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1: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觀察小螞蟻,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今天下午,我在草地上觀察螞蟻.
我發(fā)現(xiàn)一塊大石頭下面有個洞,我想這里面一定有螞蟻,于是我用小樹枝在洞里亂擺chi,終于有很多螞蟻爬出來了,我看到一只小螞蟻在和一只大螞蟻打仗呢,我看著看著就自言自語地說:"大的不能欺負小的",于是我把大的用小樹枝bei到一邊,小螞蟻得救了.
我又發(fā)現(xiàn)一只更小的螞蟻在找東西,可是沒有找到,我就幫小螞蟻找,突然我看到一只小蟲子,我用小樹枝把小蟲子挑到小螞蟻身邊,可小螞蟻好像沒發(fā)現(xiàn)一樣,反而回洞了,我真著急,不一會大群螞蟻紛紛走出來,噢!我明白了,原來小螞蟻去報信了,我高興極了.幾只螞蟻上去就咬,蟲疼的亂動,似乎在叫喊:"救命",一只大螞蟻咬住它的脖子,蟲死了,一只只螞蟻齊心協(xié)力把蟲搬回了洞.
那只小螞蟻爬出來抬頭望著我,好像在說:"謝謝你".
《寄來寄去的螞蟻》講述的是一只螞蟻被布熊誤寄給土撥鼠后,土撥鼠想用汽車、輪船和飛機送螞蟻回家但都被螞蟻否定,最終土撥鼠用寄信的方式送小螞蟻回家的故事。故事雖然情節(jié)簡單,但頗具童趣和想象力。我設(shè)計的活動分為兩課時,該方案為第一課時。故事中最關(guān)鍵的線索是“信”,但小班幼兒對于寄信、收信和信的格式都缺乏生活經(jīng)驗。為了幫助幼兒理解,在設(shè)計活動時,我嘗試用了以下兩個策略:一是引導幼兒觀察圖文并茂的信,知道信的內(nèi)容,引出故事。二是設(shè)計了“讀信”游戲,把“讀信”作為學習完整語句的載體,吸引幼兒快樂參與閱讀和表達,讓幼兒在讀一讀、想一想、玩一玩的過程中理解前半部分故事內(nèi)容,從而達到活動目標。
小班幼兒有意注意水平低下,不能長時間地安靜閱讀,他們喜歡色彩鮮艷、形象逼真、有重復(fù)情節(jié)和語言的內(nèi)容,考慮到這些特點,我將故事后半部分關(guān)于交通工具的內(nèi)容放到第二課時。第二課時的組織以觀察故事畫面為主,通過有趣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與表達,激發(fā)幼兒交流對交通工具的已有認識的興趣,同時針對不同交通工具設(shè)計簡單的游戲,從而加深對故事內(nèi)容的理解,并體驗故事的情趣。
目標:
1.仔細觀察畫面并大膽表述,理解故事前半部分內(nèi)容。
2.在情境表演中用完整的語句學說“請×××送螞蟻回家”。
3.用動作表現(xiàn)部分故事情節(jié),體驗其中的快樂,萌發(fā)自主閱讀后半部分故事的興趣。
準備:
1.教師用:大書,一封布熊寫的信,PPT(演示文稿),小螞蟻指偶,黑板和粉筆。
2.幼兒用:人手一本小書和一封信。
過程:
一、以布熊的信引出活動,引導幼兒理解信的內(nèi)容
(一)認識寄信人和收信人
師:(出示一封布熊寫的信)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
師:對,這是一封信。它會是誰寫的信?又是給誰的呢?
師:對,是布熊寫的。是布熊寫給誰的呢?
師:哦,你們還不認識它。看,他有大大的門牙,名字叫土撥鼠。
(二)理解信的主要內(nèi)容
師:這是布熊寫給土撥鼠的信,我們一起打開信看看信上有什么。(引導幼兒觀察信中的畫面并簡單描述。)
師:蘋果樹上有什么?
師:怎么樣的蘋果?
師:哇,蘋果樹上長滿了又紅又大的蘋果。信上還有什么?哦,還有土撥鼠在吃蘋果。
師:你能猜猜布熊想對土撥鼠說什么事情嗎?(引導幼兒想象并表達。)
(三)聽教師讀信
師:信上到底說了什么事情呢?請聽我讀一讀。(教師讀信:親愛的土撥鼠,我家的蘋果成熟了,請您一起來吃又紅又大的蘋果。您的朋友小熊。)
二、集體觀看PPT
(一)觀看PPT
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nèi)容。
師:布熊在寫這封信的時候,爬來了一只小螞蟻。請你找一找,小螞蟻在哪里?
幼:找到了,在蘋果樹下面。
師:小螞蟻真小。像什么?
