納差,但不影響治療。
經過洛伐他汀每日20mg的常規治療后,可使TC下降1.00mmol/L,下降幅度達16.86%。TG下降0.61mmol/L,下降幅度達23.25%c,LDL-C下降1.19mmol/L,下降幅度達30.13%。HDL-C增加0.5mmol/L。可見洛伐他汀降低LDL.C的作用明顯。
眾所周知,LDL-C增高是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美國成人膽固醇教育計劃Ⅲ把血清LDL-C降低作為主要的治療目標。降低LDL-C是調脂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通過本文觀察,我們得出洛伐他汀調脂治療總有效率89.28%。特別對LDL-C的下降幅度較為明顯,而且劑量僅為20mg,日1次口服,使用方便,價格合理。
建議臨床使用小劑量草洛伐他汀以期達到有效控制高脂血癥,減少心腦血管危險事件發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血脂防治建議.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169
2杜國有.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患者脂質及載脂蛋白水平分析.臨床薈萃,2000,15:697
3顧復生.血脂異常-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課題.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163~164
【關鍵詞】 心內科;心血管疾??;飲食結構;血脂測定;營養治療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同人們的飲食結構有著高度的相關性。攝入過量的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不合理的飲食結構,能夠誘發機體脂代謝與糖代謝的功能紊亂,引起心血管疾病[1]。我院對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11月期間在心內科住院的60例患者實施飲食干預并追蹤出院后1個月時間,主要記錄并分析患者飲食治療前后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改變?,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對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11月期間在心內科住院的60例患者實施飲食干預, 全部60例心血管患者中,包括男性4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在26~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31±11.43)歲。全部患者在入院第二天即進行飲食治療,平均入院實施治療時間為14 d。
1.2 治療方法
1.2.1 飲食治療
熱能供應需要參考患者的體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熱能比例分別控制為10%~15%、 55%~65%和20%~30%。患者均在醫院進餐,同時開展營養咨詢與宣傳教育?;颊叱鲈?個月內還要進行飲食指導,對患者治療后的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進行監測。
1.2.2 食物種類
主食可以食用大米、玉米、燕麥以及蕎麥等富含纖維的糧食;蛋白質類食物最佳為魚、豆類以及去皮禽肉;同時控制膽固醇的量,每天不超出300 mg;油類主要食用植物油或橄欖油為好;每天補充足夠蔬菜以提供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需要食用深綠色菜以及紅黃色蔬菜;不要進食油炸或甜食糕點;食用鹽每天不超出6 g。
1.2.3 體重標準
根據1998年WHO標準,患者的體質指數小于18.5屬于消瘦,在18.5~25.0之間屬正常,超出25屬超重。
1.2.4 血脂測定
總膽固醇(TC)測定采用酶法(CHOD-PAP),甘油三酯(TG)測定采用酶法(GPO-PAP),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測定采用直接測定法。
1.3 數據統計
通過調查問卷獲得相關信息;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數據統計分析進行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1 體重分布
在全部60例患者中,其體質指數在18.5~25.0之間者有24例,占40.11%,超出25.0者為36例,占59.89%。
2.2 飲食與吸煙習慣
60例患者中包括具有吸煙史者32例,占53.25%;喜歡咸味、肥肉以及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者49例,占81.45%。
2.3 治療前、后TC、TG、LDL-C、HDL-C的變化
治療前患者的TC、TG、LDL-C、HDL-C值分別是(5.28±1.77)mmol/L、(1.94±0.13)mmol/L、(2.76±0.78)mmol/L、(0.83±0.33)mmol/L。通過飲食治療后患者的TC、TG和LDL-C值分別是(3.63±1.38)mmol/L、(1.71±0.40)mmol/L和(2.31±0.61)mmol/L,這三個值都比治療前有顯著降低,具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以往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病的分辨率一般與行為因素及生活習慣具有明顯的相關性[2,3]。例如,吸煙是引發心血管病的危險因子之一,尼古丁能夠讓患者心率加快,增大心肌需氧量,外周血管以及冠狀動脈管徑收縮,同時提高血壓,還能讓患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增高,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過度肥胖也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在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中包括具有吸煙史者32例,占53.25%;喜歡咸味、肥肉以及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者49例,占81.45%,這同上述資料是相符合的。肥胖者通常伴有血清胰島素水平升高,糖耐量變化,總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一系列代謝障礙。我們的調查顯示在全部60例患者中,其體質指數在18.5~25.0之間者有24例,占40.11%,超出25.0者為36例,占59.89%。另外,全部患者治療后的TC、TG、LDL-C、HDL-C值比治療前有顯著降低;治療后HDL-C值比治療前要明顯升高,這些都表明,目前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所以心血管病的預防尤為重要,開展心血管病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2,3]。
