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小學音樂教學研究3篇

小學音樂教學研究3篇

發布時間:2022-12-21 10:27: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小學音樂教學研究3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學音樂教學研究3篇

小學音樂教學研究篇1

華德福教育是奧地利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于1919年創立的一種新型教育體系,其教育理念建立在人智學這一哲學理論之上,致力于身、心、靈層面的全面發展。人智學是一門關于精神的科學,致力于用科學方法研究人的意識、人的生命實踐以及宇宙萬物之間的關系。近年來,華德福教育在中國蓬勃發展,其音樂教育體系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華德福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豎笛教學也是獨樹一幟。本文將從選擇豎笛的原因、選擇的豎笛種類、不同年級的教學策略三個方面分析豎笛在華德福小學音樂教育的運用。

一、華德福音樂教育選擇豎笛的原因

斯坦納認為人類是一種音樂性的存在,音樂是人類靈魂的歸宿。[1]因此,音樂是華德福教育中的重要元素,音樂教育的目標不在于把所有的孩子培養成音樂人才,而是引導孩子欣賞和熱愛音樂,喚醒和滋養孩子的內在生命,引導孩子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大部分華德福學校的共識是不同類型的豎笛可以作為孩子的第一件樂器。因為與大多數樂器相比,學生在學習豎笛的初期需要克服的技術困難較少,容易入門,并且豎笛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價格相對便宜,而這些也是豎笛在其他音樂教學體系中被廣泛使用的原因。但不同的是,華德福學校選擇豎笛還有基于人智學理論的考慮。斯坦納建議孩子接觸到的第一件樂器是管樂器,因為我們的呼吸正是聲音的來源,過于鮮明的音色往往會形成很強烈的情感導向,例如馬頭琴的低沉深情,竹笛的靈動嘹亮等,這對于成人是沒有問題的,但對處于感官保護期的幼兒和情感成長初期的少兒來講,這樣的音色顯然不具備普適性。而豎笛溫潤夢幻的音色剛好滿足了這一時期孩子的感官保護需要以及沒有過多情感沖擊的音樂教育需求。

二、華德福學校選擇的豎笛種類

(一)科樂耳豎笛

科樂耳公司根據斯坦納在音樂中平衡思考、感覺和意志的想法為兒童設計了專門的五音豎笛和七音豎笛。科樂耳豎笛具有溫暖柔和的聲音,更像是人的嗓音,而不像樂器的聲音,與傳統木制豎笛和塑料豎笛有時會出現的刺耳音色形成鮮明對比。學生在吹奏時只需要用自然的氣息穿過笛子,嘴唇保持放松的狀態。[2]科樂耳五音豎笛采用梨木制作而成,其音色較為輕柔,適合年幼的孩子,有六個笛孔,我們可以吹奏出d2、e2、g2、a2、b2、d3、e3七個音,有兩個音是重復的,所以相當于只有D、E、G、A、B五個音,因此被稱為五音笛。科樂耳七音豎笛音域更豐富,采用楓木制作而成,音色比較響亮清脆,適合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有九個笛孔,音域為c2—c4(兩個八度),我們可以吹奏出完整的音階。科樂耳豎笛從上到下被磨出了三個平面,笛孔分布在三個平面上,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手指能夠穩穩地按在笛子上,防止打滑。

(二)巴洛克豎笛

巴洛克豎笛即八孔英式豎笛,是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一種重要樂器。與我國中小學生廣泛使用的德式八孔豎笛不同,吹奏八孔英式豎笛要求采用交叉指法,入門難度更高,但它在轉調和音準上比德式豎笛表現優秀。巴洛克豎笛根據大小和音高的不同可以被分為八種類型,華德福學校中最常采用的是高音豎笛(c2—d4)、中音豎笛(f1—g3),次中音豎笛(c1—d3)和低音豎笛(f—g2)。盡管它們的大小、音高不同,但構造、指法和演奏方法是基本相同的。[3]

