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1: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明禮貌用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俄語課堂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談,往往都把注意力放在語言本身的對錯與否上,而忽視了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挑選那些在一定的交際場合下能更充分地表達思想,而又使交談對方欣然接受的語言手段。不夠恰當的交談無論是同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會引起令人不快的后果。
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交際,不論是面對面的交談,還是其它形式的思想溝通,人們對于那些得體的言語總能笑而納之。隨著社會事業的發展,現在人們更多地使用電話交談,但是我們在打電話時總能發現有許多人不注意打電話時首先應該問好,打完電話時要道別,對別人的幫助要表示感謝。說話時不注意自己的語事調,甚至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諸如此類不文明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當然,我們說培養學生的文明禮貌不僅僅局限在交際中,還要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在這方面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平時教師對學生不是善意地幫助和教導,而是簡單粗暴地呵叱批評,或者表面上溫文爾雅,實際上對學生莫不關心,那就一定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因為在學生的心目當中教師是崇高的、是榜樣。我們強調對人要友善溫和,謙恭有禮,這些并不排除原則性。正相反,能夠講真話,善于使用那些不影響對方情緒的表達方式,使對方能愉快地接受所談內容,這些正是我們的目的。這樣的培養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因此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提這樣一些問題:МожнолиВыразитьэтумысльболеевежливо?Вежливолитакговорить?Почемунесовсемвежливозвучитэтовыражение?等等。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不斷增強使用更為恰當的文明禮貌用語的意識,完成學習——掌握——習慣這樣一個過程。
目前國內外普遍使用的中學俄語教材為發展學生的口語能力編寫若干情景會話,訓練學生在不同的場所同各種人交際,不但情景選得好,而且給了許多不同的表達方法。如何使用這樣的教材,使學生能開口說話的同時培養他們使用那些更為貼切逼真的語言材料,的確不是一個簡單問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有這樣的體會,比如人稱代語Oн,Oна對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但有時學生卻不能正確使用。課堂上我們讓一學生介紹他們的班長,他是這樣敘述的:
Оннашстароста.Оноченьстарательноучится.Оннепропустилещёниодногозанятия.Онзаботитсяонасипомогаетнамвучебе.Ясчитаю,чтоондостоиныистароста.
介紹完后我們向全班提出問題:這個學生對班長是否有禮貌?學生們發現該同學在敘述中一次也沒有稱呼班長的名字,全部用人稱代詞來稱呼他,這樣做顯然對班長不夠尊重。通過這樣的提問,在以后類似的敘述中學生們都注意了這個問題。俄語中還有一些句型的使用雖然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但是聽起來語氣的生硬和委婉程度大有區別,對這些句型進一步的講解,有利于學生發展口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學習“城市、交通”這一題目時,我們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情景:你來到一個陌生城市,向不熟悉的過路人詢問如何去公園。學生們說出了各種不同的問法,就句子本身而言都沒有錯誤,但是①句使用了動詞命令式,②句使用了“請”一詞,從而緩和了請求的語氣,③④句則是更為有禮貌的請求,因為沒有動詞命令式的形式。這樣的對比講解使學生注意在與人交往中應造成一種互敬互愛的氣氛,而選擇那些恰當的表達方式正是造成這種氛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們在日常的交往中往往可以表現出不同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可以是友好善意的、敵對的、平等的,或者不平等的。我們每天都要和社會上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乘坐公共汽車,去商店買東西等,在學習這些情景時,我們不但應該教會學生用外語講述如何買票,如何乘坐公共汽車,還應該教會他們用外語給老年人讓座,幫助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學生認識到,文明禮貌的言語總是伴隨著一些善意的行為,應該做到言行一致。
中學俄語課本里還有許多圖畫,讓學生按圖進行會話練習,有的學生在演練“借書”時沒有向圖書館員問好,也沒有說“謝謝”、“請”一類的詞,走時也沒向圖書館員道別。當我們指出這些之后,學生在后來編寫的對話中注意了這些問題,聽后使人感到心情舒暢。在討論對話語言本身對錯的同時,我們引導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