總之,積極實施飲食治療,制定合理的飲食結構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患者高血脂的控制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張林峰,趙連成,周北凡,等.我國中年人群的營養素攝入狀況與高血壓發病關系的前瞻性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9):848-852.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靜脈溶栓 冠脈再通 出血
靜脈溶栓治療可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的心肌相關聯的阻塞冠狀動脈再灌注,挽救其缺血心肌,縮小梗死面積,提高心臟功能及患者生存率,是治療AMI的主要手段之一。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住院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溶栓適應證標準[1],隨機分為溶栓治療組50例和常規治療組50例。溶栓治療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40~67歲,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27例,前間壁7例,廣泛前壁4例,下壁4例,下壁+右室壁8例,發病后12h入院;常規治療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8~70歲,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5例,前間壁4例,廣泛前壁11例,下壁11例,下壁+右室壁9例,均在發病6h內入院。兩組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及發病入院時間等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年齡≤75歲;②相鄰2個或更多導聯ST段抬高,肢體導聯>0.1mV,胸導聯>0.2mV;
③持續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癥狀不緩解者;④發病≤6h;⑤無溶栓及抗凝治療禁忌證。
1.3 治療方法
①溶栓治療組:患者立即進行持續心電監護、止痛、臥床休息、吸氧、鎮靜、靜脈滴注硝酸甘油和極化液、抗凝及活血化瘀等對癥處理。口服阿司匹林300mg后,靜滴尿激酶(100~150)×104U+生理鹽水100ml,30min內輸完。12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5000U,每12小時1次,連續5d。溶栓3d后阿司匹林改為75mg/d,長期維持。②常規治療組:除不采用尿激酶溶栓及低分子肝素鈣外,其余治療方法與溶栓治療組相同。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患者皮膚、黏膜、咳痰、嘔吐物及尿中有無出血征象,詢問患者胸痛減輕情況及減輕程度;②心電圖記錄:溶栓前做l8導聯心電圖,溶栓開始后3h內每0.5小時復查1次12導聯心電圖,以后定期做全套心電圖導聯;③用肝素者以LeeWhite三管法或AFIT法監測凝血時間,正常分別為4-12min和35-45s;④發病后6、8、10、
12、16、20 h 分別查CK、CK-MB。
1.5 冠脈再通判定標準
①溶栓2h后胸痛基本消失;②溶栓后2h心電圖抬高最顯著的導聯ST段回落50%;③心肌酶CK峰距離發病16h內;④溶栓后2h內出現短暫再灌注心律失常。具備上述條件2項或以上者判斷為再通,但僅具備①+④2項不能判斷再通[2]。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3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P
2 結果
2.1 療效
溶栓治療組冠脈再通、心功能改善、嚴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發生率分別為84.0%、8.0%、6.0%、2.0%;常規治療組冠脈再通、心功能改善、嚴重心律失常及死亡發生率分別為60.0%、20%、12.0%、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并發癥比較
溶栓治療組出血5例,占10.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例,齒齦滲血和血尿各1例;常規治療組出血3例,占6.0%,均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患者經對癥處理后均不影響后續治療。兩組出血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AMI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3],因此,溶栓療法是目前治療早期AMI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溶栓治療可挽救AMI患者缺血心肌,縮小梗死面積,保護左室整體和節段收縮功能,預防左室擴大和重構,降低病死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近期和遠期預后。尿激酶價格相對低廉,可直接使纖維蛋白溶酶原轉變為纖維蛋白溶酶,因而可溶解血栓。本研究在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條件下,采用劑量(100~150)萬單位的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AMI。研究結果顯示: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AMI患者,對提高冠脈再通率、改善心功能、預防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及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方面,溶栓治療組均優于常規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 考 文 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2]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第六屆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紀要[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2):66.
