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觀察法的應用

觀察法的應用

時間:2023-05-30 10:46: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觀察法的應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觀察法的應用

第1篇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有性生活史的已婚和未婚女性,自愿接受婦女子宮頸癌篩查者。

        1.2 方法

        詢問生殖健康史,目前的避孕方式,填寫婦科疾病普查表,常規進行婦科檢查,觀察陰道、穹隆、宮頸部位的病變,宮頸刮片后,行醋酸和盧戈氏碘液宮頸染色并肉眼觀察。醋酸染色試驗是將一個浸透3%-5%的醋酸溶液的大棉簽均勻敷于宮頸表面,等待1min,仔細查看靠近鱗柱交界處的轉化區上皮是否變白。醋酸染色后行盧戈氏碘液染色,宮頸表面涂盧戈氏碘液即刻觀察,重點是醋酸試驗陽性區域。醋白和碘試驗陽性者囑進一步宮頸活檢及行hpv檢查。

        1.3 陽性判斷標準 醋白陽性:銳利、清晰邊界、致密的(不透明的、灰暗的或牡蠣白)醋白上皮區域-有或沒有隆起的邊界;病變在轉化區內接近鱗柱交界;柱狀上皮內或靠近宮頸口的致密醋白上皮;接近鱗柱交界的濕疣或白斑在醋酸作用下變得更白。碘試驗陽性:在轉化區內可見致密、厚的、發亮的芥末黃或土黃色不吸碘區,接近鱗柱交界。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進行普查的婦女2800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40.2歲。有妊娠史2442例,占87.2%,有陰道分娩史的1765,占63.0%。主訴白帶多898,占32.1%。曾有接觸性出血者179例,占6.4%。 

普查出慢性宮頸炎1526例,占54.5%,其中糜爛1225例,占43.8%;肥大467例,占16.7%;納囊798例,占28.5%;息肉147例,占5.3%,合并患兩種及兩種以上病理分型的592,占21.1%。宮頸刮片可疑不典型增生111例,占4.0%;醋白試驗陽性324例,占11.6%;盧戈氏碘液試驗陽性189人,占6.8%。其后經陰道鏡下取活檢或leep刀宮頸環切術后標本病檢,查出宮頸早期鱗狀細胞癌4例,宮頸上皮內瘤變ⅰ~ⅱ級49例,ⅱ~ⅲ級26例,鏡下可見挖空細胞及鱗狀細胞樣增生27例。

        3 討論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近年有發病年輕化和各階段發病年齡向前推移趨勢。我國每年新發宮頸癌病例13.15萬,約占全球發病數量的1/3[1]。50年代以來,由于子宮頸細胞學的廣泛應用,全球子宮頸癌的發病率下降,但發展中國家的患病率仍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主要是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缺乏能夠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篩查系統或現有的篩查系統起不到應用的作用。近年我國推廣宮頸疾病的三階梯診斷程序和tbs診斷標準,大大提高門診人群宮頸疾病陽性檢出率,但在基層婦科疾病普查時,大批被動員來的婦女,因為沒有自覺癥狀,思想上不夠重視,主要也是宮頸疾病檢查結果不能立刻得到,使得很多病人沒能及時咨詢醫生,完成下一階段的檢查,隨后在忙忙碌碌中丟失了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因此在基層,即刻的結果回饋顯得很重要。醋白和碘試驗肉眼觀察法在宮頸疾病篩查中可以立即得到結果,醫生經過培訓,可以提高宮頸的癌前病變以及外陰、陰道、宮頸的濕疣病變的準確性。

        醋白反應是指宮頸上皮在3%-5%的醋酸溶液作用后變白色,這種反應是由于細胞內蛋白凝固后變得不透明造成的。異常的宮頸上皮,尤其是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及受人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細胞增生活躍,含有更多的蛋白,應用醋酸后比周圍正常組織顯得更加不透明。碘試驗是利用糖原遇碘變棕褐色的原理,正常的鱗狀上皮細胞含有豐富的糖原,涂碘后呈棕褐色,異常區域(cin或炎癥)不含糖原,不會染為棕褐色。此次在2800例的婦科查體中,醋白和碘試驗陽性人群幾乎涵蓋了所有經病檢證實的宮頸上皮內瘤變及癌變病人,醋白和碘試驗結合宮頸刮片使得一些重點人群凸顯。有資料顯示醋白的敏感性為82.6%,碘試驗為87.2%,醋白的特異性為86.5%,碘試驗為84.7%,醋白和碘試驗的準確性與巴氏涂片可比,在基層醫院醋白和碘試驗肉眼觀察有望成為一種取代巴氏涂片的篩查方法[2]。肉眼觀察法優點是可以立即得到結果,在大批量婦科疾病普查時能及時轉診病人,局限性是有一定的假陽性率,這樣可能增加病人的醫療費用。

        液基薄層細胞學技術由于制片方法的改進,提高了宮頸癌細胞學篩查質量,但價格貴,婦科疾病普查中廣泛推廣應用有困難,目前多數情況下,仍然以行宮頸刮片為主,因此宮頸病變的篩查僅靠此確實顯得防治力量薄弱,聯合應用醋白和碘試驗肉眼觀察法可以有效提高篩查質量,不失為基層婦科疾病普查中值得推廣的做法。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光伏電池;最大功率點跟蹤;PSIM;Boost升壓電路;PID控制

1.引言

近年來,太陽能以其清潔、無污染,并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等優點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光伏發電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全球能源專家一致認定:太陽能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由于光伏電池輸出特性具有明顯的非線性,僅在某一電壓下才能輸出最大功率。為了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采用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算法控制光伏發電變換器,使系統始終運行在光伏電池最大功率點(MPP)。本文在PSIM仿真環境下搭建Boost升壓電路,并對比了傳統的擾動觀察法,驗證了這種數字PID控制擾動觀察法具有良好的跟蹤效果。

2.光伏矩陣數學模型與最大功率點跟蹤

2.1 光伏矩陣數學模型

光伏電池的特性與太陽輻射強度和光伏電池溫度有極大的關系,即。采用單結晶硅為材料的光伏電池電路原理如圖1所示。

為考慮載流子產生與復合以及沿電池邊緣的表面漏電流而設計的等效并聯電阻,為擴散頂區的表面電阻、電池體電阻及上下電極之間的電阻等復合后得到的等效串聯電阻,由圖1可以得出:

(1)

式中,是光伏模塊輸出電流;是光生電流;是暗電流,指的是光伏電池在無光照時,由外電壓作用下P-N結內流過的單向電流;是光伏模塊漏電流。

根據電子學理論,由材料物理特性決定的理想二極管太陽能電池的特性為:

(2)

其中,為光伏電池內部等效二極管的P-N結反向飽和電流;為電池的開路電壓;為電子電荷,;為波爾茲曼常量,;為絕對溫度;為P-N結的曲線常數。

2.2 最大功率點跟蹤

光伏電池的的輸出功率隨著太陽輻射強度和環境溫度的變化具有強烈的非線性,當輸出電壓為某一特定值()時,輸出功率達到最大值,為了提高光伏電池的效率,應實時保證光伏電池工作在最大功率點,這一過程稱之為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如圖2所示。

目前,常用的MPPT方法主要有定電壓跟蹤法、擾動觀察法、電導增量法、模糊控制法、人工神經網絡法等。其中定電壓跟蹤法啟動特性好,但是忽略了溫度的影響;擾動觀察法控制算法簡單,但是擾動步長難以確定,跟蹤速度比較慢;電導增量法控制算法復雜,擾動步長難以確定,跟蹤速度較慢。

3.數字PID控制的變步長擾動觀察法

3.1 擾動觀察法

光伏電池的P-U曲線如圖3所示,光伏電池MPPT跟蹤的目的就是使光伏電池在外界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始終工作在最大功率點處。傳統的定步長擾動觀察法是通過不斷擾動光伏電池的工作點(輸出電壓U),比較前后兩次功率之差()來確定占空比擾動方向:

此時在MPP左側,占空比應增大,即;

此時在MPP右側,占空比應減小,即;

此時在MPP左側,占空比應增大,即;

此時在MPP右側,占空比應減小,即。

當選用較大步長時,跟蹤速度比較快,但在MPP點處震蕩較大;選用較小步長,在MPP處跟蹤震蕩較小,但是會減緩跟蹤速度,擾動觀察法程序流程見圖4。

3.2 數字PID控制器設計

數字PID控制器的算法為:

式中為積分系數,;為微分系數,;為采樣周期;為數字PID控制器的輸入;為第個采樣時刻的偏差值,為第個采樣時刻數字PID控制器的輸出;

數字PID控制算法的增量式為:

本文采用防止PID算法積分飽和,程序的控制流程圖如圖5。

4.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系統的設計與仿真

PSIM是專門為電力電子與電機控制系統設計的仿真軟件包。由于PSIM仿真速度快,用戶界面友好,已成為電力電子、模擬和數字控制等領域研究的強大仿真平臺。

本文介紹的光伏電池MPPT仿真采用PSIM9.1,它提供了兩種光伏電池模型:Solar Module(physical model),如圖6和Solar Module(functional model),如圖7。其中Solar Module(physical model)考慮光照強度S環境溫度T變化,本文選用Solar Module(physical model)。光伏電池還提供了給定條件下理論輸出最大功率(theoretical Pomax)。

5.Boost升壓電路的仿真模型

在PSIM仿真環境下,搭建基于Boost升壓電路的光伏電池MPPT仿真模型(如圖8所示)。通過外置DLL功能塊(動態鏈接庫),允許用戶用C語言或C++或Fortran語言編程,用Microsoft C或C++,Borland C++或Digital Visual Fortran來匯編,并用PSIM連接起來。

光伏電池的參數設置為:開路電壓,短路電流,最大功率點電壓,最大功率點電流,最大功率60w。

6.仿真結果及分析

仿真結果如圖9圖10所示:S為光照強度的變化,T為環境溫度的變化,Pmax為理論輸出的光伏電池最大功率,Po為實際光伏電池的功率。

我們在0.05s的時候分別改變光照強度(-)和環境溫度(-),兩種方法均能跟蹤光伏電池的最大功率點。定步長的擾動觀察法在穩態時,波動較大,光伏電池轉換效率較低;而PID控制的擾動觀察法在穩態的條件下,波動很小,從而獲得更高的轉化效率。

7.結論

本文直接使用PSIM仿真軟件自帶的光伏電池模型,并可以根據實際光伏電池的datasheet設置光伏模塊的參數,在此基礎上搭建了Boost升壓電路,采用PID控制的擾動觀察法進行光伏電池的最大功率點跟蹤,并與傳統的定步長擾動觀察法進行比較。實驗結果表明,PID控制的擾動觀察法能夠準確快速的跟蹤光伏電池的最大功率點,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控制精度,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曹承棟.淺談國內外太陽能發電技術發展狀況及展望[J].通信電源技術,2011,28(1):35-37.

[2]馮垛生.太陽能發電原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95-142.

[3]趙爭鳴,劉建政,孫曉瑛.太陽能光伏發電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4-26.

[4]奚軼芳.光伏發電DC/DC變流器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5]郭潤睿.光伏發電系統直流變換器的研究[M].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00.

