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幼兒教師職務培訓研修

幼兒教師職務培訓研修

時間:2023-02-09 18:19: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教師職務培訓研修,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幼兒教師職務培訓研修

第1篇

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培養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3.5萬人。

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系列,在中小學設置正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

教育人才是培養人才的人才,是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人力資源大省向人才大省轉變、建設中原經濟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日前,省教育廳印發了《河南省教育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在這里,記者以基礎教育內容為重點,對其要點進行了一番梳理。

戰略目標

到2020年,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育人才隊伍。

(一)擴大教育人才規模

到2020年,各級各類學校人才總量達16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46萬人,管理和教輔人員23萬人。

(二)優化教育人才結構

教育人才分布趨于合理,專業素質和層級結構不斷優化,教育人才結構與教育布局更趨協調。到2020年,中小學教師隊伍結構符合課程設置要求,短缺學科教師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增農村薄弱學校短缺學科教師3.5萬人,教學骨干人才區域、校際布局結構和教師性別比例基本合理。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到70%以上,從事專業教學的專兼職教師比例達到1∶1。高等學校學科專業教師分布、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和學緣結構得到優化,新興學科教師滿足學科發展需要。民辦教育教師隊伍得到加強,教師短缺問題基本解決。

(三)提高教育人才素質

到2020年,幼兒園教師基本具備專科以上學歷,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基本具備本科以上學歷,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大幅提高。高等學校教師基本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本科院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40%以上。

(四)改善教育人才發展環境

健全教育人才培養開發、評價使用、管理配置、激勵保障等政策機制,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力度,不斷改善教育人才工作生活條件。形成富有效率、充滿活力、更加開放、有利于優秀教育人才脫穎而出的發展環境。

主要任務

(一)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著力建設基礎教育人才隊伍

1.重點建設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

不斷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鼓勵引導優秀人才到農村從教。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每年選拔1萬名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開展“三支一扶”活動;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培養一批高素質農村中小學教師。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做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河南省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實施中小學教師省級培訓計劃。擴大高中教師隊伍規模,著力培育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滿足高中教育發展需要。到2015年,培養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2.5萬人,2020年達到3.5萬人。

2.加快培養學前教育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

實施河南省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加強幼兒師范院校和專業建設,加快幼兒教師培養步伐,對幼兒園園長、教師和保育人員每5年輪訓一遍。完善幼兒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對農村幼兒教師,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崗位聘用、工資待遇等方面實行傾斜。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擴大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培訓規模,在優秀教師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師比例。依法落實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切實維護其社會保障等權益。

3.重視中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

充分發揮中小學班主任在青少年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認真落實《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完善班主任聘任辦法,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的一半計入教師基本工作量,班主任津貼納入績效工資管理,在收入分配中向班主任傾斜。制訂并落實班主任培訓規劃。組織開展中小學優秀班主任評選活動,對長期從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予以表彰獎勵。

(二)以提升科學管理水平為主線,著力建設教育管理人才隊伍

加強教育行政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以領導方式轉變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理念、轉變作風、提升素質、強化服務,切實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效能。

堅持幼兒園園長、中小學校長持證上崗制度。對幼兒園園長、中小學校長開展全員培訓,促進專業發展,全面提升辦學治校素養和能力。

以校長隊伍為重點,建設一支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高水平職業教育管理人才隊伍。依托高水平大學、國家示范性職業院校和知名企業,大力開展職業學校管理人才培訓研修。全面推行職業學校校長任職資格培訓,落實校長持證上崗制度。

機制創新與政策支持

(一)培養開發

把教育人才資源開發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優化教師教育院校布局結構,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強化師德修養和教學能力訓練,完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以青年教師為重點,大規模開展各級各類教師培訓。探索建立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學時)管理制度。創新校企合作培養培訓職業學校教師的模式和機制。健全產學研合作培養培訓高校教師機制,實行工程學科教師到企業參與工程實踐的制度。高度重視民辦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將民辦學校教師培訓納入各級各類教師培養培訓計劃。完善教育人才繼續教育激勵和保障機制,推進教育人才終身學習。

(二)評價使用

建立科學化、社會化的教育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尊重人才稟賦和個性,不拘一格發現人才、評價人才、使用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堅持在實踐中發現人才,以貢獻大小評價人才。按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把教書育人效果作為教師考核的核心指標。鼓勵教師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搭建優秀教師成功實踐經驗交流平臺,引導教師及時將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系列,在中小學設置正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開展中等職業學校正高級講師職稱評審工作。堅持教育、制度、監督相結合,促進形成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

