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7: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語法學習,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語法學習需求 語法意識 語法實踐能力 工具性動機
1 引言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語法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法理論和知識,并能運用到實際的學習和交際活動中,尤其是翻譯和寫作。該課程與聽、說、讀、寫、譯各項語言技能均有著直接的滲透關系。語法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它各門語言課程的學習。研究者對國內一所民族院校英語專業英語語法課程教學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對語法課程的學習需求,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進一步改進語法教學,也為英語專業語法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了有益的補充。
2 研究設計
調查對象為國內一所民族大學的高校英語專業一年級全日制本科生,隨機49名受試的年齡跨度從18歲到20歲。他們平均學習英語的時間是7年,絕大部分是從中學一年級開始的,其中沒有人有國外學習或生活的經歷。受試大部分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英語語法知識。受試調查工具為研究者自行設計的語法課程學習需求調查問卷。問卷共有十六個項目。內容包含了語法學習必要性、受試的課程學習態度、教師授課教學語言、學生實踐能力、教學與等級考試的結合方式五個部分。問卷最后附加了三個主觀題。
3 結果與討論
3.1受試對英語語法學習的必要性認識、對語法學習的態度和語法教學語言。研究者計算了受試在上述三個問題上的平均分和標準差(見表1)。
“語法學習必要性”統計數據表明,受試對英語語法學習的必要性有比較清楚的認識(M=9.8,S.D=10.03)說明受試個體之間還是存在差異,認為學習英語語法是非常必要的受試比例為44.9%,36.7%的受試認為學習英語語法是必要的,而有12.2%的受試認為一般,有4%的受試認為不太必或者沒有必要學習英語語法。受試對語法課程的態度較積極(M=24.5)。如有91.83%的受試在“如果你所學的語法材料是枯燥和艱難的,但對提高你的英語水平很有幫助,你想學嗎?”的問題上選擇“是”。在課堂教學語言上,85.8%的受試選擇了“英漢夾雜”(M=24.5)。
3.2學生實踐能力調查的統計數據(見表2)。
表2的數據顯示,受試普遍希望老師可以為自己提供機會,在語法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M=24.5)。77.6%的受試認為參加課堂活動(如討論、兩人或一組工作、角色表演等)是非常有趣和有益的。14.3%的受試認為無所謂,8%的受試認為參加課堂活動沒有趣味和益處。在你喜歡的語法課堂活動類型的問題上,28.6%的受試選擇了“獨自學習”,28.6%的受試選擇了“小組活動”,26.5%的受試選擇了“角色表演”,14.3%的受試選擇了“游戲”。問題13“你認為學生活動部分的術語學習設計環節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有一定幫組嗎?”在此問題上,78.7%的受試認為該環節對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是有一定幫助的,有18.4%的受試認為一般,認為此環節對提高能力沒有幫助的比例為6%。
3.3教學與專四考試結合方式調查(見表3)
表3的統計數據顯示,受試普遍認為語法課程應該與等級考試(如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相結合(M=12.25)。38.77%的受試認為非常應該,53.1%的受試認為應該,8%的受試認為不應該,對“課堂上利用一定得時間來講解歷年專四真題是有益的嗎”回答可以看到,98%的受試的答案是肯定的。相對應的有90%的受試認為真題講解的最佳途徑是在課上,但也有10%的受試認為學生自己在課下對照答案自查好一些。
4 對今后教學和研究的建議
4.1 增強語法意識
語法作為英語專業學生基礎階段的課程之一,其基礎性和重要性對學生各項技能的順利發展和突破都有是至關重要的。增強語法意識(grammar consciousness raising)這個術語最早是由Rutherford和Sharwood Smith(1985)提出來的。增強語法意識指的是“有意識地使學習者具體注意目的語的形式特征”。本研究的數據顯示也充分說明了受試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法意識,那么教師就更應該用應用語言學理論讓學習者形成增強語法學習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意識。傳統觀念下的語法教學就是系統講授語法規則,輔之以大量的語法練習訓練。因此,傳統語法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就是語法規則的講解。語法與詞和語境是分開的。語言學理論明確了語法是音位,詞法和句法的知識和規則系統,更是交際的工具。學習語法的最終目的在于將語法應用于實際閱讀、寫作等,達到理解,進行交際。句法學中對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的劃分的重大意義就在于語法必須與詞法和句法相結合,融入語境因素,把語言形式的教學和語言功能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習者了解在特定語境下進行交際時使用合適的語言形式。因此,語法能力的培養必然要有語法意識的正確引導為前提,在英語專業學習初級階段增強學習者的語法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4.2 培養學生語法實踐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構造出一個內在的結構或圖示,再根據這一認知結構對外界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和加工,逐步建構起內部心理表征及新知識的意義。語法學習同樣是語法的輸入,學習者有效的內化,然后輸出。國內從事語法教學工作的教師如陳立乾、張娟等對語法研究均從不同程度分析了語法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他們也提出了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法興趣的措施。建構主義視角下的語法信息的輸入――內化――輸出過程中內化和輸出這兩個環節都與學習者有直接的聯系,學習者內化信息的程度決定了輸出的效果。在問卷調查中,受試普遍希望老師可以為自己提供機會,在語法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受試選擇了小組活動、角色表演、游戲等不同教學形式,雖然受試差異較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學習者渴望通過語法教學中的實踐環節來提高自己的語法水平,培養自己的語法能力。78.7%的受試者認為該環節對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對自己的語法能力提高時有一定幫助的。因此在學習者內化-輸出環節,通過學生的語法實踐能力來促進內化從而優化輸出就有著極其積極的現實意義。
4.3有效利用工具型動機
工具型動機(Gardner,1985)是指學習者為了某一特殊目的,通過考試獲得某一職位,以此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資格,或為了獲取目的語國生活得資格甚至成為這個社團的成員才進行該語言的學習。作為英語專業的教學工作者、研究者,應該引導學生立足于融入型學習動機有效地發揮學習者主體主動性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但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學生提出的專業四級考試和專業八級考試水平等級考試又是學習者必須要達到的,那么有效地利用工具性動機也是一種促進英語學習的教學手段。在本次問卷調查中,針對專四考試和教學相結合的數據顯示有98%的受試認為這樣的教學內容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把專業四級考試中的語法試題部分有機地貫通在課程教學中的嘗試在本次問卷調查中得到了受試的肯定。通過本次問卷調查能夠看到,在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語法能力為目的,以合理的教學內容為依托,運用科學的教學理念給語法教學工作者和研究者在今后的教學研究工作中提供了更為寬闊的視角。
參考文獻:
[1]David Jonassen et al., 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5.
[2]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mol,1985.
[3]Rutherford,William and Michael Sharwood Smith. Conscious Raising and Universal Grammar[J].Applied Linguistics.
[4]張娟.英語專業語法教學實踐與探討[J].江南大學學報.2008.
