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7: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程度,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文化程度 剖宮產 數據分析 聯系
生兒育女是育齡期婦女正常的一個生理現象,以前的傳統的生產分娩方式都是經陰道分娩,這種生產方式容易造成難產、新生兒死亡等等問題,為了有效的減少難產的發生,從上世紀90年代左右,剖腹產就開始在臨床上進行陸續使用[1]。剖宮產在臨床上的推廣使用,有效的減少了孕婦難產和新生兒的死亡的發生,隨著手術方式的日益成熟,剖腹產手術方式在我國的臨床上發展呈現爆發式增長的現象,目前在每年生產的婦女當中,使用剖腹產進行生產的人員就占60%左右。剖宮產高增長的形成可能也與計劃生育的實施有一定的間接關系,現對2009年-2013年生產的育齡期婦女進行問卷調查,對得到的結果進行如下的簡要綜述。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周邊社會2009年-2013年育齡期婦女,選取的婦女的年齡為19-38歲,均是住院生產。
1.2方法: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育齡期婦女進行問卷調查得到數據結果
2.結果
2.1學歷比例構成
2009年,大學及以上學歷150例,高中學歷50人,初中及以下學歷26人;2010年,大學及以上學歷133例,高中學歷11人,初中及以下學歷20人;2011年,大學及以上學歷152例,高中學歷33人,初中及以下學歷17人;2012年,大學及以上學歷168例,高中學歷32人,初中及以下學歷16人;2013年,大學及以上學歷203例,高中學歷36人,初中及以下學歷10人.
2.3數據統計
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婦女當中,2009年生產的育齡婦女有196例,選擇剖宮產手術的婦女有156例,占所有婦女當中的79.6%,其中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群有120例,占剖腹產婦女當中的76.9%;2010年生產的育齡婦女有165例,選擇剖宮產手術的婦女有110例,占所有婦女當中的66.7%,其中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群有133例,占剖腹產婦女當中的120.9%;2011年生產的育齡婦女有193例,選擇剖宮產手術的婦女有128例,占所有婦女當中的66.3%,其中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群有152例,占剖腹產婦女當中的118.8%;2012年生產的育齡婦女有216例,選擇剖宮產手術的婦女有152例,占所有婦女當中的70.4%,其中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群有168例,占剖腹產婦女當中的110.5%;2013年生產的育齡婦女有251例,選擇剖宮產手術的婦女有171例,占所有婦女當中的68.1%,其中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群有203例,占剖腹產婦女當中的118.7%,結果對比沒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使用剖腹產的產婦的比率雖然有輕微的上下波動,但整體比率也沒有大的明顯改變,在所有生產的人群當中大學以及以上學歷的產婦均占產婦中的60%以上,而進行剖腹產的產婦也占生產人群當中的60%以上,說明大部分高學歷的產婦選擇了剖腹產的手術生產方式,雖然沒有直接的數據支持,但高學歷的產婦選擇剖腹產的可能性比較高,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正性比關系,具體數據結果見下表一:
3.討論
剖腹產是一種可以有效規避產婦在分娩的過程當中難產的發生,但是由于產婦在分娩的時候對于生產疼痛的害怕,同時由于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生育年齡的延遲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產婦會選擇剖腹產。產婦的知識水平是影響產婦選擇分娩方式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不僅是在國內在國外也是同樣,高學歷、高收入的患者更加愿意選擇剖腹產,特別是在我國,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在每年生產的產婦當中初產婦占一大部分,產婦對于生產的疼痛有著本能的懼怕,特別是對初產婦而言,由于對生產缺乏經驗,生產的漫長疼痛時間,大部分的產婦都會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再加上對于新生兒的安全的考慮,同時對于剖宮產認識的局限性和期望值較高,大部分的產婦都會選擇剖宮產。
從上文的研究結果當中顯示,在進行調查的2009-2013年期間,我院周邊的的生育率沒有明顯的改變,而在生產時候選擇使用剖腹產的產婦的比率雖然有輕微的上下波動,但整體比率也沒有大的明顯改變,結果對比沒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在所有生產的人群當中大學以及以上學歷的產婦均占產婦中的60%以上,而進行剖腹產的產婦也占生產人群當中的60%以上,說明大部分高學歷的產婦選擇了剖腹產的手術生產方式,雖然沒有直接的數據支持,但高學歷的產婦選擇剖腹產的可能性比較高,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正性比關系。
總之,剖宮產是一種能夠有效避免難產的發生,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兒存活率的一種生產方式,固然它擁有優點存在,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雖然產婦在生產時可以有效的減少痛苦的發生,但手術麻醉消退之后,由于創口對患者造成的疼痛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無法自主的活動,同時剖腹產形成的傷口不僅會形成疤痕,影響美觀而且疤痕子宮對產婦以后的生產也會形成比較大的影響,所以產婦在選擇生產的方式時還是需要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考慮。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776-783.
