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4: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最新作文素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只小鷹被人放在家里與小雞一塊飼養。后來,人們懷疑這只鷹偷吃雞,強烈要求主人將這只鷹處死。這家主人舍不得,決定放生這只鷹。但是,不管人將它放到什么地方,它總能回到村里來。有個人將鷹帶到了一個懸崖邊上,他將鷹向深溝里扔去,那只鷹一開始,就像是一塊石頭掉下懸崖,直直地向下墜落,眼看就要到崖底了,鷹突然張開了翅膀,竟然奇跡般地了飛起來,而且越飛越高,越飛越遠,再也沒有回來。
【適用話題】
給自己一個懸崖、舍棄才能改變、激發潛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運用指導】
鷹本來是有翅膀的,能飛很高很遠,但是,在一群雞的世界里,它已經被同化了。沒有經過鍛煉,又貪戀溫暖舒適的雞窩,漸漸地,也就失去了翱翔藍天的勇氣和信心。要是沒有人將它扔下懸崖,它永遠不可能飛上藍天,尋找屬于自己的世界。人總是對現有的東西不忍放棄,對舒適平穩的生活戀戀不舍。但是,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人生有所突破,就必須明白,在關鍵的時刻,應該把自己帶到人生的懸崖邊上,在看似深淵的邊緣,才有可能獲得另一片藍天。
環境保護,從我做起
日本人從八十年代開始就實行垃圾分類。一般一周兩次由市政的垃圾車來收分類垃圾。市民需要提前在家把垃圾清理好,并完成十幾種分類。比如瓶子,瓶與蓋是分開的,上面的塑料包裝紙也要分離開來,之后,他們帶著不同的垃圾來到收垃圾的地點,一會兒,好多輛收不同垃圾的分類垃圾車開來,將垃圾收走。如果市政過來的垃圾的分類車已開走,那只好把這類垃圾帶回家中存放,直到下周垃圾車再來時才能回收。也就是說,為遵守規則,市民要讓垃圾在家中再放幾天,而類似的事情,幾乎每個家庭都會這樣處理。現在,垃圾分類回收已經成為日本百姓很自然并自覺接受的生活方式。
【適用話題】
義務與責任、環保,需要每個人的自覺、習慣成自然。
【運用指導】
目前在中國,多個城市上演反對建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公民行動,人們擔心在垃圾焚燒的時候,由于分類管理不嚴而產生有害氣體會損壞人們的健康。回望日本,垃圾焚燒是未來垃圾處理的大趨勢。在維護公眾健康方面,政府責無旁貸,推進垃圾分類,加強對垃圾焚燒廠的監管,提升科技水準。但是,在要求政府盡責的同時,每一個參與公民行動的公民是否想過:這也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將承擔更多義務去投身其中!
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香港海洋公園里有一條大鯨魚,重達8600公斤。為了能讓它能躍出水面6.6米,在最初開始訓練時,訓練師先把繩子放在水面之下,使鯨魚不得不從繩子上方通過,每通過一次,鯨魚就能得到獎勵。漸漸地,訓練師把繩子提高,只不過每次提高的幅度都很小,大約只有2厘米,這樣鯨魚不需花費多大的力氣就有可能躍過去,并獲得獎勵。于是,這條常常受到獎勵的鯨魚,便很樂意地接受下一次訓練。隨著時間的推移,鯨魚躍過的高度逐漸上升,最后竟然達到了6.6米。
【適用話題】
貴在堅持、方法很重要、由量變到質變。
【運用指導】
訓練師訓練鯨魚成功的訣竅,是每次讓它進步一點點。正是這微不足道的一點點積累起來,天長日久,便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每次進步一點點,貴在每次,也難在每次。在進步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要有恒心,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放下包袱,繼續前行
美洲熱帶地區有一種鳥,叫庫拉索鳥。這種鳥兒天生有比美的特性。往往在太陽高照的晴天,許多庫拉索鳥便在一片草地上展開雙翅,比試美麗。一段比試過后,總會有一只庫拉索鳥被其他鳥兒所推崇,然后不停地旋轉自己的肢體,其他鳥兒自動將這個最美的鳥兒圍在中間,形成一個圈,然后圍著它嘰嘰喳喳地鳴叫,好像在祝賀它奪魁。這只鳥兒的羽毛會在隨后的時間里更加煥發出美麗光澤,腹部的白色也會更加耀眼,可過不了一個月這只鳥兒便會死去。
厄瓜多爾卡托利卡大學萊昂多教授對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任何一只庫拉索鳥被其他鳥兒評選為最美后,它便會產生強烈的保持美麗的虛榮心。為了時時刻刻保持美麗,它便會吞食草原上一種灌木植物的果實,這種果實可以使鳥兒在短時間內煥發出青春,可它就像一樣,隨著鳥兒吞食越來越多,毒性在體內就越積越嚴重,最終鳥兒便會被毒死。
【適用話題】
成功與放棄、舍得、不為美麗所累、成功是下一次努力的開始。
《語文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式作文、生活化作文和創造性作文,而網絡使自主性生活化,創造性成為當前作文教學的可能,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構建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新模式,從而解決傳統作文教學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
一、解決了創作素材無“米”與無“源”的問題
傳統的命題作文,常常讓有些學生苦惱不堪:平時積累的東西太少,以致素材枯竭、思路狹窄,總覺得沒什么可寫――一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作文環境,網上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大開眼界,拓展了作文的內容空間。然而身處網絡環境中,學生作文遇到的問題可能不是沒材料,而是材料太多,不知如何選擇。