【關鍵詞】循證護理;心血管病介入治療;并發癥
介入治療是一種微創療法,患者感受到的痛苦比較小,且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理想,但其治療后的并發癥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關注,如何能有效降低臨床并發癥的發生率成為眾多臨床醫護人員研究的課題。筆者選取于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進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的65例患者,其中33例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其余32例患者只進行常規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于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進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的65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齡41~88歲,平均年齡54±5.2歲。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33例和對照組32例,兩組患者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性不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干預組33例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對照組32例患者只進行常規臨床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臨床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組患者1例發生低血壓、發生率為3.0%,局部血腫1例,發生率為3.0%,2例患者發生血管迷走反射,發生率為6.1%,0例皮下瘀血,發生率為0%,本組未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對照組患者由3例發生低血壓,占9.4%,2例局部血腫,發生率為6.3%,5例發生血管迷走反射,發生率為15.6,3例皮下瘀血,發生率為9.4%,1例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為3.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干預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一所示:
表一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n/%)
3 討論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病情監測、用藥護理、飲食護理、并發癥護理等措施。干預組患者給予循證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3.1護理準備心血管病患具有自身的病征特點,給予介入治療后并發癥也具有典型性特征,給予循證護理時首先要搜索相關文獻,了解心血管病介入治療術后的并發癥類型和特點,進行特定化、結構化分析。其次,根據所了解的病患并發癥特點,進行相關文獻查找,總結眾多專家的護理經驗,尋找護理干預措施支持證據。第三,對于所搜索到的文獻進行科研評析,印證支持資料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第四,了解病患的具體病情,采集病患的背景資料,對其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受教育程度等進行記錄分析。第五,成立護理小組,根據病患的個人情況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相配合,制定有效的護理計劃,給予實施[1]。
3.2術后低血壓護理手術后有5%左右的患者會發生低血壓,若沒有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就會引發不良后果,尤其對于有瓣膜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后果更為嚴重。對此我們采取以下措施:每位患者術前禁食時間3~8個小時[2]。造影劑在高滲作用下會增加血容量,這就會導致患者在手術后的3小時左右出現血壓下降的情況,所以手術后要盡快將患者體內的造影劑排干凈,臨床常采用的的排出方法是攝入大量的水分,但這并不能維持患者正常的體液,此時就需要進行體液補給,而補給量要根據患者的心功能決定。若發現患者出現低血壓情況要及時上報醫生,采取相應措施[3]。
3.3血管迷走反射護理手術后有5%左右的患者會發生血管迷走反射,臨床主要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出汗、心率緩慢及血壓降低等情況,若不及時處理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對此我們采取以下措施:在拔管前和患者進行溝通,將拔管的意義告知患者,消除其心中的不安與焦慮。常規維持靜脈通道,進行擴容,確保搶救器械及藥物處于備用狀態,進行穿刺時進行局麻來消除患者疼痛感;拔除動脈鞘管后按壓穿刺點20分鐘以上進行止血。患者拔管后的半個小時內要密切監視生命體征,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4]。
3.4出血、血腫護理手術中為了避免因穿刺點損傷而引起血腫、出血等情況,患者要常規進行抗凝?;颊呤中g后三天左右是最容易發生血腫的時間,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動脈及敷料情況,對是失血量進行評估,必要時采用手壓法;患者休息及活動時避免使腹壓增加而引起血腫或出血的行為[5]。
本次研究中,實施循證護理的患者低血壓、血腫及血管迷走反射的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具有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干預組患者通過循證護理還有效防止了下肢靜脈血栓及皮下瘀血的發生,與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于江,趙迎春,高霞.循證護理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01):31-32.
