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39: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級物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很多學生在沒開始學習物理的之前,對物理的認識或許是各種復雜的機械工作原理,或者是高深的宇宙天體運動,從而一開始就對物理有一種畏懼和厭惡心理。物理的確包含了上述的這些知識,但是物理學習沒有學生們想象中的那么復雜、艱難,特別是中學物理。在學生開始學習物理的時候,教師有必要接觸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誤會,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一、 結合生活實際教學
物理是一門貼近生活的學科,很多生活現象僅靠初中物理知識就能解釋。很多物理理論都是抽象的,單從語言上學生可能很難理解其意思,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講解知識點。例如:“光”的知識點就可以和學生探討彩虹出現的原因、眼睛近視的原因、眼鏡的原理,通過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熟悉、簡單的現象對學生解釋“光”的知識,無疑使抽象的知識點化為具體熟悉的生活現象會讓學生學得更輕松。而且學生可以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對自尊心極強、渴望別人關注的初中生來說,這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自尊心。
二、 帶領學生實驗實踐
由于之前只是在視頻中看過別人做實驗,自己從來沒有做過,所以通常情況下,八年級學生渴望接觸實驗器材,親手做實驗論證教材上的知識點,他們對做實驗充滿興趣。初中物理教學任務緊張,很多教師縮減了實驗實踐課程,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物理的很多結論都是從實驗中得到的,教師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向學生講解抽象的原理,還不如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讓學生實際操作一次,讓學生觀察和感受真實情況。例如: 教師在講“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的時候,教師對學生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學生可能完全記住這些因素,有時也會記混摩擦力大小與這些因素的關系。這樣的話,教師還不如帶領學生進入實驗室,和學生一起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由于學生有實踐操作的經驗,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會更加透徹,記憶也會更加深刻。這樣比花大量的時間在課堂上講解知識點的效率更高,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對物理的學習興趣也會高漲。
三、 組織學生觀看與物理相關的視頻
沒有初中學生會拒絕上課的時候教師組織他們觀看視頻,特別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枯燥的學習之后,學生會很開心看一看視頻。專業人員用自己的藝術手法向觀眾展現魅力無窮的物理知識,學生觀看這類視頻不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這些視頻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我曾經組織我們班學生觀看電影《火星救援》,這是一部優秀的科幻片,它涉及領域比較廣,其中包括物理、生物、化學等多個學科,主要講一位宇航員由于意外被遺落在了火星上,他經歷種種困難,運用大量的物理知識(當然還包括少數化學和生物知識)拯救了自己。一個原理緊扣另外一個原理,故事情節曲折多變,充分展現了物理的重要性。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所用到的物理知識比較復雜,學生要學習了高中物理才能解釋一二,但是我組織學生觀看這部電影,目的不是讓學生通過這部電影學會天體運動、能量守恒定律,我只希望學生可以感受物理的魅力,同時讓學生感悟可以用自己學會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知識。
四、 給予學生一定的發展空間
L期以來,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在黑板上講,學生在下面記,學生的學習很被動。這就導致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新課改后,教育部強調:課堂要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走下“神壇”,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給予學生一定的發展空間,讓學生自由發展。
我們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學生在八年級第一次學習物理知識,教師的教學效果會影響學生終身對物理學習的態度。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完善自身專業知識,改進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物理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原理,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每個教師的教學方法都不同,各有各的長處,教師可以向同行交流和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自己的教學無限貼合學生的學習情況。
參考文獻:
(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洞口流民族學校 侯澤剛)
內容摘要: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技能,還可以促使學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規律,激勵學生熱愛科學。但是教材中的一部分物理實驗效果不是很理想,加上有的學校實驗儀器不足以完成教材中的實驗。為了使實驗教學充分發揮重要作用,需要對部分物理實驗進行改進創新。本論文就從:一、在改進實驗中創新;二、在解決問題中創新;三、自制教具創新;四、培訓參賽創新;五、媒體學習創新這五個方面來談物理實驗的創新方法。
關鍵詞:物理實驗創新
從素質教育到今天的智慧教育,創新要求一直貫穿其中,學科教學成為落實創新精神的載體,特別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很豐富很有趣的物理實驗更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陣地,探討物理實驗的創新方法對物理學科教學的創新和育人創新頗有積極意義。以下就如何創新物理實驗和大家交流幾個方法,以期切磋學習。
一、在改進實驗中創新
一些物理實驗,按教材設定的方法去操作演示,往往效果不明顯,甚至沒有現象發生,弄得教師棘手尷尬,焦急冒汗,更使學生失望無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對這種效果不明顯甚至沒有效果的實驗要大膽通過改進操作方法和改換器材來創新其實驗效果。
例1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二十一章電與磁第4節電動機圖20.4-1所示“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的實驗”,導線ab在通電后老是不見其在支架上滑動,無法顯現出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的結果,由于導線不動,沒有能量的轉換,使用的學生電源很快因電路短路而自動跳閘切換電源,使實驗因斷電停止或因頻頻開啟電源而惹麻煩。通過分析可以知道,置于磁場中的導線不受力移動,可能是U型磁鐵提供的磁性不強,于是考慮改進,給其充磁,或換用磁性強的廢舊揚聲器磁鐵,也可能是電源供給導線的電流不強,于是可換用功率較大的教學電源提供較大的電流,還可能是導線和支架間摩擦力較大阻礙了導線的移動,于是可以把導線和支架打磨光滑圓潤以減小摩擦阻力,甚至可把支架式的導線換成零摩擦的懸吊式導線進行改進實驗,通過這些改進,實驗現象創新顯現,生動精彩。
例2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內能第2節內能圖13.2-5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實驗之乙圖“空氣推動塞子時,內能減少”的實驗,操作時打氣筒打滿氣把導氣管脹破或把導氣管接頭強行脹脫,緊插在圓底燒瓶瓶頸口里的橡膠塞就是不被擠跳出來,無法演示出瓶中氣體對外做功的現象,而且還使人擔心打氣筒把燒瓶打爆后玻璃屑扎人的安全隱患,于是考慮改進,把瓶塞塞淺點,或在瓶塞表面抹點油以便減小塞表面與瓶頸內壁間的摩擦力,放氣時氣體吹彈出塞子的對外做功現象就明顯了,還有更簡單的改進方法,瓶塞塞緊,導氣管的軟管部分在打氣筒給燒瓶加足夠的氣后用止氣夾夾緊軟管使其不漏氣,然后脫開打氣筒,把管口對準一個小玩具風車的葉片,打開止氣夾,瓶中飽脹的氣體就會沿導氣管口把玩具風車的葉片吹得快速旋轉起來,從而生動顯現出氣體對外界做功的現象,以此同時,瓶內出現液化的白霧,證明溫度降低內能減少,從而創新表現了氣體對外做功時內能減小的實驗。
二、在解決問題中創新
在物理實驗中往往會碰到一些意外的探究問題,既沒有現成的教材實驗模式借鑒,又要急需解決學生的探究好奇,怎么辦?積極分析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創新做出實驗!
例1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十章浮力在引導探究物體浮力大小的實驗時,以在水中會下沉的鐵塊、鋁塊或石塊等物塊進行實驗,先用測力計在空氣中測出物塊的重力G,再把物塊吊在測力計下,緩緩把物塊全部浸沒入水中,這時觀察出水中物塊對測力計的拉力F,顯然發現物塊在水中的拉力F比在空氣中的重力G小了,物塊對測力計減小的拉力就是物塊在水中完全浸沒時受到的浮力,即F浮=G-F,教材把這種測量浮力的方法叫差量法。但在實驗和生活中學生大都會發現,許多物體在水中不是下沉而是上浮的,比如木塊,乒乓球等,這些會上浮的物體在水中同樣會受到水對它們的浮力,于是學生提出了測量上浮物體浮力的要求實驗。顯然,再用教材的差量法根本無法測出上浮物體的浮力。怎么辦?反向思考,創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測量下沉物塊所受浮力的方法是用測力計在水中向上拉物塊,那么測量上浮物塊在水中受到上浮浮力的方法就要反向用測力計把物塊向下拉,但測力計在水中不好進行向下拉的操作,于是在盛水容器底部固定一個定滑輪即可變向下拉為向上拉,變水里拉為水外拉,而且由于定滑輪不省力,測力計在水外向上對上浮物體的拉力和在水里對上浮物體向下的拉力是相等的。完全浸沒在水里而又會上浮的物體被拉在某個靜止的位置時,其所受到向上的浮力F浮與其豎直向下的重力G和測力計的拉力F之和彼此平衡,根據二力平衡原理就可求出水中上浮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為F浮=G+F,這樣就創新解決了探究測量上浮物體所受浮力的實驗。
例2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物態變化第1節溫度在做“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實驗時,有學生突然問燒杯里的熱水在降溫時各部分是不是一起在相同的時間里下降相同溫度的?他認為不是,因為他在生活體驗喝溫開水時,發現喝到杯底的水要比上面的涼些。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問題,教材實驗沒有,生活體驗也沒大在意,怎么給學生一個科學信服的交代呢?只有用實驗來解決!而一般的測溫實驗,一個容器中的液體溫度只用一根溫度計來檢測,而要探知一杯水降溫過程中是否處處同步同值降溫,這還得想點辦法,于是在水的不同深淺部位分別懸置幾根溫度計的玻璃泡,結果發現開水在不同部位的水溫下降情況不一樣,在底部降得快些。這種解決問題的實驗就是一種創新。
三、自制教具創新
一些物理實驗沒有器材,或者器材不適合使用,使實驗無法演示,這時候,教師可以自制教具來對實驗進行突破創新。
例1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九章生活用電第1節家庭電路中,教材僅給出一幅家庭電路的組成圖,這幅圖的電能表鋁盤看不見轉動,總開關無法操作閉合與斷開,不理解保險盒的保險作用,用電器之間也無法顯示彼此開關時互不影響的并聯關系,三孔插座的接地線更無法講解,于是按圖在一塊木板上用真實的家庭電路器材連接做成一個自制教具“家庭電路演示板”,教學時把該板在演示臺上一站,接通電源,拉開點燈,光亮一照,學生就好奇般關注起家庭電路的組成結構來,發出盲音的電能表鋁盤在轉,表下四個接線孔中1、3孔接進戶線,2、4孔接出表線,一目了然,稍作總結:“1、3進,2、4出”,學生以后在生活中安裝電能表就有知識和技能了。把電路弄短路,很快發現保險盒里的保險絲因電流多大發熱多而自動熔斷從而起到保護電路的作用,學生對此就能生動了解保險絲的保險原理了……一個簡單的自制教具“家庭電路演示板”就是能把教材上的死圖片創新搞活,使其躍然紙上,生動有趣吸引學生,記住物理知識,終生難忘。
例2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內能的利用第3節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在介紹能量的轉化時,僅用一個類似于五行學說的文字圖來說明能量之間存在的種種轉化關系,顯然這是一種純理論的紙上談兵的教學模式,如果做出一個“能量轉化演示器”的教具:酒精燈燃燒,發出光和熱,表明化學能可以轉化成光能和內能,內能可以轉化成光能;酒精燈火焰對燒瓶加熱,瓶里的水蒸氣沖轉發電機的葉輪,表明內能可以轉化為機械能;葉輪轉動,發電機發出電來,表明機械能可以轉化成電能;電使小燈泡發光,表明電能可以轉化成光能;電去驅使玩具布谷鳥扭頭開叫,表明電能可以轉化成機械能。用這樣的教具,必使“能量轉化”的內容創新、高效、生動、有趣地展示給學生。
四、培訓參賽創新
在參培參賽中,實驗創新者人才濟濟,創新內容豐富多彩,參與其中可以廣拓視野,借鑒他人,激發更多的創新智慧。
例1在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物態變化第2節熔化和凝固“ 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實驗中,海波在凝固時按實驗理論應該保持溫度不變,但實驗中其在凝固時溫度反而在升高,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這個實驗,多年來沒有得到創新性的解決,在一次實驗操作技能培訓中,講解的老師用冷水取代原被加熱的水,海波凝固放出的熱被冷水吸走,這才使其凝固時溫度保持不變,從此,困擾我的這個實驗才因培訓學習有了創新性的解決。
例2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第3節摩擦力“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我的思維總跳不出一塊板、三個面、測力計的實驗模式,但在一次實驗技能大賽中看到參賽老師自制的“摩擦力神器”時,我整個教材實驗的概念被徹底顛覆革新,眼前一片豁然開朗,感覺老師們的智慧真是無窮無盡,覺得只有博采眾長,見多識廣,才能借他山之石來攻自己的創新之玉。
五、媒體學習創新
[關鍵詞]新課標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1-0141-01
初中生物課本本身就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向學生講解課本的知識體系外,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顯得非常重要。本論文就以八年級生物上第五單元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為例,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進行策略研究。
一、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意義
(一)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和興趣