1)當你說話時,要盡量避免使用那些讓對方感到不愉快的詞語。
2)要耐心地讓對方把話說完,不要打斷對方的談話。
3)自己的談話不要驚動周圍不相干的人。
4)盡量使自己的談話語調友好和善,做到彬彬有禮。
當演練“打電話”這一情景后,學生們自己得出結論:
1)開始打電話不要忘記問好。
2)請求別人幫助不要忘記使用“請”、“謝謝”、“打擾”、“請原諒”等詞。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我們的祖先歷來注重文明禮貌教育。正如清初思想家顏元所說:“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修,心尚禮則心泰?!睘檫M一步加強全園師生的環保意識和文明禮貌意識,加強幼兒日常文明禮貌常規教育,將文明與溫暖輻射到每個家庭,把文明禮貌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幼兒的心間,使師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園風。
二、活動目標
1、用禮儀溝通心靈,讓文明變成行動,使全園師生的語言更文明,行為更規范。
2、增強全體師生的環保意識,掌握一定的環保知識,讓全體師生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糧食和水電,愛護花草樹木,精心營造綠色空間。
3、讓幼兒用信心、用自覺、用努力去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進一步促進園所文化建設,讓文明禮儀伴我而行,文明之花處處綻放。
三、活動要求
1、“文明在我口中”——講文明用語,正確使用稱呼,不講臟話、粗話;
2、“文明在我手中”——愛護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節約水電;
3、“文明在我腳下”——文明行走,文明乘車,文明游園;
4、“文明在我心中”——孝敬父母,善待他人,有一顆感恩的心。
四、活動時間:**年3月31--4月30日
五、具體時間安排:
(一)、第一周(3月31日——4月4日)
倡導文明禮貌行動,規范教師文明禮貌行為
1、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和文明禮貌的有關內容及教職工文明禮儀規范。并提出十二點要求即:立志高一點,做事多一點;嘴巴甜一點,眼界寬一點;理由少一點,心地善一點;腦筋活一點,微笑真一點;感情深一點,行動快一點;說話輕一點,脾氣小一點。
2、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各園設立《文明禮貌月活動》專欄,各班建立《文明禮貌月活動》園地,及時做好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二)、第二周(4月8日——4月11日)
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幼兒自覺規范文明禮貌行為
1、利用環境創設讓幼兒感知文明禮貌教育。
2、利用榜樣示范讓幼兒感知文明禮貌教育。
3、利用生活學習經驗讓幼兒感知文明禮貌教育。
將禮貌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讓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1、通過故事、兒歌等,萌發幼兒講文明有禮貌的意識。
2、通過游戲,讓幼兒學會使用文明禮貌用語。
3、將文明禮貌教育貫穿于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抓住每個教育契機,鞏固他的文明禮貌行為。
(四)、第五周(4月28日——4月30日)
總結評比,
1.通過本次主題班會活動,明確“文明禮貌”在我們生活、學習和交往中的重要性。
2. 通過詩朗誦、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從中體驗思考,從而提高自身的文明修養,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二、活動方式:
1. 詩歌朗誦、寫宣傳語
2. 學生發言、自由討論
三、活動準備:
1.學生查閱搜集有關文明禮貌的故事、資料;
2. 學生設計一段宣誓詞;
四、活動過程:
(一)情境創設:播放視頻《程門立雪》、《孔融讓梨》,并請同學們談感受,進而引出主題。
(二)文明禮貌知多少
1. 你知道脫帽禮、舉手禮、握手禮、敬禮等禮節的由來嗎?
2.文明禮貌用語你知道都有哪些嗎?
3.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我們要用上這些文明用語呢?(請同學們進行舉例說明)
(三)不文明行為有哪些
1.在我們的校園中有沒有不文明的現象呢?同學們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談各自的看法。
2. 由兩名同學朗誦詩歌《同學?。∧悴荒苓@樣!》,同學們自由發言,談一談聽后的感受。
3. 班主任歸納同學們的發言,如:行為不文明、語言不文明、生活習慣不文明等。
(四)不文明行為怎么辦
1. 大家出謀劃策:同學們提一些好的建議,班主任總結,如:向優秀的榜樣學習、自我監督、互相監督等。
2. 寫宣傳語:同學們擬寫一條關于講文明、懂禮貌的公益廣告,并由小組推薦好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賞。
3.班主任通過課件展示一些好的宣傳語,請同學們欣賞,如:①微笑是我們的語言,文明是我們的信念;
②禮貌和文明是我們共同的金鑰匙;
③讓我們的素質及文明展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
④學校是學習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⑤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⑥今天,你問候了嗎?你禮讓了嗎?你幫助別人了嗎?
