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58: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調查報告作文300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調查原因
在上個世紀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了,這是個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為了讓我們更深地了解這段歷史,我寫了下面這個調查報告!
二、調查方法
①訪問參加或目睹過的爺爺奶奶們;
②翻閱一些有關的書籍以及資料;
③上網搜索關于的事情。
三、調查人員
林心怡
四、調查情況匯報
又稱、七七。1937年7月7日夜晚10點,日軍進行軍事演習,以"不見一名士兵"為借口,毫不留情、殘忍地攻打我軍,這件事是日軍為了鯨吞我國,而蓄意制造出來的。
關鍵詞:教學手段; 知識積累; 把握課堂; 閱讀能力; 特殊文體寫作
新課程改革對英語寫作能力要求提高,而且,寫作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所以,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探索教學的方式方法,強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讓學生活學巧用。用我自己“深入淺出”的手法,敲開學生“觸類旁通”之竅,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知識和方法的儲備,從而為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構建愉悅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因此為了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 學習英語,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比如:把現代信息技術用于教學,利用上課前幾分鐘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手段之一。在高中Module 5 Unit 5閱讀課教學中,就是利用flash 動畫內容,生動地展示了一個小女孩在做飯過程中被燙傷,從而引出本課話題:“如何進行燙傷急救”,動畫片的引入,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思維,學生立即展開了討論,課堂氣氛高漲,并且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也擴大了語言實踐的機會。
同樣,師生情感交流也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沒有情感或情感交流的課堂是沒有動力的課堂。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要與學生平等交流情感。如和諧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目光交流,能恰當好處地作用于學生,給學生以鼓勵、勇氣和對教師產生的親切感、信賴感,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也能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
二、進行正確的知識積累,有目的地提升寫作水平
高中英語教學每一節課都離不開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前就選好材料,但要讀的文章不宜過長、時間適中,即300個詞數,5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10分鐘,其中文中語障(生詞)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些入選材料可以是課文、報刊、雜志上等,日積月累,學生詞匯量勢必大大增加。課前課后還可以延伸拓展,利用21stCentury、LEARNING ENGLISH 上的短文,教師要給學生準備常用佳句、經典句型,適時給予點撥,教給學生習得的方法。
如:短文An opportunity to learn
IRECENTLY heard a story about a famous research scientist Who had made several very important medical breakthroughs. What set him so far apart from others?
He responded that , in his opinion ,it all came from an experience from his mother that happened when he was about 2year old . He had been trying to remove a bottle of milk from the refrigerator when he lost his grip on the slippery (光滑的) bottle and it fell spilling its contents all over the kitchen floor.
When his mother came into the kitchen , instead of yelling at him, giving him a lecture , or punishing him ,she said :“Robert ,what a great and wonderful mess you have made ! I have rarely seen such a huge puddle(水坑) of milk . Well the damage has already been done .Would you like to get down and play in the milk for a few minutes before we clean it up?”
Indeed ,he did. After a few minutes ,his mother said :“You know ,Robert ,whenever you make a mess like this ,you have to clean it up at last and restore everything to its proper order . So ,how would you like to do that? We could use a sponge (海綿),a towel ,or a mop .Which do you prefer ?”He chose the sponge and together they cleaned up the spilt milk .
His mother then said :“You know ,what we have here is a failed experiment in how effectively to carry a big milk bottle with two tiny hands . Let’s go out in the back yard and fill the bottle with water and see if you can discover a way to carry it without dropping it .”The little boy learned that if he gripped the bottle at the top near the lip(瓶口) with both hands , he could carry it without dropping it .
This scientist then remarked that it was at that moment that he knew he didn’t need to be afraid to make mistakes.
Wouldn’t it be great if all parents would respond the way Robert’s mother responded to him ?
教師及時指出:Words in focus
Grip n./vt .the act of grabbing or holding sth.緊握,握牢
Don’t loosen your grip on the rope or you’ll fall.
The little boy gripped his mother’s hand tightly.
Yell vi./vt.shout or say sth. Very loudly ,especially because you are frightened , angry , or excited 叫喊 ,大聲叫
She yelled to her friend across the park.
Effectively adv.in a way that produces a desired result有效地
Children have to learn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the classroom.
Remark vt. say sth, especially about sth you have just noticed 評論
He remarked that the movie was disappointing.
這篇短文共有338個詞,讀的最好的同學用時5分鐘,老師及時給予評價表揚。像這樣的訓練,老師提倡學生要晨誦佳作,記憶經典句型;要會學、樂學,巧學活用。閱讀是重中之重,英語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想在英語考試中取得優良成績,必須在平時加強閱讀訓練,這種訓練應包括下面幾個部分:
1、廣泛閱讀
要想學得好,首先要學得活。而要學得活,就要博覽群書,獲得各種知識,建構豐富的圖式框架。同時,要接觸和見識各種體裁的文章,比如記敘文、傳記、說明文、議論文、新聞和廣告等。 每一種文體都有自己的特點,掌握了各種文體的特點對閱讀的理解和速度都有很大幫助。
2、掌握閱讀技巧
在英語閱讀過程中,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是很必要和重要的,會有效地提高閱讀速度。首先,要改正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其次,要有意識地培養和練習使用各種閱讀技巧。
3、積累詞匯
要提高閱讀水平,詞匯量與短語量非常重要,打個比方:造房子要磚瓦材料,詞匯就是閱讀英語的磚瓦材料,沒有相當量的英語詞匯,閱讀英語是無法進行的。所以要提高閱讀水平,我們就得學會積累詞語。
4、注重整體理解
如何學會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呢?首先,要重視文章的題目和文章的首句。因為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主題,文章的內容就是環繞主題展開。首句很關鍵是因為首句是文章的導人,點明作者寫文章的意圖,背景等。接著的每一段的第一句也很重要,因為每段的第一句實際上多半是每段的主題句,然后進行陳述或論述,逐步展開,給予例證,最后把該段內容用一句話來小結,所以每段的最后一個句子常常是該段的結論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這篇文章的結論或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5、樹立文化意識
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的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民族心理等的制約和影響。文化背景知識是培養閱讀素質的重要基礎.所以要樹立文化意識,了解文化背景。但文化意識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樹立起來的,而是在于積累。
三、學會收集各種文體素材,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心理學家赫伯特杰喬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會閱讀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自主學習的人。”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會學、樂學、善學英語外,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自己也要自覺地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要注意收集各種文體的各種素材,做到“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只有把英語學習融于生活,做學習的有心人,不斷地學習更新,才能學會學好英語。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 英語的寫作題材、體裁多樣,在體裁上主要有書信、議論文、看圖作文、通知,以及開放性作文和調查報告等。調查報告、日記、書信、通知、電子郵件、便條等文體都是屬于應用文的范疇。應用文是與社會生活聯系最緊密的文體,它直接服務于社會,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追求實際應用效果;應用文也是高考英語書面表達的重要文體,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頻頻出現。因此,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是高中階段考生寫作能力培養的重點。那么,我們班上有位同學,曾經把各種文體的模式,記在一個本子上。對此,我很高興,并向我所教班級推廣,在高考中取得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應用文是特殊文體,每一種都有固定格式,但需要記住許多冷僻的詞。比如寫調查報告的美詞佳句有:
1、A survey among……shows that ,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 research (carried out by……)調查 / 研究顯示
2、There was a universal worry over……人們普遍擔憂
There was a universal worry over body image and ability to fit in socially .
