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證券投資基金論文

證券投資基金論文

時間:2022-08-02 12:53: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證券投資基金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證券投資基金論文

第1篇

本文樣本空間選擇基金興華、安信、普惠、開元、漢盛、景宏、裕隆、同盛、金鑫、泰和共10只基金。選擇依據是這10只基金是從首批成立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中選出的,每家基金管理公司選出1只基金,這些基金的上市時間均為1999年11月26日以前,投資范圍都是滬、深上市的股票和債券,基金規模20億或30億,均為中大盤基金,相互之間具有可比性,這些基金的類型除基金泰和外均屬于成長型,因為嘉實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只管理泰和1只基金,這樣以保證所選樣本的全面性。基金的評價期間選擇2000年5月26日至2002年2月1日為止,每個基金每周選擇一個樣本點,在評價期間,這些基金都經歷了小幅上漲和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的長期下跌行情。它們的投資理念也在不斷調整并體現出來。大盤走勢用圖形表示如下:

附圖

圖1上證綜指走勢圖

附圖

圖2深證成指走勢圖

我國新股配售政策在發展的早期受到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對投資基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支持作用。同時,由于配售新股上市而帶來的收益混入基金的業績評價之中,掩蓋了各基金投資操作的實際效果。為了規范市場,該政策于2000年5月取消,所以新股配售政策對投資基金業績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再者,依據有關資料,在1999年5月前上市的各個基金之間的配股收益相差不大,所以本文對基金的配股收益不作考慮。

二、基金評價指標

本文所選擇的評價期間包括了基金在2000年的分紅過程,由于基金分紅之后基金資產凈值的突然減少,而大盤指數卻不因為分紅而下降,所以兩者的較大背離導致兩者的相關系數下降。為了保證評價指標計算的合理性,本文把評價期間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2000年5月26日至2001年3月23日和2001年4月13日至2002年2月1日。把基金分紅的時間去掉,可以不考慮基金分紅對基金凈值的影響,以保證數據計算的科學性。本文選擇了市場組合基準?基準1?和國泰君安指數組合基準?基準2?,兩個基準在兩個評價期間的評價結果的圖表如下:

表12000年5月到2001年3月10只基金的收益率

基金名稱期初凈值期末凈值收益率名次

基金興華1.4211.5290.0763

基金安信1.8551.9280.03946

基金普惠1.5121.5950.05495

基金開元1.6441.7570.06784

基金漢盛1.4261.4720.03237

基金景宏1.3521.3870.02599

基金裕隆1.4251.4650.02818

基金同盛1.2331.40.13541

基金金鑫1.2881.4370.11572

基金泰和1.4241.4580.023910

基準10.0661

基準20.0641

表22001年4月到2002年2月10只基金的收益率

基金名稱期初凈值累計分紅期末凈值收益率名次

基金興華1.19401.062-0.11061

基金安信1.4301.234-0.13713

基金普惠1.22400.996-0.18636

基金開元1.26200.986-0.21879

基金漢盛1.17100.937-0.19988

基金景宏1.1400.835-0.267510

基金裕隆1.14900.962-0.16284

基金同盛1.23501.067-0.1362

基金金鑫1.25801.016-0.19247

基金泰和1.3560.2260.904-0.16675

基準1-0.2852

基準2-0.2618

表32000年5月到2001年3月10只基金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

附圖

表42001年4月到2002年2月10只基金風險調整收益率

附圖

三、計算結果分析

分析計算結果發現:第一個評價期間大盤指數處于調整和小幅上升階段,上證綜指上漲9%,深圳成指上漲7%,各個基金凈值也略有增加。基準1的收益率為0.0661,基準2的收益率為0.0641,10只基金中有4只基金超過了兩個基準組合的收益率,分別是基金同盛、金鑫、興華和開元,其中相比設立較晚的基金同盛和金鑫高出基準收益率較多。總之在此階段超過一半的基金收益比基準組合差。

這一評價階段各個基金的周收益率與組合基準的周收益率有較好的相關性。基金周收益率與基準1的相關系數大都在0.6~0.8之間,只有基金開元和泰和的相關系數較低,但也接近0.6。基金周收益率與基準2的相關系數除基金泰和外均在0.8以上。表明國泰君安指數的組合基準更能準確的反映出基金的業績。較好的相關性為計算評價指標的準確性奠定了基礎。比較各個基金的標準差發現:除基金興華外其他基金的標準差較高于兩個基準組合的標準差?0.017和0.0164?,這表明基金的總風險要高于市場的總風險,但是除開元外相差程度不大。基金普惠、安信、漢盛、裕隆、景宏、泰和6只基金的總風險略高于基準組合的風險,但是沒有取得高于基準組合的收益。按高風險高收益的原則,這6只基金在高風險的情況下沒有取得應有的收益。

以基準1計算的值除基金開元的超過1外,其他基金的β值均在0.7~1之間,表明基金開元的系統風險大于基準組合的風險,其他基金的系統風險小于市場風險。以基準2計算的β值明顯比前者高,大都在0.9以上,有4只基金的β值超過1,它們分別是:普惠、開元、漢盛和裕隆,這4只基金的風險已大于市場風險。

以市場組合為基準的計算結果表明夏普指數和特雷諾指數的排序結果極為相似,基金同盛為均第一,基金裕隆和泰和的名次略有差異。夏普指數是單位總風險的超額收益,而特雷諾是單位系統風險的超額收益,評價結果的相似說明基金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非系統風險或者整個證券市場的風險較大。詹森指數反映的是基金捕捉超額收益率的能力。評價結果顯示有5只基金的詹森指數大于零,說明一半的基金實際業績好于它的理論預期收益。詹森指數的評價結果與特雷諾指數的評價結果也較為相似,特雷諾指數的結果是同盛第一,開元第二,而詹森指數的結果是開元第一,同盛第二,但是注意到開元和同盛的詹森指數相差很小,分別是0.0032和0.0031,同樣基金漢盛和泰和的詹森指數也相差極小,分別是-0.00072和-0.00071,如果忽略這一點,則兩個指數的評價結果幾乎相同。

以國泰君安指數組合為基準的計算結果來看,由于基金泰和與基準2的相關性較低,所以它的計算結果相對不準確。如果不把泰和的計算結果考慮在內,則特雷諾指數與詹森指數的排序結果完全相同。

其中:s表示夏普指數,t1,jI表示基準1的特雷諾指數和詹森指數,t2,j2表示基準2的特雷諾指數和詹森指數。從上表來看:以不同基準計算的四種評價指數排序結果的相關性均較高。以總風險為調整基礎的s與以系統性風險為調整基礎的t1和j1的相關性比較而言,s與t2和j2的相關性要低,t1與t2,j1與j2的相關系數均在0.9以上,表明以不同基準計算的排序結果很相近。由于所選的樣本時間較短,無法消除短期波動,而且樣本只有10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上述結果。

以上評價的排序結果的相關性列表如下

st1j1收益率t2j2

s10.98790.95150.87880.87880.8182

t1-10.97580.85450.92730.8788

j1--10.78180.95150.9152

收益率---10.75760.6970

t2----10.9879

j2-----1

總的來說,在這一評價期間,有4只基金的夏普指數分別大于基準1和基準2,5只基金的特雷諾指數大于基準1,4只基金的特雷諾指數大于基準2。說明約半數基金的業績好于基準組合的業績。采用兩種不同基準的情況下,同盛、開元、興華的業績較佳,而在基準1的條件下,泰和、裕隆的名次靠后,在基準2的條件下,裕隆、漢盛的名次靠后。

第二評價期間大盤處于一個漫長的下跌態勢,整個期間上證綜指下跌了31%,深圳成指下跌了41%,各個基金的凈值也紛紛下降,所以表中計算結果大部分為負值。兩個基準組合的收益率分別為-0.2852和-0.26181,10只基金的收益率全部高于基準1的收益率,但是基金景宏的收益率為-0.2675,高于基準1的收益率,卻低于基準2的收益率。表現較好的是基金興華、同盛和安信,它們的跌幅不到基準1收益率的一半。總體看基金表現出一定的抗跌性。

第二評價期間基金的周收益率與基準1的周收益率的相關性均在0.75~1之間,相比之下,與基準2的周收益率的相關程度略低。但基金泰和除外。基金泰和的相關系數只有0.5163和0.5914,由于它在2001年中期分紅導致凈值變化。本文沒有對泰和的凈值進行復權處理,因此第二評價期間泰和的評價結果只是參考,并不對其排序和比較。

各基金的標準差均小于基準1和基準2的標準差。基金的總風險小于基準組合的風險。說明基金在下跌行情中有意識地規避了風險,跌幅小于大盤。第二期間基金的β值明顯低于第一期間的結果,也說明基金市場風險的相對程度減小,受大盤下跌的影響減小。

四種評價結果的相關性列表如下

st1j1收益率t2j2

s10.98330.96670.93330.96670.9667

t1-10.98330.90.98330.9833

j1--10.916711

收益率---10.91670.9167

t2----11

j2-----1

與第一個評價期間相比,第二期間的評價結果的相關性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個期間的評價時即使不考慮風險因素,只根據基金的收益率進行比較也有一定的適用性。因為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中基金可供投資的品種不多,一只股票可能被多家基金看好,基金在選擇股票時存在著趨同性。因此,基金的風險存在一定的趨同性。

第二評價期間表現較好的是基金興華、安信和同盛,而景宏和開元名次靠后。把兩個評價期間的結果綜合來看,基金同盛和興華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業績,而開元在大盤下跌過程中盡管β值分別從1.068下降到0.6315?相對基準1?和1.3576下降到0.5481?相對基準2?,但是也沒能改變業績下滑的局面,以致落入后兩名。基金景宏由表現平平到落入最后,相反基金裕隆由最后上升為中間水平,這也說明了基金經理在大盤下跌時能有效改變投資策略,使β值從0.856降低到0.6315?相對基準1?和1.0454下降到0.5577?相對基準2?,受大盤影響減小。

四、結論

1.在大盤下跌的情況下,基金整體具有一定的抗跌性。基金經理能夠通過改變基金的持倉結構和持現比例,來降低β系數。

2.如果以基金收益率作為評價標準,而不考慮風險因素,兩個評價期分別有4只和全部基金的業績好于基準1。如果考慮風險因素兩個評價期間有一半以上基金的業績好于基準1。基金業績與基準2相比與上面的結果相似。這種情況與國外的研究結果是截然相反的。國外的研究表明,同等風險水平下,證券投資基金的收益率不會超過市場基準組合的收益率,這在某種程度上支持了其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假設。而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業績好于市場,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還不高。

3.本文所選的兩個評價基準在評價基金的各個指數時的結果基本相同,所以選擇哪個基準對評價的結果影響不大。但是,以不同基準計算的β值有一定的差距。

4.對于三種風險調整評價方法而言,盡管它們的衡量角度不同,但評價結果均十分相似。例如:夏普指數和特雷諾指數的衡量基礎,一個是基金的總風險,一個是基金的系統風險,但是結果極為相似,它反映兩種可能的情況:一種是各個基金的投資組合已經充分分散了非系統風險,這樣基金的總風險與系統風險相當;另一種是整個證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較大,而非系統風險較小。計算結果表明,基金與基準1的相關系數在兩個評價期間分別集中在0.75和0.85左右,基金與基準2的相關系數在兩個評價期間分別集中在0.81和0.83左右,個別基金在第二評價期相關系數大于0.9,如果基金充分分散了非系統風險,則基金的收益率與基準組合的收益率的回歸系數應大致在0.9以上。由此,可以認為這10只基金分散了部分非系統風險,沒能做到充分分散,評價結果的相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整個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較大,使得各個基金的總風險與系統風險相似。盡管基金能分散部分非系統風險,但是由于非系統風險占總風險的比例小,最后的結果是不明顯的。

【參考文獻】

1.Treynor、JackL、Mazuy,"CanMutualFundsOutgussMarket?",HarvardBussinessReview,

1996,44,131-136

2.Fama、French,"CommonRiskFactorsintheReturnonStockandBonds",Journalof

FinancialEconomics,1993,33

3.FrancoModiglianiandLeahModigliani,"Risk-AdjustedPerformance",JournalofPortfolioManagement,Winter1997

4.李博、吳世農:《基金業績評價的實證研究》,《證券市場導報》2001年第8期。

5.汪關成:《基金的市場時機把握能力研究》,《經濟研究》2001年第1期。

第2篇

關鍵詞行為金融;證券投資基金;羊群效應;熟悉偏好;過度自信

一、行為金融理論

標準的現代金融理論的模型與范式基本上局限于“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對金融市場的行為進行了理想化的假設,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學者日益重視金融市場上的各種異象,而這些異象的理性解釋不能令人滿意。行為金融理論正是金融學家在研究金融市場異象的過程中形成并不斷完善起來的理論體系。行為金融借鑒了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科學等研究成果后,將人類心理與行為納入金融學的研究,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社會動因來研究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投資者不是理性人,并不具有完全理性,而是行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不能客觀、公正、無偏的加工信息。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投資者的心理容易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而不仔細考慮自身的信息,也就是行為金融理論中的“從眾行為”,而如果涉及到多個投資主體,就會進一步引發團體從眾跟風的“羊群效應”。除此之外,投資者很多時候的非理還由于本身的“過度自信”,即將成功歸于能力,而將失敗歸于運氣和機會的作用,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而產生行為偏差。另外,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會選擇其感覺非常精于評估的風險事件,避免不熟悉或無法估計概率分布的風險事件,即“熟悉偏好”。總之,人的心理因素對于投資者行為的影響是行為金融研究的主體,伴隨著行為金融的發展,相關經濟研究對于人的心理分析的依賴也越來越多。

