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

時間:2023-05-30 08:56: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漢語大詞典,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漢語大詞典

第1篇

關(guān)鍵詞: 《漢語大詞典》 《玉臺新詠》 書證 商訂

《漢語大詞典》[1]是目前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漢語復音詞典,198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權(quán)威工具書。《大詞典》在編纂過程中遵循“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則,“著重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加以全面闡述”,共收詞目約三十七萬余條,五千余萬字,是集古今漢語語詞之大成的工具書。然而,由于歷史條件所限,《大詞典》還存在諸多問題。茲結(jié)合陳徐陵編的《玉臺新詠》[2]中的詞語用例及其他相關(guān)文獻,分別從提供更早例證、補充例證缺環(huán)兩個角度對《大詞典》進行訂補,希望能為《大詞典》等大型辭書的修訂提供參考。

一、提供更早例證

《漢語大詞典》編纂時堅持“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則,對漢語詞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因為大型辭書編纂工作事體龐大,在例證溯源方面,難免有疏漏之處,茲結(jié)合《玉臺新詠》及相關(guān)早期文獻中的用例補充若干更早的例證,為詞語溯源工作提供參考。

【平安】2.沒有事故;沒有危險;平穩(wěn)安全。唐岑參《逢入京使》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大詞典·干部》,2卷927頁)

按:《大詞典》于“平安”義項二所引首見書證時代偏晚,此義在先秦時早已有用例。《國語》卷十九《吳語》:“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憂。”此“平安”指周王室沒有危險,平穩(wěn)安全。《論衡》卷十七《指瑞篇》:“子孫孝善,是家興也;百姓平安,是國昌也。”《論衡》卷十九《宣漢篇》:“圣主治世,期于平安,不須符瑞。”《后漢書》卷二九《申屠剛傳》:“今東方政教日睦,百姓平安。”指國家、百姓安全無危險。《玉臺新詠》卷一《古樂府詩六首》其三《隴西行》:“伸腰再拜跪,問客平安不。”此“平安”指人平安無恙。《晉書》卷六九《周顗傳》:“帝召顗于廣室,謂之曰:‘近日大事,二宮無恙,諸人平安,大將軍故副所望邪?’”指諸人生命平安無危險。義項二由本義“語平舒”引申而來。《說文·丂部》:“平,語平舒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安舒之稱。”

【攬衣】亦作“擥衣”。提起衣衫。唐白居易《酬集賢劉郎中對月見寄兼懷元浙東》詩:“下有白頭人,擥衣中夜起。”(《大詞典·手部》,6卷,992頁)

按:《大詞典》于“攬衣”釋義后所引首見書證時代太晚,該詞早在漢魏時即有用例。《玉臺新詠》卷一西漢枚乘《雜詩九首》其九:“憂愁不能寐,覽衣起徘徊。”《文選》本作“攬衣”。《玉臺新詠》卷二魏明帝《樂府詩二首》其一:“攬衣曳長帶,縱履下高堂。”卷二曹植《雜詩五首》其四:“攬衣出中閨,逍遙步兩楹。”箋注:“《廣韻》:擥,手擥取也。攬同。”“攬衣”當是“攬衣帶”省稱凝固,《全后漢文》卷九十載王粲《出婦賦》:“攬衣帶兮出戶,顧堂室兮長辭。”

【姝子】美女。唐李白《白頭吟》:“茂陵姝子皆見求,文君歡愛從此畢。”(《大詞典·女部》,4卷342頁)

按:《大詞典》于“姝子”釋義后所引首見書證時代太晚,該詞在東漢時即有用例。《玉臺新詠》卷一東漢宋子侯《董嬌嬈詩一首》:“請謝彼姝子:‘何為見損傷?’”

【春月】2.春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王東亭作宣武主簿,嘗春月與石頭兄弟乘馬出郊。”(《大詞典·日部》,5卷640頁)

按:《大詞典》于“春月”第二義項后所引書首見證時代稍晚,該義項早在漢代即有用例。《玉臺新詠》卷一東漢宋子侯《董嬌嬈詩一首》:“秋時自零落,春月復芬芳。”《漢書》卷八六《王嘉傳》永信少府猛等十人議王嘉獄:“今春月寒氣錯繆,霜露數(shù)降,宜示天下以寬和。”《漢書》卷七六《韓延壽傳》:“丞掾皆以為方春月,可壹出勸耕桑。”《后漢書》卷二五《魯恭傳》:“司隸典司京師,四方是則,而近于春月分行諸部,托言勞來貧人,而無隱惻之實,煩擾郡縣,廉考非急。”

【儀態(tài)】儀容姿態(tài)。清珠泉居士《雪鴻少記補遺》:“至于足翹細筍,腰折回風,尤覺顛掉纖柔,具有萬方儀態(tài)。”(《大詞典·人部》,1卷1705頁)

按:《大詞典》于“儀態(tài)”釋義后所引首見書證時代太晚,該詞早在東漢時即有用例。《玉臺新詠》卷一東漢張衡《同聲歌一首》:“素女為我?guī)煟瑑x態(tài)盈萬方。”此語后濃縮為成語“儀態(tài)萬方”,形容儀態(tài)美麗多姿。

【深谷】幽深的山谷。晉陸機《從軍行》:“深谷邈無底,崇山郁嵯峨。”(《大詞典·水部》,5卷1424頁)

按:《大詞典》于“深谷”釋義后所引首見書證時代太晚,該詞在先秦兩漢即有用例。《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后之姓,于今為庶,王所知也。”《漢書》卷三六《劉向傳》載其上封事諫:“詩曰:‘百川沸騰,山冢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楚辭》卷十七東漢王逸《九思·悼亂》:“將升兮高山,上有兮猴猿。欲入兮深谷,下有兮虺蛇。”《玉臺新詠》卷一東漢秦嘉《贈婦詩三首(并序)》其二:“浮云起高山,悲風激深谷。”

二、補充例證缺環(huán)

《漢語大詞典》編纂時非常注重例證的時代代表性,希望能反映漢語詞匯歷史演變的過程。然而,在例證探流方面,有些例證之間時代跨度太大,有違編纂本旨。茲結(jié)合《玉臺新詠》及相關(guān)典籍用例加以補充,希望能為詞語探流工作提供參考。

【遠方】遠處。《周禮·夏官·懷方氏》:“懷方氏掌來遠方之民。”《論語·學而》:“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宋蘇軾《上劉侍讀書》:“軾遠方之鄙人,游于京師。”(《大詞典·辵部》,10卷1121頁)

按:《大詞典》對“遠方”的例證羅列,從先秦一越至宋代,從上古漢語時期跨到近代漢語時期,時代跨度太大。茲對中古漢語時代用例加以補充。如《玉臺新詠》卷一《古詩八首》其四:“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其五:“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唐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卷六《劫比羅伐窣堵國》:“時俗相傳,謂之箭泉。夫有疾病,飲沐多愈。遠方之人持泥以歸,隨其所苦,漬以涂額,靈神冥衛(wèi),多蒙痊愈。”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七《蜀無兔鴿》:“太宗朝,遠方咸貢珍異草木。”

【迎客】1.迎接客人。《禮記·曲禮上》:“客至于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后出迎客。”唐岑參《漢川山行呈成少尹》詩:“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大詞典·辵部》,10卷747頁)

按:《大詞典》對“迎客”第一義項的例證羅列,從秦漢一越至唐代,時代跨度太大。茲對漢魏六朝時代的用例加以補充。《玉臺新詠》卷一《古樂府詩六首》其三《隴西行》:“好婦出迎客,顔色正敷愉。”《抱樸子內(nèi)篇》卷十八《地真》:“及有客座上,有一主人與客語,門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側(cè)又有一主人投釣,賓不能別何者為真主人也。”《晉書》卷六一《劉喬傳》:“(嵇)紹謂(劉)喬曰:‘大司馬何故不復迎客?’喬曰:‘似有正人言,以卿不足迎者。’”

【摧頽】1.摧折,衰敗。漢焦贛《易林·蠱之否》:“中復摧頽,常恐衰微。”唐元稹《花栽》詩之一:“買得山花一兩栽,離鄉(xiāng)別土易摧頽。”宋蘇軾《南鄉(xiāng)子·席上勸李公擇酒》詞:“秋色漸摧頽,滿院黃英映酒杯。”(《大詞典·手部》,6卷838頁)

按:《大詞典》對“摧頽”第一義項的例證羅列,從漢代一越至唐宋,時代跨度太大。茲對漢魏六朝時代用例加以補充。《玉臺新詠》卷一《古樂府詩六首》其六《雙白鵠》:“吾欲負汝去,羽毛日摧頽。”《魏書》卷九一《術(shù)藝·張淵傳》載《觀象賦》:“是時也,歲次析木之津,日在翼星之分,閶闔晨鼓而蕭瑟,流火夕暵以摧頹,游氣眇其高搴,辰宿煥焉華布。”“摧頹”與“蕭瑟”同意對舉。

【無乃】亦作“無迺”。相當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測度的語氣。《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唐韓愈《行難》:“由宰相至百執(zhí)事凡幾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幾位,先生之得者,無乃不足充其位邪?”(《大詞典·火部》,7卷99頁)

按:《大詞典》對“無(無)乃”的例證羅列,從先秦直接跨越至唐代,時代跨度太大。茲對漢魏六朝時代用例加以補充。《玉臺新詠》卷一枚乘《雜詩九首》其一:“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抱樸子外篇》卷四十六《正郭》:“嵇生又曰:‘林宗存為一世之所式,沒則遺芳永播,碩儒俊士,未或指點,而吾生獨評其短,無乃見嗤于將來乎?’”《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臧洪傳》:“是以獲罪主人,見攻逾時,而足下更引此義以為吾規(guī),無乃辭同趨異,非吾子所為休戚者哉!”《晉書》卷四七《傅玄》:“法之有限,其于致遠,無乃泥乎!”《魏書》卷一三《高車傳》:“其姊大驚曰:‘此是畜生,無乃辱父母也!’妹不從,下為狼妻而產(chǎn)子,后遂滋繁成國。”

【際會】3.機遇;時機。《漢書·王莽傳上》:“安漢公莽輔政三世,比遭際會,安光漢室,遂同殊風,至于制作,與周公異世同符。”《舊唐書·馬懷素傳論》:“馬懷素、禇無量好古嗜學,博識多聞,遇好文之君,隆師資之禮,儒者之榮,可謂際會矣。”(《大詞典·阜部》,11卷1098頁)

按:《大詞典》對“際會”第三義項的例證羅列,從西漢直接跨越至唐宋,時代跨度太大。茲對漢魏六朝時代用例加以補充。《玉臺新詠》卷一張衡《同聲歌一首》:“邂逅承際會,得充君后房。”《晉書》卷三七《宗室·安平獻王孚傳》:“今嗣王新立,當進用海內(nèi)英賢,猶患不得,如何欲因際會自相薦舉邪!”《晉書》卷八二《習鑿齒傳》:“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際會,必兼義勇。”《南齊書》卷四四《徐孝嗣傳》:“徐孝嗣憑藉世資,早蒙殊遇,階緣際會,遂登臺鉉。”《北齊書》卷一八《司馬子如》:“事貴應機,兵不厭詐,天下洶洶,唯強是視,于此際會,不可以弱示人。”

【舟梁】1.用船架設(shè)的浮橋。《國語·周語中》:“澤不陂障,川無舟梁,是廢先王之教也。”韋昭注:“舟梁,以舟為梁也。”2.船和橋。《莊子·馬蹄》:“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宋蘇舜欽《揚子江觀風浪》詩:“濟川作舟梁,鑄鼎窮神奸。”(《大詞典·舟部》,9卷2頁)

按:《大詞典》“舟梁”的第一義項,據(jù)韋昭誤注孤證為說,非是。《國語·周語中》:“澤不陂障,川無舟梁”集解:“舟梁,以舟為梁也。王引之曰:‘韋注非也。上文“川不梁”,單言無梁。此“川無舟梁”,則兼言無舟。舟、梁是二事,非謂以舟為梁也。上文曰“十月成梁”,則川自有梁,不須以舟為之。且造舟為梁,天子之禮,他人所不敢用,不得以此責陳也。’”[3]66王引之所言甚確,《大詞典》失檢前人訓詁成果,致立虛假義項。