3、with ……naming this as their top …….(比例) 將此列為他們的最大的
4、The next biggest issue is …… 下一個最大的問題是…….
5、vary wildly 截然不同
The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attitudes to food and weight vary wildly around the world .
6、…The main factor behind …… ….是……的首要原因
7、people surveyed 被調查人;admit 承認; claim 聲稱
Only 19 percent of the French surveyed admitted a fondness for fast food .
8、making ……second in the world’s ……. 使名列世界第二;
The their place went to …… 排在第三的是…….
About 44percent in the US claimed they would be unable to stop eating burgers …….,making the country second in the world’s junk food league .The third place went to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
四、總結應用文基本特點,有針對性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氣呵成的,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英語教師要不斷總結應用文的特點:
(1)應用性。這是應用文寫作最重要的特點,是應用文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應用文本身就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
(2)時效性。
(3)工具性。應用文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產生的,所以處理和解決具體問題是它產生的前提。它是憑借文字為中介,傳遞各種信息,處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這在公文中體現尤其明顯。
(4)規范性。都有固定格式與習慣用法,便于寫作、閱讀和處理。
(5)簡明性。語言風格必須莊重、樸實、明快、簡潔。
英語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學生應用文的寫作能力進行培養和訓練。
1.學生應提高自身英語寫作能力
撇開應用文這一體裁的特殊性,學生首先應從自身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著手,需要做到以下3點:
(1)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促進寫作技能的提高。
(2)重視寫作過程中上下文的連貫性。語篇是圍繞話題通過詞匯、語法、修辭手段和關聯詞語構成的有機統一體。
(3)多讀、多背好文章、范文。好的文章、范文是學生自己動手寫作的典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好的文章、語句,都應該多讀、多背,在增強語感的同時還能在適當的時候將句中、文中的好的表達方式據為己用。
2.掌握各種應用文文體的不同格式要求
(1)選材要切題;
(2看清題目要求;
(3)要用自己熟悉的句型結構和詞語;
(4)遇到一時想不起來的詞語要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代替;
(5)因時間所限,要快速列出提綱;條理要清楚,文章要一氣呵成;
“學習中心論”的內涵和教學主張由兩方面組成。第一,它主張建立“教”“學”并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有機結合的現代教學的基本關系。
制約學生個體發展有三個因素,遺傳、教學、主體學習。生理遺傳素質是學生發展的內在的先天性根據因素。考上職中的學生或者在傳統成績上比能進入高中學習的其他同學低一些,但并不代表他們的智商比其他人低,或者在其他創新等方面更有發展的空間。學習是學生發展的后天因素根據因素。一般來講,職中學生基本上已經是16歲以上的青少年,也就是說后天因素對職中學生的影響已經有16年的定性影響,我們職中學校不能單純地用那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理論。職中教學無論從教學設計,還是教學實施更需要“因材施教”。
語文學習是多方面的綜合學習,提高語文素養也是多方面的綜合作用下的產物,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涅斯的“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關鍵詞】有效課程設計 學習循環性 教育專題與課程整合 可持續性提高
一、基本理念
廣義課程整合:針對教育領域中各學科課程存在的割裂和對立問題,通過多種學科的知識互動、綜合能力培養,促進師生合作,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課程發展。課程整合涉及到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各個方面,從而促進課程整體的變革。
綜合課程是指整合若干相關聯的學科,使之成為一門更廣泛的、共同領域的課程。綜合課程既可以提供整體觀念,又有利于聯系知識的不同領域。綜合課程要按學生的心理需求、興趣、好奇心等來編制,有助于學生學習和學生個性發展。有利于教學與社會方面的聯系。
1、課程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整合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課程設計的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課程設計的實質和核心。
二、課程設計“語”、“文”并行
本人依據以上有效教學的課程設計理論加上自己的經驗對職中學生語文的三年教學進行了課程設置,遵循“語”“文”并行的設計。
“語”即是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文”是書面表達,是寫文章等訓練。
職中學生的學習目標從初中單純的“升學”轉為職中生涯中被動學習。三年后大部分學生可能不再升上高等學府深造,故此,他們三年的職中學習可能是最后的學習階段。如何很好地利用這三年激發其學習的持續興趣、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是我的研究課題。職中學習缺少了升學壓力固然有其弊病,但也有不可替代的較為自由的學習氛圍。由此,開展語文有效教學,特別是口頭表達就多了途徑。只要我們不偏離職中教學的大方向,在沒有過多課時、進度壓力下的上課自主性較強。
職中的三年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提高階段,應從開初的“產生興趣”到最終感受到“語文是終身有用”的這一思想形成。
(一)課程整合要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1、首先,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要和洽,生生關系要合諧。
