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態倫理

生態倫理

時間:2023-02-13 02:46: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倫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態倫理

第1篇

一、天人相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目標可持續發展思想要求尊重、實現和維護自然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崇高境界,建立一種人與自然互利共生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可謂可持續發展生態倫理思想的深邃之處。荀子正基于對生態價值的正確認識,提出“天人相參”的生態倫理目標,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描繪了一幅美好藍圖。荀子曾說“天地與人相參”,荀子的“參”與“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一”不同。參既表明天與人相區別,又相互聯系。荀子參的概念很重要,是因為“天地與人相參”直接導致荀子“天有天常,人有人治”的思想,牟宗三說:“荀子只言人道的治天,而天則無所謂道,既有道亦只是自然之道也。”[3]214這句話很中肯。荀子曾說:“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天論》)。“明于天人之分”生態思想的提出,是“天人相參”生態倫理目標的直接反映。荀子認為,天地人三者是并立而存的,天有天職,人有人事。荀子說:“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天論》),天只是治天之事。荀子又說:“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深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論》),人只要治人之事。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強調天和人各有其職分,天職屬于自然,天沒有意志,而人職屬于社會,社會是有意識的人的活動,在天人關系上,他所強調的是人能夠認識天,即人能夠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自然界,更多注重天人關系的理解,尤其以“人最為天下貴”為基本落腳點,強調人的能動性,主體性,“序四時,裁萬物,而兼利天下”(《王制》)。可持續發展倫理思想要求人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就是承認自然存在的合理性,同時,突出人的主體性,也是確認人利用自然的權利,荀子在這里把尊重自然規律和利用自然很好地結合起來。荀子在此提出的觀點,對于今天限制人類中央主義對自然的肆虐,以及對于解決尊重自然內在價值和自然規律與人對自然開發利用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荀子將“人”從天的桎梏中徹底解放出來,破除孔子所宣揚的“天命論”,從而牢固樹立人對于自然的主體地位??鬃影讶耸峦疤烀碧摶玫芈撓灯饋?鼓吹“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認為社會的治亂,國家的興亡,人的生死富貴,都是由天命所主宰決定的。因此必須認識“天命”,敬畏“天命”,這完全是自欺欺人,實際上只能導致聽天由命的宿命論。荀子認為天是按照其自身固有規律運行變化的自然界。沒有任何主觀的私怨和私德,因此,天事不能干預人事,自然界的規律不能決定社會的變化。相反,社會的人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官天地,役萬物”(《王制》)。

可見,荀子是不主張“天人相分”的,在天、地、人關系上,荀子認為,人與自然緊密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人是自然而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時,人又能治理天地、造化萬物,人和天地一樣,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可以理天地、統禮義,合理安排天地人秩序,合理統籌萬物生長,因此,荀子明確指出:“君子者,天地之參也”(《王制》)。天地人關系,是生態倫理的基本關系,如何處理這個關系,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重要課題,荀子基于對自然與人的基本認識,明確提出“天地與人相參”的重要命題,可是,他并不主張把天和人截然分開,而是極力提倡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疤臁⒌嘏c人相參”的生態倫理目標是人類至善的生態道德追求。對于“天人相參”的理論構架,荀子進而又作出了詮釋,“天有其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天論》)。在此,荀子描繪了天地人和諧運行的宏偉圖景,天地人各盡其宜,人與自然相和相諧,從而達到《詩經》所云的“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天論》)的理想生態道德境界。如何實現“天人相參”的生態倫理目標?荀子繼承和發揚子思以誠溝通天地的思想。子思認為,人類假如把握天生的“誠”,發展人的本性和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萬物的變化和生長,可以實現天、地和人三者和諧發展,而荀子十分推崇禮,并把禮看作溝通天人并將二者聯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則。荀子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禮論》),禮是荀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它不僅指人類社會的原則,也是宇宙自然的法則,荀子以為天人共同依據禮而存在變化,表現為某種共同的秩序性和規律性,因而是“天人相參”的依據,也是天人相參的準則。只有通過禮才能實現荀子所描繪的人類美好的生態美景?!疤斓匾院?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以上說天)”《禮論》;只有通過禮,人類的生態行為才能達到“天人相參”的道德境界:“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以上說人)”(《禮論》)。既然禮在溝通天人之間,促進天人相諧有如此重要作用,因而荀子感慨道:“萬變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禮論》。如此,荀子不僅為人類提出“天人相參”的生態倫理目標,描繪了天人相諧的生態美景,而且提出實現“天人相參”的原則和方法———禮。荀子是主張“有為”的,而要實現生態目標,完成生態美景繪就,實現禮的真正貫徹,最終要靠人的努力。因而,荀子對人的道德修養也提出了至高的要求,“用心一致,思索孰深,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禮論》)。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客觀認識,提出“天人相參”的生態倫理目標,構建天地人相統一的生態倫理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內,又通過禮把天地人聯系起來。荀子既重視尊重自然的生態價值,又重視人的主體性意識,對自然的利用,并主張加強人后天日積月累的道德修為,積極進取,從而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天行有?!沙掷m發展的生態倫理價值觀承認并肯定自然具有不依賴于人的內在價值,寫作論文是可持續發展生態倫理思想的基本要求和前提。先秦諸子突破西方哲學對事實與價值分離的傾向,明確肯定自然本身具有內在價值?!吨芤住吩鴮ψ匀坏膬仍趦r值作了深刻闡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荀子進一步發展了《周易》所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從自然的進化角度,明確提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荀子以氣為萬物生成的基礎,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植物、動物到人,從低級到高級逐層論述自然的價值變化,并以氣、生、知、義作為自然價值評判的標準,因人有氣、有生、有知、有義而最為天下貴。可以看出,荀子的生態價值理念,是以他的“天人相分”為基礎的。和《周易》的萬物生成理論相似,荀子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禮論》)。變是自然創化的本質,是自然的事實;而自然的創化又是自然生生之德的實現,這是自然的價值。荀子以為,同是一個自然,從事實的角度講,其本質是永恒的變化,從價值角度講,其意義在于生生不息的創造活力。對自然本身來說,這兩者是事實與價值,實然與應然的合二為一,從而荀子的生態價值理念在此更為彰顯。那么,荀子的生態價值理念如何體現出來?荀子解釋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論》)。荀子認為,天(即自然)是有其固定規律的,而自然的內在價值,生態倫理意識,也象天一樣,有規律可循,并蘊藏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生態價值在自然萬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和相養,相生相成中而得以體現;在自然不息之變易之中,以和促生,以養促成而不斷發展,不斷實現,不斷創新。因而荀子說:“列星隨旋,日月逆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施博,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論》),郭沫若先生認為“誠于變化之謂誠”。[1]188他說,變化是自然的真誠品質,也是自然真誠品質的詳細表現。誠,真實無妄。荀子也試圖通過“誠”的心智修養,把他的生態價值理念突顯于天人關系之中。他說:“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不茍》),荀子不僅指出天行有常的生態價值事實,而且指出,這些事實是通過天地四時和人的關系而表現出來,而生態價值又在于“夫其有誠,以至其誠者也”(《不茍》)。自然的價值均因天地有誠而變化,天地有誠,變化代興,謂之大德,倘若人們以誠心謹修大德,謹慎其獨,則能使天地造化萬物,使圣人教化萬民,這樣,通過“誠”,把“天地”與“圣人”聯系起來,把自然“誠”的價值理念顯現于天人之間。荀子進一步指出:“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不茍》)。荀子在此把“誠心”作為守仁行義,自然變化的基本價值原則。對此,孔繁評說:“其實荀子這里已將誠作道來看待,他所說之誠與《中庸》之誠和孟子之誠已無多大區別,荀子所說誠即仁義,……,誠便成為天道了”[2]277荀子這里強調修心養性,致仁致義,在于把他的生態價值意識,以“誠”為中介,從天道指向人道,從而把天與人緊密結合起來,并彰顯變的生態價值品質,以它作為生態道德修養的基礎。因而荀子說:“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不茍》)。荀子從“天地合,陰陽起”,萬物之生生不息之中,禪悟自然的生態價值,并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對生態價值層次進行闡述,其生態價值意識又從“天行有?!钡奶斓剡\行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列星隨旋,陰陽大地之間展現開來,最后,荀子的生態價值意識又通過誠,而顯現于天人之間,為天道向人道的過渡指明了方向。

三、“制天命而用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實踐意識

可持續發展思想認為,人不僅要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而且確定人在世界中的卓越地位,明確人在實踐中的主體性,也必然要認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正當性,如何調解這兩方面關系,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呢?這就涉及到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問題,即生態實踐的思想。荀子明于對“天人之分”的認識,明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態倫理實踐觀。臺灣聞名學者蔡仁厚說:“道家的自然是形而上的,而荀子的天為自然,則根本是實然的,而不是形而上的。荀子則言‘天人之分’,不但無所謂‘法天’,‘法自然’,而且以天為物,而主張“制天用天”[4]369。所說很有見地。那么,荀子如何主張“制天用天”呢?他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慮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天論》)。在荀子看來,與其高喊“惟天為大”而仰慕它,不如把天看作自然的物質而控制它,與其順天從命而歌頌它,不如把握自然規律而利用它,與其仰望天時而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因地制宜地制用天時,與其消極地聽任物類的自然增多,不如積極地施展人的才能而促進物類的化育繁殖。總之,天不會滿足人;人應該相信自己的力量,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利用自然規律和自然條件,去控制、改造,征服自然向自然界奪取財富,增加生產,對于“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態實踐觀,有些學者曾作了激烈的批評,“生活在古代的荀子沒有意識到,僅僅強調征服自然,不注重順應自然,不注重與自然相調解,是片面的觀點”,[5]109其實,這是對荀子生態實踐思想的一種誤解。從前面對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生態思想的可析中可知,荀子是非常尊重自然規律的,并且還提出了“知天”的任務,而這是“制天命而用之”的前提。怎樣才算是“知天”呢?荀子認為“圣人清其無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天論》)??梢?荀子的生態倫理實踐思想,是要求人正確利用自己的認識器官,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規律,達到治理天地,役使萬物,使自然界為人類的需要服務。而這種“知天”,是唯物的“知天”,是人對自然界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利用,而并不是人類中央主義所主張的“征服自然”,更不是某些學者所持的某種偏見。對此,郭沫若先生給予中肯的評價:“制天命則是一方面承認有必然性,在另一方面卻要用人來左右這種必然性,使它于人有利,所以他要‘官天地而役萬物’。這和近代的科學精神頗能合拍,可惜在中國卻沒有得到它的正常的發育”。[6]187其實,在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態實踐觀中,他非常注重對自然萬物的調和,并因地制宜地提出治理天地萬物一些生態實踐原則:“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能而化之”。無疑,這些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生態倫理實踐觀,對于人正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若人類違背這些實踐原則,暴殄天物,就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天論》)。同時,在生態倫理實踐中,荀子一方面極力主張“有為”,“不可以怨天”,“怨天者無志”(《天論》);另一方面,主張采取實是求是的生態實踐態度,“唯圣人為不求知天”(《天論》)。荀子認為,人們雖然能夠看到自然界和社會的某些必然性和因果性,但是,這些規律本身和能夠觀察到的現象以外的世界,仍舊屬于未知的領域,因此,對于未知領域采取慎重態度是正確的。故應當“無用之辯,不急之察”(《天論》)。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荀子“制天命”是與“知天”和“敬天而道(《不茍》)為前提,“而用之”也是有它的可持續發展目的———“長慮顧后而保萬世”(《榮辱》)。荀子認為“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富國》)。在此,荀子明確指出生態倫理實踐的目的———物盡其宜,為人所用。因而人類應該積極認識萬物之用,即內在價值,“盡其養致其用”(《天論》)。為人類的繁榮與幸福服務。至此,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態倫理實踐意識已更趨明朗:既要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之為人類服務,又要盡人類之力保持其持續生態繁殖,不能滅絕;既要合理地利用資源,又要不能浪費而使其枯竭;既要根據四時因地制宜安排生產,又要合理貯藏而保持萬物持續成長。可見,荀子的生態倫理實踐意識,處處閃耀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光芒。不僅如此,荀子還提出了生態倫理實踐的原則、目的、態度,對于我們今天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偠灾?在荀子看來,自然本身有其有用性,這是它的使用價值,人應當改變自然為人所用,這是人的權利,人之為人的根本。但他同時又認為,自然本身又有其規律性,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也是人所無法企及的,故而人應當尊重自然,這又是人的義務,是人類不可推御的責任。因此,所謂“制天命而用之”只是在不以人對自然的工具主義態度為前提下,要求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使自然不利于人的方面變得有利于人的發展,從而在“制天命”的生態實踐中,實現人對自然權利與義務的辨證統一,這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要求。

四、謹其時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德責任觀可持續發展思想認為,生態道德不僅反映了人與社會的對話,更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對話,是人類邁向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和要求,也是道德進化的必然。應該履行對自然的道德責任與義務。荀子不僅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態實踐觀,并提出了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的道德原則,這樣,把利用和保護有機結合起來,辯證地體現了荀子生態倫理思想。其實,在荀子之前,古人已認識到環境與人之間的某些聯系,管子說:“凡草土之道,各有各道,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凡彼草木,有十二衰,各有所歸”(《管子·地員》)。荀子進一步認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他說:“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川淵深而魚鱉歸之”(《致士》)?!皹涑墒a而眾鳥息焉”(《學而》),否則“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致士》)。荀子已意識到良好的棲息環境對生物的成長繁衍是極其重要的,并且根據上述知識背景,提出一些生態道德原則:尊重自然植物和動物的生長養育規律,不妨害它們的生長,物盡其用,謹其時禁,不失其時。荀子說:“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王制》)。荀子在此提出了對植物、動物及谷物的道德原則及其保護措施,構建了一幅農業社會完整的生態保護思想體系,荀子為了人類的利益,使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因地制宜地提出“謹其時禁”,“不失其時”的生態道德原則,從而使自然生命“不夭其生,不絕其長”,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促進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荀子把這些道德原則,通過托古喻今,假圣王之制而固定下來,成為人們普遍遵守的規律制度。評心而論,荀子的生態思想,既是主張“制天命而用之”的,更是提倡對自然萬物的關心愛護,荀子繼承了儒家的“愛物”思想??鬃釉f:“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孟子也曾就動植物發育生長的生態規律,主張“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依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而荀子則更是從制度層面,系統地闡述總結了儒家“取物以順時”的愛物觀念,并作為道德準則規定下來,其所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對現代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當今世界,正是由于人們違背自然法則,不取物順時,肆意掠奪自然,使森林資源銳減,礦產資源枯竭,動植物種類滅絕,導致生態平衡失調,生態危機嚴峻。而中國政府面對著日益惡化的生態形勢,也不得不在近年制定一系列的環保法律,相繼提出“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一些保護措施,并加大生態環保的監管和獎懲力度??梢?荀子的生態愛物思想及道德原則對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啟示性。荀子非凡重視生態道德的政治意義。他說:“君者,善群也。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故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政令時,則百姓一,賢良服”(《王制》)。荀子把六畜興旺,草木繁盛,百姓一,賢育服,歸依為君主的善群,并希望君主正確處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各種自然萬物和諧生長,興旺繁衍,這反映了荀子遵循儒家“祖述堯舜,文武”的傳統,借君主的名義來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荀子是主張推行禮制王道的。王道主張以德服人,以德治國,因為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使百姓財物充裕,溫飽富足,是實施王道的基本條件。因鑒于此,荀子才把他的生態道德寄于政治理想之中。