【關鍵詞】英語語法 檢查軟件學習
英語語法是英語作文和英語寫作的基礎。英語語法學不好不要期待英語作文和寫作會有什么好成績。有效靈活的英語語法學了可以加倍學英語的效果,更可以厚實良好的英語語法基礎,逐步改善英語寫作練習的錯誤,把寫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英語語法是奠定學生英語作文和個人英語寫作或商業英語寫作必要的基礎英語學習科目。
學英語不要死背語法,但一定要學英語語法,以活用的學習方法才能把英語語法的概念變成腦袋記憶的一部份。學英語語法要像學法律方法,“不要死背而是去活用英語語法”。學英語語法要用欣賞小說的心情去閱讀英語語法教科書。用學唱歌死背歌詞的方式來背語法公式,給學生千萬個保證,絕對學不好。總之,用自己學習的方式和條件找出一套有效靈活的英語語法學習方法,學生就已經接近成功了。
一、以活用英語語法的的學習方法來學語法
英語語法的活用采用練習英語作文或英語寫作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寫作除了可以讓學生靈活使用來練習所學過的英語語法,更可以讓學生能逐步加深英語語法的概念并能成為腦袋中的一部份長久記憶。最重要的是學生能從英語寫作或練習英語作文的過程去修正英語語法用法的錯誤,無形中建立良好的英語語法基礎,這種過程就和我們在學本國語言的過程一樣,用作文和閱讀來加強語文能力。
我們在上學的學生的階段,在使用中文寫作或對話的過程中,有多少人在學中文的語法或語法甚至句子結構呢?到了我們能寫能講中文的階段已經突破了語言的障礙,已經不知語法為何物了,語法已經無形中融入使用語言文字的過程里了。能夠要以活用英語語法的的學習方法來學語法,很自然地就可以突破英語語法學習的障礙。
二、英語語法學習一定要突破傳統的學習方法
如何學英語才是最有效的呢?答案就是……沒有答案。學英語不用去死背而是去活用英語語法絕對是正確的,但是學英語不用去學英語語法,那是不可能的。
英語語法學習一定要突破傳統的學習方法。拼命式地閱讀英語語法參考書和教科書,或只把學習的時間花在作無窮盡的英語語法練習題目或死背語法題庫的練習題的傳統方法會讓學生考試拿高分,只是準備考試的方式而已,但沒有用英語閱讀或英語寫作的學習方式,英語語法最終只是腦袋的暫存記憶而已。
三、靈活運用英語語法使用線上英語語法檢查軟件逐步改善語法和拼字錯誤
現以是網絡的時代,學生不僅能通過課堂學習,更可以通過網絡來學習,線上各類英語語法檢查軟件讓學生可更有效率來活用英語語法,逐步改善英語寫作練習過程的語法和拼字錯誤。以Ginger為例,他是一款智能程度極高的鍵盤app,擁有翻譯、英語語法檢查等非常實用的功能。而且,Ginger現已有中文版,就是說可以實現拼音輸入法了。英語語法檢查軟件Ginger Grammar Spell Checker的英語語法檢查程序是使用特殊的英語語法專利技術,并且以英語完整句子的上下文相關內容為依據(context of complete sentences),以高度的準確性在線上來更正英語語法的錯誤(grammar mistakes),英語用字錯誤(misused words)和英語單字拼字錯誤(spelling mistakes)。
各類線上英語寫作語法檢查軟件就像一位英語家教來檢查學生的英語語法以更正并且改善學生的英語作文和英語寫作練習過程中的語法和拼字和用字的錯誤,讓學生的寫作提升到新的境界。
運用網絡檢查軟件檢查并修正各類的英語語法的錯誤用法,包括其他英語語法檢查軟件和英語單字拼字檢查軟件無法更正的語法錯誤。以下是英語語法錯誤用法和更正的一些例子:
英語語法檢查軟件修正介系詞的語法錯誤用法,校正例子如下:
He was falling on love.語法檢查更正為He was falling in love.
英語語法檢查軟件校正動詞時態的語法錯誤用法,更正例子如下:
They’re gone to New York in two weeks.語法檢查修正為They’re going to New York in two weeks.
英語語法檢查軟件更正主詞動詞一致性的語法錯誤用法,修正例子如下:
The smell of flowers bring back memories.語法檢查校正為The smell of flowers brings back memories.
英語語法檢查軟件校正代名詞的語法錯誤用法,修正例子如下:
My friends and me went to the cinema.語法檢查更正為My friends and I went to the cinema.
I saw anybody there.語法檢查更正為I saw nobody there.
英語語法檢查軟件校正名詞單復數的語法錯誤用法,校正例子如下:
Six people lost their life in the accident.語法檢查更正為Six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accident.
英語語法檢查軟件更正連續名詞的語法錯誤用法,校正例子如下:
Sheryl went to the tickets office.語法檢查修正為Sheryl went to the ticket office.
英語語法檢查軟件依據英語句子的上下文相關內容來檢查語法
依據英語句子的上下文相關內容來檢查語法,各類線上英語語法檢查軟件可辨識錯誤的用字并用正確的用字來更正。
英語語法檢查軟件修正英語錯誤的用字,校正例子如下:
Many rare animals inhibit the island.語法檢查更正為Many rare animals inhabit the island.
線上英語語法檢查軟件檢查更正拼字是依據英語句子的上下文相P內容,來選擇最適合句子含義的更正。只要按一下鼠標點擊,學習檢查軟件就會結合語法檢查和拼字檢查功能,立即在線上正確地檢查更正一個完整的句子。
根據上下文相關內容,同樣的拼字錯誤會有不同的校正,修正例子如下:
The marble statue hed a big hed.拼字檢查更正為The marble statue had a big head.
更正英語發音拼字的錯誤,即使是非常特殊的發音拼字,修正例子如下:
Fizix is a great subject.英語發音拼字檢查更正為Physics is a great subject.
校正不規則變化的動詞,更正例子如下:
He flyed to Vancouver.語法檢查更正為He flew to Vancouver.
四、加強練習英語作文或英語寫作來突破英語語法的障礙
學好英語和活用英語語法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要常練習英語作文或英語寫作。而且使用創新突破的線上英語語法檢查軟件檢查更正寫作練習過程中的語法和拼字和用字的錯誤,不只讓學生的英語語法學習方法擺脫傳統僵硬無聊且只重記憶忽視活用的學習方法,而且逐步讓學生的英語作文和英語寫作能力到達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羅甫義.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困境與對策解析[J].中學生英語,2017(06).
【關鍵詞】母語遷移 語法 積極作用
一、母語遷移與正遷移
在外語習得中,母語對學習者的影響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已引起了學術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克拉申認為,“語言遷移是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對已有的母語規則加以利用的現象。”根據“母語遷移”理論,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第一語言即母語的使用習慣會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并對其起積極促進或消極干擾的作用。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母語由于其與外語的相似成分而對外語學習產生的有益的,積極的影響叫做正遷移,它能促進學習者對外語的掌握及應用.
二、英語語法教學
英語語法是針對英語語言進行研究后,系統地總結歸納出來的一系列語言規則。語法是組詞造句的規則。語法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詞法和句法。詞法包括各類詞的形態及其變化,句法主要講句子的種類和類型,句子成分及遣詞造句的規律。語法的精髓在于掌握語言的使用。語法教學則是針對語法知識講解,練習及掌握的過程。
三、母語正遷移在英語語法課堂中的體現
1.區別中英語言的本質引導學生正確表達。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會很明顯體會到漢語表達的特征。它更傾向于意思的表達,豐富的詞匯修飾,注重“意表”。例如:沒有一種服飾比你的愛更合身,沒有一句裝飾比你的愛更迷人。此句注重詞語和句子意境的雙重優美,注重意x的完美表達。又如: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這句話營造了一種將宇宙與心境結合的豪邁情懷,在選詞造句時注重意境的營造,注重詞語的廣度等。再如:雨瀝瀝地下,一滴就是一顆心愿。將心愿比作無數顆淅淅瀝瀝的雨粒,不但營造了讓人有些傷感的語境而且表達了作者無數個有待完成的心愿。以上例句無一不體現出含義的“意表”特征。
與此相反,英語則是 “形表”語言。即無論表達的意思怎樣變化,在說或寫之前需要考慮其句子結構,即句子的主、謂、賓、定、狀、補等。注重詞語的固定搭配及句子成分的合理布局等。在英語語法課堂上,老師給學生講解時態前,先將兩種語言的區別當作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不但幫助學生避免漢語式的英語表達,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英語句子結構的掌握。例如:學生想表達“雨瀝瀝地下,他不能出門”時,腦海中首先得考慮到中英文的本質差別,所以不可逐字翻譯,而是套用英語中的句子結構,“雨瀝瀝地下”的主語該是“It”,“瀝瀝地下”說明謂語該用現在進行時,“瀝瀝地”是指下雨的聲音,“他不能出門”和“雨瀝瀝地下”之間是因果關系,由于英語并列句的特征。考慮到這些因素,學生將會有如下表達:It is raining,so he cannot go out,而不會說出:The rain is lili underground,he cannot go out這樣的句子。
2.漢語時態為英語時態學習作鋪墊。一名優秀的老師,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其教學的靈魂。英語課堂時態教學前提出問題如“我吃了飯”、“我正在吃飯”、“我將要吃飯”、“我已經吃了飯”、“我那會正在吃飯”這些句子雖表示同樣的意思,但體現出什么語法現象以及句與句之間的區別是什么?當學生仔細觀察,結合日常表達實例、對比和討論發現“此處體現了時態語法現象”而“不同的時態表達時為實義動詞‘吃’添加了相應的助詞,比如‘了、正在、將要、已經’等”。老師引導有了漢語時態的認識,再介紹英語語言在表達時態時和漢語的不同,即變化實義動詞的形式來表達不同的時態如“I had dinner”,“I am having dinner”,“I will have dinner”,“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和“I was having dinner then”等。通過觀察,對比和討論學生會發現英語句子時態表達的規律和方法。這樣學習無疑給學生建立了更全面、更具體、更詳細的認知框架,有助于學生高效地掌握和應用時態。
3.漢英人稱和數使用的不同為主謂一致學習提供依據。眾所周知,漢語中人稱我、你、他(她)及我們、你們、他們、或者第三人稱單數作句子主語時不存在謂語動詞的單復數變化。如,我喜歡英語、他喜歡英語。與此向相反,英語表達中需根據句子主語的人稱的單復數變化(第三人稱單
數),謂語動詞需加“s”、“es”或“ies”等來與主語保持一致。根據英漢此處表達的不同,在講解主謂一致時,可在黑板上列出此類例句數個,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分析、討論最終發現此處兩種語言表達的區別。之后再給出練習題讓學生大量練習來掌握主謂一致的用法。課堂結束時進行檢測發現學生對此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達到百分之九十六。由此可見,適當的使用母語的語言規則能夠使英語語法知識教學事半功倍。
一、英語語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1.新課堂組織方法。外語教學,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那么在課堂上就要充分組織好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能多練、多說、多講。如何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恰當地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及老師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既傳授了知識,又能靈活的運用這些知識,而且學得還快,為此,下面介紹幾種組織課堂教學的方法。
