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哲學理論論文

哲學理論論文

時間:2022-02-08 01:49: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哲學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哲學理論論文

第1篇

一、政治寬容的人性

論基礎勞動創造了人,也是人與自然界分離的標志。從此,人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主體和主導,對人自身和人性的認識,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及其評判與標準,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理解和詮釋便成為社會實踐和政治致思的永恒主題。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它一方面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則是人生而固有的社會本性”。古代哲學家大多認為:人之為人,在于人“成神似的自戀”,成了“萬物之靈”,成為一種超越性的存在,人能夠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克服有限局限,為自己構建充滿理想的真、善、美相統一的現實社會,達到道德至善、價值完美、理性無限。這種完美主義播下了的恰恰是不寬容意識,培育了政治不寬容的土壤。的人性論認為,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寬容”作為一種社會屬性,與人的兩重性———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矛盾共存有密切的關系。再三重申:對于客觀存在的現實社會的人而言,“他自己的實現表現為內在的必然性,表現為需要。”“他們的需要表現為他們的本性。”需要是人類自身客觀存在的內在必然性。“你自己的本質即你的需要。”“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可見,需要是人的內在特性,人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生命方式,首先需要的是滿足生存和生理方面的需求,哪怕是世俗的需求,其次才是尋求更高層次意義上的生存價值和生活意義的精神需求以及社會屬性方面的需要。首先,人具有自然屬性。人源自于自然,這一點注定了人永遠不可能擺脫“自然性”。恩格斯晚年在《反杜林論》中說:“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自然性是人之為人的基本規定之一,“七情六欲”是對人的自然性的高度概括。因此,物質利益的需求,感性的欲望、利己的動機,都是人性不可抹殺的題中之意。

第一,人有一定的物質需求。這是人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條件。離開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人的衣、食、住、行就無法進行,更談不上發展了,因而,社會中的人對物質的追求是客觀的,也是必需的。這是人的自然性的最根本表現。

第二,人有感性的欲望。人的種種需要、欲望,在社會歷史長河中,是普遍的、絕對的與永恒的。馬斯洛將人類的基本需要按順序分為五大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高級需要以低級需要為基礎,當某種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他就會對更高層次的需要產生動力。

第三,人有利己的動機。人是從生物進化而來的,是生物中的一員,生物的基本特性在人身上起著作用。生物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具有自我復制、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趨利避害的反應本性。這種反應本性對外的反應就表現為利己的反應。只要人還是生物界的一員,人的這一利己本性就不會改變。承認人的自然性,就需要我們用一顆寬容之心,去真正地體諒和理解別人。對追求正當物質利益的個人不屑一顧,或者對追求自我實現的人嗤之以鼻,這種做法都是不夠寬容的,因為,私人利益不是恥辱,更不是罪孽,而是每個人須臾不可缺少的起碼的生活權利。無論富裕貧窮,無論高低貴賤,都擁有同樣的追求私人利益的自由。我們寬容人的正當的塵世欲望和需要,就是尊重每一生命個體最基本的生命權利。人是不完善的,我們不能以“完人”的標準去衡量他人,不能動輒就給別人扣上自私的帽子。人的自然性的客觀存在,要求我們必須正確地審視他人,要把他們放到平凡人的位置上,寬容他們的不完美。其次,人具有社會屬性。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不可避免地要和他人發生聯系,單獨的個人是無法生存的,原始社會就是最好的明證。在原始社會里,殘酷的自然環境,使人們聚集在了一起。在對付兇猛的野獸和獲取維持生命的食物的過程中,他們互相依賴,互相幫助,互相啟迪,互相效法,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同大自然作著斗爭。那時候的人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為了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彼此寬容和合作,進行相互交往。如果有人不能寬容,而要離開這個集體,結果不是餓死就是被野獸吃掉。社會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人只有在社會中并通過社會來獲得自己的發展”。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人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產品,要靠別人提供。任何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需要,又有求知、娛樂、自尊和成就等精神方面的需要。盡管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代和民族,水平與層次不盡一致。但是,最基本的需要從來都要靠別人的幫助才能滿足。尤其是當人類走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以后,幾乎任何消費品都具有合作的性質,都是社會的產物。而生產社會化的實現,更使得人們越來越依靠別人的勞動成果實現自己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對待他人,我們應該持平等和寬容的態度,因為我們自身的發展有賴于他人得到同樣的發展,對他人寬容也就是對我們自己寬容。雖然人們在追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需要,都是在自己的利益驅動下活動的,不同個體之間在利益上就必然有互相排斥、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一面,這就可能會導致不寬容態度的產生。但是,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就意識到了個人利益實現的非獨立性,意識到了個人利益對他人利益的依賴性,這就使相互沖突的利益之間又表現出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聯結的一面。這種利益的共同性使人們認識到,要實現自己的愿望就必須相互合作、相互寬容。

二、政治寬容的認識

論基礎政治寬容是人類理性的產物。所謂理性,常被看作是人類獨有的用以調節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它是指人的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受這種思維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克制的、自覺的能力和存在屬性。理性使政治寬容成為了可能,理智、克制和自覺這些“理性品質”使人們可以冷靜而審慎地看待這個世界而不至于陷入盲目、迷信與狂熱之中,從而為寬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政治寬容正是對“人是有理性的”這一命題的認可。人是理性的,這不僅表明人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思考,而且可以基于自身的利益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權衡利弊,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這樣就有必要給每個人留下自我選擇和活動的空間。然而,理性的合理內核和功能含義如何界定?這一直成為人們探討和深究的話題。迄今為止,理性幾經嬗變,因其概念泛化,仍難被人們表述清楚,乃至眾說紛紜,歧義百出。綜而觀之,我們可以從四個維度概述理性的功能含義即本體理性、認知理性、價值理性和方法理性。但是,理性的這些功能含義卻暗含著另一種危險,即對理的無限夸大和盲目崇拜,又會陷入理性主義的泥潭。理性使寬容成為可能,而盲目夸大人類理和作用的理性主義,又會導致人類走向寬容的反面———不寬容。特別是近代以降,隨著自然科學的顯著發展,人們對自身理性能力的自負達到了極致。尤其是西方啟蒙哲學家們不僅把理性看作是一種先天具有的邏輯思維能力,試圖從一個確定無疑的邏輯起點,經過理性的演繹、歸納和推理,架構起邏輯上自成的知識體系,從而獲取某種預設的、具有確定性的結果,并以此用以分析對象、認識事物并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我思故我在”正是笛卡爾為理性主義辯護的最好回應,而且經過康德對“理性”的偏執,特別是黑格爾的過分偏愛,“理性”最終被推到了終極真理的高度。理性成為最高裁判者,除此之外,一切皆被置于理性天平的審視之下。如是,理性便生成為一種主宰本體的決定性因素。它是道德至善、人性完美、絕對真理的堅強支柱,也是政治實踐、政治致思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從而阻礙了人們進一步探索真理的可能,探索真理的過程成了符合論,是一種向本原復歸的過程。人類在消除神秘虛幻的宗教外衣,掙脫宗教神權的控制,從漫長的神學崇拜中解脫出來之后,卻又掉入自我設計的理性主義的陷阱之中,一切任由理性裁斷其存在的合理性,并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威,進而伸延至社會政治生活領域,走向絕對理性,導向政治神話,產生因過分夸大理性的作用而引發政治不寬容的悲劇。從政治寬容的角度審視,反思政治實踐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歷程,人們在承認理性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時,也看到了理性的局限性、過錯性和相對性。理性常常與主體的抽象思維能力緊密結合在一起。主體可以通過抽象思維能力,通過概念、判斷、分析、推理獲得對客體抽象形式的認識。倘若這種抽象形式是事物的本質形式,人類為此也就獲取了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認識,獲得人們所需要的科學知識、絕對真理和永恒價值標準。其實不然,抽象思維能力之所以被重視,恰恰是因為人類理性是相對的和有限的,它自始至終受到人的有限理性的局限和制約,所謂的“全知論”者是不存在的。基于人類理性認識的有限性,認識主體才需要通過各種抽象思維形式來分析、判斷、認識客觀事物,得出對客物事物的最可能正確的認識,即相對真理和科學知識。“人的有限理性對抽象思維的制約表現在抽象思維并不總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形式,而且所把握到的本質形式也總是具有歷史相對性。”

人的認識和理性有限性告誡我們:必須正視人的理性及人的認識是有限的、相對的,不存在一勞永逸的價值標準、永恒真理和絕對權威,每一個主體都要承認自身認識中可能的過錯性和有限性,同時也要承認其他主體認識中可能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即便是其他主體認識存在過錯乃至謬誤,我們仍然要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并尊重其認識。密爾曾說過:“即使被迫緘默的意見是一個錯誤,它也可能,而且通常總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題目上的普遍意見亦即得勢意見也難得是或者從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敵對意見的沖突才能使所遺真理有機會得到補足。”矜持絕對理性者不承認每個主體都享有同等的試錯權,剝奪了主體在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上的差異性和有限性,甚至把犯錯的權利都交給那些“全知”的偉大人物,這種理性潛入到政治生活領域勢必導致專制;與此相反,信奉理性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寬容對待他人,審慎和謙卑地對待理性在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運用,從而為政治寬容提供認識論上的合理性依據。

作者:丁友文單位:浙江傳媒學院

第2篇

[關鍵詞]圖書館哲學;問題研究

圖書館哲學研究的興起和發展,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的必然趨勢,又是圖書館實踐深入和理論提高的迫切需要,圖書館哲學問題研究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認識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以問題研究為圖書館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為目標,探討問題研究的特征、程序、內容和意義。這為開創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新局面,發揮其指導作用和時代價值,正確引導圖書館事業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理論和應用的現實意義。

1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正式起步于80年代,逐步形成研究局面。正如北大教授吳慰慈發表的論文《圖書館基礎理論研究述評》:“圖書館哲學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引起我國圖書館界的關注。有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圖書館哲學的內涵進行探討,關于什么是圖書館哲學。從目前國內發表的有關圖書館哲學的論文來看,其理論體系的框架也不十分清楚。因此應致力于探討圖書館哲學的基本問題:研究對象、體系結構、相關學科和研究方法,這才符合科學發展的綜合與分化的規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并且指出當前研究的任務和方向。圖書館哲學研究是圖書館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本課題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圖書館工作實踐和理論發展中,存在具有哲學意義和研究價值的問題,例如:圖書館是什么,圖書館精神是什么,圖書館哲學是什么,圖書館的本質和規律是什么,圖書館存在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圖書館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問題,圖書館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問題,圖書館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圖書館的知識觀、學習觀、價值觀、人文觀、科學觀、管理觀和發展觀等問題。這類問題與圖書館的存在和發展,與圖書館人的前途和命運都密切相關,需要我們去探究和解決,因此我們選題為圖書館哲學的問題研究。提出以問題研究為圖書館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為目標,探討問題研究的特征、程序、內容和意義。在問題研究的過程中,以哲學思想為指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反思我國的研究狀況和問題。在我國圖書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升華理論、抽象概括,理解圖書館哲學概念及其內涵、明確學科性質及其研究對象、組織體系結構、把握相互關系、運用科學方法、合理邏輯論證,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理論體系。

2問題研究是圖書館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問題研究是圖書館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圖書館哲學方法論的組成部分。問題是認識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現實與目標之間差距上的障礙和矛盾,在認知主體頭腦中的反應而形成的,具有未知性、導向性、系統性和建構性的特征。問題研究屬于方法論范疇,是向往目標而進行的認知方式,其程序包括提出問題、假說生成、檢驗論證和應用發展。建立問題研究的運行機制,發揮其功能作用,達到建構圖書館哲學理論體系的目標。