三、不同年級的豎笛教學策略

華德福音樂教育理念認為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音樂需求,因此豎笛教學也會根據不同時期孩子的特點分階段進行。

(一)一、二年級

在華德福學校里,一、二年級的孩子學習的是科樂耳五音豎笛。首先,五音豎笛的強弱對比度被限定在一個范圍內,沒有大幅度的強弱變化,音樂也就更為柔美,這正契合了低年齡段的需求。其次,科樂耳五音豎笛的音量較小,可以保護幼兒的聽力。最后,傳統豎笛在同一指法下加大氣流時會出現高八度音或者泛音,但科樂耳五音豎笛在制作時則盡量避免了這一現象,這樣也就更加適合兒童并不穩定的氣息狀態,使他們演奏起來更加輕松。斯坦納認為一年級的孩子應該生活在第五氛圍音樂環境中,這種音樂以GABDE五音音階為基礎,以除主G以外的音符開始和結束,一般以A開始和結束或以A為中心,旋律通常是下行的,第五氛圍音樂這種漂浮的感覺適合一年級的孩子。到了二年級,孩子渴望“更直言不諱的音樂語言,更直言不諱的樂曲結尾”,第五氛圍音樂逐步被更純粹的五音旋律所取代,樂曲會有明確的結束音——五音的G大調和五音E小調。剛開始教學時,老師只教孩子們吹奏他們已經掌握的歌曲,課程通常會在唱歌和演奏之間交替進行。練習初期,手指和孔的緊密配合、笛嘴與唇的45度配合、坐姿和站姿等是需要老師在練習過程中反復幫助孩子調整的關鍵細節。教學課堂往往采用十幾支甚至幾十支豎笛一起齊奏的形式而非獨奏,這種集體演奏有助于培養孩子關于“他是整體的一部分”的意識。一、二年級的孩子通過演奏豎笛體驗節奏、旋律、音色,但不會學習抽象的音樂概念,也不會讀譜。孩子通過老師的指法示范學習吹奏,通過重復的練習記住歌曲旋律,在以后他們將會有意識地逐漸理解這些音樂概念。教學內容也并非僅僅是用笛子演奏歌曲,還包括一些笛音傳遞游戲、聆聽游戲。此外,由于科樂耳五音豎笛沒有C、F音,除去了相對不和諧的音程,孩子怎么吹都不會出現不和諧的音樂,因此非常適合用于孩子的即興演奏。當二年級結束后,這些8歲左右的孩子便能自如、整齊地吹奏出在這一學年里學過的十幾首曲目,并通過豎笛即興演奏短曲,與老師、同學進行音樂互動游戲。

(二)三、四年級

三年級時,孩子要經歷斯坦納所說的“九歲轉變”的內在轉化。孩子開始發現自己逐漸與自然而然結合在一起的世界分離,因此教師選擇的音樂必須反映出孩子的這種變化。孩子即將告別五聲音階,進入全音階音樂的世界。在一、二年級時使用科樂耳五音豎笛的孩子開始學習用科樂耳七音豎笛吹奏C調(也有一些學校會選擇巴洛克高音豎笛,即八孔英式高音豎笛)以及全音階的歌曲(包括大調和小調,主要是C大調和a小調、G大調和e小調),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通過樂譜了解音高、節奏和調性的概念。基于扎實的五音豎笛基礎,經過大約2個月的轉換期,大部分孩子都能適應從五音豎笛到七音豎笛的轉變,并熟練演奏樂曲。在豎笛曲目的選擇上,孩子會學習兩種類型的樂曲:一種是用于歌唱的樂曲,主要與歌詞文字有關。一、二年級學生學習的是五度氛圍及五聲音階的歌曲,到了三年級之后,孩子開始接觸全音階歌曲。另一種是用以學習吹奏技巧以及樂譜的歌曲。教師對于這些歌曲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技巧性。四年級時,教師要通過新音符、新調性、新的節奏概念等新元素來擴充學習內容。有些新音符需要孩子利用簡短的練習曲反復練習,在身體習慣之后,孩子才能在歌曲中應用自如。如果新的音符已經出現過,那么當孩子在閱讀新的樂譜時,老師最好不要在豎笛上示范指法,而且可以一邊唱譜一邊指揮,使孩子停止對指法示范的依賴,這樣才有利于孩子學習讀樂譜。孩子在歌曲中可以體驗輪唱、對唱以及其他逐步接近分聲部合唱的形式。相同旋律的重復交替可以營造出和聲的感覺,為孩子以后學習和聲打下基礎。同樣,豎笛訓練也不再只有單一的齊奏方式,孩子可以像輪唱時一樣,分成兩部、三部或四部進行練習。七音豎笛相比五音豎笛音域更寬,表現力也更強,所以孩子在豎笛即興演奏時可以進行更多個性化表達。