證券投資基金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而后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投資,作為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是現代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證券投資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其投資行為也會受到基金托管人及基金管理人不理的影響,所以此時就必須考慮現實中人的心理因素,利用行為金融理論對其投資行為進行闡釋。

二、基于行為金融理論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行為分析

行為金融理論中的投資者有限理性意味著投資者并不完全理性而且不總是理性的,而證券投資基金主要進行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充當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的角色,所以其投資行為勢必符合行為金融理論對于投資者的假設,即證券投資基金是有限理性的。行為金融理論為研究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行為提供了延伸性的啟示。

1.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行為的“羊群效應”

很多時候證券投資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會非常注意其他機構的動向,并在這些機構投資者采取行動時,立刻采取相似的行動,這可能是源于其對本身投資決策缺乏把握,也可能是看到其他機構已經獲利而相信自己也能獲利,或者更可能是由于害怕與眾不同,必須采取行動。所以在這種時候證券投資基金不可能理性的考慮該決策究竟會為基金本身帶來多少收益,而僅僅是一種盲目的“從眾行為”。同時,由于多數作為機構投資者的證券投資基金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它們通常關注同樣的市場信息,采用相似的經濟模型、信息處理技術、組合及對沖策略。在這種情況下,非理性的眾多證券投資基金很可能同時采取行動,形成群體性的跟風購買行為,并最終導致“羊群效應”。這時,許多證券投資基金將在同一時間買賣相同股票,買賣壓力最終將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從而導致股價的不連續性和大幅變動,破壞市場的穩定運行。

于是,為了避免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行為的“羊群效應”,政府應該擴大市場容量,提高上市公司股票質量,使眾多證券投資基金在挑選其投資股票品種時就有更多的選擇余地,理性的進行決策,從而有效地減輕“羊群效應”造成的市場風險和脆弱性。

2.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行為的“熟悉偏好”

經典投資組合理論認為理性的投資者通常會通過分散投資來規避風險鎖定獲利。證券投資基金作為投資者通常也會通過投資組合規避風險,但是這種組合的分散程度一般低于經典投資組合理論的建議。很多基金在投資時更愿意選擇股票市場,即那些相對熟悉的領域,投資也集中在其比較熟悉的本國市場、本地市場,從而導致投資組合構成上所表現出的分散不足。這主要是由于證券投資基金在評估某些投資時無法估計不確定事物的概率分布,而更熟悉的環境使其感到處于優勢,即行為金融中所謂的“熟悉偏好”,但也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提升了投資風險。

這就要求政府促進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渠道的開放,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以加強市場價格發現,適時推出做空機制,改變現在的單邊市場狀況,并鼓勵基金適當地“走出去”,使證券投資基金采用足夠分散化的投資策略,采取理性的投資決策,從而規避風險鎖定獲利。

3.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的不理性投資行為

行為金融認為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受到認識與行為偏差的影響。而證券投資基金在進行投資時主要倚重基金管理人,可是基金管理人并不總是理性的,會或多或少受到認識與行為偏差的影響,有時甚至會做出非利益最大化的決策。典型地,當基金管理人處于過度自信時,可能高估自身的能力,為了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而從事風險性較大的投資,給本基金利益帶來損失。并且由于自我歸因的存在,基金管理人在損失出現后,常常先入為主的否定損失是由本身的不恰當行為帶來的,而僅僅把這一切后果歸于市場的不確定性,不能很好的糾正其不理。

所以在基金管理人的選擇上,不但要求基金管理人具有雄厚的專業學術基礎和豐富的金融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良好的信息收集與信息處理能力,還應要求其了解市場中的投資者和自身會產生怎樣的心理和行為偏差,以避免由于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重大失誤。此外,還應關注基金管理人的心理變化和行為傾向,避免選定的投資組合風險收益發生意外。

參考文獻

[1]何小峰、黃嵩.投資銀行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2]蔡秀金.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產生羊群行為的成因和對策建議[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1).

[3]史金艷、李凱、李亞寧.行為經濟學對經濟人假設的重新審視[J].商業研究,2006(5).

第3篇

我國新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在法律責任的構架上克服了原來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漠視民事賠償責任的缺陷,對損害賠償責任做出了較全面的規定,為受損害的基金投資者追

究有關當事人的賠償責任提供了實體法依據。但要使遭受不法侵害的基金投資者得到充分有效的救濟,還必須建立相應的賠償實現機制。

一、設計合理的群體訴訟模式

由于投資者人數眾多,一旦發生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往往會使大量投資者權益受損;由于訴訟空間的有限性,無法同時容納眾多訴訟主體,為了一并解決眾多當事人與另一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提高訴訟效率,在訴訟程序上就有必要建立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存在諸如美國的集團訴訟模式、日本的選定當事人訴訟模式、德國的團體訴訟模式等。從實證角度來看,解決群體性證券民事賠償問題較為成功的是美國的集團訴訟模式,該模式的最大特點是,一個或數個代表人代表權益受損的全體集團成員提訟,法院對集團所作判決,不僅對直接參加訴訟的集團當事人,而且對沒有參加訴訟的受損害主體都具有約束力。并且訴訟成本低,有力地維護了眾多弱小投資者的權益以及補充了政府證券監管部門的職能。

在我國,代表人訴訟是解決證券民事賠償的群體訴訟模式。但我國的代表人訴訟與美國的集團訴訟有不同:集團訴訟的判決具有擴張力,效力涉及于遭受相同侵害的全體受害人;而我國的代表人訴訟的判決只對參加登記的受害人有效,未參加登記權利的,判決則無效。這就使我國民事賠償的威懾力和對違法行為的警示作用大大受到削弱。我們有必要借鑒美國集團訴訟中的有益做法來重構我國的訴訟代表人制度。為此,應明確在代表人訴訟完成后,沒有參加代表人訴訟的受害人可以直接適用判決;為了以此激勵受害人加入代表人訴訟,應對直接適用判決的條件作出規定;為設計直接適用判決還應規定一系列的規則。

二、確立非訴糾紛解決機制

完善而有效的訴訟制度將為投資者的損害提供重要的救濟途徑,但訴訟安排都是十分耗時耗力的,對投資者而言,不是惟一經濟的選擇。并且證券市場參與各方的關系十分復雜,各種證券爭議也逐漸增多,并呈現出顯著的專業性和多樣性,僅靠證券訴訟制度也遠不能滿足解決大量證券爭議的要求。由此現代社會發展了各種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ADR)-非訴機制也應運而生。其中證券賠償非訴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有仲裁機制與調解機制兩種。證券仲裁最早產生于美國,起初只是解決證券交易所會員之間糾紛的一種手段。后來,證券仲裁逐步擴大適用于交易所會員與非會員之間的證券爭議,并由開始僅限于股票發展到適用于包括基金在內的各種證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證券仲裁適用制度、規則,使得證券仲裁成為解決證券糾紛的最為主要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證券調解機制,也相繼建立和運用,它既有利于減少訟累,減輕法院的負擔,又是一種高效率、低成本解決糾紛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在美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被大力發展和廣泛應用。這種非訴訟調解機制若在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中也建立和運用,這就不僅要在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對損害賠償責任及其追究機制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而且要在實踐中對證券投資基金當事人客觀存在的這種民事賠償糾紛獲得迅速全面有效的解決。這既有利于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的發展,又有利地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并且還可減輕法院負擔。可見,我們有必要建立證券仲裁與調解制度,作為訴訟制度的有益補充。

三、建立賠償實現的財產保障制度

在證券投資基金損害賠償責任的追究中,還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投資者勝訴或通過仲裁方式贏得裁決后,如何確保投資者能切實得到賠償。為此,建立一套保障賠償實現的制度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如愛爾蘭于1998年專門制訂了《投資者賠償法》,澳大利亞1987年專門制訂了《國家擔保基金法》。還有一些國家(地區),如德國1998年1月頒布的綜合性的金融法案即《存款保護和投資者賠償法案》中,對投資者賠償立法的內容也作出了統一的規定。美國的做法是建立投資者資產損失補償與保險機制。如在1987年,組建了專門為共同基金行業提供保險的保險公司,簡稱“共同集團”,來滿足共同基金和投資顧問的需要。保證了受害人在侵害人敗訴后及時得到經濟上的補償。以確保投資者損害賠償訴求的真正實現。可見,保障賠償實現制度對確保投資者勝訴后能切實得到賠償是不可缺少的。

目前,我國對保障賠償實現制度還沒有任何安排。借鑒國際經驗,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保障賠償實現制度:一是設立公益性的基金持有人賠償基金。二是建立高級管理人員賠償制。可考慮建立高級管理人員責任保險制度,使投資者的損失可以通過保險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三是健全基金管理公司內部的財產保證制度。在基金管理公司內部強制實行風險保證金或賠償金制度。可參照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按比例提交的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做法,在證監會按其股東權益提取風險準備金,當基金管理公司需向投資者承擔賠償責任時,可從該準備金中支付。

第4篇

基金業風險管理根基不穩

證券市場市場化發育程度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使基金管理機構的風險管理處于根基不穩的不利處境。我國現有的基金產品多為股票型基金,投資對象結構布局也多集中于股票,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定位一開始即把支持國企改革作為基點的歷史局限,導致證券市場實際上成為了國企籌資解困的重要途徑,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市場化功能被置于次要地位,使得投資行為預期極不穩定,助長了市場投機風盛行,投資者的權益保護問題成為長期以來不能很好解決的市場之痛。

證券市場承載過多的政府意圖、行政意志等非市場化的功能和任務,證券市場“政策市”的色彩揮之不去。證券市場不僅要承接數量龐大的國企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的擴容黑洞,又要面對大量非流通的國有股、法人股,這必然助長投資行為的短期化,加大市場價格的波動頻率和幅度,增加了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的成本和難度。

投資者普遍缺乏專業素養和監管滯后,眾多不規范投資者和投資行為的存在以及由此衍生的羊群效應,疊加并放大了市場風險,而監督層并未細分市場風險源而采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結果是嚴重犧牲了市場的效率和功能,限制了市場競爭和活力,造就了市場對政府政策投入的過度依賴與股市長期以來“不牛則熊”極端走勢的市場格局,對于追求長期收益的基金來說不利于有效開展資產風險管理。

市場交易制度不夠完善,風險管理手段嚴重不足。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投資品種單一,基金的投資組合品種選擇范圍狹窄,通過構建多元化資產組合分散非系統風險存在困難,而同時指數期貨、無風險套利等規避系統風險的交易手段尚不具備,基金管理機構既不能根據市場趨勢在做多與做空之間順勢轉化,又不能運用其他金融工具進行風險對沖,這降低了基金抵御風險能力,加劇了股市的波動。

市場對證券投資基金的評價集中在收益性上,忽視了從收益性、風險性和流動性的綜合角度展開評價,使基金出現了單一片面追逐凈值的傾向,從而產生過度投機行為。

基金業風險監管效能不高

對證券投資基金業的監管生態不佳,監管效能不高,致使基金業運作中存在一些不規范現象和問題,不利于基金管理機構建設有足夠功效和長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套不完備,基金在實際運作中存在風險生存的制度漏洞。盡管作為綱領性大法的《證券投資基金法》業已頒布,還缺乏相應的配套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特別是證券市場發展和變革快速,更需要對基金業的監管動作向前移位,加大事前監督力度。

相關的投資比例限制模糊,可操作性不強,如不同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在利益沖動下,通過幕后的默契和聯手可以操控單只股票絕大多數的流通籌碼,在短期利益驅使下個別基金投資在個股上過度集中極易誘發流動性風險。

在證券投資基金運作實踐中,缺乏獨立、公正和權威的第三方責任審計和問責制度,而基金管理人掌握著基金的實際控制權,僅依靠基金管理人的自律不足以有效制約基金管理人嚴格遵守基金契約。

雖然基金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監督權基本分離,但基金持有人沒有適當和相應的訴訟、追償權利,持有人大會功能形同虛設,基金持有人對基金管理人不擁有實質性話語權,而且由于基金托管人一般由基金管理人選擇,基金資產托管協議由基金管理人與托管人簽訂,基金托管人演變成基金管理人的人,這種錯位導致基金托管人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往往放棄了托管監督和委托管理責任,形成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事實上的利益趨同,基金持有人利益往往不能放在最優先位置,極易誘發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

基金管理機構市場準入退出機制不盡完善,管理費計提辦法弊端較多,不利于刺激基金管理公司提升資產運行效率,降低資產風險水平。

基金業風險管理制度存在風險

內部治理存在缺陷,形成制度性風險源,損傷了基金的風險管理制度優勢。基金管理公司股權結構普遍存在“一股獨大”問題,基金管理公司決策高層和管理高層來源于或受聘于公司股東,其股東背景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傾向,在基金投資者成為弱勢群體和基金持有人的約束嚴重軟化情況下,實際上基金管理公司行為的利益考慮當然地將公司股東利益置于最優先地位,偏離了證券投資基金兼顧基金投資者與基金公司股東二元利益平行的設計初衷。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獨立董事和監事由大股東和高管提名選任,薪酬由董事會決定,這種利益關聯格局很難保證其獨立性。

