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語名字女

英語名字女

時間:2023-05-30 09:48: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名字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名字女

第1篇

1、Aurora,女子名,源于羅馬神話中曙光女神的名字。

2、Anatole,女子名,與希臘神話中日出女神名字的英語形式相同。

3、Chloe,女子名,源于希臘神話中谷物女神Δημ?τηρ的別稱。

4、Cynthia ,女子名,源于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

5、Daphne,女子名,源于希臘神話中化身月桂的仙女的名字。

6、Diana,女子名,源于羅馬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

7、Doris,女子名,源于希臘神話中三千海洋女仙之一的名字。

8、Eudora,女子名,與希臘神話中海贈女神名字的英語形式相同。

9、Eunice,女子名,與希臘神話中海勝女神名字的英語形式相同。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原來,英語中的月份均來自拉丁語,其中有一些為古羅馬神或皇帝的名字,有一些來源于古羅馬歷法。下面我們逐一看看不同的月份有什么樣的傳說和故事吧。

紀念古羅馬諸神和皇帝

January——雙面神雅努斯

January一詞源于古羅馬神話中一位名叫雅努斯(Janus)的雙面神。據說雅努斯的腦袋前后各長有一副面孔,一副回顧過去,一副眺望未來,于是人們就選用了他的名字演變成January來表示辭舊迎新的1月。

February & June——豐產女神朱諾

古羅馬神話中,朱諾(Juno)是司管生育和保護婦女的神,古羅馬人對她十分崇敬。在古羅馬,每年的2月初是舉行“潔凈節”的日子。這一天,人們向豐產女神朱諾獻祭后,從獻祭的牲口身上割下皮革,制成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婦女,以求懷孕生子。英語中表示2月的詞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演變而來。這一天,人們還要懺悔自己過去一年中犯下的罪過,洗滌自己的靈魂,以求得神明的饒恕,使自己成為一個純潔的人。而6月自古以來都被視為結婚的旺季,于是人們便把6月奉獻給女神朱諾,以她的拉丁文名字Junius來命名6月,June一詞便由此演變而來。

March——戰神馬爾斯

按照古羅馬人的傳統,每年的3月是出征作戰的季節,而古羅馬神話中的戰神是馬爾斯(Mars),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戰神,便用他名字演變而來的詞March來命名3月。

April——愛神維納斯

4月是為了紀念古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維納斯(Venus)而命名的,而維納斯的希臘名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表示4月的單詞April便由此演變而來。4月也是一年當中春天的開始,萬物生長,春意盎然,正好與阿佛洛狄忒“愛與美之女神”的寓意不謀而合。

May——春天之神瑪婭

古羅馬神話中的女神馬婭(Maia)專門司管春天和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女神,古羅馬人便用她的名字演變而來的詞May來命名5月。

July——凱撒大帝

羅馬統治者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大帝被刺死之后,人們建議用凱撒的名字來命名其誕生的7月,July一詞便由其名字Julius演變而來。

August——奧古斯都

朱利葉斯·凱撒死后,屋大維(Octavianus)繼任羅馬皇帝。為了和凱撒齊名,屋大維也想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月份。他的生日原本在9月,但他自己選定了8月,并且用他登基時羅馬元老院授予他的尊號奧古斯都(Augustus)來命名,因此8月即為August。在古羅馬歷法中,8月原本比7月少一天,但是為了和凱撒平起平坐,屋大維決定從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從此2月便少了一天。

沿襲古羅馬歷法

現在的一年當中有12個月,但其實古羅馬歷法最初只有10個月。后來,羅馬政府決定增加兩個月放在年尾,而凱撒大帝又把這兩個月移到年初,成為1月、2月,原來的1月、2月變成了3月、4月,其他月份依次順延,就形成了現如今世界沿用的公歷。

除了前面提到的8個月是為了紀念古羅馬神話中的諸神或皇帝,剩余的4個月基本都沿襲了古羅馬歷法的叫法。

September 9月

在拉丁文中,Septem是“7”的意思。古羅馬歷法中的7月正是凱撒大帝改革歷法后的9月,因此雖然歷法改革了,但是人們仍舊沿襲之前的名稱Septem,英語中表示9月的詞Sept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October 10月

英語對10月的稱呼October來自拉丁文Octo,即“8”的意思。它和上面講的9月一樣,雖然歷法改了,但名稱仍然沿用了下來。

November 11月

奧古斯都大帝去世之后,提比略(Tiberius)即位。因為之前的羅馬皇帝凱撒和奧古斯都都有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月份,羅馬市民和元老院于是要求提比略用他的名字命名11月。但是提比略沒有同意,他對大家說,如果羅馬每個皇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月份,那么出現了第13個皇帝怎么辦?于是,11月仍然保留著舊稱Novem,即拉丁文“9”的意思。英語表示11月的詞Nov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December 12月

同樣的道理,12月也沿用了舊名Decem,即拉丁文“10”的意思。英語中表示12月的詞December便由此演變而來。

作者簡介:

朱漢祺,北京新東方學校“酷學酷玩”冬/夏令營詞匯教師,主講高中三級、四級詞匯課程,擅長將生活中鮮活的例子和笑點融入課堂中,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掌握詞匯。

God Is Watching 上帝看著呢

The children were lined up in the cafeteria of a Catholic (天主教的) elementary school for lunch.

At the head of the table was a large pile of apples. The nun (修女) made a note, and posted on the apple tray:

"Take only ONE. God is watching."

Moving further along the lunch line,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table was a large pile of chocolate chip cookies. A child had written a note:

"Take all you want. God is watching the apples."

Strange Socks 奇怪的襪子

第3篇

引言

從古至今,人名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區別他人、代表自己的簡單符號。在社會逐步發展的過程中,人名更多的與其所處的社會背景、時代特點以及生活環境產生聯系。文學作品是人類語言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文學作品的內涵也賦予在人物姓名中。文學作品的人物姓名,其實代表著作者的一定意圖。在創作的時候,作者需要根據所要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身份地位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預示人物的最終結局。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有一大批經典,作品的主人公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甚至成為后世某種典型人群的代名詞。因此,通過研究分析英語文學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含義,就能夠了解文學本身意義,同時可以察覺英語語言文化。

1.引經據典

英語文學語境中,其思想源泉由希臘羅馬神話與《圣經》共同組成。在英語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補替代性的作用。同時由此衍生出較多的文學作品。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就曾說過,如果沒有神話,所有的文化就會失去其應有的創造能力。文學創作只有利用神話才能調整視野,才能將所有的文化運動歸類為統一體。在14世紀-16世紀的這一段時期內,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就將古希臘羅馬文化抽離出來,并將其作為希臘羅馬文化的瑰寶。在當時的詩人、劇作家以及小說家嚴重那個,希臘羅馬神話與英雄傳獨具魅力,是不可多得創作題材,如英國的莎士比亞、彌爾頓、濟慈、雪萊、蕭伯納等大部分劇作家與詩人都在創作作品的時候運用希臘羅馬神話的人物與故事,同時還有一批作家和詩人,在創作的時候利用神話來傳達自己的思想。研讀《哈利波特》就會發現,英國現代的女作家羅琳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其中有很多的人物名字來源于神話和中世紀的傳說。如德拉科Draco(拉丁文“龍”)的取名,因西方神話傳說中龍蛇不分,作者以此暗示他是十足的蛇;納西莎Narcissa源自希臘神話中的Narcissus——一個因為愛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而終日坐在水邊最終化作水仙花的美少年(narcissism意為“自戀”)——作者用這個名字來諷刺馬爾福家的人自視甚高;赫敏Hermione的名字源于希臘神話中的神使Hermes,作者用來比喻她的智慧。《圣經》即便是是一部宗教類的作品,但是在全世界廣為流傳,其影響價值非常大。曾經就有學者說過,“假使所有英文寫的作品都毀滅了,只剩下英文《圣經》這一部書,那么這部書自己就足以把英文里全部的美與力量顯示出來”。不少創作家在創作的時候,所用題材來自于圣經故事。如王爾德的《莎樂美》、拜倫的《該隱》等等。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借助圣經中的名字來傳達作品的思想。

