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

時間:2023-05-29 17:38: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環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母親!以前,母親是非常美麗的。湛藍的天空,飄著一朵朵潔白的云,鳥兒在空中歡快地飛翔;深藍色的大海,無數的魚兒在暢游;陸地上,樹木成蔭,碧綠的小草隨風搖擺著。

可是現在,湛藍的天空因為地球上的種種污染和毀壞,導致周圍的空氣變得非常渾濁;原來深藍的海面上現在竟然漂浮著大量的臟物,發出一股股難聞的怪味;那些可愛的魚兒們被垃圾污染,已經瀕臨死亡,工廠里排出的廢水也把大海污染了,嚴重影響水質;陸地上森林里的樹木幾乎被砍光,有的用來蓋房屋,有的甚至被兇猛的火焰燒毀了,化成一縷青煙消失在天空。

因為這些垃圾的污染,地球母親在痛苦地哭泣著。為了拯救地球,拯救自己,我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宣傳環保知識,節約水電、珍惜大氣資源、保護地球,共建美好家園。

四年級:抹茶冰激凌

第2篇

(一) 與自然地形的結合

別墅所處地段或地勢平坦,或緩緩起坡,或險峻陡峭,合理的利用地形,減少土方工程,將別墅的各個部分有機的結合于所處地段起伏的地勢,是別墅設計的主要任務之一。

地勢平坦是建筑平面靈活布局的有利條件,在地段大小允許的情況下更有利于充分滿足室內外空間的需求。許多小別墅,由于所處地段平坦、寬敞、構成較分散的平面布局。

坡地有時給組織空間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它也是合理的利用空間和豐富空間、創造優美造型的有利因素,使得建筑更為活潑和富有表現力。

(1) 部分填挖。當地形坡度不大平面布局又較為緊湊時,往往隨地勢高低稍作整理,局部進行填挖,相應的安排大小空間,以達到既經濟又適用,既簡單又豐富的目的。

(2) 分層筑臺。當建筑物必須垂直于等高線布置時,往往采用分層筑臺,臺上建屋,各層之間踏步聯系,屋面或層層跌落或順坡婆梭,形成“天地皆不平”的處理手法

處于臨水坡地上的住宅,中間的分段踏步走廊貫穿始終,兩側交錯筑臺,臺上分別安排使用性質不同的房間,房間與室外平臺、層層跌落,直插湖面,各層房間都可望到湖面,互不遮擋,可上望藍天、下關碧水,情趣豐富。整個住宅布局隨地勢層層跌落,屋面順坡坡梭,作到了與地形較好的吻合。

(3) 依坡建層。這種處理地形的手法往往用于高差較大的臺地,依地勢組織空間,房屋部分或全部背靠山坡,依坡而建。這種依坡建屋的處理手法有利于冬夏調節室溫。

(4) 懸挑。當基地面積狹窄時,為爭取擴大室內空間,將室內空間向一面、兩面、三面,多則向四面懸挑,形成“占天不占地”的建筑處理手法。

如懸挑在一及小基礎上的別墅,位于一狹長上的陡坡地上,為了保留樹木,最大限度的減少土方量,滿足起居室、餐廳及書房室內活動空間的需要,分別在不同標高的位置上向西挑出三個大小不等的凸窗,既擴大了室內空間,豐富了體形,又開闊了視野。

(5) 錯層。結合地形,利用樓梯兩端休息板的不同標高,分別組織使用功能不同的房間,形成錯層的空間布局,不僅可以達到合理的利用地形,也會創造出較為豐富的空間。

自然地形各種各樣,在實際問題中有時會遇到較為復雜的情況,需要結合地勢巧妙安排空間,因地制宜的綜合利用這些處理手法,從而得到布局合理又豐富多變的空間構圖。

(二) 與自然景色的融揉

別墅對戶外活動,觀賞風景的特殊要求,使其與自然景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建筑處理上往往采用各種手法將自然景色納入住宅環境之中。此外又因其多處于風景優美的郊外,也身負為景增色的義務。她借景、用景、造景、點景為一體,將建筑與自然充分融揉,使人有置身大自然中之感,又使建筑成為自然風景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晴巒縱秀、緩溪急瀑、山嶺崖、青石綠樹……這些大自然所提供的種種豐富的構圖因素,是別墅所處地段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為其他建筑所難得。建筑師需充分發揮其自然風貌特點,創造各種條件,使得周圍景色盡收眼底。

“得景隨形”、隨四周景色布局平面,劃分有序、圍透相間,創造最佳景觀條件。

懸挑,延伸的室外空間,不僅豐富了建筑物的造型,而且它們的利用可以縮短人與自然的距離,人仿佛隨建筑空間一起被推向自然美景,使得建筑,人與環境融為一體。

著名的落水別墅采用的一些凌空懸挑、高低錯落的平臺,除了是建筑體形構圖的主要因素外,又是人觀景,欣賞大自然的最佳之處。平臺向外推出,雖在靜態之中,卻有一種向周圍濃郁蒼翠樹林的動感,人似乎被這種建筑處理推到室外的環境之中。

組織畫框、剪裁畫面,或盡力擴大視野,用以充分攝取自然美景,將自然野趣拉向人的近旁。

別墅多在景觀一面開設玻璃門窗,利用窗框組織畫面。

有時為擴大觀景面,將某些房間對角線面向最佳風景。

自然地貌的構成因素如古樹、頑石、水面……是組織建筑空間環境的構成

因素,也是別墅融于大自然的有利媒介,必須加以巧妙利用,將建筑隨一瀑、一石、一木與自然融為一體,使建筑中的活動因素―人盡得自然之美。

“水是動的,活潑的,它是將建筑從靜變成動的環境的一種因素”。它能發出聲音,產生倒影,動靜交融?!敖ㄖ械牧魉袩o法抵抗的引誘力”。建筑師在設計別墅中自然不會忘記這一積極,活潑的構圖因素,充分發揮水的動態美和靜態美,甚至是聲音美。

天然巖石有其豐富的造型美,宛如天然雕塑,如能點染得宜,則會趣味橫溢。

大自然的樹木,有豐富和諧的色彩及優美多變的造型,適當保留點綴則使建筑富有生機。

別墅建筑在其圍合的空間中,多有人工制造不同意境,不同趣味的天井,庭院,成為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過渡,“人工”與“自然”的矛盾通過這一空間求得統一。設計者需要通過大自然的因素把人工景色和人們的心靈聯系起來,人工景色又與自然環境彼此協調,達到建筑與自然景色的內外協調。

協調景色,意趣自然的庭院,雖人工制造又不失自然特色,與自然景色遙想呼應。

建筑與這些人造環境渾然一體,透過不同意趣的人工庭院,激起人們的聯想,加強了建筑、人與自然的融揉。

在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上,別墅則追求二者之間聯系的有機性,這不僅反映在平面布局和空間組織的安排上,還體現在建筑物的形體組織及立面處理上。

別墅造型隨所處環境不同千姿百態,或平展在濃郁的叢林綠蔭中,或鑲嵌在翠碧的江河湖海之濱,或漂浮在如鏡的靜水綠波之上,或懸掛在險峻的陡坡懸崖之顛,無不成為自然風景的點綴?!暗木半S形”求得自然和諧統一,以成為環境的點綴。

第3篇

摘要:近年來,人居環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性的普遍綱領。當前,國家城市發展的理念已經轉向舒適和宜人的方面,因此探尋適宜的人居環境理論以及建設的影響因素是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的。本文以全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成都市為例,探索自然條件對于該市人居環境的影響,并基于結論評價該市人居環境的現狀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關鍵詞:人居環境 自然條件 影響

21世紀,城市已經成為世界研究的焦點,但城市本身的復雜性使的全世界面對一系列繼續發展與優化的問題。工業化發展和汽車時代的到來造就了今天的城市品質,也為人居環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謂的人居環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鎮和村莊及維護人類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非物質結構的有機結合體,不僅指人類居住和活動的有形空間,還包括貫穿于其中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政策和經濟發展等各方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

一、影響人居環境的因素

影響城市人居環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因素(社會形態,社會環境);經濟因素(社會經濟條件,社會經濟資源)三個大類。其中,城市的自然因素可以說是城市發展的天生和潛在優勢,也是良好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先決條件,具有自然優勢的城市往往能夠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

二、成都的自然條件

據《華陽國志》記載,成都“灌溉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位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币虼?,“陸?!焙汀疤旄苯o成都的自然條件定了性,也造就了成都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城市性格。

1.地理位置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介于東經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緯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間。境內海拔387-5364米,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西部為縱貫南北的龍門山脈。成都市區位于成都平原東部,市中心位于北緯30.67度,東經104.06度, 平均海拔約500米。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西南與雅安市相接,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與眉山市相連。東西最大橫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66公里,轄區總面積12390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98平方公里。

成都平原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也是是寶成、成昆、成渝、達成以及未來滬漢蓉、成蘭、成貴、川青、川藏等鐵路干線,成綿樂、成西、成渝城際鐵路的交匯點,是我國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和六大鐵路客運中心之一,成都北編組站更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

