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55: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秩序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伍爾夫 《到燈塔去》 交流觀
傳播思想史的先驅、傳播理論家彼得斯在其《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一書的序論中提到“20世紀有兩個時期,交流的觀念曾經是思想論爭的熱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論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論爭”,并認為“自從第一次論戰開始,傳播理論的一切可能的思想選項都已經清晰可見了。在哲學里,‘交流’是一個核心的觀念……在更加寬泛的社會思潮里,對許多人進行的大規模傳播,無論這許多人是‘群眾’、‘大眾’、‘人們’還是‘公眾’,都成為一個研究主題……”。“在世界各地,‘傳播’的問題都提上了議程”①。
為什么交流會在20世紀20年代成為一個問題?或許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代表作《到燈塔去》可以借一斑而窺全豹。
一、《到燈塔去》簡介
《到燈塔去》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192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是她的代表作,也是意識流小說中的經典。
《到燈塔去》的情節極其簡單:拉姆齊先生全家和朋友們到海濱別墅去度暑假。拉姆齊夫人答應六歲的兒子詹姆斯,如果翌日天晴,可乘船去游覽矗立在海中巖礁上的燈塔。由于氣候不佳,詹姆斯到燈塔去的愿望在那年夏天始終沒有實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拉姆齊先生和子女、賓客重游故地,詹姆斯終于如愿以償,和父親、秭妹駕了一葉輕舟到燈塔去。但是歲月流逝、物是人非,拉姆齊夫人早已溘然長逝。簡單的故事情節卻并不妨礙伍爾夫在作品中試圖探討三個人生問題:第一,是否有可能在不犧牲自我的個性特征這個前提之下,來獲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諒解和同情?第二,自我是否有可能在一片混沌之中認識和把握真實,在一個混亂的時代里建立起某種秩序?第三,自我是否有可能逃脫流逝不息的時間的魔掌,不顧死亡的威脅而長存不朽?②
作品對這三個人生問題的探討無不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實際上,整部作品中幾乎無處不涉及交流。本文在此主要探討的是作者在《到燈塔去》中所傳達的交流觀。
二、從《到燈塔去》看伍爾夫之交流觀
(一)交流是無法逾越的障礙
如前所述,《到燈塔去》整部作品中幾乎無處不涉及交流,每涉及交流卻常常是交流無法實現的情形:“爭吵,分歧,意見不合,各種偏見交織在人生的每一絲纖維之中”,無論是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子之間、朋友之間的交流都顯得徒勞無益, “他永遠不會理解他。他也永遠不會理解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如此”③。
對于人與人之間無法達成交流的情形,伍爾夫借作品中多人之口予以表述。
她借莉麗之口用蜜蜂和蜂巢作比,表明人與人之間了解的不易和難以達成:
如果每個人都是如此密不透風,你怎么會對別人有所了解呢?你只能像蜜蜂那樣,被空氣中捉摸不住、難以品味的甜蜜或劇烈的香氣所吸引,經常出沒于那圓丘的蜂巢之間;你獨自在世界各國空氣的荒漠中徘徊,然后出沒于那些發出嗡嗡聲的騷動的蜂巢之間;而那些蜂巢,就是人們。
她借拉姆齊夫人之口將人們借以相互了解的外表比做幻影,表明通過外表了解一個人是多么幼稚可笑:
對每個人來說,總是存在著這種無限豐富的內心感覺;人人都是如此,她自己,莉麗,奧古斯都,卡邁克爾,都必定感覺到:我們的幻影,這個你們借以認識我們的外表,簡直是幼稚可笑的。在這外表之下,是一片黑暗,它蔓延伸展,深不可測;但是,我們經常升浮到表面,正是通過那外表,你們看到了我們。
作品中,不同的人物關于交流的想法反復出現,它們幾乎表現了同樣的想法:人與人之間要達到完全、準確的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交流無法達成的原因
本文在此將作品中所描述的交流無法達成的原因歸為兩類,一類是主觀上交流者不愿意達成交流的實現,另一類則是客觀上交流者無法達成交流的實現。
1、主觀上交流者不愿達成交流
作品中,主觀上交流者不愿達成交流的情形幾乎在每一角色的行動、語言、心理中都有流露。
拉姆齊先生應邀于六星期之后去對卡迪夫學院的青年學子做一場關于洛克、休漠、貝克萊以及法國大革命之原因的演講,對此他充滿了樂趣,他也從斯旺齊學院、卡迪夫學院、愛克斯特學院、南安普敦大學、凱特密內斯特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對他的贊揚中獲得巨大的榮譽和滿足,但對此他卻用“講幾句廢話”這幾個謙遜的字眼來加以貶低和掩飾。對此,伍爾夫寫道:
他不能說:這是我所喜歡的――這就是我的本色;而威廉?班克斯和莉麗?布里斯庫感到相當惋惜和別扭,他們感到迷惑不解:他為什么如此矯揉造作地掩飾?為什么他老是需要別人捧他?為什么他在思想的領域中如此勇敢,而在生活的領域中如此懦弱?