教師在進行“各種環境中的動物”教學之前,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第2頁第一自然段梳理知識點,這樣就引起學生學新知識的熱情和興趣,上述的學習先讓學生從動物分類上構建起本章知識的知識框架,進而構建知識體系。
(二)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生物概念和生物理論
生物學中有些基本概念和生物理論比較抽象,學生不能抓住其內涵。對此,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把前后學習的相關內容聯系起來一同考慮,能幫助對有關概念的理解。如:在學習第三節兩棲動物有關內容時,提問:“青蛙幼年在水中生活用什么呼吸?”大多學生認為是用肺呼吸,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第一節中已學“魚在水中用腮呼吸”的知識,學生就可以理解“兩棲動物幼年在水中用腮呼吸”的概念。
(三)方便學生對知識進行辨析和綜合運用
教材各章有許多知識點,許多知識又非常相似,如本章中各種動物的特征知識點很多,代表動物也很多,學生在理解和記憶上難度很大,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后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學習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兩種動物時,把兩者聯系起來,從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辨析就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四)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
在本章生物教學中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利用已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的遷移,提高學習效果。在學習本章第二節《陸地生活的動物》之前,教師先鼓勵學生聯系《水中生活的動物》的知識體系,自學本節內容,之后再對難點、疑點做一些剖析。這樣做學生可以主動地發現陸地生活的動物和水中生活動物的共同點和區別,從而完成了知識的遷移,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各種環境中的生物”教材的內在知識體系
本章內容要突出動物與環境的關系,按照生物圈的環境特點,從“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和“空中飛行的動物”來構建了教材自身的主要的知識體系,還對其他動物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如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兩棲動物、節肢動物、鳥類和哺乳類等。構建知識體系時,學生熟悉教材自身的知識體系以至于不偏離主題。
三、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策略
(一)課前整體梳理
學生梳理整體知識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讓學生通讀教材,指導其簡單梳理課本的知識體系,做到整體的把握,例如學生對第一節《水中生活的動物》梳理的知識體系: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水生脊椎動物的常見類型;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及其主要特征;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前知識梳理,能從整體上感知本章節知識重點和難點,在聽課過程中能夠抓住重點和難點知識,學生在知識梳理的過程中能夠引起自己對生物學的探索興趣。
(二)課中引導
本章知識介紹了各種環境中的動物,它們在生態系統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時又彼此聯系。在學習本章各節新知識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前后知識進行聯系,這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是很有好處的。例如學習《第一節水中生活的動物》時,教材簡單介紹了在水中生活的動物還有海豚、鯨、海豹,這些動物都是哺乳動物,教材引導學生把這部分知識與下節課學習的哺乳動物聯系起來,這樣成功地為下節課哺乳動物的學習做鋪墊。
(三)課后小結
一節課結束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本節的知識梳理,抓住本節的重點,這一章主要是學習各種環境中的動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征,所以,引導學生聯系動物的生活環境進行知識梳理。例如某學生對第一節《水中生活的動物》的知識梳理如下:
常見的魚類:海洋魚類:帶魚、鯧魚;淡水魚類:青魚、鰱魚、草魚、鳙魚、中華鱘魚。適應水中生活最重要的兩個特點: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能在水中呼吸。魚類適應于水中生活的特征:體表被魚鱗,有粘液,魚體分三大部分:頭部、軀干部和尾部;用腮呼吸外形呈梭形,靠魚鰭游泳;背鰭、胸鰭和腹鰭都有維持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常見水生動物:腔腸動物,如??⑸汉飨x、水螅;軟體動物,如河蚌、田螺、章魚、烏賊;甲殼動物,如蝦、蟹;哺乳動物,如海豚、海象、鯨魚;爬行動物,如龜、鱉。
【參考文獻】
[1]劉強.高中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探索[J].學科教與學,2007,7:88-89.
新課程改革生活實踐 創新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物理知識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物理學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極大的作用,可以說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與物理學的發展和進步息息相關。由此可見將物理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融合具有潛在的優勢和可行性,這樣做不僅充實了物理課程的內容,而且有助于優化物理課程,使提高國民素質的任務在物理課程中得到落實。同時社會教育的多樣性、開放性、綜合性、參與性等特點會有利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為此,我嘗試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方式。
一、從生活走向物理,激發學生的物理興趣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是人類在生活生產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和總結。在學生剛接觸物理概念、規律、現象時,教師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探究知識的過程,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而主動探索能力?!鞍l端于興趣”。在知識引入時不僅僅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用那些生產生活中的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興趣性的與生活、生產實際相聯系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達到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目的。如八年級物理剛接觸光學時,教師把汽車的尾燈、前大燈展示給學生觀察:從中發現尾燈的光鏡是由互相垂直的小平面鏡組成,而前燈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這是為什么?在天高氣爽的秋夜為什么星光閃爍不定?橋在河里為什么形成倒影?而我們在平面鏡里卻成正立的像?等等。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學科。自然界中的事物的關系和相互聯系、運動變化都離不開物理現象,這些都是興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源泉。教師應努力使學生發展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探索知識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駕馭知識的情感就會更加強烈,從而給學生帶來快樂,使學生知道物理知識不僅為今后學習其他學科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與生產生活有密切的聯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把學生的好奇心變為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從物理走向社會,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物理課的教學設計,應將學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形成自主參與、開放、靈活的教學方式。物理教學不應僅是局限于課堂教學和書本知識的學習,而是通過多種形式與課內外、校內外的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緊密接觸生活和社會。很多物理知識應用題都是生活和社會技術中的實際問題的具體情境,它把物理知識隱藏在實際問題中,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廣泛調查搜集素材,弄清這些實際為題的理論依據。給學生自我發展的機會。如在學習串并聯電路時,讓學生探索小汽車的車門為什么有一個門沒關好時指示燈就發光并提出警示音,并進一步提出如果要想具體知道是那一個門沒關好應怎樣設計,學生的興趣空前高漲,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在講到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時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附近的工廠參觀體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噪聲的來源并提出解決辦法。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同時也是適應于社會。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欲望。
三、撰寫物理知識應用論文,出版物理小報
物理教學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我們生活在物理世界中,生活中處處都有物理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重視科學技術與生產實際是當今世界教育的一大趨勢。因此,每學完一個內容,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遠大理想教育,并與物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要求學生結合學過的光、力、熱、電現象進行研究、探索性的學習,撰寫小論文《XX知識在生活實際、科學技術中的應用》,出版《生活物理小報》,在進行這兩項任務之前,學生一定會進行廣泛的調查,互相交流后,對所學的知識應用加以闡述。有的學生在學完《力學》后就寫出近800字的論文。用學過的物理知識解釋農村生活,科學技術相關的問題就有很多。學生在兩年的物理學習中,經4篇論文的撰寫,10多次出版的物理小報的知識積累,多數學生能說出自己學的物理知識在有關的技術成果和現代化個人生活、生產建設、社會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培養了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發展對學生在求學時代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體現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使學生不再認為學習物理枯燥無味,真正做到教師利用教材教學生學習知識,教會學生學習,這樣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心理一致感;壓力事件;內隱態度激活
中圖分類號:B8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2)01-0043-06
1 引言
國內深刻的社會變革帶來高速度的發展,也帶來競爭的日趨激烈。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特別是初中生,正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歷來被心理學家們認為是“危機期”、“過渡期”,他們面對大量來自于軀體、心理和社會的應激事件,如學業壓力、來自家庭的壓力、與父母和同伴的沖突、疾病等,如何認識和處理這些壓力事件,不僅決定事件最終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將直接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狀況。
Lazarus在關于壓力(stress)的心理模型中強調認知評價在壓力過程中的作用。根據Folkman和Lazarus(1986)的觀點,有兩方面調節著個體和環境的相互關系:認知評價和應對。個體在壓力過程中的社會信息認知加工必然涉及對壓力的認知評價。對壓力情境本身的評價是認知初級評價的一個成份,即個體對與情境之間關聯程度以及壓力事件可能存在的危害性的認識,可能是有益、威脅、挑戰、損害(喪失)。如果個體認為某一特定事件帶給自己傷害和損失,通常做出威脅性或損害性的評價,并伴隨消極的情緒體驗,如害怕、焦慮或憤怒等;相反,如果個體首先關注的是特定事件帶來的挑戰,即使在此情境下喪失是不可避免的,也將其看作是發展的獲得或成長的一種機遇,通常會做出挑戰性的和有益的評價,并伴隨動機的增強和積極情緒狀態的出現,如熱情、激動、愉快等(Folkman,1992;McCrae,1984)。
壓力對初中生而言并非單一暫時的,同樣,壓力對他們的影響也不會伴隨事件本身的結束而消失。無數次遭遇挫折、面臨失敗的經驗使得他們在評價壓力事件時易形成消極性(威脅的、損害的)和積極性(有益的、挑戰的)這兩種傾向。這些傾向經過長時間很有可能內化為個體對壓力事件比較穩定且相對持久的個人內在結構,即態度。但初中生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復雜多樣性提醒我們要慎待關于壓力的態度以及對其進行分類這些問題。因為對壓力的認識本身是具有個體差異的,同一事件或情境,在不同人看來其壓力感受性的評價很可能不盡相同。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初中生社會適應性和應對壓力技能的發展也會對他們關于壓力的認知的穩定性產生影響。
伴隨態度理論研究從外顯態度到內隱態度再到雙重態度模型的建構,研究角度也在逐步深入,經歷了從直接測量到間接測量的演變。在間接測量方面,近年來被廣泛提及的內隱社會認知范式為有關態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其中,不同深度的加工任務即是間接測量的一種。它源于外顯與內隱記憶研究中常用的加工分離程序。加工分離程序最初是由Jacoby(1991)提出的,旨在對意識和無意識加工的貢獻進行定量分析,其前提假設是意識與無意識操作是兩種不同的加工方式,在實驗中,因指導語的不同,這兩種操作會對測驗成績產生不同的影響。早期認知心理學家關于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分離研究主要是針對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隨著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越來越密切的結合,人們在研究中發現,個體在社會信息的獲得、表征和提取等加工過程方面也存在著意識和無意識性的兩方面。