【關鍵詞】自貢市;文化程度;急救知識;掌握
Objective: by investigating ZI Gong first aid knowledge to master in the residents of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s, which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argeted to carry out first aid training. Methods: the 1500 community residents to the city to adopt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o statistics of the questionnaire, using SPSS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analyze data. Results: the mastery of first aid knowledg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s, the residents of the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master is generally good, the residents of the low degree of cultural knowledge in a relatively poor.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different cultures targeted level to carry out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first aid to preach, strengthen emergency first aid training to enhance skills.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元素多元化,人們對衛生醫療的需求日益增長。近年來,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頻頻發生,一些意外傷害在所難免。時間就是生命,急救工作必須爭分奪秒【1】。因此,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我國急救醫學水平提高的同時,公眾急救知識的普及與培訓也應重視,提高患者預后生存質量。為此,我們于2013年7月對本市部分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隨機抽取自貢市5個社區居民及周邊群眾進行問卷調查。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問卷,隨機抽樣的方法有經過統一培訓的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1.3統計方法 對原始數據進行人工檢錯,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3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希望在社區普及的急救知識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及以下社區居民最希望普及有關意外災害的急救知識,初中最希望普及有關創傷急救的的知識,大專、高職最希望普及有關家庭常見急診救護的知識,高中、中專和本科及以上最希望普及有關心肺復蘇的知識。
3.分析討論
3.1文化程度不同的社區居民對急救電話120的掌握情況普遍較好,可能是由于:在接受教育期間,家庭和學校進行安全教育。②社區及公共場所對急救電話的宣傳;③媒體對安全知識及急救電話的傳播;④醫療機構對急救知識及急救電話的宣講
3.2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對心肺復蘇術的掌握普遍較低。專家指出當意外發生時,前4min為最佳搶救時間,稱為“黃金4min”在有效的時間內及時運用心肺復蘇術建立有效人工循環,才能改善患者的預后和轉歸。心肺復蘇術的主要任務是快速有效地復蘇生命器官(特別是心和腦)的血液灌流和供氧,其主要步驟可歸納為ABC;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暢,B(breathing)進行有效的人工呼吸,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環【3】。居民對心肺復蘇術掌握程度較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文化程度低的人對該技能獲取的途徑較少。較少時候對專業醫學知識進行了解沒有聽說過心肺復蘇術。②此次發放問卷主要是針對市區,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學生,對于他們而言心肺復蘇術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無法完成。③即使是文化程度高的人,由于未受過專業培訓、指導,部分人手法不正確或操作不到位使其不能達到有效的救治目的。因此盡快提高居民對心肺復蘇術的掌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3.3 經分析得出,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對基本急救技能的掌握情況有所差異。如毒蛇咬傷、頸椎傷、溺水、、鈍器傷、煤氣中毒、食物中毒的處理,文化程度高的居民掌握情況普遍較好,而文化程度低的居民則相對較差。可能由于:在對急救知識的獲取意識上文化程度低的居民較為薄弱,導致掌握程度較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大多是被動獲取急救知識,當事情發生的時候通過身邊的親戚朋友獲得有限的急救知識。而文化程度高的居民會主動學習急救知識。學習的途徑較多可以通過書籍、媒體、網絡等方式獲得,這就使得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居民對急救技能的掌握有效提高。在對急救知識的理解能力層面文化程度低的居民沒有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強。基本急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掌握它們尤為重要。我們可以依據不同文化程度制定有針對性的宣傳培訓方案,讓居民輕松容易的接收掌握好急救知識,提高居民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3.4經調查得知,文化程度雖存在差異但都認為急救知識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有學習必要性。而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希望社區普及的急救知識存在一定的差異,相關部門可以根據居民的意愿,有針對性的開展急救知識及技能的宣傳與培訓,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夠冷靜對待合理處置,為進一步醫療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靜,趙偉.深圳地區非醫務人員急救知識普及培訓2300效果分析[ 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5,10(3);219-220
【2】吳在德,吳肇漢,鄭樹,等.外科學[M]. 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11.
【3】彭迎春,關麗征,劉蘭秋,王亞東,梁萬年.公眾急救知識培訓的探討[ J] .中國全科醫學,2008(18).
【4】陳靖.社區居民心肺復蘇知識調查及其對策[ J] . 護理學志,2004,19(13) : 72~ 731
【關鍵詞】未婚女性人工流產;生殖健康;心理影響因素
人工流產術是避孕失敗的一種補救措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全世界每年約有5 000萬例次的人工流產[1]。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婚前成明顯上升趨勢,未婚女性多數由于未保護的造成非意愿妊娠,最終尋求人工流產。為了降低人工流產發生率、減輕人工流產對未婚女性的危害,了解人流女性的與相關知識和服務需求,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十分必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110例未婚懷孕人流的婦女進行相關調查。
1.2 方法 統一制作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識及影響因素調查表,110例未婚人流女性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填寫調查表,所有資料核對無缺、漏項后,統一進行統計學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人口學特征
2.1.1 年齡 最小15歲,最大31歲,平均22.9歲。
2.1.2 文化程度 大專及以上例38例,占34.55%;高中、中專39例,占35.45%;初中及以下33例,占30。
2.1.3 目前職業狀況 學生3例(2.73% ),職員37例(33.64% ),工人34例(30.91%),干部17例(15.45% ),農民9例(8.18% ),個體5例(4.55% ),待業4例(3.64%)。
2.2 性安全相關行為
2.2.1 首次年齡 初次性生活最小18歲,平均年齡21歲。
2.2.2 首次人工流產年齡 初次人工流產最小18歲,平均年齡22歲。
2.3 生殖健康知識
2.3.1 不同文化程度生殖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
不同文化程度的婦女對生殖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有顯著性差異,P〈0.05,初中、高中、中專文化程度者不了解比例高于專科、本科文化程度婦女。詳見表1。
2.3.2 不同職業生殖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
不同職業婦女避孕知識和預防生殖道感染知識了解情況有顯著性差異,職業為農民、個體、待業的不了解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職業,P
2.4 術前、術后反映
1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以湖南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地2014年3-12月住院、年齡20~75歲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獲得符合標準、數據較齊全、納入結果分析的資料600份。方法:本次研究以自制的《湖南西部高血壓人群一般情況調查表》及《湖南西部高血壓患者生化指標登記表》作為資料來源。將2個表分發至吉首、鳳凰及懷化通道、麻陽、新晃、靖州、芷江等多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縣、鄉級醫院,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登記符合條件的患者基本信息及一般情況,抽血化驗并記錄結果。研究內容:600例高血壓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每日鈉鹽攝入量、文化程度等;生化指標包括高血壓患者入院時電解質、血脂、高血壓四項等結果。相關指標定義:高血壓的診斷標準:①未服降壓藥的情況下,3次非同日血壓測量值,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②收縮壓≥140mmHg和舒張壓<90mmHg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③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然正常,也診斷為高血壓。高鈉飲食:鈉鹽攝入量≥6g/d(相當于一啤酒瓶蓋的量)。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少數民族聚居地與漢族高血壓患者的鈉鹽攝入量、文化程度構成比比較:①少數民族聚居地與漢族高血壓患者的文化程度構成比比較:納入結果分析的300例少數民族組高血壓患者,其中文化程度偏低251例,文化程度偏高49例。漢族組300例,其中文化程度偏低185例,文化程度偏高115例。以文化程度高低進行比較,漢族組文化程度偏高者所占比例(38.3%)要大于少數民族組(16.3%)(P<0.05)。②少數民族與漢族高血壓患者鈉鹽攝入量構成比比較:少數民族組高鈉所占比例高于漢族組(P<0.05)。少數民族與漢族高血壓患者的血生化指標比較:少數民族組血Na+水平高于漢族組,少數民族組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漢族組(P<0.05);且少數民族組血管緊張素水平高于漢族組。
3討論
少數民族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其健康問題備受矚目。統計資料顯示,湖南西部少數民族高血壓患病率(35.5%)明顯較漢族人群(14.2%)高,甚至有一個村莊高血壓患病率達到52.9%[3]。這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健康。多項研究表明,造成高血壓的原因可能有遺傳、環境等[4]。本研究顯示懷化少數民族高血壓患者文化程度相對偏低,而鈉鹽攝入量相對較高的結論。因此,文化程度偏低及鈉鹽攝入量偏高可能是少數民族高血壓患病率高于漢族人群的原因。少數民族組高血壓患者血Na+、血管緊張素水平高于漢族組相應指標(P<0.05),高鈉飲食亦可能是引起少數民族組血Na+及血管緊張素水平高于漢族組的原因之一。而少數民族組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漢族組(P<0.05),這可能與少數民族組多為農民、生活水平相對偏低、勞動強度高于漢族組有關,但不排除樣本量過小的因素。因此,限鹽、提倡低鈉高鉀飲食至關重要。但僅以限鹽來控制血壓可能達不到降壓標準,需同時配合具有排鈉效果的降壓藥物治療,利尿劑首當其沖,且多種指南亦提出利尿劑為一種基礎的降壓藥。RAAS阻斷劑[5],特別是ARB類藥物,可通過阻斷血管緊張素II對AT1R的作用,減少醛固酮的釋放,降低其保鈉排鉀作用,增加尿鈉的排出。因此,聯合使用RAAS阻斷劑及利尿劑在進一步增進降壓效果的同時可減少鈉負荷,避免單用利尿劑所帶來的低鉀血癥。
