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20:10: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供應商合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上海交通大學中美物流研究院,上海200030; 2.太原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太原030024)
摘要:將傳統的買方企業求助于后備供應的模式擴展到供應商自身求助于后備供應的模式,研究買方企業通過設計訂貨合同迫使供應商在發生中斷時求助于后備供應的問題。運用動態規劃建立了供應商和買方企業兩階段博弈的訂貨和生產決策模型,研究了買方企業的訂貨合同設計方法,分析了供應商怎樣組織生產以及選擇購買后備產品還是支付缺貨罰金的決策問題。得到了面對不可靠供應商時的最優訂貨合同,并發現當單位產品收益大于后備產品的單位購買成本時,無論供應可靠性高低,買方企業都應向供應商提出等于市場需求量的訂貨量;否則,最優訂貨量隨單位缺貨罰金遞減,甚至低于需求。
關鍵詞:供應風險;后備產品;合同設計;可靠性
中圖分類號:F274;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3)11-0071-05
Ordering Contracts Designing for Unreliable Supply Chains Based on Suppliers' Backup Decisions
LI Bin1, JI Jianhua1, WANG Wenli1, 2
(1. SinoUS Global Logistics Institut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mode in which the buying firm resorts to backup supply is extended to the mode in which the supplier resorts to backup supply. The problem how to design contracts to force the supplier to turn to backup supply is studied. Dynamic programming is used to establish ordering and production decision models of the suppliers and the buying firm’s twostage game. Both the ordering contracts designing of the buying firm, and th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selection between buying backup productions and paying penalty of the supplier, are analyzed. Besides the optimal ordering contracts, some other conclusions are found, that when the profits an unit pproduct brings to the buying firm is larger than an unit cost of backup product, regardless of the supplier's reliability high or low, the buying firm should order from the supplier with a quantity equal to the demand; when it is not larger, the optimal order quantity is decreasing with the unit penalty of shortage, even less than the demand.
Key words: supply risks; backup products; contracts designing; reliability
1 引言
現實生產中存在這樣一種情況,由于買方企業對于所需產品的其他供應商信息缺失,或者供應商本身與其他同種產品供應商有戰略合作的關系,當最終產量不能滿足訂單時,可能是供應商而非買方企業求助于后備產品供應商。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供應應急模式,相對于傳統的買方企業求助于后備供應的模式,它能夠發揮供應商在掌握自身中斷相關信息方面的優勢。企業如何正確運用這一模式,例如該模式下的合同設計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這種模式正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關注。比如,2009年,國外一家著名飲料生產企業最初進入中國茶飲料市場時,由于對中國茶葉供應商不了解和不信任,只選定了一家茶企為其供應茶葉,在訂貨合同中加入非常強勢的缺貨懲罰條款,并對茶葉質量做了嚴格的要求,迫使這家茶企尋找能夠確保茶葉質量的后備供應商,以免在不能滿足訂單時支付高額罰金。
關于不可靠供應鏈合同設計問題,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做了研究。Tang回顧了近年關于不可靠供應鏈下魯棒訂貨策略的文獻并作了展望[1];Chopra和Sodhi研究了不同類型中斷和不同買方企業應對中斷水平下基于訂貨合同設計的供應鏈風險防范策略問題[2];Corbett和Zhou等研究了供應商的生產成本是私有信息情況下的不可靠供應鏈合同設計問題[3];Gurnani和Shi研究了顧客和買方企業對于供應商的可靠性有不同預測值下的供應鏈合同設計問題[4];Babich和Burnetas等運用斯坦科爾伯格博弈模型研究了供應商違約風險下買方企業訂貨合同設計和供應鏈競爭問題[5];Wakolbinger和Cruz研究了應對供應中斷的買方企業、零售商和顧客風險共擔的供應鏈合同設計問題[6];汪賢裕和肖玉明基于返回策略分析了供應鏈協調與風險分擔問題[7]。
關于后備供應問題,Serel和Dada等研究了供應商的后備產能設計問題[8];Babich等研究了應對供應中斷時后備供應關系的影響因素[9];Yang和Aydin等研究了供應中斷風險下的后備供應問題。但是他們的研究是將供應分為完全可靠和完全中斷,而對于供應部分中斷的供應風險問題則沒有涉及[10]。Sting和Huchzermeier研究了買方企業對后備供應商的期權合同設計問題,提出了通過合同設計促使后備供應商構建應急產能[11];Hou和Zeng等研究了供應商供應中斷時買方企業與后備供應商之間的回購合同問題[12];Chen和Zhao等研究了面對一個不可靠供應商和一個有產能約束的后備供應商時,買方企業的訂貨策略問題[13];郭瓊和楊德禮等利用期權合同建立了供應鏈中各決策主體決策模型,分析了存在后備供應下供應鏈及其成員的收益問題[14]。
現有的研究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關于后備供應問題,現有的研究一般基于買方企業求助后備,而供應商自己求助于其他后備供應商這樣一種全新的應急模式則鮮有涉及;其次,關于存在后備供應下的訂貨合同設計問題,現有的研究大都基于供應隨機中斷,需要補充基于供應部分中斷的研究。
本文針對供應商存在不可靠性的情況,運用動態規劃建立了供應商和買方企業兩階段博弈的訂貨和生產決策模型,研究了買方企業訂貨合同設計問題,分析了供應商面對訂貨合同怎樣組織生產以及在不能滿足訂貨量時選擇購買后備產品還是支付罰金的決策問題。
2 模型參數和基本假設
本文研究單個供應商和單個買方企業組成的兩級供應鏈訂貨合同設計問題。買方企業提出訂貨合同,供應商做出產量決策組織生產,并在不能滿足訂單時,決定購買后備還是支付罰金。本文研究的是一個兩階段博弈問題,供應商和買方企業決策雙方的目標都是利潤最大化。供應鏈合同設計及履行如圖1所示。
2.1 模型參數
本文的研究涉及到以下參數:
ρ為供應商最終產量占設定產量的比重,本文定義為供應商的可靠性,ρ服從一般分布,密度函數為f(·),分布函數為F(·),0≤ρ≤1,當ρ=0時,供應商的生產完全中斷,當ρ=1時,供應商完全可靠,ρ的平均值為,表示供應商的平均可靠性,反映了供應商可靠性的長期總體水平;z為供應商的設定產量,供應商根據自身可靠性的預期決定生產量,不論成功生產出多少產品,設定產量將消耗固定的成本;c為供應商單位產量的生產成本;y為供應商最終交付給買方企業的產品數量;b為后備產品的單位購買成本;(X,q,p)為買方企業提供給供應商的訂貨合同,X為提供給供應商的轉移支付、q為訂貨量、p為單位缺貨罰金;D為買方企業對于產品的實際需求量,在后面的研究中,假設D=1;r為單位產品給買方企業帶來的收益;πs為供應商總利潤;πm為買方企業總利潤。
2.2 模型基本假設
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下假設條件:
(1)假設b>c/ρ。c/ρ表示成功生產出單位產品的成本,本文假設后備產品的單位購買成本應大于供應商成功生產出單位產品的成本,否則供應商將不組織生產,全部購買后備產品來滿足訂單需求;(2)假設p>c/ρ,否則供應商會選擇不組織生產,而全部支付罰金;(3)假設r>c/ρ,否則買方企業將不會向供應商發出訂單;(4)假設ρ的密度函數f(·)是買方企業和供應商的共用信息;(5)假設后備產品供應完全可靠并且提前期為0;(6)假設無論對于買方企業還是供應商,多余產品的殘值為0,殘值一般低于其賣出收益和生產成本,在本文中,殘值的大小對于模型結論沒有影響,為了研究的方便,本出這個假設。
3 供應商生產及后備決策
供應商的成本包括總生產成本、購買后備產品的總成本以及總的缺貨罰金,它的利潤則是買方企業支付的轉移支付減去總成本。供應商利潤最大化模型為:
πs=maxz≥0{X-cz-E{miny≥0[by-ρz++pq-y+]}} (1)
供應商在最終產量不能滿足訂單需求時,需要在購買后備產品和支付罰金中進行選擇。
(1)若p>b,則供應商在最終產量不能滿足訂單需求時,選擇購買后備產品。在這種情況下,買方企業的訂貨量一定會得到滿足,即最優的交付產品數量y*=q,此時:
πs=maxz≥0[X-z-b∫qz0q-xzfxdx] (2)
由dπsdz=-c+b∫qz0xfxdx=0,可得∫qz0xfxdx=cb,又dπ2sdz2=-bq2z3fqz
π*s=x-(z*b-b∫qz0(q-xz*b)f(x)dx。
(2)若p≤b,則供應商在最終產量不能滿足訂單需求時,選擇支付罰金。由于可靠性的存在,供應商的設定產量有可能大于訂貨量,即最終產量也有可能大于訂貨量,在這種情況下,最優的交付產品數量y*=minq,ρz,此時:
πs=maxz≥0[X-z-p∫qz0q-xzfxdx], (3)
設此時使πs取最大值下的供應商最優設定產量為z*p,同理,得到z*p應滿足∫qz*p0xfxdx=cp,此時供應商的最大利潤為
π*s=x-(z*b-b∫qz*p0(q-xz*p)f(x)dx。
根據以上兩部分的研究,得到命題1。
命題1:針對買方企業的訂貨合同X,q,p,供應商的最優生產決策及最大利潤如表1所示。
從命題1可知:當供應商的生產完全可靠時,其設定產量等于訂貨量;當供應商的生產不可靠時,其設定產量應大于訂貨量,通常,可靠性高,設定產量應較低。
通過命題1,還可以得到以下推論。
當單位產品收益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時,供應商最優設定產量隨設定產量的單位生產成本遞減,隨后備產品的購買成本遞增;當單位產品收益不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時,供應商最優設定產量隨設定產量的單位生產成本遞減,隨單位缺貨罰金遞增。
供應商接到買方企業的訂貨合同,基于對自身可靠性分布的估計、單位生產成本、后備產品的購買成本、訂貨量以及單位缺貨罰金確定設定產量。訂貨合同中缺貨罰金以及后備產品購買成本對于供應商的生產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 買方企業訂貨合同設計
買方企業的利潤由兩部分組成,即它賣出產品獲得的收益以及收到來自供應商的缺貨罰金,另外,還要減去支付給供應商的轉移支付。買方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模型為:
πm=maxq≥0[rEminy*,D-X+pEq-y*+] (4)
s.t.πsX,q,p≥0,
X,q,p≥0
本文設定D=1。根據動態兩階段博弈理論,為了使買方企業利潤最大,應取 πsX,q,p=0。另外,買方企業通過比較單位產品收益和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的大小,借助訂貨合同促使供應商在最終產量不足時選擇購買后備產品或者支付罰金。據此,本文將合同設計分為兩個部分分別進行研究。
(1)當r>b,即買方企業單位產品收益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時,如果最終產量不能滿足訂單需求,供應商會選擇購買后備產品。所以q≥1,p應取大于b的任意值。
πm=maxq≥0[rminy*,1-X]=maxq≥0{r-[cz*b+b∫qz*b0
(q-xz*b)f(x)dx]} (5)
可以證得,存在最優訂貨量q*b,且q*b=1,最優轉移支付X*=cz*b0+b∫
1z*b0
(1-xz*b)f(x)dx,這里z*b應滿足∫1z*b0
xfxdx=cb。
(2)當r≤b,即買方企業單位生產收益小于或等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時,如果最終產量不能滿足訂單需求,供應商將選擇支付罰金。此時,p取任意p∈[c/ρ,b]。
πm=maxq≥0[rminy*,1-X+pq-y*+]=maxq≥0{r[∫1z*pfxdx+∫1z*p0