第二義項的例證羅列,從先秦直接跨越至宋代,時代跨度太大。茲對以漢魏六朝為代表的中古漢語時代用例加以補充。《玉臺新詠》卷一秦嘉《贈婦詩三首(并序)》其二:“河廣無舟梁,道近隔邱陸。”(頁30)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十九《遐覽》:“渡大水不用舟梁,分形為千人,因風高飛,出入無閑。”又《抱樸子外篇》卷四十八《詰鮑》:“山無蹊徑,澤無舟梁。”

【不寧】不安定;不安寧。《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行冬令,則國多盜賊,邊竟不寧,土地分裂。”明方孝孺《茹荼齋記》:“是以自忽忽而不寧,食入口而不知其甘。”(《大詞典·一部》,1卷465頁)

按:《大詞典》對“不寧”釋義后的例證羅列,從秦漢直接跨越至明代,時代跨度太大。茲對漢魏六朝時代用例加以補充。《玉臺新詠》卷一東漢秦嘉《贈婦詩三首(并序)》其三:“一別懷萬恨,起坐為不寧。”《文選》卷十九續(xù)《勸勵》載東漢韋孟《諷諫》:“悠悠嫚秦,上天不寧。”《三國志》卷五九《吳書一四·吳主五子傳·孫霸》:“或謂二宮,不遵典式,此臣所以寢息不寧。”《世說新語》卷上之上《德行第一》:“王光祿遠避流言,明公蒙塵路次,群下不寧,不審尊體起居何如?”《魏書》卷一九中《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傳》附其長子澄上表:“不愛力以悅民,無豐資以待敵,此臣所以夙夜懷憂,悚息不寧者也。”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

[2][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第2篇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07)02-0154-0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第三卷416頁:“喝[hē]飲用。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t,你敢也走將來喝點湯,喝點湯。’”此條書證有誤。

查元無名氏《凍蘇秦衣錦還鄉(xiāng)》第三折,其上下文是:

(張儀云)這廝原來酒后無德,撒酒風那!(正末云)張儀,你有甚么好文章?(張儀云)蘇秦,我的文章不如你呵,怎得做秦邦丞相?張千,喝點湯!(張千云)點湯!(正末唱)[牧羊關(guān)]你比我文學淺。(張千云)點湯!(正末唱)我比你只命運囊。 (張千云)點湯!(正末唱)你茍圖些紫綬金章。(張千云)點湯!(張儀云)我則理會的見世生苗。(正末唱)赤緊的見世生苗。(張千云)點湯!(正末唱)我則理會的埋根千丈。(張千云)點湯!(張儀云)你罵大官的,得什么罪過?(正末唱)止不過惡大官吃八十棒。(張千云)點湯!(正末唱)須不是我見小利鬧一千場。(張千云)點湯!(正末唱)俺兩個才廝挺、才廝挺。(張千云)點湯!(正末唱)t!你敢也走將來喝點湯、喝點湯!(云)點湯是逐客。我則索起身。(張千云)點湯!(正末云)我下的這廳階來。(張千云)點湯!(正末云)我來到這門樓底下。(張千云)點湯!(正末云)這門樓底下也喝點湯?(張千云)點湯!(正末云)男子漢頂天立地,幾曾受這般恥辱來!罷、罷、罷,不如就這儀門底下,解下我系腰帶兒,覓一個死處。

宋元年間的待客之禮,客至設(shè)茶,客去點湯,后“點湯”成了送客、逐客之詞。蘇秦去見張儀,兩人產(chǎn)生了爭執(zhí),于是張儀要張千對蘇秦大聲呼喝“點湯”,以示逐客之意,蘇秦不服,故對張千說:“你敢也走將來喝點湯,喝點湯。”后蘇秦起身離開,來到門樓底下,張千仍不斷大喊“點湯”,蘇秦很惱火,“這門樓底下也喝點湯?”認為是受到奇恥大辱,甚至想自殺了事。可見,“喝點湯”即呼喝“點湯”。“喝”不是“飲用”,而是大聲呼喝之意,讀音應為hè。

《漢語大詞典》誤引“喝點湯”為書證,不僅是由于編者未能詳查原文所致,更與未能借鑒吸收已有的科研成果有關(guān)。元雜劇中“點湯”用作逐客之詞,學術(shù)界早有研究,如薛瑞元《元雜劇中的“點湯”》(《文史》,第21期):

點湯之“點”本來含有制作義,有著種種講究。在它與禮儀相聯(lián)之后,則轉(zhuǎn)義為設(shè)置或飲用了。……客罷點湯,其緣起或如《南窗紀談》所云:“客坐既久,恐其語多傷氣。”實際上,這種彬彬禮節(jié)的后面,卻明白無誤地表示:或客至稍久,欲結(jié)束會晤;或惡客臨門,不愿接待,以點湯示意其速去。元雜劇所見點湯,其情節(jié)與此相符。

有關(guān)宋元語言的辭書中也收有“點湯”詞條,如顧學頡、王學奇《元曲釋詞》。這些科研成果都先于《漢語大詞典》,如果其編者給予足夠的重視,就不致于誤引書證了。

第3篇

愛看央視的“開心大詞典”,精彩刺激,答對了還有誘人的大獎品!可要進入央視演播大廳現(xiàn)場答題可是難上加難,就用超級百科知識

>> 主編《英漢大詞典》《英漢大詞典補編》《漢英大詞典》,陸谷孫:“我編出了自我實現(xiàn)的樂趣” 《漢語大詞典》失收的今文《尚書》周書語詞 《漢語大詞典》在詞類標注方面存在的問題 免費的點讀機隨時隨地可查的英漢大詞典 淺談《英漢大詞典》詞(組)層面的語用信息 《牛津大詞典》:傻子和瘋子一起完成的奇跡 敦煌變文成語研究與《漢語大詞典》的修訂 從《賢愚經(jīng)》看《漢語大詞典》的若干闕失(二) 在《英漢大詞典》第三版概念會上的發(fā)言 《漢語大詞典》對蒲松齡作品的引用及疏誤 從《風俗通義》看《漢語大詞典》的書證晚出 從“全都”義同義復詞看《漢語大詞典》的瑕疵 試論《中華漢英大詞典(上)》文化詞目的翻譯策略 試析《中華漢英大詞典》“有保留的描寫主義”編纂理念 婚姻成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補正若干 《漢語大詞典》例證商訂 《漢語大詞典》“戴目” 評《〈漢語大詞典〉研究》 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的開心詞典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是一款智力游戲軟件,其“本地開心辭典”模擬了中央電視臺“開心辭典”的節(jié)目形式,讓你在讀秒聲中回答提出的問題。

“央視開心辭典”提供了央視舉辦的歷屆開心大詞典的題目和答案(需聯(lián)網(wǎng)下載),“趣味腦筋轉(zhuǎn)彎”和“超級知識百科”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性,內(nèi)容豐富,涵蓋面廣,包括歷史、文學、政治、社會、地理、數(shù)學、醫(yī)學、理化等。

經(jīng)常使用該軟件,不但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說不定你還有機會在央視拿大獎呢!一些單位也可以在智力競賽中讓它助一臂之力。

(注:該軟件已收入本期光盤)

第4篇

(1)真的假不了。

(2)這酒真的是假的。

(3)這事情是真的。

(4)這事情真的辦不了。

例(1)、例(3)中的“真的”為名詞性的“的”字短語(真的1),例(2)、例(4)中的“真的”則為加強肯定的語氣副詞(真的2)。我們認為“真的2”(以下徑作“真的”)是一個典型的語氣副詞,應該進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理由如下:

首先,副詞“真的”與“的確”“確乎”“確實”“實在”“委實”等同義,可以相互替換。

《現(xiàn)漢》“的確”條:“[副]完全確實;實在:他的確是這樣說的。”又“確乎”條:“[副]的確:經(jīng)過試驗,這辦法確乎有效|屋子又寬綽又豁亮,確乎不壞。”又“確實”條:“②[副]對客觀情況的真實性表示肯定:他最近確實有些進步│這件事確實不是他干的。”又“實在”條:“②[副]的確:實在太好了|實在不知道。”又“委實”條:“[副]確實;實在:委實不易。”以上諸條各例,“的確”“確乎”“確實”“實在”“委實”都可以用“真的”替換,意思不變,這說明“真的”的副詞用法確然無疑。而且從實際使用情況看,“真的”的使用頻度很高,至少大大高于“確乎”“委實”等。《現(xiàn)漢》收了“確乎”“委實”,而不收“真的”,顧此失彼,不合情理。

其次,副詞“真的”與方言詞“真?zhèn)€”是同義詞,兩者有歷時替換關(guān)系。

《現(xiàn)漢》收有“真?zhèn)€”,解釋說:“ [副]的確;實在:這地方真?zhèn)€是變了。”“真?zhèn)€”一詞流行范圍很廣,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晉語、西南官話、吳語、贛語都有之(參見《漢語方言大詞典》4610頁),產(chǎn)生時間也比較早,唐代就有了,如王維《酬黎居士淅川作》詩:“儂家真?zhèn)€去,公定隨儂否。”韓愈《盆池五首》詩其一:“老翁真?zhèn)€似童兒,汲水埋盆作小池。”唐宋以降,一直沿用。而根據(jù)學者研究,“副詞性‘真的’在清末還沒有完全定型。‘真的’被大量用作副詞,甚至單獨成句的情況是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陳穎,2010)。而此時“真?zhèn)€”已經(jīng)非常罕見,只用于方言中了。“真?zhèn)€”與“真的”在漢語史上存在著競爭互補的關(guān)系,“真?zhèn)€”出現(xiàn)在前,后被“真的”取代。“真?zhèn)€”的“個”是助詞,相當于“的”,可見“真?zhèn)€”與“真的”字異義同,只是方言與通語的差別。有意思的是,許多詞典正是用“真的”來解釋“真?zhèn)€”的,如《漢語大詞典》“真箇”條:“亦作‘真?zhèn)€’。真的,確實。”《漢語方言大詞典》“真?zhèn)€”條:“③[副]真的;實在;的確。”《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真?zhèn)€”條:“崇明,上海,廣州:真的,實在。”《明清吳語詞典》“真?zhèn)€”條:“②[副]真的。個,助詞。”據(jù)此,我們認為,《現(xiàn)漢》既然收了方言詞“真?zhèn)€”,就更應該收錄與之對應的通用詞“真的”。

再次,目前學界對“真的”已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真的”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個詞,不再是一個詞組。如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副詞獨用芻議》(《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年第2期)、侯學超《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張斌主編《現(xiàn)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1)等論著都持這一觀點。此外,厲霽雋《“真”和“真的”論析》(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劉勇《說“真的”》(《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陳穎《“真的”的虛化》(《語言研究》,2010年第4期)、劉冬青《北京話“真”類語氣副詞的嬗變(1750~1950)》(《中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等文章也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述。

作為一個語氣副詞,“真的”的功能與用法如下:

1.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狀語。如:

(5)梅姐,假若亂兵真的進來了,我們怎么辦?(巴金《家》)

(6)那招數(shù)真的很怪。(金庸《笑傲江湖》)

2.位于句首、句中或句尾,前后停頓,單獨使用。如:

(7)真的,我對你印象很好。(王朔《癡人》)

(8)鋼鋼定睛一看,真的,小卡片上寫著許多字。(趙莉《鋼鋼的三個好朋友》)

(9)不能對他講,他猜到了會恨我的,真的。(梁曉聲《表弟》)

綜上所述,“真的”屬于“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是一個詞,而且是一個常用語氣副詞。因此,我們認為,從詞典收詞的完備性、規(guī)范性、實用性等原則出發(fā),現(xiàn)代漢語詞典完全應該收錄“真的”條。

參考文獻:

