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1 01:45: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國農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題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現狀、問題與對策
一、文獻綜述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現狀研究述評
國外對農業保險從農業經濟方面的理論研究自上世紀30代就已經開始。Wright和Hewitt(1994)發現,歷史上嘗試使用私人來承擔農業保險多重險的嘗試無一幸存。對于農業一切險和多重險的保險,基本上都由政府來直接或間接經營。1970年以后,運用經濟理論在解釋為什么會出現私人多重險和一切險保險市場的失靈問題時,理論界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討論,首先,由于農業風險具有系統性風險的性質,其覆蓋面和災害深度較為嚴重,因此,保險很難克服這方面的困難。其次是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而討論較多的主要是由于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KnightandCoble1997)。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表現在農業保險的參與率問題上,國外有很多的實證和計量經濟學方面的成果,也存在很多爭論。Calvin與Quiggin(1999)發現,農民參與聯邦農業保險項目的原因中,風險規避僅僅是一個很小的因素,而主要是為了得到政府的補貼。一些模擬研究結果顯示MPCI收益會隨著農場位置、作物和區域有顯著的差異。其中一些研究表明,MPCI主要是對于所有沒有保險的農場或者對于那些風險厭惡的農場主。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由于MPCI所提供的收益比較小而放棄農業保險。計量經濟學分析表明,那些對于保險能夠帶來的期望收益比較高的農戶傾向于購買保險,說明MPCI存在著逆向選擇。其他在計量經濟學方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隨著農場規模的增大,農業保險的參與率增加、農場在各種作物和牲畜的管理上分散風險的能力越強,其從MPCI中得到的益處越少,而越傾向于不購買MPCI。隨著保險費率的增高,那些農場自然風險或者收入風險變化顯著的單位傾向于購買農業保險。1989年美國農業部作了一項全國調查,對沒有參加聯邦農作物保險的農民,分析了他們之所以不參加保險的原因,并進行排序(WrightandHewitt,1994),調查發現,前五位原因分別是保障太低、保費太高、更愿意自己承擔風險、農場是分散化經營的、擁有其他農作物保險,前五位原因占到總量百分比的84.9%2017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2017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可見,國外對于農業保險市場的需求問題主要是從逆向選擇這個角度進行分析的。也有Serra和Goodwin等(2003)在對農業保險需求的實證研究中發現,對于美國農民,隨著其初始財富到達一定程度以后的增加,其風險規避減弱,因而購買農業保險的動機降低。
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民在生產規模和結構,以及財富存量等方面與中國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因此,對于美國農業保險需求問題的研究結果并不完全適合分析中國的實際情況,在這個前提下,中國經濟學家在解釋農業保險市場失靈以及農業保險需求較低問題上也做了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述評
我國對農村保險的理論研究起始于1935年的農業保險理論研究,以王世穎(1935)、黃公安(1936)為代表的農業經濟學家對當時國外農業保險的運作制度進行了研究,并結合當時中國的具體情況,對中國農業保險的實施意義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開始了農業保險研究的先河。然而,農業保險在1980年代以前的研究由于各種原因而進展緩慢,直到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重新開辦農業保險業務之后,以郭曉航(1982,1983,1984a,1984b等)、庹國柱(2002等)、李軍(1996等)為代表的農業經濟學家又開始對農業保險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國內學者對農業保險的討論主要集中于農業風險以及理賠的復雜性(龍文霞、姜俊臣等2003等)、農業發展水平低下以及保險費率高昂與農民收入低下的矛盾(丁少群、庹國柱1994、劉寬1999等)、庹國柱、王國軍(2002)從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角度分析,指出大多數農業保險產品尤其是多風險或一切險,不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而具有大部分公共物品的特征;陳潞(2004)從公共經濟學角度指出,農業保險是混合產品中具有利益外溢特征的產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產品。另外,李軍(1996)、陳潞(2004)在分析農業保險特殊屬性的基礎上,從供給和需求的正外部性兩方面闡述了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原因;外部性三方面的制度供給提出自己的看法;吳曉慧、張巍、劉虹(2006)從“三農”保險市場全局出發,分析了“三農”保險發展的現狀和危機,以及由此要導致的政策性保險(郭曉航1986、庹國柱和王國軍2002、皮立波、李軍2003、楊世法、王蔭祥、劉國禎1990、史建民、孟昭智2003、胡亦琴2003等)。
歸納起來,農業保險市場失靈以及農業保險需求不旺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1)保險費率過高,農民難以承受;由于農業風險的復雜性以及高成災率,農業保險費率一般都比較高(比如山西、陜西);(2)險種設置不能滿足農戶要求,高端保險產品供過于求,相當多投資型保險在農村保險市場上缺少購買力,而中、低端保險產品的供給又十分短缺(景緯,2006);(3)認為農戶的僥幸心理嚴重,購買保險的意識不強;(4)農業保險消費過程中的正外部性作用,以至相對于社會最優化的需求不足;(5)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農民收入中源于種植業和養殖業收入的下降,在保障水平不高(低于70%)的情況下,由于這種補償收入的預期很小,農民沒有動力進行保險。這與國外的一些研究成果類似。同時,庹國柱(2002)和劉京生(2000)也分析了農民還可以通過其他傳統的風險分散途徑,例如,中國農民土地規模的分散化以及種植的多樣化等因素,客觀上產生了一種內在風險調節和分擔機制,同時,農民還可以采取多樣化種植及民間借貸等方式分散風險,從而他們對于農業保險的需求將會降低!。
然而對于中國農業保險福利增進問題和農業保險失靈現狀進行規范的實證分析的研究目前還較為少見,尤其是從農村保險產品的高、中、低端三個層次對農險的類型進行研究更為少見。本文將在對歷史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對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問題做系統的理論分析,并提出治理我國農險市場的“雙軌式”發展模式。
3.研究方法和預期目標
前期主要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包括學術專著、學術論文以及有關機構的相關資料。利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利用保險學、金融學、制度經濟學、法學、信息經濟學、博弈論、經濟學方法論、計量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有機結合起來,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力爭做到多而全、專而廣。并結合我國農村保險機構的具體數據進行分析論證。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堅持理論指導實踐的整體方向,使理論最終服務于實踐。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角度,從制度、社會、公司、個人四大層面把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恰當地運用于研究之中。
預期可以得出,我國農村保險需求的癥結在于農村保險的需求不足、供給更不足,導致了最終的萎縮。從農村保險需求與供給規律找到我國發展農村保險的激勵方法與手段,為我國發展農村保險的決策提供理論支持。農村保險,尤其是現代意義上的農村保險制度則是管控農村風險的有力、也是最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也符合國際通行的“綠箱”政策。構建現代農村保險制度必須基于政府、保險公司、農戶三方行為主體進行考察,三者缺一不可。而農村保險必須努力構建其激勵機制,保險公司、政府供給、農戶需求。與農險約束機制共同構成供需雙方共有的動力機制,切實為我國農村保險的發展和構建提供智力支持。
本課題追求理論創新,體現研究成果的“實、深、新”三個特點。在農村保險研究領域構建一個新的平臺,并為農村保險的實際運行建策建言,尋求農村保險發展的“瓶頸”問題解決之道2017屆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論文。
二、選題背景和選題意義
中國有十三億多人口,其中近九億在農村,只有讓農村保險發展起來,中國保險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大工業反哺農村、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并把探索和發展農村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保險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保險業要主動承擔起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任,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保險業要為不同收入層次的農民開展服務,為生產生活提供保險保障,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對保險理論研究的創新,更好地發揮農村保險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穩定器”和“助推器”作用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三農”問題的復雜性,以及保險經營風險防范的特殊性,農村保險的發展面臨著眾多困難特別是農村保險的發展更是日趨低糜,使其成為保險業發展中的“釘子工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村面貌雖然有所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由于自然災害的困擾,農民的利益得不到相應的保障;另外,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農村人口的養老、失業、教育等方面的經濟補償問題也突現出來,因此,發展農業保險特別是農村保險,建立起穩固的后備保障基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險扶持農村、安定農民和穩定農村的長效機制。
縱上綜述,國內外農村保險理論研究都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大多偏重于基本的理論分析,尚未有學者專門對農村保險的福利增進和供求主體進行系統研究,更談不上深入。而農村保險的發展的根源因素正是基于此的框架設計異常欠缺,最終導致我國農村保險發展舉步維艱。我國農村保險制度的構建必須以此為基礎,對農村保險供求主體進行系統研究,總結農村保險供求規律及其特征,分析制約農村保險供給的因素分析,并對農村保險市場的治理模式進行系統分析。
三、初步擬定的論文提綱
農村保險與農村保險市場治理芻議
一、農村保險與農業保險
二、發展農業保險對農村生活福利化的影響
(一)農業保險優化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化發展
(二)農業保險是促進農民增收,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
(三)農業保險有利于農村綜合支持保護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農業保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三、我國農村保險市場失靈分析
(一)農村保險產品供需不平衡是導致農村保險市場失靈的直接原因
1.農村保險市場對中、低端保險產品的需求十分強烈
2.高端保險產品供過于求,中、低端保險產品的供給十分短缺
(二)農村保險“準公共產品”的性質與農村保險的市場失靈
(三)農村保險經營中的道德風險與逆選擇
四、我國農村保險市場治理模式選擇
(一)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增加農村保險市場上中、低端保險產品的有效供給
(二)堅持市場原則,調整我國對農民救濟政策,提高農村保險的風險管理能力
