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2 08:06: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字時代,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10年7月15日,由第一財經與易傳媒共同主辦了一場盛況空前的“中國數字媒體峰會”,邀請到來自海內外數字媒體及營銷傳播界多位重量級的領軍人物,包括WPP首席執行官MartinSorrell、新聞集團全球首席數字官Jonathan Miller、前DoubleClick全球首席執行官David Rosenblatt、前aQuantive創始人暨前微軟廣告全球首席戰略官MikeGalgon、Omnicom Digital全球首席執行官JonathanNelson、IPG Mediabrands首席數字官Quentin George、沃頓商學院互動媒體創新實驗室執行董事Steve Ennen、網易首席執行官丁磊等,在上海的波特曼酒店與現場的講者及貴賓進行一場近來最為盛大的數字媒體思想交流。本人倍感榮幸,受邀擔任了一場論壇的座談嘉賓。
我參加的那一場論壇主題是“數字媒體時代,各方角色定位”,主要探討的內容在于數字媒體時代來臨,媒體、廣告客戶及廣告公司各自的角色定位。會議結束了,但這個問題卻還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
我一直在想,這個預測性問題,是否真能有個確定性的答案,至少在我的腦中,這個答案卻越來越模糊。
首先,是媒體多角化經營帶來的角色模糊:目前許多數字媒體幾乎同時都至少扮演著媒體與渠道兩種角色,有些更兼具廣告客戶的品牌與產品擁有者的角色。至少我們看到新浪、騰訊及百度,除了媒體角色之外,同時都還經營著商城或者拍賣;騰訊、網易、搜狐在線游戲的成功,讓它們不僅擁有媒體,同時也是擁有品牌與產品的廣告客戶;知名的女性網站Yoka開始提供團購服務;而淘寶網基于一個在線的商品交易平臺,2009年的在線廣告收入,根據艾瑞中國網絡廣告行業發展報告的推估達到15億人民幣的規模,僅次于新浪網,而其集團中的支付寶,更已成為國內最主流的網上支付工具。這些數字媒體都開始因其多角化的經營而逐漸模糊其單純作為媒體的角色,并且在某些領域上,成為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廣告客戶的競爭對手。
其次,是數字媒體大幅增大了廣告客戶直接觸及客戶的能力,從而帶來角色模糊:數字媒體時代來臨,將自有的媒體(Own)及賺到的媒體(Earn)凸顯得更重要,體現為廣告客戶有可能在相對的低成本下,直接與極大范圍的目標消費者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直接溝通。一個成功經營的品牌網站其流量與會員數,甚至不遜于一般我們定義為媒體的網站,例如Samsung、Intel、Sony、Adidas、IKEA、Walmart的全球官網都擁有非常可觀的流量,而Microsoft及Apple的全球官網,更是在Alexa的全球排行前50名以內。在此流量下,這些企業的網站都能扮演著媒體的角色,進行大量的訊息曝光。同時,品牌網站在長久經營下所累積的龐大會員,也是廣告客戶另一種擁有能自行與目標消費者直接進行溝通的能力。而近來出盡風頭的博客及微博,更能讓廣告客戶能直接與大量消費者進行即時雙向互動溝通。
最后,廣告公司因互聯網廣告及各項溝通形式的多樣化,帶來角色模糊:互聯網的廣告營銷方式,從橫幅廣告開始,到現在各式各樣的營銷手段相繼出現,廣告公司因應客戶越來越多的需求,不斷擴充各種不同的專業能力與人才。結果是提供創意的廣告公司也開始提供數字媒體策劃購買,提供媒介策劃的媒介公司也開始提供口碑營銷、社交網絡活動的服務,公關公司已開始跟隨著實體活動的舉辦提供一些數字媒介的宣傳。甚至在廣告及媒介公司里,未來對各種新媒體及新營銷手段,也都在思考組織內的改變與地位。
數字媒體時代,似乎無限放大彼此的角色可能性。我認為,只有不斷基于各自的核心能力,借由數字媒體時代所創造的各項優勢與契機,才能更凸顯自己的角色與專業能力,更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所有競爭與挑戰。
在2004年前筆者剛剛踏足中國互聯網市場研究行業時發現;當時中國網民的分布存在兩大偏差:
1.地域分布偏差;中國網民的主體分布于沿海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部分發達的省會城市。
2.年齡分布偏差:當時網民主體的年齡多處在16-30歲。而8年后的今天,隨著時間的推移、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互聯網產品的不斷豐富以及互聯網知識的不斷普及,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在很大程度的得到了改善。數字營銷大勢所趨根據NCG市場研究部門的研究結果分析,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所擁有的網民數量在中國網民總量中所占比重已降至30%左右,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二、三線城市網民數量的快速提升。另外中國網民的年齡分布已經擴展至16-45歲(全球互聯網行業對于“網民”概念所確定的年齡范圍是年齡高于16周歲的互聯網用戶)。而針對于大多數的品牌和產品而言,上述年齡段的網民和他們所居住的區域正是他們的主流目標消費群和區域市場。這樣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使得互聯網將毫無懸念地、越來越多地獲得目前由傳統媒體控制的廣告營銷市場份額。
在傳統廣告和互聯網主流媒體世界里,各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對于廣告主及其營銷活動具有極大的控制權并造成了以下的問題;
1.廣告的渠道決策嚴重依賴于媒體提供的數據。
2.精準性差;一方面人們天天受到無關信息的滋擾,而另一方面品牌信息對于其真正目標受眾的命中率低,造成資源的大量虛耗。
3.品牌、產品信息的流動一直是單向的,與互聯網廣告受眾的互動性差。
4.廣告推廣效果評估在時間上嚴重滯后。
5.在廣告營銷預算上投入巨大,預算結構上缺乏應有的靈活性,使得成規模的廣告營銷活動成為一場耗資巨大的賭博。了解受眾營銷歸根到底是應該針對以個體為單位的個別消費者的,因為最后為品牌埋單的是他們。要做到對于特定類別的廣告受眾進行精準投放,數字廣告公司就必須對于單一互聯網用戶的個人屬性、態度、對于產品類別及品牌的消費傾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消費行為有深刻而廣泛的理解。而數字廣告公司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對鎖定的互聯網用戶做多平臺的行為追蹤,了解他們的瀏覽習慣,而這個就不是單一數字媒體可以做到的。
去年,網絡安全軟件AVG報告說,92%美國兒童在他們2歲前,就已經在網絡留下足跡了。在數字化世界,他們的第一次出現一般以在網絡的超聲波圖片開始。到后來,從出生到生日派對的照片都在社交網絡上被分享。實際上,7%是在預先申請的電子郵件上的,12%還有社交網絡賬戶。一方面,這意味著你不會被強迫去禮貌地翻閱父母引以為傲的照片集,但這么年輕就在社交網絡上擁有高關注對父母和孩子又有什么好處?