[1]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第5篇

關(guān)鍵詞: 呂叔湘 辭書學理論 辭書思想

呂叔湘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他在語言學及語文教學、文字改革、辭書學、寫作、古籍整理等諸多領(lǐng)域著述豐碩、成就斐然。呂叔湘先生在辭書理論方面的系統(tǒng)論述雖不多,但透過他主持編纂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xiàn)漢》)、《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以下簡稱《八百詞》)等辭書著作,有關(guān)文章、講話,以及為一些辭書所作的序言、書評中,我們?nèi)钥赏ㄟ^細致的梳理,鉤稽出有關(guān)線索,彰顯呂先生在辭書編撰方面的遠見卓識和積極貢獻,并為當代辭書學的理論實踐的深入開展提供富于啟發(fā)性的參考和借鑒。

一、關(guān)于義項排列的問題

呂叔湘先生認為詞典義項按什么順序排列,應視詞典是歷時還是共時的性質(zhì)而定。他在《〈漢語大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漢語大詞典》好比古往今來漢語詞匯的檔案庫。它應該是一部收詞全面的大型古今詞典,歷時詞典。作為一部大型歷時詞典,要全面反映詞義產(chǎn)生的時代,詞義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脈絡(luò),包括詞義的消亡或部分消亡等。因此,作為歷時性的詞典,詞的義項排列理所當然地應以詞義發(fā)展的脈絡(luò)為序。而《現(xiàn)漢》的定位是以詞匯規(guī)范為目的,反映現(xiàn)代漢語詞匯面貌的中型語文詞典。呂先生指出,《現(xiàn)漢》“分析詞義以現(xiàn)代漢語為準,不詳列古義,而且特別注意分辨基本的、常用的詞的意義”①。這就是說,作為共時性的詞典,它的功能是反映詞匯在共時平面上的語義、語用及語法上的特點,而不是詞義的歷時演變,因此義項的排列不必像歷時詞典那樣按詞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為序。因此,《漢語大詞典》的義項按詞義發(fā)展的脈絡(luò)排序,而《現(xiàn)漢》的義項排列按照“一般的在前,特殊的在后;具體的在前,抽象的在后”的順序排列。

二、關(guān)于詞類標注的問題

關(guān)于標詞類,呂叔湘先生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問題》一文中指出:“首先,確定某一形式是詞不是詞(小于詞的構(gòu)詞成分,或是大于詞的詞組);其次,作出詞的語法說明(包括標出詞類)――這些,在漢語語法結(jié)構(gòu)的研究還未取得滿意結(jié)果的情況下,都是很難的課題。”這段話表明,呂先生認為給詞標注詞性,首先要確定是不是詞,其次,在當時詞類劃分標準研究不夠深入、語法學界分歧較大的情況下,如果勉強標上詞性,則效果不一定好。呂先生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即在《現(xiàn)漢》釋義中為全部虛詞和實詞中的代詞、數(shù)詞、量詞注明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不直接標注詞性,但通過釋語和例句的搭配,讓讀者體會該詞的詞性。

三、關(guān)于釋義的問題

中國兩千多年來的辭書編纂實踐,在詞語的解釋、意義的辨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是古代辭書在釋義方面也有明顯的缺點,即釋義仍多用“一詞釋一詞”。呂叔湘先生和他的《現(xiàn)漢》編纂團隊在釋義的問題上,完全拋棄了這種陳舊、錯誤的做法,采取了一種更為科學的釋義方式。呂叔湘先生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編寫細則(修訂稿)》(以下簡稱《編寫細則》)“釋義”部分,提出了“釋義的一般原則”:“分析詞義,以現(xiàn)代漢語為標準。要適當運用概括的原則,避免兩極端。”注解詞義“要有正確的觀點,但不必機械地加上批判字眼”;注解行文要求“明確、通順、簡潔,應該避免用方言、文言、生造詞、翻譯腔”。

除此之外,呂叔湘先生還就詞典義項釋義的錘煉加工問題做過細致的闡發(fā)。他認為,如何將基本上捕捉到的詞義要點,用恰如其分而又行文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這往往是義項詮釋中一個不可輕視的難點。②對此,他做過探討性的實例分析。如“黎明”:

《學習字典》:“天剛亮的時候。”

《新華》:“天快亮的時候。”

《現(xiàn)漢》:“天快亮或剛亮的時候。”

呂叔湘認為,三部詞典都抓住了“從黑夜過渡到白天的一段時間”,“是一個連續(xù)體”,也就是“黑夜和白天的分界線”這個詞義要點,因而釋義都沒有錯。所不同的是,《學習》把天亮這個點定在“這個連續(xù)體的頭上”,《新華》定在“連續(xù)體的末了”,而《現(xiàn)漢》則兩者兼?zhèn)洌瑹o異于釋作“天亮前后”。經(jīng)過比較琢磨,他指出,如將“黎明”釋為“從天不亮(不包括天亮)到天大亮(不包括大亮)這段時間”,雖說“未免太學究氣”,但是“最為準確”的。③

四、關(guān)于編排方式的問題

呂叔湘先生認為,詞典的編排方式應根據(jù)詞典的類型,并最大限度地方便讀者查檢。呂先生在《辭書研究》1982年第5期上,發(fā)表了《需要一本〈引用語詞典〉》一文,呼吁引用語詞典的編纂,其中就談到了詞典編排方式的問題。他指出:“引用語詞典不同于類書”,不能用分類的方法編排,這樣不好查找。“只有按照字形或字音檢索,才便于應用”。

五、關(guān)于收詞原則的問題

呂叔湘先生認為,詞典的收詞要視詞典的類型和用途而定。呂叔湘先生修訂的《編寫細則》“總則”部分指出:“(A)選錄詞匯應以普通語匯為主體,一切使用范圍有限制的詞匯是次要的,應該酌量選收,以供參考,但是絕不能泛濫無歸……(B)在字形、詞形上,本詞典應該起規(guī)范作用……象聲詞和模擬性的形容詞中互用的同音字或音近字應選擇去留,不可大量重復。兒化詞和‘子’尾詞的收錄也寧嚴毋寬。”除了再次強調(diào)《現(xiàn)漢》主要應收錄“普通詞匯”外,《編寫細則》還對“普通語匯”、“口語語匯”、“北京話語匯和方言語匯”、“俚語”、“文言詞”、“生造詞”、“成語”,、“專科語匯”、“單字”、“簡稱”等的定義、標注方式、收錄標準作了規(guī)定。對“普通語匯”以外詞語的收錄,總體要求為“屢在書刊出現(xiàn)的”即前文所言“通用的詞”。這些收詞原則的制定,都是基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為推廣普通話、促進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化服務(wù),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查閱中型工具書的性質(zhì)而定的。

又如,呂叔湘先生在《需要一本〈引用語詞典〉》一文關(guān)于收條的原則,指出:“詩文本身的好壞不是主要標準,主要看是否被人引用。”有些詩文未必好,但引用頻率高,就需要收。另外,在成語詞典內(nèi)可以查到的詩文是否收,諺語是否都收,也是需要研究的。應該收的沒有收令人失望,大量收無人使用的條目則浪費篇幅。

六、關(guān)于辭書修改的問題

呂叔湘先生在《漢字和拼音字的比較》一文中講道:“一本好的字典”應當“重視修改工作”,特別是“大詞典,不改是不行的”。詞典的修改工作包括收詞、正字、正音、正義、查檢、詞典結(jié)構(gòu)等,但重點還是釋義。修改的目的是糾正謬誤,盡可能提高詞典義訓的準確、飽和與透明程度。呂叔湘先生指出,《現(xiàn)漢》、《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都“是改出來的”,而正在編纂中的《漢語大詞典》“尤其要重視改”。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呂叔湘先生對某詞典的“難”與“容易”兩詞條的初稿與改稿做過比較分析,明確指出,經(jīng)過修改,釋文質(zhì)量有較大的提高。他以這一實例,證明了修改字稿對保證詞典釋文質(zhì)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七、其他

呂叔湘先生還特別重視在詞典編纂過程中應用現(xiàn)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他認為語文詞典不僅隨時要向語言學吸取必要的養(yǎng)分,而且要借助、運用語言學所提供的新觀念、新方法。例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許多虛詞的注釋吸收了代表當時最高水平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的研究成果。

從呂叔湘先生的辭書學思想可以看出,他善于運用現(xiàn)代語言科學的觀點和方法考察詞典工作,并為詞典編纂制定出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原則,這對于現(xiàn)在的詞典編纂者繼承和發(fā)揚前輩的辭書學思想理念,促進現(xiàn)代語文詞典的編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釋:

①見《〈現(xiàn)代漢語詞典〉編寫細則(修訂稿)》.

②見鄒酆《呂叔湘詞典三論試析》,《辭書研究》,1994,(5).

③見《“黎明”的定義》,載《語文雜記》,上海教育版社.

④見《在〈漢語大詞典〉無錫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引自駱偉里《〈漢語大詞典〉》首卷復審定稿雜記》,《辭書研究》,1986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呂叔湘.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出版二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上的書面發(fā)言.中國語文,1993,(4).

[2]呂叔湘.在《漢語大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辭書研究,1982,(3).

[3]呂叔湘.大家來關(guān)心新詞新義.辭書研究,1984,(1).

[4]呂叔湘,羅常培.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問題.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問題學術(shù)會議文件匯編,現(xiàn)代漢語學術(shù)會議秘書處編,科學出版社.

[5]劉慶隆.語言學家和詞典編纂家――呂叔湘先生.《呂叔湘全集》第十九卷.

[6]鄒酆.呂叔湘詞典三論試析.辭書研究,1994,(5).

第6篇

【關(guān)鍵詞】疑難詞;二拍

《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是明朝末年,凌初編著的擬話本小說集,以下簡稱“二拍”。凌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號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àn),別號即空觀主人。漢族,明代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織里鎮(zhèn)晟舍)人,明代文學家、小說家和雕版印書家。二拍語言通俗易懂,其中含有很多的方言詞匯,極為有趣。筆者以2001年10月中華書局版,凌初編著,冉休丹點校的二拍為底本,筆者參照了周志峰的《二拍》詞語札記,對這篇文章中已經(jīng)解釋過的疑難詞語不做重復解釋對,對《二拍》中的一些新發(fā)現(xiàn)的疑難詞進行了考釋。

【出熱】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吳氏雖未就想到邪路上去,卻見這知觀豐姿出眾,語言爽朗,也暗暗地喝采道:‘好個齊整人物!如何卻出了家?且喜他不裝模樣,見說做醮,便肯輕身出觀,來到我家,也是個出熱的人。’”

按,《漢語大詞典》中對“出熱”一詞的解釋為,出力。但是若是把“出熱”僅僅看為“出力”在《初刻拍案驚奇》一例中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從意思上看,知觀“肯輕身出觀,來到我家”并沒有幫他家出力干什么活,不能是出力。

若“出熱”在《初刻拍案驚奇》中不是“出力”的意思,那么會是什么意思呢?經(jīng)過異文例、搜集同時代例句以及參證方言,筆者斷定,“出熱”還有“熱心”之意。

1、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三)《初刻拍案驚奇》一文中并未出現(xiàn)“出熱”,取而代之的是“心熱”。吳氏雖未就想到邪路上去,卻見這知觀豐姿出眾,語言爽朗,也暗暗地喝采道:“好個齊整人物!如何卻出了家?且喜他不裝模樣,見說做醮,便肯輕身出觀,來到我家,也是個心熱的人。”

2、《三刻拍案驚奇?第二十八回》張秀才忙瞅一眼,沈氏道:“何妨得?我哥哥極直、極出熱,只為你掩耳偷鈐,不尋個幫手,所以欺你。”

《崢霄館評定通俗演義型世言卷之七》張秀才忙瞅一眼,沈氏道:“何妨得?我哥哥極直極出熱,只為你掩耳偷鈴,不尋個幫手,所以欺你。”

以上兩個例句中“直”為“直率”之意,“直”和“出熱”受程度副詞“極”的修飾,則“出熱”也是一個形容人的品性的詞語,意思為“熱心”。

3、1986年第4期《湖州學報》徐靜茜的論文《“兩拍”所見方言詞語及句式》中指出,“出熱”是一個吳方言詞,其意思就是“熱心”。

綜上所述,“出熱”不僅有“出力”的意思,還有“熱心”的意思。在《初刻拍案驚奇》中的句子“且喜他不裝模樣,見說做醮,便肯輕身出觀,來到我家,也是個出熱的人。”中,“出熱”就是“熱心”的意思。

【唧溜】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極是‘老唧溜’,也會得使人喜,也會得使人怒,弄得人死心塌地,不敢不從。”

按,在《漢語大詞典》中并沒有收錄“唧溜”一詞,筆者通過各方面的求證,認為“唧溜”就是“狡黠、聰慧”的意思。

首先,從同時代的文例看來,“唧溜”一詞出現(xiàn)的地方還有:

《媚史?第十六回》聶氏道:“這女子倒也唧溜,兀誰敢上得他的崖岸?”

