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46: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材料化學綜述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 高分子科學導論是包裝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文章從教學內容的選定、教學方式的改進、考核機制的優化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提出通過選擇貼近實際的教學內容,輔之以案例教學,并通過課程論文、PPT講述與考試相結合的方式來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其更有利于學生將來的就業和深造。
關鍵詞 高分子科學導論 案例教學 考核機制
包裝材料對包裝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有時甚至引起發展上質的飛躍。①高分子材料作為現代包裝材料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包裝工程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高分子科學導論主要包括高分子的合成與化學反應、高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系、高分子的分析與表征、典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質與應用,以及高分子科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前沿。②知識點多,內容繁雜,而教學時數只有48學時。如何安排好教學的內容、教學重點,按照包裝工程專業是需求進行課程建設,成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課程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是包裝工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如何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總結。
1 教學內容上,突出以專業特點為導向
教學大綱的完善和更新是教學內容建設的基本骨架。現代教學理念認為,教學大綱不是教學內容的堆砌,而是教學的指導性文件。③④課程大綱的完善是以創新教育理念為指導,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為主線,并要充分地展示課程教學設計思想。根據我校高分子科學導論教學時數少,同時專業方向又是以包裝材料和包裝工藝為主要方向,以食品、藥品及化妝品包裝為主要應用領域,如何選擇甚至編寫合適的教材,如何確定本課程包含的各部分內容,合理分配學時,成為提升高分子科學導論教學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在對第一部分高分子合成化學部分的學習中,主要精力集中在對于反應基本原理的認識和各種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及分子量的影響因素。而不對聚合理論做深入探討。在第二部分,高分子材料結構與性能的相關知識中,對材料的力學性能進行了著重介紹。作為包裝容器的設計、加工和使用,這是考察材料的關鍵點,同時還需要介紹相關的耐熱、耐化學性及其他一些基本性能。使得學生在課程學習后,對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能有一個初步認識。第三部分是將材料的加工,對于包裝材料而言,如何將粒料通過注射、吹塑、模壓等方式制備成包裝容器,這是一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部分,也是與學生將來從事包裝職業聯系最緊密的部分。因此,從內容上、從學時上予以加強。尤其是針對我校包裝專業比較偏重的食品包裝,各種液狀貨品的包裝容器(如各種瓶、壺、桶)以及各種薄膜的主要原材料( PE、PP、PET、PA 等)和主要加工工藝(擠出吹塑成型、注塑吹塑成型、注塑成型、單/雙向拉伸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展開。
2 在教學方法上,輔助以案例教學
掌握和運用好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⑤案例教學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能更加直觀地讓學生理解書本知識,聯系實際。例如在講高分子材料的應用的內容時,對身邊的包裝產品進行舉例,例如牙膏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因此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國際牙膏巨頭美國高露潔公司在進入我國牙膏市場以前,曾做過大量的市場調查發現,牙膏包裝的同質化競爭嚴重。針對這些特點,高露潔采用了創新的復合管塑料內包裝。結果大獲成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迅速占領了我國1/3的牙膏市場份額。這個例子,充分讓學生認識到,高分子材料對于傳統材料的替代作用及其適用范圍十分廣闊,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述高分子注射成型工藝時候,拿出在工廠收集的殘次樣品,對氣眼、流痕、欠注、銀紋/水花、縮痕、熔接痕等常見問題進行分析。以氣眼為例,是由于困在型腔內氣體不能被及時排出,易導致出現表面起泡,制件內部夾氣,注塑不滿等現象。其改進方法,從產品結構設計上,減少厚度的不一致,盡量保證壁厚均勻。這些處理手段,又都可以通過前期所學的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相關的鏈段運動、熔體流動、聚集態變化等相關知識進行解釋。從而使所學知識得到綜合體現,提高了學生的聯想、歸納能力,深化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有助于其將來在工作中分析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優化考核模式,多重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構建課堂教學模式時,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學方法,而考核方式的優化,則是對學生一種非常有效的激勵方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考核方式改為論文+PPT講述+期末考試的模式,其中平時考勤、作業占二十分,論文占二十分,PPT講述占二十分,期末考試占四十分。考慮到學生還處于大二階段,尚未接觸到文獻調研等課程,經過簡單教授學生如何使用百度等網絡搜索引擎以及初步學習使用中國知網,重慶維普等中文數據庫,武裝了學生的文獻調研手段,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查閱文獻資料和標準,并按照正規的綜述論文格式規范進行撰寫。學生雖然還比較稚嫩,在專業領域幾乎尚無法真正領會,但初步的鍛煉,拓展了專業視野,深化了對本專業的認識,提高了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進行歸納的能力。雖然還不能提出和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但這種鍛煉已經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大二第二學期,包裝專業學生就可以以高分子材料為出發點,申請大學生創新的科技項目,其申請數每年都占到本專業的很大部分。另一個考核內容是將學生按四人一組進行分組,每組做個PPT并請一位同學進行講述,考核成績作為該組四位同學的成績。通過做PPT講述,學生需要自行組織圖片和說明,并進行PPT的設計,直至最后講述。十分鐘的講述和五分鐘的提問,有助于并在一定程度上能集思廣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討論。再經過最后的考試,學生需要對所學課程進行一個全面的復習和總結,三者結合,使得學生對整個學習內容都有較為直觀、詳盡的認識。