(三)五、六年級

進入五年級后,有些孩子的聲音開始變低,他們對于高音可能有些厭煩,因此教師在音樂活動中可以加入一些較低的音符。科樂耳七音豎笛的音域為c2—c4,集中在高音區,無法演奏出低音,因此華德福學校在五年級時引入了巴洛克中音豎笛,即八孔英式中音豎笛。孩子學習中音豎笛時需要掌握新的指法,這段時間可以把高音笛放在一邊,完全投入中音豎笛指法練習。通過練習簡單的歌曲,孩子會逐漸掌握吹奏中音豎笛的能力。孩子從科樂耳七音豎笛過渡到中音豎笛時一般不會產生指法上的混亂。他們開始學習中音豎笛的時候就好像接觸到了一個新的樂器,因而能夠很自然地接受這種新指法,就像從科樂耳五音豎笛過渡到科樂耳七音豎笛時一樣。孩子進入五年級后,并不是不再學習科樂耳七音豎笛了,老師會教學生吹出更多的音符,讓學生可以利用這些音符吹奏不同調的曲子。在五年級時引入巴洛克豎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孩子從五年級開始學習和聲,并在歌唱和樂器演奏方面進行多聲部練習。巴洛克豎笛不僅適合獨奏,而且也有很多經典的雙聲部、三聲部、四聲部作品可以用于課堂演奏。巴洛克豎笛的音質和科樂耳豎笛很不一樣,擁有豐富的泛音,更適合五、六年級的學生去欣賞和體驗。豎笛四重奏(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會形成很美妙的音響效果,孩子也會更加享受吹奏具有豐富挑戰性的多聲部作品。次中音豎笛的指法與高音豎笛完全相同,但是因為笛身較長,孩子需要練習手指的延伸。低音豎笛與中音豎笛指法相同,其笛身比次中音豎笛要長,所以對孩子的身高和手的大小有一定要求。孩子學習低音豎笛時還需要認識低音譜號,因此學過大提琴或鋼琴的孩子能夠比較快上手。孩子在熟悉了三個升號和三個降號范圍內的音階后,就可以開始嘗試更多偉大作曲家的經典作品。老師需要根據班級內學生學習的豎笛種類和演奏水平,尋找適合他們的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作品。這樣的合奏練習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樂器演奏體驗,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多聲部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四、結語

華德福教育體系充滿著藝術氣息,音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豎笛作為華德福學校的孩子學習的第一種樂器,被廣泛應用于音樂教學、晨圈、律動游戲和戲劇表演等各種教學活動中。華德福音樂教學活動選擇的豎笛種類和獨特的教學方法使得孩子在學習豎笛的過程更加愉悅,把鮮活的、治愈性的音樂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不僅能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吹奏方法,而且還可以引導孩子領悟音樂的本質。

作者:馬昕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小學音樂教學研究篇2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小學教育發展的重點和方向也在不斷地改變。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音樂、美術等學科的學習有助于緩解壓力、煩躁和焦慮,有助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為此,學校、家長、整個社會都應當關注和重視音樂教育。在小學音樂課程中,民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然而,目前小學音樂課程中,民歌教學仍然還有很多問題,因此必須對民歌教學策略進行一些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改進。