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建立科學合理的校長選拔任用機制,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積極開展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各類學校校長的探索和試點。堅持任職交流制度,加強實踐鍛煉,完善符合學校特點、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考核評價機制。推進校長職級制。

(三)管理配置

推行教師資格準入和教師公開招聘制度,加強崗位管理,優化人才配置,提高教育人才使用效益。落實幼兒園教師配備標準,逐步配齊幼兒園教職工。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編制標準,推進教職工編制動態管理,對農村偏遠地區、貧困地區、深山區實行政策傾斜。建立健全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機制,均衡配置教師資源。城鎮中小學教師在評聘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時,原則上應有1年以上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完善高等學校教師分類管理辦法,促進教師分類發展。健全教授為低年級學生授課制度。逐步改善教師學緣結構。健全高等學校之間人才流動自律約束機制,保證人才流動的開放性和有序性,促進高等學校人才隊伍協調發展。完善民辦學校教師聘用和管理制度,落實民辦學校教師在人事、檔案管理、職務晉升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各類學校教師退出機制。

(四)激勵保障

依法保障教師合法權益,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改革學校內部薪酬分配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堅持向教學一線教師傾斜。完善農村教師工資分配激勵機制和津補貼標準,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的教師,在崗位、工資、職務職稱、津貼、表彰獎勵等方面實行傾斜。推進教師醫療、養老制度改革。制定和完善教師住房優惠政策,建設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有條件的地方可在國家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優先解決青年教師住房問題。依法落實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平等地位,民辦學校人才平等享受政府在教育人才培養、吸引、評價、使用、激勵等方面的各項政策,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險制度。完善教育人才表彰獎勵制度。

重點項目

(一)名師培育工程

強化梯次培養,促進專業發展,完善省級中小學(含幼兒園)名師遴選機制。到2020年,省級中小學名師達到6000人。繼續開展職業教育教學專家評選活動,到2020年,省級職業教育教學專家達到500人。健全高等學校國家、省、校三級教學名師培育體系,發揮教學名師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到2020年,國家級教學名師達到50人,省級教學名師達到500人。

(二)中小學名校長培育工程

第2篇

一、高度重視中小學教師培訓。

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1.教育大計。才有好的教育。教師培訓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近年來,各地各校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教師培訓,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上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需要,教師培訓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農村教師培訓機會較少,教師培訓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設亟待加強。教育規劃綱要對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強教師培訓,新時期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和緊迫要求。

圍繞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心任務,2.新時期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總體要求是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緊扣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戰略目標,以提高教師師德素養和業務水平為核心,以提升培訓質量為主線,以農村教師為重點,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努力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加大教師培訓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供師資保障。

完善培訓制度,要按照“統籌規劃、改革創新、按需施訓、注重實效”原則。統籌城鄉教師培訓,創新培訓模式機制,增強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全員培訓與骨干研修相結合,遠程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脫產進修與校本研修相結合,境內培訓和境外研修相結合,非學歷培訓與學歷提升相結合,促進中小學教師培訓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取得新突破。

二、緊緊圍繞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心任務。

推動各地通過多種有效途徑,3.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總體目標是以實施“國培計劃”為抓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全體中小學教師進行分類、分層、分崗培訓。今后五年,對全國1000多萬教師進行每人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支持100萬名骨干教師進行國家級培訓;選派1萬名優秀骨干教師海外研修培訓;組織200萬名教師進行學歷提升;采取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促進中小學名師和教育家的培養,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化水平。

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全員培訓要按照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4.以農村教師為重點。遵循教師成長規律,著力抓好新任教師崗前培訓、職教師崗位培訓和骨干教師研修提高。

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培訓時間不少于120學時。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對所有新任教師進行崗前適應性培訓。

深入鉆研業務,職教師崗位培訓:重點是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學實際能力。每五年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360學時。

探索教育教學規律,骨干教師研修提高:重點是幫助骨干教師總結教育教學經驗。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培訓和指導青年教師的能力,推進素質教育和教師全員培訓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要加強農村音樂、體育、美術、英語、信息技術、科學課程等緊缺學科教師培訓。重視幼兒教師和特殊教育師資培訓。加強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培訓。適應教育現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提高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