第3篇

一、參與觀察法的起源

1890年德國保羅?果赫(Paul Gohre)以學徒身份在議價工廠中工作,并且在那兒生活了三個月,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要做非常詳細的筆記,憑借這種方式來研究工廠的生活。他的著作深深地影響了大學校園內的學者,包括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1]

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類學家布朗尼斯諾?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ski)把密集田野工作當成一個新方法介紹,并主張“在直接觀察與當地人的陳述以及觀察者推論”之間做出區別。他認為社會研究應該直接與當地人互動并且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學習當地人的風俗習慣、信仰和社會交往過程。[2]

20世紀中期,美國的威廉?富特?懷特對紐約的意大利社區進行了長達三年半的深入研究,將其稱為“參與觀察法”。

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末,芝加哥學派把參與觀察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技術,擴大應用人類學模型來探究研究者自己社會內的團體與情境,于是便出現了三個原則:(1)研究自然狀況或情境下的人群;(2)通過直接與人互動的方式來研究他們;(3)獲得對社會世界的了解,并且對成員的觀點提出理論陳述。[3]

二、參與觀察法的特點

(一)優點

參與觀察使得研究者在“沒有先入之見”的情況下開展觀察互動,很少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強加于自身試圖理解的那個社會世界,是為了獲得有關社會的真實生活的最好方法。

區別于一般觀察,參與觀察法給研究者提供了一個連續的動畫,讓研究者得以清晰了解研究群體在某個時期的發展、變化和消亡的過程。例如,懷特對于科納維爾的街角青年、意大利人社交和體育俱樂部、科納維爾的非法團伙、科納維爾的政界要人等等進行了長期持久的觀察,使懷特得以關注各類團體和組織的發展的動態過程,以及其內部人際關系的發展、變化狀況。

(二)缺點

參與觀察法的缺點是指其得到的資料往往缺乏信度。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它的觀察是無系統的,資料難以用數量去衡量,研究結果也是無法重復的。同時,參與觀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觀察者的敏感性、領悟能力和解釋技巧。當研究者在參與觀察中參與得越深,體驗得越深,其主觀情感、看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方式等方面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這個時候就很難保持比較客觀的標準。懷特在書中曾這樣描述:“開始時我是一名非參與性的觀察者,但是,當漸漸為這個群體所接納時,我發現自己幾乎成了一名非參與觀察者。”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危險:觀察者因陷得太深而失去其觀察的超然性和敏銳性,并變得過于想當然。

假若研究者不主動參與研究群體的活動,不積極與對方閑聊,則自身永遠被看作外來者,永遠不可能知曉他人的秘密。然而,若研究者表現得太積極,個人行為有可能影響研究群體的發展軌跡,影響研究群體的真實面目,從而無法說明自身使用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因此,參與觀察法的研究者的角色問題顯然比一般觀察要復雜得多。

三、參與觀察者的角色

在實際的社會研究中,當研究者采用參與觀察法收集資料時,對于研究者在參與觀察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選擇,要根據研究的目的、方法、技術、人力和物力等因素來進行衡量。

林德曼(Lindemann)將觀察者分為兩類:一類是客觀的觀察者,指觀察者透過訪談,從外部研究文化;另一類是參與觀察者,指觀察者透過實地觀察,從內部研究文化。[4]

喬根森(Jorgensen)則主張,凡具有下列特質者都可稱為參與觀察,例如,內部者的觀點、開放式求知的過程、一種深度個案研究方法、研究者直接參與研究對象的生活,以及將直接觀察作為收集資料的方法。參與觀察的最終目的是“從扎根在人類每天的生活事實中發掘實踐的和理論的真理”。[5]

四、參與觀察的步驟

(一)決定研究場域

根據研究主題,決定采用參與觀察法進行收集資料后,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選擇研究場域。以懷特的《街角社會》為例,當他決定研究貧民窟的主題時,他立即從波士頓這個研究場域的大背景出發,根據他個人對貧民窟的印象,例如“斷壁殘垣”、“破爛的建筑”、“擁擠不堪”的概念,選擇波士頓的北端地區為實地觀察的研究場域。

(二)進入研究場域

對于研究者來說,應該注意以下兩點:(1)不論自己研究的議題有多棒,自身多有能力,都必須得到場域負責人的同意才能開始研究。所以,應該事先演練如何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2)利用好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比如懷特在進入波士頓北區大街時,經歷了好幾次失敗,后來他得到一位社會工作者的幫助,這個社會工作者安排他與當地青年幫伙的一個頭目多克會面,經過坦率的交談,多克同意給懷特做“擔保人”――即允許懷特作為“多克的朋友”去參與和觀察各種活動。

(三)建立良好關系

觀察者需要明確自身擔任哪種角色,然后根據角色的要求建立與被觀察者的關系。觀察者應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學習他們的語言,參與他們的活動,與之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胡幼慧認為建立關系應該注意五個訣竅[6]:(1)謹慎的;(2)誠實的;(3)不作預設;(4)當一個反思的聽眾;(5)愿意表露自己。

(四)實地觀察工作概要

包括誰(who)、什么(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什么(why)以及如何(how)六大要素。參與觀察者應有意識地、詳細記錄發生的事情,以便于從事件中去了解團體意識是如何建構的?

(五)實地筆記和深度訪談的記錄過程

如何撰寫實地筆記,包括筆記內容、筆記形式及筆記撰寫時間,是參與觀察法的一個重要過程,因為實地筆記就是資料,記錄筆記就是資料收集的過程。實地筆記和訪談記錄的內容主要包括:空間、行動者、活動、主題、行為、事件、時間、目標、感受等。實地筆記的形式有四種:心靈筆記、摘要筆記、時間表或實地筆記和實況筆記。

第4篇

關鍵詞:觀察;比較

一、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應教給學生一些觀察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通過觀察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比較觀察法。由于事物與事物之間,現象與現象之間總是既有聯系又有差別,因此總有可比之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將物理現象分析比較,要善于在相同事物和現象中通過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在不同事物和現象中通過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如,觀察“音調與頻率關系”實驗現象中,兩次用輕重相同的力撥伸出桌面長度明顯不等的同一根鋼尺時,比較兩次實驗的不同之處及實驗現象的不同之處,再通過實驗現象的不同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2、順序觀察法。順序觀察法;即先觀察什么,后觀察什么,要按順序觀察,一般的觀察順序為,從上到下,從外到內,從前到后、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等,應按照一定排列順序進行觀察。如,測定小燈泡額定功率實驗觀察順序為:第一步先觀察小燈泡的額定電壓,再確定電源電壓。電源電壓應略高于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第二步觀察電流表,電壓表的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第三步觀察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電流和最大阻值;第四步按要求連接電路前電鍵是否斷開,滑動變阻器是否滑在阻值最大位置;第五步電壓表是否并聯小燈泡兩端,量程是否選得合適;第六步電流表是否串聯在電路中,量程是否選得合適;第七步實驗開始時,閉合電鍵,調節滑動變阻器,重點觀察電壓表示數,電流表示數的大小。這樣有順序的觀察可以避免學生在實驗時抓不到重點,手忙腳亂。

3、分步觀察法。對于一些復雜的物理現象。應按照所制定的觀察計劃。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實驗步驟一步一步地仔細觀察。如,研究阿基米德定律實驗中,可按以下步驟進行:(1)在彈簧下面掛上金屬筒,筒下面吊上金屬塊,指出彈簧伸長后指針的位置;(2)將金屬塊部分浸入水中,再逐步增加浸入體積,觀察彈簧長度的變化和溢出水的多少;(3)將金屬塊全部侵入溢水杯中的水流人小杯中;(4)將小杯里的水慢慢倒入小金屬筒里,觀察指針所指的位置。這樣學生在做實驗時會有條不紊,沉著冷靜。

4、重點觀察法。如,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時,強調:(1)水開始加熱時杯底和杯壁上的情況。(2)水沸騰前小氣泡脫離杯底和杯壁形成新氣泡。氣泡如何變化。(3)水沸騰時隨著溫度升高,氣泡如何變化。

依據觀察的目的區別哪些是該觀察的,根據觀察提綱確定觀察的重點項目;在觀察裝置時,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的目的確定優先觀察核心部分;在觀察實驗操作時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對關鍵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觀察的操作進行重點觀察。

二、應充分認識“比較”在學習及應用物理知識時的地位及作用

在觀察的基礎上必需進行比較;有比較才會有所認識和理解,才會有歸納、總結,才會有鑒別、揚棄,才會有發現、創新。

1、在觀察中進行比較。杰出的物理學家伽利略畢生從事科學研究。他的信條是科學研究“從觀察開始”。他從觀察相同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位置在粗糙同一的物體表面滑行距離的遠近,分析出不受阻力時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為后來的牛頓第一定律墊定了基礎;富蘭克林對“天電”的探索從觀察閃電和萊頓瓶的火花放電現象開始,比較兩者放電發光的特點,在金屬或者其他介質中傳導的特點、產生的聲響、對動物的影響、引起物體發熱燃燒的效應等方面找出它們的相似之處,從而得出“天電”與“地電”是一致的猜想。

2、在實驗中進行比較。實驗可以使人們認識自然現象,研究自然規律,揭示自然奧秘、驗證科學結論,可以重現生產、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幫助研究者將其掌握的規律上升為理論,再來指導更高層次的生產和生活。伽俐略強調“從觀察開始”經過分析得到的假設,必須“再通過實驗來驗證”。牛頓更是堅持科學研究“離不開實驗”。在實驗中觀察現象的同時強調比較,應用比較,學會比較是加強鞏固實驗效果的一條捷徑,也是深化概念,掌握規律,開拓思維,培養能力的“綠色通道”。

第5篇

關鍵詞:物理;學生;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1-0062-01

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一種心理品質,是在成長中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呢?

一、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材是先提出物理現象或規律,設計好實驗步驟,再讓學生用實驗去驗證前人證實了的物理規律并記牢規律

而加以應用。這樣的后果是學生背概念記公式、死記典型題目,不利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教材充分考慮了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沒有拘泥于科學知識的邏輯線索,關注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充分體現了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完善學習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符合學生學習的一般特征。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教法和觀念必須轉變過來,做到讓學生有目的去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學習物理知識和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初中學生觀察能力還比較薄弱,在實驗時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會被許多儀器所吸引,盲目亂看,不知道需要觀察什么。此時,教師的演示或引導就起到示范的作用,要由學生自己注意觀察去領會。再經過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在思想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基礎上,再經過有目的的探

究、觀察就很容易形成物理概念,這樣掌握得也就比較牢固。

二、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系統的觀察方法,主要有這幾方面:(一)對物理現象與物體外部形態關系的觀察;(二)對物理現象與物體內部結構關系的觀察;(三)對物理現象與物體動態關系的觀察,觀察事物的特征和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在物理教學中,有兩種常用的觀察法應使學生掌握。一是系統觀察法。它包括順序觀察法、分步觀察法和角度觀察法。如對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實驗的觀察就是這樣。第一步,先定性觀察電阻變化或電壓變化都能引起的電流變化;第二步,固定電阻,定量觀察電壓變化對電流的影響;第三步,固定電壓,定量觀察電阻變化對電流的影響。二是對比觀察法。包括異部對比、異物對比、前后對比及分類對比等。這是判斷哪一種因素對現象或過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為判明引起電磁感應現象的因素是否為原磁場的變化,就要用磁場雖強但無變化的情形與原磁場雖弱但有變化的情形對比,從而判明哪一種因素在電磁感應現象中起決定作用。