傳統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被看待成“警察和小偷”,學生被動學習的多,同時導致師生關系就是“施教”、“不得不學”;或者是“課堂教學――布置作業――追趕作業”的惡性循環。我們可以在開始進行教學前講出老師對一整學年的計劃,并征求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參與其中的計劃中去。取得統一的計劃實施起來推行的難度會減少,師生“教”、“學”的矛盾也會減弱。在充分尊重和保護學生獨立的人權和人格尊嚴的基礎上,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合作,教學相關的教學關系。另外,教師利用一切機會了解掌握學生的個性特征,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成長過程的困難和缺點,從而各方面得到提高。課余的指導最能使師生關系融洽。大家放下原來的角色,在輕松的環境中能產生愉悅的學習情緒。并且在學習中產生不斷進步的、被肯定的積極效果。有效教學在此才有牢固的基礎。我任教的學生語文學習創設了小組形式,六個小組,每組8人,分有組長、記錄員、發言代表(每次討論可換人)、紀律維持員和其他組員等。
2、然后以小組形式學習要求學生合作。
合作當中會產生很多學習的酵母情緒,有分工合作、互相幫助等,也有各種的角色擔當、或者還有分裂意見等。團體合作講究的是最終統一、最后勝利。如何進入勝利的階段靠學生自己的各方面調節,當中過程就是生生關系的形成。學生是主體發展,但在學生產生個別團體矛盾時,老師在這些方面也作出必要的了解和指導,消除隔閡,或者放下成見,共同為某個項目達成一致認可并朝著目標取得最后的成功。有人說,學校也是社會的縮影,不斷磨合就是為其最終走向社會奠下一定的基礎。
(二)系統的教學設計是整合的首要條件。
傳統教學設計是“教書”――教以學生書中的知識――以書本為主,學生為副;整合后的設計是“教學生學習”――以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及個體發展為教學的根本目的。所以教學設計中“備學生”和“備教材”同等重要,甚至有過之。職業中學教學尤其如此。
以我現在任教的三個教學班為例。三個班都是“商務英語班”,入學成績在18個教學班級中屬于中等偏上,有一定的學習積極性;但最高分與最低分相差將近300分,學生的個體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職中語文教科書以及輔助教學資料不及完全中學的充足,部分內容陳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既保證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能激發學生的持續發展,并且階梯性地提高是我教學設計的第一要著。我個人認為,學習語文,最終也是提高其素質為根本目的。語文素質的培養朝著高職考試的方向并不是投機取巧或急功近利的想法,而是扎扎實實的系統知識,關鍵是“老夫子教學”還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我設計的規劃是:有步驟的實現三年教學課程整合拓展教學。
職一年級進行訓練口頭表達的膽量并逐漸培養能有條理的表達;提高欣賞電影進而關注人生,思考人生。
職二年級通過欣賞詩歌、賞析散文,關注社會、關注環境,寫短文培養觀察力等。
職三年級重在語文的實際運用,通過賞析小說認識社會等。
三、實際操作
(一)職一:激興趣,打基礎。
職中第一學年師生、學生互相還不熟悉,還沒能從較細方面觀察學生的個體發展情況。教學內容集中在語言表達。為學生長遠著想,并結合我校一年一度的“書香節”活動,按照學生的閱讀興趣列出部分閱讀書籍,旨在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并為寫作打下一些基礎(見附錄)。
拓展閱讀基本思路是“激發閱讀興趣”――“經典必讀”――“提高閱讀速度”――“欣賞美文語言”――“學習分散性思維,體會散文’形散神聚‘”――“欣賞文言文,了解古代詩人經歷”――“閱讀哲理文章,培養良好心理狀態”――“閱讀權威字典,提高語文基本功”
本學年基礎學習有詩歌單元學習、應用文單元有評價學習。我設計兩個活動課,一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現代詩歌賞析;另外一個“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提高清晰的表達;結合“和平”教育、愛國教育選看電影,寫點評,說出自己的看法。通過評價從中加深對文學中的“中心”、“細節”、“環境襯托”等文學方法的理解,認識到文藝的共同性。
(二)職中二年級重在提高閱讀水平、寫作(包括應用文的調查報告)觀察。
小組活動已有一定的合作默契,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完成課外拓展。給出討論題目,用抽簽的形式定下內容,回頭讓組長帶領組員分工合作,制作課件,進行演講。這樣,學生能主動學,并且通過討論將所學內容整理,過濾、消化、記憶。
職二:從易到難,從簡到繁階梯遞進:
看詞進行片段描寫,提取課外文段提綱、寫文章提綱。例如給出“踩到口香糖”一詞要求寫出“踩到”的動作、發現“踩到”后的表情,心理等。
學寫現代詩,更進一步深度欣賞詩歌。每次語文課讓兩個學生朗讀自己挑選的現代詩歌。逐漸積累,通過自我欣賞得到詩歌美的熏陶進而形成良好的心態。
結合第三冊課文《胡同》以及“建議職中三年閱讀計劃”中的《花城》進行“尋找廣州街巷故事”拓展,從而了解廣州歷史、廣州人文現象;結合散文課文《雨中登泰山》進行“我眼中的泰山”為題小組收集泰山資料,加深認識泰山,進一步理解學過的詩句孔子的“登泰山而小魯”、杜甫《望岳》中“岱山夫如何”等,加強泰山文化的熏陶,奠定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文化的基礎。也就是將課文學習與歷史、文化、愛國情操整合起來。第三冊學習的應用文《會議記錄》非常實用,教學后要求學生實際運用與集會中,再評講,效果很好。
結合第四冊中的課文《海洋與生命》進行拓展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定下有關的課題研究,通過收集信息、制作課件、當眾演講等形式還原現代海洋與生命的實際情況并通過觀看紀錄片《海豚灣》引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思考。通過《荷塘月色》教學再讓學生閱讀“建議職中三年閱讀計劃”中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比較不同筆調的散文風格、欣賞散文大師的特色語言,從而理解大師們的簡單經歷,培養對不同生活經歷的理解、培養遭遇不同人生的豁達心態。
本冊書有一個專門的單元教學欣賞現代詩歌的,讓學生個人試寫現代詩歌,從而更深地體會詩歌的語言凝練,韻律美等特征。
此階段將教育專題與課程教學結合一起。例如: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安全與應急、環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低碳經濟等教育專題。教育專題與課程結合起來――教育專題與課程整合,本人認為是學生教學教育的最高層次。兩者互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職三:總結,綜合提高。
在這個畢業年,學生已經進行“分流”,有的準備實習、走向社會;有的進行補課準備考高等院校繼續深造;也有其他的邊工作邊學習的學生。課堂學習在此階段缺乏整體性,故此適宜以“激趣”并“提供語文素養”為主要教學總結。有針對性地進行各種文體的閱讀訓練。閱讀是培養語文的必要手段。準備結束課業的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思考人生;準備深造的學生可以提高閱讀分析、歸納能力。除此,各時代代表詩詞欣賞評價活動課、作文的寫作與反饋也是可以兼顧各個階層的學生需求。
從當天報紙新聞中挑選文章進行閱讀開始,進而分析閱讀文章的基本方法:中心內容、表達手法、文章結構、作者意圖以及抒發的情感等。從“量”到“質”的逐步進步。學生各有所得。
結合“建議職中三年閱讀計劃”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庭院》等學習分散性思維如何用在大作文中;互相批改作文達到自我提高并且“學優補缺”;提高各種文體的整體文字表達。
有效教學的積極反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四、課程總結