4、同學們展示一首他們搜集的文明禮貌歌:
同學們,都知道,禮貌用語記得牢。對待長輩要用您,早晨見面說聲早,平時互相問問好,分別再見別忘了,若求人請字先,最后別忘說謝謝,影響別人對不起,回答請說沒關系,同學千萬別忘了,文明用語牢牢記心間。
(五)同學們宣讀誓詞,結束活動
誓 詞
我志愿做一名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愛護公物、誠實守信、不說臟話、禮貌待人,自覺抵制各種陋習。我決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實際行動去踐行自己的諾言。
現代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有一項內容極為重要,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文明習慣。西方教育學者曾指出:“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習慣是人生活中最好的引路人。”那么,現代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該如何培養子女良好的文明習慣呢?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是這樣做的:
1、要幫助孩子確立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文明禮貌習慣看起來是一種外在行為表現,實際上它與人的內心修養,特別是與人是否具有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容受到侮辱和岐視,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爭取獲得好的社會評價。正常人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須先尊重他人,遵守社會秩序,注意文明禮貌。很難想象,一個喪失了自尊心的人會具有什么文明禮貌習慣。文明禮貌習慣實際上是人滿足自尊心的一種重要手段。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是這樣做的:
2、善于把握教育時機。總的來說,要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在關鍵時機進行教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孩子作出某種文明禮貌行為時,要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當孩子作出了不文明禮貌行為時,要及時加以批評指正。在孩子就有關事宜提問的時候或在孩子與自己關系十分融洽時教育,效果亦佳。
3、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一個總的原則是,以正面誘導為主,批評教育為輔。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模仿性很強,我們作家長的要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還應與學校和社會教育密切配合,保持一致,力爭取得教育的最佳效益。
4、要幫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早上好”,“見到你非常高興”,“歡迎光臨”,“晚安”,“再見”,“歡迎再來”,“對不起”,“沒關系”,“謝謝”,“請”等等。
總之,要教會孩子正確使用禮貌用語,養成文明禮貌行為。不僅要耐心解釋,從道理上著眼,而且還要在行動上反復的練習。因為習慣的養成,有賴于反復的實踐。
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不僅是一個法制社會,還應是一個禮制社會。古人云:“禮及身而行修,禮及國而政明?!边@是千真萬確的真理。我們國家要走向現代化,最大障礙,并不是資源問題,也不是資金問題,更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十幾億人口的素質問題。資金可以積累,技術可以創造,也可以引進,但是十幾億人口的素質是無法引進的,這必須靠我們自己去提高。
文明的語言、儀表和行為,就如同一封介紹信,把自己的身份介紹給別人,一個人素質的高低,往往在他與人相處的言談舉止、文明習慣中就可以看出。
我們時常感嘆,現在人們普遍缺乏公德意識,缺少最基本的禮貌行為。不懂禮貌,不講禮貌而產生不良現象,使人有切膚之痛,另一方面,現在一些青少年,由于家庭的過份溺愛,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目無尊長、貪圖享受等不良品質和習氣,這樣的孩子將來能否成為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的好公民,是令人質疑的。
文明禮貌教育要從幼兒園抓起,因為講禮貌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體現出來的文明行為,也是我們的社會對每一個公民提出的要求,這種文明行為不可能與生俱來,必須從小開始培養,所以古語有“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說法,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養成了不良習慣,則會使下一步的學校教育難以奏效,就不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合格的跨世紀人才。
著名兒童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睆膬和纳砗托睦硖攸c來講,幼兒時期的可塑性最大,這個時期加強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養,孩子比較容易接受,而且比較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勞動習慣。相反,如果這個階段不注意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孩子很可能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等長大了再去糾正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在幼兒園教育中,我們必須對幼兒進行文明禮貌教育。
幼兒園的禮貌教育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征,對不同年齡的幼兒有不同的做法和要求。
3歲幼兒即可懂得有禮貌是好孩子。來園見到老師時會問“早上好”,離開幼兒園時會向老師說:“再見”,當接受他人物品或接受幫助后說“謝謝”,自己碰撞了他人時會說“對不起”等文明用語。同時她們中的有些人可以做到有禮貌地稱呼別人,如:×老師、爺爺、奶奶、阿姨、叔叔等,并做到不說難聽話。
4歲的幼兒可以正確和有禮貌地稱呼自己接近的人,能學會并使用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懂得在別人對自己講話時要面對講話人注意聽,能聽成人的話。懂得保護環境衛生,如:將紙屑、果皮等放在指定的地方,不亂放別人的東西。