2017年4月1日,第二屆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大會暨2017北京CBD健康論壇在京開幕,謝萍教授在會上主持了“心力衰竭康復與管理”分論壇,并作了《心律失常與心力衰竭》等多場專題學術報告。在此次會議間隙,本刊記者就甘C省心血管學科領域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諸多話題,獨家專訪了蒞京參會的謝萍教授。
學術交流,惠澤隴原大地
據記者了解,第一屆中華中醫藥學會甘肅省中醫藥學會介入心臟病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臟重癥分會甘肅省工作委員會、第一屆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心臟康復專業委員會甘肅省工作委員會的成立大會,是伴隨著“首屆西部心臟重癥大會、首屆西部心臟康復大會、第三屆面向基層心血管疑難重癥研討會”同期舉行的。這次規模空前的學術大會于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甘肅蘭州召開,謝萍教授出任大會執行主席。因此,采訪一開始,謝萍教授首先談到了舉辦這次大會的背景。
她介紹說:“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發展、臨床和基礎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原理應用于臨床,使得心血管疾病的診療理念和方法不斷更新。心臟康復是現代心血管疾病處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決定醫療轉歸的重要環節。在此背景下,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臟重癥分會、海峽兩岸衛生交流協會心臟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基層工作委員會、甘肅省人民醫院聯合發起并主辦了此次學術交流大會。大會組委會立足于臨床實際、面向基層,秉持‘交流、提升、推廣、規范’的宗旨,圍繞心血管疑難重癥及交叉學科的診療等的主題,邀請到了40余位國內知名心血管專家蒞臨蘭州,分別做了多場專題報告、疑難病例討論、醫學科研方法、論文撰寫培訓及手術演示……”
謝萍教授進一步介紹說:“11月19日舉行的大會開幕式由我主持,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益瑞淵、王彥成、蔡政廷、張海濤、盧啟明、白鋒、王斌等國內著名的心血管病學科的專家、教授?!彼又敿毥榻B說, 開幕式之后,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黨愛民教授帶來了“從最新指南看心衰治療”,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的張鉦教授帶來了“胸痛中心的建設”,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王斌教授帶來了“胸痛在基層醫院的識別與篩查”,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的賈紹斌教授帶來了“冠脈CT在冠心病診治中的指導作用”,馬偕紀念醫院的蔡政廷教授帶來了“急性冠脈綜合征臺灣治療現狀”,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張海濤教授帶來了“醫學與科學”,北京高血壓聯盟研究所的張新華教授帶來了“全球高血壓防控方案”,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的白鋒教授帶來了“血脂異常的管理”,甘肅省人民醫院的王效浣教授帶來了“ACS患者出血評估預防及處理”,甘肅省人民醫院的徐盛開教授帶來了“ACS抗血小板治療消化道損傷的防治策略” 等多場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會議圍繞“心臟起搏培訓”“醫學科研設計與論文撰寫”“心臟康復”“交叉學科”等幾個方面展開專題講座。
據記者了解,在本次大會上,謝萍教授做了主題為“起搏器常見并發癥處理及腋靜脈穿刺要點”的專場學術報告,報告內容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贊賞。
談及這次學術盛會的意義,謝萍教授認為:“首屆西部心臟重癥大會、首屆西部心臟康復大會的勝利召開,開創性地推動了我省心臟重癥救治及心臟康復工作的發展。我們乘借甘肅中醫發展惠澤隴原大地的東風,充分發揮甘肅省人民醫院在全省中醫工作推廣方面的成功經驗,以及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療方面的中醫藥特色優勢,通過甘肅省中醫藥學會介入心臟病學專業委員會這個平臺,在甘肅省中醫藥管理局和省中醫藥學會領導下,依照學會宗旨,積極開展介入心臟病學學術交流活動,有序開展全省中醫系統心臟介入人才培訓,加快推進全省中醫醫院醫師心血管病診治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中醫系統心血管介入人才的培養,改善中醫系統心臟介入人才缺乏的現狀。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努力提高甘肅省中醫系統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全力為全省人民健康和中醫藥事業服務?!?/p>
搭建平臺,助推學科發展
采訪中,提到在首屆西部心臟重癥大會、首屆西部心臟康復大會、第三屆面向基層心血管疑難重癥研討會同期成立的“第一屆中華中醫藥學會甘肅省中醫藥學會介入心臟病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臟重癥分會甘肅省工作委員會、第一屆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心臟康復專業委員會甘肅省工作委員會”這3個地方學術組織時,謝萍教授坦言:“21世紀人類的疾病譜和疾病死亡譜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心血管疾病呈現‘井噴’態勢,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臟重癥是一門整合臨床各科診療技術的學科,是心臟病學和重癥醫學的有機融合學科,更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多學科的交叉領域。心臟重癥理念的提出,開辟了心血管內、外科及重癥醫學交叉的新空間,使心血管??频拿娓鼘挘彩沟梦V匕Y醫學深度更深。它作為一個新興的臨床領域,起著重要的各學科間的橋梁紐帶作用?!?/p>
