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移動網絡論文

移動網絡論文

時間:2022-02-15 15:54: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移動網絡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移動網絡論文

第1篇

電話自19世紀下半葉誕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電話進入中國是在20世紀初,也已經百年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人們的收入穩步提高,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人們交流的時段不再局限于工作和生產時間,交流的內容也更加廣泛,交流的地點也具有更強的私密性,因而產生了對安裝家庭私人電話的大量需求。具有百余年歷史的固定電話,在人類社會通信史的發展過程中,曾經是人們最為重要的通信工具之一,甚至可以說曾經一度是人們通信的主要載體。即使在移動通信飛速發展的今天,固定電話仍然在人們的通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固定網面臨的挑戰

固定電話與移動通信設備相比,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首先,從其性能方面講,是輻射低,通話質量好,語音清晰,且不用充電。其次,從其附帶功能上講,安裝ADSL寬帶必須有固定電話捆綁。第三,從使用費用上講,在撥打的長途電話區號前,加撥一些數字,通話費用最經濟實惠。第四,容易識別電話使用者的位置及身份。然而,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固定電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隨著移動電話使用者數量的迅速增加,其在通信設備使用者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就世界范圍而言,法國成為第一個移動電話從數量超過固定電話數量的國家;就中國而言,深圳成為第一個移動電話擁有量超過固定電話擁有量的城市。在近十多年的博弈中,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共同推進了通信市場的發展,通訊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移動電話不僅在新增的通信市場份額中占據了絕對優勢,而且搶占了固定電話原有的部分市場份額。根據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2009年到2013年的5年時間中,電信用戶從106094萬戶增長到149610萬戶,平均每年增長8700多萬戶,移動電話用戶從74721萬戶增長到122911萬戶,平均每年增長9600多萬戶,而固定電話用戶則從31373萬戶減少到26699萬戶,平均每年減少900多萬戶。可見固定電話稱雄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

3固定電話生存空間

固定電話稱雄天下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它還有沒有生存空間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之所以認為固定電話人有生存空間,源于如下因素:首先,固定電話用戶數量雖然自2007年開始負增長,但下滑趨緩。據有關資料顯示,固定電話下滑最快的2008年(減少固定電話用戶2464萬)和2009年(減少固定電話用戶2712萬),每年減少的固定電話用戶都在2000萬戶以上,下降比例都在2%以上,以后逐漸趨緩,而到2012年,固定電話用戶下降數量為696萬戶,下降比例為0.6%,下滑趨勢逐漸趨于平緩。其次,從固定電話用戶性質方面來看,不同的用戶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有增有減。2012年住宅電話減少了951萬戶,公用電話減少了121萬戶,而政企電話則增加了377萬戶。第三,互聯網用戶的不斷增加。中國網民數量增長雖有起伏,且從2009年增長幅度開始趨緩,但仍處于增長過程中。即使2012年新增網民是近幾年最少的,也有5090萬人之眾。當然,其中不乏移動電話用戶成為新的網民。但隨著4G時代的到來,不少手機用戶止步于移動通信高昂的費用,轉而更多的使用固定網。伴隨著寬帶提速、光纖入戶等舉措的實施,與固定電話捆綁的互聯網新用戶則與日俱增。固定電話用戶下滑趨勢的放緩,政企類固定電話用戶的增加,以及固定網絡用戶的增長,都為固定網的生存提供了空間。尤其是政企類固定電話用戶和固定網絡用戶的增長,更值得引起通信企業的關注。

4政企類用戶應成為固定網發展的重點

所謂政企類用戶基本屬于集團客戶。其特點是以單位為需求客體,包括政府機關和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以及金融、保險、商業等企業機構,還有賓館、寫字樓、文化娛樂設施等領域。這一群體實際上就是業內常說的VIP客戶,其特點是對固定電話的依賴程度較高,消費比較穩定。現在的通信企業都有專門的集團客戶部對其進行管理、維護和拓展工作。現在最重要的是對這些客戶要配置專人進行個性化管理。管理人員應對不同單位的性質、下設機構的數量、人員結構、基本業務等信息了如指掌,并在此基礎上提供最適合相應機構的通信產品。雖然固定電話和互聯網是這些機構的必選產品,但是否對光纖和數字電路有需求,就要根據用戶的業務性質和特點,以及其資金的承受能力分別對待,最好能主動為用戶設計一套性價比較高的服務方案,從而得到用戶的信任,愿意成為企業的服務對象。在政企類用戶中,不應忽視小型商戶和個體經營商戶。他們的特點是以固定電話和寬帶等低端產品的需求為主,一個用戶的需求量不大,整個群體數量卻也不少。雖然一個用戶并不能為通信企業帶來豐厚的匯報,但通信企業的員工應該懂得集腋成裘,積水成淵的道理,龐大的數量所能積聚的利潤亦不可小覷。

5光纖接入給寬帶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隨著材料科學探索的新發現,光導纖維以其更快的傳輸速度被應用在寬帶傳輸領域。與傳輸速度為10兆、100兆的光纖相比,原有的傳輸速度為1兆、2兆、4兆的銅線接入已經不能滿足迅速發展的通信市場的需求,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銅線接入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寬帶的發展。隨著光纖技術的日益成熟,其在通信市場已經得到了應用并逐漸開始普及,原有的銅線接入正逐步被光纖代替。光纖接入與銅線接入相比,不僅傳輸速度更快,而且由于其制作材料的性質所決定,不導電、不受磁場作用影響,信號保真度高,具有更強的抗電磁干擾和工業干擾,且不易被竊聽,因而更加安全。銅線接入的互聯網,因受接入技術的制約,大面積線路故障經常會在雨季出現,影響固話和寬帶的正常使用。在給客戶帶來極大不便的同時,也給通信企業帶來巨大的負擔,經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搶修。光纖接入寬帶網以后,減少了通信企業在維護、搶修方面的人力、物力負擔,通信企業由此節省了大量開支。高效、安全、儉省的光纖接入給固定網帶來了勃勃生機。