三、在運用儀器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物理儀器使用方法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教師演示使用過了的儀器,部分學生在實驗時還是不會使用。究其原因,除了儀器使用的難易程度外,與這些學生不重視觀察,不善于觀察和不認真觀察有關系,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采用了邊學習邊觀察的方法進行教學。例如,練習使用溫度計這一節課,在實驗室進行教學活動。第一步,課前布置家庭預習作業:每個同學回家后,觀察一下自己家里的體溫計;要求每一位學生測一下自己的體溫,測定晚上睡前和清晨剛醒時的體溫有沒有區別,并作記錄,回校后作交流。并帶一個體溫計來學校。第二步,課堂上海兩個同學共用一個常用溫度計,讓學生邊仔細觀察溫度計邊學習溫度計的說明書,并注意其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教師將實物進行投影,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讀數,然后由學生自己對桌上準備的三杯水(冰水、自來水和熱水)進行用手摸估測溫度和用溫度計實際測量溫度,并把相應的數據記錄下來進行比較。第三步,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把部分學生記錄結果投影出來,并列舉個別學生在實際測量時的錯誤做法及錯誤記錄,由學生加以改正,從而能使學生自己總結出正確的使用方法,并通過實際的測量,讓學生體會到溫度計熱脹冷縮的原理。第四步,提出兩個問題:(一)某同學在測體溫前,用開水將體溫計澆了一下來消毒,問這個方法是否妥當?這樣的結果將是什么?(二)比較體溫計與實驗室中常用溫度計在構造和使用上有什么區別。學生在討論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情緒高漲,可以溫是人人參與,效果自然也是非常的好。

四、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第6篇

1 讓學生意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觀察是思維的知覺、智力活動的門戶和源泉,是發展智力的重要因素.只有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對學習的物理現象進行全面、仔細地觀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門捷列夫說過:“科學的原理起源于實驗的世界和觀察的領域,觀察是第一步的,沒有觀察就不會有接踵而來的前進.”

牛頓從觀察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觀察到單擺的等時性而發明了“擺鐘”,奧斯特觀察到通電導線能改變小磁針的指向,從而找到了電和磁之間的關系,揭示了電能生磁.所以觀察是一切發明、發現、創造、創新的條件.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首先應重視和加強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意識到觀察的重要性從而養成主動觀察的良好習慣.

2 激發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物理實驗及其現象具有真實、形象、生動的特點,極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的積極引導、演示過程中規范的操作、生動的描述、激情的講解也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適度把握、把興趣與觀察的目的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興趣,使觀察成為學生入門的向導.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內容引導,鼓勵學生多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生活中的點滴有趣的現象,并嘗試用物理知識解釋它們,如學習了光的反射之后,讓學生嘗試解釋家中電視機遙控器對電視機的控制.既可以使學生從觀察、思考中學習物理知識、學會觀察方法,又可以使學生從觀察中得到美的享受,激發他們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興趣、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3 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目的

中學物理實驗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而且比較持久的思維知覺,一般需要重點地觀察實驗的基本儀器,實驗的設備和裝置,在實驗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數據、圖象、圖表,以及教師的規范化操作等.

在實驗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明確為什么觀察和觀察什么,怎樣觀察能使學生掌握觀察的具體內容,學會捕捉觀察的對象.如研究液體內部的壓強時,觀察的目標為:①將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水中,在同一深度改變橡皮膜方位,觀察壓強計左右液面高度差的變化;②改變金屬盒在水中的深度,觀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變化;③在同一深度,不同液體中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的變化.確定了觀察的目標,有助于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在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時,觀察的目標為:①電磁鐵吸引大頭針多少的變化,若吸引大頭針增多,則表明磁性增強,反之磁性減弱;②在線圈匝數不變、鐵芯不變時,改變電流的大小,觀察吸引大頭針的數量變化;③在電流與鐵芯不變時,改變線圈匝數,觀察吸引大頭針的數量變化;④在電流與線圈匝數不變時,有無鐵芯時,觀察吸引大頭針的數量變化.從而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總結出結論.在探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實驗中,觀察的目標是電流計的指針是否偏轉、偏轉的方向、偏轉的角度,再根據導體的運動情況和磁場方向歸納總結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從而得出磁生電的規律.

4 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

4.1 對比觀察法

4.1.1 在相同事物和現象中找出它們的不同點

如在引入電阻時,利用電流表示數的變化或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得出不同導體阻礙電流的作用大小不同;對比電流表與電壓表的讀數方法;實驗用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的對比使用;在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通過觀察溫度計示數變化或玻璃管內液面變化得到電流產生熱量的多少等;在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時,應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比較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以及溫度與電阻的關系,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或電流表示數的大小得出相應的結論.

4.1.2 在不同事物或現象中找出它們的相同點

如觀察電流表和電壓表;天平的標尺、量筒的刻度、溫度計的刻度即刻度尺的應用;發電機和電動機即電生磁與磁生電;汽油機和柴油機;管樂器與弦樂器的發聲;帶電體和磁體的性質(電現象和磁現象)等.

4.1.3 對同一現象發生前后進行比較

如觀察水在沸騰前、后水中產生氣泡的變化、聲音的變化;相同型號的新舊燈泡亮度對比;燈絲升溫前后的亮度對比、電阻對比;晶體與非晶體吸熱熔化的溫度對比、狀態對比;物體形狀變化、物體狀態變化前后的質量對比;新舊干電池分別對同一電路供電對比;燈泡的燈絲斷了重新搭接起來,與原來的亮度相比等.使用對比觀察法,有利于掌握現象的特征以及它與其它類似現象的區別.

4.2 歸納觀察法

在總結現象的一般規律和實質時,研究一些涉及變化因素較多的問題,通常采用歸納觀察法.即通過對個別現象進行觀察,得到一些個別結論,再分析、歸納,從而得到一般的規律.如研究牛頓第一定律的斜面小車實驗中,讓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自由向下運動時,到達斜面底端具有相同的速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時通過的路程不同,進一步歸納推理出小車不受力的運動情況,再通過伽利略和笛卡爾的結論歸納、推理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要改變不同動力和阻力的大小和方向,多次實驗使杠桿平衡,并記錄歸納總結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在探究并聯電路的電流規律時,要多次換用不同功率的燈泡重復實驗,歸納總結得出并聯電路電流規律.歸納觀察法在實驗教學、生活實踐、獨立探究或分組探究中使用最多.

可見,使用歸納觀察法,有利于掌握現象的實質以及規律的理解和應用.

4.3 步驟觀察法

一些較為復雜的物理現象,要遵循實驗步驟,一步步地觀察,即邊實驗、邊觀察.如觀察水的沸騰實驗,研究阿基米德原理實驗,要按步驟進行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和記錄.首先用彈簧秤測出小石塊的重量G物和小桶的重量G桶并記錄;其次往溢水杯中加滿水至溢口,將空桶置于溢口下接從溢水杯中排出的水.之后將小石塊掛于彈簧秤下浸沒在溢水杯中,直到杯中的水不溢出為止,讀出彈簧秤的示數F并記錄;再次用彈簧秤測出小桶中水的重量G排,利用稱量法測出浮力的大小F浮=G排-F;最后比較F浮與G排的大小,總結出結論.

4.4 重點觀察法

抓住事物的核心部分或現象進行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找重點,抓關鍵.如進行托里拆利實驗時,觀察托里拆利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玻璃管是否豎直、玻璃管的長度、粗細、管口浸入水銀槽中的深度、水銀槽中水銀量的多少等是否有關時,最后得出結論.在進行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觀察浸入液體的體積(V排)、浸沒的深度,比較物體的密度、物體的形狀等因素,最后得到結論.

4.5 點面結合的觀察法

如在探究焦耳定律的實驗中,重點是觀察兩根玻璃管內煤油液面的高度,通過它來認識電流產生的熱量,并找出煤油液面高度差變化的原因,得到電熱與電阻、電流及通電時間的關系.在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實驗中,重點是觀察電流表示數隨電壓表示數變化的情況,從電流表與電壓表的示數變化關系找到電阻不變時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對于小燈泡電流與電壓的變化關系,還能找到燈絲電阻與溫度的關系.這樣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挖掘現象的本質,分析并總結得出相應的物理規律.

第7篇

【關鍵字】心理學史;內省法

【中圖分類號】B8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231(2011)11-1979-02

1 內省法的根據

內省法,又稱自我觀察法,是對自己心理活動進行觀察的方法。內省法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方法是又根據的。第一,內省法是心理學現象的主觀內在性決定的,即意識的可對象化,能夠成為人意識的客體。第二,內省法在許多心理學派和心理學分支的有關實驗研究中不同程度的使用著,而且內省法一直在不斷的改進和發展。第三,內省法是一種獨立的方法,它可客服客觀觀察的實驗法的局限,彌補實驗法的不足。綜上三方面,內省法作為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是可以確定的,盡管人們對內省法提出了眾多的批評和指責,但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波林所指出的那樣:“內省還是跟著我們,只是用了不同的別名而已。”(Boning,1953)[2]。

2 內省法的種類

第一,經驗內省,即以個人日常經驗或體驗來陳述心理學問題的方法。如柏來圖、奧古斯丁、笛卡爾對心靈的思考、早期聯想主義心理學家(經驗主義者)陳述意見的方法以及對心理現象(觀念)的解釋等。

第二,實驗內省,即借助于實驗進行內省的心理學方法。實驗內省由馮特所提倡,之后又有構造心理學派的古典實驗內省法,符恣堡學派的系統實驗內省法等等[3]。

第三,科學內省,即現代心理學應用方面,用一套經過標準化了得實驗程序要求被試做出的內省反應,比如人格測驗、態度量表等。

3 西方心理學史上內省法的應用

3.1 柏拉圖用內省法去探索獨立于事物現象的本質或真理。

對柏來圖來說,本質與形式有關,它獨立于自然界而存在,只有通過忽略感覺經驗,把思維轉向內部(即通過內省)才能獲得。柏來圖以回憶說闡述靈魂的形成過程。這是歐洲心理學實驗史上關于天賦觀念和內省法最原始的表達方式[4]。

3.2 奧古斯丁的《論靈魂》。

奧古斯丁認為心理是主觀自生的內部經驗,無法為他人直接認識,靈魂只有通過內省才能接近,并以自我報告的形式陳述出來為人所了解。因此心靈就是通過自己認識自己的。在歐洲歷史上人們把奧古斯丁看作是心理學上第一個內省主義者[5]。

3.3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不承認感覺經驗的真實性,只承認理性思維的真實性。笛卡爾正是用內省開思考真理的,或者說正是用內省來思考和探究人的心理現象的。

3.4 經驗主義者用內省研究觀念和聯想。

經驗主義者就是強調經驗在知識獲得過程中得重要性的一種哲學[6]。這三種觀念的形成,都是以人的聯想為鏈條和中介。也就是說,這些觀念都是由一同出現的有關觀念聯結或者集合成一個東西的結果。

3.5 馮特―實驗內省法

“實驗內省”德文詞是Experimentelle Selbstteobachtung。就馮特本人來講,他得實驗內省指的是利用實驗技術,如反應的測量、詞語的聯想以及對刺激的辨別反應等對心理過程所用的科學研究。