xz*pfxdx]-cz*p(6)
可以證得,存在最優訂貨量q*p使πm取最大值,且q*p應滿足∫1z*p0
xfxdx=cr,此時最優轉移支付為X*=cz*p+p∫q*pz*p0
(q*p-xz*p)f(x)dx。
根據以上兩部分的研究,得到命題2。
命題2:面對一個不可靠但可以通過購買后備產品滿足訂單的供應商,買方企業的最優合同設計如表2。
表2 買方企業的最優訂貨合同設計
條件p*q*X*
r>b任意p∈(b,+∞)1cz*b+b∫1z*b0
(1-xz*b)f(x)dx
r≤b任意p∈[c/ρ,b]q*pcz*p+p∫q*pz*p0
(q*p-xz*p)f(x)dx
這里,z*b應滿足∫qz*p0
xfxdx=cb,z*p應滿足∫1z*p0
xfxdx=cp,而q*p取滿足∫qz*b0
xfxdx=cr的值。
當買方企業單位產品收益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時,合同中單位缺貨罰金應大于后備產品的單位購買成本,供應商肯定會選擇購買后備產品來滿足全部訂貨量,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供應商的供應可靠性高低,買方企業都應訂購不多于市場需求的產品,最優的情況是其訂貨量等于市場需求量;當買方企業單位產品收益不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時,買方企業的最優訂貨量隨單位產品收益遞增,但與后備產品的單位購買成本無關。
5 供應可靠性服從均勻分布下的最優訂貨合同
為了更直觀地研究該供應應急模式下設計訂貨合同所需考慮的因素,本文將問題簡化,假定ρ~U[0,m],0≤m≤1,當m=1,即服從0~1上的均勻分布。此時買方企業的最優合同設計如下:當r>b時,最優單位缺貨罰金取p*∈(b,+∞),最優訂貨量q*等于市場需求量,合同中的最優轉移支付為X*=(2bc)/m,通過這個訂貨合同,買方企業能獲得的最大利潤為r-(2bc)/m;當r≤b時,最優單位缺貨罰金取p*∈[2c/m,b],最優訂貨量取q*=r2/p*2,合同中的最優轉移支付為
X*=2c/(mp*3)r2
,買方企業能獲得的最大利潤為r-3p*c/(2m)·p*/r-c/(2mp*)·r2/p*。
當r>b時,合同中單位缺貨罰金應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此時最優訂貨量等于實際需求量。當r≤b時,合同中單位缺貨罰金應不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并且訂貨量隨單位罰金遞減。這種情況下,當2c/m≤p
供應商生產可靠性在買方企業合同設計和供應商生產決策中發揮巨大作用,見命題3。
命題3:在供應商而非買方企業購買后備產品并且存在缺貨罰金情況下,供應商和買方企業的利潤都隨著供應商的生產可靠性遞增,即買方企業應選擇高可靠性的供應商提供訂單,而供應商也應加大投資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產可靠性。
顯然,當b
由圖3可知,供應商的可靠性深刻影響著生產決策,也深刻影響著買方企業的訂貨。只有當自身可靠性較高時,供應商才會選擇接受訂單并組織生產。
6 結語
本文將傳統的買方企業求助于后備供應的模式擴展到供應商自身求助于后備供應的模式,研究了買方企業通過設計訂貨合同迫使供應商在發生中斷時求助于后備供應的問題。研究得到了面對不可靠供應時的最優訂貨合同以及供應商最優決策,同時還得到了以下結論:
(1)當買方企業單位產品收益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時,合同中單位缺貨罰金應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且無論供應可靠性高低,買方企業都應向供應商提出等于市場需求的訂貨量。
(2)當買方企業單位產品收益小于或等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時,買方企業應在合同中提出不大于后備產品單位購買成本的單位缺貨罰金,且訂貨量隨單位缺貨罰金遞減。當單位缺貨罰金小于買方企業單位產品收益時,買方企業應提出大于需求的訂貨量,兩者相等時,買方企業應提出等于需求的訂貨量,前者大于后者時,買方企業應提出小于需求的訂貨量。
(3)在供應商而非買方企業購買后備產品并且存在缺貨罰金情況下,供應商和買方企業的利潤都隨供應商可靠性遞增,即買方企業應選擇高可靠性的供應商提出訂單,而供應商也應加大投資提高自己的生產可靠性。
未來的研究將主要圍繞以下兩方面展開:首先,研究買方企業對于供應商可靠性信息不完全情況下的訂貨合同設計問題;其次,研究買方企業和供應商都可以向后備供應商購買產品時的多方博弈合同設計問題。
參考文獻:
[1]Tang C S. Robust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6, 9(1):33-45.
[2]Chopra S, Sodhi M. Managing Risk to Avoid Supply-chain Breakdow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4, 6(4):53-61.
[3]Corbett C, Zhou D, Tang C S. Designing Supply Contracts: Contract Type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4):550-559.
[4]Gurnani H, Shi M. A Bargaining Model for a First-time Interaction Under Asymmetric Beliefs of Supply Reliability[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6):865-880.
[5]Babich V, Burnetas A N, Ritchken P H. Competi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Effects in Supply Chains with Supplier Default risk[J]. Manufacturing Service &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2):123-146.
[6]Wakolbinger T, Cruz J M.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Through Strategic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and Risk-sharing Contra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1, 49(13):4063-4084.
[7]汪賢裕,肖玉明.基于返回策略和風險分擔的供應鏈協調分析[J].管理科學學報,2009,12(3):65-70.
[8]Serel D A, Dada M, Moskowitz H. Sourcing Decisions with Capacity Reservation Contrac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131(3):635-648.
[9]Babich V. Vulnerable Options in Supply Chains: Effects of Supplier Competition[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06, 53(7):656-673.
[10]Yang Z B, Aydin G, Babich V. Supply Disruption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a Backup Production Op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56(2):192-209.
[11]Sting F J, Huchzermeier A. Ensuring Responsive Capacity: How to Contract with Backup Suppli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 207(2):725-735.
[12]Hou J, Zeng A Z, Zhao L D. Coordination with a Backup Supplier Through Buy-back Contract Under Supply Disruption[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010, 46(6):881-895.
[13]Chen J L, Zhao X B, Zhou Y. A Periodic-review Inventory System with a Capacitated Backup Supplier for Mitigating Supply Disrup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19(2):312-323.
[14]郭瓊,楊德禮,遲國泰.基于期權的供應鏈契約式協調模型[J].系統工程,2005,(10):1-6.
收稿日期:2012-10-11
一、適用范圍
本合同適用于我市行政區域內具有商業零售性質的超市、大型超市、倉儲式會員店及便利店與供應商之間就商品進貨購銷事宜確立的合同關系。
二、詞語定義
除雙方另有約定外,本合同中下列詞語應當具有本條所賦予的含義:
1、商品購銷:是指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建立商品買賣關系,零售商向供應商采購商品并自行組織銷售,按照所采購商品的數量和金額向供應商進行結算的商業模式。
2、零售商:是指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提供商品及相應服務的企業法人、其他組織及自然人。
3、供應商:是指與零售商建立商品買賣關系,直接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及相應服務的企業法人、其他組織及自然人。
4、人:是指在本合同履行過程中,有權代表供應商或零售商處理訂貨、驗收、入庫、銷售、退換貨、結算等各個環節相關事宜的授權代表。
5、訂貨:是指本合同有效期內,零售商按照本合同約定的原則、流程和方式,向供應商訂購約定商品的活動。
6、促銷服務費用:是指本合同有效期內,供應商因零售商提供各種形式的促銷服務所應當支付的費用,包括零售商以提供銷售通道、宣傳服務等名義所收取的商品價款之外的全部費用。
7、對帳:是指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就購銷商品訂貨、入庫、退貨、庫存等數量和金額進行核對的行為。
8、對帳周期:是指供應商按照本合同及訂單約定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后,雙方以固定的期間或時間為標準而確定的有規律的核對帳目的周期。
9、對帳日:是指零售商為了工作便利所指定的某一類商品供應商固定的對帳日期。
10、結算:是指零售商根據從供應商處購入商品的數量、金額,向供應商支付貨款的行為。
11、鋪貨期:是指供應商首次訂單商品交付之日起,至首次結算周期起算前零售商占用商品的期間。
12、結算周期:是指鋪貨期滿之日至零售商第一次應向供應商支付貨款日的期間,此后零售商均應當以此期間為標準、依第一次應當向供應商支付貨款的日期類推,同供應商辦理結算的固定周期。
三、合同文件及組成
1、合同文件應當能夠相互解釋,互為說明,組成本合同的文件如下:
(1)本合同
(2)訂購商品清單
(3)雙方人授權委托書
(4)促銷服務協議
(5)訂單及訂單確認
(6)商品價格變動文件
(7)商品交付或驗收、入庫文件
(8)商品退換貨文件
(9)商品對帳文件
(10)商品樣品及各種附隨文件
關鍵詞:供應商;監督;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6(C)-0268-02
供應商是企業采購的重要當事人,企業的生產經營離不開供應商。正因為他們的積極參與和有序進入,給陽光下的企業采購帶來了無限生機與活力。那么,怎樣加強對供應的商的管理監督,使得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準確選擇并科學管理監督好供應商,保證采購優質高效、秩序井然地進行,這是我們亟須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一、研究方法
(一)召開座談會。召開座談會是了解企業采購成效及供應商履約情況的有效途徑。調研小組召集了辦公室、煙葉基礎設施建設辦公室、煙葉科、財務審計科、紀檢監察科的有關人員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座談會上各部門對日常物資采購、工程項目建設實施以及招投標工作中對供應商選擇和管理的方法、原則及程序進行了介紹。
(二)實地調研。調研小組選派專人跟隨物資采購部門實地調查了解供應商選擇的經過,共參與采購活動2次(5月27日參與體育用品采購一次;6月15日參與建筑材料采購一次)。
(三)發放調查問卷。通過向機關各部門發放調查問卷,了解他們對供應商履約情況的滿意程度。共發放調查問卷20份,實際收回20份,有效率達到100%(其中滿意率75%,基本滿意率15%,不滿意率10%)。
二、調研結論