《三教偶拈?濟顛羅漢凈慈寺顯圣記》冷泉參透瞎堂禪,到處逢人夸唧溜。

《禪真后史?第四十四回》潘有廉道:“向聞舒寬乃積年唧溜的節(jié)級,故把厚禮送他,眼巴巴望他了事。

以上各個例句中,將“唧溜”理解為“狡黠,聰慧”都可以,文意貼切。與“唧溜”相對的有“不唧溜”即“愚鈍”的意思,也有多例:

《古尊宿語錄?卷十四》比望修行利濟人,誰知變作不唧溜。

《艷婚野史?第三回》張揚道:“也是個不唧溜的東西,你一時進去,他怎知是你……”

以上例句中“不唧溜”都可以理解為“不聰明”級“愚鈍”的意思。

其次,“唧溜”是一個吳方言詞,在吳方言中“唧溜”即“聰慧,狡黠”的意思。

綜上所述,《漢語大詞典》所未收錄的“唧溜”一詞,即“聰慧,狡黠”的意思。

【大頭腦】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元來那個大商,姓張名全,混名張多寶,在京都開幾處解典庫,又有幾所縑緞鋪,專一放官吏債,打大頭腦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二:“如此兩位大頭腦去說那些小附舟之事,你道敢不依從么?”

按,“大頭腦”即大官兒,《漢語大詞典》沒有收錄該詞。“大頭腦”是一個吳方言詞,即“大官”的意思。

【生煞煞】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兩口兒見了兒子,心里老大喜歡,終久乍會之間,有些生煞煞。”《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宣教也生煞煞的浪開不得閑口,便宜得飽看一回而已。”

按,陌生的樣子,各大辭書并未收錄該詞。“生”具有“陌生”的意思,“煞”在這里的意思應該為程度副詞,是“極”的意思,用來形容陌生的程度。

【清頭】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兩個常自激激聒聒的一番,我也不知一個清頭。”卷三十:“盧母驚異,打聽王翁夫妻,果然到得家里,雖不知這些清頭,曉得冤債不了,驚悸恍惚成病,不多時,兩個多死了。”卷四十:“及至詩不成詩,而今世上不傳一首的,當時登第的元不少。看官,你道有什么清頭在那里?”卷二十一:“誰人家沒個內(nèi)外?怎吃了酒沒些清頭,趕到人家廚房中,灶砧多打碎了!” (下轉(zhuǎn)第203頁)

(上接第201頁)“原來這些色病,固然到底不救,卻又一時不死,最有清頭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任生此時醉中,不知好歹,口里胡言亂語,沒個清頭。”卷三十五:“賈閏娘不知一些清頭。”卷十八:“豈知這些不明道理之人,只要蠻做蠻吃,豈有天上如此沒清頭,把神仙與你這伙人做了去?”卷十六:“東岳真?zhèn)€有靈,陰間真?zhèn)€無私,一些也瞞不得。大不似陽世間官府沒清頭沒天理的。”

按,《漢語大詞典》未收錄“清頭”一詞,筆者根據(jù)考證認為,“清頭”有三個義項:①是非,分寸;②頭腦,頭緒;③底細。

①是非,分寸。《初刻》卷四十和《二刻》卷十六里的“清頭”是是非,分寸的意思。

②頭腦,頭緒。《初刻》卷二十六、卷二十一和《二刻》卷三十四例的“清頭”是頭腦,頭緒的意思。

③底細。《初刻》卷三十和《二刻》卷三十五、卷十八例的“清頭”是底細的意思。

“清頭”一詞是以“頭”為詞尾的派生詞。據(jù)《漢語大詞典》“清”具有“清明,清醒”等意思,當它加上詞尾“頭”以后形成一個新詞,并且這個新詞是與其意思相關(guān)的名詞,清頭具有“是非、頭緒、底細”等意思。在兩拍中加詞尾“頭”而形成的派生詞很多,并且這些派生詞多數(shù)都是名詞,例如:鼻頭、名頭、話頭、灶頭、鬧頭、牽頭、想頭、推頭、陣頭、老實頭這些詞,他們對應的意思分別為:鼻子,名聲、名目,話,灶,熱鬧處,牽線人,可圖之處,借口,陣雨,老實人。以上這些例子都出自兩拍,并且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名詞、動詞或者形容詞在加上詞尾“頭”以后都派生出了與其意思相關(guān)的名詞。

【輕敲】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我那里有錢買棺?不要說是好棺木價重買不起,便是那輕敲雜樹的,也要二三兩一具,叫我那得東西去買?前村李作頭家,有一口輕敲些的在那里,何不去賒了來?明日再做理會。”“我叫他且到李作頭賒了一具輕敲的來,明日還價。”

按,不堅實,“輕敲”一詞在《漢語大詞典》中未見收錄。

【饞唾】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我為褚家這主債上,饞唾多分說干了。”

按,口水,唾液。《漢語大詞典》未收錄該詞,這個詞是一個吳方言詞,今天寧波話仍然說“饞唾解百毒”。

【輕鮮】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些小薄物,奉為尊嫂拜見之儀。望勿嫌輕鮮。”卷一:“袖中摸出細珠十數(shù)串,每送一串道:‘輕鮮,輕鮮,備歸途一茶罷了。’”《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我起初原說利物之外再贈五十千,也不為輕鮮,只可如此求他了。”“有勞嬤嬤兩下周全,些小微物,勿嫌輕鮮則個。”卷三十六:“是必有煩提控回一回,些小薄意,勿嫌輕鮮!”

按,表示禮物的微薄,用于自謙,各大辭書并未收錄該詞。“輕鮮”一詞是個近義并列復合詞,其中“鮮”應讀為上聲,表示“少”的意思而非“新鮮”之意。

以上便是筆者在兩拍中所找到的一些未經(jīng)解釋的疑難詞,以及對其所作出的解釋。

【參考文獻】

[1]凌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2.0版

[3]徐靜茜.兩拍所見方言詞[J].湖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4).

第7篇

關(guān)鍵詞: 東京夢華錄 方言 研究

《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撰寫的一部反映北宋都城東京汴梁繁華景象的書。此書內(nèi)容非常博雜,北宋都城的宮殿、池苑、橋梁、河道、民俗、風情、時物等,無所不記,且此書“語言鄙俚,不以文飾者,蓋欲上下通曉耳”。[1]4因此,此書不但詞匯豐富,而且口語色彩濃厚,書中使用了很多方言詞語,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地域特征。本文擬對《東京夢華錄》一書使用的方言詞語做初步研究。

一、不以自釋詞語形式出現(xiàn)的方言詞語

《東京夢華錄》中有大量以自釋詞語形式出現(xiàn)的方言詞語,另有一些方言詞,直接出現(xiàn)在文中,沒有特殊的標志,只能從文獻中使用情況或在今天口語中的保留去考察和理解。

【洗手蟹】

……生炒肺、炒蛤蠣、炒蟹、渫蟹、洗手蟹之類,逐時旋行索喚,不許一味有闕。(飲食果子)

“洗手蟹”,《漢語大詞典》有釋:【洗手蟹】見于宋人記載的一種食品。活蟹剖析后加調(diào)料,立即可食者,謂之“洗手蟹”。[2]此詞亦見于它文:宋·祝穆《事文類聚·介蟲·蟹》:“北人以蟹生析之,調(diào)以梅芼橙椒,盥手畢即可食,目為‘洗手蟹’。”又宋·傅肱《蟹譜》卷下·食品:“北人以蟹生析之,酤以鹽梅,芼以椒橙,盥手畢即可食,目為‘洗手蟹’。”由文獻記載可知“洗手蟹”是宋代一種北方食品,此詞也是古北方方言詞。

【炊餅】

都城之歌兒,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炊餅、黃胖、調(diào)到、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土儀”。(清明節(jié))

“炊餅”,《漢語方言大詞典》收有此詞:【炊餅】饅頭,古方言。宋·吳處厚《青廂雜記》:“(宋)仁宗廟諱禎,語訛近蒸,今內(nèi)廷上下皆呼蒸餅為~。”[3]3609《東京夢華錄》一書中“蒸餅”一詞三例,“炊餅”一詞一例,《夢梁錄》中僅見“蒸餅”一詞。

【動使】

①每遇齋會,凡飲食茶果、動使器皿,雖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辨。(相國寺內(nèi)萬姓交易)

②凡民間吉兇筵會,椅卓陳設(shè),器皿合盤,酒檐動使之類,自有茶酒司管賃。(筵會假賃)

③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淨盤合器皿,車檐動使,奇巧可愛。(民俗)

④坊巷以食物、動使、果實、柴炭之類,歌叫關(guān)撲。(正月)

“動使”,《漢語方言大詞典》有釋:【動使】用具、器具。?蕖古北方方言。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向晚,賣何(婁)樓頭面、冠梳、領(lǐng)抹、珍玩、~之類。”[3]1570

【合笙】、【合生】

①自早呈拽百戲,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斗雞、說渾話、雜扮、商迷、合笙、喬筋骨、喬相撲、浪子雜劇、叫果子、學像生、掉刀、裝鬼、砑鼓牌棒、道術(shù)之類,有之,至暮呈拽不盡。(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寶觀神生日)

②毛詳、霍伯丑商迷,吳八兒合生,張山人說渾話……(京瓦伎藝)

“合笙”,古方言。《漢語方言大詞典》有釋:【合笙】古代的一種表演藝術(shù)的體裁。也叫“合生”。古方言。徐嘉瑞《金元戲曲方言考補遺》:“~,七字唱本。加和聲‘哩哩啰哩哩來。’《董西廂》(喬合笙)休將閑事苦縈懷(和)哩哩啰哩哩來。”[3]2112

【下】

①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下販鷹鶻客。(東角樓街巷)

“下”,即住宿,古方言。《漢語方言大詞典》收有此詞:【下】義項②留宿;投宿。古方言。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東角樓街巷》:“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販鷹鶻客。”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呵,俺這里有干凈店房。”《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到天晚尋宿,又沒人家~他。”[3]207

②……大展洗兒會,親賓盛集,煎香湯于盤中,下果子彩錢蔥蒜等,用數(shù)丈彩繞之,名曰“圍盆”。(育子)

“下”指“投入,放入”。《漢語方言大詞典》有釋:【下】義項③投放;放入。閩語。

福建廈門。福建建陽、東山、崇安、松溪、政和。[3]207《東京夢華錄》中上例正為此義,此詞義在今河南地區(qū)口語中仍常用到,例如:“餓了先下點兒面條吃。”“下面條”即把面條放到鍋里、“下扁食”即把餃子放到鍋里。

【地上】

次有馬上抱紅繡之毬,系以紅(綿)錦索擲下于地上,數(shù)騎追逐射之。(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

“地上”,即地面。此詞今河南地區(qū)猶存:“你看地上臟哩,掃掃吧。”《漢語方言大詞典》收有此詞:【地上】①地面。?蕖中原官話。山東費縣、菏澤、青海西寧。?蔻江淮官話。江蘇南京。?蓿徽語。安徽歙縣城關(guān)。[3]1610

【蟲蟻】

①珠珍雇婢妮買蟲蟻六十八。(都市錢陌)

②劉百禽弄蟲蟻。(京瓦伎藝)

③劉百禽蟲蟻。(元宵)