6駐地網仍是固網業務生存發展的重要領域

本文所說的駐地網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進行的土建項目(如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醫院、學校、商務寫字樓、商住樓、酒店、賓館、文化娛樂設施、民用商品住宅、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竣工后用銅纜或光纖連接形成的網絡。對于一個電信企業而言,政企類用戶和民用住宅用戶是固定網用戶的兩個重要方面,在駐地網的固網業務發展上,尤其如是。針對固定網用戶量逐年下滑的情況下,政企類用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的這一現象,尤其值得通信企業予以關注。在駐地網覆蓋地地域內,無論是政府機關、各種事業單位,以及商業、企業用戶,對固定電話和固定網的需求是剛性的。無論其辦公還是經營,固定電話和固定網是其須臾也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僅就其經費開支而言,政府機關和各類事業單位,其通信費用基本上是由公務經費中支出的,作為合理的而且是必須的支出項目,其經費是有保障的。而工商企業用戶必要的通信費用支出,則可以納入生產或經營的成本,這筆費用一般也會得到保障。當然,在經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究竟是選用普通寬帶還是選擇光纖,則可根據具體用戶的不同需求而定。通信企業的職責就是為這些用戶提供性價比最優越的產品,并做好網絡的維護工作。通信企業能否為這類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是關乎該企業能不能保持政企類用戶數量穩步增長的關鍵環節。駐地網內民用住宅的固定網分為舊有的駐地網和新建的駐地網兩種情形。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擁有122911萬戶,與全國總人口136072萬人相比,手機普及率高達90%,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而固定電話用戶為26699萬戶,與中國家庭總數43000萬相比,固定電話普及率只有62%,并呈逐年下降趨勢。在這種情形之下,舊有駐地網的固定網用戶中,由于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人手一部手機的家庭,部分固定電話的拆機是不可避免的。駐地網中的固定網用戶雖然只占電話用戶總數的22%左右,仍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播電視幾大電信運營商,目前都擁有經營固定網的執照。雖然目前在中國北方地區,中國聯通在固定網業務方面,仍舊擁有最大的優勢。但今后的格局如何,還要看各大電信運營商理念和所將采取的舉措。

7固網與移動結合的探索

第2篇

1.1系統基礎架構

基于不可靠移動網絡的消息系統,是目前移動互聯網及時通訊研究的熱點,無論是消息推送,還是IM等及時通訊應用都涉及這個方面的問題,如何保證消息及時有效地送到用戶是研究的關鍵。從技術上,消息的送達主要有2類技術,一類是客戶端輪詢,即客戶端不斷地發送請求獲取新內容;另一類是推送,即服務端在有消息內容時將消息推送到客戶端。輪詢實現比較簡單,即客戶端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向服務端請求,獲取新的數據,目前這種方式在當前互聯網上的消息應用中較為普遍。但這種方式在移動網絡下存在較多問題,如果設置時間間隔太長,會造成消息的及時性不夠,如果設置太短,會造成較大的數據流量,移動網絡目前的流量成本還比較高,另外對移動設備的電量消耗較大。而推送方式采用長連接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上述問題,但是,由于移動網絡的不穩定性,在長連接情況下沒有傳統網絡穩定,客戶端時有掉線。因此筆者在參考推送模式和XMPP(ExtensibleMessagingandPresenceProtocol,可擴展消息與出席協議)的基礎上,借用輪詢請求的方式,實現消息的有效回執,同時采用重試鏈接的方式回避長連接的不穩定,在傳統的推送基礎上加了重發機制。該消息系統在架構上由客戶端、服務端和數據層構成,各層由不同子功能模塊組成。客戶端主要為用戶提供交互操作的界面,包含消息回執、消息顯示等模塊,其核心是客戶端收到消息后,根據消息體的相關屬性決定消息是否需要回執,采用何種模板進行消息體的展示。服務端由多臺基于Openfire的IM服務器集群、Zookeeper集群以及消息待發隊列和重發隊列組成,用于處理、轉發及重發客戶端消息、接收客戶端消息回執、監聽客戶端狀態等。此外,還包含統一的數據訪問接口,用于訪問緩存數據庫。數據層用于存儲來自應用系統的相關數據和用戶狀態,其中緩存數據庫主要存儲用戶信息及離線消息等,Zookeeper集群主要存儲IM服務器集群的共享數據。

1.2各模塊功能

1)客戶端消息回執模塊用于構造并發送客戶端消息回執。當客戶端成功接收在線消息或離線消息時,立刻向服務端發送“成功接收在線消息”或“成功接收離線消息”的回執,告知服務器客戶端已成功接收到消息,不用重復向其發送此消息,服務端的業務層根據回執的情況對消息進行相應的業務處理。

2)客戶端消息顯示模塊根據消息類型對消息予以不同的顯示。消息主要分為普通消息、多媒體消息、聯動消息3類,客戶端消息顯示模塊根據上述的類型,從消息彈出方式、消息字體顏色、消息的聯動等方面進行不同的處理。比如消息是否需要彈出、客戶端收到消息的聲音模式以及該消息內容是否進行下一步聯動操作。

3)服務端消息處理模塊主要負責接收客戶端的消息回執,當該模塊接收到客戶端的消息回執時,表示客戶端已經收到該消息,后續對該消息進行完整的事務處理,把該消息從待發隊列移除,同時置該消息狀態位為已發送。

4)服務端消息處理推送模塊主要根據消息接收者的狀態實行不同的消息發送策略,同時根據消息的內容和形式組成不同的消息體,便于客戶端進行消息的顯示,同時提供其他應用服務器能夠通過IM服務器向客戶端推送消息接口。