基金經理權限過大而缺乏有效制衡。有的基金經理甚至將投資建議、評估投資建議、構建投資組合、下達投資指令與執行投資指令等職能集于一身,這種把控制決策和操作失誤風險寄托于對基金經理人的充分信任和道德判斷的幼稚做法顯然沒有制度、規則和機制的約束更有效、更先進。

加強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風險管理的建議

針對目前我國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過程存在的諸多弊端,必須從制度安排、監管方式、市場結構等若干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強證券投資基金業加強風險管理的動力和壓力,全面提升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以促進證券投資基金業穩健發展。

構建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進一步推動證券市場市場化改革,營造市場運行新生態,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的市場大環境。認真落實“國九條”,積極實施“全流通”戰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促進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改變上市公司“重上市、輕轉制;重籌資、輕回報”狀況,以有利于基金管理機構堅持崇尚充分研究和清晰價值判斷以及“穩定持倉、長期投資”的理性投資理念,引導市場投資理念逐步走向成熟,降低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的成本和難度。

從完善市場交易制度、推動滬深股市與國際市場接軌和促進市場走向成熟著眼,在盡快推出我國統一指數基礎上適時推出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交易,一方面通過基金實施套期保值動作和在做多與做空之間順勢轉化,提高基金資產管理效率,增加基金抵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達到活躍和繁榮市場、降低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的效果,以進一步完善市場交易制度,增加基金管理機構風險管理手段,增強應對系統風險的風險管理能力,提高資產風險管理水平。

對證券投資基金的評價要全面結合“新興加轉軌”的不成熟市場非系統風險和系統風險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特征的實際狀況,從單一的收益性考量轉向對收益性、風險性和流動性的綜合評估,評價體系要有利于引導基金重視風險管理和提高風險管理質量,改變單一、片面追求凈值的傾向。

進一步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業的監管

促進證券投資基金業合法合規經營,促使基金管理機構構建有足夠功效和長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監管層要抓住《基金法》頒布和實施的有利時機,提高本行業依法經營的自覺性;提高《基金法》在實施中的可操作性,特別是要加強現場監管和不定期巡訪,對違法違規問題要及時、高效、公正和嚴格處理,硬化法律法規的強制約束力和嚴肅性。

從有效提高基金資產流動性出發,防止發生操控市場價格的情況,在監管辦法上要更具體地明確基金投資比例限制,特別是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股票總和不得超過該股流通市值的10%。

證監會應指定部分具有證券從業資格和誠信卓著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師事務所定期或不定期對基金管理機構進行業務運營合規性、資產流動性、內控運行狀況的現場稽核,加強第三方責任審計,建立獨立、公正和權威的問責制度,以提高監管效能、促進證券投資基金業增強合規經營意識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監管層要引導、支持和鼓勵基金單位持有人依法啟動持有人大會機制,切實發揮持有人大會對基金管理機構的制約作用。為了增強基金持有人對基金管理機構的實質話語權,建議對基金持有人適當的訴訟地位和追償作出安排。

完善基金管理機構的市場準入退出機制,適當降低市場準入門欄,提高證券投資基金行業的競爭性。若基金在收益、資產流動性上存在限期內不能改變的問題和狀況就必須終止運作,以強化基金管理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

改變目前基金管理機構管理費從基金資產中計提的做法,建立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最大的共同利益目標函數。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只能來源和體現在其運營帶來基金凈值不斷增長中。

完善基金管理機構的內部治理結構

消除制度性風險源。在基金管理公司籌建審批時,要關注其股東出資結構狀況,嚴格審核股東誠信記錄等,以均衡股東權利和增加股東之間的相互制衡,使基金管理機構高管層不僅代表股東利益,更要維護基金持有人權益,實現基金管理公司二元利益平衡格局的設計初衷。

為了確保基金管理公司的獨立董事、監察員履行職責的獨立性、公正性,打破獨立董事、監察員與股東、高管層的利益關聯格局,建議基金管理公司的獨立董事、監察員一律由監管層指定有專業水準、誠信良好的相關專業人士擔當司責,以形成良好的風險控制機制。

針對目前普遍基金經理權限過大問題,從有效防范道德風險出發,基金管理機構在制度層面要做到基金的投資建議、投資建議評估與構建投資組合、執行投資指令的投資過程關鍵環節做明確的人員區分和操作隔離,也就是說,研發人員采取定性與定量的技術手段,充分尊重統計規律,對價值高估或低估的品種進行科學遴選排列,提出具體的投資建議,基金經理要利用現資管理技術對投資建議作出評估和判斷,在征詢意見基礎上依據現代證券投資組合理論構建投資組合,并向交易人員下達投資指令,從而建立完備火墻機制以有利于基金強化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貝政新,陳瑛主編.證券投資通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2.[美]查爾斯•W•史密森著.管理金融風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美]艾倫•J•馬科思,亞歷克斯•凱恩著.投資學精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戴國強編著.基金管理學.上海三聯書店,1997

5.古學彬,向進編著.投資基金理論與實務.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

第5篇

摘要:主要研究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概念、內涵、構成要件、及證券投資基金犯罪中的相關個罪,包括背信運用受托財產罪、違法運用資金罪。

關鍵詞:證券投資基金犯罪違法行為

1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概念

證券投資基金犯罪亦應有立法概念與司法概念之分(有學者又把它表述為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實質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實意思一樣)。

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為:證券投資基金是指嚴重危害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者利益和國家對證券投資基金業的監管理制度,嚴重危害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秩序的行為。在立法意義上存在的證券投資基金犯罪存在于證券投資基金發展的各個階段,不以證券投資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規定為轉移。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違反證券投資基金法規的行為應該犯罪化,其標準首先是社會危害性。

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則可界定為:證券投資基金犯罪,是指證券投資基金刑事法律規范規定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行為,即凡是證券投資基金刑事法律規范規定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行為,都是證券投資基金犯罪。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標準是刑事違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2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構成要件

2.1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客體要件

根據刑法理論的傳統定義,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或者威脅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近年來,學者們開始從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體問題,主要是將刑法目的貫穿于整個刑法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犯罪客體論,即“法益說”,認為用“法益”來代替傳統定義中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更為妥貼,筆者亦表示贊同。

就證券投資基金犯罪而言,在現實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觀上也存在許多種情況,但是構成證券投資基金犯罪行為的客體要件必須是證券投資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這種法益通常易受到證券投資基金操作中的違規、違法行為的侵害或威脅,因而刑法特別予以保護,同時也受到證券投資基金方面法律、法規的保護。有學者指出,證券投資基金法雖然有一定的社會本位性,但本質上都是一部“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因而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主要客體應是投資者的財產權利,筆者雖對觀點表示贊同,但是考慮到我國的立法體例,證券投資基金犯罪是規定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之中的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來,證券投資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主要客體。

2.2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客觀方面要件

犯罪客觀要件,是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侵犯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征。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客觀方面,必須是說明此行為的危害性,并為該行為構成證券投資基金犯罪所必須具備的,此外,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客觀方面必須是相關刑事法律所明確規定的,這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客觀方面在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構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點是外在性,直觀性和客觀性,不僅直接體現了證券投資基金犯罪行為對期貨管理秩序的嚴重危害性,從而可以決定證券投資基金犯罪客體的存在,而且還是認定證券投資基金犯罪人主觀方面的客觀依據。

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客觀方面要件具體表現為行為人違反證券投資基金法律法規,在從事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經紀或其他相關活動中,破壞證券投資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

2.3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主體要件

對于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主體,概括來講就是與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的機構及其相關人員,其為一般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動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為一般個人主體和特殊個人主體兩類。一般個人主體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實施了嚴重危害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秩序行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這類主體在證券投資基金犯罪領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證券投資基金這種方式進行貪污、詐騙等犯罪行為的人。證券投資基金犯罪中的個人主體主要是特殊個人主體,即實施了嚴重危害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證券投資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證券投資基金托管金融機構中從業人員。

單位犯罪多是經濟犯罪的一大特點,證券投資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證券投資基金的實際操作運行中,由于單位比個人具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在人才儲備、技術占有、信息渠道、公關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優勢,其實施證券投資基金犯罪應該說隱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所以單位犯罪應該是我們在證券投資基金犯罪預防方面所要針對的重點。要強調的是,證券投資基金犯罪中的單位主體必須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與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為了實施犯罪而成立,依相關的司法解釋只能認定為自然人犯罪,而談不上單位犯罪主體。具體而言,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單位犯罪主體包括:

(1)商業銀行;

(2)證券交易所;

(3)證券公司;

(4)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

(5)其他金融機構。

2.4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主觀方面要件

理論界的一般觀點是,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而且主要表現為直接故意。筆者認為,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主觀形態只能是故意,過失不可能構成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理由如下:

(1)在我國刑法體系中,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皆屬于財產型犯罪,也就是有的學者所指的“貪利性犯罪”,這種犯罪類型是不可能存在過失的心理狀態的,因為這類犯罪有其明確的目的,或是為了非法謀取經濟利益,或是為了減少自身的損失。例如背信運用受托財產罪,其犯罪行為的實質就是違背受托義務,擅自運用客戶資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財產。

(2)我國刑法明確規定:“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這體現了刑法以處罰故意犯罪為原則,以處罰過失犯罪為特殊的精神,說明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罪過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構成。考察有關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刑法條文,可以發現并未規定過失可以構成相關證券投資基金犯罪,所以筆者認為,證券投資基金犯罪的主觀形態只能是故意,而不存在過失。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國九條;上市公司質量;管理公司機制

 

縱觀各國證券投資基金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基金投資是一種分散風險、集中資金,有效實現小額資金向火額資本轉化的有效途徑。它將個人手中零散、小本的投資轉化為集中有效的投資過程中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如韓國在50-60年代為了解決實現經濟迅猛發展所短缺的資金而大力發展、規范證券投資摹金當代各國證券投資基金方興未艾,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仍在不斷創新、發展、完善。做為現代市場經濟下組織社會資源的一項有效政策、途徑,證券投資基金是有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必然性。

中國當前社會已走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沿,許多事物已與世界經濟取得一致,也向資奉主義市場經濟學了許多可用的市場管理方法,基金就是這其中的一種。其實證券在我圈是有它的必然,我國也像韓國50-60年代一樣面臨著經濟迅猛的發展。而后出現資金短缺,出現我國特有的這樣那樣的困難,如國民儲蓄居高不下.而國家儲蓄利率持續下調,這時投資基金絕對是實現現有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有力途徑。因此證券投資基金在未來的中國將有很大的市場和潛力。

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經過短短20-30年的發展,也已經從封閉式走向了開放式占主導,從不規范走向了日益規范(當然還存在未正式規范的私募基金),但是中國的證券投資市場仍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隨著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令會精神的貫徹落實,《證券投資基金法》的頒布,“國務院炎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 下簡稱“國九條”)的頒布和實施,中國證券資本市場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必將在發展中逐步加以解決。以下就我的理解,結合國九條,對中國當前證券市場的各種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一己之陋見。

一、我認為中國證券市場首要問題是沒有好的投資項目

誠如“國九條”中所肯定的火力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畢業論文有利于促進金融市場改革和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完善金融市場結構,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維護金融安全,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人程度地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將社會資金有效轉化為長期投資。而證券投資基金在此起了重要作用,可是上市公司總體素質偏低,很多是面臨困難的國有企業轉制而來,上市后又不積極深入改造,只以圈到股票資金為目的;做為三駕馬車之一的債券市場又品種稀少,造成證券投資公司在選股時不約而同地只能持有那幾只優秀股,集中度高,不利于分散風險。而股票市場只有“做多”機制,沒有“做空”機制,很難規避系統風險,證券公司于是也拼命做大,甚至出現操縱市場的違規行為。

國九條中第四條第五條就對此問題提出r解決方案:四、健全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證券投資品種:要求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完善風險投資機制,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積極穩妥發展債券市場,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基礎上,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券籌集資金,改變債券融資發展相對滯后的狀況,豐富債券市場品種。

對此我個人認為可以吸收國外風險投資基金及房地產投資基金的發展模式,創造出適臺中國特色的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基金;而我國的高科技產業一直是一塊肥肉,長期以來它屬于高風險高回報行業,外國資本早就看好它,而我們若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則可吸收國內很多民間資本,尤其是一些高收入階層,會更看好這一塊。房地產投資基金相對來說投資期限長,但中國房地產市場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資產容量不容忽視,我國早期不規范的證券投資基金也曾駐足過這種期限長的投資,但當時來規范化,反而造成了基金的流動性問題,而如果學習國外規范化管理話,它將很好地促進房地產資金的證券化,平分這個行業巨額的利潤,讓廣大投資者受益。

國九條第五要求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進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推行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支持競爭力強、運作規范效益良好的公司發行上市,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鼓勵已上市公司進行并購重組。要求重視投資回報,要采取切實措施改變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輕轉制、重籌資、輕回報的狀況,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為投資者提供分享經濟增長成果、增加財富的機會。要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在實現上市公司優勝劣汰的同時,建立對退市公司高管人員失職的責任追究機制,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要規范上市公司運作:完善其法人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真正形成權力機構抉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強化董事和高管人員的減信責任,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規范控股股東行為,對損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利益的控股股東進行責任追究。強化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的責任,切實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高管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