林毅夫,著名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有“中國政府經濟智囊”之稱。2008年2月4日,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正式任命林毅夫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這是首位在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如此高職位的中國人。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解決世界上最復雜、最艱深的經濟學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國經濟問題。
林毅夫1952年10月出生于臺灣宜蘭縣。1971肄業于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系,1978在臺灣政治大學獲企業管理碩士學位。1982年在北京大學獲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學位之后,他遠渡重洋,來到現代經濟學的大本營――美國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學習農業經濟,1986年獲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被舒爾茨教授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隨后,他又在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7年,林毅夫回到中國,成為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來的經濟學博士。回國后,他歷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部副部長。1994年至2008年,一直擔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今,該中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大本營。從1994年開始,他參與了國家幾乎所有重大經濟決策的討論,尤其對農村經濟和國企改革等領域的政策,極具影響力。
林毅夫是中國經濟學界“海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推動者之一,是用西方主流經濟學規范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學較為成功的學者之一。他努力推進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并強調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規范化和一致性,以及用實證方法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市場化進程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他用“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為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作出了嚴謹的經濟學模型。他主張中國充分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用較低的成本引進先進技術,加快技術變遷,加速資本積累,實現中國的產業升級。他還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是繼續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改革國有企業才能夠給民營經濟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林毅夫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認為在擁有和平穩定發展機會的環境下,到203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理論”,是林毅夫在研究了20世紀后半葉世界經濟,尤其是東亞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的,已為世界經濟學界推崇為發展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是中國經濟學家對世界的貢獻。
林毅夫是從研究中國農業問題開始走上經濟學研究之路的,并以此奠定了他在國際經濟學界的學術地位。1990年,他關于1959~1961年中國的論文《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在國際頂級經濟學雜志之一的《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表,引起了強烈反響。1992年,他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成為一段時間發表于國際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為其頒發了經典引文獎。此外,他的主要著作《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1993年還榮獲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一些歐美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視其為中國農業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權威,屢次邀請他出國訪問研究。對于當前的“三農”問題,林毅夫認為城鄉差距的問題將長期存在,只有依靠長期的經濟發展,不斷減輕農民負擔,增加在城市里的就業機會和條件,才能逐步解決問題。
對于2008年底以來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林毅夫指出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認為,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應對這場危機有三大有利因素,分別是:中國具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中國存在資本管制,這為其筑起了一道“防火墻”;中國貨幣政策穩健,中國政府過去四年都實現了財政盈余,有財政刺激的空間。由于有以上的良好基礎,中國能夠通過刺激內需來促進經濟發展,如增加農村投入、實現產業升級、加強教育和醫療開支等。因此,他對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同時,林毅夫還強調,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僅對中國有利,也有利于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復蘇,可以為解決全球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作出貢獻。
責編:吳奇志
一、農民收入增長趨勢的分析與預測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農民人均名義收入和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的資料,計算農民人均實際收入和農民收入實際增長率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按1978年價格),同時利用1985~2000年資料計算農民收入預測值(剔出價格因素按1978)。
預測值由如下指數平滑公式計算得
其中α稱為平滑常數,值域在0和1之間,其大小決定了本次預測值對前期預測誤差修正程度。Excel稱(1-α)的值為“阻尼因子”;Y為t期的實際觀察值;、分別為t期、t1期的預測值。在公式中平滑常數是最近期實際值的權數,它的大小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反映平滑常數對實際值的變化反映是否迅速,通常用均方誤差MSE和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MAPE來表示。在評價模型的預測精度時,常使用的是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MAPE,一般認為,若MAPE小于10,則模型預測精度較高[1]。計算誤差的公式為通過計算MSE=40.221數值較小,MAPE=3.625,預測結果表明該預測模型預測精度非常高。使用該模型對2001、2002年預測結果是農民人均實際收入(按1978年價格)分別為633.54、642.4元,農民收入增長進入相對平緩期。
農民收入實際增長率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和不同時期側重點變化的恰當反映。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1978年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又加上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等一系列利農政策的出臺,使得農民收入再上新臺階,1978~1985年間總增長1.33倍。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農民收入增長開始逐漸放緩,由于經濟過熱,中國經濟轉入治理整頓,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急劇下降,進城農民紛紛返鄉,非農收入大幅度下降。剔除價格因素后,農民實際收入1988、1989年分別下降0.61%、6.3%。90年代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初期,由于賣糧難問題的出現,農民收入增長低于產量增長。之后,敞開按保護價收購農民糧食的政策實施,極大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在連年創高產的同時,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總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整體速度還是較快的,除了1988、1989兩年農民收入實際增長有所下降,其它年份都保持正增長,20年間農民人均實際收入(即剔除價格因素,按1978年價格)凈增加3.69倍,農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二、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分析
(一)因素的選擇
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很多,本文選擇的基本思想是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影響農民農業收入,作者選擇了農作物播種面積、農用機械總量、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另一方面是影響農民非農收入,選擇城市人口比重。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無疑是增加農民農業收入總額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農村人口總數一定的條件下,對提高農民人均收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用機械反映農民對農業生產固定資產的投資,在一定條件下會促進收入增加;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可以看作是提高勞動積極的一個重要因素。城鎮化發展,會帶動第三產業相應的發展,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就業,使農民非農收入增加或者減少農村人口基數,使農民人均收入得到提高。當然,這些因素是否重要,還必須有待模型來回答。
(二)資料使用說明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各期,由于不能得到1979、1981、1982、1983、1984年資料上述各變量的全部數據,因此本模型包含1978~2000年除上述年份外的18年數據。
(三)模型選擇
使用多元回歸線模型
其中因變量Y代表農民人均純收入按當年價格數據;A代表回歸常數項;X[,1],X[,2],X[,3],X[,4]分別代表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作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物播種面積(千公頃)、城市人口比重、農用機械總量。通過相關分析得農業機械總動力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相關系數數值較小,這表明在現行條件下,增加農業機械對農民收入影響不大,通過將農業機械總動力作為一個因變量進入回歸方程,農業機械總動力回歸系數的t通不過檢驗,因此將其剔除。
根據上述資料,采取最小二乘法得到多元線回歸模型運行結果如下
回歸系數都顯著不為零,通過t檢驗。從上述數值可以清楚地看出多元回歸方程擬合優度也非常高,這表明變量選取很合適[2]。模型回歸標準差不大,三因素P值都非常小,從改革開放以來多年歷史資料看,通過定量計算結果表明:農產品收購價格、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
三、提高農民收入的具體建議