3.6 構造主義的內省法

鐵欽納采用的內省法在運用上區別與馮特的實驗內省。首先,在應用范圍上,鐵欽納把實驗內省應用于復雜的、高級的心理現象,如記憶、思維等上,打破了馮特的限制。其次,鐵欽納實驗程序要求更加嚴格。鐵欽納對實驗內省方法的使用比馮特更加復雜,被試必須尋找到他們經驗中的元素成分,他們的工作是描述產生復雜認知經驗的、基本的、最初的元素經驗[7]。

3.7 式塔學派的直接觀察法―不破壞自然經驗的內省法

格式塔心理學家即以直接經驗為研究的對象,而直接經驗是自然而然觀察到的完整的現象,因此他們主張采取自然的觀察法,而主張觀察是離不開直接經驗的,因此他們并不否認內省法,只是反對人為的分析的內省法。比如對繆勒-萊耶錯覺(箭形錯覺)的分析上, ab兩線由于附加了兩種不同方向的箭頭,各自組成了一個格式塔,他們之間又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把他們看成是一長一短,才是真實的自然經驗[8]。因此他們極力的反對傳統的內省法。

3.8 行為主義的言語報告法

盡管古典主義心理學家摒棄主觀意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反對使用內省法,但還是采用了內省法,只不過是換了名字―言語報告法而已。以致有人說:“他(華生)把內省法從前門趕出去,又以語言報告法把它從后門迎進來”[9]。

3.9 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技術是弗洛伊德由催眠術的啟發所創造的,相對于實驗內省和言語報告法更加自由、靈活,它所反映的內容完全是患者的主觀思想,導致一些人批評他得研究結論主觀臆斷不準確。

3.10 羅杰斯(人本主義)的以人為中心療法與認知心理學的自我觀察法

由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和認知心理學派對心理現象的研究都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內省法只體現在其中的某一種上。首先,羅杰斯倡導現象學方法,把它作為對意識經驗的一種直觀描述法。其次認知心理學家采用自我觀察法,即在解決問題時讓被試者口頭思考,把他們在進行各種運作活動時的想法。

3.11 科學心理學的心理測驗法

比如智力測驗、成就測驗、人格測驗、態度測驗等等。這些測驗所用材料都是經過預先標準化的,被試根據指導語按自己主觀思考來完成。完成心理測驗的過程也就是被試進行內省的過程,較之以前的內省法更加科學有效。

4 小結

第8篇

關鍵詞:關系;表現;物理教學;作用

物理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還更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物理的過程。

一、學法指導與物理學習

物理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六大類:物理知識、物理觀念、物理學方法、物理知識結構、物理應用和物理技能。

進行學法指導必須依據物理學習的過程來進行。在物理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中給予學生不同的方法指導,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胸有成竹、得心應手地進行學習,收到很好的效果,從而進一步促進教學的發展。

物理學習的過程從根本上講是一種認識過程,是學生個體與物理環境相互作用中認識物理世界的過程,亦即學生物理認知結構的變化。

充分理解物理學習認知的模式圖對于我們進行學法指導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包括了物理學習的認知準備,物理學習認識中的第一次飛躍、第二次飛躍。

二、學法指導在物理教學、學習中的表現

物理學方法是指物理學的具體科學方法。主要有觀察方法、實驗方法、理想化方法、類比方法、假說方法、數學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緊緊依據物理學方法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也就是說,物理學法指導在物理教學中也相應地分為:觀察法指導、實驗方法指導、理想化方法指導、類比方法指導、假說方法指導和數學方法指導。

觀察方法指導。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指導學生了解觀察法的一般程序是:(1)確定觀察的目的任務。(2)制訂觀察的方案。要引導學生在判斷觀察方案時,方案應盡量選擇典型對象,并對觀察對象存在的條件、發生的現象、過程、時間的順序和空間的分布等,力求作出全面系統的反映,引導其選擇適應觀察儀器等。(3)進行實際觀察。指導學生觀察現象的發生過程及結果等。(4)翔實的記錄。指導學生學會借助列表、繪圖、攝影、自動記錄儀表等把觀察結果詳細記錄,并要注意記錄觀察中出現的“意外現象”。(5)進行初步描述。(6)進行初步解釋。此項記錄要結合詳盡的思考來進行。(7)進行觀察結果的核實。可以通過隨機取樣、反復核對和取平均值等有關方法進行詳細具體的核實,盡量使觀察結果接近真實結果,很多物理的感性認識都是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得來的。

還有其他諸多的方法,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三、學法指導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物理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的活動。當前,物理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教師教法探討而輕學生學法指導的現象,這對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實現素質教育是極為不利的。實踐證明:學生學習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因此,我們在物理教學中,不僅應重視教師教法的探討,更應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也就是說,學法指導在物理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觀察法指導的作用。教師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觀察法的指導,能讓學生接受物理環境的刺激,通過眼睛等感覺器官把環境刺激轉變為神經信息。就物理學習的主線而言,是把與典型物理情境有關的信息傳入大腦,為思維加工提供素材,使學生感知物理現象,獲得對物理現象的第一手認識資料。由于觀察這種感知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和有思維參與的,所以,通過觀察能夠比較深入地了解物理現象,明確對象的特點及其變化等。同時定量的觀察還能取得數據,為進一步的思維加工提供資料,觀察還能挖掘問題,為進一步的研究指出方向。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觀察法進行物理學習,通過指導學生在觀察中明確觀察的目標,從自然現象或實驗現象中抓住最重要方面的東西,排除無關或次要方面的東西,就會讓學生深入了解教學重點、學習要點,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

總而言之,學法指導在物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學法指導的目的并不是要教給學生很多的特殊的學習方法,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學會利用一般的學習方法去解決學科特殊的學習問題。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倡的,并且教法中要滲透學法。通過優化教學程序,讓學生領悟到學法,從而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時,要指導學生根據學習的任務、要求、個人特點、問題情境等相應地選擇合適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物理規律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體會科學方法。同時也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實現素質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梁樹森,閻金鐸.物理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03-01.

[2]孫國友.學法指導動力系統芻議.中國教育學刊,1997(01).

[3]閻金鐸,田世昆.中學物理教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第9篇

【關鍵詞】物理實驗 物理教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對物理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和對物理量的測量,使學生掌握物理實驗的基本知識、方法和技能,可以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一、我國物理實驗教學現狀令人擔憂

通過對我國現行教材(93年人教版)和發達國家物理教材對比不難看出,我國在“實驗教學”方面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有數據表明,西德初級中學通用物理教材中實驗次數(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為344個,是我國(138個)的2.5倍;尤其是學生實驗,西德(296個)是我國(19個)的16倍;此外,為了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物理教師更是普遍重理論輕實驗。這樣勢必對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習慣,以及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素質方面帶來負面效應。

二、物理實驗方法教育的內涵對教學意義重大

中學階段所涉及的科學方法教育主要有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假說的方法,理想化方法、數學邏輯方法、純系統方法等。

觀察是認識事物、獲得知識的源泉。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可以了解現象的特性及其發生發展的條件,認識事物的屬性和特點進而發現現象間的聯系。對學生而言,主要的是進行實驗觀察,使學生掌握三種科學的實驗觀察方法:重點觀察法、對比觀察法和歸納觀察法。重點觀察法要求在觀察過程中集中注意與實驗目的有關的事物及現象的主要特征和發生的條件;對比觀察法是通過對不同事物、現象的特征或同一現象發生變化的前后情況進行定性或定量的比較來把握現象間的區別和各自的特征;而歸納觀察法則是先對個別現象分別進行觀察,得到一些個別的結論,再通過歸納得出一般規律。在實際觀察中,三種觀察方法常常是綜合使用的。如在初中進行壓強概念教學時,通過觀察長方體物體平放、橫放、豎放在泡沫塑料上分別下陷不同的程度,得出壓力產生的效果不但跟壓力的大小有關,而且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從而引入壓強的概念,就體現了觀察方法的綜合運用。

實驗歸納法是一種根據研究目的,人為地控制條件從大量的實驗事實中找出普遍特征,進而形成規律的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如理想氣體三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牛頓第二定律的總結,就是這種實驗方法的具體運用。該方法的特點是實驗在前、結論在后,以實驗作為探索物理規律的主要手段。

實驗驗證法是一種判斷推理在前、實驗驗證在后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與理論分析緊密結合,才能夠獲得很好的效果。如研究并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時,先由總電流與分電流之間的關系和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從理論上推得: ,再由學生自己設計電路操作實驗,以實驗驗證這一關系,并從導體電阻與導體橫截面存在的聯系這個角度,對并聯后總電阻減少作出解釋,即為實驗驗證法運用的典型。

以上兩種基本方法的綜合運用,對探索物理規律,使學生逐漸過渡到獨立地進行設計性實驗大有裨益,學生將領會實驗中的精巧構思,學習分析和抓準實驗關鍵,解決實驗難題的本領,也是對學生進行實驗基本方法教育的一個內容。無論是物理學史上的經典實驗,還是中學物理課本上的各類實驗,均有構思非常精巧的實例,如庫侖扭秤實驗,在不知道電量單位的情況下,利用等分電荷的方法巧妙地解決了電量改變的問題;楊氏的干涉實驗則用一雙狹縫使獲得相干光源的難題圓滿解決;用描跡法畫靜電場中等勢線的模擬實驗法是以穩恒電場模擬靜電場,更是構思獨特。

三、加強物理實驗教學任重道遠

1、加強學生實踐教學

、學生實踐是物理教學中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具體與抽象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的重要實施方法。例如講光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時,就近帶學生到湖邊看倒影,會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他們看到在平靜的湖水邊,只有一個方向能看到岸邊景物的倒彤,即光線平行射入湖面,反射光線也會平行射出,形成鏡面反射,這時讓一個學生自己將一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陣微波,湖面的平靜被破壞了,倒影就亂了。但這時卻發現在其它方向也看到了紊亂的倒影。因為條件發生了變化,平靜的湖面變成了凹凸不平的湖面,鏡面反射變成了漫反射。通過這個生動而且直觀的學生現場實驗,學生對光的反射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飛躍。

在實賤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嚴謹作風,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素養。例如在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這一實驗課時,在給學生熱水之前,先給每人發醫用溫度計和常用溫度計各一支,讓他們仔細地對比兩種溫度計的異同。有不少學生通過實驗對比總結得非常完善,相同之處有:都是采用帶刻度細長玻璃管制成;下端都有裝液體的薄壁玻璃泡。不同之處有:它們刻度范圍不同,精確程度也不同;因醫用溫度計是用來測量人體溫的,非離開人體讀數不可,所以在玻璃泡和玻璃之間和銜接處有一細且長的彎徑,常用溫度計則沒有;醫用溫度計的玻璃泡與玻璃管的容積之比大得多。這個實驗,學生親自參與動手,仔細觀察,認真對比,深入思考,最后自己總結歸納,效果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認真仔細,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

2、拓寬實驗教學新思路

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探究性實驗是相對驗證性實驗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是由學生運用實驗手段,探究未知的現象或數據,并在獲得現象和數據的基礎上得出實驗結論。探究性實驗不僅強調獲得實驗結果和親身經歷實驗過程的統一,而且更加注重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我們的實驗教學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下,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也可以自備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如易拉罐、可樂瓶可以做小孔成像;滑輪可以做機械能轉化的小制作。運用這些學生熟悉的器材,更有利于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另外還應充分開發實驗室資源,講到透鏡的應用,搬來幾臺投影儀,指導學生觀察內部光學系統的構造;講到電流熱效應,拿一個電吹風機拆開觀察電熱絲的工作原理,使學生隨時接觸并熟悉身邊的儀器和器材,從而用以填補實驗室的資源,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實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條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陳俊森.物理考試分析與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0篇