師:小螞蟻太小了,只有芝麻那么大。布熊沒有看見它就直接把信寄出去了。它把信放到哪里去了?
師:對,是郵筒。你在哪里看見過郵筒?郵筒是怎么樣的?
師:你看得真仔細,郵筒是綠色的、圓圓的。信寄給了誰?(土撥鼠。)
師:我們仔細看看土撥鼠長得什么樣。(引導幼兒描述土撥鼠的樣子。)
師:土撥鼠長著灰色的毛,是鉆洞高手。它在和誰說話?(教師點擊PPT,畫面跳出放大鏡,把小螞蟻放大。)
師:小螞蟻在干什么?你怎么看出來的?(引導幼兒觀察、描述小螞蟻的動態(tài)和細節(jié)。)
師:對,小螞蟻哭了,它一邊跺腳一邊擦眼淚說:“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師:小螞蟻為什么會離開家的呢?
2.教師利用大書講述故事至“小螞蟻說‘回家的路遠著呢’”。
(二)猜測活動
師:小螞蟻一定要回家。那土撥鼠準備怎么送小螞蟻回家呢?(當幼兒說出自己的猜測時,教師便用簡筆畫表現(xiàn)幼兒的猜測,并請所有幼兒用動作及語言進行表達。如當一幼兒說“坐汽車送小螞蟻回家”時,教師便用簡筆畫畫一輛汽車和一只小螞蟻,請幼兒學說“請汽車送小螞蟻回家”并學做開汽車的動作。以此類推。)
三、游戲:讀信
(一)自由閱讀信上的圖畫并與同伴交流
師:土撥鼠也想了很多辦法,它把辦法都寫在信里,寄給小朋友了。信就在你們椅子后面的書袋里,你們打開信來看一看吧。(教師請幼兒打開信紙閱讀信上的圖畫,并離開座位相互交流。)
(二)用一句完整的話表述信的內(nèi)容,并用動作表現(xiàn)
師(出示指偶小螞蟻):小螞蟻爬呀爬呀爬,它喜歡怎么回家呢?
教師讓“小螞蟻”爬到一幼兒的信紙上,請該幼兒大聲讀信,如:請袋鼠送小螞蟻回家。
師:袋鼠怎么送小螞蟻回家呢?
(教師引導幼兒表達袋鼠如何送小螞蟻回家,并和幼兒一起學袋鼠跳送小螞蟻回家。)
教師讓“小螞蟻”爬呀爬呀,爬到一幼兒的信紙上,請該幼兒大聲讀信,如:請長頸鹿送小螞蟻回家。
師:長頸鹿怎么送小螞蟻回家?
(教師引導幼兒表達,并和幼兒一起學長頸鹿把小螞蟻馱回家。)
……
教師讓“小螞蟻”爬呀爬呀,爬到一幼兒的信紙上,請該幼兒大聲讀信,如:請火車送小螞蟻回家。
師:火車怎么送小螞蟻回家呢?
(教師引導幼兒表達,并讓幼兒排列在一起,模擬開火車,送小螞蟻回家。)
延伸活動:
師:小螞蟻到底是怎么回家的呢?我們快到書里去找一找吧。
(把圖書投放到區(qū)角,讓幼兒自由翻閱故事后半部分。)
附: 寄來寄去的螞蟻
王一梅/文
布熊一邊吃蜂蜜,一邊寫信,引來一只小螞蟻。小螞蟻站在信紙上,就像一個逗號。布熊沒有發(fā)現(xiàn),把信裝進信封就寄出去了。
這信是寄給土撥鼠的。土撥鼠不認識字,不知道信上寫的是什么,卻發(fā)現(xiàn)了小螞蟻。“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小螞蟻跺著腳、抹著眼淚說。
“這布熊是怎么了?給我寄來這么個小哭蟲。”土撥鼠對小螞蟻沒辦法,只好輕聲輕氣地說:“別哭,別哭。我送你回家。”
小螞蟻說:“回家的路遠著呢!”
“那我?guī)闳コ似嚕脝幔俊蓖翐苁笳f。
“不行!我可不愿意乘汽車,會暈車的。”小螞蟻一個勁地搖頭。
“那就坐船吧。”土撥鼠說。
“不行!不行!我怕水。”小螞蟻一個勁地擺觸須。
“那就坐飛機?”土撥鼠決定破費一些。
“不行!不行!更不行!”小螞蟻又要哭了。
“大自然的奧秘,讓人摸不著頭腦,讓人感到神奇;永無止境的追尋,讓人快樂、歡喜。”
我走在小路上,偶爾發(fā)現(xiàn)小螞蟻成群結(jié)隊地搬運著蛋糕碎屑。我見了,十分疑惑:小螞蟻都是成群結(jié)隊地去尋找食物的嗎?如果不是,那它們是靠什么來告訴同伴哪里有食物的呢?