5歲以上的幼兒能主動、熱情和正確地稱呼自己所接近的人,并正使用“請”、“您早”、“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能有禮貌地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別人說話時不隨便打斷,不亂插嘴,尊敬師長,愿望幫助他人做事。在見到別人手里拿著東西時會主動幫助開門或讓座等。能遵守公共場所的秩序和衛生,可以做到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不折花草,不到處亂涂亂抹,自己離開集體或成人時主動打招呼,未經別人允許,不隨便拿別人東西。
一個良好的環境、和諧的氣氛對培養和提高兒童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習慣有很積極的作用。
在我們這所幼兒園里,文明禮貌用語無處不在,如“請”、“沒關系”、“您好”、“對不起”、等。每個班級都有“文明娃”、“好寶貝”的評比欄目。教師每個星期都對本班的文明禮貌情況作一次總結,評選出本周的“文明娃”、“好寶貝”,并且為幼兒安排了許多豐富多彩并符合幼兒特點的活動,使幼兒專心一意地從事活動情緒愉快地與人友好地相處,學會了相互友好相處,禮貌相待,教師還將有關禮貌教育的內容寓于詩歌、歌曲和故事之中來對幼兒進行教育,這是很有效的方法。教師每時每刻都會不斷的提高和指導、教育幼兒。如:幼兒向同伴要玩具時,老師就要教幼兒說:“請你給我一個玩具好嗎?”當同伴給了他以后,還要告訴他應說“謝謝你”。如此反復地指導提醒幼兒的禮貌行為,使幼兒形成習慣,達到自覺遵守,自然而然。
從每天早上老師們滿腔熱忱地在教室門口迎接小朋友,用“你好”、“早上好”的對話交流友愛之情,到晚間依依不舍的“再見”、“明天見”,從阿姨們的精心培育及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和成長所給予的支持、激勵和喜悅之情,到家長們對孩子的成長所表現的滿意及孩子們對幼兒園的留戀之情,都說明了文明禮貌教育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關鍵詞:小班幼兒;禮貌用語;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1-0268-02
一、不會說、不愿說――狀況百出
1.不愿說。來園時總是能看到這樣一幕,大人不停催著:“快和老師打招呼。”孩子卻低著頭躲在大人身邊。這時老師會親切地跟著說上一句:“XXX是個有禮貌的孩子,一定會跟老師說的?!苯Y果孩子還是一聲不吭,家長為了避免尷尬,開始譴責孩子的行為。
2.不會說。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不時出現這樣的告狀事件,“老師,他沒有和我說謝謝?!薄袄蠋?,他撞了我沒說對不起?!背霈F這些行為的幼兒不知道在請求幫助時需要說“請”,在得到幫助時需要說“謝謝”,等等。更甚者一些孩子在與同伴交往時,會使用粗話或臟話。
為何小班幼兒會出現以上的行為,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缺乏使用禮貌用語的主動性。有些幼兒對于禮貌用語有一定的經驗基礎,但是使用禮貌用語的主動性不夠。一方面是因為日常使用禮貌用語時,都是大人要求的,很少有幼兒自身需求出發的;另一方面,不少幼兒是由祖輩養育的,祖輩呵護過度,相對的,幼兒在與人交往時的主動性比較缺乏。(2)缺少對禮貌用語的理解與使用。這些幼兒在家中都是寵兒,大人事事都順著孩子,幼兒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大人就會幫孩子把事情辦得舒舒服服的,甚至孩子犯了錯還一味地袒護,所以這些幼兒對于禮貌用語的接觸比較少,使用的經驗更是少。(3)缺失良好的語言環境。有些幼兒所處的環境比較復雜或是家長使用粗話、臟話的情況比較多,耳濡目染之下,幼兒把這些粗話、臟話理解成是合理的,致使幼兒的經驗中就形成了思維定式,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在幼兒園中。
二、我會說、我愿說――其樂融融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階段是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以及知識、能力和指揮作用的發揮具有重要影響。”小班幼兒可塑性大、模仿力強,是學說禮貌用語的敏感期。根據小班的年齡特點,采取了以下的幾項措施。
1.目標分解,小步遞進。目標分解是將大目標分解為若干層次的小目標,著眼于一個個較容易達到的小目標,循序漸進,降低學習難度,從而達到目標。
孩子學說禮貌用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們根據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將學說禮貌用語的目標進行分解,分階段進行實施。如,在小班第一學期將目標確定為:(1)學習在來園時與老師說“早上好”;(2)學習在離園時與老師說“再見”;(3)能嘗試在來園與離園時與同伴說“早上好”、“你好”、“再見”;(4)能在與同伴游戲時使用“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2.體驗學習,趣味濃濃。故事、兒歌是幼兒喜愛的文學形式,通過文學作品滲透學說禮貌用語的教育,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選取及設計了一些簡單易懂有、一定趣味性的兒歌故事進行體驗式學習。如《小猴學說甜甜話》的故事,又將教室布置成游樂場的場景。并提供了角色頭飾、布偶等,讓孩子體驗兒歌故事的發展。孩子在這些形象有趣的兒歌故事中,不但體驗了學習兒歌故事的樂趣,同時也學會了說其中的一些禮貌用語。
3.獎勵激勵,興致盎然。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決定了小班幼兒的堅持性差。因此必要的獎勵機制能較好地調動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增強對活動的堅持性。我們在教室里創設了“我是文明寶寶”的墻面,每天及時對孩子的表現給予紅花的獎勵,一個月下來統計紅花較多的孩子評為“文明寶寶”,頒發相應的獎狀。直觀形象的獎勵,使得孩子們每天都會結伴徘徊在墻面前,互相比較自己的紅花。孩子之間良性的競爭,堅定了孩子堅持的信念,孩子們對于學說禮貌用語的熱情日益高漲。
4.角色游戲,學以所用。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實踐練習,學說禮貌用語,可以避免機械的模仿所帶來的枯燥、乏味。如:在“娃娃家”、“小醫院”中創設了做客、過生日、看病等主題內容,使幼兒在真實自然的氛圍中學說及鞏固“謝謝,不用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同時,幼兒在角色扮演中還學會了判斷何種場合需要用怎樣的禮貌用語。
5.調查追蹤,縱橫比較。調查法是指將一個具體對象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其具體狀態和發生、發展過程,并以此了解和分析相關或相對的事物或對象,這樣有利于根據診斷原因提出改進和治療方法,便于對癥下藥和解決問題。我們根據分解的目標制定了調查計劃,設計了相應的調查記錄表,對每個孩子進行觀察跟蹤記錄。定期對每個孩子及班級整體情況進行匯總分析,不但可以清楚了解每個孩子及班級整體的目標達成情況,同時也能分析哪些措施是長時有效的,哪些措施是短時有效的,可以做何調整。