關鍵詞:電視機 檢修 問題 分析

在電子產品調試過程中,經常會調試失敗,甚至可能出現一些致命性的故障,如調整元器件電路不能達到設計指標,或通電后,出現保險絲燒壞、電路板冒煙、打火、漏電、元器件燒壞等情況,造成電路無法正常工作。因此,對電子產品故障的檢修就顯得尤為重要。

1 電子產品故障檢修的步驟

電子產品故障檢修分為故障查找和故障排除。通常是先查找、分析出故障的原因,判斷故障發生的部位,然后排除故障,最后對已修復的整機的各項性能進行全面檢驗。

1.1 正確判斷故障現象

對于新安裝的電路,首先要在不通電情況下,檢查電路是否有元器件用錯、元器件引腳接錯、元器件損壞、掉線、斷線,有無接觸不良等現象。對于不能正常工作的電路,應在不通電情況下觀察被檢修電路的表面,可能會發現變壓器燒壞、電阻燒焦、晶體管斷極、電容器漏油、元器件脫焊、接插件接觸不良或斷線等現象。

1.2 認真進行電路測試與故障分析

通過觀察可能直接找出故障點,有些故障可直接排除,如焊接、裝配故障。但需要指出的是,許多故障僅為表面現象,表面現象下面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原因,必須根據故障現象,對相應電路的相應電路參數進行測試,并結合電路原理對測試結果(現象)進行分析,才能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和真正的故障點。

1.3 準確排除故障根源

在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找到之后,排除故障就很簡單了。排除故障不能只求將功能恢復,必須要求全部的性能都達到技術要求;更不能不加分析,不把故障的根源找出來,而盲目更換元器件,只排除表面的故障,沒有徹底地排除故障根源。

故障的根源和真正的故障點找到后,應根據故障原因,采取適當的方法,或補焊不良焊點,或是更換已損壞的元器件,或調整電路參數等。

1.4 進行功能和性能檢驗

故障排除后,一定要對其功能和性能進行全部的檢驗。通常的做法是,故障排除后應進行重新調試和檢驗。

1.5 總結和歸檔檢修資料

故障檢修結束后應及時進行總結,對檢修資料進行整理歸檔,貴重儀器設備要填寫檔案。這樣做可以積累經驗,提高業務水平,給用戶作為參考,推薦優質、適用的產品,還可將檢修信息反饋回來,完善產品的設計與裝配工藝,提高產品質量。

2 電子產品故障檢修應注意的問題

2.1 正確分析故障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

①不能盲目拆機,應弄清楚是外部原因還是內部原因后再決定是否拆機,以免浪費時間和擴大故障。

②不能盲目拆卸元器件,拆卸時用力應適當,切忌用力拉、扯和撬,以免損壞元件和造成新的故障。

③不能盲目調整,調整時應做好相應的記錄,用力適當,對故障無作用時應調回至原位。

④拆卸時應做好相應的記錄。不能丟失和混淆各種部件,弄錯元器件以及導線的安裝位置與方向。

2.2 認真清理殘渣焊錫,嚴禁底板造成短路

嚴禁底板造成短路;避免碰倒元件造成短路;避免焊錫或殘渣造成短路;帶電操作,應確保安全和絕緣,避免造成短路。

2.3 注意運用檢測方法,確保用電操作安全

在檢測特殊元器件時應注意因檢測方法不當,而造成元器件損壞。如在檢修MOS器件時,由于MOS器件輸入阻抗很高,容易因靜電感應高電勢而被擊穿,因此,必須采取防靜電措施。操作臺面可用金屬接地臺面,最好使用防靜電墊板,操作人員需手帶靜電接地環。

在接通電源前,應檢查電路及連線有無短路等情況。接通后,若發現冒煙、打火、異常發熱等現象,應立即關掉電源,由維修人員來檢查并排除故障。

檢修人員不允許帶電操作,若必須和帶電部分接觸時,應使用帶有絕緣保護的工具操作。檢試時,應盡量學會單手操作,避免雙手同時觸及導體,以防觸電。在更換元器件或改變連接線之前,應關掉電源,濾波電容應放電完畢后再進行相應的操作。

3 電子產品故障檢修方法

采用適當的方法來查找、分析、判斷和確定故障原因及具體部位,是故障查找的關鍵。故障查找的方法多種多樣,具體應用時,要針對具體檢測對象,交叉、靈活地運用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方法以達到快速、準確、有效查找故障的目的。這里,僅對幾種常用的故障查找方法進行介紹。

3.1 觀察法

觀察法是通過人體感覺發現線路故障的方法。觀察法可分為靜態觀察法和動態觀察法兩種。

3.1.1 靜態觀察法。靜態觀察法又稱不通電觀察法。靜態觀察要先外后內,循序漸進。對于試驗電路或樣機要對照電路原理圖檢查接線有無錯誤,元器件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集成塊的管腳有無插錯方向或折彎,有無漏焊、橋接等故障。

打開機殼前先檢查產品外表有無碰傷,按鍵、插口電線電纜有無損壞,保險是否燒斷等。打開機殼后先看機內各種裝置和元器件,有無相碰、斷線、燒壞等現象,然后用手或工具撥動一些元器件、導線等進行進一步檢查。

3.1.2 動態觀察法。動態觀察法又稱通電觀察法,是指線路通電后,運用人體視、嗅、聽、觸覺檢查線路故障。對于較大設備通電觀察時,要采用隔離變壓器和高壓器件逐漸加電,防止故障擴大。一般情況下還應使用儀表,如電流表、電壓表等監視電路狀態。通電后,眼要看:機內或電路內有無打火、冒煙等現象;鼻要聞:機內有無燒焦、燒糊的異味;耳要聽:有無異常聲音;手要觸摸:一些管子、集成電路等是否發燙(注意:高電壓、大電流電路須防觸電、防燙傷);有時還要搖振電路板、接插件或元器件等觀測其有無接觸不良等現象;發現異常立即斷電。這就是所謂的“望”、“聞”、“聽”、“摸”、“振”診斷法。

3.2 測量法

測量法是使用測量設備測試電路的相關電參數,并與產品技術文件提供的參數作比較。測量法是故障查找中使用最廣泛、最有效的方法。根據測量的電參數特性又可分為電阻法、電壓法、電流法和波形法等。

3.2.1 電阻測量法。電阻特性是各種電子元器件和電路的基本特征,利用萬用表測量電子元器件或電路各點之間的電阻值來判斷故障的方法稱為電阻法。由于電阻法不用給電路通電,可將檢測風險降到最小,故檢測時通常首選電阻法。

測量電阻值,需要考慮被測元器件受其它并聯支路的影響,測量結果應對照原理圖分析判斷。“在線”測量方便快捷,不需拆焊電路板,對電路的操作小。“離線”測量需要將被測元器件或電路從整個電路或印制板上斷開甚至脫焊下來,操作較麻煩但結果準確可靠。

3.2.2 電壓測量法。電子線路正常工作時,線路各點都有一個確定的工作電壓,通過測量電壓來判斷故障的方法稱為電壓法。電壓法是通電檢測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方法。根據被測電壓的性質又可分為直流和交流兩種電壓測量。

①直流電壓測量。測量直流電壓一般分為三步:一是測量供電電源輸出端電壓是否正常;二是測量各單元電路及電路的關鍵“點”;三是測量電路主要元器件的直流偏置電壓。在比較完善的產品說明書中一般會給出電路各關鍵“點”正常工作時的電壓,有些維修資料中還提供集成電路各引腳的工作電壓。另外,也可以和能正常工作的同種電路測得各點電壓相比較。偏離正常電壓較多的部位或元器件,可能就是故障所在部位。

②交流電壓測量。一般電子線路中交流回路較為簡單,對于由50Hz市電升壓或降壓后的電壓,只須采用普通萬用表選擇合適的交流量程即可,測高壓時要注意安全并養成單手操作的習慣。對于非50Hz的電源,例如變頻器輸出電壓的測量,就要考慮所用電壓表的頻率特性,超過頻率范圍的測量結果誤差較大,甚至是錯誤的。萬用表和一般交流電壓表都是按正弦波信號設計的,示值即為有效值。故被測信號為非正弦波時,測量結果可能不正確。對頻率較高的信號或非正弦波交流信號,可使用示波器檢測電壓。

3.2.3 電流測量法。電子線路正常工作時,各部分的工作電流是穩定的,偏離正常值較大的部位往往就是故障所在,這就是用電流法檢測線路故障的原理。電流法有直接測量間接測量兩種方法。

①直接測量法。就是將電流表串聯在欲檢測的回路中直接獲得電流值的方法。這種方法直觀、準確,但往往需要將原線路斷開,或脫焊元器件引腳后才能進行測量,因而不大方便。

②間接測量法。實際上就是先測電壓,再利用公式I=U/R換算成電流值。這種方法快捷方便,但如果所選擇的測量點元器件有故障則不容易準確判斷。

3.2.4 波形法。對交變信號的產生和處理電路來說,采用示波器觀察信號通路各點的波形是最直觀、最有效的故障檢測方法。在電子線路中,一般會畫出電路中各關鍵點波形的形狀和主要參數。用示波器觀察信號通路各點波形的各種參數,如幅值、周期、前后沿、相位等,與給出的正常工作時的波形參數對照,找出故障原因。

3.3 替換法

替代法是利用性能良好的備份器件、部件(或利用同類型正常機器的相同器件、部件)來替換產品可能產生故障的部分,以確定產生故障的部位的一種方法。如果替換后,工作正常了,說明故障就出在這部分。替換的直接目的在于縮小故障范圍,不一定一下子就能確定故障的具體部位,但為進一步確定故障源創造了條件。

3.4 比較法

使用同型號的優質產品,與被檢修的產品作比較,找出故障的部位,這種方法叫比較法。檢修時可將兩者對應點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發現問題,找出故障所在。

3.5 加熱與冷卻法

3.5.1 加熱法

加熱法是用電烙鐵對被懷疑的元器件進行加熱,使故障提前出現,來判斷故障的原因與部位的方法。特別適合于剛開機工作正常,需工作一段時間后才出現故障的整機檢修。

當加熱某元器件時,原工作正常的整機或電路出現故障,則說明故障原因可能是因為該元器件工作一段時間后,溫度升高使電路不能正常工作。當然不一定就是該元器件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其它元器件性能不良,造成該元器件溫度升高而引起的,所以應該進一步檢查和分析,找出故障的根源。

3.5.2 冷卻法

冷卻法與加熱法相反,是用酒精等易揮發的液體對被懷疑的元器件進行冷卻降溫,使故障消失,來判斷故障的原因與部位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周旭.現代電子設備設計制造手冊[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第11篇

【關鍵詞】真空集便器;故障;判斷;處理

0 引言

隨著鐵路客車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真空集便器已經得到了廣泛使用,與傳統的直排式便器比較, 真空集便器不但用水量少,節約資源,而且降低了對車輛和外界環境的污染,有利于環保。但從故障處理方面來講,真空集便器相對于直排式便器的檢修也更加復雜,需要不斷摸索和改進。

