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0 15:25: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供應鏈金融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商業銀行進行的風險管理最為主要的是在其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進行的,并通過其他的諸如人力資源以及風險管理能力等各種資源允許范圍內進行業務活動的開展,這樣就能夠將所承擔的風險進行有效的得到管理,從而能夠達到風險及收益間的平衡。從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內容上來看主要有風險的識別和評價以及控制,其中的風險識別是基礎,主要是對商業銀行供應鏈業務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及時有效的識別,然后對這些風險的性質等進行合理化的歸類并找出原因。再者就是對識別的風險加以評價,主要就是在風險的度量層面,對商業銀行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加以詳細的分析,然后判斷采取的控制措施。最后就是對風險的控制,在控制的方法上主要有風險自留以及風險轉移和風險的預防、風險規避。
2、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問題及成因分析
2.1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問題分析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國的商業銀行開始在金融服務上進行了創新嘗試,但由于發展的時間不長以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實際的業務發展上存在著一些風險問題,從總體來看,國內的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在發展中的階段性欠缺的彌補已經非常迫切。在這些風險問題上體現比較突出的就是外部金融生態環境上需要進一步的完善,這一方面主要體現在動產擔保的相關法律還沒有得到有效健全。由于供應鏈金融主要是將存款和應收賬款等作為重要的擔保物的信貸形式,所以在法律上的不完善就會對商業銀行的項目開展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證,這樣就會帶來諸多風險。其次就是金融信息技術以及電子技術在實際的發展上較為滯后,并且在操作平臺上也沒有得到有效支持。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對業務的交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并能在珍視貿易的背景可視度上得到有效加強,所以金融信息技術以及電子技術的介入就能起到保障成本的作用。但在實際當中,由于這方面的系統化技術的應用還相對比較欠缺,所以在融資環節的額外割裂成本就較為巨大,這樣就不會實現供應鏈中的資金信息流有效對接,從而帶來風險問題的發生。再者就是金融監管結構理念方面需要進一步的轉變,由于監督部門的創新供應鏈金融監管思路對銀行的業務創新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也是商業銀行的發展動力,所以金融監管的結構理念就需要不斷的創新。但是在實際當中在這一方面還需要加強,這也是管理風險出現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就是在商業銀行的內部體系的不健全,造成了自身不能對供應鏈的所有企業進行實施獨立調查與有效的分析,還有就是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還有待加強。
2.2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識別分析
針對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識別非常重要,這能夠對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詳細了解,從而為風險的有效管理打下基礎。風險識別要能夠從多個層面進行,首先在法律風險的識別上,主要就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所以造成了法律執行力及可操作性不強,最終造成動產擔保物權在供應鏈金融業務當中有著諸多不確定性,另外就是動產擔保物權法律制度實現的不完善。而在操作風險的識別過程中主要體現在授信調查以及融資審批和出賬授信后的管理層面,由于操作人員的關系造成了風險發生。另外還有信用風險識別以及市場風險識別。
3、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策略實施
3.1構建商業銀行優勢目標定位管理
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要結合當地的發展狀況,并和當地的政府相結合,借助政府力量將地緣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要能夠對核心的企業選擇加以詳細考慮,針對這一方面要能夠有明確的要求,在準入體系上進行有效的建立。核心企業的供應商以及分銷商的準入和退出制度要得到有效明確,在供應鏈的成員方面要享受核心企業所提供的排他性特殊優惠政策,并對其成員設定獎懲措施,這樣能夠有效的保障供應鏈成員在工作當中能夠將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3.2加強供應鏈金融法律的環境建設
對商業銀行的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要能夠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這樣才能在安全性上得到有效保障。要將相關的法律進行有效完善。在具體的法律完善措施上主要是將動產擔保物權內容的可操作性進行加強,并設立專門動產擔保物權法,從而進一步的將動產擔保物的范圍加以拓寬,將以往的動產抵押限制進行打破。還有就是要能夠確立以及明晰動產擔保優先權的規則,對動產抵押的等級機構進行明確,從而避免出現不同等級部門及同一部門不同地區機構現象發生。最后就是要進行構建動產擔保物權的執行制度,將司法能力和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不僅如此,還要能夠將金融及信息技術的環境進行改善優化,從而為供應鏈金融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3.3商業銀行供應鏈管理體系構建
風險管理過程中,對管理體系的構建較為重要,所以在這一方面要能夠得到有效加強。首先就是對核心的企業選擇要慎重,從多方面進行考量其銷售的規模以及行業類型。由于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間的利益關聯比較緊密,就能夠通過信用捆綁技術將其得到有機的捆綁,從而來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度,對銀行的信用風險就能夠得到有效的降低。還有就是供應鏈金融業務授信準入評級體系的設置要分別設置,根據孰低原則對授信人評級結果及額度限額進行明確。再者就是講第三方倉儲監管得以積極引入,要使倉儲監管具有經營資格以及監管方要有比較完善的商品檢驗及檢測技術,并對其進行風險管理。
3.4加強風險管理子系統的構建
從微觀層面來看,對商業銀行金融供應鏈風險的管理還要能夠從子系統的完善上進行強化。這一環節主要就是對商業銀行的數據服務體系加以構建,從而深度的挖掘金融交易對手、金融需求及信用資源。這樣能夠和客戶的需求不斷的融合,能夠對客戶的交易與否進行明確的判斷。不僅如此,在各個部門間的合作上也要能夠有效進行,主要是和工商及稅務等部門間的合作,將客戶的信息及交易數據合理化的共享,借此完善商業銀行自身的數據庫完整度。在此過程中也要和電商平臺相互的合作,充分將數據優勢最大化體現出來,從而創造多種機構合作的金融生態圈。
4、結語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信用問題管理體系
近年來,我國金融界興起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屬于金融創新業務。隨著現代物流業發展對金融服務創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務于生產、流通和銷售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業務實踐越來越多,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問題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業務實踐
在我國,對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的探索,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物流銀行”的設想到“融通倉”概念的提出;第二個階段,從“倉單質押”業務的嘗試到“物流銀行”業務的開展;第三個階段,從“物流銀行”業務的開展到供應鏈金融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在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實踐發展上,我國形成了兩條業務發展的主線模式:
其一是基于傳統的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結合生產貿易企業的業務特點和實際需求,由商業銀行創新業務而提供的結構性貿易融資業務模式。該業務模式通過貨權質押、信托收據、保險及公證、貨物監管、提貨通知、貨物回購、資金專戶管理、期貨保值等一系列結構化設計來掌握貨權、監控資金,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一體的個性化的組合貿易融資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應鏈管理模式,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3PL),創新出來的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和融通倉等供應鏈融資模式。這種業務融資模式比結構性貿易融資模式更創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應鏈金融的思想,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從專注于對企業本身信用風險的評估,轉變為對整個供應鏈及其交易的評估,這樣既真正評估了業務的真實風險,同時也使更多的企業能夠進入銀行的服務范圍。
二、供應鏈金融的信用管理問題
目前國內外關于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研究和實踐都比較活躍,特別是在國內,供應鏈金融創新實踐在不斷進行嘗試。隨著業務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的信用問題凸顯出來,信用管理問題阻礙著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銀行為主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是基于所謂的核心大企業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這在中小企業的融資中表現得很突出。即需要銀行融資的中小企業必須和一家值得銀行信賴的大企業發生業務往來,從而得到“某種資格的認定”或者借用大企業的信用,使其達到銀行認可的資信水平。實際上是中小企業利用大企業的良好信譽與實力以及和銀行穩固的信貸關系來為其提供間接的信用擔保,從而獲得銀行的融資支持。雖然在發展中,通過供應鏈管理建立了諸如“1+N”或者“N+1+N”這樣的業務關系,然而這種融資組織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資源向那些核心集團性企業歸集,通常會將核心企業的信用放大,用以對供應鏈上的企業進行更大的授信來支持該業務的創新開發,這樣,信貸風險的聚集擴散效應往往會擴大。因此,僅僅依靠這種信用替代來發展供應鏈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會招致更大的風險,最終阻礙了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健康發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國,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主要是基于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結構性貿易融資業務模式和基于供應鏈管理中銀行通過與第三方物流企業(3PL)合作的供應鏈融資模式。雖然這兩種創新模式解決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中的許多問題,但目前也顯現出發展創新動力不足的態勢。在目前的融資模式中,銀行為了控制風險,就需要了解企業抵、質押物的規格、型號、質量、原價和凈值、銷售市場和銷售對象以及承銷商的情況等,還要查看各種權利憑證的原件、辨別真偽。這些工作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銀行的日常業務與專業范疇。另外,目前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還超過不了傳統銀行業務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銀行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創新模式是動力不足的,很難成為銀行的主流業務。
第三,技術手段的局限。目前供應鏈金融僅僅停留在銀行和企業的層面上,供應鏈管理所依賴的網絡信息技術目前在銀行和企業中很難同步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的落后會造成信息不完整準確、業務銜接不順利流暢,往往還會引致風險的發生,供應鏈金融信息技術基礎的創新問題亟待得到解決。由于供應鏈管理數據庫對于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和產、供、存、銷、資金具有實時監控的功能,需要具備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滿足多方面查詢的要求。因此,技術創新問題的解決是供應鏈金融創新得以順利發展的關鍵,而目前的技術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組織的局限。目前的供應鏈融資僅僅局限在作為銀行對傳統業務的一種創新與補充。實踐證明,在供應鏈金融組織中,銀行為主體的融資組織形式是有極大局限性的。供應鏈融資往往會比傳統的貿易融資具有更大的風險,傳統的貿易融資強調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環節供需雙方企業的信用狀況和貿易的真實背景,而供應鏈融資不但要強調這一點,而且更加強調整個供應鏈風險的監控與防范,對供應鏈各個環節潛在的風險都要加以識別與控制,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從目前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來看,供應鏈融資中的存貨大部分是中間產品,具有很強的專用性,不易通過市場來評估其價值,也不易在市場上變現。因此,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更加復雜、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組織形式很難滿足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需求。
三、供應鏈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設
目前建設好信用管理體系是促進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體系的建設。:
(一)必須加快供應鏈金融管理環節中的信用制度建設
1.建立中介信用機構,完善社會征信服務體系。供應鏈產業的信用問題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于供應鏈產業參與者眾多、行業和地區跨度大,容易產生供應鏈內生性的混亂和不確定因素。體現在既有產品與技術的更新周期頻繁、市場需求波動的影響,又有諸如自然災害、戰爭與恐怖襲擊等外部事件的影響,同時也會遭遇到企業戰略的調整沖擊,這些不確定因素都會增加供應鏈自身信用問題的風險。二是供應鏈產業的白發性擴散作用。由于供應鏈金融的信用基礎是基于供應鏈整體管理程度和核心企業的管理與信用實力,因此,隨著融資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風險也會相應擴散。如果供應鏈上某一個成員出現了融資方面的問題,就會迅速地蔓延到整個供應鏈,這對于供應鏈自身的資金管理和綜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驗,也是對銀行信貸管理的極大挑戰。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體系,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問題凸顯,如果管理不善,極易引發大的金融災難。因此,建議盡快建立供應鏈金融中介信用評級機構,建立基于供應鏈產業的新型的中小企業投資機構和信用擔保服務機構,完善供應鏈產業的社會征信業務體系。
2.加快供應鏈信用管理環節法律規章制度建設。目前,我國有關供應鏈信用管理環節中的法律規章制度的建設嚴重滯后。有關倉單質押、動產質押和票據業務的法律法規尚有許多空白,期待完善的
地方很多。現實法律中,合同法中沒有明確地規定倉單的法律地位,真正的倉單流通管理體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一般物流企業簽發的倉單又沒有權威機構認證和監管,倉單的標準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圍十分有限。同時,從我國的“物資銀行”、“倉單質押”到“物流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金融創新發展模式來看,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金融風險預警和防范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還須進一步健全。
(二)必須把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納入到金融全面風險管理
全面風險管理涵蓋了各層次的金融風險,全面風險管理偏好對資源分配起引導作用。它通過準確計量各類風險確定經濟資本,通過經濟資本的分配決定各類資產規模,改善業務組合的風險與收益配比關系,將有限的資源從效益較差而風險較高的業務上釋放出來,為效益更好而風險可控的業務騰出空間由于供應鏈涉及不同的行業、不同技術領域和不同的行政區域,這就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金融風險。因此,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必須納入到金融全面風險管理之中,這樣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應鏈出現的風險。
論文摘要:供應鏈金融就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本文通過對各大銀行現有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概述和淺析,為中小融資企業(包括供應商和經銷商)提出了現有可行的融資方案和方法。
一、供應鏈與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是指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等成員通過與上游、下游成員的連接(linkage)組成的網絡結構。
“供應鏈金融”是指銀行從整個產業鏈角度出發,開展綜合授信,把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交易中構成的鏈條關系和行業特點設定融資方案,將資金有效注入到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
二、供應鏈金融的三方共贏
在供應鏈金融中涉及三個主體——工廠等中小融資企業,物流企業和銀行等金融機構。
1、對于工廠等中小融資企業,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受經營周期的影響,原材料等流動產品占用大量的資金,如果通過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以通過暫時抵押貨權,從銀行取得貸款,用于開展業務,解決了在物流過程中的融資問題,使企業把動產盤活出來,把有限的資金用于產品開發與擴張方面,從而減少資金占用,提高了企業的資金利用率。
2、對于物流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實際上為其開辟了新的增值服務業務,不但可以促進其傳統倉儲業務的開展,實現客戶的個性化、差別化服務,而且物流企業作為銀行和客戶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戶的商品產銷供應鏈中去,同時也加強了與銀行的同盟關系,給自己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為物流企業業務的規范與擴大帶來更多的機遇。
3、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物流企業的上、下客戶也是他們的潛在目標客戶群體。通過與物流公司開展業務,銀行可以很好把握住這部分的客戶,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同時由于有物流公司作為第三方監管人對于質押的貨物進行了嚴格的監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銀行可能遇到的風險。而且在企業貸款未能如期返還的情況下,物流企業可以協助銀行將質押物變現還貸,最小程度地降低銀行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可能產生的損失。
所以說,供應鏈金融的產生可以實現中小融資企業、物流企業及銀行的三方共贏。
三、各大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淺析
供應鏈金融并非某一單一的業務或產品,它改變了過去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單一企業主體的授信模式,而是圍繞某“1”家核心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制成中間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一供應鏈鏈條,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全方位地為鏈條上的“N”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通過相關企業的職能分工與合作,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增值。因此,它也被稱為“1+N”模式。
以下筆者將對深圳發展銀行、光大銀行和華夏銀行這三家商業銀行所發展的供應鏈金融產品進行概述和淺析。
1、深圳發展銀行“供應鏈金融”。2006年5月,深圳發展銀行推出“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從核心企業入手研判整個供應鏈,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以解決現存的供應鏈失衡問題以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該鏈初步整合了20多項產品(服務),在融資服務,在結算服務,理財服務和離岸業務四個大項目中,包括了供應商融資產品、經銷商融資產品、出口國家貿易融資產品、進口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國際結算、企業理財方案、委托貸款等27個具體產品。
2、光大銀行“陽光供應鏈”。2007年光大銀行推出“陽光供應鏈”,將以行業內綜合實力較強的生產制造廠商作為其核心客戶,通過對產業鏈供應、運輸、銷售等全過程分析,針對鏈條上不同客戶群的金融需求,由光大銀行提供一體化、全方位、個性化、集成式的產品組合。
根據對供應鏈金融服務進行全面梳理整合,光大銀行形成了應收賬款融資、應付賬款融資、陽光商品融資、1+N鏈式融資、汽車全程通、工程機械按揭、銀關系列等金融產品以及針對鋼鐵、電信、汽車等行業提出行業整體金融服務解決方案等品種豐富的供應鏈融資服務。
基金項目:2011年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武漢市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機理、運行模式及信用風險防范(11038);湖北省教育廳項目“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業務模式及其信用風險控制研究”(2010q092);湖北省教育廳項目“供應鏈融資:模式、運行機制及信用風險研究”(Q20112202);湖北經濟學院校級項目“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業務信用風險研究(XJ2009002)
作者簡介:劉迅(1980-),男,湖北荊州人,湖北經濟學院講師,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和供應鏈融資等。Email:47602048@qqcom
(1湖北經濟學院 會計學院,湖北武漢430205;2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摘要:供應鏈融資是現今金融領域的一個熱點。對金融機構來說,如何評價企業的供應鏈融資能力成了非常關鍵的問題。本文把供應鏈的因素劃入評價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指標體系,采用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方法對企業的供應鏈融資能力進行了更切合實際的評估。研究結果表明:相對于以往只考慮融資企業資質的情況,從供應鏈視角審視的企業融資能力有相當大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供應鏈融資;融資能力;模糊灰色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7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2)05008806
所謂“供應鏈融資”是指金融機構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出發,開展綜合授信,把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交易中構成的鏈條關系和行業特點設定融資方案,將資金有效注入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供應鏈融資并非某一單一的業務或產品,它改變了過去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單一企業主體的授信模式,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全方位地為鏈條上的“N”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增值[1]。
由于和傳統融資相比,供應鏈融資具有很大優勢,所以,自從其出現以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截止2010年底,我國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大多數都推出了各自的供應鏈融資服務方案;在國外,供應鏈融資發展則更為迅速,不僅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而且大的物流公司如APMoller-Maersk、UPS等也紛紛開展物流金融(供應鏈融資的一種)服務。本文要探究的問題是:金融機構在開展供應鏈融資服務時如何相對科學地評價那些帶有鮮明供應鏈特征企業的融資能力?