因此,從選題開始,培養學生選擇信息的能力。比如,連戰和宋楚瑜訪問大陸,熱愛和平統一的同學們很想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最新動態,并且想談一些自己的想法。于是師生共同決定,就以“關于連宋大陸行,我想說……”為題進行一次作文大討論。如片段一:兩黨的交流必然會帶動兩岸的交流,兩黨的合作必然會帶動兩岸的合作,由兩岸的合作必然會帶動兩岸的融和;由此,兩岸的和平發展而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振興,也就有了一個新的開端。片段二:盡管是在野黨,在兩岸關系發展的決策功能上有所局限,但國共兩黨的歷史性會晤,已經給兩岸關系的改善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兩岸的堅冰已開始融化,兩岸的和平穩定發展正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因此,讓學生充分享用并化用網絡上的無限豐厚的信息源,就可以解決無“米”與無“源”的問題。
二、解決了作文方式“單一”與“呆板”的問題
多種媒體的使用使抽象的變得具體、形象;使看不見、摸不著的變得如在眼前;使“靜態的”變成“動態的”,甚至是“現場的”。作文指導課上,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為學生提供一個同時調動多種感官的機會。如多媒體的文字、圖像和動畫可以作用于學生的視覺;旁白解說、示范朗讀、背景音樂和逼真的音響效果可以刺激聽覺;交互式操作則更是發揮了學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的協同作用。學生作文時,指導其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設計版面,配上合適的剪貼畫,使作品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這種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表達形式,使作文成了一項極富趣味性、挑戰性、創造性和藝術性的活動。
譬如:我在以“我喜歡的夏季”為題教學生作文時,我設計幾幅畫,內容有鮮花、流水、明月等景物,有贊美夏的詩句,有配樂朗誦。如此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情被感激發出來,此時,我說:“同學們,你們把心里話寫出來,好嗎?”教室里頓時靜悄悄的,每一個學生都低頭寫作。
因此,充分利用圖文聲像并茂的網絡環境優勢,解決了作文方式“單一”與“呆板”的問題。
三、解決了學生作文發表“艱難”的問題
作文發表的困難誰都明白,而在傳統媒體報刊上能夠發表文章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而互聯網絡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表作文;可以讓學生的作文擁有大量的不同類型的讀者。學生可以即時提交作文,并能馬上在屏幕上反映給全班學生。目前,有條件的語文教師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或網頁,開辟了作文教與學的專欄,設有發表園地欄目。有些報刊編輯部也能約稿信息,主動評點作文,選用優秀習作。因此,要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易于發表的優勢,解決學生作文發表“艱難”的問題。
四、解決了作文評改“耗時”與“低效”的問題
步入新世紀以來,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也都經歷了各種巨大的變化,無論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還是課堂教學模式,也都發生了或正發生著一場變革,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了課堂,并得到了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充分的應用。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開拓了新的天地。越來越多的小語教師認識到了網絡技術的巨大魅力和方便快捷,并逐漸加以引入和運用。那么,對于網絡技術在小語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就值得我們深入探究了。
一、網絡技術完善傳統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創設情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描述展開聯想和想象,難以對所學內容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學習興趣不濃。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是一種雙向活動,新課程改革更突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網絡技術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及其他多媒體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為課堂教學創設了生動、具體、可感的情境。對于那些描寫優美、內容生動的課文,比如《鳥的天堂》《桂林山水》《美麗的南沙群島》等,網絡技術的優勢更得以充分的體現,由網絡技術的聲、光、影集合而成的情境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親身感受到作者所描繪的情境,這對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寫作中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傳統教學中,學生認知的過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等幾個環節組成。網絡技術的運用將幾個環節融為一體,變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從而縮短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從另一個角度減輕了課業負擔,解放了學生。