荀子還將他的生態道德原則運用于他所提出的一套“人妖”理論中。他說:“物之已至者,人妖則可畏也。耕傷稼,枯耕傷歲,政險失民,因穢稼惡,糴貴民饑,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妖;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妖,禮義不修,內外天別,男女,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并至,夫是之謂人妖。妖是生于亂,三者錯,無安國”(《天論》)。在荀子看來,“天地之變,陰陽之化”不可畏,而人妖則可畏也。所謂人妖,就是人為災禍。荀子認為,田園荒蕪,米貴民饑,路有餓殍,農業荒廢,與人為破壞自然的生態系統平衡有直接關系。人類禮義不修,政令不明,生態道德缺失,愛物觀念淡薄,才是帶來人妖的主要原因。而縱觀人類生態歷史,環境污染,物種銳減,土地沙化,氣候變暖,臭氧層破環……,難道這不是人襖帶來的嗎?焦國成教授說:“幾個世紀以來,人類關注自身力量的加強;而忘記了自己所不斷發生的魔力對于整個世界會有什么影響!人類謀求各個方面的現代化和超級的生活享受,卻忘記了對自己與自然外界的關系進行倫理的思索;人類關注于今天的所謂‘事業’,卻忽視了人類未來的命運”。[7]人類正是過分重視自己的“欲望”,而忽視自然及生態的平衡,人妖產生難道不是必然的嗎?禮義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難道不是必需的嗎?顯然,荀子明顯意識到實施可持續發展,保持天人和諧,實現資源利用持續性的重要性,他說:“節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是于已長慮顧后,幾不甚善矣哉!”(《榮辱》)可持續發展思想認為,當代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滿足的基礎上,也要給子孫后代留有發展的機會。荀子在此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措施:節約用度,抑制欲望,注重收藏,蓄積物資,以使保持供給不中斷。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德意識,倫理責任,急切之情躍然紙上,催人警醒!荀子把可持續發展生態道德的踐行,寄希望于“圣人之制”。荀子認為,圣人具有高貴的品質,既有剛強的意志,適應能力強,而且能夠為天下人長遠考慮,顧及天下人的長遠利益,從而保天下人世代平安。荀子說:“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錯于地,塞備天地之間,加施萬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長,狹而行,神明博大而致約。故曰:一與一是為人君,謂之圣人”(《王制》)。荀子認為,圣人的作用,上能明察于天,下能安排好土地,他的作用布滿了天地之間,影響推廣于萬物;他既神明博大,又極其簡約;圣人始終以天下為己任,明察秋毫,體察民情,因而能夠“制禮樂,起法度”,“理天地,裁萬物”,勇于踐行生態道德原則,追求“天人相參”的生態倫理目標,促進人與自然可持續平衡,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涤袨樵u說“孟子智慧高,荀子功夫深”,可見其思想恢宏磅礴,博大精深。尤其是對于天人關系,荀子更逆反先哲孔孟“尊天而命”的形而上的價值思維和唯意志論,而賦于天以自然的、純粹的本性,客觀、辯證且又理性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問題。其生態價值意識、生態實踐責任、生態道德追求,彰顯而閃耀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光芒,在今天仍熠熠生輝。批判、繼承,領悟、運用荀子的生態思想對于解決生態危機仍具有一定的價值啟示。

第2篇

關鍵詞:生態 生態倫理 公益廣告

2010年以來地震、泥石流、水污染等自然災難讓人類清醒地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作為社會傳媒文化重要形態的公益廣告從主題訴求到創意執行、從文案撰寫到視覺表現都有責任關注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系。

公益廣告與生態倫理

當前,廣告界的目光逐漸從片面追求商業價值轉向了注重自然保護、尊崇生態倫理。生態倫理通過對人與自然之間道德關系的研究和探索,把人類的道德關懷擴展到整個生態環境領域。深化了人類道德意識,拓展了人類道德生活空間。生態倫理學呼吁人類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為一種道德關系,公益廣告的宣傳中放棄剝削和索取自然的傳統價值觀,轉向尊重、熱愛和保護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協同進步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體現保護自然資源,實現生態平衡的生態倫理核心價值觀。

公益廣告傳播生態倫理。合理指導自然生態活動、重視自然界的權利和存在價值、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治理和防范環境污染、對影響自然生態與生態平衡的重大活動進行科學決策以及人們保護自然生態與物種多樣性的道德品質與道德責任等。大眾環保意識的加強,越來越離不開公益廣告倫理道德教化的作用。

公益廣告的生態倫理訴求

公益廣告的生態倫理訴求可以歸納為“天人相諧”、“仁愛生命”、“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等四個方面。

天人相諧。“天人相諧”是公益廣告生態倫理宏觀層面的訴求,從整體角度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關系?!疤烊讼嘀C”主要指人與自然的沖突降到最低程度的一種狀態,定位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狀態。羅爾斯頓在《環境倫理學》一書中提出遵循自然、尊重自然?!耙环N沖突的倫理――人作為掠奪自然資源的征服者――必須轉變成一種互補的倫理:人應以滿足和感激的心情棲息于大自然中”。要實現“天人相諧”的目標,關鍵是要調整和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需要我們對“自然”有正確的認識。中央電視臺曾經播放的公益廣告《共建生態中國》中,海洋、藍天、綠地給人類提供了自由呼吸的空間,人類使用可循環利用的包裝盒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這一系列廣告向觀眾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即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互為促進、共同發展、協同進步的。

仁愛生命?!叭蕫凵笔歉呱械牡赖虑閼?、博大的生命境界。地球上一切鮮活的生命,甚至包括瀕臨絕跡的動物與植物,都擁有不可抹殺的生命尊嚴,任何一個物種的滅絕都將影響到整個生物鏈的平衡,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帶來可怕的災難。所以說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給予道德關愛,從根本上說也是對人類自身的道德關愛。公益廣告體現“仁愛生命”的訴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生物保護和節約資源。生物保護主要表現在對動物、植物等自然生命的保護上。在WildAid野生動物環保公益廣告《房祖名篇》中,通過一次最為平常的講述和不經意間的流露,觀眾感受到了一種對野生動物生命單純、坦誠和純潔的關愛。廣告中的文案將這種關愛自然地流露:“野生動物就是野生的,它應該永遠都有自己的地方、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性格,是自由的。我覺得如果動物滅絕之后,我的子孫就只能看圖片了,我們應該學著去保護它們,希望它們和我們人類共同生活。”節約資源也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節約資源通常表現為節約水電資源、礦產資源等方面。在一則公益廣告中“拍賣最后一滴無污染的水、最后一株無污染的植物”,在警示人類浪費水源、污染環境是對生命的扼殺。也是人類自我的毀滅。我們也常在廣告中聽到“如果人類不從現在節約水源、保護環境,人類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人體的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會污染你,把純凈的水留給下一代吧”等公益廣告文案。時刻在提醒人類要節約資源,避免浪費和過度開發。

生態保護。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選擇。生態保護的主要訴求點包括植被保護、水土保持、城市環保三個方面。1.植被保護。植被保護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是至關重要的。低海拔的人口密集地區的自然植被已成零星分布,原生植被幾乎蕩然無存。而被人工栽培的單一的人工植被所取代。這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在公益廣告中“植樹造林”、“退耕還林”、“草木保護”等成為生態保護的重點話題。在全國環境保護公益廣告大賽獲獎作品《多給世界留點綠》中用拆毛衣的視覺表現向受眾傳達應該保護綠色植被,共建和諧生態的家園。在很多反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公益廣告中體現的也是對森林植被的保護。2.水土保持。我國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明確指出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能夠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由此可見,水土保持也應該作為公益廣告的訴求重點,通過水土保持的正面教育和水土流失的反面教育達到生態保護的教育作用。在深圳稅務局、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移動電視頻道聯合拍攝的水土保持的公益廣告中,采用蒲公英的視角撰寫廣告文案:“我們是蒲公英,在尋找我們的家,經過許多地方都無法落地生根。當我們精疲力竭時,看見一群人在努力植樹造林,種出了茂密的植物,我有家了,謝謝你們?!弊詈笥脧V告口號“防治水土流失,為你我預備一個家”,突出水土保持的重要意義。3.城市環保。城市環保主要體現在城市綠化、公共衛生和潔凈城市的建設中。黃雅莉出演的電視公益廣告《愛護公共衛生篇》中,兩個男孩看到漂亮的黃雅莉在公交站臺等公交車,于是其中一個男孩為吸引其注意跳起了??岬慕治?,另外一個男孩在跳街舞的時候將剛喝完的可樂罐扔在地上。黃雅莉走過去彎腰拾起來扔進了旁邊的垃圾桶,這一舉動讓兩個男孩很難堪。最后打出了廣告口號:“最酷的動作也許就是您彎腰的瞬間……”

可持續發展。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993年,聯合國對這一概念又進行了補充:“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庇纱丝梢?,人類在為了生存發展而對大自然進行開發和利用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大自然也能夠更好地發展。

在公益廣告的主題訴求中“可持續發

展”的表現主要是圍繞節能減排、合理生產、適度消費、恰當運用科技等方面展開的。在中華環保世紀公益廣告2008年的作品中,《地球資源篇》向我們傳遞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廣告的文案是這樣的:“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地球自身凈化和容忍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人類未來最大的問題!停止對大自然進行盲目榨取!為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全民行動,節能減排!”

公益廣告的生態倫理價值

公益廣告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訴求重點向社會公眾傳遞著生態倫理價值。教育社會公眾尊重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并以較高的媒體傳播頻次提升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軟實力。

呼喚生態道德的回歸。生態道德是指人類對待生態環境時所應遵守的文明尺度或文明準則。呼喚生態道德意識的回歸已成為很多國家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途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證明,解決生態問題不僅要靠科技的、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還要靠道德的手段。公益廣告從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獨特的道德教育力量,公益廣告的選材內容將人們共同關注的生態問題納入廣大國民的視野,及時有效地傳遞生態道德觀念,呼喚國民生態道德意識的回歸,最終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態環境,營造一個經濟、生態和道德共同發展的多贏局面。公益廣告所宣揚的生態道德是摒棄傳統的人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構建一種公平對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全新的生態道德觀念,以此來調整傳統的生態觀念、發展觀念和消費觀念。

強化生態倫理責任意識。生態倫理責任,主要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負有的道德責任,也就是說人類應該具有維系生態系統平衡和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責任。作為自然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自然責任或生態責任。生態倫理主張人應該善待環境,人對自然環境負有道德責任,人類應該將道德責任擴展到整個自然共同體。通過公益廣告或者公益活動,進行生態保護相關知識以及生態倫理責任相關教育。可以增強人們的生態責任意識,樹立人們的生態倫理和生態道德觀念,使人與自然同生共榮的生態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自然資源、愛護生態環境、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

倡導合理的生態倫理秩序。生態倫理學主張,將倫理學的視野從人與人的道德關系研究,拓展到人與自然界的道德關系研究,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全面發展與共同進步為追求的價值目標,凈化和升華新時期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建立合理的生態倫理秩序。生態倫理視野中的公益廣告向社會成員提供了一套可遵循的生態倫理秩序,為人們提供了一系列生態價值觀和生態道德標準,并指導人們通過道德實踐,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很多公益廣告強調“健康、綠色、自然、和諧”的生態觀念,站在維護人與自然整體生存利益的基點上,把人與自然緊密聯系在一起。呼吁人們自覺遵守人與自然界的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倫理秩序。人類只有在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生態道德行為的前提下,在合理的生態倫理秩序范圍內,平等而友善地對待自然界時,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才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共生關系,才會實現生態倫理的真正價值。

傳播生態倫理精神。公益廣告傳播的文明倫理精神具有輿論導向的功能。在當代“媒介化社會”中,公益廣告通過電視、平面、廣播、戶外等媒體直觀而具象地反映人與自然界或沖突或和諧的關系,以視聽化的方式傳播當代生態倫理精神。公益廣告讓受眾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廣告所傳達的生態意識,使受眾對現代生態倫理精神有足夠的認知并樂于接受。很多公益廣告表現了強烈的現代生態觀念和生態憂患意識,并且還憑借其廣大的受眾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或真切或夸張地呈現了現代工業社會存在的生態危機,表達對生態環境的憂思與關切,傳達自然與人和諧相處的理想生態倫理價值和精神。以視覺的表現與藝術虛構的方法關注那些由于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而引起的嚴重的自然生態危機,向人們傳遞生態意識和自審意識,用廣告參與生態倫理精神的傳播。

第3篇

【關鍵詞】古代;儒家;生態倫理;基本原則

在中國古代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富有極其深厚的生態倫理底蘊。深入挖掘和梳理其生態倫理思想,對于進一步提高人類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道德自覺意識,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人們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性,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生態意識和理論支撐,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1、“天人合一”的支持精神

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哲學基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然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莊子?齊物論》中著名的話:“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同一。”后來被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系統,并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他認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并提出“天人感應”的理論。《論語》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故事,說的是孔子與其弟子討論人生志向時,非常同意曾點關于最高理想的看法,他認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比松淖罡呃硐刖褪悄軌蛟谀捍簳r節,穿上春服,會同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少年,跳到河里洗洗澡,跑到高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僅此而已。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的生態倫理思想已經非常明顯了?,F代生態倫理所一直提倡的“回到自然去”的法則,在孔子時代,已經當做最高的生命理想來實踐了。孟子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體現的就是“天、地、人”協調的“與天地參”精神。關于這點荀子曾這樣描繪過:“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p>

2、“恩足以及禽獸”的道德關懷

孟子跟齊宣王曾經有一段非常著名的關于惜生及民的對話,孟子問:“臣聞之胡齙日,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日:‘牛何之?’對日:‘將以釁鐘?!跞眨骸嶂∥岵蝗唐潇馋ⅲ魺o罪而就死地?!瘜θ眨骸粍t廢釁鐘與?’日:‘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日:“有之。”日:“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日:“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日:“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魚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比眨骸盁o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保ā睹献?梁惠王上》)這段話,很多人耳熟能詳,閑談中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由不忍殺牛,到不忍殺生,到惜生及民,而廣行仁義,廣布仁政,孟子的思想乍看起來是惜生,最后還是歸結到儒家“仁者愛人”的中心上來。

儒家的人文色彩十分濃厚,一向主張以“仁者愛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寬容氣度來對待他人,并能夠將這種人文關懷推及到其他生命甚至無生命的自然萬物,做到“恩足以及禽獸”(《孟子?梁惠王上》)、“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明代王陽明仔細地描述了“大人”的道德關懷心理:“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側隱之心焉……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大學問》) 儒家意義的“大人”(指真正的讀書人)見到兒童落入井中、見到鳥獸受困哀鳴、見到草木摧折都有憐憫之心,乃至見到完全沒有生命的瓦石被毀,都會產生憐惜之意。儒學關于萬物一體――“一體之仁”(《大學問》)的觀點,體現出一種深厚的道德關懷理念。

3、“以時禁發”的行為模式

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不能不利用資源。儒家倡導仁愛萬物,并不否定人類的合理需求,而是主張“以時禁發”,主張按照自然的節奏、生命的節律來“取物”?!皹淠疽詴r伐焉,禽獸以時殺焉?!薄皵嘁粯?,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保ā抖Y記?祭義》)孟子對“時”作了更為詳細的論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按照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去利用自然資源,才能保證人們有充足的生活物資。使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人民生活有保障是為政的基本要求。這實際上也提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荀子不僅繼承了“以時禁發”的思想,而且將其系統化。他提出要根據生物的生長規律,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即“圣王之制”?!笆ネ踔埔玻翰菽緲s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鱧孕別之時,網罟毒藥不人澤,不天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保ā盾髯?王制》) 在這里,荀子認識到人類的生存有賴于自然界提供的各種資源,提出了以“時”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具體要求,使動植物“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使百姓“有余食”、“有余材”,將社會生活和生態環境聯系起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農業社會中持續發展的生態藍圖。以時禁發的規范對后世影響很大,歷代統治者據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4篇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儒家生態倫理觀 啟示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的客觀要求,是一切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可持續發展”亦稱“持續發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得到廣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取得共識。