成都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成都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運輸樞紐和經濟文化中心,更是中西部地區的重要城市。

2.地質條件

2.1.地表組成物質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得力于河流出山后,在沖積扇上來回擺動而堆積的地層。這種地層的特點,就是典型的河流沖擊物的二元結構。上面是細膩的土壤,適合作物種植,下面是沙河爍石層,孔隙度大,含水性能高。二者上下結合,就是一套完美的農業土壤結構。加上兩三千年來深耕細作的影響,表土積累大量腐殖質,形成了肥力很大的水稻土,更加增添了成都平原土壤的肥沃程度,在農業社會里物產豐富,自然奠定了休閑城市的“地利”基礎。而主要的地表組成物質粘土,沙和礫石,也具備一定的承載力,對于城市的建設也較為有利。

2.2.地下水

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地質環境,為地下水的蘊藏和補給創造了有利條件。成都平原地下水總的流向自北西向南東徑流,地下水埋深較淺,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以1-3M為主,廣布于平原全區;平原周邊山地丘陵地帶,地下水相對較為貧乏。平原降水豐沛,河道,渠系分布密集,農灌用水量大,對地下水的補給和排泄起到了積極作用。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模數72.02萬m3/km2?a,位居全省之冠,地下貯存量之大,有較強的調蓄能力,是一個大型的地下水庫。

2.3. 地震

成都平原發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因此,成都平原地質結構減震效果較好。成都平原板塊很硬,地震釋放的能量只能選擇薄弱的方向延斷裂帶向北釋放。成都平原不是地震活躍帶,發生地震的幾率很小,一般震級都在3級以下,所以歷史上周邊大地震對成都造成的損失都不大。

縱觀成都的地質條件較為優越,地表組成物質肥沃,地表承載力較強,城市建設限制較少;地下水蘊含量豐富且地震發生頻率低,對于良好人居環境的營造和建設非常有利。

3.地形與地貌

成都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最高處在大邑縣西嶺鎮苗基嶺,海拔5364米;最低處在金堂縣云合鎮金簡橋下資水河出境處,海拔387米;全市相對高差達4977米。地貌組合規則有序,平行排列,自西向東依次為中高山區、沿山丘陵區、平原臺地區、低山區、丘陵區。龍門山、邛崍山雄據西北,龍泉山斜貫東南,長秋山橫亙南端,為中部成都平原筑成天然屏障,平原與山區之間為丘陵過渡帶,龍泉山以東的丘陵屬川中丘陵區。平原、丘陵、山區面積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40.1%、27.6%、32.3%。

成都多樣化的地形地貌,不僅增添了成都山水并秀,風光如畫的自然景觀,也為良好人居環境的創造提供了先決條件。

(1)物產資源豐富

由于成都市海拔高度的顯著差異,因此形成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與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觀,并使市域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為全市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另外,成都西部山地巖性多樣,經構造運動、風化侵蝕等作用后,形成各種地貌形態,以名山秀水與奇峰異洞居多,如:彭州影廠溝瀑布群,邛崍天臺山風景區,都江堰青城山,邛崍金龍溶洞等,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

(2)平原地貌

成都市三種主要地貌類型中,以平原地貌為主體,占全市面積的40.113% ,土地利用率最高,墾殖指數達3812% ,是四川省最宜發展大規模機械耕作的地區。糧食、油料及蔬菜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保證全市人民的糧食、油料、蔬菜和副食品的供應有重要意義。

另外平原地區的城市,城市拓展性和通達性相對較好,平坦的地勢有利于交通和城市的建設。成都歷來陸路驛道縱橫,水運發達,交通方便,也與平坦的地貌條件有關。成都城區樓房鱗比,街道寬闊平坦,具有典型平原城市特色,也是成都所處特殊地貌條件的結果。

平原不僅是發展農業的絕對好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建設,尤其是人們選擇居住的好地方。成都的地形地貌特點,決定了該處是人們安居樂業,創建良好居住環境的較優選擇。

4.氣候條件

成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多年年平均氣溫為16.2℃,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7.3℃,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9℃,,月平均氣溫為5.6℃;年總降水量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別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為12和1月,暴雨期普遍出現在5~9月,常年暴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年日照時數1042-1412小時;年平均風速1.3米/秒,最多風向為靜風,次多風向為北風;年平均相對濕度79-84%;年平均蒸發量877-1132毫米,地域分布由西北向東南遞增,季節分布是春夏高、秋冬低。

成都特有的氣候條件,對于成都人居環境的適宜性和舒適性產生了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1)冬季較暖,少雨,無霜期較長;春季氣溫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回升早,典型的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相較于溫帶和寒帶地區的城市,更有利于人們生活以及休閑。

(2)成都是四川多云霧地區,云霧多,空氣中水汽不易輻射和擴散,常有悶熱之感。而成都全年日照只有1213小時,日照不足,陰天占全年時間的三分之二,加上成都濕度較大,全年相對濕度為82%,因此,成都地區樓房建筑間距較大,基底架空較多。

(3)成都地區靜風頻率高,同時云霧多,不利于城市上空有害氣體的擴散和稀釋,另外成都大氣懸浮顆粒污染分布范圍較廣,北從駟馬橋,東到川棉一廠,西至無機校,西南抵紅牌樓,南止火車南站,也與成都的山地走向和全年的風向有關。

成都的氣候條件,對于成都人居環境的休閑舒適性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風向風速以及多云霧的影響而導致的污染問題也不可小視,空氣質量問題不容樂觀,在一定程度上為成都打造優越的人居環境增加了阻力。

5.水文條件

成都平原河流分屬岷江,沱江,涪江水系。各水系從西北部各大小山口進入平原后呈扇狀分流。岷江水系流經平原西南部后匯于新津縣流出區外;沱江水系流經平原東北部后匯于金堂趙鎮流出區外;涪江水系流經平原東北部后流出區外。各水系在平原的分流密度平均每公里2.5條,與江河配套的各級渠系每公里達2-4條,是典型水網化平原。特別是都江堰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渠首處于岷江沖積扇頂點,利用岷江豐沛的水量控灌整個成都平原。優越都江堰的灌溉,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三、總結

城市具有一定的自然條件,作為地理空間的一部分,城市的自然環境及條件對于城市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自然條件對于人居環境的建設具有先決性和客觀性,也是人居環境建設的物質基礎。成都市的自然條件為成都人居環境的建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地勢平坦,地貌上無特殊天然障礙,易于規劃布局;市區所在平原部分無大規模的斜坡和地質災害, 市區周圍河渠縱橫為郊區農業生產和美化環境、調節小氣候等創造了有利條件;氣候溫潤,易于休養生息;自然資源豐富,利于城市建設發展等??偟膩碚f,成都的人居環境由于自然因素的優勢較為宜人;合理利用自然條件,今后成都人居環境的打造將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 汪蘇華,李鐘武. 成都市城市地質,地貌特征及其合理利用與保護[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0(15).

[3] 劉頌,劉濱誼. 城市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城市規劃匯刊,1995(5).

[4] 李麗萍,郭寶華. 關于宜居城市的理論探討[J]. 城市發展研究,2006(13).

第4篇

1.1自然環境空間設計所具備的低碳環保價值

從目前我國自然環境空間設計的實施方案內容來分析,往往很多的自然環境空間設計項目中的環保問題需要通過科學化的方式進行改進,基于低碳理念的自然環境營造方式便浮出水面。從總體情況來看,大氣、土地、陽光、空間、植被、動物、山川河流等都屬于自然環境規劃建設項目中常見的自然環境元素。實質上,盡管這些設計元素對于總體設計及建筑室內環境設計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但關鍵在于如何進行組合設計與應用,這就需要本著低碳理念來進行設計規劃。低碳理念,是一種意識形態,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景觀氛圍中各類型物質的協調布局,同時,還蘊含著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由此可見,自然環境空間設計所具備的低碳環保價值極高。此外,最重要的是,自然環境設計以及室內環境設計要參照“因地制宜”的屬性來編排設計,尤其是在制定自然景觀設計方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材料及運輸過程的低碳特性,往往采取就近取材的原則來進行設計。

1.2室內環境設計內容當中的低碳理念

在自然空間中,通過將植物、山石、水體等可以移動的自然環境元素,以及對自然景觀的再創造,可以充分的體現出對自然的一種渴求。室內庭園設計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自然環境元素就是植物。由于植物可以通過本身的形體、線條以及視覺色彩等自然美的展現,可以給人帶去無限的活力,并且,植物本身具有的一種自然活潑的姿態,與室內的幾何空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給人以柔和豐富之感。

2.自然景觀環境設計與建筑室內環境設計之間的微妙關聯

2.1生態環保理念是連結自然景觀環境設計與建筑室內環境設計的橋梁

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室內居住環境的舒適環保,所以,將自然通風設計引入到現代室內環境設計之中,對于當前建筑設計中的室內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人們對于居住環境舒適度要求的提高,空調作為能夠有效調節室內溫度的電器被廣泛應用于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中,但空調的使用會消耗大量的能源,為了有效的降低能耗,許多新建成的建筑都選擇減少通風量的建筑設計策略??墒怯捎诜块g新風量的減少,以及對運行沒有進行妥善的管理,使得室內裝修材料的氣味無法快速的揮發,造成室內空氣的有機混合物含量增加,導致室內的空氣質量進一步惡化。因此,采用自然通風設計,可以有效的提高室內空氣中負離子的含量。