有一回,我在吃糖,一不小心把糖弄掉了。黏黏的糖貼在地上,發(fā)出糖的甜味,不一會兒,糖的香味把一只小螞蟻吸引來了,小螞蟻在糖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我被這一舉動吸引了。我慢慢地蹲下來,仔細觀察著。只見小螞蟻轉(zhuǎn)了幾圈后,又爬開了,我緊跟著,小螞蟻進了一個小土堆里,大約過了一分鐘,小螞蟻又叫出了幾只螞蟻,并用觸角碰了一下其中一只螞蟻的觸角。之后,那只小螞蟻又回到了小土堆里,被碰了觸角的螞蟻帶著幾只螞蟻向那塊糖爬去,到了糖邊,它們一起齊心協(xié)力的使勁地抬,可就是抬不起來。這時,從遠處又來了十幾只螞蟻。它們使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糖抬起來,并向蟻窩走去。從中,我解開了上次的疑問,還知道了螞蟻的語言——那就是觸角的振動。
這次的觀察讓我感受深刻。我不僅知道了螞蟻的“語言”,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大自然中有許多奧秘,這些奧秘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發(fā)現(xiàn)、研究。
星期六上午,像往常一樣,我早早地起床,站在陽臺上望著雨后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茂密的紅樹林、退潮的大海和墨綠的山脈,感受著美麗的陽光、濕潤的海風和清新的空氣。突然我感覺到小腿有點癢,低頭一看,原來有只小螞蟻順腿往上爬,我輕輕地把它拂掉。這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陽臺上有幾只小螞蟻,圍著一顆小米粒,忙忙碌碌得跑來跑去,不知道在干什么。于是我便蹲下身來,仔細地觀察。
我看見一只小螞蟻碰了碰米粒,又圍繞米粒轉(zhuǎn)了兩圈,向著陽臺邊跑走了。迎面有另一只小螞蟻跑過來。他們用觸角對撞了一下,接著就跑開了。第一只小螞蟻繼續(xù)往陽臺邊跑,第二只卻向米粒跑去。原來陽臺邊兩塊地磚之間有很小的一道裂縫,裂縫口有幾只好像衛(wèi)兵的螞蟻。只見第一只小螞蟻對著門口的衛(wèi)兵螞蟻撞了幾下,接著它扭頭又往米粒跑去。有兩只衛(wèi)兵螞蟻急忙向縫里跑去,不一會從縫里跑出來一大群螞蟻,向米粒跑去。我百思不得其解,它們是怎么搬兵的,它們之間是怎樣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呢?
我趕忙翻開《十萬個為什么》,終于找到了答案:螞蟻屬于群居昆蟲,喜歡溫濕的穴洞,它們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上長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腹部是卵形的。螞蟻們是通過觸角相互碰撞進行交流和傳遞信息的,很像是兩個熟人互相握手打招呼。我又拿著放大鏡觀察那些螞蟻,真像書中描述的那樣。而且我還知道了忙忙碌碌的跑來跑去的都是工蟻。它們分頭出去尋找食物,然后負責把食物搬回蟻穴里,如果食物太大,就像那顆米粒,它們就得搬救兵,大家一起努力把食物移動回去。而且,我還知道了螞蟻有好多種,在蟻穴中的螞蟻有蟻后和工蟻,蟻后忙于繁殖,工蟻主要負責采食保衛(wèi)任務(wù),但工蟻壽命都很短,一般不超過七天。
雖然我沒有觀察到工蟻是怎么死亡的,但是通過觀察和查閱圖書,我不僅懂得了螞蟻交流和傳遞信息的方式,而且知道了螞蟻的生活方式和明確的分工。
大自然真是奇妙無窮!
福田區(qū)下沙小學6年級1班 李浩喆
螞蟻搬大米
今天,我在家吃完午飯,就看到幾只螞蟻在角落里東張西望,不知在干什么。
我蹲下來觀察了一會兒,發(fā)現(xiàn)小螞蟻是在尋找食物。我見小螞蟻很努力,就拿來幾粒剩飯放在小螞蟻身邊,它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食物,那幾粒飯對我來說是那么的輕,可對小螞蟻來說卻是重如泰山。
小螞蟻自己搬不動,就跑回了洞穴里,我以為小螞蟻放棄了。誰知不大一會兒,這只小螞蟻帶著長長的隊伍來到了飯粒旁,圍成一個圈,慢慢地縮小范圍,它們都爬到飯粒邊緣,一下子就把飯粒抬起來了。
我看著螞蟻們一步步走向洞穴,不禁感慨萬分,它們的身體是那么的矮小卻是無比的聰明。我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團結(jié)力量大!