5)服務端消息重發模塊用于重新發送未成功送達客戶端的消息。服務器端維護一個重發隊列保存其發送過的消息,當收到回執時則從隊列刪除相應消息,若未收到回執,則在計時器周期遍歷重發隊列時重發此消息,以此來提高服務器端向客戶端發送消息的可靠性。服務器端根據消息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級別的重發策略,越重要的消息重發的頻率和次數越高,多級別的重發策略便于定制,更為靈活。

6)服務端狀態管理模塊主要是維護客戶端的長連接狀態,如客戶端上線、離線、暫時不接受某類消息等,該模塊對消息推送策略的制定至關重要。

7)數據層的數據存儲模塊主要是對消息內容的保存和用戶連接狀態的存儲,由于消息的量比較大,文件大小較小,采用緩存機制可以有效降低磁盤IO吞吐消耗,緩存機制的讀取和存儲速度較快,有效地提升系統的響應速度。

1.3重發策略分析

保障客戶端的消息接收是本文的關鍵,難點在重發策略。消息重發策略包括服務端消息重發策略及客戶端消息回執策略。為支持服務端消息重發功能,IM服務器需要維護一個消息重發隊列,當IM服務器推送完成一條消息后,將該消息從待發隊列中移到重發隊列,IM服務器檢測客戶端的在線狀態,如果在線,則立即發送,同時待成功收到客戶端的回執時從重發隊列刪除相應的消息,如果不在線,則將消息存為離線消息,標識消息的發送時間和已發送次數。IM服務器采用集群方式,各個IM服務器需要共享同一個消息重發隊列,本文借助Zookeeper實現消息隊列的共享與同步。Zookeeper是通過選舉產生leader和follower,其算法正確執行的前提是有一半以上機器正常工作,每臺機器部署一個IM服務器及一個Zookeeper服務器,各IM服務器之間進行負載平衡,各Zookeeper之間進行數據同步,IM服務器優先從本地Zookeeper存取數據。各機器中只有一臺機器作為主服務器,其余作為從屬服務器,主服務器負責消息的重發。計時器控制消息重發,要求重發隊列中的消息至少包含消息體、已重發次數、上一次發送時間等數據。當執行計時器任務遍歷重發隊列時,若某消息距上次發送時間超過閾值則重發此消息,并修改消息最后一次發送時間以及已發送次數,當某消息發送次數達到設定的上限時就將其存為離線消息,待用戶登錄以后再接收此消息。

2消息系統實現

本系統在完成設計后,筆者搭建了一套測試系統,該系統服務端采用4臺2CPU/4G內存機器做IM服務器和3個Zookeeper集群,1臺2CPU/8G內存的服務器作為數據存儲的redis服務器。同時選取了目前市場比較主流的中國移動2GAndroid手機1臺,中國聯通的3GAndroid手機終端1臺。在應用搭建完成后,分別在2G、3G網絡下,通過服務端進行了100、1000、1000、10000條消息向客戶端推送,一種情況是消息沒有重發和回執策略,另一種情況采取5次的重發策略和消息回執策略,特別是2G(不穩定)的網絡,通過提升重試次數,大大增加了消息的投達能力,消息到達率由80%多平均提升到96%左右,而在3G網絡下,消息的到達率也平均有90%提升到98%左右。同時由于有了消息回執機制,服務端顯示的消息到達條數和客戶端實際收到的消息條數是一致的。而沒有采用消息回執策略的,客戶端實際收到的消息大概是95%左右,有5%的異常情況。進一步分析各種失敗的消息情況,可以看到重試間隔時間越長,消息的失敗率越高。從測試報告可以看出,系統的重試間隔時間在一定范圍內,成功率比較高,隨著時間越長,成功率顯著下降。因此重試間隔也有一定的限制。

3結束語

第3篇

去年9月,世界首家無書圖書館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市開業。所謂無書(bookless),顧名思義,就是不收藏紙本文獻,取而代之的是全數碼化的“圖書”,圖書館通過向用戶提供電子閱讀器實現傳閱和外借數字館藏的讀者服務功能,用戶也可以用任何電子產品借閱圖書,也可以借用圖書館的電子閱讀器。可以說無書圖書館目的不是完全替代圖書館,而是強化版的圖書館。隨著WiFi和3G等移動網絡的迅猛發展,數字化閱讀顛覆性沖擊著傳統閱讀觀念,在改變人們閱讀習慣的同時卻也拓展了人類的閱讀空間,用戶能夠更好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的閱讀,其網絡應用也從相對簡單的新聞類向時長較長、黏性較大的社交、生活服務類發展。網絡對圖書館的沖擊是顯著的,作為圖書館四大支柱業務之—的傳統讀者服務從模式到內容整體性的受到了歷史性的沖擊,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報刊服務。《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收藏7900多種中文期刊、國外各種類型的學術搜索引擎功能齊全、以及報紙的電子化,用戶隨時隨地可通過互聯網搜索、下載、閱讀電子版中外文期刊和報紙,自然就不會再親臨圖書館閱讀報刊資料了。在歐美一些國家,紙質期刊和報紙已經完全被電子版的期刊和報紙所取代,我國出版界的紙媒體被電子媒體取代也已是指日可待的了。種種現象似乎正在印證著上世紀20年代我國教育家夏丐尊理論“:書只是供給知識的一種工具,供給知識其實并不一定要靠書”。“假定有這么一天,無線電話和電影發達得很進步普遍,放送的材料有人好好編制,適于各種人的需要,那么書的用處會逐漸消滅,因為這些利器已可代替書了。”就我們現在習慣的書籍閱讀形式也只不過流行了百余年歷史,追溯遠古是沒有圖書館的,現在看來人類的將來也可以不必有圖書館,取而代之的是可移動“私人藏書樓”即現代流行術語iLibrary。在移動網絡時代,人去哪里iLibrary也可跟隨到哪里,人人都可以擁有屬于專門為自己定制的iLibrary,真正做到了自由自在、無障礙的暢讀。