2.2自然采光設計與室內水體環境設計是現代設計的精髓

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陽關、空氣和水都是人們獲得生存條件不可缺少的自然元素,所以,將自然采光技術運用到當前建筑室內設計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自然光無論是在室內環境自然環境元素設計還是在能源系統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它不僅僅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經濟意義,更重要的是,人們對于自然光的習慣,使得自然光具有極高的生理衛生價值。另外,除去人們本身對于自然光自然而然的需求之外,自然光還是重要的太陽能,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主要綠色能源之一。因此,將自然采光設計應用于室內設計之中,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于生存環境舒適度的需要,還符合節約能源、合理利用綠色能源的社會發展理念。在室內設計諸如水池、小型瀑布。噴泉等水體,可以有效的調節微氣候對室內空氣中水元素的增發,使室內的濕度始終處于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并且,水具有儲存熱量的作用,在冬天,室內水體可以在白天從太陽輻射中獲得熱量,并儲存起來,到了夜晚的時候,水體再將儲存的熱量釋放出來,從而提高起到提高室內溫度的作用;在夏天,水可以吸收熱量,使得室內的溫度低于室外溫度,有效的保持室內的涼爽度。實際上,室內環境的設計在雖然在主觀上沒有利用自然環境,但是卻被動的將自然元素運用到了設計之中,在探知到二者的關系以后,就要側重將生態環保的理念科學化、合理化的注入到設計內容之中。

3.結論

第5篇

關鍵詞: 幼兒園 自然環境 游戲

游戲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更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自然環境對幼兒的綜合素質和社會性發展有著獨特意義,哲學上講:“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深淵持久的影響。”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幼兒園的游戲活動,特別是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熟悉自然環境,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環境保護素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增強環保責任感,讓他們以正確的環境觀、道德觀和價值觀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自身素養。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幼兒學習的生活化、趣味化,培養其健全人格,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1.幼兒園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的意義

1.1培養幼兒的全面發展

愛玩是孩子的本性,幼兒園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是一種釋放孩子天性的手段,讓孩子通過游戲的方式感受自然,領略自然的風采?,F代社會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不僅僅要求知識過關,更要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能夠幫助他們想問題更全面、更到位,培養出一批批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1.2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之后,你才會有動力完成這件事。因此,幼兒園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也為幼兒們提供許多探索機會,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因為自然環境下有很多幼兒沒有接觸到的東西,在這種環境下開展游戲,可以使游戲更具生動性、趣味性,讓他們將學到的、看到的更好地融入學習中,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1.3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競爭性

積極性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有了做事的積極性,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活動,可以以游戲的方式激發孩子們對自然環境的好奇心,讓幼兒們在做游戲的過程中能夠深入了解自然環境。對于競爭性來說,因為游戲本身就帶有競爭競賽的含義,所以,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活動可以在同學們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競爭,鼓勵同學們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做到完美[1]。

1.4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幼兒園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這是因為在游戲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這就需要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而且老師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傳授給學生,學生們可以對游戲活動提出獨到的見解,使游戲活動的開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2.幼兒園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的措施

2.1在自然環境中開展游戲

在自然環境中開展游戲是回歸自然,釋放孩子天性的手段,讓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更領悟到自然的魅力,可以利用自然環境中的一些事物開展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例如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們采野花,讓孩子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可以讓幼兒們在河邊捉小魚、小蝦,讓幼兒們在小樹林里玩捉迷藏的游戲,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區環境資源,例如公園設施、博物館、人工或天然綠地等為孩子們提供接觸自然的機會,讓孩子們在其中進行游戲玩耍,等等,讓幼兒們在游戲過程中學習自然、了解自然。

2.2因材施教

“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都有特點。因此,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的過程中,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發揮游戲活動的積極作用,給他們分配不同的游戲任務和目標,因材施教,調整教學方法,切不可“一刀切”。

2.3加強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

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庇變簣@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關鍵是要依靠老師的引導,因此,這就要求老師除了必須具備足夠的幼兒教學知識之外。為了適應游戲活動的要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游戲活動的素養,因為這關系著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的質量和水平。因此,教師應該多參與相關的培訓,通過專業的技能培訓,以多樣化、生動有趣、游戲化的方式增強游戲活動開展的效果。

3.結語

幼兒園在自然環境下開展游戲可以滿足社會對于全方位人才的要求,因此,我們更應該認識到其重要性,利用這種方式更好地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增強幼兒對大自然的親切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不服輸精神,減輕幼兒的學習壓力,讓學生們在輕松的環境下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段媛媛.淺談幼兒園自然游戲環境的價值與創設[J].西南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1(10):37-8.

第6篇

作者:秦曉洲 李穎 單位: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九研究所 重慶市環境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試驗目的重點考慮以下2類試驗:1)考核性試驗,即用于考核、驗證和評價裝備(產品)環境適應性為主的自然環境試驗;2)研究性試驗,即用于數據積累和基礎研究為主的自然環境試驗。試驗保障條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試驗、監測、檢測能力;技術力量;研制周期;交通、運輸情況;安全、保密狀況;特殊監測協作性;試驗經費。剪裁原則1)剪裁后的自然環境類型應保持和裝備(產品)使用環境的類型相一致,如果是自然環境加速試驗,應保持主要環境因素一致。2)不允許出現欠試驗設計,即試驗環境的主要環境指標不能低于使用環境。3)允許出現過試驗設計,即試驗環境的主要環境指標高于使用環境,但須由委托方決定。