2.套用詞匯

實際上,不少文學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會借助現有的單詞或詞組,如名詞、形容詞作為作品中人物名字。而這種現象在英語文學中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在早期的宗教小說中,七大罪惡與人類的優秀品德將直接變成具體的人物。這種創作方式,在英國創作家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ThePil-grim’sProgress)中表現的非常明顯。這部作品采用寓言形式體現英國王政復僻時候的社會狀況,將貴族階層那種荒貪婪的性格以諷刺的方式表現出來。作者將正面人物稱為“基督徒”(Christian)、“福音先生”(Mr.Evan-gelist)、“忠誠”(Faithful)、“希望”(Hopeful)、“仁慈”(Mercy),稱反面人物為“恨善法官”(JudgeHate-Good)、“無賴先生”(Mr.No-good)、“樂先生”(Mr.Love-lust)、“殘忍先生”(Mr.Cruelty)、“嫉妒”(Envy)等。而薩克雷的《名利場》(VanityFair)則是借助Sharp(敏銳)給一位窮苦藝術家的女兒命名。

3.諧音造字

在英語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作品人物命名同樣可以采用同音字、新造字以及近音字等方式來命名。比較直接的方法就是套用現代詞匯的方法。事實上,這還是一種比較隱晦的額做法。在莎士比亞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命名約翰•福斯塔夫爵士(SirJohnFalstaff)。Falstaff與falsestuff諧音,意為“假貨”,巧妙的將表面上開起來勇敢、高尚、足智多謀的人物形象,實則為自私、貪生怕死的的人物表現出來。塞繆爾.理查遜的《克羅麗莎.哈洛》(ClarissaHarlowe)中女主人公克羅麗莎的情人洛夫萊斯(Lovelace)與loveless(沒有愛情)諧音,是個專門勾引婦女、荒無度的色狼,他幫助克羅麗莎出逃并非出于愛情而是為了一己之欲。

4.結語

第4篇

【關鍵詞】小學英語 口語教學 探索

口頭交際活動的特點是它通常有兩個或更多的參與者,各人按自己的交際目的和愿望不斷變換著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與筆頭交際相比,說話的事前準備較少,語句較短,反饋比較快。“針對這些特點,口語教學要注重在教室里創造一種近似于真實生活的語言交際模式,氣氛輕松,語言不必太正規,不需預先排練,話語交接自然,具有真正‘新’的信息交流。”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改變 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小學英語教學的關鍵。小學英語師資缺乏是制約小學英語教學的瓶頸。因此,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關鍵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水平。分析小學師資隊伍現狀,總結小學英語課程開設的實踐,我認為立足于現有師資力量的培養、提高,不是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邊教邊學,在實踐中打造小學英語教師隊伍,才是解決 小學英語課程師資問題的有效方法。

(二)學校要重視小學的英語教學工作。學校要根據學生實際,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為英語教學創造良好的環境,特別要重視學生發音準確性的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簡單英語知識,為以后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師要根據 小學生的特點認真研究和實施教學方法。

1、教師不僅讓學生背單詞、學音標、記語法,還要讓學生多聽、多說、多玩、多演,在活動中接觸語言信息。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把每一課導演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時而朗讀,時而重述,時而提問,創造語言情境,啟發學生思維,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從而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營造語言環境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起英文名

給學生起一個通俗易懂,而又別致的英文名字。可根據學生自己名字的特色起,例如:名字中有叫‘月’的女生起名叫‘Moon’;名字有‘雪’的女生起名叫‘Snow’ ;還可根據諧音起名,例如:有‘婕’的女生可叫‘jesse’;有‘濤’的男生可叫‘Thomas’或‘Tom’。這些名字對于小學生很有新鮮感,所以從一個名字就很有可能引起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而不再排斥。老師可讓學生每人只做一張寫有自己英文名字的卡片,上課前擺放在桌子上,上課時老師叫學生,學生叫學生都只叫其英文名字,這樣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常用的英文人名的讀法和寫法,同時也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

(2)堅持值日生報告制度或小演講

堅持值日生報告制度或小演講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了均等的開口說英語的機會。盡管開始時學生要在課前作充分的準備,甚至查閱資料、書寫材料,背誦等。但準備過程中學生也能復習或運用到所學過的知識。每個學生鍛煉口語都是先從背誦開始的,然后逐漸積累句子,有了一定的單詞量和語法結構知識,或是所背句子熟練后,才能從‘背’變成“說”。

(3)視聽模擬口語練習 培養語感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模擬表演創設的情境,往往受時空限制無法全部做到。而 小學設備落后,在這種情況下,可運用錄音手段來移植情景,形象生動地再現有關對話的時空。例如:下雨的情境課堂上難以再現,又無多媒體設備來展示圖片或錄像,老師可讓學生聽預先錄下的下雨聲,打雷聲,也可展示預先畫好的有關下雨的圖片(在有限的設備資料情況下,可取得美術老師的幫助),讓學生先體會下雨的情境,再學習有關下雨的對話內容,這樣學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覺主動學習,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在相互評價中體現自我。

(4)唱英文歌,形成輕松愉快的氣氛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注意力易分散,唯有對感興趣的東西才會集中注意并能持久。不少小學英語學習內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達,這有助于激發興趣和分散難點。學生在唱歌時,隨著旋律的起伏變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滿足的同時,產生興奮情緒。凡是教材上有的歌曲我們都學唱,學生在沒有掌握多少英語的情況下,就能唱出一句句有難度的英語歌,這無疑給學生增添了無限樂趣和成就感,增強了求知欲。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融音樂與英語為一體,能幫助學生理解對話,表現情景內容,創設有聲語言環境,使學生自然投入。在唱歌過程中,可以根據歌曲內容進行問答或分角色對話,體現歌曲中的交際情景。唱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增強記憶力。讓學生從機械、呆板、單調、緊張的學習環境中解脫出來,消除學習疲勞,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可以說唱歌也是在課堂上不可缺少的“調和劑”和“興奮劑”。

(5)看圖說話提高口語能力

第5篇

姓名的文化內涵

姓名植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中,反映了人們不同的文化理念、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名可以反映不同的社會文化。英漢姓名的區別主要是姓與名的順序不同。漢語的姓名是姓在前而名字在后。“姓”代表祖宗和家族,“名”是對某個人的專門稱呼。姓氏大而名字小,姓氏重而名字輕(包惠南、包昂,2004),這其中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一向注重群體與家族,“祖宗”、“家族”有著至高的地位,“祖宗”、“家族”的利益往往大于個人的利益。在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姓”必然居于“名”之前,以顯示其更重要的地位。就文化模式而言,中國人更強調集體觀念,而英美人,尤其是美國人則更具自我意識、更注重自我(胡文仲,1988)。正因如此,西方人“重名輕姓”的姓名文化觀念也就不難理解了。另一方面,漢語與英語也有一些共同的姓名文化觀念。二者往往都會選擇具有明顯陽剛特征的名字來命名男性,用能夠彰顯柔美特性的詞來命名女性。例如在漢語中,男性常以“陽”、“剛”、“強”等為名;而“珍”、“淑”、“潔”等字,常被用作女性名字。在英語中,男性的名字會選擇諸如 Alexander 亞歷山大,意為人類的慰藉;Andrew安德魯,意為剛強;Walter沃爾特,指強有力的統治者。女性名字中,如Nancy意味著“高雅”,Jenny象征“文靜”。在現實社會交際中,當這些寓意美好、涵義豐富、體現性別的字出現在姓名中時,人們很容易辨別出名字使用者的性別。