分排練習:在教學中,可以按下面圖所示按橫排座位分排展開活動,也可變換組織形式,按豎排活動。這樣安排練習,當一排學生重復教師的話時,教師可以聽得清楚他們的話,并可以及時糾正,也促使學生專心聽講。
兩人小組練習:這里指的不是讓兩個學生起來朗讀對話。而是指把全班學生按兩人一組組織起來,讓全班學生都獲得交談或朗讀對話的機會。
小組活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口頭練習。分成小組通常不需要學生串換座位。如果可以組成四人小組,只需前排兩人轉過身來對面后排的兩人。就可以進行小組練習了。
分行練習:行和排一樣,只是方向不同。它包括班上從前邊到后邊的學生,這樣就可以照顧坐在后排常被忽視的學生。使他們都有均等的練習機會。
以上幾種組織課堂教學的方法,教師在上課時,可以靈活使用,根據學生的特點及班級的特點,適當選用不同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2.筆頭練習:機械化練習。我們的傳統教學方法總是離不開機械化練習,即使明明知道這種練習方法效果有限,卻一直沿用至今。機械化練習的弊端比較明顯,往往不能把所學語法知識真正運用到語言的實際使用當中,也讓我們的語言操練單調、枯燥、效率低,而且,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對教師來說,批改也是機械化批閱,但卻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在鞏固學生知識的時候,讓每個學生都有課堂口頭表達的機會是不可取的,利用機械化的練習,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英語語境,對于英語的學習、提高英語技能也是很有幫助的。因此,機械化練習也成為很多老師的選擇。
3.口語練習:配合語境練習。英語的學習以提高學生英語技能為目的,因此,對語法學習的目的要有較深刻的認識,要把語法作為手段來學,作為橋梁來用,克服為學語法而學語法的偏向,以為語法就是為考試用的,要死記硬背。 十二至十五歲的初中生性格活潑、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學習枯燥的語法的時候,如果配合語境進行練習,效果將大不一樣。例如:講授by這個單詞的時候,讓一個學生提問:需要搭乘什么交通工具去某個地方,然后另一個學生回答。曾經有個學生造句:I go to Hong Kong by swimming.引起全班哄堂大笑,這樣的教學結果是教師樂于看見的,既調動班級氣氛,又可以刺激學生記憶。
二、英語語法教學內容的豐富化
1.規律傳授語法。教師教授語法時要改重知識傳授為重技能訓練:改重詳細講解為重總結歸納,比較對比,抓住核心:改重語法分析、書面練習、題海戰術為重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語法運用。這樣學生們就能既掌握了語法規則,又獲得了新教材追求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教學內容上,如果采用高度總結歸納的方法處理類似時態這樣的語法問題,或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當學生們在實踐中對各種時態有了一定的接觸和感性認識之后,教師可作如下歸納、總結和比較。時態指作謂語的動詞用來表示動作或情況發生時間的各種形式(張道真,1981)。其中“時間”包括現在、過去、將來和過去將來;“形式”包括一般、進行、完成和完成進行。將這四種“時間”和四種動作或情況存在的“形式”相結合就可得出16種英語時態。
2.實物傳授語法。實物傳授語法是指通過一些有關聯的實物,營造出一定的語境,將要講授的語法知識示范給學生。利用實物傳授語法容易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刺激學生記憶,但要使用恰當,曾經有過一個教師在講授比較級和最高級知識點的時候,找來了一個坐在第一排的一個小男孩,在全班來說算比較矮的,但教師卻說:He is tall.其目的在于指出后來找的男生:He is taller than that boy.這在方法上是可取的,卻生搬硬造的一個句子,造成學生摸不著頭腦tall是怎樣的概念。
3.綜合傳授語法。綜合傳授語法指教師在傳授不同的語法的時候,不能總按照自己的老一套辦法。一味的循環使用容易讓學生感到無味、開小差,就這一點而言,我們的教學方法仍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上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師去探索。
目前,許多教師都在為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創新,互相借鑒,這是可喜的,但在教學上盲目模仿別人的教學方法固然不可以,就是一味沿襲自己老一套也行不通,一旦把教學方法固定化,模式化,那么教學的藝術生命也就停止了。簡言之,“教學有法,但無完法”。初中生喜歡新鮮的事物,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學,既可以提高教師水平,也能夠帶給學生新鮮感,更引發學生學習英語語法的興趣。
關鍵詞: 課堂教學 高中英語 教學日志 語法學習
一、引言
語法教學歷來都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話題,其中爭議的焦點集中在“淡化”還是“強化”這個根本問題上。“淡化”還是“強化”,最終都要歸結到在中國環境下,語言是“學得”還是“習得”這個基本認識上。部分教師對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的交際教學思想(CLT和新課改后的任務型TBLT)的片面理解,使得語法教學的地位日益下降;同時,受中國根深蒂固應試教育的桎梏,語法教學走上“死灰復燃”的老路。正如新課程標準提醒的那樣:“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教育部,2001)
關于語法教學的地位,二語教學之父Rod Ellis指出:“語法在語言教學中一直處于中心位置,而且以后也將如此……絕對不講語法的教學主張或許曇花一現,但終不成氣候。”“大量數據表明語法教學是有用的。”(Ellis 2006)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語法教學不是“要不要”或者“淡化”的問題,而是如何“優化”的問題。
傳統的(語法)教學方法有如下三個特征:1.以形式為中心,強調語言結構和規則的學習;2.一般兼顧了語言的含義,但多限于某些句子的理解,語言的交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3.練習方法刻板化,常通過翻譯和選擇填空的方法鞏固語法知識,較少使用大量語境的閱讀和輸出型的寫作等方法(鄭麗瓊,劉曉斌,2011)。
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則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基礎語法知識掌握基本句型,運用句型進行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達到培養學生基本語言技能,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最終正確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學習是有意識地掌握外語語法規則的過程。”語法最好在“用”中學,采用“呈現―發現―歸納―實踐―活用”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具體地說,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設計出有利于學生學習、掌握、運用語法的各個流程環節,優化后的語法學習流程有利于學生內化(internalize)語法規則,形成語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語法課堂教學效率。
二、主要理論背景
1.Krashen的理論。
(1)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和出發點是對“習得”(acquisition)和“學得”(learning)的區分,以及兩者在第二語言能力形成過程中所起作用的認識。克拉申認為,“學得”不能變成“習得”,同時學習者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的流利程度是學習者“習得”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學得”的結果。根據這一假設,成人是通過兩條截然不同的途徑逐步習得第二語言能力的。第一條途徑是“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這一過程類似兒童母語能力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常意識不到自己在習得語言,在自然交際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第二語言。第二條途徑是“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即通過聽教師講解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并輔之以有意識的(conscious)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習得的結果是潛意識的語言能力,學得的結果是對語言結構有意識的掌握。克拉申認為,只有語言習得才能直接地促進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才是人們運用語言時的生產機制;對語言結構有意的了解作為“學得”的結果,只能在語言運用中起到監檢作用,而不能視為語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克拉申強調“習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但并不排斥“學得”的作用。
(2)監檢假設。監檢假設與“習得―學得差異假設”密切相關,體現出“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的內在關系。根據這一假設,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的作用各不相同。Lightbown和Spada指出,學得系統(learned system)起監檢(monitor)的作用,對習得系統(acquired system)產生的語言做出小的改變和完善。一般說來,語言習得能“引導”人們講第二語言,并直接關系到人們說話的流利程度;而語言學習只起監檢的作用。當人們開口說話時,話語由“習得”系統產生,經“學得”系統監檢后成為“真言”而吐露出口。同時,克拉申指出監檢能否發揮作用,有賴于三個條件:足夠的時間、注重語言形式和了解語法規則。在此,“足夠的時間”是指語言使用者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才能有效地選擇和運用語法規則;注重語言形式是指語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在所用語言的形式(focus on form)上,也就是說,語言使用者必須考慮語言的正確性;了解語法規則是指語言使用者必須已經具有所學語言的語法概念及語言規則的知識。只有如此,監檢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使學習者更好地使用語言。
(3)自然順序假設。克拉申在這一假設中認為,人們對語言結構知識的習得是按可以預測的順序進行的。近些年的語言習得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無論是母語還是第二語言,都是按一定的自然順序習得語言結構的,也就是說,有些語言結構先習得,有些語言結構后習得。該假設認為,語言的有些規則對學習者記憶很容易,但是要使學習者習得這些規則并非易事。一些實驗研究表明,在兒童和成人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時,掌握進行時先于掌握過去時,掌握名詞復數先于掌握名詞所有格等。克拉申指出,自然順序假設并不要求人們按這種順序來制定教學大綱。實際上,如果我們的目的是習得某種語言能力,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語法順序教學。