努力提升教師學歷水平。有計劃地補充優質師資的同時,5.以中青年教師為重點。重點鼓勵支持45歲以下中小學教師通過在職學習、脫產進修、遠程教育、自學考試、攻讀教育碩士等多種學習途徑提高學歷水平,特別是對專科學歷以下小學教師進行學歷提高教育。2012年,小學教師學歷逐步達到專科以上水平,初中教師基本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學歷,高中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者的比例有明顯提高。職教師進行學歷進修,應堅持學用一致、學以致用的原則。

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強師德教育。重視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6.以師德教育為重點。將師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學習貫徹《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創新師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強師德教育的實效性。開展豐富多彩的師德教育活動,廣泛宣傳模范教師先進事跡,弘揚人民教師高尚師德。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并與教師資格定期登記緊密掛鉤,形成師德教育和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訓制度,大力加強班主任教師培訓。深入實施中小學班主任教師培訓計劃。所有班主任教師每五年須接受不少于30學時的專題培訓。針對班主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加強班主任工作基本規范、班級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專題培訓,不斷增強班主任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書育人的本領。

推動大規模教師培訓的開展。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7.以實施“國培計劃”為抓手。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國培計劃”發揮示范引領、雪中送炭和促進改革的作用。國培計劃”包括優秀骨干教師示范性培訓、中西部農村教師培訓、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培訓、班主任教師培訓等重要項目。通過實施“國培計劃”為各地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和開展教師培訓輸送一批“種子”教師;探索創新教師培訓模式,開發教師培訓優質資源,建設教師培訓重點基地;為中小學教師特別是中西部農村教師創造更多更好的培訓機會,提供優質培訓服務。各地要以實施“國培計劃”為契機,根據當地實際,制定教師培訓規劃,組織實施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

三、創新教師培訓模式方法。

采取集中培訓、置換脫產研修、遠程培訓、送教上門、校本研修、組織名師講學團和海外研修等多種有效途徑進行教師培訓。8.積極創新培訓模式。適應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化。

并針對不同類別、層次、崗位教師的需求,9.不斷優化培訓內容。加強教師培訓需求調研。根據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問題為中心,案例為載體,科學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和優化培訓內容,不斷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倡導小班教學,10.努力改進培訓方式方法。改進教師培訓的教學組織方式。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情景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鼓勵教師自主選學,培訓課程內容、培訓時間、培訓途徑、培訓機構等方面,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選擇機會,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在教師培訓中的作用,11.積極開展教師遠程培訓。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將集中培訓與遠程培訓相結合,采取混合學習模式,開展大規模的教師培訓。

促進校本研修與教研活動相結合,12.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強校本研修的指導和管理。遠程教育與校本研修相結合,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提高校本研修的質量和水平。鼓勵和支持高師院校和中小學合作,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四、完善教師培訓制度。

逐步實現教師培訓管理信息化、制度化。13.完善五年一個周期的教師培訓制度。規范教師培訓證書制度。建立教師培訓管理檔案。

需修滿規定學分(學時)培訓課程。探索建立教師非學歷培訓與學歷教育課程銜接、學分互認的機制。將教師完成培訓學分(學時)和培訓考核情況作為教師資格再注冊、教師考核和職務聘任的必備條件和重要依據。14.建立嚴格的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教師在五年周期內。

方可記入教師培訓學分管理檔案。15.建立教師培訓機構資質認證制度。制定教師培訓機構資質認證標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教師培訓機構資質認證。經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認定資質的培訓機構所實施的教師培訓項目。

擇優遴選具備資質的培訓機構承擔培訓項目,16.實行教師培訓項目招投標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確保培訓機構公平參與、規范運作、能進能出,形成教師培訓機構競爭擇優機制。

完善教師培訓質量評估體系,17.強化教師培訓質量監管。建立教師培訓質量評估機制。加強項目過程評價和績效評估。將教師培訓工作納入教育督導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各地教師培訓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五、加強教師培訓能力建設。