上述歷史數據定量分析結果表明農產品收購價格、農作物播種面積、城鎮化進程曾經是決定農民收入主要決定因素,但是我們必須結合當前實際準確判斷現在和將來農民增收的主要影響因素,才能保證提出的建議具有針對和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實踐上的可行。本人通過認真閱讀WTO《農業協議》并結合上述趨勢和因素分析結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逐漸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政策,為農民增收架橋鋪路[3]。WTO《農業協議》對直接價格支持、出口補貼等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稱之為黃箱政策措施,這就說明一直在農民增收中起重要作用的農產品支持價格將行不通。而對諸如農業科研、環境保護、農田水利、農業保險等不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支持措施稱之為綠箱政策措施。盡管我們財政緊張,但是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來對待農民增收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不僅能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保證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和社會穩定,而且也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通過國家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加大,調動地方財政和農民自身等各方面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對農業投入的積極,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資,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基礎上,增加農產品產量。尤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農民收入增加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勢在必行。
(2)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結合各地實際,分類指導。對那些農業發展較快,農戶經營規模較大,市場化程度較高,國家應通過政策引導,提供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等手段鼓勵他們發展外向型農業,并且派專人去那些外向型農業較為發達的美國、加拿大等國學習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生產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在為國家創匯的同時,增加農民的農業收入。對那些主要以生產糧食和棉花等國際上缺乏競爭力的農產品,并且單產較高的農戶和地區,政府應從收入支持方面考慮,這也是WTO《農業協議》所允許的,一方面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另一方面也能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我國擁有天然草原59億畝,這將是農民收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豐富資源,但由于人口增長過快、建設資金不足、草原墾殖、管理不善、觀念落后等原因,引起草原沙化退化嚴重,造成草地產出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率低。通過財政支持和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增加草原投資增量,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4]。畜牧業可以促進種植業,帶動加工業,促進農業內部結構合理化和產業間的良循環,發展畜牧業,不但能滿足食物結構改善的需要,而且可以實現糧食轉化增殖,增加農民收入。畜牧業特別是畜產品加工業,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極有可能成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一個優勢產業。超級秘書網
(3)采取靈活的土地承包政策,實現不同程度的土地集中和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地的產出率。我國農業機械的配備總量已經很大,平均每公頃機械總動力已經大大超過美國,機械利用率不高,單位農產品機械成本較高,這也是我國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業機械相關不是很強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外出打工隊伍日益龐大,土地拋荒現象愈益嚴重,一方面土地數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土地荒蕪或者不能充分發揮效益。有一些地方實行的“反租承包”我認為很好,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創新思路,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增加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發展方向,通過農業資源向經營能人集中,實現效益最大化。
(4)把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今后,鄉鎮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很難超過80、90年代,大批鄉鎮企業工作的重心將是使企業素質升級和結構調整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吸納勞動力的很難出現。但是,如果把鄉鎮企業的發展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則可以開拓一條寬闊的就業之路。小城鎮建設是21世紀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戰略,是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潛力極其巨大的新經濟增長點。加快小城鎮建設,不僅可以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的城鎮化水平,而且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之所以規模巨大,第二、三產業落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城鎮數量少且規模小。城鎮的擴張和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將是今后吸納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出路,為此,各級地方政府應把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兼顧。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應制定具體政策,吸引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適當集中,擴展其吸納就業和擴展就業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內聯外引、拍賣轉讓、股份制等辦法,把城市中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產品原料加工工業適當向小城鎮擴散。適當放寬農村人口遷入城鎮居住的限制,鼓勵農民自籌資金在城鎮發展二、三產業,提高城鎮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易丹輝.統計預測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02~122
2陳希孺,王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寫作論文,可以咨詢:QQ:357500023松林.近代回歸分析——原理方法與應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75~105
關鍵詞:精確農業,技術體系,農業裝備
1.精確農業技術的內涵
精確農業亦稱作“精細農業”或“精準農業”。它建立在“空間差異”和“時間差異”的數據采集和處理上,實時測知作物(畜禽)個體小群體或小地塊生長及疫病的實際情況,進而確定其針對性投入的最佳數量和時機,以求最優效果最低代價。
2.精確農業技術支持體系
2.1全球定位系統
精確農業中的定位信息采集與處方農作實施,需要采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它一般由衛星、地面站組和用戶設備等組成。免費論文。現投入運行的有美國GPS系統和俄羅斯的GOLNASS系統。近幾年來,GPS產業技術發展迅速,若干大公司迅速涉足農業領域,提供了用于農田測量的DGPS產品。現有國外農機廠商配套的GPS產品,大多采用EJI方式引進關鍵部件進行二次開發后嵌入農業機械應用系統中,可使性能價格比顯著改善。GPS作為農業空間信息管理的基礎設施,一旦建立起來,即不但可服務于精細農作,也可用于農村規劃、土地測量、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等定位服務,其農業應用技術開發的前景廣闊。
2.2遙感(RS)技術
遙感技術是精確農作技術體系獲得田間數據的重要來源,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間時空變化信息,基本上達到了實時監測。該系統具有時效強、靈活、精度高等特點,目前已用于森林蟲害監測,果園病蟲害監測、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產量和肥力圖制作。可顯示出由于農田土壤和作物特性的空間反向光譜變異性,提供農田作物生長的時空變異性的信息,在一季節中不同時間采集的圖像,可用于確定作物長勢和條件的變化。由于應用衛星遙感的成本比航空攝影的成本低一半以上,衛星遙感技術預計在21世紀的前5年內,在精確農業技術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2.3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可比作精確農業的大腦,主要由計算機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空間數據庫和管理人員組成。它可將傳感器或監測系統采集的數據隨時輸入,帶有持久性的數據可以一次事先存入或定期存入,專家系統及其它決策支持系統也可事先存入。在精確農業技術體系中主要用于建立農田土地管理、土壤數據、自然條件、作物苗情、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作物產量的空間分布等的空間信息數據庫和進行空間信息的地理統計處理、圖形轉換與表達等,為分析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信息。由于農業活動涉及廣闊的地理空間和各種管理信息都有明顯的空間隨機分布性,GIS在農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2.4作物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能對計劃、管理、高度、作戰指揮和方案尋優等應用問題進行輔助決策的計算機程序系統。一般決策過程由問題識別、建立模型、執行模型、評判決策、修改模型五個階段組成。近年來,不少專家提出應把專家系統的技術加入到決策支持系統中去,建造“智能決策支持系統,以提高系統的決策水平和決策自動化程度。
3.國外精確農業研究現狀及趨勢
精確農業作為20世紀90年代農業生產新技術,其發展十分迅速。美國在精確農業研究與應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在美國,加里福尼亞及德克薩斯州部分地區已經實現用精確農業技術耕作,美國各大學農業工程系均在進行精確農業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目前,美國農業工程界正致力于土壤元素含量測定技術及裝備的研究,以及產量監測系統研究。如:新型移動或土壤肥力測定器與手動探測方法對比研究,多功能圖像儀及地理系統用于處方農業管理及產量監測確定施肥變量的研究等。瑞典農業工程研究所進行了變量氮肥對作物產量及質量影響的研究。法國谷物研究所進行了根據作物及土壤特性采用變量氨肥實施技術研究。日本農業工程科研機構在農業生產設備自動化控制技術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免費論文。
4.我國精確農業技術體系應用前景
1985年以來,我國科學家一直從事專家系統、系統工程的應用研究設計工作,完成過專家系統的研究設計,積累了豐富的設計思想,有許多獨特的設計思想。近年來,我國在應用氣象衛星遙感森林蟲害方面又有突破性進展,在這些成果基礎上完成了GIS,GPS,RS(指氣象衛星遙感)EUCERES(農田生態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集成專家系統)集成,以實現4S一體化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地實現系統科學、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庫體系結構、人機界面、數學物理模型等內容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特色“精確農作”的技術核心和基礎。目前,中國農業大學“精細農業研究中心”已經啟動了有關研究工作,內容涉及GPS,GIS(農業應用,田間信息采集傳感技術,智能型農業機械監控技術,精細農作技術和系統集成與發展戰略研究。免費論文。未來農民將能在計算機網絡終端上從影像圖中獲得他的農田長勢征兆,通過GIS和EUCERES分析,制定出行動計劃,然后在車載GPS和電子地圖指引下實施農田作業,及時預防自然災害和病蟲害。
參考文獻
[1]劉林森. 現代信息化推動精確農業發展[J]. 信息化建設, 2010, (03) :51-53.
[2]孟凡志. 寒地有機水稻的種植技術[J]. 現代農業, 2010, (01) :27.