1、一條諺語--“螞蟻搬家晴必雨”。我將信將疑,是不是螞蟻忙著搬家,就一定會下雨呢?于是我便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去驗證這條諺語。
2、某些澳大利亞螞蟻將它們的工蟻作為一種活的儲藏罐。當工蟻采集了大量的花蜜,即一種源自花中的甜甜的液體,將它吞進體內(nèi)、身體變得膨大起來之后,它們就將自身掛在巢穴的天花板上,一直到有別的螞蟻需要食用它們體內(nèi)儲藏的那些花蜜為止。
3、兵蟻正在林地上覓食。為搜尋食物,它們有時會在林地上排成長隊。它們總是很饑餓,因此幾乎會向任何東西發(fā)起進攻,有時甚至是大的哺乳動物。
4、夏天的一個下午,我在一棵大樹下乘涼,正巧發(fā)現(xiàn)了一群正在搬家的黑螞蟻。它們個個腳步匆匆,有的的帶著乳白色的螞蟻卵,有的帶著灰褐色的螞蟻蛹,有的帶著老蟻、傷蟻,還有的帶著各種各樣的食物……我突然想到那句諺語,就靜下心來觀察驗證。我抬頭望望高高的藍天,現(xiàn)在是晴空萬里,太陽火辣辣的,毫不留情的把光和熱灑向大地,而且天邊還飄著幾朵白云。好奇心驅(qū)使我沿著螞蟻們的隊伍去觀察,我發(fā)現(xiàn)螞蟻在往高處搬。
5、不同的螞蟻吃不同的食物。收獲蟻吃種子,它們將種子收藏在地窖里;而割葉蟻吃蘑茹,它們將葉片搬運到地下,用來培植蘑茹。有些螞蟻則貯存一種叫蚜蟲的昆蟲,它們?nèi)搜料x體內(nèi)抽取一種含糖的物質(zhì)作為食物,這同人類從母牛身上擠奶的方式非常相似。
6、螞蟻,從外觀上看是一種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動物,外形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六足。一身黑亮的盔甲,兩根細長的觸角,湊成黑色的勇敢的小生靈--螞蟻。
7、螞蟻在世界各個角落都能存活,其秘訣就在于它們生活在一個非常有組織的群體中。它們一起工作,一起建筑巢穴,使它們的卵與后代能在其中安全成長。
8、螞蟻通常把巢筑在土層里、石塊下、樹洞內(nèi)或一些植物的根部。夏季,當天氣發(fā)生變化,暴雨即將來臨之前,螞蟻往往會準確地預(yù)感到災(zāi)難的到來,它們成群結(jié)隊地來個大遷移,每只螞蟻都奮力地扛著比自己大幾倍的東西,把家從低洼的地方搬向高處。螞蟻搬家是一道非常動人的風景線,在路旁,()在操場、在空地,彎彎曲曲的一個長長隊伍,成幾路縱隊行進,近看,眾多螞蟻走得密密麻麻,并不整齊,但遠望卻也并不散亂,一條粗細均勻的黑線從這一點連到那一點,帶有一種滾滾向前的動感,讓你不由地就覺得那里面蘊涵著一種巨大的力量。
9、在群體中,蟻后是最重要的成員。它是唯一能產(chǎn)卵的。這意味著它是這一群體中所有螞蟻的母親。工蟻喂養(yǎng)它,替它清潔身體,并將它的卵帶到另一處去照料。
10、今天,我在一棵樹下發(fā)現(xiàn)了一個螞蟻窩。在我要把螞蟻窩干掉之前,一個主意“跳”進了我的腦袋:先踩死幾只螞蟻讓它們痛苦痛苦。說干就干,我提起腳對準一個目標踩下去。哈,給我踩了個“半殘”!我正得意洋洋,另外一只小螞蟻跑了過來,把我的“杰作”抬跑了。我在后面觀察著它,它要把我的“杰作”抬到哪呢?小螞蟻一直埋頭向前跑,我在后面追。突然,小螞蟻停了下來,它背著“半殘”螞蟻進了一個螞蟻窩,好久沒有出來。我愣住了:小螞蟻拼死拼活地跑,不就是為了能讓它的同類多活幾天嗎?它們不是好朋友,不是親戚,但小螞蟻去肯幫助一個陌生人,這不就是我們?nèi)祟愃f的樂于助人嗎?一只小小螞蟻都知道樂于助人,我們?nèi)祟愂遣皇菓?yīng)該向它學習呢?現(xiàn)在的人有的被金錢利益所迷惑,連點人性都沒有!他們跟螞蟻比起來簡直就是微不足道!人類啊!親情才是世界上最燦爛的陽光,覺悟吧!