4 結語
高分子科學導論的知識涵蓋面非常廣,學生在48學時里所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如何在有限的學時里,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又拓展其專業知識面,將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將塑料包裝材料的基本理論與前沿知識相結合,合理取舍,不貪大求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又優化考核方式,將會提升本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國家輸送更多,更優秀的包裝人才。
【關鍵詞】植物組織培養 教學內容 改革 考核制度 實踐
【中圖分類號】H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9(a)-0037-02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Technology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Li ShengLi WeiZhang ZhenWei XiaohongLi Chaozhou
Sun PingWu JilingWang Jianping
Lab. of Plant Cell Engineering 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730070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Technology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was proposed, focusing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exam mod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practice, so as to guarantee our teaching quality and enhance teaching effects.
Keywords: Plant tissue cultur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ation; exam mode; practice
植物組織培養是一項以細胞全能性為理論基礎的無性繁殖技術。自1902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Harbelandt 提出細胞全能性理論以來,特別是近40多年,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已滲透到生物學科的各個領域,并廣泛應用于農業、工業和醫藥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當代生物科學中最有生命力的學科之一。
本課程主要介紹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設備、方法和應用,以實用為目的,使學生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實際操作技術。通過學習,學生將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理論,開展離體培養克隆植物的基本技能。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應用該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課題探究活動。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是我院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合格的應用性人才,我們對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以及考核試驗、實習等提出改革設想。
1 教學內容的改革
1.1 注重知識的拓展
在面向開放式教學改革方面,首先在理論教學中,在講授課本的基礎上,安排學生閱讀該課程相關的科技期刊和專業文獻,寫出綜述論文;在教學內容方面,所講授的內容要有深度。首先,要善于抓住本學科的本質―細胞全能性及其實現;其次,要善于挖掘學科內容之間、問題與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形成結構嚴謹、完整統一的邏輯體系。教師的講課要有新內容,要有獨到的見解,要不斷充實教學中的信息量,包括學科的最新成果、教師的科學思想和創見、學科的前景、存在的問題等。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教學水平。
1.2 注重知識的更新性
教學內容決定了學生的基本知識結構和基本能力的形成,教學內容是否新穎,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大影響。
為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更有深度,能在講解學科原理、結構、概念的同時,指出探索學科發展的方法論,指出尚未解決的問題,介紹研究方法。教師對本門學科過去的歷史、現有的內容必須十分熟悉,這是前提,但僅有這個前提還遠遠不夠,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必須跟蹤學科發展,及時掌握學科的最新發展動向和在國內外的發展趨勢,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對本學科發展的前瞻性內容能準確地把握[1]。
植物組織培養研究的內容非常廣,發展的速度極其驚人,就傳授植物組織培養的基礎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對于本專業課教師來講,跳出書本的框框,站在世界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掌握組織培養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并及時把這些動態、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關的重大課題在教學內容中反映出來,引導學生去探索未來發展新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學會預測、預見和構想未來事物的發展變化,從而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自覺性和創造性。
2 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再燦爛的教學內容,如果不結合科學的教學過程,也僅僅是閃爍而已,絕不會發光。而掌握著整個教學過程主動權的教師,如果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則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2.1 注入研討式教學理念