“蟲蟻”,指小鳥雀,北方方言詞,今河南地區(qū)口語中仍存此詞。

蟲蟻/蟲蟻,現(xiàn)在簡化為“蟲蟻”。在《東京夢華錄》一書中,“蟲蟻/蟲蟻”并非是“蟲”和“蟻”的合稱,而是小鳥雀的通稱,是一個河南方言詞。這個方言詞,今天仍活躍在河南人民口頭中。例如晾曬小麥、玉米等糧食時,常說:“看好麥子,別讓蟲蟻兒吃了。”此句中,“蟲蟻兒”即指小的鳥雀,如麻雀、鴿子等。“蟲蟻兒”的方言義,《漢語方言大詞典》有釋:[蟲蟻兒]詞條,義項②〈名〉飛禽的總稱。?蕖中原官話。河南鄭州。河南墜子《巧嘴八哥》:“樹上落了個~。”又“你是個啥~啊,咋會說話哩?”河南原陽、沈丘、靈寶、信陽、新鄭、新野、葉縣、長垣、欒川、蘭考。?蔻晉語。河南輝縣、獲嘉、焦作、溫縣、濟源。[2]1979?蕖、?蔻所列地區(qū),基本上全在今河南境內(nèi),“蟲蟻兒”無疑是河南方言詞語。《漢語方言大詞典》例句所引為現(xiàn)代作品,而《東京夢華錄》中即有方言例證,據(jù)此可補。

【磨喝樂】

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nèi),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七夕)

“磨喝樂”,古北方方言,北宋汴京人稱一種泥塑土偶。宋·金盈之《醉翁談錄》四:“京師是日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摩羅。大小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于華侈者,南人目為巧兒。”由金盈之的描寫可知汴京人稱這種泥孩兒(即小塑土偶)為“摩羅”,南方人稱之為“巧兒”。陳元靚《歲時廣記》二十六亦言:“磨喝樂,南人目為巧兒。”

二、以自釋詞語形式出現(xiàn)的方言詞語

《東京夢華錄》中的方言詞語,大多以自釋詞語的形式出現(xiàn),這些自釋詞語相當一部分闡釋的是當時都人對某物、某人、某種風俗、某種風物、某項雜戲的稱呼,多為當時當?shù)厝藗兊目谡Z。

(一)飲食、風物類自釋詞語

【碧椀】、【造羹】

吾輩入店則用一等琉璃淺稜椀,謂之“碧椀”,亦謂之“造羹”。(食店)

“碧椀”、“造羹”,北宋東京人稱一種琉璃淺稜椀為“碧椀”或“造羹”,古方言。

【造韲】

菜蔬精細,謂之“造韲”。(食店)

“造韲”,北宋汴京人稱精細的菜肴為“造韲”,古方言。

【合羹】、【單羹】

面與肉相停,謂之“合羹”,又有“單羹”,乃半個也。(食店)

“合羹”、“單羹”,古方言。北宋汴京人稱一碗面和肉一樣多的面食為“合羹”,稱半碗為“單羹”。

【水上浮】、【糓板】、【花瓜】、【果食】、【果食將軍】、【種生】

又以黃蠟鑄為鳧、雁、鴛鴦、鸂鶆、龜、魚之類,彩畫金縷,謂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tài),謂之“糓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shù)內(nèi)有一對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又以綠豆、小豆、小麥于磁器內(nèi),以水浸之,生芽數(shù)寸,以紅籃彩縷束之,謂之“種生”。(七夕)

“水上浮”、“糓板”、“花瓜”、“果食”、“果食將軍”、“種生”這幾個詞均為古方言,是北宋東京七夕等節(jié)日時所賣的風物。《漢語方言大詞典》收有“果食”一詞:【果食】泛指甜面食品。古北方方言。據(jù)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所載:宋時汴京習俗,農(nóng)歷七月七日以油面糖蜜制成食品笑靨兒,有各種樣式,稱為~。[3]3403

【車魚】

冬月即黃河諸遠處客魚來,謂之“車魚”。(魚行)

“車魚”,古方言,北宋汴京人稱從遠處運來的魚為“車魚”。

【驩門】

又有瓠羹店,門前以枋木及花樣沓結(jié)縛如山棚,上掛成邊豬羊,相間三二十邊。近里門面窓戶,皆朱綠裝飾,謂之“驩門”。(食店)

“驩門”,北宋汴京人稱瓠羹店用朱綠裝飾的門和窗戶為“驩門”,古方言。

【泥盆】

每遇春時,官中差人夫監(jiān)淘在城渠,別開坑盛淘出者泥,謂之“泥盆”。(諸色雜賣)

“泥盆”,北宋汴京人稱淘城渠時所挖盛放渠泥的坑,古方言。

【一宛】

其賣麥面,秤作一布袋,謂之“一宛”。(天曉諸人入市)

“一宛”,古方言,宋代汴京一帶把面每秤裝一布袋,這樣一布袋面稱為“一宛”。

(二)民俗類自釋詞語

【賣梅子】、【把街】

或軍營放停樂人,動鼓樂于空閑,就坊巷引小兒婦女觀看,散糖果子之類,謂之“賣梅子”,又謂之“把街”。(諸色雜賣)

“賣梅子”、“把街”這兩個詞語意思相同,都指一種小販兜售的方式,古方言。

【勘宅】

每日如宅舍宮院前,則有就門賣羊肉頭肚……亦有撲上件物事者,謂之“勘宅”。(諸色雜賣)

“勘宅”,北宋東京汴梁一種兜售方式,古方言。

【羅齋】

儻欲修整屋宇,泥補墻壁,生辰忌日,欲設(shè)齋僧尼道士,即早辰橋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謂之“雜貨工匠”,以至雜作人夫,道士僧人,羅立會聚,候人請喚,謂之“羅齋”。(修整雜貨及齋僧請道)

“羅齋”,北宋東京稱手藝人或道士僧人等羅立街巷口候人請喚為“羅齋”,古方言。

【埋祟】

至除日……共千余人,自禁中驅(qū)祟,出南薰門外轉(zhuǎn)龍灣,謂之“埋祟”而罷。(除夕)

“埋祟”,宋代汴京除夕夜所進行的一種活動,古北方方言。

(三)人物類自釋詞語

【鐺頭】、【著案訖】

當局者謂之“鐺頭”,又曰“著案訖”。(食店)

“鐺頭”、“著案訖”,均為北宋東京人的口語,指食店里的廚子,古方言。

【雜貨工匠】

儻欲修整屋宇,泥補墻壁,生辰忌日,欲設(shè)齋僧尼道士,即早辰橋市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謂之“雜貨工匠”,以至雜作人夫,道士僧人,羅立會聚,候人請喚,謂之“羅齋”。(修整雜貨及齋僧請道)

“雜貨工匠”,北宋東京稱木竹匠人。

書中多口俗語,多方言詞,多自釋詞語,正是這些詞匯的出現(xiàn)和使用,才使《東京夢華錄》一書詞匯具有了鮮明的地域性。

注釋:

①《漢語方言大詞典》此例句斷句為:“向晚,賣何婁、頭面、冠梳、領(lǐng)抹、珍玩、~之類。”誤。

參考文獻:

[1]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4.

第8篇

關(guān)鍵詞:《名公書判清明集》 詞匯研究 宋代

許浩博士所著的《〈名公書判清明集〉詞匯研究》一書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南宋中后期的一部訴訟判決書和官府公文的分類匯編――《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的詞匯進行了細致研究。全書共分為“《名公書判清明集》的詞匯概貌”“《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的同義詞研究”“《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的數(shù)字人名研究”“《名公書判清明集》詞匯與《漢語大詞典》編纂”“《名公書判清明集》的詞匯特色”等5章,另有“導言”“引論”和6個“附錄”。粗覽此書,感覺其研究重點突出,態(tài)度嚴謹,價值重大,且多有創(chuàng)新之處,誠為研究宋代詞匯的一部力作。

一、研究重點突出

漢語詞匯的專書研究,首先考慮的是研究對象問題。一般而言,專書的詞匯研究,大都是對該書的詞匯作出整體地描寫和分析,從章節(jié)安排上看一般有單義詞與多義詞、單音詞與多音詞、同義詞與反義詞、同音詞與同源詞,此外還有基本詞匯與非基本詞匯、常用詞匯與非常用詞匯、新詞語與舊詞語、口語詞與書面語等內(nèi)容。

由于專書詞匯可研究的內(nèi)容很廣泛,因此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如何選擇好研究重點就十分重要。楊端志指出:“至少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所寫專書的詞匯特點,二是斷代詞匯史、詞匯通史的需要。”[1]基于斷代詞匯史、詞匯通史的需要,該書對《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和熟語進行了全面描寫,從音節(jié)數(shù)量、義項數(shù)量、使用頻率、語義類別等方面為詞匯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數(shù)據(jù)。此外考慮到《名公書判清明集》一書的詞匯狀況,作者重點設(shè)計了“同義詞研究”“數(shù)字人名研究”“《名公書判清明集》詞匯與《漢語大詞典》編纂”和“《名公書判清明集》詞匯特色”等章節(jié),來突顯其詞匯特點。這樣一來,作者的研究對象重點突出,因此就能較為深入透徹地說明《名公書判清明集》一書的詞匯特色。

二、研究態(tài)度嚴謹

從研究態(tài)度看,該書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求真務(wù)實,科學嚴謹。

首先,在語料的使用上,該書沒有和一般的專書詞匯研究那樣,對全書語料不加選擇地全部納入研究范圍,而是先對要研究的語料進行整理和校對,更正其中的點校或印刷錯誤幾十處,然后剔除掉不需或不能分析的部分,才形成最終的研究語料。[2]經(jīng)過整理之后的語料,是同質(zhì)的,能夠較好地反映當時的語言面貌。由于研究態(tài)度嚴謹,方法科學,工作語料扎實可靠,因而其結(jié)論也就更加可信。

其次,該書運用了窮盡式定量統(tǒng)計的方法,針對工作語料進行逐字逐句地通讀分析梳理,將每一句話分解成一個個的詞語,利用《漢語大詞典》查詢確定該詞語的意義、義項和書證情況。對于分解出的每個詞語,作者都做了一個紙質(zhì)卡片,詳細記錄該詞語在《漢語大詞典》中的意義、義項、書證以及內(nèi)部構(gòu)造、詞義聚合等情況。此外,作者還為每一個紙質(zhì)卡片對應建立一個電子卡片,收錄了該詞語在工作語料中的全部例句。據(jù)統(tǒng)計,紙質(zhì)卡片共計12500余張,電子卡片共計200余萬字。[3]基于以上科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該書提供的各類詳細的研究數(shù)據(jù),便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此外,對于一般的詞匯專書研究通常所作的“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常用詞匯”和“非常用詞匯”、“古語詞”和“新詞”、“口語詞匯”和“書面語詞匯”等的區(qū)分,作者持較為謹慎的態(tài)度。例如,該書認為,“古語詞”和“新詞”的區(qū)分,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研究中比較容易操作,但對于《名公書判清明集》這類專類題材的古代典籍來講,做好這類區(qū)分十分困難。首先,“新詞”就是一個不容易確定的類別,除少數(shù)帶有時代標志的詞匯外,對大多數(shù)詞語來講是否是個新詞,這是很難下結(jié)論的。理論上講,只有在窮盡每一時代所有文獻的全部詞語的基礎(chǔ)上進行前后對比,才能認定在某一時代里哪些詞語是新詞。更為關(guān)鍵的是,無論是新詞還是古語詞,應該從現(xiàn)實語言的角度界定,而不是從文獻界定(完全反映口語的除外),由于文獻記錄語言的滯后性,文獻中所謂的“新詞”,不一定就是語言中的新詞。因此該書沒有對“古語詞”和“新詞”進行區(qū)分。[4]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于研究對象秉持著一種科學嚴謹?shù)难芯繎B(tài)度。

三、研究價值重大

從研究價值看,《詞匯研究》一書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從理論價值方面看,該書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深化對宋代詞匯的認識。從漢語史研究現(xiàn)狀看,漢語史的研究經(jīng)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有一些不足。比較突出的是,相對語音和語法而言,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有待繼續(xù)加強;從時代來看,先秦、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的詞匯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而宋代的詞匯研究較為薄弱。從宋代詞匯研究現(xiàn)狀看,主要集中在對話本、語錄、諸宮調(diào)、筆記小說及宋詩詞中詞語進行考釋方面,已有部分論文、專著和辭書等成果,但專書研究較少。這樣一來,該書的研究就可為宋代漢語詞匯史的建構(gòu)提供部分基礎(chǔ)數(shù)據(jù)和翔實的調(diào)查資料,彌補此類的空白。