11、我們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看見螞蟻有兩只觸角,沒有眼睛,有六條腿呢。它們的力量很大,能搬起比自己的體重重幾倍的食物。我把韓喬捉的螞蟻放到我的杯子里,兩只螞蟻在一起,你碰碰我,我碰碰你,好象在打架呢。我們猜測它們是不是餓了,我們找來一粒米飯,螞蟻嗅到了米飯的香味,便都很快地過來了,我的大螞蟻似乎在對那只小螞蟻說:“咱倆一人一半吧。”它們倆用力地抬起米飯,一邊走還一邊快樂地唱著歌兒,還在討論著進了洞如何去分享呢。
螞蟻,我要向你們學習 浙江省義烏 群星學校四(D) 王鈺超
這星期,老師布置了一道寫小蟲子的作文題目。今天,我和爸爸就去公園里觀察小蟲子。
突然,我發(fā)現(xiàn)地上有幾只螞蟻在爬動。“爸爸,這里有好多螞蟻”,我驚奇地說,“今天觀察螞蟻吧。您能幫我找一只蒼蠅來么?”“好嘞!”爸爸去打來一只蒼蠅,用細樹枝把蒼蠅穿起來,然后把蒼蠅在有螞蟻的地方,再把穿蒼蠅的樹枝用石頭壓起來。不一會兒,一只螞蟻“偵察兵”來了,它先用鼻子聞了聞,又用觸角動了動,然后,繞著蒼蠅轉(zhuǎn)了幾圈,又拉拉蒼蠅,可是拉不動,他就鉆回洞里了。
我以為他灰溜溜的走了,可是剛過不一會兒,又上來了一只小螞蟻,不,是兩只,三只……一大群螞蟻爬來了,他們拉的拉,抬的抬,可是還是抬不動。因為蒼蠅被爸爸用石頭壓住了。馬上,一只螞蟻又回去搬救兵了。這次,他叫來的是“大頭將軍”。這個“將軍”比其他的螞蟻大2倍,嘴巴長了個大鉗子,樣子十分威武。“小螞蟻,你有什么事么?”“將軍,外面的獵物太大了,需要您來把它分解開,我們才搬得動。”“哦,你來帶路吧!”小螞蟻一下把“將軍”帶到了獵物的旁邊。“將軍”熟練的爬到蒼蠅的背上,用大鉗子輕松的把蒼蠅翅膀給剪下來了。一只螞蟻馬上把翅膀抬回穴里。接著,四只螞蟻馬上排成兩路縱隊把蒼蠅的腿拉得直直的,“將軍,快把這只腿剪下來!”“好嘞”,“喀嚓”一聲,腿被剪斷了,兩只螞蟻把腿抬走了,在路上,一只螞蟻對另一只螞蟻說:“哎,這么一只小腿,就要兩個人抬?太小瞧我了吧。你去忙你的,我一個人來就抬動了。”我看到此景,不由得我懷疑“一個和尚擔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句千古名言的正確性。
“將軍”又把另一只翅膀、頭、尾巴相繼剪了下來。 不一會,一只個頭比螞蟻大幾十倍的蒼蠅,就被小小螞蟻們?nèi)堪峄亓思摇?/p>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難。”今天我通過了對螞蟻們勞動過程的觀察,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一個道理。
螞蟻雖小,但是心里卻時時想著別人,有好東西能夠大家一起分享,還有它們的團結(jié)互助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對比我們?nèi)祟?難道不應(yīng)該向小螞蟻學點什么嗎?
針對這一個問題,我們教研組以《螞蟻搬骨頭》的看圖寫話為基點,運用情境教學開展了一次研討活動。以下是幾次活動的對比:在教育目標設(shè)定時,第一次試教定位于觀察圖片,能用一段通順完整的話把圖意表達清楚。第二次試教則把“能用一段通順完整的話”改為“展開合理想象,用一段通順完整的話”。目標更為具體,要求也有所提高。
教學難點的制訂也根據(jù)目標的改變,從觀察動作到語言、神態(tài)逐步增加。
在實施過程中,第一幅圖的教學區(qū)別于第一次試教:請幾個學生分別表演螞蟻搬骨頭,其他學生觀察同學是用了哪些方法搬的,教師把好詞記錄下來。在第二次試教時,讓學生說說體會,想想辦法。到第三次試教時,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設(shè)置的教學情境中來,讓部分學生來學學小螞蟻是怎么樣呼喚朋友的(一個學生學螞蟻呼喚同伴,其他學生當同伴給予回應(yīng))。
第二幅圖的教學,第一次試教時只運用了讓學生想象,在后兩次的實踐中則更注重學生的參與。第二次是讓學生上臺表演,第三次則是讓所有的學生在座位上表演,加上音樂的烘托,讓每個學生都沉靜在這個情境中,從而讓學生說話時有話可說。
最后寫作環(huán)節(jié)的試教,更注重讓學生著重寫一個場景,要求再看看兩幅圖,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情節(jié)再回顧一遍,然后動筆寫故事。
通過幾次的試教,學生的習作呈現(xiàn)也是不同的:
第一次試教,學生用一段話通順地寫下來,但是對于螞蟻搬骨頭時的動作描寫得不到位,很多學生羅列了和板書一樣的動詞后,總結(jié)性陳詞“骨頭還是搬不動”,對于骨頭的描寫大同小異。學生缺少自己的視角。