論文摘要:在分析了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正反兩方面影響的基礎上.就我國如何應對綠色壁壘提出若干建議措施。
當今世界貿易中,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主義并存。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和各國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綠色壁壘應運而生,并對世界經濟貿易產生重大的影響。所謂綠色壁壘,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為名,通過頒布、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環保技術標準,以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其特點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義上更具合理性。
一、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
農產品與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環境息息相關,加之農業歷來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保護重點,因此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的出現首當其沖地會對各國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產生影響。當然.作為環境保護和進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說是利弊共存。綠色壁壘其初衷是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各國通過制定、實施綠色保護法規和技術標準,客觀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環境保護和危害人類健康的商品進口,從而有利于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與健康以及環境的改善;同時,綠色壁壘所采用的技術標準通常是以先進的環保技術為基礎,通過綠色璧壘的實施,可以促進各國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和農產品質量,加快農業生產發展。例如國外對我國農產品的嚴格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的建立。但綠色壁壘對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
(一)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處于受控地位。眾所周知,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不同和在環保標準方面的差異,目前只有經濟發達國家才有可能憑借其技術優勢對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環保標準從而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這將進一步強化發達國家對世界農產品貿易的控制地位,這是綠色壁壘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損害。如美國從1997年開始,強制性地實施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 HAGCP),這一措施使我國對美國的蝦類產品出口大大減少。據海關統計資料,1997年我國對美國的凍龍蝦出n額由1996年的I 203.9萬美元減少到56.7萬美元,凍鰲蝦出口額由23.8萬元下降到2.4萬元。
(二)綠色壁壘強化了農業環保技術標準,削弱了發展中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的優勢,阻礙了發展中國家比較優勢的發揮。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農產品中化學物質的限量苛刻,農業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從而大大地削弱了農業欠發達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資源型、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如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傳統的出口農產品,其總產、單產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與美國、阿根廷并稱為三大花生出口國,199b年我國的花生出口創匯達到3億美元,而近些年來雖然生產量每年增長,但出口量卻嚴重下滑,出日創匯額徘徊在2億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出口花生在安全衛生檢疫中的關鍵性指標—黃曲霉毒素的含量達不到國外標準的要求。我國的傳統出口農產品中的茶葉、蜂蜜等,近些年來同樣由于產品中農藥殘留量超標,失去了優勢地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歐盟對進口茶葉實行新的農藥殘留標準,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增至62種,部分農藥殘留標準比原有標準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國茶葉出口近年來對歐盟出口逐年萎縮。
(三)綠色壁壘增高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門檻,加大了農產品國際市場開拓的難度。實行綠色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制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而又繁瑣的進口檢疫制度。比如,美國在進口管理上,除了堅持實行原有的注冊認證制度外,近年來又實行IS09000系列質量認證和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制度,許多指標數據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后二三位,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對進口大米的檢測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檢驗費用的增大提高了產品的成本,降低了國外大米在日本市場的竟爭力。
二、我國應對綠色壁壘應采取的對策
我國已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國外限制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傳統手段將逐漸減少,綠色壁壘將或正在成為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面對的綠色壁壘有增無減已證明這一點。面對挑戰,我們必須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一)加快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實施農業標準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之外,應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國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二)重視發展環保農業,實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環保農業以及相類似的生態農業、節能農業、立體農業等農業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其特點:一是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建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二是重視對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全面規劃,合理配置、節約利用能源,保護自然資源;三是重視采用有機農業技術,實行合理輪作、間作套作。精耕細作和施用有機肥。這對于開發我國出口農產品貨源、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把發展環保農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建立環保農業基地,促進我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開發。
(三)加強對各國環保法規、環境標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農產品技術標準的信息系統,為出日企業和外貿部門提供充分、及時的信息,通過企業引導農戶按照環保標準組織生產,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論文關鍵詞: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經濟增長,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灰色關聯度
通訊作者與地址:邱福林,湖北省武漢市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08政府經濟學,430079
聯系方式:、qqlin8354@yahoo.com.cn
一、引言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許多學者從科研、財政支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農村經濟制度等方面對農業經濟增長進行實證研究,但對農業固定資產投資(AIFS)與農業經濟增長(AEG)關系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論和規范研究上。倪心一通過對美國、日本、印度、巴西等國的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發展歷程進行研究對比,得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并指出農業固定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應具有的規模水平。雷錫祿等從我國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發展歷程指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并指明我國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發展戰略。國外的農業發展史也表明增加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是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我國農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國家財政不斷加大對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傾斜。通過繪制1985—2008年全國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散點圖(因篇幅大,省略),可以發現,隨著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農業經濟也隨之不斷增長,但兩者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和因果關系呢?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內容,通過對兩者關系做實證研究能為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依據,對促進農業發展而言也更具現實意義。
二、數據采集與研究方法
分別選取全國農林牧漁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農林牧漁經濟總量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和農業經濟增長的指標,基于1985—2008年的數據并建立時間序列。全部數據來源于相關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為了避免數據時間序列中的異方差影響,對所有數據進行對數處理,并分別用LAIFS和LAEG來表示取自然對數后的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和農業經濟增長。
研究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需建立兩者的回歸方程。為防止回歸方程出現偽回歸現象,需要先做協整檢驗,以保證方程的有效性。而在分析兩者是否具有
協整關系之前,首先要進行序列的單位根檢驗,只有序列是同階單整的平穩序列才有可能存在協整關系。如果兩者存在協整關系,則進行誤差修正模型分析,去除殘差的相關性。最后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以上檢驗分析將采用計量分析軟件Eviews5.0來完成。
基于灰色系統理論計算出兩者的關聯度。兩個系統或因素之間關聯性大小的度量稱為關聯度,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關聯度就越大,反之越小。它的分析過程一般包括如下過程:在原有數據基礎上,計算關聯系數,求關聯度,而這些過程將采用灰色系統分析軟件DPS9.50來完成。
三、實證研究與結果分析
(一)平穩性檢驗
如果一個時間序列的均值或自協方差函數隨著時間而改變,那么這個序列就是非平穩時間序列。一般地,如果時間序列經過d次差分達到平穩,則稱為d階單整序列。本文采用單位根檢驗中的ADF檢驗。如果檢驗t統計值小于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那么拒絕原假設,認為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的;反之,則認為序列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的。分別對序列LAIFS和LAEG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檢驗結果表明,序列LAIFS和LAEG在二階差分后,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零假設,即為二階單整序列,此時滿足協整檢驗前提,說明兩者可能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
表1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和農業經濟增長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變量
檢驗形式
( c, t, k)
ADF統計量
臨界值
1%
5%
10%
LAIFS
LAEG
(c,t,0)
(c,t,1)
(c,t,0)
(c,t,1)
(c,t,0)
(0,0,1)
-2.562954
-2.420803
-4.168030
-2.745512
-6.659964
-4.205198
-4.416345
-4.440739
-4.440739
-4.467895
-4.467895
-2.685718
-3.622033
-3.632896
-3.632896
-3.644963
-3.644963
-1.959071
-3.248592
-3.254671
-3.254671
-3.261452
論文關鍵詞:農業公共品投資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啟示
論文摘要:農業公共產品投資對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但目前我國農業公共產品投資卻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國外農業公共產品投資的研究,為我國農業公共品的投資提供借鑒和啟示。
發達國家農業公共產品投資經驗
(一)美國的農業公共產品投資
籌措社會資金增加農業公共產品投入。聯邦政府直接拿錢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研、科技推廣等;聯邦政府引導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農業發展,如國會有關農業科技推廣的法令,聯邦政府對接受法律條文的各州提供資金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組織;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協調運用,以少量的財政資金用于政策銀行的資本金和經營費用,使政策性銀行吸收大量的社會資金支持農業公共產品投資;財政投資吸引私人投資,如美國的灌溉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科技推廣,既有財政投資也有私人投資;運用資金市場籌集支農資金。