中英姓名的翻譯策略

(1)音譯

音譯即根據姓名本身的讀音直接進行翻譯的方式。這種方法最方便、最直接,使用也最廣泛。但是,由于中英兩種語言系統的特點,在進行音譯時,必須注意音調問題。中文中一個音有四個聲調,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聲調來區別字形;英語中沒有音調,所以中譯英時沒有辦法體現聲調差異(余永年,2000)。例如,王晶和王靜音譯到英語中都是Wang Jing,外國人就會以為兩人擁有同一個名字。盡管音譯只能保證姓名的表征,但卻最能保證異國情調的“原汁原味”。

(2)意譯

意譯指的是根據姓名的內涵來翻譯的方法。文學翻譯常常采用這種方法。因為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會給某個角色的名字賦予某種寓意,一看名字,讀者便可以看出這個人物的身份、性格,甚至命運。有學者將《紅樓夢》中的意境幽遠的名字進行了意譯處理:林黛玉—Black Jade,賈寶玉—Magic Jade,薛寶釵—Precious Hairpin,王熙鳳—Phoeni(x黃新渠,1996)。吳世良先生在翻譯Spring Moon 時,也采用意譯:AugustWind—長風,BoldTalent—秉毅,Enduring Promise—允堅,Dummy—啞巴。這種方法更能譯出原文的意境和效果(尚新,2004)。

(3)音譯與意譯相結合

中外語言差異往往會導致文化缺失,而這種缺失很難通過單純的音譯來彌合,而單純采用意義必然會破壞其最初的形式。因此音意譯相結合成了折中的翻譯方法。以時下非常流行的《哈利波特》為例,其中哈利波特的老師“Sirius Black”就被翻譯為“小天狼星布萊克”,體現了音意譯相結合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東西方文化交流不斷深入。讀者對西方語言的了解與掌握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音譯意譯相結合的人名翻譯法能更好地傳遞原語的信息文化,成了一種新的翻譯趨勢。

(4)補譯

第6篇

1、艾米麗英文名字:Emily。

2、艾米麗為女子名,含義來源于古代英語,意思是對手(rival)。

3、Emily is a feminine name derived from the Roman feminine name Aemilia. The Latin name Aemilia in turn may derive from the Latin word aemulus (or from the same root as aemulus), meaning rival, but this may be a folk etymology.——維基百科。

艾米莉是從羅馬女性化的名字艾米麗亞得出一個女性化的名字。反過來拉丁名艾米麗亞可能源于拉丁詞aemulus(或同根為aemulus),意思是“對手”,但是這可能是一個民間詞源。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關鍵詞:中西方;稱謂;差異;跨文化比較

稱謂語運用的得體與否,關系著交際的成功與否,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稱謂語的特點和正確的使用方法。以便更順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際。中西方兩種文化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稱謂系統,主要體現在社會稱謂,親屬稱謂上。本文將以這兩種稱謂為中心,探析這兩種稱謂的差異以避免交際禁忌和不必要的誤會,從而使跨文化交際順利的進行。

一、中西方稱謂語的總體差異

(一)中國人的非對等稱呼

中國人習慣于非對等稱呼,究其原因是中國人受傳統文化中儒家觀念和宗法等級觀念影響。中國人在“男女之別”、“長幼之別”等儒家觀念教化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觀念的影響下形成森嚴的等級觀念。中國人非對等的稱呼方式最明顯的體現在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稱呼要用敬稱上。如:職員給經理寫信,開頭要稱呼:“X經理:您好!”;兒子給年邁的父親寫信“父親:您老最近身體可好?”反過來,經理可以直呼職員的名字。父親可以直呼兒子的名字或昵稱,不用使用敬稱“您”。“您”往往表示對長輩或上級的尊敬,這種非對等稱呼在日常中國人的親屬稱呼和社會稱呼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二)西方人的對等稱呼

西方人的對等稱呼源于西方宗教文化和西方人對于法律的崇尚。西方普遍信奉基督教,倡導通過救贖解放個人和自由,尤其是倡導人人平等觀念。西方法律觀念更是體現著人人平等觀念,強調個人的人權。如:在美國晚輩或者下級可以直接稱呼長輩或上級的名字以表示親昵。如:小孫子Jim直接稱呼爺爺Mark的名字:“Jim:Mark,can you give me one doller to buy a bag of chocolate?” “Mark:Ok,honey!But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at first.”這種晚輩直呼其名表示親呢的現象,在中國出現可能被視為對長輩的不尊敬。甚至在美國奧巴馬探訪幼兒園小孩子都可以直呼奧巴馬的名字,以表示親近。這種現象在美國很常見,但在中國幾乎不能發生。

二、中西方親屬稱謂語差異的比較

(一)中國人的親屬稱謂

中國人的親屬稱謂系統復雜且帶有明確性。中國的稱謂分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而且親屬稱謂的每個年齡段上劃分的很明確。如:父親、母親;侄子、侄女;等。可以看出每個親屬都由固定且唯一的稱謂語,辨別十分明確。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嬸”、“周大伯”之類。此外,中國人還有兩個很特殊的稱謂現象:中國人在社會交際中,會向和自己沒有親屬關系的陌生人使用親屬稱謂以進行順利的語言交際。如:在社會交往中,乘車讓座時會對陌生的老人說:阿姨/叔叔、大爺/大娘您坐。另一個特殊現象是親屬轉稱現象。中國的夫妻間會稱呼對方:孩兒他爸/孩兒他媽;親人間也可運用,孩兒他姥爺、孩兒他舅舅等。

(二)西方人的親屬稱謂語

西方的親屬稱謂語中沒有父系和母系之分,也沒有長幼之分。體現了西方人的平等觀念。此外,西方人的親屬稱謂語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例如:Grandfather / Grandmother既可以表示爺爺/奶奶,也可以表示外公/外婆。尤其是Cousin既表示堂兄弟姐妹,也表示表兄弟姐妹。這都體現了西方的親屬稱謂的多義性和模糊性。

用英語稱呼男人或是女人時,一般是直呼其名。特例是稱父母為Dad,Mom,Mum,Mother等,稱祖父母為Grandpa,Grandma等,有時稱年長的親戚為Aunt Mary或Uncle Jim。就連對這種親屬關系,美國人也傾向于用名字相稱,不用表示親屬關系的詞語。