2.1問題研究的特征

問題研究具有未知性特征。圖書館哲學是新興的研究領域,在未知通往已知的道路上,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引起人們關注和思考,產生好奇心理和探究動力。問題是新知識的生長點,科學理論始于問題研究,其發展和完善在于不斷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進程中,從未知達到已知,又從已知向往未知,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豐富、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創新,從而獲得關于圖書館哲學研究領域的知識理論。

問題研究具有導向性和系統性的特征。問題作為研究的起點,它似觸角伸向研究領域各個方面,探尋前進的方向、目標和道路,擴展研究的范圍,進行有序性、相關性和連貫性的研究活動,具有導向和系統的功能作用。問題研究的進程是從一個問題的提出,到這個問題的解決,又引導出相關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展現出問題的問題的研究走向,形成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獨立、相互作用的問題研究系統。

問題研究具有建構性特征。它把研究對象、經驗事實、理論觀念、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等各種要素進行協調組織,把理論與實踐、思維與經驗、認識與發展等各種關系進行相互聯結,在問題研究中發揮具有組織功能的作用,形成一項主動建構的認知活動。在已有理論基礎上對問題進行研究,采取觀察判斷、比較分析、邏輯推理、反思評價、綜合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方法,獲得新的認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實現圖書館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2.2問題研究的程序和功能

我們設定問題研究的目標是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理論體系,設計程序為提出問題、假說生成、檢驗論證和應用發展等四個階段,形成組織有序性、連貫協調性、互動促進性、整體優化性的運行機制,具有階段性、周期性和循環優化性的功能作用。

提出問題:通過有目標地觀察圖書館的現象,發現和提出有研究意義和價值的問題。由此進行解析性思維,確立研究的主題,明確其核心概念。假說生成:根據科學原理和已知理論對問題的論題,進行假定性說明。開展理論陳述和邏輯推理活動,經過由抽象到具體、模糊到清晰、高層向低層進行分解、擴展和轉化的過程,產生新的觀念、理論和模型,是一項富有建構性的思維活動。檢驗論證:對提出的問題和生成的假說進行科學實踐的檢驗和邏輯分析的驗證過程。這需要搜集證據材料,進行理性思考和判斷,獲取分析結果,正確和準確地表述生成的觀念、思想和理論,形成關于解決問題的科學結論,達到假說生成的合理性、正確性和完整性。應用發展:經過驗證的假說,其合理性和真理性不斷提高,上升為科學理論。理論的最大價值在于指導實踐,應用于實踐,并且在應用中發展,以提高理論的高度、廣度、精度和系統度,發揮建構和完善科學理論體系的功能作用,達到問題研究設定的目標。

3圖書館哲學問題系統的研究

在圖書館哲學問題系統研究過程中,各個問題之間存在著時序性、層次性、從屬性、邏輯性和整體性等關系。這要求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各個問題之間的聯系,確定研究的具體內容,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順序、途徑和方法。我們設定問題研究的目標為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理論體系;確定研究對象是圖書館及其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主要研究圖書館哲學本體論、圖書館價值論和圖書館發展論等問題,它們相互獨立、聯系和作用,形成圖書館哲學理論的體系結構,其具體問題是圖書館哲學研究的內容。

3.1本體論問題

圖書館哲學本體論問題是關于圖書館存在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它屬于認識論范疇,這是關系到圖書館哲學命題自身成立的根本問題。我們認為圖書館哲學產生與圖書館實踐和圖書館學科理論發展的需要,與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擴展的需要,存在密切的關系作用。圖書館哲學生成是這兩種需要協調發展的必然結果,具有客觀性、合理性和科學性,從而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圖書館哲學的概念定義及其內涵、研究對象、學科性質、體系結構及其研究內容等問題,是解決本體論根本問題的有效的途徑。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圖書館哲學思想是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客觀事實在人們頭腦中的意識反映,經過認識的飛躍、理論化、抽象化和系統化而逐步形成的。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分析我國圖書館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聯系與圖書館關系密切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觀念中,尋找我國圖書館哲學思想的源頭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清其思想觀念,發揮其時代價值,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哲學理論體系,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

從科學發展的觀點看,科學分化和綜合的發展形成既有層次又有交叉的科學體系。具體學科: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管理學和圖書館學等,是從哲學逐步分化出來的,為了解決本學科實踐和理論發展中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它們上升層次與哲學聯系和結合;同時,哲學也需要各具體學科提供成果促進自身發展,并且給予指導和關懷,出現學科分化和綜合的發展態勢,產生了部門哲學學科群,這是哲學和具體學科互動發展、共同需要的結果。圖書館哲學與歷史哲學、社會哲學、教育哲學和管理哲學等同屬一類,都是哲學的部門哲學,具有哲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是各自具體學科及其含有哲學意義的問題。在科學體系的層次上,它們都低于哲學層次而高于各自具體學科的層次。在學科功能上,它們對各自的學科提供具體的指導和發揮特有的應用作用,并在應用中自我發展和完善,同時為哲學母體的需要,直接地提供研究成果。圖書館哲學的產生是圖書館實踐和理論發展與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擴展的共同需要和互動促進的結果,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

我們運用哲學的原理、觀點和方法,在圖書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在“學”和“問”的互動促進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經驗知識,提高到哲學層面上進行理論化、抽象化、概括化和系統化,形成一系列圖書館觀念,集合為圖書館觀,它們有機地結合構成圖書館哲學的學問。我們定義圖書館哲學概念為“關于圖書館觀的學問”,它是探索圖書館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關于圖書館認識論、價值論、發展論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

3.2價值論問題

圖書館價值論問題是關于圖書館物質價值、圖書館精神價值和圖書館人的價值關系作用的問題,它屬于價值評價范疇。人和社會的需要和滿意程度是評價圖書館價值的標準。圖書館價值論是圖書館物質、精神和圖書館人的價值轉化及其圖書館整體價值生成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是圖書館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圖書館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人類知識的寶庫,是一種文化組織機構,它符合人類和社會發展需要而存在,必須為人類和社會服務而發展。文化是圖書館根本屬性,圖書館物質是圖書館文化內涵的物化形態,包括圖書館建筑、文獻、設備、環境等要素,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圖書館價值的基礎,文獻是其價值的核心要素,文獻的知識是圖書館的本質屬性。圖書館精神是圖書館文化內涵的意識形態,它包括圖書館價值觀、知識觀、學習觀、教育觀、管理觀、服務觀、人文觀、科學觀和職業道德觀等要素,體現圖書館哲學的思想觀念,對圖書館物質基礎建設和圖書館人的活動具有指導和規范的價值作用,是圖書館價值的上層建筑,知識服務觀是圖書館價值的核心觀念。圖書館人是圖書館價值中最活躍的要素,在圖書館物質和精神之間發揮著中介的價值作用。圖書館人指具有圖書館相關的知識、技能、信念和品格的人,并能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從事圖書館實踐和科學認知活動的主體。在圖書館工作實踐與研究中,發揮著圖書館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轉化和促進的中介作用,其價值具有潛在性特征,體現在開發組織文獻知識和促進文獻知識利用,轉化為現實的個人價值和社會的價值中。同時,樹立圖書館精神、共同的信念和理想,正確認識人生價值的取向,體現個體與群體、圖書館與社會相統一的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圖書館物質、圖書館人和圖書館精神相互關系作用的協調統一,形成圖書館價值轉化運行機制,產生和提高圖書館整體的價值性,是社會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發揮不可代替的作用。圖書館價值論問題是一個具有哲學意義和實踐意義的問題。

3.3發展論問題

圖書館發展論是關于圖書館發展觀、發展目標、發展道路、發展策略和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圖書館發展論是根據圖書館過去和現在的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狀況,預見它的發展趨勢和思考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圖書館發展與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是圖書館發展論的核心問題,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策略觀是圖書館發展論的重要觀念。堅持走中國特色圖書館發展道路,在提出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創新觀念、明確目標,制定策略,逐步認識圖書館發展的規律性和正確方向,逐步建立圖書館發展的科學理論。

人和社會的需要是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圖書館發展實踐和發展理論的創新是圖書館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和主要動力。圖書館發展要符合人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圖書館必須代表先進文化的時代精神,保持健康發展的狀態,促進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圖書館發展趨勢表現在圖書館文獻以藏為主的“書本主義”向以用為主的“人本主義”觀念發展,局部范圍開放向社會全面開放發展,加快步伐向合作協調化、資源共享化、法律保障化、服務平等化、管理科學化和科學技術應用化的方向發展。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相關的問題:圖書館與人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系問題,圖書館實踐與理論發展的關系問題,圖書館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問題,知識與載體形態發展變化的關系問題,客觀知識和主觀知識的關系問題,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關系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圖書館發展論研究的主要內容。樹立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觀,做好可持續發展策略準備,以保證圖書館進入最佳的發展狀態。

4圖書館哲學問題研究的意義

4.1理論意義

針對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現狀與問題,提出問題研究是圖書館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問題研究的特征、設計程序、建立運行機制,發揮其建構圖書館哲學理論體系的功能作用。問題研究方法是圖書館哲學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獲取科學認識、建構理論體系的功能作用。

提出問題系統的研究思路和方案,取得圖書館哲學研究的初步成果。理解和把握圖書館哲學研究的目標、性質、特征和內容,對其本體論、價值論和發展論等主要問題進行探討。以哲學原理、歷史唯物觀和科學發展觀,論證圖書館哲學命題成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明確了圖書館哲學的概念定義及其內涵、研究對象、學科性質、體系結構、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方法。在問題研究過程中,提出一系列的概念、范疇、觀念和理論,采取“抽想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圖書館哲學理論的體系結構,明確研究思路、研究方案、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展現出圖書館哲學研究的新局面。

第3篇

直到2008年,武漢科技大學曹詩圖教授經過多年的學術積累,出版了《旅游哲學引論》一書,填補了國內旅游學研究學術專著的空白。該書首次對旅游哲學的概念、學科目標、研究對象、學科意義、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思考,初步構建起了旅游哲學的理論體系。該書出版后不久,學界便有多篇書評發表,大多給予積極評價。其中,有學者認為該書“將旅游學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旅游研究學術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有學者在肯定該書“開創性和建設性”意義的基礎上,認為該書未能很好構建起“以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為主體的旅游哲學體系”,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應該說,作為國內第一部旅游哲學研究專著,《旅游哲學引論》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對推動我國旅游哲學的研究和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著者苦心孤詣、篳路藍縷之功亦為學界所認同。但學界同時也認識到,旅游哲學研究和理論體系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和更加深人地探討。

正是抱著對學術孜孜以求、認真負責的態度,曹詩圖教授繼續扎根旅游哲學研究領域不斷探索,近年來又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其中,由學苑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一書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著名學者、世界休閑科學院資深院士馬惠娣女士為該書撰寫序言,對該書的學術水平和研究價值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這個層面的工作恰恰是近30年中國旅游研究最為缺失的東西。能做這樣的研究,自然是旅游學界的一樁幸事……希望這部著作能為變革人的旅游觀念、旅游行為、旅游目的而推波助力;希望借機讓政策制定者、規劃設計者、教書育人者、業界經營者、學術研究者、職能管理者有些發反思與批判”。