我決定在10個不同家庭里投入至少48個小時來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名單上的第一個是Peter,一個和他父母親以及他妹妹住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郊區的邊緣的10歲男孩。這對年輕的父母對他們長兒的未來感到非常興奮,他們從自己的網站下載了Peter的第一張超聲波照片讓我看。
當Peter向我展示他的房間時,我注意到了粘在他房門上的小條黑色帶子。它們看起來像某種老式計算系統:4條垂直線,1條水平線。顯然Peter在記錄著什么,我很好奇但對他答案完全沒心理準備。他耐心地解釋道,每條帶子代表著過去這些年他被允許自己出去的場合。那里只有7條帶子,并且表明最近一次還是2個月前的。
當我問得更多時,我意識到了Peter的父母不擔心他跑出去。也不擔心他在外面摔倒或者是傷到自己。更甚的是,Peter完全沒有隱私可言因為他去哪兒都可以被追蹤到,他父母最害怕的就是綁架。而他們對于外界危險的行動就是專注于把室內環境盡可能地做得更具娛樂性。Peter可以自由使用電腦還可以玩任何游戲——他還有GAMEBOY、WII、NDS以及像圖書館藏品一樣多的游戲碟。這不僅僅是孩子和他的玩具的獨享世界,Peter被允許隨時邀請朋友來一起玩,只要他愿意。
2天后我離開了,去了肯塔基州路易威爾Michael的家,這里的情況大致相同,可是,對于隱私的侵犯以及擔心的危險,已經延伸到屋內了。Michael在他房間角落里建立了個樂高城堡,他很開心地帶我去看他的設計。它指著城堡的最對我說,“這是保護我和我家庭的第一道墻,”他繼續帶我走過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墻。在這座堅固的堡壘的中心是一間小臥室,“這是我生活的地方。”他隨意說道。攝像頭、麥克風被放置在房間的幾個地方,還有幾個保鏢。當我注意到門內沒有把手時我非常吃驚。換句話來說,除非有人開門讓他出去,否則他沒法離開他的房間。他和外面世界唯一的聯系可能就是通過他父母在他出生前就已經申請的電子郵箱。
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在不同的家庭間拜訪時,我意識到我的生活是非常戲劇性的。我在丹麥郊區的街道長大。和不同鄰居的孩子混在一起。很難想象我父母有多大膽,讓8歲的我自己去學校。他們到底在想什么,居然讓我在15歲時借走他們的船和2位最好的朋友出海?
但對于這個曲折故事,如果我父母被請求去分享一些被稱為我的網絡足跡的照片——我還在子宮里,我第一次走路,或者我第一次露出笑容——我很肯定他們會轉轉眼珠子在想“這家伙是不是瘋了。”我很肯定現在我的父母會非常驚訝,如果他們鄰居的孩子被允許自己走路上學或者出海。他們一定又轉轉眼珠子,或許還會說“他們瘋了嗎?”我不知道哪種家庭才是正確的。
(來源:《時代周刊》)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 影視數字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的加快,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所帶來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文化生活的多樣化,對于影視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推動力,日新月異的制作方式和傳播手段對影視藝術產生了深遠、全面的影響影視藝術的表達總是與媒介手段的發展緊密相關的;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技術對電影、電視、動漫、攝影等視覺傳達的表現形式和消費習慣的形成和改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字化是指信息(計算機顆域的數字技術向人類生活各個領域全面推進的過程,包括通信領域、大眾傳播領域內的傳播技術手段以數字制式全面替代傳統模擬制式的轉變過程。
在這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隨著大型計算機、數字化智能化攝像機、編輯機、視頻切換臺、數字三維特技機、非線性編輯系統、電腦燈控系統、MD音頻制作系統等先進的視頻制作設備的問世,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制作功能、電子技術的發展是影視事業騰飛的基礎,數字化技術也可以說是促進了影視藝術的不斷地提高和創新。帶動了視頻技術快速發展。
數字化技術使影視出現了一場數字化文藝復興運動。數字化的出現一方面讓我們看到計算機使影像創作得以復興;另一方面看到各種興起的市場,數字技術進入數字化使影視發生革命性變化,重新定義。計算機和軟件在影視各方面得到運用,提高了生產效率-用計算機改變、增強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畫畫的實踐活動穩步發展。計算機以數字方式和增強電影影像的方法創建出一個個神奇的畫面:用資科影視作數字式棚外場景、數字式彩色校正、濾光效果和繪畫、數字式影像的合成、數字式動畫制作、數字式影片修復、數字式線痕去除、數字化影像增強、數字化缺陷消除、計算機生成素材和膠片拍攝素材的集成。
影視數字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影視的命運:數字化影視創造娛樂設施的新時代。當影視觀眾被其他傳媒所吸引的時候,影視只有進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數字化運算創造出的多層合成的神氣場景、震撼人心的音響效果,加上無幕框的特大銀幕畫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臨場感、真實感將是任何傳媒無法比擬的。各種特殊效果的娛樂節目、動感電影、虛擬現場以及各種新型節目都會為活動影像節目生產注入新鮮血液。影視節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數字化方式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多元化、隨機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數字化技術從多方面影響到電視和電影等活動影像的制作。首先影響到影視的前期拍攝及后期制作,不僅影響到制作工藝,同時也關系到整個播放再現系統和方式的變革。數字化技術的核心是多媒體數字處理技術,一種集圖像、聲音和文字于一體的相互式平臺。多媒體數字處理技術的應用給予了一種嶄新的處理活動聲畫影像的可能,拓寬了藝術家的天地,給影視工業注入活力。并且多項技術變革:膠片掃描輸入、計算機圖形和圖像設計以及處理、膠片輸出記錄等,膠片影像信號的數字化轉換和存儲問題。我們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和計算機完成剪輯已經有所突破,數字化解決了影視制作的代損失問題,數字化技術進入圖像微觀世界,分解像素,可以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帶來隨機改變時空的創作手段。數字化技術同時對影視活動中的特殊效果的造型和渲染、動畫的制作、影像的修復、影像的合成、游戲光盤的制作等方面。可以完成影像修復、制作特殊的造型、特殊的環境氣氛、場景合成、動畫、人―物的替換、虛擬環境等高難度效果的制作,數字化時代帶來了一個信息共存、共享、交互式工作的環境,這種以高功能的電子計算機為交互中心,以數字為共識符號的新系統,徹底革新了原來電影、電視、磁帶、光盤等之間的信息采集、處理、傳遞和顯示的作業方式,隨之也改變了影視技術的許多概念和內容。
影視的形式將更多地取決于藝術結構和內容,其觀看方式可由觀眾按個性化需求來隨機選擇。數字技術對于圖形處理的可能性更是無窮的,在電腦中,形象轉化威信息,而信息可以在電腦中進行注意處理和操控的,因此任何圖形轉成信息后便成為數據庫的信息單位,成為藝術的潛在資源。在數字化藝術中,視覺可混性不再局限于“對像”它必須與存在于電腦內流動的永遠變化的世界相溝通,從而構成一個互動的藝術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現實可以被虛擬,而且與觀眾的參與保持著相互依賴的關系,數字化使影視藝術突破了實景拍攝的局限,走向更加廣闊的表現領域。影視藝術家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發揮,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電腦技術可以表現出一切人可以想象出來的東西。這就為電視形象的異彩紛呈創造了物質和技術條件。在世界范圍內,當技術手段的懸殊不再是制約創作的瓶頸時,個性特點的發揮便尤其主要。大眾化開始走向分眾化、小眾化-數字化時代,“集體創作、分工序負責”其實更多地被“集體策劃、個人實施”所取代。電視節目個人獨立完成的意識突出了制作人的才智和決斷,使得個性發揮有了廣闊的空間。數字化的歷史進程,構筑了張揚視覺文化傳播的新媒體平臺。