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在以教學目標為靈魂和主旨的教學計劃指導下,不斷克服障礙,矯正錯誤以達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有一個“走”得對不對、合不合適的問題,因此都需要及時的教學實踐與總體教學目標相衡量的步驟。
1,即時“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
2,教師的評價反饋要具有鼓勵性和啟發性。
3,要充分引導和促進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反饋。
一、云計算概述
(一)云計算的定義
目前,由于人們對云計算的理解不同,因而對云計算的定義也就不同。關于云計算的定義有以下幾種:Above the Clouds: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一文中提出云計算是一種涉及到因特網服務的傳輸和為數據中心提供硬件和軟件系統服務的應用。Rajkumar Buyya等人認為云計算提供的是一種與交互式和虛擬計算構成的分布式系統相同的并行服務。Oracle在其技術白皮書中給出的云計算的定義可以理解為:云計算是由虛擬的分布式應用設計和網格計算發展演化而來的。Cloud Storage for Cloud Computing一文中定義的云計算為:云計算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集成了虛擬服務和多重租賃的新技術,其目的是節約成本和減少使用信息技術資源的花費。GTSI在其報告中定義的云計算為:云計算是一種創新性的計算工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信息技術服務的傳輸和管理方式。中國云計算網將云計算定義為:云計算是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和網格計算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科學概念的商業實現。
其實簡單來說,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超級計算模式,它將單個的計算機資源匯集起來,進行統一管理和協同分配,以便提供更優秀的數據存儲和網絡計算服務。
(二)云計算的特征
1.透明性
云計算提供的是硬、軟件的服務。一般情況下,服務的實現機制對用戶來說都是透明的。用戶不用了解云計算的具體機制,就可以獲得自己所“定制”的服務,所以,云計算具有很強的易用性。
2.規模大
云計算的規模非常之大,截止到20__年7月Google云計算擁有100多萬臺服務器, Amazon、IBM、微軟、Yahoo等的“云”也擁有幾十萬臺服務器。企業私有的“云”一般也擁有數百上千臺服務器。這些保證了“云”能夠提供給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3.虛擬化
云計算支持用戶在任何位置、使用任何終端獲取所需應用服務。所請求的資源來自“云”,它不是有形的固定的實體,而應用就在“云”中的某處運行,用戶不必去了解應用運行的具置,只需要任意一臺電腦甚至手機,就可以利用網絡來請求所需要的服務。
4.通用性和可擴展性
云計算并不僅僅只針對某一個特定的應用,它可以在“云”的支撐下構造出各式各樣的應用,同一個“云”可以支撐不同的應用同時運行。云計算可以無縫地擴展到超大規模的集群之上,甚至能夠包含數千個節點同時處理。“云”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用戶和應用的規模不斷增長的需要。
5.按需服務,價格便宜
“云”就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池,用戶可以按需購買,它可以實現像水、電、氣一樣計費。“云”的特殊容錯方法使其能夠采取非常廉價的節點來構成云,“云”的集中式自動化管理使得大量企業無需再負擔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得資源的利用效率比傳統的系統提升很多,因此,用戶可以充分享受“云”帶來的低成本優勢。
6.潛在的危險性
“云”服務除了提供計算服務以外,還提供存儲服務。云計算服務當前還壟斷在私人企業手中,而這些機構能夠提供的僅有商業信用。政府機構、商業機構(特別像銀行這樣持有金融數據的商業機構)對于選擇云計算服務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心理。一旦商業用戶大規模使用私人機構提供的云計算服務,無論其技術優勢有多強,都不能完全保證“數據”交到他們手上會萬無一失。另一方面,云計算中的數據對于數據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云計算用戶是保密的,但是對于提供云計算的商業機構而言則無秘密可言。
(三)云計算的工作原理
云計算利用軟件將云計算中心的所有硬件資源進行虛擬化管理和調度,動態管理幾十萬臺、幾百萬臺甚至幾千萬臺計算機資源所具有的總處理能力,形成一個巨大的虛擬化資源池。
在典型的云計算服務模式中,用戶通過終端接入網絡,向“云”提出要求,“云”接到請求后組織“資源池”(即云計算數據中心)的資源,通過網絡為用戶提供服務。(如圖1.1)
用戶通過網絡接入到云端后就可以享受云端無限擴展的資源和云端服務器集群所提供的超級計算能力,以往在本地計算機上儲存、處理的數據以及運行的軟件都委托給“云”,而用戶并不知道數據儲存在哪里,也不知道數據在哪里進行計算。
二、云計算中著作權面臨的問題
(一)云計算中著作人身權面臨的問題
設立著作人身權的基礎就在于人應該受到尊重,作品中體現的人格也應該受到尊重,這種尊重體現在目前我國立法上便是四種權力: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著作人身權屬于精神上的人格利益,體現在作品當中,體現在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上。對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的割斷和扭曲都是對著作人身權的侵犯,而云環境中著作權人對自己作品的“失控”使得這種割斷和扭曲變得異常容易。概括起來,在云計算技術條件下,主要有如下侵犯著作人身權的形式: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侵權
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將其未發表的作品公之于眾。這種發表他人作品的行為,不是作品的侵害,而是破壞了作者對作品的控制關系。主要表現在云服務提供者對著作權人的侵害。例如,用戶被提供云儲存服務時,把自己的作品也提交給了云服務提供商,而云服務提供商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把用戶的作品發表或者是其他用戶通過云服務獲取該作品而發表的,都會侵犯著作權人的發表權。而且,此種行為不僅會侵犯著作權人的發表權,還會侵犯著作權人的經濟利益。依照《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項的規定,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是著作權人的權利,應當由著作權人來決定,他人未經著作權人的同意將其作品發表的,就是一種侵權行為。
2.“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侵權
作品的歪曲、篡改往往因作品的被改動而發生。作者本人對自己的作品有修改的權利,同時,也有權禁止他人修改自己的作品。在實踐中,有時授權他人對作品作合理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如作品在出版時 ,有必要授權書刊出版社的編輯對作品的文字和某些詞句作適當的修改,而超出了合理的范圍便會侵犯作品完整權。在云計算環境中,用戶的作品一旦被送到“資源池”中,就會給云服務提供商和其他云用戶歪曲、篡改作者的作品提供了零障礙的途徑,著作權人作品的完整權也被送到風口浪尖而變得岌岌可危,而任何歪曲和篡改他人作品的行為無疑都是侵犯著作人身權的行為。
3.“剽竊他人作品的”侵權