一、重視民歌演唱教學

(一)重視音樂節奏

節奏感是音樂最顯著的特點,在進行民歌教學時,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節奏感的培養。節奏感的把握可以由肢體的律動來實現。老師在進行民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身體的律動來體會民歌的節奏感,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的學習民歌,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對民歌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就拿《阿細跳月》來說,這是一首云南彝族的民歌,教師要根據這一民歌的特征,并結合教學實際,確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目標:1.體會《阿細跳月》中五拍子的韻律(在不同調式中相同的旋律和強弱規律),對旋律的創作手法有一定的認識。2.在教學這首民歌的時候,還要教授彝族的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通過身體的語言來表達音色、速度和力度的變化。

(二)理解民族語言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地域廣闊,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和語言。民歌與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其中,民族語言在民歌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引導學生理解民族語言,使其更好地領會民歌的內涵。在進行民歌的教學時,要使學生們意識到由于地域的不同而產生的歌唱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以及不同民族語言會產生不同的歌詞風格。例如,在我國的西北部,地形崎嶇,地勢陡峭,特別是在黃土高原上,這里的人們必須不斷與大自然抗爭,因此,他們的性格才會變得剛毅、豪邁。所以,大部分的西北民歌,都是聲音洪亮、氣勢磅礴、淳樸自然。而南方和北方則截然不同,特別是江南地區的小橋流水,細雨蒙蒙,氣候溫暖濕潤,造就了江南的人們細膩多情、溫柔似水。所以,江南民歌的聲韻優美,唱腔中充滿了“吳儂軟語”的特點。在進行民歌的教學時,教師要區分出各地的差異,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各種民歌的特點。

二、豐富民歌教學手段

(一)建立良好的音樂形象
 
在小學的音樂課上,老師們要合理地運用好自己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們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發揮出最好的效果。那怎么做到這一點呢?老師們要自覺地把握學生們的性格特點,學生喜歡有趣、多彩的新鮮事物。假如學生認為老師講授的內容很枯燥,那么很可能會因其他事情而分心。所以,老師要運用生動有趣的民歌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熱情。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沉浸于自身的情感中,體會到民歌特有的韻味。比如《五月五賽龍會》,就是一首蘇州民歌,它把蘇州人民在端午節賽龍舟的場景生動的表達了出來。老師在教授該歌曲時,可以首先給學生們播放一段關于劃龍舟的錄音,讓他們自己去想象龍舟比賽的場景。與學生交流端午節的習俗,并播放劃龍舟的圖片和視頻。在觀看了視頻和圖片后,學生就會對這首民歌有濃厚的興趣。

(二)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

當前,信息技術已在許多領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包括小學的音樂課。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民歌的教學,這種方法既可以改善教學效果,又可以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鳳陽花鼓》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設計以下幾個環節: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們欣賞《鳳陽花鼓》,并根據不同的顏色來辨別歌曲的情緒。通過圖像和聲音的組合,可以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從而更好地學習唱歌。由于《鳳陽花鼓》僅用鑼鼓,不用絲弦伴奏,老師可以用普通的碗,盤子,筷子來演奏,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此外,老師也應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來表達歌曲,以啟發學生的靈感。有了前期的準備,學生們創編民歌的積極性也會越來越高。

三、培養民歌聽賞能力

學習民歌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聽”在民歌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使學生能夠完整、充分地“聽”到這些優秀民歌作品,才能獲得較佳的音樂體驗。江蘇揚州地區的《楊柳青》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民歌,其總體風格活潑、熱烈、奔放,這首歌有一種勞動號子的風格,表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勤勞、真摯的一面,這首歌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讓學生們體會揚州民歌的特點,其中的難點包括對歌曲中的附點節奏、一字多音的掌握,并讓學生們嘗試用揚州方言來唱歌。因此,老師要讓學生們安靜地欣賞歌曲,通過傾聽,更好地理解這首歌的特點和構造,理解它所表達的意蘊和情感。民歌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歌教學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作為一名小學音樂老師,我們應當重視對學生民歌鑒賞能力和演唱能力的培養,以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