6.多重榜樣,潛移默化。小班幼兒好模仿,老師及同伴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范本,我們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從榜樣入手幫助幼兒學說禮貌用語。(1)教師的榜樣示范。幼兒最喜歡模仿的就是老師的行為舉止,班級老師之間的文明禮貌,會帶給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時時、處處、事事要給幼兒做出好的示范,讓幼兒隨時都能得到禮貌用語的感染。(2)同伴的榜樣示范。在幼兒園,幼兒觀察同伴行為的好壞,比評定自己行為的好壞要快。因此只要幼兒有禮貌的行為筆者都會告訴小朋友,“多多不小心撞了依依,但馬上說了‘對不起’,真有禮貌?!薄扮麋鲙吞裉窭?,恬恬對琪琪說了‘謝謝’,真有禮貌?!睗u漸地孩子在自己碰到這樣的情況時也會學著說一說,孩子學會的禮貌用語越來越多了。
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會帶給幼兒積極的情感及交往能力,葉圣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益”。文明禮貌教育是一項持之以恒的工作,只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參考文獻:
關鍵詞:幼兒園;禮儀教育;實施途徑
一、在幼兒期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的意義
1.對幼兒實施禮儀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意義深遠
一個國家的未來在于孩子,一個孩子的未來在于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大環境下,禮儀教育已備受國人關注。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苯涷灨嬖V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孩提時代開始培養。幼兒期正處在個性及品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在幼兒期開展禮儀教育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
2.現實的教育狀況迫切需要我們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
今天的孩子們在家庭中多為獨生子女,針對“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孩子來說,從小就受到過多的呵護甚至溺愛,長期的驕縱溺愛使得孩子們的禮儀意識越來越淡薄,在社會交往中,往往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在言語上或者在行為上魯莽無禮,缺乏尊重、謙讓和合作的精神,在文明交往方面,很多幼兒不懂與同伴交往,不會使用禮貌用語,甚至不懂得相互謙讓等等。如果任由這些情況發展下去,幼兒的不良發展將不可避免,對其一生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從以上種種分析可見,在幼兒期對幼兒開展禮儀教育的必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了。
二、開展幼兒禮儀教育的途徑
通過日常教學實踐活動的總結,讓我們清晰地了解到,幼兒禮儀教育的途徑主要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和自我。
1.幼兒園是進行系統幼兒禮儀教育的重要場所
(1)教師是幼兒禮儀教育的關鍵
在幼兒園與幼兒生活學習的每一天,我時刻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生活、學習的每個環節中,都會自然而然運用相關的禮貌用語,將禮儀教育隨機滲透。小班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開展教育活動更需要一定的情境。所以,在小班日常生活的隨機滲透就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我從小班開始,就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他們學會交往,引導幼兒正確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抓住每個教育契機,鞏固他們的禮貌行為。
(2)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我園處處為幼兒創造了各種適宜的顯性環境與隱性環境。幼兒園的大門口是每個孩子上學的必經之地,每天早上值班老師、園長、門衛在幼兒園的大門口,面帶微笑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來,一聲聲甜甜的:“各位老師早上好!”“小朋友早上好!”構成了一幅幅傳播文明禮貌的美麗圖畫,感染著家長,影響著孩子,每天放學都有園長、老師、保健醫生、門衛在大門口與幼兒道別,每天每位幼兒來園、離園都樂意嘗試主動向園長、老師、家長、小朋友問好、道別等,在潛移默化中使每位幼兒不斷形成了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
2.家庭是幼兒禮儀教育的啟蒙場所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堪稱幼兒的表率,家庭是幼兒最早的禮儀教育場所。孩子思想單純,可塑性強,一方面,父母必須從自我做起,注重自己的修養,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家長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努力創造一個溫馨、文明、和諧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孩子的心靈,使他們在愉快的環境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幼兒的品德教育,只有家園同步進行,才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培養幼兒文明禮貌的習慣,引導幼兒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和尊重他人。家長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關心別人、關心集體、熱愛祖國的典型事例給孩子看、聽,使孩子的情感與之產生共鳴。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引導孩子參加一些美化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活動。通過種種實踐活動,使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得以不斷強化,最終內化成為幼兒自身的優秀品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鄙钍墙逃脑慈?,教育是生活的延續。正是這些來源于實際生活的教育內容讓幼兒“學一點知識,懂一點道理,做一點實事,養成一種品德”。樹木只有根深才能葉茂以至開花結果,想要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就需要教師、家長長期不懈地引導教育,文明禮儀習慣才會在幼兒心中扎根,幼兒才能成為健康、活潑、品德優良的棟梁之才!