1 集便器故障的判斷方法

1)觀察判斷法――它是根據觀察指示燈亮、滅情況、壓力表的讀數、供給系統的狀態等來判斷故障,是一種最直觀有效的方法。

2)替代判斷法――它是用新配件代替舊配件來進行判斷的一種方法,一般用于不可拆分的配件,如真空發生器等。

3)拔管判斷法――主要用于判斷集便器水(氣)路上的部件狀態,“拔管”簡便易行,是判斷集便器閥類配件作用的主要方法。

4)短接判斷法――適用于判斷集便器電路中開關類電氣部件,例如沖洗按鈕、壓力開關、真空開關等。

5)排疑判斷法――排疑法是查找水、電、氣路中關聯部件故障時經常使用,一般是從源頭查起,按順序依次排除配件故障。

6)輔助判斷法――是指借助于一些簡單可行的手段來查找故障,常用的有手摸、表測、水試、紙吸等。

2 在故障實例中的應用

在查找集便器故障時,熟練掌握以上幾種判斷方法,就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誤判,從而在故障處理中少走些彎路。下面舉例說明幾種判斷方法的實際應用。

2.1 “集便器系統無電”故障的判斷

(1)使用觀察法檢查Monogram型集便器控制箱門是否關嚴,門到位開關工作狀態是否正常等。

判斷處理:①集便器控制箱門未關嚴,則門到位開關不閉合、系統不得電。此時關嚴控制箱門即可。②門到位開關作用不良,造成系統無電。需更換門到位開關。

(2)使用輔助法檢查集便控制柜工作指示燈是否正常,有無輸出過壓、過熱現象。萬用表檢測配線是否有短路、斷路問題。

判斷處理:①集便系統逆變器輸入過、欠壓;輸出過載、過流時停止輸出。此時應按集便器逆變器指示燈所示內容,處理相應故障。②配線斷路會造成電路不通,短路會造成空開跳閘,需更換配線。

2.2 “按下沖洗按鈕集便器無動作”故障的判斷

(1)使用排疑法從總風源開始到水增壓器為止,依次檢查各正風壓氣路環節的狀態。

判斷處理:①查看總風表,過濾調壓閥表壓力,確保客車總風壓力在420~900kPa之間;調整過濾調壓閥表壓力―Monogram集便器為(500±20)KPa ;EVAC2000P集便器為(450±50)KPa 。②確認風路塞門是否打開,再次打開集便系統供氣塞門。③系統內風路管道是否有折彎、堵塞現象,如有則需疏通氣路管道。

(2)使用觀察法檢查100%箱滿指示燈是否亮起。

判斷處理:①箱內污物滿,100%燈亮;系統自動切斷電源,強制停止使用。此種情況下應先抽空箱內污物。②箱內污物未滿,100%燈亮;則表明浮球存在故障,更換浮球開關。

(3)使用短接法檢測沖洗按鈕,短接按鈕進出接點。

判斷處理:①短接后恢復正常,則為按鈕故障,修理或更換沖洗按鈕。②如短接按鈕不能恢復,則檢查接線盒、沖洗控制單元FCU。首先排除接線盒進水漏電因素,如沖洗控制閥故障,則更換FCU。

2.3 “便器抽真空正常,但無沖洗水” 故障的判斷

(1)使用排疑法從水箱開始到便器噴嘴為止,檢查供水系統是否通暢。

判斷處理:噴嘴的水管路、排便管等凍住或堵塞時,對噴嘴水管路與便斗下的排污管解凍或疏通。

(2)使用拔管法先將增壓沖洗電磁閥排氣端快速接頭拔下,按沖洗按鈕后,觀察該閥口是否排氣,然后分別將氣控沖洗閥的進出口的水管、氣控沖洗閥通往便器噴嘴的管路拔下,觀察是否出水,最后分別將系統進出口壓力管路拔下,觀察水壓大小。

判斷處理:沖洗管路是沖洗水必經之地,不出水則判斷該水管路堵塞。①電磁閥作用良好則該閥口排氣;若閥口不排氣,則表明電磁閥失靈,更換增壓沖洗電磁閥。②氣控沖洗閥是沖洗水的重要通路,沖洗閥失效則無法進水、出水,檢修或更換氣控沖洗閥。③排氣壓力不足,沖洗系統空氣管路被堵塞或卡住,阻力大,壓力降低,此時要處理或更換水管路折彎、冰凍、堵塞的部位。

(3)使用觀察法檢查便器各沖洗噴嘴是否出水。

判斷處理:便器的噴水嘴、沖洗環是常見易堵部位,便斗無水噴出,則為噴水嘴全部堵塞,需用4%檸檬酸浸泡噴嘴、清洗沖洗環,清除污物。

2.4 “便器沖洗正常,但不抽真空”故障的判斷

(1)使用替換法更換真空發生器電磁閥,通電后檢查是否動作。

判斷處理:替換真空發生器電磁閥正常,則說明原真空電磁閥失靈,檢修或更換真空電磁閥。

(2)使用短接法短接真空開關兩接點。

判斷處理:按下按鈕后,真空發生器無動作,短接后若發生器能正常工作則表明真空開關失靈,檢修或更換真空開關。

(3)使用輔助法確認真空發生器進氣口有壓力,但排氣口不排氣。

判斷處理:不排氣說明真空發生器堵塞,壓力空氣不能通過,無法抽真空,需用壓縮空氣吹掃發生器上下進出口,清理污物。

2.5 “便器真空度不足,抽力小”故障的判斷

(1)使用輔助法首先用手感覺發生器排氣口流量,然后聽便斗內的進氣聲音,沖便閥汽缸是否動作;最后將薄紙片放在發生器排氣口或懷疑漏泄的真空管路上,觀察是否被吸入,如被吸住,則說明此處漏泄。

判斷處理:①手感壓力流量小則說明真空發生器排風不暢,用壓縮空氣吹掃發生器上下的進出口。②沖便閥氣缸被卡住或活塞油潤不好造成活塞桿不動作,應拆卸沖便閥,清理污物、注油后重新安裝。③如紙片被吸入成凹形,說明擺門止回閥的單向導通作用失靈,出現逆吸,造成真空漏泄,更換擺門止回閥。

(2)使用觀察法確認真空發生器抽真空時間。

判斷處理:如時間很短說明真空度值上限調整過低,此時應重新調整真空開關上限值。 Monogram集便器為(-32±1.7)KPa ;EVAC2000P集便器為(-45±2KPa)

(3)使用輔助法檢查車下污物箱各閥門是否關閉到位或漏泄。

判斷處理:如各閥未關嚴或漏泄,會造成系統真空度下降,需關嚴或更換污物箱上的排泄、排氣和沖洗閥門。

2.6 “便器沖洗正常,但污物排不下去”故障的判斷

(1)使用拔管法拔管檢查沖便電磁氣閥是否工作。

判斷處理:如沖便電磁閥動作、排氣口排氣,則表明閥良好;不排氣則該閥失靈,更換沖便電磁氣閥。

(2)使用觀察法:在車下卸下沖便閥保護罩,一個人按"沖洗按鈕",另外一人在車下觀察沖便閥的氣缸是否動作。

判斷處理:①如果氣缸不動作則沖便閥打不開,沖便閥及蝶閥氣缸被卡死,需拆卸檢修沖便閥,并對氣缸桿進行油潤,調整。②如果氣缸動作,則沖便閥正常,說明有污物堵塞管道,拆下便器至污物箱的管道,清理污物。

(3)使用排疑法檢查單向閥和真空發生器排氣口排氣量。

判斷處理:排氣口堵塞、單向閥失效同時發生時,壓力空氣逆流而上,造成污物排不下去,此時需用壓縮空氣吹掃發生器上下的進出口,清理污物,并更換單向閥。

第12篇

關鍵詞 親子溝通;對話定向;服從定向;溝通能力

分類號 B844

親子溝通指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通過信息、觀點、情感或態度的交流,達到增強情感聯系或解決問題等目的的過程。它作為兒童社會化的一個具體形式和重要途徑,成為一個被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所共同關注的主題。早期的親子溝通研究不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而僅作為傳播學中一個應用在家庭成員身上的研究主題。因此,早期研究缺乏對親子溝通的專門界定,通常采用行為科學中對人類溝通的一般定義,認為溝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成員之間傳遞信息的過程,是以傳遞感受、態度、實事、信念和想法為特征的社會互動過程。親子溝通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收集數據的方法有兩種:量表或問卷法、觀察法。其中,采用量表或問卷進行的研究通過自陳量表考察被試在某些溝通測量指標上的得分,研究者據此概括出被試家庭中穩定的、抽象的溝通特征和模式。而采用觀察法進行的研究則通過對若干親子溝通過程的觀察,歸納出核心的研究變量來描述親子溝通的一般模式(Dailey,2008)。下面將分別介紹這兩種方法在探究親子溝通的穩定溝通模式過程中的應用和發展狀況。

1 親子溝通研究中測量方法的使用與發展

應用量表和問卷進行的親子溝通研究,其研究內容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應理論框架及測量工具的發展。本文就以親子溝通研究中的主要測量工具及相應理論框架的發展為主線來綜述測量方法在親子溝通研究中的使用情況。早期親子溝通研究缺乏獨立的概念體系導致這一時期研究工具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而且所謂的理論,大多只是作為測量工具編制基礎的簡單理論構念而已。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測量內容界定不準確,影響測量效度。例如,1969年由Bienvenu(1969)編制的家庭溝通調查,其項目主要來源于以往親子關系研究涉及的變量及作者有關家庭心理咨詢的實踐經驗。調查大致包括如下五個部分:(1)父母的批評、挖苦和缺乏信任;(2)信息的傾訴與分享;(3)感受的表達、傾聽和語調;(4)父母的尊重、表揚和肯定;(5)父母的期望和理解。雖然該量表幾乎是最早出現在親子溝通研究中的完整測量工具,但對其項目進行內容分析之后,我們發現問卷的31個有效項目中,近一半實際測量的是教養行為與期望。可見,最初的親子溝通研究在理論框架建構和測量工具發展兩方面都不夠完善。

親子溝通早期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測量工具是由傳播學者McLeod和Chaffee(1972)編制的家庭溝通模式量表(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FCP)。雖然這一量表及后來的修訂版量表都冠以家庭溝通的名稱,但實際上,量表編制者和眾多使用者都以家庭中的代際溝通,即親子溝通為研究對象,因此其家庭溝通概念、相應理論觀點的提出及測量工具編制都是圍繞親子溝通展開的。McLeod和Chaffee(1972)認為,親子溝通模式對兒童信息加工方式有重要影響并決定兒童對傳播信息的加工方式。他們提出家庭中穩定的親子溝通模式可以由概念定向(concept-orientation)和社會定向(socio-orientation)兩個維度描述。其中,概念定向指在親子溝通中溝通者強調對概念和觀點的分析,并以此作為判斷行為合理性的依據而社會定向指溝通中信息或觀點提出者的社會角色及其與兒童的關系在信息加工中起較大作用,可能影響后續的行為。與此觀點相對應,其家庭溝通模式量表也以這兩個維度描述親子溝通。概念定向得分較高表明在溝通中兒童更重視對概念和觀點的加工;社會定向得分高意味著社會角色和人際關系對兒童信息加工影響較大。這一工具被廣泛應用到傳播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中,如Blandon和Volling(2008)考察了親子溝通傾向與兒童服從行為的關系。