作為態度的一種類型,刻板印象的研究與態度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在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劉素珍、楊治良等人(1998)曾使用加工分離的方法對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刻板印象可以再分離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次,也證明了刻板印象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其形成受到歷史、文化、內隱態度和自尊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王沛(2002)也運用加工分離的方法討論了刻板印象與內隱推理效應。另外,王沛(2000)、鄒慶宇(2006)曾用不同深度的加工任務探討了刻板印象的自動化加工效應(或內隱加工效應)和內外群體效應以及地域刻板印象的激活程度。
第32卷第1期
陸 洋等 不同心理一致感初中生對壓力的態度激活研究
心理學探新2012年
但對于壓力的內隱態度,這一說法本身的存在性值得懷疑,因為對壓力感受性和認知程度的個體差異以及社會適應技能發展的不同,使得初中生是否存在對壓力較穩定的不受意識控制的認識和看法尚待進一步研究的證實。這種認識上的傾向性是否存在差異也是個未知數,即初中生是較統一的存在壓力具有消極性質的刻板印象,還是對壓力的認知具有個體差異。因此,研究計劃采用數據加工和概念加工兩種不同深度的加工任務,初步考察初中生對壓力情境的內隱態度激活程度,為今后關于壓力深入的態度研究做準備。
此外,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思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對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提出質疑。更多的研究者在深入探究個體面對壓力時,開始提出各種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積極心理品質。這其中,Antonovsky教授提出的心理一致感概念,更是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它是以問題解決為關注焦點的個體對生活的總體認知傾向性,這種認知傾向能綜合反映個體對內外環境中的應激源、自己應付壓力所具有的資源以及對生活意義的感知(周躍萍,馬劍虹,李韜,2003;周厚余,鄭全全,2006)。已有研究證實,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面對壓力事件過程中發揮著一定的中介調節作用,具體表現為心理一致感與抑郁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而與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而且心理一致感在壓力事件與抑郁之間以及壓力事件和幸福感之間都起著部分中介效應(周穎,李瀅,劉俊升,2010)。而也有研究表明,個體的認知評價在青少年經歷的壓力事件和內部適應之間的中介作用(楊阿麗,2007)。由此看來,心理一致感,作為一種綜合的認知傾向,與個體的認知評價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但以往的研究中少有涉及這兩種變量間的相互關系。因此,文章還計劃考察不同心理一致感水平的個體在對壓力情境的認知方面的差異,結合以往相關的研究結果,即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個體對壓力情境的態度越積極。預測心理一致感水平會影響個體關于壓力事件的認識和反應傾向。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的篩選
2.1.1 篩選工具
選用心理一致感的測查工具SOC-13的中譯版,由國內包蕾萍和劉俊升(2005)翻譯修訂,并進行了一項關于1827名被試樣本的調查。結果表明,SOC-13的全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0.76,p
該量表共13個項目,4個項目測量意義感(如“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對周圍的事并不關心?”),5個項目測量可理解感(如“你自認為很了解的人卻做出出乎你意料的事,這種情況是不是經常發生?”),4個項目測量可控制感(如“你是不是經常感到自己受不公平的對待?”)。項目的回答分為1~7個等級,評分標準為1~7分,其中五道題目為反向題。每個維度的記分方法為該維度項目的粗分相加,量表總分為各項目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
2.1.2 高低心理一致感水平被試的確定
考慮到被試的年齡與認知發展水平的關系,以及之后上機實驗研究的年齡適宜性問題,研究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選取八年級、九年級中學生被試,共217名,年齡13~18歲。其中八年級134名,男生66名,女生68名;九年級83名,男生42名,女生41名。
采用班級集體施測SOC-13,完成后當場回收。經過如下初步篩查:去除明顯應付作答的及遺漏題目較多的共6份,最終確定有效問卷211份,進入統計分析。其中八年級被試132名,男生66名,女生66名;九年級被試79名,男生39名,女生40名。被試平均年齡14.97歲。
根據研究假設心理一致感水平的高低會影響被試對壓力情境的態度偏向,研究在有效的211名被試中,同時考慮性別匹配的因素,分別選取不同年級下SOC問卷總分排在最前列的25%以及排在最后面的25%的初中生進入此后的實驗,共104人。其中八年級60人,男生31人,女生29人;九年級44人,男生22人,女生22人。被試平均年齡14.81歲。
表1 不同心理一致感水平被試的差異比較(M±SD)
項目高分組(n=51)低分組(n=53)tp
可理解性27.549±3.64615.830±3.70416.2540.000**
可控制性22.078±2.80013.283±2.69216.3360.000**
意義性22.588±3.02815.000±3.10712.6080.000**
心理一致感72.216±5.62344.113±6.22224.1360.000**
經過對104人(高分組51人,低分組53人)在SOC問卷上的得分進行基本描述統計,發現心理一致感的高分組和低分組在SOC問卷的各個分量表得分及總分上均存在極其顯著性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上高低分組的劃分條件(見表1)。
表2 被試分布
性別
心理一致感
高分組低分組總計
男生203151
女生282250
總計4853101
但由于各種原因,有3名被試流失,最終參加該實驗的被試共101人。其中八年級58人,九年級43人,年齡14~17歲(14.81±0.85)。具體分布見表2。
2.2 實驗設計
采用2(心理一致感水平:高vs低)×2(加工方式:數據加工vs概念加工)×3(卡片類型:積極vs消極vs中性)混合實驗設計。其中心理一致感水平和加工方式為被試間變量,卡片類型為被試內變量,因變量為測驗階段卡片的虛驚率。
將篩選出的高、低心理一致感水平的兩組被試分別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數據加工組,另一組為概念加工組。在學習階段兩組采用不同的指導語進行控制。
2.3 實驗材料
用于實驗的壓力事件詞、積極屬性詞、消極屬性詞的確定方法如下:首先,通過訪談法和問卷法要求初中生對其日常感受到的壓力進行概括并給出自己的評價,并結合已有的關于中學生壓力狀況的研究,選取提及百分率排在前十位的壓力事件詞語及屬性詞語作為計劃用實驗詞語{10個壓力事件詞(如考試、成績、家長會等)、10個積極屬性詞(如動力、自信、激勵等)、10個消極屬性詞(如阻礙、失望、威脅等)};然后,選擇另外一些初中生(30人)對這些壓力事件詞語能否代表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壓力以及對屬性詞語能否表達其認識和評價做出評定,結果發現對這些詞語代表性程度的肯定人數百分比均超過50%。
實驗卡片使用PowerPoint制作。學習階段卡片30張,其中10張為壓力事件的標簽分別與10個積極色彩的屬性詞聯系在一起(即每張卡片上分別有一個編號、一個壓力事件與一個屬性詞,下同);另外10張為壓力事件的標簽分別與10個消極色彩的屬性詞聯系在一起;剩下的10張為壓力事件的標簽分別與10個中性詞聯系在一起。所有卡片順序隨機排列。
測驗階段卡片30張,卡片格式與學習階段卡片完全一致,但卡片上標簽與屬性詞的配對與學習階段完全不同。
2.4 實驗程序
數據加工組和概念加工組均采用集體施測的形式,整個實驗分為三部分。
學習階段:采用不同指導語,區分不同的加工方法,分別要求數據加工和概念加工組被試對30張卡片進行學習。具體區別為:數據加工組要求被試對卡片上的詞語進行物理特征的加工,卡片呈現時間2 s;概念加工組要求被試對詞語進行意義特征的加工,卡片呈現時間3 s??ㄆ捎肞owerPoint幻燈片形式呈現,要求被試在答題紙上進行回答。
延遲階段:給被試播放flas,時長約5分鐘,在于阻止其復述而發生長時記憶。
測驗階段:呈現全新的30張卡片,但事先提醒被試一半的卡片曾經在學習階段出現過,要求被試判斷哪些卡片是全新的,哪些是曾經出現的。卡片同樣采用PowerPoint幻燈片形式呈現,要求被試在答題紙上進行回答。
集體施測時,將三個階段的答題紙裝訂后下發,使用投影儀播放實驗用卡片,在被試完成所有階段實驗后統一收回答題紙。所有數據處理均采用SPSS16.0完成。
3 結果與分析
3.1 初中生對壓力情境的態度存在性檢驗
由于在測驗階段的指導語部分給被試提示過50%的先驗概率,因此先對測驗階段卡片虛驚率與0.5的隨機水平進行t檢驗,結果見下表:
從表3中可以看出,被試的虛驚率均與隨機水平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且虛驚率均高于隨機水平,表明對學習階段中的積極、消極和中性三類卡片都有記憶痕跡。
隨后對被試的三個虛驚率進行兩兩t檢驗,見表4:
由表4可見,被試對于積極卡片和消極卡片的虛驚率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前面t檢驗的結果,說明被試對不同類型卡片的虛驚率很好地反映了其對壓力事件的認識和反應傾向的激活程度。另外,對于積極卡片和中性卡片的虛驚率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對消極卡片和中性卡片的虛驚率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從總體上看,初中生關于壓力事件較為穩定的積極認識和反應傾向在他們的認知加工中起了更為顯著的作用。
3.2 內隱態度激活的驗證
以測驗階段新卡片虛驚率為因變量對三個自變量(心理一致感水平、加工方式、卡片類型)進行多因素混合設計的方差分析發現卡片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2,96)=8.51,p
圖1 兩種加工方式下被試的虛驚率均值比較
兩種加工方式下,從各種卡片的虛驚率均值比較(圖1)可看出,加工方式的差異引起了對不同類型卡片虛驚率的加工分離效應,這說明被試關于壓力情境的認知傾向可能存在意識與無意識之分。
4 討論
4.1 對壓力的態度存在性驗證
在研究中,測驗階段的實驗材料是相對于學習階段全新的30張卡片,而且兩個階段的壓力事件詞語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于與壓力事件詞語聯結的積極詞語或消極詞語不一樣。在測驗階段,如果被試將從未見過的卡片仍然判定為之前出現過,說明他頭腦中對壓力事件的反應傾向或是相對積極,或是相對消極的,就反映出他關于壓力事件較為穩定的一種認識。因此,被試對測驗階段某類卡片的虛驚率就反映著他頭腦中壓力事件和某種類型評價間的聯結程度,即態度,個體對代表自身已形成的關于壓力事件的反應傾向的卡片(積極或消極)會有更高的虛驚率。實驗結果說明初中生群體關于壓力事件較為穩定的積極認識和反應傾向在他們的認知加工中起了更為顯著的作用。
4.2 關于初中生對壓力態度的加工方式差異
在對加工方式如何影響初中生對不同性質壓力事件的進一步分析中,實驗發現數據加工比概念加工更能激活被試對壓力事件的態度,即被試在數據加工方式下對積極卡片和消極卡片的虛驚率都要普遍高于概念加工方式下的虛驚率。由于實驗假設數據加工因其僅是對刺激的表面特征和知覺特征的分析,故與個體內隱的無意識認知關聯更密切,而概念加工是對刺激的意義信息進行分析,故與個體外顯的意識加工連結更緊密。所以這一結果反映出對初中生關于壓力情境的內隱態度的探測是靈敏有效的。
結果顯示,概念加工方式下個體對積極卡片的虛驚率要明顯高于消極卡片的虛驚率,但在數據加工方式下,個體對消極卡片的虛驚率要高于積極卡片的虛驚率。這種加工結果的分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雙重態度模型存在的合理性,即個體對同一對象可能同時存在著外顯和內隱的態度,這兩種態度在不同條件下被激活,影響著被試不同的反應。Pratkanis和Greenwald等人的研究發現,假如新信息適合于存在的認知系統,人們可能接受有關的新信息,即一種態度啟動了一個特殊的認知系統。研究者認為可能有兩種因素影響了個體對態度對象的外顯和內隱評價:認知容量和動機,如果被試沒有足夠的認知容量和動機從記憶中提取外顯態度,則更可能以內隱態度作為反應基礎
(Chan & Sengupta,2010;Petty et al.,2006;Wilon,Lindsey,& Schooler,2000)。
在實驗中,簡單的數據加工只要求被試對刺激的表面特征進行處理,而進一步的概念加工則要求被試從語義角度對卡片上詞語的聯系緊密程度作出判斷,由此導致在進行兩種深度加工時的認知負荷是不同的,影響被試反應的因素是時間壓力。如果被試最初的態度發生轉變,新態度取代原有被激活的態度,則時間差異不會對被試反應有任何的影響,因為只需要從記憶中提取一種態度。如果被試構建新態度,則新態度只是超越了原有態度,并沒取代原有的態度,那么在足夠的時間內被試的反應會有變化。根據已有的一些實驗結果,對某對象的內隱態度可以自動激活,而外顯態度則需花費一定認知容量和動機從記憶中提取。因此在數據加工方式下,有限時間內(2秒),被試難于從記憶中提取信息,將報告他們對壓力事件的內隱評價,但在概念加工充足的時間內(3秒),被試將從記憶中提取的外顯態度,超越了其內隱態度,決定他們在外顯測量上的反應。
4.3 關于心理一致感與對壓力的認知評價
研究結果并未發現如開始時實驗假設預測的那樣,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個體對壓力情境的態度越積極。這一結果給我們兩點啟發。首先,按照Lazarus等人的觀點,個體對壓力的認知包括對壓力事件的評價以及對自身應對資源和能力的評價。而心理一致感作為個體對生活普遍的、持久的認知傾向性,可能與對和自身相關的信息更為關注。而且從它包括的三個因素可窺見一斑:1)可理解感(comprehensibility),指個體在多大程度上認為來自外界的應激源和生活的挑戰是結構化的、可觀測的、可解釋的。這意味著可理解性高的人善于從內外環境中發現邏輯性,是心理一致感的認知成分。2)可控制感(manageability),指個體對應付挑戰所需資源的可獲得性的感知,是心理一致感的工具成分。3)意義感(meaningfulness),指個體在多大程度上認為生活是有意義的,對來自外界的應激和挑戰是值得自己付出時間與精力的,即對生活的情感性投入,是心理一致感的動機成分(包蕾萍,劉俊升,2005)。當然這也是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研究未出現心理一致感影響初中生對壓力本身的認知和反應傾向,這或許也和心理一致感的多因素構成有關。不同因素對壓力評價的兩方面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可能是種復雜的存在,這提示人們對心理一致感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其各因素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次,心理一致感較為穩定和抽象的特征使得它對于變化多樣的壓力情境的作用也許不再明顯,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尤其是有關壓力的研究中,情境性是個重要的特征,有待深入地了解和探查。
5 結論
5.1 初中生較為穩定的積極認識和反應傾向在他們關于壓力的外顯認知加工中起了更為顯著的作用。
5.2 不同加工方式的虛驚率差異表明存在著初中生對壓力情境的內隱態度,且這種無意識認知較為消極。
參考文獻
包蕾萍,劉俊升.(2005).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中文版的修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3(4),399-401.