18.充分發揮師范院校在教師培訓方面的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綜合大學特別是高水平大學培訓中小學教師。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教師培訓基地。鼓勵具備資質的社會教育機構參與教師培訓。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國際合作項目。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加強政府、高校、教師培訓專業機構、中小學校分工合作,19.深入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充分利用衛星電視、計算機網絡等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優勢。構建開放兼容、資源共享、規范高效、覆蓋全國城鄉、天網”地網”人網”相結合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公共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教師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促進縣級教師進修學校與相關機構的整合和聯合,20.充分發揮區縣教師培訓機構的服務與支撐作用。積極推進區縣級教師培訓機構改革建設。加強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基礎能力建設,促進資源整合,形成上聯高校、下聯中小學的區域性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集中培訓、遠程培訓和校本研修的組織協調、服務支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教師培訓者隊伍。實行培訓項目首席專家制度。建立教師培訓項目專家庫。遴選高水平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組成培訓團隊。聘請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和中小學優秀教師擔任兼職教師。加強教師培訓團隊研修,21.加強教師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專兼結合的原則。每年研修時間不少于72學時。完善培訓者考核評價制度,形成培訓者隊伍動態管理機制。

形成多樣化的優質培訓課程資源。實施教師培訓精品課程資源建設計劃。建立優質教師培訓課程資源庫,22.加強培訓課程資源建設。采取政府購買、組織開發、引進等方式。促進優質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完善優質課程資源評審與推薦制度。經教育部授權組織評審并推薦的優質教師培訓課程資源,方可在全國范圍推薦使用。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授權組織評審的教師培訓課程資源,方可在本地區范圍推薦使用。

六、加強組織領導。

第3篇

關鍵詞:江蘇省;教師教育;經費投入;免費師范教育

Abstract:Whileteachers''''educationalinvestmenthasbeenincreasedduringrecentyearsinJiangsuProvince,theproportionittakesintheoveralleducationalinvestmentisstilllow,especiallyininserviceteachers''''education.Oneofthemainreasonsistheshortageoftotalamountofeducationalexpenditure,andtheotheristhelongtermlackofimportanceattachedtoteachers''''education.SinceJiangsuis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InvigoratingProvinceThroughScienceandEducation”,itshouldenhancethequalityofteacherssoastopromotethefullscaledevelopmentofeducation.Thereshouldbeasubstantialincreaseinthefundingoffreenormaleducationsystem,thusfurtherintensifyinserviceteachers''''training,andperfectthesystemofeducationinvestment.

Keywords:jiangsuprovince;teachers''''education;educationalinvestment;freenormaleducational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事業的主力軍,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育質量,關系到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教育是一項為教育發展培養師資的事業,在“科教興國”的戰略背景下,國家制定了很多政策來保障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江蘇省是經濟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全面實施“十一五”戰略規劃的過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強省”的戰略,教育事業有了全新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將重點從關注規模轉移到關注質量上來,并將提升師資水平作為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強調以優質的師資帶動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1]教師教育發展涉及經費投入、教育結構、教育形式、教育內容等多個方面,本研究僅從江蘇省教師教育的經費狀況切入,重點考察其存在的問題,并試圖探尋其發展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投入,充足的經費是教師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江蘇省經濟發展在全國處于前列,但是在教育經費投入,尤其是教師教育投入方面,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2—2005年,全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分別為3.41%、3.28%、2.79%、2.82%,而江蘇省則為1.98%、1.88%、1.98%、1.84%;1999—2006年,全國與江蘇省的預算內教育經費增長率平均為22.69%、16.72%,而同期全國、江蘇省的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率平均為16.37%、21.71%。①這組數據表明江蘇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并未實現教育事業相應的快速發展。在全省整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教師教育投入更是不容樂觀。

(一)教師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例逐年減少

2003—2007年江蘇省的教育經費投入無論是絕對量還是相對量都增長較快,年增長率分別為18.94%、20.71%、14.54%、24.37%(表1)。教師教育經費投入年平均只有十二三個億,且在教育經費總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明顯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的教師教育投入與上一年相比較均呈負增長,分別為-15.55%、-7.23%。盡管2007年的比上一年增長了4.41%,但在教育經費總投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56%,與2003年的占3.34%的水平相差甚遠。

(二)教師培訓經費占人員經費比例過小

在江蘇省教育經費投入中,除2005年占52.9%外,每年都超過了56%,人員經費所占比例始終較高,其次是公用經費,基本占30%左右,然后是基建費,占12%左右(表2)。

雖然在教育投入中人員費所占比例幾乎每年都超過56%,但其中的教師培訓經費卻少之又少,2003和2004年占人員費的0.04%,2005年雖有所上升,但也只占0.1%(表3),由此可以反映江蘇省對教師培訓經費的投入之不足。