對于這一條,當然是因為存在國有股一股獨犬,股權不流通,引起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造成的,通過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規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的轉讓,可以得到些解決。但是我認為要強化董事和高管人員的誠信責任,對損害公司和利益的股東進行責任追究的關鍵還在于一個信息披露問題:只有建立了及時、透明、平等的信息其卓機制才能真正起到監督作用。而這很大一部份要靠我們加強中介機構的規范性和執業道德,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注冊會計師很多是無法做到審計最基本的獨立性的,這就為信息披露的真實性留下許多空子。

二、我國的證券從業機構本身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不完善如基金發起人與基金管理人相同,基金托管人由管理人選定且有權撤換,碩士論文 使其獨立性大打折扣;基金管理公司機制也同樣存在道德風險,獨立董事制并不能真正發揮作用等。故而國九條中第六就講到促進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規范發展,提高執業水平:督促證券、期貨公司完善治理結構,規范其股東行為雖化董事會和經理人員的誠信責任.嚴禁挪用客戶資產,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這一方面靠基金管瑕公司加強內部控制,切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將基金公司的收益與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掛鉤,另一方面加強外部監督機制,建立健全證券、期貨公司市場退出機制,建立汪券資信評級機構,鼓勵證券崩貨公司通過兼并重組、優化整合做優做強,以應對明年證券服務業全面對外開放,國外證券公司的雄厚資金沖擊。

另我認為我國的開放式基金仍是契約型為主的,這樣的公司治理結構很容易陷入流動性風險中。也不利于其發展,還是要像法人治理結構靠攏。醫學論文在這點上國九條里也放開了證券公司的融資: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或發行債券籌集長期資金,完善證券公司質押貸款及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辦法,制定證券公司收購兼并和證券承銷業務貸款的審核標準,在健全風險控制機制的前提下,為證券公司使用貸款融通資金創造有利條件。

還有機構投資者要適當加強,這有利于信息的對稱性,因為多幾個大機構投資,它們也有力量得到更準確的市場信息,促進整個市場的公開化、透明化,有利于中小投資者。當然這里要加強外部的監管,防止大機構聯臺起來侵占小投資者利益國九條中鼓勵合規資金人市:如支持保險資金以多種方式直接投資資本市場,逐步提高社會保障基金、企業補充養老基金、商業保險資金等投入資本市場的資金比例,要培養一批誠信、守法、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使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為豐的機構投資者成為賢本市場的主導力量。

總之,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國九條非常強調保護投資者特別是社會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相信隨著《證券投資基金法》的實施,我國證券從業機構的逐步完善,中小投資者將從中國持續增長的經濟中得到更合理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九條).

第7篇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證券基金規模的迅猛發展,基金公司的風險管理問題已經凸現出來。本文分析基金公司的風險管理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從1998年我國開始出現基金以來,就呈現了飛速發展的態勢,1998年我國基金公司剛開始成立時只有六家,到2005年年末已經增加到了52家,目前已有59家基金公司,其增長速度令人矚目。基金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其巨大的風險,這種風險極有可能侵害投資人的利益,并威脅基金公司的發展 

 

1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公司風險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國內基金由于發展時間很短,各項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加上證券市場的不完善,以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和國情的特殊性,我國基金風險管理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1.1證券市場的不完善,使基金公司的風險管理基礎不牢固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定位一開始即把支持國企改革作為基點,而并非作為豐富金融市場的一種重要金融工具,導致證券市場實際上成為了國企籌資解困的重要途徑,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市場化功能被置于次要地位,必然導致證券市場失靈,不能反映證券的實際價值。而且我國的基金基本都是投資于股票市場,基本為股票基金,后果是投資者無法在理性基礎上正確展開價值判斷,這給基金投資者的價值判斷帶來困難,加大了基金投資的風險。 

1.2對基金機構監管不力、法律法規不健全,基金公司運作存在不規范現象①相關的投資比例限制模糊,可操作性不強。比如雖然規定單支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過基金資產凈值的10%,與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總和不得超過該證券的10%。②很少召開基金持有人現場大會,缺乏對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演變成了基金管理人的人,這種錯位導致基金托管人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往往放棄了托管監督和委托管理的責任,形成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事實上的利益趨同,基金持有人利益往往不能放在最優先位置,極易誘發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道德風險。③缺少外部對基金管理人的監督機制,我國基金行業在對基金管理人行為方面的約束機制較少。④基金管理機構的市場準入、退出機制不盡完善,基金管理人的風險管理動力不足。 

1.3基金管理機構內部治理有缺陷、風險衡量技術不足,形成基金公司的主要風險來源之一①現代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來識別、測量、評估和監測風險,從國內基金公司的情況來看定量分析明顯缺乏,從而使得風險管理的客觀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都大打折扣,而且風險管理喪失了最重要的可度量性和可預測性。②最高決策層對風險管理認識不足,董事、獨立董事長監事由大股東和高管提名選任,薪酬由董事會決定,這種利益關聯格局很難保證他們的獨立性。③投資基金投資策略不透明,運作規則不完善。證券投資基金在進行投資過程中完全自主,投資者只是將資產交由基金公司托管,并不了解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因此,其收益完全沒法預測,只能看基金管理人的個人選股能力以及基金公司的管理資產能力。

2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管理辦法 

 

2.1資產組合法馬克維茨的資產組合模型研究的是投資者應該選擇何種資產作為其投資對象,以及各種資產的投資數量應該占投資總額多大的比重。馬克維茨就通過簡化的數學推導,得出了他著名的資產組合理論模型。其證明了分散化投資組合能夠降低風險。一般,對于有多種證券情況下,由許多種證券投資組合,哪一種最好呢?馬柯維茨的有效投資組合給出了答案,其是指在各種風險水平下能夠提供最大預期收益或在各種預期收益水平下能夠提供最喜愛風險的投資組合,所有有效組合的集合就構成了投資機會的有效邊界,有效組合集合求出效率邊界后,投資者即可根據由其收益——風險偏好程度決定的無差異曲線來選擇自己的最優投資組合。 

2.2風險預警系統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能夠及時預警證券投資基金公司所面臨的風險類型、大小及對風險防范措施有重要意義。證券投資基金公司應能夠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及時識別風險,根據公司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確定公司可接受的風險規模,制定公司風險管理策略,建立風險預警指標,提高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證券投資基金公司的風險預警主要包括操作風險預警體系、決策風險預警體系、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和信息風險預警體系。 

2.3var以及壓力測試var是一種風險度量方法,它可以預測將在多大的置信水平上遭受最可能的經濟損失,在多長的時間內不會超過多大概率。var通常只能測度與市場整體行為相關聯的交易價值的變動,而不能測度不與市場行為相關聯的交易價值風險變化。同時var也需要大量的歷史數據,只能計算數量化的風險,所以var使用的同時一般配合使用壓力測試,以求更準確的結果。以下為壓力測試方法:①情景分析:使用可能的未來經濟情景來衡量它們對資產組合損益的影響。②歷史模擬:把真實的歷史事件相關數據運用到目前的資產組合上來。所選用的歷史事件可以是發生在一天或者一個更長的時段內的價格波動。③ var壓力測試:即對影響var的那些參數加以改變,然后考察這些改變使var的計算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④系統壓力測試:創建一系列易于理解的情景,用其中的一個或一組來測試資產組合中的主要風險因素。 

2.4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可以分析各個因素的變化對基金風險變化的影響大小,通過敏感性分析,找出最敏感的因素,從而能夠很好的控制風險大小。影響基金風險的因素很多,如:利率、系統風險、管理風險、政策風險等,通過敏感性分析,找出最敏感因素,即對風險變化影響最大的方面,從而有效控制風險。 

 

第8篇

一、FOF介紹

FOF,英文全稱為FundofFunds,即“基金中的基金”,也就是對基金進行組合投資,專門投資于其他證券投資基金。論文百事通它最大的作用是解決了投資者選擇基金的困擾。FOF采用與傳統基金相同的組織形式,但并不直接投資股票或債券,其投資范圍僅限于其他基金,通過持有其他證券投資基金而間接持有股票、債券等證券資產。

FOF最早出現在美國,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當時美國基金市場的繁榮分不開。20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經濟擴張期:失業率降至30年來最低水平,健康的經濟增長并未引起通貨膨脹,利率仍保持在可控范圍內;這一切伴隨上市公司利潤的成倍增長,促成股票價格持續上升。受公司股票和其他金融資產高回報率的吸引,投資者對金融產品的投資需求大大增加了。到1999年底大約有一半的美國家庭直接或間接持有股票。同時,美國家庭對投資互助基金而間接持有證券資產的偏好超過了直接投資股票或債券,平均有28%的家庭可自由支配資產用于購買互助基金,遠遠超過了1989年統計的12%。

為滿足基金市場需求方的迅速擴張,基金市場供應方在產品數量、種類以及銷售方式上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基金數量從1990年的2900只增加到1999年的8000只(不計FOF為7790只)。從種類上看,出現了眾多投資不同地域、行業、主題,具有不同投資風格和風險收益特征的基金品種。從銷售方式上看,大部分基金的銷售(1999年統計的銷售份額為82%)主要通過第三方(如基金銷售公司或中介機構)完成,而不再由基金管理公司直接銷售給投資者。第三方對傳統基金管理公司的銷售渠道做了很大拓展。

FOF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最初是基金管理公司為方便銷售旗下基金或其他關聯基金而創設的一種基金形式,隨后美國市場也出現了可投資非關聯的其他證券投資基金的FOF。FOF的投資范圍很廣,投資策略和結構多樣化,這種產品并不形成比較確定的風險收益水平。有些FOF承擔的風險較低,而部分FOF也可以表現出很高的風險收益特征,其目的當然是指向不同偏好投資者的需求。在美國,FOF于20世紀九十年代獲得了較大發展。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統計,1990年美國市場僅有16只FOF,管理總資產為14億美元。截至1999年底,短短10年間,FOF的數量已達213只,管理總資產高達480億美元。

FOF是結合基金產品創新和銷售渠道創新的基金品種。一方面FOF將多只基金捆綁在一起,投資FOF等于同時投資多只基金,但比分別投資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另一方面與基金超市和wrap等純銷售計劃不同的是,FOF完全采用基金的法律形式,按照基金的運作模式進行操作。FOF中包含對基金市場的長期投資策略,與其他基金一樣,是一種可長期投資的金融工具。

二、FOF在我國的發展及業績表現

隨著招商證券基金寶等券商推出的各個FOF引入我國的基金市場,原本國內市場上的開放式基金已經達到200多只,封閉式基金54只,全部數量將逾300只,目前正在以超常的速度發展。隨著基金數量的逐步增加,面對不同風格、不同投資類型、不同投資理念的基金,投資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選擇基金逐漸成為普通投資者最大的投資障礙。而新的金融投資工具的不斷涌現更加強了這種趨勢,基金投資者們迫切需要知道新的基金種類如何投資,是否值得投資。但根據目前《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規定,證券投資基金不能用來買基金,因此目前的基金產品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FOF產品。當前的FOF產品主要是“券商集合理財計劃”。我們簡單的列出四只目前在國內基金市場上可以投資的“準FOF”。(表1)

四只產品中比較有參考意義的是“招商基金寶”。作為國內首只券商FOF,招商基金寶運作已超過一年,且取得了超過預期的成績。根據其的半年報,截至2006年6月30日,該計劃2006年1月以來份額凈值增長了17.91%,成立以來累計增長24.86%。其投資組合中,基金的投資比例達到92.14%。前十大基金品種當中,貨幣基金占據了六席,占到集合凈值的大約20%左右,可以看出,其投資風格是相當的穩健和保守的。

而國信證券推出的“金理財”經典組合是一只增強型的FOF,除了主要投資基金以外,還可以投資固定收益證券和股票,其中股票的投資比例不超過20%。而其他兩只產品基本上僅限于基金,因此“金理財”經典組合的風格相對其他的FOF的產品來說更激進,其風險和收益都要高一些。

在國內的FOF中,許多基金公司發現,按照《基金法》的規定,基金財產不能買賣其他基金份額,因此一只基金直接投資另一只基金在法規上是行不通的。但遵循這一思路,通過投資績優基金的重倉股也能間接地達到投資績優基金的目的。因此,最近推出的富國天合投資基金通過投資績優基金的重倉股也能間接地達到投資績優基金的目的,從而在投資方式上也類似于對基金進行投資。這也是國內許多基金公司采用的基本方法。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績效優良基金的重倉股的換手率一般偏低,這就更加強了這種為了繞開法律法規的限制而推出新產品券商的信心。可以減少選股的滯后效應對基金收益和投資管理的影響。(表1)

三、我國現階段FOF投資前景

FOF的最大特點在于分散風險。一方面FOF將多只基金捆綁在一起,投資FOF等于同時投資多只基金,但比分別投資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另一方面FOF按照基金的運作模式進行操作,是一種可以長期投資的金融工具。這樣最大的好處是,通過盡量分散投資,能夠規避大部分的風險,從而讓中小投資者也能享受到分散化投資的好處。但是,目前國內市場基金的業績表現千差萬別,如果FOF選擇的基金組合中出現業績較差的基金,那么該只FOF的整體業績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在收益方面,由于FOF的收益完全依賴于基金表現,所以FOF的收益率主要取決于其基金池的配置情況。如果FOF的投資策略側重于偏債型基金,則收益率相對穩定,但不會很高;如果它的投資策略側重于偏股型基金,則收益率可能較高,但不穩定,甚至有可能出現無收益的情況。

在流動性方面,由于券商一般都會設計封閉期和開放期,但每只FOF的具體條款會各不相同。投資者只能根據自己的資金流動性需求綜合考慮。因為在封閉期內,投資者是無法贖回FOF份額的,而且目前還沒有相關機構為此提供融資工具,所以投資者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