劉素珍,楊治良,龔佃祥,等.(1998).刻板印象:是否可以再分離?心理學報,30(3):269-273.
王沛.(2000).刻板印象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
王沛.(2002).刻板印象與內隱推理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5(6),709-711.
楊阿麗,方曉義,涂翠平,李紅菊.(2007).父母沖突、青少年的認知評價及其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心理與行為研究,5(2),127-134.
周厚余,鄭全全.(2006).中國文化背景下心理一致感的潛結構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2(2),104-107.
周穎,李瀅,劉俊升.(2010).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壓力應對中的中介效應檢驗.心理科學,33(2),429-432.
周躍萍,馬劍虹,李韜.(2003).心理一致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心理科學,26(6),1134-1135.
鄒慶宇.(2006).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
Chan,E.,Sengupta,J.(2010).Insincere flattery actually works:A dual attitudes perspective.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47(1),122-133.
Folkman,S.,Lazarus,R.S.,Gruen,R.J.,& DeLongis,A.(1986).Appraisal,coping,health status,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0(3),571-579.
Folkman,S.(1992).Making the case for coping.In B.N.Carpenter(Eds.),Personal coping: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pp.31-46).Westport,CT:Praeger.
Jacoby,L.L.(1991).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Separating automatic for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30,513-541.
McCrae,R.R.(1984).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of coping responses:Loss,threat,and challen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4),919-928.
Petty,R.E.,Tormala,Z.L.,Brinol,P.W.,Blair,G.J.(2006).Implicit ambivalence from attitude change:An exploration of the PAST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0(1),21-41.
Wilon,T.D.,Lindsey,S.,Schooler,T.Y.(2000).A model of dual attitude.Psychological Review,107(1),101-126.
A Research on Attitude Activation toward Stressful Event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ense of Coherence
Lu Yang Sang Biao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論文摘要:當今信息時代,新知識不斷膨脹,人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從大量的知識信息中,去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學習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識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學校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協調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課堂教學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處于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學習方法,正是適應了這一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序幕已經拉開,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迎難而上,以培養適合時展要求的人才為己任,積極投身到物理課程改革中去。
一、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物理課程改革的理念上可知,探究式教學已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式教學,這是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應該探索的重要內容。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提高,成為現代研究性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要不斷地反思,經常閱讀教育理論,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把握新的教學技能和現代教學手段,對學生要信任,碰到問題引導他們進行討論,活躍思維、開發潛能,增強他們的學習樂趣和信心,從而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二、營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要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努力創設“教師——學生”及“學生——學生”間民主、平等、自由、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消除探索學習過程中的恐懼心理,有一個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學習探索與創造之中。在學生做實驗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各小組進行交流,傾聽學生的問題和想法,不時評價學生的探究進程并確定適合學生學習的下一步計劃。 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老師牽著走”的做法。教師要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探索學習的潛能,激勵學生探索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維。建立師生間、學生間的密切合作關系,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與合作。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實踐性。必要時,教師把學生集中起來,通過演講、示范或討論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三、善于通過物理實驗探究自然過程
在物理學中,許多自然事物的本質屬性要通過實驗才能揭示。所以對于實驗的宏觀現象,對于實驗中數據的變化,要善分析,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通過數據的變化來抽象出概念或規則,所以探究實驗的過程,往往就是獲得知識的過程。例如在歐姆定律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在掌握電流強度、電壓和電阻三個物理概念基礎上,根據實際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改變電流的大小,分別研究電流與電壓,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從實驗數據得出歐姆定律,并在應用中加以鞏固和深化,沒有實驗來學習是很抽象的,若通過儀器的數據變化來分析,就容易理解了。物理實驗是引導探究性教學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橋梁”和“中介”。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物理儀器,讓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實驗探究。同時,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發問的時間和批判的時間。
四、重視探究中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對學生的要求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更要有創新的能力,所以現代學校教育不僅要有文化傳遞的功能,更要有發展人的個性,提高人的素質,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功能。一個人的創造性思維離不開一定的知識基礎,而這個基礎應該是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有機結合。間接經驗是前人直接經驗的總結和提煉。直接經驗則是學習者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感悟和體驗。間接經驗只有通過直接經驗才能更好地被學習者所掌握、運用,才能轉化為個人經驗體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動中,學生對問題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這些學習體驗可以彌補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缺口。因為“創造”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種意識、態度、觀念和精神,有創造的意識,才會有創造的實踐。“探究式教學”應強調學習體驗的重要地位。 探究過程中的挫折、錯誤、彎路甚至失敗,對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
五、用“問題”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是多方面的,直接興趣就是一個方面,而“問題”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皢栴}”是由生活和學習活動本身產生的。對于學習活動有興趣的人,不辭勞苦和用功讀書,把“學習”這種艱苦的腦力勞動,當作必不可少的興趣活動??梢娚朴谟脙灮瘜W習活動的策略,來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可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培養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教師通過創設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思考探究,并通過探究知識的奧妙,嘗試成功解決問題的甜蜜,從而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己。讓他們都躍躍欲試并嘗試探究本來認為深奧的、難懂的知識,嘗試探究獲得原來認為高不可攀的技能。例如,在《透鏡》的教學準備階段,將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分成以下幾個問題,每一組問題由若干個小問題組成,提前將這些問題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教材,學習討論。在課堂上,教師按問題的順序提問學生,叫到哪一組的學生,該組學生個人或與集體一起完成教師的提問,遇到難點問題,可以集體討論,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教師最后解答。這樣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實現使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我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嘗試“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想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希望達到培養學習方法的目的,進而希望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引入到其它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適當地指引學生,而不急于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讓學生進行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解決不了的難點問題,最后才由教師幫助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一、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物理是一門十分有趣的科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多種物理現象在發生。如下雨天響雷時,為什么先看到閃電,之后再聽到雷聲?自行車輪胎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紋?將筷子斜插入水中,從側面看上去筷子為什么變“彎了”?臺燈為什么能“調光”?將濕衣服放在通風的地方為什么干得快?這些有趣的問題,學習了物理,你都會得到答案。實際上,不只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物理,現代高新科技,如現代通信、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納米技術等都離不開物理。作為剛剛向物理殿堂邁進的學生,首先需要的是興趣。正如愛因斯坦說過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運動和變化,以及人們創造的一切,都是我們興趣的取之不盡的源泉。讓我們在自己的心靈中點燃起強烈的求知火花,以濃厚的興趣進入物理的大千世界,在學習中體驗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探求知識的歡樂。
二、善于觀察,勤于思考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就是利用人的感覺器官,對物理現象(包括實驗現象)的知覺過程。如伽利略通過觀察教堂吊燈的擺動,認識了擺的等時性;奧斯特在實驗中“無意”觀察到電流周圍小磁針的輕微偏轉,發現了電與磁之間的聯系。物理學習中的觀察,包括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和對物理實驗的觀察等。如何觀察呢?第一,要有目的的觀察。觀察是為了認識事物和發現規律,因此,不能只憑單純的好奇看“紅花熱鬧”;第二,要認真仔細地觀察。有些物理現象的變化并不十分明顯,只有仔細觀察,才會區分出細微的差別;第三,觀察時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放過那些稍縱即逝的物理現象。對于物理實驗觀察還要觀察實驗的儀器及儀器是如何放置的、實驗的過程、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等。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我們不要視而不見,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我們的物理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
三、勇于實驗,樂于探究
物理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學習方式。科學探究作為“學習目標”,要求同學們在科學探究中,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相似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究真理的科學態度。科學探究作為“學習方式”,要通過這種參與式的學習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提升技能。因此,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同學們一定要積極動手、動腦,克服不愿動手、不敢動手、怕出錯、怕麻煩等心理障礙,主動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成功的愉悅,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實踐出真知。一位物理學家觀察到小刀碰盤子發聲后,馬上回家實驗,敲盤子聲音連綿不斷,用手一按,聲音停止,但手感覺有點麻。經過反復研究后,高興的說,發聲要緊的是振動,為此,帕斯卡爾11歲寫下論文《論聲音》。我們的同學也應主動去實驗探究。
學習物理,不能僅僅停留在看看想想上面,還必須動手實驗探究,因為只有通過實驗探究,才能證明你的設想是否正確?!缎旅裢韴蟆吩鴪蟮溃骸吧虾5男砒潖膬让晒欧棚w后,歷經20多天,返回上海市區的鴿巢?!毙砒澾@種驚人的遠距離辨認方向的本領,實在令人驚奇。那么信鴿究竟靠什么辨別方向呢?人們對信鴿有高超的認路本領的原因提出了如下4種猜想:信鴿對地貌地形有極度強的記憶力;信鴿能發射并接收某種超聲波;信鴿能發射并接收某種次聲波;信鴿體內有某種磁性物質,它能借助地磁場辨別方向。人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為了驗證人們的猜想,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幾百只訓練有素的信鴿分成兩組,在一組信鴿的翅膀各綁一塊小磁鐵,而在另一組信鴿的翅膀下各綁一塊大小相同的銅塊,然后把他們帶到離鴿舍一定距離的地方放飛,結果絕大部分綁銅塊的信鴿飛回鴿舍,而綁著磁鐵的信鴿卻全部飛散了。通過這處實驗,科學家經過分析,得出了答案。相信同學們通過科學家的這個實驗也得出結論。答案很明確。第四個猜想正確。由此可見,科學探究包括一系列的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對同學們來說,探究活動各個環節的難度并不是一樣的。因此,同學們在學習科學探究時要跟學習科學知識時一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在學習的最初階段,應選取較簡單的探究活動,隨著學習的深入,再逐步經歷包括所有要素的探究活動。
四、利用教材,廣泛閱讀
翻開每一個科學家成功的奮斗史,都會看到他們“著迷”地讀書的篇章。讀書,首先要認真精讀課本。物理課本是經過很長時間教學實踐后編寫出來的,講述的是本學科最基礎的知識,里面珍藏著“科學巨人們”的智慧成果。閱讀課本時,不能“一目十行”,而要按照老師的指導,非常認真地一個概念一個概念,一個公式一個公式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消化吸收。
要注意教材的思路,它要說明什么問題,是怎樣說明的。對重點的段落和關鍵的內容,要特別用心細致地閱讀,一字一句地理解。在物理學中要說明一個問題必須應用物理學原理、有事實的根據、用實驗來驗證,要注意領會。對書中的例題,不能只看它如何應用公式,還要看它是怎樣分析問題的,看看自己合上課本后能否重做出來,看看自己還能不能有別的方法去做。在學完每章之后,還應把整章內容做一個小結,把內容整理成有綱目的系統內容,系統地掌握它。還要學習應用課本的知識解釋一些常見現象。不要對課本不讀不看,只是趕著完成作業,這樣是不能學好物理基礎知識的。
除了精讀課本外,同學們還可以廣泛閱讀更多的物理課外書刊。在閱讀中可能會遇到一些自己讀不懂或讀得不大懂的內容。這不要緊,從閱讀中知道有這么一回事,也是有益處的。這種閱讀的主要意義在于開闊眼界,擴充知識面,使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在更廣闊的物理世界中翱翔。
五、聯系實際,留心生活
一、指導思想
以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績效工資實施為契機,建立科學規范的中小學收入分配機制,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杠桿作用,真正做到干與不干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激勵廣大教職工愛崗敬業,扎實工作,開拓進取,積極主動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目標,努力推進全市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考核范圍:全體教職工。
三、考核領導小組和考核時間:
每一學年或每學期以教育局規定時間進行考核。本考核為一學年計分,若以月考核作相應折算。
考核領導小組:
組 長:楊在初
副 組 長:孫金和、楊永華、王席陶。
成 員: 楊子鑌、許衛、程大俊、年級組長、魏玉仲、楊清華、梁安生、武斌。
四、考核分配原則
1、堅持“不勞不得、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原則??冃ЧべY以工作績效考核結果作為分配的主要依據。無論什么原因,只要沒有崗位績效考核結果,就不能參與績效工資分配發放。
2、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冃ЧべY考核分配的全過程公開,切實做到公平、公正。
3、堅持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結合的原則。
五、績效考核內容及量化計分辦法
考核共計100分,其中師德10分,出勤10分、工作量30分、教育教學過程20分、教育教學業績30分。
(一)師德(10分)。政治方向明確,教育思想端正,職業道德高尚。
1、理論學習(2分)
①積極認真參加集體(教研組學習、學校政治業務學習、校外學習)學習,主動自學自悟,記好記全學習筆記。學習期間無遲到、早退、缺席,并認真做好筆記者得滿分。
②無故缺席一次扣0.2分。
③早退、遲到一次扣0.1分。
④筆記不全者視情況扣0.2分。