(一)對供應商的選擇很慎重。采購需求部門、財務審計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在大宗物資采購之前都會對其必要性、可行性、費用可控制范圍和具體實施過程事先進行開會研究,對于供應商的確定基本是通過比價采購的形式,擇優而用,盡量避免單一貨源及單一品牌。所以供應商是可信賴的。
(二)對于長期固定使用(使用可改為選擇)的供應商缺乏有效監督。由于信賴而產生的監督惰性使得供應商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時好時壞。
(三)缺乏尊重供應商利益的認識,由于供應商利益得不到保證,曾出現供應商毀約現象和不按時履約現象。
(四)合同中的履約保證措施不夠細致。合同中對供應商違約或不合格履約的懲罰措施是挽回企業經濟損失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對供應商管理監督不到位而產生不良后果的最后彌補措施,也是促使供應商積極、誠信履約的有效約束機制,所以至關重要。
三、相關措施
企業采購管理部門應當嚴格按照《山東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系統采購管理辦法(試行)》和《臨沂市煙草專賣局(公司)招標采購實施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狠抓責任落實,規范操作程序,對供應商實施全方位管理與監督。對于應當怎樣更加有效的對供應商進行管理監督,我談以下五點建議:
(一)將供應商的申報與征集相結合,積極引入競爭機制
只有充足并且合格的供應商介入,有公開、公正、公平、有序的競爭機制,企業采購這一市場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財務審計、紀檢監察和法規部門作為企業采購的監督管理部門,必須責無旁貸地依法、依規履行對供應商全方位的管理與監督。尤其是對當地供應商。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如果企業長時間固定選擇某一供應商,則容易產生監督上的惰性,由于缺乏監督,供應商很容易滋生以次充好,提高報價的不誠信行為。為此,采購責任人應當避免長期選擇某一供應商,采購上盡量避免單一來源與單一品牌,要充分利用報刊、網絡等媒體,企業需求信息。這樣,便于更多的供應商申報參與,同時,需求企業也可以采取公開征集的形式,讓企業獲得更多的供應商信息,努力誠征優秀的潛在供應商,讓更多的供應商參與其中。通過這種供應商申報與企業征集相結合的形式,既可以增強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又可以讓采購企業在享受優質產品與服務的基礎上享受更優惠的價格。
與此同時,明確潛在供應商的基本條件必須是:具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自然人;具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設備和專業技術能力,有依法繳納稅收和社會保障資金的良好記錄;參加采購活動前三年,在經營活動中沒有重大違法記錄等。潛在供應商申請供應商資格時,必須提供資格申請書;經供應商所在地稅務部門審核的,三年來依法納稅證明;供應商開戶銀行出具的資信證明;社會中介機構出具、經年檢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經縣級以上(含縣級)公安機關審核的供應商法人代表和財務主管在申報資格前五年內沒有經濟犯罪記錄的證明;供應商所在地社會保障主管部門出具繳納社保資金的良好記錄證明;供應商所品的生產許可證和合格證;近三年來承攬同類型采購項目的中標通知書、采購合同、建設單位書面證明等。
(二)將對供應商的建檔與年審相結合,為企業選擇供應商提供可靠依據
對供應商進行科學管理,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對供應商進行注冊和年審。公司應當對申報或征集來的潛在供應商進行建檔登記,也就是對將要進入企業采購市場的供應商設立檔案并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形成一套審查嚴格、分類齊全的供應商資料庫。認真做好供應商的建檔登記工作,才能保證讓信譽好、履約能力強的供應商參與競爭,確保企業采購的質量。
對申報與征集的潛在供應商進行科學的建檔對于企業日后選擇供應商十分重要。財務審計與采購責任部門要在建檔上嚴把關口,科學設立表格,組織供應商認真按項填寫,裝卷立檔,建立完整規范的供應商檔案。同時組織有關部門領導和技術人員,成立供應商資格審定小組,對己申報與征集到的供應商分類進行資格審查。在審查過程中,一是看書面資料,逐項分析。二是組織人員對供應商進行實地勘察,做好市場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對審核合格的供應商檔案,采取同類分級設檔,即按項目屬于同類性質的供應商,根據符合供應商基本條件的情況分出上、中、下三級,進行歸檔。供應商檔案應包括如下內容:企業采購供應商申報表,工商營業執照(正本)復印件,稅務登記證(正本)復印件,事業單位法人代碼證(正本)復印件,擁有生產、經營或辦公場所證明(原件),生產或經營范圍以及主要產品、商品目錄,符合國家環保標準、安全標準的證明材料,參與企業采購活動的記錄和信譽證明材料,從事專賣銷售和銷售的供應商所持有的由生產廠家或銷售總提供的書面授權書、委托書或證明文件,生產經營國家有特殊規定標準的貨物應持有的特殊行業許可等。經注冊后,可在依據采購需要優先選擇注冊供應商。
(三)將供應商日常管理與動態考核相結合,迫使供應商高效履約
加強對供應商的日常管理,首先要加強聯系,掌握供應商經營狀況,監督小組應當定期地到供應商經營場所進行調查了解,對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進行監督檢查,看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是不是質優價廉。監督小組應當及時反饋情況,聽取各方面對供應商的反映,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將情況登記備案,作為下一年度與供應商續約的重要依據。對提供虛假招標材料、中標后未經公司同意發包、分包的,或不如實反映情況、單方違約的供應商,企業采購管理機關要在檔案內對其進行降低分類等級或將其列入黑名單。
對中標供應商實行動態考核辦法。企業采購需求部門及監督部門要指定專人負責收集采購實體對供應商的服務態度、技術能力、產品質量等信息,實行動態考核和管理,并將考核情況如實反應給供應商。對于供應商工作做得好的一面要鼓勵其繼續發揚,對于工作欠佳的一面的要提醒其進行改進,同時,對于監督檢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在下一次檢查中重點察看。
通過對供應商定期檢查、不定期抽查,能夠促使供應商緊繃高效履約這根弦,同時也能有效防止供應商以次充好,虛假報價。
(四)認真處理供應商的質疑和投訴,注重供應商的利益,實現采購雙方互利雙贏
對供應商利益的重視也是對企業負責的表現,如果只顧企業利益最大化而不顧供應商的利益,勢必會起到反作用,供應商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會出現降低工程質量、拖延工期、不能提供優質服務等現象,最終也影響到采購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供應商的正當利益應是采購企業應當尊重和維護的,雙方應當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展開合作。潛在供應商是采購合同的競爭者,獲得企業采購訂單的供應商是交易風險和利潤的承擔者,采購合同是否公正以及合同條件是否公平,直接關系到供應商切身利益,因此,我們必須對供應商實施有效的保護,建立科學的供應商質疑與投訴措施。
主要體現在:一是應嚴格限制采購方單方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條件;二是必須履行的法定程序,這是防止企業采購方濫用權利最有效的措施;三是對因采購方單方變更或解除政府采購合同給供應商造成的損失,應給予必要的補償;四是科學的救濟機制保證供應商合法的權利。事實證明,只有尊重供應商的利益需求,嚴格按照合同約定,才能切實維護合同雙方的利益,提升社會美譽度,確保采購企業再次招標、采購時供應商的參與積極性。
(五)明確違規供應商處罰措施,筑起挽回企業經濟損失的最后一道防線
誠實信用原則是供需雙方都必須遵守的原則,為了規范對供應商的管理,應當在合同中明確違規供應商處罰措施。一方面,在招標公告中明確供應商應當符合企業采購要求的行為標準和行為規范,使供應商按照采購企業采購的要求參與企業采購活動。另一方面,在采購活動中不管是招標采購還是詢價采購,都要簽訂供貨合同或協議書,以書面形式規定供需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明確違約責任和處罰標準,并且提前向供應商說明解釋清楚,這樣既能促使供應商明確利害關系,嚴格履約,又能在供應商違約時拿出依據,進行索賠。
供應商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計入供應商檔案,減低其信用度,情節嚴重的將取消其參與資格。(1)提供虛假材料取得中標資格的;(2)采取不正當手段詆毀、排擠其他供應商的;(3)與采購人、其他供應商或者采購機構惡意串通的;(4)向采購人、采購機構行賄或者提供其他不正當利益的;(5)在招標采購過程中與采購人進行協商談判的;(6)無正當理由中標后不按時簽訂合同或不能按期履約的;(7)拒絕需求方監督檢查或提供虛假情況的。以上情形企業采購管理部門要求供應商整改,而拒不整改的,取消供應商參與采購的資格。
以上就是對加強供應商管理監督的一些建議,總的來說就是廣泛引入競爭機制,通過潛在供應商之間的良性競爭,使得供應商自覺高效履約,實現采購企業利益最大化;對供應商建立可供查詢的檔案,在選擇初期就做到心中有數,避免重復勞動,提高招標采購質量;對供應商提高監督頻率,迫使供應商高效履約;我還特別提到要關注供應商的利益,只有在互惠共贏的前提下才是良性的管理,所以文章中提到要認真處理供應商的質疑和投訴,這也是以往的工作中欠缺和沒有被關注的一點,所以在以往的工作中有出現供應商毀約的現象;最后提到了懲罰措施,這是企業管理監督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企業挽回經濟損失的最后途徑,所以我們在制定合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供應商毀約或不合格履約給企業造成的損失,防微杜漸,做到萬無一失。
關鍵詞: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習效應;公平關切;斯坦克伯格博弈;強化學習模型
中圖分類號:C934;0225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221(2015)02-0020-09
引言
標準經濟學理論支持“經濟人”假設,認為人是完全理性的、不動感情的、自私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與實驗經濟學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標準經濟學理論中,并認為人的行為是有限理性(Boundeci Rationality)的、風險偏好的、關注公平、互惠和社會地位的。理性是解釋人們行為目標的重要因素,但人們行為并不是無限理性的。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人們的理性認識能力受到心理和生理上思維能力的客觀限制,從而表現為非完全理性的。
可以認為,人們的有限理一方面是社會偏好類的感知有限理性,另一方面是由認知局限引起的決策有限理性。“公平關切”和“學習效應”正是該兩大主流有限理性理論的衍生行為假說。“公平關切假說”通過涉他傾向(Other-regarding)修正完全理性的假設,也即認為決策者不僅關注自身的物質利益,其決策效用亦包含對他人利益獲得的關注。與此同時,“學習效應假說”認為決策者認知的局限性可通過逐漸地學習獲得改進,進而追求最佳表現。“公平關切假說”和“學習效應假說”均能解釋實驗數據偏離“經濟人”假沒引起的決策偏差,但是考慮到這兩種方法所依賴的理論基礎的差異性,通過實驗研究決策者的行為偏差的主要成因,分析兩種假說如何交互影響決策者的行為,是很有意義的研究專題。
本文基于文獻研究的三人組供應鏈系統,設計實驗集成分析備用供應商的橫向公平關切行為與系統中決策者的學習效應。通過區別設計個體自我學習以及社會學習的實驗環境,對比考察了備用供應商的公平關切程度,以及制造商和備用供應商學習曲線的特點。實驗結果支持了學習效應存在的假設:隨著實驗期數的增加,(1)被試的決策時間逐漸減少;(2)備用供應商的整體拒絕率逐漸降低;(3)制造商的策略逐漸集中。進一步構建了引入公平關切的強化學習模型。通過參數估計發現在個體自我學習和社會學習實驗環境下,備用供應商的橫向公平關切程度均較為顯著,信息共享對備用供應商的橫向公平關切偏好無明顯影響。
l 文獻回顧
實踐中,公平關切影響決策行為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銷售商因非成本因素的提價降價行為總會引發購買方的埋怨,認為被不公平地對待,進而尋找別的替代銷售商。又如,日本豐田汽車十分注重與供應商的公平合作關系,而尼桑汽車則經常通過大訂單向其供應商壓價。結果顯而易見,豐田汽車獲得了供應商的信任,實現了穩定、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交互,而尼桑汽車則苦惱于供貨質量、交貨期等問題,交互成本高昂。