一、文獻綜述
對金融機構來說,企業的融資能力的高低集中體現為其信用水平的高低。學者們對企業的信用水平(融資能力)早已展開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有:
在企業信用水平(融資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上,這方面有代表性的成果來主要自于世界三大評級機構。穆迪公司認為以下的幾個方面是評價企業信用水平的基本要素:行業趨勢、國家政策和監管環境、管理質量、基本經營和競爭地位、公司結構、財務狀況、母公司保證和保持協議、特別事件風險。標準普爾認為信用水平是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平衡的結果,經營風險應該主要從行業特征、競爭地位及管理三個方面測量;財務風險應該主要從企業的財務特征、財務政策、收益性、資本結構、現金流保護和財務靈活性等方面進行衡量。惠譽認為企業的信用水平評價基本框架應該包括定量和定性兩部分。定量的組成要素有現金流量、成長能力、盈利能力及杠桿比率等等;定性的組成因素有行業風險、公司管理、市場競爭地位及經營環境等等。
在企業信用水平(融資能力)的評價方法研究上,自1968年,美國的Altman教授采用22個相關財務比率創建Z評分模型(Z-Score Model)以來,多元判別分析(MDA)模型計量信用風險的方法得到了廣泛的發展,該模型在20世紀70年代經不斷修改發展成為Zeta模型和神經網絡方法。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又發展出很多著名的信用水平度量模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KMV公司開發的以Credit Monitor模型為代表的一類KMV模型、JPMorgan等公司聯合開發的Credit Metries模型、瑞士信貸金融公司的Credit Risk+模型、Wilson開發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信孚金融機構的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tial模型以及KPMG公司的貸款分析體系和Mortality Rate模型等等。同時,層次分析法、模糊理論和灰色系統理論也被引入到對企業信用水平的評價中,如陳中華用層次分析法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進行了評價研究[2],史修海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對企業的信用評級進行了研究[3],劉秀英用基于灰色系統理論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信用風險進行了研究[4]。
筆者發現,上述成果普遍地把評估企業融資能力的重點放在企業本身的資質上,忽略了企業的供應鏈特征,特別是在指標體系的設計上,沒有考慮到供應鏈的因素,在企業供應鏈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陷。筆者認為,只有充分考慮到企業的供應鏈特征,才能更加切合實際地評估企業的融資能力。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上,不僅要包括企業本身的資質因素,還要包括供應鏈的因素,如供應鏈整體的運行情況、和上下游企業交易的穩定性等等。
二、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評價方法的選擇
評價屬性多樣、結構復雜的對象,一般需要建立多指標、多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選用綜合評價方法進行評價。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的理論基礎是模糊理論和灰色系統理論。模糊理論和灰色系統理論都是不確定性系統研究的理論,其研究對象都具有某種不確定性,但兩者是有差別的。模糊數學著重研究“認知不確定”問題,其研究對象具有“內涵明確,外延不明確”的特點,其研究手段主要憑經驗借助于隸屬函數進行處理,其研究宗旨強調先驗信息和研究經驗認知的表達規律。灰色系統理論這種研究“少數據不確定”的問題,其研究對象具有“外延明確,內涵不明確”的特點,其研究手段主要是通過數據生成處理得出結論,其研究宗旨強調信息優化和研究現實規律[5]。
由于企業的供應鏈融資能力受諸多因素影響,很多因素帶有模糊性和信息不完全性,因此,對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評價既是一個模糊評價問題也是一個灰色評價問題。模糊評價一般能對客觀世界中具有不確定和模糊特征的事物進行量化分析,從而可以得到對這些事物較為切合實際、客觀和正確的評價,進而解決這些帶有模糊特征的現實問題。模糊評價的特點在于它結合了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因素,可以把難以數量化的定性分析定量化?;疑u價的典型特征是依據貧信息(信息不完全)來處理問題?,F實世界絕大多數問題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對決策者來說,它們既不是完全的“黑箱”,也不是完全的“白箱”,而是“灰箱”,要解決這些灰色問題,常規的數學理論和模式是難以有用武之地的。如果采用灰色系統理論和方法應對之,常會使得問題得以簡化且能提升解決問題的精準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評價,如果僅僅采用模糊評價,會造成既有信息利用不充分或者信息丟失的后果,如果單單采用灰色評價,則會忽視問題本身的模糊特質,因此,單獨采用一種評價方法,都會導致對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評價的結果和其實際融資能力的偏差。鑒于此,筆者采用有機地結合了這兩者優點的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方法,來對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進行評價。
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方法的評價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建立評價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指標集(詳見本文第三部分)。假如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X由k個影響因素構成,而每一個因素又由若干個二級因素構成,筆者把一級指標設為x1,x2,…,xi,…,xk,二級指標設為xi1,xi2,…,xii,…,xik 。當然,二級因素還可以進一步細分,這里不再贅述。
第二步:確定影響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各因素(指標)的權重。在多屬性綜合評價決策時,如何確定指標的權重,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指標權重值的變動會導致被評價對象最終評價量值的變動,從而直接影響綜合評判的結果。在實踐中,有很多確定權重的方法,通常分為兩大類,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主觀賦權法是根據決策者主觀的經驗及判斷,用某些特定規則計算權重的辦法,比如,相對比較法、專家咨詢法和連環比法等;客觀賦權法是根據指標本身提供的客觀數據,用某些特定規則計算權重的辦法,比如熵權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觀賦權法主要依靠決策者的經驗,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不同的決策者計算權重結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客觀賦權法主要依靠指標提供的數據,但指標數據收集的時候可能受到隨機因素的影響。因此,這兩類方法都有其缺陷(也各有其優點)。所以,實際運用中,最好把這兩類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本文采用的權重確定方法是主觀賦權和客觀賦權相結合的層次分析法(AHP)[6]。
第三步:確定評價的等級與標準,建立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評價矩陣。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中的指標按其優劣等級統一劃分為(“低”、“較低”、“一般”、“較高”、“高”)五種標準,其分值分別為(5、4、3、2、1)五種分值,指標等級介于相鄰等級之間,相應評分為(45、35、25、15)4 種分值[7]。有了評價的等級和標準之后,就可以建立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評價矩陣D,其任意一元素記為d(根據最后一級指標數來確定其下標,如果最后一級評價指標數是3,則任意一元素記為dimn,下文均以最后一級是三級為例闡釋)。
第四步:確定評價的灰類。評價矩陣D中指標值本質上是一個灰數的白化值。確定評價灰類,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更加準確的描述評價指標歸屬與某類別的程度,其任務主要是把評價灰類的等級數確定、把灰類的灰數確定以及把灰數的白化權函數確定。確定評價灰類是要依實際情況而定的。本文把評價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灰類取為“低”、“較低”、“一般”、“較高”、“高”五級,灰類的等級序號用e=5,4,3,2,1表示。本文采用的白化函數是三角白化函數,具體設計如下:
①當e=5時,灰類為“低”,灰數5∈[0,1,2] ,其白化函數為:
g5=1dimn∈[0,1]
(2-dimn)/1dimn∈[1,2]
0dimn[1,2]
②當e=4時,灰類為“較低”,灰數4∈[0,2,4] ,其白化函數為:
g4=dimn/2dimn∈[0,2]
(4-dimn)/2dimn∈[2,4]
0dimn[0,4]
③當e=3時,灰類為“一般”,灰數3∈[0,3,6] ,其白化函數為:
g3=dimn/3dimn∈[0,3]
(6-dimn)/3dimn∈[3,6]
0dimn[0,6]
④當e=2時,灰類為“較高”,灰數2∈[0,4,8] ,其白化函數為:
g2=dimn/4dimn∈[0,4]
(8-dimn)/4dimn∈[4,8]
0dimn[0,8]
⑤當e=1時,灰類為“高”,灰數1∈[0,5,10] ,其白化函數為:
g1=dimn/5dimn∈[0,5]
1dimn∈[5,10]
0dimn[0,10]
第五步:計算灰色評價系數、灰色評價權向量和權矩陣。對于最后一級評價指標uimn,屬于第e個評價灰類的灰色評價系數記為pimne,則pimne=∑5h=1ge(dimn),總灰色評價系數記為pimn,則pimn=∑5e=1pimne。就評價指標uimn,第e個灰類的灰色評價權記為rimne,則rimne=pimne/pimn,灰色評價權向量rimn=[rimn1,rimn2,rimn3,rimn4,rimn5],灰色評價權矩陣Rim=[rim1,rimn2,…,rimn]T;依據第二步得到的權重矩陣,逐步向上,分別可以求得第二級和第一級指標的灰色評價的權向量和權矩陣。
第六步: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對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進行模糊綜合評價,記其評價結果為Z,根據第二步得到的權重及第一級指標的灰色評價權矩陣,可以計算出結果。如果將各評級灰類按照灰水平的閾值賦予數值,則可以得到各評價灰類等級的數量化向量C=[高,較高,一般,較差,差],在實際評價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是百分制C=[100,80,60,40,20]來將評價的結果數量化。據此,可以得到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模糊綜合評價量化值V=ZCT=V[100,80,60,40,20]T。
三、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1影響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因素分析
影響企業供應融資能力的因素是很多的,根據本文要研究的內容和目的,筆者從三個方面對供應鏈融資企業客觀信用風險水平進行詳細的分析。如圖1所示。圖1影響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因素分析圖
1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權重的確定
在遵循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基本原則(科學性和客觀性、系統性和層次性、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筆者著手構建了評價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的指標體系。
(1) 指標的初選
結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及本文要研究的目的,同時依據筆者的調查研究,得出了初選指標,先作具體說明如下:
在宏觀層面(企業外部環境):①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只對特殊企業的客觀信用風險水平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建立一般指標體系可以忽略(如果專門要對此類企業分析,可專門在指標體系中加入自然環境因素的指標)。社會環境雖然對所有企業的客觀信用風險水平均有影響,但這種影響是非直接的,要通過其他的因素才發生作用,也是可以忽略的。②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行業環境。政治環境中的政策和法律,經濟環境中的經濟周期、行業環境中的行業發展狀況都對企業發生直接的重要影響,指標體系內必須要有反映這些因素的指標。
在中觀層面(融資企業所在供應鏈):①供應鏈的整體運作狀況。供應鏈整體狀況是供應鏈融資企業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平臺,此平臺對供應鏈融資企業的客觀信用風險水平有重要的影響。②供應鏈主體企業狀況。供應鏈主體企業是整個供應鏈的核心和靈魂,是供應鏈的組織者,在供應鏈中是支柱,它直接影響供應鏈的整體狀況。③與融資企業有交易關系的廠商狀況。供應鏈融資能影響客觀信用風險水平的關鍵之一就是交易的真實性,與融資企業有交易的供應鏈上下游廠商的情況必須在指標上有反映。
在微觀層面(融資企業自身素質):①融資企業的基本狀況。供應鏈融資企業是其客觀信用風險水平高低的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必須要對融資企業本身進行考察。②交易狀況。融資企業與其交易廠商交易的真實性是供應鏈融資重要的基礎。
初選指標的結果如下:
宏觀層面:①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指標:無(特殊企業可以考慮增加指標)②政治環境。指標:產業政策、相關法律等。③經濟環境。指標:宏觀經濟發展狀況等。④行業環境。指標:行業發展潛力、產品銷售潛力。
中觀層面:①供應鏈整體狀況。保障層供應鏈保障層是保障供應鏈能發揮應有作用的相關基礎條件。主要有制度和技術兩個方面的條件。指標:供應鏈制度的存在及執行、供應鏈信息系統完備程度、供應鏈信息的共享程度、供應鏈成員交易合作程度及信息溝通程度等;結果層供應鏈結果層是指供應鏈最終體現的成果和能力。指標:供應鏈整體競爭力、供應鏈客戶滿意度、供應鏈總資產報酬率、供應鏈總利潤率、供應鏈總庫存周轉率、供應鏈總銷售增長率、供應鏈客戶響應速度、供應鏈準時交貨等。②供應鏈主體企業狀況。指標:供應鏈主體企業信用狀況、主體企業產品成本、主體企業利潤增長率、主體企業的產需率、主體企業市場覆蓋率、主體企業產品生產循環周期、主體企業對供應鏈的控制程度、主體企業與融資企業的合作程度等。③與融資企業有交易的供應鏈上下游廠商狀況。財務狀況指標:供應鏈上下游廠商的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利潤率等;信用狀況指標: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程度、在金融機構的信用等級、貸款本息按期償還率、貸款按期支付率等。
微觀層面:①自身基礎素質。指標:融資企業文化建設水平、領導者素質、企業制度、公司治理結構、社會責任感、財務報表質量等。②盈利能力。指標:融資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凈資產報酬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產報酬率等。③經營創新能力。指標:融資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研發投入強度、研發人員比重等。④償債能力。指標:融資企業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現金流動負債比率、股東權益比等。⑤成長潛力。指標:融資企業凈利潤增長率、股東權益增長率、主營利潤增長率等。⑥交易與信用狀況。指標:交易的真實程度、交易的頻率、交易履約率、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程度、在金融機構的信用等級、貸款本息按期償還率、貸款按期支付率等。
(2)指標的篩選
對于供應鏈融資能力定性方面的指標,本文篩選的原則是:凡超過80%的專業人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定性指標有所凝練,指標范圍有所縮小。對于定量方面的指標,根據上文的分析,數量非常多,這些指標之間有的高度相關,有的難以收集,因此需要進行篩選。篩選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通過調研得到多家供應鏈中小企業的相關定量指標的數據,其次用所得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相關分析中,要選取相關系數小的指標,指標間相關系數越大,表明指標所包含信息越少,反之包含的信息越多,應該選擇相關系數小的指標,當然,相關系數小到何種程度是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的。通常的做法是,根據實際的問題確定一個臨界值,如果兩個指標計算出來的相關系數大于該臨界值,那么就剔除其中的一個指標;反之,如果兩個指標計算出來的相關系數小于該臨界值,那么兩個指標都予保留。本文選擇的臨界值是平均相關系數值為045。評價相關系數等于每列相關系數之和除以項數。和方差(標準差)分析,方差(標準差)分析中,在指標間相關系數無法區分的情況下,要選取方差(標準差)較大的那個指標。其原因是變動率較大的指標包含的信息量較大。最后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定量指標。
指標篩選的具體步驟為(我們以成長潛力指標的篩選為例):首先把選取的多家樣本公司的成長潛力指標數據輸入Eviews51軟件中,其次計算成長潛力指標間的相關系數和評價相關系數、方差,最后按照指標選擇篩選的標準選取指標。如在表1中,供應鏈融資企業的主營利潤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和主營收入增長率的評價相關系數都超過了045,所以要剔除兩個指標,剔除的標準就看哪兩個的方差小,按照要求,剔除主營利潤增長率和主營收入增長率兩個指標,保留凈利潤增長率指標。同樣的道理,保留股東權益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指標。
表1成長潛力指標相關性及方差分析表主營利潤
增長率股東權益
增長率總資產
增長率凈利潤
增長率主營收入
增長率主營利潤增長率1-010004097090股東權益增長率-0101-002-020-018總資產增長率004-0021-003-013凈利潤增長率097-020-0031084主營收入增長率090-018-0130841方差002005002012001
根據上述的篩選步驟,對前面的初選指標進行篩選,并結合后文要提到AHP的要求構建指標體系,目標層X,一級規則層xi,二級規則層xim,三級具體指標層ximn,最后的篩選結果如表2―表5所示。
表2一級規則層目標層X: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一級規則層宏觀層面x1中觀層面x2微觀層面x3融資企業的
外部環境融資企業所在
的供應鏈融資企業的
自身素質
表3宏觀層面指標篩選結果表二級規則層三級具體指標政治環境x11相關法律和產業政策條件x111經濟環境x12宏觀經濟發展狀況x121行業環境x13行業發展潛力x131、產品銷售潛力x132
表4中觀層面指標篩選結果表二級規則層三級具體指標供應鏈整體狀況x21供應鏈信息系統完備程度x211、供應鏈信息共享程度x212、供應鏈客戶滿意度x213、供應鏈客戶響應速度x214、供應鏈整體競爭力x215供應鏈主體企業x22主體企業信用狀況x221、主體企業的市場覆蓋能力x222、主體企業對供應鏈的控制程度x223、主體企業與融資企業的合作程度x224與融資企業交易的供
應鏈上下游廠商x23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程度x231、貸款按期支付率x232
表5微觀層面指標篩選結果表二級規則層三級具體指標自身基礎素質x31企業制度x311、領導者素質x312、公司治理結構x313盈利能力x32銷售利潤率x321、成本費用利潤率x322經營創新能力x33存貨周轉率x331、應收賬款周轉率x332、研發投入強度x333償債能力x34現金流動負債比率x341、股東權益比x342、流動比率x343成長潛力x35凈利潤增長率x351、股東權益增長率x352、總資產增長率x353交易與信用狀況x36交易的真實程度x361、交易履約率x362、貸款按期支付率x363
2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評價指標的權重
本文采用AHP來確定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用此方法確定各指標權重的步驟是:首先要創構待解決問題的遞階層次結構;然后根據遞階層次結構創建兩兩判(目標層除外);最后求得權重向量并且要通過一致性檢驗。本文求解權向量的方法是和法[8]。根據筆者的收集的問卷調查資料,依次方法,求得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各指標的權重(如表6所示)。
表6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各指標權重表一級權重二級權重三級具體指標權重目
標
層
Xx1
015x2
037x3
048x11:012x111:1x12:029x121:1x13:059x131 :043;x132:057x21:017x211:008;x212:019;x213:018;x214:030;x215:024x22:047x221:020;x222:011;x223:014;x224:056x23:036x231:045;x232:055x31:006x311:031;x312:033;x313:035x32:019x321:043;x322:057x33:018x331:040;x332:040;x333:019x34:023x341:042;x342:025;x343:034x35:013x351:038;x352:033;x353:029x36:021x361:027;x362:035;x363:038
四、算例分析
筆者以湖北某制造企業為例,用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方法來測算其供應鏈融資能力。為對比分析,分別對考慮到該企業所處供應鏈和不考慮該企業所處供應鏈兩種情況下的融資能力進行了計算。
1考慮供應鏈情況下的企業融資能力
依據前文建立的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指標體系和確定的評價等級準則,本研究共請5類20位專業人員(每類4位,分別是企業管理人員、銀行信貸管理人員、行業分析師、供應鏈研究學者和金融監管人員)對該企業的融資能力評分,得到評價樣本矩陣(每類專業人員的評分取平均值):
(1)評價樣本矩陣
①宏觀層面x1的三級具體指標評價樣本矩陣
x11x11135424434
x12x1213232343135
x13x13118221918
x132151421817
②中觀層面x2的三級具體指標評價樣本矩陣
x21x211494754847
x21239383844
x2134545444446
x2144245434444
x2154946454546
x22x22154849495
x2224745454648
x2234543444345
x2244646434448
x23x231424344141
x232414342424
③微觀層面x3的三級具體指標評價樣本矩陣
x31x3113235383434