2、職業道德(8分)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達到者得滿分。有如下情況者扣分或加分:
①言行違背規范,打架、污辱他人人格等現象,每次扣1分。
②有亂收費、亂訂資料情況,每人次扣1分。
③因工作不當,引發家長告狀,產生較大負面影響,每人次扣2分。
④學期內受黨政紀處分和治安處罰者扣5分。
⑤教師穿著儀表、舉止不文明者發現一次扣0.1分。諸如:穿奇裝異服,穿拖鞋、背心、超短裙、短褲進教室,染指甲,在教室內吸煙,坐課桌,隨地吐痰,扔雜物,說話粗野等不文明行為。
⑥有礙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不服從合理的工作安排,以非法方式表達訴求、干擾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損害學生利益,師德得分為0。
⑦把學生趕出課堂,每人次扣0.1分。體罰或變相體罰(如毆打、漫罵學生等),每人次扣0.3分。留懲罰性作業,每人次扣0.1分。
⑧教師為人師表,行為在社會上引起較大積極影響,加0.2分。
⑨不分份內份外,積極主動關心學校各項工作,完成其他臨時性任務,維護學校聲譽,為集體做出貢獻的教師,酌情加節0.2分以上。
⑩學生測評合格率在90%以上者得1分,不合格一票扣0.01分。
(二)、出勤(10分)。忠于職守,工作積極主動,一絲不茍,完成任務好。遵守工作紀律,服從工作安排,顧全大局,有責任心,愉快接受臨時性工作,積極參加義務活動。
1、工作紀律(5分)
①一學年病事假在八天內不扣分。在八天以外,病假3天扣0.5分、事假1天扣0.5分、曠工1天扣3分,出勤的10分扣完為止,不計負分。不假離校以曠工計。
②本人結婚婚期7天內不扣分,產假90天內不扣分,本人的直系親屬婚喪在5天內不扣分。公派學習、公假不扣分(學歷函授學習、外出培訓等)。
③本學期未承擔任何教育教學工作的不享受績效補貼。a、本學期累計曠工達20個工作日、病事假累計超過3個月以上的;b、脫產學習的;c、解除聘用合同的;d、停發工資的;e、借調在教育系統之外的。
2、工作態度(5分)
①違反工作紀律,如課內時間閑談、玩電腦游戲等,發現一次扣0.1分。
②強調個人原因,不完成學校工作,工作被動,推推動動,應付差事,每次扣1分。
③上班時擅自離崗,每次扣0.2分。
④擅自調課每次扣0.1分,上課遲到,每次扣0.1分,上課時間無故接聽手機扣0.1分,中途脫堂,每次扣0.1分。
⑤全勤:按學期考核,若無事假、病假與遲到等缺勤的算全勤,加3分。
(三)教育教學工作量(30分)
1、教師課時數
(1)與教學內容有關的
①課時折算辦法
a、學科教學科時數
單班語文、數學、英語=1.2,單班物理、化學=1.15,九年級單班政治、歷史、四五年級英語=1.1,單班政治、歷史、生物、地理=1.05,單班體育、音樂、美術、微機、小學思品、科學及地方課程=1.0,跨年級的學科只一次性另加1.0課時。
b、教學自習課時
自習課=0.8。
c、教學輔導課時數
所有學科輔導=0.6。
d、在學期進行中,因教學任務需要,臨時安排接(代)課時,所接(代)課與任課若為兩門主課,所接(代)課的 =1.5,所接(代)課與任課若為一個頭的主課,所接(代)課的 =1.4,所接(代)課與任課若為兩個頭的主副課,所接(代)課的 =1.35,所接(代)課與任課若為兩個頭的副副課,所接(代)課的 =1.3,自習課=1.1, 學科輔導=0.9。
②教師課時數
以一周每位教師課時總量與①中權重計算出每位教師的周課時數。
(2)與授課班級內學生人數有關的
(班級人數/學校班平均人數-1)÷2+1
(3)與學段有關的
①一、二、三,=0.85
②四、五年級,=0.9
③六年級, 七、八年級,=0.95
④九年級=1.0
(4)其中(1)、(2)、(3)的相應的權重的積為教師課時總數。其中副校級另加平均工作量的2/3,主任、會計另加平均工作量的3/5,主任、出納另加平均工作量的1/2,幼兒教師以平均工作量計入,后勤人員由考核委員會評定工作量。
2、教師工作量學年得分
教師學年度教育教學工作量÷教師學年度人均教育教學工作量×30分。
(四)教育教學過程(20分)。崗位專業知識及基本功扎實、過硬,工作中具有不斷創新能力;主動獲取新知識、新信息,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掌握運用現代化教學或辦公手段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善于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對學校、班級、學科工作組織、管理、協調能力;具有教改實踐、教學評價、教研科研的能力。
1、教育教學常規工作
①不按時限制訂工作計劃,或雖制訂但任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措施不具體,無創見,進度不合理,扣0.5分。
②不重視工作中的信息反饋,個人實踐資料積累不及時,期末無一定價值的總結或報告,期末查無記錄,扣0.5分。
③不積極參加各項教科研活動,每缺1次扣0.1分。
④認真備課,教案能體現現代教學理念,超前備課,教學目標明確,有實現目標的教學過程,有教學反思和強化訓練題及板書設計;有創意不照搬教師用書。由教導處對每次檢查的教案評出abcd四等級,每次b等級扣0.1分,c等級扣0.2分,d等級扣0.3分。
⑤無學生平時成績記錄(建立過程性評價記錄)、成長活動記錄不齊全,經檢查有一項扣0.5分。
⑥對學生要求不嚴,學生作業缺交嚴重,且書面臟亂、潦草,任課教師無改進措施,批改不合要求。由教導處對每次檢查的教案評出abcd四等級,每次b等級扣0.1分,c等級扣0.2分,d等級扣0.3分。
⑦所任課堂學生紀律差,教師維持無效,以致逐漸形成亂堂,每發現一次扣0.1分。
⑧教導處等的常規檢查送檢不及時,每次扣0.2分,缺檢每次扣0.5分。
⑨教師學期累計聽課少不于15節,每少1節扣0.2分;教研活動無故缺席1次扣0.1分。
⑩監考:履行監考職責,監考期間,不離開考場,不隨意走動,監考時寬嚴適度,學生不能出現,否則扣2分;閱卷:按要求閱卷,保質保量地批閱試卷,不能出現人為抬高得分或壓低得分。否則扣2分。
2、公開課或??荚u小組采用推門進課堂方式對教師聽評課,一次或多次聽評取平均分。由教科室學期結束時對教師的上課情況確定abcd四等級,b等扣1分,c等扣2分,d等扣4分。
(1)教學過程
①以新課標為依據,吃透課本內涵。
②課堂內容適當,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適宜。
③講課思路清晰,節奏適當。
④鼓勵獨創的教學風格,鼓勵創新思維的培養。
⑤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⑥鼓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鼓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學習和生活的聯系,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
(2)教學方法:
①強調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② 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課堂生動、活潑,有利于學習內容的接受和能力的培養。
(3)教師基本功:
①衣著得體、教態自然、有親和力。
②語言規范、標準,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
③能處理教學過程中隨機出現的問題。
④板書工整合理,規范科學。
3、未及時完成學校各處室交辦工作一次扣1分。
(五)教育教學業績(30分)。育人成效明顯,學生綜合學業水平提高,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實現自我積累。
1、教育教學質量(20分)
(1)學校設立三級教學成績質量指標。
(2)教學成績以期末統考為考核對象,以期中考試為參考。達到一級指標積分20分(a率6分,b率6分,c率6分,全b率2分),視為教學成果顯著;達到二級指標,積分18分(a率5分,b率6分,c率5分階段,全b率2分),視為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三級指標,積分16分(a率4.5分,b率5分,c率4.5分,全b率2分),視為教學效果一般;教學成績低于三級指標,積分10分(a率3分,b率3分,c率3分,全b率1分),視為教學效果較差。a率:一年級和二年級為總分的92%,三、四為總分的85%,五為總分的82%,六、七、八、九年級為總分的76%;b率:一年級和二年級為總分的75%,三、四、五為總分的65%,六、七、八、九年級為總分的60%;c率:一年級和二年級為總分的60%,三、四、五為總分的50%,六、七、八、九年級為總分的40%。
注:①、若教辦有統一進行成績分析或教育局對有些年級進行成績分析時,以此數據為準進行考核。
②、若中途接班以接班的基礎為基數,根據升降酌情加減分。
(3)任教兩科或兩科以上得分綜合取平均值。
(4)凡未參加學業期末質量檢測的學科,視勞動紀律、工作態度、完成情況、活動開展等由考評委綜合評定等級。a等:18分;b等:16分;c等:12分;d等:10分。
2、教育教研成果(10分)
①所教班級班風正,學風濃,學生學習行為習慣好。由考評委定出abcd四個等級,b等計8分,c等計6分,d等計3分。
②評為優質課、說課、優秀教案、教學案例、評選的獲獎論文、課件及科技作品、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獲教育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模范班主任、等加分區、縣、市、省、國家各為1、2、3、4、5分。
③班主任、教研組長工作責任心強,工作及時到位,成績突出者加2分。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合;物理教學;物理課堂教學
G633.7
一、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目標
我們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意識還是比較薄弱的,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教學整合的目標應該是,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和學習觀,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改變師生之間互動的方式,改變生生之間的互動方式,改善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構建面向未來社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文化。
二、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教學整合的方法
1.教師演示型。我們可以設計出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更能模擬出一些用肉眼、實驗或其它電教手段無法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讓抽象、難懂的問題變得形象、直觀,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改變學生的被動式接受教育模式,使其主動地去探索、發現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讓素質教育真正進入課堂,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
2.學生參與型。學生每人一臺微機,可以直接調用教師課件、下載的網頁或直接上網(要有很好的上網限制軟件),查找所需的資料。在進行教學時,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網站,讓學生自己去找所需資料,教師只是起組織引導的作用,最后再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例如,我在上人教版第一章第3節《運動的快慢》的時候采用的是Powerpoint課件形式展現了速度的定義,并且用多媒體播放了各種動物的運動情況,其中獵豹運動最快,蝸牛運動最慢,并讓本班的同學參與了運動,當放到這段錄像時學生看到自己挺高興,興趣大大提高了,通過錄像和我的簡短的幾句話很輕松地就將加速度介紹給同學們。
三、“課件”向“積件”思路發展
在多媒體資源處理方面,物理作為一門信息技術鄰近學科,物理教師應該成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先行者。如今許多物理教師都在Internet 上建立了自己專門的網站,并把以網頁瀏覽的形式制作的CAI課件、教案、論文等放在該網站中,同時還可以把其它網站已有的課件通過Internet 的超級鏈接功能揉合到自己的CAI課件里,以“搭積木”的形式,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制作的每一個課件鏈接起來,通過長時間教學的積累,逐步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課件體系。反之,其它教師也可通過網絡共享自己的CAI課件,克服了傳統的“軟件包”形式的課件不能共享的缺點,提高了課件資源的利用率,充實了網上物理學科資料庫,形成網上物理學科聯盟,實行資源共享。此外,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有網絡終端的地點,通過Internet 網絡來訪問這些網站,進行物理教學的探討和鞏固性學習。
因此,運用“積件”思想,走素材資源庫和制作平臺相結合的新思路,是軟件開發和應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徑。學科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運用“積件”思想,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下的網絡信息資源素材庫和教學軟件,以及相關的交互式電子白板,如圖1所示、CD、VCD資源,從中選取適合教學需要的內容來制作自己的課件,從而適應不同教學情境的需要,徹底改變教學軟件在設計、開發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使CAI在課堂上的運用走出低谷,朝著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這一更為廣闊的方向發展。
四、在網絡技術環境支持下,發揮學生自主探討性實驗作用
在傳統物理實驗室,一方面由于怕發生意外和造成實驗儀器的損失,有許多實驗室規章制度,對學生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實驗環境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實驗結果往往和物理理論不一致,甚至出現相反的數據,這一切無不暴露出了傳統實驗室的弊端。
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虛擬實驗室操作,以自主模擬實驗為基礎進行多媒體教學,則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如筆者在上傳統電學實驗課時,通常會告訴學生,電流表的接線柱不能接錯、電壓表不能超過量程,電池組不能短路。很多實驗不允許學生自己操作,這些規定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有些學生自主意識很強,常常會進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終損壞了儀器。然而,須知這些“破壞性”強的學生實際上也是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強的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倡導學生自主探討性實驗,既可保護儀器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能把很多傳統實驗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現。如本人曾在網絡環境下采用“仿真物理實驗室”虛擬電學實驗室軟件(在線版網絡軟件),實現網j與物理學科教學的整合。學生在網絡技術環境進行多媒體實驗操作,通過網上人機對話,學生可以一邊操作一邊在網上暢游,獲取新知識,或與其他同學交流。如果學生在網絡虛擬實驗室遇到問題,就可以通過網絡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取相關信息,進行討論,讓學生自主學習,并自主觀察模擬實驗,從而掌握學習成果和學習方法。
本人在進行人教版八年級第十章第1節《浮力》教學時,須向學生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如圖2所示,我先設想一個立方體浸沒在水中,它的6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它的左右兩側面、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兩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壓強大小不同,壓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產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壓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壓力差,但如果使用語言和文字向學生講授向上和向下壓力差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難懂,對整個過程反映比較茫然。所以我通過在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http://.cn )物理學科課件庫網站下載相關課件解決這一難題。該課件以動畫的形式慢鏡頭表示前、后、左、右的壓強、壓力相等,小木塊保持不動,但加載上、下表面壓強、壓力時,小木塊慢慢向上移動,同時超級鏈接浮力大小的推導公式錄相?;顫姷膭赢嬓Ч?、直觀的圖形,快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很輕易就攻破這一難點,同時為講授下一節阿基米德原理做好理論基礎,而這一切都是傳統教學很難做得到的??傊寣W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由此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多媒體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在信息時代中占教學方式主導地位,它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2]鄧鳩洲.淺析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性建設研究[J],中同電化教育.2002.(8)
[3]鄭春和.中學生物學探究教學模式的研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1.(11)
撰寫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老師工作總結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本學期又要結束了。
回顧本學期的學習工作,有得也有失。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學工作,現對本學期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教育教學任務完成情況
1、教學成績
本學期在我和全體學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較圓滿的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我所教的初二8、9兩個班的地理成績一直位居全年級前列,尤其是期末考試成績名列全鄉第一。大多數同學對中國地理基礎知識掌握很好,成績優秀,學習興趣濃厚。
2、教改專題完成情況
在地理教學中要___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重要的一點必須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狀態,經過認真的分析、思考,才能體會教材中蘊含的知識,產生探索地理世界的興趣,理解所學的地理知識,獲得相應的能力。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鼓勵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指導他們學會適宜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學時盡量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落實本學期"激趣導學"的教改專題。
3、課堂教學狀況
本學期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們的知識、能力基礎,從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并且根據他們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安排。同時注意因材施教。
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給予了耐心幫助,鼓勵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去發現結論,如地理名稱、概念、事實、原理等,使他們基本達到教學要求。
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采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培養他們的創造和探索能力。如涉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即地理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學生素質發展情況
本學期教學中,在課堂教學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積極創設學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參加學習過程,并且注意將知識內化為不同的層次,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取得成功。同時,鼓勵學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種假設和預見,充分尊重他們的思想觀點,使學生敢想敢干,富有創新精神。
初中地理教學要以讀圖、分析為基礎。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實際進行分析,能夠使學生對地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通過一學期教學,使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識圖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5、作業完成情況
大多數學生能夠及時按質按量按時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但也存在個別學生作業完成不及時質量不高甚至拖沓的情況。今后應注重思想教育,加強輔導,端正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