影視藝術有著難以預計的表現手段,數字功能有著難以估計的表現力,藝術和科技的結合會日新月異,創作人員的科技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影視藝術的發展中技術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現有的設備已大大增強了表現主力,使觀眾的視聽有了極大的改變,所以技術的發展必會大大增強影視藝術的表現力-在所有高技術媒介的藝術實踐中,最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是那些將技術的力量和藝術家的創造智慧完美結合起來的作品,它表現明藝術家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來駕駛這種新媒介,而且技術性語言能準確地傳達出藝術家的思想。
但在數字化時代,藝術創造與藝術欣賞將變得非常個性化,數字化技術將徹底改變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及傳播方式,它將給藝術品的生產與銷售、藝術的創作與欣賞帶來前所未有的革命. 假如說,人類社會的政治變革主要引起藝術表現內容上的革命的話,那么,科學技術上的革命就不但引起藝術品存在方式、傳播方式及創造與欣賞方式的革命,同時也深刻地反映在藝術的內容中,從而部分地引起藝術內容的變革.可見,當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時,更應當看到科學技術也是推動藝術發展并導致藝術變革的巨大推動力,這一點在當今正發生的以數字化技術為代表的信息革命浪潮中,將得到越來越有力的證明
關鍵字:檔案管理;數字技術;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0-0012-03
進入數字時代,現代數字技術快捷、高效、準確、便利的優勢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新時期的檔案管理工作,檔案管理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這種改變既有橫向的,也有縱向的,這些改變不管是對我們的檔案管理工作還是對我們檔案管理人員都是重要的挑戰,在新形勢下,檔案管理人員只有認檔案管理工作的現狀,不斷適應新形勢下檔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才能推進檔案管理事業向前發展。
一、檔案管理面臨三大改變
首先就是檔案館形態由傳統型檔案館向數字型檔案館轉變,這種轉變將傳統型檔案館有限的、信息資源不能共享的檔案文件實體通過數字化手段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數字化、空間虛擬化、傳播網絡化以及信息資源共享化。這種轉化帶來的還有檔案實體保管模式的轉變:之前的紙質檔案管理是相對集中的,進入數字時代后,紙質檔案逐步向電子檔案過渡,面對紛繁復雜、數量龐大的電子文件,傳統檔案館已很難按原有的策略進行檔案收集,數字時代的檔案館或許不再必須接收各機關、組織的電子檔案,而主要是對分散的檔案信息集中管理控制并使其便于公眾利用;而檔案的實體很有可能將繼續保存在產生它們的部門的硬件與軟件環境中,檔案實體或許將有集中統一保管向分散式保管模式轉變。
基于上述檔案館及檔案實體的變化,在數字時代,檔案服務工作也將發生變化。這種轉變首先體現在現在檔案管理的服務形態上,傳統的檔案服務工作主要是在檔案館的閱覽室完成的,一般流程是:根據服務對象需要—從庫房提取檔案給服務對象查詢—送回庫房,這個流程主要是在檔案實體這個“物”上進行;而在數字時代,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檔案實體的數字化,檔案信息傳遞將不受時空限制,用戶或許可根據自己享有的權限隨時隨地在網上檢索和查詢所需的檔案信息,大部分用戶可以利用網絡服務終端進行自我服務。在這種背景下,檔案館的服務方式也從單一的“物”的服務向多元、多層次的服務模式轉變,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重點也將轉變成對檔案實體的信息加工,將無序變成有序;豐富館藏;為服務對象提供信息引導服務。
另外,隨著數字時代帶來的檔案形態的改變,數字時代的檔案館工作人員對檔案實體的保護與管理的重點也將發生變化,檔案管理工作從往昔的重點保護檔案轉變為重點保護檔案信息,注重計算機安全,防止病毒、黑客等入侵以及信息流失將是檔案館工作人員的重點。
二、新形勢背景下,檔案管理工作面臨的諸多挑戰
數字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檔案管理工作在面對上述轉變的同時,也不得不看到目前我們存在的諸多機遇帶給我們的挑戰:
1.目前的數字化管理水平不均衡,管理系統軟件不統一。當前,雖然差不多所有的單位都已普遍使用了計算機系統來進行管理檔案工作,但是這種建立在單位和系統內部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戰,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主管部門的單位,使用著不同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功能不同,類型不同,檔案人員需要重復管理、重復錄入,這不僅帶來了大量的時間上的浪費,而且還會因為數據龐大和人的差異,由此帶來的工作量和可靠性,不得不值得懷疑。
2.對數字檔案的認識還比較滯后,制度建設落伍。目前通行的檔案管理的相關制度,都是建立在紙質檔案為主時代的制度之上的,對數字檔案的認識則主要是影像資料等,還沒有對真正意義上的數字檔案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認識,數字檔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及應用在法律上、制度上都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較為統一的概念,沒有形成合力,無法形成一定的效力。
3.傳統的立卷制度也將面臨改革。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我國原有的立卷制度也從“案卷級管理”變為了“文件級管理”,文件不裁不訂等方法也都是為了適應數字管理的要求。但是,按照原有的立卷制度,已經無法完成相關要求,原有的立卷制度已嚴重制約了現代檔案工作的發展。由于沒有一套統一的規定,在目前這個探索時期,各部門、各系統各行其是,給檔案的管理、保存、統計、整理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而且,如果不及時予以處理,這種影響產生的后遺癥將會在較長時間里影響檔案管理工作。
4.缺乏高級管理專業人員,檔案管理工作投入不足。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目前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群體中學歷層次偏低,缺乏掌握現代化技術的高級管理人才,特別是既懂檔案管理和現代化科學技術,又懂社會科學和經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奇缺。檔案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直接導致新技術、新方法難以在檔案管理中使用和推廣,無法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檔案管理人員群體結構不合理配置,檔案管理人員個體素質偏低,檔案群體結構失衡,已成為制約檔案管理工作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外,同樣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檔案管理的投入不足也是影響檔案管理發展遇到的重大瓶頸。而投入的不足,又與現代化的檔案管理的意識有直接關聯。由于現代檔案管理意識普遍較低,導致檔案管理投入不足,尤其是基層單位,設備更新換代滯后,基礎設施簡陋,安全措施沒落實,相當部分的檔案室建設不標準、不規范。至于檔案室的自動化、數字化建設,那就只能說是一種奢望。
三、檔案管理人員該如何應對挑戰
面對機遇與挑戰,數字時代的檔案管理工作究竟該如何去尋找突破呢?筆者認為:
1.應該加大對檔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加大檔案管理工作的投入,既包括物質投入,也包括人才投入。要不斷改善檔案管理的硬軟件環境,提高檔案管理的硬件配置,提升檔案管理的人才素質,強化人員培訓,使之不斷適應日趨復雜的檔案管理現狀。