綜上所述,在湖南西部地區應加強對少數民族高血壓人群的健康教育與生活指導,提倡低鈉高鉀飲食,必要時配合降壓藥物治療。
作者:鄧婷婷 申強 單位:南華大學附屬懷化醫院心血管內科
【關鍵詞】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父母文化程度;關系
一、問題提出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遷入到城市內的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相應增多,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況特別是其子女的教育問題也隨之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問題涉及到社會的穩定及和諧發展,而外來務工人員作為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特殊群體,其生存狀態及子女的教育問題更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因此長期以來備受關注。我們以南京一所外來子弟學校為例,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校內務工子女的生活、學習狀況。從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家庭教育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狀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有針對性地給予外來務工人員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務工子女的學習能力和成效,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二、對象與方法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南京市玄武區一所外來工子弟小學的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各抽兩個班的學生做問卷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比較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文獻研究法通過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資料,對其進行分析和歸納,借鑒其經驗,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個案研究法則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針對典型案例做細致深入的研究,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現狀;家庭環境對外來務工子女教育的影響。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675份,有效率96%。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外來務工子女之間家庭教育的差異分析
調查問卷涉及的家庭教育包括學習和生活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再具體細分為若干標準,希望通過多層面了解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同時將外來務工子女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分為高中以上和高中以下兩個層次,分別調查其子女在學習和生活兩方面的表現,通過卡方檢驗得出χ2值,評價子女的教育現狀在兩者之間的統計學意義。從表1中可知,不同文化程度的外來務工父母對子女的學習都較關心,希望下一代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在675份問卷調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259人(38.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416人(61.4%),他們都較關注孩子的學習,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241人(39.1%)關注孩子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215人(38.5%)和孩子經常溝通了解學習情況,212人(40.2%)經常和學校聯系,167人(40.7%)通過講道理教育孩子,164(39.4%)人遇到孩子成績下降,會冷靜分析原因;而對于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父母來說,他們也同樣注重孩子的學習,375人(60.9%)關注孩子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344人(61.5%)在家會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學習情況,316人(59.8%)經常和學校聯系,243人(59.3%)通過講道理教育孩子,256人(61%)在孩子成績下降時,會去尋找原因,而不是通過單純的打罵來解決。經分析,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在關心孩子學習方面并無差異,結果無統計學意義。在家庭環境方面,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卻有著明顯的差異。調查者在家庭氛圍、父母關系和學習環境方面做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較少吵架,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240個家庭(39.9%)的孩子切身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只有16個家庭(21.3%)的父母會經常吵架,120個家庭(31.3%)的孩子會經常上網玩游戲、看電影等。與此相對應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有361個家庭(60.1%)的孩子能感受到家庭溫馨,59個家庭(78.7%)的父母經常會吵架,263個家庭(68.7%)的孩子會經常上網玩游戲,缺乏良好的家庭環境。在創造家庭的溫馨氛圍、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方面,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χ2值≤0.05,數據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更注重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二)外來務工子女之間家庭教育結果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針對675份問卷調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259人(38.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416人(61.4%),其子女家庭教育的結果也做了相關分析。從學校表現和家庭中的表現兩個層面分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對子女教育結果的影響。從表2中可看到,父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孩子當中,191人(39.7%)擔任班委,204人(39.3%)希望學業達到大學水平,父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孩子當中,290人(60.3%)擔任班委,315人(60.7%)希望學業達到大學水平,兩者相比χ2值>0.05,并無顯著差異,結果無統計學意義。234人(40.2%)父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孩子能做到上課積極發言,240人(40.3%)積極參加校內活動,與父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孩子相比,χ2值均≤0.05,數據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說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在學校的表現越積極,與父母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有關。而在家庭表現方面,父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孩子,88人(44.7%)會主動向家長訴說煩惱,尋求幫助,父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孩子109人(55.3%)選擇向家長述說煩惱,兩者相比χ2值≤0.05,數據分析具也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更關注親子關系,視子女為朋友,使子女在遇到困難時更愿意和父母傾述,尋求解決辦法。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子女的家庭教育環境,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能為子女提供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相應的他們在學校的表現也更為積極,更自信,視父母為知己,遇到煩惱會向家長傾訴,尋找解決辦法。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由于不太注重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能給予子女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因此勢必影響子女的成長,使他們缺乏自信,如在積極參加校內活動和積極發言方面表現較差,在家與父母溝通較少。由于不愿將自己的煩惱告訴家長,因此家長鮮有了解孩子的心理動向,使孩子內心孤獨無助,不利于其成長。
四、對策和建議
通過本調查研究,可見家庭教育對務工子女的學習狀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成敗。因此,如何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識和能力是改善務工子女學習現狀的重要舉措。在諸多舉措中,筆者認為重視家校合作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利手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方可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家校合作雖已被眾多學者認為是提高教育成效的有利途經,但始終未得到有效的貫徹,特別是對于務工子女的教育狀況,更是紙上談兵,未從根本上起到促進學生教育成效的結果。筆者認為可從以下途經簡化家校合作方式,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子女的能力,促進下一代的成長。
(一)成立家長學校,全面提高外來務工家長的教育素養
大多數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外來務工人員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后,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和自己無關。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家長學校,開展教育講座,提高家長的綜合教育素養,首先使其意識到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來自于父母,并通過家長學校的定期學習掌握更科學的教育方法。另外,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的特殊性,學校應注意選取適當的培訓時間,以外來務工人員能理解的方式和語言來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逐步提高對子女家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成為其子女良好教育的積極影響因素。
(二)家校溝通,共同關注務工子女的教育環境
問卷分析顯示了部分外來務工家庭由于不重視家庭環境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導致孩子學習成效差,缺乏自信。針對此現象,學校應主動和家長建立聯系,甚至可通過家訪實地考察務工子女們的家庭環境,及時發現問題,與家長多溝通交流,結合學生在校表現提出改善家庭環境的可行性建議。而家長也可通過到校了解孩子的學習、校內表現,及時發現孩子現存的學習和心理問題,和老師多溝通,尋找適合孩子的解決辦法。
(三)親子溝通,掌握子女的心理活動
針對部分務工人員不注重了解子女內心想法,使其遇到困難不愿向父母傾訴的現象,應給予外來務工人員一定的建議,促使其多與子女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認識,有的放矢,針對問題給予相應的解決辦法,并對于困擾子女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引導和疏通,避免不良情緒的增長,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周全,崔筱波.南京市外來務工子女學習習慣的調查研究[J].品德與心理,2011(8):37-44.