(4)輸入假設。輸入假設作為克拉申五個語言習得假設中重要的一點,其核心觀點認為,要實現語言習得,學習者必須通過閱讀和聽力吸收語言材料,該材料必須是“略微”超過學習者目前的水平并被學習者理解。這一假設體現了克拉申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如何接收和吸收語言材料這一過程的實質性認識。他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結構的理解時,才能習得語言。所謂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1”。在該理論中,克拉申把學習者目前的水平定為“i”,“i+1”是學習者容易接受和習得的語言輸入級別。在語境(context)和語際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的幫助下,學習者理解了“i+1”的語言材料,才能實現語言習得,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如果輸入語料過深或遠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即“i+2”,或者過淺而低于學生現有水平,即“i+0”或“i-1”,都會造成理解困難或無益于語言能力的提高。
此外,克拉申還指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特點: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相關(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足夠的輸入量(sufficient input)。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只是一種噪音,被學習者理解的語料才有助于語言的習得。語料既有趣又相關是指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選擇有趣相關的語言輸入材料并對所選材料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有關聯,學習者就越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非語法程序安排是指如果學習者的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習”,不一定按語法程序安排教學,只需提供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足夠的輸入量是指要真正習得一個新的語言結構,學生需要有很長時間的對感興趣的所學內容廣泛的閱讀和許多的聽力練習才能夠實現語言的習得。克拉申還指出,輸入假設與習得密切相關,而不是學得;同時他強調不要過早強迫學習者去運用語言,在運用之前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可理解的輸入量。在他看來,許多二語習得者都會經歷一個沉寂期(a silent period),在此期間接受足夠的可理解語料輸入,從而習得語言。
(5)情感過濾假設。情感過濾假設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語言習得的機理和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該假設認為,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并不能表明學生就可以學好目標語言,第二語言的進程還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響。克拉申認為語言習得的實現是建立在對所輸入語言進行情感過濾的基礎之上的。情感過濾的過程如下:輸入―過濾―語言習得器官(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習得的能力。由此可見,在語言輸入到達大腦語言習得器官的過程中,過濾是輸入的語言信息必須逾越的第一個障礙,也就是說,情感因素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克拉申在總結過去第二語言教學中的經驗時指出,在習得第二語言或外語的過程中,習得者并不吸收他所聽到的一切,有幾個心理因素影響他習得語言的速度和質量。
這些因素是:①動力。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強弱。目的明確,則動力大、進步快;反之,則收效甚微。②性格。所有的文獻幾乎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較自信、性格外向、樂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學習環境、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在學習中進步較快。③情感狀態。主要指焦慮和放松這兩種互為對照的精神狀態。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外界的語言輸入。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焦慮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語言輸入。同樣,心情放松和感覺舒適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顯然學得更好。
2.Larsen Freeman的“三維語法教學”理論。
Larsen Freeman(2005)針對傳統語法教學的弊端,提出三維語法理論。這一理論既肯定語法結構的重要性,又重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Larsen Freeman認為,語法不僅是一種語言知識,更應該看做是一種技能(Grammaring),是有意義、動態的系統。她指出,語法具有三個維度,分別是形式、意義和用法。她解釋說,Form即該語法有何形式?Meaning即它表達何義?Use即在何情形或為何情形而使用它?比如在學習單詞house時,我們知道它有個雙元音,最后一個字母e不發音;該詞常用作名詞(也可以用作動詞),是可數名詞,這是它的單數形式(Form)。該詞的意思是“房子”,即“人居住的地方”(Meaning)。但對這個詞的了解不能就此而止,還要考慮其使用問題。在英語中,與house意思相近的單詞還有幾個,比如residence,dwelling,habitat等,學生還要知道在具體的語境下使用哪個詞更合適(Use)(Larsen Freeman 2005;冀小婷,柯津云,2010)。形式、意義和用法的學習是不可分的,為說明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她以表“存在”含義的there為例,用餅圖以作說明:Form(形式)包括:there處于主語位置;通常接連系動詞be;其邏輯主語緊跟動詞,并控制其數(主謂一致);介詞短語常隨邏輯主語。Meaning(意義)包括:表“存在”;表“方位”。Use(用法):在話語末介紹新信息。例如:There is a pencil on the table.
與這同時,她還指出:“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針對不同的學習者,學習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教師應因地制宜,針對學生的母語背景、語言水平和學習進度來考慮、分析這三個方面的哪一個方面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以便有所側重。首先,學生要從形式上搞清語言結構,通過模仿、重復、操練的方法學習語言;然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操練;最后,學生學習在適當的語境中用正確的結構形式來表達。”(Larsen Freeman 2005)三維語法理論系統全面地從形式、意義、用法三方面闡述語法,對當前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語法教學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優化高中英語課堂語法學習流程的課例研究
通過優化設計學生學習語法的流程,幫助學生學習、掌握、運用語法。具體將學習流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即“優化課前預習環節――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語法規則,獨立完成課前預習案”、“優化課堂教學流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優化課后反思機制――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語法學習過程”,強調從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入手,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發現總結規律,然后通過教師設計的各種任務,在較真實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反復運用目標語法知識,以達到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目的。在整個過程中,突出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作用,因這符合現代語言教學的規律,具有科學性。最終,在課堂實踐過程中研究出有利于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模式的預習案模板、探索出能夠將目標語法的形式意義有機結合的任務設計等。
1.優化課前學生預習環節―指導學生自主發現語法規則,獨立完成課前預習案。
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預習,學生可以了解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認識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找出自己的疑問和困惑,從而為他們接下來有的放矢地聽課、學習做好準備。預習習慣的養成,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為學生的課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優化語法學習流程的第一步便是在每堂語法課前幫助學生預習目標語法內容。為了防止學生預習的隨意性,為了培養一種有效的預習習慣,教師必須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即編寫設計預習學案。
語法預習案分為幾種,新授語法點、非新授語法點的預習案,無論哪種,其內容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歷進行編寫的。因為Van Patten (1996)提出:語言習得,語言學習的過程是Input―Intake―Developing System―Output的過程,即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加強性輸入后內取吸收―認知結構完善―輸出應用的全過程。
語言的輸入是對語言信息的學習,語言信息經過內化轉變為語言知識,只有有效地輸出,才能最終實現語言習得。因此語言的輸入是習得語言的根本和基礎,語言輸入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最后的輸出與習得。傳統語法課通常會通過大量的例句進行語法規則的講解,為保證例句的正確性和典型性,教師經常從語法書或高考習題中選用例句,但是這樣做的弊端是語法書或高考題的例句中有些詞匯,高一學生在學習新的語法現象時還會受到新單詞的困擾,分散學習的注意力,因此在預習案的環節,設計的材料都是從學生以往學過的課文中選用或改編的語料,一方面可以掃清學生的詞匯理解障礙,另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不斷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最重要的是這些語料對學生來說都是可理解性的輸入。
案例1.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tense(預習案)
I.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of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tense
1.Review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1)How long has Mandy Zhang been studying at a tutorial centre?