二、圖書館員的角色轉變

(一)圖書館人的危機意識

決定現代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的素質,優秀的圖書館員成為了現代圖書館最重要的資源。互聯網的浪潮在沖擊著社會各行各業的同時也深度影響著圖書館的漸變,我們的館藏正在由圖書、報紙、期刊等傳統實體紙媒載體逐步向電子數據庫等各種類型的虛擬知識資源過渡,圖書采購、分類、編目等日常工作也早已由集團式機構批量處理,傳統的讀者工作已經從量到質發生了全面的變化,那么圖書館員就真的可以從繁瑣的業務工作中解脫出來了嗎?其實不然,我們的服務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倘若在互聯網時代的圖書館服務仍舊墨守成規地延續傳統的守株待兔工作模式,則必將被時代的浪潮淹沒。

(二)網絡信息時代圖書館人的角色定位

圖書館人在知識爆炸、信息瞬間更新的時代需要在角色上實現自我轉變,然而要求圖書館員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全方位地了如指掌是不切實際的,但圖書館員在網絡時代起碼要能夠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擔負起信息導航員的角色吧,以我們的專業技能為用戶在知識海洋中提供信息過濾、內容解析、知識發現的服務。網絡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員要想為用戶提供深入有效的知識服務,首先必須熟悉知識資源的各種形態,并且還要熟練掌握多種資訊技術,如此才能針對用戶需求建設和開發館藏資源,才能實現對知識資源的再加工、描述和分析,才能從質量上判斷和評估知識資源的優劣并向用戶進行報道或推薦。圖書館員有效的知識服務還必須建立在熟練掌握全球免費開放的電子圖書館網址、常用的中外文學術搜索引擎、以及科技文獻檢索工具等等技術手段上,要盡可能多地掌握中外文報刊在線閱讀、下載、訂閱的途徑,外文報刊尤以為重。外文報刊由于訂購成本極其昂貴,而且到館時間又相對滯后,一般圖書館基本不訂購紙本外文報刊,由此對于有需求的用戶能夠找到免費的網絡在線閱讀就顯得尤為珍貴了。圖書館員在指導用戶進行網絡在線閱讀方面的業務拓展空間還是比較廣泛的,而根據用戶的閱讀取向也可以為其推薦郵箱訂閱服務,以《時代周刊》為例,如果用戶需要每天閱讀該報某一欄目,則只需點擊首頁最下方倒數第二行的Newsletter,彈出一個菜單,選擇需要訂閱的欄目,填上訂閱者的郵箱地址和國籍,這樣用戶訂閱的欄目內容每天就會自動發送到他的郵箱里面。如有用戶需求,對于全球著名網站我們都可以照此方法為其推薦網上訂閱服務。要實現對接網絡時代的角色轉變,圖書館人的自我增值最為重要。德國圖書館學家F.A.艾伯特在《圖書館員的教育》一書中提出,圖書館員要有綜合性的知識、廣泛的外語和歷史知識,并主張圖書館員必須接受嚴格的專業教育。作為被網絡化了的圖書館館員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必須的,新時代圖書館人不僅要有奉獻精神還要有創新能力、不僅要有熟練應用現代網絡技術的能力還要具備敏銳的職業觸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信息導航員的作用。全球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未來20年,我國將加速融入全球化,因此圖書館員也需具有一定的外語應用能力,才能高瞻遠矚地順應社會發展需求。

三、圖書館服務的創新

(一)圖書館的轉向

從提供資源到幫助創新在2012年6月美國舉行的“學術圖書館員2012年會議”(AcademicLibrarians2012)上,美國雪城大學iSchool教授DaveLankes進行了一個主旨發言,發言中他強調了不少關于當代圖書館服務的新認識和新趨向:(學術圖書館的)圖書館員不應該簡單的提供給學生他們想要的,他們應該讓學生思考;只有幫助社會進步,而不僅僅是做社會的“創可貼”,圖書館才有可能在困難的條件下存活下來;強化圖書館工作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在館藏上,不再強調館藏的覆蓋率,而是要明白用戶真正需求是什么;在服務上,讓用戶參與到圖書館工作中,而不是僅僅提供最好的服務。可以說這就是國外一些學者們針對網絡電子時代而提出的“新圖書館學”,其宗旨恐怕就是為了拓展實體圖書館服務的創新性研究。科技創新能力作為當今社會活力的標志,它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實力。任何一項科技創新都可能催生一個產業,可能影響乃至改變世界。在這個風起云涌、大浪淘沙的大時代,圖書館的服務工作,或者滿足需求,或者創造需求,唯有創新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才有出路,才有光明的前景。移動互聯網時代實體圖書館如何走出困境是一個帶有全球性的課題,近些年為了應對經濟困境和用戶的日益減少趨勢,美國一些公共圖書館開始搭建“制造空間”(makerspace、或者稱之為hackerspace,后者直譯為黑客空間)平臺,讓有共同愛好的人群聚會、社交并且進行協作,分享資源和知識,制造事物。這是一種大膽的創新體驗,它完美的體現了圖書館從提供資源到幫助創新之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二)用創新引領圖書館發展

第4篇

1.1社交媒體的發展推動著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網絡的融合

在移動網絡的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于網絡環境中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傳統的生活學習方式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移動網絡的信息能夠及時推送、及時交互,手機游戲內容的豐富,手機支付平臺的便捷更是令人欣喜,移動網絡社交媒體的強大功能極大地滿足了人們輕松快捷的生活需求,移動網絡社交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尤其是生活在時尚前沿的高校大學生。以往圖書館傳統的信息資源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高效高質的移動信息資源傳播,高校圖書館正在經歷著從未有過的生存發展危機。在這樣的移動信息網絡時代,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移動網絡的優勢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最廣泛的覆蓋,擴展和延伸圖書館的服務,以滿足用戶的需求。移動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強有力地推動著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網絡的迅速融合,逐漸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實現模式。