作為新成立的三個學術組織的帶頭人,她進一步解析說:“我們看到,我國西部地區的心血管發病率趨同于全國的高發態勢;而甘肅地處西北地區,地域廣闊,醫療相對滯后,很多基層醫院在心血管疾病診療中還存在著較多不規范現象,而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開展,大量病人必將留在基層醫院治療,因此基層醫生對于規范化診療知識的需求更加迫切。在這些大背景下,我們立足甘肅當地實際,搭建第一屆中華中醫藥學會甘肅省中醫藥學會介入心臟病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臟重癥分會甘肅省工作委員會和第一屆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心臟康復專業委員會甘肅省工作委員會這3個學術研究和交流平臺,就顯得頗有必要,也頗有意義!通過這些學術組織的成立,有力整合我省心血管專業與心臟重癥醫學專業的力量,為在我省推廣心臟重癥規范化診療及救治提供了有效途徑,為整體推動全省心臟重癥學科建設,奠定了無可替代的堅實基礎?!?/p>
在采訪中,謝萍教授還透露:目前,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分會甘肅專家委員會的組建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談及這個新的學術機構的重要意義,謝萍教授坦率地說:“目前我國已跨入老齡化國家行列,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因此,探索積極主動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措施勢在必行。我國有經過幾千年發展的中醫理論,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甘肅中醫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充分發揮我院在全省中醫工作推廣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在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方面的中醫藥特色優勢,從臨床實踐出發,結合中醫與西醫這兩種不同療法各自的優勢,較單用西醫或中醫方法治療心血管疾病,可取得更好的療效。中西醫結合治心血管疾病在改善患者的癥狀和活動耐量、提高生活質量、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保護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等方面具有優勢;中西醫結合在心血管疾病預防及康復中的積極作用,也有待進一步發掘總結。因此,盡早成立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分會甘肅專家委員會,是十分緊迫的工作,更是非常必要的?!?/p>
學科建設,彰顯優勢特色
據記者了解,謝萍教授領銜的甘肅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一直以來以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臟超聲領域等為主要研究方向和優勢特色,是一個實力雄厚、名醫薈萃,學術水平較高的優秀學術團隊。此外,該院心血管病中心采用微創介入技術,前不久為1名永久性房顫患者成功實施了“左心耳封堵術”,這不僅是甘肅省人民醫院開展的首例左心耳封堵術,更標志著在房顫的治療方面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充分說明他們具備了應用WATCHMAN 封堵左心耳來預防房顫時在左心耳內血栓的形成,從而降低房顫患者由血栓栓塞引發長期殘疾或死亡的風險的學科實力。同時,WATCHMANTM 微創治療方案可消除患者對長期口服抗凝治療藥物的依賴性,為患者提供治療新選擇。
謝萍教授在介紹該科室的學科建設時自豪地說:“我院心內科是甘肅省衛生計生委心血管疾病的重點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傳承了老一輩專家的優良傳統,在秉承優良學術氛圍的同時,還對傳幫帶以及學術團隊的構建高度重視。目前,我們科室的人員高級職稱、中級職稱、低級職稱的構架相對比較合理,人才素質也比較高,有博士8人,其余醫生都是碩士。心血管專業的每個亞專業如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領域,都有相應的學科帶頭人,這對我們學術團隊的構建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力爭讓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專長,真正做到名副其實!”
她繼續介紹說,作為省級重點學科,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的大型臨床試驗或者科研項目,我們都積極參與。中國心血管醫療質量改善項目(CCC項目)是在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的指導下,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CSC)和美國心臟協會(AHA)合作開展的,主要針對心血管疾病的質量改善問題?!拔抑行氖罩蔚募毙怨诿}綜合征患者,診療資料上傳之后大家覺得我們的診治很規范,緊跟指南方向,符合目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原則。因此,我院于去年9月份獲得了CCC項目急性冠脈綜合征質量銀獎;我們的工作也得到了協會和專業人士的肯定。這充分證明了我院心血管疾病的診療達到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平!”
另據記者了解,此前不久,甘肅省人民醫院榮增為國家衛生計生委冠心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那么,作為甘肅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謝萍教授對于冠心病今后的工作有什么計劃?