?搖?搖
(2)How long has Simon Lan been studying at a tutorial centre?
?搖?搖
2.Rewrite the sentences.
(1)It is about two months since I started learning photography.
I have been ?搖?搖
(2)It has been hours since Joe arrived at the café.Finally Monica arrived.
Monica asked:?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waiting for long?Joe answered:Yes,I have been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3)Mandy bought a CD yesterday and she has not stopped playing it!
?搖?搖
3.Look and compare.(1)A:I have been studying Chinese for one month,and still cannot understand it.
B:I have studied Chinese for ten years,so naturally I am an expert.(2) A:They have been publishing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B:This famous publishing house has published thousands of books
Conclusion:?搖?搖
?搖?搖
II.The use of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tense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proper tense.((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tense or present perfect tense)
(1)You ?搖?搖 ?搖?搖(use) the computer for hours-you should get up to stretch your legs.
(2)The world population ?搖?搖?搖 ?搖(increase)for many years.It ?搖?搖 ?搖?搖(double)over the past 30 years.
(3)Scientists ?搖 ?搖?搖?搖(try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years,but ?搖 ?搖?搖(find) the solution yet.
(4)I ?搖 ?搖?搖?搖(pass) my driving test and ?搖?搖 ?搖?搖(drive) for the past week.
這是針對牛津英語上海版“現在完成時”的預習案設計。由該預習案可以看出,筆者原本想通過引導學生復習課文,運用他們已經熟悉的語料,自己發現并總結現在完成時的形式,進一步體會其在語境中的意義。接著,通過改寫句子和句子對比,使學生進一步感覺現在完成時和現在完成進行時之間的關系,并且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Sentences A focus on the continuous action and usually have the symbol of time;Sentences B focus on the result,即現在完成進行時更強調動作的進行,現在完成時則更強調動作的結果。
2.優化課中環節――指導學生正確掌握語法的形式意義和運用。
(1)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合作探索語法規則――感知正確的目標語法形式。在課堂導入環節,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或四人一組,合作探究各自的預習作業,在互動交流中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語法規則,以提高學生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Krashen認為,有意識的顯性學習和下意識的隱性學習之間沒有或很少有互動,教師只要為學生提供程度適當的可理解目標語輸入就行了,沒有必要把語法明明白白地教給他們,但前提是語言輸入要有一定的頻率才能習得語言。因此,在導入環節,通過問答形式呈現比預習案中更多的目標語法項目句子,來自課文原句或由課文內容改編,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初始階段得到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再加上預習案中核對的內容,課堂前十分鐘的目標語法項目的語言輸入已達到相當高的一個頻率,然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互動總結出新的語法規則。
(2)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歸納語法規則――幫助學生感知正確的目標語法形式。在課堂到任環節,只有在可理解性輸入達到一定頻率后,學生才有可能在下意識的隱性學習中習得目標語法的規則。并非每一節的語法新授課都能提供這么多的可理解性輸入,所以針對不一樣的教學內容,教師應適當地進行顯性教學,即展示,歸納語法規則,并舉例說明,然后由學生將所展示的語法規則運用于新的語境中。
(3)導入呈現形式多樣。目標語言的呈現方式力求活潑多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聽英文歌、朗誦英語詩歌、或排演課本劇等形式,縱橫呈現目標語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語法的興趣。
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掌握目標語法的意義,提高對語言意識。
在導入環節,學生已經通過預習案和導入的內容,留意到要學的語法項目,之后,為他們設計各種提高語言意識的任務,同時對語言輸入進行處理。因為要使學生掌握某個新形式,必須讓他們注意它在語言輸入中的存在。
美國一所社區學院的ESL教師Karen Stanley描述了自己在習得一門新語言的英語項目時,不同的注意程度為:
a.沒有注意該語言項目。
b.(經由他人的講解或注意到別人的產出與自己的不同)開始注意該語言項目。
c.在語言產出完成后,注意到自己沒有使用該形式,于是自我糾錯,使用該形式。
d.在語言產出過程中,注意到自己沒有使用該形式,于是自我糾錯,使用該形式。
e.在語言產出之前,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使用該“正確”形式。
f.可以無意識地產出該形式,
②引導學生在生動真實地情景中學習語法。
語境的設置在語法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語法教學的不足之一是使語法教學脫離語境,過多地關注形式,學生在課堂上貌似記下很多的語法規則,離開課堂后卻不知道在什么樣的場合可以使用這些規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與人交流的目的。為改變這種現狀,在優化語法學習流程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尤其注重語境的創設。這些語境或來自學生正在學習的或已經學過的課本,或來自他們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或來自社會熱門話題。這些情景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然愿意加入到教師設計的語法課堂活動中,在完成一個個課堂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有意義而且得體地使用語法形式的能力。
③交際運用環節。
a.設計符合語用的任務型交際活動使學生運用目標語法。
b.設計活動引導學生組內合作、組間競爭。
c.引導學生在課堂中互相學習。
3.優化課后環節――學生在寫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學習。
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課堂的輸出任務之后,在該任務的基礎上設計相同或類似話題,讓每一個學生寫一段小文章,并要求他們在文中至少運用幾句目標句子,然后對照著一張self-assessment表格反思自己的語法過程。“反思認知”可被通俗地稱為“自我評價”,“自我評價”隸屬于學習策略之中的原認知策略。
四、高中英語語法學習流程優化設計的基本原則
新課標要求教師有新的教學觀,重新認識語法教學不僅要認識語法教學的重要性,還要運用新的教學原則,以達到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為優化高中生英語語法的學習流程,教師們在備課時應認真考慮并盡量遵循以下原則。
1.注重課堂內容的趣味性。
新課標強調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所以在語法課堂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度,適時改變課堂的活動任務,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努力調動學生的語法學習熱情。
2.注重語言的真實性。
語法課堂中,應根據教材的特點,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積極創設交際活動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語法,培養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3.注重課堂上的互動性。
缺乏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是語法課堂乏味無趣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創造互動的機會。
4.注重語法課堂流程的連貫性。
教師在語法課前的備課過程中做到整體思考,綜合設計,逐步推進,歸納拓寬;在語法課堂中做到熟悉目標語法的形式意義和語用功能,了解教材對語法知識的前后安排,在呈現語法項目時從整體考慮,從縱觀的角度加以整合,然后做傳授。
《作文成功之路雜志》2014年第Z2期
一、利用合作型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英語語法學習
合作型任務是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進行應用的重要任務類型。教師利用學習任務的制定,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在小組內就英語語法學習進行交流與溝通,有利于學生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一起解決英語語法學習中的問題。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到每一位學生在英語語法學習方面的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語法學習能力差異等等。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具有合作性的英語語法學習任務,讓學生建立起合作學習的意識,促進學生在合作中高效地進行英語語法的學習。
比如在學習有關于被動語態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被動語態這一語法相關知識的學習,為學生設置一個比賽任務,讓高中學生在好勝心的引導之下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變主動為被動的比賽。教師準備多個陳述句,每小組出一學生將其轉換為被動語態,回答正確記一分,回答錯誤不計分。在這一任務的引導下,學生會在比賽前深入學習被動語態的形式以及具體的轉換方法,在交流中對錯誤認識進行糾正,在溝通中加深對被動語態的認識。合作型任務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法學習中,促進學生英語語法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情景型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英語語法學習
學科的知識全部來自于實踐,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對于學生學科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英語語法知識也是一樣,一味地讓學生對英語語法進行記憶,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法水平。將高中英語語法教學與英語的應用進行結合,可以讓學生不自覺地參與到英語學習活動中來,促進學生英語語法學習參與度的提高。利用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們說英語,用英語,自然會應用到英語語法知識。教師在進行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時,可以利用情境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利用英語,對語法知識進行掌握。
比如在講解有關于條件狀語從句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開口說英語。教師可以就圖畫內容讓學生對其進行描述,也可以讓學生以圖畫為情景開展小組對話,利用教師所指定的英語語法知識。比如教師展示一組醫生與病人的圖片,圖片中的病人在看牙齒。學生就可以用原因條件狀語從句對圖片內容進行描述,“Thepatientgotoseethedoctorbecausehehasthetoothache.”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利用一些語法知識對所見與所想進行表達。另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兩人一組,一個表演醫生,一個表演患者,利用對話對條件狀語從句進行應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學習語法與應用語法的機會。在英語語法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小,會更容易投入到高中英語語法學習當中去。筆者從高中英語語法學習內容出發,對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高中英語教師正確應用任務型教學法,為學生呈現更加有趣與高效的英語語法課堂,促進高中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揚州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一中學