[2]曹宏婉.給進程務工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幾點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2010(22):93.
[3]孫輝,王淑娟.關注學生成長填補家庭教育的空白[J].學校采風,2003(4):58-59.
[4]潘俊.家校合作,共創和諧[J].思想理論教育,2010(22):93-94.
關鍵詞:婦科患者;手術室期間;隱私保護;調查分析
婦科患者是一類特殊的人群,大多因內、外生殖系統等身體私密部位疾病或不適而前來就診,因而患者對隱私暴露比較敏感[1]。隱私是指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不愿意別人知道的關于自己的私密問題[2]。婦科患者的隱私即在就診時,向婦科醫生主訴的關于內、外生殖道及家庭生活不適的秘密,以及婦科醫生檢查所知的生殖系統疾病。對于婦科醫生,可能工作的特殊性,對患者的所謂隱私秘密司空見慣,不以為秘密;對婦科患者,由于是身體私密部位就診,在手術室期間常將隱私部位暴露出來,而希望能得到有效的隱私保護,二者觀念上的差異導致醫患矛盾[3]。2012年2月~2013年8月,本院對310例婦科患者進行調查,了解婦科患者在手術室期間的隱私保護需求,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有效地保護了患者的隱私,減少了醫療糾紛。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2年2月~2013年8月,來我院婦科接受手術治療的310例婦科患者。所有患者均已婚,其中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38.5±1.48)歲;學歷: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7.10%(53/310),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25例(8.06%)),大專文化程度84例(27.10%),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148例(47.74%)。排除語言表達障礙,不能進行正常交流和溝通的婦科患者。
1.2方法 利用文獻檢索和資料查閱的方式,根據婦科患者實際情況,設計問卷調查表,表格的題目是"婦科患者在手術室期間對隱私的保護需求"。調查表中的內容包括:①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②婦科患者就診時哪些屬于隱私,患者對隱私保護的態度;③具體項目:病史需要醫護人員保密嗎;醫護人員應尊重婦科患者的隱私嗎;患者在手術室期間接受婦科手術,隱私部位暴露時,非工作人員需要回避嗎;手術前與婦科患者及委托人交代病情時,其他家屬需回避嗎;拒絕男性醫務人員進行婦科檢查嗎;為了教學的需要,手術期間進行手術錄像或觀摩教學可以嗎。手術前,將調查問卷發放給每一位婦科患者,并請她們以自己的真實情況作答。為保證調查準確性,問卷由專人發放,負責解釋,由患者自行填寫,或在婦科患者口述下,由護士代為填寫,并在規定時間當場收回。項目評分采用likert五級計分發進行計分。
1.3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7.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n)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P
2結果
2.1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婦科手術患者對隱私保護需求分析 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婦科患者對隱私保護需求均在4.43分以上,其中年齡23~29歲(4.72±0.54)、本科及以上學歷(4.74±0.45)需求明顯高于同組其它類別,見表1。
2.2 手術室隱私保護需求 310份調查問卷中,242例認為病史需要保密(78.06%),認為減少手術時隱私部位暴露、必須暴露隱私部位時請適當遮擋均為222例(71.61%);同時在保護隱私程度上,病史需要保密、減少隱私部位暴露必須暴露隱私部位時請適當遮擋評分(4.78±1.12、4.65±0.84、4.58±0.72)排在前3位,見表2。
3討論
3.1婦科患者在手術室期間的隱私保護需求特點 隨著法制的健全,患者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婦科患者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需求更高更多,78.06%的婦科患者認為病史作為一種個人隱私,需要醫護人員保密。本次調查還發現,婦科患者對隱私的保護程度較高,希望手術時減少隱私部位暴露,必須暴露手術時請適當遮擋,體現了婦科患者對隱私的要求度高;60.32%的婦科患者回避男性醫務人員作婦科檢查,從某種程度上還是一種觀念上的進步[4];看標本時回避非直系親屬,表明了婦科患者對社會地位的保護需求[5];大多數婦科患者對教學錄像和觀摩的隱私保護要求較低,甚至持鼓勵態度。
3.2年齡、文化程度在婦科患者手術室期間的隱私保護需求差異 社會的進步,文化水平的提高,認識的差異,大部分高文化程度婦科患者對隱私的保護不同于老一代婦科患者。年齡越大,病史需要保密率越低,幾乎>70歲老患者認為病史保密與否無所謂;相反,文化程度越高,婦科患者越要求病史保密及減少隱私部位暴露。但文化程度高的婦科患者,不回避男醫務人員作婦科檢查,體現了社會的進步。這也從五級評分結果可以得到證實。同時,文化程度高的女性,對病史保密需求度高,尤其是重視看標本時回避非直系親屬,可能考慮到出院后的社會融合因素。值得指出的是,文化程度高的婦科患者大都支持教學需要,但請在錄像和作觀摩時注意個人隱私保護。
3.3加強婦科患者手術室期間的隱私保護 針對婦科患者手術室期間的隱私保護需求,醫院應制定具體的隱私保護制度,切實尊重及保護患者隱私。①增強醫護人員法律意識,勿將婦科患者的病史、病歷資料外泄。②無論是在手術室還是在病房,醫務人員不得隨意討論患者病情,避免患者個人隱私外露。③手術室期間,對手術需要暴露隱私部位的患者,適當加用防檔設施,增加患者心理安全感。術中減少非手術人員觀看,教學需要時,提前征得患者同意,并注意保護患者頭面部[6]。④婦科患者手術中切除下來的病變組織,如子宮、卵巢等,除了直系親屬,其他人群實行回避。⑤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素養,提高職業道德,規范醫務人員語言,轉變觀念,從思想上尊重患者的人格、隱私。同時積極給予患者精神、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消除患者對隱私泄露的不安感。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為患者提共安全、人性化的手術室環境。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7],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促進婦科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金霞,梁紅娟,李剛,等.患者隱私保護中的利益沖突與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3):277-279.
[2]劉健.婦產科教學如何應對新的醫療環境[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8,29(4):61-62.
[3]梁立智,王曉艷,魯揚,等.醫患關系調查中醫患信任問題的倫理探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4(5):37-38.
[4]周俊英,黃燕,謝利.婦科患者在手術室期間對隱私保護的需求調查[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5):623-624,650.
[5]盧蓉,呂蘇芳,張春霆.產婦住院期間對隱私保護的需求調查及應對策略[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01):69-70.
