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2 07:16: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垃圾發電廠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魯爾地區;結構調整;政策;東北老工業基地
一、魯爾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
魯爾區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區,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位于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西部,介于萊茵河及其支流魯爾河、利伯河之間。在行政上魯爾區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通常以該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面積4430平方公里。傳統上魯爾區是一個老工業區,從19世紀中葉開始發端,一直是以采煤、鋼鐵、化學、機械制造等重工業為核心,是該國的能源基地、鋼鐵基地、重型機械制造基地,這三大部門的產值曾一度占全區總產值的60%。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
20世紀50年代后,由于廉價石油的競爭,百年不衰的魯爾工業區爆發了歷時10年之久的煤業危機,繼而又發生了持久的鋼鐵危機,礦區原有的以采煤、鋼鐵、煤化工、重型機械為主的單一重型工業經濟結構日益顯露弊端,全區經濟受到很大打擊,魯爾區經濟急劇下降,經濟中心地位減弱。面對打擊,魯爾區堅定地走發展之路。區域全面整治更新,改變原有單一的經濟結構,使區內經濟朝著多樣化、綜合化發展,是德國區域整治中最成功的實例。
二、魯爾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保障條件
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為了使產業結構調整得以順利進行,政府分別從組織安排、基礎設施建設、法律和財政支持等方面給予保證。
(一)新的制度安排和宏觀規劃。1920年,德國政府頒布法律,成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是魯爾區最高規劃機構。這一規劃機構的職能和權限隨著區域的發展一再擴大,現已成為區域規劃的聯合機構,州聯邦的權力部門。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協會是由88 個成員組成。協會成員中60% 是市縣政府代表,40% 是企業代表,行政上受州政府當局管轄,財政上由地方當局撥款和協會自身籌款,總部設在埃森。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協調市縣各項建設事業。它不僅是德國獨有的機構,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協會的工作基礎是“總體開發規劃”,其主要任務有八項:營造和保護森林綠地,處理地區垃圾,改善環境質量,建設職工業余所需要的各項文化、娛樂設施,研究全區各市縣的發展規劃,接受各市縣的委托咨詢,進行規劃示范,開展全區的測繪工作。此外,魯爾區還設有若干專業委員會,負責全區專項業務。
(二)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交通和公共教育為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轉創造了前提。兩者的基本特性及重要性使得魯爾政府必須將其列入宏觀調控的范圍之內,通過國家預算開支,擔負起公共物品的生產和供給的主要責任。
首先,在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由德國政府投資加強交通設施建設,積極完善交通運輸網,推動區域綜合開發。鑒于魯爾地區的大工業背景,魯爾區從改造一開始,便把建設綜合性運輸網絡放在重要地位,先后建成6 條航運水道、74 個內河港口、9 850 公里的鐵路線、8 500 公里的運輸管道和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現在魯爾區有著最發達、最便捷的水陸空交通網,并實行全面而嚴格的交通秩序政策。
其次,在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為促進魯爾區經濟結構轉變,適應產業轉型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魯爾區重視科技教育發展和科研成果轉化。
(三)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法律、法規在魯爾區改造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良好的法律環境是彌補市場失靈最有效的手段。政府通過立法為市場經濟運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盡管魯爾老工業基地有健全、完善的市場機制,但市場機制容易被破壞,自由放任的市場競爭將導致壟斷。魯爾區的經濟規劃、特別是長期規劃,盡管制定過程煩瑣,但一旦制定,往往采取立法形式給予確定。如1966 年魯爾開發協會編制的魯爾工業區第一個總體發展規劃,于1969年經過修改和補充,最終以法律形式予以正式公布,這也是聯邦德國第一個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區域整治規劃。德國政府在魯爾工業區改造振興中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規范,魯爾區立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層次分明。
(四)必要的政府補貼和歐盟發展基金的支持。從20世紀60年代起,德國政府陸續采取了一些積極適度的扶植政策。為了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地區平衡發展,德國政府加強了對老工業地區改造的資助。老工業基地改造是聯邦政府經濟部下設的聯邦地區發展規劃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的工作內容之一。魯爾區的各縣市凡失業率達15% 以上、人均收入為西部人均收入75%的地區都可申請聯邦政府的資助。資助采取項目招標的辦法,由地方提出申請資助的項目,聯邦政府地區發展執行委員會會同北威州政府審批。聯邦政府還專門設立了魯爾地產基金,用于收購關、停、并、轉企業閑置下來的土地,并建立專門機構,對土地進行評估處理,使其重新得到利用。土地在經過清潔處理后成為新的工業用地、綠地或者居民區。魯爾政府的財政支持還包括提供補助金、直接的財政援助和各種稅收優惠。
(五)重視生態修復,改善投資環境。魯爾區作為一個重工業基地,集中了大量鋼鐵、煤礦、煉焦、發電廠,企業各自為政,不顧環保排放廢氣、污水,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引起了州政府和開發協會的關注并采取了一系列消除污染措施:①成立環境保護機構,從法律上作了嚴格規定;②在技術上采取嚴密措施,建立回收有害氣體裝置,在主要河流上建立完整供水系統和污染凈化系統;③開展植樹造林,美化環境。魯爾區建立大量風景優美的產業園區,吸引企業落戶。每個園區都集中大量的服務性或高科技企業,設施齊全,環境宜人,發揮聚集效應。
(六)在改造傳統工業的同時,魯爾工業區還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在魯爾區有15萬個規模不等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第三產業,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為140萬,占所有就業人口的65%。
這些保障條件無疑對我國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具有巨大的參考價值。
三、魯爾區結構調整對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革的啟示
(一)完善制度規范建設,明確政府職能
東北老工業基地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一些國有企業還沒有確立起市場主體地位,存在嚴重依賴政府的思想,市場競爭意識薄弱,經營管理機制落后。要走出現存困境,必須對該地區做出一個切實可行且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強經濟市場化建設,逐步形成和完善統一、完備的市場規則,加大制度規范建設力度。從目前來看,制度創新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原有的計劃經濟制度限制了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積極性的發揮,抑制了創業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這就要求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政府部門要把現有制度改造成一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制度,能夠充分發揮企業和創業者積極性、創造性的制度。政府要努力為創業活動開拓廣闊的空間,建設良好的行為規范原則和良好的法制環境,完善多種形式的投資、融資體系,疏通融資渠道,廣泛吸納國內外資本參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
(二)東北老工業區的改造應該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老工業基地的整體優勢。要求老工業基地要特別注意國家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既包括硬件設施建設等相關的物理基礎設施,也包括高技術風險投資體系和社會咨詢服務體系等非物理的基礎設施。通過這些基礎設施技術建設的加強,東北老工業基地才能跟上現代化步伐,提高其競爭力。德國魯爾工業區在整治中就加強了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運輸建設,改善了企業交通環境。
(三)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礦區生態恢復建設與環境保護,為失業職工創造再就業機會。把東北建設成為中國的高新技術綠色產業園區。與德國魯爾工業區一樣,經過幾十年的資源開發(而沒有環境修復和建設),東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受了巨大的破壞。資源枯竭城市的老礦區環境修復工作亟待進行。東北地區的長白山山脈和小興安嶺林區號稱中國“綠色的肺”,經過幾十年的過量開采,大片原始森林破壞殆盡。魯爾工業區在處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時十分重視礦區的環境修復。他成功的經驗無不對我們東北老工業區的改造和重建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四)工礦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要向多功能的中心轉化,城市應具有多種能力,在制造業發展的基礎上,特別注意第三產業的發展,向信息,金融服務業轉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