關于抄襲、剽竊的認定。“抄襲”在《辭海》釋為:“竊取別人的文章以為己作。”在《漢語大詞典》釋為:“竊取別人所作文字以為己作。”1999年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在答復青島市版權局關于如何認定抄襲行為給青島市版權局的文件中指出,“著作權法所稱抄襲、剽竊,是同一概念,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從抄襲的形式看,有原封不動或者基本原封不動地復制他人作品的行為,也有經改頭換面后將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獨創成份竊為己有的行為,前者在著作權執法領域被稱為低級抄襲,后者被稱為高級抄襲。”
由于抄襲物需發表才產生侵權后果,有損害的客觀事實,所以通常在認定抄襲時都指經發表的抄襲物。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應是,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并發表的行為。
剽竊他人作品的侵權方式和前面(一)、(二)兩種侵權方式大致相似,但是它是一種更為嚴重的侵權行為,因為抄襲、剽竊不僅侵犯了作者的著作人身權,還直接侵害了作者預期財產利益的實現。
(二)云計算中著作財產權面臨的問題
對于著作財產權的侵權威脅和保護措施等的論述,本文根據云計算的技術特點,重點介紹了與云計算關聯程度較高的復制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
1.云計算中的復制權
如果以復制技術的發展為線索,可以將復制權劃分為印刷時代的復制權、電子時代的復制權和數字時代的復制權,云計算中的復制權應當屬于數字時代復制權的高級階段。進入云時代以后,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實時性與跨地域性,使得互聯網上信息的傳播基本上擺脫了傳播手段的束縛,云環境中復制行為在質量上與數量上、地域上與范圍上有著傳統復制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與此同時,傳統復制權概念不斷受到新技術挑戰,結果是復制權的概念不斷擴張。云計算技術的興起,使得網絡傳輸中的作品數字化、系統臨時復制、緩存等行為是否屬于傳統復制權的控制范圍成為國際社會爭論的熱點問題,在當今云計算運用迅速興起的背景下,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就更加白熱化。
⑴臨時復制
所謂臨時復制,是指計算機在運行過程中,其中央處理器必須調用存放于外存儲器中的有關程序和數據,或通過網絡調用其他計算機或服務器中的程序和數據,而這些程序和數據將被臨時存放在計算機的內存儲器上。臨時復制問題雖然是因為計算機技術而引發的,但是真正使得臨時復制法律問題復雜化的是網絡技術,特別是云計算的運用。云計算技術條件下,數字化科技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多個復制行為,包括網絡服務器的復制、路由器的復制、個人瀏覽器中的緩存等。
在學術界,諸多學者參與到了“臨時復制”問題的討論中來,其爭議的焦點是臨時復制是否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這直接關系到作品著作權人及作品訪問者的切身利益,因而引發了世界范圍的激烈爭論。在國內的學術討論中,有學者認為臨時復制屬于復制權范疇,有學者認為臨時復制不屬于復制權范疇,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在國際上,對臨時復制的法律問題的處理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認為網絡傳輸中的臨時性儲存屬于著作權法中的復制,同時規定其在某些情形下屬于合理使用,不構成侵害著作權。
目前,大多數國家的著作權立法正在向這個方向發展。例如,1991年5月14日歐共體通過的《計算機程序保護指令》規定:“權利人的復制行為包括長期的復制和暫時的復制、完整的復制和部分的復制,而且是以任何手段或形式完成的復制。復制甚至還包括在演示、運行、傳送或儲存計算機程序的過程中出現的復制行為。”但是對于“裝載、演示、運行、傳送或存儲”行為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指令》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由各國國內法來定義。另一種模式是不將臨時復制視為著作權法上的復制,而是結合著作權的種類、著作權的利用形態直接判定是否侵犯著作權,例如日本。
我國《著作權法》沒有對臨時復制問題進行規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3條關于復制權的定義——“復制是指把軟件轉載在有形物體上的行為”的規定過于簡單。對“臨時復制”是否屬于復制行為無明確規定。我國20__年頒布的針對信息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對臨時復制也采取了回避的態度,沒有明確規定。從立法技術上考慮,《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作為行政法規是授權性立法,不宜對著作權法中未明確的內容加以直接規定。但是,從立法過程和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的新聞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傾向性意見。據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介紹,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起草過程中,有人提出應當對臨時復制作出規定。經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反復研究后認為,禁止臨時復制的癥結是制止終端用戶在線使用作品,而禁止終端用戶非營業性使用作品不具有可行性。
筆者認為,面對云技術的發展,法律必須作一些適當的調整。有必要使“臨時復制”合法化,這是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制定國際條約時所持的態度。本文也持開放態度,認為法律上應該承認用戶的合法“臨時復制”。承認臨時復制,并不會使法律的利益天平失去平衡,因為臨時復制實質上是一種基于非商業目的的合理使用。
⑵私人復制
20__年10月29日,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在其發表的題為“公共創新:數字時代的知識產權”的報告中表示,英國的版權法應當適時改進,增加“私人復制權”以保護蘋果的iPod和其他MP3使用者的權利。因為每年都有數百萬英國市民將CD復制到私人電腦上,而根據英國目前的版權法,這是一種違法行為。
IPPR在其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私人的復制權”問題建議將民眾以私人使用的方式復制CD和DVD內容的行為合法化。英國消費者委員會調查報告顯示,曾將CD上的內容復制到電腦、iPod以及MP3播放器上的消費者占55%,認為該行為合法的占59%。所以,IPPR順應潮流,提出應當對已有300年歷史的英國版權法進行變革,適當考慮現實生活中民眾在聽音樂、看電影以及閱讀等方面需求的變化。IPPR認為,版權法已經跟不上消費者的現有需求以及當今技術進步的步伐。在法律中增加私人復制權這一條款,可以保護當今人們以私人使用的方式所進行的CD、DVD復制行為。應該說這項權利的合法化不會給著作權人帶來很大的危害。保護著作權的打擊對象是非法銷售,而私人的復制行為雖然在形式上屬于著作權法賦予著作權人的復制權的范疇,但這實際上是一種合理的使用行為,不應該作為法律的打擊對象。