明確財政支農重點。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為界,在此之前,美國農業尚不發達,財政支農的重點是生產領域,因此財政主要投資于農業水利、灌溉、交通等公共產品;此后,農產品大量過剩,政府財政支持的重點由生產領域轉向流通領域,主要投資于農業科技、農產品儲備、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等公共產品。
(二)日本的農業公共產品投資
日本農業公共產品投資的經驗主要表現在: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工農業良性互動的關系,即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日本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投資除部分直接用于興建農、林、水產等公共產品外,大部分特別是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是采用補助金及長期低息貸款的方式發放給農民,同時通過補貼利息,調動“民間資本”投向農業公共產品,這就是日本頗具特色的“制度金融”;政府對農業公共產品的投資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米價支持政策”到80年代的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補貼再到進入WTO以來的以環境保護為導向的公共投資。
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公共產品投資策略
(一)韓國農業公共產品投資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開始實施“以工補農”戰略,采取各種措施大力發展農業,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新村運動”。新村運動在農業公共產品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現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如完善灌溉系統、更新農業機械、采用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機械設備;同時還加強農業科技、良種、化肥農藥的投入,農業推廣體系的建設及對農民的職業教育。這是“新村運動”的核心內容。
雖然韓國的“新村運動”主要由農民進行,但政府在其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政府不僅是發動者、引導者,更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財政支持。據統計,政府每年 的資助額占總投資額的比重一般都超過20%,最高年份可達59.2%。充分體現了政府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作用。
(二)印度農業公共產品投資
印度政府推動的農業公共產品建設主要有以下方面:生產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控制水土流失兩個方面;投入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化肥投入、高產品種投入和農業機械投入;保證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有農村公路建設、農村能源建設、農業職業教育等。
在農業公共產品的建設中,印度政府從三條途徑來籌集建設資金:增加計劃投資,在每個五年計劃中,農業的計劃投資都占相當比重,如“一五”計劃農業投資占計劃總投資的18%,而工業僅占8%;“二五”計劃農業為25%;“三五”為21%,且以后的各五年計劃中從未低于20%。實行投入物補貼,印度政府的財政預算中,農業投入補貼占相當大比重。提供貸款保證,農業貸款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印度政府大力發展信貸機構,擴大信貸額。印度的農業籌資和開發公司主要是利用外國農業投資,發放基礎設施的項目貸款。
(三)巴西農業公共產品投資
1.倉儲設施。在巴西,倉儲按屬性可分為三類:官方(聯邦、州、市)、合作社和個人。聯邦倉儲設施由聯邦出資建設,主要用于常規儲備和儲存按政府最低保證價格收購的農產品,其目的在于保護農業生產者,特別是中小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同時利用政府的儲備在淡季時調節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合作社和個人倉儲設備建設的資金主要靠補貼性農業信貸和自籌,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農業季節差提高經濟效益。目前,巴西倉儲能力基本上能夠滿足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其收獲后的損失率僅為5%,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水利灌溉。巴西水利資源豐富,河流縱橫,降雨量豐富,但灌溉業落后。1985年政府制定了東北部百萬公頃灌溉計劃,五年內投資35億美元,其中40%由聯邦政府出資,60%由私人或國際金融機構資助。
3.農業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巴西最重要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機構是歸屬農業部的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和農業技術推廣公司。1973年農業部將農牧業科研局改為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大力培養農業科研隊伍,到1985年就培養了2200名高級農業技術人才。農牧業研究公司的研究成果以有償轉讓的方式出售,并由技術推廣公司負責推廣;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主要負責全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和管理,同時建立各州、市的分支機構,加強對合作社、中小農業生產者的技術支持。
對改善我國農業公共產品投資的啟示
(一)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產業不均”的公共品投資現狀
1953-1955年,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不斷修訂中確定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至此開始,公共產品的投資就出現了“重城市輕農村”、“重工輕農”的不均衡狀態。嚴重抑制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工業化已進入中后期階段的今天,應借鑒日本工農業良性互動發展及韓國“新村運動”的做法,改變我國公共產品投資的傾斜戰略,加大政府農業公共產品投資力度,走“以工補農”的新路。
(二)實現投資主體、投資方式的多元化
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農業公共產品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特點,投資收益不易、投資回收期較長。因此,農業公共產品的投資應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然而,政府投資可以采取直接投資還可以采取間接投資,如政府通過參股、控股、經營權轉讓等不同的投資方式提高農業公共產品投資的效率;同時,農業公共品也可以由政府以外的投資主體進行,政府加以引導、規范界定產權等,使得私人資本、民間資本、外國資本等積極投身農業公共產品的建設。在這方面,日本的“制度金融”是一個典型,另外,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公共產品。
(三)優化投資結構
農業公共產品的投資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分階段有層次的進行。如美國農業公共產品投資從生產領域逐漸轉入流通領域;日本的農業支持政策從“米價支持政策”到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再到環境保護;印度、巴西分不同階段對不同公共產品的投資。現階段,我國農業公共產品投資主要集中于灌溉、水利等“硬”的方面,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因此,進入WTO后,我國要在保持以農田基礎設施體系為內容的農業公共產品投資力度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農業科研、農業信息、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教育以及農業制度性等公共產品的投資,加大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四)改善投資的外部環境
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及投資的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農業公共產品投資環境。如對于產權的界定、補貼的標準等都要有相關的法律、條文等加以規范;地方政府對于外界投資、外商投資等要有優惠的招商條件;同時對于破壞投資的違法亂紀行為要有規范并得到切實執行的措施。只有這樣,農業公共產品的建設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朝菜,傅志華.“三農問題”:財稅政策與國際經驗借鑒[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速水佑次郎.農業發展的國際分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梅寶亮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德州分行 山東德州 253000)
摘要:近年來,中國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內外眾多學者就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提出了諸多政策建議,其中農業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尤為引人注意。本文從農業產業集群的定義、形成機理、特點、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對當前關于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進而指出了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對進一步的研究和農業產業集群的政策制定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農業產業集群 形成機制 發展模式 問題
一、 農業產業集群的定義
農業產業集群的概念來自于產業集群和農業自身特點的結合。國際經合組織(OECD)將農業產業集群定義為一組在地理上相互臨近的以生產和加工農產品為對象的企業和互補機構,在農業生產基地周圍,由于共性或互補性聯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機整體。OECD的定義是將農業產業集群視為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一種升級,但這一定義缺少對于集群內部主體地位作用的描述。而國外有關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通常與涉農產業(agribusiness)、食品加工業集群(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農業企業集群(agro—enterprise cluster)結合在一起的。美國Oklahoma商務部(2005)把農業產業集群概括為農業生產、農業支持和增值加工三部分。Kulshreshtha&Thompson(2005)也認為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agriculture and food clusters)由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和農場投入制造3個子集群(sub-clusters)組成。國外的這三種定義強調了農業產業集群所包含的各個環節,但同樣忽視了集群內部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的定義。
國內學者多是基于Porter提出的產業集群概念來界定農業產業集群的內涵,卻未體現出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特殊性。個人認為農業產業集群應該定義為以傳統農業活動為基礎,以農業合作社和現代農業企業為主導,以高校、銀行等服務機構為輔助,以市場為導向,以集群內部的分工與合作為媒介而形成的囊括了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部環節在內的系統,在特定地域空間上集聚的現象。
二、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
農業可以算作是可再生資源型集群,所以,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與農業資源稟賦的空間分布有著直接的關系。此外,分工與協作、農民企業家、集群的外部性、制度等因素也影響著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是由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的相互作用決定的,兩者共同催生農業產業集群。王錦旺等(2008)認為關鍵組織或個人的市場觀念、創新素養、資源意識、組織和運作內外部資源的能力、市場行為等方面決定的基本營銷素養是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農業產業集群的特點
農業產業集群既有產業集群的某些一般特點,又有自身的獨特性。宋玉蘭、陳彤(2005)認為農業產業集群的特點包括網狀的產業鏈、農戶是基礎單位、農業合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基礎設施現代化、地方文化根植性強。劉中會(2009)認為農業產業集群具有顯明的地域性、產業價值鏈較長并具有網絡特性、農戶是農業產業集群的基本經濟主體、較高的農業技術水平、發達的農業合作關系等五個特點。個人認為,農業產業集群與一般工業產業集群的最大區別在于農業產業集群的地域性更強,即更加依賴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此外,農業產業集群內部企業與農戶的競爭合作關系也是農業產業集群的一大特點。
四、農業產業集群的類型和發展模式
由于主體要素、集群結構和發展環境的差異,農業產業集群存在著不同的發展模式。王建國(2005)按照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階段和專業化程度,把其劃分為“公司+農戶”型、龍頭互補帶動型、市場中心型、縱向一體化型和同心多元化型幾種模式。向會娟等(2005)提出培育農業產業集群的三種模式:農業高科技園模式、中心企業型模式、市場型模式。葉依廣等(2006)以江蘇省為個案,認為農業集群的成長主要包括以下三種路徑:市場創造模式、地理品牌驅動模式、先導企業帶動模式。
五、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與研究展望
綜合來看,目前關于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已經比較全面,但是當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突出體現在當前的研究多是從宏觀的角度去研究農業產業集群的特點、模式、作用、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從企業、農戶以及整個產業鏈條上各種主體的關系的角度去研究各種主體在集群中如何做出決策,如何針對其他主體的選擇做出調整等問題,沒有能夠闡明企業與農戶是什么關系、企業間是什么關系、企業、農戶與各種中間機構是何種關系?創新是如何被激發、傳播的?其次,沒有文章對農業產業集群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分析描述。從前段時間農產品價格上漲可以發現,集中的作物生產銷售為投機行為提供了機會,從而對糧食安全等問題產生一定影響。再者,在集群中,農戶對于動植物品種的選擇往往是基于市場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與糧食政策的沖突。 最后,當前的研究以理論分析為主,計量分析較少。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在多種農產品的生產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掘農業產業集群的經濟效用對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前景必然十分光明。當然,我們也需要清楚的看到我國當前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以這些問題為導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夠更加有效的推動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紀忠,陽水長.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現狀與發展優勢分析.商業時代,2010 ,11.
