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6-27 09:08: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法律文明相關問題思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問題的提出
在中國,法律文明起源較早,可追溯到夏、商、西周時代。但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法律文明未能形成氣候,國家對人們行為的規范與控制主要依賴于道德文明的推行與倡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現代法律文明的崛起,法律文明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探究。然而,對于何為法律文明,法律文明的特征有哪些,為何必須加強法律文明建設,以及如何才能促進法律文明建設,這些問題作為研究法律文明課題的重要內容,并未能得到很好詮釋。
二、法律文明的概念及特征
(一)文明的含義及類型
文明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長期歷史實踐過程中累積沉淀下來的,人類共有的有利于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能夠滿足人類需求的人文環境與風俗習慣等精神財富的總和。文明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人類的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等各個方面。對于文明的分類,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湯因比以文明的發源為基礎把文明劃分為希臘模式、中國模式、猶太模式,并把人類文明劃分為33種,其中包括獨立文明和衛星文明兩大類。我國學者馬克尭把文明分為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許序雁則依據產生文明的地形和自然環境把人類文明劃分為斯拉夫文明、綠洲文明、草原文明、宗教文明和東方現代文明等。再有,依照人類所創造的財富是否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還可以將文明分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馬克思指出:“制度文明從生產方式的一定形式產生:第一,一定的社會結構;第二,人對自然的一定關系。人們的國家制度和人們的精神方式由這兩者決定,因而人們的精神生產的性質也由這兩者決定。”296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制度文明也是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類型。依據社會對人們行為規范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各自所體現出的價值和理念的不同,又可以將文明劃分為道德文明、宗教文明與法律文明,且這一分類可以看作是對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具體劃分的結果。
(二)法律文明的內涵與特征
1法律文明的內涵
對一事物或術語進行定義,對于如何理解和進一步研究該事物或術語都存在著某種合理性、必要性,否則,相關研究就很難進行下去,并會對讀者產生一定的閱讀與理解障礙。關于法律文明的定義,尚無確切的統一說法。筆者認為法律文明應這樣定義:法律文明是人類所創造,對社會進行有效控制的法律手段所體現出的一種文明類型,是人類共同創造、法律長期實踐所累積形成的,能夠促使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財富總和。社會各階級之間自產生以來,永遠存在著緊張的矛盾關系,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換句話說,在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前提下,國家便在此階級矛盾不能調和的地方和時候產生。為了鞏固與加強對國家的統治,統治者希望能有一種更有力的手段來統治國家,故而開始探索一種不同于以往,以道德為主導長期作為社會調整與控制模式的規范來約束被統治者的行為,這種新型的社會控制模式即為法律。法律的長期實踐與發展,形成了屬于自身獨特的滿足人類穩定與發展的文化態勢即為法律文明,它是以法律為優秀所形成的社會框架,所體現出的是人類財富的總和。中國法律文明源遠流長,始于奴隸制后期,經歷了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西漢至清代早期;清末至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至當代法學五個階段。夏代以來,維護等級秩序的行為規范———“禮”得到承認和重視。春秋中后期開始,法家開始逐漸使“法”從“禮法”中分離,中國大地上出現了短暫的“法治”局面。自商鞅變法至秦朝滅亡,以“法”排“禮”達到極端,天下大小事無不決于法391。進入封建社會之后,儒家思想在所有思想領域占據了統治地位,也壟斷了中國法學領域2000多年。盡管儒學的具體內容不斷翻新,且有朱熹等實施改造,但“禮法結合”“德主刑輔”這一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法律思想并未發生實質變化。可以說,法律文明建設長期受制于儒家思想與文化的約束。近代以來,沉睡的中國在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下開始逐漸清醒,無數仁人志士開始探索中國新的社會發展道路。從魏源最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國人應當學習西法,到洋務派主張“采用西法、整頓西法”,再到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主張“會通中西”,正是國人所作出的種種嘗試和探索,使得中國開始選擇了帶領國家和人民走向富強和幸福的新的法制化道路,那就是應當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規律,法制政策應及時對社會發展作出回應,應吸納西方法律文明的優秀成果,同時,應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采取“揚棄”的態度和立場。
2法律文明的主要特征
第一,法律文明是一種以權利為本位的文明。權利與義務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其關系是相對的。一種文明類型強調以權力為本位或義務為本位,體現著該種文明類型所蘊含的關于權利與義務何者更為重要的基本價值理念。而由以義務為優秀所構建的社會框架,過渡到以權利為社會價值本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宗教文明與道德文明約束人們行為的種種原則與規范,主要強調人們所應履行的義務,往往忽視規定人們應當享有的正當權利。在這種文明秩序下,人們受制于宗教教義及道德規范的種種約束,而不能很好地主張權利,使得人們在社會實踐中處于被動地位,并消極生產與生活,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與此不同的是,在法律文明視野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更加注重強調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上,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權利是第一性因素,義務是第二性因素,權利是國家通過法律予以承認和保護的法律主體,根據法律作出選擇以實現其利益的一種能動手段,而義務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的、權利相對人應當適應權利主體的合法要求,而作為或不作為的約束。同時,社會成員皆為權利主體,都平等地享有各種權利,當個人權利受到侵害時,也都具有依據法律規范主張救濟的權利。強調以權利為主導,可以更好地鼓勵和支持人們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巨大進步,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第二,法律文明是一種重規則的文明。道德文明與法律文明分屬于精神文明與制度文明。相對于道德文明而言,法律文明更為重視法律規則的制定與執行,使法律規則起到推動法治建設的作用。