2.檔案管理的決策者和執行者都要轉變觀念。觀念轉變是一切物質轉變的前提,決策者和執行者需要不斷提高對數字時代檔案管理的認識,正確認識到檔案管理工作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實現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不斷完善服務理念。
3.檔案管理工作人員要加快業務能力的提升。首先,檔案管理工作人員要加強學習,提高創新能力和對新時代檔案管理方式變化的適應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迅猛發展,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檔案管理人員如果不加強學習,加快業務能力的提升,不及時了解檔案管理現代化的現狀及趨勢,很有可能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檔案管理提出的諸多新要求,就不能勝任日趨多樣化的檔案服務要求。唯有不斷的主動學習、積極學習,及時掌握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等相關知識,不斷提升數字技術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適應現代檔案管理的要求。與此同時,作為現代化的檔案管理人員,還要富有創新精神,不斷拓展檔案資源的內涵和外延,最大限度地發掘檔案服務的潛質,提升檔案服務的水平,以適應現代化的檔案服務要求。
4.要上升到制度層面,國家及有關管理機構要加強統一的調度和管理,形成統一的、可操作性強的管理體系和工作方法,緊跟數字時展的步伐。
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適應數字時代要求的電子檔案真實和安全的法規。由于電子檔案的特殊性,其信息在形成、處理、歸檔、保管、利用等各個環節都有更改或者丟失的風險性,只有通過法律形式將有關電子檔案保管和使用的行為規范下來,使有關部門及個人自覺遵守,才能從制度上保障電子檔案的安全。與此同時,法律還要確立電子檔案及電子文件的法律憑證作用,確保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能夠依法管理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
另外一方面,制定科學合理、嚴密的電子檔案工作標準和規范。隨著電子文件的大量產生,迫切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嚴密的電子檔案管理標準和規范,將電子文件的形成、積累、整理、鑒定、歸檔工作和分類、排列、保存方式,用標準和規范確定下來,使電子檔案從誕生之初就得以科學、有序、規范地管理,這是擺在檔案部門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工作。
與此同時,國家檔案管理機構還要研制開發數據格式標準統一、可以互相兼容的檔案管理軟件,解決管理軟件“程出多門”的現狀,從根本上解決管理檔案的不均衡性和軟件環境的復雜性現狀。
綜上所述,只有多管齊下、多措并舉,通過檔案管理人員、檔案管理決策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促進我國檔案管理事業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比爾?蓋茨:
1955年生于美國西雅圖一個上層家庭,大學時離校創辦了微軟公司,現任微軟公司主席和首席軟件架構師。他于1996年登上《福布斯》榜首富。曾被英國《衛報》評為2001年新聞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被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評為1999年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1998年《時代》周刊網絡精英第一名;1994年榮獲《首席執行官雜志》年度CEO;昆蟲學家們還將一種花蟲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蓋茨氏蚜蠅”;2004年被英國女王冊封為爵士。
每次過完圣誕假期,我都感到非常高興,因為我得到了放松,并將置身于一個令人激動的工作環境之中。
在這里(指美國拉斯維加斯,第40屆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現場),我看到了來自全球數千家公司的數字時代新產品。可以說在2006年,數字化取得了長足發展,數字時代距離我們越來越近。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數字時代的影子。
2006年,65%的美國家庭用上了數碼相機,他們拍攝了約20億張數碼照片。同時,全球互聯網的普及率越來越高,更多的日常和商業活動開始通過互聯網進行,比如購買和銷售、規劃和創新等等。互聯網已經逐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美國40%以上的家庭都擁有多臺個人計算機,很多年輕人使用計算機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他們看電視的時間。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移動設備也一直保持著迅猛的增長勢頭,以Wi-Fi和3G為主的通信網絡日益普及(編者注:雖然中國尚未開通3G,但這項業務在西方國家正在普及),用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查詢到需要的信息。這還僅是“冰山一角”,未來移動通訊有望取得更大的進展。
未來將會怎樣,我們距離未來還有多遠?事實上,我們已經擁有了很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新產品,它們就預示著未來。
例如,高分辨率的電視屏幕掛在墻上后就像是一幅畫,與傳統電視屏幕簡直是天壤之別;網絡帶寬不斷增大,傳輸高清晰信號已經變成現實;計算機處理器進入64位時代,并且完全兼容32位應用,不需要用戶投入額外資金。
而隨著圖形分辨率的大幅提升,我們也開始考慮在屏幕上展示真實。于是,當你通過網絡購物時,所看到的不再僅僅是商品列表,還有商品本身和購物環境。所有這一切,都因為我們采用了先進的圖形顯示芯片和屏幕。在存儲空間方面,用戶習慣談論的容量單位已不再是GB,而是TB(1TB=1024GB),盡管更多的用戶并不需要如此大的存儲空間。
所有這些硬件,都是數字時代的重要元素。
當然,僅有這些元素還遠遠不夠,能把各個元素連接起來才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從這一角度來講,消費電子已經被視為一個更廣闊的領域。
不論是在車里還是在臥室里,我都渴望聽到音樂,我想輕松地做到這一點。我希望能夠制定出自己的家庭計劃,并能通過手機、PC、甚至電冰箱方便快捷地進行操作更新。不管在辦公室,還是在家里,我都希望與他人保持通暢的聯系。
作為“2007消費電子展(CES)”開幕講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給大家帶來了Windows家用服務器(Windows Home Server)設備,這是一種個人消費設備,主要作為數碼相片、音樂等其他媒體的中央存儲器。
為什么普通家庭需要一臺服務器呢?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有多臺電腦,然后,你想隨時獲得文件,無論電腦關閉與否,你可能都會希望有一臺能夠利用其自動存儲功能的服務器,這樣,你就不需要記住驅動器的名稱或者帶著文件到處跑了。
現在,業界已經注意到內容制作人員獲得回報,與讓人們在家庭設備之間分享節目是一種平衡的挑戰。尚未有人對此做到完美。這讓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生的市場,我們爭取將價格降到1000美元以下后,將產品的易用性做到很好,我認為那些擁有多臺PC的家庭會很喜歡選擇Windows家用服務器。
不過,現在我們不清楚數量有多少,但這是一個很好的業務。很明顯,我們在這種產品上使用的很多技術都已經在商業環境中實現了。
就電視的數字化而言,世界各國都已經制定了完成“模擬信號”電視到“數字信號”電視的時間表。我國從2003年開始,大力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計劃到2015年停止地面模擬電視發射轉播。網絡媒體本身就建立在數字化基礎之上,而3G技術的運用,使得手機數字傳播升級,成為移動的數字接受終端。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數字化傳播技術將使電視與網絡、通訊設備完美結合,人們可以在交互電視中享受清晰逼真的視聽節目,遙控器可以模仿電腦的鼠標和鍵盤功能,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對其中的片段加工儲存。新聞、影視、游戲、通訊等,均將融合于數字媒體。