人們希望受到公平的對待,寧愿付出部分經濟代價。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個人行為,集體行為也是如此。對供應商和銷售商關系的部分研究發現,雙方都更愿意與具有更強公平性傾向的伙伴合作,同時抵制不公平的待遇。一些研究認為公平是品質合作中的先決條件,整個商品市場對公平性的考慮會促進成員問的信任、承諾、投資意愿和對商品的期待度。目前,營銷學、經濟學等領域對公平關切行為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然而,在供應鏈管理背景下相關研究還比較欠缺。在雙方博弈沖突環境中,Cui等人通過理論分析指出在供需雙方均有公平偏好時,批發價格合同能在一定條件下使得一個兩級供應鏈達到完美協調。Fehr等人、Katok等人通過開展實驗研究,探索出公平關切行為會很大程度地影響決策者對合同的選擇及合同的實施,理論上完全相等的合同在實踐中則表現大為不同。杜少甫等人基于報童模型在Nash討價還價博弈背景下,從理論上探討了公平關切行為傾向對供應鏈個體成員決策與協調的影響。丁川等人在渠道合作定價問題中分析了公平關注行為對渠道決策的影響。以上研究均在雙方博弈環境下進行。
在多方博弈沖突環境中,Ho等人研究了包含兩個無競爭的同質經銷商的兩級供應鏈,供應商依次通過批發價格合同與經銷商合作。作者理論研究和實驗結果均證實,比起縱向公平關切行為,經銷商之問的橫向公平關切行為對其決策的影響更大。Chen等人在常規供應風險環境下,分析了備用供應商的橫向公平關切對期權合同實施的影響。以上研究均未考察學習效應。
學習效應通常區別個人學習效應和社會學習效應。個人學習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通過個人不受他人影“向的獨立學習行為,社會學習是在學習過程中使用他人產生的信息進行學習的行為。學習效應實際L是個人學習和社會學習的并發學習的過程,人類同時具有這兩種學習能力。一些學者如Mesoudi認為社會學習者通常比個人學習者學得更好。對學習的研究始于19世紀的德國心理字豕Hermann Ebbinghau,他在研究中發現了“學習曲線”,即對于一項任務重復的次數越多每次需要的時間就越少。之后,大量反復實驗論證了學習曲線實踐的冪定律(Power Law of Practice),即學習曲線往往開始陡峭,而后漸趨于平坦,并且個體在過去某個決策帶來的良好結果,在未來的決策中會更傾向于這個決策(Law ofEffect)。文獻中關于學習模型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例如自適應學習模型,強化學習模型,信念基礎學習模型等。
公平關切行為和學習效應的存在性已經毋庸置疑。David J.Cooper設計了公共物品博弈實驗,提出了兼顧公平關切行為和學習效應的混合模型假設,并且發現該模型更好地解釋了實驗數據,顯著提高了原有模型的適應度。Biele等人在公共品博弈及社會網絡困境博弈環境下設計實驗并提出引入互惠性的強化學習模型在重復實驗過程中能更好的解釋人們的合作行為。然而,絕大部分相關研究均只孤立地討論公平關切行為或學習效應。因此,本文通過實驗方法在供應鏈環境中分析具有公平關切行為的決策者的動態學習模式。本文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在供應鏈環境下兼顧公平關切行為和學習效應的研究還比較欠缺。本文基于三人組的供應鏈系統,運用實驗的方法對備用供應商的橫向公平關切偏好和系統學習行為進行了刻畫和分析;(2)本文區別討論了個體學習和社會學習環境下決策者的行為模式,對比分析了在不同學習環境下備用供應商的橫向公平關切偏好特征。
2 問題描述
考慮單銷售季節的決策,制造商(M)從低價但不穩定的常規供應商(S1)處備貨以滿足下游需求D。s1供貨不穩定表現為一般供貨風險,用隨機比例模型刻畫。實際供貨比例用隨機變量x描述,x∈[o,1],分布函數為F(X),均值為r。若訂貨量為q1,則發貨量為Xq1。另一方面,M向高價但完全可靠的備用供應商(S2)預定期權。當s1發貨量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時,M可從S:處緊急備貨,緊急供貨訂單不超過預定的期權量。M支付給S2貨款包括預付金和緊急供貨貨款,令k表示預付金占總貨款的比例,0≤k≤l。制造商決策從常規供應商的訂貨量q1以及從備用供應商的預定期權q2和預付金比例k,以極大化其期望利潤。備用供應商S2決策是否接受制造商提出的期權合同。判斷標準為若S2的效用大于0,則接受,否則拒絕合同。
引用Chen等人的Bernoulli模型(隨機變量服從Bernoulli分布,下游需求D歸一化為D=l)分析結論,針對備用供應商不同的公平偏好程度,制造商的最優策略可分為僅從常規供應商采購a1、僅從備用供應商采購a2、以及從常規供應商采購并從備用供應商預定期權a12(k)三大類。在此模型中,策略與訂貨量有直接簡單的對應關系。單供應商策略表示q1=1、q2=0,q1=0、q2=1,雙供應商策略表示q1=1、q2=1。令A1={a1,a2,a12(k)}表示M的策略空間。給定M的策略下,S2的策略空間A2={0,1},0表示拒絕,1表示接受。
根據強化學習模型,決策者在t(t≥0)時刻選擇策略h,在t+l時刻策略h的傾向度qh(t+1)(Propensity)更新為:在:t+l時刻策略j(j≠h)的傾向度
其中,φ為遺忘參數,刻畫決策者對某一策略的傾向更多地依賴于最近的經驗的特征。根據式(1)和(2),策略h在時刻t被選擇的傾向為初始傾向(Initial Propensity)與累積強化學習效用的之和。這符合強化學習的第一個規律,即好的結果會導致相應決策被選的概率更高。同樣,也符合強化學習的第二個規律。由于初始傾向數值是一個恒定值,前期的強化效用給整體數值帶來的變化更強,因此后階段的學習曲線會趨于平緩。
強化學習效用通常被定義為策略選擇的效用。因此,對于M,Rh(t)=EPM(h),這里EpM(h)表示M選擇策略h的期望利潤hEA1。對于S2,
其中,給定M策略為h,EPs2表示S2的期望利潤,ER。.(h)和ERs2(h)分別表示Sl和S2的期望收益。參數λ(≥0)表示S2的公平關切行為度,A越大,S2越關注公平,反之亦然,λ=0表示S2完全利己,無公平關切行為。由(3)式可見,S2的效用不僅依賴于自身的期望利潤,還依賴于與S1的收益差”,即當M策略為h,S1的期望收益高于S2時,S2對公平的關注引發劣勢不平等厭惡(Disadvant.age InequalityAversion),該厭惡體現為負效用項-λ?max{0,ERs,(h)- ERs2(h)}。若S2總效用大于0,則接受合同,Rh(t)=Eps2(h)-λ?max{ERs1(h)- ER52(h),0}否則拒絕合同,Rh(t)=0。不失一般性,若總效用等于0,S2接受合同。
3 實驗假設
根據文獻研究,我們對供應鏈系統行為決策做如下假設:
Hl 在三人組供應鏈系統的行為決策過程中存在學習效應,并通過被試的決策時間和備用供應商的拒絕率體現。被試需要花費一定時間來考慮和做出決策。通過不斷反復積累經驗,對各種不同情況的有效解決方案越發了解,因此,所需的決策時間越來越短。另外,被試會改善他們的決策選擇。在下一輪中,積極的結果(不拒絕)更容易被再次選擇。因此,學習效應會致使拒絕率將隨著時間下降。
H2 在三人組供應鏈系統中存在橫向公平關切。備用供應商是不純粹的自我利益者。他們不會單單為了獲得最大的報酬而接受制造商提供的所有合同。也就是說,他們會比較自己的收益和常規供應商的收益,判斷合同的公平性,對于不公平的合同,即便是有利可圖,也會拒絕。
H3 信息共享會對被試的拒絕率和決策時間有正向影響。信息不共享的情況下,被試只能通過自己的決策信息不斷個人學習。信息共享在確保個人學習的前提下,還會促進被試們的社會學習。社會學習比孤立個人學習更加有效。因此,將對拒絕率和決策時間有正向影響。
4 實驗設計
通過設計實驗,考察學習效應和備用供應商的橫向公平偏好對制造商和備用供應商的決策的影響,以求證前節所述的假設。實驗設計的背景依據Chen等人的Bernoulli模型的理論結果。我們提供給制造商8個備選策略(合同),其中合同1~6為雙供應商策略a12,合同7和8分別為單供應商策略al和a2。這里,我們設定制造商單位產品售價p=50,單位缺貨成本T=10,常規供應商的單位生產成本c1=20,單位批發價格ω1=40,單位缺貨成本s=0,可靠度r=0.75,備用供應商的單位生產成本c2=40,單位批發價格ω2=45。針對每類合同,計算機計算制造商的期望利潤EPM,常規供應商和備用供應商的期望收益和期望利潤,ERs1,ERs2,EPsl和EPs2,如表1所示。
在雙供應商策略下(合同1―6),隨著預付金比例的提高,S2的期望利潤EPs2和期望收益ERs2顯著增長,與S1的收益差由-18.75逐漸變為-6.9375。從而,S2對公平的關注所引發劣勢不平等厭惡負效用呈下降趨勢。由此,S2的公平偏好程度可從其接受(或拒絕)的合同進行體現,如S2是純粹的自我利益者,則會因有正利潤值EPs2接受包括k=0在內的所有雙供應商合同,而公平關切的,則會對預付金比例有一定的要求,并拒絕其認為不公平的合同(負效用)。M在了解了S2的公平關切行為后,可通過調整合同的選擇,甚至采用僅從備用供應商采購(a2)策略以獲取S2的合作。
實驗分兩組進行:信息不共享組和信息共享組。在信息不共享組,被試僅能獲取外部參數信息(如市場需求、常規供應商的可靠性等)以及個體決策的歷史信息。在信息共享組,被試不僅能獲取外部參數信息以及個體決策的歷史信息,還能獲取實驗中其他被試決策的歷史信息,即在第T期實驗時,我們繪制第1期到第T-1期所有制造商提供的各類合同累積頻次以及對應的備用供應商拒絕率的柱狀圖表,展示于被試決策界面的顯著位置。在信息不共享組,被試僅能通過自身的決策歷史進行個體學習,而在信息共享組,被試可通過閱讀柱狀圖從他人處獲取經驗,進行社會學習。
實驗通過計算機進行,常規供應商由計算機扮演,制造商與備用供應商由人扮演。在制造商的界面上,顯示決策有關的外部信息及8個合同按鍵。被試可通過點擊不同合同按鍵,在彈出框中查閱對應的計算結果,通過比較各個策略的結果,再做出最終的選擇。備用供應商接受合同以及拒絕合同的結果會分別提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制造商采用僅從常規供應商進貨策略,備用供應商則不參與交易,如果制造商采用僅從備用供應商進貨策略,則常規供應商不參與交易,對備用供應商來說,這是最好的合同形式,在完全理解實驗的基礎上,不會拒絕該合同。制造商選定并提交策略時,在彈出框中確認后,提交策略成功。
扮演備用供應商的被試可在計算屏幕上看到制造商提供的合同信息,備用供應商接受合同所能獲得的期望收益和期望利潤、以及常規供應商在此合同下的期望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常規供應商的期望收益不受備用供應商的決策影響。)如果制造商采用雙供應商策略,備用供應商基于所獲的期望收益、期望利潤、以及常規供應商的期望收益信息選擇接受合同或者拒絕合同。如果制造商提交僅從常規供應商進貨,備用供應商不需要做決策,直接進入下一輪實驗。如果制造商僅從備用供應商進貨,常規供應商的期望收益為0,備用供應商總是會接受合同。備用供應商決定接受或拒絕合同后則點擊提交按鈕,確認提交。
根據常規供應商的伯努利分布供貨率r,計算機產生隨機數0或者1表示常規供應商的實際發貨量。計算機結算并記錄供應鏈三方的利潤等數據,進入下一期實驗。
實驗共招募了58名被試(均為清華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學習經濟管理、工程類專業),其中,參與信息不共享組28人,參與信息共享組30人。在兩組實驗開始前,隨機決定被試扮演的角色(M或S2,S1由計算機扮演)并且一旦確認不再更改。每組實驗持續60期,每期實驗開始前,計算機對扮演M和的被試進行隨機匿名配對,被試彼此對博弈對手身份不知情。每組實驗第一期不限制決策時間,之后各期M的決策時間為60秒,S2的決策時間為40秒。被試每期博弈的實際利潤以一定比率換算成收入,對后50期收入進行累加(前10期為預實驗,確保被試熟悉系統并理解實驗設置,不計入總收入),并在實驗結束后現金發放給被試,平均每位被試收入約為50元人民幣。
5 實驗結果及分析
根據我們的假沒,學習效應的存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拒絕率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另一方面,被試的決策時間逐漸縮短,也即決策速度逐漸提高。在分析拒絕率和決策時間之前,首先直觀地刻畫制造商所提合同分布和對應的備用供應商策略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定義制造商各期合同分布與總樣本的偏差為,其中,表示第t期選擇策略的制造商數.表示總60期選擇策略h的平均制造商數,nM為參與實驗的制造商數。制造商所提合同分布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總體上,制造商各期合同分布與總樣本的偏差隨時間呈下降趨勢。即隨著實驗的進行,制造商不斷學習并積累了經驗,其決策逐漸集中,決策選擇能力逐漸提高。
進一步考察備用供應商策略分布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兩組實驗結果均顯示,隨著經驗的累積,備用供應商拒絕合同的比率呈下降趨勢。引起拒絕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備用供應商對公平的關注程度逐漸被制造商掌握,進而通過優化合同策略,獲取了更多備用供應商的合作。
第二條零售商與供應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的相關交易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零售商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商品,年銷售額(從事連鎖經營的企業,其銷售額包括連鎖店鋪的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及其分支機構。
本辦法所稱供應商是指直接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及相應服務的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個體工商戶,包括制造商、經銷商和其他中介商。