此外,該書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專書詞匯研究的領(lǐng)域。既有的漢語專書詞匯研究,多數(shù)是對經(jīng)典文獻的分析探討,這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但不應是全部。想要了解一個時代的詞匯概貌,理論上講應該調(diào)查該時代各個領(lǐng)域各種文獻中的詞匯才行,在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也需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相當多的詞語出現(xiàn)在專門領(lǐng)域,它們的使用很普遍,卻一般不被注意,因此,專類體裁語言的研究就很有必要。王啟濤認為:“應該加強對體裁語言的研究。因為,屬于同一體裁的文獻,往往具有相同的語言特征,形成一個語言聚合。而傳世的文獻基本上都是屬于不同的體裁范圍的。所以,通過體裁語言的研究,可以彌補專書語言和斷代語言研究的不足,克服對語言現(xiàn)象認識的單一、片面的弊端。”[5]由于《名公書判清明集》是南宋中后期一部訴訟判決書和官府公文的分類匯編,對它做詞匯研究屬于專類體裁語言研究領(lǐng)域,該書的研究成果可以彌補普通專書詞匯研究的不足。

從應用價值方面看,該書最大的貢獻是其研究成果可以為《漢語大詞典》的進一步修訂完善提供十分有益的資料和參考。《漢語大詞典》作為一部大型的語文辭書,共收錄了37萬多個詞條,5000多萬字。它是1000多位專家學者從數(shù)千種典籍中輯錄了近千萬張卡片,歷時十幾年編纂而成。作為漢語歷時詞匯研究的集大成者,《漢語大詞典》無疑代表著當今漢語歷時詞典編纂的最高水平。作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辭書,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是:詞條齊備,沒有遺漏;義項全面,釋義準確;書證恰當,體現(xiàn)源流。然而,限于主客觀的原因,特別是在沒有電子檢索的條件下,面對浩瀚的古典文獻,單憑學者們的卡片,是無法實現(xiàn)上面的理想和愿望的。《漢語大詞典》面世之后,便成為詞匯學者們研究的參照物,各類訂正文章源源不斷地發(fā)表。《詞匯研究》一書通過全面比對《名公書判清明集》和《漢語大詞典》的詞匯,發(fā)現(xiàn)了《漢語大詞典》在收詞、義項、釋義、書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竟有2580處,[6]這項成果對《漢語大詞典》的修訂完善無疑意義重大。

此外,該書的研究還糾正了點校本的很多錯誤。中華書局點校本的問世,嘉惠學林,使得《名公書判清明集》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盡管點校者已經(jīng)做出了很大努力,糾正了很多錯訛之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點校者未發(fā)現(xiàn)的,有的是存疑而未改正的,有的則是點校者整理失誤造成的。該書通過認真核對《名公書判清明集》的宋版和明版,對其中的錯訛之處提出了詳細的校改意見,這對《名公書判清明集》的進一步整理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注釋:

[1]楊端志:《〈《晏子春秋》詞匯研究〉序言》,《漢語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版,第331頁。

[2][3][4][6]許浩:《〈名公書判清明集〉詞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頁,第17頁,第22頁,第141頁。

[5]王啟濤:《中古及近代法制文書語言研究――以敦煌文書為中心》,巴蜀書社,2003年版,第4-5頁。

參考文獻:

[1]王啟濤.中古及近代法制文書語言研究――以敦煌文書為中心[M].巴蜀書社,2003.

[2]許浩.《名公書判清明集》詞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第9篇

1、坐落意指使安居、隱藏或居住在巢或類似巢的處所內(nèi);也指土地或建筑物的位置(在某處)。座落是意思是指位于,出自《品花寶鑒》,收錄于《漢語大詞典》。

2、坐偏向動詞,而座則偏向名詞。因此作為動詞,坐落的寫法是規(guī)范和準確的。

3、在文言文的通假字中,座可以通坐,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座落也可以說得通。

4、由于目前國家有關(guān)部門尚未將座落這個異形詞整理淘汰,而且《漢語大詞典》也收錄了該詞條,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座落也沒有錯,只是目前語言文字方面的專家傾向于使用坐落,因此在常用的現(xiàn)代漢語的詞典中,沒有座落的身影。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10篇

【關(guān)鍵詞】《普曜經(jīng)》;疑難詞語;考釋

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jīng)以其較強的口語性早已受到了漢語史研究者的重視。蔣冀騁先生在《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jīng)語言研究叢書·總序》中從語音、口語詞匯、語法、俗字研究四個方面論述了此時期漢譯佛經(jīng)材料對漢語史研究的重要性。《普曜經(jīng)》,又名《方等本起經(jīng)》,收于大正藏第三冊,譯者為西晉譯經(jīng)大師竺法護,《祐錄》對此有詳細記載。《普曜經(jīng)》屬本緣部佛經(jīng),講述了佛陀初生直到修行成佛后還愿度父母妻子的生平行事,故事性強,語言淺近生動,口語性極強,探討研究它的詞匯有助于西晉時期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將對此經(jīng)文的部分疑難詞語進行考釋。本文佛經(jīng)主要采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同時輔助以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與中華佛學研究所提供的電子佛典數(shù)據(jù)庫。凡引用的佛經(jīng)中的例句,其后都在括號內(nèi)依次標明經(jīng)名、頁號和欄號,凡括號內(nèi)沒有標明經(jīng)名的則指《普曜經(jīng)》,以數(shù)字標明其卷數(shù)、頁碼,以a、b、c標明欄號。

【安豐】

“(佛)為其示現(xiàn),寂然之道,安豐無然,無憂之業(yè),無為之道。”(528b)

“夜叉復唱北方有國,名郁單曰,其土安豐,人民熾盛,王可到彼。”(元魏慧覺《賢愚經(jīng)》卷13;T04,p0440b)

按:“安豐”為安穩(wěn)豐熟之意,其來源當是“安隱豐熟”,安隱,安穩(wěn)。安定;平靜。“隱”、“穩(wěn)”為古今字。“安豐”與“安隱豐熟”在《普曜經(jīng)》中并行,意義相同,用法接近,如:“此維耶離無極大城,人民滋茂安隱豐熟快樂無難。”(485b)“國土安隱豐熟熾盛,無有溝坑荊棘之穢,有諸幡蓋遍迦維羅衛(wèi)城。”(492b)其它經(jīng)中也有其詞組的用例,如:“于彼時中有一國王,名曰梵德,正住王位,其國人民熾盛安隱豐熟,去城不遠有妙花池清流最勝,有諸雜色蓮花,而覆其上。”(義凈《根本說一切有部昆奈耶破僧事》卷19;T24,p0199a)“其界眾生身體柔軟,土地和良安隱豐熟,一切眾寶合成佛國。”(竺法護《持心梵天所問經(jīng)》卷2;T15,p0013b)這個縮略形式未能如它的詞組形式一樣在經(jīng)中得到廣泛流通,在后世中土文獻中也少有用例。

【機延】

“男女悉好猶若天人,游戲樂施不志王榮,瓔珞之飾床座綩綎,諸好機延之中思善,皆悉踴躍安隱無亂。”(488c)

按:“機延”,《漢語大詞典》未收錄,字面來看不好理解,實則,“機延”應是“幾筵”,“機”通“幾”。幾案,小桌子。用以擱置對象或倚靠。《易·渙》:“渙奔其機,悔亡。”王弼注:“承物者也。”“延”,《廣韻》以然切,平聲,以母。“筵”,《廣韻》以然切,平聲,以母。“延”“筵”音同而誤。佛經(jīng)中有“機筵”的用例,如,“床座機筵,皆是四寶。”(《般泥洹經(jīng)》卷2;T01,p0185e)“時作轉(zhuǎn)輪圣王,見佛世尊,八萬四千七寶床席坐具機筵貢上其佛。”(竺法護《賢劫經(jīng)》卷8;T14,p0060b)《漢語大詞典》錄有“幾筵”,猶幾席。例引《墨子·節(jié)葬下》:“諸侯死者……又多為屋幕,鼎鼓幾梃壺濫,戈劍羽旄齒革,寢而埋之。”

【香熏、香勛】

“(欲行天人)適作是念,實時尋沒天人宮殿,在迦維羅衛(wèi)大圓觀中,寂然莊飾,其白凈王所可愛樂,難及大殿后宮菀囿,其處巍巍污涂香熏,清凈無垢光明福祚,威神成就。”(490a)

“于時其王施宮婇女,如意所愿皆為莊嚴,交飾清凈解散眾華,燒其香勛懸繒幢蓋,召二萬人悉使被鎧皆執(zhí)兵仗侍衛(wèi)左右。”(489a)

按:熏,用同“薰”。唐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歌謠非大雅,捃摭為小說;上可補熏莖,傍堪跐芽蘗。”薰,香,發(fā)出香氣。《文選·江淹》:“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李善注:“薰,香氣也。”香熏,同義連文。后世中土文獻沿用,如:“若說是請人呢,不犯先忙著把個爐擺出來。若說點香呢,我們姑娘素日屋內(nèi)除擺新鮮花果木瓜之類,又不大喜熏衣服,就是點香,亦當點在常坐臥之處。難道是老婆子們把屋子熏臭了要拿香熏熏不成。究竟連我也不知何故。”(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第六十四回)

“勛”用同“熏”。“熏”用同“薰”,香,發(fā)出香氣。且“熏”有通“勛”的用例,作功勛解,《隸釋·漢淳長于夏承碑》:“策熏著于王室。”《大正藏》校記標明宋、元、明本作“熏”。《中華大藏經(jīng)》校記標明:“香勛”資、普、南、俓、清本作“熏香”。“勛”用同“熏”在其它佛經(jīng)中有實例為證。如:

“一向?qū)D顭o量壽佛者,此是中輩中品之人愿生彼國,明此行人,若一日一夜受持八齋戒,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及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戒香勛修,此行人臨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其人前行人。”(無名《無量壽經(jīng)義記卷下》卷1;T85,p0241c)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園,戒香熏修,如此行者,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釋元曉《游心安樂道》卷1;T47,p0116c)

以上兩段內(nèi)容幾乎近同的經(jīng)文中,分別用了勛、熏,說明兩者間可以相互替換。

【交飾】、【挍飾】、【珓飾】

“于時其王施宮婇女,如意所愿皆為莊嚴,交飾清凈解散眾華,燒其香勛懸繒幢蓋。”(489a)

“七重行樹,七重交露緩緩,七重寶樓,皆悉紫金諸雜挍飾,若干種品,諸寶蓮華自然化生。”(513c)

“上有交露行諸臺閣,亦眾寶成天蓋幢幡,處處珓飾,七寶樹木高大妙好,諸寶樹間琦珍為繩,交絡(luò)諸樹兩兩樹間。”(513a)

按:交,通“校”。《管子·幼官》:“交物因方,則器械備。”俞樾《諸子平議·管子一》:“交讀為校,謂考校其物,必因其方也。”交飾,同校飾,即裝飾。《漢語大詞典》列“校飾”條,例引《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鉤落者,校飾革帶,世謂之鉤絡(luò)帶。”

“挍”同“校”,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其《十駕齋養(yǎng)新錄·陸氏多俗字》中云:“《說文·手部》無挍字,漢碑木旁字多作手旁,此隸體之變,非別有挍字。”此詞在佛經(jīng)中的用例很多,如:“諸葉交錯,色發(fā)姝妙,香美異麗色照曜,以無數(shù)種種諸寶所挍飾,眾色無數(shù),如日天出于宮殿,光而徹照。”(《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jīng)》卷3;T10,p0587a)

珓,《廣韻》古孝切。校,《廣韻》古孝切。“珓”同“校”,同音替代。《漢語大詞典》中未見“珓”同“校”的用例,但在佛經(jīng)中,珓飾的用法同于校飾、交飾、挍飾,又如:“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車,四種珓飾,莊以眾好。”(東晉瞿縣僧迦提婆《中阿含經(jīng)》卷34;T01,p0646a)