作者:廖添珮

小學音樂教學研究篇3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其在教育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且在教育中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由于其有效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許多缺陷,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更有實用價值的教育工具。在學校音樂欣賞課中使用現代技術有著明顯的優勢,可以使課堂教學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提高音樂對學生的吸引力,幫助其深刻理解自己所學的音樂知識。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積極作用,建設現代化音樂課堂,推進素質教育改革[1]。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融合的優勢

(一)將音樂知識中抽象的部分形象化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信息技術也有了較大的提升,為了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藝術方面的培養,一些音樂類軟件應運而生,可幫助年齡較小的孩子認識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2]。例如,音樂演唱、演奏過程中,必須注重對節奏、節拍的把握,而小學音樂課一般沒有豐富的教輔工具,所以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如Auralia軟件,幫助小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音樂知識,使其感悟音樂中節拍、節奏的重要性。在音階音程及簡單的和聲內容方面,Auralia軟件可以輔助小學音樂教師實現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其主要可在節奏、節拍與速度教學方面發揮作用。教師對學生開展“節奏”這一課題的課堂教學時,可以使用Auralia軟件中的節奏風格欄目,帶領學生一同聽音樂,欣賞音樂中的節奏感,并逐漸根據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領悟其中不同的節奏特點。

(二)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音樂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課堂興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在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學校音樂課堂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學生的興趣不強,課堂效率不理想。然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學校音樂課堂現狀,使得音樂課堂教學方法不僅有了多種選擇,而且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音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優勢,采用更加先進和有趣的教學方法,如利用一些圖像和視頻,使音樂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這樣既為傳統枯燥的音樂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音樂課堂實踐中輕松愉快地掌握音樂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素質,最終達到改變傳統小學音樂課堂呆板現狀的教學目的[4]。

(三)培養學生音樂信息分析的能力

小學生年紀小,不具備音樂審美能力,無法領略到音樂背后的情感魅力和潛藏的音樂信息,而小學開展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使學生獲得音樂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在充滿豐富情感的氛圍中,逐漸抓住音樂信息。例如,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生耳熟能詳的詩歌改編成優美的音樂,或者為學生播放兒童音樂話劇,讓學生在充滿故事情節的劇情中自主探尋音樂中隱含的情緒,并對獲取的音樂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的信息,感受到快樂、悲傷、莊嚴等情緒,從而更好地分析音樂背后蘊藏的信息[5]。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融合的措施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前的應用

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難做到課前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預習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在開始音樂課程教學以前,教師可以使用微課進行教學。微課教學模式作為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且高效的現代教學方法,以視頻為中心內容和教育載體,視頻時間通常在3~5分鐘,盡管持續時間并不長,但其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圖文、視頻等內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具有知識導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作用。相對于傳統教育方式來說,微課更為生動活潑,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聲樂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必須圍繞微課展開各種教學活動。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并預覽音頻,并深度挖掘教材內涵,把基本知識和重要部分總結成思維導圖,然后再和其他教育資源整合,生成約3~5分鐘的教學預覽視頻,并及時發給小學生。小學生在課前可先通過視頻了解課堂的重點內容,然后逐步預覽。教師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小學音樂課程的建設,并且讓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平臺對微課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小學生學習如何使用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的創建對預習內容進行重點總結,這樣才能夠實現對整個音樂課程預習要點的全面掌握。教師在進行預習作業的布置時,應該明確學生預習的步驟,這樣才能夠讓小學生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提高預習效果。比如,在指導學生練習《彼得與狼》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應該在課前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彼得與狼》的動畫片段,這樣既不會占用課堂教學時間,還可以起到很好的課前導入效果,達到幫助小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目的。當學生觀看視頻時,受益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視聽效果,其會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動畫中。這一過程有助于創造信息技術教育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各種感官,進而有效提高教育質量[6]。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中的應用