規則的制定與實施是法律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道德規則只存在于人們內心和信念之中,而沒有特定的表現形式。法律文明重視規則的理念,主要體現在對法律制度的一系列安排。國家立法、司法與執法制度的建立與安排,為我國法律制度安排做出了最基本的設計,也是推動法治建設所必須的制度安排。當然,與只重視單一實體規則的道德文明不同,重規則的法律文明同時體現在程序與實體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時做到程序與實體規則合理安排與統籌,才能充分體現出法治精神與法律文明的精髓。第三,法律文明是一種文本權威至上的文明。道德文明中對于人們行為規范的道德規則,往往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信念中,道德規范源于人們社會生活的日積月累,一般沒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和運行載體。而法律具有具體的、規范的表現形式和運行載體,它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或認可的各種與法律相關的規范性文件統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中“章”泛指章程、規則、法律、規章等,而“循”可以解釋為遵循、遵守、依據、按照的意思,就是說萬事都應該有法律作為依據,有章程可以參照,并指引人們如何行為。這也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含義如出一轍,此處的“規矩”須以某種形式公布出來向人們昭示,方可得以實施,而不是只存在于人們的內心之處。法律文明是人們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以某種特定的形式頒布,并要求人們不得違背法令,否則將依法處罰。這種行為控制方式有利于指引人們實施不違反法令的行為,告誡人們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這對于社會的安定與有序能起到很大的調控作用。在專制時代,人治的力量往往大于法治,朝令夕改的情況常有發生,法律的制定與推行受制于統治者個人的決斷,這對社會進步構成巨大的阻礙。而在民主時代,強調文本權威之上,由人們共同意志形成的法律具有穩定性,法律的制定、修改及廢除具有嚴格的規范。法律規范的穩定性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使得人們能夠在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安居樂業。第四,法律文明是一種要求國家強制力推進的文明。道德不依靠強制力,而是依靠內心信念及習俗、教育的力量來維持。法律文明的推進要求具有國家強制性,這種強制性在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各個環節中都有體現。對于人行為的規范與控制,道德文明所體現出的是靠人們內心對道德的信念來約束,一旦發生違反道德的行為,對該行為人的處罰只能通過行為人自身的自責與他人的譴責來實現,這種懲罰方式不具有強制力,很難使行為人受到應有的剛性懲罰,故而很難在真正意義上保護受侵害人。法律文明則不然,它的實施與執行有國家暴力機關作為后盾,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違反了法律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就會受到法律應有的懲罰。從這一層面來說,法律能夠更有力地打擊損害社會和諧的行為,能夠保護權利人的正當和合法權利。
三、推進中國法律文明建設的舉措
從人類文明史來看,凡是法律發達、法學昌盛的國家,同時也是生產力發達、文化繁榮、國力強盛的國家。古羅馬帝國、中華大唐帝國都是這樣的典型范例。在法制現代化的今天,必須加大法律文明建設的力度,使法律文明惠澤國家與社會。法律規范的制定與有效施行是滿足國家與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舉措,對社會的穩定與進步能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文明是一個國家實現民族復興與人民幸福必須堅守的信仰,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推進法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公民層面推進法律文明建設的舉措
就公民個人而言,在推進法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應發揮自身獨特的作用與價值,為法律文明與法治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公民應當自覺參與法律學習,對國家法律應有全面的了解與掌握,應加深對法律的理解以指導自身的行為,做到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以法律規定的方式行使自身的合法權利,并嚴格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當公民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當學會依靠法律手段來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時,也應謹記不可有法律禁止的行為,否則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懲罰。若公民能夠自覺遵守法律,就將使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從而能夠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風尚。
(二)國家層面推進法律文明建設的舉措
從國家層面來說,推進法律文明建設的優秀要求就是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首先,國家應當在宏觀的制度層面,著手為法治中國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礎,應當發展與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立法、司法與執法制度,加強立法、司法與執法規范化建設,以提高制度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努力做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執法活動、每一起案件的辦理中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與正義。其次,國家應當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也應當將法律文明建設納入其中,應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法治文化活動,加大法治宣傳力度,促使人們形成良好的法治理念與法律價值觀。再次,法律文明秩序是以法律為權威系統的文明秩序,其組成要素是多元的,除了法律系統還有道德、宗教等規范體系。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律文明與道德文明二者之間雖存在諸多差異,但絕非有好壞高低之分。中國應立足于社會現實,與時俱進,努力探索構建能夠促使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法律文明秩序。當今社會,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在加強道德文明建設的同時,更要加強法律文明建設,推動法律制度更好地得到貫徹與實施,促使法律觀念深入人心,使法律更好地起到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明類型的劃分具有多重標準,法律作為現代社會控制的重要方式,所體現出的法律文明是一種權利本位、重規則、文本權威至上、國家具有強制力推進實施的文明。法律文明的發展與演變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促進了法律文明的進步。對于中國的法律文明建設而言,還應繼承傳統道德中的精華,繼續發揮道德規范的功能,為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國家與公民,都應從自身角度積極參與法治建設,為法治社會的建成與法律文明的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