“可持續發展”包含兩個基本點:一是必須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要,即優先考慮世界上的窮人所必不可少的必需物品;二是不損害后代人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所以說,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種發展觀,也是一種倫理觀,包含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它是在代際公正原理的基礎上,強調人與自然相處和諧、共生共存的重要性;在尊重自然界的價值和生態規律基礎上,注意開發與保護并重,給后代留下發展的生態環境空間與可用資源。

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與本質是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濟,它是在揚棄傳統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基礎上,追求一種新的文明――生態文明。這種文明要求把人類的價值和道德關懷擴展到自然界,并賦予生態環境應有的道德地位。由此可知,可持續發展觀在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方面,與生態倫理觀是一致的,它們都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主張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統一,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順應天常”“仁民愛物”“寡欲節用”的生態倫理觀,主張人與自然協調統一,尊重自然萬物,珍惜自然資源,取予有度,消費有節,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態倫理觀。

一、儒家生態倫理觀的主要內容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中,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十分豐富,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現雛形。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觀念,肯定人是自然的產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哲學基礎。然而,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關于“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表述有所不同,也有不同學科意義上的理解。從生態倫理學意義上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認為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人是大自然和諧整體的一部分,強調“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儒家繼承了殷周以來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主張天人相感相通、天人合一觀念??鬃与m然沒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整體意義上的生態倫理觀念十分鮮明,以至于儒家的許多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頭?!按笤?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鬃涌隙颂熘蓜t,即肯定了人與自然的可則,人與自然可以統一。孟子提出人要由“盡心”、“知性”而“知天”,以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漢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理論。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發展到宋代更趨成熟。宋代張載說,“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正蒙?誠明》),他認為天道的“誠”就是天德,“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稱》),即儒者需要通過“明”來達到對“誠”之天德的把握,以實現天人合一。

儒家“天人合一”的觀念,不僅認為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而且認為天地運動直接與人有關,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肯定了天與人、自然與人類社會具有統一性,并視這種統一性為和諧的最高境界。

(二)儒家“順應天常”的思想,強調生產活動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周易?大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道,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對為政者提出了順應自然、使其行為合乎自然本性的道德要求。

儒家深刻地洞悉到萬物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本質聯系,有其自身秩序和自身規律??鬃诱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認識到了四季更替、萬物生長的客觀規律性。荀子指出:“天有行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天論》)不僅肯定了自然萬物運行規律的客觀性,而且強調人們只有認識規律,嚴格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避“兇”趨“吉”,由“亂”致“治”。

儒家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要求人們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按照四時變化和生物生長規律組織生產和生活。孟子明確提出了“取物以時、不違農時”的思想,提出要尊重自然外物的生長規律,愛惜、保護、幫助促進其生長和發展。荀子主張“山林澤梁,以時禁發”,做到“謹其時禁”,就是要根據自然規律,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使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

(三)儒家“仁民愛物”的理想,倡導人們愛惜自然萬物,重視對動植物的保護

孔子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要求把“仁”、“愛人”、“義”、“禮”這些人際道德原則擴展到自然界萬事萬物之中去,以此來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鬃诱J為人對萬物應持一種同情的善待態度,否則就是不人道,所謂“啟蟄不殺則順人道,方長不折則恕仁也”(《孔子家語?弟子行》)。這意味著對自然的態度與對人的態度不可分離,惜生與愛人憫人同為儒家思想題中應有之義。他指出:“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禮記?祭義》)孔子已經把人們對待生物的態度當作儒家道德規范之一――孝道來看待。孔子把對待動物的態度看作是道德問題,初步實現了由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向生態倫理的拓展。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仁愛萬物”的思想,提出了“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寶貴思想,第一次明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生態道德與人際道德的關系問題。孟子要求世人對人、對物,都應該持有一份“不忍之心”。仁政之德不僅在于施恩于黎民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和諧自得,而且還應該擁有更為博大寬廣的、泛愛萬物的胸懷,“恩,足以及禽獸”(《孟子?梁惠王上》),使萬物在共同的世界里和悅共生、協調相處。

董仲舒則直接把愛護鳥獸昆蟲等當作仁的基本內容。他說:“質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謂仁?”(《春秋繁露?仁義法》)張載認為人類應該兼愛萬物。他說:“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我之得私也。惟大人為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正蒙?誠明》)意謂天地萬物的本性,以非我一人所獨有。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以盡自己的責任。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著名命題:“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蒙?西銘》)他們都主張人類要仁愛自然萬物,對自然實行“人道主義”。

(四)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準則,要求對大自然索取有度,對資源節約使用

儒家主張慎用資源,強調“取之有度”;要求人們珍惜資源,“用之有節”。崇尚勤儉節約,反對暴殄天物,歷來是中國重要的傳統道德規范,在儒家傳統生態倫理思想上則體現為一種對物質享受的節制和對自然資源的珍惜與愛護。

《禮記?王制》載,古代天子狩獵時“不合圍”,諸侯狩獵時“不掩群”,即不把一群動物都殺死。據說商湯就曾“網開三面”,即便在捕獵時,也不能“一網打盡”,不能斬盡殺絕,要給野獸留下一條生路??鬃臃磳邼啥鴿O、覆巢毀卵的行為,認為對生物的獲取要有度,“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只有愛護、珍惜大自然,使各種生物各得其所,生物界才會出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呂氏春秋?功名》)。這都是要求人類對自然資源在愛護和珍惜的前提下有度的使用,才能保持其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正如朱熹所說:“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孟子集注》卷十三)。

孔子提倡:“節用而愛人”。儒家在人的生活態度上并不反對求富,但是認為應該遵從一種“合于義”的節儉的生活方式??鬃訌娬{,“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論語?述而》)。荀子也認為,節儉順應天地的自然規律而且可以抵制自然所帶來的災害,他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

儒家寡欲節用的道德要求,對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鋪張浪費,保護生態環境,約束世人的行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儒家生態倫理觀對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認真反思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從中吸取思想營養,可以為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思維方面的啟示。

(一)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理念支撐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才能獲得可持續的利益與幸福。從生態文明觀念來看,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此,人類應當樹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觀,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觀念,實現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從內心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的其他生命,自覺維護生態平衡,維護大自然的穩定性、完整性和多樣性,在人和自然之間建立起協調關系和伙伴關系,從而使人與自然保持良性循環,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尊重客觀規律,推動經濟社會協調持續發展

歷史證明,儒家順應天常的思想是正確無疑的,違背自然規律必然遭到自然的懲罰。自然規律具有客觀必然性,無論古代和現代,人類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違反自然規律最終會自食其果。正確理解和積極順應自然規律是人類與自然相處的前提,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對自然的改變必須限定在自然界能夠承受的范圍,限定在遵循生態規律并與自然保持和諧的前提下。失去這一前提,必然會動搖人類的生存基礎,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以,現代人在自然面前需要保持謙虛謹慎,在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對自然界進行適度變革,促進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共同進化發展。

第5篇

[關鍵詞] 生態倫理;西部開發;自由;和諧相處

《小馬王》是美國夢工廠2002年完成的一部經典作品,曾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提名。影片以美國西部大草原為背景,講述了一匹狂野不羈、剛烈聰慧的小馬斯比瑞特(Spirit)擺脫人類控制、回歸族群的歷險過程。與傳統動畫片不同,該片的一個重要創作特色是里面的動物不再具有人類的語言,主角斯比瑞特不再開口說話。但影片通過恰當的旁白、細致的動物表情以及激情完美的音樂,使小馬王追求自由、永不屈服的形象躍然而出。正如它的名字Spirit,小馬王代表的是充滿力量的自由精神和靈魂。

影片采用馬的眼光展開整個故事情節,既能吸引、控制觀眾的注意力,又能充分展現小馬王的內心世界,表現沖突和對抗。更重要的是,用動物的視角來看待人類和周圍的世界,體現了本片對美國西部大開發歷史的另一維度審視,也引導人們從生態倫理角度反思人類過往文明,思考人與自然萬物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

一、生態倫理思想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世界范圍的人口劇增,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自然災害和生態危機愈演愈烈,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存續和未來發展。在此背景下,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及相處問題。傳統生態學也因此從研究動植物與其生活環境,逐漸擴展到人類生活和社會活動,擴展到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和相互作用。由此誕生了現代哲學意義上的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挪威哲學家阿恩?內斯(Arne Naess)在1972年的一場環境運動中首次使用了深層生態學這一概念,成為該理論的奠基人。深層生態學吸收了生態中心主義的觀點,認為整個生態系統包括物種、人類、大地,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平等、具有各自內在價值的有機整體,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整個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它突破了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束縛,認為人不是上帝選擇的惟一獨特的東西,人只是生命織錦中的一條線;同時,它強調不應僅僅從人類基點出發,而應從整個生態系統的角度,從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維度,來看待、處理和解決生態問題。深層生態學將生態學發展到了哲學與倫理學領域,提出了生態自我、生態平等與生態共生等重要生態哲學理念。生態學者也開始從倫理道德角度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道德關系,人類應將其道德關懷從人類社會延伸到自然環境。人類應放棄對自然的掠奪、奴役和破壞,轉而追求與自然同生共榮、和諧發展的價值觀。

我國生態批評研究者王諾教授認為,西方生態思潮的核心思想是“生態整體主義”,即“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不是把人類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把是否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為評判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終極標準”。因此,生態思想的核心是生態系統觀、整體觀和聯系觀,強調整體及其整體內部聯系,不把人類或任何一個物種的局部利益作為價值判斷的最高標準。

生態運動的發展使生態思想和理念逐漸滲入到哲學、倫理學、美學、文藝學等各個研究領域,生態思想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生態文學、生態批評、生態電影等概念也陸續產生并逐漸發展為一種文化現象。目前,從生態倫理維度反思人類歷史文明、審視當今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二、《小馬王》中的生態倫理思想

《小馬王》以19世紀美國西進運動為歷史背景。西進運動是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的一次大規模移民拓殖運動,是美國群眾性的拓荒開發過程。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看,美國西部大開發是用現代文明改造原始蠻荒落后,為美國帶來無盡的物質財富,加速了美國的工業化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西進拓荒也塑造了美國人不安現狀、開拓進取、務實競爭的精神和性格。但從另一方面看,西部的擴張開發造成大批土著印第安人被無情驅趕和血腥殺戮,土著文化幾近喪失;同時,對西部土地和森林的掠奪式開發也造成了自然資源的衰退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量捕殺造成西部野牛、北美信鴿等野生動物的滅絕。電影《小馬王》采取一匹小野馬的視角展開整個故事情節,突出了小馬、印第安人、騎兵團上校之間的沖突和對抗,也是對美國西進運動的生態維度審視。

片中小野馬斯比瑞特代表的是美國西部的野性大自然,也是自然界自由不屈靈魂的象征。影片畫面開始就是一只自由飛翔的禿鷹,隨著它舒展的翅膀,美國西部遼闊壯麗的自然風光逐漸展現在觀眾眼前。遼闊藍天下,是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和成片的原始森林,山峰峽谷向天邊綿延伸展,無數奔馬越過原野,踏過山巒和河流。舒緩的音樂下,微風搖蕩著叢叢簇簇的綠草,主角小馬斯比瑞特降生了。充滿無限生機和力量的西部大自然是萬物生息的家園,這樣的土地屬于斯比瑞特這樣的生靈,小馬王是自由西部的一部分。正如片中開頭小馬斯比瑞特的旁白所言:“我就生長在那里。我記得艷陽和藍天,以及呼喚著我名字的微風。那個時候野馬能夠自由地奔馳……于是我從小馬長成大馬,我像奔雷一般在大地上飛馳,跟雄鷹賽跑,追逐著疾風。我在飛翔嗎?有時候我真的相信我會飛。”

然而在遇到來西部拓荒的人類之后,斯比瑞特在廣闊草原上自由奔跑的生活結束了,同時也開啟了它擺脫人類控制、爭取自由回歸家園的艱辛歷程。第一次被抓入騎兵團軍營后,冷酷傲慢的騎兵團上校并沒有把斯比瑞特這匹桀驁不羈的野馬放在眼里。在他看來西部的一切沒有什么是不可以被征服的:野馬可以被馴服,反抗的土著人可以被降服,太平洋鐵路也可以延伸到荒蕪的西部。征服一切所需要的只是“紀律、時間和耐心”。上校所代表的正是西部拓荒者,代表的是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和征服控制自然的思想。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人是自然萬物的中心和統治者,自然只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人類應該改造、征服和利用自然。然而自由不羈是小馬王的靈魂,沒有什么可以束縛它的自由,沒有什么可以將它戰勝和征服。即使在被斷食斷水三天三夜后,小馬王仍不屈地將騎在自己背上的上校甩落在地繼而成功逃脫。第二次落入軍營后,斯比瑞特與其他被馴服的馬一樣被拉去修筑鐵路,被人類馴服的命運似乎在劫難逃。但當看到鐵軌將一直朝西部深處鋪展并將延伸至自己的家園時,小馬王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族落將面臨災難,于是它再起斗志,奮起反抗了。斯比瑞特近乎瘋狂地毀壞了火車頭,解救了修鐵路的馬,摧毀了修建營地,最后通過驚人的懸崖飛躍成功脫險。自由不羈的精神淋漓盡致地從小馬王的行動中迸發出來,也激蕩著觀眾的心。小馬王沒有被征服,它的智慧和勇氣最終使冷漠傲慢的上校由衷折服。

與小馬和軍團上校的激烈對抗相對照,小馬王斯比瑞特與印第安人克里克的關系明顯不同。逃出軍營來到印第安人的營地后,小馬王看到并體驗了另一種不同的人類生活。影片中,印第安人的營地如同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在醒來的第一個早晨,小馬王便看到樹下為它準備的一堆紅艷艷的蘋果,陽光穿過樹梢,一切顯得恬靜清新。印第安人居于自然山水之中,天寬地闊,帳篷雖原始簡陋,但氣氛寧靜、祥和,老人、孩子、動物和自然融為一體。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敬畏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他們是適應自然而存在的。片中印第安人克里克起初也想騎到小馬背上,幾次嘗試失敗后他并沒有惱怒,反而流露出對小馬的由衷喜愛??死锟嗽囼T小馬的過程充滿喜劇、幽默色彩,與軍團上校馴服小馬的征服對抗過程形成了鮮明對照??死锟伺c自己的愛馬小雨間的嬉戲和默契,也體現了人與動物間平等和諧的關系。最后克里克決定讓自己心愛的母馬小雨跟隨小馬王返回它的族落,共同的反抗、脫險經歷已使印第安人克里克和小馬王融為一個整體,小馬王對自由和美好家園的向往何嘗不是克里克的夢想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影片中的小馬王與克里克是一個形象的統一體。小馬王與印第安人的一體關系,也代表了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理想境界。

生態問題既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也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民族間的文化關系中。對騎兵上校來說,印第安人克里克和小馬斯比瑞特的地位相同,都屬于西拓者征服、統治和掠奪的對象??死锟嗽鳛閿骋暦肿颖蛔ト胲姞I,同小馬王一樣他被綁在欄圈的柱子上,上校以一個白人征服者的姿態對克里克的身高和外形表示了蔑視和嘲諷,并發出了與對待小馬相同的命令:斷食斷水。白人把對自然的冷漠和殘酷延伸到了自己同類身上。影片中,騎兵團到達印第安人的部落村莊后,掀翻他們的帳篷,毀壞他們的家園,對印第安人瘋狂驅趕和追殺,毀滅了印第安人寧靜平和的生活。西部擴張中,白人拓荒者將尚處在原始社會的印第安人視為暴力野蠻者,視為自己尋求財富和夢想途中的障礙,也視為應該教化的對象,不服從就屠殺消滅,在他們眼中沒有什么是征服不了、戰勝不了的。沒有了人類種族間的平等友好,很難談及人類與自然間的平等和諧,也難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同生共榮。

三、結 語

從生態倫理視角看,《小馬王》講述的是野性未馴的自然與雄心勃勃、妄自尊大的人類間的抗爭。小馬王憑借智慧、勇氣和無畏逃脫了殘酷的人類之手,取得了與束縛自身力量對抗中的勝利。影片開頭的一段旁白提到:“人們說,野馬代表了西部精神。野馬所代表的西部最終是否被征服了呢?這要你們自己去判斷?!毙●R斯比瑞特是大自然的象征,它的頑強不屈代表著自然的不可征服,它的回歸家園也代表著大自然的最終勝利。影片從側面警示人類不應再把自己當作自然萬物的中心,只有限制自身的欲望,尊重并平等對待自然和其他生命,才能求得人類與自然的同生共存與和諧發展。當今,日趨嚴峻的全球生態危機更促使人們以批判的態度反思人類征服、控制自然的文明歷史,同時更為審慎地思考人與自然萬物如何平等相處、和諧共存這一永恒主題。

[參考文獻]

[1] 龔舉善.全球化語境下生態批評的文學觀照[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25(06).