愛因斯坦說:“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就在于學生將課本知識遺忘之后,還留下什么樣的素質?!蔽覀儓孕牛谟變簣@對幼兒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對幼兒良好的人格素質的積極影響是深刻的、長久的,甚至是終生的。我們看到了悅人的希望的花蕾!
國旗下演講:文明用語,禮貌待人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用語,禮貌待人》。
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的身上應該有文明、禮貌的血脈。而天有高中是培養文明的圣地,大家得到地教育。關懷是超前的,文明的,是有口皆杯的。大家在天有高中讀書期間文明禮貌,團結友愛4,體現了良好的素養這次期中考試和第二屆運動會的表現就是文明禮貌的現身說法。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首先就是語言的交流,如果你出言彬彬有禮,你將像一個光環永遠縈繞在對方心中,個人形象陡然得到提升。
不說粗話臟話,把禮貌用語常掛在嘴邊,不做有損公德的事情,不打架不罵人,不損壞墻壁,不賤踏草坪,上課專心聽講,不玩與上課無關的玩意兒,下課不打鬧。做到這些,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勇氣,也不需要體力,它唯一需要的,就是你要有心。見到同學時問一聲同學“早”,看到老師說一句“老師好”,受到幫助說聲“謝謝”虧欠他人說聲“對不起”等等。這都是我們應該使用文明用語的地方。大家只要做到這一點,同學之間將會相處得更加和諧,師生之間關系會更為友善,天有高中也將更為文明,世界將會更加美麗。人類將會更加凈化和發展。
曾記得一位名人說過:“粗野是愚昧的胎記,禮貌是文明的證書。”我們不必去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可以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當我們真正做到這些時,人與人之間將會少一份苦惱,多一份快樂;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溫情;少一份庸俗,多一份高尚。改變一種不良行為,就養成一種好習慣;養成一種好習慣,就形成一個好品格。
我們要把文明永放心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學會使用文明的交際用語。我相信,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更加寧靜、有序、文明、團結、友誼的校園環境。最后讓我以高三(六)班三好標兵劉師謙同學說的一句話作我講話的結束語“春天花會開,明天會更好”。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次、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來訓練,在一日生活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或通過專門的教育幫助幫助學生理解《文明禮儀行為規范》內容,掌握文明禮貌用語、禮儀示范動作,使每一位學生都認識行為規范、文明禮儀的內容和教育意義。并能自覺遵守行為規范和文明禮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活動目標
1.學“規范”用“規范”,使“規范”深入人心,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力求學生“知”與“行”的統一。
2.通過學習使學生不但掌握文明禮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遵循文明禮儀的要求,來指導、約束自己日常生活學習、行為和習慣。
3.教育學生認識社會公德的重要性,立志做文明人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并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4.開展一系列的文明禮儀體驗型的教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文明禮儀活動的積極性,利用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5.通過評選“文明小使者”、“文明小少年”活動,在班內學生中樹立榜樣,發揮帶頭作用,帶動全班學生自覺遵守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爭做模范班級。
三、活動措施
制定文明禮儀教育計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文明行為常規教育,并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次、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來訓練,在一日生活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或通過專門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文明禮儀行為規范》內容,掌握文明禮貌用語、禮儀示范動作,使每一位學生都認識行為規范、文明禮儀的內容和教育意義。并能自覺遵守行為規范和文明禮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創建文明禮儀良好環境氛圍。
根據每日工作重點布置有關墻飾、展牌、宣傳標語或警示語;在語言角設放文明禮儀行為規范圖片,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語言行為。
2.將規范訓練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
在常規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持把培養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和行為標準放在首位,關注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與習慣。以平時儀表、語言為切入點,通過強化訓練,把《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的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讓他們從中受到影響,得到鍛煉,養成習慣,進而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
3.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
根據每月主題,每周有計劃的組織一節專門的文明禮儀活動,豐富教育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文明禮儀規范教育。并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做一做等小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文明利息行為在不知不覺中趨于規范化。
4.開展文明禮儀評比競賽活動。
每月開張“文明小天使”和“文明小少年”評比活動,通過學生主體的相互監督和自我教育,保證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的培養和提高。
5.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做好不定期的家訪工作,了解學生在家中的禮儀習慣,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共同促進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
6.與學科教育相結合,密切聯系其他任課教師,共同做好本班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
7.倡導文明的社會禮儀。結合社會公德教育,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等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儀理念。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干干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就像一個軍人的使命一樣。
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升旗儀式,最為莊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艷。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
第三,我們要謙恭禮讓。謙恭禮讓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謙虛的態度,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謙恭禮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謙恭禮讓能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了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儀開始的。到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
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而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貌已經成為投資環境、國家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講文明、講禮儀,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著名文學家歌德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所以禮儀還是能存在的。
初一:張智瑜
[關鍵詞]一日活動 中小班 幼兒教育 文明禮儀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a)-0217-01
我國是文明古國,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文明禮貌教育是幼兒園德育的基本內容之一,俗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要把當前的幼兒培養成21世紀的主人,應當從小就教育他們講文明、懂禮貌。隨著社會的發展,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輩們不可避免地就會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嬌慣與溺愛。有的家長過多地強調“利己”與“學習”,卻忽略了“有才無德行不遠”的道理,從而讓大部分幼兒養成了霸道、自私的個性。小班的孩子正處在個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畢竟孩子要獨立,要步入社會,要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不能禮貌待人,與別人友好相處,就得不到一個和平友愛的生活環境。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在個體的發展中,某些行為的習得都有一個關鍵期,那么,幼兒時期就是一個關鍵期。學前期的幼兒,可塑性強,容易接受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要求的理想時期,更是文明禮儀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亞里士多德說過“幼年時形成的習慣可以改變一生”,因此,對幼兒進行禮儀啟蒙教育,促進幼兒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對幼兒今后的學習乃至整個人生都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那么如何將文明禮貌教育滲透到小班孩子們的一日生活中呢?