該書分為7章,共28萬余言。第1章“緒論”提綱挈領,統領全書,在評述國內旅游哲學研究現狀的基礎上,著重介紹了全書的邏輯思路、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基本觀點。第2章“旅游本體論”是全書的重中之重,作者從旅游哲學的元概念和邏輯起點-一…旅游的概念一一人手,深人探討了旅游的本質,提出了“旅游是人們以消遣、審美、求知等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環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覽和逗留的各種身心自由的體驗”、“異地身心自由體驗是旅游的本質”等重要觀點。第3章“旅游價值論”全面分析了旅游所具有的文化功能、美育功能、認知功能、經濟功能、德育功能、康體功能、成人成才功能、再生產功能、社會功能等,并從旅游與人、旅游與社會的角度深人分析了旅游的內在價值。第4章“旅游倫理論”分析了不同旅游利益相關者應該遵守的倫理道德與旅游道德,指出了旅游倫理建設的路徑。第5章“旅游批判論”引人哲學中的“異化”概念,對國內存在的旅游異化現象進行了“反思與批判”。第6章“旅游矛盾論”提出了“旅游現象是一個矛盾復合體”的觀點,指出了旅游現象中的諸多矛盾表象,并對旅游矛盾產生的原因及化解之道進行了分析。第7章“旅游認識論”以哲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旅游領域的認識與實踐問題,構建起了旅游研究的哲學認識論框架。縱覽全書,“旅游本體論”、“旅游價值論”和“旅游認識論”三章是該書的重點,所占篇幅最大,論述也最為充分。

《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以旅游概念為邏輯起點,重新構建了旅游哲學的理論體系。構建旅游哲學理論體系是開展旅游哲學研究最為核心和重要的工作,“關乎整個旅游哲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W。然而,由于學界的旅游哲學研究嚴重不足,國內外幾無可以參照和借鑒的成果,因此按照怎樣的邏輯思路和模塊來建構旅游哲學理論體系,成為旅游哲學研究的一個全新學術命題。在第一章“導論”中,作者開宗明義,明確提出了“以哲學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旅游概念為邏輯起點,以旅游本質為核心,以旅游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內容,將旅游學與哲學、社會學、文化學、倫理學、美學等學科有機結合,從本體論、價值論、認識論等哲學領域”,系統研究旅游本質等旅游學基本問題,以此來構建旅游哲學體系的邏輯思路(見圖1)。

鑒于作者先前出版的《旅游哲學引論》一書所構建的、按8個模塊展開的旅游哲學理論體系“有些欠嚴謹,某些內容安排欠妥當”w,該書對原有的旅游哲學理論體系的“綱”和“目”都進行了較大調整。作者按照“旅游本體論”、“旅游價值論”、“旅游倫理論”、“旅游批判論”、“旅游矛盾論”、“旅游認識論”等6個模塊,重新構建起了以“本體論、價值論、認識論”為基礎框架的旅游哲學理論體系。在該書中,作者將《旅游哲學引論》一書中的“旅游本體論”與“旅游本質論”歸并為“旅游本體論”。旅游本體論的研究內容回歸到旅游哲學的根基--旅游的概念與本質,避免了以前“用價值論的理解代替了本體論的理解”等問題,更加符合哲學意義上“本體論”的內涵。原來的“旅游實踐論”和“旅游方法論”歸并到“旅游認識論”。還有各個模塊的研究內容也經過了較大幅度的刪減、補充和調整。經過重新設計后,該書所確立的旅游哲學體系,既合乎了傳統哲學的基本框架,又保留了原有理論框架的特色。新的理論體系更加嚴謹,內容安排也更趨合理。當然,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樣,該理論體系“并不意味著這是哲學視野旅游研究或旅游哲學研究應有的理論框架,或不能簡單理解為旅游哲學體系含有這六個相等或并列的層級內容”。該理論體系僅是作者旅游哲學研究的理論探索,為一家之言。

學術研究,貴在創新,尤其是理論與觀點的創新。研究者要創新理論、觀點,不能依靠主觀臆斷,而應該具備“問題意識”等學術素養、豐富的研究經驗以及深厚的學術功力,“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經過一系列嚴謹的學術過程,才能提出經得起學術檢驗、令人信服的理論與觀點。《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包括《旅游哲學引論》)中的一些觀點,如作者關于旅游的定義、旅游的本質、旅游的功能、旅游的異化、“旅游亟需從哲學的視角和高度進行研究”等,已經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在學界廣泛傳播,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反響。在《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中,作者又提出了旅游概念的“圈層理論”、旅游本質的“樊籠理論”、旅游結構的“冰山學說”以及旅游層次或境界的“金字塔理論”。這些理論是作者經過長期思考后,對旅游現象和本質的高度概括,仔細品味,意蘊深遠。在觀點創新方面,該書將旅游的本質由旅游者的“異地愉悅體驗”提升到了旅游者的“異地身心自由體驗”的高度,更加切入 旅游本質,頗具海德格爾關于“人詩意地棲居”的哲學韻味。還有該書從文化、美育、認知、德育、康體等多角度對旅游功能的論述,極大地豐富了旅游功能研究。如果用該書所提出的旅游多功能觀點去反觀國內對旅游經濟功能的頂禮膜拜現象,我們很容易發現,僅從經濟角度解釋旅游功能的做法是何等的狹隘與短淺。又如,作者在論述“旅游與人的精神世界”中,提出“旅游真正價值則在于充盈并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觀點,聯系到作者還將旅游研究納人到“人學”的范疇去認知并實踐,這說明作者真正洞悉了旅游活動之于旅游主體的最高價值(馬惠娣在該書“序言”中對作者關于旅游哲學研究的核心思想“旅游是人的自由境界”這一觀點頗為欣賞)。這些觀點將會對我國的旅游研究與實踐起到警醒的作用,彰顯了旅游哲學研究作為“警示平臺”的意義。

《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彰顯了哲學研究所秉持的“質疑、反思與批判”的學術態度,并將其一以貫之。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旅游哲學對旅游的一切問題都要追本溯源、尋根究底,作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別人從未發現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對人們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見、常識等進行批判性的省察、質疑它的合理性和存在權力”作者在研究中很好地堅持了這種“質疑、反思與批判”的學術態度,在某些章節展現得尤為淋漓盡致。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第五章“旅游批判論”。作者直面我國旅游領域的異化現象,提出了旅游異化的概念,分析旅游異化的表現并進行反思與批判,構建起了旅游異化研究的分析框架。異化現象廣泛存在于旅游的學術研究、發展模式、思想觀念、消費者意識和行為、消費環境等各個領域,旅游異化研究正是對“背離旅游本質和旅游業發展初衷”現象的批評與反思。這種批判性的聲音在學術界猶如空谷回音,彌足珍貴。另外,作者對旅游概念和本質的研究也體現了這種批判性的學術態度。作者對旅游概念和旅游本質的探討,正是建立在“批判性地反思國內外學界提出的旅游概念”基礎之上的。事實上,《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一書本身也是作者對自己的學術研究批判性自省的結果,讀者很容易發現作者對先前文章與著作中的某些理論、觀點等方面做出的修正、完善與提升。

當然,任何一部學術著作都可能存在不足之處。依筆者淺見,《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在某些地方仍值得進一步強化和改進。首先,該書去掉了《旅游哲學引論》中的“緒論”和“旅游方法論”部分,筆者認為此種做法似有不妥。《旅游哲學引論》的“緒論”部分,論述了旅游哲學的概念、學術緣起、學術價值、研究內容、理論體系、學科性質、學科地位、研究方法等旅游哲學切關宏旨的基礎性問題。這些問題關乎旅游哲學這門學科存在的“合法性”,應該是一本“教科書”式的旅游哲學著作不可或缺的。同樣不可或缺的還有“旅游方法論”部分,因為“旅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屬于旅游方法論范疇,是旅游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次,《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部分章節的內容稍顯單薄,理論性還不夠強,哲學味道也不夠濃厚。例如,第六章“旅游矛盾論”所論述的矛盾皆為旅游實踐中的具體矛盾,并引用大量實例。雖然這種做法能夠讓理論分析與旅游實踐的聯系更為緊密,但似乎削弱了文章的理論性與“哲學”韻味。

然而,瑕不掩瑜,盡管該書在個別篇章和具體研究領域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但從總體上看,該書較之《旅游哲學引論》已經有了“較大的改進和提高”,“彌補了《旅游哲學引論》存在的一些不足與缺憾”。尤其是該書對旅游哲學理論體系以及一些具體問題做出了新的、深刻的思考,提出不少令人耳0一新的觀點和理論。《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一書的出版,將進一步地推動我國旅游哲學研究的深人和相關研究學術水平的提高。旅游哲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學術領域頗為深廣,是旅游研究中的最高殿堂。曹詩圖教授在此領域精耕十余載,為國內的旅游哲學研究開創了一片新局面,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但從整體而言,國內旅游哲學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筆者不揣淺陋,所闡發的僅是一孔之見,不當之處還敬請各位方家指正。

第4篇

論文摘要:馬利坦所處的時代,正是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當時所形成的種族主義以及實用主義等哲學風潮,拒絕形而上學,完全以推測性和經驗為根據。馬利坦作為一名執著于人類生命普遍真理和實在的哲學家,對這種情況感到尤其憂慮。教育關系著人類的未來前途,馬利坦感到當時的教育正處在一個人類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應當作出一個正確的抉擇。馬利坦重申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form a man),任何一種教育理論都是基于對于人生的一種觀念,歸根結底,是基于一種哲學系統;教育的審視,必須從哲學的審視開始;只有重新樹立起符合人性的人的哲學,才能在此基礎上重建教育的根本目的。

論文關鍵詞:雅克,馬利坦,人的哲學,教育

雅克·馬利坦(JacqueMaritain)是法國二十世紀初新托馬斯主義最重要的理論代表之一。1882年,馬利坦出生于法國的首都巴黎,由于其母親是名虔誠的新教徒,他自小接受自由派新教的熏陶,后進入巴黎大學學習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幾乎接觸了現代哲學的所有體系,唯理論、不可知論、唯心論和實證主義;然而他發現這些理論體系并不能滿足他對于實在問題的追求,于是又投身于實驗科學,獲得了淵博的科學知識。然而,馬利坦發現無論是自由派新教神學、現代哲學以及科學都仍然不能滿足他關于本體問題和實在的詰問。1906年,在作家布內瓦(LeonBloy)的影響之下改信天主教之后,馬利坦發現了圣·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圣·托馬斯哲學令人信服的完整的嚴密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征服”了馬利坦,馬利坦認為托馬斯的哲學就像一門真正的科學適用于現實生活中所有的領域一樣,隨時可以包括容納一切人類思想的真諦。在接觸了如此之多的現代哲學理論和實驗科學之后,他終于在圣·托馬斯的思想中找到了他所追尋的真諦。馬利坦毫不掩飾自己對于托馬斯思想的崇敬與投入,他甚至反對當時的“新托馬斯主義”這個名稱,因為他認為只有一種托馬斯主義,圣·托馬斯的思想就是一種永恒的哲學。馬利坦也從此發現了自己作為哲學家的使命感:那就是傾注全力闡釋圣·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同時,就像這一思想徹底服務于天主教信仰一樣,馬利坦也在竭盡全力維護天主教信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唐冬梅(1982-),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基督教與教育

第5篇

關鍵詞:研究生哲學專業英語課程;專業與英語的結合;課程改革;教師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09-0103-02

筆者作為英語專業教師擔任哲學專業研究生英語課程教學已經兩年有余,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逐漸發現,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如課程目標,實施手段,教材建設等等。關于這些問題已經有不少論文進行討論。本文只探討一個問題,以此為突破口,并提供一個自己的解決方案。

本文要討論的是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這個最常見的問題:專業和英語分別是兩張皮,無法有機結合。學哲學專業的英語水平不夠,學英語專業的人哲學水平不夠。導致的問題是,哲學專業老師擔任專業英語教學,將重心放在專業內容的講解上,復雜一點的原著語言自己都讀不明白,遑論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受到的專業英語訓練自然不足;英語專業的老師擔任專業英語教學,則哲學理論修養不足,只能小心翼翼地在語言圈子內徘徊,學生對原著的提問一旦超過語言進入內容層面,老師就無法將理論問題闡述明白。筆者當年曾旁聽過一門哲學專業英語課程,講義是馬克思早年未完成的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英文版。當時的課程教師不是哲學專業的老師。筆者清楚記得該老師在整理這部著作的思路時遇到的尷尬。講義中有這樣一段英文:

Truth, the cognition of which is the business of philosophy, was in the hands of Hegel no longer an aggregate of finished dogmatic statements, which, once discovered, had merely to be learned by heart. Truth lay now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itself, in the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which mounts from lower to ever higher levels of knowledge without ever reaching, by discovering so-called absolute truth, a point at which it can proceed no further, where it would have nothing more to do than to fold its hands and gaze with wonder at the absolute truth to which it had attained[1].