剪裁

試驗環境剪裁重點是對試驗大環境進行剪裁,目的是確定試驗環境、確定自然環境試驗站和確定試驗類型。環境包括濕熱海洋、濕熱雨林、亞濕熱酸雨、高原低氣壓、暖溫半鄉村、干熱沙漠、寒冷低溫共7種大氣環境和濕熱海洋、亞濕熱海洋、暖風海洋性季風3種海水環境,另外還包括7種自然環境加速試驗方法的環境。剪裁標準見表1中試驗方法1,4和6—12。根據剪裁依據按以下工作內容進行。1)裝備(產品)任務書和研制總要求:(1)裝備(產品)任務書和研制總要求規定的環境原則上不作剪裁;(2)裝備任務書和研制總要求未明確規定環境的應依據裝備性質和環境特性進行剪裁。2)裝備(產品)性質:(1)整機類可依據裝備(產品)任務書和研制總要求進行剪裁;(2)零件、部件、結構件和材料等無明確環境要求的,試驗環境通常應包括可能服役的所有環境;(3)已有環境適應性數據及相似產品環境適應性信息的裝備(產品),應優先選擇對其性能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的環境進行試驗;(4)在確定試驗環境類型時,還應考慮裝備(產品)特性、部署及操作維修極限等。3)環境特性:(1)地、空、天使用的裝備(產品),其儲存和使用涉及大氣環境,應選擇大氣自然環境試驗;(2)海上使用的裝備(產品)應優先選擇海水自然環境試驗,對于在艦艇甲板上使用的裝備(產品),還應考慮海面大氣環境試驗或海洋大氣環境試驗;(3)預期在世界范圍內使用的裝備(產品),可針對其環境類型選擇大氣或海水自然環境試驗中最嚴酷的環境條件進行試驗,必要時,可結合自然環境加速試驗和實驗室環境試驗進行。4)試驗目的。(1)考核性試驗,應優先選擇對裝備(產品)預期服役影響最惡劣的環境;也可利用相似產品法,總結類似產品的試驗數據和相關試驗環境以及結論,選擇可影響到裝備(產品)戰技性能、儲存壽命、安全性能、維修和維護性能的環境作為試驗環境。(2)研究性試驗的剪裁重點考慮以下內容:以數據積累為主的試驗,試驗環境應盡可能考慮全面,特別是產品中的純材料類;以基礎研究為主的試驗,可根據試驗目的選擇相關大氣試驗環境;海水環境試驗可依序選擇濕熱海洋環境、亞濕熱海洋環境和暖溫海洋性季風環境。(3)除非用于特殊試驗目的,一般情況下同一批試驗樣品不允許在多個試驗環境進行組合試驗。5)試驗保障條件。選定試驗環境和試驗站若不具備相應保障條件,可按下述方法剪裁:(1)經過各方努力,確定達不到試驗保障條件的,可根據主要環境因素確定其它環境類型的試驗站或自然環境加速試驗;(2)協作單位有條件進行現場檢測的,原則上不能剪裁,應溝通解決。試驗方法、試驗條件、試驗參數及量值剪裁剪裁目的是確定大氣、海水自然環境試驗方法和試驗條件;確定大氣、海水自然環境加速試驗方法;確定試驗參數、量值及持續時間等。剪裁標準見試驗方法1—12(見表1)。工作內容如下。1)根據裝備(產品)任務書和研制總要求,規定的貯存試驗應選擇庫內大氣自然環境試驗方法,若不能剪裁且規定的持續試驗時間原則不能剪裁,貯存試驗條件應予以保證。通常:溫度≤30℃,相對濕度≤70%。無明確規定的,應保持自然環境狀態。2)根據裝備(產品)性質,帶包裝的整機通常選擇庫內貯存試驗,在征得委托方同意時可選擇棚下或戶外貯存試驗;材料、結構件、部件、元器件、工藝等優先選擇大氣暴露試驗及表層海水腐蝕試驗,根據材料類別、部署確定試驗方法。如高分子材料一般選擇紫外線強的環境進行戶外、棚下暴露試驗,金屬類一般應選擇惡劣的腐蝕環境(如海洋大氣、高溫高濕等環境)進行戶外暴露試驗;非包裝裝備(產品)在工作狀態下或有定期通電檢測要求時,需考慮動態暴露試驗;根據裝備(產品)已有環境適應性數據剪裁試驗方法,嚴酷則選擇戶外,次嚴酷選擇棚下,溫和選擇庫內。3)根據環境特性,當大氣和海水自然環境試驗不能滿足試驗條件要求時,可選擇自然環境加速試驗,此時應根據服役環境對產品產生最主要危害的環境應力及量值選擇相關的自然環境加速試驗方法;服役期長的樣品,應考慮可能遭遇到的服役環境的極值條件造成的影響,可根據主要環境應力及量值選擇相應的自然環境加速試驗方法及量值;海水試驗樣品應根據其在海水中實際使用時所處的位置來確定試驗方法和試驗條件。一般情況是:水下選擇全浸區腐蝕試驗;水面上選擇飛濺區腐蝕試驗;周期或間歇性處于水面和水下的選擇潮差區腐蝕試驗;同一樣品同時處于水下污泥區和水面的則選擇海水長尺試驗方法。4)根據試驗目的,考核性試驗的試驗方法和試驗條件等應與裝備(產品)任務書和研制總要求規定的一致;研究性試驗應結合預期服役環境首選環境條件嚴酷、環境應力強度高的試驗。5)根據試驗保障條件,通過可行的設備和儀器配置方案、協作等措施,能夠確保試驗和檢測工作正常運行的原則上不剪裁;如保障條件確不能滿足試驗要求時,可與委托方一道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剪裁。如研制周期短,可選擇相對嚴酷的環境和試驗方法:大氣可選擇戶外環境和暴露試驗方法;海水可選擇飛濺試驗或潮差試驗;必要時,也可選擇自然環境加速試驗等方法,或通過雙方協商其它替代方案。試驗程序剪裁剪裁目的是確定各方法中試驗程序的主要技術參數、試驗時間、相關技術要求等。剪裁標準見表1。根據剪裁依據,工作內容如下。1)預處理。除非有特殊要求,該程序通??梢圆豢紤]。2)檢測。這是必須程序。程序中初始、中間、最后等檢測的內容一般根據以下情況剪裁:檢測項目、檢測周期按有關裝備(產品)要求或有關各方制定的技術文件執行;如無特殊規定,可根據裝備(產品)類別進行常規項目檢測,由試驗方完成;特殊或重要檢測項目,不能被剪裁掉,應由產品方和試驗方協商解決。3)試驗樣品安裝。這是必須程序。試驗樣品安裝一般根據以下情況剪裁。(1)裝備(產品)的暴露試驗,其安裝和放置根據尺寸大小和質量確定。大、中型產品按實際使用狀態水平放置,有方位要求和做動態暴露試驗的裝備(產品)應按有關規定放置;小型產品通常按主試面朝南45°角暴露放置;進行儲存試驗的產品一般不考慮方位,但有堆垛要求的裝備(產品),其包裝箱離地高度、堆垛高度等應按有關技術文件執行。(2)平板試驗樣品一般按朝正南45°角暴露、安裝和放置,高分子材料可考慮緯度角或正南暴露。(3)有方位要求的試驗樣品可選擇0°角、正東、正北、正西或迎風面等方位暴露。(4)海水環境試驗一般選擇90°角暴露。4)試驗開始時間。這是必須程序。試驗開始時間一般根據以下情況剪裁。(1)多站投樣宜統一試驗時間,通常大氣自然環境試驗宜在每年的4—5月份或9—10月份進行;海水自然環境試驗宜在每年的9—12月份進行。(2)單站或部分站投試,可根據試驗站環境資料,選擇嚴酷月份進行投樣。5)試驗周期。這是必須程序。方法中推薦的試驗周期為一組數據,可從頭至其中任一數字截斷,組成新的一組試驗周期。最長試驗周期即試驗時間。試驗周期一般根據以下情況剪裁。(1)整機技術條件規定的試驗時間,一般即為最長試驗周期,不能剪裁。其試驗周期宜參考已試驗過的相似產品確定。(2)裝備(產品)技術條件未規定試驗時間的,應根據其性質、用途、服役環境等確定。如果是易損件,服役環境惡劣,則選擇1,2,3,4,5a;反之,則選擇1,3,5,10,15a。也可與委托方協商確定。(3)對于基礎性、研究性試驗及預期耐蝕性高的材料,大氣和海水試驗宜分別根據材料類別選擇最長試驗時間確定試驗周期;反之,可根據經驗從中選擇某一試驗時間與其前面試驗時間組成試驗周期。6)試驗終止。這是必須程序。試驗終止時間一般根據以下情況剪裁:無技術條件規定的整機一般選擇預定試驗樣品性能檢測極限;無技術條件規定的純材料類一般選擇預定試驗周期;在預定的裝備(產品)技術條件規定的試驗時間內,試驗樣品性能檢測已達極限時,可終止試驗。7)試驗記錄。這是必須程序。程序中技術條件一般根據以下情況剪裁。(1)環境因素監測記錄通常按“大氣環境因素測定方法”和“海水環境因素測定方法”附錄的規定記錄,也可只記錄雙方商定的主要環境因素。(2)對影響產品主要性能和功能的檢測項目,其試驗記錄不能剪裁。8)試驗報告。這是必須程序。試驗結束應出具試驗報告,內容包括試驗目的、試驗內容、試驗時間、試驗條件(試驗場地、試驗裝置、環境條件等)、試驗方法及執行標準、試驗樣品、檢測方法、評價方法及執行標準、試驗中斷及處理、試驗結果分析、結論,一般不予剪裁。

剪裁效果評估

對于剪裁實施的可能效果應作評估,以不斷總結和凝練,提高剪裁水平,評估包括以下內容:1)實現預期試驗目的的可行性;2)試驗方法的科學性、可靠性和嚴謹性;3)對裝備(產品)研制和改進的指導意義;4)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其他考慮事項1)如重點考慮的某些環境因素的量值及環境應力強度達不到裝備(產品)技術條件時,可結合這些環境的氣候、機械、運輸、包裝等實驗室環境進行試驗、研究,并對結果進行綜合評價。2)研究性試驗一般應考慮和實驗室環境試驗或使用環境試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結語

GJB4239提出剪裁概念迄今已近10年,有關專家在宏觀上就環境工程剪裁技術進行了深入探討[2]。目前,實驗室環境剪裁工作相對走到了前面。筆者認為,軍用裝備自然環境試驗方法剪裁僅是環境工程剪裁技術中一個方面的內容,由于自然環境試驗在國內起步較晚,其剪裁工作尚未真正開展,希望更多的自然環境科技人員重視并投身到剪裁工作中來,促進自然環境試驗剪裁工作與實驗室環境剪裁工作并重發展,共同推動裝備環境工程工作再上新臺階。

第7篇

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場景等。自然環境描寫又稱為景物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關鍵是要抓住自然環境的特征,進行細致的觀察,發現其變化,精心捕捉其獨特之處,合理安排好寫作順序,進行生動逼真的描寫。

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一般包括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環境描寫,但它們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與人物的思想行動緊密聯系著的。其中,自然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達人物心情以及渲染氣氛都有重要作用。

【技法指導】

一、通過自然環境描寫渲染文章氣氛。

魯迅先生的《故鄉》開頭有一段自然環境描寫是這樣的:“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其對深冬的自然環境描寫,渲染了沉寂、荒涼的氣氛,為全文奠定了悲涼的基調。

二、通過自然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形象。

彭荊風的《驛路梨花》中就很好地運用了自然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開頭寫“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睜I造出一種優雅迷人的環境氛圍。文中寫“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向讀者暗示梨花正象征了哈尼小姑娘。結尾“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笔孜埠魬?,更深入地點明了主題,突出了人物形象。

三、通過自然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發展。

著名作家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里,以“夾竹桃”為線索,通過環境描寫,很好地渲染了氣氛,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開頭以“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里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一樣!’”領起全文;文中又寫到“我”又看到:“他們在玩沙土,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通過環境描寫渲染爸爸病重的悲哀氛圍;結尾“走過院子,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备钋械乇磉_了內心的悲痛。

四、通過自然環境描寫深化文章主題。

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為了刻畫人力車夫祥子的辛苦,揭示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作者極力刻畫了祥子在烈日下和暴雨中掙扎的情景。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不僅展現了祥子吃苦耐勞、勤勞的本性,更彰顯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疾苦的主題。