x312354393737
x31333133432
x32x32119192221
x32131313313
x33x3314545484845
x3324646474547
x333252532224
x34x3414849454546
x342222191921
x34333343434
x35x3512625262526
x3521717181817
x3531212121111
x36x36112111111
x36232829331
x3633233333232
(2)計算各級灰色評價系數及權矩陣
按照本文第二部分的第五步,計算出灰色評估系數和權矩陣(限于篇幅,不列計算過程),得到了權矩陣后,結合本文第三部分算出的指標權重,可以對三級具體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同理,可以對二級規則層和一級規則層進行綜合評價。
模糊評價的最終結果向量Z=[029031026013003],如果采用的百分制C=[10080604020]來將評價的結果數量化??梢缘玫狡髽I供應鏈融資能力的模糊綜合評價量化值V=ZCT=Z[10080604020]T=7408。
2不考慮供應鏈情況下的企業融資能力
由于剔除了企業所在供應鏈的因素,在第一級規則層中只剩下x1 和x2層,此時有必要重新調整它們之間的權重,還是采用AHP法確定這兩者的權重,求出x1層的權重是01,x2層的權重是09,x1 和x2層其下的二級和三級權重保持不變。
按照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方法計算過程,可以求得Z=[024027027018004],轉換為百分制可得V=6904。
對比兩種情況下的測算結果,考慮供應鏈情況下的企業融資能力比不考慮供應鏈情況下的企業融資能力高5個點左右。這也表明如果把企業所處供應鏈的因素考量進來,是可以相對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的。因此,企業應該主動參加供應鏈,和供應鏈中上下游成員充分協作,這樣既可以擴展業務,享受融入供應鏈的好處,還可以間接提升自身的融資能力。同時,金融機構在開展融資業務時,不僅要考核企業本身的資信狀況,而且要擴展視野,從供應鏈的角度評估企業的融資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慶,劉迅供應鏈融資[J]企業管理,2009,(4):72-74
[2]陳中華層次分析法在中小企業信用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史修?;谀:C合評判方法的企業信用評級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劉秀英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信用風險評價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鄧聚龍灰色系統基本方法[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7
[6]劉迅供應鏈融資模式及信用風險分析:金融機構的視角[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7]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8]彭勇行管理決策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9]王素義,朱傳華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指標的選擇與拓展[J]生產力研究,2009,(11):180-181
[10]劉廣斌,郭富貴中小型科技企業信用評價指標的構建與篩選[J]工業技術經濟,2009,(8):51-54
[11]謝科進現代企業信用和信用體系建設[J]管理世界,2002,(11)
[12]張文彤SPSS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黎日榮,周懷峰社會資本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融資效率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6)
[14]彭宏超供應鏈銀企聯盟在中小企業融資擔保中的作用[J]經濟與管理,2011,(5)
[15]于淼基于知識視角的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機制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2,(3)
[16]李曉華價值鏈的片斷化及其對國際分工的影響[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7,(5)
Research onEnterprise Supply chain Financing capacity based on Fuzzy and gre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關鍵詞:供應鏈;核心企業;風險免疫
一、引言
傳統的免疫學指能夠自我識別,并且排除自身體內其他部分,達到保護機體免受侵害,特別是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細菌。本論文研究的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與人體免疫系統“消滅異己”類似,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旨在建立系統防御體系,抵制風險入侵,確保所建立系統的保密性、完整性、實用性。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具有與生物免疫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樣為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的風險防范提供了一個自然的研究模板,并且免疫系統在信息加工中表現出了異常檢測、容錯能力、多樣性、動態穩定性、記憶能力、健壯性、可擴展性、以及分布式保護等良好特性,正是當前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系統中所期望得到的,因此可借鑒生物免疫系統的原理進行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研究。
二、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的原理分析
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原理的分析可按免疫算法劃分的四個階段進行,這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抗原識別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初始抗體群生成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親和力計算、克隆選擇和抗體群更新階段以及第四個階段即結束階段。
第一個階段,抗原識別階段。結合供應鏈金融特征、以往的供應量入核心企業風險免疫的經驗、可能的風險源等,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體系抽象成符合人工免疫系統。抗原識別可以檢驗風險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本階段是確立供應鏈金融風險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的重要階段。以后將要解決的風險問題可抽象成抗原,隨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抗原識別和分析越來越困難,風險因素及可能的風險源的多樣性和模糊性是其根本原因。
第二個階段,初始抗體群產生階段。根據供應鏈金融管理規劃,核心企業主要目標是確認供應鏈金融實施范圍、確定融資企業評價指標、設計風險管理平臺等,形成供應鏈金融實施計劃及相關細則,為供應鏈金融實施形成了基本框架。該過程也是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產生的重要階段。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實施過程中的部分風險在該階段亦可以確定下來。同樣,對于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免疫系統的構建而言,該階段要結合以往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經驗,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源,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風險免疫制度。也即形成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免疫的初步抗體群。
第三個階段,親和力計算、克隆選擇和抗體群更新階段。根據親和力的改變結合供應鏈金融框架隨時調整供應鏈金融的實施行為,保留能促進供應鏈金融實施的行為,根據實際進行控制和反饋,形成新的抗體群。根據環境發生變異、克隆選擇,提高免疫系統對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該階段是供應鏈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系統設計的核心環節,核心企業需要抽調專門人員進行該階段風險的分析與跟蹤,結合以往的風險管理經驗和現實環境才能實現較好的免疫效果。
第四個階段,即項目結束階段,主要是為后期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總結實施經驗,提供借鑒。保留免疫信息,總結免疫系統的風險免疫能力,為進一步供應鏈金融實施繼承和風險免疫的完善打下基礎,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
三、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實施策略
(一)基于風險管理意識強化的免疫策略
供應鏈金融實施風險免疫與管理的主體是人,加強供應鏈金融管理關鍵在于加強核心企業內部人員風險管理意識,并建立一個具備豐富供應鏈金融管理經驗,熟悉供應鏈金融各環節的專人負責的。核心企業里人員都要樹立強烈的風險意識,形成具有風險意識的企業文化。核心企業應具有風險防范意識,熟悉風險業務運作規則,充分認識到供應鏈金融所存在的較高的風險性。參與供應鏈金融的主體應建立完善決策管理機制,切實執行風險管理制度,防范和監控各類風險,提升風險免疫能力。核心企業風險免疫系統并不是僅僅由風險管理平臺構成,應該還包括風險管理意識和風險管理策略。
(二)基于優化管理制度的免疫策略
核心企業主導的供應鏈金融風險免疫的前提是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也是整個風險免疫機制的綱領。在供應鏈金融項目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制度、績效考核制度、日常規范制度、財務制度等。對于供應鏈金融實施而言,完善的風險監控體系、詳細的業務流程、風險管理策略是尤為重要的,核心企業需要建立起與供應鏈金融業務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參與者和領導者制訂供應鏈金融具體實施計劃,建立適應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機構或崗位,并建立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管理機制、激勵機制、運行機制,實現對核心企業上下游合作企業的強化,并通過完善上下游合作成員而形成健全的供應鏈金融網絡。
(三)基于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金融管理體系的免疫策略
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金融管理體系,制定規范的供應鏈金融實施程序,引導整個供應鏈金融業務,是非常關鍵的。在供應鏈金融業務參與的上下游企業、核心企業及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相關環節中,為了高效應用各種資源進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使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各個方面和各項工作得到協調管理和實施,有必要建立供應鏈金融的組織系統。核心企業需要起到主導供應鏈金融實施的職能,使供應鏈金融業的務管理過程得到全面規劃和組織。對于供應鏈金融業務而言,根據業務流程及其相互關系,核心企業第一要規范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建立關于供應鏈金融業務運行流程、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規程;第二,使參與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人員信息溝通順暢,建立業務溝通和反饋機制;第三,降低風險,建立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平臺,全面規劃、監測、控制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因素,提出風險免疫策略。
(四)基于完善供應鏈金融管理的信息網絡的免疫策略
對于供應鏈金融業務而言,需要上下游合作企業成員、銀行、第三方物流企業、核心企業之間的密集信息溝通,因此,信息交流平臺會影響供應鏈金融業務績效,在供應鏈金融實施中,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的最新動態、發展趨勢等信息的收集、完善等工作是對當前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調整的基礎。對于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業務而言,核心企業要加強對融資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銀行的信息交流網絡建設,實現信息系統的對接,讓參與主體的信息暢通,以保證核心企業對供應鏈成員進行適當調控。
四、小結
本文基于生物免疫學原理對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的風險控制進行研究,創新性地實現了生物免疫與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的鏈接,并提出了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風險免疫的實施策略,本研究有利于供應鏈金融業務在實踐中的順利推行。
參考文獻:
1.王以華,呂萍,徐波等.組織免疫研究初探[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6).
2.呂萍,王以華.組織免疫行為和機制研究[J].管理學報,2009(5).
3.呂萍,王以華.基于組織免疫視角的企業適應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8(1).
4.Jerne,N.K.Toward a network theory of the immune system[J].Annual Immunology,1974(125).
5.Timmisn,J.Neal,M.A resource limite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1(14).
6.Ishida,A.,Shirai,Y.,Kondo,T.,et.al.Immunoid:An Architechure for Behavior Arbitration Based on the Immune Networks.in: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R].Osaka,Japan,1996.
7.Tang,Z.,Yamaguchi,T.,K.Tashima,Ishizuka,O.et al. A Multiple valued immune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s[J].IEICE Trans.Fundamentals,1999(6).
[關鍵詞]供應鏈;存貨融資;風險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9-0030-02
1 引 言
依據我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存貨質押融資是指需要融資的企業,將擁有的存貨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出質,同時將質押物交給具有合法保管存貨資格的物流企業進行保管,以獲得貸款的業務活動,是物流企業參與下的動產質押業務。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中,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物流企業提供存貨質押服務。兩者的關系可以分為委托監管、統一授信。委托監管下的存貨質押服務,物流企業只負責提供存貨質押監管的倉儲服務;而統一授信模式下,銀行給予物流企業一定的授信額度,物流企業可以自主選擇發放貸款,自主監管貨物。
統一授信模式下的供應鏈存貨融資是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利用金融機構的資源和授信為客戶提供的整體包括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供應鏈服務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供應鏈解決方案其業務形式包括了采購、分銷、配送、運輸、倉儲、結算、融資、保險、信息服務等一站式服務。其中的物流與資金的結算的集成、物流與融資的集成等服務是物流企業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務的主要內容。
借助供應鏈存貨融資業務,改善供應鏈的資金流,也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項重要的課題。但是供應鏈存貨融資業務的動產融資的本質,決定了物流企業發展該業務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因此,如果有效規避風險,成功開展金融倉儲業務是物流企業的一項課題。本文主要研究在銀行的統一授信下,物流企業獨立開展供應鏈存貨融資業務的風險問題。
物流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發展供應鏈存貨融資業務,具有多方共贏的性質。一是銀行借助物流倉儲企業的良好的評估和監管能力和對貸款企業的信用和產品市場的了解,降低了銀行動產質押業務的風險,拓展了新的貸款業務;二是物流企業有機會深入供應鏈的資金運作。物流企業發展金融倉儲業務為客戶提供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一體化的供應鏈服務,獲得了新的轉型發展的機會,獲得了更多的拓展新客戶的機遇。同時,金融物流業務也是物流倉儲企業的一個新的利潤來源。三是使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有機會統籌安排供應鏈上下游諸多企業資金籌措和現金流,合理分配各個節點的流動性,從而實現整個供應鏈財務成本的最小化。在看到供應鏈存貨融資的優勢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它的風險,以及如何規避風險是物流企業發展供應鏈存貨融資業務的重要課題。
2 供應鏈存貨融資的風險分析
統一授信下物流企業供應鏈存貨融資的業務模式對于物流企業為客戶提供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提供了新的契機。物流企業可以轉型成為第四方物流企業。同時,由于存貨融資方案的提供,使物流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業務,沖出物流市場價格競爭的紅海,進入藍海。但是,從事供應鏈存貨融資業務的風險也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供應鏈系統的風險
由于供應鏈存貨融資是基于供應鏈運作的融資項目,因此,單個企業的信用問題不是主要考慮的因素,考慮的主要因素是供應鏈系統的風險。因此,供應鏈的行業、供應鏈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供應鏈的運營績效,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對整個供應鏈的協調、控制能力等都對供應鏈的存貨融資的風險產生重要的影響。建立對整個供應鏈和供應鏈核心企業相結合的信用評估體系,在對核心企業的授信基礎上,考慮建立對于整個供應鏈體系的授信。
2.2 存貨的風險
存貨是質押物,為了保證在貸款違約發生時,物流企業和銀行在處理貨物時,不存在糾紛,存貨的貨權清晰是必要條件,在發放貸款之前需要確認。在客戶違約的情況下,物流企業可以對貨物進行處理變現,但是如果貨物市場比較小,專用性強,那么貨物處理的代價會比較高,貸款不一定可以全部收回。市場的價格波動也對貸款的保全產生影響,價格波動比較大的貨物不適合做質押物。保存的難易程度都是考慮是否適合作為融資質押物考慮因素,容易揮發、容易霉變、氧化、滲漏等貨物,容易構成存貨價值的減少,比如更新換代很快的電子產品和價格下跌比較快的貨物需要謹慎對待。
2.3 信用的風險
信用的風險主要是指借款企業的信用、核心企業的信用兩個方面。借款企業的信用考核借款企業的規模與發展前景、財務狀況比如贏利能力、資金周轉能力、流動性、財務杠桿、企業的管理水平等一些指標。核心企業的信用考核包括借款企業的這些內容,還需考核核心企業對供應鏈的信用擴散程度、核心企業對供應鏈的控制力和協調能力等。
2.4 操作的風險
操作風險包括流程風險、具體操作風險、模式風險、法律風險等。流程風險可以分為流程的標準化程度和流程的信息化來分析。具體操作風險包括物流企業的操作風險和銀行的操作風險,在統一授信下,包括物流企業的人員素質,相關業務操作經驗等。模式風險包括商業模式、質押方式、監管方的控制方式等。法律風險主要是指物流企業存貨質押監管合同的內容職責風險,特別是物流企業只是負責監管還是需要負責質物權屬認定、質物內在品質認定、倉單回購等責任,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物流企業需要在訂立相關合同時明確責任。
3 供應鏈存貨融資的風險規避措施
以上可以看出,供應鏈存貨融資的風險是比較高的,因此,如果規避風險,成功開展業務是每個物流企業和銀行面臨的課題。依據供應鏈存貨融資的特點和風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規避風險:
3.1 供應鏈存貨融資的準入資格控制
由于供應鏈融資主要是需要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與銀行或者銀行授信的物流企業充分合作,為供應鏈的成員提供融資方案,因此,供應鏈存貨融資首先需要核心企業能夠對成員企業有一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有這個意愿為成員提供融資的服務。因此,供應鏈存貨融資的對象應該是由供應鏈的核心企業的業務管理和支持做保障的。同時,由于貸款的保障主要是質押的存貨,因此,存貨的權屬、貨物品質的鑒定、貨物的變現能力、價格波動的情況、貨物監管的可操作性等需要重點考察。
3.2 風險預警體系的建立
由于存貨融資的對象大多是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應對危機的能力比較弱,據有關統計,我國中小企業的壽命只有3~5年。大部分企業的壽命不超過5年,因此,建立風險預警體系對于保障存貨融資的安全非常重要。在存貨質押業務中,對于企業的風險預警的觀察可以包括企業向上游企業的訂貨規模、上游到貨的及時率、授信人贖貨的頻率、票據反應的價格波動、授信人提貨時對貨物的品類、規格的選擇等。對企業出現的停工、停產、變賣資產、拖欠工資、行業政策變化、重大投資等和質押貨物的品質問題、質量不穩定、價格波動等情況需要及時預警。建立預警和應急反應體系,確保貸款的安全。
3.3 物流企業的專業水平和控制能力
目前,存貨質押中,由于物流企業的過失造成的貨物的損壞、數量的誤差等問題并不少見。同時貨物的物權的確定、貨物的變現等都需要物流企業的專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文貴.金融供應鏈分析與決策[D].復旦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7.