這段英文比較平易,理解難度相對較小。但是,學生問了一個問題:真理不再是既定教條的集合體,而是一個過程。這個觀點在哲學史上有什么意義?往小處說,恩格斯在討論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為什么要總結黑格爾的這個貢獻?筆者清楚地記得,專業課程的老師當場傻眼,其他同學則在臉上寫滿了鄙夷。同樣,在另一次哲學專業英語課堂上,哲學專業老師講解《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英文版。恩格斯專門用一段話討論馬克思的第一個重大理論貢獻:唯物史觀。英文原文如下:

Just as Darwin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c nature, so Marx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simple fact, hitherto concealed by an overgrowth of ideology, that mankind must first of all eat, drink, have shelter and clothing, before it can pursue politics, science, art, religion, etc.; that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of the immediate material means of subsistence and consequently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tained by a given people or during a given epoch form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state institutions, the legal conceptions, art, and even the ideas on religion,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have been evolved, and in the light of which they must, therefore, be explained, instead of vice versa, as had hitherto been the case[2].

恩格斯一氣呵成,把唯物史觀的基本含義講得非常清楚。但是這位老師被復雜的句法徹底攪暈,最后直接要求同學去找官方譯本對照閱讀。他的要求引來學生毫不客氣的白眼。

這就是研究生哲學專業英語教學的一個很大問題:課程老師無法同時解決自己的語言問題和專業問題,因此不是在語言上,就是在專業上遇到問題。更糟糕的是,在研究生擴招的情況下,大量老師也匆忙上馬,專業課程出現老師語言能力和專業能力雙重不過關的情況。

仔細思考,便能發現問題來自以下的未經反思與檢驗的錯誤認識:英語專業的老師認為,上課前瀏覽教材或講義內的生詞即可。沒有生詞,自己的閱讀能力又強,講解就應該沒有問題。這個想法是十分膚淺有害的。因為一個英語詞匯,你不認識它,你認為查閱字典后就認識了。但是這樣你只是知道了一個詞的名稱(常常就是漢語翻譯),而不是內涵。哲學不是經驗科學,基礎性詞匯內涵很大,只知道一個哲學詞用漢語如何說遠遠不夠。例如, “metaphysics”一詞,老師僅僅知道翻譯成“形而上學”就遠遠不夠,因為這詞在理論話語中和在西方哲學話語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涵義。科任老師對哲學專業詞匯的掌握如果不能從名稱上升到涵義,可想而知他的教學經不起學生的任何發問。

認為只要沒有生詞就能勝任哲學專業英語教學,這種看法還有一個錯誤: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話語模式。如果老師不深入其中,接受熏陶,那么他的課程講解就無法顯示專業水準,出現理論表述的根本錯誤也不知道,尤其是概念混亂而不自知。比如黑格爾的著作《精神現象學》的序言是“論科學認識”,第一節和第一小節分別是“當代的科學任務”和“真理之為科學的體系”。 要理解序言,別的不說,先得知道黑格爾所講的科學是什么東西吧。記得我在講課過程中提到這本書時,就有學生問我“李老師,黑格爾是個哲學家,為什么一直在講科學的問題?”這個學生的問題概念混亂而不自知的典型。這個學生理解的科學是自然科學,可能還有社會科學,但多半是社會科學。啟蒙運動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自然科學逐漸確立自己的地位乃至霸權。但是在黑格爾的理論話語中,科學根本不是那種科學,尤其不是以數理邏輯為基礎,借重試驗的那種意義上的科學,而是對經驗,常識的超越,是用辯證法構建的一種整體性體系性的把握精神歷程的方式。可見,沒有理論學習,出現概念的混亂是不容易被覺察的。

鑒于以上描述和分析的問題,筆者認為,哲學專業英語的課程應該實行改革,以提升課程老師的水準:

第一,對課程老師實行水平測試,以鑒定老師的英語水平。課程老師首先應該具備很強的基礎閱讀能力,能夠從語言的角度,把專業課程的語言讀清楚,說明白,杜絕直接用權威翻譯取代英語閱讀理解的做法。尤其是哲學專業課程教師,對文獻很熟悉,在專業英語課程上,常常直接用講解取代閱讀。這些老師腦子里裝的是權威的漢語版本,學生上課根本沒有得到英語專業閱讀的訓練。經過鑒定,合格的老師應該在講課的時候和學生一起,從專業英語中來,到專業英語中去,這樣才能取得該有的效果。

第二,對課程老師(尤其是來自英語專業)提出專業理論素養的要求,熟悉理論體系和話語模式,明白基礎性概念的內涵。通過這種要求,可以讓老師跳出語言的圈子,進行理論的闡述和梳理,并回答學生的語言之外的問題,建立真正的課堂互動。比如,在講解德國哲學家Hans Gerog Jadamer的著作《真理與方法》時,進行過理論學習的老師就能對這部著作的標題進行正確的解讀:真理并不是近代符合論意義上的真理觀,而是藝術作品揭示的真理;但方法卻是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作者要證明的是:使用在近現代占霸權地位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我們沒有辦法獲得藝術經驗中的真理!作者想要證明,“科學認識不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藝術經驗的唯一方法,我們決不能以近代自然科學的認識和真理概念作為衡量我們其他一切認識方式的標準。”這種準確的理論話語能力是專業英語教師必須具備的。哲學專業研究生英語的課程教師如果在課程要求的壓力之下,能獲得理論修養和理論表達能力,那么這門課程的質量就會有很大提高了。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高中政治;哲學;教學改革

科學的理論思維對一個民族的發展非常重要。中華民族的振興需要的理論依據是哲學。因此在教育中貫穿哲學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無法對哲學理論課產生興趣,對哲學原理的掌握是非常零散的,無法整體了解和把握哲學。哲學理論課無法發揮對學生心靈啟迪的作用,也無法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無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面對這種現狀,教師需要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對哲學的改革和創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一、高中政治哲學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1.灌輸性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持忽視態度,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只是一個舞臺,教學這一過程的導演是教師。學生的地位是道具和觀眾,學生只和教師的表演相互配合。這樣教學過程實際上圍繞的是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習持忽視態度,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學生只是機械記憶基本內容,教師不顧學生的感受,照本宣科給學生灌輸知識。

2.輕視學生的實踐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視,對實踐不重視。哲學的基本特征就是實踐性。哲學的重要來源就是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和檢驗哲學。此外,哲學重視結合理論和實踐,強調理論要付諸實踐。大學生對哲學的學習,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習理論知識,缺乏和實踐的緊密聯系。

二、高中政治哲學教學改革策略

以上主要分析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改革措施,加強對哲學的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緊密聯系我國時代的發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以下主要探析哲學教學改革策略。

1.改革考試方式

加強對教材內容的重視,能夠改革考試方式。哲學是一個可以感悟人生,升華智慧的學科。教育者和學習者都可以通過哲學讓自己變得更加智慧。哲學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哲學家思想,站在中立的立場對各種哲學派思想進行評價,對哲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進行研究,對哲學中各種范疇的關系進行討論。為了擺脫原來灌輸性和僵化性的教學模式。需要對考試方式進行改革,注重學生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的提升,注重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將課程論文考核形式和通用閉卷結合起來,通過寫作內容,學生可以表達思想和覺悟,教師可以對某位學生該課程的學習狀況進行判斷。

2.充分協調教與學

學生在校學習的關鍵場所是課堂,不能只強調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師的講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專家的學術講座通過精辟的演講吸引聽課者。教師講解哲學必須建立在自己對哲學的研究上,教師的專業素養要高,授課藝術也要高。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相互協調,對一方的強調和忽視都是不可行的。教師要通過批判的眼光和思維對這些思潮智慧進行研究。學生對哲學的學習要經得起考驗,不會受到各種庸俗事物的干擾,脫離極端束縛的思想,擁有深刻的理性思維和高遠的胸懷。

3.通過合作教學模式開展教學

合作教學模式的展開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將分組、合作和探究融為一體,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的學習模式,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觀探究學習,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首先要建立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再對資料進行收集,分工合作,得出結論,再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驗證結論。教師可以直接給出各小組論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論題,加強小組之間的分工合作,學生可以走上講臺和全班同學分享學習成果。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同時也能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增強。

4.通過自主探究模式開展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模式,要對學生加強引導,學生可以圍繞特定主體自主學習和探究。自主探究模式要按照問題的提出,資料的搜集,資料的分析,得出結論和對結論的驗證等方面進行。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學生主題,在課后學生可以搜集資料,再對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在課堂上全班學生討論后,可以得到較全面的結論,對學生獨立思考,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綜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傳統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探析哲學改革的科學策略。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哲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孫民.我國高校哲學教學改革芻議[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33-138.

[2]李凌云.哲學教學改革新探[J].改革與開放,2011(8):166-167.