三、中西方社交稱謂語的差異

(一)中國人的社交稱謂語

社會稱謂反映了交際各方的交際關系、社會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所以歷來就特別重視社交稱謂。如:中國古人謙稱自己為“在下”,敬稱他人為“仁兄”。古代人對于交友也有很多稱謂,如“布衣之交”、“刎頸之交”等。建國后中國人習慣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地稱呼陌生人為“同志”,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實施,“同志”則較多地被使用在年齡稍長的人群進行社會稱謂交際,而稱呼年輕的陌生人為“小姐/先生”或“美女/帥哥”。中國人還習慣于用“姓+職業/頭銜”稱呼陌生人、上級等。如:孫局長、劉大夫等。中國人對于熟人、老朋友或同事之間的交際稱謂,會用“老+姓”的方式去稱呼表示親近。如“老張”等。而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習慣使用“小+姓”。如“小李”。此外,原來“師傅”只用來稱呼老手藝人、工人、廚師、汽車司機等。現在卻成了一種很普遍的稱呼,不問職業,不分男女,都可以稱“師傅”。而對某一領域有資歷但不一定從事教育行業的人,也會敬稱為“姓+老師”如“范老師”等。

(二)西方的社交稱謂語

西方社會重視人權,講究人人平等。西方人在社會交際中不分年齡差別或職稱級別都可以直呼其名,如“Tom”。西方人還常用“Mr./Ms.+姓”方式去稱呼。如稱呼自己的老師“Mr. Bond/Ms.Elizabeth”。西方人還可以用職稱或學歷稱呼他人,如“Doctor.Lee”。西方人社交時對于陌生人可以用“Sir/Madam”去稱呼對方以表示尊敬。

但近年來,許多講英語的西方人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Michael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年齡相近或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這樣稱呼。

四、中西方稱謂語的禁忌和偏誤

西方人很忌諱“老+姓”的稱呼方式,但在中國用“老+姓/姓+老”表示親近尊敬。如“老高、劉老”。西方人“老”代表體弱多病,社會地位下降,不受人重視。所以和西方人進行交際時要避免用“老”這個字去稱呼西方人。

對軍官的稱呼在漢英兩種語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漢語中用姓加職務,如“陳司令”、“郝團長”等。在英語中只用姓加軍銜不加職務,如可說 Captain Johnson(約翰遜上尉),卻不說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約翰遜連長)。漢語作品譯成英語時常將某些稱呼直譯成英語詞,如把“爺爺”譯成Grandpa,實際上不完全對應。有些人用英語寫中國的事情時,用這些稱呼使文字帶有中國色彩,這是無可非議的。不過,有些稱呼使人為難。如何稱呼教師,是直接叫Teacher 還是叫Teacher Zhang?這兩種叫法都不符合英語習慣。如果讓中小學生就按英語習慣,稱教師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楊太太)或 Miss Fei(費小姐),中國人又覺得有些刺耳。把“叔叔”譯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譯成Uncle Policeman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國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國人民”;第二,在西方,軍隊和警察與人民的關系不像在中國這樣親密,不明白為什么要稱他們為“叔叔”。

通過對比我們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稱謂語的差異、禁忌和偏誤,從而減少跨文化交際中所產生的困惑和誤解,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懷,博采眾長的文化視野將助我們搭起一條通向國際的友好橋梁,使中國文化更好的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也使我們更加了解西方文明。(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梁萍.中西方稱呼語的模糊性差異對比分析[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院報 2011.12

第8篇

關鍵詞: 中西稱謂語 文化 差異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稱謂”是指“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由于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民俗語言學家曲彥斌則認為,“稱謂”是“習俗禮制與語言的結合體,是關于人際之間用作叫法、稱呼的語言習俗”。稱謂是完整的語義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僅可以表達說者對聽者的感情,而且可以起到在他們之間建立特定社會關系的作用。稱謂可以分為兩種: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每一種語言的稱謂因為受到民族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制約,都有其復雜的系統和規則。因此,了解漢英稱謂的差異及差異背后的社會文化根源有助于我們從語用對等的層面正確地翻譯并使用稱謂語。

一、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系的名稱,是基于血親姻親基礎上的親屬之間相互稱呼的名稱叫法。各個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員關系的親屬稱謂系統。英語的親屬稱謂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漢語親屬稱謂是標明漢民族血緣、婚姻關系的語言符號,既豐富又復雜且繁復多樣。漢語要區分血親姻親,如伯父、姨母和伯母、姨父;區分父系母系,如姑媽、堂兄和姨媽、表兄等。而英語的親屬稱謂就簡單得多,僅用幾個詞就能全部涵蓋,如grandparent,brother,sister,uncle,aunt,尤其是cousin一詞身兼數職,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沒有血親姻親的區分,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全部用這一個詞表達。

此外,在漢語中還存在著大量的親屬稱謂語的泛化現象,即用親屬稱謂語稱呼非親屬成員。無論是街坊鄰居、朋友熟人還是素不相識的路人,人們均按性別、年齡稱呼對方為奶奶、大叔、大娘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表示親密和尊敬,即將非親屬成員納入親屬關系網以表達親近之意,因而在選擇稱謂時根據被稱呼對象的特點盡可能地選擇親屬稱謂系統中關系最親近的稱謂語。這也符合漢民族注重血親的倫理觀念和“天下一家親”的宗族社會的影響,而這一現象在英語民族中是極為罕見的。英語民族血統觀念淡薄,親屬稱謂語的泛化是和強調個人獨立性的民族特性相悖的。

二、社會稱謂

社會稱謂是指作為一定的社會群體或一定的社會組織的人在互相交際時按對方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所使用的一切稱呼方略和規則。社會稱謂系統具有開放性和隱蔽性,其選擇機制較為靈活。一方面,被稱謂者的社會地位是公開的,在一個人身上有時可能同時存在著幾種社會稱謂;另一方面,這些社會稱謂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有時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它反映一定的社會集團規范,包括地位規范和結合規范兩個方面。前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角色關系和權勢關系,后者體現人與人之間的親疏和遠近。我們生活在各自民族的國度里,生活在各自獨立的社會中,它有異于其他民族和社會,但又與其他民族和社會保持各種各樣的聯系,這就導致了中西社會稱謂存在著同一性與差異性。但總的說來,異遠大于同。這種區別的大小與語言文化差異的大小相一致。中西語言文化背景差異愈大,社會稱謂的區別也愈大;中西社會結構的差異愈大,社會稱謂的差異也愈大。

(一)姓名稱謂

漢語中姓名稱謂多用于同輩人之間或上對下的關系中,如李明、王正等;親朋間稱呼用昵稱,如小明、阿正等;除戀人或至親外不會用單字,如明、正等。而且交際雙方稱呼對方姓名常與其他稱謂形式疊加使用。稱呼不同,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熟悉程度。在英語中,姓名稱謂用得最普遍的是用名字稱呼,是彼此熟悉關系密切的表示。英語的姓名稱謂是整個稱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名相稱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年齡相近的人以名相稱,孩子也可稱年長的人的名字,甚至人們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在大學里,學生直呼教師或教授的名字,也不會讓人覺得不禮貌。但是在某些特別正式的場合,要避免以名相稱,如對州長、外交官等。英語國家的教名還有多種昵稱或愛稱形式。用昵稱表明雙方一種更親密的關系,多用于父母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親朋好友之間,如稱教名為James的男孩為Jim,稱名字叫Elizabeth的女孩為Bess。在某些場合人們稱呼對方的姓氏或姓名全名,如上司對下級、軍官對士兵、中小學教師對學生等。英語中沒有“稱謂詞+名”這種稱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稱為“Mr.John”。英語中對長輩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漢語中則不可。