1.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基于音樂的意境美、旋律美、內容美等特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之一。而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優化審美教育過程,提高學生的素養與能力[7]。學生在不同的音樂中會有不同的感受,而相應情境的創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放大這種感受,有利于學生體會音樂中的情感、意境、旋律之美,全身心投入音樂世界。因此,教師要在精讀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后,根據教學內容在不同教學環節中創設具體的情境。具體來說,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為學生播放圖片、視頻,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更富感染力。同時,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和組織作用,借助藝術性的語言、形象的肢體動作、靈活的神態表情輔助情境的創設,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創設的情境并不是出自隨意的選擇,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要求。第一,創設的情境要有利于實現教學目的,即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在網絡上搜集、整理信息資源,以保證創設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并易于學生掌握相應的技巧或理解音樂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第二,情境的創設不能脫離教學內容,即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篩選、整合信息資源,創設出有意義的教學情境;第三,創設有利于全體學生學習的情境,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信息資源,既要保證資源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符,還要保證學生能夠結合已有經驗進行思考與學習。例如,《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表達的是媽媽在過去歲月里的勞苦生活,其感情濃厚,旋律輕緩,內容優美,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甚至可以培養學生憶苦思甜的意識及愛國情感。在這一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從三個維度制定教學目標。①知識與技能:知道敘事曲的一般特征、三部曲式歌曲特色;有感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理解歌詞內容的含義。②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理解、感受、鑒賞、表達音樂的能力。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隨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整理、制作信息資源。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與歌曲有關的影視片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直觀看到“吃野菜和谷糠”“穿著破爛的衣裳”等畫面,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歌詞與視頻用自己的話表達歌曲描寫的情境,概括“媽媽”講的故事。為加深學生對歌詞含義的理解,使其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為學生介紹作者信息,講解歌曲創作背景。在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演唱方法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舞臺劇,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探索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提供背景圖片,使其發揮想象力完成歌曲情境的再現與情感的表達。2.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活動。音樂教學活動的內容、形式都會影響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影響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愛程度[8]。與簡單陌生的知識點相比,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能深入學生的心靈,迅速在學生腦海中產生深刻的印記,帶動學生思考和想象。基于此,教師應該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能力發展不足,注意力也較為分散,故其對科學知識的接受度有限。不過這個階段的學生具有旺盛的興趣和好玩的天性,所以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認知水平確定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做到活動形式多樣化、活動內容通俗化,切忌將活動的目標設定為“完成學習任務即可”,否則很難讓學生投入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樂曲音頻或視頻,組織音樂欣賞活動,如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從互聯網下載一些與當節教學主題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借此給學生營造一種舒適、輕松的音樂氣氛,并組織音樂體驗活動,由此多方面地豐富音樂教學活動,進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打起手鼓唱起歌》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考慮到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從網上搜集少數民族在節日時一邊圍繞著火堆打鼓,一邊唱歌跳舞的視頻,引導學生沉浸在音樂、舞蹈中。隨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對視頻入迷的時候,提議學過舞蹈或對其有興趣的學生加入舞蹈隊伍,讓大家一起根據視頻學習跳舞。從這里可以看出,音樂學習可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即教師以信息技術為媒介,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不僅能改善課堂氣氛,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概言之,教師應打破傳統以自身經驗為核心的教學方法,逐步改變課堂觀念,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人物和主體,并努力推動學生成為課堂的焦點,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實現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后的應用