1.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幼兒園里,幼兒特別喜歡模仿教師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蓖ㄟ^一段時間的禮儀教育,教師每天早晨首先會向入園的孩子和家長問好。剛開始,孩子們只說不做;慢慢地,他們學會了問好;再后來,家長也學會了。文明禮儀不僅讓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拉近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作為教師,要養成自己的文明禮儀習慣,除了早上入園時教師要向家長、幼兒問好,平時的舉止要端莊,語言要文明,對待幼兒也要有禮貌。“請!”“謝謝!”“對不起!”更是要時刻掛在嘴上。教師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為幼兒樹立良好的禮儀榜樣。
如我們就在教室門口制作了“早上好”、“再見”字樣的圖文并茂的宣傳牌,家長帶孩子入園后,看到這樣的宣傳牌,就自然而然地會教孩子學說這三個字。離園時候看著宣傳牌幼兒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老師說“再見”。有時候對不能做到的幼兒,教師就應該主動熱情問候說:“××小朋友,早上好!”做好幼兒的榜樣。這樣就提醒了忘記問好的幼兒,他馬上就會意識到,自己應該問“老師好”!還可以在班上選出“禮儀小天使”,讓孩子們每天早上在班級大門口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來。一聲聲甜甜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小朋友們早上好”的問候,不但感染著家長也影響著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了內向、不主動向老師問好的幼兒,使他們能主動地來使用禮貌用語。
2.習慣成自然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將禮儀教育滲透在各學科中,使幼兒時時刻刻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熏陶,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在區域活動中,就可以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例如:在進行剪紙、粘貼時,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小朋友借東西用,比如說剪刀、膠棒等。教師要求他們在借東西的時候要講禮貌,要對別人說“謝謝”,不小心碰到了別人要說“對不起”等,這樣一來,孩子們不但在操作活動中得到了鍛煉,還懂得了一些禮儀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有的幼兒因跑、跳的時候撞到別人了,就可以使用禮貌用語。在活動課中,通過故事、談話、情景表演等形式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例如,禮儀課《如何擤鼻涕、咳嗽、打噴嚏》,通過故事中的內容,向幼兒講解禮儀方面的知識,使幼兒知道在感冒的時候要用手絹擦鼻涕,打噴嚏要用手捂住自己的嘴。
如我帶的小,1班中,以幼兒禮儀教育為突破口,把幼兒禮儀教育滲透于一日活動之中,在班級開展了“校園是我家,整潔靠大家“,“愛護公物保環境,團結友愛講文明”等主題活動。通過活動培養幼兒文明的生活禮儀,從日常生活中各種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成入手,引導幼兒從主動問候、飯前便后要洗手、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愛護公共財物等細小環節做起。
3.促進家園共育
幼兒在家庭中的時間要多于在幼兒園的時間,由于父母與幼兒的親情關系的影響,他往往對來自家庭中的教育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孩子。俗語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身教重于言教,請家長利用各種手段為幼兒樹立榜樣,如陪著孩子觀看《幼兒禮儀》光盤,一起看有關禮儀教育的動畫片,給孩子講有關禮儀教育的故事等,讓孩子在講講、看看、玩玩等親子活動中感受各種角色的形象、語言、行為,樹立學習的榜樣,這樣能使幼兒感到親切,又愿意模仿,能充分調動幼兒模仿的積極性。
關鍵詞:文明禮貌 行為習慣 一日活動 家園合作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226-01
1 問題的提出
場景一:早上成成很早來到班級,選擇到自己喜歡的積木玩得很開心,可是等到欣欣一來,成成趕忙將玩具圍到自己的懷里,欣欣當然也不示弱,小手不停地向成成發起挑戰。成成眼看到自己的積木一個一個的被搶走,急著向老師告狀:“老師,欣欣搶我的玩具!”欣欣連忙回道:“成成不給我玩玩具!他有好多玩具!”