第7篇

關鍵詞:拉卡托斯 研究現狀 科學哲學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1-

伊姆雷•拉卡托斯( Imre Lakatos,1922――1974年),英籍匈牙利人,倫敦經濟學院邏輯學教授。他是著名的數學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是現代科學哲學“歷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下面對他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

一、對拉卡托斯的哲學思想進行闡述

這樣的文章有《Lakatos's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Lakatos'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Historicist Theories of Rationality》等。《Lakatos'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介紹了拉卡托斯的數學哲學思想。《Lakatos's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詳細從闡述了拉卡托斯的思想,并引用史料來輔助解釋,最后比較了拉卡托斯和庫恩思想的相同和不同之處。《Historicist Theories of Rationality》系統闡述了歷史主義的思想源流和歷史沿革,重點介紹了理性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拉卡托斯的思想。

二、利用拉卡托斯方法論指引下的工作

這樣的文章有:《Thomas Young and the ‘Refutation’of Newtonian Optics》、《Why Did Einstein’s Research Programme Supersede Lorentz’s》等。《Thomas Young and the ‘Refutation’of Newtonian Optics》中沃勒爾主要用拉卡托斯的編史學思想討論了波動說和微粒說兩個綱領競爭的一段歷史:托馬斯•楊對牛頓光學的反駁,《Why Did Einstein’s Research Programme Supersede Lorentz’s》是新科學綱領方法論的提出者,拉卡托斯的朋友扎哈爾研究愛因斯坦綱領和洛侖茲綱領競爭的歷史問題。

三、對拉卡托斯編史學的批判和改進

這樣的文章有:《跛子與瞎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進步及其問題》、《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Taxonomy 》、《證偽和他的批評者》、《科學究竟是什么》、《科學革命的結構》和《反對方法》。

《跛子與瞎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中,庫恩對拉卡托斯的編史學思想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拉卡托斯所要求的這種“實際歷史”只是一種神話。庫恩指出“對于歷史學家來說,實際歷史只不過是實際被寫出來的歷史,或者由此選出的子集。改進它的辦法就是使之適應更多的經過解釋而已被人承認的事實。其它的改進辦法就是重新解釋現有的材料基礎,或加以擴充。”另一方面,庫恩認為,那種要按哲學理論去“重建”歷史的作法,“可能會成為編造歷史的借口”,“為哲學而寫的歷史,往往幾乎不是歷史”。查爾莫斯在《科學究竟是什么》也指出,拉卡托斯的理論中一個嚴重的疏忽在于“因為他已經假定有實際歷史這樣的東西,他能夠用它來檢驗他的理性改造物,但是他沒有提供一個這種實際歷史的研究要在其框架內展開的理論。”

四、關于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

代表人物有:拉齊斯,漢茲,布勞格,羅森伯格,米羅斯基,羅伊•溫特勞布等人。有關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在經濟學中運用的論文集《經濟學中的方法和評價》(1976),《經濟學中的情境決定論》,費什《經濟發現的邏輯》。

五、國內突出成果:對拉卡托斯編史學研究問題上的新方向

石麗琴在《從解釋學的觀點看拉卡托斯的科學編史學》一文中從認識論解釋學有關文本的觀點與拉卡托斯科學編史學研究綱領之間的內在關聯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加深對這兩種理論特別是對后者的理解。還有石麗琴的《拉卡托斯科學編史學研究綱領與認識論解釋學》一文。

參考文獻:

[1]Richard Harter. Lakatos's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Teun Koetsier .Lakatos'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Historical Approach.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91.

[3]Carl Matheson.Historicist Theories of Rationality. The Stand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996.

第8篇

中古時期的佛經翻譯既是一種宗教經典的翻譯,又是哲學理論的翻譯,同時還是一種文學的翻譯。佛經翻譯可以作為文學翻譯來看,這不僅僅是指它翻譯了一些文學故事,而且還指它的語言翻譯本身也是一種文學意義上的翻譯。作為文學,佛經翻譯自然逐漸為中國文學所吸收,并被融進中國文學中去,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一部分。而隨著佛經翻譯的發展所建立起來的佛經翻譯理論,則多是從文學角度去討論翻譯的,它與中古時期的文學、美學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本身也成為了中古時期文學、美學理論的一部分。

佛經翻譯理論與中古文學、美學理論的密切關系,首先表現在它的理論概念、范疇就是從傳統的文學、美學理論中借用或引發出來的。這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的譯經僧人支謙。他的《法句經序》就借用孔子、老子的文學、美學觀來闡述其對翻譯的看法:

仆(指支謙)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炎為譯。將炎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胡語,或以義出音,近于質直。(重點號為引者所加,下同)仆初嫌其辭不雅。維袛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座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圣人意深邃無極。今傳胡義,實宜徑達。”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飾……(《出三藏記集經序》卷七,金陵刻經處本)

這里所出現的雅與達、信與美、言與意、文與質等概念及范疇都是出自先秦時期的傳統文藝觀與美學觀。支謙的祖籍是月氏人,而父親在漢靈帝之世已來到中國,他也出生在中國,其實他早已漢化。他對中國學問相當精通,傳載他避亂江南時,曾在孫權門下被拜為博士,并輔導東宮。他的翻譯也更受中國老、莊的影響,在名詞概念上常拿老、莊詞語與佛教大乘經典詞語相牽合。因此,在闡述翻譯觀點時,自然也沿用中國傳統的孔、老之言。自他以后的譯人在談翻譯時幾乎都沿襲他所開創的傳統。如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序》在評價前人的出經時說:“前人出經,支讖、世高,審得胡本難系者也;叉羅、支越(指支謙),鑿之巧者也。巧則巧矣,懼竅成而混沌終矣。”(同上書,卷八)道安在這里則從莊子的以樸為美的文藝美學觀出發去指責支謙、叉羅的意譯的。又如僧肇評鳩摩羅什所譯的《百論》是“質而不野,簡而必詣”(同上書,卷十一),慧遠評僧伽提婆所譯的《三法度論》是“雖音不曲盡,而文不害意”(同上書,卷十)。這些都淵源于傳統的文藝美學觀。

從實質上看,翻譯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轉換。佛經翻譯的初期,由于語言不甚精通的限制,也更由于中印文化背景的差異,翻譯的難度是很大的。為了尋找到兩種不同文化的溝通點,譯者自然而然地采用了中國傳統的詞語去翻譯佛教的名詞、術語,如用“本無”譯“性空”、“真如”,用“無為”譯“涅槃”,用道家的吐納(入息、出息)去譯佛教的禪觀(安般)等等。這實際上是為了縮短不同文化間的距離。而在佛經翻譯初期,翻譯往往是中外合作的,一般先由外國僧人背誦(初期譯經沒有原本)(注1),再由懂西域語言(不完全是梵語,有的是西域諸國語言,即所謂胡語)的中國居士或僧人翻譯成漢語,再執筆寫下來。語言的轉換實則是文化的轉換。在這種轉換過程當中,中國人只能是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去接受佛教文化。此時,譯者如何對待翻譯的過程,怎么表達自己對翻譯的評價與認識,也只有站到中國文化傳統里去,采用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的詞語。從這一點看,佛經翻譯理論又可以看作是植根于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文學理論與美學理論。

實際上,中國翻譯理論發展到近代,甚至是1949年以后,仍然還是采用中國傳統的文藝美學觀來表述其理論觀點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如嚴復的“信、達、雅”,錢鐘書先生就指出,這三字的提出早已見于支謙的《法句經序》中了。(注2)傅雷1951年提出的“神似論”,(注3)錢鐘書先生提出的“化境論”,(注4)都是淵源于中國古代的文藝美學理論的。這種情況也表明:中國歷來就是把翻譯當作一門藝術,從美學的高度去要求的。翻譯理論實際上也便是文學與美學的理論。

佛經翻譯理論與中古文學、美學理論的密切關系,我們還可從中古時期佛經翻譯理論的中心議題看出。中古時期的佛經翻譯理論主要就是討論佛經翻譯是直譯還是意譯的問題,文質之爭成為了貫穿中古佛經翻譯全過程的中心議題。名僧道安、鳩摩羅什、僧肇、僧睿、慧遠等都對翻譯的文質關系問題展開了討論,有關材料王元化先生在《文心雕龍創作論》中曾有列舉,這里不妨再抄錄出來:

《梁僧傳》記道安之言曰:“支謙棄文存質,深得經意。”

《出三藏記》卷十載道安《楞婆沙序》(注5):“昔來出經者,多嫌梵言方質,改適今俗,此所不取。何者?傳梵為秦,以不閑方言,求知辭趣耳,何嫌文質?文質是時,幸勿易之,經之巧質,有自來矣,唯傳事不盡,乃譯人之咎耳。”

《出三藏記》卷七載道安《合放光光贊隨略解序》:“光贊護公執胡本,聶承遠筆受,言準天竺,事不加飾,悉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

《出三藏記》卷十載慧遠《大智論鈔序》:“圣人以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者眾,以質應文則悅者寡,是以化行天竺,辭樸而義微,言近而旨遠。義微則隱昧無象,旨遠則幽緒莫尋。故令玩常訓者,牽于近習,束名教者,惑于未聞。若開易進之路,則階藉有由,曉漸悟之方,則始涉有津。遠于是簡繁理穢,以詳其中,令文質有體,義無所越。”

《出三藏記》卷七載《首楞嚴后記》(不詳作者):“飾近俗,質近道。文質兼,唯圣有之耳”

僧祜《出三藏記》:“方言殊音,文質以異,譯梵為晉,出非一人。或善梵而質晉,或善晉而未備梵。眾經浩然,難以折中。”

第9篇

【關鍵詞】科幻電影;型片;課題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129-02

科幻類型片與其他類型片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科幻片這個類型下,又分為很多的亞類型,每一個亞類型都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和美學形態,并且每一個亞類型都擁有為數眾多的粉絲和擁護者,他們對于這些亞類型影片的熱愛,已經逐漸形成了一股科幻片潮流。在科幻電影成為流行文化的典型符號的同時,這類亞類型影片也登堂入室,在西方各個高校的講壇、教材,甚至科研體系中占據了地位,人們對于科幻的興趣,不單單因為它在當代商業方面的強大吸引力,更因為它提供給整個社會的沖擊性和變革動力,在冷戰時期,科幻電影著力展現太空競賽的荒謬,在后冷戰時代,科幻電影用反烏托邦促發人們對于當前的思考。

科幻電影不僅被描述為時代的指示劑,更被當成引領文化發展的先鋒。而在中國,還沒有創作出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成功的科幻電影,國內科幻界、影視界對科幻電影的工業體系在中國能否順利產生進行過大量的討論,雖然在很多年前,中國電影人就嘗試著進行過科幻創作,如《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等影片,但作為電影工業的一個組成部分,科幻電影在中國還遠遠沒有真正成長起來。

在已知的對于科幻的定義中,H?G威爾斯用“對可能性的幻想”一句概括,因為它能“觀照人類事物正在發展的某種可能性,并按照可能性推導出各種廣泛的后果”。約翰?溫德姆認為這個概念預設的是“直到作者寫作之時尚未實際發生的某種技術,或某種技術帶來的結果,或自然秩序(比如人性)的某種擾亂”。西奧多?斯特金認為科幻是關于“人類面臨的某種困境,以及人類的解決之道,如果離開了其特定的科學背景,這些都不可能發生”。金斯利?艾米斯曾提出一種假定:“它是基于某些科學和技術的創新……無論其源于人類或外星物種”。而科幻編輯小約翰?坎貝爾則說,它是“一種按照已知的事實對未來做出預測的努力”。在以上五種關于科幻的不同定義中有一些反復出現的概念是大家共有的,無論承載科幻故事的是哪種媒介,即:在科學的世界或自然的世界里,未來可能出現某種發展結果,它是由人類或者某種未知力量引起的,需要被理解、馴服或摧毀。在各種各樣的定義中,技術都是一個關鍵因素,它表明“科幻”既離不開科學,也離不開虛構。

目前國內研究科幻電影的文獻和論文數量較多,然而大部分都立足于研究某一部科幻電影作品,或者研究從科幻電影里投射出的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艾倫?威廉姆斯說道:“凡是以新方法來做類型片的研究,都必將回到電影史,要研究所有的電影,無論我們認為其質量如何,并要越過電影內容之外,去研究其他東西等等”。于是在《科幻電影導論》一書中介紹了科幻電影的歷史發展,指明了該類型的本源及其前史,檢視了出產影片的范圍廣度,并挑戰既定的時期劃分概念,跨越國界將所考察的電影擴展到國際層面。除了給科幻電影創造出一個主導敘事,更是嘗試思考這些電影制作、發行和觀賞者所置身的更加廣泛的歷史和工業語境,對分析科幻電影的亞類型有很高的指導作用。