[2]深圳發展銀行與中歐工商管理學院“物流金融”課題組.物流金融:新經濟下的金融[M].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3]李學毅,馮耕中.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9―2010)[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36-145.
[4]李學毅,張媛媛,等.物流與供應鏈金融創新―存貨質押融資風險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8.
【關鍵詞】供應鏈;企業融資;應收賬款;融資決策
隨著供應鏈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商業信用的不健全,企業在供貨賒欠中產生應收賬款風險愈來愈大,由此造成了難以估算的經濟損失。為了解決企業因為應收賬款風險變大而衍生的危機,控制與協調企業應收賬款風險的各種方法應運而生。其中較為突出的是一些銀行進行的供應鏈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利用這些服務,企業可以通過手中持有的應收賬款進對未來的現金流進行變現,最大程度的解決將企業資金流短缺問題。
一、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決策現狀分析
企業發展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良好運行一直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制約企業正常運行和發展的重要一個因素就是融資問題,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期,企業進行正確的融資決策,不僅有利于本企業的良好運行,更有利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本論文旨在對企業的融資現狀進行分析,進而提出解決我國企業融資困難的應對措施——應收賬款融資決策。
應收賬款融資主要分為抵押融資、保理融資和證券化融資等,下面對這三種主要的應收賬款融資進行分析。企業正常運轉,為了確保自己生產的產品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往往在產品交易中采用賒銷的手段,即延長貨款交付期限,這就導致應收賬款的產生。一旦出現大量的應收賬款,會直接導致企業資金鏈的斷裂,進而影響企業企業的正常進貨出貨,最終導致企業無以為繼,瀕臨破產。應收賬款是企業在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后,向購貨單位或勞務接受方索取的款項,作為在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方的債權。
二、企業應收賬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在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開展應收賬款融資,能夠解決企業發展的諸多問題,使企業的應收賬款得以以融資的方式繼續發展,并擴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我國企業的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健全信用評級機制,最終實現供應鏈整體跨越式發展。主要存在一下問題:應收賬款拖欠嚴重。由于我國企業自身發展所限,幾乎所有企業都采取賒欠的方式,應收賬款過大導致資金被大量占用。企業之間的相互拖欠,直接導致在供需雙方無法形成互信,信用缺失嚴重。更重要的是,大量應收賬款會虛增企業的營業收入,使企業的營業風險更大,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資金鏈脆弱。企業內部控制缺乏。企業的長期發展,科學管理是關鍵,而我國企業大量存在的內部控制不完善,信用監督和審查流于形式,會影響應收賬款管理,使企業不能及時追索相關款項,缺乏危機意識,無法正確面對企業的發展。
三、應收賬款融資決策模型構建
在對供應鏈管理體系進行了深入了解后,企業能夠在多種應收賬款融資方式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但不能把本企業與上下供應鏈企業孤立來看,在有應收賬款融資后,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密切聯系,分析出本企業最優的生產時間控制,最佳的應收賬款融資收益,不僅能夠解決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還能夠使供應鏈中資金的可利用性達到最優的效果,這無論是對本企業,還是上下游供應商、服務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企業為了取得融資,作為債權一方,應該在交易中獲取足夠的應收賬款,這些應收賬款是良性的,以真實交易作為基礎。在上游企業向輸送供應材料,供應企業應該預測所需供應材料的數量,一旦供應材料過多,會造成庫房積壓,占用企業的流動資金,作為供貨一方,而它所生產的貨物也需要根據預測數量與流動資金共同決定。供應企業根據應收賬款,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這必須獲取交易憑證,如購貨單據,與此同時,供應企業還必須承擔起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支付利息的責任,一旦下游企業(債權方)支付貨款,供應企業可以向銀行申請注銷合同。下游企業(債務方)在交易產品后,承諾并支付貨款。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供應鏈流通過程中,起到資金協調的作用,不僅要同供應企業密切聯系,還要協助其想下游企業(債務方)追討貨款,并從中或得利息等收益。
四、應收賬款融資應用分析
1.應收賬款融資有利于核心企業解決資金薄弱的問題
由于信息技術的不完善,加之國內信用體系建立而不健全,傳統的借貸方式在面對核心企業時總會發生融資時間延后、風險較高、管理難度大、融資規模小等問題,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適時的履行職責,不但對核心企業不利,也不能使銀行在借貸的過程中獲取收益。在上文應收賬款融資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傳統的借貸方式下,企業無法利用應收賬款進行融資,企業需要等待應收賬款到賬時,使資金回流,從而造成生產中斷,也不能滿足下游企業對產品的需求。
基于供應鏈的應收賬款融資,能夠根據真實交易發生的應收賬款,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資金支持,滿足了企業初期生產所需的資金,根據融資模型,企業利用融資的資金可以進行連續的生產,所產生的利息成本遠遠低于傳統借貸方式產生的機會成本,并且使應收賬款的風險降低,有了銀行的介入,企業同時可以將精力集中在生產運營上,而不是催債方面。下游廠商也得到了便利,一方面能夠按時獲取貨物,免受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的制約,另一方面由于延緩了支付貨款,下游廠商間接獲取了初期的資金流。
2.應收賬款融資有利于銀行等金融機構擴大收益
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基于供應鏈的應收賬款融資,有利于擴大收益。在傳統借貸融資過程中,國內的中小企業往往沒有足夠的良性資產和高的信用等級,這就造成借款風險的升高,銀行無法根據現有的數據對中小企業進行借款。而應收賬款融資這一方式,恰恰使國內中小企業獲得了借款擔保,保證了中小企業在初期資金的充足,為下一步進行生產經營奠定基礎,也為大量金融機構提供了資金投資的機會,產生巨大的市場價值。
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市場需求增加,核心企業為了保證足夠的競爭力,不斷增加生產量,需要更多的資金,銀行等金融機構滿足了資金的需求,在獲取收益的同時,滿足了資金投資的回報率。當市場逐漸成熟以后,核心企業由于有了一定的資產和信用水平,核心企業對金融機構的融資需求也不斷降低,最終停止,在這一市場發展中,核心企業在擴大規模和收益時,能夠與銀行產生密切的聯系,促進市場的發展和整個供應鏈條的正常循環,同時也使銀行擴展了足夠的新市場。
3.應收賬款融資有利于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
從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從建立到發展以至于完善,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總體調控,另一方面需要企業的努力,金融市場建立健全的過程中,會遇到企業在規模上的瓶頸和信用的缺乏,這一方面是市場并沒有足夠成熟,另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發展所限,應收賬款融資在本質上是信用融資,利用信用來爭取銀行的融資和時間,信用體系建立以后又反過來促進融資的順利進行,兩方面同時作用,可以爭取新的融資方式的轉變和信用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畢家新.供應鏈金融:出現動因、運作模式及風險防范明[J].華北金融,2010(3):20-23.
[2]吳建勇.對貿易融資業務發展戰略的再認識[J].金融管理與研究2009(9).
關于應收賬款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財務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版。
[2]谷祺、劉淑蓮:《財務管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葛家澍、杜興強:《中級財務會計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田丹陽.我國上市公司應收賬款現狀與對策[J].財經界,2014,6(8):102-103
[5]胡云竹.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應收賬款質量管理[J].綠色財會,2016,12(2):54-55
[6]魯智國.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應收賬款管理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4(1):130-131
[1]龍件元.淺談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J].經濟師,2010.3.
[7]王瑞玲.論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問題及對策[J].財經界,2010.9.
關于應收賬款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1]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146587/c3592332/contenthtml,2012-03-02[ZK)]
[HT5”SS][2]高建初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與發展趨勢[EB/OL].中國衡器網http://wwwweighmentcom/newsletter/year2014/m6/2196asp
[3]李玲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難多地試水“金融倉儲”[EB/OL].http://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31209-cd58cfd7html,2013—12—09
[4]李紫宸千萬中小企業遇融資痛點,應收賬款能否破解困局?[N].經濟觀察報2016—04—28
[5]韓雪萌中小銀行是服務小微企業的生力軍——訪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N].金融時報,2012—03—09(001)
[6]高思新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現狀及對策[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47—50
[7]謝茂康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應用——以衡陽市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3(32)
[8][10]中征登記公司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介紹[EB/OL].http://wwwcrcrfspcom/platform_introducedo
[9]wiwi8742問題解析:應收賬款質押的法律風險及防范措施[EB/OL].好貸網,2015—04—03[ZK)]
[11][12][ZK(]錦年應收賬款融資遇冷專家:小企業應學會造血[N].財會信報,2015—05—25(05)[ZK)]
[13][ZK(]王華如何拓展核心企業供應鏈融資[N].2013—04—26(A13)[ZK)]
[14][15][ZK(]魏安江應收賬款質押登記暗藏陷阱[J].法人,2014—10—09[ZK)]
關于應收賬款研究論文參考文獻:
[1]王曉敏.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J].遼寧經濟,2012(4):82-83.
[2]池國華.信用政策及應收賬款管理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4):13-15.
[3]孟慶財.我國民營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2(5):73-75.
1.供應鏈系統下的企業物流管理研究
2.中小企業物流管理的現狀及思考
3.基于供應鏈管理(SCM)的物流管理
4.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問題及對策研究
5.企業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
6.基于ERP的企業物流管理
7.日本物流管理及關鍵績效指標
8.現代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探討
9.中小企業物流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10.國外海產品物流管理模式分析及經驗借鑒
11.基于Android終端的物聯網物流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2.淺析基于市場營銷的企業物流管理
13.項目型企業及其物流管理
14.現代物流管理趨勢與發展策略
15.中小型企業物流管理問題的探討
16.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信息系統
17.基于協同理論的物流管理——協同物流管理
18.2009物流管理研究現狀分析
19.醫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
20.冷鏈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優化
21.對“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辨析
22.基于RFID技術的供應鏈及現代物流管理系統的方案設計
23.以培養目標統領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基于物流金融技術人才培養視角
24.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比較
25.提升煙草商業企業物流管理與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思考
26.基于現代物流管理的自動化立體倉庫系統開發
27.現代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研究
28.中小企業物流管理對策研究
29.工程供應鏈中物流管理的關鍵問題與對策研究
30.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
31.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創新
32.一種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統的設計
33.物聯網與現代物流管理關系的探析
34.高職高專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35.我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預測分析
36.基于供應鏈的鋼鐵企業物流管理研究
37.中小企業物流管理系統的設計
38.分析現代物流管理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39.現代醫院物流管理與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探討
40.基于物聯網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構建
41.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管理現狀及對策
42.企業物流管理績效評價體系探討
43.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開發與實施
44.探究物流管理信息化
45.以協同創新為核心的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研究——以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為例
46.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實訓課程的思考
47.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創新
48.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管理
49.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之我見
50.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創新培養模式構建研究
51.中小型制造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探討
52.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信息化探略
53.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物流管理流程創新研究
54.廣西憑祥保稅區物流管理體系規劃
55.中小企業物流管理現狀及其改善措施分析
56.基于集成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軍事物流管理系統設計
57.“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是“異名同質”嗎?