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后的作業布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相應的教學軟件布置作業,這樣學生每天放學后就可以從教學軟件中查找作業內容,從而完成作業,如此可促進作業布置效率的提升。作業布置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最好的辦法,對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來說,作業布置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9]。教師最好是在課前就設計好課后作業,這樣可以在課上直接說明作業內容,或者是在課后根據教學內容進行二次的調整。教師可以根據作業內容制定學習任務單,使學生能夠有條理、有順序地開展自學活動。在設計作業和學習任務時,教師要考慮難度與內容量,以保證作業不會給學生造成課業壓力。完成作業與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后,教師可借助信息平臺,如學習通、學校官方網站、學校公眾號等發布具體作業或學習任務單。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學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學習任務單上,并鼓勵學生通過平臺上的討論區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應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明確課后作業與學習任務,并根據自身音樂學習特點合理安排時間進行課后自主學習,其要在聽、唱、練的過程中發現和提出音樂問題,并在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中分析、探討音樂內容。在學生上交學習任務單或提交圖片、視頻后,教師要認真檢查并附上合理的評價與相應的建議,并發送到學生的個人賬戶中,使學生能夠發現自己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優缺點,并積極地改正與完善,以此樹立音樂學習的自信心,體會音樂學習的成功感與幸福感,這樣也有利于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自主應用信息技術進行音樂學習[10]。小學音樂教師在向學生布置作業時,需要了解學生當下發展的實際需要,具體而言,其可對學生開展調查,掌握當前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例如,音樂教師通過調查,發現隨著黃梅戲、國風歌曲的流行,當前小學生更喜歡了解我國傳統的戲曲。由此,教師可以在《京韻》一課的教學結束之后,向學生布置開放型作業,讓學生搜集我國京劇、戲曲相關的知識,并觀看電視戲曲頻道中播放的經典的京劇片段。京劇節奏快,畫面感充實,故事情節豐富,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故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觀看完京劇后,對自己喜歡的片段進行記錄并學習,并在家長的幫助下,錄制自己喜歡并演唱的京劇片段,最后將錄制好的視頻作業提交到班級學習群中,教師則要在觀看后給出一些指導意見。這種作業布置的方式,從學生的情趣出發,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領悟力,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保證小學音樂教學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音樂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

三、結語

音樂課作為當代一門極受重視的學科,具備開發學生藝術思維、鍛煉學生創新能力和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功能。在我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現在,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育,是當代音樂教學的必然趨勢。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使學生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綻放光華,并引領學生挖掘美、表現美、創造美。信息技術和音樂教學的融合,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創新思路,調動課堂氣氛,不但能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而且可以推動學校音樂課堂教學的可持續發展,使學校音樂教學越來越具有活力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夏素素.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淺析[J].讀寫算,2022(1):204-206.

[2]段吉峰.淺談小學音樂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J].學周刊,2022(2):152-153.

[3]華靜.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教育模式改革研究[J].考試周刊,2021(A1):160-162.

[4]劉學鼎.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54):108-109.

[5]魏黎.借助信息技術提升美育素養:論小學音樂線上線下教學有效融合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1(24):12.

[6]路榮.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J].學周刊,2021(14):167-168.

[7]陳小雨.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探究[J].科幻畫報,2021(1):53-54.

[8]王玲玲.情景交融互聯共通: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融入[J].北方音樂,2020(1):214-215.

[9]周夢姣.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J].北方音樂,2019,39(4):140-141.

[10]葛芳.交互與提升: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融合[J].成才,2018(5):34-36.

作者:陳宇超 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新民中心小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兰县| 巫山县| 晋城| 睢宁县| 南华县| 泽普县| 张北县| 将乐县| 兴化市| 乾安县| 鄂尔多斯市| 汪清县| 托克托县| 兴安盟| 云林县| 宽城| 兰州市| 博乐市| 正宁县| 金川县| 潮州市| 蓬安县| 汕头市| 金乡县| 全南县| 乐清市| 白山市| 运城市| 社会| 静宁县| 平远县| 黄浦区| 南汇区| 武山县| 岑巩县| 永丰县| 环江| 丹凤县| 左权县| 庆云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