采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C)對194例ADHD患兒進行智力測驗,分析研究ADHD兒童智力 及影響因素。結果 ADHD兒童智商在正常范圍偏低,父母文化程度、撫養 方式、神經系統發育對ADHD兒童智商影響有顯著意義(P<0.051或
父母文化程度、撫養方式、神經系統發育是影響ADHD兒童智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
【關鍵詞】 注意力缺陷障礙伴多動;智力;因素分析,統計學;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 17(2007)07-0649-02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兒童時期 最常見的一種行為障礙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ADHD兒童患病率為3%~10%,且男 童患病率高于女童,男女之比為1.1∶1~9∶1。患兒的基本特征為注意障礙、多動和沖動, 常伴有學習困難、社會適應能力下降和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但智力在正常范圍或邊緣水平 [1]。為了解ADHD兒童智力水平及影響因素,筆者采用韋氏智力量表(C-WISC),對A DHD兒童進行了智力測驗及影響因素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沈陽市兒童醫院心理咨詢門診就診兒童,根據DSM-IV標準,經門 診醫師確診ADHD患兒194例,其中男童141例,女童53例;年齡為7~12歲。
1.2 方法 所有患兒經臨床檢查,排除其他疾病,由父母填寫兒童一般情況 調查表,然后進行神經系統發育評價和智力測驗。調查表內容主要包括兒童既往病史、遺傳 病史、撫養情況、父母文化程度。智力測試采用湖南醫科大學龔耀先[2]修訂的韋 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C),根據受試者的實足年齡,將測驗所得原始分換算成總智商(FIQ) 、言語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分析家庭因素對ADHD兒童智力結構的影響。
1.3 統計分析 各項測試數據錄入計算機,運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 χ2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父母文化程度ADHD兒童智商比較 見表1。
父親文化程度越高,其ADHD兒童的總智商、言語智商及操作智商也越高,差異有統計學 意義(P<0.01)。兩兩比較顯示,ADHD兒童的FIQ,VIQ,PIQ在其父親文化程度為初中與 高中(中專)、初中與大學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顯示,母親文化程度越高,其ADHD兒童的總智商、言語智商及操作智商也越高,差 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兩比較發現,ADHD兒童的FIQ,VIQ,PIQ在其母親文化程 度為初中與高中(中專)、初中與大學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ADHD兒童共濟協調性對智商的影響 共濟協調ADHD兒童智商≥85的占86 .0%(129/150),共濟不協調ADHD兒童智商≥85的占72.7%(32/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45,P=0.039)。
2.3 撫養方式對ADHD兒童智商的影響 雙親撫養的ADHD兒童智商≥85的占86 .4%(146/169),單親撫養的ADHD兒童智商≥85的占60.0%(15/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744,P=0.001)。
3 討論
研究發現父親和母親文化程度影響ADHD兒童智商,且其智商隨父母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父母文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父母內在修養和思維 水平,對兒童智力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影響其對兒童的教育方式及滿足子女求知欲 的程度[3]。父母職業、文化水平不同,決定其生活方式及其對孩子的關心程度、 教育方式、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各個方面[4]。父母文化素質的高低,對兒童心 理行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提高父母自身文化水平,對提高兒童的智力水平具有重 要意義。
通過對ADHD兒童神經系統評價發現,ADHD兒童共濟協調性對智商有影響(P<0.05),共 濟協調性差的兒童智商偏低,可能是由于神經心理發育延遲所致。有報道稱,精細動作是個 體早期的外顯智能,是人類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個體進行實踐活動的必要工具。精細 動作的順利發育和有效的發展可能有利于腦結構和功能成熟,從而促進認知系統的發展 [5]。有研究報道,在ADHD兒童家庭中,在單親家庭及家庭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常忽視 對子女的培養,使其智商及行為受到一定影響,且是ADHD發病的危險因素[6]。此 次研究發現顯示單親撫養為主的ADHD兒童智力水平明顯低于其他撫養方式(P<0.01), 提示家庭關系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一定影響。因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ADHD兒童 改善預后、促進康復的有效措施。
4 參考文獻
[1] 杜亞松.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性別差異.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8,25(3):15 9.
[2] 龔耀先,蔡太生.韋氏兒童智力量表修訂本(C-WISC).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1993 :187-210.
[3] 黃柏青,霞,洪峻峰.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與家庭環境的關系.中國全科醫 學雜志,2000,3(5):384-385.
[4] 申繼亮,李虹,夏勇,等.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學進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 3:168-172.
[5] 李斐,顏崇淮,沈曉明.早期精細動作技能發育促進腦認知發展的研究進展.中華醫 學雜志,2005,85(30):157-159.
關鍵詞:民族地區;女童失學;家庭原因
收稿日期:2007―10―15
作者簡介:蘭震(1971―),男,瑤族,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人,南寧地區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碩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心理學研究。
在我國,女童教育問題主要集中在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她們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主要影響因素。以2003年義務教育完成率反映的“普九”狀況,在全國29個地區(海南包括在廣東,重慶包括在四川)中達到和超過85%的只有9個地區,超過90%的有上海(98%)、北京(95%)、浙江(94%)、福建(91%)4個地區,而最低的4個地區(24.5%)、貴州(54.2%)、廣西(64.8%)和云南(65.1%)都不足70%。女童受教育困難一直困擾著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據2004年統計數據,從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看,全國達到98.95%,其中男女兒童入學率分別為98.97%和98.93%,男女入學性別差為0.04個百分點;小學輟學率為0.59%,比上一年有所上升,其中女童0.6%,仍高于男童;初中輟學率為2.49%,其中女生2.19%。從以上數據看,女童輟學率雖然僅高于男童0.6個百分點,但從全國目前有2.2億中小學生,1.6億在農村的基數來看,實際輟學女童數量將近100萬。研究和解決民族地區女童教育問題,不僅是改善民族地區人口的整體素質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文主要就影響女童失學的家庭因素作探討。
一、研究方法
筆者采用自編問卷調查和訪談方式,對廣西的河池市、崇左市、南寧市、柳州市等地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發出問卷:⑴家長問卷400份,收回389份,回收率為97.25%,其中有效問卷男213人占54.8%,女176人占45.2%;小學文化程度135份,初中文化程度172份,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82份;⑵學生問卷500份,收回483份,回收率為96.6%,其中有效問卷男生239人占49.5%,女生244人占50.5%;⑶教師問卷100份,收回84份,回收率為84%,其中有效問卷男44人占52.4%,女40人占47.6%。經過整理,剔除無效問卷,運用了SPSS10.0統計軟件對有效問卷的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及相關性分析。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家庭的不平等觀念影響女童的就學機會