[2] 王諾.“生態整體主義”辯[J].讀書,2004(02).

第6篇

關鍵詞:生態休閑;生態倫理;環境保護

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加快了世界范圍內的工業化進程,信息化及現代化的逐步實現,使各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縮短了人類生產生活需品的時間,拉長了人類的自由時間。在我國,由于經濟的迅速增長,人們的經濟收入不斷提高,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行5天工作周制及三個節日長假制度,使人們有了更大的經濟能力和更多的自由時間來用于休閑,并且開始發展高品味、高層次、高質量的健康、向上、輕松、從容的生態休閑。對于生態休閑的定義和生態休閑的本質問題,盡管目前也有學者提出,但很少有人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上進行深入地研究。生態休閑是建立在休閑的基礎之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融入自然的一種生活狀態和行為方式?;蛘呖梢哉f,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暫時放棄人類特有的、以人類為主體的觀念,接受自然和感受自然環境,使身心處于“無為”或零度心態的狀態。生態休閑的實質是對自然的感悟和對生態環境的體驗,作為休閑的一種特殊形式。

1 生態休閑的倫理屬性

生態休閑所追求的是一種自然休閑、綠色休閑、原生態休閑,同時也是一種高質量休閑。因此,生態休閑應當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兼顧休閑相關利益群體。倫理屬性是生態休閑的本質屬性,這一屬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生態休閑產生的歷史背景來看,生態休閑作為大眾休閑的更高級形式出現,所反映的是對傳統大眾休閑批判反思的結果。人的休閑活動有著多種價值取向,諸如以解除體力上的疲勞為價值取向,以獲得精神上的慰藉為價值取向,以滿足基本需要為價值取向,以追求享樂為價值取向等。但只有建立在使人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的道德價值取向基礎上的休閑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態休閑。杰弗瑞戈比曾把人獲得自由發展的條件作為“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重新定義休閑”的基本方面。那么,人怎樣才能獲得這種自由發展的條件?保持環境的可持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是關鍵。尤其在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資源消耗,環境的可持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面臨困境的今天,保護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界的協調,就越來越成為人們滿足休閑需要,提升休閑質量,并實現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基本前提。生態倫理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揭示了自然環境與人的關系,指出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休閑中的道德價值意義。

其次,生態休閑概念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個描述性的事實如何的概念,而是一個應該如何的倫理概念,這是生態休閑與其他休閑形式如藝術欣賞、聊天談心、旅游、娛樂、購物、園藝、閱讀、健身鍛煉等傳統概念的重要的區別。以生態倫理為基礎的休閑把追求人與自然關系和諧、融為一體的意境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自中國古代,休閑就“崇尚自我心境與天地自然的交流與融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推崇靜觀、獨處等寧靜的狀態”。但中國古代休閑對人與自然交流與融合的追求,與今天可持續休閑方式對人與自然關系和諧、融為一體的意境追求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追求修身養性,“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頤養活動得以充分的進行,使人與自然渾為一體……”。而后者則是社會邁向后工業階段過程中提出的要求,是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長遠目標,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的自覺要求。

最后,生態休閑是對傳統休閑的道德修復,或者說是休閑者和休閑利益相關者義務和責任的追加。在社會邁向后工業階段的急速變遷中,影響休閑質量的諸因素發生了顯著的結構置換,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與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使自然環境因素在休閑質量結構中的地位突出。休閑的可持續倫理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倫理關系,為人們認識休閑質量,確定追求高質量的休閑目標,評價并規范休閑行為,提供了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我們應該承認自然界的內在價值、生態價值、存在性價值,即在維護整體生態系統完整性、物種多樣性與不斷優化中的作用。這種內在價值是自然界經歷漫長的地質年代,在生態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作用過程中,依靠自身創造出來的,它對于維護整個系統的存續、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正確定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可持續倫理進一步要求人們珍惜和愛護地球上的生物,尊重并維護它們在一種自然狀態中持續存在的權利。因此,人類必須從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協調出發,自覺承擔維護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資源,促進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德義務;自覺擔負起保護自然界,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諧的生態責任。

2 生態倫理道德觀為生態休閑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倫理支持

生態倫理的道德觀念體系包含和諧自然觀、可持續發展觀及生態消費觀,生態休閑的可持續發展呼喚著新的生態倫理觀念,而新的生態倫理觀念又將驅動人們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它對重新塑造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培養人類對后代的生態責任感和生態倫理觀有引導作用。因此,生態倫理道德觀對生態休閑的構建及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1 生態倫理包含的和諧自然觀有利于確立人與自然平等的環境道德觀

生態倫理的和諧自然觀要求人類與自然建立一種良好的和諧關系,人類要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自然,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規范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倡導在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積極能動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破壞大自然,浪費自然資源,就等于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也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殺。人們秉承一種生態危機意識,才能擔負起保護地球、保衛家園的神圣職責。

生態休閑提倡回歸自然,因為人類的生存從物質到精神都離不開自然,而今天的人離自然越來越遠。在無知和貪婪之下,人拼命掠奪和濫用自然資源,造成資源匱乏,生態退化,環境惡化,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緊張化。大自然中體現生命力的“綠色”正在喪失,環境意識覺醒的人們渴望到原始優雅的自然中,享受生命的綠色之美,綠色化。杰弗瑞戈比認為,“從美學的角度上看,如果空氣更加清新,樹木不再被砍作木柴,機動車和大貨車不再制造大量的噪音和尾氣,環境不再因為人類的能源消費而發生大的變動,那么社會休閑活動的質量將在這種環境下得到很大的提高。”如今的人們也越來越傾向于在回歸自然、涵詠自然中體悟宇宙之道和人生至境。近年來不斷呈現的農家游、郊區游等生態休閑形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即便是一些現代人造新景觀,也都在不同程度地著意營造人與自然相諧的環境和氛圍。例如上海郊區最大的旅游度假區太陽島,高爾夫球場、室外網球場、田園式度假村等一流的休閑娛樂設施,與鮮花、綠樹、流水達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休閑者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環境,尊重大自然的價值,愛護自然生態環境。確立新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充分發揮倫理道德的調節功能,合理協調旅游者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使休閑活動符合大自然的規律,進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2.2 生態倫理的可持續發展觀有利于建立生態休閑的可持續發展生態道德觀

可持續發展觀要求我們必須承認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生態系統的規律性,摒棄以往那種只顧產出、不顧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方式,在求得發展以“滿足需求”的同時,要顧及“限制”因素,即“發展”的概念中蘊含著制約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即自然資源與環境。不言而喻,人類的存在和活動必然會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干預并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要保持社會的持續發展,就必須通過指導使人為干預自覺地控制在自然生態系統維持自身的動態平衡所許可的范圍之內。

生態休閑是可持續發展要求的體現,強調整體和全面的理念,在資源的利用與保護過程中,人們應該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思維,即人與人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當前與未來的協調。休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關注人、關注人的祖輩傳流的歷史文化,也關注人類未來的走向,人們應該增加對休閑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影響的理解,加強生態意識和倫理觀念,建立起對休閑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的保護意識。休閑管理者以整個地區協調的區域規劃為基礎,對休閑地區進行針對性的開發,在保護當地厚重的自然遺產和優美的人文景觀的基礎上,適度發展休閑資源,保持休閑地的綠色生機;同時重視生態環境承載力,自覺將游客限制在承載范圍內。因此,管理者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經濟社會問題,還要關心生態環境問題,即要實現該地區的生態化發展。此外管理者還應注重培養游客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觀念,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美,使生態休閑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轉貼于

2.3 生態倫理的生態消費觀有利于樹立生態休閑的生態消費觀

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消費問題很少被上升到倫理道德的高度來加以重視。面對自然環境的嚴重惡化,人們充分意識到,正是由于在消費問題上缺少規范和約束,才使得人們對自然環境破壞的規模不斷擴大,因此,提倡合理的、健康的消費是生態休閑環境倫理的重要規范內容。

生態休閑作為一種消費行為,既有物質消費的內容,又有精神文化消費的內容。生態休閑提倡合理、健康的消費,反對奢侈浪費:一是以精神消費為主,適當輔以物質消費活動。在生態休閑中,參與該項活動的人群主要以獲得生態感受、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豐富精神境界為目的,因此其消費活動主要把滿足精神需要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但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要與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要求相適應;二是生態休閑者在參加生態休閑消費活動時,不應把這種消費僅僅看作是個人的愛好,進而盡情地大肆消費或奢侈浪費,而應遵守“綠色”消費的行為準則,將生態休閑視為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手段,努力使休閑消費行為不破壞生物系統的良性循環,使人類與自然之間真正建立起親密的伙伴關系。

總之,生態休閑必須建立在生態倫理道德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要求休閑的參與者包括開發者、經營者與休閑者都能在享受環境、認識環境的同時,共同開發其內涵的、豐厚的道德底蘊,為生態休閑的良性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倫理支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馬惠娣.休閑——文化哲學層面的透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59-64.

[3]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第7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生態倫理

[中圖分類號]P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6)09―0079―07

1 引言

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倫理建設是當今全人類所面臨的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村,也出現了鄉村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惡化,耕地和生物物種減少,森林、草原等資源過度利用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近年來,鄉村旅游在我國農村廣泛興起。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導致鄉村環境出現了一些生態惡化的新問題。鄉村成了我國生態倫理建設的薄弱環節。

目前,圍繞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村非農產業收入,各地對原有農業資源的開發力度增強,尤其是對生態農業資源的旅游經濟價值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挖掘。鄉村的生態倫理及生態意識對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鄉村地區的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呼喚著新的生態倫理觀念,而新的鄉村生態倫理觀念又將驅動人們走上一條生態農業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而,眼下進一步加強鄉村生態倫理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就更有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以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的“農業一旅游”復合生態經濟系統為例,研究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在構建鄉村生態倫理中的作用,為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系統的優化發展提出建議,為地方政府更好地處理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旅游發展、鄉村生態倫理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依據。

2 研究背景與研究對象

恭城瑤族自治縣是廣西桂林市所轄的一個少數民族山區縣。綜合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國經濟時報和桂林當地等媒體的報道,這個昔日經濟欠發達的貧困縣,經過20多年的生態農業發展建設,探索出了“養殖-沼氣-種植”(也叫“豬-沼-果”)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簡稱“恭城模式”),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截止2006年4月,恭城有沼氣用戶5.72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88%,人戶率全國排名第一;糧食產量連續10年增長,養殖業以年50%的速度增長,水果每年以40%增長,人均水果面積、產量、收入都名列廣西前茅,而且無公害水果面積占廣西無公害水果面積50%以上。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3年的266元增長為2005年的2850元,不少村子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如今,“恭城模式”的生態鏈、產業鏈不斷延伸,催生了恭城的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旅游,正在形成“養殖一沼氣一種植一加工一旅游”五位一體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紅巖村位于縣城南部的蓮花鎮,因創造“恭城模式”和據此為平臺發展以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為中心的鄉村旅游聞名。根據深入實地調研和綜合媒體報道,紅巖村從2003年開始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以來,大力開展富裕生態家園建設,興建了43棟具有現代文明設施的鄉村別墅,有客房170間、床位340張,還修建了瑤寨風雨橋、滾水壩、梅花樁、旅游登山道、停車場等旅游設施,并成功地舉辦了三屆旨在推銷本村生態農業主打產品――月柿和吸引人氣的“恭城月柿節”。兩年多來,該村累計接待旅游者36萬人次,村民非農業收入人均達7000多元。最近,被確定為“全國生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6年2月28日,桂林市在紅巖村隆重地舉行了“桂林鄉村游”開幕儀式,拉開了桂林開展“中國鄉村游”的序幕。

伴隨著恭城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過程,作為生態農業旅游目的地的鄉村也隨之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遷。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對鄉村旅游的影響廣泛而深刻,其中,對鄉村生態倫理的構建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并引入關注。因為,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在沖擊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定勢,促進當地村民構建起新型的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樹立起現代文明的社會風貌。也就是說,從思想意識、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決定著當地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的方向。先進的鄉村生態倫理觀的確立是生態農業旅游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而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將深刻地促進鄉村生態倫理的構建。

3 問卷的設計與發放

3.1 問卷設計目標

調研在全面了解當地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狀況的基點上,以其對鄉村村民生態倫理觀念形成的影響和建設水平為總目標。

3.2 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分為人口統計特征、公共生態意識、地區生態意識和生態價值意識等4個部分。其中,納入分析的問題44個,表明樣本生態意識狀況的問題36個。

3.3 問卷發放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3份。在被調查對象中,男性59例,占57.3%,女性44例,占42.7%;從年齡階段來看,受訪者最小15歲,最大74歲,基本涵蓋了各個不同年齡段人群,其中15―34歲的青年人42例,占40.8%,35―54歲的中年人53例,占51.5%,55―74歲的老年人8例,占7.8%,各年齡段所占比例基本符合當地人口特征;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小學及以下教育水平的23例,占22.3%,初中56例,占54.4%,高中20例,占19.4%,大專及以上4例,占3.9%;從人均旅游收入角度來看,無旅游收入者30例,占29.1%,旅游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24例,占23.3%,旅游收入在2001―4000元之間者23例,占22.3%,旅游收入在4001―6000元之間者15例,占14.6%,旅游收入在6001元以上者11例,占10.7%。這些指標反映出隨機抽樣所獲樣本的基本特征:涵蓋了當地生態旅游鄉村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較高的研究價值。

3.4 問卷設計方法

采用專家效度法指導問卷題目設計,在確定重點調查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時,采用德爾菲法對大量指標進行篩選,以確保調查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問卷研究采用SPSS軟件對收回問卷作信度分析,采用克農巴哈的阿爾法模式(Cronbaeh’s alpha),用項內平均相關系數評價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4 調研結果分析

4.1 基本概況

在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中,本文首先采用SPSS軟件對部分問題進行了頻數分布分析,以期直觀地了解問卷得分的大體情況,然后對鄉村生態倫理的構建進行分析,做出進一步判斷。結果顯示:在對問卷全部44個問題的信度分析中,Cronbach’salpha=0.851,Cronbach’s alpha Based On Standardizedltems=0.953,說明該問卷設計合理,內部一致性良好,所獲結果可靠性較高。