從傳播學角度講,傳統媒體時代雖強調“受者中心”,但由于技術方面的限制,主動權主要還是在傳播者手中。而數字技術則讓受眾真正掌握了主動權,他們擁有終端,可以自主選擇一切信息。而由目前的數字化進程規劃可以推測,未來人們享受高品質的媒體服務,大部分是需要付費的,媒體生存資本的提供者將由廣告主向傳播受眾發生轉移。數字媒體傳播對象在享受高質量的服務同時,不希望再像以前那樣時時刻刻被廣告“騷擾”。更重要的是隨著數字媒體越來越普及,“消費者原有的媒介接觸時間、接觸習慣完全打破,這就是媒介‘碎片化’”。①這也是數字傳播時代媒介的主要形態。人們可以從“碎片化”的媒介中隨時隨地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不會拘泥于哪一媒體。
廣告互動性實現的必要和可能性
不可否認,廣告的主要功能是促進銷售,但其效果往往與銷售沒有完全對應的關系,因此,傳統的廣告效果便落到了廣告對受眾的到達率或接觸率之上。應該說,以此作為評價廣告效果的主要標準,是符合傳統廣告單向度傳播實際的。然而到了數字傳播時代,問題就出現了。數字傳播技術將一改傳統傳播模式中的“單向傳播”,并轉化為廣告主與廣告受眾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雙向互動”。如直接回應電視(direct response television)節目,使得觀眾可以自由進入具有廣告性質的欄目,輸入個人需求,交互性設計得到了凸顯。而在手機媒體上,由于其首先是通訊工具,其即時互動則演繹得更為充分。更需重視的是,網絡上的搜索引擎不僅成為數字廣告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且更充分體現了與受眾互動的功能。在這些媒體上作廣告,要想達到目的,單單依靠一方對另一方的訴求是不夠的,只有在適當的時間把合適的信息傳達給目標受眾并得到受眾的響應,從而形成雙方向的交流才能真正達到廣告效果。其實,這也是傳統媒體廣告所苦苦追求的,但始終由于技術以及其它因素的約束,而難以實現。
數字傳播時代廣告的互動性表現
一、廣告信息的發送者和接受者實現即時的雙向溝通――即時互動。這樣,廣告主能及時把握接受者的需求變化,使得廣告不再是勸服式的、強制式的和“使人厭煩”的,而是交談式的、對話式的,令人易于接受的,溝通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會得到很大提高。
二、廣告信息的提供是針對消費者特別設計的。廣告主應當盡量把最詳盡的資料用各種形式,如文字、圖片、視頻等展示在數字媒體上,以供受眾尋找所需信息。就像超市購物那樣,各取所需。這就擴展了傳統意義上廣告的內涵,即廣告不僅是某一產品或企業的宣傳作品,而且還是營銷互動溝通的有效方式和橋梁。
三、企業與受眾形成“一對一”的傳播及營銷。由于廣告推廣的產品和服務是迎合消費者需要的,這樣就能真正實現消費者的個性化服務。如國外有購物網站提供“虛擬試衣”服務,這對購買其成衣的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貼心的個性化服務,雖然是廣告,但還是樂于接受。企業也可以在廣告的同時,設置討論區,以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速率,把服務的反饋利用人際傳播擴展開去,不斷增強廣告的效果。
四、媒體上的直接溝通。由于在數字媒體上參與廣告傳播的受眾往往是抱著明確的目的和需求主動查找所需信息的,他們往往會根據所掌握的廣告信息資料做出購買決策,并可能直接在線或電話訂購。同時,企業也減少了分銷的環節,自然也就降低了銷售成本。
當下廣告互動性實現的主要媒體渠道
網絡傳播。在網絡媒體上廣告之所以受到廣告主的歡迎,是因為網絡廣告不像傳統的廣告那樣僅僅面對受眾進行單向傳播,而是基于眾多單個的受眾進行交流互動的傳播和溝通。它的特點包括: 網絡覆蓋人群越來越多、無時空限制、內容詳盡、形式多樣、良好的互動性、針對性明確、反饋的可測性高、節約廣告成本等等。正是由于網絡廣告的這種互動特性,使得消費者面對各種形式的網絡廣告,無論是banner 廣告、page 廣告、彈出廣告、游動廣告,還是軟文廣告、E- mail 廣告,均可能在受到吸引之后,進行點擊,進入廣告主網站,并一層層地對廣告產品、廣告主產生認知,最后通過回饋按鈕的點擊進而與品牌進行網上互動。
手機傳播。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07年底全球手機用戶超33億,普及率達49%。②隨著以移動電話為主流的無線通信網絡應用與互聯網應用之間聯系的日益廣泛,無線營銷與網絡營銷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并成為網絡營銷的一種延伸和補充。隨著3G 技術的普及,手機的網絡化、寬帶化程度都將大大提高。對于企業來說,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品牌被更為精準地傳播出去。對于用戶來說,他們也將收到更多對他們有價值的信息。所以,從各方面分析,3G 時代的手機廣告無疑是廣告互動性實現的一個大平臺。
數字電視傳播。與網絡廣告相呼應,電視媒體廣告也將引入更加實用的互動性。會有專門的購物節目供觀眾選擇,在這些節目中投放廣告,無疑會對產品的銷售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選擇這樣的購物節目本身就說明這些觀眾有著極強的購買欲。當然,由于數字電視的巨大自主選擇性,在電視節目中插播廣告已經變得不太現實。但越來越多的廣告已經被嵌入到了電視劇或電影中。在不破壞電視劇或電影整體美感及連續性的情況下,相比傳統廣告,嵌入式廣告在很大程度上能減輕受眾的抵觸情緒,更能為受眾所接受,在這些節目被大量觀看的同時,品牌形象也正潛移默化地進入了消費者心中。
以網絡廣告為例看互動性廣告
就目前數字媒體的發展狀況來說,網絡廣告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下面我們就來領略一些典型的網絡廣告案例,或許它們就是以后廣告模式的雛形。
有一則關于游戲軟件的網絡廣告,在網站的主頁里有一個動態條幅,文字是:“游戲愛好者請點擊這里,有大獎!!!”鏈接的是關于這個游戲的頁面,開始介紹這個游戲的玩法,接著讓你試著玩一段這個游戲。再就是抽獎,只要填寫一個調查表格(關于你對游戲的看法、你的職業、興趣等)就有資格進行抽獎了。這樣的互動性網絡廣告對游戲愛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當你下載網頁時,頁面上突然會出現一個帶有視窗風格的“警告”,告訴你“你的互聯網接入沒有得到合理優化,你必須下載……”等等,并模仿視窗制作了“OK”按鈕。一般來說,許多沒有經驗的用戶都會習慣性地點擊“OK”來“關閉窗口”,結果當然是點擊了廣告條而進入了另一個頁面。同一思路的廣告包括在圖標上做出下拉式菜單、復選框、輸入框的樣子,希望用戶“習慣性地”去點擊“菜單”、“復選框”或者“輸入框”的位置。由于廣告圖標一般都是以整個圖標作為鏈接,因此,點擊任何“菜單”位置其實就是點擊了廣告條本身。實踐證明,這種帶有一定“欺騙”性的廣告的點擊率是非常高的。
還有一種方式,雖然你明明知道是一個廣告,你還是要用鼠標點擊它,想看看到底會出現什么結果。曾經見過這樣一個廣告:在廣告圖標上有一只猴子以相當快的速度左右、竄動,中間位置寫著“捉住這只猴子贏取大獎”之類的文字。當你以為這是一種什么網絡游戲,并通過點擊鼠標來“捉猴子”的時候,你已經“上當了”。
根據網絡廣告商雙擊(Double Click)分析,閃動的廣告、移動的廣告、會發出聲響的廣告通常比靜止的廣告要“動人”,威力也高出71%。
Ask Jeeves曾經為《浩劫重生》(Cast Away)的DVD上市推出為期三天的特企。那幾天里,當你打開,上頭還是熟悉的問題欄,你可以提出各式各樣疑難雜癥。把網頁稍微往下卷,你就會看見與湯姆漢克在無人島熬過四年苦海的排球威爾森正在向你打招呼,接著它往右邊彈跳去找它的主人。這種形式極大地刺激了網民的視覺和心理,堪稱網絡廣告界的一大典范。②
有一則曾在雅虎網站上的為福特汽車2002新款Explorer量身定做的廣告。它的創意是讓一群烏鴉飛過,蓋住了雅虎主頁的一部分內容;接著Explorer威風地隆隆作響,駛出畫面,蓋住了雅虎主網頁的左半邊。這個廣告只有一天,但反應十分轟動,有五十多萬網友自動用鼠標幫助撥開谷粒,二十五萬多人實際透過這個鳥廣告,上到了福特汽車網站。
《Kleppner廣告教程》一書在談到未來的廣告時指出:“很難確定下一個10年將變成什么樣子,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未來的廣告和傳播的消費者參與程度更高,控制力更強,廣告和傳播由單向傳播向雙向溝通轉變。”③
是的,在數字傳播時代,隨著數字媒體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它們的互動性特點必定影響廣告受眾接受廣告的習慣。因而,我們可以肯定地宣稱:“互動性”主宰未來廣告。
注釋:①黃升民.《碎片化背景下消費行為的新變化與發展趨勢》.《廣告研究》2006(2)
②童麗莉.《網絡廣告的互動性》.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n.