家庭中一些落后的觀念對女童義務教育仍產生消極影響。調查表明,雖然在當前“兩免一補”政策下,民族地區農村家庭教育經濟投資困難有所緩解,但當地經濟發展速度慢,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低,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一旦家庭或無力供養子女上學,或為了緩和入不敷出的狀況,迫使子女中途輟學、棄學時,女童往往是子女中途輟學、棄學的第一批“犧牲品”,比男孩更容易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在對“父母在家庭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對男女孩求學的抉擇”的項目調查分析中總體差異顯著(P
同樣,對“父母對男女孩求學重要性的認識”調查分析中,總體差異顯著(P
(二)父母的教育期望值低,不利于女童的求學
父母對女童教育的低期望值制約著其對女童教育的投入。調查顯示,父母對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在性別間總體差異顯著(P
表1:父母對男女孩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比較
項次教育態度人次%男女男女1小學4211.05.42初中12021630.855.53高中或中專756919.317.74大專及大專以上1908348.821.3∑389389100100x281.16
(三)父母不科學的教育價值觀阻礙女童繼續學習
顯示,父母對子女受教育的價值評價在性別上總體差異顯著(P
表2:父母對子女孩受教育的價值評價比較
項次評價人次%男女男女1不讀書照樣掙大錢536713.617.22讀書越多收入越多21911056.428.33讀書與收入之間沒關系1132072953.24從沒考慮過4511.3∑389389100100x265.48
(四)父母的文化素質影響著女童受教育的抉擇
1.父母文化素質直接制約其對女童教育的態度和抉擇
調查結果顯示,父母文化素質越低,對女童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越低。在對“父母對男女孩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的比較分析時,發現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父母都一致希望女孩至少讀完初中;而僅僅希望女孩讀完小學或初中即可的父母,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比率均高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6.7個百分點;希望“女孩讀完高中或大專以上”的父母,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各項比率也均低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的比率。表明一般情況下,父母的文化素質與其對子女就學的期望值成正比關系。
2.父母文化素質越低,越容易輕視女童教育
在對“女孩讀書與以后經濟收入的關系”比較分析時發現,認為“不讀書照樣掙大錢”的父母,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高出24.6個百分點;認為“讀書與收入之間沒關系”的父母,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高出31.8個百分點 ;而表示“讀書越多收入越多的機會越大”的父母,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比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低17.3個百分點。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質嚴重影響了其對文化與知識的價值的理解,從而更容易影響其對子女受教育的態度。
3.父母的文化程度與對女童受教育的重視程度呈正相關
父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子女教育投資的影響非常顯著,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對子女教育投資越多,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就越高,因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反映了父母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程度,而且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子女的影響要大于父親。
(五)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女童自我意識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女童自我意識的整體水平隨著父母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自我意識水平越高。
三、對策思考
如何改善不利于女童教育的家庭因素?筆者認為,社會應將“父母素質提高”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政府應將“父母培訓”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素質教育工程;同時,父母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科學的調整自己的心態,正確地對待女童的生存與發展,克服來自于外界的各種干擾,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一)加強女童教育的輿論環境與制度環境建設
促進女童教育發展,消除不利女童教育的家庭因素,輿論環境與制度環境建設尤其重要。首先,政府要補充和完善有關男女平等的政策法規,積極創造男女平等的社會環境,從政策和機制中為女童教育營造兩性平等、受教育機會均等的輿論環境。其次,發揮大眾傳媒的影響力量。
(二)成立專門機構,定期對父母進行培訓
其實,父母自身的素質,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因素,對子女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民族地區應將提高家長素質作為推動女童教育的一個主要工程,可以設立家長培訓機構,由鄉政府牽頭,村民委會協調,學校組織實施。通過理論灌輸、榜樣示范等多種形式,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教育方法,形成正確教育價值觀,克服家庭教育過程中的隨意性,增強女童教育的自覺性和實效性。
(三)社會要高度重視家庭素質教育
社會應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促使父母高度認識子女并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她們應是祖國的花朵,社會的未來,她們的成長與發展,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家長對子女負責,就是對社會負責、對民族和國家負責,政府可根據“父母素質提高工程”實際,制定一些獎懲條例,促使家長提高文化素養、形成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 蔡寶來.文化背景與少數民族兒童教育〔J〕.貴州民族研究,1996(4).
〔2〕 國家教育發展中心編著.中國教育綠皮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農村公共產品種類繁多,涉及面較廣,為了便于研究,本文主要選取關系農民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非生產性公共產品作為調查與研究的對象,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等。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假設
2006年7~9月暑假期間,筆者組織河北農業大學50名學生,對河北省農村展開了一次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需求為重點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并回收問卷648份,實際有效樣本644份,覆蓋了河北省11個市、42個縣(市區)、51個鄉鎮和54個行政村的644個農戶,調查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根據理性判斷和感性認識,本文認為村莊特征、家庭特征和個人特征等變量與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均存在相關性。本文主要對具有數據可得性并可能存在重要影響的典型變量進行驗證。
(一)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
根據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3236元),結合河北省(3481元)農民收入的實際情況,同時考慮到農民對收入問題調查的敏感性,本文將受訪農戶劃分為高、中、低三種收入水平:低收入(2000元以下)、中等收入(2000~3500元)、高收入(3500元以上)。
(二)受訪者文化程度
調查問卷將文化程度細分為沒上過學、小學、初中、高中及中專、大專及以上等5個等次。統計分析時將文化程度劃歸為三類:一是沒上過學,二是小學和初中,三是高中以上。
(三)受訪者身份
特指受訪者的普通農民和村干部身份。
二、影響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因素的實證調查分析