而研究科幻電影類型的起源和發展離不開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吳巖在《西方科幻小說發展的四個階段》一文中提到,西方科幻小說有一百多年歷史,大致可以分為萌發初創時期、黃金時期、新浪潮以及新浪潮以后。小說家豐富的想象力和西方工業革命都促使了科幻小說的形成,萌芽初創時期確定了后世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時間旅行、未來文明等,也為科幻電影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而科幻電影的亞類型在上世紀已經初具雛形,人們對于這些科幻片主題也慢慢進行了一系列的劃分。江曉原在《好萊塢科幻電影主題分析》中將科幻片根據表達主題的異同分成了七種主題,并論述了七大主題的表現方法和背后的科學思想資源。雖然這篇論文少有地將科幻電影根據不同主題劃分為七種類型,但是并未仔細探討科幻電影的亞類型,只是宏觀地將同種類的科幻電影列舉出來分析異同,缺乏對類型的細致研究。

與其相似的還有王艷在《解讀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的文化內涵》一文中,通過對好萊塢科幻電影的三個主要類別――“外星人入侵”、“災難和后災難”以及“太空旅行”科幻電影的分析,揭示了影像背后所蘊含的反蘇、美國至上的意識形態和對自由、平等、個人英雄主義等美國價值觀的宣揚。這篇文章也涉及科幻電影亞類型的分析,但是對于每個類型的分析僅停留在意識形態的研究上,對科幻電影的亞類型沒有準確的劃分,但其中對于美國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的探討對分析科幻電影亞類型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對于科幻電影的亞類型劃分,大致分為賽博朋克、太空歌劇、蒸汽朋克、超人類、時間旅行、平行時空、啟示錄與后啟示錄等。在《穿越星際――太空電影的五大主題》一文中,談到了科幻電影的亞類型之一――太空歌劇類電影中所包含的五個主題,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星球大戰》、《星際迷航》、《超時空接觸》等電影,并對這些電影的精神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解讀,對于這些電影為何流行以及創作背景也有一定的解釋,其歸納的五個主題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而在《浩瀚太空的瑰麗旅程――太空科幻電影的發展軌跡》中,路春燕將太空科幻片界定為科幻類型中的亞類型進行分析,梳理描述了該亞類型的歷史發展脈絡,并根據該亞類型的歷史軌跡來分析其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路春燕將其分為六個發展階段,將該亞類型與電影史和世界史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對每一個發展時期都做了細致的劃分和比較,并舉例闡述了該亞類型的特點和其美學價值,為之后的科幻電影亞類型分析打下了基礎,有很強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而對于其他亞類型的分析,如賽博朋克、蒸汽朋克等,則沒有全面的電影類型分析,相關文獻較少,參考資料也略顯不足。粟楨在《關于賽博朋克電影主要哲學元素的思考》中將賽博朋克電影做了一個較為細致的綜述,并分析了賽博朋克電影中的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元素,但并未將電影與其中的哲學理論聯系起來,作為科幻電影的一個亞類型,文章中對電影語言、電影理論、電影史等的分析都略顯不足。但本文對于賽博朋克電影帶來的現實意義和哲學理論的探討都有比較中肯的觀點,為科幻電影亞類型開辟了不同的研究窗口和途徑。而其他關于賽博朋克電影的文章如《何謂賽博朋克》、《論黑色科幻電影》等文章則只是粗略地探討了一下賽博朋克的定義和與其他類型的比較,并未做過多的電影類型分析,也是如今研究現狀的一個空白。

第10篇

【摘要題】理論縱橫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W.Hegel,1770~1831)指出,“哲學認識本質”[1]。哲學歷來是人們認識自然、社會和思維現象本質的思想武器。圖書館現象是一種社會現象,對圖書館現象本質的把握自然也離不開哲學思維。為了認識和把握圖書館現象的本質,我國圖書館學研究者們也進行了長期的圖書館哲學研究,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圖書館哲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期,形成了一股持續的“圖書館哲學研究熱”。本文就是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狀況的綜合述評。

1關于圖書館哲學研究的起源及其發展

是誰在什么時間第一個提出“圖書館哲學”這一命題,這是一個很難考證的問題。張廣欽認為,“圖書館哲學”這一提法至遲在1934年就出現,其根據是丹頓(J.PeriamDanton)于1934年就著有《呼喚圖書館哲學》一文[2]。據臺灣胡述兆先生在《印度圖書館學之父——阮岡納贊》一文介紹,阮岡納贊于20世紀30年代就著有《圖書館分類哲學》一文[3]。據臺灣沈寶環教授《在“圖書館哲學”的竹籬外徘徊》一文介紹,英國的包得菲(A.Broadfield)于1949年著有《圖書館哲學》(APhilosophyofLibrarianship)一書[4]。這說明,圖書館哲學研究至少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

在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起源于何時,也是一個較難考證的問題。蔣永福認為,20世紀30年代杜定友等人的圖書館學思想中就包含有較明顯的哲學思考的痕跡[5]。不過,從現在能查到的文獻資料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還沒有人明確提出“圖書館哲學”這一術語或提法。在我國大陸,1990年蔣永福在《黑龍江圖書館》發表《試論三種哲學形態的圖書館》一文[6],其副標題是“圖書館哲學思考之一”,這可能是在大陸圖書館界最早提出“圖書館哲學”(libraryphilosophy)一詞的文獻。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鼎盛期,在這一時期里,較早對圖書館現象作哲學思考的人有劉迅、劉烈、陳一陽、莊義遜等人。劉迅于1982年著有《論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的共同基礎——關于波普爾世界3理論的思考》一文[7];劉烈于1985年著有《論圖書館學的范疇體系》一文[8],陳一陽于1985年著有《關于圖書館學的哲學思考》一文[9],于1988年著有《關于圖書館學的范疇體系》一文[10];莊義遜于1985年著有《圖書館學的哲學研究述評》一文[11]。另外,卿家康、詹新文于1987年譯有J·H·謝拉的《圖書館哲學》一文[12]。在這一時期,臺灣的圖書館哲學研究也蓬勃發展,高錦雪教授于1985年就著有《圖書館哲學之研究》一書。令人遺憾的是,在上述研究者中,除高錦雪外,其余研究者無一是以圖書館哲學為自己主要研究領域的,因此他們的上述著文也都是“偶發之作”,其研究廣度和深度都很有限,而且他們各自的圖書館哲學研究也都未能繼續下去。

到了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的圖書館哲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研究者主要有蔣永福、何長青、呂斌、周文駿、周慶山、胡先媛、張廣欽、劉君、馬恒通、李明華、鄭全太、王梅等。在這一時期,臺灣的圖書館哲學研究持續呈活躍狀態,沈寶環、賴鼎銘、高錦雪、梁君卿、盧荷生等著名學者的研究已達到了較專深的境界,其中,賴鼎銘教授的《圖書館學的哲學》(1993年印行)一書可謂是視角極其獨特的,不可多得的名著[13]。在大陸,蔣永福和鄭全太是以圖書館哲學為主要研究領域的研究者,兩人的研究成果也最豐,而其余的研究者們似乎仍屬于“偶爾一發”之列。值得一提的是,蔣永福先生從1990年起致力于圖書館哲學研究,一直持續至今,是目前我國大陸圖書館哲學研究領域持續研究時間最長、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者,是該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應該說他為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上述可知,我國的圖書館哲學研究,其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正式起步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圖書館哲學”一詞正式見諸有關文獻。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圖書館哲學研究的發展時期,較之80年代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研究隊伍逐漸壯大起來,研究成果也達到了一定的數量,由此奠定了圖書館哲學研究在我國圖書館學領域中的顯著地位。

2關于“圖書館哲學”的概念及其內涵

何長青認為,“圖書館哲學是運用哲學研究圖書館現象領域的一般(或本質)規律的科學,是指導圖書館學應用研究和圖書館實踐的基礎理論和思想方法論”[14]。

張廣欽認為,“圖書館哲學是在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層面上展開評論的理性之學”,“圖書館哲學并不是很高深的玄學,而是圖書館學理論研究者對待‘圖書館’的態度、理論表現形式”[15]。

周文駿指出,“圖書館哲學是關于圖書館本質規律和方法論的學科。它一方面是圖書館實踐和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總結、提煉和升華,另一方面也是哲學原理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所以可將其視為介于哲學和圖書館學之間的一個學科或者一個層次”[16]。

黃宗忠認為,圖書館哲學也就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圖書館哲學和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在本質上是一回事[17]。

周慶山認為,圖書館哲學就是圖書館學理論基礎。他在《關于圖書館哲學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是一種比圖書館學大而又能指導圖書館學的理論,事實上這里指的便是圖書館哲學”[18]。

呂斌和李國秋認為,“圖書館哲學”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圖書館事業的宗旨和目標,第二層含義是指圖書館學領域的基本理論問題,第三層含義是指圖書館和圖書館學涉及到的哲學問題[19]。

蔣永福認為,圖書館哲學就是圖書館人深思圖書館現象時獲得的一種思維深處的感悟與理解[20]。他在《圖書館哲學是什么》一文中又指出,“圖書館哲學就是專門揭示和解釋圖書館現象本質的部門哲學”,“圖書館哲學是一種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圖書館現象本質的綜合思維方式”,“所謂圖書館哲學,就是對圖書館現象的哲學關懷。這種哲學關懷,體現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21]。

胡先嬡在《圖書館學理論基礎研究述評》一文中指出,“圖書館哲學是把哲學的根本原理應用于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活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它既要受到哲學的雨露浸潤,又要取得圖書館實踐的支撐,它處于哲學和思想學的中間層,研究的是圖書館活動及這一社會現象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探求的是圖書館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并將哲學思想體現在圖書館學研究中”[22]。

李明華指出,“圖書館哲學是對圖書館實踐、對圖書館的認識,對圖書館精神與圖書館文化的高度提煉與升華,研究圖書館哲學實際上是對圖書館實踐活動和圖書館學理論成果作出高度的抽象和系統的概括”[23]。

劉君、易長蕓認為,“圖書館哲學是以圖書館和圖書館學提出的各種哲學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學科”[24]。

鄭全太和孫淑文在《圖書館哲學和圖書館學的關系研究》一文中指出,“圖書館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圖書館價值觀和圖書館學方法論”[25]。鄭全太和石友榮在《試論作為實踐哲學的圖書館哲學》一文中又指出,“圖書館哲學是關于流變不息的圖書館實踐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理解、感悟和詮釋”[26]。

另外,馬恒通還專門著文論述了“圖書館學哲學”(philosophyoflibraryscience)問題。他指出,“圖書館學哲學是運用哲學研究圖書館學發展規律的科學,是指導圖書館學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和方法論”[27]。劉君和易長蕓認為,“與圖書館哲學相反,‘圖書館學的哲學’強調的是哲學理論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與圖書館哲學不同,圖書館學的哲學的出發點是哲學,落腳點是圖書館和圖書館學”[28]。

由上述可知,目前人們對“圖書館哲學”概念的內涵的認識還很不一致。這說明圖書館哲學研究目前尚處于“前科學”階段,還很不成熟。不過,從上述諸說法中我們還是能夠梳理出一些異中之同的看法:(1)圖書館哲學是對圖書館現象進行哲學思維的產物;(2)圖書館哲學研究探討的是圖書館理論與實踐中的本質問題,或者說,圖書館哲學是人們對圖書館現象的深層理解、感悟和詮釋;(3)圖書館哲學是一種理論思維方式,是一種價值觀和方法論。