在云時代,復制變得非常容易。復制也成為一種人們使用文學藝術作品的重要手段。私人復制和上文所述的臨時復制既有聯系,又有一定區別。臨時復制可以是私人復制,也可以是網站等信息傳播媒體為了傳播而進行的臨時復制。私人復制有可能是臨時的,也有可能是持久的。所以,有必要把私人復制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進行探討。英國IPPR的報告中提出私人復制權的合法化建議,并不是純粹理論上的創見,這實際上是現實需求的反映。對于私人的復制行為,只要不構成商業性質的復制,并且不進行傳 播,應該說就符合版權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設計目的。私人復制權應該被法律所接受,作為對侵犯著作權的一種合法抗辯。
2.云計算中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立法應當具有回應性特征,云計算也不能例外。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設置應立足于著作權的動態保護,這不僅有利于鼓勵創作,提高創作效率,降低創作成本,還有利于作品的流通和使用,從而使作者的經濟權利、精神權利在傳播中得以實現。這種動態保護的取向符合著作權法利益平衡精神。
當然,任何權力的設置都不可能一勞永逸,信息網絡傳播權也一樣,在云計算時代,信息網絡傳播權也將面臨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信息網絡傳播權主體的混同
在云計算時代,所有資源集中于一點,而且獲取服務的方式也集中于一點,此時,若發生侵權,則網絡傳播者的責任會與網絡資源提供者發生重疊。作品的所有人,如直接在網絡上進行數字化創作的作者,其完成創作后,如果不進行發表,則服務系統應該對其數據進行保密,這有賴于云計算系統的安全性。在其發表以后,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作者的權利及時有償地讓渡給云服務提供商,否則將極容易導致侵權的發生,因為云計算采取的是一種“到期即付”(Pay as you Billing)的模式,只要用戶申請了,并繳納了相關的費用,即可使用。用戶并不會向原作者繳納費用,只會向處于“云端”的服務提供商繳納。而服務提供商為了推廣,有時會允許用戶免費使用,此時侵權就變得難以避免。
⑵權利客體的可載性受到挑戰
在現有的網絡傳播權理論中,權利客體應該是網絡作品,它必須依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然而,在云計算時代,很多以云計算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卻對此提出了挑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聯邦第二巡回上訴法院于20__年所判決并由聯邦最高法院在第二年維持原判從而定案的Cablevision 案。被Cablevision公司開發了以網絡為基礎的遠程存儲數字錄像機(RS-DVR),該系統允許有線電視的用戶無需自行刻錄便可通過登錄被告的中心服務器上進行觀看。RS-DVR中,電視節目數據流一部分立即傳輸至用戶,同時也傳輸至寬帶媒體路由的服務器中。該服務器包含兩個數據緩存器和一些高容量的硬盤。當用戶需要錄制其中任一節目時,服務器第一個緩存器便可自動響應,并將該節目的數據移入第二個緩存器上。第一個緩存器對數據的緩存時間不超過十分之一秒。
原告美國廣播電視聯盟主張被告的RS-DVR 系統直接侵害了對于它們著作的復制和公開表演等專屬排他權。法院判決原告敗訴,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法院認為原告的作品附著于被告的軟件中要件有二:一是必須要附著于某些介質,二是要持續一段時間。如果僅看第一個要件,原告的著作的確已經體現在被告的緩沖器之中,但是由于在緩沖器中的每個呈現都僅存續約十分之一秒鐘左右即被取代,在時間上至多僅是“短暫”或瞬間即逝,因此原告的作品并未體現于被告的緩沖器之中,也就不構成侵權。
在此案例中,美國法院開創性地提出“附著”的時間要件,對傳統的網絡傳播權的附著提出挑戰,從而將我們普通人看來幾乎毫無疑問屬于侵權的案件判作正常使用。然而,該法院并沒有提出如何界定“附著”需要持續的時間到底是多長。
⑶信息網絡傳播權“公眾”概念的模糊化
無論是《著作權法》,還是《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其關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定義及其侵權的表述均離不開“公眾”這個概念,在傳統的傳播方式下,“公眾”的概念是清晰的,即是指除己之外的公民大眾。然而,由于云計算采取的是多點P2P模式的傳播模式,“公眾”的概念就變得模糊了。信息需求者直接通過“云端”系統找到信息提供方提供的信息,此時服務提供商是不參與的,不知道其兩者存在點對點的聯系。此時對于信息提供方來說,“公眾”是指誰?是指服務提供商還是信息需求者?若是指服務提供商,則其具有唯一性,不為“眾”。若指廣大的潛在的信息需求者,則每一次信息需求者獲得信息,都會與信息提供方發生了聯系,已經是一對一了,不為“公”。“公眾”這個定義若不理清,則發生侵權時將會產生侵權主體的缺失。
三、云計算條件下著作權法律保護的完善
伴隨著云計算的發展而來的著作權侵權行為的發生,云計算中著作權的保護將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只有對著作權人提供合法有力的保護,才能鼓勵優秀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才能維護正常的文化市場秩序,才能維持云計算產業未來的良好發展態勢和格局。對于著作權利益的保護,包括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兩種方式。
(一)云計算中著作權保護理念的轉變
知識產權法的核心原則是利益平衡原則。利益平衡原則一方面要求最大程度地給予創造者以激勵,另一方面又要求讓知識盡可能地造福于社會公眾。面對云計算技術給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提出的挑戰,任何變革都必須從利益平衡原則出發。傳統著作權法以“復制權”為核心,臨時復制、私人復制行為之所以被學界認為是對著作權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其背后就隱含著復制權是版權的首要權利或核心權利這樣一種理念。所以,一般學說就認為一旦一個復制行為破壞或侵犯了復制權,就是對版權保護制度的挑戰。因此,在未來的云時代,有必要深思版權法是否仍然應該以復制權為中心,也有必要反思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是否失去了平衡。
傳統的版權法關注的核心是復制權。但是在云計算時代,有必要對這種以復制權為核心的版權保護制度進行重構。從理論上說,僅僅是復制并不會傷害權利人的著作權,引起侵犯版權的必要行為之一,是把復制品向公眾發行或傳播。上文所討論的無論是臨時復制還是私人復制,實際上都有一個共性,就是這些復制都沒有侵犯著作權人的傳播權。傳統的理論多是從合理使用的角度試圖為這些行為進行辯解,以尋求正當性。但是筆者認為,可以換一個視角,跳出合理使用的討論范疇,直接從深處討論版權保護基本理念的改革。
在云計算時代,傳播比復制更重要,控制傳播比控制復制具有更大的意義。從而,在云計算領域,著作權法需要進行重新定位,著作權法應該以防止向公眾傳播為中心。這似乎需要從根本上轉變著作權法的理念,從“以復制權為中心”轉變到“以傳播權或發行權為中心”。但是著作權法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著作權法是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云計算技術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出版方式,它也必將在不遠的將來帶來著作權法理念的更新。在云時代,版權保護應該以傳播權為核心,在這個前提下,沒有侵犯傳播權的復制就應該被合法化,這應該成為云計算時代著作權法的一個基本原則。這樣的版權保護理念將有利于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和進步。