小學英語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用英語進行簡單交際的能力。英語語法的掌握能更好地輔助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活動,在英語學習中起到紐帶的作用。然而語法的枯燥乏味卻阻礙了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效率的提高,本文目的就是分析當前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概述
1.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意義
小學英語語法向來是英語教學的難點,原因在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年齡特征、知識儲備等因素還不足以克服學習中文的習慣對英語學習帶來的阻礙。英語語法是學習這門語言的紐帶和核心,語法學不好,后面的學習也很難進行。
2.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原則和內容
小學英語語法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意義、使用、形式。小學生學習外語時,首先注意的是語言的內容而非形式,因此英語教師要堅持把教授意義放在第一位,先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語言輸入,使學生養成一定的語言感知能力,繼而嘗試運用語言。簡而言之,就是“少學用法,多學使用”。
二、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和問題
1.過度強調語法學習
傳統的語法教學觀念依然殘存在今天的英語課堂中,部分英語教師缺乏英語專業學習的背景,這類教師認為英語教學的重點就是語法教學,加之教師自己對英語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語法學習,因此難免會把這一認知和習慣帶到課堂上。另一方面,當前的英語考試,無論小學還是中學,無一不把語法作為考試的重點,考試指揮棒使教師更傾向于語法教學也是必然的了。
2.過度忽視語法學習
新課改后的英語教學強調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一些英語教師過度解讀了這一理念,認為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用來進行口語訓練,卻把語法學習放到了輔助和次要的位置。有的英語教師甚至把新課標的理念誤讀為削弱語法教學,強化口語交際教學。這都是片面和狹隘的英語教學觀。
三、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對策
1.在交際訓練中運用語法
學習英語語法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使用,因此教師要抓住每一個能讓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多接觸英語,感受英語,熟悉英語。教師還要善于營造英語交際的氛圍,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體驗某一語法點的用法,并遷移到其他類似情境中。比如學習一般現在時,可以創設情境: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 組織學生組成幾個小組,模擬朋友間的對話。這樣的情境創設既簡單易行,又能凸顯語法知識,使學生在有趣的模擬演練中掌握功能句型的運用。
2.在故事或短對話中運用語法
在故事和短對話中教授語法,教師要注意濃縮語法精華,將最關鍵的知識點融匯在篇幅短小的材料中。比如教學生詢問人或物,即句型“What’s this ?”、“Who is he/she?”, 借用下列短對話:
A: What’s this?
B: It’s a desk.
A: Thank you, and what’s that?
B: That’s a chair.
3.在習題中運用語法
小學英語教師要精選最能反映語法知識的練習題以檢測學生掌握的程度。如學習一般現在時的人稱和謂語動詞的關系,使用如下習題:
Every weekend, Tom’s family goes to the park. Mr. Green and Mrs. Green like taking photo, Tom likes playing with other children. When Tom is tired, Mrs Green gives him a bottle of water. Tom is very happy on weekend, Mr. Green and Mrs. Green are happy too.
在運用這類習題時,通常要考察的是謂語動詞的單復數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每個句子中的謂語動詞并指出要用單數或是復數的原因,這樣學生在反復的強化中就能掌握主語和謂語動詞的關系。
4.在趣味游戲中學習語法
游戲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枯燥乏味的語法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可以編歌謠,使語法點易于記誦,朗朗上口。比如學習“what can you do?” 的相關句型時,教師可以利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新年好》編歌謠:I can dance, I can dance, what can you do ? I can sing, I can sing, Let’s dance and sing. 教師還可以設計競猜游戲,比如學習句型“What’s this?”, “It’s ......”時,教師藏著橡皮、尺子等學生能用英語表達的小物件,然后請學生去尋找,并在找到后用英語表達出來“it’s a eraser”、“it’s a ruler”.
四、 結語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語法教學 方法探討
引言:
現在,初中英語老師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英語的交際性。他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提高使用語言的技能,加強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但是在實際的初中英語語法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在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對于英語交際的理解和應用,這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內容。
一、 英語語法的重要意義分析
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中,很多老師對英語語法并不是很重視,更多的老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英語句型的講解上。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使得學生的英語語法知識得不到系統的學習,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英語口頭和書面的表達。因此,初中英語老師應該將英語語法的教學貫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對語法教學的重視程度。
二、 初中英語語法學習的現狀分析
初中學生普遍認為語法學習是非常枯燥的。有一些學生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學習英語語法,只要會做題目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對的。在英語學習中,背誦英語課文與識記英語單詞確實非常重要,但是英語語法的學習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為了加強初中學生的語法學習,教師就必須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法的重要性,調動他們學習語法的積極性,強化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語法知識的滲透。
三、 英語語法教學方法探討
1. 為學生創設英語語法學習的情景
英語的學習需要良好的教學意境,雖然語法的教學更多的是理論的講解與分析,但這依舊需要良好的意境進行課堂教學。初中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殊階段,在語法的教學中借助情景進行學習,可以讓英語學習的課堂更為生動。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創設情景,幫助學生學習語法知識,并及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英語語法的方法。這一點在時態的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利用過去、現在以及將來時間的不同,創設不同的情景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對知識進行吸收和總結。
2. 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培養學生學習語法的積極性
語法學習同樣需要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相交流學習。因為對于那些需要進行充分理解的語法知識,僅僅依靠老師的課堂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發揮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的作用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能充分地進行分析與討論,相互借鑒,學生之間彼此的思維進行碰撞,多種角度去理解和歸納英語語法,這可以讓學生更快地去掌握語法知識,并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掌握語法知識的目的。
3. 提高英語教師的語言素養以及教學水平
語法教學對英語老師的要求很高。它要求英語老師不但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專業素養,還必須有不斷學習和自我知識更新的意識。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積累英語知識,讓學生樂于接受,從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老師自身素養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法學習效果。
4. 使用歸納法進行英語語法教學
歸納法的好處是可以給予學生一個較為明顯的、清晰的印象。比如在語法教學中,不定代詞的學習就可以使用圖標的形式給學生以直觀的展現。通過表格的形式,老師可以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不定代詞的用法,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不定代詞的意義。在學習的過程中,歸納法不僅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更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內容,而且通過老師對于歸納法的運用,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日后的英語學習甚至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可以靈活運用。
一、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一些教師對學生的語法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
在具體的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學生語法學習的錯誤單純地歸咎于學生的個人問題,像沒有認真聽課、無法規則沒有牢記等。學生在語法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自身情感和學習自信心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語法學習中應該更多考慮到外在環境對學生語法學習的影響,并且語法學習往往會有一定的順序和學習階段,一些學生在剛開始接觸語法知識的時期一般對語法規則表示十分模糊,但是隨著對語法知識的深入了解,學生就會對語法知識進行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學生語法知識學習時,教師應該給予耐心的指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2.語法教學方法需要去細化
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單一以教材為教學基礎,按照教材中的安排對學生傳授知識,顯然這樣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生活是相脫離的,不利于學生掌握語法知識。有些教材中所展現的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但是不能照搬教材中的安排,因為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所以說即使教材是貼近生活的,也不能完全滿足所有學生的基本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選擇,這樣學生既可以很好地區掌握語法知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基本動機不夠