4.2 問卷結果分析

4.2.I 公共生態意識結果分析

公共生態意識部分問卷結果表明:明白生態環境這一概念的人只占全部調查對象的25.2%,比例偏低,這說明當地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過程中,關于生態方面的教育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村民還不太明白生態環境的內容。調查同時顯示,當地鄉村村民生態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從沒聽說過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人占全體調查對象的32%,雖然聽說過但知之甚少的人占54.4%。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即便村民對生態環境的理論范疇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內容不甚了解,但樸素地認為生態環境重要或者很重要者所占的比例高達83.5%。調查還發現,作為生態農業旅游目的地的村民,不知道當地有環保部門,或者說沒有與當地環保部門打過交道的比例竟高達82.5%,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當地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環保部門的導向監督作用有待加強。問卷通過對受訪者的態度測度,來確定其公共生態意識的強弱。這些問題劃分為兩類:一類重在測度經濟利益相關條件下受訪者對公共生態的態度;另一類主要目的在于通過了解受訪者對公共生態環境保護的態度來判斷其公共生態意識強弱。分析結果顯示:該生態旅游區村民在第一類問題上的得分明顯低于第二類問題。在第一類問題的回答中,有67%的人認同“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為人類服務的”這一說法,認同“為了維持經濟發展的高速度,生態環境作一些犧牲也是值得的”人占到44.7%。在第二類問題的回答中,55.3%的人認為生態環境保護要從現在做起,88.3%的人認為生態環境保護要從我做起,73.8%的人認為生態環境意識是衡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更有87.4%的人認為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人的義務。初步分析發現: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往往使人們忽視生態環境保護,這導致了第一類問題得分偏低。與此同時,當地以生態農業旅游為龍頭的生態經濟的發展給農民帶來新的生態觀,以及農民們對于一些口號的耳熟能詳使得第二類問題得分偏高。由此可見,村民生態意識的加強除了有賴于其素質的不斷提高外,也與生態環境改善是否會給村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以及教育宣傳的力度息息相關。

4.2.2 地區生態意識結果分析

地區生態意識部分調查顯示:村民對本地生態環境的評價較高,只有8.8%的受訪對象認為本地生態環境狀況不佳。與此同時,大部分人認為本地的生態環境還應繼續改善,占受訪者的65%。這一方面顯示出本地村民對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村民對生態環境的惡化缺乏敏感和認識。在問卷的旅游生態意識調查分析中本文得到兩類數據:第一類問題:村民對旅游有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的感知和認識,受訪者中沒有意識到游客到來將對當地水域造成一定污染的比例高達87.4%,沒有意識到游客將給本地帶來噪聲污染的受訪者比例為80.6%,沒有意識到游客將給本地植被造成破壞的受訪者所占比例為71.8%,沒有意識到游客將給本地帶來大量生活垃圾的受訪者所占比例為65%,不認為游客大量到來將對本地空氣質量造成影響的受訪對象所占比例為90.3%,能判斷出游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的人只占受訪者的24.1%。這些數據再次說明:目前,當地生態農業旅游正處于發展初期,村民的目光被牢牢地吸引在生態旅游發展所帶來的好處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生態環境的隱患。第二類問題:村民在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的同時有一定程度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調查顯示:當遇到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時,持觀望態度的人與出面勸阻的人比例大體持平,分別為44.7%和55.3%。反對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限制游客數量的人數占全體受訪對象的81.6%,而認為應對游客進行生態保護教育的人數占到受訪對象的60.2%。這一結果與當地旅游發展所處的階段特征相吻合,顯示出村民對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所持的非理性態度。

4.2.3 生態價值意識結果分析

生態價值意識部分調查顯示:調查對象對生態價值的認識普遍較高,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提升本地社會知名度的人占全體被訪對象的85.5%,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比例為82.5%,認為村民因此而更加熱愛本地的比例為78.6%,而認為可憑此獲得更多外來投資的占68.9%,認為村民因此而獲得更多收入的占81.5%,認為村民因此而獲得較高的生活質量的占74.7%,認為生態環境是本地旅游發展最重要因素的占85.4%,認為生態價值仍未充分開發的占到71.9%。以上數據說明,生態農業旅游的初步發展使得當地居民對生態價值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這將成為當地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基礎。

4.3 生態農業旅游對紅巖村生態倫理構建的影響分析

對問卷中部分問題所作斯皮爾曼(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問卷各部分得分與性別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P=0.376>0.05),地區生態意識與生態價值意識得分與年齡階段也不具備顯著相關關系(P=0.116,0.264>0.05)。鄉村村民年齡與受教育程度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377??梢?,影響問卷得分水平的主要因素為:旅游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兩者之間比較發現:人均旅游收入與各部分得分的相關系數均大于教育程度與各部分得分的相關系數。因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人均旅游收入水平是影響本次問卷調查結果的主要變量,而受教育程度是影響本次問卷調查結果的協變量。

為進一步了解恭城縣紅巖村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對村民生態意識所產生的影響,本文對問卷所得的結果進行了協方差分析,得到了某些有價值的結論。

在協方差分析的第一步驟中,本文對人均旅游收入劃分為5個組(0―4組):依次為無旅游收入;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下;旅游年收入2001―4000元;旅游年收入4001―6000元;旅游年收入6001元以上,對它們之間的線性趨勢做出如下初步判斷:①各旅游收入水平組的教育水平分布基本相同,無明顯偏差;②各旅游收入不同水平組的得分與教育程度均呈現較顯著的直線趨勢;③各組直線趨勢的斜率接近。從這幾點中,筆者初步判斷資料符合協方 差分析的要求,可以繼續分析。在協方差分析的第二步驟中,本文進一步檢驗了各組的總體斜率是否相等。輸出的分析結果顯示:旅游收入水平與受教育程度交互作用在4部分得分中均無統計學意義,且P值較大,因此,可以認為各組斜率相同。在以上兩個條件具備的基礎上,協方差分析得以順利進行。

首先,利用SPSS軟件給出各組各部分得分對受教育程度的修正均數,并且比較各組修正后的均數之間有無統計學差異,進而定量揭示旅游收入水平對生態旅游區村民生態意識是否產生了顯著影響。結果顯示:旅游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均對公共生態意識、地區生態意識、生態價值意識以及生態意識得分有影響,P值分別為小于0.01和小于0.01,小于0.01和0.01,小于0.01和0.024,小于0.01和小于0.01。

按修正后教育程度為2.05的情形計算出各組修正均數及相應的可信空間,結果顯示:公共生態意識得分修正均值隨著旅游收入水平的增長而不斷提高。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成為地區生態意識得分修正均值的一個分界線,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以下各組地區生態意識得分修正均值較低且相差不大,而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以上各組地區生態意識得分修正均值較高且接近。生態價值意識得分均值也基本上隨著旅游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長,但更多的表現為有無旅游收入各組之間的顯著差距。匯總后,生態意識得分修正均值呈現出明顯而規則的隨旅游收入增長而不斷提高的趨勢。具體分析結果如表1至表4所示。

表1是把受教育水平轉化為相等以后,生態農業旅游收入水平不同的各組公共生態意識得分的修正均數、標準誤差以及各組修正均數是否相等的假設檢驗結果??梢姡诳鄢耸芙逃綄ι鷳B意識得分的影響之后,各組的公共生態意識得分差別有的具有統計學意義,有的則沒有顯著性。其中,無旅游收入組(0組)與其他各有旅游收入組(1、2、3、4組)的得分差異均具顯著性,低旅游收入組(1組)與其他各組(0、2、3、4組)的得分差異也具有顯著性。可見,在紅巖村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中,直接獲利較少的村民群體其公共生態意識的發展顯著落后于直接獲利較多的村民群體。統計分析顯示:人均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下組(0、1組)與人均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上各組(2、3、4組)之間的生態意識發展水平呈現顯著差距。因而在本研究中可以認為,人均生態農業旅游年收入2000元以上是生態農業旅游經濟對鄉村村民公共生態意識產生顯著積極影響的一個界線。

表2是把受教育水平轉化為相等以后,生態農業旅游收入水平不同的各組地區生態意識得分的修正均數、標準誤差以及各組修正均數是否相等的假設檢驗結果??梢?,在扣除了受教育水平對地區生態意識得分的影響之后,不僅中低旅游收入水平組(0、1、2組,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之間得分也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以人均旅游年收入4000元為界線,中低旅游收入水平各組與高旅游收入水平各組之間的得分差異具有顯著性。由此可見,在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中,直接獲利少的村民群體其地區生態意識的發展也顯著落后于獲利多的居民群體。在本研究中,人均生態農業旅游年收入4000元以上是生態旅游經濟對村民地區生態意識產生顯著積極影響的一個界線。這個差異界線之所以高于以上公共生態意識部分,是因為在本次地區生態意識調查部分中存在較多比較隱蔽且敏感的旅游生態問題,這些問題因為直接觸及某些旅游經營者的既得利益而導致部分問卷得分偏低。事實上,在當地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最初階段,只有老資格且經營規模較大的旅游經營者才會深刻體會并正視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本地在發展旅游以后的生態環境變遷,其他中小經營業主以及非直接利益者往往著眼于如何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來訪,而對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缺乏必要的關注。

表3是把受教育水平轉化為相等以后,生態農業旅游收入水平不同的各組生態價值意識得分的修正均數、標準誤差以及各組修正均數是否相等的假設檢驗結果。可見,在扣除了受教育水平對生態意識得分的影響之后,無旅游收入組(0組)與有旅游收入各組(1、2、3、4組)的生態價值意識得分具有顯著差異,有旅游收入各組之間的生態價值意識得分無顯著差異,有無旅游收入成為影響生態價值意識得分水平的主要因素。可見,在本研究中,能否參與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并從中直接獲利,是決定村民能否認識到當地生態環境潛在價值的重要因素。這表明:只有在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中讓村民真正得到旅游發展帶來的實惠,他們對生態價值的再認識和態度才會因此而更加傾向于積極。

表4是把受教育水平轉化為相等以后,生態農業旅游收入水平不同各組生態意識得分的修正均數、標準誤差以及各組修正均數是否相等的假設檢驗結果。可見,在扣除了受教育水平對生態意識得分的影響之后,除部分相鄰組(1組與2組、2組與3組)外,各組的生態意識得分差別均具統計學意義。由此可以認為:在紅巖村的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村民旅游收入的提升,村民的生態意識將得到顯著的提高,鄉村生態倫理將得到積極的構建。

5 結論

從上述分析結論來看,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對恭城縣生態農業旅游區的鄉村生態倫理建設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一是生態農業旅游的繁榮使當地村民收入普遍提高。經濟收入增加和生活條件改善對村民生態意識提高的作用顯而易見:一方面,他們有了吸收新觀念的經濟條件;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旅游收入的不斷增加激發了他們提高自身生態意識的積極性。二是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流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當地鄉村村民的傳統觀念,使他們逐步樹立了先進的生態文明觀。作為全國生態農業示范區和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當地生態農業旅游區時刻虛心聽取來自政府和學界的意見,并在這個過程中初步培養出符合當地生態經濟發展規律的全新生態觀;生態旅游在信息流的引入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三是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直接依托于當地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這給當地鄉村村民以直觀的示范意義,使他們對生態價值有了更高的評價,從而進一步調動了他們創造并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研究同時發現,生態農業旅游經濟對于當地不同村民群體的生態意識影響程度是有顯著差別的,不同旅游收入水平人群的生態意識水平表現出明顯的差距。其基本規律是:村民旅游收入水平越高者,其生態意識也就越強;且只有當旅游收入水平達到一定期望值時,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對鄉村生態意識的影響才會顯現。由此可見,在當地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重視村民的廣泛參與,而且應該設法保證每一個生態農業旅游參與經營主體能夠在旅游發展中獲得一定水平的經濟收益。也就是說,對該生態農業旅游系統而言,理想的狀況是要保證每個家庭都能較深入地參與到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過程當中去,這將有助于保證其具備較高的生態意識,這也正是確保生態農業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文化要素之一。而這恰恰印證了生態旅游理論有關生態旅游業成功的關鍵在于當地居民對生態旅游的態度和生態旅游機會的可得性這一論斷。

研究的另外一個重要結論是: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所帶來的旅游收入水平的提高對于目的地村民公共生態意識、地區生態意識、生態價值意識的影響程度和方式有所差異。在不斷提高的生態農業旅游經濟收入影響之下,村民生態倫理的構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利益首先使村民對生態價值進行重估,生態環境價值得到重視;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村民逐步深入和參與到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當中,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接受不同以往的教育和影響,逐步樹立了新的生態倫理觀念。這種生態倫理觀念的樹立往往從普遍的公共生態意識提高開始,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村民參與旅游度的提高,普遍的公共生態意識與本地具體的實際情況結合,引發了村民生態意識的提高,這其中便包含著對生態旅游業環境影響的更為客觀理性的認識。

以上初步結論是本文研究如何使生態農業旅游經濟與鄉村生態倫理良性反饋、共同發展的現實依據,對促進當地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8篇

惡化,這一狀況促使人們從各個領域對人類征服自然的活動進行反思。于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生態倫理學異軍突起,成為應用倫理學中的一門顯學。在人類整體利益的基礎上,生態倫理學建構了一整套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倫理規范,但是,這些理論在轉化為環保實踐的過程中,卻遭遇到許多現實的困難。究其原因,除了環保實踐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外,在理論上,生態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是人與人的關系?研究目的是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哲學思辨,還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利益協調?尚存有待辨明之處。

一、生態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以自然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哲學思辨,是生態倫理學的重要內容,但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在如何理解生態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上,生態倫理學界存在著分歧。1975年,美國哲學家羅爾斯頓在《存在生態倫理學嗎?》一文中闡述了一種代表性觀點,他從生態規律轉換為道德義務的必要性的角度論證了生態倫理學的合理性。此后,羅爾斯頓又相繼,強調生態倫理學是一門新倫理學,因為舊倫理學只強調一個物種的福利,而新倫理學必須關注構成地球進化著的幾百萬物種的福利。以弗蘭克納為代表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待需要建構一種新的生態倫理學。這種觀點力圖將以人為中心的倫理學對象向外延伸及至子孫后代甚至非人類的動物和所有有感覺的生命,主張對整個世界給予道德關懷和愛護。但是這種對非人類的生物和自然界的關心以及對它們的道德地位的承認,都是以人類的利益為立足點的。

    我們認同后一種觀點。倫理學自古以來就是一門實踐學科,包括“理論的”和“實踐的”兩大部分,理論倫理學是從形而上的、先驗的哲學原則出發,推論一般道德原理;實踐倫理學則從現實生活的具體倫理問題入手,試圖幫助人們在具體情境中做出合理的決策。當然,這種區分也只具有相對的意義,應用倫理學既不能脫離對自身理論前提的合理性證明,也需要對具體實踐領域的道德規范進行形而上的考察。生態倫理學屬于應用倫理學,它既要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哲學思辨,研究生態倫理學成立的理論依據、生態倫理規范的構成,同時還要研究道德規范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具體應用,解決人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實際遇到的問題。生態倫理學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在環境保護問題上的利益沖突而產生的,這種沖突直接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間接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而生態倫理學并沒有超出傳統倫理學的研究領域。

追溯倫理學學科發展史,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倫理學的核心內容。倫理學始祖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學是研究人的德性和幸福的一門學問,幸福就是人的特有本質的實現,對人自身幸福的關注構成了早期倫理學的基本內容。在中世紀,神學成為官方主流的意識形態,倫理學的功能就是為宗教倫理進行理論的論證。但神學倫理學依然沒有脫離人這一主體,盡管這些論證都是在承認上帝至高無上的前提預設下展開的。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以調節這一矛盾為目的的規范倫理學應運而生。1903年摩爾發表《倫理學原理》,標志著倫理學進入以道德判斷的邏輯分析和語義學分析為主題的元倫理學階段。元倫理學主張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價值判斷采取中立的態度,這種學術旨向削弱了倫理學本身的實踐功能,以至于有人認為,在造成西方20世紀中葉社會道德危機的因素當中,冷落現實生活的元倫理學難辭其咎。所以,20世紀50、60年代,倫理學的研究范式又發生轉移,規范倫理學重新復興,應用倫理學備受關注,倫理學領域又充滿了人倫日用的氣息。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中,生態倫理學才作為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分支受到世人矚目。從倫理學研究對象的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出,人的問題始終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倫理學研究對象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生態倫理學是基于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環境保護過程中出現的人際沖突進行協調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從研究內容看,生態倫理學的主題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