1.2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網絡的融合促進了社交媒體的發展

當今社會在快速地前進發展,人們的社交形式也在相應地發生著變化,社交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這樣不斷變化發展的社交形式會導致人們更加多元化的個性需求。如何應答這樣的需求是移動社交媒體保持自身活力和動力的重要課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人,手機網民為5.27億人,手機上網使用率高達83.4%,首次超過了電腦,其中移動社交媒體使用率是40.7%。這些數據說明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更為便捷的社交媒體一定會迅速取代較為傳統的社交媒體,在這樣的發展道路上誰能更持久地保持強大的動力和新鮮的活力,誰就能贏得用戶,那么如何保持動力和活力是關鍵。實現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網絡的融合發展被證明是確實有效的途徑。站在用戶的角度來看,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就是動力來源。因此,高校圖書館融合社交媒體,其實是把圖書館龐大的信息資源融入移動社交媒體,成為社交媒體最強有力的信息資源保障,進一步拓展了社交媒體的使用價值和服務內容,這樣的融合不僅解決了網絡環境中的知識源的問題,也可以把圖書館的用戶直接轉化為移動社交媒體用戶,極大地促進了移動網絡社交媒體的良性發展。

2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媒體的融合發展

2.1以雙方合作共贏為融合發展的利益基礎

在市場經濟時代,尊重雙方的利益,共生共贏是雙方合作的利益基礎。作為商業應用平臺的移動社交媒體的發展目標是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關注的主要是市場贏利;高校圖書館是信息資源平臺,其發展方向是信息的最有效利用和最廣泛傳播,關注的主要是信息服務,雙方之間沒有絕對的利益沖突,為了自身的發展雙方都必須要自我創新,自我完善,不斷挖掘用戶,最大化滿足用戶的需求,最后的著眼點都在用戶上,這就形成了共同的利益連接,也就是雙方融合共贏的利益基礎。

2.2以雙方資源有效結合為融合發展的技術基礎

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媒體融合最理想的是實現雙方優勢資源的有效結合,一方面利用移動網絡媒體最前沿的信息傳播技術;一方面利用高校圖書館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儲備。要實現這樣的合作共贏首先要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信息的呈現方式和信息的分類管理。信息的呈現方式直接關系高校圖書館的自身形象和服務內容,好的呈現方式可以展現出歡迎用戶的服務姿態,贏得廣大用戶的心理支持。信息的分類管理是以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為基礎的,對大量的紙質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分類重組后的有效信息管理。目前,超星數字圖書館和中國知網等已經開發了一些特色信息服務,做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這為高校圖書館與移動社交媒體融合提供了更切實可靠的參考依據。

2.3規范法律范圍內的著作權保護

第5篇

關鍵詞:云計算、3G VPDN、虛擬化、移動專網、應用交付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a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design concept, virtualization application systems and desktop office resources will be issued to users’ mobile terminal, so as to realize a mobile office new pattern of the virtual mobile office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3G VPDN, virtualization, Mobile private network, Application delivery

一、引言

云計算、虛擬化技術、高速移動網絡等新技術的成熟與發展為移動辦公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模式--應用交付模式。早期的移動辦公系統需要針對每個應用系統開發單獨的適用于移動終端的版本,再通過較窄的移動帶寬進行數據交換。受到移動終端、應用系統和承載網絡三方面的限制,開發任務重,建設周期長,功能簡單,效率低下。而采用應用交付模式設計的移動辦公系統集強大的計算能力、高度整合的數據資源和高速安全的移動網絡優勢于一身,將用戶的業務應用系統無需任何二次開發直接交付到移動終端上,完全避免了早期移動辦公的缺陷,使移動辦公真正走向實用階段。

二、何為應用交付模式

應用交付直觀上表現為將所需的應用系統如OA(辦公自動化)、CIQ2000(檢驗檢疫系統平臺)或者是一臺電腦桌面等應用通過到用戶所操作的終端上的方式交付給用戶,本質上是一種云計算平臺的設計構架。它包含三個部分,一是利用服務器虛擬化技術將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虛擬化形成資源整合、按需分配的高性能虛擬化數據中心,二是利用應用虛擬化或者桌面虛擬化技術將運行在虛擬化數據中心的業務應用系統或者獨立的電腦虛擬成可用于交付的應用資源,三是通過高速移動網絡(目前是3G網絡)傳送到移動終端上。簡而言之,云計算平臺是實現了應用交付的虛擬化平臺,虛擬移動辦公是云計算條件下的應用交付移動辦公系統。

山東檢驗檢疫局移動辦公系統采用應用交付設計理念,應用了服務器虛擬化、應用和桌面虛擬化以及高速移動專網(3G VPDN)等技術搭建了一個私有云計算平臺,實現了用戶按需獲得內部應用的虛擬移動辦公。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跨平臺實現現有應用系統和桌面等辦公資源的遷移。

三、虛擬數據中心及虛擬應用交付平臺的建設

一個完整的虛擬數據中心,必然包括虛擬計算資源、虛擬存儲資源和虛擬網絡資源。當用戶通過終端訪問服務時,他并不關心數據具體通過哪一臺虛擬機、經過哪一個硬件服務器、從哪一條網絡鏈路經過、從哪個存儲上讀取數據,服務端所有的一切對用戶而言是一個私有云。而且虛擬數據中心具備智能化的按需分配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的能力,既使用戶體會到資源整合后強大的云計算能力,又充分發揮了硬件設備的性能,節約建設維護成本,降低能耗。