[2] 陳 俊.楊凌示范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集群化發展研究.陜西農業科學,2004,3.
[3] 黃建軍.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困境與對策.江淮論壇,2010,3.
[4] 李繼紅,宋一淼.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之探討.農村經濟,2007,4.
[5] 劉春玲.發展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對策.科技創業,2005,6.
[6] 劉中會.壽光蔬菜產業集群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
[7] 齊邦鋒,單瑞.山東省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3.
[8] 宋玉蘭,陳彤.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探析.新疆農業科學,2005, 42.
[9] 任青絲.新疆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山東紡織經濟,2008,1.
[10] 宋一淼.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分類研究.臺灣農業探索,2005,1.
[11] 涂文明,曹邦英.新農村建設中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升級的價值鏈分析.天府新論,2008,6.
[12] 王建國 .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 .
[13] 王錦旺,張洪吉,張現強.內生性農業產業集群演化機理研究田.農村經濟.2008,(4)
[14] 王龍鋒,張良成,張瑞卿.江西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15] 吳曉斌.農業產業集群機理研究.華中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7 .
[16] 武云亮,董秦.中外農業產業集群研究評述.安徽農學通報,2007,13 .
[17] 向會娟,曹明宏,潘澤江.農業產業集群: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農村經濟,2005,3 .
土地沙漠化、沙塵暴等問題長期困擾農業生產。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人們的“動土”能力隨著拖拉機馬力的增長而增強,保護性耕作的問題很快就成為農業人士積極探索的問題。保護性耕作被稱之為耕作技術的第四次革命,將扭轉傳統耕作發展了生產,損害了環境,降低了土地生產力的局面,轉變為發展生產、保護生態環境的雙贏局面。
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煥文善于發現,勤于思考,將此理念由美國引入中國,并根據中國國情,與時俱進,進行創新,建立了適合中國特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研發成功以驅動防堵技術為核心的高防堵性能免耕播種機,解決了大量秸稈覆蓋下免耕播種小麥的世界性難題,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保護性耕作不僅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而且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效益,得到了國家的充分肯定和重視。高教授因突出貢獻,被任命為農業部保護性耕作首席專家,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曾榮獲國內工程界個人最高獎“光華工程科技獎”。
90年代初,高煥文教授首次在我國主持開展農機農藝結合的保護性耕作系統試驗,在山西、河北建立大規模的試驗區,通過連續10年試驗結果,建立了適合中國特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研制成功成套中小型保護性耕作機具,取得了減輕風蝕、水蝕、增加產量、降低成本和培肥地力的良好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由于解決了保護性耕作在中國是否可行的問題,創新了適應小規模農戶的技術與機具,2002年高教授和他的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世紀末,保護性耕作由北方一年一熟區推向華北一年兩熟區。由于產量高、秸稈覆蓋量大,國內外已有的免耕播種機作業均堵塞嚴重,難以正常工作,高教授又帶領第二輪創新研究,研發成功以驅動防堵技術為核心的高防堵性能免耕播種機,解決了大量秸稈覆蓋下免耕播種小麥的世界性難題,而且形成了適合的種床,改善出苗率、提高了產量。2008年獲“光華工程科技獎”,是農機化工程領域首位獲此殊榮的專家。2009年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1年保護性耕作已經推廣到全國8500多萬畝土地,發揮出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隨著我國人口增多,資源減少,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農業必需進一步提高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率。2008年,高教授開始在青島主持建立“持續高產高效保護性耕作體系”試驗區,探索進一步提高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益的新途徑。2010年,青島市采用新體系的6000畝連片小麥達到畝產559公斤,比傳統增產23%,成為全國保護性耕作的一個新亮點。
保護性耕作現已在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北京、天津、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等15省市示范推廣。2011年,保護性耕作推廣到全國8500多萬畝土地,發揮出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為在資源有限、環境惡化的條件下,尋求農業持續高產的道路,高煥文意識到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將繼續努力,進一步提高保護性耕作產量和資源利用效益,為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我國糧食高產穩產做出新的貢獻,使全國的廣大農民受益、社會受益。
專家檔案
高煥文,現為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機械化國際專家,中國農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機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土壤耕作協會理事,國家級重點學科“農業機械化”的學術帶頭人,1992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9年全國農機推廣功勛人物。主編教材、專著8本,獲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發表中英論文150多篇,培養畢業博士33名、碩士16名。
(1焦作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河南焦作454002;2南開大學商學院,天津300071)
摘要:信息是情報科學研究的對象,信息服務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核心。隨著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兩者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多,但是兩者之間的研究卻很少。為探究情報科學對現代農業信息化的影響,文章對情報學原理中的離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關性原理、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對數透視原理6 個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進行探討,以期通過情報學的角度更好地組織、序化農業情報信息,滿足農業信息化過程中日益增長的情報信息需求。
關鍵詞 :情報學;原理;農業;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224
0 引言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1]。隨著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業信息已經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生產要素[2]。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業信息系統、信息網站的大量出現,極大地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廣大農民對生產信息、銷售信息、生活信息的獲取能力和運用能力,使他們由過去的主觀臆測、盲目生產與銷售,轉變為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及時、準確地了解市場需求,利用農業科學技術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的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3]。
但是不可否認,中國農業信息化起步較晚,農業信息化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情報學是一門以信息、知識和情報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在網絡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情報學以數字化、網絡化信息為研究對象,具體地講,它研究網絡環境下數字化信息的生產、傳遞及其效用的發揮[4]。在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引入情報學相關原理,吸取情報科學中的精華取長補短,對于更好的組織、序化農業信息,提高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在現代農業中的利用效率,滿足農業信息化過程中日益增加的情報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 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
情報科學是以信息、知識和情報為研究對象的科學,而伴隨著情報科學的不斷發展,情報科學逐步向信息科學和知識科學延伸。王知津[5]認為情報科學是研究知識與知識活動規律的科學,它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并以知識為中心。當代情報科學真正的價值在于為知識的有效利用和知識共享創造便利條件,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情報科學的研究對象則是如何更好的開發信息資源、改善信息資源的管理,并因此提高生產中的信息科技含量,從而提高勞動效率。
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傳統農業和快速發展起來的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緊密的聯系起來。楊寶祝[6]認為農業信息化是在農業領域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開發利用各種農業信息資源,培育和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全新生產力,應用于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中去,快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減少農業流通損耗,加速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完整過程。當一個國家信息產業在農業中的附加值達到或超過農業總產值的50%時,就認為農業實現了信息化,利用農業信息化技術來解決農業問題,是當前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最好途徑[7]。
2 情報科學對農業信息化的影響
事物間是普遍聯系的。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多,當從不同角度去研究農業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更容易打破慣性思維,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隨著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之間的交集越來越深入,農業信息中的文字、符號、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的媒體,都可以當做情報科學中的情報源進行處理,運用情報技術進行分析,從而從大量的農業信息中獲得我們所需要的農業情報信息。農業情報信息作為農業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將會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8]。