在具體的英語語法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是單純教授語法,并沒有考慮語法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這樣學生在學習語法知識時實際上與生活是脫離的,因此教師的講課內容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教師在語法教學中沒有向學生表明語法學習的目的,這樣學生在語法學習中就會產生困惑,這樣的教學形式顯然很難達到讓學生學習語法知識的目的。
4.在語法教學過程中過分去重視形式教學
在初中語法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是注重對語法知識的教學,沒有注重培養學生去運用語言技能,學生在學習中就會產生這樣的誤區:只要在學習中記住語法規則,這樣英語成績就可以得到提升,顯然這樣不能讓學生很好地讓學生理解語法知識和基本的學習目的。實際上在語法學習中,掌握語法知識是為了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并且可以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也應該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對學生進行對應的語法教學。
二、初中英語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1.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導向
學生在學習中基本的學習動機可以促進學生高效率地學習,在英語語法學習中,英語語法學習的基本動機是促進學生認真學習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學習動機可以讓學生對語法學習充滿好奇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更專注,因此要提高學生對語法學習的興趣,必須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盡可能地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法能力
語法的學習主要包括語法的意義、語法的使用及語法的基本形式三個方面,語法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語法教學中,教師必須將語法在生活中的運用看成一種基本能力,是用來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工具,并且語法知識和語法能力之間本身就有一定的區別,語法知識是一種語法學習規則,語法能力是一種運用語言知識的一種能力。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所以在英語學習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并不是以傳授基本的英語理論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教學策略
1.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更新
在教學上,教師必須根據實際的情況對教材進行改進,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進。比如學習“How many times do you exercise every week?”這一章節時,這樣的語句中主謂賓分別是you,exercise,every week,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造句時對這樣幾種語態進行改變。因為鍛煉的頻率可以是每周也可以是每天每月,主語也可以是第三人稱。教師根據這樣的策略去教學,學生就會更能接受語法知識。
2.豐富教學形式
關鍵詞: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理念;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6-045-1
英語語法的構成包括了一般現在時(General present tense)、一般過去時(past tense)、現在進行時(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過去進行時(past continuous tense)、將來進行時(future tense)、現在完成時(present perfect)、過去完成時(past tense)、一般將來時(future tense)、過去將來時(past future tense)和現在完成進行時(present perfect progressive tense)等多種語法,掌握英語語法知識和技能,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拓展他們的視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引自初中英語新課標)。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英語教學實踐,就英語語法的教學談談自己的膚淺體會,以起到拋磚引玉、互勉提高之作用。
一、更新語法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教學行為及教學效果,因此,要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語法學習水平,教師必先更新語法教學理念,轉換自己的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成為學生英語語法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語法學習氛圍和環境。在日常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還要靈活地運用英語語法的變換,通過創造良好的英語語言氛圍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語法學習,激發學生語法學習的興趣,從而不斷促進學生進步,并熟練把英語知識運用于其他學科和生活,自覺把英語運用到口語,形成良好的語法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口語語感形成;讓學生在教者精心引導、指導下,主動探索英語語法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英語交流、合作能力,達到英語知識學以致用之目的。
二、貫徹語法教學原則、提高語法應用能力
1.加強對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的把握
對于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教學,課本所編排的對話以及內容都有著一定的范圍,如果一個話題中涉及到的某些英語語法不能理解的時候,教材之中肯定會有一定的解釋。教師在進行的教學的時候,必須把握好細節,不能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來分析問題,要適時的轉換角度去考慮,更不能一味的把教學中的英語語法進行過度的延伸和分解。比如:在教學話題中,為hobbies的有關內容為例,往往會用到“How long have you been doing...?”或者是“How often have you been doing...?”的句型。在這里出現了完成時的句型“have/has sb. seen doing”。在實際的教學情況下,英語教師如果要將這個英語語法進行擴張,過多地講授它的含義、構成、用法以及它的一般過去式、現在完成時以及過去完成時的區別,不僅浪費了有效的時間,而且會使學生越來越不懂,同時失去了學習興趣。其實在現實中,只要學生能夠在談論hobbies的相關內容的時候能夠運用上就可以。
2.在實際運用時對語法加以學習
在初中實際的語法教學過程之中,英語教師應該讓學生運用自身所學習到的英語語法,正確地應用到現實口語當中。比如在講解How do you make apple milk shake的教學內容的時候,這段話所涉及到的英語語法是祈使句,那么教師在強調這個語法知識的時候,可以使用apple/milk shake等教學用具,一方面進行講解內容和知識,另一方面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同時對學生的想法和動作進行描述。例如:Turn on the blender/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Peel three apple/Cut up the apples。于此同時,還可以加入Do not pour too much milk等能夠表示否定意義的祈使句。將這些話的句型用替代的方法進行聯系,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語法內容,并達到適時應用、脫口而出的目的。
3.加強活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英語新課標要求: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健康內容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提供廣闊的渠道,為學生創設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活用英語語言,為的就是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英語知識有效的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從而完成“學習用法”到“應用學習”的過渡階段。條件的限制,使得大多數的學生運用外語進行真實交流的機會十分少。以Go for it!這篇文章中“Do not Eat in Class”中Do not為例,教師在教學生以這一句型的時候,可以設計出以下活用語言的活動,如:Do you have any rules in your family?Can you tell us some of your family rules?這樣就能夠將話題有效地轉變,實現書本與實際相結合,從而將英語語法學習與語言運用有效地結合起來。
“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徐匡迪語)。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只要我們積極地更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貫徹教學原則、不懈追求、不斷努力,就一定會迎來語法教學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 劉慶艷. 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理念與實踐[J].文理導航,2011(10).
[2] 劉亞光. 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5(11).
高中英語
語法教學
目前,隨著交際教學法的出現,有些教師偏頗地認為:交際法教學就是以開展英語交際活動為主,重點抓英語聽說教學,語法教學已變得無足輕重。于是乎英語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舞臺上的地位相當尷尬,一方面,它在中學階段是如此的受到偏愛,被視為學好英語的“至勝法寶”,而另一方面,到了高校卻落成個“啞巴英語”的罪魁禍首,在“培養交際能力”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的思想指導下,語法教學大有被談忘的趨勢。新課程強調的語言運用能力主要是指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強調口語的重要性。為此,有些教師誤解了“談化語法”的真正含義,誤以為語法教學可有可無,忽視了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甚至拋棄了多年來積累的語法教學經驗。
語法是一門學科,是語言的組織規律,它賦予語言以結構系統,指導語言正確、貼切的表達思想和傳遞信息。它有嚴密、科學的體系,是結合語言系統和語義系統的樞紐,是組詞成句的粘合劑,起著紐帶作用。
一、英語語法教學是英語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從學習的語言環境上看語法教學的不可或缺性。有人認為小孩子呀呀學語時不學語法,卻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母語。因此,學生學外語時不必費神勞力地學什么語法規則。仔細分析則發現這種簡單的類比有失偏頗。而我們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是一種“理性”的學習方法,是在人為而非自然的環境中學習英語,即通過教師在有限的課堂內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講解語言材料來學習,學生面臨的環境沒有英語的語言習慣也沒有英語的文化氛圍,感性認識的積累遠不足以達到能使學生獲得一門外語的運用能力。在沒有適當的語言環境的條件下,學生無法依*直覺較好地感知和運用英語,如果學生不掌握英語的基本語法規則,就只能像鸚鵡學舌一樣只學會最基本的簡單會話和一些詞匯,很難達到深層次的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
另外,通過掌握必要的語法知識,把握英語的基本結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層次和深度,而且也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母語與英語在語法規則方面的區別,從而增加母語對英語學習的正遷移,減小負遷移,逐步提高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二、交際法教學并不排斥語法教學
有些人認為,語法教學和交際能力的提高是一對矛盾,加強語法教學會影響交際能力的培養,而淡化語法教學有利于交際能力的提高。這種看法缺少理論依據。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話語能力和應付能力)的影響因素有許多,如使用英語的機會,口語訓練時間的多少,教材質量的好壞,自身的語法基礎知識,學習英語的動機和目的,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責任心等。因此,不能把交際能力差歸罪于語法教學。事實是,語法知識是交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伍茲指出:語法能力已被認為是學生學習交際能力的必要條件。胡壯麟認為:“語言能力就是交際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語言能力主要體現在語法能力上。語法能力能幫助學習者理解和創造口頭或書面話語。”語法在交際中有積極的不可忽視的功能,它們之間存在著多種聯系和互補性。最后,語法學習是手段不是目的。