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和國內外高校改革的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國教育界開始探索一種創新性的教育體制,試圖在教育理論、課程的內容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有所變革。研討式教學作為現代教學改革探索中的成果之一,應用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教學體系中,具有深遠的意義。所謂研討式即研究討論式,它通過教師教學示范與布置任務―學生查找資料、撰寫講稿 ―小組討論―學生講課、師生共議―總結五個步驟,將研究與討論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2]。在該課程中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出發點和主要歸宿是“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
2.2 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實驗中的許多實際操作環節,如無菌操作、接種技術等都有嚴格的操作規范,在傳統組培實驗教學中,教師演示操作的教學方法卻難以保證授課效果,經常導致學生在操作時手忙腳亂,達不到規范操作的要求,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操作環節,有利于學生掌握操作技能,培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
2.3 組織學生查閱相關文獻和作專題報告
針對植物組織培養領域的研究熱點,給學生提供信息,指導他們走進圖書館,查找有關的資料、撰寫相關的綜述在課堂上作專題報告。這種做法不僅使學生了解了該領域的發展動態和最新科技成果,對課堂講授也是很好的補充,而且鍛煉了查找資料、總結資料和學術論文寫作的能力。
3 實驗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3.1 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變部分過程性實驗為全部過程性實驗
傳統的實驗課基本上是實驗員準備試驗用具,配制實驗試劑,上課時教師講解實驗原理、實驗方法,然后學生按教師的方法進行操作,最后寫出實驗報告。學生只是完成了全部實驗過程的部分步驟,是部分過程性實驗。在我們的實驗中,實驗所需藥品由學生自己計劃,試劑需要量由自己計算,然后自己配制,實驗自主性高,訓練了學生統籌安排實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
3.2 盡可能進行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以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的,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先基本技能后綜合技能,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安排實驗內容。大致分為基本技能、單項技能、綜合技能三個方面實驗內容,兼顧了各種器官的離體培養。除部分基本技能項目外,單項技能與綜合技能項目都是在教師明確實驗目的及注意事項后,由學生自選外植體材料、自主性設計培養基配方進行實驗,并做好組培成本與效益分析,以項目教學法的形式開展實驗活動[6]。
4 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試制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項制度[7]。“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在教學上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其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求學生掌握實踐操作技能,并具備良好的科研態度。因此有必要建立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考核制度。
筆者認為除了進行理論知識的考試外,還需進行實踐技能和科研素質的考核。主要應從以下方面擬定考核辦法。
4.1 理論知識方面
4.1.1 了解植物組織培養的發展概況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4.1.2 理解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原理;
4.1.3 了解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或商業性種苗生產企業的設計與構建。熟悉培養室常用儀器、設備及用具,并掌握其使用方法、熟知組織培養實驗室常用藥品,并掌握其性質、用途及配置方法;
4.1.4 了解植物組織培養中如洗滌、滅菌、培養基配制、無菌操作等技術環節,并掌握其操作規程,會熟練操作;
4.1.5 了解影響植物組織培養的環境條件;
4.1.6 掌握植物組織器官培養的基本技術;
4.1.7 掌握植物組培快繁及脫毒苗培育技術;
4.1.8 了解重要植物(20-30種)組培快繁與脫毒技術及組培苗工廠化生產與經營原理。
4.2 實驗技能指標
4.2.1 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規劃設計與實驗室工作能力;
4.2.2 植物組織培養基本技術操作能力;
4.2.3 器官培養等不同組織培養方法應用能力;
4.2.4 資料收集、試驗方法選擇、試驗設計與實驗分析能力;
5與生產、科研結合,理論聯系實際
“教學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教學化”是當今高校教學與科研積極互動的集中表現[8]。在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教學中,鼓勵大學生申報有關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方面的科研訓練計劃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實驗中對理論的應用。組織學生到專業化的或綜合性的組培工廠去參觀考察,作為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學生感受組培技術產業化和市場化的廣闊前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展,聯系實踐來學習理論。
參考文獻
[1] 談慧(2007).略論高校公共基礎課的優化教學[J].經濟師,1:144-146.
[2] 趙芳,劉國平(2007).論研討式教學法在高校教學中的重要意義[J].懷化學院學報,26(2):153-154.
[3] 郭漢民(1999). 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 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2):109-110.
[4] 劉進平,莫饒,李彥軍,吳繁花,莫廷輝,賴杭桂,韓平原(2005).“植物細胞工程”課程教材建設與教改實踐[J].農業與技術,25(4):194-195.
[5] 黃素華(2007).《植物細胞工程》課程探索與改革[J].龍巖學院學報,25(2):82-83.
[6] 姚曉惠,張峰(2007).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商丘師范學院學包,23(6):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