第二次的試教,學生能用一段通順、完整的話寫下來。在對小螞蟻找到食物后的細節(jié)描寫比較到位,能力強的學生還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但是螞蟻一起搬骨頭的重點還是沒有突破,從學生的作品中看,很多學生都不能把小螞蟻單獨想辦法時搬骨頭的動作遷移到集體搬骨頭的畫面中去。
第三次試教,學生能用一段完整、通順的話把圖意表述清楚。小螞蟻呼喚同伴幫助的難點落實得很不錯,螞蟻集體搬骨頭的想象也具體化了。學生能用“號子”的形式把搬骨頭時的場面描寫出來。
通過三次大同小異的試教課,讓我們得到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情境教學讓學生快速地融入圖境中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shè)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低段學生的思維還是處于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zhuǎn)換中,大多時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情境教學可以很好地拉近學生和圖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看圖寫話并不是那么的遙遠,減少學生的陌生感和敬畏感。如,在《小螞蟻搬骨頭》的引題環(huán)節(jié)中,以故事開頭,帶學生走進小螞蟻的情境中,再一層層地進入,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就是那只螞蟻,從而產(chǎn)生同感,進而能聯(lián)系到自己的生活實際,把單調(diào)的圖結(jié)合到生動的生活中,減少了陌生感。
二、合理的情境教學讓靜態(tài)的圖片“動”起來
在看圖寫話中,有很多地方是要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的。但這個想象對于中等甚至是學習困難生來說是難以展開的。對于教師而言,在什么地方運用情境教學法來提升學生的想象內(nèi)容也是重點和難點。
教學《螞蟻》一課時,對于第一幅圖的教學,第一次教學的重難點放在了“骨頭是怎么樣的”這個問題上,但由于這個圖本來是靜態(tài)的,運用情境教學的效果不大。在第二次教學時,把重難點改為“發(fā)現(xiàn)骨頭后小螞蟻是怎么樣表現(xiàn)的”。對于這個重難點又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讓學生觀察圖片,利用圖片讓學生想象螞蟻的表情。第二層讓學生在第一層的基礎(chǔ)上,想象螞蟻會怎么樣搬骨頭。這里就設(shè)計了讓個別學生上來表演,讓其他學生仔細觀察。這個環(huán)節(jié)雖然簡單,但是讓學生十分直觀地看到了小螞蟻在大骨頭面前,絞盡腦汁搬的各種動作以及搬時的臉部表情。把靜態(tài)的想象變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場景,讓學生的想象豐滿起來,學生的語言也靈動起來了。
可見,在需要的地方合理地運用情境教學,可以搭建一個很好的梯子,讓學生順梯而上,寫話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情境教學時可以點面結(jié)合,激發(fā)更多學生的寫話熱情
如果說,上一點所說的情境教學,讓幾個學生上來表演,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小情境讓其他學生觀看的話,那讓整個班級的學生融入一個情境中,創(chuàng)設(shè)一個整體的大情境,則能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同身受,從而更有說的欲望。
一、調(diào)查目的
1、導語與幼兒表達之間的關(guān)系。
2、了解其性別差異及年齡差異。
二、調(diào)查步驟
1、選取樣本。
樣本的產(chǎn)生是這樣的:每個年齡組選四名幼兒,二男二女。大中、小班的幼兒年齡懸殊1歲,同齡幼兒中的年齡相差不超過半歲,這些幼兒均為同齡中口語表達能力較強的。
2、選擇圖片,設(shè)計導語。
(1)圖片的內(nèi)容情節(jié)難易適中,不復(fù)雜,幼兒容易理解,但從未見過。
(2)導語在三個年齡組中是同樣的。
導語一:這幅圖上有什么?