服務器虛擬化的技術已經日臻成熟,但網絡層對虛擬化技術的支持更不能忽視,它直接關系到服務器和存儲虛擬化技術能否完美實現。山東局移動辦公數據中心在建設網絡虛擬資源時,選用了DOE技術。DCE技術的重要目標是實現傳統數據中心最大程度的資源整合,從而實現面向服務的數據中心SODC的最終目標。在傳統數據中心中存在三種網絡:使用光纖存儲交換機的存儲交換網絡(Fiber Channel SAN),便于實現CPU、內存資源并行化處理的高性能計算網絡(多采用高帶寬低延遲的InfiniBand技術),以及傳統的數據局域網。DCE技術將這三種網絡實現在統一的傳輸平臺上,即DCE將使用一種交換技術同時實現遠程存儲、遠程并行計算處理和傳統數據網絡功能。這樣才能最大化的實現三種資源的整合,從而便于實現跨平臺的資源調度和虛擬化服務,提高投資的有效性,同時還降低了管理成本。

利用虛擬數據中心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建立移動辦公所需系統(OA、CIQ2000等)虛擬服務器和一批虛擬桌面,用于虛擬應用交付平臺給移動終端用戶。

虛擬應用交付平臺是移動辦公的關鍵技術,它將應用及桌面虛擬化后通過移動終端上的虛擬應用接受客戶端,到移動終端的系統中,實現不受移動終端操作系統的限制自由使用現有的業務辦公應用系統。形象一點說,是將一個屏幕畫面從一個臺式內網終端上拖到另一個移動終端上。虛擬應用交付既可以交付應用系統又可以交付桌面,以滿足各類移動辦公的需求。另外虛擬桌面與虛擬應用可以嵌套使用,既體現了虛擬應用交付技術的靈活性,實現各種技術需要,又進一步增強了系統的安全性。

圖 1虛擬數據中心及虛擬應用平臺

四、高速移動網絡建設及網絡安全措施

高速移動網絡為云計算提供了必要的網絡基礎,更為應用交付式移動辦公創造了必須的條件。高速移動網絡必須保證速率高、覆蓋范圍廣、加密算法強。目前運營商提供的高速移動網絡為3G網絡,3G信號暫不能被破解。今后將發展到LTE(長期演進)技術、HSPA(高速分組接入)技術、4G等。

為了保證移動辦公系統的網絡安全,山東局虛擬移動辦公系統采取了一下措施:

采用3G虛擬撥號專網(VPDN)線路,實現移動辦公3G網絡與互聯網的有效隔離。VPDN線路由運營商提供3A認證,包括3G SIM卡信息認證和帳號用戶名認證,將來更可以研發在SIM卡上存儲數字證書進行認證等身份認證控制措施。在移動終端上,可以通過APN設置來選擇VPDN線路。

圖 2 3G VPND專網

采用SSL VPN設備,在移動終端和業務應用服務間進行數據再加密。加密后的無線信號有專網隔離、3G編碼加密和SSL VPN加密三重保密技術。

將虛擬辦公系統按不同功能劃分網絡區域,分區域管理。共劃分了內部資源區、虛擬數據中心及虛擬應用交付平臺和3G專網區三個區域。將虛擬數據中心和虛擬應用交付平臺作為內部資源與移動3G專網的數據交換區域,內部資源之通過物理隔離網閘進行單向數據擺渡,保證內部資源不被暴露。如同下圖:

圖 3 移動辦公網絡結構

五、待解決的問題

1、虛擬應用與非標準化數字證書相互融合的技術問題。

2、移動終端操作臺式終端應用系統的易用性問題。

3、虛擬化技術自身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以及安全技術的虛擬化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六、發展前景展望

隨著移動終端性能不斷進步,私有云、公有云逐步建設,基于WEB2.0技術的在線應用的發展,應用交付的范圍和內容都將快速增大和豐富,移動辦公也將從輔助辦公手段發展成常規甚至主要辦公方式。

參考文獻

[1]許瑋.3G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的發展研究. 《中國電子商務》2010年第10期

[2]張應福.黃鵬.陳超.云計算技術及其在下一代數據中心建設中的應用.《通信與信息技術》2011年第1期

[3]許志敏.白克壯.服務器虛擬化技術在數據中心的應用探索.《2010年第二十四界全國計算機信息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4]范君.應用交付網絡架構設計與研究.《計算機與數字工程》2010年第12期

作者簡介:

趙謙 1980年 山東人 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科長

第6篇

關鍵詞:移動通信;網絡信息監控;系統設計

1 引言

目前。各個移動通信網絡的運營商的網絡環境是異質的,其中包括了GSM網、IP網、智能網、信令網、GPRS等,它們的結構比較復雜,而且管理和控制的費用相對較高,更重要的是目前還不能將全網的管理信息集中起來進行統一處理。隨著未來幾年IN、GPRS、移動IP、WAP等新業務的高速發展,這一切都迫切要求加快網管建設,提高維護管理水平和規劃能力,保證移動通信業務向更深更廣層次的發展。

研發移動通信網絡智能監控系統是為了能夠實時監控移動通信網絡的通信質量,從而為移動通信網絡優化工作人員優化網絡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我國移動通信發展速度很快,而相應的網絡管理和維護水平滯后,從而出現通信容量不夠、小區劃分和話務量分配不合理、同頻干擾嚴重、無線覆蓋不好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加強網絡監控,搞好運行維護,改善網絡通信質量,保證網絡的正常運行和安全,已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2 移動通信網絡監控系統總體設計

2.1 層次架構分析

移動通信多業務智能監控系統是基于GSM網絡的無線通信多業務仿真平臺。該仿真平臺可根據需要加載不同業務并對其運行質量進行分析和評估,滿足多種移動業務的需求。此外,該平臺還可建立與BSC的連接,通過對特定通信過程中上行和下行信令的比較來對網絡故障進行深入分析。