招商證券推出的FOF叫基金寶,這是證監會批準發行的國內首只FOF產品,據稱有“費用低,收益高”的特點。我們就以這支FOF為例,具體考查其投資價值和投資前景。

1、投資的雙重費用。“招商證券基金寶”主要投資其他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并根據基金經理對未來市場趨勢的判斷進行投資組合調整。申購費根據資金量在1.00%~0.01%之間,贖回費根據時間不同在0.5%~0之間,管理費0.6%/年,托管費0.2%/年。看起來比股票型基金便宜,但現有股票型基金產品本身就有自己的相關費用,一般申購費1.5%,贖回費0.5%,管理費1.5%/年,托管費0.25%/年,這樣在運作過程中就會出現二次收費的情況,從而對投資者形成了雙重費用。即使FOF在購買基金時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但只能減少部分,不能全免,尤其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費和托管費。新晨

2、對于其投資業績的比較。即使如聲稱的那樣,FOF能夠從品種繁多、獲利能力參差不齊的基金中找出優勢品種,但卻沒有數據支持它能跑贏股票型基金。從鮑格爾《共同基金常識》中我們可以看出:(1)1998年6月為止的1年內,有著1年記錄的93個FOF與股票型基金相比,平均列于第68百分位(百分位評級,1位最好,100位最差)。(2)1998年6月為止的3年內,有著3年記錄的35個FOF與股票型基金相比,平均列于第66百分位。它們的平均回報15.5%,比其他同業的平均水平低2.4個百分點。(3)1998年6月為止的10年內,有著10年記錄的9個FOF與股票型基金相比,平均列于第69百分位。

第9篇

[論文摘要]從我國開放式基金的運作特點及現實證券市場的制度環境看,現階段我國推出的開敲式基金應做以下三方面的翻度剖新:融資制度創新、金融衍生品創新和基金評級體系的創新。

[論文關鍵詞]開放式基金制度約柬融資制度創新

隨著2000年l0月《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的頒布.有莢開放式基金的話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莢注.開放式基金的推出.無疑是我國證券市場超常規培育機構投資者的又一重大舉措,但在眾人一片叫好之中,我們仍應保持一份持尊,仔細分析開放式基金的正常運作需要哪些制度環境,我國現階段的證券市場是否具備開放式基金正常運作的制度條件.為開放式基金的推出我們還要做哪些制度刨新,這些都是在開放式基金推出之前必須處理好的現實問愿。

一、開放式基金的特點夏其潛在運作風險

對比封閉式基金而言,開放式基金的最明顯特點在于基金單位無發行限額規定,如果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水平高.經營業績好,則其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就舍不斷增強.基金規模也就像滾雪球似的不斷增長.基金管理公司可收取更多的管理壹.基金持有人也可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實現雙方的共贏.也正緣于此.開放式基金的推出能較好地發揮儲蓄——投贅的轉化功能,比較好地解決證券市場資金供給方面的問愿但另一方面,如果基金管理公司經營管理差.投資運作時不以基金持有人利益量大化為原則,甚至損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剮其在廣大投資者問就會喪失贛以生存的基礎——信譽,其所管理的開放式基金就可能面臨被不斷贖回、清盤的危險.

正是出于開放式基金具有可隨時掛基金持有人購買和贖回的特點,使得開放式基金的運作風險要遠大于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量主要的風險其過于隨時要應付基金持有人贖回要求的流動性風險。我國股市經過效十年的發展.上市公司巳經超過1100家,通市懂占GDP的比重也達薊5O左右,但我國股市仍是一個新市場.投機性矗,指散被動幅度太是其主要特征.當遇到突發性事件或調控政策出臺時,指散大跌,開放式基金所投資的股票也注定難進厄運.在大多效投資者拋售狂潮的沖擊下.開鼓式基金的單位資產凈值也勢必下降.而基金持有人為了避免所持有的基金單位進一步眨值,也勢必要求盡早盡可能高價地贖回基金單位,如果基金管理公司所持有的流動性資產不足以滿足償付基金持有人贖回需求、而又無其他融資逢徑可供選擇的話,勢必撼售手中段票來滿足償付需求,這樣注定會進一步加劇指效的下跌.進而又進一步加尉投資者的恐慌情鰭,從而形成新一輪的惡性循環,更有甚者不捧腺有形成股災、金融危機的可能.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利益均受到損害因此.在開放式基金推出之際,必須對我國開放式基金的運作環境進行客觀分析,并相應的進行一些制度剖新來滿足開放式基金的運作要求.

二、我國現階段推出開放式基金的制度約束

從理論上而言.開放式基金的推出是與開放程度較高、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強的證券市場系在一起的,證券市場的規模太小、品種單調,而且質量低劣(映乏投資價值).其顯然不適宜投資基金尤其是開放式基金的運作。結合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的現實環境,在現階段推出開放式基金的制度約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與投資基金有關的法律體系還未建立.投資基金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無明確規定。從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制度設計的重要功能在于合理界定權利邊界.只有權利界限清楚,責任才能明確、才能降低制度運行成本.減少外部效應。但目前,投資基金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還僅是以《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來加以界定.并且該《暫行辦法》主要是針對封閉式基金而言的,沒有充分考慮開放式基金的具體特點,這樣.權利和義務界定的不明確、規章制度的前瞻性不強.在實際運作中就會加大制度運行成本,造成額外的效率損失.不利于證券投資基金業的長期規范發展。

(二)我國現在市場的發育程度較低,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均不利于開放式基金的發展首先從市場規模來看.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共有上市公司l100多家.流通市值兩萬多億元封閉式基金規模BOO億元左右,在這種狀況下就已經出現基金大規模交叉持股的現象.那么如果再推出總額為200—300億元左右的開放式基金.在可供投資品種有限的情況下.開放式基金問不交叉持股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樣基金大規模的交叉持股勢必降低所持股票的流動性.在開放式基金遇到基金持有人大規模贖回基金單位時,很易產生流動性危機。其次從市場結構而言。目前我國的投資基金僅能投資于A股和國債.投資品種有限從美國和香港的情況來看.投資品種非常多.有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市政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等,并且其還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投資機會.對比之下.使得事實上我們管理的基金面對的是單一市場風險.如果國內滬、深指數大幅爆趺.勢必給開放式基金帶來相當大的運作壓力

(三)有關金融制度設計,主要是融資制度設計方面.存在不利于開放式基金發展的規定。由于開放式基金隨時面粘著基金單位的贖回要求.在出現巨額贖回、基金資產又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內變現的話,就會對jl缶時性流動資金產生一定的需求。對此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是由托管銀行向基金提供短期信貸.該種信貸屬于“過橋貸款”的性質.主要是為了給基金一個調整資產結構的機會。但目前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中卻規定:禁止“基金管理人從事資金拆借業務l動用銀行信貸資金從事基金投資。這些規定的本意是限制基金進行信用交易和超出自身的能力進行投資.主要是針對封閉式基金而言的.但對于在開放式基金的情況下.上述規定卻存在較大的限制。

(四)金融衍生品方面缺乏開放式基金防范系統性風險的交易工具。開放式基金的發展特別需要有做空機制.而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僅有做多機制。任何一個投資者想參與中國證券市場,必須由最初買人股票開始l而實現最終盈利.也只能由賣出股票結束加之我國證券市場屬于新興市場的特點,使得事實上我國證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是很大的.這樣·開放式基金雖能通過投資組合來肪范個股間的非系統性風險.但仍要承擔較高的系統性風險。股指期貨交易的缺乏可以說是開放式基金正常運作的一大瓶頸。

(五)缺乏合理的基金評級體系和權威的基金評級機掏。目前三大報是以基金凈值來對基金運作能力進行排名的,在這種制度設計下。就會誘使基金管理人采取片面提升凈值的捷徑——對個股進行控盤式操作來提升所管理基金的單位凈值.而不是在風險和收益的結合中,尋找最佳平衡點。運作開放式基金如果沿用舊的封閉式基金的思路,勢必引起開放式基金所持有股票的流動性大為降低,易引發開放式基金的流動性危機。況且,在基金發起設立時,其投資目標在其招股說明書中有明確規定的,有的是成長型基金.有的是優化指數型基金.不同投資目標的基金其運作思路肯定會有很大的差異,而如果單一用凈值作為評價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水平的硬性指標的話.明顯帶有不合理性,也易引發基金管理公司間的惡性競爭。另外.從基金評估機構而言.美國基金業的快速發展與基金評圾機構的配套發展也密不可分.當前美國基金評級機構與股票評級機構、債券評級機構一起成為資本市場信用評級的三大支拄.并以嚴格、客觀、公正保持投資人對資本市場的信心,而我國目前卻缺乏此類公正獨立的基金評級機構

三、推出開放式基金的制度創新工作

(一)在融資制度創新方而.可考慮在即將出臺的《投資基金法》中允許托管銀行向基金提供短期信貸。這是現實制度環境下的最優選擇。同時,為肪止基金管理人從事信用貸款投資.可考慮對借款的用途和比例進行限制。如規定基金借貸的最高限額為基金凈資產的,并且僅限于用于支付贖回申請的要求。由托管銀行對基金提供信貸支持。主要考慮到基金資產規模的大小和托管銀行本身利益密切相關.基金的穩定經營對基金托管人也是有利的.并且托管銀行對基金資產狀況最為了解.可以有效地對基金管理人進行監督.保證借貸資金按規定用逢使用。

第10篇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1.05.13

投資基金財產的所有權與管理權分屬不同主體,基金財產為基金受托人一手控制,卻又缺少監事會等內設監督機構,故相對公司而言,基金財產更易受侵害。目前,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修訂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強化基金持有人權益的保護,正是本次修訂的重點。新修訂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將逐步拓寬投資基金的組織形式,嘗試增設公司型投資基金等,逐漸增多的基金形態,對基金持有人的權益保護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公司型投資基金中,基金持有人可以援引公司法律來保護自身權益,但對于契約型信托投資基金而言,基金持有人卻沒有現成的法律制度可以援用,這造成不同組織形式基金持有人的權利保護方式嚴重失衡。因此,有必要為契約型投資基金持有人創建一種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

公司法律制度中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順應了保護少數股東利益的潮流,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已相繼確立了公司股東派生訴訟制度。而在投資基金法律制度中,通過借鑒移植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美國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在“公司型”投資基金中確立了派生訴訟制度,如今在“契約型”信托投資基金中,也已有地方開始進行有益嘗試。號稱“公司注冊天堂”的美國特拉華州,在1998年修訂其州法典,率先創建了企業信托(Business Trust)受益權人派生訴訟制度。美國《特拉華州法典》所規定的“企業信托”是一種非公司制的法律主體,其采用信托法理論為基礎,來構建組織治理結構,與我國目前普遍采用的契約型投資基金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筆者考慮移植美國特拉華州的立法先例,同時借鑒公司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成熟經驗,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制度。至于公司型投資基金,投資者可直接援用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故本文僅著眼于契約型信托投資基金派生訴訟制度的比較研究。

一、投資基金的法律性質

縱觀世界各國投資基金立法,無論是美國的共同基金、對沖基金,英國及香港的單位信托,還是日本、韓國及我國現行的《證券投資基金法》,無一例外都采用了信托形式。投資基金的法律架構基本上是按照信托法律理論來構建,投資基金法律關系的本質就是財產信托關系,這已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形成共識。因此,雖然投資基金與傳統信托存在些微差別,但都不能抹殺投資基金本身所具有的信托法律關系本質。故有學者認為,信托法律關系是投資基金法律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投資基金法律關系則是信托法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投資基金(特別是契約型投資基金)屬于廣義上的信托范疇,這是投資基金的本質所在[1]。對于投資基金的概念,學界存在以下幾種觀點:一是投資機構說,認為投資基金是通過公開募集資金,基金份額持有人按其所持有份額享受收益和承擔風險的投資組織。此觀點系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草案一審稿中,參與立法學者的主流觀點。二是投資工具說,認為投資基金就是匯集眾多分散資金,委托專家統一進行投資管理的一種投資工具。代表學者為賀紹奇先生,具體參見:賀紹奇.證券投資基金的法律透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25-26?比?是投資方式說,認為投資基金是指通過發售基金單位募集資金,基金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額享受收益和承擔風險的集合投資方式。中國證券行業協會官方指導性觀點,具體參見:中國證券業協會編.證券投資基金[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35四是投資集合說,認為投資基金是指由多數投資者繳納的出資所組成的、投資者按出資份額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資本集合體。代表學者為劉俊海教授,具體參見:劉俊海.證券投資基金法(學者建議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

筆者以為,“投資機構說”更加符合我國投資基金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理由在于,確保投資基金高度獨立性,是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立法的核心理念,采用“投資機構說”,有利于保持基金財產的獨立性,保護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同時,將投資基金定位于獨立的民事主體,也有利于簡化基金當事人的法律關系,更直觀地體現投資基金的法律屬性。