在美國,農業信息化邁入自動控制技術的開發及網絡技術的應用階段,特別是在農場的生產和控制等管理過程中,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的應用,為農業生產和研究帶來了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效益[9]。在日本,借助于公共電話網、專用通訊網和無線尋呼網等開發出來的農業技術情報網絡系統,使個人計算機和大型數據庫系統、互聯網網絡系統、氣象情報系統、溫室無人管理系統和高效農業生產管理系統等聯接起來,可以讓用戶做到隨時利用入網的各種數據查詢自己需要的信息[10]。在中國,閻莉莉[11]認為中國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與使用基礎之上,情報信息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戰略資源,信息情報和信息情報產業將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力量。涉農情報信息作為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必將在國內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3 情報學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情報學的研究范圍被外延到農業領域,農業信息情報將會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情報學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是一門發展中的新科學,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的運用信息、知識和情報,目前以成為一門涉及自然、社會和技術的交叉學科。馬費成[12]認為情報學有離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關性原理以及情報交流獲取的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對數透視原理,并在這些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論述了它們對于構建情報學理論體系的作用與影響。筆者從情報學的角度看待現代農業信息化,有利于2 個學科之間多元化發展,提高農業情報信息的分析、提煉水平,使農業情報信息增值,滿足農業信息化過程中日益增長的情報信息需求。
3.1 離散分布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農業信息、知識和情報在農業各領域內是以離散的狀態分布的,并趨向集中。所以可以研究如何甄別出農業信息最集中地區域,以便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優質的農業信息。被認為情報學基本定律的Bradford 定律在農業信息中同樣可以應用,如農業中某一類科學論文大約會有2/3 發表在少數幾種期刊中,而剩余論文則分散于大量其他的期刊中,同樣,農村按人口的分布和按收入水平的分布也可以得到類似的分布。這種在離散分布的基礎上表現出向核心區域集中趨勢的表現,在現代農業各領域中具有普遍的意義。
3.2 有序性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人類創造時的有序性和科學體系發展時的有序性決定了情報結構是有序存在的。農業科學是一門累積性特別強的自然科學,當新信息進入農業信息系統時,為了防止信息增多導致的系統混亂,必須要對信息進行人為的整理和組織。情報學有序性原理在農業中的體現,并不是說它能在農業信息系統中自動形成有序的信息結構,而是說可以利用情報學有序性原理對農業信息結構的規律進行研究,建設更有效率、更方便的農業信息系統。例如,在情報生產過程中,無論是網絡鏈接系統還是RSS的知識信息聚類,都是情報結構有序性的體現,而這些在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都能起到基礎性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農業信息系統中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
3.3 相關性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用戶如何查找想要的情報信息,一直是情報學研究的重點。在現代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情報學的相關性原理同樣是農業情報信息有效檢索和組織的基礎。任何情報信息的檢索系統都是通過對相關情報信息的有序組織,為用戶提供檢索服務的,沒有相關性,就無法獲得想要的情報信息。而農業信息體系具有的累積性、交叉性、時效性和國際性,使得農業情報信息無論是在橫向的各知識領域之間,還是在縱向的不同級別之間,都存在著極強的相關性。隨著農業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人們對農業信息的處理也由最初簡單的存儲和排序,逐步向信息的歸納、分析和推理等方面發展,情報的相關性原理隨著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4 易用性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人類交流和獲取信息總是趨向最便捷的方式,追求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發源于語言應用領域的齊夫定律所提出的省力法則在現代農業領域也具有普遍性意義。例如,農產品生產、存儲和加工的地點選擇,農業氣象情報的獲取途徑,使用農藥化肥的方式等,都適用齊夫定律的省力法則。而在農業情報信息方面,則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用戶對情報信息的獲取過程中,情報信息獲取途徑的便捷性往往是第一位的,而對情報信息的質量要求,往往是排在第二位的,這也就是電視和廣播能夠成為農民信息需求最主要信息源的原因。所以,在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中,要考慮到不同情報信息渠道對于不同用戶來說易用性是不同的,合理的利用情報信息的易用性原理,能夠使得農業情報信息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3.5 小世界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世界上任意挑選出2 個人,最少通過幾個人能讓2個人聯系上?網絡中任意2 個節點,最少通過幾個節點能讓相關信息通過?小世界理論認為通常這個數字是6[13-14]。也就是說,無論世界再大、人口再多、網絡結構再復雜,人際間的情報信息傳遞總是能實現的。隨著現代農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農業信息的數量呈指數型增長,這時準確、有效、快捷的農業信息檢索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果在農業信息生產、獲取、傳遞和利用的過程中,在各類農業信息網站、網絡目錄、網頁和用戶之間增加有效鏈接,優化情報信息的傳遞路徑,就可以通過有限的路徑將用戶和信息聯系起來,同時也增加了農業情報信息的易用性。
3.6 對數透視原理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
對數透視原理研究的是外界物理刺激在人類感官系統中的反應機制,普遍存在于人類對各學科專業領域的認識研究,例如,早期的地心說就是對數透視對物理對象帶來的認識扭曲。在農業信息中,信息的分布是均勻的,但距離用戶時間和空間較近的農業情報信息則會優先被獲取,并占用戶信息感知量的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說農業信息用戶獲取的最多的情報信息來自于農業領域。但現代農業的信息化是不可能脫離其他學科領域而孤立發展的,對數透視原理揭示了農業信息化在物理空間和認知空間的差異,通過對數透視原理的研究,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物理空間的農業信息和進入認知空間的農業情報信息之間的差異,為農業信息化的定量化研究提供理論和方法。
4 討論
農業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所有農業信息都是農業信息資源,只有經過序化與組織的農業信息在農業信息化中才是可用的。情報科學的研究范圍包括信息的加工、處理和傳遞等相關技術,在農業信息化的過程中,加入情報科學的相關元素,對農業信息化發展進程的幫助將會是巨大的。在當前,隨著農業經營主體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和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轉變,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系統,這就迫切需要提供整合加工好的農業信息[15]。然而,在如今農業信息化領域,全國已有2200 多個農業網站,此外還有了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應用、決策支持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和專家系統等信息化成果,這些信息平臺擁有龐大的農業信息,但只有經過加工處理過的信息才能成為農業信息資源,因此情報科學能夠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報科學是一個具有跨學科思維研究的學科,目前在語言學、經濟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學科中的某些領域已經有了很深的聯系[16]。同樣,情報科學在農業信息化的領域內,也有很多交叉相關的地方,在當前信息就是效率、信息就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情報科學對農業信息化的意義不言而喻。但目前為止,國內學者對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之間的相關研究非常少,筆者也僅是從情報學基本原理的角度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進行了初步探討,希望能引起相關學者對情報科學和農業信息化之間的思考,但文章沒有涉及到情報技術在農業信息化方面的應用,需要接下來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旭強.試論農業信息化與現代農業[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0):227-229.
[2] 趙穎文,樂冬.中國農業信息網站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農學學報,2011(4):54-57.
[3] 譚玲玲.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9):4174-4176.
[4] 王知津,張桂玲.網絡情報學初探[J].情報科學,2002,20(11):1121-1125.
[5] 王知津,陳芳芳.從情報科學到知識科學[J].情報科學,2007,25(9):1281-1286.
[6] 楊寶祝.以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業產業化[J].中國農業信息,2013(3):33-35.
[7] 高萬林,張港紅,李楨等.關于農業信息化與農村信息化關系的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466-470.
[8] 蘆天罡,李顯友,高曉紅等.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信息綜合服務體系的思考[J].農學學報,2011(4):58-61.
[9] 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美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進程和特點[J].中國農業信息,2013(5):44-46.
[10] 楊藝.淺談日本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及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05(6):60-62.
[11] 閻莉莉.情報信息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農業網絡信息,2007(7):42-44.
[12] 馬費成.論情報學的基本原理及理論體系構建[J].情報學報,2007,26(1):3-13.
[13] Travers J, Milgram 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J]. Sociometry,1969(32):425-443.
[14] 劉植惠.大世界悖理與小世界現象[J].重慶圖情研究,2006(1):3.