語法可以通過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或其規律性解釋語言現象,卻不能決定語言。語言是動態的,是發展變化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語言的運用會突破其習慣性或規律性。語法教學的目的是非母語語言學習的工具及掌握非母語語言學習方法之一。它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發揮創造性能力的依據與手段。盡管語法學習在現有環境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精通語法并不等于具有較高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習語法不是外語教學的目的,只是一種手段,通過語法學習使學生正確地運用語言、達到交流才是外語教學的目的,因此,強調語法教學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到傳統的語法教學的模式中去,而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效地達到語言交流的目的。教師要改變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思維,著重要轉變以下思維定勢。
1.學生想成功地學好英語,必須系統地學好英語語法
學生中有一部分人認為自己英語基礎打得不牢固,知識的鏈條脫節,英語語法就學不好了。其實,英語語法只是學生應該掌握英語的一個方面,其他的知識領域還很廣,例如口語,聽力或閱讀等。只有把各個方面都提高了,英語的整體水平才會體現出來,而不單是語法這一個項目。
2.學生在學習英語語法時不需要借助母語的幫助
各個國家的語言,雖然表達的符號不同,形式不同,但都是為了表達清楚同一個意圖,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可以適當利用母語來學習英語,學生可在句子結構、句子成分、表達方式等方面將漢語和英語進行對比,一舉兩得,既加深對漢語的認識又有助于學習英語。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如,學生通過對比英語和漢語的句子成分就可發現英語句子成分多了表語和同位語,可深化對英語句子成分的認識。借助了母語的幫助,學生更加易于理解英語。
3.如果學生有足夠時間來使用英語,他們就不需要學習英語語法了
在學習當中有一定的場景進行英語語法訓練,有些學生可能天天都在使用英語。是不是假如有足夠的時間來使用英語,語法知識就不需要再加強學習了。回答是否定的,使用英語與英語語法學習是相互促進的,在弄懂語法的基礎上使用英語,在運用英語的同時學到語法知識。
4.語法是英語學習中令人厭煩的部分
語法是一門語言的猶如游戲規則的使用規則,我們在人際交往只有盡可能遵循語法規則相互之間才能更好的交流溝通。在語言學習中,學習語法是基礎,而且使我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教師在教授語法知識時,更要充分激發他們的興趣,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把英語語法的學習變成學生學習的英語的中最有吸引力的部分。所以說,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思維定勢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思維定勢,讓學生走入了英語語法學習的誤區,使他們無法掌握語法這一門英語的基礎課程。
在轉變思維定勢的同時,教師也要樹立正確的英語語法教學的觀點:首先,讓學生知道英語語法課是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學生脫離了語法學英語,是得不償失的。只有把語法學好,用好,才會使自己的英語語言功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其次,語法要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重點難點時講解,脫離語境的純語法講授會使語法變得抽象化而晦澀難懂。語法的出現往往存在于課文當中,教師如果能在講解課文時抓住難點結合語境來突破,便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再次,在練習和運用英語中去學習語法。做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對語法知識點有反復接觸和認識,在大量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上升為理性認識,使語法知識內在化,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自己的東西,是語法教學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課堂上,教師一口流利的英語是對學習最好的引導。課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有話題的對話訓練,利于學生獲得機會來應用英語。
關鍵詞:新課改;提升;初中英語;英語語法;質量
對于初中英語的語法學習來說,除了需要學生勤下功夫,多加練習之外,還需要教師做好教學引導,在新授課的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有效教學,提升語法教學的質量。
一、轉變教學思維,強化英語語法學習的重要性
對于我們國家的外語教育來說,特別是在中學階段,對英語的教學多數是單詞量的積累和基礎聽力能力的訓練,幾乎對語法教學視而不見,很少在教學的過程中給與足夠的重視,有的甚至都沒有專門的語法課教學,只有在英語課堂上一提而過,更談不上專業化的語法教學和訓練了,所以我國英語語法的教學發展十分滯后,鑒于此,我們必須轉變思想,強化認識,給語法教學足夠的重視,給與國民待遇。近些年,隨著交際教學法的興起,英語語法的教學確實地位有多下降,很多的學校已經沒有開設專門的語法教學了。因為,有些人不了解英語教學和學習的規律,想當然的人為只要能夠交際,能說得出英語,詞匯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實質上課堂交際法和語法知識的傳授是緊密相聯的,但要注意語言知識歸根到底是為發展語言能力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不能走極端,要認識到語法知識是基礎,用語言交際是目的,課堂交際化是方法。在學習中,必須在積累英語詞匯的同時,掌握一定的語法運用技巧。其實無論教育觀念如何轉變,教學方法多么先進,英語語法的學習和教學都不容忽視,必須給與充分的肯定和重視。
二、認真研究學情,搞清語法學習的重難點
對于初中英語課的學習,我們必須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了解英語語言運用的規律,提高他們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包括考試能力,要做到把語法知識的傳授貫穿在課堂交際之中,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英語語法的教學過程中,要找出學生存在的突出問題,找出英語語法教學和學習的重難點所在,然后依據學情,巧妙構思設計課堂教學,逐個突破學習難題,避免教學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英語語法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改進教法,改善學習方法,弄清楚英語語法學習的重難點。對于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來說,要講究策略,對于經常使用的相關語法,教師要下足功夫,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熟練的掌握和運用,對于生僻的或者不長使用的語法要有選擇性的學習。初中英語教材中一般經常使用的語法時態是the present tense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the future tense。這些就要求學生能運用自如。而the past perfect tense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the future in the past這些知識只需要了解,熟知就行了。隨著學習深度的加深,這些再慢慢的掌握,總之要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就輕。我們知道,人的學習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突出重點,掌握重點知識。
三、優化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語法實用能力
學習任何語言都離不開良好的環境,沒有環境的支撐,再好的方法也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在我國,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困惑和最不利因素就是沒有學習英語的環境,簡短的英語課堂有時候也是母語的天地,學生根本沒有說英語、用英語的時間和空間。無論是英語學習還是英語學習中的語法知識學習,創設既定的環境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措施。具體可采取活動法、圖式法、情境對話法等方式。要想學好英語就必須創設已經的學習環境,對于語法課的學習,我們就可以按照課堂內容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學習氛圍,在此環境下,突出語法學習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采用接龍游戲的方式來學習條件狀語從句,師:If it is fine tomorrow,we’ll go camping生:A:If we go camping tomorrow,we’ll ask Helen to join usB:If Helen goes with us tomorrow,we’ll ask her to tell us an interesting storyC:If she tells us an interesting story,we’ll ……。在營造的英語學習環境中,學生就會積極主動的運用英語,進而英語的使用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四、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適合自己的方法,只有在英語語法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進行反思,進行歸納總結,然后查缺補漏,實施對比記憶和學習,就會事半功倍,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教完八個基本時態,進行綜合復習時,教師可將八個時態的最基本時間狀語、動詞結構運用場景等特征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體會各時態間的聯系、不同之處,在運用中進行對比,在思考中得到升華。
五、在情景之中教學語法
情景在語法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學習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法不是獨立于語言之外的東西,語法現象應該是在語境中出現、語境中訓練、語境中掌握。教師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要考慮情景因素,把抽象的語法知識融合在情景之中,創造生動、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到新的語言知識。
例如,在教學過去進行時態的時候,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創建這樣的情境:學校發生了一起盜竊案,警察正在向同學們了解情況。讓幾個學生輪流充當警察,其他學生充當被調查對象。“警察”可以問,What were you doing at 3 pmyesterday? What was Tom dong at that time?Were you doing your homework yesterday afternoon? 讓學生在問答的過程中,練習、掌握過去進行時的用法。
六、運用任務型途徑優化語法
采用任務型途徑優化語法教學指的是:在學生了解語法項目的基本結構和表意功能后,教師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將抽象的語法融入到生活情景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和領悟語言形式的表意功能,使學到的語法規則運用到真實的交際中,學以致用。任務設計要求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層層深入。在語言技能方面,應當先輸入后輸出,使教學呈階梯式層層推進。語法課中的任務設計可從三個層次――理解層次、鞏固層次和交際層次去設計,這樣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又注重能力的培養。
七、少講多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英語課程和重要任務之一。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因此,語法教學應更應該注重以少講多練為主要思想,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地讓學生去尋找含有想要講解的語法點的句型來進行歸納,以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例題找出規律,學會總結。與其讓學生記住現成的,還不如教會他們如何找出規律、學到方法。讓他們過程中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發展自己的能力。
要想學好英語語法知識,除此之外還要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俗語俚語、語言習慣等,總之,學好英語語法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必須因地制宜,選擇適合學生的方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