二、投資基金當事人及其法律關系

通常而言,投資基金當事人包括以下三方:一是投資者,即投資基金份額的持有人和受益人。二是基金管理人,一般是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其在基金當事人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在整個基金運行中維系基金當事人的中樞,決定著基金投資的成效。三是基金托管人,即設立基金帳戶、保管基金并執行基金管理人投資指令劃撥資金,監督基金管理人運作的機構,根據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規定,基金托管人必須是經批準的商業銀行。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林越堅,李 俊: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制度比較法研究研究投資基金當事人,目的就是要廓清其法律關系,而要廓清基金的法律關系,則首先需明確我國投資基金的法律關系結構模式。關于投資基金法律關系結構模式,學界主要存在“分離論”與“統一論”兩種觀點。“分離論”認為,投資基金的設立有兩層關系,一為基金的投資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間的關系,二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之間的關系,而兩層關系又以基金管理人為紐帶,投資人和基金托管人不發生任何關系,僅與基金管理人發生關系(這種關系一般是以募集、購買的方式發生),而基金管理人與基金托管人之間產生基金保管關系[2]。德國立法采用的就是“分離論”觀點。很明顯,此模式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利于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因為投資人與基金保管人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法律權利義務關系,當基金保管人濫用其保管權時,投資人無法直接運用訴權來保護自身權益。

而“統一論”的法律架構,則是以一個統一的證券投資信托契約為核心,結合基金投資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三方當事人,構成三位一體的關系。該理論又存在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認為管理人和托管人作為一個整體與投資人發生關系,另一種認為三類主體間各自獨立發生關系。日本立法采用的就是后一種路徑,稱為“一元信托”模式,其在整體架構上是以投資信托契約為核心,基金管理人在募集證券投資信托基金之后,以委托人的身份與作為受托人的基金托管人簽訂以基金投資者為受益人的證券投資信托契約。據此,受托人取得了基金資產的名義所有權,并負責保管與監督,委托人則保留了基金資產投資與運用的指示權,受益人則依受益證券的記載享有信托基金的投資收益權[3]。此種模式雖然將三方當事人直接聯系在一起,但是作為受托人的基金保管人只是消極地持有財產,無法起到監督基金管理人的作用,這導致信托關系錯位,對投資者利益保護不周全。

我國現行《證券投資基金法》規定,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份額持有人的權利、義務在基金合同中約定,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依照本法和基金合同的約定,履行受托職責;同時又規定因共同行為給基金財產或基金份額持有人造成損失的,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可見,我國現行《證券投資基金法》實際上是采用了“統一論”中“管理人和托管人共同作為受托人與投資人發生關系”的法律構架模式,管理人和托管人都是信托法律關系的受托人。筆者贊同此立法模式,認為基金份額持有人就是信托委托人及受益人,而基金管理人與托管人為共同受托人,各自履行職責,共同承擔為基金投資者理財的重任。但我們也需注意到,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在執行受托事務時分工協作、互相監督,依信托契約各行其職,并非傳統意義的共同受托,如果讓二者對所有經營管理行為承擔連帶責任顯然有違法律公平正義精神。基于此,我國現行《證券投資基金法》明確規定,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應分別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只有二者共同行為造成基金財產及基金份額持有人損失,才承擔連帶責任。

三、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之訴權

要借鑒一種法律制度,首先要找到其理論依據,然后才能談論具體制度的構建。投資基金持有人要提起派生訴訟,首要問題就在于,基金持有人是否有權在基金管理人怠于行使訴權的時候,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因此,就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的程序法理依據來說,關鍵應當是基金持有人的訴權問題。而要賦予基金持有人在基金管理人怠于行使訴訟權利時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的權利,就首先要為其找到提起訴訟的權利來源。

訴權是指可以為訴的權利,它是指當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在形式或法典化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后,為了闡明民事訴訟法學領域隨之產生的當事人“因何可以提起訴訟”的問題而產生的理論[4]。關于股東派生訴訟的訴權性質,學界以公司制度為研究載體,存在多種觀點:其一是債權人代位權說,認為股東因股份之持有享有利益分配請求權而成為債權主體,為保全債權,能夠代位行使公司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等債權。代表學者為柯菊先生,具體參見:柯菊.股份有限公司之代表訴訟[G]//林詠榮.商事法論文選輯(上集)?碧ū保何迥賢際槌靄婀?司,1984:345-356?逼潿?是受益權說,認為從公司財產的角度看,股東的實質地位是受益權者,股東以其受益地位可以要求公司行使訴訟提起權,如果公司拒絕了股東的要求,即意味著公司違反了對股東負有的信義義務,股東因而可以代位公司提起訴訟。代表學者為周劍龍教授,具體參見:周劍龍.日本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G]//王保樹.商事法論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61-279?逼淙?是股東權說,其認為公司的出現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分離的結果,公司的最終所有人仍然是股東,股東的所有權以股東權的形式存在,對公司利益的侵害,必然同時又是對股東權的侵害,股東基于股東權被侵害的事實而享有對加害者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代表學者為江偉教授,參見:江偉,段厚省.論股東訴權[J].浙江社會科學,1999,(3):80-86??

筆者以為,“股東權說”適用于公司股東的派生訴訟,但如果從信托投資基金的范疇來研究派生訴訟制度,則“受益權說”更為合理。原因在于,從信托投資基金與公司形態的發展軌跡來看,公司制度和投資基金制度都是根據信托原理演進而來的,信托制度在發展過程中,首先發展成為公司,然后公司與信托兩種制度相結合,才產生了投資基金形態 [5]。而從股東派生訴訟的源頭――英美衡平法上探尋,又可以發現,在信托法上還存在著這樣一種訴訟形態,即當甲與乙訂有以丙為受益人的信托契約時,如果甲不履行合同而乙又怠于起訴,則丙可以自己的名義起訴,此時乙為共同原告,如果乙不愿意被列為共同原告,則將乙列為共同被告[6]。這一訴訟形態與派生訴訟極為相似。故可以認為,派生訴訟就是由信托受益權人代位訴訟演變而來,受益權人代位訴訟是派生訴訟的初始形態,派生訴訟則是受益權人代位訴訟發展成熟的形態。因而筆者認為,把投資基金中的派生訴訟制度建立在“受益權說”理論上,更符合商事法律制度的發展軌跡。

四、我國建立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制度的可行性

在我國基金業界,基金持有人利益代表缺位、基金管理人自律效果差、基金托管人監督獨立性低等問題廣泛存在,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就是要為投資者建立一種有效的損害索賠機制。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第70條第7款規定,基金份額持有人有權對基金管理人、基金持有人、基金份額發售機構損害其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提起訴訟。這表明投資基金持有人依法享有獨立的“訴權”,這也為我們構建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制度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據。

美國投資基金及派生訴訟法律制度相對完善,其號稱“公司注冊天堂”的特拉華州于1998年修訂其法典《DELAWARE CODE》,并率先在契約型投資基金中建立了派生訴訟制度,相關規定如下:

(一)第3816條:派生訴訟(derivative actions)本項內容系筆者自《私法學研究》原文英文資料翻譯而來,原文資料詳見:日本《私法學研究》第25號 [G].日本駒澤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私法學研究會,2001:179-183??

第1款:如果有責任提起訴訟的受托人拒絕提起訴訟,或促使受托人提起訴訟的努力難以奏效時,信托財產受益權人有權為了企業信托的利益、依據企業信托自然享有之權利(in the right of a business trust),在衡平法院提起訴訟,以獲得有利于本企業信托的判決。

第2款:派生訴訟過程中,原告在提起訴訟的時候必須是信托財產受益權人,并且須符合以下條件之一:A.在原告訴訟請求所針對的不當行為發生時亦是信托財產受益權人;或B.原告作為信托財產受益權人的身份依法自其他原告轉移而來,或者根據企業信托創設文件的規定,由不當行為發生時具有信托財產受益權人身份的其他人轉移而來。

第3款:在派生訴訟之前,原告應該事先表明其曾經努力促使受托人立即提起訴訟,或者就未作此種努力的原因予以釋明。

第4款:如果派生訴訟全部或部分勝訴,或者諸如判決、和解之類的處理結果獲得企業信托部分認可,法院就應判決對原告合理費用進行補償,包括合理的律師費。如果此類結果同樣獲得了原告的認可,法院應從勝訴判決獲益中給付原告同樣足夠的補償,如果判決獲益金額不足以補償原告合理費用,法院應判決由企業信托財產對原告進行充分補償。

第5款:信托財產受益權人提起派生訴訟的權利應受附加標準的限制,例如,在企業信托創設文件中預先約定,要求信托財產受益權人在提起派生訴訟時,應擁有規定數額的信托利益。

(二)第3801條:概念定義(Definitions)本項內容系筆者自《私法學研究》原文英文資料翻譯而來,原文資料詳見:日本《私法學研究》第24號 [G].日本駒澤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私法學研究會,2000:152-154??

第1款:企業信托(business trust)是非公司制法律主體。它具備以下兩項要件:(1)要件一,根據基本創設文件(governing instrument)設立,為了信托財產受益權人的利益,由受托人根據信托創設文件的規定,對財產進行管理、控制、投資及經營,從事商業或專業活動。企業信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托類型:A?逼脹ǚㄉ系納桃敵磐謝頡奧砣?諸塞信托”。B?備?據1986年美國聯邦財稅法第856條及其替代性條款規定設立的“不動產投資信托”。C?備?據1986年《美國聯邦財稅法》第860條及其替代性條款的指引設立的“不動產抵押投資信托”。(2)要件二,根據本法第3810條的規定制作了信托權益證書。

本法頒行之前及之后設立的此類團體均是企業信托,是獨立的法人實體。企業信托可以持續經營合法的商業、專業活動。其經營活動既可以營利為目的,也可為本章規定的其他目的。

第2款:信托受益權人(beneficial owner)是指對企業信托享有特定利益的權利人。對該權利的決定和證明,應符合企業信托創設文件定條款的要求。

分析上述條文可知,美國的企業信托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不是公司型法人主體,并非美國通常采用的公司型投資基金結構模式,而是具有信托型投資基金的結構特征;第二,根據信托制度法律原理設計,由受托人為委托人的利益、按照信托法律管理財產;第三,范圍廣泛,涵蓋馬薩諸塞信托、不動產投資信托、不動產抵押投資信托等多種信托投資類型;第四,它既能以營利為目的,也可不以營利為目的。據此可知,契約型信托投資基金與企業信托的法律特征基本吻合,契約型信托投資基金實質上就是企業信托各種組織形態中的一種類型。既然企業信托受益權人有權提起派生訴訟,根據演繹推理,則契約型信托投資基金持有人也有權提起派生訴訟。特拉華州的立法例為我們探討構建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制度提供了現實的立法參考。

五、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的當事人

投資基金具有不同于公司的法律架構,基金持有人與投資基金之間的法律關系也不同于股東與公司,故需辨證地借鑒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立法經驗,并結合美國特拉華州企業信托派生訴訟的立法先例,才能構建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制度。

(一)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的原告

《特拉華州法典》第3816條第1款規定,信托財產受益權人有權基于企業信托的利益提起派生訴訟。在我國的投資基金中,只有基金投資人才能充當受益人,并不存在投資權人與受益權人分離的情形,故有權提起訴訟的人只能是“基金持有人”。但是,為防止訴權被濫用,基金持有人并不能隨意地提起派生訴訟。在公司法上,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國家,均會對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設定若干限制條件,我國公司法就對股東提起派生訴訟作出了限制。參照我國《公司法》、美國《聯邦民事程序規則》,以及《特拉華州法典》的立法經驗,可以考慮在以下幾方面對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的原告資格進行適當限制:

第一,需具備基金持有人身份。在公司法中,原告提起股東派生訴訟時必須具備股東身份。美國法律規定,有權提起派生訴訟的人,必須是在被追究的不法行為或不作為發生之時就是公司股東,或者依法從當時股東那里直接受讓取得股份而成為公司股東。這在學術上被稱為“當時股份擁有規則”,目的是為了預防購買訴訟行為的發生。我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180日以上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提起訴訟,除此以外,尚未對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身份作其他限制。《特拉華州法典》第3816條第2款規定,原告在提起企業信托派生訴訟之時,必須是信托財產受益權人,且需符合以下條件之一:A.在原告訴訟請求所針對的不當行為發生時亦是信托財產受益權人;或B.原告作為信托財產受益權人的身份依法自其他原告轉移而來,或者根據企業信托創設文件的規定,由不當行為發生時具有信托財產受益權人身份的人那里轉移過來。可見特拉華州立法亦隱含“當時股份擁有規則”。因此,我們構建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制度,亦可對原告身份作如下規定:原告在提起派生訴訟之時,必須是信托投資基金持有人,且原告在訴訟請求所針對的不當行為發生時亦是基金持有人,或其作為基金持有人的身份,基于法律規定及基金創設文件的規定,自不當行為發生時具有基金持有人身份的人那里受讓而來。

第二,原告基金持有人能夠持續、公正、充分地代表基金利益。美國《聯邦民事程序規則》第23章第1條規定,若原告在行使公司或社團的權利時,不能公正、充分地代表與之處于相似地位的眾股東或成員的利益,則不得維持代表訴訟。在公司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中,美國部分州法律則要求派生訴訟的原告股東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必須維持其股票利益的存在,這被稱為“持續利益規則”。持續利益規則主要是為了防止股東在不能從公司所獲補償中受益的情況下,接受價值很低的和解,損害公司利益。《特拉華州法典》并未明文規定企業信托受益權人提起派生訴訟之后必須持續持有基金份額,但是比照公司法法理,基金持有人亦必須持續擁有基金份額,以保證其能夠公正地代表所有成員的利益。至于某原告股東在派生訴訟中能否公正、充分地代表公司利益,可交由法院根據具體情況裁量。具體來說,可作如下規定:派生訴訟的原告基金持有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都應維持其基金份額的存在,并且應當公正、充分地代表與之處于相似地位的眾成員的利益;法院對于原告基金持有人的訴訟行為的合理性有自由裁量權。