第四條零售商與供應商的交易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愿、公平、誠信信用的原則,不得妨礙公平競爭的市場交易秩序,不得侵害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第五條鼓勵零售商與供應商在交易中采用商務主管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推薦的合同示范文本。
第六條零售商不得濫用優勢地位從事下列不公平交易行為:
(一)與供應商簽訂特定商品的供貨合同,雙方就商品的特定規格、型號、款式等達成一致后,又拒絕接收該商品。但具有可歸責于供應商的事由,或經供應商同意、零售商負責承擔由此產生的損失的除外;
(二)要求供應商承擔事先未約定的商品損耗責任;
(三)事先未約定或者不符合事先約定的商品下架或撤柜的條件,零售商無正當理由將供應商所供貨物下架或撤柜的;但是零售商根據法律法規或行政機關依法作出的行政決定將供應商所供貨物下架、撤柜的除外;
(四)強迫供應商無條件銷售返利,或者約定以一定銷售額為銷售返利前提,未完成約定銷售額卻向供應商收取返利的;
(五)強迫供應商購買指定的商品或接受指定的服務。
第七條零售商不得從事下列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
(一)對供應商直接向消費者、其他經營者銷售商品的價格予以限制;
(二)對供應商向其他零售商供貨或提供銷售服務予以限制。
第八條零售商不得要求供應商派遣人員到零售商經營場所提供服務,下列情形除外:
(一)經供應商同意,并且供應商派遣人員僅從事與該供應商所供商品有關的銷售服務工作;
(二)與供應商協商一致,就供應商派遣人員的工作內容、勞動時間、工作期限等條件達成一致,且派遣人員所需費用由零售商承擔。
第九條存在下列情形的,供應商有權拒絕退貨:
(一)零售商因自身原因造成商品污染、毀損、變質或過期要求退貨,但不承擔由此給供應商造成的損失;
(二)零售商以調整庫存、經營場所改造、更換貨架等事由要求退貨,且不承擔由此給供應商造成的損失;
(三)零售商在商品促銷期間低價進貨,促銷期過后將所剩商品以正常價退貨。
第十條零售商向供應商收取促銷服務費的,應當事先征得供應商的同意,訂立合同,明確約定提供服務的項目、內容、期限;收費的項目、標準、數額、用途、方式及違約責任等內容。
本辦法所稱促銷服務費是指,依照合同約定,為促進供應商特定品牌或特定品種商品的銷售,零售商以提供印制海報、開展促銷活動、廣告宣傳等相應服務為條件,向供應商收取的費用。
第十一條零售商收取促銷服務費后,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供應商提供相應的服務,不得擅自中止服務或降低服務標準。零售商未完全提供相應服務的,應當向供應商返還未提供服務部分的費用。
第十二條零售商應當將所收取的促銷服務費登記入帳,向供應商開具發票,按規定納稅。
第十三條零售商不得收取或變相收取以下費用:
(一)以簽訂或續簽合同為由收取的費用;
(二)要求已經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商品條碼并可在零售商經營場所內正常使用的供應商,購買店內碼而收取的費用;
(三)向使用店內碼的供應商收取超過實際成本的條碼費;
(四)店鋪改造、裝修時,向供應商收取的未專門用于該供應商特定商品銷售區域的裝修、裝飾費;
(五)未提供促銷服務,以節慶、店慶、新店開業、重新開業、企業上市、合并等為由收取的費用;
(六)其他與銷售商品沒有直接關系、應當由零售商自身承擔或未提供服務而收取的費用。
第十四條零售商與供應商應按商品的屬性在合同中明確約定貨款支付的期限,但約定的支付期限最長不超過收貨后60天。
第十五條除合同另有約定或供應商沒有提供必要單據外,零售商應當及時與供應商對帳。
第十六條零售商以代銷方式銷售商品的,供應商有權查詢零售商尚未付款商品的銷售情況,零售商應當提供便利條件,不得拒絕。
第十七條零售商不得以下列情形為由延遲支付供應商貨款:
(一)供應商的個別商品未能及時供貨;
(二)供應商的個別商品的退換貨手續尚未辦結;
(三)供應商所供商品的銷售額未達到零售商設定的數額;
(四)供應商未與零售商續簽供貨合同;
(五)零售商提出的其他違反公平原則的事由。
第十八條供應商供貨時,不得從事下列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
(一)強行搭零售商未訂購的商品
(二)限制零售商銷售其他供應商的商品。
第十九條鼓勵行業協會建立商業信用檔案,準確、及時、全面地記載和反映零售商、供應商的信用狀況,引導零售商、供應商加強自律,合法經營。
第二十條鼓勵行業協會建立零售商貨款結算風險預警機制,對零售商拖欠供應商貨款數額較大、期限較長的,應當將有關情況通報商務主管部門,并提示相關的供應商。
第二十一條各地商務、價格、稅務、工商等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及本辦法,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對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查處。
縣級以上商務主管部門應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對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行為動態監測,進行風險預警,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第二十二條對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向上述部門舉報,相關部門接到舉報后,應當依法予以查處。
第二十三條零售商或者供應商違反本辦法規定的,法律法規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沒有規定的,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可處違法所得三倍以下罰款,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沒有違法所得的,可處一萬元以下罰款;并可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商務、價格、稅務、工商等部門發現零售商涉嫌騙取供應商貨款的,應當將涉嫌犯罪的線索及時移送當地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應及時開展調查工作,涉嫌犯罪的,依法立案偵查。
第二條零售商與供應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的相關交易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零售商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商品,年銷售額(從事連鎖經營的企業,其銷售額包括連鎖店鋪的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及其分支機構。
本辦法所稱供應商是指直接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及相應服務的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個體工商戶,包括制造商、經銷商和其他中介商。
第四條零售商與供應商的交易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不得妨礙公平競爭的市場交易秩序,不得侵害交易對方的合法權益。
第五條鼓勵零售商與供應商在交易中采用商務主管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推薦的合同示范文本。
第六條零售商不得濫用優勢地位從事下列不公平交易行為:
(一)與供應商簽訂特定商品的供貨合同,雙方就商品的特定規格、型號、款式等達成一致后,又拒絕接收該商品。但具有可歸責于供應商的事由,或經供應商同意、零售商負責承擔由此產生的損失的除外;
(二)要求供應商承擔事先未約定的商品損耗責任;
(三)事先未約定或者不符合事先約定的商品下架或撤柜的條件,零售商無正當理由將供應商所供貨物下架或撤柜的;但是零售商根據法律法規或行政機關依法作出的行政決定將供應商所供貨物下架、撤柜的除外;
(四)強迫供應商無條件銷售返利,或者約定以一定銷售額為銷售返利前提,未完成約定銷售額卻向供應商收取返利的;
(五)強迫供應商購買指定的商品或接受指定的服務。
第七條零售商不得從事下列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
(一)對供應商直接向消費者、其他經營者銷售商品的價格予以限制;
(二)對供應商向其他零售商供貨或提供銷售服務予以限制。
第八條零售商不得要求供應商派遣人員到零售商經營場所提供服務,下列情形除外:
(一)經供應商同意,并且供應商派遣人員僅從事與該供應商所供商品有關的銷售服務工作;
(二)與供應商協商一致,就供應商派遣人員的工作內容、勞動時間、工作期限等條件達成一致,且派遣人員所需費用由零售商承擔。
第九條存在下列情形的,供應商有權拒絕退貨:
(一)零售商因自身原因造成商品污染、毀損、變質或過期要求退貨,但不承擔由此給供應商造成的損失;
(二)零售商以調整庫存、經營場所改造、更換貨架等事由要求退貨,且不承擔由此給供應商造成的損失;
(三)零售商在商品促銷期間低價進貨,促銷期過后將所剩商品以正常價退貨。
第十條零售商向供應商收取促銷服務費的,應當事先征得供應商的同意,訂立合同,明確約定提供服務的項目、內容、期限;收費的項目、標準、數額、用途、方式及違約責任等內容。
本辦法所稱促銷服務費是指,依照合同約定,為促進供應商特定品牌或特定品種商品的銷售,零售商以提供印制海報、開展促銷活動、廣告宣傳等相應服務為條件,向供應商收取的費用。
第十一條零售商收取促銷服務費后,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供應商提供相應的服務,不得擅自中止服務或降低服務標準。零售商未完全提供相應服務的,應當向供應商返還未提供服務部分的費用。
第十二條零售商應當將所收取的促銷服務費登記入賬,向供應商開具發票,按規定納稅。
第十三條零售商不得收取或變相收取以下費用:
(一)以簽訂或續簽合同為由收取的費用;
(二)要求已經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商品條碼并可在零售商經營場所內正常使用的供應商,購買店內碼而收取的費用;
(三)向使用店內碼的供應商收取超過實際成本的條碼費;
(四)店鋪改造、裝修時,向供應商收取的未專門用于該供應商特定商品銷售區域的裝修、裝飾費;
(五)未提供促銷服務,以節慶、店慶、新店開業、重新開業、企業上市、合并等為由收取的費用;
(六)其他與銷售商品沒有直接關系、應當由零售商自身承擔或未提供服務而收取的費用。
第十四條零售商與供應商應按商品的屬性在合同中明確約定貨款支付的期限,但約定的支付期限最長不超過收貨后60天。
第十五條除合同另有約定或供應商沒有提供必要單據外,零售商應當及時與供應商對賬。
第十六條零售商以代銷方式銷售商品的,供應商有權查詢零售商尚未付款商品的銷售情況,零售商應當提供便利條件,不得拒絕。
第十七條零售商不得以下列情形為由延遲支付供應商貨款:
(一)供應商的個別商品未能及時供貨;
(二)供應商的個別商品的退換貨手續尚未辦結;
(三)供應商所供商品的銷售額未達到零售商設定的數額;
(四)供應商未與零售商續簽供貨合同;
(五)零售商提出的其他違反公平原則的事由。
第十八條供應商供貨時,不得從事下列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
(一)強行搭售零售商未訂購的商品;
(二)限制零售商銷售其他供應商的商品。
第十九條鼓勵行業協會建立商業信用檔案,準確、及時、全面地記載和反映零售商、供應商的信用狀況,引導零售商、供應商加強自律,合法經營。
第二十條鼓勵行業協會建立零售商貨款結算風險預警機制,對零售商拖欠供應商貨款數額較大、期限較長的,應當將有關情況通報商務主管部門,并提示相關的供應商。
第二十一條各地商務、價格、稅務、工商等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及本辦法,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對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查處。
縣級以上商務主管部門應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對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行為實行動態監測,進行風險預警,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第二十二條對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向上述部門舉報,相關部門接到舉報后,應當依法予以查處。
第二十三條零售商或者供應商違反本辦法規定的,法律法規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沒有規定的,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可處違法所得三倍以下罰款,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沒有違法所得的,可處一萬元以下罰款;并可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商務、價格、稅務、工商等部門發現零售商涉嫌騙取供應商貨款的,應當將其涉嫌犯罪的線索及時移送當地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應及時開展調查工作,涉嫌犯罪的,依法立案偵查。