1990年,Ritchie和Fitzpatrick(1990)提出,由于學科興趣的限制,McLeod等人的量表不能從整體上描述親子溝通模式,因此他們對這一工具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家庭溝通模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RFCP)仍由兩個維度構成,只不過維度名稱稍有改變,分別稱為對話定向(conversation orientation)和服從定向(conformity orientation)。其中對話定向的溝通指父母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觀點,容忍親子之間的觀點分歧;而服從定向的溝通則強調兒童對父母的服從。可見,Ritchie和Fitzpatrick所做的修訂僅僅是針對量表項目表述和維度名稱的調整,其修訂工作并沒有突破原來McLeod和Chaffee所設定的兩大維度的理論框架,也沒能超越親子之間服從與被服從關系的基本理論假設。

盡管如此,這一量表仍被國內外致力于親子溝通研究的心理學工作者廣泛采用。根據對話和服從定向兩個維度的得分高低還可將家庭溝通劃分為4種類型:高對話一低服從型、高對話。高服從型、低對話一高服從型和低對話,低服從型。這種清晰的“兩維度四類型”的分析模式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睞,讓這一工具廣泛傳播。而且,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兩種定向的溝通模式能有效區分和預測個體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認知復雜性(Koestcn & Anderson,2004);同時,4種親子溝通類型的兒童在親子沖突解決策略(Shearman & Dumlao,2008)和壓力應對策略的選擇上(Vashchenko,Lambidoni, & Brody,2007)存在顯著差異。

除了以上兩個理論觀點明確、測量工具結構較清晰的親子溝通量表之外,還有研究者根據自己研究所需編制了其他一些測量工具。例如。Lucchctti和他的同事(Lucchetti,Powers, & Love,2002)編制了親子溝通理解量表(Child-Parent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C-PCA),側重考察親子關系在溝通中的表現;McCarty和Doyle(2001)編制了親子溝通量表(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Scale)在親子溝通總體狀況之外專門加入測量兒童溝通行為的項目。但是,這些工具存在一個共同問題,即工具的編制和使用大都就事論事,缺乏深刻的理論思考,未能提出專門的理論觀點或找到相應的理論基礎。例如,McCarty和Doyle(2001)僅提供了量表的測量常

模資料,還未針對量表背后的理論觀點和理論框架建設進行介紹和說明。這可能導致工具所使用概念(如“交流開放性”“交流技巧”“情感表達”)和測量維度都因缺乏專門界定和說明而被誤解、誤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這些測量工具的傳播和推廣。

采用測量方法進行親子溝通研究的研究者中,另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就是以家庭功能研究著稱的Olson及其同事。Olson以其家庭功能理論為基礎先后編制了兩個與親子溝通有關的測量工具(Galvin,Bylund, & Bromine,2004)。雖然Olson的家庭溝通理論明確提出溝通是家庭實現其各種功能的途徑,也是提升其家庭功能的核心但是他并未在理論上詳細界定親子溝通的結構和特征。這為其工具編制帶來一定困難。果然。Olson所編制的第一個測量工具:父母一青少年溝通量表(th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Scale,PACS)在后來的應用中就出現了測量維度難以區分、測量內容含糊不清的問題。

父母一青少年溝通量表主要關注親子溝通質量,包括兩個維度:一個是“開放的父母溝通”,描述了積極的親子溝通,如“父親努力理解我的觀點”;另一個維度是“有問題的父母溝通”,測量消極和沖突的互動,包括“母親生氣的時候傷害了我”等項目(Hartos & Power,2000)。這一工具在家庭咨詢實踐和實證研究中應用較為廣泛。它所表現出的問題主要有兩點:(1)量表結構不清晰。量表兩維度實際代表的是溝通質量這一量尺的兩個極端(積極和消極),兩個維度之間必定存在較高負相關,這為兩個維度的計分和分數解釋帶來困難,也導致該工具在后來的應用中普遍存在計分方式不統一的問題。(2)測量內容不明確。雖然,這一量表在實際應用中經常被作為衡量“親子溝通質量”的工具,但對其具體項目的分析表明,該工具實際測量的是父母在與兒童溝通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溝通能力和傾向”。后來,Olson吸取教訓,在其第二個家庭溝通量表中明確強調其測量目的為家庭溝通中個體的溝通能力。該量表結構也較簡單,主要從傾聽技巧、說話技巧、自我表白、說話的清晰性、話題集中程度和對他人的尊重等六個方面測量了家庭成員的溝通能力(GaNm,et al.,2004)。

綜上所述,測量方法在親子溝通研究中的應用表現出一些獨特優勢,如其通常采用的被試自評方式能夠幫助研究者迅速把握親子溝通中抽象的、穩定的特征和模式;再如,各種測量工具從溝通模式、溝通能力等不同角度描述親子溝通狀況,豐富了我們對親子溝通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但是,測量方法在親子溝通研究中的應用也表現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如專門的親子溝通理論模型缺失,導致測量工具缺乏理論支持;目前研究主要關注溝通中的服從性和開放性,缺乏對其他重要溝通模式的考察:由于缺乏理論背景和相應概念體系,目前測量研究中測量層次(關系模式層面、個體能力層面等)混亂。鑒于此,許多研究者開始嘗試使用觀察法直接收集、分析原始的親子溝通過程,希望能從中抽取并概括出更豐富的、更有代表性的溝通模式。

2 親子溝通研究中觀察法的使用與發展

在親子溝通研究中,觀察法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臨床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兩個領域中。兩個領域的研究者都關心親子溝通過程,并能從豐富的溝通行為和復雜的溝通現象中抽象、概括出相對穩定的溝通模式。但是兩者在對觀察資料進行分析時可能會采用不同的分析維度,同時,兩者對觀察中所設定的溝通任務的看法也有一定差異。下面將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對觀察法的應用情況進行綜述。

2.1 觀察資料的分析維度

雖然臨床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研究者都觀察并記錄了親子溝通過程,但在分析這些過程時他們根據各自的研究興趣和關注點分別抽取不同的分析維度,因此也發現了不同的溝通規律和模式。臨床心理學工作者關心某些心理病理學問題(如焦慮、抑郁、攻擊行為等)在某些家庭內的代際傳遞現象,于是深入到親子溝通的實際情境中探究特殊被試的家庭溝通模式是否有別于正常被試(DiBanolo & HeR,2007)。多數研究者對親子溝通過程的分析沿用鮑姆林德在教養行為研究中提出的“溫情”和“控制”兩個維度。這兩個維度分別從情感和行為兩方面考察了親子溝通特征,也符合多數家庭功能研究、家庭咨詢和治療實踐者的分析思路。因此,“溫情”和“控制”成為親子溝通模式的觀察研究中最常見的分析結構。例如,Barrett,Fox和Farrell(2005)對有能力的、攻擊傾向和焦慮的三類幼兒與父親在認知任務中溝通行為的研究就是從控制行為和積極情感這兩個維度的比較中發現三類被試的親子溝通模式差異的。雖然在具體的實證研究中,研究者的分析維度會冠以不同的說法。甚至還有研究者增加了其他,如身體控制、打擾性卷入(Hudson & Rapee,2001)、積極情感(Rubin,Cheah, & Fox,2001)等指標,但當研究結果需要解決理論或假說層面的爭論時,這些指標又會被歸為“溫情”和“控制”兩大類。

教育心理學家們將親子溝通看作一個“教學”過程,希望通過觀察親子溝通中雙方的具體行為來研究父母提供的“腳手架”質量與兒童認知發展之間的關系。因此,他們通常不會使用教養方式研究中慣用的“溫情”和“控制”維度,而是根據父母溝通行為所充當的“腳手架”或“認知支架”的水平或類型來命名溝通行為,如“開放式提問”、“提出建議”等,通過分析溝通行為所引發的兒童認知活動的類型來判斷親子溝通的優劣(van derVeer & van Ijzendoom,2000)。例如,Portes,Zady和Dunham (1998)對母親和兒童在科學任務解決中的溝通行為進行研究,發現了由“父母問開放式問題”、“兒童啟動任務操作”、“兒童打斷父母”等溝通行為組成的“合作性問題解決行為模式”,這種溝通模式能夠預測兒童在科學任務上的表現及學業成績。再如,Tenenbaum和同事們(Tenenbaum & Callanan,2008;Tenebaum & Leaer,2003)的研究以“使用科學術語”、“做概念性解釋”、“運用因果推理”作為衡量親子溝通質量的指標,發現父母高質量的溝通與兒童對科學的興趣和突出的能力表現有關。

2.2 觀察研究中溝通任務的設置與作用

采用觀察法進行親子溝通研究時,研究者通常設置一些任務情境以展示親子溝通過程。研究者們常用的實驗任務有三類:認知任務、社會性任務和自由活動。其中,采用認知任務作為溝通背景的研究通常選擇對兒童被試而言較為復雜的任務,或者是在規定時間內兒童不可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如復雜的折紙任務(Barrett et al.,2005)、迷宮找捷徑任務(Dumas & LaFreniere,

1993)、復雜的七巧板拼圖任務和拼詞任務(Hudson & Rapee,2001)、科學實驗等(Portes et al.,1998;Tenenbaum & Leaper,2003)。這些對兒童認知能力構成較大挑戰的任務能夠充分激發親子互動,從而在較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親子溝通過程。這個過程在臨床心理學家眼中是一個生動的教養實踐過程:父母在某些觀念的指導下做出各種適宜的和不適宜的行為。而它展現給教育心理學家的則是一個“教學過程”:父母作為有能力的成人、“教師”和知識權威與認知水平上處于弱勢的兒童之間展開的知識傳授和溝通過程。

認知任務背景中的親子溝通過程呈現出許多有價值的信息,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各取所需。臨床心理學家關注特殊兒童(如具有焦慮、抑郁、退縮等問題的兒童)的父母在親子溝通過程中是否出現特殊的行為或情感反應。因此,他們的分析重點是父母的行為模式,而不關心任務的完成情況(如Barrett et al.,2005;Greco & Morris,2002;Hudson & Rapee,2001等研究)。與此不同,教育心理學家更關心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行為對兒童任務完成的影響,因此,其分析更加側重溝通行為與任務完成之間的關系。例如,Portes等人(1998)詳細觀察并記錄了母親與兒童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行為序列,并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及兒童在任務中的表現評價各種溝通行為的有效性,最終挑選其中最利于任務完成的溝通行為組合。可見,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認知任務本身就是分析對象,研究者對溝通行為的分析不會脫離溝通任務。

親子溝通研究中常用的社會任務包括制定度假計劃、社會沖突情景討論、模糊情節故事講述與討論、親子沖突事件討論等(Root & Jenkins,2005)。這類任務通過壓力事件引發親子之間觀點的充分交流,而且對這類問題的討論會增加溝通雙方的焦慮水平,使他們表現出未經思考、已經自動化了的溝通模式,以模擬家庭背景中自然的消極溝通過程。這種任務常被臨床心理學家用來研究具有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的被試所表現出的消極親子溝通模式(Root & Jenkins,2005)。