第三,原告持有基金份額須達到法定比例。美國《特拉華州法典》第3816條第5款規定,信托財產受益權人提起派生訴訟的權利應當受附加條件的限制,例如可在企業信托創設文件中預先約定,信托財產受益權人在提起派生訴訟時應擁有特定數額的信托利益。可見,《特拉華州法典》并未對原告持有基金份額的數額及比例作強行要求,而代以指引性條款,授權投資者們在投資基金創設文件中自行約定。這和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有所不同。縱觀大陸法系國家,絕大多數都要求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必須持有一定數量的公司股份。法國規定原告股東應該持有公司股份的5%以上方可提起股東派生訴訟,德國要求原告需持股10%以上,數據來源于劉俊海教授的論著,詳見:劉俊海.論股東的代表訴訟提起權 [G]//王保樹.商事法論集: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86-119?蔽夜?《公司法》也規定,單獨或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才有權提起派生訴訟。這些規定目的均在于防止濫用股東派生訴訟,并確保派生訴訟中的原告具有一定范圍的代表性。通過借鑒上述立法經驗,我們構建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制度,也應對原告持有基金份額的比例作出強制性要求。考慮到我國上市交易的基金規模較大,可以酌情規定0.5%以上即可。

(二)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的被告

美國《特拉華州法典》并沒有具體列明哪些主體可以作為企業信托派生訴訟的被告。而在公司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中,關于被告問題,主要存在兩種立法模式。以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為代表的股東派生訴訟僅限于追究公司董事的責任;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股東派生訴訟被告則不限于董事,其效力追及對公司實施了不正當行為的股東、職員、以及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其責任范圍與公司自身有權提起訴訟范圍相同;在韓國,公司股東的派生訴訟除了針對董事以外,還可以針對發起人、監事、清算人而提起[7]。依照我國《公司法》相關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法定情形的,股東可以對之提起派生訴訟;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股東亦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可見,我國公司股東派生訴訟的被告范圍很廣,包括了所有侵犯公司權益的主體,其范圍與公司自身起訴的對象范圍相同。

從股東派生訴訟的生成法理看,派生訴訟的被告是所有對公司實施了不正當行為而應對公司承擔民事責任的人。在投資基金中,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作為信托法律關系中的受托人,對委托人即基金投資人負有注意義務和忠實義務,當然可以作為派生訴訟的適格被告。基金發起人在發起設立基金時,對所有投資者都負有誠信義務,并且實踐中往往就是由基金管理人自己來擔任基金發起人、主持基金設立事務。從常理推斷,基金管理人不大可能對自身的不當行為提起訴訟,而基金托管人與管理人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也不大可能對其提起訴訟。因此,對于投資基金派生訴訟被告范圍,我們有必要借鑒我國《公司法》的立法例: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發起人有侵犯基金權益的行為時,基金持有人可以依法對之提起派生訴訟;其他人侵犯基金合法權益,給基金財產造成損失的,本條第1款規定的基金持有人同樣有權依照前款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三)其他基金持有人在派生訴訟中的地位

派生訴訟制度作為解決群體性糾紛的一種訴訟方式,如果原告基金持有人符合代表的公正性和充分性,則其他基金持有人就必須承受該判決的既判力效果。未參加訴訟卻可能承受敗訴后果,這對于其他基金持有人來說十分危險,故必須同時維護其他基金持有人的合法權益。在公司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中,美國法律規定,未起訴的其他股東的訴訟地位等同于集團訴訟的成員,類似于我國代表訴訟中被代表的原告方當事人,且美國的法官通常都允許和鼓勵其他股東加入到原告隊伍中來[8]。日本法律則規定,原告股東一旦起訴,公司或其他股東就不得就同一訴訟標的再提起訴訟,但可以作為共同訴訟當事人參加訴訟,參加訴訟的其他股東的權利義務等同于原告股東[9]。 可見,在法律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其他股東均以原告身份參與派生訴訟。所以在投資基金派生訴訟中,亦可規定,其他基金持有人可以作為共同訴訟的當事人參加訴訟程序,其訴訟地位等同于原告基金持有人。至于原告人數眾多的問題,可以采用共同訴訟中推舉訴訟代表人的方式來解決。

(四)投資基金在派生訴訟中的地位

在派生訴訟中,原告基金持有人行使的訴權在本質上是屬于投資基金,投資基金才是真正訴訟主體。為了更好地保護投資基金的權利,必須明確其訴訟地位。美國《特拉華州法典》未規定信托基金的訴訟地位問題,但在公司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中,美國的公司是作為形式上的被告、實質上的原告參加訴訟的,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公司,則以訴訟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筆者認為,因契約型投資基金自身缺少意思表達機關,無法像公司般獨立參與訴訟,故有必要借鑒大陸法系立法例,將投資基金列為訴訟第三人,便于法院查清案件事實。

六、投資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程序

(一)基金持有人提起派生訴訟的訴因

美國《特拉華州法典》并未細化信托財產受益權人提起派生訴訟的具體訴因,而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第20條則明確規定了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禁止性行為,具體包括將其固有財產或他人財產混同于基金財產從事證券投資,不公平地對待其管理的不同基金財產,利用基金財產為基金份額持有人以外的第三人牟取利益,向基金份額持有人違規承諾受益或承擔損失的行為,以及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禁止的其他行為。因此,上訴情形也足以構成基金持有人提起派生訴訟的法定訴因。

(二)請求前置程序

在公司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中,各國一般都對請求前置程序作了明確規定,這在公司法上被稱為“用盡公司內部救濟”原則,目的在于方便公司管理層站在更有利于公司的角度來解決問題。我國《公司法》第152條第2款對股東請求前置程序作了相應規定,而美國的公司法律除了規定請求前置程序之外,還對免除請求前置程序的情形作了詳細規定,大致包括:董事們是所訴的過錯行為人、或在所訴的過錯行為人的控制之下,董事們否認所訴過錯行為之發生,及其已經批準此種過錯行為。漢密爾頓教授對此有詳細論述,詳見:R. W. Hamilton.The Law of Corpations[M].3rd ed. West Publishing Co.,1991:261-265.原告只要能夠證明存在上述情形,就可以免除其請求前置義務。

美國《特拉華州法典》對企業信托派生訴訟的請求前置程序僅作了原則性規定,其第3801條第1款要求原告起訴時需存在受托人拒絕提起訴訟的情況,第3款要求原告證明其曾經努力敦促受托人提起訴訟。相比較而言,美國公司法律對股東派生訴訟請求前置程序的規制更為完善。故可以借鑒股東派生訴訟的相關規定,規定:(1)信托投資基金持有人在提起派生訴訟之前,應事先以書面請求形式敦促受托人立即提起訴訟。如果基金托管人收到前款規定的基金持有人書面請求后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30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基金財產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基金持有人有權提起訴訟。(2)原告只要證明存在以下情形之一,亦可免除請求前置義務:基金受托人是所訴的過錯行為人、或在所訴的過錯行為人的控制之下,基金受托人否認所訴過錯行為之發生,及其批準了此種過錯行為。

(三)派生訴訟的管轄

在訴訟實踐中,管轄法院的確定事關訴訟能否有效進行。美國《特拉華州法典》規定,企業信托派生訴訟的管轄專屬于衡平法院。我國《公司法》并未就股東派生訴訟的管轄法院作出特別規定,而根據民事訴訟“原告就被告”的一般性原則,訴訟應由侵權行為人住所地法院管轄,故管轄法院不恒定。在日本,其《商法典》規定,追究董事責任的訴訟,專屬于總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法院管轄,其立法旨意在于方便公司其他股東以共同訴訟人身份來參加訴訟,提高司法效率。筆者認為,在投資基金派生訴訟的管轄問題上,有必要借鑒日本的立法例,由基金管理人住所地法院專屬管轄。因為投資基金規模大、基金持有人分布范圍廣,而投資基金管理人又是侵權行為的知情者,實行管理人所在地法院專屬管轄,有利于法院調取案件所需的真實材料,方便對訴訟當事人的調查取證,節約訴訟成本。至于派生訴訟的級別管轄,可以考慮由法官整體素質較高的中級法院來行使一審管轄權。

(四)訴訟費用的補償

投資基金持有人提起派生訴訟后,可能勝訴亦可能敗訴。如果勝訴,其勝訴利益直接歸屬于基金財產,原告也只是間接受益,如果敗訴,則不僅需付出訴訟費用,還得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對于原告來講,勝訴的利益與敗訴的風險是不對稱的,這嚴重打擊基金持有人提起派生訴訟的積極性。因此,有必要在訴訟費用補償方面建立一套激勵機制,鼓勵基金持有人為了基金利益,積極起訴。美國《特拉華州法典》第3816條第4款規定了企業信托派生訴訟原告勝訴之后的訴訟費用補償機制,根據該規定,原告勝訴時,其訴訟費用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補償,補償范圍甚至包括律師費。但是,對于原告敗訴的責任承擔,該法典并未予以明確。在公司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中,世界許多國家對此有規定。英國判例認為,如果原告提起派生訴訟的行為是合理的,即使敗訴,也可由公司對其訴訟費用進行適當補償;日本《商法典》則規定,股東在敗訴的情形下,如果沒有惡意,對公司不負損害賠償的責任。針對股東敗訴的賠償責任,有學者曾以英國及日本的立法經驗為例,進行過比較,詳見:周劍龍.日本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G]//王保樹.商事法論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61-279?北收呷銜?,可以考慮移植美國特拉華州的立法,同時汲取日本立法經驗,規定:(1)如果派生訴訟全部或部分勝訴,或者諸如和解協議之類的解決方案獲得基金管理人部分認可,法院就應判決合理補償原告訴訟費用,包括合理的律師費及誤工差旅費;(2)如果原告敗訴,只要其能夠證明自己善意,就無需對基金財產承擔賠償責任。

七、基金持有人派生訴訟權利濫用的預防

通常情形下,基金持有人會出于善意、并以理性的原則來考慮是否提起派生訴訟,但并不排除部分基金持有人惡意利用派生訴訟以實現不正當目的。在公司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中,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可資借鑒。其一,訴訟費用擔保制度,即應被告請求,原告向法院提供訴訟擔保金的制度。美國《一般公司法則》、日本《商法典》及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司法”,均對訴訟費用擔保制度作了明確規定。美國《特拉華州法典》對此則秉承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傳統,指引信托發起人在信托創設文件中進行約定。筆者以為,可以將訴訟費用擔保制度進行明文立法,至于擔保金的具體數額,可交由法院判斷決定。其二,法院對派生訴訟的審查監督,主要表現為對派生訴訟和解的審查監督。派生訴訟與普通民事訴訟有所不同,原告是代表公司利益參加訴訟,訴訟針對的是給公司財產造成損害的不法行為,勝訴所得直接歸于公司,故原告在考慮是否和解時,還必須考慮公司的利益。因此,由法院對訴訟中的和解行為進行嚴格審查,不可替代。

第11篇

【摘要】本文實證研究了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之間的關系,認為我國機構投資者已經開始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產生影響,并且起到了改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提高公司績效的作用,但是作用并不明顯。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經營業績

一、文獻綜述

一般認為,大股東在公司治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GrossmanandHart(1980)指出,由于公司股權高度分散,在公司的監督管理上可能存在“搭便車”問題,不利于股東對管理者實施有效的監督。ShleiferandVishny(1986)進一步指出,控股股東不僅可以減輕股權分散引起的“搭便車”行為對公司治理的損害,還有利于公司并購活動的順利進行,從而增加公司價值。機構投資者是公司管理層監管的理想委托人。作為企業的監督者,機構投資者可以對企業實施積極的影響。由于機構投資者規模巨大,可能成為大投資者,使企業克服較高的監督成本,對公司進行積極的監督,并從監管中獲得大量利益,從而避免公司治理中的“免費乘車”問題。McConnellandServaes(1990)運用Tobin’sQ代表公司業績,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持股與Tobin’sQ存在正相關關系,證實了機構投資者參與治理的有效作用。Nesbitt(1994)研究了公司業績與全體機構持股、積極行動的機構投資者股權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在成為機構投資者的目標公司后,公司有顯著高于市場的業績表現。Bushee(1999)根據公司所有機構持股總和與R&D投資間的關系,HartzellandStarks(2000)通過機構投資者所有權與執行費用間的關系,均認為機構投資者在監督管理層方面發揮了監管作用。Michae.lP.Smith(1996)分析了1987-1993年間51家公司因CAIPERS(美國最大的公共年金基金)的積極主義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研究表明,股東積極主義在改變治理結構方面是很成功的,而這進一步導致了股東財富的增加。CALPERS1987-1993年從股東積極主義中獲得的增加價值為1900萬元,而成本大約是350萬元。從CALPERS的情況看,公司股價表現與成為目標公司的可能性之間反向相關,而在成為目標公司后,公司經營業績通常都會增長。arunKhanna和KrishnaPalepu(1999)通過對印度市場的統計分析發現,企業的經營績效同外國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yan(2002)研究了美國的機構投資者,發現機構投資者的干預和活動水平對公司的業績有顯著的影響。例如,機構投資者愿意購買那些具有股票拆分前各種特征的股票,以便于在拆分后獲得短期和長期收入,這就對公司的業績產生了間接的影響。這些研究都支持機構持股規模能夠影響公司績效的觀點。