【關鍵詞】國防合同 交易成本 控制
一、國防合同締約成本控制
締約成本是指在缺乏必要的法律規則和程序指引的情況下,當事人之間進行談判并達成合意所支出的費用,也即交易各方在獲得有關市場信息后,基于對經濟資源的不同認識而討價還價,實現權利交換支付的成本。
1.溝通成本。國防合同的當事各方可能有著不同的身份,處在不同的行業或部門,彼此并不了解。彼此都需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尋找適當的合作伙伴。所以,在國防合同的成立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溝通成本。不同主體的合作產生新的經濟行為,兩者(或多方)的價值取向與文化背景存在著較大差異,這給各方的合作溝通帶來了一定難度,于是不可避免地產生溝通成本。
2.談判成本。國防合同的行為主體在尋找到適宜的合作伙伴后,下一步就要對具體的合作項目、方式和條款等進行磋商,這就產生了談判成本的支出。以國防采購合同為例,供應商作為銷售方雖然擁有物資資源,但更需要資金資源,軍方作為購買方雖然擁有資金資源,但能提供資金資源的購買方往往較多。總的來看,供應商更看重資金效益,而軍方則更注重壓低交易價格和提高質量。
要控制締約成本通常都不太容易,但也非全不可行,以國防采購合同為例,在選擇供應商時就可以通過以下三個主要角度進行交易成本的控制:
首先,從交易頻率角度上來考慮,如果軍方能和供應商建立一個長期的、重復的、穩定的交易關系,軍方和供應商有了更多增加信任的機會,則可以認為軍方和供應商之間的交易成本受交易頻率影響而降低。同時,軍方和供應商之間如果還存在其他物資供應上的合作,這也將有助于軍方和供應商之間的交流,軍方和供應商之間的互信也更容易建立,交易成本相對更低。
其次,從交易的不確定性角度來看,由于軍方和供應商都是有限理性的,因此交易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在這方面,供應商的歷史信譽和行業信譽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要注意供應商的企業文化,把握供應商的投機心理,在供應商與軍方的交易中是否存在制約因素。第二,如果供應商處在動蕩調整中,則交易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這也將增大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第三,供應商的財務狀況也會影響交易的不確定性,與一個瀕臨破產的供應商進行交易無疑是十分危險的。
第三,從資產專用性角度來看,資產專用性越強,軍方與供應商之間的交易成本越低。另外,有些供應商用于生產的設備屬于新投資設備,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投資的資產專用性。有些供應商是由于軍方的需求才進入這個行業,這時的供應商的資產專用性很強,但是也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由于供應商的不成熟可能導致交易的不確定性的增加,此時就需要綜合考慮正反兩方面對交易成本的影響。
以上三個角度都屬定性分析的評價。其評價結果可由打分形式給出,將各項加權總和即可得出對交易成本的評價結果,由此即可得出對于國防合同締約成本控制的客觀數據。
二、國防合同履約成本控制
國防合同履約成本,是指國防合同在實施中當事人彼此實現權利和履行義務所支付的費用和擔負的風險。國防合同履約成本與合同過程中的風險承擔密切相關。仍以國防采購合同為例,一方面,軍方能否按照合同約定得到標的物存在著風險;另一方面,供應商能否按簽訂合同及時足額得到合作經費也存著風險(當然,后者的風險在實踐中的發生機率小于前者)。在國防合同履行過程中,一方實施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承擔的風險就越大;合同履行期越長,風險系數也越大;合同主體的數量多少、合同價款金額的高低等都對合同履行的風險系數產生作用。因此,合作各方都必須花費成本用于對方是否履約。
那么為了維護國防合同行為主體各方的合法權益,如何對國防合同的履約成本進行控制呢?以國防采購合同中因質量問題產生的履約成本為例,加大執法力度就是一個很好的對策。從法律懲罰的角度看,截至到1992年底,我國與打假有關的各種法律法規己達160個之多。這些法律法規在打假中充分顯示了判處一個震懾一片的效果。但是當前執法和司法仍是法律運行中的薄弱環節,除了體現在錯與非錯、罪與非罪的判決外,還體現在對錯與罪的處罰量上。我國應提高傷害成本,即增大侵權成本,使得任何違約行為都變得不劃算,使得違約成本大于違約收益。這樣就可以從震懾的威力中取得控制國防合同履約成本的效果。
我們認為,國防合同履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問題、工程質量低劣問題、商業欺詐、逃廢債務、生產經營中的安全事故等現象,都與相關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可操作性有關。誠然,要改變此種現狀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切實提高相關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確為控制合同成本的最有效方法。
三、國防合同救濟成本控制
所謂國防合同救濟成本,即主體依法請求恢復自己原有合同利益或獲得賠償所支付的金錢、時間、精力和精神負擔。廣義上的救濟成本具體包括各種方式的合同解決糾紛的成本,如當事人協商成本、調解成本、公證成本、仲裁成本和訴訟成本等。這些解紛方式并不是完全排斥和相互對立的,實踐中,當事人可以選擇協商、調解、仲裁、訴訟之任一種救濟方式。這就意味著救濟成本具有復合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
國防合同當事人的權益受損后,本能地要求尋求救濟。但救濟成本的支出是有前提的,即必須盡快恢復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平衡,盡早結束資源被凍結、難以發揮效用的狀態。以合同發生糾紛后的訴訟救濟為例。第一,缺乏靈活、簡便、能夠適應各種沖突解決的程序手段,程序措施不夠經濟,訴訟中的人力、財力的耗費始終居高不下。第二,訴訟的適用程序選擇不盡恰當。法律本應以鼓勵交易為其主要目標,過多地宣告合同無效,不僅會造成社會則富的浪費,而且也不符合國防合同當事人訂約的目的。第三,裁決的執行率較低,相當多的裁決不能執行或不能完全執行,則會造成國防合同當事人無謂的訴訟成本支出。
關鍵詞 供應鏈 質量管理 供應商 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近年來,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消費者急于呼吁相關企業應對消費者負責,改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因此,供應鏈質量管理的有效實施已經成為企業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在供應鏈環境中,產品質量是不是合格往往決定與原材料,有20―25%的產品質量問題是由不合格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造成的,而機電機產品的原材料不合格造成的產品質量問題高達40%以上。因此,原材料質量是直接關系到成品的質量。在“供應商的產品質量、交貨時間、質量、成本和服務”五大要素,質量是最重要的,質量是企業的核心,只有滿足質量的產品的交付,才是有意義的行動。因此,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協調與供應商的關系,提高供應商的積極性,確保供應商遵守合同承諾,提供高品質的原材料或零部件,這樣整個供應鏈的工作質量才可以得到改善。由此可見,供應商激勵機制的合理設計是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關鍵和核心。
二、基于供應鏈的質量管理
(一)基于供應鏈質量管理的思想。
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劇了企業在市場上生存和發展的難度,企業向專業方向發展是企業發展的方向,不能追求大而全,要依靠社會資源,得到社會資源的支持,因此供應鏈管理的概述應運而生,對供應鏈要進行質量管理,持續改進,促進供應鏈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提升產品保證能力。對產品如何實現協調、統一,如何確保產品能夠滿足客戶的要求。要從原料供應、產品實現、銷售、服務的整個產業鏈中進行合理的分工,以確保產品滿足客戶的要求,從單個企業原有的品質上升到整個供應鏈管理,開展整個供應鏈的質量管理工作,最終產品才能有保證,因此質量管理模式伴隨著供應鏈的產生逐步形成。
(二)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及指導思想。
供應鏈形成,必須有在整個供應鏈中處于核心地位的企業,以企業為主導,供應鏈的質量管理必須由核心企業對其他企業進行管理。整個供應鏈的核心是企業的質量文化,在整個生產過程,確保一致的標準、要求,以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
(三)基于供應鏈的質量管理的特點。
供應鏈的質量管理模式是伴隨著供應鏈發展起來的學科,是對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進行質量管理,高質量的產品支持企業的要求,以提供各種滿足供應鏈在生產過程中的質量要求;上游企業要對下游企業作出適當的質量要求,以促進供應鏈質量管理的。
三、供應商激勵機制的分析
在供應鏈管理中實行質量管理,往往采用傳統的方法和手段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核心業務上,讓供應商服從自己的管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運用法律手段,即合同管理,二是要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強調長遠利益。這兩種方法是實施供應鏈質量管理的基礎。
(一)顯性激勵機制――質量合同。
合作的供應鏈模式在企業的廣泛實施,就單個企業而言,決定了企業供應鏈的性能擴展的改善。因此,核心企業需要通過合同管理,來約束供應商的行動,減少機會主義,提高積極合作的效率和質量管理的能力。使用合同管理供應鏈無需創建復雜的組織,從而避免了維護管理成本高,但它也有許多缺陷和需要正確的更正。在供應鏈的質量管理中,如果質量不能達到要求,必須根據所造成的結果來進行懲罰制造商,在這樣的委托理論是顯性激勵下的機制。質量合同作為一個明確的激勵機制,被廣泛應用在企業的質量管理中。在進一步分析供應鏈的質量管理過程中的供應商和行動是隱藏在制造商之間的委托關系,涉及到了道德風險問題。這項研究側重于對三種不同的委托關系的差異進行研究,并確定如何設計出最優契約關系,理性的看待供應商和制造商的供應鏈,實現供應商和制造商的利益最大化的決策,實現有效的激勵機制的同時,優化供應鏈的整體性能,維護競爭與合作的戰略伙伴關系。
(二)隱性激勵機制――供應商聲譽。
由于供應商的有限理性,讓外部環境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及信息不對稱性。合同或合同的中介各方無法確認一切信息,則導致合同條款是不完整的。一個合適的合同或者是成本太高,或者是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在簽訂合同時,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當事人不工作,這意味著重新談判或一個討價還價,但談判將導致仲裁或訴訟,這些都將導致一個企業的額外成本或分散了他們的能量。近年來,企業和學術界強調在建立供應鏈中的合作伙伴關系,強調說所有參與者之間的信任機制,以彌補合同的成立。委托理論是即使沒有顯性激勵合同,供應商的長遠利益也會促進其提高產品質量,進而提高他們在市場上的聲譽,從而提高未來的收益。這是口碑效應才能發揮作用,在解決問題方面,聲譽效應作為“隱性激勵機制”可以達到顯性激勵機制同樣的效果。另一方面,當真正的合作伙伴關系建立后,企業之間的合同簽訂和時間成本大大降低,合同的形式往往是越來越簡單,合同期限也越來越長,供應鏈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具體到一個企業,一些經濟學家通常會把企業聲譽稱為企業聲譽或廠商聲譽。很顯然,個體聲譽與組織聲譽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也存在著一些基本的差別。
四、結語
通過對現有理論模型的階段的研究,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博弈論分析供貨商和制造商之間的關系,以確保產品的質量是隱性激勵效應,以貼近現實,取得研究成果。
(作者: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2011春季班,質量管理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強,蘇秦. 討價還價下供應商和分銷商質量合同設計[J].工業工程, 2009,12,(5):7-9.
[2]但斌,任連春,張旭梅. 質量影響需求下的二級供應鏈協調模型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 2010,15,(4):1-4.