【典例分析】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

(孫犁《蘆花蕩》)

分析:作者特地選擇夜晚的景色來描寫,暗示了抗戰時期炮火紛飛的時代背景,渲染了緊張、神秘的氣氛。

2.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分析: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豐富的想象,令人陶醉的遐想,寫出了春天的熱鬧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喜悅以及對春天的喜愛。

3.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分析: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表現人物歡快、興奮的心情;結尾的自然環境描寫則表現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4.窗外只有漬痕斑駁的墻壁,貼著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鉛色天,白皚皚的絕無精彩,而且微雪又飛舞起來了。

……

幾株老梅竟斗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為意;……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里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游人的甘心于遠行。

(魯迅《在酒樓上》)

分析:前句用景物從正面襯托了主人公懶散懷舊的心情。后句用“梅”與“花”反襯主人公的懶散心情。

5.高山的雪水匯入湖中,又從像被一刀劈開的峽谷巖石間瀉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澗里。水從懸崖上像條飛練似的瀉下,即使站在十幾里外的山頭上,也能看見那飛練的白光。如果你走到懸崖跟前,腳下就會受到一種驚心動魄的震撼。俯視水練沖瀉到深谷的澗石上,濺起密密的飛沫,在日中的陽光下,形成蒙蒙的瑰麗的彩色水霧。就在急湍的澗流邊,綠色的深谷里也散布著一頂頂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潔白。

(碧野《天山景物記》)

分析:文章從多種角度,寫出了天山的神奇秀麗。描寫細致,比喻貼切,色彩迷人,表現了天山脫俗的美。

【實戰演練】

1.分析下面段落的自然環境描寫寫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也不知是哪一位熱心腸的人,用云杉枝條編織的花環,裝點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墳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圍種植上一圈蒼翠的小樹。陡坡外高聳著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滿鋪著如茵的嫩草。

這兒是小鎮的盡頭,陰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輕聲地沙沙作響。四野里復蘇的大地散發出新春的氣息。

思維拓展:通過閱讀可以感知描寫對象,不難看出,這個文段里寫了初春墓地的景色。自然環境的描寫是為突出文章主旨,表現內心情感服務的。“花環”“青松”和“如茵的嫩草”均表現出對烈士的景仰,引發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2.以“我”終于獲獎了,懷揣獎狀回家為情景,寫一段環境描寫襯托“我”的喜悅心情;或以月考(考試)失敗了,回家見父母前的心理為情景,寫一段環境描寫烘托人物煩躁、悲觀、失落、懊悔的心情。在景物描寫中至少要表達兩種感官感受。

思維拓展:景物描寫能起到烘托人物內心情感的作用。寫作時,我們要注意到,喜悅的時候看到外面的景物會有什么感受,言行舉止上有什么特點。傷感的時候,看到相同的景物感受是一樣的嗎?不是景物變了,而是我們看景物的眼光變了,內心的情感變了,所以看到的景物自然就不一樣。

第8篇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空間”,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張“以大自然、大社會做教材”不謀而合。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們以幼兒園自然環境為主要資源,帶領幼兒走進自然、發現自然,在親身實踐中探求新的科學知識,讓幼兒園自然環境成為幼兒學習自然科學的殿堂,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與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關鍵詞】自然環境;幼兒;科學活動;親自然

一、發現和收集自然環境下的科學資源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當帶領幼兒散步在百花園、百果園的小路上,穿行在植物園中,他們個個變得好奇、好問、好探究。比如,這是什么花?為什么花兒有的大有的???長長的是什么呀?在幼兒的發問下,我們開始收集相關可供探究活動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隨著植物生長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花的生長規律,果樹的開花到結果過程,蔬菜的播種到生長到采摘,樹葉顏色變化的過程等等,這些收集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形成了一個個科學資源系列。除此之外,每個教室都有屬于自己班級特色的自然資源,這些發芽類植物、觀賞類植物、水培植物,也是一種科學資源,這種資源幼兒每天可見,有利于培養幼兒觀察記錄的能力。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科學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科學活動成為快樂的事情。因此,用心發現和收集自然環境下的科學教育資源,為實施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奠定了基礎。

二、組織和開展親自然科學活動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大自然是位神奇的老師,它可以培養孩子的美感,又可以啟發孩子的悟性,它既可以向孩子展示偉大的規律,又可以使孩子的身體休整,讓孩子充滿靈氣。”在大自然,每個幼兒都會通過自己的手、眼、腦,積極主動地汲取知識,積累經驗。

1.戶外探究活動?!吨改稀分兄赋觥坝H近自然,喜歡探索”,親近自然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戶外活動,在適合的時間到有探究價值的自然資源環境中進行探究活動,這種活動能激發幼兒多種感官的發展,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春天,蠶豆發芽了,長出了嫩嫩的葉子,我們帶領孩子一起去到蠶豆地,他們個個欣喜若狂,分頭尋找自己最喜歡的蠶豆小苗,觀察蠶豆葉子的形狀,猜測著會結出幾顆蠶豆。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再一次來到這里,發現蠶豆長高了,又開花了,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了許多秘密:蠶豆花的顏色有些紫有些白,蠶豆的葉子竟然還有卷著長的,像個小喇叭。在與管理爺爺的交談中,幼兒了解到種植蠶豆的秘訣,如:種蠶豆的時候要保持行距,方便蠶豆吸收營養,蠶豆喜歡濕潤的環境,所以要經常給它們澆水。等到蠶豆成熟的時間,孩子們又一次來到蠶豆地,親手采摘下一顆顆胖嘟嘟的蠶豆寶寶,大家興奮不已。在剝蠶豆的過程中,孩子們產生了疑問:該從哪里剝開蠶豆的殼?很小很小的蠶豆能吃嗎?為什么有的殼里有四顆蠶豆有的只有一顆?當城市里的幼兒置身于田間地頭中,處處都是新奇的事物,他們的認知沖突不斷發生,從而引發幼兒在自然環境中的主動觀察、探索,完成知識經驗的積累。

2.學習觀察方法。自然中萬事萬物瞬息變化,因此在親自然的科學活動中,幼兒的觀察學習能力十分重要。怎樣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需要引導幼兒學習觀察的方法。以小班幼兒觀察秋天的樹葉為例:(1)準備觀察。在觀察活動開始前,首先要了解孩子對秋天的樹葉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比如形狀、顏色、大小等。教師應選取最具有觀察價值的內容進行觀察活動。其次要確定觀察樹葉的地點—有不同品種的樹木,常綠樹和落葉樹錯落生長等等。(2)實施觀察。確定觀察內容后,帶領幼兒來到選定的地點,并提出明確的觀察要求:每人選取一片樹葉,仔細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鼓勵幼兒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能力強的幼兒可以通過和同伴樹葉間的比較,了解更多樹葉的科學知識。以上是即時性的觀察活動,對于大班幼兒,我們可以引導長期性觀察,并通過觀察日記、記錄表等形式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3)整理總結。觀察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和幼兒一起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并在幼兒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提升和總結,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

三、延伸和拓展科學活動范圍

以上我們所說的科學活動都是在幼兒園自然環境范圍內進行的,但是幼兒對自然環境的探究活動不會僅僅局限在幼兒園范圍內,因此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和家長資源,拓展和延伸活動范圍,能讓幼兒在更廣闊的領域內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幼兒園旁邊的古瀆港就是一個十分有利的自然資源,它的四季變化、鳥語蟲鳴等待幼兒的發現和探索。在對古瀆港的探究活動中,需要教師的集體引導,幫助孩子們梳理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怎么去進一步探索,更多的還需要家長參與進孩子的科學探索活動中來,讓大手牽小手一起走進自然大課堂。讓幼兒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在自然大課堂中發現和探索科學,讓大自然、大社會充盈幼兒的科學活動,使幼兒得到真正的解放,使幼兒在快樂的親自然科學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作者:范玉華 單位:實驗幼兒園

第9篇

對文學作品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當細細體察,方能悟其真意。下面主要以孫犁的《蘆花蕩》為例,就如何分析自然環境的作用,討教于教學教育的行家里手。

一、自然環境描寫能契合人物心理,襯托人物性格,甚至支配著人物的行動。如“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孫犁《蘆花蕩》,下文舉例未加注的,皆選自此文)這段自然環境描寫置于老英雄護送失利之后,應該說不止是風涼夜涼,更重要的是人心涼了。他慚愧,覺得“沒臉見人”,準備暫停護送。的確如此,自尊心極強的他沒有按原計劃去實施護送任務,而是待了一夜并邀二菱次日來看他的復仇行動。可以說,形容詞“涼”不但襯托了人物的心情,同時決定了第二天智斗鬼子的行動。

除形容詞外,描寫性謂語和修辭句也能擔此重任。抓住描寫性謂語(含主謂短語中的謂語),對分析自然環境的作用幫助極大。如“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這里的“迎風飄撒”就寫出了老英雄得勝之后的那種心花怒放的感覺。