Rebooting brand strategy for a digital age
博客主人:Jon Goldstone
http://
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在忙著做一些連接消費者的工作,往往忽視了品牌戰略的根本。這也是為何當今擁有一個清晰的品牌定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數字化沉迷
毫無疑問,數字化營銷成為當今營銷負責人及其團隊日常的主要話題。在一些案例中,數字化營銷甚至是很多營銷者關注的唯一話題。似乎每一周都會出現一種新的社交渠道,將自己標榜為下一個爆點。而數字化專家的那些危言聳聽的大標題會不斷跳出來警告你,營銷正在經歷著什么樣的地震性改變,必須趕緊跟上,否則就會迅速滅絕。
我們對100個營銷負責人的調研表明,“跟上最新趨勢”成為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驅動力。這些調研參與者來自于不同的行業和商品品類,其中少于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使用社交媒體是基于這種渠道有可視化的收益分析。”甚至更讓人擔心的是,這些都是重視收益而非炒作的企業,但即便如此他們仍然采取了這樣的數字化營銷決策。
忽視品牌戰略
當然,新的數字化渠道,也給企業帶來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潛在商務機會,讓企業可以更好地和消費者保持聯系。然而,風險在于,企業要在數字化渠道選擇和執行上,投入許多時間、金錢和精力,而同時卻忽視了品牌戰略的一些根本層面。
一方面,參與調研的91%的營銷負責人認為:“有效的數字化營銷,關鍵是要有一個清晰的品牌定位。”要通過面對面的訪談,確定所有人都有一個清晰的品牌定位認識,這一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這樣才能和眾多機構合作,共同通過多元渠道更好地傳遞品牌信息。
然而,這些人中,大多數人都同意:“因為過于重視數字化和社會營銷,往往忽視了品牌戰略。”這樣做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許多品牌因為缺少一個強大而有說服力的品牌定位,導致無法很好地指導營銷工作,造成營銷工作缺乏效率。而對品牌戰略的忽視也讓品牌資產面臨被稀釋的風險,因為品牌信息和品牌體驗在日益多元化的渠道中變得很不一致。
在新技術變革、經濟環境變革和整個營銷傳播方式變革的推動下,怎樣能夠讓廣告更具有傳播性?讓廣告更加內容化?2013年4月19日,由騰訊發起的智慧營銷研究院在北京舉行了專家溝通會,會議聚集了來自包括高校、公司、第三方研究機構、專業媒體等十多位互聯網及營銷專家,就當下熱門的“內容營銷”話題展開了探討。
把商業廣告“插入”社會化媒體
悠易互通COO郭志明認為,內容營銷有兩種:最傳統的是搭建一個有人看的內容,例如電影里面的產品植入、微電影等,把品牌信息很巧妙地植入到內容里面,無論是通過什么樣的形式,文字、圖片、視頻,甚至一個APP,都是希望把廣告變成內容吸引很多人去看。另外一種就是自媒體,可能是在微博、微信中把品牌信息放到里面去。
無獨有偶,對于內容營銷的定義,明銳互動總裁呂勇指出,內容營銷就是把商業廣告“插到”媒體里面去。內容為王、渠道為后,內容與渠道結合,內容才會有神。把商業廣告變成另外一種形式,“插到”社會化媒體、無線媒體等渠道,一樣的成本,但是傳播渠道有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更大的效果,這是內容營銷。
內容營銷最核心的就是必須找到觸動消費者內心關注的興奮點,或者叫做沖動,所以內容要跟他們的生活相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總裁班營銷專家劉東明認為,內容營銷不應該是讓廣告公司很忙,而是要轉化為消費者很忙,應該構建平臺激發他們創造內容。對此,微博易CEO徐揚也表示,在內容營銷方面,未必使用大的創意,很可能是簡單的一句話就擊中了一群人,使這群人產生共鳴。
在營銷環節中,一邊研究的是消費者,另一邊研究的是品牌。威漢營銷傳播集團CEO陳一枬指出:“內容營銷除了關注消費者外,還應該結合客戶的營銷需求。”
在營銷中,廣告主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需要看短期的營銷結果;另一類是細水長流,追求品牌效應。所以做數字媒體應該有一個心態:永遠不停地變動。
內容營銷形式多樣,但所有營銷都基于品牌,同時體驗也很重要。互動通控股集團總裁鄧廣梼認為,今天,客戶付出的創意的勞動力成本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高,所以要有一個很龐大的創意團隊才能夠做好現在的數字營銷。
全民制造內容的時代,營銷如何定位?
毫無疑問,在這個全民制造內容的時代,廣告公司作為營銷中重要的一環必須做出轉變。
CMI校園營銷研究院院長沈虹提出,當前的變革對廣告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契機,在之前研究中,我們一直在想消費者或網民的主導性可能會越來越強,可是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實際上網民、消費者不懂廣告,他們的行為需要被引導,需要在一個品牌希望建構的形象平臺上被專業人士引導。
“好的內容營銷,其創意和整體控制來自于廣告公司,但投放之后能夠讓消費者從中看到內容,并且傳播內容,這是內容營銷。”互幫國際執行副總裁馬旗戟認為,這是現階段可實現的內容營銷,它的核心并不是放在消費者創造和傳播內容上,那是一個誤解,是一個極端對消費者分層市場極致性的追求。
曾在去年宣布不再是一家傳統廣告公司,而是整合性內容提供商的靈獅中國合伙人兼CEO徐進稱:“從傳統廣告的角度來談,在營銷環節中,以往是希望消費者走近品牌,現在發現這樣越來越難,所以就需要思考如何讓品牌走近消費者。所以我們要打造自己的語言,即內容營銷。”
徐進認為,內容是與目標人群和所要購買的人群息息相關的生活、相關的故事。以Jeep尤文圖斯案例為例,內容源自于消費者生活中的一場足球賽事、一個明星或者是一次試駕的活動。最終,希望把內容營銷變成生活營銷。
打造內容營銷2.0
互聯網改變的不只是廣告公司的生產方式,更是傳播的整體環境,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陳剛認為,就“內容營銷”這一概念來說還是一個傳統的說法,稱之為“創意傳播”更加適合,因為創意傳播講的是內容。
就互聯網平臺而言,騰訊公司廣告平臺產品部助理總經理劉曜認為,從整個互聯網的頁面流量來看,登錄流量會越來越多,在分析大數據的基礎上可以做到精準的定向,可以為內容營銷提供更好的支持。
數碼錄音筆 數字錄音器的一種,是通過數字存儲的方式來記錄音頻的。造型如筆型,體積小,壽命長,安全可靠,攜帶方便,擁有多種功能。
工作原理 數碼錄音筆通過對模擬信號的采樣、編碼,將模擬信號通過數模轉換器轉換為數字信號,并進行一定的壓縮后進行存儲。而數字信號即使經過多次復制,聲音信息也不會受到損失。
錄音時間 錄音時間的長短是數碼錄音筆最直觀、最重要的技術指標,與錄音筆支持的聲音文件存儲格式有關,目前常見的有LP(長時間錄音)、SP(標準錄音)、HQ(高質量錄音)三種基本模式。有的產品錄音時間很長是由于其使用了高壓縮率來壓縮錄音數據,而這種壓縮有時會降低錄音的質量。因此在選擇時不能盲目追求較長的錄音時間,而應將錄音時間和錄音質量均衡考慮。目前數碼錄音筆的標準錄音時間都在6-10小時,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
LP(Long Play) 長時間錄音。壓縮率高,通過犧牲了一定音質的方式來延長錄音的長度,一般可以將錄音的時間長度延長80%左右。
SP(Standard Play) 標準錄音時間。這種方式壓縮率不高,音質比較好,錄音時間適中。
HQ(High Quality) 高質量錄音。這種錄音方式壓縮率很低,音質非常好,但占用空間比較大,錄音時間相對較短。
編輯功能 由于是用文件的形式存儲于數碼錄音筆中,因此文件編輯功能也就顯得非常實用。除了移動,復制、刪除等常規功能之外,我們還可以實現文件的拆分和合并,為文件的管理提供了方便。
TTS文字轉語音 用戶只要將TXT格式的文件存入錄音筆中,再通過TTS軟件的轉換,即將文字檔案改變成語音檔案。
顯示屏類型 數碼錄音筆顯示信息的“設備”,通過它可以了解到當前數碼錄音筆的工作狀態等。目前大部分的數碼錄音筆均帶有一個液晶顯示屏,一些顯示屏還帶有背光,顯得比較時尚。
FM調頻 數碼錄音筆本身支持FM收音機功能。
MP3播放 支持MP3播放也是不少錄音筆支持的功能之一。只要將MP3文件存儲到錄音筆的內存中,再結合耳機或是機體內置的音源,用戶就可以像MP3那樣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
電池類型 能耗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數碼錄音筆采用的電池主要有AA(5號堿性電池)、AAA(7號堿性電池)和專用鋰離子電池。由于各種品牌的產品各自的質量不同,其在功耗方面也是有著較大的差距。
電話錄音功能 是指數碼錄音筆可以通過專用的電話適配器,將數碼錄音筆與電話連接起來,可以十分方便地記錄通話內容,并且錄音效果良好,聲音純凈,幾乎沒有什么噪音。這一功能對于記者進行電話采訪特別有用。
定時錄音 根據實際需要,預先設定好開始錄音的時間。一旦滿足條件,錄音筆自動開啟錄音功能。適合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條件下使用,比如定時錄制電臺的廣播節目。
復讀功能 由于是數字的錄制方式,因此數碼錄音筆的播放、定位、查找都非常方便。可以實現循環播放、任意兩點之間重復播放、自動搜索、定時放音等功能。通過這些功能,我們完全可以將數碼錄音筆作為一個復讀機使用。
聲控設計自動錄音功能 這一功能可使數碼錄音筆自動地感應聲音,無聲音時它處于待機的狀態,有聲音時才啟動錄音,最大限度地避免存儲空間和電能的浪費。
數碼相機功能 數碼錄音筆可以拍攝靜態、動態的圖片,這一新式的附加功能是錄音筆的發展方向。
輸入設備 數碼錄音筆要完成錄音,輸入設備是必不可少的。輸入設備即數碼錄音筆接受外部信息(僅指聲音)的設備。如內置麥克風、外接麥克風、與電話的連線等等。
輸出設備 數碼錄音筆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并進行一定的壓縮后進行存儲輸出所需的設備。如內置喇叭、耳機、外接有源音箱等等。
隨機內存 即內置內存,數碼錄音筆都是采用模擬錄音,用內置的閃存來存儲錄音信息。閃存的特點是斷電后,保存在上面的信息不會丟失,理論上可以經受上百萬次的反復擦寫,因此反復使用的成本是零。閃存可以說是數碼錄音筆中最貴的部件,容量越大,價格就越高,錄音時間也就越長。有些高級數碼錄音筆則提供外置存儲卡,如CF、SM等,當一張卡的容量用完,可以隨時更換,類似于更換磁帶,這樣可以得到相當長的錄音時間。
We’re increasingly paying extra to get the digital version of a book or movie.