對拉姆齊先生的不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莉麗表示了不理解。然而作品中莉麗在與班克斯先生散步時的一段心理活動,表明了她同樣存在著這種不愿表達真實感情的情形,盡管原因可能不同:
她還得盡力控制住自己強烈的沖動,別去拜倒在拉姆齊夫人腳下(感謝老天爺,迄今為止,她一直克制住了),并且對她說――但是,又能對她說些什么呢?“我愛上你了?”不,這不真實。“我愛上這一切,”說時她把手向那籬笆、屋子和孩子們一揮。這多荒謬,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不僅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如此,群體之間的交流同樣如此。人們都不愿意去為達成交流做努力。在拉姆齊夫人的宴會上,她的客人全都各歸各坐著,互不攀談。互相談話、交流思想、創造氣氛的全部努力都有賴于她。
2、客觀上交流者無法達成交流
作品中,即使交流者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也會因為種種客觀因素而無法達成交流。
首先是交流者可能因為相互之間缺乏基本的了解而造成交流無法達成。作品中在塔萊斯陪拉姆齊夫人進城辦事的過程中由于看到一幅馬戲團廣告而引發了兩人之間的對話:
他們且說且走,拉姆齊夫人并未真正領會他的意思,只是斷斷續續地聽到一些詞兒……學位論文……研究員……審稿人……講師。
其次交流者本身固有的觀點也會妨礙交流的達成。作品中詹姆斯希望第二天能到燈塔去,拉姆齊先生和拉姆齊夫人不同的態度引發了兩者之間的交流障礙:
她說的話極端沒道理,那種愚蠢的婦人之見使他勃然大怒…而現在,她卻蔑視事實,使他的孩子們把希望寄托在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上,實際上,這是在說謊。他氣得在石階上跺腳。“真該死!”他說。但是,她說了些什么呢?不過說明日可能天晴罷了。可能明天就是晴天。
其三,在伍爾夫看來,甚至語言本身也是交流障礙。作品中,伍爾夫借莉麗的心理活動對此展開了闡述:
她想要說的可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切事情。三言兩語只會打斷思路,割裂思想,等于什么也沒說。“讓我們來談談生和死;談談拉姆齊夫人。”――不,她想,你和別人什么也講不清楚。頃刻之間的緊迫感,總是難以擊中目標。從嘴里吐出來的言辭向旁邊飄逸,擊中了靶子以下好幾英寸的地方。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這部發表于1927年的意識流小說探索的是交流失敗的問題。作品對交流不能實現的種種情形借個體形象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并試圖探索其背后的原因,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事實上,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探討交流問題的不止伍爾夫一人,艾略特、海明威、卡夫卡、普魯斯特、里爾克等現代派作家也都在探索交流失敗的問題。當一批作家,在同樣的時代對同樣的問題進行探討時,這個問題必然就是社會的問題、時代的問題。
三、20世紀20年代交流何以成為一個問題
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醫學、交通、通訊等領域的發明創新不斷改進著人的生活質量。這些新發明新發現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還引起了人對自身和人與自然關系的觀念上的變化。與歐洲的工業化、城市化同步出現的則是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流動。進入大城市的新居民和周圍的人萍水相逢,誰也不認識誰,整個環境是陌生的。
20世紀20年代是一戰結束后的十年,當時歐洲各國政治上經濟上相互爭奪利益導致的世界大戰對普通民眾的生活造成的傷害巨大,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幾百萬人死亡,幾千萬死者親人的悲傷,無數人流離失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惡果對意識形態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們普遍感到他們面對著一個陰沉的、動蕩的、荒誕的和異己的世界。20世紀20年代初期失業人數急劇增加。這一狀況對普通大眾的生活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盡管對和平充滿希望的普通大眾根本無法預料到若干年后又有一場新的大戰掃蕩歐洲,甚至比一戰更慘烈。但那些敏銳的知識分子則從種種端倪中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年代其實就是戰爭另一種形式的延續,許多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對工業化社會抱悲觀失望的態度,他們希望通過對交流問題的探討來引起人們注意,并試圖在批評現實的基礎上給人們開一劑良方。伍爾夫等一批作家在作品中探討交流問題的原因恰與這一時代背景有關。
結語
伍爾夫的《到燈塔去》對交流不能實現的種種情形借個體形象進行了具體的描述,而其背后的原因則是當時的時代使然。準確地說,《到燈塔去》所傳達的交流觀既是伍爾夫的交流觀也是生活在一戰前后的社會人群的交流觀。這種無法完全達成交流的狀況則又與當時社會生活本身以及人們對于社會生活本質的認識有很大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伍爾夫的交流觀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觀點,而是一個時代一批人的觀點。■
參考文獻
①[美]彼得斯 著,何道寬 譯:《交流的無奈》[M].華夏出版社,2002
②③弗吉尼亞?伍爾夫 著,瞿世鏡譯:《到燈塔去》[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