    脫離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孤立地探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不可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放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得到說明。在生態倫理這一特定領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它以生態環境為載體以自然為媒介,以利益調節為目的。人類對待環境問題的態度和行為最終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生態倫理學中存在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分野。非人類中心主義又包括痛苦中心主義到生命中心主義各種派別,它們的理論立場各有不同,但立論旨標殊途同歸,都是為了更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在非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如果缺乏對大自然的虔敬之情,那么關于自然的權利、自然的價值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種種探討,都不足以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得以成立,除去某些理論自身就出自強烈的宗教情懷之外,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保護自然的策略。即便是從保護自然環境的實用目的出發,作為一種宣傳的策略,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似乎也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們認為,大自然不可能具有外在于人類需要的內在價值,“如果沒有人類,整個世界將變成一片荒野”只是在擬人化的意義上我們才賦予大自然以價值;同時,自然也不是有意識的主體不享有某種被賦予的權利,因而人類也不會對自然負有義務。在這個意義上,人與自然永遠不可能成為伙伴關系,人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能動性的道德主體人類可以利用自然為自身服務,以自然為人類活動的舞臺。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過程中的偏差和失誤,正是人類未能正確處理人類自身利益的表現。例如任意排放工業廢棄物、污染大氣表現出某些人無視他人的利益,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而不可再生資源的大肆開采表現出當代人無視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利益,缺乏歷史責任感。因此,生態倫理學研究生態環境保護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必須立足于人類自身,立足于人類的整體利益。生態倫理學中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把自然作為價值主體來看待,就把‘本應關注的有限自然資源在人類中的公正分配的問題拋在腦后”,最終消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

二、人類整體利益包括兩個維度,即人與自然維度上的人類整體利益和人與人維度上的人類整體利益。

    生態倫理學的實踐功能只能在人與人的維度上實現以人類整體利益作為生態倫理學的基礎,在當前學術界已基本達成共識,但是對生態倫理學研究對象的不同理解解導致了人們在理解“人類整體利益”上的分歧。在人與自然的維度上,人是作為相對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而言的一個“類”存在,“人類整體利益”是人類作為一個“類”存在而表達的利益,它表達的只是人作為”類”存在的“一種”聲音。雖然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聲音,但是,各種聲音的較量最終取決于各自的政治、經濟背景。在政治、經濟地位上具有強勢地位的社會集團的聲音占據了優勢,它抹殺了作為人類整體之組成部分的每一分子間政治、經濟地位的差別,遏制了弱勢集群的利益要求。這時,人類生態理念的表達既不是根據其正當性,也不是看它是否表達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是依據言說者社會地位的高低。因此,生態倫理學如果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立足于人與自然的維度來理解“人類整體利益”那么,“人類整體利益”所訴諸的只能是某一部分政治、經濟強勢集團的利益,它所表達的往往是強勢集團的話語傾向。邊緣人群由于在政治、經濟地位上都處于劣勢,他們的聲音相對微弱甚至被淹沒。這導致某部分強勢群體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幌子下,壓制甚至剝奪少數弱勢群體的利益,從而達到擴張自身利益的目的。

在人與人的維度上,“人類整體利益”突出的是“人類共同體”這個整體的概念,它既包括共時態上一切“現實的”人,也包括歷時態上一切“可能的”人。只有首先確立人類相對于自然界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討論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也就是說,以人類中心主義作為生態倫理學的理論背景,是生態倫理學基本的前提預設。正是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上,人類對待環境問題的態度才具有了意義。環境保護中能動主體的責任擔當,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在不同人群之間的合理分配,這些體現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內容構成了生態環境倫理的主題。在人與人的維度上討論人類整體利益,將生態倫理轉化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倫理,就要求生態倫理關照人類整體中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需要。出于對人類整體利益的保護,邊緣人群基本的生存利益必須予以關注,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人類整體利益作為生態倫理學基礎的意義。

我們強調生態倫理學應該著眼于人與人維度上人類整體利益的實現,因為這種理解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其一,它有利于明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復雜情況。如美國的“明智的利用”和“環境正義”兩個運動,前者代表了美國一些既得利益階層,尤其是對環保有著直接影響的工業企業家和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后者則代表著美國下層階級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利益,他們所關心的是直接影響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環境。因而兩者分別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但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保護環境會制約經濟的發展,限制資源的利用,這不僅會影響到有產階級的利益,同時也會影響到為他們工作的人的就業機會。結果便是,當他們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時,兩個本來對立的階級,反而同時站到了環境保護主義的對立面。這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同人與人的關系是糾纏在一起的,拋開人們生活的具體社會情境,單純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就無法理解復雜的社會現實。其次,它有利于深刻認識生態倫理學理論與現實脫節的癥結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在生態倫理學研究領域,同一國家、甚至不同國家的倫理學研究者基本上都能達成共識,但在具體的實踐操作領域不僅不同的國家之間、甚至同一國家內部的不同階層之間都存在分歧,例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生態殖民主義、國家內部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對保護環境的責任分擔等等。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理論上的共識與實踐上的分歧共存的現象?原因在于,生態倫理學把研究對象限定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證上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作為與“自然”相對待意義上的“整體”而存在,可以超越國家、民族和階級身份的限制,因而容易達成共識。但是,倫理學不僅要進行理論的探究,還要對實踐提供具體指導,生態環境倫理學尤其如此。它不僅要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基礎,還要對人們對待生態環境的具體行為進行規范。要把生態倫理學理論落實為保護環境的具體行動,僅有抽象的思辨遠遠不夠,理論必須經由人付諸實踐,才能達到保護環境的最終目的。而就生活在社會關系中的具體個人而言,他很難有意識地把自身視為“類”的存在,他所能直接感受到的首先是作為個體與周圍的他人發生的種種關系。換言之,人并不是直接作為與動物相區別的意義上的“類”而存在的,而是作為與他人相對待意義上的“人”而存在的。依照人類的思維傾向,具體的個人總是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從自身的經濟、政治地位出發來理解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在建構生態倫理學的理論體系時,就不能撇開政治經濟利益背景,抽象地構建面對自然的“類,的生態倫理學,而應當研究面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人”的生態理論學。生態倫理學的實踐功能只有著眼于人與人的維度上的人類整體利益,才能轉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

三、在人與人的維度上,協調同一時代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不同時代的本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在生態資源分配和利用中的倫理沖突,促進人類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是生態倫理學的理論歸宿

生態倫理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以浪漫的思維方式來爭取動物的權利,抒發自己的宗教情懷,或者抽象地談論人與自然的平等;也不應只是泛泛而論人類的長遠利益,對作為整體的“類”的人給予道德關懷,而忽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生態倫理在具體操作領域所面對的不是抽象意義上的人,而是擁有不同身份和社會地位的具體的人。“如果我們關于環保倫理責任的問題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全人類的,那么,這樣的倫理責任的落實就明顯是軟弱的;而如果涉及到一個具體國家或地區的問題,那么環保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就是勢利的。”這正說明,由于人類過度消耗自然資源而造成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危及到人類生存并引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切時,環保問題已經處于政治、經濟諸種利益交織和價值觀分歧的復雜背景中。

審思當前生態倫理學研究轟轟烈烈,而環保實踐領域冷冷清清的現狀,其原因并不在于生態倫理學理論的膚淺或滯后,而在于生態倫理學本身忽略了理論與現實的銜接,忽略了環境保護所置身的具體情境。“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上,正是因為人類沒有管理好自己,所以破壞了自然的和諧。這表明,自然的悲劇往往是社會悲劇的延伸,反過來又加重著社會的悲劇。要把理論層面的生態倫理學落實到實踐層面,就必需直面同一時代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不同時代前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在生態資源分配中的利益沖突。

由于世界各地區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區、不同地位的人擁有不同的切身利益,這必然會導致人們對生態倫理原則接受程度的不同,甚至在實施中偏離生態倫理規范的初衷。生活在不同社會背景中的人們生態道德境界存在差異,生態倫理學就要針對不同的宣傳對象,在理論立足點上有所偏重。在經濟發達國家,可以提倡痛苦中心主義、生命中心主義、甚至生態中心主義,通過啟發它們的宗教情懷和提高道德境界來尊重大自然、愛護生態環境。而在溫飽都難以保障的經濟不發達國家,就應本著人道主義原則首先保障他們基本的生存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有暫時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也應該予以寬容。在生存得以為繼的前提下,再去啟發他們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態意識,不過這種啟發也應立足于功利的角度而不是德性的角度。脫離了人們具體的生存處境,不顧接受對象在經濟階段上的差異,一味宣講超拔的生態倫理觀,會給人以隔世之感效果稀微。

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既然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先行利用了地球上珍惜的不可再生資源,當前的環境污染也很大部分由發達地區的工業化發展所致,那么發達地區就應當對保護生態環境承擔更多的倫理責任。經濟發達地區應當主動向不發達地區提供經濟上的援助以及道義上的支持,盡力避免不發達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重蹈環境破壞的覆轍。任何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向不發達地區輸出環境污染,甚至進行生態殖民的行為都是應當禁止的。這就是代內公正的問題。代內公正的具體含義“是指當代人在利用自然資源滿足自己的利益的過程中要體現機會平等、責任共擔、合理補償”料切。

第9篇

傳統風俗是一個地區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風尚、習慣的總和,作為一種社會傳統,對社會成員有較強的行為規范和心理制約作用。我國自先秦時期就已出現關于風俗的文化概念,傳統風俗觀認為,“風俗”是“風”與“俗”的合成詞,“風”是指風土等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俗”是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模式。傳統風俗兼具自然與人文的特性,是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重要方式,是人類環境文化的“活化石”。隨著現代社會先進科技的應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但是經濟發展的負面效應也逐漸明顯,尤其是環境惡化、資源匱乏、生態失衡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倡導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生活形態。要綜合治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最根本的是要喚醒人們的生態倫理意識,正確規范人類的行為。傳統風俗是幾千年來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資源,蘊藏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其中關于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行為規范是解決生態破壞和文明沖突的有效方法,有利于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

一、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觀

我國的傳統風俗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不同地區、民族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不同,風俗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也不相同,因此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之說。各民族、各地區的風俗雖有很大差異,但是在生態倫理方面卻有著相同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崇敬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念是各民族各地區傳統風俗的共同之處。從一定意義上說,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是各地區、各民族在獨特的自然環境下和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信念的道德規范。

(一)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形成

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源自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自然條件主要是指人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社會條件主要是指經濟、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和自然事物無法理解,認為“萬物皆有靈氣”,有一種不可捉摸的力量在控制著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命運。在這種有限的知識背景下,人們屈從于大自然,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心理,并借助于想象把自然力量形象化,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形成了一些較原始的思想和習慣。

進入階級社會后,社會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人們對自然有了更多的認識。人們受統治階級的影響,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形成了敬畏自然、順從天命的思想,許多風俗被自上而下推廣起來,并在風俗中形成了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生態倫理,一些保護環境的村規民約逐漸形成,在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問題上有了合法依據。傳統風俗受宗教因素的影響也較多,在宗教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三個階段,一些宗教思想和宗教儀式里也帶有明顯的生態倫理思想?!拔幕蛩貙鹘y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影響較深,我國傳統文化充滿了極富生態價值的倫理理念”\[1\],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無不主張“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理念,為“人與自然平等觀”奠定了理論基石,并從文化高度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風俗。由于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度掠奪自然資源都遭到了自然的報復,人們逐漸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生態倫理內容的風俗。傳統風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轉變。齊文英,王玉晴: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觀及其現代轉換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表現

我國各民族、各地區的傳統風俗中蘊含的生態倫理具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人們通過神話傳說、、民間禁忌、日常禮俗、生活習慣等方式傳承著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皞鹘y風俗中的生態倫理更多地包含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體現了人與自然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念。”\[2\]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反映出的尊重自然的觀念。與自然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各民族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從事特定的生產、生活,并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從事游牧的民族,草原是他們生活生存的基礎,一般崇拜水草神,以祈求保佑水草豐美,牛肥馬壯。生活在山區環境的民族,山林是他們獲取各種豐富物產的依靠,一般崇拜山神、樹神。無論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還是一些民族的原始宗教,都存在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主張保護動植物,強調人與自然和諧。“藏族人每年都有對神山、神湖的朝拜活動,諸如為神山跳神、轉山(經)等,人們一般不到神湖捕撈魚類或其他水產品。彝族則認為人與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同源,貴州從江苗族則認為人與動物來源于同祖,許多少數民族還把某種動物或植物當作自己的祖先。土家族、白族認為自己是白虎的后裔,彝族、納西族、傈僳族則都認為自己是黑虎之后?!盶[3\]許多民族都認為一些山林草木和動物都有靈氣,并把它們神化當成自己的保護神,對其敬畏、祭祀,禁止人們對這些圖騰物進行傷害,以求其保護。在民族的影響下,一些山林、草地的生態平衡受到保護,動物多樣性得以延續。

第二,生產勞動折射出的保護生態平衡的理念。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為了調適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在生產方式上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措施,形成了特有的風俗。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要生計,農業生產中有較多的生態保護民俗。田地是農民的命根,人們基于對田地的特殊感情,在祭祀田公、地母的名義下,實施著“酬田”、“酬地”的民俗行為。白族等民族每至歲末,將垃圾聚堆焚燒,然后把焚燒后的垃圾灰撒到田地里,稱為“酬年”。在農業活動中,人們為了免除休耕帶來的損失,采用輪種的耕作方法,即同一塊地,每年種植不同的莊稼,農民稱為“換茬”,輪種方式有利于地力的養護。蒙古族在生產實踐中,創立了“草庫倫”的草場保護方法,即把草場用欄桿或其他材料做成的藩籬圈圍,在圍欄內以人力更新植被,使牧場得到必要的休養。青藏高原的牧民一般都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們在不同季節有組織、有規律地在不同的牧場之間進行循環式的放牧,其“輪牧制”的生產方式對草原生態的平衡十分有益,這種周期性的輪牧,較好地解決了草場使用與牧草再生的問題,使一些牧場在輪休期內得以恢復,從而很好地保護了高寒草原的生態。20世紀50年代前我國南北方均有不少民族從事狩獵生產,如北方的鄂溫克、鄂倫春、赫哲、達斡爾、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以及南方的傈僳族、獨龍族、怒族等,都把狩獵當作主要或次要的生產方式之一。但是各民族的狩獵都有一定的規則和禁忌,人們一般不打產崽、孵卵、和哺乳的動物,春天通常很少狩獵,以保證野生動物的繁殖。這些狩獵規則和禁忌,對保護生物種群起到了很好作用。人們在生產活動中主動調適生態環境的做法形成了特有的生態保護民俗,有利于保護當地的生態平衡。