論文摘要:農村金融已成為我國整體金融系統的瓶頸,具有不同于城市商業金融的特質,尤其在目前農村金融改革進程中,為了構建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促進農村金融充分競爭,滿足農村金融有效需求,從法律制度的角度強化農村金融監管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礎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的現實國情和城鄉二元分化經濟結構的長期制約,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嚴重滯后,決定了現階段農村金融經營成本高、風險大、收益率低,由此造成農村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低下、虧損嚴重、資本嚴重不足、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使得我國的農村金融機構成為整個金融體系的瓶頸和“短板”。農村金融的監管無論在理念、對象、內容和手段等方面均具有不同于整體金融或者商業金融的特殊性。一方面,農村金融供給不足,有效競爭不充分,農村金融機構功能錯位,農村資金回流,農民融資困難等問題要求建立具有多元化主體的農村金融體系,促進農村金融有效競爭,滿足農村融資需求;另一方面,相對寬松的準入政策、過于復雜的農村金融局面以及難以對農村、農業經濟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的缺陷均需要完善的農村金融監管體制來保護相關主體的合法利益,穩定金融秩序,保障金融安全。
一、完善農村金融監管的法理基礎
格萊珉銀行創立者·尤努斯認為,金融權利如同人們在衣食住行上享有的權利一樣,也是一種人權,也是一種人的基本生存權利。法哲學研究中的人權理論將其劃分為應有的人權、法律上的人權和現實中的人權三個層次,農民的金融權益便屬于應有人權的范疇,不僅可以從社會公平正義理論、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等角度得以證成,而且可以通過對其在現實中的享有和實現來評價和檢驗一國金融法律的質量和狀況。首先,包括金融融資、獲得農業保險、參與并實現合作金融等各項權利的農民金融權益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正式的確認和肯定;其次,無論進行融資、獲得農業保險抑或參與合作金融,都需要在農村金融監管的法律體系中得到保障和制度支持;最后,對農民金融權益的關注和保護,決定著農村金融監管制度的價值目標和基本理念的轉化。因此,可以說,從法學的層面上,運用權利理論對農民的金融權益狀況、原因和保護進行權利理論上的分析和論證,從而在制度層面上尋求法律的保障,是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核心。
二、完善農村金融監管的現實需求
1.我國農村金融監管資源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的監管合力。現有的“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格局具有諸多方面的缺陷。具體到農村金融體系,目前主要的監管機構為銀監會,而且地方銀監分局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屬地監管機構。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具有機構小鏈條長的特點,絕大多數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都設在縣(市)及鄉(鎮)和行政村,在其轄區內只設有監管辦事處,這些辦事處并不具有獨立的監管主體資格,而且一般僅有3—5人的監管人員,應對轄區內原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已是困難,再加上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的大量出現以及大型商業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的參與,監管資源更是難以為繼。
2.監管體系混亂,非正規農村金融游離于監管之外:(1)傳統商業性和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受銀監會監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也由銀監會監管,但其在資產規模、市場定位、資金運作、員工構成、貸款審批和組織結構等方面均與傳統金融機構存在重大差別,難以根據一元化的監管體系進行簡單處理;(2)農村信用社的監管比照《商業銀行法》執行,監管責任由銀監會和地方政府共同擔當,其效力通過縣聯社—省聯社的模式由聯社體制來貫徹,但公司治理改革未能完成,省聯社的行政管理和基層社的公司治理之間沖突加劇;(3)只貸不存的小額貸款公司無需接受銀監會的審慎監管,由省政府指定省金融辦或相關機構負責試點,實際情況是,由省金融辦把試點的權限再次下放到縣政府,負責小額貸款公司日常監督管理的則為當地工商局;(4)合會、私人錢莊等非正式金融形式缺乏相應的監管,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總體存在較大風險。
3.金融改革以及監管方式多采取自上而下的強制性手段,忽視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內生性培育。上個世紀80年代農村合作基金會的發展軌跡即可說明這一問題,而我國農信社的改革過程仍然忽視農村金融市場的內生力量,未能給農民自下而上的金融創新和改革保留必要的制度空間,而是采取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出臺一攬子改革方案,然后由各地去執行的方式,使得農信社的合作金融機制完全未能體現農民的自主參與意愿。
4.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督約束機制缺失。一個有效的金融風險控制體系應由三個系統構成:市場約束條件下的外部銀行、證券、保險風險監控系統、被監督金融機構自身內控系統與社會監督體系。但我國農村金融監管體系除前述已經論及的外部監管系統缺陷外,其內部治理、控制和行業自律等監督體系均存在缺失。
三、發達國家農村金融監管制度的借鑒
構建完備的農村金融監管體制對農村金融機構的良性運作、農村金融市場的規范發展和農村社會經濟的促進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很多具有發達農村金融體系的國家均具有完善和健全的農村金融監管制度。
1.美國以農業部為政府監管主體,輔以行業協會自律管理、內部治理結構控制以及農業保險的監管協調機制。美國的農村金融體系主要由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村合作金融體系以及農業保險體系組成。其中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均隸屬于美國農業部管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則采取了不同于商業銀行的監管模式,專門設立了比較健全的農村金融監管體系,包括監管機構、行業自律協會、資金融通清算中心和互助保險集團,這四種機構及其附屬機構各自獨立、職能各異。在美國,各種信用社協會或合作金融多達幾十個,這些行業協會從事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制定行為規范,進行自律管理。美國聯邦政府對農村金融的存款統一實行強制保險,具體業務由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經營的儲蓄協會保險基金承擔,并承擔對投保金融組織的監督。
2.法國“半官半民”體制模式。法國的農村金融體制是從下而上逐步形成的,相對較為穩定。法國的農業合作金融體系主要由國家農業信貸銀行、省級農業互助信貸銀行和地方信貸合作社三級構成。其中地方信貸合作社是基層組織,直接由個人成員和集體成員入股組成,省級農業互助信貸銀行則由地方農業信貸合作社組成,同時以國家的政策性銀行——國家農業信貸銀行作為合作金融的中央機構,對合作金融的運作提供最后的保證。1945年,省級農業信貸互助銀行組成了全國農業信貸聯合會,作為省級農業信貸銀行在國家一級的代表,參與決定農業信貸政策。除此之外,法國的農業保險體制也相當發達,并與農村金融組織結構相對應地設置了三個層面的農業互助保險機構。
3.日本“相互配合型”的協調機制。在日本,對農村金融實施雙重監管:一是政府金融監管廳,對各種金融機構實施監管,以實現整體風險調控;二是全國和地方農林水產部門配合金融監管廳對農村金融機構實施監管,包括農林水產省下設金融科對農林中央金庫的監管,農林水產省在六個大區設置農政局對轄區內縣信聯的監管,以及都、道、府、縣農政部對轄區內農協合作金融部的監管。另外,為了保證合作金融安全、健康地運行,日本還設立了農村信用保險制度、臨時性資金調劑的相互援助制度以及政府和信用合作組織共同出資的存款保險制度、農業災害補償制度和農業信用保證保險制度等制度措施。
四、完善現行農村金融監管法律的構想
1.針對農村金融的特質,建立不同于城市金融的政府監管體系。我國的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實踐,總是將農村金融機構當作一般的金融機構看待,僅僅要求投入金融資源,沒有足夠認識到農業作為產業的獨特性和由此產生的城市和農村金融之間的顯著差別。實際上,農村金融要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緊密結合,其本質主要是貼近農民,而不是貼近金融機構。作為城市金融監管首要主體的銀監會,在農村金融監管中具有監管資源不足,難以貼近農村、不了解農村金融現實需求,與國家產業政策和農村政策之間不具有順暢的溝通、交流機制,極易造成“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監管局面。借鑒發達國家農村金融監管經驗,我們應當以農業部為主導,同時厘清農村政策性金融的設置目標和宗旨,在農村政策性金融和農業部之間建立順暢的國家產業政策的表達和執行機制,并通過發揮農村政策性金融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導向、補充和支持等作用,構建農村金融的政府監管體系。同時可以在財政部的政策支持、財政補貼以及稅收優惠等方面建立輔助機制。
2.健全完善金融同業公會,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監管作用。我國于2005年底成立中國銀行業協會農村金融工作委員會,應當引導協會發揮職能作用,建立日常工作聯系機制和管理辦法,完善同業公約及規章,將那些監管部門不宜管,而被監管機構又需要的工作,盡量交由協會負責,實現行業協會自律管理與國家監管機構監管相結合的監管體制。
3.注重農村金融主體的內部治理和控制,自下而上地培育農村金融本土力量。內控制度建設是建立有效監管體制的關鍵,也是有效監管的基礎。農村金融監管中內部治理的作用集中體現在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中,基層合作金融組織中自愿入股的成員通過完善的治理結構,形成、表達并且實現自己的意愿,同時,由于基層成員是最為貼近金融需求、了解融資狀況的主體,使得對于資金發放、運用以及貸款的回收等事項具有最為直接和靈活實用的監督管理作用。另外,就農村金融本土力量的培育和發展方式而言,應該是把選擇權交給農民,通過反復的實踐和摸索,自下而上地生成一套成功的借貸模式和本土金融組織形式,更好地挖掘和滿足當地不同形式的金融需求。
4.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體系。一是針對農村金融監管進行理性立法,設立可以作為農村金融監管依據的法律;二是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機制,將已在農村廣泛存在的非正規金融納入正規的金融監管體系,減少非正規金融活動對農村金融監管的消減效應;三是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實現農業保險的支農功能;四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以及金融機構的破產制度,完善農村金融的市場退出機制,維護金融安全和社會公眾利益。
參考文獻:
[1]張燕,吳正剛,楊依凡.論農民金融權益的法律保障與實現[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9,(27).
[2]應寅鋒,趙巖青.國外的農村金融[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34.
英文名稱: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武漢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8844
國內刊號:42-1675/T
郵發代號:38-18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7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