6、日??己?/p>
本學期學生考核除進行單元檢測外,也注重了新課標要求下的形成性評價的實施,從多個方面考查學生,而不是只盯在學生的成績上。
7、教材使用分析
本學期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了教材內容,做到了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同時也注重對學生進行教材知識的拓展和深化。
8、參加教研情況
本學期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一直按時參加無一次遲到早退或缺席現象。另外還常常___本年級的小組教研活動,認真進行教學研究。
二、主要經驗和教訓
1、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授。地理概念和規律是地理知識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___地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學習地理規律。
既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避免靠單純機械記憶的方式學習地理,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對重點的概念和規律要使學生學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發揮他們在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識的理解、能力的培養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要求其過高過急。
2、重視地理知識的應用,教學中應注意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幫助學生通過熟悉的現象理解所學地理知識。如氣溫在冬夏季節的分布規律,降水的分布,天氣預報等等。讓學生知道地理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學試驗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和信心。
3、應通過讀圖、學生練習和課堂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在討論中,教師要做必要的講解。做練習時,要求學生弄清地理事實(范本),獨立思考,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能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判斷。
4、考核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查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在重視考試的同時也要形成對學生多方面的評價而不是僅停留在成績上。
三、存在問題及改進方法措施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如學習困難生的轉化工作,一節課下來,總覺得原來會的還會,不會的還不會。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教的有新意,有時內容講解不靈活,沒有吸引力,致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做到:
1、以學生為主體,注意基礎知識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加強教學改革,引入新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重視地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方法
4、重視地理知識的應用
5、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總之,我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物理教學工作??偨Y經驗,查找不足,爭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績。
初中地理老師工作總結(二)
本學期我任教八年級二個班的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在學校的教學常規指導下,兢兢業業,扎實刻苦,圓滿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實效。現歸納兩個方面:
一、學生基本情況
經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識,但馬上要完整、系統地學習地理知識,同學們顯得力不從心、無從下手。因此,在本學期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充分發揮地理趣味性的功能,從學生的年齡出發,尊重他們的語言習慣和審美情趣,盡量避開生澀的地理專業術語,摒棄板著面孔說教的教風,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鮮活的,就在身邊。初中地理教師個人工作總結。一學期下來,同學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并逐漸產生了興趣,也開始慢慢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對地理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學生們開始重視地理學科這位新朋友。
二、教學工作情況
1、積極進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學習、與運用實踐?,F正值教學改革的新時期,本學期,我積極參加學校___的各種教研教改的活動,把學習的方法應用到實踐中來。本學期學校搞了教師公開課,我也積極的參加。在整個公開課的活動中,我學會了許多,在以后工作和學習中去我將會更加積極、主動。
___、___,課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模式。初中地理教師個人工作總結。本學期,我大膽嘗試,積極進行地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學實效。課件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各個模式的優長,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3、地理教學讓學生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污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事實做材料,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和國家的(范本)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通過地理教學更能啟迪學生的智能,也促進了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識。每位同學都懷著對世界的渴望,對自然的依戀。渴望認識這個世界,除了自身的社會生活體驗之外,通過地理提高著自己的認知。地理教學也要求我們貫徹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要求我們去培養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感的人。
5、在教學時,我注意學生智能的發展,注意地理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時事地理事件,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基礎,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國際事務及學生生活等方面與地理教學內容有關的事例,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視野,了解了我們祖國的土地遼闊、資源豐富,從而更加熱愛它。同時也意識到我們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的現狀,培養了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從現在就樹立起為___祖國奉獻的志向。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堅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調整,不斷提高的原則,以嶄新的姿態去迎接新學年的到來。
初中地理老師工作總結(三)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___個班的地理課教學。由于中途接手這些班級,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多方面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實際,認真鉆研課程標準,結合備課組的教學計劃,積極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具體總結如下:
一、學習新課程標準,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進行目標的細化,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角度進行落實。即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或了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為了培養合格的___現代公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觀念及愛國情感。
教學中,要視學生為知識的創造者,而不僅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培養。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學才變得有意義和有希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班級之間有差別,學生個體也有差異,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分層教學,以先帶后,承包互幫,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遵循進步就是優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二、結合學生實際,加強學生的地理基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這批學生在初一沒有學好地理,地理基礎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識也不具備,更不用說養成地理思維和方法,在觀念上他們把地理當作副科、次科,對地理學習不重視。對初二的學生來說,由于地理是綜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數不多,學生也輕視地理學習。我們的學生在初一階段成績也很差,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缺乏自信。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認真,練習作業應付了事。針對這些情況,我在課堂上時刻通過激趣是學生保持注意,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多從初中生活,地理學習等方面給以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滲透先進的學習觀念,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自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強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抓緊、抓好課堂教學環節,搞好常規教學,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強調對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說“理”,難度較大。因此,我在備課前,認真研究教學標準,綜合各種版本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增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平時多收集一些相關的時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號成功返回,臺風事件等,結合本地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建議成就,注重生活與所學知識內容的聯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為知識興趣的切入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好完整而詳細的教案。
在備好課的基礎上,講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___分鐘的教學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學成績的關鍵。在課堂上準確無誤的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經常啟發學生思維,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分析問題深入淺出,列舉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剖析難點,創設寬松的課堂氣氛,師生互動,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掛圖,圖片,標本,有時借助多媒體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如:地形剖面圖、鋒面雨的形成等。讓學生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課堂效率有較大提高。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有關章節內容,對全體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如大氣污染,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破壞等。
我在教學中嘗試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如開展研究性學習,地理小論文,野外考察,調查報告等。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圖,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辯證的思維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
四、學科教學的反思與展望。
1、綜合學習各種教育教學理論,重點學習分層教學,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和理論的探索。
2、通過多種形式實現教學效果的反饋,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
3、繼續強化“思路-線索學習法”;繼續強化過程性評價和整體優化。
初中地理老師工作總結(四)
緊張而又繁忙畢業班教學終于結束了,在這一學期來,我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善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為了下一學年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把本學期的教學經驗和教訓總結如下:
一、堅持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思想認識的先進性
在一年來,我認真學習___主義、___思想、___理論和“___”重要思想,思想上和行動上時刻與___保持高度一致。積極參加先進行教育活動,認真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一如既往地積極落實素質教育,對工作表現出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關心愛護學生,刻苦鉆研業務,把滿腔的熱忱和愛心傾注到學生身上,傾注到黨的教育事業上。處處、事事、時時嚴格要求自己,在平凡而繁瑣的教學工作中,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切實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二、潛心教育教學,不斷開拓進取
1、體育課保證質量
為了上好體育課,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壓力,為了使學生對我們的體育課有一種向往,一種期待,我用心“經營”每一節體育課:課前認真備課,在每堂課前我都要對學生有一個大概的心里目標;在課堂上用我的愛心、細心和責任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受益,要求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觀察指導,做到課課有進步,堂堂有提高,使學生們在進步中體驗體育課的精彩和樂趣;每一次課后我和學生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和反思,寫出心得與體會,增強了信心,提高了能力。
2、活動課安排條理
每周兩節活動課八個班安排的內容兩周一輪換條理清晰,由體委帶領,體育教師巡回指導,活動課開展得有條不紊。每一次課后我們體育教師和體委都要進行及時總結和反思,不僅大_大提高了體委的指導訓練能力,也使學生整體體能和自我訓練能力提高很快,對他們課余時間自我鍛煉有很大的幫助。
3、培優課保證提高
每天下午的十分千米跑和每個周六下午的兩節訓練課由我親自帶領,使年級前___名學生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能得到保證,由于學生相對較少,對學生個別指導訓練也很到位,學生的成績逐步提高。
4、特長生訓練針對性強
體育特長生應是中招的一個重點,所以在課余時間我對有體育特長的學生的進行了系統的和針對性的訓練,使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拓寬了升學渠道,提高了升學的信心。
5、課后教師與學生及時總結分析得失,寫訓練日記。
課后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與再學習方式,是教師與學生成長和提高的有效手段。每一次課后我都及時總結分析,也要求學生總結分析自己的得失與體會,并要求每個同學都要有一個記錄自己成長的體育日記簿,這也是我和學生交流的一個平臺,能及時得到教學反饋,經過一年的積累,我和學生都受益匪淺,我的教學能力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學生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體能與成績,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一種學習方式,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有了很大的幫助。
6、犧牲個人休息時間,保證每天下午下學后課外活動時間向學生提供技術和器材幫助。
三、模范履行職責,創造輝煌業績
在履行職責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出滿勤,干滿點,從不擅離工作崗位,愛校如家,愛生如子,把“愛學生”當作做好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在平凡的崗位上,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執著,不斷地創造著新的業績:我所帶領的初四年級中招體育成績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比歷年成績都要好;特招有很大收獲,特長生石曉欽和李振勝由于籃球特長被市二高提前錄取,打破了我校的特長生錄取的記錄,對學生升學的自信心和鼓舞士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我校第___屆田徑運動會上我被評為優秀裁判員;我們體育組輔導的大型秧歌表演在市第__屆中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表現優秀,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市領導的一致稱贊;我所帶領教師女子排球隊在市首屆教職工運動會上取得了第八名;教職工廣播操獲得二等獎的好成績,并獲得優秀___獎。
四、增強自蓄能力,對教育做長期投資
教學活動是一個復雜的智力活動、社會活動,更應該與時俱進,展望未來。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時刻要注意精神充電,不僅需要業務理論知識的更新、教育理論的更新,更需要教育技能的訓練。
在這一年中,有成績,也有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將繼續認真學___的方針政策、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國家的(范本)法律法規,積極參加教師培訓,繼續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和科學教育理論,在優化課堂教學,教育教學研究和班級管理方面,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爭取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逐步構建自己獨特的教育模式,為黨的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按照現代教學設計理論,一個良好的教學設計要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構建有效的教學過程,要注重給學生創建“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做到在向學生有效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達成,使學生的心理品質和學科知識實現同步健康成長.