【關鍵詞】稅務風險納稅籌劃建筑業
一、建筑企業稅務風險
(一)稅負增加風險
營改增前,建筑企業成本盡量降低就能夠獲得較大的利潤。營改增后,建筑企業適用11%的增值稅稅率。建筑企業應交增值稅的增加,進而導致增值稅為基準的附加稅的增加,使企業稅負的上升。營改增后,公司進行采購時供應商的類型對企業的稅負有很大的影響,不能只關注材料價格,而應該有一定的納稅籌劃機制,保證企業的稅負在合理合法范圍內降低。
(二)資金籌集風險
建筑企業大多工程都是跨區經營,需要預繳增值稅。國家政策規定建安業取得的預收款及異地(非同一行政區劃)提供建筑服務取得收入時需要預繳稅款。例如公司工程合同簽訂的含稅金額為450萬元,那么當該項目采用一般計稅方法時,那么需要以百分之二的點在工程所在地預繳8.11萬元的稅款;如果采用簡易計稅方法,那么需以百分之三的點預繳13.11萬元。同時,還要按照規定繳納以增值稅為基準的附加稅等。項目金額越大,風險越高,企業需要墊付一定的資金,并且要準備一定的資金流。
(三)合同簽訂風險
建筑企業在和業主簽訂單一EPC合同時,如果沒有按照設計、施工、采購分別拆分簽訂核算,那么就需要從高適用稅率,引起企業的稅負上升。若合同簽訂人員沒有正確認識到稅改后的相關政策,沒有把握好相關增值稅的不同稅率,那么將會給企業造成盈利水平降低,因此一定要給相關人員普及相關的稅法知識,避免此類風險的產生,造成不必要的糾紛。
二、建筑企業的納稅籌劃
(一)依據供應商身份的不同進行籌劃
供應商主要類別有一般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和個體經營者。當供應商含稅報價相同時,那么采購的時候應該去一般納稅人那去進行采購,因為這樣能夠得到稅率較高的專用的增值稅發票,而且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扣款。當供應商含稅報價不同時,那么采購應當綜合考慮最終的凈現金流量值,以選擇最佳的供應商,使企業獲利最大。以某建筑企業與某高校于2017年3月承建一項圖書館建筑工程為例。合同中注明該工程的含稅工程款是300萬元,建筑企業打算購買一批建材,其他相關成本不計。現有A、B、C三家供應商,一般納稅人的A供應商,可以提供稅率為17%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且含增值稅報價是93.6萬元;B供應商是小規模納稅人,稅務機關可以為其開征稅率為3%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含增值稅報價是74.16萬元;C供應商也是小規模納稅人,但是只能開出增值稅普通發票,含增稅稅報價為73萬元。以下可依據供應商身份的不同,采用凈現金流量法來進行納稅籌劃方案的設計。籌劃思想主要是建筑公司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當含稅報價相同時,應選擇增值稅率較高的一般納稅人類型的供應商,有利于增加可抵扣稅額,減少企業稅負。當含稅報價不同時,需要用現金凈流量法計算出稅后的實際利益,從而選擇最利于建筑公司的供應商。當建筑公司從A供應商購買建材:應納增值稅=3000000/1.11*0.11-936000/1.17*0.07=161297(元),應納城建,教育附加和地方附加稅=161297*12%=19356(元),應納企業所得稅=(3000000/1.11-936000/1.17-19356)*25%=470837(元),現金凈流量=3000000-936000-161297-19356-470837=1412510(元);當建筑公司從B供應商購買建材時:應納增值稅=3000000/1.11*0.11-741600/1.03*0.03=275697(元)應納城建,教育附加和地方附加稅=275697*12%=33084(元),應納企業所得稅=(3000000/1.11-741600/1.03-33084)*25%=487405(元),現金凈流量=3000000-741600-275697-33084-487405=1462214(元);當建筑公司從C供應商購買建材:應納增值稅=3000000/1.11*0.11=297297(元),應納城建,教育附加和地方附加稅=297297*12%=35676(元),應納企業所得稅=(3000000/1.11-730000-35676)*25%=484257(元),現金凈流量=3000000-730000-297297-35676-484257=1452770(元)。因此建筑公司分別從上述三家供應商中購買建材現金凈流量依次是A供應商1412510元,B供應商1462214元,C供應商1452770元。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標準,建筑公司應該從B供應商處購買建材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可以節約49704元。因此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并不能以報價和進項稅額的高低來判斷,除了比較價稅分離后的價格外,還要綜合考慮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和所得稅的因素,選擇最適宜的供應商。
(二)EPC合同的納稅籌劃
在簽訂單一EPC合同時,建筑公司可以將合同進行拆分,與業主分別簽訂設計合同,采購合同和施工合同。其中設計合同的稅率為6%,采購合同的稅率為17%,施工合同的稅率為11%。以某建筑公司于2017年1月承包EPC的合同的含稅總價款為240萬元為例。合同中分別包括設計價款40萬元、工程價款90萬元、設備價款110萬元。可對該項目進行籌劃方案的設計。籌劃前未拆分EPC合同時,建筑公司與某集團簽訂的是EPC總承包合同,未拆分EPC合同,稅率從高征收,應繳納增值稅銷項稅額=2400000/1.17*17%=348718元,應繳納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及地方教育費附加=348718*12%=41846元,共計納稅=348718+41846=390564元。籌劃后拆分EPC合同,該公司與某集團進行協商,分別簽訂設計、采購、施工三項合同,按提供建筑施工服務的增值稅稅率11%、提供設計服務的增值稅稅率6%、設備與材料費用的增值稅稅率17%分別核算,應繳納增值稅銷項稅額=900000/1.11*11%+400000/1.06*6%+1100000/1.17*17%=271660元,應繳納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及地方教育費附加=271660*12%=32599元,共計納稅=271660+32599=304259元。籌劃的結果是方案二拆分EPC合同比方案一不拆分EPC合同節約稅款=390564-304259=86305元。因此建議建筑公司在簽訂EPC合同時,將合同進行拆分,拆分為設計,采購和施工合同,由建筑公司與業主分別簽訂,以此降低稅負,達到很好的納稅籌劃效果。
三、結語
關鍵詞:ERP;爐料供應商;SAP;評估系統
中圖分類號:TG2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07-0019-02
一、需求分析
當前,鋼鐵行業面臨新一輪的整合,上規模是核心主題。如何保障產量上規模,爐料的供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往,爐料供應的及時與否、品味高低對生產都是制約因素。在國內鋼鐵企業許多都上了ERP信息管理系統的情況下,如何將對供應商的評估納入系統,顯得尤為重要。
供應商評估體系對企業來講是很重要的,是為領導層如何選擇供應商及簽訂合同提供決策支持的。因此這個系統不能加入太多的人為干預因素,其數據一定要來源于系統數據,這樣才能真實地體現出實際情況。
國內鋼鐵行業目前的ERP系統多是基于SAP或Oracle的,筆者曾參與過兩家鋼鐵企業的ERP信息化實施,其系統都是基于SAP的。下面就SAP系統如何實施來具體闡述。
二、系統設計
SAP是源自德國的管理系統軟件,全球500強有五分之四都采用的是SAP。雖然SAP進入中國較晚,但發展很迅速。SAP功能強大,通過業務配置和二次開發,可以滿足企業的大多需求。關于供應商評估雖然也是SAP的標準功能,但其不適合國內鋼鐵行業的實情,不具備可操作性,所以供應商評估系統需要做二次開發。
結合SAP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理念,其數據源均來自于系統標準的創建采購訂單,來料收貨,質檢等環節。按照業務流程,評估系統分為三部分:供應商初評、供貨業績考核及供應商等級最終判定。
(一)供應商初評功能
初評的考核項包括:評估期間、供方供貨數量、品種總到貨數、供方供貨數量得分、供方資質狀況得分、供方綜合得分、綜合得分的百分比、供方類型得分、供方性質得分、供方其他得分、供方資質得分。
考核項說明:(1)評估期間為半年/全年/其他期間,在評估期間為其他期間的時候,出現月___到___,其他時候不出現;(2)如果是半年,則取1~6月,如果是全年則取1~12月,如果是其他區間,則需要用戶直接輸入區間;(3)輸入年和評估期間后,如果系統已經保存了期間的供應商初評的數據,則從系統中直接讀出,如果沒有則按照下面的算法計算得分;(4)搜索范圍:在期間內類型為爐料的采購訂單的供應商和物料參與評估,按照采購訂單的有效開始日期搜索;(5)供方供貨數量:按物料、供應商從系統中取供貨數量;(6)品種總到貨數:按物料統計的所有供應商的到貨數;(7)供方供貨數量得分=(供方供貨數量/品種總到貨數)*70%;(8)供方資質狀況得分=供方資質得分/所有供方資質總得分)*30%;(9)供方綜合得分=供方供貨數量得分+供方資質狀況得分;(10)綜合得分的百分比= 每個物料、供應商的綜合得分/按物料的綜合得分合計,前70%為Ⅰ類,后10%為Ⅲ類,中間為Ⅱ類;(11)供方資質得分項目:供方類型得分、供方性質得分、供方其他得分、供方資質得分來自自定義中所配置的分數計算;(12)供方資質得分=供方類型得分+供方性質得分+供方其他得分。
(二)供應商每月供貨業績
供貨業績的考核項包括:供貨業績綜合得分、合同兌現率得分、質量合格率得分、其他考核得分、到貨量、合同量、檢驗量、檢驗合格量。考核項說明:
1.按月計算供應商供貨業績。供貨業績綜合得分=合同兌現率得分+質量合格率得分+其他考核得分。
2.合同兌現率得分:(1)按物料和供應商的合同兌現率=到貨量/合同量;(2)在合同兌現率范圍內,為滿分50分,范圍為自定義維護;(3)在允許范圍下限以下的:合同兌現率得分=實際合同兌現率*50/100;(4)在上限以上的合同兌現率得分=50-[(實際合同兌現率-100)*50]/100。
3.質量合格率得分=質量合格率*50/100,質量合格率=檢驗合格量/檢驗量*100%。
三、供應商等級最終判定
等級最終判定考核項包括:初評得分、供貨業績得分、自動評級、最終評級。考核項說明:
1.經過初評將供應商分為了Ⅰ、Ⅱ、Ⅲ類,根據供貨業績可得出綜合得分,然后進行后續的自動評級。
2.自動評級:(1)按物料分別計算進入Ⅰ、Ⅱ、Ⅲ類各方綜合得分的算術平均值;(2)在Ⅰ類供方中,大于或等于Ⅰ類供方綜合得分的平均值的為A級供方,低于的為B級供方;(3)在Ⅱ類供方中,大于或者等于Ⅱ類供方綜合得分的平均值的為B級供方,低于的,為C級供方;(4)Ⅲ類供方都為C級供方;(5)最終評級默認為自動評級,可手工修改。
四、系統運行與開發環境
1.SAP系統:ECC5.0及以上版本。
2.開發語言:基于SAP平臺的ABAP。
3. 服務器端:運行于微軟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需配置ⅡS5.0服務器,設置網址和域名,并裝有DB2。
4.客戶端:運行于微軟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0、Windows server 2003。
五、系統特色功效
1.爐料供應商評估系統填補了國內鋼鐵行業采購信息系統的一項空白,使企業向“精細化”管理邁進了一大步。結合SAP系統,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評估體系,促進了鋼鐵行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
2.本系統結合SAP三流合一的特點,將SAP系統的采購訂單、收貨和質檢數據關聯一體,并擴展了供方資質、供方合同兌現率、質量合格率等考核項目。按照鋼鐵行業內部特有的計算公式,得出各項考核指標得分。
3.其數據全部來源于系統基礎數據,不需人工輸入,減少人為的干預,供應商ABC三個等級的判定也是系統自動判定,為領導層的決策提供最準確的數據。A級供應商為企業戰略級的合作伙伴,是最值得信賴的,是最優先考慮的;B級供應商是比較信任的合作伙伴,可簽訂短期的供貨合同;C級供應商則是企業最要關注的,在簽訂合同時需要在細節條款上多考慮的。
【關鍵詞】銀行業 信息科技外包 外包風險
一、銀行業信息科技外包
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息科技外包服務以合同方式委托信息技術服務供應商提供所需的信息技術服務,銀行業信息科技外包類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說明如下:
銀行業信息科技外包:研發咨詢類外包:科技管理及科技治理等咨詢設計外包,規劃、需求、系統開發、測試外包。系統運行維護類外包:包括數據中心(災備中心)、機房配套設施、網絡、系統的運維外包,自助設備、POS機等遠程終端及辦公設備的運維外包。業務外包中的信息科技活動:市場拓展、業務操作、企業管理、資產設置等外包中的系統開發、運行維護和數據處理活動。
二、信息科技外包風險
銀行業金融機構得益于信息科技外包服務,科技水平顯著提高,憑借著外包供應商優質的軟硬件環境最大化了金融機構的競爭優勢,在得到極大優勢的同時必然要面臨相應的風險。
(一)跨境外包風險
金融機構購買某一國家服務供應商的信息產品、系統等相關外包服務,在合同期間該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事件產生了國家級別的風險,從而導致該合作供應商不能正常經營,致使對金融機構造成重大影響。
(二)集中度風險
金融機構將信息科技外包服務集中交由少量服務供應商承接,在合同期間,該服務商或者其供應鏈上某公司出現無法正常運營的情況,導致金融機構出現集中性的服務中斷、一系列的安全事件。
(三)信息安全風險