【懫礙】

“諸天人民虛空天神舉聲嘆曰:三界眾生心中所念,諸可思想善惡禍福,道俗眾事發(fā)意之頃,悉知本末無一懫礙,歌舞伎樂無事不博,以忍辱慈道力仁和,從百千劫所作輕便,獨游三世猶如日光周旋四域。”(501b)

按:“懫礙”當作“躓礙”。懫,《集韻》脂利切,去聲,章母。躓,《廣韻》陟利切,去聲,知母。“懫”與“躓”音同。《漢語大詞典》錄:躓礙,使人絆跌的障礙。《宋書·袁淑傳》:“綿地千里,彌行阻深,表里躓,后先介逼。”從上下文來看,理解為障礙符合文意。《中華大藏經(jīng)》校記資、普、南、俓、清本作“躓”。

【參考文獻】

[1]董志翹.《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蔣紹愚.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第11篇

[關(guān)鍵詞] 詞匯史 現(xiàn)代漢語前期 近代史料

〔中圖分類號〕H10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326(2007)02-0139-05

我們把現(xiàn)代漢語前期定在19世紀至前。這一時期漢語處在中國社會大變革和西學東漸的雙重背景下,我們選取反映清末(本文稱近代)歷史與文化的四種史料作為主體考察對象。《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以下簡稱“匯編”)[1] 匯集了從1689年到1901年中國與外國訂立的各種條約、合同、章程、協(xié)定等共有313條,所有約章絕大多數(shù)用漢文原本,材料詳盡可靠。《檔案史料》(1-5冊,簡稱“史料”)[2] 記載的是1810年到1842年的奏折、上諭。①《萬國公法》[3]是中外人士共同翻譯的介紹國際法原理的專書,1863年開始翻譯,1864年刊印問世。《》[4]1842年開始出版,是19世紀中葉最豐富的世界知識百科全書。這幾種史料除了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外,從漢語詞匯史的角度來看,也具有極強的詞匯學價值,它們記載了當時由于劇烈的社會變化和西學東漸而出現(xiàn)的一批新詞語、新詞義及相當多的詞語過渡現(xiàn)象。這當中的許多新詞語或新詞義沿用至今,有的已是高頻使用。

一、近代史料中的各種詞匯新現(xiàn)象

(一)19世紀是新詞語峰出的時期

所謂新詞語,是和固有詞語相對的,即某個時期內(nèi)新造的詞語。漢語詞匯史上曾多次出現(xiàn)新詞語的,分別是:漢魏隋唐、明代后期、19世紀至民國初期、建國初期、20世紀80年代到今。幾乎每次都是在與外國或與外族的文化接觸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有的甚至是以宗教文化為先導的,比如前三個時期就是以佛教、基督教為開路先鋒,佛教直接帶來了大規(guī)模的佛教詞語及其相關(guān)聯(lián)的詞語,而基督教則不僅催生了基督教文化詞語,更帶來了反映復雜多樣的西學詞語;后兩個時期主要是由巨大的社會變革引起的。

19世紀至五四之前這一時期尤其值得我們關(guān)注,大量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現(xiàn)代漢語詞就產(chǎn)生于此時,既有日常詞語,也有學科、行業(yè)術(shù)語。我們的研究確定了多條新詞語最早所見史料。如下例。

“海關(guān)”指設(shè)在口岸的國家行政機關(guān),最早見于1813年《管理刑部事務(wù)董誥等奏復酌議買食鴉片罪名折》(史料):“內(nèi)地鴉片煙未能凈絕,皆由各海關(guān)查察疏懈所致。”又如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關(guān)稅則》(匯編):“近以免稅不利粵海關(guān),故關(guān)吏陰撓之。”

“走私”指非法運輸或攜帶金、銀、外幣、貨物等進出國境的行為。最早見于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關(guān)稅則》及《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匯編) :“倘訪聞有偷漏走私之案,該管事官即時通報中華地方官。”1844年10月24日《五口貿(mào)易章程:海關(guān)稅則》(匯編) :“緣所定之稅則公當,不為走私藉口,諒佛m西商船將來在五口不作走私之事;若或有商人、船只五口走私……地方官一體拿究入官。”

“酒精”即已醇的通稱。最早見于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匯編) :“如將火藥、硝磺、酒精等物運至上海,官憲應會同在界址內(nèi)擇定一地,遠離住宅貨棧,以便儲藏,并防失慎。”

“議價”即買賣雙方或同業(yè)共同議定價格,用作動詞;現(xiàn)也可作名詞,即議定好的價格。作動詞的最早見于1831年《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馮贊勛奏陳夷人夾帶鴉片煙入口積弊請飭查嚴禁折》(史料) :“如省城之十三行聯(lián)興街,多有此店,奸商到店與夷人議價立券,以憑到躉交貨,謂之寫書。”作名詞性的最早見于1844年7月3日《五口貿(mào)易章程:海關(guān)稅則》:“若內(nèi)有估價定稅之貨,或因議價高下不等,除皮多寡不齊,致有辨論不能了結(jié)者,限該商于即日內(nèi)稟報領(lǐng)事官。”

“省城”即省行政機關(guān)所在地。最早見于1830年《廣州將軍慶保等奏英吉利大班 屢次妄稟已被該國撤回片》(史料) :“前會奏哎陸喇國大班 攜帶番婦至省城夷館居住。”又如:“廣東謠傳中國官府欲將省城外房屋拆毀……此不足信。”[4] (P1972)

“出租、承租、轉(zhuǎn)租、租戶”這四個詞最早出現(xiàn)在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匯編) 中:“原業(yè)主與租戶出租、承租各字據(jù),經(jīng)查核鈐印,交還收執(zhí),以憑信守,并免違犯”,“該地既已租出,各租戶應予修復,以便路人往來”,“倘洋商……或取得地基而將一部轉(zhuǎn)租他人,該地租銀僅得按原租銀數(shù)目轉(zhuǎn)讓”。

(二)19世紀也是新詞義大批產(chǎn)生的階段

新詞義,即在詞的原有詞義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在西學東漸與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之下,為了表達新概念,不可能完全依賴創(chuàng)造新詞語。彌補的方法就是將固有詞賦予新的內(nèi)容,這使得一批古老的詞具有了現(xiàn)代性,并成為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源頭之一。如下例。

“權(quán)利”一詞古已有之,但與其現(xiàn)代意義不同,如《荀子?勸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為美也……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后漢書?董卓傳》:“稍爭權(quán)利,更相殺害。”這里的“權(quán)利”都是指“權(quán)勢和貨財”。而作現(xiàn)代法律術(shù)語“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權(quán)力和享受的利益”來理解的“權(quán)利”卻出自《萬國公法》[3](P7、P60) 一書,如:“海氏以公法分為二派:論世人自然之權(quán),并各國所認他國人民通行之權(quán)利者,一也;論諸國交際之道,二也”,“即其罪犯系可恥重案,而削其為民之權(quán)利,但此議亦不直行于他國之自主者”。顯然這已不是舊義了,對應的是“right”。

“外國語”的原義為漢語中的外來詞,《漢語大詞典》[5] (卷3P1160)例引清?周亮工(1612-1672) 《書影》卷二:“蘩畛攣薰ψ《庶物異名疏》,凡二千四百五十有二則,可稱該博。余意外國語,佛經(jīng)語,皆無定字,況屢經(jīng)翻譯,尤多差訛,不如刪去,始稱大雅。”近代開始指外國的語言、文字。最早的例子見于1844年10月24日《五口貿(mào)易章程:海關(guān)稅則》 (匯編):“佛蘭西人亦可以教習中國人愿學本國及外國語者,亦可以發(fā)賣佛蘭西書籍,及采買中國各樣書籍。”

“租”舊指田賦。近代產(chǎn)生的新詞義為租賃,一指出租,二指承租。最早見于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匯編) :“茲體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劃定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南之地,準租與英國商人,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該例為“出租”。“承租”義最早見于1844年7月3日《五口貿(mào)易章程:海關(guān)稅則》 (匯編) :“合眾國民人在五港口貿(mào)易,或久居,或暫住,均準其租賃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樓。”

“公路”舊義指正道、正路。《漢語大詞典》[5] (卷2P74)引《宋書?王華傳》:“以此論才,行之年歲,豈惟正無秕蠹,民庇手足而已,將使公路日清,私請漸塞。”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路”最早見于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匯編) :“洋商已租地基內(nèi)原有公路,現(xiàn)因眾人往來行走,恐將發(fā)生滋鬧,茲決定另造正路”,“軍工廠南面,東至頭擺渡碼頭,前有公路一條,亦應改寬二丈”。

“買斷”舊指花錢為贖身并經(jīng)官府批準落籍。近代指人或物被買后,斷絕與原主的關(guān)系,最早見于1876年《收買吳淞鐵路條款》(匯編) :“鐵路擬歸中國買斷,所有地段、鐵路、火輪車輛、機器等項,由中國買斷之后,即與從前洋商承辦之公司無涉”,“由中國買斷一切,價銀全數(shù)付清……”。

以上所舉新詞語、新詞義的最早例證均早于《漢語大詞典》或《近現(xiàn)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6]有些是未予收錄或無例證。另外, 《明史》以及近代的其他資料也未見更早的使用。

(三)19世紀詞語過渡現(xiàn)象復雜多樣

所謂詞語過渡現(xiàn)象是指詞語或其意義在某個時期的創(chuàng)造、并存、選擇、進退過程中的不穩(wěn)定現(xiàn)象。

1. 最顯著的過渡現(xiàn)象就是一實多名,而其中的許多新詞語經(jīng)過若干年之后就消失了。最突出的是一些術(shù)語、國名地名。如:[吉羅葛么]千克,音譯法語詞kilogramme。[葛么]克,音譯法語詞gramme。[邁當]米,音譯法語詞mètre。[蜜理邁當]毫米,音譯法語詞millimètre。《匯編》中首見例句為:“凡有稅則內(nèi)所算輕重、長短,中國壹擔即系壹百b者,以法國陸拾吉羅葛么零肆百伍拾叁葛么為準,中國壹丈即拾尺者,以法國叁邁當零伍拾伍桑的邁當為準,中國一尺即法國叁百伍拾捌蜜理邁當,均以此為例”(1858年11月24日《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海關(guān)稅則》)。這幾個詞至遲在19世紀70年代還在使用,《近現(xiàn)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6] (P132、84、167、174)所引例均為70年代的。

史料當中清晰地反應出這些新詞語在近代的出現(xiàn)及共時選擇、替換、過渡的過程。如同是《匯編》的例子,1844年10月24日《五口貿(mào)易章程:海關(guān)稅則》中用的是“佛蘭西國”:“今大清國與大佛蘭西國以所歷久貿(mào)易、船只情事等之往來,……應與佛蘭西會同議允后,方可酌改。至稅則與章程現(xiàn)定與將來所定者,佛蘭西商民每處每時悉照遵行。”而在1858年6月27日的《》中改稱為“法國”:“嗣后大清國皇上與大法國皇上及兩國商民,毋論何人在何地方,均永遠和好。”再如,1844年7月3日《五口貿(mào)易章程:海關(guān)稅則》中用的是“合眾國”:“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誠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mào)易之章程,以為兩國日后遵守成規(guī)。”1854年《上海英法美租界地章程》中用的是“美國”:“嗣后美國與法蘭西所用官地,亦一律辦理,惟照例給付錢糧。”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之一就是音譯詞讓位于音譯意譯兼有的含有意譯成分的詞語。

2. 一些古舊意義還存留在近代時期。進入穩(wěn)定的現(xiàn)代漢語中,這些古舊意義已被淘汰,有的僅存于某些方言中。如“性質(zhì)”一詞在古漢語中可指人的稟性、本質(zhì)。如《》[4](P410):“人皆丑黑,拳發(fā),倮身跣行。性質(zhì)直,不為寇盜。”《漢語大詞典》[5] (卷7P480)例引徐特立《國民外交》:“自留學法國者加多,西人深知華人性質(zhì),日本運動,遂難生效。”而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意義是:一種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不用于指人。上世紀30年代開始編纂的《國語詞典》①還保留兩個義項,而從1946、1947兩年的《人民日報》[7]檢索出的324處用例已均不用于指人了。