但也有相當部分的學者持不同看法,Keyes(1997)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的所有者利益間存在著及其復雜的相互關系網,加上信息評估方面的問題,機構投資者對績效的影響并不明顯。Elkins(1990)、Daily等(1995)進一步指出,機構投資者僅僅持股以及僅做出參與者的姿態對公司績效沒有任何意義,每年公布的股東建議書數目與公司績效沒有相關關系。Holderness(2001)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集中度與企業經營業績之間并無顯著的相關性存在。Karpoff等(1996)更認為,由股東發起、提出的治理建議不能導致增加公司價值的決策產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些建議能增加公司價值,提高公司績效和改變公司的政策。SukMa-khija和Spiro(2000)研究了988家剛剛完成私有化的捷克企業,發現基金持股比例與公司股票價值沒有顯著相關性。這些研究都對機構參與主義的效率提出了質疑。

國內關于機構投資者持股與公司業績的研究尚很少。胡旭陽、吳秋瑾(2004)研究了1999-2002年間我國證券市場基金持股與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基金持股對上市公司盈利政策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但作者認為這是由于基金公司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關注,并以此作為選擇股票投資組合的依據,而不是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結果。婁偉(2002)對1998-2000年連續三年的證券投資基金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回歸分析。研究表明,證券投資基金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業績分別呈明顯的正相關性。邵穎紅、朱哲晗、陳愛軍(200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基金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業績之間具有統計上的正相關關系,因此認為我國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治理具有積極的影響。

二、樣本與數據

(一)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部分所有的數據均來自于Sinofin的CCER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庫。由于深滬股市具有高度的“同質性”,本文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為研究總體,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中抽出100家為研究樣本,研究期間為2001-2005年。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本文根據以下選擇標準對原始樣本進行篩選。1.剔除財務數據和公司治理結構數據不完整、Tobin’sQ異常(小于0或者大于5)的樣本;2.所有樣本不包括金融保險行業的上市公司。

(二)績效指標的選取

筆者選擇了凈資產收益率(ROE)和托賓Q值(Tobin’sQ)兩種指標,分別從財務和市場兩個角度來衡量上市公司的績效。其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ROE=(NP/Equity)×100

Tobin’sQ=(P×N+DEBT)/REASSETS

其中NP為凈利潤;Equity為年末股東權益總額,P為年平均股價,N為年末股本總數,DEBT為年末公司負債,REASSETS為年末公司資產的重置價值,這里計算Tobin’sQ時用年末公司總資產近似估計公司資產的重置價值。之所以選取以上兩個績效指標主要基于以下考慮:1.凈資產收益率是反映資本收益能力的國際通用指標,綜合能力強,但易被人為操縱;2.Tobin’sQ反映了公司的市場價值和市場對公司基本面的認同程度,中國股市的高投機性和不穩定性是這類指標的缺陷。因此,分別從財務和市場兩個指標來衡量上市公司績效是比較合理的。

(三)機構投資者作用的衡量指標

筆者選擇機構投資者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PercentageofInstitutionalInvestorsownership,PIIO)為指標來反映機構投資者影響公司治理的能力。本文采用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中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情況來代替該上市公司中機構投資者持股的整體情況。這是因為進入前十大股東則表明機構投資者已持有相當數量的股份,此時機構投資者才有能力和動力去監督和影響管理層,因而沒有進入前十大股東的機構投資者力量可以忽略不計。同時,由于數據采集的困難,這里采用的是狹義的機構投資者界定,選取其中的證券投資基金、證券公司和社保基金的持股額作為機構投資者持股額。

三、機構投資者持股與公司業績的實證檢驗且DW值符合要求,因此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釋力。PIIO的系數為正,這說明機構投資者持股與我國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存在顯的正相關關系。但是調整后的R2都偏離數值1,表明模型的擬合效果一般。說明機構投資者持股對我國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有限。目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力量仍然有限,雖然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特殊情況的限制和自身發展的欠缺,對公司治理的影響還不夠大,治理活動還沒有全面的開展。

四、結論

第12篇

論文內容提要:管理層希望加大我國直接融資的比重,直接融資比重的提高離不開資本市場,我們需要一個健康快速發展的強大的資本市場。因此,我們應該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以資本市場需求為管理對象的傳統理念,科學疏導資本市場需求,擴大資本市場供給,優化供給結構,維護資本市場的供求均衡,做大做強我國的資本市場,這樣才能有效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一、我國資本市場的跨越式發展

從2005年5月啟動股權分置改革開始,中國的資本市場進入了跨越式發展時期。上證指數從改革之初的1000點(2005年6月6日為998點)上升到了2007年的6100點(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曾到達創紀錄的6124點),市價總值也由改革之初的3萬億元發展到今天的30多萬億元。2007年8月9日,滬深兩市總市值達到了創紀錄的21.15萬億元,超過了2006年我國21.09萬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這既是滬深總市值首次超過GDP,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的證券化率正式超過了100%。中國資本市場無論是從制度規范,還是市場規模和市值成長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直接融資的比重快速上升。

資本市場的跨越式發展,直接表現為股指的推高和股價的上漲,從而引起不少人的憂慮,他們主張對此采取措施。這與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以需求為管理對象的傳統理念有關。

長時期以來,我們實際上沒有深刻理解發展資本市場的戰略意義,實用主義色彩非常明顯,需求政策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主導政策。在實際操作中,這種主導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需求政策又演變成一種以抑制需求為重點的政策。市場如果出現了持續性上漲,通常都會歸結為是由過量的需求造成的,隨之而來的是不斷出臺抑制需求的政策,以防止所謂的資產泡沫化。如果長期實施這樣的需求政策,必然嚴重壓抑資本市場的成長,使資本市場呈現出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在較低的層面上不斷地復制一個個運行周期。在這樣的政策環境支配下,資本市場既沒有任何發展,也不可能對實體經濟的成長和金融體系變革起到任何積極作用。中國1990——2005年的資本市場基本上就處在這樣一個狀態。

二、資本市場需求的疏導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居民的金融資產只有單一的現金、銀行存款等形式, 1980年我國發行第一期國庫券開始,居民金融資產結構開始發生變化,隨后,外幣存款、保險等金融資產開始進入居民的金融資產組合之中。1990年、1991年深滬股票交易所相繼設立,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動幅度加快,股票、企業債、各類長短期國債等金融品種成為了居民金融資產的新寵。但由于資本市場的制度性缺陷和運行規則的不完善,股票市場的發展波瀾起伏,盡管規模擴張迅速,但市場動蕩巨大,證券品種創新動力不足。居民儲蓄存款隨著收入水平和經濟社會領域其他改革導致的不確定性增加而不斷增長,表現為總量和增幅的雙高特征。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從1992年到2004年,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從11759.4億元增長到119555.4億元,增長近十倍;同期股票總市值從1048.13億元增長到37055.57億元,股票流通市值從861.62億元增加到11688.64億元;國債和企業債發展不平衡,企業債規模長期在低水平徘徊。從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制改革掃除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最大的制度,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從2005年4月29日到現在,我國股票市場開始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歷程,從2005年到2006年,股票總市值從32430億元猛增到2006年底的89403億元,同期銀行存款卻只從141051億元增加到161587億元,股票規模已經超過銀行存款余額的50%。此外,短期融資券、各類基金、權證、證券化產品、各類信托產品等也紛紛登場,居民金融資產結構開始進一步大幅度的變化。

近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實力的增強直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據統計,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2年的2026元增加到2005年的10493元,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也從784元增加到3254元,不僅表現在量的增長,而且表現出農村和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這一趨勢反映了我國居民收入結構的日趨合理。

居民收入的增長必然導致邊際消費的降低,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在不斷降低,到2005年,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降到了36.7和45.5,均在50以下。這也反映了居民儲蓄率的上升,將有更多的資金投資于金融產品,這是金融資產結構調整的最為原始、最為長久的動力。

從結構上看,近些年來,我國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擴大,社會資金的集中度在不斷提高,高收入家庭的比例也在增加。據統計,社會資金的80%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我國行業間的收入差別也在擴大,目前已經達到了4.84倍。顯然,財富的結構性變動必然極大增加金融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的加快,利率、匯率、產品價格、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會進一步加劇,繼續增加銀行存款資產將會導致更大的風險,這也是推動居民金融資產結構調整的重要變量。

在資本市場的參與主體方面,證監會通過幾年的市場整頓,特別是針對證券公司的違規操作問題,采取了區別對待、嚴格管理的整改措施,將證券公司分為創新類、規范類、問題類券商,分別進行管理,嚴肅了市場紀律,強化了市場秩序,證券公司的運作更為規范,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國證券公司數量降為104家。同時強化市場監管和信息披露,對各類市場信息和服務中介加強管理,其行為也日益規范。

在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則方面,我國監管部門陸續出臺、修訂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力求以股權分置改革為契機,全面而穩步地推進我國資本市場運行規則的改革,重要的法律法規有: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和《證券法》、2006年3月修訂的《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2006年5月出臺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管理辦法》等。這些法律規范涉及到了投資者保護、證券承銷、公司重組等關于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是股權分制改革后對市場運行主要方面規則的重新安排和調整,從而建立起了基本完善的市場運行規則體系。

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進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我國監管部門開始對整個金融業進行改革,在2006年推出了銀行試辦基金的政策,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開始相互交叉、滲透,金融控股公司這一嶄新的組織模式開始浮出水面,形成了以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為主體的眾多的金融控股公司。

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到金融資產結構大調整的時代,投資者期盼著收益與風險在不同層次匹配的多樣化金融資產的出現。在金融資產結構正在發生裂變的今天,投資者越來越偏好收益與風險在較高層次匹配、并具有較好流動性的證券化金融資產。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對各類金融資產的需求不能也不應該抑制,而是應該進行科學的疏導。疏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它不但是一般投資者進入市場的管道,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其自身也是證券化金融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投資基金對于豐富金融資產品種,促進金融資產結構向市場化、證券化方向轉變具有重要作用。美國投資公司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約有48% 的美國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達9600萬人,約占美國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共同基金是美國資本市場投資主力。2000年之后,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三類機構投資者的證券投資規模都在迅速增加,到2007年6月30日止,證券投資基金的證券資產總額已經超過了一萬億元,達到12400億元;2006年底社保基金的資產規模也已經達到了2827億元以上;保險資金的證券投資規模在2006年也達到了18493.8億元的規模,這些機構投資者為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二是恰當的稅收政策。我們不應加重針對二級市場投資行為的稅賦,更不能開征對資本市場發展有釜底抽薪作用的資本利得稅,否則,試圖通過疏導需求而使新增資金源源不斷地進入資本市場,以實現供求動態平衡的目標不可能實現,市場必然又回到以前停滯不前的狀態。三是,積極培育外部需求。雖然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值已達30多萬億人民幣,但無限制流通股不到總市值的1/3,中國市值前10位的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9.21萬億人民幣,無限制流通股市值只有9035.71億元,不到其市值的5%。禁售期過后,這些巨額流通股對市場會產生極大的壓力,因此必須尋找與此相匹配的外部需求者。當然,擴大證券投資的對外開放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比如提供必要的匯率風險避險工具。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將面臨匯率風險,因此,適當的匯率避險工具的提供是外國投資者急切需要的;其次是改善外匯管理,逐步取消相關限制。

三、資本市場供給的優化

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我國資本市場的政策傾向應該是發展性政策,這種發展性政策的核心理念應該是供給主導型而不是需求主導型的。現行中國資本市場的政策的支點在于擴大供給、優化結構的同時合理疏導需求。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流動性過剩導致的后果之一,就表現為資本市場運行過程中供求關系的失衡以及由此所導致的以股票、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揚。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措施,資金需求驅動下的中國股票等資產價格存在較為明顯的泡沫化趨勢,資產價格的上揚不能維持,就會導致泡沫的破滅。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中“垃圾股”不少,上市公司業績不盡如人意,再加上市場中來自上市公司的種種不規范行為的披露,使得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運行質量無從做出準確判斷而且信心不足,進而無法建立穩定的長期預期機制,致使市場參與者的投資、并購乃至發行上市決策普遍帶有短期逐利取向,市場投機氣氛非常強烈。

因此,擴大資本市場供給的核心是績優上市資源的不斷增加,此外還要改變中國資本市場當前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核心是股票與公司債之間的協調)、股票市場內部(其核心是產業結構或者說成熟產業與新興產業、主板與創業板之間的協調)、債券市場內部(核心問題是公司債市場的缺失)的結構失衡,進行資本市場供給的優化。資本市場供給的規模擴大和結構優化,是經濟金融全球一體化進程中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內在要求。如果不通過證券供給的規模擴大和結構優化來加快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發展及其變革,打破既存的“路徑依賴”,就可能導致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中國的機構被邊緣化,而外資證券機構卻控制高端業務,攫取高額利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台北县| 洛隆县| 蓬莱市| 饶河县| 黄龙县| 新乐市| 灌南县| 金乡县| 怀安县| 兴城市| 丽水市| 西乌珠穆沁旗| 泽州县| 双辽市| 大渡口区| 商南县| 西乡县| 从化市| 抚州市| 太和县| 凌源市| 榆林市| 临澧县| 城口县| 内黄县| 武山县| 九龙县| 嘉祥县| 望都县| 内江市| 枣阳市| 勃利县| 甘孜| 汝城县| 会昌县| 综艺| 绵竹市| 铜鼓县| 城固县|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