58.鋼鐵企業物流管理系統建設的思考
59.電子商務環境下現代物流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60.中小企業物流管理水平現狀及發展方向
61.當前物流管理現狀及發展策略
62.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物流管理創新研究
63.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64.物流管理系統中的復雜性特征研究
65.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問題及對策研究
66.基于集成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現代企業物流管理研究
67.中外危險品物流管理比較研究
68.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航空物流視角
69.論知識化管理與圖書館物流管理
70.電子商務環境下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71.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創新研究
72.應急物流管理體系與信息系統構建研究
73.現代物流管理理念的戰略動向
74.基于RFID電子標簽的物聯網物流管理系統
75.論電子商務中的物流管理創新
76.基于UML建模技術的物流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77.基于“互聯網+”的中小企業物流管理模式探析
78.淺談物流信息系統與現代物流管理
79.企業物流管理模式的探討與設計
80.中小企業物流管理優化策略研究
81.物聯網技術在現代物流管理中的應用
82.現代物流管理系統及其DEA績效評價
83.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84.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問題及對策分析
85.國際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優化——北部灣經濟區高職院校特色品牌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系列之一
86.電子商務下的物流管理模式實證研究
87.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走進現代物流管理領域
88.應用型物流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
89.淺談醫院物流管理現狀與展望
90.論現代物流管理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91.國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國企業的正確抉擇
92.我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93.基于敏捷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探討
94.一種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統的設計
95.支持物料追蹤的物流管理模型
96.中小型企業物流管理問題探討
97.供應鏈一體化時代的物流管理
98.國內外綜合型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比較研究
關鍵詞:市場采購;金融產品;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085-02
引言
2011年3月4日,國務院正式發文批復《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批準設立“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核心是致力于建立“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隨著改革試點的深入推進,義烏市場采購貿易面臨著發展瓶頸,義烏的金融服務難以滿足義烏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的需要,金融機構缺乏針對義烏市場采購主體的資金需求特點和市場采購貿易的獨特性進行整體金融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創新,金融創新與“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相匹配的問題日益突出,急需金融業在貿易金融領域率先開展探索和先行先試,進一步創新,以此探索貿易金融新模式。
一、義烏國際貿易改革下的金融產品創新實踐
義烏實行“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以來,金融創新形式多樣。義烏通過創新委托貸款機制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2012年5月,國家開發銀行浙江省分行授信中國小商品城集團50億元,并委托工商銀行義烏分行將貸款投向市場。此舉突破以自有資金發放委托貸款的限制,搭建針對市場商戶的新型融資平臺。工行義烏分行在全國首創供應鏈易透融資,為外貿企業的上游供應商提供貸款,推出面向中小企業提供的網絡自助式循環貸款“網貸通”。
通過福費廷、國內國際保理、應收賬款質押等供應鏈融資額度達30億元,開創了義烏貿易金融的新局面。義烏建行以全球網為載體,推出“e商通”網絡貸款擔保業務;浦發銀行針對義烏國際商貿城市中小企業量身定做推出“銀寶通”。中行義烏分行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率先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推出“義烏通寶”等創新舉措。此外,各金融機構相繼推出攤位、存貨、股權、商標、專利權、林權、排污權等抵押貸款管理辦法;推出面向市場經營戶和小微企業的貸款產品;發展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加強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宣傳、推介和培訓,支持當地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拓展企業融資理念??偟膩碚f,這些金融創新產品技術含量偏低,品牌特色不明顯,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這些探索創新,還遠遠不能滿足義烏“市場采購”貿易的快速發展以及義烏市場的巨大需求。
二、“市場采購”貿易的金融產品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產品功能單一,實用性差,影響客戶群體的擴張
市場經濟運作模式,為金融產品創新帶來多樣化創新格局,但也造成重復產品、雷同產品、劣質產品、不成熟產品泛濫,重數量輕質量、重開發輕管理、較多產品存在功能單一、實用性差的問題,影響客戶群體的擴張,阻礙金融服務水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二)金融產品技術含量低,效仿嚴重
義烏的金融機構原有的經營管理和技術支持水平還達不到升格為“分行”的水準,加上各銀行之間信息網絡互不兼容,技術性金融產品創新開發缺位現象嚴重,金融服務產品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效仿嚴重,助長了無序競爭和不正當競爭,造成銀行業始終在無差異競爭、低層次競爭。
(三)缺乏與義烏電子商務發展相配套的金融產品
義烏目前有10萬多家電子商務應用企業、電子商務年成交額超過500億元,義烏日用百貨類商品約占全國網絡貨物交易額的40%,75%以上的日用百貨類網貨直接或間接來自義烏批發市場,義烏從事B2B、B2C、C2C的網店近5萬多家,呈現了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互促發展的效應。但這些電子商務企業與網店創業時資金缺口較大,自身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不多,融資渠道少,往往得不到銀行的信貸支持。因此,急需進行電子商務領域的金融產品的創新,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
(四)缺乏必要的風險約束
當前,各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與金融規范之間具有較長的時間間隔和較大的空間差異。在時間上,一般金融產品創新在前,監管機構規范在后,時間間隔較長。在空間上,各銀行之間進度不一,辦法各異,管理不規范的狀態,使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
(五)缺乏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金融產品研發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有精通多個行業,多個領域的金融復合型人才作為堅實的后盾。義烏的金融機構本身的層級低、原有的人力資本運用側重于執行上級行的工作指令,不重視創新能力的培育。人力資源管理上缺乏對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的招聘與培養,一定程度上導致銀行創新產品技術含量及質量難以提升,無法為客戶量身定制金融服務。
(六)制度法制建設相對滯后,社會信用觀念淡薄
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的進程與發展,我國的經濟金融環境已發生深刻的變化,但相應的法律法規變革卻沒有進一步的完善。諸多銀行業務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規范缺失,法律約束或支持不力的情況。金融產品隱藏著隨觸而發的法律風險。
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以社會信用為基礎,包括政府信用、銀行信用、商業信用等。在義烏,偷稅、漏稅、逃稅、商業欺詐等現象時有發生,社會信用觀念淡薄,信用制度建立落后于經濟的發展程度,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包括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在內的經濟金融活動的開展。
三、“市場采購”貿易的金融產品進一步創新策略
(一)創新物流與供應鏈金融產品,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
依據“義烏港”和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的金融服務需求,各金融機構要加強與專業化倉儲公司、物流公司的合作,完善存貨、倉單、應收賬款等抵質押貸款業務,進一步探索開展標準化倉單質押、存貨浮動質押、動態質押、提貨權質押等創新業務,滿足義烏物流服務體系中倉儲、流通、交易等各個環節的融資需求。盡快成立或引入經營運輸、裝卸工具的融資租賃公司,為物流企業購買大型運輸、裝卸工具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要對金融產品創新進行規模質量高品格定位,不斷創新供應鏈金融產品,開展大型客戶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買方或他方付息商業匯票貼現和國內信用證議付、商品提貨權融資等資產業務。
(二)開發符合國際貿易資金需求特點的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金融產品
金融機構要靈活運用買方信貸、履約保函、信用證、押匯等貿易融資手段,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發展,滿足外貿企業特別是自主創新、擁有自主品牌的中小外向型企業的貿易資金需求;積極開發綜合運用人民幣期權、遠期等外匯衍生工具的業務品種,適合中小企業的小額外匯保值業務,滿足市場避險保值需求;提供集團公司外匯資金集中管理相關的委托貸款、外幣資金池等業務;加大中間業務開發創新力度,為外貿企業與個體商戶提供理財、財務顧問、現金管理、貿易結算等多樣化和“一站式”金融服務。
(三)加快第三方支付平臺建設,創新互聯網金融產品
積極推進支付系統、電子商業匯票系統和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等的應用,為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提供現代化的支付清算服務。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網上銀行、移動支付等新型支付業務,構建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務體系。加快第三方支付平臺建設,加大支付產品與服務創新力度,更好地支持義烏電子商務發展,助推義烏建設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
(四)加強金融監管,為金融產品創新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放松金融管制,穩步加強金融監管,監管理念從“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向“法無禁止皆可為”轉變,為金融機構留下自主創新的空間;監管模式只規定相應的監管標準,金融機構在標準內根據情況自主創新。通過建立合理的績效考評制度,構造金融業良好的競爭環境,保護創新成果。
(五)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運行機制,引進、培養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盡快改變目前復合型人才招聘、培養通路狹窄的格局,加快人力資源管理運行機制的改革力度,積極實施包括薪酬、子女教育、稅收優惠、住房保障和生活休閑等在內的一系列激勵政策,吸引金融高端人才到義烏就業;挖掘培養內部人才,提高在職人員的業務能力與水平。營造重視人才、使用人才,積極創新、有效激勵的金融產品開發氛圍,為開發金融產品效用的提升夯實基礎。
(六)加快完善金融法律法規,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法制環境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石,完善的法律體系才能為綜合治理金融信用環境、建立金融信用系統提供保障。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取消一些已不再適用當今行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定能夠推動金融產品創新的法律條款,界定金融創新與違規的界限;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使創新銀行的收益得到保障,避免銀行間惡性競爭,使金融產品在規范、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得到創新發展。同時,通過推進立法進程,改善社會惡劣的信用環境,加快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欺騙市場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懲罰,從根本上解決金融秩序混亂、違約失信的問題,為金融產品創新創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楠.供應鏈金融的融資產品設計與優化[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趙敢.中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 張立方.供應鏈金融―――值得關注的金融創新[J].金融縱橫,2007,(20).
[4] 黃志平.義烏:全面推進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J].政策望,2011,(11).
[5] 郭鷹.加快浙江地方金融創新的突破口研究[J].觀察與思考,2013,(4).
[6] 李伊琳.銀行保險企業三角演義 義烏外貿采購供應鏈融資逆勢輸血[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05-25.
Abstract: As the suppliers are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pply chain, it's a vital issue for the core enterprise to choose the suppliers.In the modern market environment, besides the low cost, the credit risk is another element the enterprise should consider. The bi-level model which based on multi-objects can be introduced to the supplier's selection, stablishing an upper model to aim at minimizing the aggregated cost and, in the lower model, targeting at the suppliers' minimum financial risks. The AHP is also introduced into the lower model to obtain the integrated credit index which indicates the stability of the supply chain. The upper model is used to restrain until we get the optimum.
關鍵詞: 供應商選擇;雙層模型;金融風險;AHP法
Key words: supplier selection;bi-level model;financial risk;AHP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5-0015-03
1 問題提出及相關文獻
上游供應商為核心企業提供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其成本高低、質量優劣是制約供應鏈最終產品質量以及盈利水平的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將供應商作為長期戰略合作伙伴,有利于保證供應鏈核心競爭優勢,達到“雙贏”的效果。鑒于供應商在供應鏈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好供應商的選擇對于核心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供應商選擇的研究國內外已有大量相關文獻。Dickson G.W[1]于1966年提出了23項供應商選擇準則,之后Weber[2]經過對相關文獻的整理研究,在Dickson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價格、質量以及交貨期等為主的評價準則;國內的馬士華[3]等也提出了供應商選擇的評價體系。供應商選擇方法大體可分為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依據企業管理人員的經驗進行主觀判斷,其耗時短,過程簡單,但對于多對象的供應商選擇無法進行準確判斷?,F在供應商選擇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包括線性規劃法、層次分析法(AHP)[4]、成本估算法以及數據包絡分析(DEA)[5]等,數據挖掘[6]以及BP神經網絡等方法也被運用到了供應商選擇中。這些方法的優點是目標明確、層次清晰、可操作性強;但其局限性在于大多數方法只偏重于單一目標或單一供應商的選擇。在實際供應鏈運作時,由于各個供應商的核心競爭力不同,考慮到供應商議價能力、質量以及風險等因素,核心企業通常會選擇若干個供應商合作。
2008年金融危機后保險與風險規避成為了企業重視的焦點。因此識別供應商風險,將信用風險納入供應商選擇范疇,降低供應鏈風險,可以更好的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基于雙重目標的雙層模型,對供應商的選擇進行優化。
2 構建雙層優化模型
雙層模型是一類具有主從遞階關系的數學模型,它是將優化問題作為約束條件的極值問題[7]。本文提出的雙層模型其上層模型(U)以成本最低為目標,下層模型(L)以供應商的信用風險為標準進行篩選,引入層次分析法(AHP)得到供應商綜合信用指數。再將上層選擇出的供應商進行重新選擇,從而確定供應商及采購數量。
2.1 上層模型(U)的建立 假設同一種商品有n個供應商,采購費用包括采購人員費用、購貨成本以及運輸成本等。由于核心企業采取較為嚴謹先進的供應商選擇模式,采購人員工資和差旅費逐年降低,現在普遍的做法是將其列為管理成本中,因此本文考慮的總成本包括采購成本、運輸成本。首先以成本最低為目標建立上層模型(U):
(U)minF1=■?濁ixiai+■?濁ixikili(1)
s.t.x1,x2,…,xn?叟0(2)
■xi=V(3) ■?濁i?叟1(4) ?濁i(1-?濁i)=0(5)
xi是上層模型的決策變量,表示企業在第i個供應商的采購量;?濁i為0-1變量,(4)式表示核心企業至少選擇一個供應商作為合作伙伴;ai是第i個供應商的單位采購價格,即單價;ki是第i個供應商的單位運費;li表示第i個供應商的運輸距離。V表示核心企業對該產品的總需求量。(1)式中第一項為核心企業選擇在第i供應商購進xi產品的采購成本,第二項為核心企業選擇在第i供應商購進xi產品的運輸成本;(2)式表示核心企業至少要選擇一家供應商進行合作;(3)式表示采購量總和要與核心企業總需求量相等。
2.2 下層模型(L)的建立 下層模型考慮供應商的綜合信用風險指數?,F在主要是由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企業進行信用評價,現在世界上公認的信用評級公司有穆迪、標準普爾以及惠譽國際,其考慮的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參考其評價指標本文采用以下因素進行信用風險評價:企業注冊資本B1、企業盈利能力B2、銀行資信等級B3以及現金流機動性B4。得到第i個供應商的綜合信用評價指數?棕i作為供應商風險權重,且?棕i與xi正相關。本文參考文獻[8]的思路,利用并聯系統可靠性模型[8]計算供應商信用指數建立下層模型。
(L)maxF2(?棕i)=1-■[1-?棕i](6)
?棕i為決策變量,表示第i個供應商的綜合信用評價指數;F2(?棕i)表示系統整體信用評價指數。(6)式是以供應鏈穩定性最高建立的函數。
2.3 綜合信用評價指數的計算 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進行企業信用風險評級時通常采用的模型有KMV模型[9],Credit Risk+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以及Credit Metrics模型等。其通常需要大量的數據以及較長的過程,并不適合核心企業供應商選擇時使用。本文采用層析分析法(AHP)計算綜合信用評價指數。AHP是T.L.Sat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AHP將復雜的問題分解包括目標層、準則層以及方案層等,各層因素之間、上下層之間相互比較,從而得到每個方案相應權重。
雙層模型求解具有非凸性,屬于一類強NP-hard問題,解決起來相當復雜,尤其是當涉及變量個數較多時,求解其全局最優解更為困難。BEN-AYED和BLAIRE深入探討了這一問題,指出:即使是很簡單的雙層線性規劃問題也是NP-hard問題,不存在多項式求解算法[10]。雙層模型的非凸性使得其不僅求解十分困難,并且其求得的最優解也只是局部最優解而非全局最優解[11]。現在雙層模型的計算常以計算軟件進行,本文采用Matlab R2010B進行求解。
3 算例分析
假設某汽車生產商同一零件的三個供應商C1、C2、C3。其數據如表2所示,且企業對該種貨物需求量為110。
核心企業建立雙層模型選擇供應商。首先計算下層中的供應商綜合信用評價指數。利用AHP計算主要是根據Saaty的1-9比例標度法(表3)建立對比矩陣進行。
對于需要考慮的四個因素企業注冊資本B1、企業盈利能力B2、銀行資信等級B3以及現金流機動性B4建立兩兩比較的對比矩陣,如表4。
得最大特征值?姿max(A)=4.1170,CI=■=0.0390,RI=0.90。
則CR=■=■=0.0433?芻0.1,則對比矩陣一致性成立。
此時最大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即B1、B2、B3、B4的權重為,U=(0.0869,0.8880,0.1847,0.4121)。其權重與重要程度成正比。構建候選供應商C1、C2、C3與B1、B2、B3、B4的對比矩陣,如表5。
得?姿max(B1)=3.0183,CI=■=0.0092,RI=0.58。CR=■=■=0.0158?芻0.1。對應的特征向量為?滋1=(0.8527,0.4881,0.1862)。同理可得候選供應商對于其他準則的對比矩陣。對應的特征向量為?滋2=(0.9225,0.2803,0.2547);?滋3=(0.2468,0.3350,0.9093);?滋4=(0.2184,0.5201,0.8257),可得供應商綜合信用評價指數?棕1=1.0315,?棕2=0.5675,?棕3=0.7506。?棕1?酆?棕2?酆?棕3,即供應商C1的風險最小,C3風險最高。將?棕1、?棕2、?棕3帶入(6)式進行供應鏈可靠性分析,可得評價矩陣。將供應商數據代入上層模型,為?濁i賦值,求解xi、F1如表6所示。
綜合考慮成本以及供應鏈風險最小應選擇方案5,即選擇供應商C1、C3作為合作伙伴。在現實生活中,核心企業常常會選擇若干個供應商進行合作以綜合競爭優勢、分擔風險,但是不會選擇過于分散或過多的供應商進行合作,以免加大供應鏈管理難度,增加供應鏈風險。本模型所得結果與實際經驗相符。
4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將供應商信用風險綜合評價指數引入到下層模型,建立了基于成本最低以及供應鏈整體風險最小為雙重目標的雙層規劃模型,試圖解決供應商選擇問題。并運用AHP層次分析法以及并聯系統可靠性計算模型計算供應鏈風險指數,以確定最終最優方案。模型充分考慮了傳統意義上供應鏈的最終目標——成本最小、利潤最高,同時也考慮了在當代經濟背景下供應鏈核心企業對供應鏈整體穩定性的要求。
參考文獻:
[1]Dickson G.W.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J]. Journal of purchasing,1966,(5):5-17.
[2]Weber C A,Current J R,Benton W C.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J]. Europe Oper Res,1991,50:2-18.
[3]馬士華,王許斌.確定供應商評價指標權重的一種方法[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2,7(6):5-8.
[4]戴海容,王麗萍,邱飛岳.一種基于AHP/線性規劃的供應商伙伴選擇算法[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4,32(5):509-515.
[5]陳疇鏞,陸錦洪.基于數據挖掘方法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J].浙江學刊,2005(1):221-224.
[6]史成東,陳菊紅,張雅琪.基于BP神經網絡和DEA的物流供應商選擇[J].工業工程,2010,13(4):112-116.
[7]趙志剛,蘇一丹.基于粒子群優化算法求解雙層規劃模型[J].第八屆中國青年運籌信息管理學者大會論文集,2006.
[8]劉嘉,吳志軍,郁鼎文,孫國梓,張玉峰.基于供應鏈風險管理的供應商評價體系研究[J].制造技術與機床,2005(5):99-102.
[9]BEN-AYED.Ageneral bi-level linear programming formulation of the network design proble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1988,22(B):311-318.
[10]孫會君,高自友.考慮路線安排的物流配送中心選址雙層規劃模型及求解算法[J].中國公路學報,2003(4).
[11]Campelo M,Seheimberg S.A Study of Local Solutions in Linear Bi-level Programming[J].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005,125(l):63-84.
[12]周愛民,譚春橋.雙層規劃模型及其算法研究綜述[J].零陵學院學報,2005,26(2):133-137.
[13]B Liu.A survey of credibility theory[J].Fuzzy Optimize&Decision Making,2006,5(4):387-408.