我們正在為數字版書籍或電影支付越來越多的錢。
Imagine, for a moment, that you want to buy The Complete Works of Primo Levi1 edited by talented translator Ann Goldstein. If you were to buy a new version of the hardcover2 collection on Amazon, the price is$58.40. If, however, you decided that rather than adorning3 your shelves with Levi, you wanted to download it to your e-reader, saving yourself paper and time, you would need to pay $59.49. It would cost you more not to physically own the books.
Of course, it’s just a difference of $1.09. But spend some time on Amazon and a trend becomes clear: Many (though certainly not all) digital versions cost more than their physical counterparts4. The Blu-ray Disc of the Christmas classic Love Actually costs a very reasonable $8.68, but to download and buy the HD5 version on Amazon Video costs $14.99. (To download and rent it costs $3.99, while a used version is only$2.37). Download Beyoncé’s6 Lemonade from Apple to your iPhone for $17.99, but get the CD on Amazon for just $15.76.
Certainly this is far from the case in every instance―there are lots of examples of the digital version being cheaper than the physical. But the list will only get longer, raising the question: Why are we increasingly paying more money to not actually have the thing we’re buying? Amazon and Apple acknowledged receipt of but did not respond to requests for comment. But while we cannot know their official answers, we can nevertheless speculate7 as to why we’re now paying more to own without physically owning.
For one thing, we’ve reached a point at which it’s the digital version that won’t let us down. Mark De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surmised in an email that while he could try to create “some clever behavioral econ explanation,”8 he thinks the real answer is that we are paying more to download because we are learning to trust the digital, easily available version. It used to be that to have the physical copy was to have reliability and consistency. But that isn’t true anymore, he said. The internet is now reliable, and with it Amazon and Netflix9. In fact, they’re more durable than the physical copy, as anyone who has scratched10 a CD or had a package get lost in the mail or misplaced a beloved book would likely agree.
We’ve also come to see the digital version as superior in some ways. Mark Armstrong,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noted in an email that we’ll shell out11 for things like being able to quickly consume a product wherever one wants, or clicking on a word reading to see its definition, or skipping to the place in a book where a character first appears. Furthermore, he said, digital copies don’t take up any space in a home office or university library, and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it’s the “only way to get immediate access from your sofa.” All of which is to say that we pay more for digital copies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more reliable, but also because they are more convenient.
Physical formats, on the other hand, so quickly become outdated. Richard Wilks, anthropologist and co-director of Indiana University’s Food Institute, noted in a phone interview that millennials (of course it’s the millennials) have seen their parents lug VHS tapes to Goodwill.12 In other words, they have seen, and are currently seeing, the technologies with which they themselves grew up become obsolete13. Why pay extra for the DVD when you know your next computer probably won’t have a DVD drive?
This is true, of course, true of movies and music, but not of books. What is true of all three, however, is that the digital version is often more trusted and more convenient, and that the digital is an accepted part of the way we live now. (Consider how increasingly surprising it is to see someone proudly display DVDs and records. E-books make it harder to show off your erudite14 tastes, alas.)
But not everyone can afford to jump on the ownership by absence bandwagon15, since not everyone has access to that version in the first place. According to the Pew Research Center, 13 percent ofAmericans do not use the internet, and 19 percent of those people said they don’t do so because it’s cost prohibitive16. To Aleenah Mehta,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s Haas Institute, this suggests a third driver behind this trend: People are paying more because the cost is less important than performa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new economy. That is, this trend exists because people always pay more to be part of the new cool club, and today the cool club is digital.
Whether or not it is indeed hipper to own the digital version, the reality remains that if the most accessible version of culture is 1) not accessible to everyone and 2) the least affordable, then ownership by absence becomes exclusionary.17 Not everyone gets to download culture.
We may be paying a premium for the convenience of digital objects―but there’s another cost beyond the extra couple of bucks you’re shelling out up-front.18 Mark Lemley, professor of law and director of the Program in La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Stanford Law School, said in an email, “customers get fewer rights in a digital copy than they do in a physical copy. I can loan, resell, or tear into pieces my physical book or CD. But the law won’t let me do the same thing with the digital copy I ‘buy.’ ” We’re paying more to be legally able to do less. Or, as Aaron Fellmeth has put it in Future Tense, “You bought it, but you don’t own it.”
This, qualms19 serious and subtle aside, is the way we pay to own now and may be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at doesn’t mean we’ve become any less captivated20 by consumption. As Wilks said, possession is fundamentally human, and while we may change the concept of what and how we possess, we’ll still be possessed by possessions.
We still own things, in other words. We may no longer show how well-read21 we are by displaying hardcover Primo Levi on our bookshelves. But now we can bring his work with us everywhere, without lugging around those heavy books. And we’ll even pay more to do just that.