導語二: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請你象講故事一樣把圖片內(nèi)容講給老師聽。
3、幼兒看圖講述。
在一個房間里,準備好錄音設(shè)備。幼兒逐一進去,看著圖片,用事先設(shè)計好的導語提問,先從大班幼兒開始,然后中班、小班。
4、錄音整理。
錄音后,我們根據(jù)錄音材料把幼兒講述的內(nèi)容如實整理出來。
5、結(jié)果分析,根據(jù)調(diào)查記錄分析結(jié)果。
6、教學建議:針對調(diào)查結(jié)果,提出以后的教學建議。
三、調(diào)查記錄
大班組:
大(1)班 :薛一凡
師問:圖上有什么?答:小鳥、小螞蟻、小朋友打槍。
師:這幅圖可以編成一個很好的故事,你看看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答:上午)什么地點?(河里)你把這四幅圖連起編成一個故事好嗎?編編看。小螞蟻在河里,小鳥看見了,銜來一片樹葉,把它放在河里,小螞蟻扒在上面上了岸。有個獵人要打小鳥,小螞蟻連忙咬獵人的腳,把獵人咬得直叫,他的槍聲只聽“呼呼呼”地響,小螞蟻還是咬,小鳥聽見了獵人的槍聲連忙飛跑了。
中(1)班 羅紅紅:
師:請你看一看,這幾張圖上有誰?幼兒回答(小鳥,小螞蟻,獵人)。把這幾張圖編成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答不上)什么地方?(小河邊)請你把這幾張圖邊起來編成一個故事。(一只螞蟻掉在河里,小鳥看見了,就扔下一片樹葉子,小螞蟻就爬上來。獵人就用槍想打死小鳥,小鳥飛走了,小螞蟻爬到獵人的腿上去咬獵人的腿。)
小班組
小(1)班 李天宇:
師:這幾張圖上有誰?(小鳥、小螞蟻、不認識),這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不知道)什么地點?(小河邊)請你象講故事一樣把圖片內(nèi)容講給老師聽。(小鳥飛走了,小人看見小鳥,小人就拿槍打小鳥。小人沒有打死小鳥。螞蟻在河里看見葉子,小鳥看見了把它銜著飛走了,小螞蟻在河里又拿起一個葉子當小船。小鳥空手飛走了,小人看見小鳥拿起槍就打,小人沒有打到小鳥,小鳥飛走了。小螞蟻又爬到小人的腿上,小螞蟻坐它的后邊。小人打一槍,什么都沒有打到。
四、結(jié)果分析:
1、導語的設(shè)計應(yīng)結(jié)合幼兒的認知水平,才能有利于幼兒的口語表達。
導語一:圖上有什么?這個導語對于中、大班的幼兒來說,把他們的思維禁固在圖片上。從記錄來看,8名幼兒基本上都能說出三個主要角色,即:小鳥、小螞蟻、打槍的人,都處于羅列事物的階段。這個導語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是比較適合的。
導語二:你能把這幾幅圖連成來講個故事給老師聽嗎?這個導語對于中、大班的幼兒來說有利于幼兒的表達,能夠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
2、從調(diào)查結(jié)果看,幼兒的年齡差異顯著,而性別差異并不顯著。
從調(diào)查記錄來看,三個年齡班幼兒的看圖講述能力有明顯的區(qū)別,大班的幼兒不僅能講述圖意,還能加上心理描寫。從性別上講,二者無顯著差異。從調(diào)查記錄中,我們看出無論是中、大班還是小班,男女幼兒的講述基本都差不多。
3、幼兒對圖片細節(jié)的觀察不夠仔細。
無論是中、大班還是小班的幼兒,12名幼兒都沒有講出河岸上有小草這個細節(ji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幼兒對細節(jié)的觀察不夠仔細。
4、對幼兒進行記敘文主要因素的教育是有可能的。
從結(jié)果看,幼兒基本上都能說出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小河邊。由于我們的圖片沒有顯著的時間標志,因此幼兒說不出,如選有顯著標志時間的圖片,幼兒是有可能掌握的。
5、在看圖的講述中,幼兒對色彩視察刺激反應(yīng)不顯著。
我們抽查的12名幼兒,沒有一個幼兒在連貫講述中講出圖片的顏色,例如:藍色的小鳥、黑色的螞蟻等。
6、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口語表達中的廢詞量逐步減少。
從記錄看,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口語表達中無用詞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
五、教學建議
1、選擇圖片,應(yīng)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
選擇適合于他們看圖講述的圖片內(nèi)容,并充分考慮圖片內(nèi)容的新穎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單頁多幅圖適合中、大班看圖講述。小班幼兒可選擇畫面較大,清晰,形象突出,背景不復(fù)雜,人物1~2個,容量相對較小的單幅圖作為教材。
2、在看圖講述中,教師應(yīng)有計劃地引導幼兒先觀察整體,再觀察局部,教會幼兒正確的觀察圖片的方法。在中、大班幼兒看單頁多幅圖時,要求尋找畫面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共同點是故事發(fā)生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不同點是情節(jié)的變化(人物的動作和表情不同),這樣可以幫助幼兒正確理解圖片,從而有利于幼兒的表達。
3、中大班幼兒在看單項多幅圖教學時,教師可啟發(fā)幼兒按照圖片的不同順序組合畫面,這樣更能豐富中、大班幼兒口語表達,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促進其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提高。我們要求幼兒把這四幅按順序1、2、3、4連起來編成故事,這樣,就束縛幼兒思維,形成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先原因,后結(jié)果,如果這幾幅圖這樣組合,1、2、4、3,就與前面講的故事不太雷同了。
今天我和媽媽到公園去玩,我們玩了很多的東西,玩累后我們到小花園去休息,在這期間我發(fā)現(xiàn)了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發(fā)現(xiàn)有個地方的螞蟻特別多,我趕忙到跟前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小螞蟻正在抬起比自己身體重很多的糧食往螞蟻洞里搬。你看它有著圓溜溜的腦袋,身子長長的,還有它那六條細細的腿正大步的向前使勁搬著糧食走著(ze)。
有些小螞蟻搬運的東西太大了,搬了幾次都搬不動,就見這時從別的地方又趕來了幾只螞蟻幫助進行搬運,終于這些螞蟻齊心協(xié)力把他們需要的糧食抬回洞里去了。
通過這次觀察螞蟻,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道理,團結(jié)就是力量!