2“蒸發”的教學設計
“蒸發”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它時刻影響著自然環境和人們生活.這里,筆者設計了一系列的相關實驗和探索活動,試圖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既讓學生牢固掌握“蒸發”的規律,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有用和生活快樂.
2.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生互動]教師讓學生先用棉花蘸上酒精在桌面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再觀察桌面上字跡的變化,并與同桌同學討論和思考以下問題:(1)桌面上的名字很快消失了,但同時聞到了酒精的氣味,你怎樣看待這一變化?(2)這個變化過程中包含了哪種物態變化?(3)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類似的現象?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總結得出“蒸發”的定義:蒸發是在液體表面發生的一種汽化現象.
設計意圖:利用“寫在桌面上的名字很快消失了”這一“奇怪”的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通過構建討論交流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尋找現象背后的原因,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例舉類似現象,然后歸納總結得到“蒸發”的定義,培養學生討論交流的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2.2科學探究,學會研究
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6人,分組共同進行交流討論和科學探究.
實驗探究一: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學生猜想]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想影響液體蒸發快慢有哪些因素?每個學習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報告本組猜想的結果.
[師生互動]教師引導學生分類總結學生猜想的結果.猜想的結果可能有:液體表面積的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液體溫度的高低、液體表面氣壓的高低等等.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歸納、總結、分類的能力.
[學生探究]主要就“液體溫度的高低”、“液體表面積的大小”、“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三大因素對“蒸發”的影響因素展開探究(其它因素的影響留作學生課后探究),每個學習小組探究一個因素.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控制變量法”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并在小組內討論和完善,鼓勵學生設計多種探究方案.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設計方案:
[探究活動一]探究液體表面積的大小對蒸發的影響
設計對比觀察實驗:只改變“液體表面積的大小”這一個因素.例如,用滴管同時在A、B兩塊玻璃片上分別滴上相同質量的一滴酒精,再用玻璃片C把玻璃片A上的酒精刮開(即增大酒精和空氣接觸的表面積),記錄玻璃片A和B上的酒精蒸發完需要的時間t1和t2,由t1和t2的相對大小判定“液體表面積的大小”如何影響蒸發的快慢.
[探究活動二]探究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對蒸發的影響
設計對比觀察實驗:只改變“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這一個因素.例如,用棉簽蘸冷水在桌面左右兩邊各涂上一個水圓斑,分別以大小不同的風速向兩個水圓斑的表面吹風,記錄兩個水圓斑蒸發完需要的時間t3和t4,由蒸發時間t3和t4的相對大小判定“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速度”如何影響蒸發的快慢.
[探究活動三]探究液體溫度的高低對蒸發的影響
設計對比觀察實驗:只改變“液體溫度的高低”這一個因素.例如,取兩根相同的棉簽分別放入冷水和沸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使棉簽的溫度和水溫相等,再用兩根棉簽(蘸有冷水或沸水)分別在桌面上輕輕涂兩個相同的水圓斑,記錄兩水圓斑蒸發完需要的時間t5和t6,由蒸發時間t5和t6的相對大小判定“液體溫度的高低”如何影響蒸發的快慢.
[學生活動]各個學習小組分組按照大家制定的方案進行探究,并評價本組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再派代表向全班報告本組的探究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重點讓學生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開展研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實驗探究二:蒸發是否在任何溫度下進行
[教師活動]在探究活動三中,同學們發現冷水和沸水都能蒸發,水在其它溫度下能否產生蒸發呢?請大家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探究活動四]探究水能否在不同溫度下產生蒸發
一個可選的探究方案:采用酒精燈給一燒杯中的水加熱,并取一棉簽放在水中一起加熱,使水的溫度分別到達30 ℃、40 ℃、50 ℃、60 ℃、70 ℃、80 ℃時,用該棉簽分別蘸水在桌面的不同位置輕輕涂水圓斑,觀察各水圓斑是否發生蒸發現象.
學生分組探究在以上不同溫度下的水圓斑能否產生蒸發.
[師生互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探究結果并得出結論:液體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
設計意圖:構建探究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手腦并用的能力.
實驗探究三:蒸發是否要吸熱和是否具有制冷效應
[學生體驗]學生在手背上擦上酒精,體驗酒精蒸發過程中的感覺.
[學生觀察]取兩只相同的溫度計,使它們的表面都處于干燥狀態,用風扇同時吹這兩只溫度計,觀察這兩只相同的溫度計的示數是否發生變化?(現象:兩只干燥的溫度計示數都不變.)再將其中一只溫度計的玻璃泡包上蘸有酒精的小棉團,放在風扇旁邊用風吹,觀察該溫度計的示數是否發生變化?(現象:該溫度計的示數迅速降低.)
[師生互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結論:液體蒸發要吸熱且具有制冷效應.
設計意圖:構建“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3學以致用,培養能力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有哪些辦法可以使濕衣服干得更快?(方法有:攤開,放在太陽下曬,放在火爐旁邊烤,用“電吹風”吹等等)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為什么穿著被雨淋濕的衣服很容易患感冒?為什么游泳上岸后會感到比在岸上的人冷一些?在炎熱的夏天,為什么常在地面上灑一些水?(原因是:蒸發要吸熱,具有制冷效應.)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為了減小水果中水分的蒸發,即水果保鮮,可以采取哪些保鮮的辦法?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可以采取的保鮮辦法有:用塑料薄膜袋把水果裝好密封,冷藏等等)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夏天移栽樹苗時,為了提高樹苗成活率,可以采用哪些辦法?并說明其原因.(可采用的方法有:剪掉樹葉減少蒸發面積;在樹苗上蓋上黑色有小孔的網狀透氣膜或者搭一個遮陽棚以便減弱陽光對樹苗的照射;在樹苗根部多澆水或者給樹苗打營養液點滴等等)
設計意圖:利用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事例,構建討論和思考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了解把濕衣服等快速弄干的通常做法,知道穿被雨淋濕的衣服很容易感冒的原因而對學生進行自我保護教育,掌握水果保鮮、夏天栽樹等可采取的有效做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親切、有趣、有用.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與蒸發有關的事例或做法?請對它們進行評價,并分別對它們提供改進的思路或者更多的做法.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發散思維的空間,訓練學生的評估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師講授]水分通過植物活體表面進行蒸發的過程稱為蒸騰.蒸發蒸騰可以產生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動力,該動力促進水分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并可以到達包括植物體頂部在內的任何部位,蒸發蒸騰還能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從而避免陽光灼傷葉片.也正是因為蒸發蒸騰的作用,使得人們夏季從露天走進樹林會有涼爽的感覺.
設計意圖:向學生展示蒸發在植物體生長過程和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熱愛之情,并樹立環境保護的觀念.
[教師講授]蒸發式冷風機又稱節能環??照{,是一種集降溫、換氣、防塵、除味于一身的蒸發式降溫換氣機組.它可以給企業車間、公共場所、商業娛樂場合帶來新鮮空氣和降低溫度,它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節能和環保,它是一款無壓縮機、無銅管的環保產品,主要的核心部件是蒸發式濕簾(多層波紋纖維疊合物)和一個電機,它的耗電功率只有傳統空調的1/8.蒸發式冷風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水蒸發具有制冷效應”,即讓水泵不斷地將水流送到濕簾紙表面,室外空氣通過濕簾紙吹入室內,水流在濕簾紙周圍產生蒸發,水蒸發從空氣中吸收大量的熱量而降低周圍空氣的溫度,從而制造出涼爽而清新的風.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課后根據蒸發可以制冷的規律設計并制作一個簡單的冰箱,使家中剩余的飯菜在短期內不變質,制好后并使用,檢驗自制冰箱的保鮮效果,再把自己的設計方案、工作原理和實踐體會寫成小論文貼到“學習園地”供大家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蒸發式冷風機的工作原理和環保功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向學生展示蒸發的巨大作用,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熱愛之情,并通過學生課后設計和使用簡單冰箱來訓練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4歸納總結,把握重點
[師生互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然后板書:
(1)蒸發是在液體表面發生的一種汽化現象,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
(2)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①液體溫度的高低;②液體表面積的大??;③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
(3)蒸發要吸熱,且具有制冷效應.