3關于圖書館哲學的性質、任務和意義

關于圖書館哲學的性質,何長青認為,“圖書館哲學既是這些范疇的一門具體應用哲學或部門哲學學科,又是圖書館學的基礎理論學科”[29]。張廣欽認為,“圖書館哲學并不是哲學的分支學科,而是具有濃烈圖書館學個性特征的圖書館學分支學科的內容,是研究圖書館學高級理論形態的圖書館學研究方向”[30]。蔣永福指出,“圖書館哲學就是專門揭示和解釋圖書館現象本質的部門哲學”,“圖書館哲學實質上就是人們對圖書館現象所進行的反思性關懷,因而也可稱之為圖書館科學的‘元理論’,……(它)試圖從整體上把握圖書館現象的本質,而一般不涉及或不直接描述圖書館現象中的個別環節或過程,具有明顯的理論性、抽象性和思辯性”[31]。鄭全太認為,圖書館哲學屬于具體的經驗科學,屬于圖書館理論思維科學[32];圖書館哲學是一種精神科學,它在本質上具有實踐哲學的性質[33];圖書館哲學是一種人文科學,所以它不可能達到自然科學理論那樣的客觀性、確定性和可驗證性[34]。王梅和李蕓在《論圖書館哲學的人文內涵》一文中批評當前的圖書館哲學研究缺乏人文內涵,指出:“圖書館哲學,首先我們肯定一點的是,它是人學,圖書館學與哲學的關系本質上的聯系,是人文的相通,那么,圖書館哲學就不應該在人文的竹籬外徘徊”[35]。其實,蔣永福早在1991年就批評過圖書館理論與實踐中缺乏人性的問題,并呼吁圖書館理論與實踐中的人性的復歸[36]。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目前人們對圖書館哲學性質的認識還有一些分歧,如圖書館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還是兩者皆是?再如,有的學者認為圖書館哲學是一種經驗科學、應用科學、實踐哲學,而有的學者又認為圖書館哲學是理論科學、思辯科學,這兩種看法相矛盾嗎?等等。這些問題只能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澄清。

關于圖書館哲學的任務或目的,張廣欽認為,“圖書館哲學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樹立人文主義的圖書館學精神”[37]。蔣永福認為,“‘我是誰’,亦即圖書館現象的本質是什么?這是圖書館哲學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38]。周慶山也指出,“透過圖書館具體機構認識圖書館現象的本質,這正是圖書館哲學追求的目標”[39]。鄭全太從“圖書館哲學在本質上是實踐哲學”這一立論角度認為,圖書館哲學“所要解決的是來自圖書館實踐中的有關什么是圖書館、圖書館的價值,什么是圖書館精神的問題”[40],“圖書館哲學作為實踐哲學是以圖書館智慧(或稱圖書館精神)為知識目標的”[41]。劉君和易長蕓從哲學的功能推斷圖書館哲學的任務“就是通過圖書館學與哲學的結合,充分發揮兩門學科優勢,通過對圖書館問題的哲學研究,揭示出對圖書館發展的規律性認識”[42]。周文駿教授也指出,“圖書館事業建設中的種種問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律沒有正確地把握。而這種正確把握正是圖書館哲學的任務”[43]。可見,人們對圖書館哲學的任務或目的的看法較為一致,即圖書館哲學追尋的是圖書館現象中的本質問題。

關于圖書館哲學的意義,周慶山指出,“圖書館哲學是一種科學精神、職業理想和學術境界,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圖書館員忽視理念和思想而偏倚于實務和技術,是與他們對圖書館認識上的機構化、實體化及操作具體化有一定關系的。這正是圖書館哲學對于他們的重要意義所在,即它可以讓圖書館員充分意識到其工作的意義、目標、原則、合理性和整體價值取向”[44]。張廣欽指出,圖書館哲學研究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圖書館學的學科地位,增強圖書館學理論的解釋力;二是有助于增強圖書館人的理論觀念[45]。鄭全太和石友榮認為,圖書館哲學的功能價值在于用“圖書館智慧”指導圖書館實踐,他們指出,“圖書館哲學并不是提供可操作性的技能和方法,從而在圖書館實踐中直接應用,它要擺脫具體的事實和眼前的功利,與現實隔開一段距離,從而能夠超越現實,以敏銳的理性的眼光去洞察、透視圖書館實踐,對圖書館實踐進行哲學的判斷,以它的理性的洞察力和規定性,形成對圖書館實踐及其與人生實踐、社會實踐的關系的圖書館智慧,真正地用智慧參與到圖書館實踐中去”[46]。可以看出,目前人們對圖書館哲學的意義的認識大同小異,可以概括為:圖書館哲學是觀察圖書館現象的智慧之學,它能夠為人們提供觀察圖書館現象的理論視野、價值觀和方法論,能夠為圖書館實踐提供哲學指導。

4關于圖書館哲學的范疇體系和內容結構

4.1關于圖書館哲學的范疇體系

作為一種哲學層次的理論思維,圖書館哲學必須指導圖書館學建立自己的邏輯范疇體系。建立一種理論的邏輯范疇體系,主要是確定該理論的邏輯起點、邏輯中介和邏輯終點。劉烈以“圖書館”為圖書館學的邏輯起點,并循著“圖書館——圖書館的矛盾——圖書館的規律”這樣的邏輯順序闡述了圖書館學的范疇體系[47]。陳一陽認為,圖書館在本質上是“固化信息中心”,于是他以“固化信息”為邏輯起點,演繹出圖書館學的10個基本范疇,依次是“固化信息”、“存儲”、“分類”、“目錄”、“資料”、“情報”、“檢索”、“讀者”、“圖書館員”、“圖書館”[48]。何長青則以“文獻”為圖書館學的邏輯起點,認為“文獻”是圖書館現象領域最簡單、最抽象的元素形式,它包含著圖書館現象領域中的一切“矛盾胚芽”[49]。蔣永福一開始也認為“文獻”是圖書館學的邏輯起點[50],后來他經過進一步的深思熟慮,改變了自己的這一觀點,他根據“文獻的實質是客觀知識的載體”這一論斷,認為“客觀知識是圖書館學的邏輯起點,知識組織是圖書館學的邏輯中介,人是圖書館學的邏輯終點”[51]。從現在能查到的文獻資料看,蔣永福可以說是在我國圖書館學界第一個完整地提出圖書館學的邏輯起點、邏輯中介和邏輯終點的學者。因為在這之前人們討論的范圍局限在邏輯起點問題上,而基本沒有涉及邏輯中介和邏輯終點問題。而且,他的“客觀知識論”觀點正符合當前圖書情報學“知識化”的趨勢。相反,目前主張“圖書館論”和“文獻論”的人似乎越來越少。

4.2關于圖書館哲學的內容結構

周文駿教授在1996年指出,“我國至今還沒有建成圖書館哲學的內容體系”[52]。正因如此,目前關于圖書館哲學的內容結構的討論分歧也最大。臺灣的高錦雪在《圖書館哲學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圖書館哲學之研究,應自圖書館史與圖書館思想史雙方面著手”,她對自己著作的內容體系作了如下安排[53]:“圖書館的本質與功能之哲學觀”、“圖書館教育之哲學觀”、“圖書館選擇之哲學觀”、“分類與建筑之哲學觀”、“參考服務之哲學觀”。何長青設計的圖書館哲學研究內容包括三方面[54]:(1)圖書館規律。包括圖書館現象的社會本質及功能、圖書館現象的內在運行機制及其矛盾關系。(2)圖書館認識規律。包括圖書館認識方法,圖書館學理論研究與圖書館實踐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的繼承、發展與創新、變革的矛盾運動。(3)圖書館指導規律。即研究指導圖書館實踐的各種辯證法問題。呂斌和李國秋則從圖書館哲學的本體論、圖書館哲學的認識論和圖書館哲學的方法論三方面展開了他們的研究內容[55]。張廣欽根據圖書館學理論主要涉及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圖書館事業發展理論和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理論,認為圖書館哲學的內容體系可劃分為圖書館學哲學、圖書館事業哲學和圖書館業務哲學3個方面[56]。關于圖書館學哲學的研究內容,馬恒通認為主要包括三方面[57]:圖書館學發展規律、圖書館學研究規律和圖書館學的理論價值觀。從以上關于圖書館哲學內容的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圖書館哲學的研究內容如何界定問題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所以,如何科學界定圖書館哲學的研究內容及其體系,將是今后圖書館哲學研究首先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不過,在圖書館哲學研究內容及其體系整體確定之前(這將是一個漫長過程),對圖書館哲學的某些局部或個別問題進行哲學意義上的研究是極其必要的。其實,一些學者早就做了這方面努力,如鄭全太著有《略論圖書館評價的哲學范疇》、《圖書館學研究體系的哲學探析》等文[58~59],武三琳、金高尚著有《關于圖書館引入管理心理學的哲學思考》一文[60],李明杰著有《關于圖書館學方法論的哲學思考》一文[61],陳思玲著有《哲學范疇的圖書館價值論》一文[62],劉君君、周進良著有《關于讀者管理的哲學思考》一文[63],等等。

5關于圖書館哲學的幾個關系范疇

5.1關于哲學與圖書館哲學

圖書館哲學固然是哲學與圖書館學結合的產物。把圖書館哲學視為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部門哲學或專業哲學,應該說是無可置疑的事情。但有的人只把圖書館哲學視為哲學原理、方法在圖書館學中的移植和應用,從而稱圖書館哲學只是一種應用哲學,則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識。這里,他們沒有認識到部門哲學、專業哲學和應用哲學的區別。部門哲學、專業哲學是對某一部門或專業領域問題進行哲學思維而產生的一種哲學門類,而應用哲學則是哲學原理、方法在某一領域中應用而產生的一種哲學門類。可見,部門哲學、專業哲學和應用哲學是依據不同分類標準產生的哲學門類。圖書館哲學既是人們對圖書館現象進行哲學思維而產生的哲學門類,又是哲學原理和方法在圖書館學領域中應用而產生的哲學門類。所以圖書館哲學既是一種部門哲學或專業哲學,又是一種應用哲學。

5.2關于“圖書館哲學”與“圖書館學哲學”

“圖書館哲學”和“圖書館學哲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都是哲學與圖書館學結合的產物。哲學和圖書館學的結合有兩個方向:一是“哲學圖書館學”,即哲學原理和方法在圖書館學中的應用;二是“圖書館學哲學”,即對圖書館現象進行哲學思維。前一個方向形成的是“圖書館學哲學”,后一個方向形成的是“圖書館哲學”。也就是說,圖書館學哲學是以“圖書館學”(理論)為對象,而圖書館哲學則以“圖書館現象”為對象。而所謂“圖書館現象”又可包含實踐和理論兩個維度,所以廣義的“圖書館哲學”可包含“圖書館學哲學”。狹義的“圖書館哲學”是指抽掉“圖書館學哲學”內容的剩余部分內容。目前,在理論界存在混淆或不區分“圖書館哲學”和“圖書館學哲學”的現象,應引起注意。本文在上面介紹了圖書館學哲學的研究情況,就是從廣義的“圖書館哲學”角度考慮的。

5.3關于圖書館哲學與圖書館學基礎理論

有的人認為圖書館哲學就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兩者在涵義上是相同的。從兩者的產生時間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肯定先于圖書館哲學研究,如果兩者在涵義上相同,那么圖書館哲學研究就可說成是一種重復的或多余的研究。顯然,現在的事實不是這樣。我們知道,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屬于理論圖書館學范疇,而理論圖書館學和應用圖書館學的研究成果都是圖書館哲學的“研究資料”。也就是說,圖書館哲學的研究范圍要比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寬泛,層次也高于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圖書館學基礎理論是對圖書館實踐的一般性理論概括和總結,而圖書館哲學是對圖書館實踐和理論兩個維度進行哲學意義上的抽象和批判的產物。