論文摘要:如今供應鏈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運用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協調供應鏈中的各個節點企業已經成為供應鏈管理的核心。
論文首先從供應鏈以及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出發,結合國內外供應鏈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其次,論文分析了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因素,明確了供應鏈協調的意義,從而引出了促進供應鏈協調的一般方法。最后,論文通過實例,得出了在目前研究現狀下解決供應鏈協調的關鍵在于簽定合理有效的供應鏈契約。論文對供應鏈契約的概念、內容、特點、模型等做了系統的歸納和 總結 。論文著重對供應鏈彈性數量契約的優化模型和供應鏈彈性數量契約的求解模型做出了分析。當然契約的簽署是要受到行業以及供應商與合作伙伴的關系等限制,最后達到協調的方式并不一定是要簽署理論上最優的契約,因此本文以北京網新易尚有限公司為研究對象,建立模型,進行數值實驗,從中得出一些 指導 實踐的結論,即結果證明模型確實能更有效的協調整個供應鏈使之大幅度提高供應鏈的運作績效。
論文的主要創新點在于它從供應鏈出發引出供應鏈管理基本思想,在明確了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問題是解決供應鏈協調時,想到了用一定折扣換取一定的柔性,從而實現供應鏈內部的協調以及風險的分攤,最后以案例分析結束,全面考慮供應商及合作伙伴的各自 成本 和利益,構建了具有較強可靠性的供應鏈彈性數量契約優化模型和求解模型,驗證了之前提出的解決方案。
1.1問題的提出
隨著全球 經濟 、區域經濟和企業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新經濟所依賴的 市場 環境 是買方市場環境,然而人們的生活意識已經從原始追求溫飽型或數量型轉向追求小康和生活的質量。隨著這種生活意識的變化,經濟 社會 向國際化、信息化以及 人口 結構高齡化急劇轉化,顧客需求開始向個性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同時消費者除了對產品的質量、功能及價格的考慮更多的是關注與產品有關的系統服務。因此導致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市場不確定性加大,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面臨的巨大的壓力。面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當企業不斷追求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大的柔性和更好的服務滿足客戶需求的過程中,管理者越來越感到這個目標僅僅依靠單獨某個部門、某個企業的努力是難以達到的。相反,將視角由企業內部轉向企業外部,通過供應鏈合作,優化配置企業內、外部資源,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低成本、高質量、快速響應的目標。于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轉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1]。
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熱點。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 材料 開始,到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2]。企業因為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都各自對各個目標有不同評價標準,形成各種矛盾和沖突,但既然能夠形成一條供應鏈,他們就需要共同協作,使整個供應鏈獲得的利益大于各個節點單獨獲得的利益之和。供應鏈管理是指通過對整個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組織流進行設計、控制與優化,把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數量,在合適的時間送到合適的地點,以滿足客戶的需要,并保證供應鏈的成員共同獲利的整個管理過程[1]。
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原則就是促使供應鏈的協調。然而供應鏈的各節點企業由于動機與 文化 等因素的影響相互可能存在沖突,同時銜接和運作的不確定性以及信息傳遞過程中發生扭曲等一些障礙致使組織內部缺乏有效的控制機制導致供應鏈系統運行不穩定。供應鏈協調就是供應鏈管理的目的,因此供應鏈協調的方法受到各企業的關注。其實,供應鏈協調的方法很多,mehring[3]總結出了一些促進協調的方法,包括基于傳統指令體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利用規則、程序和標準的規范化方法;基于計劃分解或利用詳細說明產出指標的目標制訂方法;基于管理者和工人團隊或其他組織形式下聯合策略的互動方法;即使從自身利益出發也會導致獨立管理者作出最佳決策的定價方法。等五種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有機結合起來使用的方法。論文將提出另外一種促進供應鏈協調的方法,即建立供應鏈契約。
供應鏈契約是指通過提供合適的信息和激勵措施,保證供應鏈上下游買賣雙方協調,優化銷售渠道,實現各節點企業利益的有關條款[4]。研究表明通過供應鏈契約來約束和協調供應鏈上的各個個體來提高供應鏈系統的整體績效從而達到各參與方共贏,已經成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新的熱點。利用供應鏈契約促進供應鏈協調是指要實現供應鏈各個節點企業與供應鏈整體的目標一致,在各個節點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保證供應鏈整體的利益最大。這種用于約束各成員企業的契約目的是實現批量訂貨與柔性采購相結合的目標,用一定折扣換取一定的柔性,從而實現供應鏈內部的協調
及風險的分攤。在供應鏈中,從賣方角度,希望買方以穩定的訂貨量訂貨,以保證穩定的銷售,減小牛鞭效應的影響,為此,賣方將對超過約定訂貨量的部分商品收取額外費用(或取消價格折扣);另一方面,從買方角度,由于下游不穩定的 市場 需求,買方希望沒有約定訂貨量的約束,而是根據實際的市場需求在當期確定訂貨量。雙方折中的結果是,買方必須許諾一個基本的訂貨量,但擁有一定次數和范圍的改變訂貨量的機會。
供應鏈契約的雖然剛剛起步,但是國內外學者們對它的研究已在很多方向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本文試圖在目前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供應鏈 管理 的性質,歸納供應鏈契約的特點以及各種供應鏈契約的分類,研究供應鏈彈性數量契約模型,并以對實際案例的定量分析方法得出在不確定性的市場需求 環境 下的最佳解決方案即彈性數量契約決策方案。
1.2供應鏈管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供應鏈管理”一詞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些物流文獻中開始使用。起初,它著眼于物流庫存的消減與效益的提高,以及供應商與需求者之間的供需調整,特別是對于像零售業、食品業等需要較多庫存的產業,通過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的集成,有效地管理整個流通渠道的物流,以期降低 成本 ,獲得強大的競爭力。而如今供應鏈管理則以制造商為核心,由位于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流通渠道中的批發商、零售商和顧客組成,其管理活動涉及貫穿供應商、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和顧客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管理。因此,供應鏈管理領域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與之相應的供應鏈研究成果也非常多。為進一步推動供應鏈 管理理論 的發展與實踐的深入,十分有必要對有關研究成果進行 總結 。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各 國學 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供應鏈管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slats等[6]和chopra等[7]對供應鏈從三個層次-----戰略或設計層、戰術或計劃層與運作層進行了研究。戰略或設計層一般考慮長期的、涉及幾年的決策問題,如果匆忙更改會付出很高的代價。例如,決定如何構建供應鏈問題、生產和倉儲設施選址與能力問題、產品在哪些場所制造與存儲問題,等等。戰術或計劃層為管理短期運作制定一套運行策略,需要利用來年(或可比較的時間框架內)不同市場需求的預測信息。涉及的戰術或計劃包括一些市場由哪些場所供應、計劃建立的倉庫、制造的外包、要執行的補給和庫存策略,以及規定關于缺貨情況下候補場所的策略,等等。運作層時間期限很短,一般為每周或每天,甚至每小時,主要就個別顧客訂貨作出決策。目標是以盡可能好的方式實施運作策略。涉及的內容有分配個別訂貨給庫存或生產、設定滿足訂貨的期限、生產倉庫提貨單,等等。這種研究方式的出發點是供應鏈的決策階段,為確定一項供應鏈決策應考慮的因素劃定了范圍。lambert[8]等詳細研究了供應鏈伙伴關系類型的問題,并把供應鏈伙伴分成兩種不同的類型:主要的和次要的伙伴。主要伙伴是那些自治渠道的領導者或戰略經營公司,他們實際上從事規劃為特定顧客或市場制造特殊產品或提供特殊服務的運作和管理活動。相反,次要伙伴是那些僅為供應鏈提供資源(例如資產、應用軟件、房地產)、知識和公用事業的公司。研究結果為正確處理與供應鏈伙伴的關系提供了依據。fisher[9]從供應鏈與產品匹配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根據產品生命周期、需求穩定程度以及可預測程度等將產品分為功能型產品(functional products)與創新型產品(innovative products)。對功能型產品應該采用效率型供應鏈(efficient supply chain),因為功能型產品市場需求比較穩定,比較容易實現供求平衡,對供應鏈成員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供應鏈上的信息協調其活動,使整個供應鏈以最低成本滿足需求,從而提高效率;對創新型產品應該采用響應型供應鏈(responsive supply chain),因為創新型產品市場需求不穩定是關鍵問題,其生命周期比較短,對供應鏈成員企業來說既要利用供應鏈上的信息協調活動,還要特別關注市場的信息使供應鏈快速、靈活響應需求,從而適應多變的市場。kalakota等[10]從供應鏈的運作模式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有兩種不同的供應鏈運作模式:推動模式(push-based model)和拉動模式(pull-based model)。推動模式的供應鏈運作以制造商為核心,批發商和零售商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產品生產出來后從批發商和零售商逐級推向顧客,由于各成員企業的集成程度較低,因而一般采用提高安全庫存方法應對需求的變動;而拉動模式的供應鏈運作以顧客為核心,驅動力來自顧客,整個供應鏈的集成程度較高,信息交換迅速,可以以較低的供應鏈庫存來應對需求的變動,實現定制化服務。cooper等[11]對供應鏈網絡的結構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并詳細說明了供應鏈網絡結構的三種構造要素:供應鏈伙伴關系類型,供應鏈網絡結構維度和供應鏈伙伴間過程鏈接的特點。這些是建模過程中要遵循的 指導 方針。beamon[12]集中總結了多階段供應鏈建模文獻,根據輸入性質與研究目標所驅動的建模方法將多階段供應鏈設計與
分析模型分為四種,即確定分析模型、隨機分析模型、 經濟 模型和模擬模型,對每一種模型的具體示例進行了討論;同時,對供應鏈績效指標進行了分類說明,闡述了供應鏈建模中決策變量的問題,指出了分析和設計供應鏈的未來發展方向。beamon[13]還對設計綠色供應鏈問題進行了研究,比較了綠色供應鏈與傳統供應鏈的主要區別,闡述了傳統供應鏈面臨的挑戰,提出了適合綠色供應鏈的績效指標以及實現與維持綠色的一般性程序。該文獻明確了供應鏈 管理 要與 環境 相協調,要涉及與環境管理問題。moses[14]等研究了供應鏈協調的策略機制問題,評述了有關數量折扣、博弈論模型和多級庫存理論這些供應鏈協調方面的文獻,并就庫存水平與檢查周期的完全協調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tan[15]認為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有兩條不同的途徑,一是供應鏈的采購與供應方面,主要關注 工業 采購商的采購與供應管理的功能;二是供應鏈管理的 運輸 與物流方面,主要是批發商與零售商集成其實物配送與物流功能。最近10多年,這兩個方面最終合并為一種綜合的和戰略性的運作、 材料 與物流管理方法,即通常所謂的供應鏈管理。此外,如何清楚地闡述供應鏈管理的定義問題以及有助于供應鏈的各種供應鏈管理戰略與條件也進行了討論。然而,這些主要是戰略角度對供應鏈的產生、發展以及成功開展供應鏈管理的條件進行了討論,缺乏對供應鏈管理具體問題的分析。min[16]等綜合分析了過去供應鏈建模的成果,識別了供應鏈建模面臨的主要挑戰和相應的機會,為成功地開發和應用供應鏈模型提供了各種指南。但是,他們提出的模型分類與別人的不同,他將供應鏈主要分四種:確定的(非概率的)、隨機的(概率的)、混合的和信息技術驅動的。增加了it驅動的模型類型,主要是考慮到了it在建模方面的不斷擴展。此外,隨著it的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一些學者還對供應鏈與 電子 商務 [17-19],供應鏈與internet、it[20-21],全球供應鏈[22-24]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pyke等[19]認為供應鏈管理研究已經確定了12個與該主題相關的截然不同的領域:選址、運輸與物流、外包與物流聯盟、獲取資源與供應商管理、 營銷 與渠道重構、庫存與預測、服務與售后支持、產品設計與新產品的開發、信息與電子媒介環境、指標與激勵、反向物流與綠色問題以及全球的問題,每一個領域都代表公司面臨的每一項供應鏈管理研究課題。這種領域的劃分是比較科學的,因為它既考慮了供應鏈管理的只能領域、支持領域、又兼顧了供應鏈管理的擴展領域。當然研究并沒有終止,發現當前研究中的空白,識別與開拓供應鏈 管理理論 與實踐的新領域依然是學者們關心的問題。
1.3 供應鏈協調問題研究
1.3.1 供應鏈協調的含義
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協調供應鏈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協調是供應鏈穩固和運行的重要手段。協調的概念來源于系統的研究。供應鏈協調是指組成供應鏈的各個部門、企業之間的協調,是使供應鏈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采用最有效的目標優化的方法,與其他成員一起達成整個供應鏈的共同目標而努力的活動。因此,供應鏈協調的目的是通過各種方法使供應鏈中各個節點企業減少沖突競爭及內耗,更好的分工合作,發揮供應鏈的優勢以獲取最大利潤[25]。
傳統的供應鏈有三個傳統的階段:采購、生產和配送。相應的供應鏈協調也分為三種類型,即采購商-供應商協調、生產-配送協調和庫存-配送協調。本文探討的供應鏈協調問題恰是第一種采購商-供應商協調問題。
1.3.2 供應鏈失調的影響
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其中包含多個節點企業,然而各個節點企業有著不同的背景,企業 文化 等,使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為了各自利益而產生了排他性,因此在合作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沖突。沖突的程度越高,對供應鏈協調的影響越大。同時,在合作過程中信息的傳遞會因為信任問題等原因發生傳遞障礙,當信息不能共享時往往會加大“牛鞭效應”,造成供應鏈失調。
供應鏈協調是確保供應鏈整體績效最佳的手段。一旦供應鏈失調,將對整個供應鏈產生很大的影響。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增加產品的 成本 。由于牛鞭效應,供應商面臨很大的需求變動,當供應鏈失調時,他們將擴大生產能力或增加庫存量來應對增大的變動性,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增加生產成本。
第二,增大庫存成本。在供應鏈失調的情況下,供應商要增大庫存量來應對增大的需求變動性,這勢必要增大存儲空間,必然會導致庫存成本加大。
第三,延長了補給供貨期。在供應鏈失調的情況下,面臨增大的需求變動,供應商更難安排生產計劃,補給供貨期必然要延長。
第四,降低產品的供應水平。由于需求變動大,定貨的波動也大,因此供應商很難及時將商品送達銷售商手中,因此造成產品的供應水平下降。
第五,影響供應鏈成員的信任關系。當供應鏈失調時,供應鏈成員企業都認為自己已經做到盡善盡美了,而是將運營中出現的問題歸咎于其他成員企業,這樣勢必造成企業之間的沖突,嚴重損害供應鏈企業成員之間的
信任關系。
以上五點是由于供應鏈失調造成的,這些損失對于整個供應鏈來說是非常慘重的,因此 管理 人員都尋求各種適合自己的方式來保持供應鏈的協調。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意識到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供應鏈的競爭,同一供應鏈的成員應該密切協作才能保證供應鏈的穩固協調的運作。
2供應鏈契約及彈性數量契約模型問題研究
2.1 供應鏈契約管理研究
2.1.1 供應鏈契約
契約主要用于 經濟 和 法律 領域,供應鏈契約是經濟契約理論在供應鏈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研究主要源于多階段庫存理論。多階段庫存研究的核心問題是通過對庫存時間和庫存數量的優化來使上下游企業的利益同時最大,但是上下游企業往往以各自利益最大為目標,從而無法實現整體的最優。于是學者們開始把研究的目光轉向了整個供應和銷售系統的協調,希望通過對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交易進行安排和約定,使個體及整體同時達到最優,以實現協調。這些安排和約定主要包括決策權力的分配,庫存數量和 成本 的優化,定價策略,信息共享以及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協調等問題。由于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合作一般是通過契約安排來實現,因此學者們開始將法律和 經濟學 中的契約理論運用到供應鏈中,以期通過相應的契約條款實現上述的安排和約定。pasternack【5】1985年最早提出了供應鏈契約的概念。此后,國內外學者們針對供應鏈契約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供應鏈契約的研究也在很多方向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供應鏈契約是指通過提供合適的信息和激勵措施,保證買賣雙方協調,優化銷售渠道績效的有關條款。通過實施這些條款,即使供應鏈達不到最好的協調,也可能存在帕累托(pareto)最優解,保證每一方的利益至少不比原來差。它為實現批量訂貨與柔性采購性結合的目標,用一定折扣換取一定的柔性,從而實現供應鏈內部的協調及風險的分攤。在供應鏈中,從賣方角度,希望買方以穩定的訂貨量訂貨,以保證穩定的銷售,減小牛鞭效應的影響,為此,賣方將對超過約定訂貨量的部分商品收取額外費用(或取消價格折扣);另一方面,從買方角度,由于下游不穩定的 市場 需求,買方希望沒有約定訂貨量的約束,而是根據實際的市場需求在當期確定訂貨量。雙方折中的結果是,買方必須許諾一個基本的訂貨量,但擁有一定次數和范圍的改變訂貨量的機會。
供應鏈契約的研究范圍
供應鏈中買賣雙方的結構如圖1.1所示[6]。
圖1.1買賣雙方結點說明
圖1.1中符號的含義:c-生產成本 p-買方價格 q-買方訂單
w(q)-買方付款 d(p)-對價格敏感的市場需求
由圖1.1所示結構可以看出,諸如定價(pricing)、最小購買量(minimum purchase commitments)、策略(buyback policies)、數量靈活性(quantity flexibility)、提前期(lead time)、質量(quality)、決策權確定(specification of decision rights)以及分配原則(allocation rules)等問題,都屬于供應鏈契約討論的問題,分別說明如下:
1、定價(pricing)
如p(q)=f+t*q,f表示基本價格,常數t表示銷售量每增加一單位的價格變動幅度,當f=0時為線形定價問題。
2、最小購買量(minimum purchase commitments)
要求買方承諾一次交易量不小于某個數值,或在某段時間內累計交易量不小于某個數值。供應商可以通過減少買方付款的方式以激勵分銷商來同意此協議。
3、退貨策略(return polices)
分銷商可以把部分或全部未出售的商品返還給供應商。
4、數量靈活性(quantity flexibility)
靈活訂貨往往發生在買方需求可變的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在調整需求預測時,要求用隨機需求模型描述需求的變化規律。
5、提前期(lead time)
傳統庫存模型或將提前期設為固定值,或將其用隨機變量實現。而把提前期作為契約調整內容時,可以帶來利益。確定合適的提前期可以提高供應鏈的協調能力。
6、質量(quality)
把有關產品質量的條款可以在契約中正式確定并寫入,可以有效地保護買方的利益。
7、決策權確定(specification of decision rights)
決策權是供應鏈契約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根據買賣雙方的實力以及他們在供應鏈的位置來分配決策權。
8、分配原則(allocation rules)
當產品供不應求時,制造商的產品或生產能力如何在多個分銷商之間分配(如按訂貨量進行分配,或按 歷史 銷售量進行分配)。
2.1.2 供應鏈契約管理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供應鏈契約在國內的研究也在呈增長之勢,當前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針對多級庫存系統中合作契約的研究
陳美霞[26]等研究了二級供應鏈中制造商向零售商提供最優數量折扣定價策略。常良峰[27]等建立了顧客需求確定下的分銷商成本優化模型,并與一致數量折扣與累積數量折扣的協作機制進行了對比分析。孫會君[28]等發現通過采用合適的數量折扣策略,可以提高供需雙方的利潤。宋海濤[29]等分析了兩次進貨兩次銷售報童問題中最優訂購量和收益之間的關系。更進一步丁利軍[30]等研究了退貨與滯銷補貼兩種契約在兩次生產和訂購模式下的供應鏈中協調作用。何勇[31]等研究了具有
兩個不同銷售周期的折損產品的整和庫存 數學 模型。魯其輝[32]等針對帶有快速反應策略的供應鏈補償契約進行研究,發現補償契約能夠使零售商與供應商的一方的收益不變或者提高,而另一方的收益則有所提高。邊旭[33]等研究了由單制造商與多零售商組成的裝配型供應鏈系統自隨機性需求下的協調問題等。
(2)針對需求不確定對供應鏈協作的影響
張龍[34]等研究了供需雙方共同促銷下的供應鏈協作契約。李明琨[35]等對需求與時間相關的供應鏈契約進行了研究。何勇[36]等則研究了需求與價格相關的供應鏈退貨政策。另外,蘇欣[37]等對 成本 約束條件下的供應鏈契約進行了研究,并獲得了最優解。
(3)供應鏈合作中的信息激勵問題
馬新安[38]等針對單供應商和制造商構成的供應鏈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出一般化的激勵機制設計模型。羅定提[39]等則針對單供應商和兩個零售商構成的供應鏈中對零售商的銷售努力進行激勵的旁支付機制。黃小原[40]等考慮了當庫存成本不對稱情況下生產商的最優生產策略。郭敏[41]等研究了單供應商與單分銷商組成的合作型供應鏈在信息對稱與確定需求調價下的協同問題,提出了基于靜態線形轉移效用的激勵機制的設計思路。索寒生[42]等研究發現,信息不對稱將導致零售商的訂購量低于供應鏈的最優訂購量,使供應鏈和供應商的利潤有所降低,而增加零售商的利潤。
國外,cachon & lariviere [43] 考慮單個供應商,單個分銷商組成的供應鏈在兩個階段中的貨物配送問題。供應商生產能力有限,批發價格固定,分銷商可獨自定價,第二個季節需求不定,但滿足價格的線性函數,信息可以共享。缺貨的時候有兩種定量配給方法:按訂單配給和按銷量配給。前者是指在所有分銷商中按訂單數量的多少分配生產能力;后者是指按以前的銷售量來分配生產能力。
cachon & lariviere [44]考慮制造商從外部供應商那購買部件,在需求不確定情況下的最小購買量問題。制造商在觀察到不確定的需求以前,必須向供應商簽定 合同 。顯然,制造商希望供應商提供充足的產品卻不想承擔過多的成本。簡化的需求可以服從bernoulli 分布,作者說明,終止合同費用方面的契約在上述情況下與最小購買量契約問題等價。前一情況下除了單位成本以外,制造商每取消購買一單位產品----如果只想接受比合同規定數量少的貨物,制造商必須付費;后一情況下,制造商保證最小購買量,但多余產品每件要支付一定懲罰費用,而且恰如其分的合同條款一方面取決與傳遞給每位成員的信息,另一方面取決于合同的可實施性。當各方已知需求時,只有制造商能夠強制實施合同,并且核定了供應商選定的生產能力后,才可以簽署此類合同。由于在此類合同總規定制造商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這樣增加了制造商的生產成本。因此,制造商應該簽署價格契約。然而,當制造商把需求信息據為己有時,他可以向供應商支付終止合同費用或用最小購買量來向供應商可靠的轉讓信息,這還取決于供應商是否服從這樣的安排。
bassok & anupindi [45]分析tasy[46]中買方靈活訂貨問題,在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中多階段的計劃過程用時間序列進行建模。在每個時間段上根據買方購買量來估計下次的購買量。契約中規定了由計劃期到下一期修改估計值的最大比例,假設需求獨立,服從已知分布,持有成本、缺貨成本是線性的。由于決策空間很復雜,用啟發式方法預測購買量并進行仿真分析,靈敏度分析中使用的參數是:買方一定的靈活性和買方購買量的變化(方差),其缺陷是過于簡化需求。
weng [47]也分析了定價策略,其目的是通過價格協調制造商、分銷商之間的關系。第一階段的需求是分段的分布數值,它是分銷商銷售價格的顯函數形式,作者比較了當制造商與分銷商獨立定價與雙方聯合確定生產訂單情況下系統運作績效,說明如何通過協調增加系統利潤,以及增加的數量如何依賴系數參數的變化。
epeen & iyer [48]曾討論服裝服飾 工業 中補充協議問題。這是靈活訂貨問題的一種。在銷售季節前,買方答應購買量為一定數量,且立刻以某價格買入這些數量的產品。在觀察兩周的銷售量后,使用貝葉斯方法預測并修改需求,買方可以按原價補貨,數量在雙方協商的范圍之內。對于補充的購買量的產品沒有購買的數量則每單位按規定懲罰系數處置。對于買方,后期靈活訂貨策略是最優策略,含有補充協議的契約比無補充協議的契約能更好的改善雙方的利益。
li & kouvlis [49]為了描述買方所需要的靈活性,研究買方價格的不確定性,用帶有漂移的幾何布朗運動模型描述價格。文章旨在評價在數量和時間方面靈活性的價值,決定契約中關于成本的參數結構,設計風險共享的價格,回答價格波動的動態特性在什么情況下更合適。milner & rosenblatt [50]分析兩階段進貨問題----根據第一期觀察到的需求量確定第二期的訂貨量,與bassok & anupindi 結果的區別在于調整每單位產品的進貨都有懲罰。barnes schasler [51]假設供應商的能力是影響買方靈活訂貨的一種方式。把銷售季節分成兩階段的相關需求。過多
的需求發生在第一階段時產生缺貨,發生在第二階段之后損失了增加收入的機會。第一階段以前買方為兩階段訂貨,觀察到第一階段需求后,買方有些買賣的特權(但要另外付費)。賣方負責配備原 材料 滿足買方最大限度的需求,包括訂單和特權條款。作者得出結論:線性價格不能通過協調渠道利益來使供應商獲得實質利潤,各種折扣方案都能實現這一目標。在線性價格策略下分析了雙方 成本 的數值特征。
以上是國內外學者們對供應鏈 管理 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真正涉及供應鏈契約管理的較少,而是針對供應商選擇以及產品生產等方面。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國企業面臨與國際供應鏈合作的機會越來越多,如果契約制定不恰當將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損失,因此,供應鏈契約管理對協調供應鏈整體的運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供應鏈契約的研究也就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2. 1. 3 供應鏈契約模型
根據供應鏈契約的研究現狀,可以將供應鏈契約主要分成以下四種主要類型:批發價契約(whole-sale price contract)、回購契約(buy-back contract)、收益共享契約(revenue-sharing contract)、彈性數量契約(flexibility quantity contract),其中批發價格契約與回購契約是最早研究的 也是最為常見的契約類型,而收益共享契約與彈性數量契約則分別研究了供應鏈中的核心內容:成員收益和產品數量。除了上述四種契約模型外,還有數量折扣契約(quantity dicount contract)、數量承諾契約(quantity commitment contract)、期權契約(option contract)、延遲補償契約(pay to delay contract)、預購契約(advance purchase contract)和回購與懲罰契約[52,53](rebate and penalty contract)等契約模型。但是,這些契約模型都可以由上述四種契約中的一種演變而成,或者是由其中的兩種或者是幾種契約組合而得。例如,數量承諾契約可以由彈性數量契約衍生而來;期權契約和預購契約則可以由回夠契約演變而成,或者由批發價契約與彈性數量契約組合得到;在批發價契約中增加激勵和懲罰機制則可以演變為數量折扣契約和回購與懲罰契約。所以,從研究內容和模型通用性來說,上述四種契約模型更具有代表性。
(1)、批發價格契約
批發價格契約也稱定價契約,是指零售商根據 市場 需求和批發價格決定訂購量,供應商根據零售商的訂購量組織生產,零售商負責處理庫存產品,因此,該契約中供應商的利潤是確定的,零售商完全承擔市場風險。
lariviere[54]等(出自供應鏈契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對批發價格契約進行了詳細的論述。anupinki[55]等將批發價格契約擴展到了具體相同的無限連續銷售周期的市場,發現批發價格契約在該 環境 中比單銷售周期更為有效。lee[4]提出了價格保護契約,在產品的生命周期中,當批發價格下降時,供應商付給零售商未售出產品一個信用擔保。這種契約常應用于個人電腦企業。
(2)、回購契約?;刭徠跫s經常應用在時令商品市場(如服裝、報刊、書籍等),供應商允許零售商在銷售季節結束時,把未銷售掉的商品(全部或部分)按退貨價格退給供應商,供應商和零售商共同分擔市場需求不確定的風險。
padmanabhan等[56]首次對回購契約協作的動因進行了研究,發現供應商之所以采用回購契約是因為他們擔心零售商會在銷售季節過后對剩余產品進行打折銷售,從而對供應商的產品品牌造成傷害,這在高檔品牌的銷售過程中尤為常見,另外有些供應商則是為了重新協調零售商之間的過度競爭而采用回購策略的情況,回購策略則會導致零售商的訂購量非理性。
(3)、數量彈性契約。數量彈性契約是指零售商在銷售季節前預訂部分產品,供應商據此組織產品,零售商獲得確定的市場需求之后,可以在供應商所能提供的產品數量范圍內確定其最終購買量。lariviere還發現數量彈性契約可以激勵零售商努力預測市場需求,從而增加他們的期望利潤。
(4)、收益共享契約。收益共享契約允許制造商設定批發價并且分享零售商銷售利潤。dana[57]等對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收益共享契約可以緩解下游零售商之間的價格競爭,并且減少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沖突。
以上供應鏈契約的研究內容常常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討論給定契約條款下契約參數的確定,二是討論某種契約條款對供應鏈及其成員的績效的影響以及如何提高系統的運作績效,三是確定需求模式與契約條款之間的關系。但也存在不足:①較少關注多個買主或多個供應商之間的競爭,②較少關注多個買主或多個供應商之間的合作,③實現系統中各種參與方的差異性對供應鏈影響研究不夠,④對模型假設的合理性與可實施性研究不夠。
提高供應鏈的運作績效需要成員企業一系列的合作活動,但是這些活動不總能夠使供應鏈成員得到最佳收益。供應鏈成員總是首先是關心如何優化企業自身的績效,再去考慮供應鏈的整體合作績效,這種自我優化意識導致供應鏈低效率。在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缺乏相互約束的組織機構,因而只能以簽訂契約作為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基礎。成員企業的追求目標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通過成員間合
理高效的供應鏈契約 管理 ,供應鏈可以獲得競爭優勢,可以促進成員企業形成更的動態聯盟,優化供應鏈績效,使成員企業績效與供應鏈的整體目標協調一致。
通用的供應鏈契約模型
1、在供應鏈合作中,供應鏈契約的締結,是以供應鏈績效優化、供應鏈競爭力提高和契約雙方共同獲利為目標的。實現該目標,得通過供應鏈合作雙方在談判過程中設計合理的契約參數影響雙方的行為和動機。因此供應鏈契約的參數必須對供應鏈節點企業起到激勵和約束作用,以影響節點企業的行為,促進企業之間更緊密的合作,使節點企業致力于“蛋糕”最大---增加自身瓜分的份額。接下來,通過對供應鏈契約的參數進行建模來進一步研究供應鏈契約。
在這個契約模型中,我們把供應鏈簡化為只有一個供應商和一個分銷商。在銷售季節到來前,分銷商向供應商訂購產品。在收到訂單后,供應商生產產品,并且在銷售季節開始時把產品交付給分銷商。分銷商沒有其他附加的補充產品機會,但是分銷商可以選擇依靠改變契約條款來改變這種地位。供應商和分銷商的結構如圖1.2[36]:
圖1.2供應鏈節點說明
僅有一個供應商和一個分銷商的供應鏈模型不是很復雜,但是足夠研究供應鏈合作中的重要問題[44]。這里存在一個不確定需求的銷售季節,在銷售季節來臨之前,分銷商只有一次機會訂購產品。實際運作中,分銷商害怕銷售季節結束后的庫存積壓,就不會訂購足夠的產品,因而不能達到供應鏈最大利潤。在這個過程中,分銷商忽視了供應商的利益和供應商的整體利益。因此,應該提出一種激勵機制使分銷商提高訂貨量。
幾種契約模型被提出來解決這種供應鏈協調問題和利潤分配問題[44]:回購契約、利益共享契約、彈性數量契約和數量折扣契約。在大量的實際供應鏈運作中,成員企業缺乏完成供應鏈最優目標的激勵。為了創造激勵,供應鏈成員企業常常調整契約中的貿易條款。
2、模型假設及符號代表意義
a 模型假設條件如下:
(1) 供應商、分銷商和零售商存在著合作關系;
(2) 需求服從一定的概率分布;
(3) 產品生命周期和銷售季節較短;
(4) v <cs< wq < p,即殘余價值<生產 成本 <批發價<零售價;
(5) 無信息不對稱性,即價格、成本、需求是 公共 信息;
(6) 模型中有一個供應商和一個分銷商面對報童問題:在不確定需求的銷售季節到來之前,分銷商必須訂購一定數量的產品。
b 模型中符號代表意義如下:
假設d代表銷售季節需求總量(d>0),f代表需求的分布函數,f代表需求的概率密度函數,f是可微的和嚴格單調遞增的。x代表變化顧客需求,是非負的隨機,
假設零售價格是p,供應商的單位成本是cs,分銷商的邊際成本是cr, cs +cr<p。分銷商的邊際成本是由獲取一單位產品引起的,而不是因為銷售一單位產品引起的。分銷商不能滿足每一單位需求而發生懲罰成本gr, 類似的,供應商的懲罰成本是gs。為了計算簡便,假設c=cs +cr, g=gs +gr。供應商和分銷商的每單位未售出產品的殘余價值是 v ,v<c。
模型中供應商和分銷商的契約簽署流程按照下列順序發生:供應商向分銷商提供一種契約方式,分銷商接受或拒絕這種契約。假如分銷商接受,那么他向供應商訂購一定數量的產品,供應商生產并在銷售季節來之前向分銷商提品,分銷商支付貨款, 市場 需求發生變化,雙方重新預測市場并考慮是否繼續供應鏈合作。
這種契約簽署流程如圖1.3:
圖1.3 供應鏈契約簽署流程
通常情況下,是供應商制定契約而不是分銷商制定,因為分銷商比供應商掌握著更多的市場信息。供應商利用契約形式或條款來彌補自己在信息不對稱中的不利因素。
當供應商轉移給分銷商的產品超過分銷商的訂購水平時,供應商不能強迫分銷商為超過部分付款,同時供應商也不可以轉移低于訂購水平的產品。但事實上供應商經常不能按訂購水平轉移產品,這其中有許多原因,比如不可預見的市場困難、關鍵部件的供應短缺。這種短缺也可能是來自自身利益。契約制定過程中,分銷商相信供應商不會選擇轉移低于訂購水平的產品,因為這樣做會給供應商帶來嚴重后果: 法律 行為和信譽的損失。當然,事實上分銷商只向供應商訂購一次是不太可能的,通常分銷商與供應商多次訂購和討價還價后才能達成協議[45]。
c 模型的數據確定過程 記s(q)代表期望銷售量,則
記i(q)代表預期剩余庫存,i(q)=(q-d)
=q-s(q)
記l(q)代表缺貨函數,l(q)=(d-q)
=µ-s(q)
記t代表分銷商向供應商支付的貨款。t由訂購數量、剩余庫存等決定。
分銷商的利潤函數是:πr(q)=p s(q)+v i(q)-gr l(q)-cr q-t
=(p-v +gr)s(q)-(cr-v)q-grµ-t
供應商的利潤函數是:πs(q)=gs s(q)-cs q-gsµ+t
供應鏈的整體利潤函數是:π(q)= πr(q)+ πs(q)
=(p-v +g)s(q)-(c-v)q-gµ
以上函數可以進行標準化處理:假設 代表調整后的價格,假設=c-v代表調整后的生產成本,假設=t+(cr-v)q代表調整后的支付貨款,假設(q)=代表調整后的供應商利潤函數。因此,這些調整后的函數可簡化為:
記代表供應鏈的最佳訂貨量,。通常情況下
,。
因為f是嚴格單調遞增的,所以π是下凹的,最佳訂購量是唯一的。滿足下面式子,
假設代表分銷商最佳訂購量,。
柔性數量契約模型
a 在柔(彈)性數量契約中,供應商提供的產品的單位價格是wq,但是當分銷商有未售出產品時,供應商要補償分銷商。
在彈性數量契約中,分銷商支付的貨款是:
其中表示分銷商收到的未售出產品的補償。
分銷商的利潤函數是:
為了達到供應鏈整體協調,對上式進行一階求導,并令其等于零。此時,分銷商的最優訂購數量使滿足下式:
假設代表批發價,滿足上式,則:
分銷商的利潤函數是下凹的,對分銷商的利潤函數進行二階求導:
當,上式成立,且
是隨著增加而遞增的函數。
供應商的利潤函數是:
對供應商的利潤函數進行一階求導,可得:
為了使供應鏈的績效最優,供應商希望分銷商的訂購數量滿足下式:
對供應商的利潤函數進行二階求導,但二階求導的結果不能確定是大于等于零還是小于等于零:
當和比較小且比較大時,可以得到和,因此可能局部最小。
當時,二階求導成立。
比如,在下列參數下是局部最?。盒枨骴是正態分布,
接下來我們考察彈性數量契約如何在供應商與分銷商之間分配利潤。
當時,分銷商至少得到供應鏈的最佳利潤:
當時,供應商至少得到供應鏈的最佳利潤:
可以看出,利潤函數是的連續函數,利潤的分配隨著的變化而變化,在供應商與分銷商簽署彈性數量契約時,雙方爭論的重點就落在了的大小上了。
b 柔性數量契約的問題分析
求解模型考慮的是一條非中心控制的供應鏈,在這條供應鏈中只有一個供應商和一個分銷商。下游分銷商的提前預測并不完全代表著它以后的真正購買量。文章提出了一個供應鏈柔性數量契約的研究框架。首先我建議利用柔性數量契約來杜絕分銷商夸大需求的行為,接下來我提供了一柔性數量契約的具體運作方法,使供應鏈各個節點企業應該采取哪些行動來應對不斷變化的 市場 需求。
下游分銷商總是喜歡有一個較低價格和較高彈性比例的彈性數量契約,上游供應商則傾向于有一個價格較高和彈性較低比例的彈性數量契約。因為分銷商在得到供應商一個較高彈性比例的承諾下,如果最終市場需求與需求預測變化不大,那么分銷商可以按訂貨,這樣分銷商的缺貨損失或庫存 成本 降低。所以分銷商更樂意于一個高比例的。反之亦然。
但是在實際運作中,上游供應商不得不提供一個高的彈性比例,目地有兩個:一是為了擴大供應商個體銷量和供應鏈的整體銷量;二是為了得到分銷商的比較確定的定貨量,減小下游需求變化。
在供應鏈中,賣方必須對買方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并通過某種協調機制,盡可能降低買賣雙方的物流成本,及時的將產品交付到買方手中。作為獨立利益主體的供應鏈成員企業,他們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行動目標,如果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相互協作完全可能流于形式。因此,設計一種各方能樂于遵守的協同機制很有必要。這種機制要求合作企業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同意采取某種有利于對方的協同策略,也就是說這種機制要具有既能調動合作企業的積極性又能實現主導企業目標的雙重性。只有各成員企業都建立這種協調機制,才能最大限度提升供應鏈整體的綜合競爭力。
2.2 案例分析
2.2.1 網新易尚公司簡介