二、有的環境描寫能提供人物的活動場所,渲染某種氣氛。茅盾曾言:“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和行動。”在分析這一作用時,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這處環境描寫必須包含某個地名,或是一個大概的地域。其次應該抓住它們的修飾語或者描寫性語句。如“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其中的“大葦塘”就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或環境;修飾語“陰森黑暗”揭示了這一場所或環境的殘酷恐怖的特點,渲染了一種令人窒息、凄慘悲壯的氣氛;同時對鬼子“呆望”的神情描寫,形象的刻畫了他們的無奈和悲哀,暗示了白洋淀抗日軍民的神勇和智慧。

三、環境描寫總是以情節為依托,情節發展也離不開客觀的自然環境,因此環境描寫往往還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如“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作者把這句環境描寫安排在老英雄發誓找回自尊時,確實是匠心獨運!天氣不悶熱,鬼子們就不會偷偷地下河洗澡,所以作者懷著民族愛憎為老英雄創造了一個為大菱報仇雪恨的機會,從而推動情節的自然發展。這種環境描寫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出現在人物的兩次活動之中,且與下一活動存在較明顯的因果關系。此處環境描寫與人物活動關系可圖示為:護送失利天氣悶熱鬼子洗澡殺敵報仇。

四、不少環境描寫能隱射社會環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會基礎。如都德《最后一課》對布告牌的內容的介紹,對普魯士兵的操練和收操號令的描寫,就暗示了法蘭西正被普魯士侵占的社會環境。通過自然環境的鋪陳,小弗郎士仿佛一下子就由貪玩厭學的學生成長為一個明理愛國的戰士,這一類描寫往往位于人物行為活動之前,對人物性格具有正襯或反襯作用,促使其思想情感發生突變,并成為其行為活動的催化劑。

五、少數文學作品的環境描寫還起著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這類描寫具備有兩個特點:一是被置于文章結尾;二是具有以少勝多、或以虛襯實、或以有顯無的張揚因素。如彭荊風的《驛路梨花》末尾“驛路梨花處處開”,其中的“梨花”既點題點人,“處處開”,不僅突出了雷鋒精神在哀牢山扎根,同時彰顯了雷鋒精神之花處處開放的意圖,收到了言近意遠的效果。

六、另外,人物的貼身之物,居所陳設也可以表現人物性格,交代人物身份。如魯迅的《祝?!?,四叔房里“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這段書房的陳設描寫,就刻畫一個了信奉朱子理學,虛偽守舊的迂腐學究的形象。

當然,正如劉禹錫所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一段景物描寫,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共存的,分析的方法肯定也是靈活多變的,全看執教者細心體察,得法引導。

郭西合,汪祖國,教師,現居湖北陽新。

第10篇

第二作者:王振振;男;漢族;1990年5月;鄭州大學 水利與環境學院;2009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 4班

摘 要: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對原自然環境產生了這諸多的影響,有利有弊,本文就其利與弊兩個方面對其進行闡述。

關鍵詞:水利工程;自然環境;影響

一條河流、一個河段及其周圍地區在天然狀態下,一般處于某種平衡。水利工程的建設會破壞原有的平衡,特別是具有高壩水庫的河川水利樞紐的建設運行,對其周圍的自然環境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人類興建水利工程是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直接和現實的需要,改善生存環境,為了人類的發展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說,水利工程對環境帶來的有利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1、有利影響

1. 1改善局部地區氣候

興建大型水庫一般可使局部氣候向有利方向轉變。如通過水體的調節作用使年平均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升高和極端極高氣溫降低,還可提高庫區及鄰近地區的相對溫度,對一些作物栽培是有利的。

1.2有利于當地植被的生長

沙漠地區實行灌溉農業,擴大了原有綠洲面積,還增添了新的綠洲和新的城市。比如,新疆是大陸型氣候特別明顯的地區,面積遼闊,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把它分割成塔里木和準噶爾兩大盆地。盆地四周分布著戈壁和綠洲,中為沙漠。建國后,大力興建水庫,小水電、灌溉渠和渠道防滲等水利工程,在戈壁沙漠中,不但擴大了原有綠洲的面積,還增添了一些新的綠洲和新的城市。可以說,水利建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自然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新的生態系統。

1.3改善水質和供水條件,減少洪水泛濫和水庫水位的季節變化,通過水利建設擴大了水面面積等。并且水利工程的建設對土壤環境通過筑堤建庫、疏通水道等措施,保護農田免受淹沒沖刷等災害;通過攔截天然徑流、調節地表徑流等措施補充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養分和熱狀況。

2、水利工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水利工程在發揮其巨大效益的同時,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主要歸結于兩個方面:一、物理影響,包括水利工程的興建對水文形勢的改變,對泥沙淤積和河道沖刷的變化,對局地氣候、水庫水溫結構、水質、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響等。二、生態影響,包括對動植物、對水域,細菌藻類、對魚類及其水生物的影響等。

2.1物理影響

2.1.1對水文形勢的影響

河流中筑壩建庫后,上下游水文狀態將發生變化,如果水庫不具有較大的徑流調節性能,則變化指標線為上游的一段雍水段;如果水庫具有季、年或者多年調節性能,則上游水位將有很大的變化幅度,這就造成一片淹沒、浸沒區,居民要遷移,下游河流水位以及地下水位都可能下降,甚至帶來干旱。

2.1.2對泥沙淤積和河道沖刷的影響

上游水庫水深加大,流速降低,河流帶入水庫的泥沙會預計下來,逐漸減少水庫庫容,這實際上最終決定水庫的壽命、據美國、印度等國130座水庫的調查,每年淤積損失的枯榮約在2%―14.33范圍內。水庫的“沉沙池“作用,使過壩調節下放的水流成為清水,沖刷能力加大,從而是下游河床刷深,也可能影響河勢變化乃至河岸穩定。經水庫下泄的誰,水質會有改善,但隨著庫區不同的條件,也可能受某些鹽分污染。神水庫低孔下放的誰,水溫會較原天然狀態有所變化。

2.1.3水庫對周邊地區地震活動影響

近幾十年來,隨著如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強烈的水庫地震在世界各地在庫區附近時有發生。至80年代末期,在庫區附近發生的地震就有幾十余起,強度大于5級的已有十余次。比如,贊比亞卡里巴水庫,在1985年蓄水前沒有發生過地震的記載,應該為無震區,當1985年蓄水后,庫區地震頻繁發生,當該水庫達到蓄滿水位時,發生的9次地震的震中都在庫區附近。

2.1.4工程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興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減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時輸水渠道兩岸由于滲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而積土壤的次生鹽堿化和沼澤化。例如,阿斯旺大壩的興建使泥沙淤積在水庫內,不再出現洪水泛濫肥沃兩岸的土地。三峽水庫的下游地區大而積低湖田而臨沼澤化威脅,漬害田比例增大。

2.2生態影響

2.2.1對動植物物的影響

修筑堤壩將使魚類特別是洞游性魚類的正常生活習性受到影響,生活環境被打破,嚴重的會造成火絕。例如:岷江特有的白甲魚、巖原鯉、中華魷在漁業產量的比重已很少,特別是白暨豚近幾年來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水利工程的建設使自然河流出現了渠道化和非連續化的態勢,這種情況造成庫區內原來的森林、草地或農田被淹沒水底,陸生動物被迫遷徙。同時,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河流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

2.2.2水利工程建設對細菌藻類的影響

因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文條件的改變,造成釘螺、瘧蚊等傳染疾病的媒介物更可能得到新的有利的繁殖條件,從而增加血吸蟲病、瘧蚊等的傳染的危險性。此外,庫水化學成分改變、營養物質濃集導致水的異味或缺氧等,也會有對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上述無論是物理影響還是生態影響,無疑都轉移為對人類本身的影響。同時還要注意水庫蓄水后可能出現的一些規劃設計階段較難預見的影響。例如:庫岸由于誰的深入,原本穩定的邊坡可能出現失穩坍塌。意大利瓦依昂拱壩上游就曾發生過這種大滑坡,造成高150米的浪涌翻越壩頂重回下游村鎮,死亡3000人。因此修建水利樞紐,必須充分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精心研究,慎重對待。

結語

水利工程修建的目的必然是造福人類,更好的利用水資源,減少水利災害,但是我們在努力開發水資源修建各類水利設施的同時,也不可忘記修建水利工程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各種不利因素,因此在衡量一個水利工程是否有必要修建的時候必須全面考慮,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其指導思想,這樣才能最終人與環境和諧發展。(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

參考文獻:

[1] 藺秋生,黃莉,水利工程對環境影響及其工程補償措施淺析[J],水利電力科技,2007 年3月第33卷第1期

第11篇

一、桂林旅游業發展現狀

(一)桂林的生態旅游資源桂林坐落于廣西的北部,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自然資源。桂林作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不但因其自然環境價值,還在于它的歷史文化價值。我國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這座美麗的城市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聞名于天下。并且這里有著豐富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溶洞景觀。同時桂林作為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充滿著濃厚的人文氣息,華夏五千的璀璨文明都曾在這里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并且與這里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孕育出了淳樸、勤勞、善良的民族風情。桂林的山青水秀與民族風情二者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共同打造出一個人間的旅游天堂,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感受桂林風情。桂林位于廣西北部,位于喀斯特巖溶盆地的中部,這座美麗的城市,有著極其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它以甲天下的山水為依托,以桂林市城區為核心,輻射12縣的生態旅游區,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共性,又有高大、雄、險、幽的特色,發展潛力巨大,深受國內外游人的青睞。發源于華南第一峰--貓兒山的漓江,水碧,風景如畫;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森林充滿神秘色彩;城市綠肺般的會仙濕地及桂柳古運河以及人與自然協和一體的奇觀--龍脊梯田等。奇麗的自然山水與桂林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飾以及民族文化孕育了桂林的民族風情,人文與自然相結合,形成了桂林充滿色彩和強烈吸引力的生態旅游景觀。