調查問卷設置“您覺得農民在生活中最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一題,設定交通、飲水、教育、看病、環境、養老、治安及其它等8項公共產品作為選項。結果統計的排序方法是賦予各位次降序分值,以各位次被選頻次乘以其相應分值,依累加總分由大到小排列。為了更好地觀察上述假設因素對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影響程度,本文設定需求強度(%)作為衡量農民需求程度大小的標準。需求強度的計量方法是單項需求分值與總需求分值之比。
(一)收入水平與農民需求的位序結構
通過賦值統計,得出三種收入水平農戶對非生產性公共產品的需求位序結構和需求強度(見表1)。
由表1可見:(1)三種收入水平的農戶均對教育和醫療表現出強烈需求,需求強度基本一致,且遠高于其它公共產品的需求強度。這一結果表明,教育和醫療因關系著農民的生存和發展而受到普遍關注,收入水平對此沒有顯著影響。(2)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對交通、飲水等基本生活條件的需求強度,客觀上反映了此類公共產品的供給狀況。低收入農戶更注重交通,這意味著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鄉村道路的供給匱乏;三種收入水平農戶對飲水方面的需求強度較低且基本一致,表明飲水難問題在調查區域已基本得到解決。(3)公共安全是農民深層次的基本需求,收入水平對農民的安全需求影響較小。(4)收入水平對農民的環境需求產生一定影響。環境問題成為中、高收入農戶關注的重點,而低收入農戶對此反映相對淡漠,正如一些低收入受訪農民所言:“連飯都吃不好,還關心什么環境”。(5)收入水平對農民的養老需求具有正向影響。收入水平越高,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觀念的轉變也會較快,對養老問題的關注程度越高。
(二)文化程度對農民需求的影響
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偏好如下表所示:
表2的統計結果表明:(1)文化程度對農民的教育和醫療需求影響不明顯。不同文化程度農民的教育和醫療需求均位于前兩位,需求強度較高。其中沒接受過教育的受訪者對醫療的需求強度雖然高達32.2%,但這一群體多為50~70歲之間的老年人,求醫看病是其面臨較多的問題,可以認為醫療的需求差異并非文化程度所致。(2)根據理性判斷和感性認識,交通、飲水和治安等作為農民生活的基本條件,需求強度與文化程度不會存在相關性。但調查結果顯示,沒上過學的受訪者對交通和治安的需求強度相對較低。導致此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這一群體的年齡特征而非文化程度的差異。(3)文化程度與農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存在正相關關系,農民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生存環境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4)按照經驗判斷,文化程度可能導致農民對養老社會保障的需求差異,文化程度越高,由養兒防老向社會養老的觀念轉變越快,需求強度越大。但調查與預想結果相反,沒上過學的受訪者因年齡影響而對養老問題關注程度較高,小學和初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訪者的需求強度反而相對較低。
(三)村干部和普通農民的需求偏好比較
在644份有效問卷中包括普通農民家庭540戶,村干部104名。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1)普通農民和村干部對教育和醫療的需求強度較高,差異不顯著。(2)對于交通及飲水問題,村干部的需求略高于普通農民,這與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及工作著眼點有一定關系。(3)村干部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高出普通農民3.6個百分點,表明村干部不僅注重眼前利益,更著眼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4)村干部的公共安全需求低于普通農民,需求強度存在一定差異。筆者通過對農民和村干部的個別訪談,認為這種差異的存在與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和心理有一定關系。(5)從需求位次和需求強度的差異來看,除環境問題之外,普通農民和村干部的需求偏好基本一致,需求強度差距均不顯著。
三、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及身份等因素對農民的教育和醫療需求沒有顯著影響,農民對教育和醫療的需求強度遠高于其它各項公共產品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應以農民需求強烈且具有普遍性的公共產品為供給重點,將政策的著力點放在發展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上,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積極推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的進程。
(二)交通、飲水、治安是農民生存所必需的基本公共產品,農民的需求差異客觀上反映了當地的供給水平、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雖然對農民的需求偏好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并不顯著
因此,各級政府及村級組織應以農民的需求層次為導向,優先供給農民生存所必需的公共產品,尤其要加大欠發達地區的供給力度。
(三)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對農民的環境需求影響顯著
基于調查結果以及對現實狀況的觀察,我們認為農民的環境意識普遍較差,各級政府在將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富裕水平作為政策重點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及宣傳活動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增強其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關鍵詞】老年患者 SAS量表 焦慮 分析
近年來,焦慮障礙在慢性疾病中發生率很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治療效果,患者大多年齡較大、病程長、反復發病,常合并有焦慮障礙。為探討老年住院患者焦慮癥的患病規律,對我科71例住院患者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我院綜合內科、能自己填寫調查表的住院患者,共71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7例,年齡50—89歲,平均年齡(中位數)為69歲。
1.2研究方法 應用S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對71例住院患者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統一的標準和指導語。評定標準:量表共20個問題,以40分為界,SAS評分>40分為焦慮。
1.3分析方法 將調查所得數據輸入計算機建立EXCEL數據庫,用SAS9.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71例,應答率為100%。在文化程度的構成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占總人數的5%,大專占12%,高中及中專占33%,初中占31%,小學以下占12%;工人占職業構成的35%,行政人員占24%,家庭主婦占14%,知識分子及其他占27%。根據SAS評分,71例患者中有3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癥狀。
2.2不同年齡患者焦慮發生情況比較 將患者以65歲為界分為兩組,比較他們的焦慮狀況。不同年齡段的兩組患者焦慮發生率明顯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越大,焦慮發生率越高。
2.3不同性別患者焦慮發生情況比較 男性患者焦慮發生率為51%,女性患者焦慮發生率為75%,女性的焦慮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性(P<0.05)。
2.4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焦慮發生情況比較 根據患者文化程度,以大專以上為一組,大專以下為另一組,比較兩組的焦慮狀況。
文化程度不同,患者的焦慮發生率也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文化程度越低,焦慮發生率越高,二者呈負相關。 轉貼于
2.5不同職業患者焦慮發生情況比較 將患者職業劃分為兩類,知識分子和行政人員歸為腦力勞動者,工人、家庭主婦及其他歸為體力勞動者,比較兩組的焦慮狀況。
體力勞動者的焦慮發生率高于腦力勞動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了住院患者71例,有49例存在焦慮癥狀,焦慮發生率為69%,提示住院患者出現焦慮比較普遍,但比文獻報道[1]的高,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
3.2焦慮發生的影響因素 我科住院患者多為慢性病患者,病情反復,久治不愈,體質逐漸虛弱,加上擔心病情加重產生的經濟負擔等,易導致恐懼、焦慮心理的產生,本調查發現,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和職業均影響焦慮的發生。