場景二:來園時走廊里傳來了豪豪媽媽響亮的招呼聲“老師早!阿姨早!”豪豪卻是一聲不吭地直奔自己的作為,豪豪媽媽跟在后面催促道:“你有沒有向老師、阿姨問好呀?”豪豪這時候才不情愿地低頭,嘴里輕輕嘟囔聲:“早!”媽媽臨走也不忘了提醒豪豪:“來和媽媽說再見!”但豪豪的注意力都停留在玩具上面,絲毫沒有理會媽媽的要求。
幼兒在園中如此的表現屢見不鮮。大家都知道文明禮貌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在通常概念里“孩子就是一張白紙”,說明孩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相對于成人來說有較強的優勢,因為他們沒有太多思維上的限制。然而放眼如今的現實,幼兒文明禮貌行為的培養重視程度依然不夠,作為祖國花朵的幼兒們也正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
2 問題分析
2.1 社會環境
社會大環境總是影響孩子的首要因素。插隊、搶座、隨地扔垃圾、橫穿馬路等不良行為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同樣也進入到了孩子天真無邪的眼里。孩子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好奇,他們愛模仿,公共場合那些粗俗語句,不雅動作,惡劣行徑都深深印在了他們的心理,或許這只是大人們一些下意識的行為,卻是孩子們眼里稀疏平常的事情了。
2.2 言傳大過身教
我們都很明白“身教大于言傳”的重要性,但實際操作中卻本末倒置。相信絕大部分的家長和老師都希望將正確的文明禮儀傳授給孩子,發現孩子有不合時宜的行為主動進行糾正和提醒,不過教育之后了呢,是不是身體力行了呢,這便是一個漏洞。
2.3 家園合作不暢通
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的抱怨:“我們家寶寶在家里不是這樣的啊”,“你們老師對他兇一點好了”,由此可見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孩子形象有著明顯的差異。相當多的孩子在幼兒園里看起來舉止文明、友好懂事、禮貌謙讓,但到了家里卻變得蠻不講理、任性調皮,甚至與幼兒園判若兩人。問題就在于幼兒園和家庭的溝通脫節,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家里沒有及時鞏固和實踐支持,久而久之教育沒有一致性,最終效果大大的降低。
3 解決對策
3.1 生活活動中的滲透
生活活動為文明禮貌品質的行為提供了契機,孩子在其中累計社會經驗,學習怎樣生活。生活活動時間橫跨幼兒從來園到離園的所有活動,其中穿插在內的過渡環節,比如入廁、喝水、排隊,幼兒很容易出現你推我擠,互不相讓的情況,我們教師不僅要成為有心人,在盥洗室外和飲水機前做好排隊站立的小腳印,而且還要將時間錯開,除此之外,盡力引導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想想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要排隊”,“不能擠”等各式各樣的想法也就應運而生,你推我擠的現象逐漸減少了,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起來。
3.2 教育活動中的融入
平時我們針對班級幼兒的發展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如在社會活動《你是我的好朋友》、安全活動《我會走樓梯》,通過一些正反案例,讓寶寶們在情感、認知、技能的綜合養成教育上達成“知情行合一”;每周固定的養成教育時間也得到充分的利用,簡單的故事講述,芝麻街的影片觀看都是不錯的選擇。游戲中,也可以利用情節發展來讓幼兒了解“謝謝”、“不客氣”、“對不起”、“沒關系”等用語使用的情景,在娃娃家、超市、銀行等角色扮演中,啟發幼兒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文明與人交往等。社會的大環境我們不能改變,但游戲環境卻也是社會活動的模擬和再現,能夠為我們所用。
3.3 相適應的教育環境創設
陳鶴琴先生曾說為:“凡是可以給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環境。”離開了教師主動施加影響的教學活動,環境的作用就會突顯出來,孩子們的狀態更接近于習得。例如保持周圍環境的整潔衛生,讓幼兒在健康、優美的環境中感受美,進而學會保護美,良好的衛生習慣在熏陶感染中形成;又例如在圖書角中添置基本文明禮儀的書本,還張貼與文明禮貌教育相關的兒童畫,來提醒幼兒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文明禮貌。
3.4 家園共育的加強
家庭教育內容十分廣泛、豐富,小到一個行為的發生,大到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這都遠遠超出了幼兒園所能涉及的范圍。老師能感受到家長對于孩子言行培養的重視,缺少的只是對細節的關注,孩子可是說是父母的鏡子,很多孩子道理都知道,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因此,重要的不是關注而是榜樣,做家長不僅要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而且一言一行都要成為他們的表率。
葉圣陶先生的一句話:“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益?!睘榱撕⒆拥奈磥?,我們能做的,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 俞淼.淺談一日生活中對幼兒禮儀行為的培養[J].華章,
2008.9:125.
[2] 譚云.淺談幼兒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幼教研究,2010.1.
[3]劉晶.幼兒文明禮貌養成教育缺失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