立法實踐中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這種轉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第10條規定中,復制權和發行權作為版權人的權利是并列的,并且復制權的順序在先。這反映了傳統的版權保護理論是以復制權為核心的。但是,《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采用的是“傳播權”的概念,這實際上是網絡環境下的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制定說明我國立法者已經意識到,在網絡時代傳播權才是版權的核心,將來的云計算時代就更是如此。盡管《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臨時復制等問題采取了回避態度,但是從“以復制權為中心”到“以傳播權為中心”的版權基本理念的轉變正在悄然發生。
強調在云計算時代版權保護應該以傳播權為中心,并不是忽視對復制權的保護。復制權仍然是版權中的一種權利。不過在權利的位次上應該低于傳播權。版權是種種權利的集合體,復制權和傳播權不應該被截然分開,兩者應該結合考慮才能正確認定是否侵權。通常情況下,復制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在復制中并沒有傳播的目的,也沒有引起傳播的結果,這種復制就不構成對版權人的侵犯。法律不應該過度保護版權人的權利,有必要使版權制度的利益天平歸于平衡。
(二 )云計算中著作權人的技術保護
法律和技術是著作權人保護自己的兩把利劍。由于法律自身的滯后性缺點導致了事后救濟措施的缺位,無法提供令著作權人滿意的保護。因此利用技術措施進行事前防范就成為一種彌補法律不足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云計算這樣的新興技術運用的背景下,它對于提高著作權人控制作品的能力、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減少訴訟糾紛有著重要的意義。
借鑒上述四種技術保護措施,并結合云計算的技術特點,筆者對云計算環境中的技術保護模式進行了設想。就拿文字作品的復制和發表為例,用戶從云端的復制行為不需要設置任何的限制,而只需要對這一復制行為進行備份記錄。所有的備份形成備份的集合,而這個備份的集合將構成下一步用戶向云端傳播文字的檢測系統,這個檢測系統就類似于我們現在運用的系統,不同的就是檢測庫中的資源來源是不一樣的。用戶在發表文字時,如果文字的重復率過高,則不會通過檢測系統而直接被禁止,如果用戶的文字是經過處理的高級抄襲,從而通過了檢測系統的審核,那么就要在下個環節設置限制,這個限制就是該文字作品在云端的“停留時間”。(參見圖3.1)
停留時間的設置不宜太長也不宜太短,太長了就會對版權人造成更大的損失;太短了就沒有給用戶予以糾錯的機會。假設這個停留時間設置為一小時,那么用戶由于無意操作或者是失誤操作行為導致文字作品到云端的,可以在這一個小時內予以撤銷,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將不予追究,而超過這個時間的就構成了侵權,用戶的勝訴權將因此被直接剝奪。這樣設計的出發點就是切實考慮了云計算環境中復制行為的常態化和絕大多數復制行為的非商業性,“放復制”而“控傳播”,倘若不加排除的將任何復制并發表的作品都視為侵權,將浪費大量的司法資源和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圖3.1 云計算中技術保護模式的設計
同時,筆者認為,在云計算時代,必要的、低底線的技術保護措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果技術保護措施大行其道,將直接威脅社會公眾使用作品的自由。所以,需要在運用技術保護措施時注意:首先,其可能對處于公有領域的作品進行控制。對于公有領域的作品,任何人可以自由使用,從而保障信息更好地傳播,使版權人和使用者相互受益,但技術措施有可能讓一些人打著著作權保護的旗號對公有領域的作品進行控制。其次,可能對合理使用形成限制。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權法為了平衡著作權人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而制定的。然而,如果技術措施被廣泛應用,將會破壞這種利益平衡,所以對于云計算中的技術保護措施必須嚴格限制:第一,技術措施只能是防御性的而不能是攻擊性的;第二,只可以給侵權行為設置障礙,不可以采取過激的技術手段對故意侵權者或無意侵權者的計算機系統進行破壞。
(三)云計算中著作權的法律保護
1.云計算中著作權的立法保護
當今社會是法治的社會,云計算中著作權保護體系的構筑與實現自然也離不開完善的立法。我國加入WTO后與世界各國的信息貿易快速增長,使網絡著作權的保護達到國際化水平,不僅可使我國信息產業在國際交往中減少法律交易成本,同時也為我國著作權人獲得更多國家的著作權保護鋪墊道路。我國著作權法面臨既要適應國內網絡市場的快速變化,又要與國際著作權保護立法趨勢相接軌的嚴峻挑戰。因此,在未來的云時代,版權商業模式將由傳統的以復制發行權為核心的模式逐步過渡到以傳播權為核心的模式,而我們的版權法無疑還停留在以載體為基礎的復制權、發行權為核心的結構模式下,顯然有嚴重的滯后性,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不斷完善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未來云計算中著作權保護的必然選擇。對此,筆者建議如下:
第一,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特別是云技術的不斷發展,迫切需要制定《網絡著作權法》,它可以是單獨的一部法律,也可以下設為《著作權法》的一部分,并設專章對云計算中的著作權保護相關問題進行規定,這無論是對網絡產業界人來說,還是對于渴望得到權益保障的網絡著作權人和使用者來說,都具有重大意義。《網絡著作權法》作為《信息網絡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信息網絡著作權保護條例》為基礎,對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并結合云計算的技術特點,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條款,以積極應對云時代產生的新問題。
第二,把《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并入《著作權法》,以專章的形式對軟件作品的特殊性進行規定,明確對內存中目標代碼及其轉化形式予以保護,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對在線化和服務化軟件的保護存在嚴重不足。侵權人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繞開對源代碼和目標代碼的修改而實現對與之相同效果的軟件修改。如果不對類似的修改行為的違法性予以確認,以軟件提供服務的商業模式將難以為繼。
第三,擴大網絡傳播權的范圍,將廣播權合并進入信息網絡傳播權,參照WCT第8條的規定,建立通過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大傳播權的概念,并適當加以分類,避免出現我們已經列舉了十七項著作權,但對于未經授權的網絡定時播放仍然用第十七項的“著作權人應當享有的其他權利”來救濟的尷尬局面。
第四,在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和法定許可收費制度的前提下,將網絡轉載報刊已發表的作品納入法定許可的范圍。目前發生的網絡著作權案件中,未經授權使用文字和圖片作品占到相當大的比例,相關糾紛標的額大都很低,事實也比較清楚,如此多的案件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無疑是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將網絡轉載納入法定許可可以大大地降低糾紛的發生,但無疑應配套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和法定許可的收費制度,否則利益的天平將被嚴重打破。