患者由于年齡差異,會使他們對疾病有不同的認識、行為和情緒活動;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更容易產生焦慮癥狀,可能與她們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有關,提示,應高度關注這些人群,特別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老年患者的逐年增多,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愈來愈受到重視,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尤其是了解老年女性患者的心理特點,不僅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可促進醫患間的理解與支持[2]。另外,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掌握的健康知識有限,容易對軀體病癥產生更多的擔憂,或者是對醫院環境的不適應而繼緒反應;腦力勞動者的焦慮發生率要低于體力勞動者,一定程度上也與患者的文化程度有關,腦力勞動者能掌握較多的文化知識,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可以緩解焦慮癥狀的產生。
3.3減少焦慮的措施 減少焦慮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對于患者來說,對疾病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有過重的心理壓力,要消除不良的應對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身體的康復。醫護人員應重視心理衛生工作,幫助患者降低現有的焦慮水平,教會患者正確的應對方式,及時反饋信息,對積極的變化給予正性強化,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同時,應進行健康教育和指導,提供適宜的情緒宣泄場所,幫助患者宣泄情緒和轉移注意力,及時以正確的方式講解相關的醫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并及時解答患者的各種問題,糾正不正確的認識,以降低患者的焦慮水平。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婚前保健;人工流產;生殖健康;健康教育;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C913.13【文獻標志碼】A
婚前保健既是婦女保健中生殖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涉及到男女公民及下一代的健康。做好婚前保健工作,不僅可以幫助結婚男女掌握必要的保健、生育知識,建立幸福家庭,而且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落實我國計劃生育國策,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保障[1]。近年來,青春期或婚前的人群逐漸增多,非意愿妊娠數增多,要求流產的數量及重復流產的數量與日俱增[2]。而人工流產術過去常見于已婚生育期婦女,是實行計劃生育的一種補救措施。由于人們對婚前保健缺乏認識,忽視自身的保健,而使婚前變得普遍,因此導致未婚人群的人工流產發生率上升,同時也伴隨諸多的人工流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研究婚前保健與人工流產的關系,對有效指導未婚女青年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加強對她們的性教育和生殖健康教育,做好婚前保健,提高婦女身體健康素質有非常大的意義[3]。
1資料來源
1.1來自深圳市福田區婦幼保健院、深圳市寶安區沙井人民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2010年未婚人工流產近350例中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200例。原始資料記載包括:術前、術時、術后記錄,術后隨診記錄,獲得分析資料。
1.2術后并發癥的診斷、治療、記錄(包括院內外確診),B超診斷。
2結果
2.1患者年齡等分布情況
人工流產手術年齡低于20歲的有13例,其中最小年齡為17歲,而最大流產手術年齡為31歲,大部分在21~26歲之間。文化程度的差異也有影響,中學文化程度以下124人,人工流產占62.0%;大學文化程度以上76人,占38.0%,可見文化程度高人工流產率低。據文獻報道深圳地區大學文化以上的女性中未婚人流的比例32.3%,中學文化以下女性中未婚人流的比例67.3%[10],這與本次調查相符。人工流產次數,初次有158例占79.0%,2次手術有36例占18.0%,3次手術以上6人,占3.0%。見表1。
2.2并發癥發生情況
通過跟蹤調查,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得知,人工流產的并發癥包括近期并發癥和遠期并發癥兩種,共計75例,其中以生殖器炎癥居首位35人占46.6%,其次為月經失調20人占26.6%。失血性貧血18人占24%,遠期并發癥中嚴重者為繼發不孕癥,有2人占2.6%。見表2。
3討論
在婚前流產的調查對象中年齡最小為17歲,最大為31歲,以生育期年齡為最多。因此,生育期年齡是重點宣傳對象,抓住這一關鍵,對婚前教育很有意義。生育前期行人工流產,將對女青年的身心留下創傷。另外30歲以上未婚人流也應慎重,因為對婚后生育可能產生高危因素[4]。
文化程度對婚前人工流產發生率也有顯著影響,文化程度高人工流產率較低,文化程度低流產率高,說明了接受文化教育,健康保健教育是有必要的。在眾多的經濟繁榮地區,盡管工廠,大型商業酒店,公共娛樂場所,某方面的技術先進,但中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占據大部分,而這些人群中,恰恰是人工流產高發人群[5]。缺乏保健知識、缺乏計劃生育避孕知識,因此,這些行業的女青年,應列為重點宣傳對象[6]。前幾年計生協會開展的青春健康教育講座,就是針對工廠、大型商業酒店、公共娛樂場所的未婚青年男女開展的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講座,對降低人工流產發生率收到一定的效果[7]。
1患者年齡與脫落關系
97例脫落人員50歲以下73例占75%,50歲及以上24例占25%。脫落人員以青壯年為主,一方面是青壯年感染率較高,另一方面是青壯年外出務工較多。97例脫落人員男68例占70%,女29例占30%。脫落人員以男性為主,這與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有一定關系。
2患者文化程度與脫落關系
文化程度小學26例占27%,初中61例占63%,高中10例占10%,大學文化程度無。由此可見,脫落者文化程度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大多數。文化程度與對疾病的認識、治療和依從性有重要的影響,文化程度低對依從性影響較大[6]。
3脫落原因分析
97例脫落病例中外出務工26例占26.8%,不愿服藥20例占20.6%,自動退出25例占25.7%,交通不便不愿取藥27例占27.8%,出獄0例占0%,其他2例占2%。其中不愿服藥主要原因是服藥后癥狀改善不明顯,對中藥療效信心不足或認為中藥湯劑攜帶及服藥不方便等,自動退出主要原因為失去聯系,其他為發生機會性感染轉入上級醫院治療等。
4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藥治療艾滋病脫落病例的人口學特點是以青壯年為主,文化程度較低,男性居多,這與艾滋病患者的分布和患者的人口學特點相吻合[7]。湖北省艾滋病患者主要居住在農村,部分患者位于偏遠山區,交通十分不便,家庭生活存在一定困難。目前,國家對艾滋病家庭補助有限,鼓勵患者開展生產自救并給予一定的經濟幫扶,部分患者選擇本地創業如開辦養豬場等,部分患者則選擇外出務工。而外出務工者給中藥治療艾滋病的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工作人員不能及時掌握患者病情,患者不能按時服藥和定期體檢,治療效果得不到保證,同時外出務工也給艾滋病的傳播帶來潛在性的威脅[8]。筆者嘗試對這部分艾滋病患者一方面加強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囑其潔身自好,不傳播艾滋病等;另一方面督導患者堅持治療,按時服藥定期體檢。具體可以充分利用手機或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和患者保持密切聯系,使工作人員及時了解患者身心狀況,并通過發達的快遞資源每月定時郵寄藥品,同時要求患者每3個月或半年回家檢查一次。不愿服藥脫落患者以青壯年為主,該年齡段患者因為對中醫認識不足,導致患者對中醫藥療效缺乏信任,服藥一段時間后選擇退出。有少數患者服藥后出現上腹部不適、腹瀉等癥狀,沒有與專家進行有效的溝通進行方劑調整而退出。還有一部分患者病情隱蔽,害怕暴露招致歧視,同時認為中藥湯劑攜帶不便,服用不便,易暴露病情而退出[9]。因此,應加強中藥療效宣傳,同時與患者密切溝通隨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方劑;另一方面采用中藥顆粒劑組方,患者攜帶方便服用方便同時也保證了中藥的質量安全。自動退出病例多為患者聯系方式改變,失去聯系。
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和隱私性,此部分患者通常較隱蔽,害怕社會歧視,常更換手機號等聯系方式。因此,在患者入組前要充分做好宣傳和解釋工作,讓患者認識醫療工作的保密性以及中藥治療的好處,在入組后服藥過程中對患者的督導工作要認真、貼心,充分尊重患者,最大程度獲得患者的信任,減少脫落可能。對于家住農村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的患者,除給患者增加交通補助外,還可以采取增加工作人員,配備交通工具,積極上門隨訪,上門送藥等措施。也可利用電話網絡等通訊工具及時掌握患者病情同時利用郵政快遞送藥上門。以上方法可以交替靈活運用。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總體療效是肯定的,要減少或消除脫落病例,除患者因素外,加強醫務人員心理素質、艾滋病防治知識以及溝通技巧的培訓,保持良好的工作耐心和責任心,消除畏懼心理,提高溝通技巧,獲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同樣具有重要意義[10]。
作者:陳小明 胡智平 曹文欽 單位:大冶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