對此問題,謝萍教授詳細介紹說:“心血管介入診療準入和培訓制度是國家衛生計生委發起的有關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體現了國家對醫療行業的規范化管理形成了制度化。近期,我院經嚴格審核遴選后榮膺國家衛生計生委‘冠心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我們認為這是國家衛生計生委對我院心血管內科專業快速發展和已有實力的高度認可。作為培訓基地主任,我為我院獲此殊榮感到十分高興;我們也將以此為契機,努力推動心血管介入新技術在我省的推廣和普及以及規范化。目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介入診療技術已經成為我院的特色,無論是手術數量、復雜程度,還是手術成功率,均已達到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培訓工作中,我們將開展開放式教學及學思啟相結合的模式來保證培訓質量;基地將精心設置課程、合理安排操作與講座,力求盡快提高學員們的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能?!?/p>
談到基層醫生的培訓問題,謝萍教授說:“與‘首屆西部心臟重癥大會、首屆西部心臟康復大會’同期舉行的還有‘第三屆面向基層心血管疑難重癥研討會’。事實上,我院心血管內科長期注重對基層醫生心血管疾病的規范化培訓,目前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面向基層心血管疑難重癥研討會’,其宗旨就在于立足于解決基層醫生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其目的是積極推動甘肅地區的心血管疾病規范化診療工作;同時,自2014年起我們先后走進省內30余家基層醫院,與當地醫院聯合舉辦規范化診療學習班,取得了學術雙贏的良好效果,同時也理順了與基層醫院的雙向轉診秩序,真正做到了復雜病患者三甲醫院治療后返回當地醫院長期管理的合作醫療模式?!?/p>
采訪到最后,謝萍教授在展望未來的培訓工作時說:“下一步我們還將對基層醫生相對薄弱的重癥救治方面加強培訓,爭取將先進的新技術、新理念帶給廣大的基層醫生;同時我們也會利用各種學術機會,將心臟康復新理念植入到每一位基層醫生心中,從而真正整體帶動我省心血管專業的后續發展,推動我省醫療衛生事業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同型半胱氨酸;血壓;心血管病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種蛋氨酸代謝過程的中間產物,含有硫基,是人體內一種重要的氨基酸。近年來,許多臨床研究發現,高血壓及心血管病患者血Hcy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其水平對心血管病嚴重程度有重要影響。筆者探討血Hcy水平對老年人血壓及心血管病的影響,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進行體檢的老年人486例,排除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及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對所有老年人進行血Hcy水平檢測,據檢測結果將血Hcy水平升高的265例作為觀察組,將血Hcy水平正常的221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36例,女129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5.4±5.8)歲。對照組男113例,女108例;年齡59~78歲,平均年齡(66.3±6.1)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統計學比較。
1.2方法 兩組受試者均禁食12h后,于晨起空腹檢測血Hcy水平,并測量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隨訪統計兩組腦梗死、冠心病、心絞痛、動脈硬化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1.3統計學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血Hcy和SBP、DB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心血管病發病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Hcy可通過促進自由基生成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并可通過激活炎性細胞活性和氧化應激反應,影響血脂代謝,促進脂質過氧化物的形成和積累[1]。近年來,國內外醫學研究均證實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靜脈血栓和外周血管等疾病的發生發展均與血Hcy水平升高有一定的關系,且高Hcy水平不僅是原發性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其與其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還可誘發心血管疾病。有研究報道,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三組患者血Hcy水平呈現逐漸增高趨勢,提示Hcy作為冠心病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與冠心病的病情發展有密切關系[2]。
人體內的Hcy主要來源于蛋氨酸的代謝產物,遺傳與營養因素均可影響人體內血Hcy水平,而后者因具有調控性而對Hcy水平有重要影響。Hcy在轉變為蛋氨酸的過程中需要輔助因子維生素B12和葉酸的參與,而兩者的缺乏均可導致Hcy在體內蓄積形成半胱氨酸血癥,因此,增加葉酸、維生素B12的攝入即可使體內Hcy水平降低,從而對疾病起到治療作用。王東霞等[3]報道,對H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葉酸干預后,其血漿Hcy水平明顯低于干預前,并且明顯低于未實施葉酸干預的患者[4]。
綜上所述,血Hcy水平可影響老年人血壓和心血管病發病率,臨床應及時做好血Hcy水平的檢測和調整,以降低老年高血壓和心血管病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1]李貴陽,牟方波,張法偉,等.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斑塊及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3):311-312.
[2]莫善曉.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