(二)職業稱謂

職業稱謂指按人們所從事的職業對他們進行稱呼。在漢語中,警察、護士、醫生、服務員、老師等都可用作稱謂,如稱呼別人為警察叔叔、護士同志、服務員等。漢語中最常用的職業稱謂有師傅、大夫和老師,但在實際應用中,它們的含義已經超出了原本的職業含義,成為一種普遍的尊稱。英語也有職業稱謂,常見的有大夫或醫生、教師等,但稱呼時要加上姓氏或姓名,如Dr.King。

(三)泛稱稱謂

泛稱指通用于社會上各界人士,不分職業、職務甚至不分年齡的一種稱呼,在社交中起著重要作用。先生、小姐、太太、夫人、女士、同志是漢語中常見的通稱。英語中也有不少泛稱,Sir和Madam是一組對應的通稱,帶有敬意,它們一般不與姓氏連用。Sir是男性通稱,可用來稱呼上級、長輩、警察、老師等。Madam是對陌生女性的稱呼,商店店員常對女顧客這樣稱呼。Mr.和Mrs.是另一組相對應的帶有敬意的通稱,稱呼時一般在其后加上對方的姓氏或姓名全稱。Miss是對未婚女性的稱呼,語氣較正式,通常稱呼時后面加上對方的姓氏或姓名。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女性通稱,由Mrs.和Miss合成而來,可以稱呼已婚及未婚的女性。使用時后面要加上婦女本人的姓氏或姓名。

(四)人稱稱謂

人稱稱謂語中主要使用第二人稱。漢語第二人稱單數有“你”和“您”之分。“你”是普通稱呼,多用于平輩之間、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老師對學生等。“您”是敬稱,用于對對方表示尊敬或禮貌,可用于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服務人員對顧客等。漢語第二人稱的復數是“你們”,但不能說“您們”,而說“您幾位”。英語中,第二人稱是“you”,既可用作單數,也可用作復數。

三、結語

綜上所述,英漢兩種稱謂語存在這很大的不同,前者簡單而籠統,后者卻豐富、復雜而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兩者不存在對等性。稱謂語常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彼此理解上的困難,因為不是所有稱謂都能在兩種語言中找到令人滿意的對應詞。英漢稱謂的差異,不僅是語言上的差異,更是文化上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的互相沖突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我們回避這種文化差異的存在,以自我民族文化傳統為中心,就會造成交際的障礙或失敗。當然,不同的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了解自己,學會文化適應,以達到交際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曲彥斌.中國民俗語言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2]王麗.從“親屬稱謂語及其外化”看中西文化.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7.

[3]李萬敬.從稱謂語看中西文化差異.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4.

[4]梁真惠.漢英稱謂的差異及其翻譯.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4.2.

第9篇

    logo設計分享到: 本站編輯:admin 日期: 2010-05-09 19:38 點擊:次

    很早就有一種強烈的感受想對老中的洋名情節發表點感想,無奈在北美謀生計太忙碌,中

    文打字太慢,老丁又太懶,就沒有動手。前幾天參加了一個老中的聚會,在美國也叫party,又感覺到肚子里這股人身之氣在轉動,今天就打出點兒時間來把這個屁放出來。

    現在咱們國內國外的老中都愛弄個英文名字叫一叫,人在公司上班,英語是工作語言,咱

    們這兩個字三個字的中文名字按拼音翻成了英文有時候連老中自己都叫不清楚,而且按洋

    人的習慣名前姓后,有不少中文名字叫出來也不好聽,比如叫朱達飛的,叫任布實的,叫

    門大鋼的……,還有一個哥們叫肖小雄的,把縮寫寫出來人家還以為他是拍***的呢。

    怎么辦呢?起個洋名字吧,誰讓咱們中國早年衰落讓英語橫霸世界的呢,洋名字同事叫著

    方便,自己也用不著老往更正別人,沒什么不好,老丁也弄了一個。可老丁總覺得這是個

    無奈之舉,讓人逼得沒法子了,秀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個頭。但是幾次老中聚會下來,再

    看看國內的青春言情連續劇,才忽然感到老丁這種觀點在老中圈子里實際上是個異數,真

    是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李鴻章不是說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嗎?怎么現在本末

    顛倒了?

    先說老丁一到party上大家都做自我先容,Linda,Michael,David,Jennifer……。一大堆,輪到老丁了,老丁自報陳老丁,就有人追著問你英

    文名字是什么,老丁心想都是老中又不是中文音發不出來中文字記不住,干嘛老對英文名

    字感。無奈不想駁人家面子,就說了英文名字,然后還補充了一句老中在一起互稱中

    文原配名字多好,可后面這句話是沒人理呀,一晚上沒人管我叫老丁,全稱呼我洋名。二

    三十人的聚會出了兩個MichaelJiang,三個LindaLi,然后還得

    用中文解釋一個姓蔣一個姓江,一個姓李一個姓厲還有一個姓黎,繞了這么大個國際圈子

    最后權威的注釋還得回到中文上,躲躲躲躲的干什么,躲也得躲得過往呀。

    以前老中聚在一起話題出不了三個,1.股票,2.屋子,3.孩子在哪兒學鋼琴,現在

    又多了第四個,給孩子起個什么英文名字。以前咱們的爸媽給咱們起名的時候絞盡腦汁想

    找那跟別人不重名的,現在好了,您找往吧,百家姓說是有一百個,可您連自己的姓帶您

    四周來往的朋友加在一塊兒,要是能數出二十五個來,那算您朋友多交際廣,再往英文里

    那么一翻,江蔣除以二,李歷黎除以三,也就剩不下十來個了。英文名字常用的也就那么

    男的十幾二十來個,女的十幾二十來個,十五的平方是225,咱們就排列組合吧。咱們

    老中有時候挺逗的,又不想跟別人重名又怕起怪名,互相之間打聽別人起什么名字,然后

    就開始念道,這個太通俗,那個太常見,好不輕易聞聲一個沒見過的,就眉頭一皺,做懷

    疑狀反問一句,“喲,有那么個名字嗎?”最后還是出不了那么個圈子,就跟老中買車是

    的,基本上是集中在TOYOTA CAMRY和HONDA ACCORD里,別的車

    也看過也考慮過,也試開過,等該掏錢的時候……,不信你看看你家開的什么車,再上華

    人超市停車場往看看。還有見過一對夫妻帶著小孩往餐館吃飯嗎?老婆讓老公點菜,老公

    說吃燒茄子,老婆一臉不屑地說吃它干嘛我在家也能做,老公又說那咱們吃西紅柿炒雞蛋

    ,老婆小綠豆眼一瞪說花錢上飯館吃西紅柿炒雞蛋你有病吧。老公說那你說吃什么吧,接

    下往就是沉默,長久的沉默,為什么呢?由于老婆她自己也不知道她自己想吃什么。

    開完party過了幾天有個在party上熟悉的老兄給我打電話,張口自報家名,我

    是Charles,老丁反應有點遲鈍沒反應過來,你是Charles Who啊?他

    說,“對,我是Charles Hu,” 我說“我忙著呢,別老跟我打岔,再問你一

    遍,你是Charles Who?”他說“老丁,我找你有急事,我也跟你再說一遍,

    我是Charles Hu。”我說“Who is Hu?”,他說“Hu is W

    ho!”………。

    最逗的是老丁的一個多年不見的老同學,他和他老婆都是我大學同學,有回老丁出差途經

    他們住的地方往看看他們,迷了點小路,兩個小時的路開了四個鐘頭,一按門鈴,老同學

    急迎出來,“哎呀,怎么開了那么久,沾泥佛早就把飯做好了。”

    我說:“老兄你這幾年不見你過得不錯呀,家里還雇人給你做飯啦。”

    朋友說:“什么雇人做飯呀,是我老婆。”

    老丁更犯暈了:“你連老婆都換啦?”