監控系統通常有兩種結構形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前者的優點在于結構簡單、成本低,但由于信號電纜過長,信號易失真、易受干擾,且由于數據采集通道數和存儲量的增加導致監測實時性差,只適用于測點較少且比較集中的場合;后者可靠性高、易于擴展、適用于大規模且監測點分散的場合。根據移動通信網絡分布的特點,要能監控移動通信網絡在任意點的通信質景,必須采用分布式的監控系統。本文所設計的智能監控系統是分布式的。

從體系結構上,智能監控系統一般包括3個層次:

(1)數據采集層主要包括由智能數據采集模塊和數據上傳功能的數據采集前端。

(2)網絡通信層主要完成采集終端和監控中心之間的數據傳輸。

(3)監控中心層主要面向具有管理和調度權限的管理人員,由計算機在此完成集中監測。

2.2 系統的結構設計

根據終端監測儀離散分布的特點,移動通信網絡智能監控系統采用分布式的監控系統。整個系統主要有終端監控子系統、監控中心和通信網絡組成。

(1)測試監控子系統:測試監控子系統可以分布在任意測試監控點,負責采集監控系統所要監測的內容,同時能夠將采集到的數據按照設計的協議通過短消息的方式發送到監控中心。終端監控子系統由GSM模塊和測試控制兩部分組成,用于測試移動網絡在固定點的網絡通信質量的相關參數,同時可以使用短消息的方式將數據及時傳送到監控中心。本系統中是采用單片機來實現的。

(2)移動短消息服務中心:完成系統中終端監控子系統和監控中心的短消息互發功能。

(3)監控中心:通過短消息的方式和各個終端監測儀進行數據交互,從而設置終端監測儀的工作參數和控制它們采集數據。同時監測中心軟件系統可以分析處理終端監控子系統傳送的數據,為移動網絡維護工作人員提供查詢和報表功能。所以監控中心必須設計開發一套獨立的軟件系統。

3 移動網絡監控系統的實現

3.1 監控平臺中的硬件設計分析

本系統的硬件核心設備由放置在基站或者直放站(主要)附近的監控點組成,它們通過服務器端的終端進行撥測。監測點終端系統由手機終端和控制系統兩部分組成,該終端系統接收服務器命令,進行業務測試,并將測試結果以短信方式發送至服務器控制終端以備查詢。

監控系統的硬件主要使用兩套終端設備,終端設備由手機終端和終端控制系統構成:一套是安置在監控主服務器端的控制終端系統,負責發送測試命令和測試數據的接收,并將數據傳遞到監控系統的監控服務器;另一套是安置在監測,該終端接收服務器命令,進行業務測試,并將測試結果以短信的方式發送至控制終端。這兩套系統在硬件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具體的控制程序上有所不同。

3.2 監控平臺中的軟件設計分析

移動業務監控系統平臺軟件的設計的總原則是:在不影響現有網絡的正常運行或者降低原網絡的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進行分層次,模塊化設計,不僅可以集中操作維護,而且可以靈活的升級和擴展。下面以網絡監控系統的主要構成:監控主服務器、監控從服務器和DB服務器為例進行說明分析。

(1)監控主服務器

它是監控系統的核心所在。完成監控系統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戶的管理策略、監控系統的接口配置(055接口、DB服務器、從服務器、監測點、SMS、GPRS)、不同業務的處理單元(語音/SMS/GPRS)、信令分析和統計指標形成模塊、告警信息的處理和生成、數據采集分析模塊、平臺配置模塊和日記文件系統。一個監測系統只能有—個主服務器。

(2)監控從服務器

從服務器是Web Service服務器。一個監控系統可以有多個從服務器組成,根據不同的業務需要可以增加相應的從服務器來擴充功能。主服務器和從服務器直接的通信是通過基于XML的SOAP(簡單對象訪問協議)進行通信。它的功能是監控任務的定制和調度,SMS短信收發和配置管理。

(3)DB服務器

數據庫服務器主要完成數據的存儲:基礎數據,統計信息等所有設計到的數據的存儲。各個服務器與DB的數據交互通過ADO.NET高效數據訪問技術和SQL語句。

第7篇

【論文摘 要】本文論述了無線蜂窩通信系統中的兩種定位體制,并重點介紹基于移動網絡定位技術的常用定位方法,即AOA、TOA、TDOA定位方法,同時分析各種定位方法的優缺點。

要想獲取到目標的具置信息,一般都是采用GPS定位信息,但當目標處在高樓聳立的城市之間,GPS的部分衛星信號處于遮擋狀態,此時為了獲得到目標的準確信息,可以考慮采取其他的輔助定位方式。比如說,利用偽衛星技術,該技術實質上就是指安置在地面上的地基發射站,它發射的信號與GPS的信號相類似,但該種技術需要架設額外的設施;采用DTV技術,由于大城市環境中,DTV設施資源也有限。此時可以考慮采用無線蜂窩通信系統,該系統在城市中應用成熟,基站信號好。因基站可以發射信號,目標可以利用基站的信號信息,確定目標的位置,即可以采用無線蜂窩通信系統來彌補GPS定位技術的不足,從而準確獲取目標的位置信息。

無線蜂窩通信系統中的定位技術主要有兩種體制。一種是基于下行鏈路的定位技術,即基于移動臺的定位技術;一種是基于上行鏈路的定位技術,即基于移動網絡的定位技術。基于移動臺的定位技術要求移動臺參與定位參數的測量以及測量值的求解計算。基于蜂窩網絡的定位技術是指網絡根據測量數據計算出移動終端所處的位置,通常必須利用3個或3個以上蜂窩基站接收手機信號的定位參數,即到達時間、角度或強度。

1 基于移動臺的定位技術

現已提出的基于移動臺的方法主要有:基于下行鏈路增強觀測時間差定位方法、基于下行鏈路空閑周期觀測到達時間差方法、基于GPS作為輔助的定位技術等。

2 基于移動網絡的定位技術

基于蜂窩網絡的定位方法目前主要有:基于Cell-ID定位和基于時間提前量定位的方法、上行鏈路信號到達時間定位方法、上行鏈路信號到達時間差定位方法以及上行鏈路信號到達角度定位方法等。