又如“地基”一詞,舊為地面、地皮。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匯編)中還使用古義項:“桂花濱及阿龍碼頭北面為出租地基,亦應留出海關(guān)南兩條大路之地……業(yè)已出租之路而其價早經(jīng)洋商償付者,如有損壞,應由附近地基租主修復”。現(xiàn)常用義項是指承受建筑物重量的地層或巖層。《漢語大詞典》[5] (卷2P1028) 例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三回:“這邊租界上有人造房子,要來墊地基。”1946年開始的《人民日報》已均為此義項。

3. 史料中還存在同形詞現(xiàn)象。同形詞即形體相同而意義沒有任何聯(lián)系或者來源上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不同的詞。比如“教師”是元代產(chǎn)生的詞,初指教授歌曲、戲曲、武術(shù)等技藝的人,到清代又可指傳授知識、執(zhí)行教學任務(wù)的人。《》[4](P542)載:“其槍法刀法,皆有教師秘傳。”這里用的是第一個意義。《清議報》(1899年2月21日,第十冊):“所請之客,橫濱地方官及有聲望者十余人,又梁君啟超及學校教師等凡十余人。”這里用的是第二個意義,但這兩個意義是一個詞范圍內(nèi)的。而在《萬國公法》的“序一”寫道:“此丁韙良教師《萬國公法》之所由譯也。”譯者丁韙良是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1850年來華,先在寧波傳教,1863年又到北京傳教,他是以傳教士的身份于1863年開始翻譯、1864年印行此書,因而這個“教師”應是傳播宗教的老師。再如《清議報》(1899年1月21日,第七冊) :“誠以教堂非止四川有也,教師非華司鐸一人也,仇教民者非但余蠻有是心也,挾教師者則固余蠻子創(chuàng)是舉也。”一個“教”代表兩個語素,前一個是“指導、傳授”,后一個是“宗教”,所以“教師”代表的是兩種全然不同的意義結(jié)構(gòu)方式和意義特征,形成了來源不同的一組同形詞。后一個“教師”多種詞典未見收錄,它只是近代的一個壽命不長的新詞。

4. 史料中也反映出部分同義詞的并存、競爭。所謂同義詞,是指意義的核心相同的多個詞。比如“入口”與“進口”在指“國外貨物運進國內(nèi)”時可以并存并用,如1843年10月8日《五口通商章程:海關(guān)稅則》(匯編):“英商貨船擔保一款:向例英國商船進口,投行認保,所有出、入口貨稅均由保商代納。”1844年7月3日《五口通商章程:海關(guān)稅則》:“合眾國來中國貿(mào)易之民人所納出口、入口貨物之稅餉,俱照現(xiàn)定例冊,不得多于各國。”“合眾國民人在五港口貿(mào)易,降中國例禁不準攜帶進口、出口之貨物外,其余各項貨物,均準其由本國或別國販運進口售賣。”使用中這兩個詞實際上沒有差別,不過這種并用現(xiàn)象沒堅持幾年就消失了,以后用的一直是“進口”。

5. 史料中“過渡詞”大量存在。周振鶴提到的“過渡詞”是指在譯名定型之前,“以描述、闡釋之法譯成的組合詞”,[8]相當于用短語的方式來表達新概念。如,《》中有西洋醫(yī),對應現(xiàn)在所說的西醫(yī);有火輪船,對應后來的輪船。“過渡詞”在其他同時期史料中出現(xiàn)得更多:玻璃暖房溫室,[6](P20)出師開路修橋兵工程兵,[6](P34) 得勝紀功坊凱旋門,[6] (P46) 電氣鬧鐘電鈴,[6](P49)電線傳聲機電話,[6](P51) 水底自行船、水底潛行之船潛水艇,[6](P241) 水銀細玻璃管體溫計[6](P243) 等等。過渡詞壽命很短,且更像一個概念,但對于了解新事物的實質(zhì)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并啟發(fā)人們創(chuàng)造更合適的稱名,這對于認識詞語的創(chuàng)造和定型有很大幫助。

二、近代史料的語言學價值

近代史料浩如煙海,而本文只是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時段較為集中的四種來考察。其他的還有反映各個階段的近代和現(xiàn)代史料叢刊(包括正史和野史)、筆記叢刊、政論文集、書信集、文學作品集以及早期報刊雜志、字典詞典等,它們?yōu)檠芯楷F(xiàn)代漢語前期的語言狀況尤其是詞匯狀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言材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近代史料可為加強現(xiàn)代漢語前期詞匯的研究服務(wù)

相比于詞匯史的其他各個階段而言,現(xiàn)代漢語詞匯史的前期的研究并不充分。這一時期詞匯的整體狀況如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等等,都沒有很好的研究。除了王力的《漢語史稿》、向熹的《簡明漢語史》當中列專節(jié)概括介紹之外,較為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就是詞源探討,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的期刊《語文建設(shè)通訊》、《近現(xiàn)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9] 《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字術(shù)語生成》[10]等,都注重從詞源學角度集中探討新詞語、新詞義在近代的產(chǎn)生。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對近代史料利用的逐步深入、廣泛,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系統(tǒng)自身的繁衍能力異常發(fā)達,比如說很多普遍認為是直接借自日語的日語詞或漢語詞,其實都是我們的先輩們創(chuàng)造的。就如前面提到的“權(quán)利”的新詞義,雖然找到了它的古漢語源頭,可是賦予其新詞義的是日本人還是漢譯的《萬國公法》?我們知道,《萬國公法》是在1866年才譯成日文,且譯為“權(quán)”,日語里“權(quán)利”的出現(xiàn)是在這之后的幾年。而漢譯的《萬國公法》在譯稿剛成形之時,總理衙門就按照相關(guān)條例來解決由“普魯士在中國領(lǐng)海截獲丹麥商船”引發(fā)的爭端,“效果極佳,于是由總理衙門批準,北京崇實印書館印行300部,頒發(fā)各省督撫備用。”(見《萬國公法》點校說明)當時該詞已相當有影響力了。這些足以表明,“權(quán)利”的新詞義并非像流行觀點認為的那樣源自日本。

我們要在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基礎(chǔ)上,充分利用近代史料,不僅描寫這一段的新詞語、新詞義的出現(xiàn)及變化情況,也要描寫詞語、意義的隱退、淡出,描寫詞語的不同使用價值,考察詞匯場內(nèi)部成員的分布狀況和更替關(guān)系等等。一方面要為反映漢語詞匯史全貌的《漢語大詞典》提供更早的例證;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為漢語詞匯史研究提供相當多的詞語發(fā)展變化的直接證據(jù),從而為全面疏理、描寫、歸納與闡釋現(xiàn)代漢語詞匯史服務(wù)。

(二)近代史料可為漢語史的分期提供一定的詞匯依據(jù)

從漢語史的分期來看,近代漢語的下限也即現(xiàn)代漢語的上限問題一直是有爭議的,有的定在清初,有的定在《紅樓夢》時期,有的定在時期,有的定在民國或五四時期。不管現(xiàn)代漢語的上限定在何時,其標準都是以語法和語音為主,而很少有詞匯標準的介入。如果我們能夠從包括近代史料在內(nèi)的各種體裁的語料中確定大批有時期特征的詞語,就會給現(xiàn)代漢語史的上限的確定提供相應的詞匯標準。目前就針對史料所做的調(diào)查來看,這一時期的口語的詞匯面貌和現(xiàn)代的非常接近,另外,我們通過對《近現(xiàn)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兩書所列新詞的考察發(fā)現(xiàn),19世紀產(chǎn)生的新詞不會少于13000條,這個數(shù)量比起后來的幾個自然要少得多,但從絕對數(shù)量來看,卻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更重要的事實是,隨著對近代史料的廣泛檢索,這個數(shù)字還要繼續(xù)增加。這當中許多沿用至今,并且是常用詞、次常用詞。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的標準就是要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一批詞匯的形成,所以我們傾向于將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上限定在19世紀初,19世紀初至五四前是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前期,五四之后定為后期。這一結(jié)論能否適用于現(xiàn)代漢語史的劃分呢?筆者認為,隨著史料范圍的擴大,史料中的口語語料不斷被重視起來,我們會最終建立一個綜合語法、語音、詞匯及語體因素的現(xiàn)代漢語史分期標準。本文暫將現(xiàn)代漢語史的上限與現(xiàn)代漢語詞匯史的上限合而為一。

[參考文獻]

[1]王鐵崖. 中外舊約章匯編[M]. 上海:生活?新知?讀書三聯(lián)書店,1957.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檔案史料[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丁韙良譯、陳欽等潤色. 萬國公法[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4]魏源. [M]. 長沙:岳麓書社,1998.

[5]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

[6]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近現(xiàn)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7]人民日報社新聞信息中心、湖南青蘋果數(shù)據(jù)中心. 《人民日報》圖文電子版[Z].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8]周振鶴. 《遐邇貫珍》中的一些過渡性的地理學術(shù)語[J]. 詞庫建設(shè)通訊,1999,(3).

[9](意)馬西尼著、黃河清譯. 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M].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第12篇

筆者查閱了相關(guān)資料,現(xiàn)摘錄如下: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第五版)對“闋”和“闕”分別作了這樣的解釋:

闋 què①〈書〉終了:樂闋。②量a)歌曲或詞一首叫一闋:彈琴一闋|填一闋詞。b)一首詞的一段叫一闋。③(Què)名姓。

闕què①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t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宮闕|伏闕(跪在宮門前)。②神廟、陵墓前豎立的石雕。③(Què)名姓。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wù)印書館2008年第四版)對“闋”和“闕”分別解釋如下:

闋 què①平息。《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俾民心闋。”(俾:使。)又停止。周邦彥《浪淘沙慢?水竹舊院落》:“南陌脂車待發(fā),東門帳飲乍闋。”特樂曲終止。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指景待樂闋。”②量詞。樂曲每一次終止為一闋。《史記?留侯世家》:“歌數(shù)闋。”又詞有兩段者,稱為“前闋”、“后闋”。

闕què有七個義項,其中前兩個義項與宮殿墳墓等有關(guān)。第三至第六個義項都通“缺”。第七個義項為jué(掘)。挖掘。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1月)對“闋”和“闕”相關(guān)解釋則是:

闋 què。有五個義項。其中義項②樂終。《禮記?郊特牲》:“樂三闋,然后出迎牲。”孔穎達疏:“闋,止也;奏樂三遍止,乃迎牲入殺之。”因謂樂曲一首為一闋。

闕一 què。有三個義項。①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以兩闕之間有空缺故名闕或雙闕。②見“城闕”。 ③姓。二quē。有三個義項。①過失;錯誤。②空缺;虧損。③毀;除。三jué,挖掘。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11月)對“闋”和“闕”相關(guān)解釋為:

闋一què。有八個義項。其中涉及到歌曲或詞的有三個義項。②樂終。五代劉兼《蓮塘霽望》詩:“采蓮女散吳歌闋,拾翠人歸楚雨晴。”③歌曲或詞一首叫一闋。《呂氏春秋?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④指樂曲。漢?馬融《長笛賦》:“律呂既和,哀聲五降,曲終闋盡,余弦更興。”二kuí。同“琛薄j類兵器。

闕一què。有8個義項,多與宮殿祠廟陵墓等建筑有關(guān)。二

quē,有十二個義項,大多由“缺”引申或比喻而來。三jué,有四個義項,有除去、侵損等意義。三種讀音的義項均沒有涉及到歌曲或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棋牌| 霍林郭勒市| 北海市| 利津县| 扶绥县| 会宁县| 桃江县| 江口县| 酒泉市| 紫阳县| 博野县| 房山区| 湘西| 武威市| 桑植县| 淄博市| 瑞昌市| 安达市| 中阳县| 莲花县| 黔南| 隆子县| 封开县| 陵川县| 乌鲁木齐县| 环江| 高青县| 波密县| 清远市| 齐齐哈尔市| 宁武县| 太白县| 昌图县| 卓资县| 巴青县| 上杭县| 尚志市| 伊宁县| 神农架林区| 商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