    朋友說:“我哪有那福氣呀,還是原配苦菜花。”

    老丁一聽明白啦,心說:兄弟啊,你真是老太太睡搖籃,跟我裝孫子呀。咱們哥們這么些

    年了,你老婆也是我同學,跟你結婚前還跟老丁擠過眉弄過眼,苦菜花叫了多少年了,雖

    說你這兩年你是股票升值,開上奔馳,苦菜花不想叫了,那叫甜菜頭也行,你跟我還沾哪

    門子泥佛呀?

    更了不得的是,我哥們引我進門時朝廚房喊了一嗓子,布滿天津味兒的,“Honey,

    老丁到了。”我的媽耶,這哈泥喊的,跟高英培是的,老丁牙都差點兒沒倒了。

    說完國外該說說國內的了,老丁這幾年經常回國,在美國也老看中心四臺的連續劇,陳道

    明,孫海英,孫紅雷演的那是沒的說,還有一些仿臺派,仿韓派,仿日派的言情生活片就

    看著有點兒葛了,女孩子們都漂漂亮亮的乖乖的真有女人味,男孩子們也都瀟瀟灑灑的乖

    乖的也真有女人味,把小頭做成雞窩狀,再染成屎黃色,跟朋友自我解釋曰我叫雞蜜,我

    叫湯蜜,這名字一叫出來馬上就跟一般老百姓不一樣,酷啊,帥啊,洋氣啊……。還老學

    得乖乖的樣子,叫Jimmy,不叫James,叫Tommy,不叫Thomas,不

    是老說中心臺節目都得審查嗎?這小雞蜜小鴨蜜的粉墨登場怎么沒人管呢?看樣子趙安是

    真給抓起來了。也不知道趙安有沒有英文名字,沒有得起一個,要不然人家把他當女的了

    ……。.電影《手機》大家都看過吧?徐帆教育電視臺主持人明明自己是北方人不要老學

    臺普,看這言情片里全是學臺普的,你說你是個受黨教育多年的大陸人,你又不是個鸚鵡

    你主人把你的舌頭給剪短了,你沒事兒老費勁模擬臺灣普通話干嘛?瞧丫一幫傻波依甜哥

    哥蜜姐姐們舔著張臭臉一張口就是:

    “嗨,我是白領是小資,我的名字叫James.”

    “嗨,我辦公在寫字樓,我的名字叫作Joe。”

    “嗨,我在外企掃掃地,我的名字叫Julie。”

    “嗨,我在酒店當大廚,我的名叫Andrew。”

    “嗨,我是街上小流氓,我的名字叫作John。”

    “嗨,我在歌廳當三陪,我的名字叫作Faye。”

    “嗨,我是一個小忘八,見面請你叫我Ken。”

    “嗨,我給總裁當小蜜,總裁管我叫Honey。”

    “哇,今天的大便當好好吃渥,娃賽我好enjoy渥…”

    老丁一聽渾身汗毛孔都豎起來了,以后吃餃子不用沾醋了,讓你們站在旁邊報報名就夠了

    。

    行了,不開玩笑了,說正經的吧,老丁要勸勸你們,脖子上掛個聽診器不能代表你就是醫

第10篇

作橐幻龐镅裕英語承載著作為語言的所有功能。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英語課程,是讓學生接受這門語言學習的一個關鍵期。一旦錯過了學習的關鍵期,要想將英語學好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將要比此前多很多。因此,作為老師、家長,我們都要重視小學時期英語課程的學習。盡管英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縱觀當前英語學習所呈現出來的檢測形式卻讓我們感到遺憾,各級、各類的考試層出不窮,但這些考試大都是以筆試為主,聽力為輔,而作為語言最需要的口語表達卻找不到展示的舞臺。英語教學進行了十多年,學生畢業后不會說英語的現狀可以說是持續了很多年。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能力呢?怎樣讓學生會說英語呢?經過多年的思考與實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嘗試。

一、英語教學要讓學生“想”說

欲望的表達需要恰當的時機。英語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想”說,教師的引導非常關鍵。作為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在英語課堂上,只有用英語進行表達才算是在上英語課,在學習英語。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從最基礎和最簡單的英語表達開始,引導學生將英語說出來。學生初接觸英語之時,作為老師,我們就要讓學生進入到英語學習的氛圍中,比如幫助每一位同學取一個富含深意的英文名字。比如,幫學生取名為Cary,我們就要告訴他,這是個適合電影明星的名字,溫和、友善、無憂無慮。比如取名為Megan,就告訴學生,以此為名的人給大家的印象是個像小精靈般的女孩,她可愛、充滿朝氣、輕快靈活、愛笑。取名為Amy,則要告訴學生Amy是個玲瓏、纖細的女孩,安靜、沉著、有文化素養。學生有了一個富有深意的英文名字,從此以后,學生在英語課上的發言及表演都用英文名字來相互稱呼,親切而自然。這樣,學生就漸漸習慣了用英語交流。為了讓學生“想”說英語的欲望得到持續,老師還要學會推波助瀾。比如,在課下與學生見面時,要主動叫他們的英語名字,向他們打招呼:“Hello!Megan,How are you!”“Good afternoon!Cary!”教師也要鼓勵和要求學生,在見到老師或者同班同學時,要主動叫他們的英語名字。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就能消除學生的膽怯心理,為學生提供開口說英語的機會。

二、英語教學要讓學生“大膽”說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想”說了,但是害怕說錯,說不好。這時,老師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說。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先模仿課本對話“大膽”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模仿課本上的英語對話,并且試著將自己模仿的對話進行錄音,然后對照錄音進行比較,發現不到位之處即可及時糾正。初開始是自己錄音,學生有進步了就可以讓學生相互錄音,相互糾錯。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大膽”說。教師在課堂上和課外活動中,要積極創設相應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實踐“大膽”說的機會。情境的創設應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有話可說。口語交際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式其實有很多,如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有關情景的圖畫、制作必要的道具、錄像節目、語言描述和表演等。無論哪種方式都要為學生“大膽”說提供積極而良好的內在和外在環境。

三、英語教學要讓學生“愿意”說

學生的學習只要由被動轉為主動,一切難題都將迎刃而解。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愛唱愛跳,英語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予以充分利用。比如,教師可以在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歌曲的作用。英文歌曲旋律優美,有獨特的魅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充分利用英語歌曲“唱”的趣味性,讓“唱”成為學生開口說英語的一個切入點,引導學生“愿意”說。例如,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英文歌曲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請學生將歌詞中的“yellow”換成“blue,red,purple,black”等表示顏色的單詞,然后讓學生緊跟旋律進行歌唱。學生爭先恐后,積極主動,自覺自愿,在說唱的過程中輕松地掌握了各種顏色的單詞。為了讓學生“愿”說英語,教師要利用好教材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情景模擬練習,或自編對話。還可以讓學生扮演教師、爸爸、媽媽、同學等表演買東西、道別、借學習用品等,以2至3人為一組,每次讓幾組學生上臺表演,鼓勵學生積極表達。