(二)桂林市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桂林的環境質量和旅游資源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桂林市的旅游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旅游行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總值也直線飆升。但是不能否認在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能,人們過多的關注于經濟效益,往往忽視了對旅游環境的保護,造成旅游資源的破壞和旅游環境質量的下降。近年來桂林旅游景區垃圾成堆的現象十分普遍,原始森林白色污染嚴重,使原有的旅游價值喪失殆盡。且由于近年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工業發展帶來的三廢使桂林的河流受到了嚴重的污染,空氣質量也有所下降。而且在旅游景區大興土木建設酒店等等,破壞了桂林的原始生態環境。這些都使得桂林旅游業的自然環境資源受到嚴重的破壞,對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質量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近年國家有關政策和快速發展的經濟為我市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使旅游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由此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總把旅游業的發展視為一種經濟活動,偏重追求其經濟效益,而相對忽略了旅游對環境的影響。造成我市旅游資源受的破壞、旅游區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日益突出。旅游對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不僅會阻礙旅游業本身的持續發展,而且也會帶來相關的負效益。例如:我市漓江支流的小東江、南溪河、桃花江等普遍存在水質污染問題,尤其是部分河流還穿越市內著名景區,嚴重影響了桂林市旅游形象。近三年來,隨著新城市建設的開展,機動車輛的增加,桂林市的空氣質量也正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指標已名列全區前列,環境保護問題刻不容緩。

(三)在保護環基礎上開展生態體驗式旅游的必要性“桂林山水甲天下”,自發展旅游業以來,桂林就成為了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是游客心中向往的神圣的天堂,但是近幾年從桂林旅游業的發展形勢來看,情況不容樂觀。以往游客來到桂林市區都會因美景逗留數日,但是現在大部分游客經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桂林市只是暫時歇歇腳,而后就去了縣域旅游景區。可見桂林市由游客的聚集地成了游客的集散地,而桂林縣域的旅游業卻正在悄然崛起,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市區環境污染加重,景區旅游資源破壞嚴重造成的。因此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展旅游業已經顯得十分重要了。從桂林開始發展旅游業開始,就一直采用“桂林山水甲天下”來進行城市旅游的宣傳,可近年來桂林市區已從游客目的的轉變為游客集散地,游客在市區的停留時間逐漸縮短,縣域旅游強勢崛起,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游客在選擇旅游目的的同時,也是在對優美自然環境的選擇。近年來桂林市政府出于保護漓江的目的,正逐步將市行政中心職能從主城區西遷至臨桂,也是為更好的為游客提供游覽空間,以達到建設旅游勝地的目的。因此,當前開展老城區的環境保護與整治工作將傳統觀光游升級為生態體驗式旅游顯得十分重要。

(四)桂林發展環保、生態體驗旅游項目的可行性根據實際情況顯示,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桂林市逐漸開展治理市內水利環境的工作,通過“兩江四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使得桂林市的自然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好轉,對桂林市旅游業進一步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同去年相比大幅度上漲,旅游業創造的經濟價值也直線飆升,對周圍縣域旅游業的發展也產生強有力的帶動作用。從政府角度來講,創造綠色生態城市是桂林市基本的出發點,自《桂林市城市總規劃》頒布后,我們以其為指導又制定了《桂林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將桂林市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軌道中,并通過制定“一帶兩江三楔四線”布局結構,合理分配各類園林綠地,將生態環境中的各個要素緊密聯系,協調發展。并且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大力加強對桂林景區旅游資源的保護,為打造桂林五位一體的生態格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為桂林市旅游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實際案例來看,近年來,桂林市政府逐步開展對市內水體環境的治理工作,“兩江四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實施為桂林旅游抹上了濃黑重彩的一筆,2014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40%,此外,其二期工程通過疏浚桃花江、建設兩岸生態鄉村旅游的模式也取得了成功。因此,將此模式繼續擴大至城市周邊將有力地增強桂林市旅游的競爭力。從政策層面來講,桂林市以創建綠色生態城市為出發點,以國務院批準的《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編制了《桂林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并納入到了城市總體規劃中,該規劃確定了“一帶兩江三楔四線”的系統布局結構,使各類園林綠地合理分布,緊密聯系。其中,“一帶”是指漓江城市段建設濱水綠帶,形成綠色廊道,把城市其他綠地串聯起來?!皟山敝冈谛|江、桃花江沿岸開辟規模不等的園林綠地,形成城市中心東西兩翼的兩條綠色風景帶?!叭ā奔雌咝?堯山組團綠楔、西山-蘆笛組團綠楔、黑山-龍泉組團綠楔,從三個方深入主城,并實現城市與周邊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四線”即城市周邊的堯山景區背景線、龍泉景區背景線、蘆笛景區背景線、桂海景區背景線,這四條城市背景線構筑了郊野景觀。

二、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增強旅游競爭力途徑的探究

(一)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凸顯生態宜居環境優勢1、要使環境保護工作列為發展旅游經濟的前提條件,明確旅游資源保護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相應的地方政策給予實質性的保護。2、適當控制旅游資源,特別是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規模,增加旅游的文化、科技含量,以緩解環境壓力。上工業項目要與治污防污工程同步進行,防止先污染再治理。3、強化環境管理,以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為目標,相對集中布局,搞好功能區劃分,對污染源集中控制,嚴禁污染項目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加快城郊村鎮基礎設施建設,防止生活污水不、垃圾直接污染土壤和水源。4、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應用推行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資源開發和利用應充分考慮旅游環境容量和承載力,防止過度開發和短期行為,對環境的破壞。桂林雖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環境脆弱度高,旅游承受能力有限。我市是以旅游為主導的區域經濟實體,只有旅游資源健康發展,才能使旅游產品獲得依托,最終促成旅游業的循環健康發展。

(二)桂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原則1、桂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機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游資源利用,造福子孫后代。2、桂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應遵循“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黨的十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桂林生態旅游開發要遵循“保護性開發”原則,積極推行電動旅游汽車、燃氣旅游汽車。鼓勵桂林旅游企業采用清潔能源和低能耗技術。在桂林景區建設中培育一批低能耗景區。推進漓江游船能源系統改造工程,漓江游船動力系統改造為電力發動機或混合動力發動機。在桂林旅游鄉村建設中,努力打造原生態的文明鄉村。3、桂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應遵循“特色性開發”原則。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正是旅游資源的靈魂所在。

(三)對開發桂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的建議據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桂林在旅游業的發展凸顯不平衡,市區和縣域出現脫節的現象。相比較而言,桂林市的旅游業發展比較迅猛,但是旅游資源的破壞程度較大,發展潛力受阻;而桂林縣域旅游業的發展雖然相對較慢,但是完好的保留了更多的旅游資源,環境污染較小,旅游價值較高,發展潛力無限。因此,我們應該將市區和縣域統一起來,協調發展,堅持以市區帶動縣域的發展模式,在加大對市區旅游資源保護的同時,還要適當開發縣域的旅游資源。同時還要堅持旅游資源開發的三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堅持持續開發,將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同時還要與當地的特色相結合,使桂林的旅游風光在旅游屆別具一格。桂林市生態旅游資源存在城區與縣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總體上來說受城鎮規模景響較大,小城鎮對自然生態破壞較小,如陽朔的自然生態景觀就明顯強過桂林市區,同樣的山水,但縣城的景觀明顯山更青水更綠。因此,地方政府應把握宏觀發展方向,包括經濟發展方向、市域經濟發展平衡、旅游發展方向等,在具體的項目建設中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原則,經濟效益和市場為導向,兼顧政府、開發商、當地居民利益,做好利益協調工作,嚴格按照持可續發展理論及生態旅游的理論進行旅游項目的建設和開發。對于開發商要加強教育和管理,對違規者進行處罰。另外在進行景點設計上也應保持自然的原始韻味,保護當地的傳統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總結