【關鍵字】教育游戲;學習動機;動機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1―0055―04
一 學習動機及其影響因素
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內部因素,是教育理論和心 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學習動機是指個體由一種學習目 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 動力[1]。學習動機能夠使學習者對所學的東西有一定的指向 性,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習動機能夠激勵學習者以 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去學習,促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保 持注意狀態和興趣水平。
學習者的需要、興趣和情感因素是影響學習動機的重要 方面,主要涉及好奇心、對活動本身的興趣、愉悅享受、勝 任感、成就需要等[2]。學習者在活動中感受到的樂趣越多,他 就越愿意主動參與和積極完成活動任務,其動機水平就越高。 而且,具有挑戰性、創造性和自主性的活動往往更能激發學 習者的動機。
二 教育游戲及其激勵效應
荷蘭學者胡伊青加在《人:游戲者》中,客觀地分析了 游戲的特性。他認為,游戲是一種自愿的活動或消遣,這種 活動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其規則是游 戲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絕對的約束力;游戲以自身為目的 而又伴有一種緊張、愉快的情感以及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識。 從胡伊青加對游戲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游戲是自覺自 愿進行的,沒有外在壓力的強迫,具有自愿性;游戲是在一 定的時間、空間中進行的,離開了固定的時間和空間,游戲 就不可能進行,具有時空性;游戲伴隨著緊張和愉快,具有感受性;游戲有別于日常生活,它只是對生活的一種模仿,具有模擬性;游戲的目的就在游戲本身,不在游戲之外,具 有自為性。
教育游戲是一種具有游戲特性和教育功用的電腦游戲。 它通過創設的虛擬情境,引發學習者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者 的幻想、激勵學習者去探索和冒險;它通過富于知識性和趣 味性的游戲內容激發學習者的認知需要;它通過不斷升級的 挑戰滿足學習者自我成就的需要;它通過虛擬的交互平臺, 促進有效的社會交往,實現學習者歸屬和認同的需要。
教育游戲能夠對學習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激發和維持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Chile & Rosas(2003),Malouf(1988) 等人從實證研究的角度也證實了這個結論。
Chile & Rosas(200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將教育游戲應 用于課堂教學,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習者的動機,對于課堂教 學產生積極的效果。實驗選取了 1274 個來自經濟貧困地區學 校的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習者。選擇的教育游戲主要用來發 展學習者閱讀、拼寫以及數學技能。實驗樣本分為實驗組和 控制組,分別設置不同的實驗條件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實驗 組在學習動機、技術遷移能力方面較之控制組有顯著提高[3]。
Malouf(1988)等人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證實,教育游 戲能夠有效地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研究者選取了 25 名六、 七、八年級的學習者作為被試。其中一半的學習者被分配在 實驗組,使用教育游戲進行否定前綴與詞根的匹配學習,另 外一半的學習者被分配在控制組,使用非游戲的電腦程序來 訓練同樣的學業技能。在被試體驗學習完成之后若干天,研究人員測試兩組學習者的持續動機。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學習者較之控制組的學習者在學業技能上的持續動機更高[4]。 另外,Terrell & Rendulic(1996)在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引入教育游戲,結果顯示,教育游戲可以增強學習者的內在 動機與成就[5]。Hakan Tuzun(2004)在網絡教育游戲中觀察 和測試學習者的動機,結果同樣顯示,游戲能夠激發和維持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6]。
三 教育游戲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的因素分析
教育游戲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優化學習者學習的外部條 件,激發學習者強烈的學習需要和興趣。本文擬從個體心理與 群體心理兩個維度,探尋教育游戲中激發和維持學習者學習動 機的影響因素,揭示游戲過程中學習者學習動機的產生與變化。
1個體心理因素
個體心理是作為個體的人其大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 映,指每個人依據自己的認識、情感、意志所表現的相對獨 立的心理。一般地,個體心理主要表現為:感知、記憶、想 象、思維、興趣、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
Malone 和 Lepper(1980,1987)對教育游戲中個體心理 動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們通過測試學習者在不同版本的 教育游戲中的動機訴求,尋找電腦游戲為何如此吸引人的原 因?;谝幌盗械膶嶒灲Y論,Malone和 Lepper 提出了一套 完整的個體“內在動機”理論,分析得到激勵學習者學習動 機的四個因素:挑戰,好奇心,控制和幻想[7]。
挑戰是一種最佳的心理體驗,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難完成 的活動都不會帶來挑戰,具有一個適中的挑戰難度的活動將 會給學習者帶來最大的內在動機。具有挑戰性的游戲任務, 首先具有明確的目標;其次,具有不確定的結果;而且,游 戲任務需要提供與學習者學習績效相關的反饋。適度的挑戰 能夠增強學習者的自尊心(Malone & Lepper,1987)。
好奇心來自于兩個方面:感官的好奇心和認知的好奇心[8]。 感官的好奇心指向感覺的變化,像光、聲音或者其他感官刺 激的變化。感官的好奇心能夠激發游戲中學習者的注意水平。 認知的好奇心是通過改變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產生。一般,在 學習環境中不完全的、矛盾的、不和諧的事件能夠激發學習 者的認知好奇心,激勵學習者的認知需求。
強大的控制感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刂聘械墨@ 得可以通過學習者對游戲環境的操縱來實現,學習者對環境 變量自主選擇的程度越高,學習者獲得的控制感就越強。學 習者對游戲環境變量的控制可以通過學習者自主選擇游戲角 色、游戲路徑、角色裝備、交互方式等來實現。
幻想的環境,在游戲中可以理解為一個激發學習者產生 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物理或社會情境的環境[9]。幻想的環境可以 通過兩種方式來激勵學習者的內在動機。第一,滿足學習者 情感的需要,幻想能夠幫助學習者體驗權力、成功、名譽以 及財富。第二,滿足學習者認知的需要,幻想可以促使學習 者掌握類推技能、理解隱喻,在新信息與舊知識之間建立聯 系(Malone & Lepper,1987)。
2群體心理因素
群體心理是指普遍在某個群體成員的頭腦中存在,并反映這個群體社會狀況的共同心理狀態與傾向。一般地,群體 心理主要表現為:群體氣氛、凝聚力、社會助長以及仿效、 從眾、競爭、協作、相容、沖突等。
馬斯洛認為,人有社交的需要,包括愛、歸屬、接納和 友誼。人們希望在社會生活中受到別人的注意、接納、關心、 友愛和同情,在感情上有所歸屬。同時,人還有尊重的需要, 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而這種 需要得不到滿足會使人產生自卑和失去自信心。
游戲之所以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它的社會性。教育 游戲通過互聯網建立起虛擬的游戲學習空間,學習者在這個 空間中與其他學習者展開交流和合作,在社會活動中獲得體 驗。學習者在游戲中具有的社會存在感,能夠有效地促使學 習者持續性地進行游戲。
Malone和 Lepper 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在網絡教育游戲 中激發和維持學習者學習動機的群體心理因素,包括尊重、 競爭與合作[10]。Hakan Tuzun(2004)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總結出網絡教育游戲中影響學習者的動機的因素,包括身份 表達,社會關系,玩,學習,成就,獎賞,幻想,獨特性, 創造性,好奇,控制和所有權。同時,Hakan Tuzun 在研究中 還發現了選擇對于激勵學習者的重要性,據此進一步提出在 網絡游戲情境中創造性、學習者的身份表達、社會關系能夠 激發學習者動機[11]。
學習者在游戲環境中,有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 現的需求(陳怡安,2001)。在游戲中,學習者需要獲得更多 的生命值,更多的智力、體力,得到較高的地位,獲得一種 成就感,受到他人的尊重,滿足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Nic Crowe 和 Simon Bradford 博士對網絡游戲“Runescape” 的游戲者做了三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玩網絡游戲的青 少年與各個國家的其他游戲者接觸,使得他們學會了如何與 不同的人相處。Crowe 表示:“由于父母的擔心,現在青少年 的活動范圍很小,虛擬的環境為其中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新的學習空間。在這個空間中青少年可以建立自信心和存在 感,這些東西也許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沒辦法做到的?!?[12] 另外,一些學者在 Malone 等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補 充和擴展。例如,James Belanich(2005)在對軍隊培訓時, 總結出電腦游戲中對軍人的動機產生影響的因素:挑戰、現實主義、探險、控制。Garris(2002)等人認為:幻想、規則、 目的、感官刺激、挑戰、神秘和控制是影響游戲者動機的六 個因素。Asgari與 Kaufman(2004)認為,交互、競爭、控 制、幻想、好奇、挑戰與反饋是影響游戲者動機的主要因素。 綜上,將教育游戲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的因素匯總,見表 1。
四 教育游戲中的動機設計策略
教育游戲中動機設計策略的運用,能夠激發學習者在游 戲過程中積極的心理體驗。BECTA(BritishEducational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gency,英國教育與傳播技術部) 在 2002 年結束的 CGE(the Computer Games in Education)項 目中,對教育游戲中激勵學習者學習動機的設計內容進行了 分析,見表 2。
作為教育游戲的設計者,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影響學習者 學習動機的心理因素,善用動機設計策略激勵學習者的學習。 結合上文分析,本文提出教育游戲中的動機設計策略,如下:
1幫助策略
游戲的交互平臺要能夠支持學習者積極地投入游戲。在游戲空間中,系統能夠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吸引學習者注意的 指南演示,可以幫助學習者逐步熟悉系統、系統的組成部分 以及系統的特性。當學習者迷惘或不知所措時,系統能夠提 供線索或反饋。系統能夠提供符合學習者習慣的個性化的色 彩、聲音、音樂、背景、速度和語言等的設置選擇,滿足學 習者的控制感。
2反饋策略
心理學研究表明,來自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信息,對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習者可以根據反饋信息 調整學習活動,改進學習策略;另一方面學習者為了取得更好 的成績或避免再犯錯誤而增強學習動機,從而保持了學習的主 動性和積極性。游戲系統提供的反饋可以是內在的,即正在執 行的游戲任務本身具有的反饋。例如,與任務中的其他人物之 間的交流反饋。也可以是外在的反饋,即完成游戲任務后獲得 的獎賞或者處罰。學習者通過游戲系統提供的及時的、明確的 反饋,隨時診斷、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通過反饋結果學習者 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并及時改正和完善, 同時也看到自己學習的成果,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
3挑戰策略
游戲要具有清晰的、難度適中的挑戰?!巴嬗螒蚴菫榱粟A或者達到某個目標……玩游戲的動機關鍵在于當面臨挑戰的 時候能獲得成功?!保˙ECTA,2001)。美國心理學家 Yerks 和 Dodson 認為,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 提高。同時,他們還發現,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任務難度 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 最佳動機激起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游戲中,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難完成的游戲任務都不會給學習 者帶來挑戰,具有適中的挑戰難度的活動將會帶來最大的內 部動機,滿足學習者的勝任感。
4新奇策略
游戲要提供多樣的、不確定的任務結局。在游戲中,學習者對游戲的情節的發展要有控制權,尤其是游戲故事的結 果,學習者需要在不斷變換的結局中尋找到一種新奇。挑戰 后帶來的不確定的結果,更能引發學習者的好奇心,提高學習者對任務活動本身的興趣。
5情境策略
游戲不僅要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豐富的情境,增強學習者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游 戲要能夠提供給學習者適宜的角色。角色扮演不但代表學習 者對他人的了解,而且也表明了學習者對角色特點、角色間 的關系以及適當的角色行為方面所具有的知識(Garvey ,1979)。在游戲中,角色扮演可以帶給學習者更強烈、更真實 的感受,讓游戲者將自己內在抽象的感受更具體地表現出來。 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習者以一種創新的方式想像自我、 控制自我。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會維持著學習者在游戲中的 興趣(Prensky,2001)。
五 結語
學習動機是促使學習者從事學業活動的動力源泉。游戲 具有的自愿性、時空性、感受性、模擬性和自為性使游戲充 滿了魅力,讓人樂此不疲。教育游戲的激勵效應使得學習充 滿了樂趣,學習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教育游戲中激發和維持 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選取學習者的動機 心理視角,探尋教育游戲激勵學習者學習的個體與群體心理 因素,洞察游戲過程中學習者的動機心理的變化與發展,并 提出動機設計策略,為教育游戲設計中教育性與娛樂性的平 衡提供借鑒。另外,教育游戲中的媒體技術因素,如技術的 流暢性,交互的多樣性等等;情節敘事因素,如情節的發展, 敘事的手法等等都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因此, 教育游戲的動機設計需要綜合考慮相互作用的多種因素,這 樣才能夠為學習者創設一個激勵動機的學習環境,以保持學 習者良好的學習動機,促進有效學習。這也是今后教育游戲 動機設計需要更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郭德俊.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6:54-55.
[2] 陳志霞,吳豪.內在動機及其前因變量[J].心理科學進展,2008, 16(1):98-105.
[3]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e P et al. 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J]. Computer and Education, 2003, 40:71-94.
[4] Malouf, D.B. 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al computer games on continuing student motivation [J].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988, 21(4):27-38.
[5] Brett Bixler. Motiv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games [EB/OL].
[6][8][9][11] Hakan Tuzun. Motivating learners in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s [D].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2004.
[7][10] Lepper, M.R&Malone, T.W.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i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A].in R.E.Snow&M.J.Farr (eds.).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Cona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es[C].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25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