四、英語教學要讓學生“多”說

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關鍵在于一個“勤”字,英語教學中要讓學生會說英語,就要鼓勵學生“多”說。“多”說就要盡可能地進行多種形式的口語練習,如交談、復述、口頭造句、情境表演、看圖說話、仿編詩歌、故事接龍等,逐漸地向說“好”過渡。在英語教學中,要使學生在課堂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就要打破單一、拘謹的師生對話,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課外、走進生活,把生活搬進課堂,在課堂上再現生活情景,把課堂還原為學生的生活空間,使學生有話可說。學生通過課堂上的練習,課后的鞏固,老師的鼓勵,同伴的協助,只要堅持開口說,有機會就能去說,說英語的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總之,通過課堂教學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說”英語的重要性,但是期待在課堂上的“說”就讓學生學到一口流利的英語是不現實的。在教學中,教師只有盡可能多地創設“說”的情境,鋪設“說”的路徑,引導學生采用恰當的學習方式努力去開口“說”,才能為以后一口流利英語的表達打好基礎。

第11篇

關鍵詞: 電影片名翻譯 直譯 音譯 意譯 商業效益

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外國電影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娛樂生活與外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形中為不同文化之間架構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消費者第一關注的就是電影的片名。縱橫香港影壇十幾年的“大佬”向華勝在談到電影票房時說,影響影片票房的有因素,其中排在第一的是“片名”,所謂“名不震,錢不順”,可見影片名對于一部電影的重要性。

一、影響片名翻譯的幾個因素

1.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

受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孔子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中國文化屬于人文文化,重人倫,輕器物,重綜合歸納,對于語言,重暗示,主張慎言、戒言,片名傾向藝術性及美感,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西方文化屬于科學文化,重物質,輕人倫,熱衷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強調人性的獨立、人格的完整,描寫力求細微曲折,唯恐描寫不周,很多影片都以片中人物的名字命名,如Rebecca,Hamlet,Pygmalion,Lolita,The Slma and Louise,Ghost,Pocahotas等。

2.審美觀

中國傳統的美學以對稱為美,例如,中國的建筑、書法藝術,無不體現方正的對稱美。中國人偏愛對偶,講求正對、反對、詞類對應、句式對應等。喜用比喻、四字格等,如《倩女幽魂》、《男兒本色》、《臥虎藏龍》等。許多外來影片的漢語譯名也多采用四字結構,被賦予了濃郁的中國文化韻味,如《曲終人散》(The End of the Affair)、《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西方美學重寫實,文字重形合,盡管英文電影同樣很重視片名的音律美,如使用頭韻Rat Race,Beauty and Beast,等等,但從整體上說,英文電影片名大都客觀、直白,如Leon,Nanny McPhee,The Princess Diaries等。為考慮中國觀眾的審美觀念及語言習慣,曾風靡一時的英文電影Gone With the Wind,You’ve Got Mail,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Speed等分別翻譯成《亂世佳人》、《網落情緣》、《廊橋遺夢》、《生死時速》,迎合了觀眾的接受能力和審美情趣,開拓了市場銷路。

3.商業效益

電影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除了背負藝術之名外,還要面對市場、面對票房。一部電影想要拍得好,動則需花費上千萬的資金,電影的發行必須考慮到市場、消費者的心理,而消費者最先接觸的則是電影片名,片名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神作Inception,在網絡上曾被譯為《奠基》,反響平平。相比在香港上映時的譯名《潛行兇間》與臺灣的《全面啟動》,在內地上映時的譯名《盜夢空間》,不僅名字夠炫,而且充滿想象力,該片收獲4.5億元票房。

二、英語電影片名翻譯方法

嚴復先生于1898年首次提出“信、達、雅”,但“信、達、雅”并不是指形式上的完全一致。當外國語翻譯成本國語時,為了準確地表達思想,譯者不應當拘泥于與原文字面上相符或與詞匯上和句子上相符,而應當根據全文,包括原文的內容、思想傾向和風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考驗譯者的能力。近年來,多國別、多題材、多樣式的進口影片不少采用四字格,至多不超過五字,朗朗上口又好記。電影片名言簡意賅,但包含的信息量大,總攝全篇內容。引進片票房好不好,與片名的翻譯是否有眼球效應有一定關系。當今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主要有以下方法。

1.直譯法

直譯,簡單明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原汁原味”和“本來面目”,忠實傳達原片名的信息。如電影Gandhi《甘地》,Seven-year Itch《七年之癢》,Cold Mountain《冷山》,Rain Man《雨人》,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等。這些片名翻譯,既能被觀眾接受,又忠實于電影內容,再現原名信息,不失為片名翻譯佳作。直譯并非放之四海皆準,如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湯姆?漢克斯兩位影帝聯袂主演的犯罪大片Catch me if you can,是一部取材于真實案件的偵探片,但片名直譯得讓人不知所云,《有本事來抓我》、《有種你來抓我》,該片在大陸上映時甚至出現“來抓我啊如果你可以”這樣生硬的譯法。該片在香港上映時譯為《神鬼交鋒》,在臺灣上映時譯為《貓捉老鼠》,均有商業效應。《逍遙法外》是業內最常用也是最為觀眾接受的譯法。

2.音譯法

音譯是指用發音近似的漢字將外來語片名翻譯過來,這種用于譯音的漢字不再擁有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為了保持原片名的意義和風格,不少影片采用片中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發生地點作為片名,這類片名多采用音譯。如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Jane Eyre《簡?愛》,Elizabeth《伊麗莎白》,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加勒比海盜》,Pearl Harbor《珍珠港》,Titanic《泰坦尼克號》,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單》,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哈利波特與魔法石》,The Lord of the Rings《指環王》。

3.意譯法

意譯是指根據原片名的大意,尊重譯語的語言習慣,對其進行一定的延伸與修飾,不逐字逐句地翻譯。由于東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有些直譯的片名往往令人費解,因此為了使譯語觀眾能夠接受和理解,這類片名必須根據影片內容和原名進行意譯,不求其形,但求其神。經典譯片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Cleopatra《埃及艷后》。災難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在國內上映時,片名《后天》太簡單了,后譯為《末日浩劫》,光看名字,就賺足了觀眾的眼球,在全球席卷了五億多美元的票房。

4.直譯意譯并用

直譯法和意譯法的結合能保留原片名的元素,并增加一些抽象的內容,這種方法在翻譯引進片的時候被廣泛使用,因為它最忠實于原片,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電影《魂斷藍橋》,原名Waterloo Bridge,直譯為《滑鐵盧橋》,如果以這個名字上映,估計就會損失大批的觀眾。乍看名字,還以為是一部與拿破侖有關的戰爭片。事實上,Waterloo Bridge是一部凄美的愛情片,男女主人公在二戰期間相愛,男主人公羅伊參戰出征,女主人公瑪亞因戰爭和社會給她帶來種種不幸,再加之誤傳愛人羅伊的死訊,最后自絕于倫敦的滑鐵盧橋上。發行商為了避免觀眾由于地域差異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起迷惑,將影片譯為《斷橋殘夢》,后來編譯組在全國范圍內征名,一位女士寄去的“魂斷藍橋”,成為最終的中文片名。《魂斷藍橋》點明愛情主題,加之“魂斷”兩字,斷定是一部愛情悲劇。中國自古以來,傳頌著多少凄美的愛情故事,此譯名正符合中國的傳統美學,被賦予濃郁的中華文化韻味。據悉,該片登陸中國,反響異常熱烈,遠遠勝過它在本土所得到的追捧,很快掀起了一股《魂斷藍橋》的熱潮。當時國內的電影院在報紙上給這部電影大做廣告,打出了這樣的廣告標語:“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殘終天長恨!”可見,這部譯制片首先在片名上就贏得了觀眾的“心理市場”,實屬佳作。當然,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如Pretty Woman《風月俏佳人》,Speed《生死時速》,Ghost《人鬼情未了》,Sister Act《修女也瘋狂》,Taxi《的士速遞》,Home Alone《小鬼當家》,等等。

三、結語

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電影作為傳播的媒介,是普通觀眾了解各國文化的途徑之一。要想吸引觀眾走進影院消費,首先便要有亮眼的片名,譯者要對電影精雕細琢,尋求最佳的譯名。總之,片名翻譯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更應該順應潮流,結合實際,在很好地保留與傳遞原文文化內涵的同時,滿足中國觀眾的審美需求,迎合中國市場的需要,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張曉舸.東西方文化差異下的電影片名翻譯[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

[2]邴照宇.淺議當今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特性與方法[J].新西部,2009(4).