(三)教師教育經費分配不夠合理

2003—2007年的教師教育經費中,用于師范生培養的比例高達93%以上,相應地,用于教師培訓的經費最高不到7%(表4),兩者比例差距懸殊,這說明江蘇省有限的教師教育經費分配使用不夠合理,對教師的在職培訓支持不夠。從絕對量來看,教師培訓經費嚴重不足。根據江蘇省2007年統計年鑒的數據,2006年江蘇省共有專任教師565.46萬人,當年的教師培訓經費只有6000萬元,每一位教師人均只有10.6元。可喜的是,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變: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師范生培養經費所占比例明顯下降,同期的教師培訓經費所占比例逐年明顯增大,2007年達到6.78%。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經費總量短缺

在我國,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后被充分認識到,多年來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教育的實際投入不夠。無論從全國還是各省來看,政府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NP的比例距離4%的目標甚遠。從微觀層面來看,在社會對各級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學校或地方政府為了滿足社會需求,通常將重點放在教育規模的擴張上,將有限的教育經費投入到學校的基建、保障教師工資等方面。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經費總量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在經費分配方面暫時無法兼顧教師的發展,教師教育能分到的“羹”自然就很少。

(二)教師教育重視不夠

在我國,師范教育經歷了興衰,收費與免費政策幾經更迭,其間,由于沒有有力的法制保障,師范教育經費常年短缺。經費投入對師范教育質量和規模造成了直接影響,通過師資的供給又對整個社會的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產生了很大影響。以前,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教師被當作“教書育人”的工具,包括政府、學校、教師等在內的各界都將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教育尤其是職后教育被忽視了。從教師個人的角度來看,職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在相關激勵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教師很多時候無暇顧及自身的學習與發展。教師教育是隨著教育事業和教師職業的發展而出現的。[1]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專業化已成為必然趨勢,教師的在職培訓和職業發展成為教育機構新的關注領域,“教師教育”取代了“師范教育”。另外,未來社會是學習型社會,需要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教師不可能通過在學校期間獲得的知識技能終身受用,而必須在工作中不斷發展。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教育教學不僅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而且也是教師實現職業理想、展現職業道德、提升職業情感的過程。教師教育的重要性從未被認識到備受重視,再到充分發展,是社會進步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師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江蘇省大力發展教師教育,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更需要學校、教師等的積極參與。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增加經費投入和加強政策引導,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吸引力,確定合理的教師教育成本分擔和投入制度,加強對教師職后培訓的監管,從政策、法律、經濟等層面為教師教育提供保障。

(一)大幅增加教師教育的經費投入

江蘇省的教師教育經費投入應該在現有基礎上快速增長,為各項教師教育活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政府歷來是教育經費的承擔主體,現階段,由政府承擔全部的教師教育費用還不太現實,因此,應該拓寬籌資渠道。教師教育經費,特別是教師的職后培訓可以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為輔的多渠道機制。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例如,美國聯邦政府、州、學區和教師個人共同分擔培訓費用,每年提供給每位教師選修一門課程所需費用的一半,每幾年給教師一次用于業務整體提高的休假年。

(二)實行免費師范教育制度

教育部部屬的六所師范大學已重新推行師范生免費制度。這一舉措雖然可以吸引成績優秀的學生、尤其是成績優秀的貧困學生就讀師范,但僅憑這六所學校的學生并不能完全滿足廣大農村貧困地區對教師的龐大需求。況且,重點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從事中小學教育的比例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對家鄉和親人的眷戀、生活習慣、選擇機會相對較少等因素的影響,省屬的、非重點師范院校的師范生扎根農村中小學的人數較部屬師范院校的更多。這對于補充農村貧困地區教師數量不足,提高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師資水平更具實際意義。因此,在教育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師范院校實行免費教育應擺在優先地位。

江蘇作為一個教育大省、經濟強省,有足夠的財力確保免費師范教育的實施。2006年全省GDP為21548億元,2007年達到25560億元,增長率為14.8%。2007年,全省高等師范院校約有學生82006人,地方師范院校的學費一般為4600元,住宿費約為1000元/年,生活費約為400元/月,全省共計需要約30億元,僅占全省GDP的0.12%。

江蘇省實行免費師范教育制度,主要應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免費師范教育法制化建設先行。不僅要有相應的師范教育規程,而且還應該加強免費師范教育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法制化建設。根據江蘇省現階段的具體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在法律制度層面確立師范教育的地位,給予師范教育充足的經費保障。