以《桂林山水》為例,作者在第二、三自然段重點描繪了桂林的水“靜、清、綠”的特點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如果僅僅是生硬地結合課文講解,對于學生理解課文是遠遠不夠的。作者的描寫非常優美,但因為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桂林,頭腦中根本沒有形成生動具體的印象,自然難以與作者的描寫形成共鳴。在教授本課的時候,教師運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播放視頻、PPT圖片等,讓學生領略桂林的山水美景,然后結合課文描寫進行講解,學生就會非常積極地跟隨教師的講述,主動地思考,領略課文中的美景,自然而然也就激起了他們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達到了教學目標。
二、網絡技術創新作文寫作模式,發揮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小學生生活經歷不夠,又初學寫作,普遍感到難以下筆,或言之無物,這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一些引導,為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啟發他們的寫作思維。但是,教師創設的情境有時難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直觀的印象,學生的感知不夠,印象模糊,還是難以寫出好的作文。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打破時空的限制,我們可以創造出一種現場教學的情境和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既增加學習興趣,又有助于理解和記憶。以描寫動物為例,以往的寫作教學,教師總是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接觸過的動物或者去動物園觀察過的動物寫入作文,如果學生記憶不深,或者觀察不到位,很容易寫出千人一面的雷同文,或者作文流于平淡,難以出彩。借助網絡技術,教師可以多準備一些動物的圖片和動畫短片,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對習作的興趣,而且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對象和素材,為寫出更多優秀的作文打下基礎。
以描寫動物小猴子為例,借助網絡技術的聲音、圖像,學生可以很全面地觀察小猴子的外貌、叫聲、生活習性,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多角度觀察。而且,利用網絡技術,可以反復播放,進行畫面定格,指導學生反復觀察,重點觀察,進行寫作方法和觀察方法的指導,為以后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網絡技術為閱讀教學開拓新模式,變單一的課文閱讀為多媒體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從來不是孤立或者靜止不前的,現代網絡環境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要求教師指導學生改變單一地從課堂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方面、多途徑地汲取知識,豐富自己。網絡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信息共享和龐大的信息數據庫,通過互聯網等網絡途徑,我們可以搜索和瀏覽世界各地最新、最全面的資料和信息。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定一本或幾本圖書讓學生閱讀,這種模式勢必存在學生閱讀面狹窄、信息量小等弊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不足。運用網絡拓展閱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閱讀。同時,學生還可以就課文相關的鏈接進行拓展閱讀,對課文的理解和課內知識的延伸能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網絡技術運用于閱讀教學,能使單一的課文閱讀變為文本閱讀、屏幕閱讀或網上閱讀同時并舉的多媒體閱讀,不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
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運用,正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突出特點。掌握和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是現代人必備的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生存技能之一。網絡技術在教育手段和方式上的廣泛運用,為語文教學開拓了新局面。但是,我們還應該認識到,網絡技術的應用不應該以傳統模式的完全拋棄為前提,而是要促進兩者之間的有機整合,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