花木一年級:12131
狡猾的小螞蟻
在我家客廳的窗戶外邊有一個螞蟻洞,我寫完作業(yè)沒事后便到窗戶邊看螞蟻,這幾天發(fā)生了一件怪事。上周四,我放學后高高興興地跑回了家,就想趕快寫完作業(yè)看電視。用了不到半個小時,我就寫完了作業(yè),閑著沒事就打開了電視機,“哎?”電視機的遙控器壞啦,沒有辦法調(diào)臺了,脆關(guān)了電視到窗邊制作我的小發(fā)明,突然發(fā)現(xiàn)螞蟻正往它們的巢穴里搬運許許多多的食物粒,我想:這些螞蟻哪里來的食物?我認真仔細的觀察,可是這些小螞蟻卻又散開了,我沒有辦法知道它們從哪里找到的食物。第二天,陽光明媚,天空像覆蓋在大地上的一塊藍寶石。同樣在窗邊,我又看到那些狡猾的螞蟻在搬運食物。這一次它們搬的食物更多了,我感覺非常奇怪,更想探個究竟。心里想:明天正好是雙休日,我要跟蹤觀察這些螞蟻,一定要找出它們的目的地。第三天,我緊盯螞蟻的去向,發(fā)現(xiàn)它們竟然往我們家廚房去了,我悄悄地跟著它們。一開始沒有行動,只是左看看右瞧瞧,好像在觀察周圍有無可疑情況,我趕緊躲在了門后。過了一會兒,它們確認沒問題了,就開始搶運地上的東西,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塊面包,于是,我馬上沖了上去,把面包拿走,接著,又把螞蟻洞堵死了。過了一會兒,我又看見幾只螞蟻從窗臺上往下跑,我氣壞了,把它們一只只抓起扔出窗外。晚上,天下起了瓢潑的大雨,我發(fā)現(xiàn)窗臺上的螞蟻洞被扒開了,螞蟻們背著食物在搬家,我靜靜地注視著它們,它們在雨中快快地、有秩序地奔跑著,突然有一只螞蟻被一滴大水珠打倒了,食物灑落了一地,另外幾只螞蟻立即前來幫忙,很快整個隊伍就很快地離開了這里。通過這幾天對螞蟻活動的觀察,我認為我們要學習螞蟻的團結(jié)互助、認真執(zhí)著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永不退縮,直至成功、勝利!
(崔家浩)
螞蟻觀察記
新概念教育學校馬場分校
徐蔚琪
剛上課,老師就笑瞇瞇地說:“今天我們先到樓下逮幾只螞蟻上來。”劉翊高興的尖叫了一聲,然后伸出了一個勝利的手勢。老師話音剛落,同學們就像猛虎下山一樣來到樓下。
我們捉螞蟻的時候,由于螞蟻的個兒太小,爬的很快,害的我們都捉不到螞蟻了。很長時間過去了,好不容易捉完了螞蟻,同學們像快樂的小鳥一樣飛快地跑上了樓。
小螞蟻真調(diào)皮,我把它放在桌子上,它一會兒往東跑,一會兒往西跑,看得我眼都酸了。小螞蟻的樣子真奇怪。它的顏色是黃褐色的,身體分三節(jié):頭、腹、胸。螞蟻的頭像小米粒一般大小,它長著長長的觸角。嘴巴尖尖的,像一對小鉗子。三對足腳又細又長,比身子還要長,你說這只螞蟻奇不奇怪?
有一只螞蟻不小心被我捏死了,那邊螞蟻的小伙伴看到后想把死去的螞蟻拖回家,另一只螞蟻就用嘴使勁的拉。有的螞蟻在焦急地四處亂跑,好像是在想回它們自己的家,下課了,我把小螞蟻送到草叢中,它們動了動觸角,好像在跟我說:“謝謝你。”
這只小螞蟻真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