(2)建立免費師范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免費師范教育政策的實施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證。政府要做好政策執行所需資金的預算與安排工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及時足額落實資金,是政策執行成功的關鍵。江蘇省政府應對全省資金投入做好部署,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切實落實地方應投入的資金。除此之外,還要建立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操作程序,保證政策的順利執行。

(3)逐步擴大免費的內容范圍。江蘇省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可以先從本、專科層次開始,然后再延伸到研究生層次。江蘇省目前尚存在的中等師范學校,主要培養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實行免費,將有助于吸引優秀生源報考這類學校、到基層任教。根據教育部規劃,到2010年,全國小學和中學教師要分別達到大專和本科學歷,高中教師研究生學歷層次達到10%,而目前僅1%左右。可見,培養高學歷教師成為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將免費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層次是必然的。江蘇省應支持重點師范大學開展研究生層次的免費教師教育。

(4)健全免費師范生約束機制。實行免費師范教育,最大的擔憂就是怕學生畢業后不履行義務。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合理的約束機制。應該在入學前讓學生簽訂到基層和農村從教的就業協議,明確今后的權利和義務;任教服務年限的確定應該兼顧師范生個人的前途和服務任教地區教育的長遠發展。基本宗旨是鼓勵免費師范生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免費師范畢業生未按協議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的,要按規定退還已享受的免費教育費用并繳納違約金。相關職能部門應負責履約管理,建立免費師范生的誠信檔案,負責組織用人學校與畢業生在需求崗位范圍內進行雙向選擇,切實為每一位畢業生安排落實任教學校。各地應先用自然減員編制指標或采取先進后出的辦法安排免費師范畢業生,必要時接收地政府可設立專項周轉編制。免費師范生畢業前及在協議規定服務期內,一般不得報考脫產研究生。免費師范畢業生經考核符合要求的,可錄取為教育碩士研究生,在職學習專業課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過論文答辯的,頒發教育碩士學位證書。

(三)進一步加大在職教師培訓力度

通過師范教育的系統學習,教師獲得了基本的學歷和教育理論,而進入工作崗位后,教師更需要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技能等。江蘇省近年來也在逐漸增加在職教師培訓投入,但是相對于龐大的教師隊伍而言,這些投入亟待增加。目前江蘇省的教師培訓費用分擔,以政府為主,學校、教師個人為輔。雖然教師個人承擔較少的比例,這對一部分收入水平有限的教師,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的教師來說無疑是筆巨大的開銷。這種局面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改變。因此,堅持不懈地增加投入是江蘇省政府支持教師教育的工作重點。加大在職培訓力度,滿足廣大教師對學歷提升、增強教學科研業務能力的需求,可以從這些方面改進:采取多樣化的形式[3],如脫產與半脫產的中長期、研修班、培訓班、網絡教育等形式;由省級政府部門集中統一管理,制定一體化、系列化的培訓內容,使之與教師的終身發展和職業規劃相結合;逐步降低在職教育中對教師收取的費用直至免費。

(四)完善經費投入法規體系

在民主與法制社會,要做到“依法辦事”、“有法可依”。發達國家之所以有完善的教師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國現有的《教師資格考試法》、《教師職務條例及實施意見》、《中小學教師進修規定》、《教師資格條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中小學教師培訓教育工程方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雖然規定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障教師接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等,但是在經費等方面并沒有具體可行的規定。[4]因此,從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法律法規,保證應有的經費投入,將在職培訓法制化;將進修與加薪、晉職相掛鉤;完善教師準入制度、教師資格認定制度、教師終身教育制度等。

參考文獻:

[1]李星云.“教育強省”背景下的江蘇普通高校教師隊伍建設[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7(3):112-115.

[2]靳娟.教師教育的歷史與發展[J].當代教育論壇,2008(5):7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中山市| 高淳县| 沂源县| 泸西县| 涪陵区| 香港| 长沙市| 玛多县| 凉城县| 泸溪县| 简阳市| 普格县| 无棣县| 营山县| 五指山市| 宝兴县| 蓬溪县| 宣城市| 嘉兴市| 威海市| 丰县| 玉龙| 泽库县| 丰顺县| 永仁县| 项城市| 新民市| 沛县| 聂荣县| 临夏市| 沐川县| 辽中县| 台山市| 德安县| 曲麻莱县| 宁德市| 高碑店市| 青铜峡市| 许昌县|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