家庭中的自由活動被認為最真實,因此也被用來作為親子溝通的分析背景,如考察母親與害羞程度不同的幼兒之間的自由溝通(van Ingen,Moore, & Fuemmeler,2008)。但是,自由溝通由于無法控制親子溝通內容和難度,可能給溝通行為評價和比較帶來困難。此外,自由溝通普遍缺少壓力刺激,不能體現親子溝通的深層模式和動力特征(Granic & Lamey,2002),而這些特征可能正是我們所關心的、導致兒童發展差異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這些原因,自由活動任務在親子溝通的觀察研究中較少使用。

3 測量與觀察法在親子溝通研究的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測量和觀察法在親子溝通研究中應用與發展狀況的梳理,我們發現目前的親子溝通研究在理論建構、測量工具建設和觀察資料分析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3.1 測量研究普遍缺乏理論依據

在親子溝通的測量研究中,雖然有些研究工具被廣泛應用,但是當我們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時卻發現這些工具背后的理論建構工作極為薄弱,有些甚至缺乏相應理論基礎。例如,目前被廣泛使用的親子溝通工具(Ritchie & Fitzpatrick,1990)雖然對維度名稱等進行了修改,但其理論框架卻仍然沿用傳播學的溝通理論,這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和理論目的相脫離,阻礙研究者深入、有效挖掘研究結果的意義。目前的親子溝通研究者大都放棄對溝通過程本身的深入研究,而采用被普遍接受的工具研究不同群體的溝通特征(colaner,2009;Zhang,2008),或者研究親子溝通的各種影響因素(Keaten & Kelly,2008;Koesten,Schrodt, & Ford,2009),這可能與該領域缺乏堅實的理論依據或有效的理論模型有關。

另外,由于缺乏明確、統一的理論基礎,現有的各種溝通模式的理論構想(主要是對測量工具的說明)、所使用概念體系不盡相同。這導致相應測量工具中出現使用不同概念稱謂同一特征,或者使用同一概念測量不同內容的情況。例如,上文中McCarty和Doyle(2001)的“親子溝通”既指父母溝通開放性這類溝通模式特征,也包括父母或兒童的溝通行為特征。這些表現在測量工具中的問題很多都與理論建構有關。我們認為這是影響親子溝通領域研究繼續深入開展的關鍵問題。

3.2 測量工具存在的問題

采用測量方法進行的親子溝通研究中,主流測量工具及其相應的理論說明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抽象溝通模式的有效手段和合理的解釋框架,但這些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種溝通模式的理論構想、量表維度界定都不盡相同,但在實證研究中卻經常被相提并論,進行直接比較。從前面的綜述可以看出,目前的親子溝通測量工具基本可以分為三類:(1)對個體溝通能力的測量(如Olson的家庭成員溝通能力量表);(2)對溝通模式或關系的測量(如McLeod和Chaffee編制的溝通工具,以及Ritchie和Fitzpatrick的修訂工具);(3)兩者同時測量(如McCarty和Doyle的家庭溝通測量工具)。顯然,有些工具測量的是溝通的不同方面,但在實證研究中卻會出現將不同類型工具得到的結果互相比較,或者將測量不同方面的項目合成一個總分作為親子溝通模式測量指標的現象(Lucehetti et al.,2002;McCarty & Doyle,2001)。

此外,這些工具大多存在明顯的方法論缺陷:缺乏對溝通目標和具體行為特征的區分。通常,溝通是有目的的,或者旨在解決某個問題(如父母和孩子討論如何改進學習),或者通過溝通增進雙方的關系或確保自己在人際關系中的特定地位(如父母顯示自己對孩子擁有權威)。而溝通行為特征則是親子之間典型的溝通行為特點,它可以是習慣化而無意識的行為,也可以是為達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識的做法。現有的量表要么是將溝通目標與具體行為(達成目的的手段)特征混為一談,要么只是測定某個方面,缺乏方法論層面的思考。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都已嚴重阻礙了測量方法在親子溝通研究中的有效應用。

3.3 觀察資料分析維度界定不清晰

采用觀察法進行的親子溝通研究中,“溫情”和“控制”維度是應用最廣泛的溝通行為分析維度(DiBartolo & Helt,2007)。雖然這兩個維度在理論界定上較為成熟、統一,但是在實證研究層面卻出現操作定義不一致的問題,導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中含義不同,這為研究結果的比較和整合帶來困難。

在觀察研究中,研究者用來測量“控制”的指

標包括敵意策略、打斷、過度保護、關系退縮、命令、語言或行為壟斷、過分溺愛以及在認知任務中接觸兒童的游戲材料或給予太多提示(Rubin et al.,2001)。顯然,其中的許多行為是不同性質的,應該劃歸不同類型,但在觀察研究中卻被視為對同一變量的測量。同樣的問題在“溫情”概念上也存在。許多不同質的行為被作為溫情的操作定義,如低溫情指退縮行為、不關心、拒絕,同時也指批評和消極行為。這就導致同樣是溫情得分低的父母可能是對孩子漠不關心的,也可能是對孩子有敵意的,但這兩種類型父母對兒童的影響卻根本不同。除此之外,溫情和控制兩個概念在實證研究中還存在很大交疊。例如,Rubin等人(2001)用“過分熱切關注”作為控制的形式,而其中卻包含了明顯的溫情成分:Greco和Morris(2002)在其研究中將明顯的“退縮”歸為低溫情,而這可能被其他研究者評為低控制。

3.4 觀察資料分析中的還原論傾向

還原論思想在親子溝通的觀察研究中主要表現在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一個是將連貫的親子溝通過程肢解為單個的行為元素;另一方面指對親子溝通行為進行“去背景”的分析,將親子溝通行為與其發生的具體任務背景剝離開來。下面將分別論述這兩種情況。

第一個方面,親子溝通的觀察研究通常按照某個編碼系統或分析維度對連續的溝通過程進行拆解,挑選編碼系統中的行為或維度(如控制、溫情等)進行分析(Barrett et al.,2005;Dumas & LaFreniere,1993;Hudson & Rapee,2001;Kubin etal.,2001)。這在本質上是一種肢解完整溝通過程的還原論思想,可能導致許多有價值信息的流失。整體的行為序列和過程對研究結果的巨大影響在Capaldi對攻擊性兒童的親子溝通研究中可見一斑。Capaldi和同事的研究(capaldi & Stoolmiller,1999)采用觀察法比較了純攻擊和混合攻擊兩類青少年與父母的溝通行為,未發現顯著差異。后來,有研究者(Granic & Lamey,2002)拋棄了Capaldi等人研究中所采用的測量指標(溝通行為各維度分數之和),轉而通過分析溝通行為變化的即時模式,發現了兩類兒童親子溝通存在的結構性差異。

第二個方面,在肢解溝通過程時,研究者無意中剔除了行為發生的背景信息,也消解了觀察法相對于測量法而言較強的即時性和生態化優勢。而且,行為對背景有天然的依賴性,那種將親子溝通行為與其賴以發生的具體背景剝離開來的分析方法可能帶來對溝通行為界定和解釋的偏差。例如,Rubin等人(2001)的研究發現,父母在親子自由活動和認知任務兩種不同的實驗條件下表現出的溝通行為不同;Tenebaum和Callanan(2008)的研究也發現父母在博物館和在家庭兩種環境中與兒童進行科學問題溝通時所使用的語言不同,溝通深度也不同。這表明,只有結合親子溝通發生的背景才能準確判斷父母行為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3.5 對兒童溝通行為的普遍忽略

目前。有關親子溝通的大部分測量工具都將關注點集中在父母行為上,較少關心兒童作為一個獨立而具有主動性的個體在溝通中的表現。在此僅以親子溝通研究中被廣泛采用的測量工具――修訂后的家庭溝通模式量表為例說明這種研究設計中的偏差。該量表共有26個描述親子溝通的項目,而其中只有4個項目是描述兒童溝通行為的(Ritehie & Fitzpatrick,1990),即使在這個工具的兒童版中描述成人與兒童溝通行為的項目數量亦是如此。

這種對親子溝通雙方關注程度嚴重不對稱的現象也體現在觀察法的應用中(Barrett et al.,2005)。多數研究在編碼和分析親子溝通行為時根本不對觀察到的兒童行為進行處理。有些研究即使對兒童行為進行了編碼,也不會將其作為正式結果呈現。而確實有證據表明溝通中兒童行為特征對父母行為具有一定影響。例如,Dumas和LaFreniere(1993)的研究發現焦慮兒童的父母在同一任務中與自己孩子和不熟悉兒童的溝通行為不同。這說明父母對孩子表現出怎樣的行為可能部分取決于兒童的溝通行為。

其實,親子溝通模式本來就是在父母和兒童互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應反映“親”和“子”雙方面的行為。Portes等人(1998)對親子溝通行為序列的研究就發現,良好的溝通模式既包括父母的提問、指導,也包括兒童對父母提問的反應、建議和主動發問等。同樣,Granic和Lamey(2002)的研究也指出,穩定的親子溝通模式源自父母和兒童之間上百次的行為嘗試和互動,最終形成一個動態穩定結構,即溝通模式。所以,研究者們不應忽視溝通的雙向性,在未來的實證研究中應同時關注溝通中每個成員的行為,這樣才可能看到真實的溝通行為序列,發現親子溝通的真正規律。

4 測量和觀察法在親子溝通研究中的應用前景

根據上文所分析的測量和觀察兩種方法在親子溝通研究中應用的狀況及存在的不足,我們認為未來的研究應該在親子溝通理論模型的建構、測量工具建設、觀察資料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改進和突破。

上文中談到的許多問題本質上都源于這一領域缺乏建構良好的親子溝通理論模型。例如,觀察資料分析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和操作定義混淆的問題意味著那些在理論上被確立的維度可能缺乏生態效度,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實的親子溝通,所以我們在指出具體研究的不足時也應當反思一下親子溝通理論建設這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同樣,測量工具存在的測量內容和方法論等問題的解決也需要一個概念體系明晰、觀點明確的理論模型提供依據。而且,建構良好的親子溝通理論模型能夠為兩種研究方法的結合、兩類研究結果的交流提供平臺,有利于親子溝通這一研究領域的整體推進。最近,國外一些研究者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在著手就親子溝通研究內容、相應理論框架等問題進行研究(Edwards & Graham,2009;Vries,Bakker-Pieper,Siberg, & Vlug,2009)。例如,Edwards和Graham(2009)試圖突破以往服從定向、對話定向的二維溝通模式,發現其他有意義的溝通模式,于是提出每個個體都有自己內隱的親子溝通理論,這個溝通理論會影響個體在親子溝通中對交流信息的編碼和解讀;Vries等人(2009)則通過多項詞匯研究,歸納出清晰性、反應性、支持性等七個衡量親子溝通能力的維度,并用實驗證明個體對自己和他人溝通能力的評價維度不同。這些結果都為今后的親子溝通理論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娱乐| 海宁市| 陵水| 鞍山市| 太湖县| 金乡县| 巴彦淖尔市| 酒泉市| 梨树县| 黎川县| 临汾市| 综艺| 东光县| 广宗县| 临猗县| 石楼县| 海原县| 民乐县| 达孜县| 丹东市| 乌兰县| 雷波县| 宜章县| 莲花县| 满洲里市| 翼城县| 内江市| 新蔡县| 克什克腾旗| 当雄县| 奉新县| 越西县| 汉阴县| 永修县| 岐山县| 甘南县| 贵阳市| 溧阳市| 威远县| 古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