第三,日常生活體現出的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信念。我國各個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體現生態倫理的風俗。“生活在云貴高原的侗族,嬰兒生下后,家人就在山上栽下100棵杉苗,直到18年后才砍伐作為男婚女嫁的費用。人們不論是在路邊還是在其他地方,一旦發現喬木的幼苗都會主動把它保護下來?!盶[4\]水族人對生長在村寨內和附近的古樹敬若神明,并加以保護。土家人在嬰兒誕生后會按照習俗栽下幾株樹苗,稱為栽“喜樹”。普米族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就是將剛出生的孩子拜寄給一棵粗壯的樹木或某種強悍、靈敏的動物,希望他們像拜寄的動植物一樣生機勃勃、強壯敏捷。納西族明確規定禁止在水源頭殺牲畜丟棄臟物,白族臘月的“凈水節”,傣族的“潑水節”都表現出對水資源的愛惜和重視。在傳統的生態保護民俗中,人們重視自身生存環境安全與衛生的保護。這種風俗一般通過節日儀式定期地表現出來。如歲末的除塵活動,新年之初對節日垃圾處理的“送窮”,正月十五對老鼠、狐貍、害蟲的驅逐,端午灑“百藥水”、掛艾、插菖蒲等,都表現出對疫病之害的有效預防。合理、健康、積極的生態保護民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積極作用,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國傳統風俗的生態倫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各地區、各民族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其中包含著被動和主動的生態倫理意識。由于人們的活動受環境的制約性較強,對自然產生的主要是敬畏心理,從而被動地保護著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教訓也使人們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產生了有主動意識的生態保護行為。

二 、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價值與局限

總體上看,我國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體現了人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理念,為現代社會的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文化資源。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經歷了世代傳承與發展,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態道德觀念,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在現代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由于傳統風俗是在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包含的一些觀念和做法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一)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價值

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既保留了早期人類社會真實的精神風貌,又蘊含著無窮的生態智慧。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可供參照的答案,其精神內涵促使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

首先,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為保護自然環境、發展生態產業提供了思想條件。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有利于生態平衡的保持和自然、人文生態旅游景觀的開發,是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的思想條件。其次,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可以彌補生態環境管理的不足?!艾F代生態環境管理強調政府的功能,生態環境保護僅靠政府的作為不僅會消耗大量公共資源,而且難以取得成效。”\[5\]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可以彌補環境立法和執法的不足,不僅內在地調整了人們的生態心理,而且外在地規范了人們的生態行為。各種生態保護風俗通過約定俗成的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形成了指導人們行為的“自律機制”,它在實踐活動中取得的環境保護的效果,是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硬性約束方式難以達到的。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會對人們產生內在約束力和精神激勵,可以最大化地調動公眾參與,降低生態環境管理的成本,有效彌補政府生態管理的不足。再次,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是對現代生態倫理理論的補充。現代生態倫理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是從西方傳習過來的,我國領土廣闊,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情況極為復雜,其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與現實的脫節。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演變,已經內化為各地區、各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還適應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復雜性,是對現代生態倫理理論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可以更好地指導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

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具有傳承性和變異性,它能夠有效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進行自我淘汰、自我更新,其精神實質永遠不會落伍,表現形式也會更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為生態平衡提供了一個內源調節機制,“為當今生態問題的解決開啟了一扇方便之門”\[6\]。

(二)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局限

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一些消極的內容。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作為傳統農業社會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規范,還不能與現代社會有效契合,其內容和表現形式的不合理之處甚至會阻礙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首先,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夠全面?!霸S多地區的生態保護風俗是建立在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理基礎之上的,多表現為宗教崇拜或民間禁忌”\[7\],這種樸素的生態倫理觀僅能維護被崇拜的部分環境要素,在對自然環境的作用力上存在既保護又破壞的現象,這與現代環境治理理念是有很大差距的。其次,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包含著不科學的內容。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如因果報應思想、風水觀念、神鬼觀念等雖然能約束人們的一些行為,但是卻容易使人們陷入無知和愚昧,是與以科學技術為動力的現代文明社會相悖的。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還存在因循守舊的觀念和做法,在生產生活中的落后習俗不利于生產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礙了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再次,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容易被現代社會異化。現代社會文化呈現多元性,各種文化不斷交融,影響著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觀念,“一些地區民族風俗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發生了或多或少的改變,許多傳統風俗被異化,在利益的驅使下失去了生態保護的倫理觀念?!盶[8\]有的民族的生態保護風俗成為發展旅游業的裝飾,成為當地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方式,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逐漸傾向于形式化和利益化,變成了一種庸俗的實用主義。

三、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現代轉換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傳統的生態保護風俗被改變,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也面臨著被異化的風險。我們在強調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價值的同時,還要認識到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并對其進行重構以使之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一) 促進傳統理念與現代方式的結合

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能只依賴科學技術,還要動員一切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資源,特別是傳統文化的資源。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理,對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弘揚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不是宣傳舊的環保方式,而是要認識到傳統生態倫理的精神實質,是對“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的覺醒和回歸?!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民族文化保護》中提出“要發揮重要節慶和習俗的積極作用,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相結合,堅持不懈地抓好移風易俗?!庇捎趥鹘y的生態保護風俗是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缺乏科學知識的指導和先進技術的推動,因此,我們必須在充分挖掘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有益于生態環境保護內容時,要將傳統生態理念與前沿科技結合起來,使其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不斷升華,使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轉化到適應當代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上來。要創新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表現形式,改變不科學、不文明的行為方式,將傳統的生態倫理理念寓于現代的活動載體之中,同時又不破壞古老的風俗習慣。要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傳統的生態保護風俗之中,同時要推廣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效果。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合理內核是現代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汲取的養分,但是要使其脫離特定的地域并在更大范圍內得到認可,就要改變傳統的活動方式,結合現代方式將其基本理念融入到現代社會之中。

(二)建構并推行正確的生態倫理觀

“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包含著許多科學的、辯證的自然生態觀的思想因子,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它畢竟是一種樸素的、直觀的、經驗性的自然觀”\[9\],按現代科學的實證性和精確性要求來看,是不可能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復雜關系作出全面而又準確的科學解釋和說明的。因此,我們要繼承其中所包含的科學性、合理性因素,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生態科學、生態價值和生態責任意識,實現向現代自然觀的轉換。首先要對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合理成分進行強化和引導。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在原始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作用是積極的,要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宣傳其有益于生態保護的思想觀念,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將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精華部分轉化為政策或民族地區的法律,以建構并推行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其次,要將現代的自然觀念灌注到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之中。要抑制傳統風俗生態倫理中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消極內容,并阻止外界錯誤價值觀侵入,可以通過宣傳教育的方式,促使人們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受到現代文化和觀念的指導,從而在內容和結構上得到優化。再次,要培育傳統風俗的生態倫理體系。各民族、各地區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基于特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生態保護風俗。但是由于地域性、民族性差異,還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倫理體系,各地區、各民族延續著傳統的生態習俗,很少去借鑒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有益成分,因此應盡快培育傳統風俗的生態倫理體系,使在價值上相宜的生態風俗文化結合在一起,建立一種理念上交融、方法上交流的生態保護機制,使積極、健康的生態倫理觀成為現代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三)推進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制度化建設

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衍生出來的習慣法和成文法,具有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上的規范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制度上的保障其約束力和強制力非常有限,一些傳統的環保措施尚處在自發和零散的低水平上,離現代制度文明所要求的規范性、系統性和準確性還有較大的距離,生態環境的保護僅靠人們的內在約束力和自制力遠遠不夠?,F代生態文明的構建,必須以制度化和規范化作為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傳統風俗生態倫理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樸素認識,限于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基于自然崇拜和等提出的,雖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形式簡單、觀念落后、組織零散,制度化層面的內容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克服簡單樸素的思維,在村規民約和民間禁忌的基礎上建立環境保護的現代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規避不合理、不合法的做法,加強組織領導和科學管理增強人們保護自然環境的組織性,通過教育和獎懲手段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耙凑宅F代制度文明的要求,進行文化法制建設和文化體制建設”\[10\],使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得到弘揚。

四、結語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要采用現代法制手段和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是應該弘揚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修正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重新確立人對自然的價值標準。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對當今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很大的現實價值,它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都具有促進作用。在探索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時,我們應該對傳統風俗中的生態倫理予以重視,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喚起人們的生態倫理意識。在強調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重要價值的同時,必須對其進行重構,通過對傳統風俗中生態倫理的全面搜集和認真整理,注入新的時代內核,使之轉換成現代的生態倫理觀,以符合新時代生產與生活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萬 師.論“天人關系”生態倫理的現代價值\[J\].江東論壇,2011(1):50.

[2] 李本書.民族生態倫理觀念的批判與重建\[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55.

[3]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4552.

[4] 何星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生態保護\[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51.

[5] 王 勁,王學川.生態環境危機的實質與生態倫理的價值取向\[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234.

[6] 康 瓊.自然的崇拜與禁忌—解讀民族民俗中的生態倫理精神\[J\].倫理學研究,2009(5):62.

[7] 張 奎,趙 嫻.云南省少數民族民風民俗與環境權的相關問題研究\[J\].學術前沿,2010(4):258.

[8] 盧黎歌,李小京,等.生態倫理思想的覺醒與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

第10篇

【關鍵詞】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可持續發展;綠色;自然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8)12-0021-04

早在20世紀60年代,萊奧波爾德、諾頓等人就曾在諸多文章中多次提及生態倫理的概念?!?〕進入21世紀,由于社會與經濟的迅速發展,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呈加速之勢,因此,生態倫理教育引起了各國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然而,生態倫理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幼兒園教育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幼兒正處于世界觀、自然觀、價值觀的萌發時期,幼兒園教育會對他們的未來甚至一生產生重要影響。生態倫理教育從幼兒園抓起,是當今社會賦予幼教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一、時代呼喚幼兒園開展生態倫理教育

時代在發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在幼兒園開展生態倫理教育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當今幼兒園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1.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道德教育理論中,有一類是全球本位德育理論,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生態倫理?!?〕當今,人類文明的發展已到達一個新的高度,生態文明正上升成為人類新文明,它對人們的道德倫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幼兒進行生態倫理教育,讓生態文明觀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萌芽,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呼喚,也是幼兒園教育與時俱進、改革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2.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目標之一。長期以來,我們忽略了對幼兒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對它的重要性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一個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3.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在20世紀中期,人類工業文明進入了鼎盛發展時期。與此同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問題也凸顯出來,并第一次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鑒于對全球生態危機的思考,人們將目光轉向了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即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幼兒是世界未來的希望,對幼兒進行生態倫理教育,使他們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認識到破壞環境、破壞資源、破壞生態平衡等是不道德的行為,這正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4.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是幼兒終身發展的需要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文明的社會,這樣的社會需要有新的道德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需要人們具備新型的生態倫理觀與生態倫理行為。幼兒期是接受啟蒙教育的時期,也是培養一個人愛與恨、善與惡、真與偽等社會情感的關鍵時期。如果幼兒接受了科學、健康的生態倫理教育,具備了生態倫理的意識,初步形成了“生態平衡”“保護環境”“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綠色消費”“珍惜資源”等觀念,這將影響他們一生的成長與發展,并成為他們終身享用的精神財富。

二、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的內容

在幼兒園開展生態倫理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認知和學習特點,制定出科學的教育目標,即對幼兒進行生態倫理教育和生態審美教育,引導幼兒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面臨的生態問題,懂得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引導幼兒珍愛生命,珍視生物多樣性,尊重文化多元化;引導幼兒養成珍惜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行為,形成有益于生態文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使幼兒牢固樹立起生態倫理觀念,自覺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小宣傳者、小參與者、小促進者、小實踐者;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為把幼兒培養成未來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打好基礎。根據這一目標,我們認為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的主要內容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生態公平理念

生態倫理承認人類的生存權利、價值和尊嚴,倡導權利和義務的合理分配,強調人們遵守平等的自由民主原則。我們要讓幼兒認識到:人的生存與發展應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不僅要承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公正、國際公正,還要承認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公正;不僅要承認當代人之間的公正,還要承認人類代際之間的公正。通過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我們要使幼兒懂得經濟的發展絕不能以損害他人與后代的發展為代價,應譴責為了自身的利益只顧效益、不顧環境,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后人生存等野蠻的經濟行為;要使幼兒養成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美化環境、公平對待環境的良好道德情操,具備新時期的生態倫理道德。

2.人地和諧理念

前蘇聯生態倫理學家佩德里茨金提出:“道德地對待自然界的規范一旦變成人的內在需要,它就會在解決生態問題時起到重要作用?!比俗鳛樽匀唤缥ㄒ挥欣硇缘淖匀晃?,應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承擔主要角色,在滿足自身生存與發展需要的同時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保持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我們應在幼兒園教育中倡導人與自然建立起和諧的伙伴關系,使幼兒能自覺地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告訴他們,人類社會的發展應向更高層次的生態社會演進,只有構建新的生態倫理,以道德的力量調節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才能創造出未來美好的生態文明社會。

3.可持續發展理念

聯合國關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文件《21世紀議程》強調“兒童和青年參與可持續發展”。我們要使幼兒懂得自然資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人類世世代代得以生存與繁衍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和環境系統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被破壞,想要恢復非常困難。如果人們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注重合理、適度、科學地利用自然資源,必將導致資源與環境系統被破壞,最終使人類失去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在幼兒園教育中,我們要“強調人與自然世界之間的共生關系,相信人類只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類應當尊重自然的法則,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以這一理念為指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只有幫助幼兒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未來的共識,才能長期有效地制止破壞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各種不道德行為,使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現實。

4.生態倫理愛憎觀

幾千年來,人類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吞食著生態遭到破壞、環境日益惡化的苦果。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傳統的倫理觀。生態倫理觀認為不存在無價值的生命,它的出發點是保護和繁榮生命,基本原則是尊重生命。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就是要讓幼兒懂得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地球村大家庭的成員,都是生態環境的組成部分,人類的愛應是寬泛的,而不應僅限于自身。我們應在幼兒的心中播下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的種子,使他們懂得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獨立的,其權利、價值和“尊嚴”都應受到人類的尊重和保護,使他們不僅愛人類,還要愛自然、愛環境、愛森林、愛草原、愛動物等,懂得濫伐樹木、踐踏草地、捕殺野生動物、浪費自然資源等都是不道德的行為,從而樹立起生態倫理愛憎觀。

5.節約資源意識

美國學者麗蓮?凱茨提出了“4R”教育,即“減少消耗(Reduce)”“重復利用(Reuse)”“循環使用(Recycle)”和“尊重物品(Respect)”,倡導新的節約理念。人類文明發展至今,世界上的人口已達60億之多,我國人口也已逾13億。人類的大量繁衍使得地球的承載能力面臨著挑戰,資源問題已成為世界三大熱點問題之一,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各種負面影響。我們應將節約資源的意識滲透到幼兒生態倫理教育中去,使他們形成自覺的節約行為,從小就養成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粒糧食的好習慣。

三、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的對策

對幼兒進行生態倫理教育,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心理特點,力求情景化、趣味化、游戲化、多樣化,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1.營造“綠色教育”氛圍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有人提出了“綠色教育”〔4〕的理念。建設“綠色幼兒園”、營造“綠色教育”氛圍已成為幼兒園生態倫理教育的內在要求。首先,教師要進一步認識到創建“綠色幼兒園”的重要意義,將生態倫理教育貫穿于幼兒園教育與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次,要建立與“綠色幼兒園”相適應的教育與管理制度,倡導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學習與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生態倫理教育的文化氛圍。再次,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為幼兒創設美麗而寬松、充滿交流和互動氣氛的環境,無論是室內墻面設計、設備材料擺放、自然角布置,還是室外大型玩具造型和色彩的選擇、花草樹木的栽種、生態園區動植物的養護,都應以促進幼兒探索自然、參與活動為出發點。最后,綠色幼兒園的創建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和教育者應樹立綠色的教育理念,綜合利用幼兒園的教育資源,把幼兒園辦成生態文明意識強、生態倫理教育方法新、園內生態氛圍好的名副其實的“綠色幼兒園”。