第12篇

(一)桂林的生態旅游資源

桂林坐落于廣西的北部,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自然資源。桂林作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不但因其自然環境價值,還在于它的歷史文化價值。我國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這座美麗的城市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聞名于天下。并且這里有著豐富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溶洞景觀。同時桂林作為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充滿著濃厚的人文氣息,華夏五千的璀璨文明都曾在這里留下了歷史的印記,并且與這里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孕育出了淳樸、勤勞、善良的民族風情。桂林的山青水秀與民族風情二者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共同打造出一個人間的旅游天堂,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感受桂林風情。桂林位于廣西北部,位于喀斯特巖溶盆地的中部,這座美麗的城市,有著極其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它以甲天下的山水為依托,以桂林市城區為核心,輻射12縣的生態旅游區,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共性,又有高大、雄、險、幽的特色,發展潛力巨大,深受國內外游人的青睞。發源于華南第一峰--貓兒山的漓江,水碧,風景如畫;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森林充滿神秘色彩;城市綠肺般的會仙濕地及桂柳古運河以及人與自然協和一體的奇觀--龍脊梯田等。奇麗的自然山水與桂林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飾以及民族文化孕育了桂林的民族風情,人文與自然相結合,形成了桂林充滿色彩和強烈吸引力的生態旅游景觀。

(二)桂林市旅游業發展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

桂林的環境質量和旅游資源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桂林市的旅游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旅游行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總值也直線飆升。但是不能否認在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能,人們過多的關注于經濟效益,往往忽視了對旅游環境的保護,造成旅游資源的破壞和旅游環境質量的下降。近年來桂林旅游景區垃圾成堆的現象十分普遍,原始森林白色污染嚴重,使原有的旅游價值喪失殆盡。且由于近年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工業發展帶來的三廢使桂林的河流受到了嚴重的污染,空氣質量也有所下降。而且在旅游景區大興土木建設酒店等等,破壞了桂林的原始生態環境。這些都使得桂林旅游業的自然環境資源受到嚴重的破壞,對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質量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近年國家有關政策和快速發展的經濟為我市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使旅游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由此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總把旅游業的發展視為一種經濟活動,偏重追求其經濟效益,而相對忽略了旅游對環境的影響。造成我市旅游資源受的破壞、旅游區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日益突出。旅游對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不僅會阻礙旅游業本身的持續發展,而且也會帶來相關的負效益。例如:我市漓江支流的小東江、南溪河、桃花江等普遍存在水質污染問題,尤其是部分河流還穿越市內著名景區,嚴重影響了桂林市旅游形象。近三年來,隨著新城市建設的開展,機動車輛的增加,桂林市的空氣質量也正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指標已名列全區前列,環境保護問題刻不容緩。

(三)在保護環基礎上開展生態體驗式旅游的必要性

“桂林山水甲天下”,自發展旅游業以來,桂林就成為了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是游客心中向往的神圣的天堂,但是近幾年從桂林旅游業的發展形勢來看,情況不容樂觀。以往游客來到桂林市區都會因美景逗留數日,但是現在大部分游客經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桂林市只是暫時歇歇腳,而后就去了縣域旅游景區。可見桂林市由游客的聚集地成了游客的集散地,而桂林縣域的旅游業卻正在悄然崛起,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市區環境污染加重,景區旅游資源破壞嚴重造成的。因此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展旅游業已經顯得十分重要了。從桂林開始發展旅游業開始,就一直采用“桂林山水甲天下”來進行城市旅游的宣傳,可近年來桂林市區已從游客目的的轉變為游客集散地,游客在市區的停留時間逐漸縮短,縣域旅游強勢崛起,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游客在選擇旅游目的的同時,也是在對優美自然環境的選擇。近年來桂林市政府出于保護漓江的目的,正逐步將市行政中心職能從主城區西遷至臨桂,也是為更好的為游客提供游覽空間,以達到建設旅游勝地的目的。因此,當前開展老城區的環境保護與整治工作將傳統觀光游升級為生態體驗式旅游顯得十分重要。

(四)桂林發展環保、生態體驗旅游項目的可行性

根據實際情況顯示,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桂林市逐漸開展治理市內水利環境的工作,通過“兩江四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使得桂林市的自然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好轉,對桂林市旅游業進一步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同去年相比大幅度上漲,旅游業創造的經濟價值也直線飆升,對周圍縣域旅游業的發展也產生強有力的帶動作用。從政府角度來講,創造綠色生態城市是桂林市基本的出發點,自《桂林市城市總規劃》頒布后,我們以其為指導又制定了《桂林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將桂林市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的軌道中,并通過制定“一帶兩江三楔四線”布局結構,合理分配各類園林綠地,將生態環境中的各個要素緊密聯系,協調發展。并且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大力加強對桂林景區旅游資源的保護,為打造桂林五位一體的生態格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為桂林市旅游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實際案例來看,近年來,桂林市政府逐步開展對市內水體環境的治理工作,“兩江四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實施為桂林旅游抹上了濃黑重彩的一筆,2014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40%,此外,其二期工程通過疏浚桃花江、建設兩岸生態鄉村旅游的模式也取得了成功。因此,將此模式繼續擴大至城市周邊將有力地增強桂林市旅游的競爭力。從政策層面來講,桂林市以創建綠色生態城市為出發點,以國務院批準的《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編制了《桂林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并納入到了城市總體規劃中,該規劃確定了“一帶兩江三楔四線”的系統布局結構,使各類園林綠地合理分布,緊密聯系。其中,“一帶”是指漓江城市段建設濱水綠帶,形成綠色廊道,把城市其他綠地串聯起來?!皟山敝冈谛|江、桃花江沿岸開辟規模不等的園林綠地,形成城市中心東西兩翼的兩條綠色風景帶?!叭ā奔雌咝?堯山組團綠楔、西山-蘆笛組團綠楔、黑山-龍泉組團綠楔,從三個方深入主城,并實現城市與周邊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八木€”即城市周邊的堯山景區背景線、龍泉景區背景線、蘆笛景區背景線、桂海景區背景線,這四條城市背景線構筑了郊野景觀。

二、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增強旅游競爭力途徑的探究

(一)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凸顯生態宜居環境優勢

1、要使環境保護工作列為發展旅游經濟的前提條件,明確旅游資源保護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相應的地方政策給予實質性的保護。2、適當控制旅游資源,特別是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規模,增加旅游的文化、科技含量,以緩解環境壓力。上工業項目要與治污防污工程同步進行,防止先污染再治理。3、強化環境管理,以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為目標,相對集中布局,搞好功能區劃分,對污染源集中控制,嚴禁污染項目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加快城郊村鎮基礎設施建設,防止生活污水不、垃圾直接污染土壤和水源。4、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應用推行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資源開發和利用應充分考慮旅游環境容量和承載力,防止過度開發和短期行為,對環境的破壞。桂林雖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環境脆弱度高,旅游承受能力有限。我市是以旅游為主導的區域經濟實體,只有旅游資源健康發展,才能使旅游產品獲得依托,最終促成旅游業的循環健康發展。

(二)桂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原則

1、桂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機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游資源利用,造福子孫后代。2、桂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應遵循“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黨的十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惫鹆稚鷳B旅游開發要遵循“保護性開發”原則,積極推行電動旅游汽車、燃氣旅游汽車。鼓勵桂林旅游企業采用清潔能源和低能耗技術。在桂林景區建設中培育一批低能耗景區。推進漓江游船能源系統改造工程,漓江游船動力系統改造為電力發動機或混合動力發動機。在桂林旅游鄉村建設中,努力打造原生態的文明鄉村。3、桂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應遵循“特色性開發”原則。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正是旅游資源的靈魂所在。

(三)對開發桂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的建議

據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桂林在旅游業的發展凸顯不平衡,市區和縣域出現脫節的現象。相比較而言,桂林市的旅游業發展比較迅猛,但是旅游資源的破壞程度較大,發展潛力受阻;而桂林縣域旅游業的發展雖然相對較慢,但是完好的保留了更多的旅游資源,環境污染較小,旅游價值較高,發展潛力無限。因此,我們應該將市區和縣域統一起來,協調發展,堅持以市區帶動縣域的發展模式,在加大對市區旅游資源保護的同時,還要適當開發縣域的旅游資源。同時還要堅持旅游資源開發的三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堅持持續開發,將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同時還要與當地的特色相結合,使桂林的旅游風光在旅游屆別具一格。桂林市生態旅游資源存在城區與縣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總體上來說受城鎮規模景響較大,小城鎮對自然生態破壞較小,如陽朔的自然生態景觀就明顯強過桂林市區,同樣的山水,但縣城的景觀明顯山更青水更綠。因此,地方政府應把握宏觀發展方向,包括經濟發展方向、市域經濟發展平衡、旅游發展方向等,在具體的項目建設中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原則,經濟效益和市場為導向,兼顧政府、開發商、當地居民利益,做好利益協調工作,嚴格按照持可續發展理論及生態旅游的理論進行旅游項目的建設和開發。對于開發商要加強教育和管理,對違規者進行處罰。另外在進行景點設計上也應保持自然的原始韻味,保護當地的傳統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前郭尔| 永新县| 杭州市| 武乡县| 略阳县| 道孚县| 沭阳县| 蒙自县| 长岭县| 巧家县| 琼结县| 中西区| 台湾省| 西乌| 东乡| 阜城县| 浦江县| 东乡县| 舒城县| 宁海县| 丰县| 龙江县| 青阳县| 宜君县| 彩票| 大港区| 裕民县| 彭水| 天气| 卓尼县| 康马县| 山东省| 明溪县| 观塘区| 安化县| 简阳市| 邳州市| 米泉市| 稻城县| 沈阳市| 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