首先服務供應商或者其供應鏈上某公司是額外增加的不可控的信息安全風險環節,其次服務供應商內部控制有出現漏洞的可能,致使金融機構遭受黑客攻擊、銀行客戶信息和資產被竊取等事件的發生,導致包含客戶信息在內的金融機構非公開數據被服務商、黑客等非法獲得。
(四)科技能力喪失風險
金融機構長期購買某些服務供應商的服務,熟悉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形成了對供應商及其所提供的外部資源過渡依賴,導致金融機構失去科技控制力及創新能力,影響業務創新,掣肘機構發展。
(五)業務中斷風險
金融機構由于更換服務供應商、供應商更新或停止某項服務等原因造成無法持續享有外包服務,導致金融機構某項業務中斷。
(六)服務水平下降風險
供應商的服務能力有限,技術水平、研發能力不足,行業聲譽下降,內外部協作效率低下,不能迅速跟進技術應用、對產品及時升級改造,導致外包服務質量達不到合約預期目標,供應商對金融機構的科技服務質量下降。
三、信息科技外包風險管理
(一)建立信息科技外包服務管理機構
要π畔⒖萍紀獍實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必須首先建立外包服務管理機構。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外包過程中,僅當外包商選擇或發生了法律糾紛時,才成立臨時性機構來處理相關外包事務,管理機構的缺失給外包服務的管理和監督帶來不便,無法充分保障外包服務的質量。
信息科技外包服務管理機構應該建立健全外包服務管理相關制度,做到對外包服務相關事務的處理有制度可依循,防范在外包立項、審批、采購、實施、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風險。
信息科技外包服務管理機構應做好外包服務商準入控制。控制外包服務項目預算經費;核查外包服務項目與金融機構發展趨勢、信息科技外包戰略是否一致;在篩選服務供應商時,國產供應商優先,禁止與監管部門風險預警的外包服務商合作,避免與提供外包服務不滿三年的供應商合作,避免與已簽訂其他外包項目的供應商合作;對重要的服務供應商開展盡職調查,必要時為保證公允,可聘請第三方機構協助調查,調查應關注供應商技術經驗、行業聲譽、內部控制力、企業管理能力、持續經營狀況等。
(二)規范信息科技外包服務合同
在購買外包服務前,金融機構應與外包服務供應商簽訂合同,合同應根據外包服務需求、盡職調查結果確定詳細程度和重點。
合同應合規,遵從法律法規及金融機構內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合同應明確服務范圍、內容、方式、時限、責任分配等事宜;合同應明確供應商在安全和保密方面的責任,禁止使用、泄露金融機構非公開信息,明確加強安全保密的具體措施;合同應滿足服務連續性要求,具有完善的災難恢復設施和應急管理體系,若供應商由于其自身原因造成的服務中斷可能時,需提前向金融機構提出事務應急方案,做好應急處理,做好過渡安排,保障業務連續性;合同應包括爭端解決機制、違約及賠償條款,明確信息安全、服務質量、知識產權等違約情況下的賠償及解決辦法;合同應包括報告條款,明確常規報告內容、頻度、突發事件的報告流程、方式、時限要求等。
(三)落實信息科技風險評估
金融機構應定期開展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由牽頭部門組織,信息科技部門技術配合開展系統、全面的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工作。
信息科技外包風險評估應涵蓋信息科技外包戰略執行情況、外包信息安全、機構集中度、服務連續行、服務質量、政策及市場變化等因素。
定期對重要的外包服務供應商進行風險評估,評估應涵蓋供應商合規情況、服務的執行效果、供應商企業內部控制力等因素。
完成風險評估后應及時提交評估報告,并針對評估發現的問題立即整改,評估及整改情況宜留存信息科技外包服務管理機構,用于核定供應商續約等事務。
[關鍵詞]企業;物資采購;供應商選擇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4-0105-02
1 物資采購過程中供應商的管理問題
1.1 不平等的交易地位
雖然供應商和企業之間是平等的買賣關系,但在實際采購工作中,物資供應商常常遭到企業采購部門的不平等、不公正對待,造成損害供應商切身利益和合法權益的情況屢禁不止。
(1)企業常常會無故拖欠采購款,嚴重影響著供應商經營規模的擴大。
(2)物資供應商的問題投訴機制尚需健全。對于供應商的投訴,如果相關管理機構不進行及時處理,會嚴重影響到物資采購機制的改革與推行力度。
(3)采購部門常常會單方面的更改采購合同,對因此造成的供應商的經濟損失卻不聞不問,不進行實際的經濟補償。供應商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得不到必要的補償,必然會影響其競爭積極性,造成物資價格上漲、質量下降等情況的出現。
1.2 人為因素影響供應商的選擇
物資采購工作由企業采購部門負責、采購人員進行直接操作,對于供應商的選擇,有著很多人為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1)企業采購人員能力不高。物資采購工作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和見識,包括合同簽訂、質量鑒定以及物資驗收等環節。如果企業采購人員的工作能力達不到相應的采購需求,就會造成較大的采購風險,影響采購工作的順利開展。
(2)供應商降價誘惑。為吸引企業采購,供應商往往會降低自身物資的采購價格,誘使采購人員前往購買。價格的大幅降低必然會造成物資總體質量水平的下降,進而影響到物資采購企業的正常運作和發展。
(3)企業采購人員收取好處。由于企業實際的物資采購工作都是由具體采購人員與供應商進行直接商談,而供應商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會私下行賄,嚴重扭曲了采購市場,甚至會導致企業對供應商選擇的不合理模式的出現。
2 物資采購過程中的采購風險
在實際的物資采購中,企業面臨的采購風險主要有內因型的風險和外因型的風險兩大方面。
2.1 物資采購中內因型的風險
在物資采購中,企業所面臨的內因型的風險主要包括:
(1)采購中的預付風險。在進行物資采購工作時,當企業將購置款預付給產品供應后,一旦出現物資的質量問題,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和運作,帶來無謂的經濟損失。
(2)采購中的驗收風險。在采購物資時,企業不可能對供應商提供的物資進行詳盡細致的檢查。若需要大量的物資引進,企業與供應商就得簽訂相應的采購合同。當供應商將合同物資輸送完畢,如果出現如數量、質量和檢測前后不一致等問題時,由于采購合同在物資輸送前就已經簽訂,會對企業的實際利益產生較大影響。
(3)采購中的存量風險。在采購物資時,如果采購價相對較低,往往會有大量的企業進行盲目采購,進而造成物資的大量囤積。這樣雖然減少了一些采購成本,但過多的存量問題也會影響到企業的良性運作。
(4)采購中的合同風險。采購合同是企業與供應商之間最重要的一道利益保證,但企業簽訂的采購合同中的個別隱性條款有時也會威脅到企業的自身利益。
2.2 物資采購中外因型的風險
物資采購過程中,企業需要面對的外因型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采購中的價格風險。在市場中,產品的價格存在著一系列的不穩定因素,它是一種動態的、隨時變化的市場要素。經常會有一些不法商販在抬高自身物資的價格后再以稍低的價格吸引企業進行大規模的物資采購,使企業因囤積大量物資而面臨巨大的采購風險,影響企業的經濟利益和良性運轉。
(2)采購中的質量風險。在完成物資采購工作后,企業會將所采購的物資投入到實際的生產和銷售工作當中。如果所采購物資有著隱形質量問題的存在,就會對企業產品的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既有損消費者的實際利益,也會對企業自身的品牌和信譽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3)采購中的合同欺詐。對于企業而言,物資采購合同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在采購工作中存在有合同欺詐的風險。合同欺詐現象主要有:供應商得預付款后潛逃;以空殼公司簽空頭合同,轉手倒賣從中獲利;以不存在的合同的主體身份和企業簽訂采購合同;以虛假證明或無用票據等作為合同的擔保。
3 物資采購過程中供應商選擇標準
3.1 供應商選擇短期標準
較低的采購成本,良好的服務水平,合適的商品質量以及及時的物資交付這幾個方面是選擇和評價供應商供貨水平的短期標準。
(1)較低的采購成本。采購企業需要對供應商所提供的報價進行科學嚴謹的成本分析,在采購價格和交易費用都滿足企業的采購需求時再進行報價采購。
(2)良好的服務水平。物資供應商整體服務水平的高低也是企業進行供應商選擇的一項重要指標,供應商內部的各個作業環節與采購企業相配合的態度和能力越高,企業采購的獲益也就越大。
(3)合適的商品質量。采購商品的質量是否符合單位需求是企業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也是采購部門必須考慮的首要因素。價格低、質量差的商品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增加企業成本;質量高的商品不一定適用于本企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唯價,不唯質,只看企業需求。
(4)及時的物資交付
供應商物資交付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的連續性。因此,物資交付時間也是企業進行供應商選擇的必要條件之一。要充分考慮和調研供應商物資交付的確切時間,并以此來決定其是否能成為本企業物資的產品供應商。
3.2 供應商選擇長期標準
供應商的物資供應能否長期而穩定是評估供應商選擇的長期標準,主要在于其企業體制是否健全,生產能力能否達標,是否有長期合作意向,經營理念和發展方向能否符合采購企業的要求等方面。
4 物資采購過程中供應商選擇策略
4.1 對于進貨渠道的選擇
企業在進行物資采購工作時,進貨渠道即供應商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市場的龐大性和復雜性,企業必須要規范物資的進貨渠道,才能最大程度上確保物資質量和整體服務能滿足企業自身的采購要求。
(1)選擇在本企業自身供貨網絡內的供應商。企業供貨網絡內成員是企業進行物資采購的重要供貨對象,它們普遍具有良好的信譽、供貨渠道和售后服務。
(2)選擇企業自身網絡外的供貨渠道。企業自身網絡以外的供貨渠道是對網絡內成員的良性補充,作為臨時渠道,只有在本網絡供應商不能滿足企業需求時才會用于供貨選擇,如涉及專利和專有技術的產品、獨家產品等單一貨源的采購。
4.2 對于物資采購方式的選擇
企業物資的采購方式,關系著企業的物資采購工作的科學合理性,直接影響著企業的長遠發展。
(1)物資的小額采購。小額采購,是指企業的總采購金額低于10萬元的物資采購方式,規模較小,效率較高。
(2)物資的電子采購。電子采購,即通過互聯網完成物資采購的采購方式。這種模式規模較小,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就能滿足企業的采購要求。
(3)物資的招標采購。招標采購適用于物資的大額采購,通過招標,企業更容易保證自身物資采購工作的科學合理性,最大程度上保障自身利益。
4.3 提高工作人員素質
企業采購人員是該企業物資采購工作的實際操作者和執行者,其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與其自身的綜合素質直接掛鉤。因此,提高企業物資采購人員的綜合素質是企業良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1)加強能力培訓。不斷加強物資采購人員的相關能力培訓,才能確保采購人員的綜合能力可以滿足企業自身物資采購工作的各項需求,確保企業物資采購工作的順利開展,維持企業的良性運轉。
(2)加強責任意識。在物資采購工作中,企業要樹立和強化實際采購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確保其在進行具體的物資采購工作時,時時以企業利益為采購基礎、以企業利益為基本采購原則。
(3)建立激勵機制。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最大程度上調動企業采購人員工作的積極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其實際工作效率,確保物資采購工作高質高量的完成,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4.4 建立健全物資采購管理體制
良好的物資采購管理體制是確保物資采購工作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和重要依據。一方面,需要完善已有制度,采購企業要認真檢查原有各項制度是否適合企業當前的發展需求,制度的具體內容是否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健全物資采購的管理制度,如采購價格的管理制度、訂貨合同的管理制度以及付款的管理制度等,明確責任和義務,做到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物資采購工作關系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產品質量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企業要從源頭和根本入手,完善采購機制,增強物資采購工作運行的科學合理性,并結合實際,選擇最適合的物資供應商,確保企業的良性運轉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莉敏.企業物資采購中供應商的選擇[J].企業經營與項目管理,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