2.加強幼兒園生態文化建設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要在兒童的心目中把道德概念變成道德的信念,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和習慣都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結合在一起。因此,幼兒園生態文化建設對提高幼兒的生態倫理素質、養成幼兒的生態文明習慣具有重要意義。幼兒園應加強生態文化建設,讓綠色生態文化陶冶幼兒的心靈,使他們的人格和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教師應盡一切可能動員幼兒參加幼兒園各項生態文化活動,如舉辦主題朗誦會、演童話劇、畫卡通畫、辦綠色展覽、建生態墻,以及植樹種草、愛花護鳥、清理垃圾、美化環境等,使幼兒在參與幼兒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實踐中自然形成生態倫理觀,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建設富有趣味的“生態活動室”

英國全國課程設置委員會主衛?柏斯卡說:“教育不能與道德相脫離。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幼兒進行生態倫理教育,幼兒園教育甚為關鍵。首先,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以生態倫理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實現“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其次,應對傳統的幼兒園課程內容進行大膽改革,建設富有趣味的生態活動室,從幼兒熟悉的事物入手,采用游戲化的活動形式,使幼兒在與其他知識的相互滲透中理解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及其廣泛的生態關系,培養幼兒的生態認知、生態情感和生態道德行為。教師要通過自編生態兒歌、生態故事,設計生態教育活動方案,編寫幼兒生態倫理教材,收集生態保護圖片、資料等,不失時機地對幼兒進行生態公平、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生態倫理愛憎觀、節約資源等方面的教育;要充分運用多媒體、VCD、歌謠、圖片、小展覽、做游戲、念兒歌、講故事等直觀、形象、富有情趣的教育手段,培養幼兒正確的生態倫理觀。

4.搭建社會生態教育的平臺

杜威的著名論斷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會,他認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兒童社會化。所以,我們在對幼兒進行生態倫理教育的過程中,不能離開社會這個大學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適當參與社會生活,發展社會性。為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幼兒參與社會實踐,組織幼兒參與社區活動、參觀自然博物館、游覽生態園、接受科普教育等,引導幼兒開展與世界環境日、地球日、土地日、世界水日、植樹節、愛鳥周等公益活動日相關的活動,從而使幼兒在實踐體悟之中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認識自然、愛護環境,形成新的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和生態文明觀。

5.建立家園合作的“雙輪聯動”機制

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幼兒的生態倫理教育必須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雙輪聯動”,家園合作,互相協調,互為補充,使幼兒在幼兒園獲得的經驗能夠在家庭中得到鞏固和發展,也使幼兒在家庭中獲得的經驗能夠在幼兒園的學習活動中得到應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生態文化氛圍的建設至關重要。如家長的文化修養、行為習慣,家庭的生活方式等,都會對幼兒生態倫理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家長不僅要以身作則,還要從細節抓起培養孩子的綠色環保、熱愛大自然、尊重自然規律以及節約資源等理念,經常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參加社區生態活動、開展家庭的生態文化活動等,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提升生態倫理素質。

6.帶領幼兒與大自然親密對話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兒童從小在自然環境中生活,接受自然教育,不斷增長知識,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戶外活動是生態倫理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育的拓展與延續,它能使幼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賦予幼兒更多的自由與想象的空間。對幼兒進行生態倫理教育,應充分利用戶外活動,讓幼兒與大自然親密對話,以幼兒自身的感受體驗大自然的喜怒哀樂,達到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效果。如,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到小河邊做游戲,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到鄉間田野呼吸新鮮空氣;又如,讓幼兒與小鳥對話,到森林中聽小鳥歌唱,觀察小鳥快樂地飛翔;再如,開展“我與小樹一起成長”的活動,讓每一個幼兒栽一棵小樹,經常為它澆水、捕蟲、施肥,與小樹一起成長等,使幼兒在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中形成積極的生態倫理觀。

參考文獻:

〔1〕凌申.關于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的思考〔J〕.生態經濟,2003,(3):68-71.

〔2〕朱永康.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概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7-28.

〔3〕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 series on science for sustaintable development No.4:Science,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08-07-10〕.省略.

〔4〕余謀昌.環境教育與生態文明〔J〕.環境教育,2008,(3):68-71.

〔5〕盧梭.愛彌兒〔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5-9.

Reflections 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Kindergarten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Liu Q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第11篇

【關鍵詞】生態倫理;第一性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彼季S是人類在生物界的特權,脫離人類就不存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也不會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物質存在,當然這個定義不是哲學概念里的物質。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的不同,造成了中西生態倫理觀念的差異,本質上還是哲學基本問題。

1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

當下,中西方學術界普遍認同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視為生態倫理研究的基本問題。這一問題在學界表現為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的爭執,爭論的實質是以什么為標準和參照系來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1.1狗在中西倫理觀念中的不同

狗是人類從自然生物里馴化后,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動物,中西對狗的觀念不同,可以讓我們揣測中西生態倫理觀的實態。中國文化傳統中將狗視為幫兇、可憐、寄生的代名詞,罵人的話里出現狗的頻率很高。魯迅作品里的狗,對富人搖尾乞憐,對窮人狂吠不止,直到今天,狗肉仍是傳統美食。如果說中國生態倫理觀念是非人類中心論,在對狗的問題上,絕對是人類的需求為中心了。這種中西生態倫理觀念在當下中國以玉林狗肉節的沖突的模式展現,說明當下生態倫理在中國發展的現狀。一方面,我們延續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又受到西方倫理觀念的沖擊。實際上,這種道德沖突不僅僅出現在生活領域,在其他各個領域都在激蕩。

1.2非人類中心論是個偽命題

非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類以外的其他生物與人類具有同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提倡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關系。這一主張本身就是個不存在的命題,原因有三:一是平等的觀念只有在意識領域才具有價值。平等的雙方應具備雙向的交互性。然而,人類與動物之間的交流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人類一廂情愿的將平等賦予狗,只是人權的物化而已。二是人是自然的產物,沒有超自然的人存在,自然只是人類意識對立面的存在,哲學上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定義為物質,倫理上把人類以外所有非人屬性的存在定義為自然,跳出人類中心,則不但生態倫理學本身將失去依據,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將成為問題。三是非人類中心論只是語言學上的名詞,是人類思維的主觀建構,是人類中心論在鏡像里的對立,其本質仍是人類中心論。人類思維里并非所有的指向都是正確,很多因素可能只屬于精神世界的泡沫,并非所有思維都具有價值。這個構建產物確實也不以人類意志轉移,可其僅僅存在于哲學的物質定義里?,F實的欲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虛假的需要,最終導致人的自我否定。本質的需求才是真實的需要。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本質上就是虛假與真實需求的爭斗。

2哲學中的倫理學思考

目前生態哲學是在人類承受自然懲罰的階段,這一時期用自然規律找尋人類價值,是當下生態哲學的主要內容。

2.1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追求

中國古代時期,人們把自然界看作普遍聯系的整體,形成樸素的認識觀念,關于世界構成有“陰陽五行說”、“元氣說”等,并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逐步成為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的精髓,儒釋道等各家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天人合一”為核心的古代生態自然觀念。中國傳統哲學追求自其開始就把目光聚焦在價值世界本身,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視個體與群體的區別。其追求的起點是人,重點還是人。梁啟超說:“中國學問不然,與其說是知識的學問,毋寧說是行為的學問。中國傳統哲學追求群體性的原則,形成了重倫理價值,輕工具理性的精神追求。

2.2西方哲學的精神追求

在西方思想史上,自第一批哲學家開始,就在不停的假設有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亞里士多德總結了這種自然觀:“自然首要和根本的意義是,在作為自身的自身之內具有運動本原的事物的實體,質料由于能夠接受這種東西而被稱為自然,生成和生長由于其運動源于它而被稱為自然?!眮喞锸慷嗟碌睦砟顚W說,其前提仍是有個唯一的主宰。馬克思雖然沒有對生態問題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和直接的闡述,但他的自然觀中卻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是馬克思的一貫主張。由此西方生態哲學形成了完整的邏輯循環。西方文明物化了自然的同時,也物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也是世界大戰、恐怖襲擊等暴力事件的根源,人類最初的戰爭只是爭奪資源的暴力,現代的戰爭是為了暴力的暴力,因為暴力本身就是極端組織的追求。

3中西生態倫理的融合

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產生,從根源上說,與西方理性主義和工業文明的不當發展直接相關。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它們形成了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對于構建現代生態倫理有著啟示意義。生態哲學或者環境哲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人類經濟技術盲目地發展造成人類生態環境危機的情況下產生的新興哲學應用學科之一。人類作為有機的生命力量,在自然生態中形成了影響、破壞和改變等無法回避的力量。人們急需一種有效的思想和理論來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產生了生態哲學。它是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用這種新的哲學,指導中西生態倫理的實踐。

作者:杜曉婉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倫理學 生態文明 內涵 實踐路徑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不斷加劇、自然資源肆意浪費、水域污染不斷加重等生態問題愈演愈烈,生態危機已成為人類當前需共同應對的全球性問題。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民族永續發展。任何文明的產生都伴隨著相應倫理道德理論的支撐,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全新命題,尤其需要在倫理學語境中對其進行解讀,這對于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生態文明的倫理學基礎

人與自然的關系貫穿人類發展過程始終,這也是中西方傳統文化和哲學倫理思想研究中的永恒命題。

中國古代文明中的生態倫理智慧。人與自然的關系構成了我國幾千年農業文明發展史上一個永恒的思想主題,這種長期由來已久的生態智慧成為后世生態哲學思想形成的理論萌芽。《易經》作為華夏文明源頭,其間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智慧,它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集中體現為“天人合一”命題,指出天與人之間相互感應,推天道、明人事、舍同求和。破壞自然就是破壞、毀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要“利用厚生”,實現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的美好狀態。

儒家學說也貫穿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氣質。儒家認為,人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員,與其他生物地位平等。人類要在“仁”的基礎上將道德關懷從人類自身擴展到自然萬物,從而實現“愛人”與“愛物”的一致性和人際道德與生態道德的一致性。在生態道德規制上,提出不能“涸澤而漁”、“焚林而獵”,反映出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智慧。

道家認為,人不過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物無貴賤”,萬事萬物地位相等,主張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天道”與“人道”、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應該遵循“天道”,反對一切改變事物自然屬性的行為。

“緣起”是佛教的世界觀,宇宙作為一個充滿了各種生命形式的巨大體系,個體生命對應著宇宙整體生命,個體生命是宇宙生命的具體形式,無生無滅,“萬事萬物個個是佛”,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佛教強調眾生平等、生命處于不斷輪回中,倡導不殺生的生命倫理觀。

以儒、道、佛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早就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精髓,盡管在理論內容上表現得較為樸素,但對于解讀我國生態文明倫理發展過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西方哲學中的生態倫理思想。美國哲學家羅爾斯頓在二十世紀七十年表了《存在生態倫理學嗎?》,其標志著西方哲學生態倫理思想正式進入理論體系構建階段,其根本任務是為當代環境保護實踐提供倫理共識和道德基礎。在現代西方哲學體系中最終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觀。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①。這種思想受到學術界廣泛質疑,以卡森為代表的生態哲學派最先對這種理論進行了批判,認為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源正是幾千年來以人類中心主義自居的人類。我國學者林紅梅認為,“當代西方社會的人類中心主義把人類智慧、創造力和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負責任融合為一體,千方百計不計后果地發展經濟。發展中國家政府在急于改變落后、貧困、造福民眾等因素驅動下,提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等現代東方‘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并通過行政手段付諸實施?!雹?/p>

非人類中心主義在西方生態倫理學領域居于主流地位,包括生物中心論、生態中心論。生物中心論認為,自然的主體是由所有生命體組成,這是對所有生命體內在價值的肯定,在人與自然界之間建立了倫理聯系,改變了傳統以人類為中心的倫理價值觀,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但是它忽略了人對自然生態環境應該負有的道德責任,很難把自然的進化同人的進步聯接起來。生態中心論又被稱為極端自然論,它否認人的中心地位,輕視人的利益和創造力,認為人與自然沒有區別,無限夸大自然與人類的共性和人的消極一面,過分輕視人的地位和作用。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爭,其實質既是環境倫理學的理論立場和價值取向的交鋒,也是范圍更廣、影響更深的“現代性”和“后現代性”之間的爭論在環境倫理學領域的具體表現。

生態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也是貫穿理論發展整個過程的主線之一。經典作家認為,人類產生于自然界之后,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生產和生活資料。人類來自于自然,又不斷改變著自然界。自然界首先是人的自然,即作為自然界一個子系統而存在的人類及社會;其次才是外部的自然,作為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所需的生態客體的存在,而把這兩者聯系起來的正是人類社會的勞動實踐。“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每一次勝利,在前期確實取得了預期效果,但是在后期有了全然不同、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效果消除?!雹?/p>

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學內涵

倫理學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從廣義上來說,是繼工業文明之后更高級的社會發展形態,是以生態化思想組織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產和消費,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行為準則,構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協調發展的生態運行機制。從狹義上來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相對于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作為一種新社會發展形態,生態文明有著不同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自身特征。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生態文明擴大了人類道德責任范圍。人類道德關懷從人際之間擴展到整個自然界,不僅要考慮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還要考慮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這就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理論模型和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及分析性線性思維,形成了人-社會-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完善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論。第二,生態文明反映了人類生活的生態化價值理念。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將以生態化作為價值訴求,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生態理念、生態文明、生態行為將會內化為人們自覺的行動,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將得到鞏固和加強。第三,生態文明體現了生態道德約束的強化。人們的行為將在生態道德約束下由被動向自覺轉化。經濟將會從高投入、高產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向節約、高效、低污染、綠色的生態化生產方式;消費不再追求過度物質享受,在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同時對自然環境沒有損害的綠色消費方式將會成為社會主流生活方式。

生態文明的倫理學實踐路徑

生態文明倫理注重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傳統倫理學正當行為概念必須擴大到對自然、生命本身的關心,道德關懷應該擴大到自然界、生命,賦予其按生態規律永續存在、發展的權利。這就需要完善生態文明倫理體系,建立生態倫理道德規范和約束,以化解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

第一,培養公民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對公民進行綠色教育,樹立尊重自然、適應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培養具有“綠色思想”并掌握綠色技術的創新型人才,綠色、循環、低碳的生態文明觀念滲透到人民群眾的生產與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抵制不合理消費,使自然價值觀、自然權利觀及自然道德觀等倫理秩序深入人心,節約、環保、生態型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生態的良好氛圍。第二,促進科學技術的生態化。以生態學觀點和生態學思維指導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展,使科技向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實現科學技術的生態化轉變,并推動科學技術價值觀向生態化立場轉變。第三,建立完善生態文明的倫理體系。倫理道德通常約束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按照一定倫理秩序進行,生態倫理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必須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主題來構建適應生態文明的道德機制,包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道德目標、生態道德內容和生態道德運行機制。以作為人類及社會倫理道德標準,約束人類行為,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第四,制定生態道德規范及評價標準。道德規范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于法律的強制性,它更多表現為社會個體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從而確保社會按照一定的秩序運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環境倫理道德規范的引導和約束,需要社會公民以對自然負有道德責任的態度來正確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凡是符合自然規律,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行為便是善,反之,凡是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行為便是惡。生態文明社會的合格公民,應該隨時隨地以生態道德來規范自身行為,自覺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贏關系,自覺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廣西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注釋】

①②林紅梅:《生態倫理學概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第12頁,第1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无为县| 平陆县| 集贤县| 荔浦县| 响水县| 林芝县| 塘沽区| 闽侯县| 朔州市| 柘荣县| 霍山县| 汝南县| 日照市| 濉溪县| 渑池县| 苏尼特左旗| 榆林市| 和硕县| 运城市| 禹州市| 阜城县| 怀集县| 罗平县| 全州县| 云霄县| 西乡县| 金溪县| 济宁市| 固始县| 始兴县| 台江县| 定兴县| 孟州市| 敦化市| 万源市| 布尔津县| 南江县| 柳林县| 道孚县|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