北京網新易尚科技有限公司始建于2002年8月,它是由 上市公司 ----浙大網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資 組建的一家以生產和銷售“易尚”全系列網絡產品為主營業務的高科技企業。網新易尚在引進國際先進網絡技術的基礎上,依托浙江大學 計算機 學院的科研優勢,針對中國用戶的需求,推出了局域網、寬帶接入、無線及安全等全系列的網絡產品。公司倡導“開拓、創新、健康、睿智”的企業 文化 和精神,以推動和普及中國信息化建設為己任,力爭在三年內使易尚系列網絡產品進入國產網絡品牌前列。
作為國內it行業領先的網絡應用服務提供商,網新易尚自成立之日開始,憑著高效的運作理念與前瞻性的 發展戰略 ,以全系列、多方面、差異化的專業網絡應用服務在業界獲得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形象。
作為全球領先的網絡設備和解決方案供應商---h3c公司的分銷總,依托浙大網新中央研究院的強大研發支持,網新易尚還致力于網絡 通信 產品和網絡安全產品的研發和制造,公司從成立之初就將質量視為公司的生存之本,于2003年獲得了iso9000質量體系和iso14000 環境 體系雙認證。并通過承擔國內鐵路通信工程建設等大型項目,不斷開拓創新,研發了一系列性能卓越的網絡通信產品與網絡安全產品,形成了網新易尚全面完整的網絡應用服務能力。
網新易尚牢牢把握為客戶“量身定做”的服務宗旨。為了更有效的服務客戶,公司于2004年成立了專門的增值服務部門,并成為了h3c公司認證的五星級增值服務合作伙伴,為商和用戶提供技術支持、外包服務、零部件更換等服務及產品,同時提供專業化網絡認證培訓及其他為用戶定制的培訓課程。同時作為專業化的it系統集成服務商,網新易尚能夠為各行業客戶提供最全面的 it總
包服務,并將服務方案成功應用于政府、 教育 、 金融 等多個行業領域。
網新易尚始終秉承著價值創新和渠道共贏的理念標準,致力于真正在廠商、商和用戶之間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通過與h3c公司的經年合作以及成功的分銷業務,網新易尚與廠商建立了全面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在渠道 管理 、廠商政策的落實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專業的增值服務團隊和優秀的運營管理系統,能夠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及解決方案,并堅持與合作伙伴共同拓展網絡產品的業務發展,最終達到增值共贏的目標。
在公司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網新易尚榮獲3com特別貢獻獎。2006年,榮獲h3c最佳分銷貢獻總獎,并于2007年成為h3care pcs 合作伙伴共同服務商。我們讓成績說明了網新易尚作為國內優秀專業化網絡應用服務提供商的實力。
未來,網新易尚將繼續致力于以最優質的產品、最滿意的服務以及最好的 投資 回報打造一個國內領先的成功企業。并承擔著“以全面貼心的網絡應用服務使人類生活得更美好、更方便”的使命,推動合作伙伴與客戶的共同成長而不懈努力!
發展歷程:
2002 年
由浙大網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 證券 代碼 600797 )投資組建,公司注冊資金5000萬。
推出了以寬帶網絡接入設備為主的自有品牌 “易尚 ” 。
2003 年
易尚產品獲得 iso9000質量體系和iso14000 環境 體系雙認證。
易尚產品獲得中國信息安全產品測評認證中心頒發的國家信息安全認證信息安全服務資質證書。
易尚產品通過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中國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
2004 年
成為h3c增值服務業務商
2005 年
3com2004 財年大會上榮獲特別貢獻獎
2006 年
公司增值服務業務成為h3c公司認證的五星級服務商,為合作伙伴和最終用戶提供技術支持、外包服務、零部件更換等服務及產品,同時提供專業化網絡認證培訓及其他為用戶定制的培訓課程。
2007 年
榮獲h3c 2006 年最佳分銷貢獻總獎
成為h3care pcs 合作伙伴共同服務商
聯手h3c,推出 tippingpoint 入侵抵御系統
榮獲h3c 中小企業組網大賽多項大獎
2.2.2 網新易尚公司的供應鏈契約現狀
網新易尚公司作為一家網絡產品的供應商,非常重視與分銷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建設。網心易尚公司的產品都是通過供應鏈渠道銷售的,由于網絡安全產品的增值性很高,因此網心易尚也將做大量的行業用戶溝通工作,讓行業用戶了解該產品,以掃清供應鏈渠道銷售的障礙,使得網新易尚更多的產品能通過供應鏈渠道驅動來實現銷售。
在網新易尚的供應鏈合作中,公司將分銷商分為區域商、契約商和經銷商。其在全國的供應鏈分銷商布局如圖:
總公司
北區
東區
南區
西區
北京
沈陽
上海
杭州
南京
廣州
深圳
西安
成都
濟南
鄭州
武漢
合肥
南昌
福州
長沙
重慶
昆明
新疆
1. 網新易尚公司制定了如下的供應鏈分銷商的資格評估政策:
(1) 對于區域商來說,區域商每年應完成一定數額的訂貨量,視城市發展情況而定,但是其最低數額要求區域商完成在簽約時所承諾的金額,如果在規定期限完不成銷售任務,則自動取消區域的資格,降為經銷商。
(2) 對于簽約商來說,在簽約雙方的配合下,簽約系統集成銷售量不得低于簽約時所承諾的產品銷售額,若連續兩個季度不能完成銷售任務,北京網新易尚科技有限公司有權取消其簽約商資格。
(3) 在簽約生效后,如果簽約系統集成商完成了簽約時所承諾的產品銷售額后,即可向北京網新易尚科技有限公司 申請 將資料加入易尚產品媒體宣傳的合作伙伴名單中。
2. 網新易尚公司制定了如下的供應鏈契約政策:
(1) 訂貨量策略:對于分銷商,需要他在每次契約簽訂時要承諾每年的定貨額,承諾每年應完成的一定數額的訂貨量,當然這個數額視分銷商所在城市的發展情況而定,但其最低數額要求分銷商完成在簽約時所承諾的金額。
(2) 價格策略:簽約雙方共同遵守北京網新易尚科技有限公司制定的 市場 價格體系。
2.2.3 彈性數量契約在網新易尚公司的應用
在此,我們應用彈性數量契約優化模型對網新易尚公司的產品進行分析,來說明彈性數量契約優化模型在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訂貨系統中的應用。由于產品的具體銷售數據涉及到公司的商業機密,因此我們對產品的數據資料進行了適當的處理,同時也使得運算更簡便。
通過對公司某年5口桌面型10/100m快速以太網交換機(外置電源,編號:yes2005e)在西北區域的數據觀察并計算,得出該產品的銷售概率分布函數f(x)是µ=1000,a=300的正態分布函數,其余修正后的數據如下表:
產品yes2005e的參數值
p/元 wq/元 cs/元 v/元 m/元 k/元 l/元 h/元
200 100 20 10 10 10 14 3
p代表零售價格,wq代表批發價格,cs代表生產單位產品的 成本 ,v代表殘余
價值,m代表單位產品的 運輸 成本 ,k代表供應商單位產品的庫存成本,l代表分銷商單位產品的庫存成本,h代表單位產品的訂貨成本。
網新易尚公司作為供應商首先公布訂貨價格wq,訂貨浮動比例a,即訂貨量上下浮百分比分別是1+a和1-a。然后其分銷商決定訂購q個單位,在分銷商對需求量進行優化觀測后且在交貨期結束前的短時期內,允許分銷商改變其最初訂貨量,但是訂貨增加比例不得高于1+a,即分銷商訂購量不得低于r。
當分銷商希望訂購量x<=r時,訂購量q1=r;當分銷商希望訂購量r〈x<n時,訂購量q1=x;當分銷商希望訂購量x>=n時,訂購量q1=n,
[1] 劉永勝 供應鏈協調理論與方法 中國物資出版社 2006年12月 p2-5
[2] 林玲玲 供應鏈 管理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年 p9
[3] mehring j s.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coordination and incentives in supply chains [w] . lowell: working paper 98-01-1, college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1998
[6] slats p a, bhola b, evers j j m, et al..logistic chain modeling[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5, 87: 1-20
[7] 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s [m] .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2001
[8] lambert d m, emmelhainz m a, gardner j t.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6,7(2): 1-17
[9] fisher m l. what is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s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75(2): 105-116
[10] kalakota r, whinton a b.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s guide [m]. addison-wesley, 1997
[11] cooper m c, lambert d m ,page j 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j]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7, 8(1) : 1-13
[12] beamon b 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od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8,55:281-294
[13] beamon b m. designing the green supply chain [j].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99,12(4): 332-342
[14] moses m, seshadri s. policy mechanisms for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j]. iie transactions, 2000,32: 245-256
[15] tan k g. a framework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iterature [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1,(7): 39-48
[16] min h, zhou g. supply chain model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2,43: 231-249
[17] lee h l, whang s.e – business and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r]. 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um, sgscmf-w2-2001
[18] stefansson g. business – to – business data sharing : a source for integration of supply chain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5: 135-146
[19] pyke d f, johnson m 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age of e – business[w] .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t dartmouth, working paper no.02-09, november 11,2001
[20] lancioni r a. smith m f, oliva t a.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29: 45-56
[21] levary r r. better supply chain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industrial management.2000, may-june , 24-30
[22] arntzen b c, brown g g, harrison t p, et al..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t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j]. interfaces, 1995,25(1): 69-93
[23] lee h, kopczak l. responding to the asia – pacific challenge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1997, spring: 8-9
[24] sharman g j. supply chain lessons from europe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1997, fall: 11-13
[25] 李龍洙 制造業供應鏈的協調問題探討 [j] . 航空制造技術,2001,(5): 42-44
[26] 陳美霞、沈厚才、仲偉俊 供應鏈管理中的生產批量與數量折扣定價聯合決策模型[j]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30(6):75-80
[27] 常良峰、黃小原、盧震 一類供應鏈的stackelberg 主從對策略問題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2002,10(6):44-47
[28] 孫會君、高自友 基于差分的數量折扣條件下訂貨策略優化模型[j] 管理科學學報,2004,7(2):18-23
[29] 宋海濤,林正華,蘇欣 帶有二次訂購和二次銷售的報童問題[j] 經濟 數學 ,2003,20(1):73-79
[30] 丁利軍,夏國平,葛鍵 兩次生產和訂貨模式下的供應鏈契約式協調[j
] 管理 科學學報,2004,7(2):24-32
[31] 何勇,楊德禮,張醒洲 折損產品整和生產庫存系統優化模型研究[j] 控制與決策,2004,19(11):1278-1282
[32] 魯其輝,朱道立,林正華 帶有快速反映策略供應鏈系統的補償策略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2004,7(4):14-23
[33] 邊旭,王迎軍,潘德惠 隨機需求下一類分銷系統的協調問題及仿真[j] 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3,43(9):87-89
[34] 張龍,宋士吉,劉連臣等,帶有供需雙方促銷努力的供需鏈 合同 問題研究[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3(9):1226-1229
[35] 李明琨,汪剴仁,方芳,基于時間因素的報童問題理論方法研究[j] 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3,12(2):146-153
[36] 何勇,楊德禮,張醒洲 需求與價格具有相關性下的退貨政策模型研究[j] 系統工程,2004,42(3):27-31
[37] 蘇欣,林正華,楊麗 帶有預算費用約束的報童模型[j] 吉林大學學報( 理學 版),2004,42(3):371-375
[38] 馬新安,張列平,田澎 供應鏈中的信息共享激勵:動態模型[j] 中國管理科學,2001,9(1):19-24
[39] 羅定提,仲偉俊,張曉琪 分散式供應鏈中旁支付激勵機制的研究[j] 系統工程學報,2001,16(3):22-28
[40] 黃小原,盧震 非對稱信息條件下供應鏈的生產策略[j] 中國管理科學,2002,10(2):35-40
[41] 郭敏,王紅衛 一類供應鏈在信息不對稱下的協調策略研究[j] 系統工程,2002,20(4):49-53
[42] 索寒生,金以惠 非對稱信息下供需鏈中供應商的回購決策分析[j] 控制與決策,2004,19(3):335-338
[43] cachon g p & lariviere m a , capacity choice and allocation: strategic behavior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9, p1091-1108
[44] cachon g p & lariviere m a ,capacity allocation using past sales: when to turn-and earn[j] , management science, 1999, p685-703
[45] bassok y & anupindi r, analysis of supply contracts with total minimum commitment[j], iie transactions,1997,p373-381
[46] a.a.t say 、 nahmias s & agrawal n ,modeling supply chain contracts,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1998,p197-232
[47] weng z k, coordination strategic for aligning divergent interests in a manufacturing and distribution supply chain[j], working paper,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97
[48] iyer a v & bergen m e, quick response in manufacturer-retailer channels[j], management science,1997,p559-570
[49] li c & kouvelis p, flexible and risk-sharing supply contracts under price university[j], working paper, olin school of business,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7
[50] milner j m & rosenblatt m j, two-period supply contracts: order adjustments and penalties, working paper, olin school of business[j],washington university, 1997
[51] barnes-schuster、bassok y & anupindi r, supply chain contracts with options: flexibility, information and coordination[j],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8
[52] gerard p cachon & martin a lariviere contracting to assure supply: how to share den and forecasts in a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2001,47(5):629-646
[53] dawn barners-schuster , yehuda bassok & ravi anupindi coordin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supply contracts with options[j] .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4(3):171-207
[54] lariviere m & porteus e selling to the newsvendor an analysis of price-only contracts[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1,3(4):293-305
[55] anupindi r & bassok y. centralization of stocks: retailer vs manufacturer[j]. management science, 1999,45(2):17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