我偶爾會設想,假如你想購買由優秀翻譯家安?戈德斯坦編輯的《普里莫?萊維全集》,亞馬遜上的新版精裝書售價為58.40美元。但是如果你認為與其用萊維的書裝飾書架,不如把它下載到電子閱讀器上,這樣還節省紙張和時間,那么你需要支付59.49美元,比購買紙質書還要貴。
當然,價格只相差1.09美元,如果你在亞馬遜上花點時間,就會發現一個趨勢日益明顯:很多產品(當然不是全部)的數字版價格高于其實體版。經典圣誕愛情片《真愛至上》的藍光碟定價相當合理――8.68 美元,而從“亞馬遜視頻”上購買下載高清版需要花14.99 美元(租看下載這部電影是3.99 美元,而二手光盤只需2.37 美元)。從蘋果商店下載歌手碧昂絲的專輯《檸檬水》到iPhone上需要支付17.99 美元,而從亞馬遜上買張CD只要15.76美元。
當然很多時候并非如此――很多產品的數字版還是比實體版便宜。但是數字版價格高于實體版的產品只會越來越多,讓我們不禁發問:為什么要花越來越多的錢去購買不能實際持有的產品呢?亞馬遜和蘋果公司都承認收到過相關提問,但沒有給出答復。盡管不知道他們的官方回答,但我們還是可以推測為什么我們要支付更多的錢去購買不能實際持有的東西。
一方面,現在的情況是數字版一般不會讓我們失望。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馬克?迪恩曾在一封郵件中做出猜想,他嘗試給出“某種合理的經濟行為解釋”,認為人們支付更多錢去下載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們越來越信賴容易獲取的數字版本。在過去,實體產品意味著可靠性和持久性,然而現在情況變了,迪恩說。互聯網變得可靠,使得亞馬遜和奈飛也讓人信賴。其實數字版比實體版更加持久,相信每個刮花過CD、快遞中丟過包裹或忘記把心愛的書放在哪里的人都會同意這一點。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數字版在某些方面的優越性。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馬克?阿姆斯特朗在一封郵件中指出,我們其實在為一些體驗付費,比如隨時隨地可快速消費的產品,或是閱讀過程中通過點擊某一單詞查看其釋義,或是快速跳到書中某個人物首次出場的地方。他進一步說,數字版不會占據家庭辦公室或大學圖書館的空間,也許更重要的是,它是“窩在沙發上就可獲取的唯一方式”。也就是說,我們為數字版本支付更高的價錢不僅僅因為其可靠性,更因為其便捷性。
另一方面,實體版本迅速地變得過時。人類學家兼印第安納大學食品研究院聯席主任理查德?威爾克斯在電話采訪中說,千禧一代(當然是千禧一代)眼看著父母把沉重的VHS錄像帶拖到慈善舊貨店Goodwill賣掉。換句話說,他們都曾經或者正在見證伴隨他們長大的技術變得過時。如果你知道你的下一臺電腦可能連DVD光驅都沒有的時候,為什么還要花錢去買DVD呢?
當然了,電影和音樂是這樣,但書籍情況不同。然而對于@三樣東西來說,共同點在于數字版通常更值得信賴且更加方便,數字版產品已成為現代生活方式中已被接受的一部分(想想如果現在還有人高調地使用DVD和錄像帶,該是多么令人驚訝!電子書讓你比較難顯擺自己的博學,嗚呼!)。
但并非每個人都能有足夠的錢去趕上這趟“只求享用、不求持有”的時尚潮流,因為首先并非每個人都能獲取數字版本。根據皮尤研究中心,13%的成年美國人不使用互聯網,這些人中的19%說他們不使用互聯網是因為成本太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研究所的研究員阿麗娜?梅塔認為,這個現象揭示了背后促成這一趨勢的第三個因素:人們愿意為數字版支付更高價格是因為在新經濟時代下,價格沒有性能和參與感那么重要。換言之,出現這種趨勢是因為人們愿意花錢去成為時尚潮流的一分子,而當今潮流就是數字化。
不管擁有數字版能否讓人變得更時髦,事實就是如果文化產品的所謂最便捷的版本并非人人可得,且價格令人承擔不起,那么數字版本的所有權就會具有排他性,因為并非人人都能下載。
我們也許為了數字物品的便捷性支付了額外費用――然而,除了首次購買多花了點兒錢之外,你還付出了其他的代價。斯坦福法學院的法學教授及法律、科學與技術項目主任馬克?萊姆利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人們從數字版中獲得的權利比實體版少。我可以出借、轉賣甚至撕爛我的紙質書或CD,但法律不允許我用‘購買’的電子版產品做同樣的事情。”我們花更多的錢,享有的法律權利卻更少。也許正如艾倫?費爾麥斯在專欄“將來時”中所寫的那樣:“你購買了它,但你并不擁有它。”
撇開一些嚴肅而隱約的擔憂,這就是我們現在以及在可預見的未來為獲得擁有權而采取的支付方式。這不意味著消費構成的誘惑有所減少了。正如威爾克斯所言,占有欲是人類的天性,也許占有的內容和方式改變了,但我們仍被占有欲所操控。
換言之,我們仍然擁有數字產品。也許我們再也不用通過書架上普里莫?萊維的精裝書來展現博學,但現在我們可以將他的作品隨身攜帶,而無需背著那些沉重的大部頭。為此,我們甚至愿意付更多的錢。
1. Primo Levi: 普里莫?萊維(1919―1987),猶太裔意大利化學家、小說家,也是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被關押了11個月,他于1947年出版的處女作《如果這是一個人》就記錄了那一段生活。
2. hardcover: 硬皮書,精裝書。
3. adorn: 裝飾。
4. counterpart: 職位(或作用)相當的人,對應的事物。
5. HD: high definition,(電視或錄像)高清晰度的。
6. Beyoncé: 碧昂絲,美國著名流行音樂女歌手。
7. speculate: 推測,猜測。
8. surmise: 猜測,推測;behavioral: 行為的;econ: economic的縮寫。
9. Netflix: 奈飛公司,一家知名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
10. scratch:(用指甲)撓,抓,(用利器)劃破。
11. shell out: 付款,還賬。
12. lug: 吃力地拖、拉(重物);VHS: Video Home System 家用錄像系統;Goodwill: 美國的慈善二手店。
13. obsolete: 老式的,過時的。
14. erudite: 博學的,學問精深的。
15. bandwagon: 風尚,潮流。
16. prohibitive:(費用或成本)過分高昂的,負擔不起的。
17. hip: 新潮的,時髦的;exclusionary:排他的。
18. premium: 附加費;buck: 美元(非正式);up-front: 預付地。
19. qualm: 疑],不安,擔憂。
本刊訊(記者 龐春燕)7月23日,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第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調查顯示,報紙是國民閱讀率最高的文字媒體,新媒體呈現強勁增長勢頭,最受讀者喜歡的雜志是《讀者》。
“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是為了解全國國民閱讀傾向發展趨勢與文化消費現狀而進行的一項連續性、大規模的基礎性國家工程。此次調查是繼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之后,進行的第五次大型調研工程。
數據表明,傳統紙質閱讀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報紙是國民閱讀率最高的文字媒體,在我國識字人群總體中,每人每月平均閱讀報紙約7.4份,閱讀率達73.8%;雜志閱讀率比2005年上升10.5個百分點,達到58.4%;圖書閱讀率為48.8%,止住連續下滑趨勢。
此外,調查數據顯示,雜志閱讀率高速增長,期刊業發展前景看好。2007年國民人均月閱讀雜志約1.7本,其中文化娛樂類雜志的閱讀率最高,達到45.9%;其次為家居生活類雜志,閱讀率達39.7%;第三是文學藝術類雜志,閱讀率為35%。老牌期刊依然表現強勢,調查發現最受我國讀者喜歡的雜志是《讀者》,其次是《知音》,第三是《家庭》。在價格方面,近七成國民可接受的雜志價格在6元以下,只有1.1%的國民能接受雜志價格在20元以上。
與此同時,網絡化閱讀趨勢勢不可擋,國民閱讀步入數字時代。調查顯示,網絡閱讀率繼續大幅攀升,達到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個百分點。在報紙讀者中,有固定閱讀手機報習慣的用戶人口規模在251萬人左右,占報紙總體讀者的0.56%,占人口總體的比例為0.33%。我國國民過去一年平均自費購買手機報0.11份,人均購買金額0.54元,購買總金額在1.6億元左右。電子雜志發展態勢良好,讀者規模為227萬人,占雜志讀者比例為0.77%,占人口整體比例為0.30%。
本次調查還對新興的動漫產業予以特別關注,數據表明,國民動漫產品接觸率為26.1%。作為一項新興的文化產業,動漫產業的發展勢頭和潛力正在逐漸顯現出來。超過80%的動漫接觸人群集中在18~39歲,年輕化傾向顯著。在動漫產品類型中,動畫片/動漫影視的接觸排名最高,網絡游戲和單機游戲緊隨其后。從動漫制作方來源看,中國大陸的動漫作品以51.9%的喜好比例占據絕對優勢,日本動漫緊隨其后,排在第二位。韓、美、港臺的動漫作品喜好比例依次降低。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類媒介消費將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說,“這意味著我國文化消費有可能面臨歷史性突破,文化產業將迎來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