[3]王昌芹.歸化法與異化法在英文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應用[J].電影評介,2009(22).

第12篇

6

個小組,讓我們自主學習(其他的就不廢話了)。于是,我就榮幸地與下面幾位同學共個組:

小明——大名李明,看到這個名字,首先你一定會想到,是個男孩。哈哈,你錯了,小明實實在在是個女孩子,可別看她是個女孩子,可是她的性格猶如她的名字,很像是個男孩子,小明也經常說,她很想當個男孩呢。小明這個人,可謂真是多才多藝啊,什么寫毛筆字啊、畫畫啊,在班里都是一流的,如果你看了她的作品,你一定會豎起一根大拇指!小明是我們組的組長,這個組長,已經足足當了一個學期了,組里大大小小的事兒都歸她管、歸她做,唉,有了她,我這個組長可就清閑嘍。小明是個英語課代表,自然最突出的科目是英語,英語每次考試我幾乎都沒有超過她,這不,期末考試她的英語就是個

99

分,實在是厲害啊!

6+0

——看到這個別名,你應該感到挺奇怪的:這個別名好乖哦!其實啊,

6+0

大名劉佳玲,你難道不覺得她的名字的諧音挺想數學算式里頭的:

6+0

嗎?于是,她就光榮地有了這個別名。說起這個

6+0

,大家都是這樣形容她的:挺像黑社會里的大姐頭。可不是嘛,看她的外表:衣著啊言行啊,真的有點兒像那種黑社會里頭的,剛開學見到她的時候,還真有點害怕以后會被她欺負呢!我和小明都是這樣認為的。可不,

6+0

在納悶兒呢,因為她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這個形象,經常在追問我們:我到底哪點兒像大姐頭啦?

6+0

吶,這個問題,就留給你慢慢地深思去吧。

接下來的是:永恒——瞧瞧,這個名字,起得多好,一看就有很深刻的含義,我覺得班里就數他的名字最為經典了。永恒的性格,大家都認為他挺像個女孩子,說話也嬌滴滴的,上課回答問題總是很小聲,如果上語文課要他去主持,他就會說:“要我的命哎!”不過,男孩子總歸男孩子,永恒是我們組里的體育健將,跑步速度挺快,但就是怎么也超不過體育委員。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皮膚挺黑,害得也不知道是誰替他起了個稱號——永恒的黑,很搞笑。永恒的圓珠筆字、粉筆字都寫得很好,班里如果要出黑板報,或者要寫“一周主要工作”,老師都愛找他,他也許是我們班男生中寫的字最漂亮的吧!

尊尊——大名溫文尊,這個家伙,名字挺怪,額頭挺扁,嘴巴挺大,長得挺矮小。按我的話來說,他就是我們組的一只“蒼蠅”,可不,每天“嗡嗡地叫”,煩死人了。比如,這位尊尊大哥幾乎每天都要問:“組長啊,今天語文作業是什么?”“數學作業是什么?”“英語作業是什么?”,剛開始還覺得這孩子,還挺有責任心的,可是,尊尊大哥幾乎每天都這樣,不知不覺就有點煩了,于是我們就會不耐煩地回答他:“不知道!自己上課不認真聽

!

去問科代表!”尊尊同學啊,責任心可有點過頭嘍。尊尊同學還有個特點,就是挺愛說英語的,不過,他每天每天說來說去就是這幾句“

How are you? I'm very cold!

……”自然而然地,就使人很煩了,要不怎么稱得上是我們組的一個蒼蠅呢?

正正——大名葉勇正,名字起得挺好,勇敢、正直,不錯不錯。正正這個人不大愛說話,可是這個人可好呢,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于是我給他起了個稱號“老實鬼”,這個人確實挺老實的。此外,正正還有另外一個稱號,就是“蒙娜麗莎”,就是當時有一位同學不知怎么的,說他很像蒙娜麗莎,我們以前都沒注意到,乍一看,嘿!正正跟蒙娜麗莎長得真的有幾分像,于是從此,我們都是“麗莎”長,“麗莎”短地叫他,連老師也是,弄得他怪不好意思的。

誥誥——大名劉誥發,誥發告發,嘿嘿,這名字還挺有趣兒。誥誥同學是我們組里出了名的搗蛋鬼,上課不是在講話,就是在插老師的嘴,老師說一句他說一句,為此,我們組為他而扣了許多分。于是,我必須監督著他,讓他上課閉上嘴,監督著他,可是這個誥誥同學,屢次不改,上課還是總在講話,為此,這個學期我受了他的氣最多。不過,這個家伙平時也挺幽默,挺有趣的,有時候他的話也會使我們開懷大笑,誥誥同學,你真是讓我們又好氣又好笑啊!

接下來,就是“真的瘋”同學,看到這個別名還挺有趣,因為他大名曾德鋒,諧音挺想“真的瘋”,于是,他又榮幸地有了這個別名。不過這個“真的瘋”,可不單單是名字上的“瘋”,他的個人還真的有點像“瘋子”。比如說,你無論在哪里看到他,他總會綻放出陽光燦爛的笑臉,我們總是以為他肯定心情好,遇到開心的事兒了,可是不光一次,他幾乎每天都這樣,問他原因他也說:“呵呵,不知道。”害得我們把真的以為他“真的瘋了”。“真的瘋”同學,別的不行,但是上課時如果板書有誤,他總能找出那個錯別字,這個他是最在行的,如果哪個小組有錯別字被他找出來了,那么那個組就會扣分,我們組就有加分。害得其他組的同學都有點兒怕他了。“真的瘋”同學,可不是一般的細心啊!

再接下來,就是我們的達達同學,大名曾達,人高馬大,平時也不大愛說話,成績全班倒數第一,悲哀,為啥倒數第一的同學就在我們組啊!這個達達同學,上課也總是在說悄悄話,我們組也因為他而扣了不少分。這個達達同學,對我們組沒啥貢獻。上課總是在發呆,他的字是“天書”,沒人看得懂,作業也經常不完成,是“壞學生”的“榜樣”。達達同學啊,其實你只要稍微地努力、勤奮一些,就可以贏人啊!祝你能有所改變。

咦?我們組明明就有

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泊头市| 佳木斯市| 巫山县| 白河县| 江源县| 青阳县| 湖州市| 冷水江市| 大关县| 三门县| 玉林市| 疏勒县| 遂川县| 波密县| 三江| 台南市| 永和县| 中卫市| 秦安县| 隆林| 隆尧县| 武安市| 土默特右旗| 纳雍县| 措美县| 渝中区| 灵武市| 泸水县| 巫溪县| 高密市| 沾化县| 襄汾县| 若尔盖县| 修水县| 桐梓县| 定兴县| 霍州市| 利辛县| 康平县| 南木林县|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