第五,設立云計算著作權行政法規。我國云計算著作權行政法保護方面可供借鑒的只有《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一部行政規章,而《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又在立法技術方面、實質內容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只是一種臨時過渡性措施,因而有必要制定一部保護云計算著作權的行政法規——《云計算著作權行政保護條例》,或者是制定一部《網絡著作權行政保護條例》,而把云計算的相關規定以專章單列,以此來加強保護力度。
2.云計算中著作權的司法保護
著作權的司法保護是指通過司法途徑對著作權進行的保護,其在應對云計算中著作權的保護方面大有可為。而對于司法保護指導思想的把握和運用將成為司法實踐的重點和難點。
首先,現行民法、著作權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仍將是調整云計算中著作權法律關系的基本規范。在云計算環境下的著作權問題,均會涉及到對“作品”的“使用”,也就是會在使用者與著作權人之間就“作品”產生權利義務這一基本的民事關系。因此,民法通則中的“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的原則”,著作權法中的“以維護作者權益為核心原則”和“著作權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公眾利益協調一致原則”仍然是法院審理云技術條件下的著作權糾紛案件的法律基礎。
其次,具體運用法律規范時,把云計算的技術特點與法律結合起來。眾所周知,著作權法是一門與科學技術緊密相連的法律,著作權糾紛往往會涉及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自然科學,而云環境中的著作權糾紛更是如此。因此,在云計算著作權訴訟中,要從云計算的特點出發,透過技術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外表,判斷當事人的民事行為和訴訟行為,從而正確使用法律的原理和規定。
再次,把握好利益平衡原則。知識產權法的核心宗旨是平衡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利益,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一宗旨同時也要求著作權法既要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又要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在云計算著作權糾紛案件的審理中,對這一原則該如何把握是需要司法工作者時刻牢記的。只有保護好著作權人利益,才能鼓勵創作,才會有文化創新和技術創新,才會有文 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同時,云計算作為我國的朝陽產業,公眾對各種信息有強烈的需求,只有保障提供各種作品以滿足用戶的需求,才能使云計算得以健康持續的發展。
3.云計算中著作權的行政保護
國家版權局和原信息產業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授權,制定了《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首開網絡著作權行政保護的先河。通過行政手段保護網絡著作權,可以說是在法律缺失狀態下的一種臨時性的過渡措施。而針對我國云計算技術剛剛起步的現實,這一辦法仍然具有實用的價值。
而且,為了更好地實現對云計算中著作權的切實保護,我們認為,除了完善行政立法之外,建立專門的云計算著作權行政執法機構也必不可少。
由于載體的特殊性,云計算環境中的著作權較之傳統著作權更復雜,專業性更強,因而應當在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下設云計算著作權保護中心。該保護中心專門負責云計算信息服務活動中著作權的行政保護,它可以憑借充分的網絡資源和先進的網絡技術,針對云計算著作權侵權行為的特點,采取“以網絡執法應對網絡侵權”的手段以彌補單一司法保護機制的缺陷與不足,實現便捷、高效的保護目的。例如,某著作權人發現自己的著作被他人非法傳播到“云端”,在制止無效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網絡或其他方式迅速向保護中心投訴。保護中心應當利用自己的網絡優勢協助著作權人搜集侵權的證據,做好證據保全,在查證屬實的基礎上行使行政權力去制止侵權行為,責令云用戶刪除相關內容。若云用戶拒不刪除,可以讓云服務提供者強行撤銷侵權內容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行政責任。
云計算中的著作權需要行政保護,《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的頒布為云計算著作權的行政法保護提供借鑒,但是它顯然不能解決云計算著作權的所有問題,單一的保護機制無法擔負云計算中著作權保護的重任。確立云計算著作權行政保護機制并不意味著排除司法解決云計算著作權糾紛,行政保護實質上是國家政府的公權力對私人民事糾紛的一次調整,只是增加了一種云計算著作權的救濟方式,并未構成對公平正義的破壞。
云計算環境中著作權的糾紛歸根結蒂仍然屬于私法領域,司法救濟是云計算中著作權人權利保護的最后一道防線,不能因為單一的司法保護機制存在弊端,就因噎廢食,對于需要通過訴訟處理的糾紛,應當通過訴訟解決。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應當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只有綜合運用這兩種手段,才能加強和完善對云計算著作權的保護,才能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云計算產業的發展,構建和諧的云計算網絡環境。
(四)云計算中著作權的行業保護
行業保護擁有專業性和靈活性的特征,可以有效的輔助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目前,針對云計算中著作權的保護主要應該通過著作權社會團體、維權組織等來進行。中國版權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還有“在線反盜版聯盟”等,都對云計算中著作權的保護具有積極推動和借鑒意義,可以設立單獨的云計算著作權保護協會等專門組織,成員設置上主要是相關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宗旨主要是協調會員之間以及會員與云服務提供商之間的關系或提供法律咨詢、收集侵權證據、為權利人開展司法保護、協助行政機關執法等。根據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擁有訴訟的權責,在著作權侵權事實發生時,可以進行訴訟、仲裁活動,云計算中著作權的保護也不應該被排除在外。
另外,建立云計算行業自律組織,對于云計算中著作權的維權保護和反侵權斗爭也有積極的作用。例如,百度文庫事件、百度MP3事件以及Google圖書館事件等,著作權團體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維護了其成員的數字網絡著作權。云計算著作權保護協會可以成立云計算著作權保護調解中心,在云計算著作權保護中引進調解制度,這必然會對云計算中著作權的保護帶來積極影響。
行業保護具有便捷高效的特點,但是,它畢竟只是輔的,其強制性不足,無力應對嚴重的大規模的侵權,在面臨強勢的對象時往往也束手無策。
四、結語
云計算以革命性的態勢宣布了自己的到來,它在改變網絡技術的同時也在改變著現行的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而它對知識產權特別是網絡著作權的沖擊更是空前劇烈的。如何應對云計算對于著作權的挑戰,做好云計算服務模式下的著作權保護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