5.4關于圖書館哲學與圖書館學理論基礎

有的人認為圖書館哲學就是圖書館學理論基礎。這種判斷恐怕很難被大多數人們所認同。到目前為止,關于圖書館學理論基礎問題眾說紛紜,遠沒有達成共識。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能夠成為圖書館學理論基礎的理論肯定是圖書館學之外的某一種或某幾種理論(如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因此,如果把圖書館哲學當做圖書館學理論基礎,就等于把圖書館哲學認定為圖書館學之外的一種理論。顯然,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把圖書館哲學當做圖書館學之外的一種理論。那么,圖書館哲學與圖書館學理論基礎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目前很難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看來這一問題也是以后圖書館哲學研究首先且必須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著;賀麟等譯.哲學史講演錄(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15,30,37,45,56張廣欽.試論圖書館的哲學內涵.圖書情報工作,2000(5)

3胡述兆.印度圖書館學之父——阮岡納贊.臺灣:圖書與資訊學刊,1996(8)

4沈寶環.在“圖書館哲學”的竹籬外徘徊.圖書館論壇,1996(1)

5,21,31,38,51蔣永福.圖書館哲學是什么.圖書情報工作,2001(10)

6蔣永福.試論三種哲學形態的圖書館——圖書館哲學思考之一.黑龍江圖書館,1990(1)

7劉迅.論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的共同基礎——關于波普爾世界3理論的思考.情報科學,1982(1)

8,47劉烈.論圖書館學的范疇體系.四川圖書館學報,1995(1)

9陳一陽.關于圖書館學的哲學思考.廣東社會科學,1985(2)

10,48陳一陽.關于圖書館學的范疇體系.廣東圖書館學刊,1988(1)

11莊義遜.圖書館學的哲學研究述評.見:吳慰慈,邵巍.圖書館學概論教學參考文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12[美]J·H·謝拉著;卿家康,詹新文譯.圖書館哲學.大學圖書館通訊,1987(4)

13賴鼎銘.圖書館學的哲學.臺北:文華出版社,1993

14,29,54何長青.圖書館哲學論綱.四川圖書館學報,1994(4)

16,43,52周文駿.編后——我們研究些什么?見:周文駿,倪波.圖書館學研究論文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17黃宗忠.淺論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與發展趨勢.圖書館雜志,1999(1)

18,39,44周慶山.關于圖書館哲學的思考.圖書情報工作,1997(11)

19,55呂斌,李國秋.關于“圖書館哲學”的思考.圖書與情報,1997(1)

20蔣永福.圖書館哲學散思.圖書情報工作,1998(9)

22胡先嬡.圖書館學理論基礎研究述評.圖書館學研究,1998(2)

23李明華.大眾圖書館哲學探討.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25(2)

24,28,42劉君,易長蕓.關于圖書館哲學兩個問題的探討.圖書情報工作,2000(7)

25,32鄭全太,孫淑文.圖書館哲學和圖書館學的關系.圖書情報工作,1998(9)

26,34,41,46鄭全太,石友榮.試論作為實踐哲學的圖書館哲學.圖書館,2001(5)

27,57馬恒通.圖書館學哲學論綱.大學圖書館學報,1998(4)

33,40鄭全太.圖書館哲學的實踐意識探析.圖書館建設,2000(5)

35王梅,李蕓.論圖書館哲學的人文內涵.圖書館建設,2001(4)

36蔣永福.圖書館學也是一種人學——圖書館哲學思考之三.黑龍江圖書館,1991(6)

49何長青.“文獻”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邏輯起點.圖書館雜志,1992(3)

50蔣永福.圖書館學的三個研究范疇——圖書館哲學思考之二.黑龍江圖書館,1990(6)

53高錦雪.圖書館哲學之研究.臺北:書棚出版社,1995

58鄭全太.略論圖書館評價的哲學范疇.圖書情報工作,1998(4)

59鄭全太.圖書館學研究體系的哲學探析.圖書館建設,1999(2)

60武三琳,金高尚.關于圖書館引入管理心理學的哲學思考.圖書情報工作,1997(11)

61李明杰.關于圖書館學方法論的哲學思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9(4)

第11篇

《中國哲學史》雜志中最為穩定且刊發比率較大的就是對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

首先,儒家哲學仍占主流。從儒道兩家的橫向比較中可知處在世紀之交的儒學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儒學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基石,經過長達2000多年的積淀與傳播,已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及注重道德修養的主張更是當今時展的迫切需要,特別是我國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更是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所以,步入新世紀儒學思想仍然保持著一貫性的優勢發展。

其次,道家地位逐漸上升。2000年,《中國哲學史》上討論道家道教的文章16篇,而同期關于儒學的論文28篇,打破了儒家一手遮天下的局面,二者差值為12篇,2001年差值縮小為5篇,2006年的差值為8篇,2007年差值為7篇,總的來說儒道兩家平穩的保持著較小的差距。當前,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日益凸顯,若想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必須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而道家著力倡導的“天人合一”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傳統道家思想對現代科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發性,當代新道家又與新科學有著深刻的聯系。[2]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于道家思想中尋求寶貴的思想資源成為現實的選擇。

再次,大量高價值的出土文獻的研究也引發了新的傳統文化研究熱潮。《中國哲學史》大量刊登了郭店竹簡和上博楚簡的最新研究成果。2001年02期有3篇論文進行了針對郭店竹簡的學術爭鳴,2001年03期幾乎用了整個版面來安排“出土文獻與中國哲學思想史專輯”,共17篇文章涉及出土文獻研究,而且研究內容不再以單一的儒家學說為主,而是關涉“五行、道家、宗教、儒家”等諸多內容,并且就研究出土簡帛文獻的方法論進行了思考、總結。大量出土文獻的研究拓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視野,加大了對先秦諸子的研究力度,特別是為早期儒家研究開辟了新的境地。

無論道家還是儒家哲學研究都在不斷創新,屏棄不合時宜的封建社會的思想糟粕,更加關注現實,不斷地吐故納新來完善與提高自身,不斷探索新的問題,老問題也有了新思路。

二、中國現代哲學和現實問題研究得到長足發展

2000年“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文化走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加強了中國哲學與現實經濟社會的密切聯系,《中國哲學史》雜志進行了報道,并加大了傳統哲學與現實相結合的研究力度,而且這一重要角度也成為期刊導向之一。

(一)現代哲學研究逐漸呈上升趨勢。中國現代哲學研究從“五四”一直延伸至今,有著非常強的現實感。2000年以來中國哲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呈多專題發展,人們將目光鎖定于對現代哲學的反思上,這一類型論文的刊文數量在2007年達到近7年以來的新高。時代的發展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創新現代哲學。馮友蘭、張岱年等現代哲學巨匠的思想精華既是對傳統哲學的創新和發展,又為我們確立新的思想體系指引了正確方向,是溝通傳統哲學與現時代的橋梁。為了適應國內外客觀現實的變化《中國哲學史》對中國哲學進行了現代性探索,開始注重哲學研究方法的探討,不斷創新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新的哲學概念、觀點和原理,數量由2000年的3篇上升到2007年的9篇,增長了近3倍。

(二)中國哲學與現實聯系增強,正在逐步構筑新的哲學體系。中國哲學與現實的聯系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2006年探討儒學與和諧社會建構、環境保護及生態平衡關系方面的文章達到6篇。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為中國哲學與現實的密切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另外,儒學為了適應新的社會歷史發展狀況,也在不斷地進行內部思想資源的整合及與外部社會思潮的融合,不斷創新思想形態與理論內容。儒家所倡導的以“仁”為核心的和諧思想對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2000年04期發表了湯一介的《孔子思想與“全球倫理”問題》,認為孔子時代存在著嚴重的“道德危機”,如今的人類社會面臨著更多、更復雜的文化道德問題。孔子思想能夠為建立“全球倫理”提供極其重要的資源,成為不同國家和民族能夠共同接受的倫理準則。[3]《中國哲學史》期刊也更多的關注儒學與生態問題。儒學對宇宙和人生關注較多,深入探討了人與生命、人與自然的關系,可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踐的指導思想。當前,時代對中國哲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現實它需要其進一步反思和創新,2007年討論社會現實問題的文章有所下降,可能是新的哲學思想正在醞釀。

三、邁向中西交融---中國哲學的國際化

自2000年起中西哲學交流一直保持著明顯的遞增趨勢。進入新世紀,中國哲學全球性發展意識增強,拓展了國際視野。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對話、溝通和交流日趨加強。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思想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開始了國際化的進程,中國哲學要應對這一新的趨勢,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積極推向世界。中西哲學交流內容涉及倫理、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哲學研究方法論等諸多內容,逐步構建起交流與融合的大平臺。

第12篇

一、教學設計思路

新課程改革下要求注重教學的過程性,實現教學過程中學生體驗的生成,作文教學更應該體現這一點。這要求教師首先要思考用什么方式打開學生的思路,把學生帶入寫作的過程中。語文教學還要求具有開放性,大力開發語文課堂內外的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使學生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努力提倡民主的學習氛圍,合作的學習方式,創新的學習精神。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

首先,我強調作文要“有感而發”。因此教師在作文課堂上可巧借當時的實景,即學生的上課狀況或課堂周邊環境,及時“借題發揮”、“小題大做”,把全班學生或激怒,或逗樂,或引發疑問,或啟發探索。總之要使他們“動情”。然后再在民主的氛圍下引發學生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

其次,在作文教學中,單靠議論文論點的提出,論據的運用,論證的展開來指導啟發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重視教學與語文活動的緊密結合。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經過自主的學習、民主的合作和集體的探究可加強課內外知識和運用的結合。在活動中還可引導學生深入地認識生活,討論生活,體味生活和思考生活。

最后,寫作的興趣和自信還來源于寫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產生的成就感。學生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為下一次的作文奠定良好的寫作經驗和提供輕松的心理基礎。

二、實踐系列課例

為了清楚介紹我的實踐系列課,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加以說明,詳見表1。

三、實踐后的幾點思考

1. 創設興奮點,激發思辯欲

語文是講求情感、重視體悟與直覺的。語文學得好的學生,甚至我們的語文老師可能都只重視感性的形象思維,而忽略了理性的思考。這就使得我們的學生缺乏思辯能力。“一事一議”寫作教學應當加強對學生思辯能力的培養。然而,語文課堂上激烈的思辯需要情感的高度亢奮和積極投入,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心緒平穩,引發學生思辯是比較困難的。創設興奮點,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本實踐課創設了兩處興奮點,其一:教師當眾批評學生并勒令其離開課室的事件,激發學生紛紛不平而鳴。其二:激烈的辯論賽,使學生置身于宏辯的浪濤中而思辯翻滾。另外,還需說明的是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加強對具有哲學理論色彩的文章的學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黄石市| 泸定县| 永平县| 仪征市| 饶河县| 伊宁市| 邵阳县| 申扎县| 辽中县| 扎兰屯市| 浦北县| 竹北市| 黄浦区| 长沙县| 盐亭县| 会同县| 水城县| 贵德县| 秦皇岛市| 梁山县| 仙桃市| 金川县| 仪陇县| 屏山县| 广德县| 含山县| 从化市| 扎鲁特旗| 长子县| 晋城| 曲靖市| 固镇县| 巴彦县| 津南区| 庄浪县| 乐山市| 土默特左旗| 乌拉特前旗| 宁南县|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