2.1 AOA

角度到達[1](AOA,Arrival of Angle)定位方式是根據信號到達的角度,測定出運動目標的位置。在AOA定位方式中,只要測量出運動目標與兩個基站的信號到達角度參數信息,就可以獲取目標的位置。蜂窩移動網的AOA定位方式,指的是基站接收機利用基站的天線陣列,接收不同陣元的信號相位信息,并測算出運動目標的電波入射角,從而構成一根從接收機到發射機的徑向連線,即測位線,目標終端的二維位置坐標可通過兩根測位線的交點獲得。

2.2 TOA

抵達時間[2](TOA,Time of Arrival)定位方式也稱為基站三角定位方式,通過測量從運動目標發射機發出的無線電波,到達多個(3個及以上)基站接受機的傳播時間,來確定出運動目標的位置。已知電波傳播速度為c,假設運動目標與基站之間的傳播時間為t,運動目標位于以基站為圓心,以移動終端到基站的電波傳輸距離ct為半徑的定圓上,則可由3個基站定位圓的交點,來確定目標移動的二維位置。TOA定位方式中,為了根據發射信號到達基站的接收時間,來確定出信號的傳播時間,要求運動目標發射機在發射信號中,加有發射的時間戳信息。這種定位方式的定位精度取決于,各基站和運動目標的時鐘的精度,以及各基站接收機和運動目標發射機時鐘間的同步。

TOA算法要求參加定位的各個基站在時間上要嚴格同步,由于電磁波的傳播速率很高,微小的誤差將會在算法中放大,使定位精度大大降低。傳播中的多徑干擾、NLOS以及噪聲等干擾造成的誤差會使圓無法交匯,或者交匯處不是一點而是一個區域。因此TOA對系統同步的要求很高,并且需要在信號中加時間戳(要求基站之間的同步),而實際參加定位的基站一般在3個以上,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這時候可以利用GPS對基站進行校正并利用其他補償算法來估計位置,提高算法的精確度,但同時增加系統的開銷和算法復雜程度,因此單純的TOA算法在實際中應用很少。

2.3 TDOA

抵達時差[3](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方式通過測量目標移動終端發射機到達不同基站接收機的傳播時差,來確定運動目標的位置信息。TDOA定位方式中,不需要移動終端與基站間的精確同步,也不需要在上行信號中加時間戳信息,還可以消除或減少目標移動終端與基站間由于信道所造成的共同誤差。在該定位方式中,將目標移動終端定位于兩個基站為焦點的雙曲線方程上。確定目標移動終端的二維坐標需要至少建立兩個雙曲線方程(至少3個基站),兩條雙曲線交點即為目標移動終端的二維坐標。

TDOA算法是對TOA算法的改進,他不是直接利用信號到達時間來確定目標的位置信息,而是用多個基站接收到信號的時間差信息來確定目標的位置信息,與TOA算法相比,它不需要加入專門的時間戳信息,定位精度也有所提高。TDOA值的獲取目前一般都有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利用移動臺到達2個基站的時間TOA信息,知道移動臺的坐標位置,以及至少三個基站的坐標位置,取其差值來獲得。這時仍需要基站時間的嚴格同步,但是當兩基站間移動信道傳輸特性相似時,可減少由多徑效應帶來的誤差。

第二種形式是在實際應用中,往往很難做到基站與移動臺的同步,此時可以采用相關估計得到TDOA值,即將一個移動臺接收到的信號,與另一個移動臺接收到的信號進行相關運算,從而得到TDOA的值。這種算法可以在基站和移動臺不同步時,估計出TDOA的值,再進行定位計算能獲得較高精度。

對于蜂窩網中的移動臺定位而言,TDOA更具有實際意義,這種方法對網絡的要求相對較低,并且定位精度較高,目前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TDOA定位技術具有如下優點:

①可以在話音和控制信道上進行測量;

②適用于多種移動電話制式下實現該技術,不需要對蜂窩通信的標準進行修改,容易在所有蜂窩網通信系統中擴展;

③對原有系統改動不大,不需要改變用戶端和蜂窩的基礎設施及蜂窩天線,安裝費用少;

④測試精度不受距離影響,對多徑干擾敏感度低;對功率變化不敏感,信號衰減對測時精度影響小;抗多徑效應和市區遮擋效應強,因此在信號接收去不會出現盲點;

⑤延時小,其定位時間在3s之內。

參考文獻

[1]楊洪娟.蜂窩網絡無線定位技術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6.

第8篇

【關鍵詞】媒介融合 移動互聯網 科普 SWOT分析 LBS Push技術

1 引言

數字化背景下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的第五代媒體方興未艾。近年來,我國科普產業逐漸從傳統轉播方式向數字化網絡科普傳播方式延展。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進行科學普及和知識傳播,讓更多、更廣泛的人參與進來,獲得知識、得到實惠,是我國政府和產業投資的關注點,也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研究重點。

筆者就移動互聯網和科普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做了一定研究,本文將通過對WAP、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和Push技術的組合應用,提出科普知識移動網絡服務平臺的技術實現方案,以深化網絡科普事業發展。

2 媒介融合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特征

2.1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在科技進步的催動下,新的傳輸平臺可以使不同媒體之間進行交融與互動,傳播方式和內容可以相互借用,從而形成共同發展之勢。各種信息傳播都將經歷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原有行業分工及傳播模式將被打破,全社會朝著高度融合又高度個性化、高度交互化的全媒體方向發展;采編的信息將不僅僅是文字,還包括音頻、視頻,信息傳播模式也將發生改變。

互聯網媒體相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而言,被稱為“第四媒體”,而新興的手機媒體被稱作“第五媒體”。作為以手機為視聽終端、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的個性化即時信息傳播載體,手機媒體有著分眾傳播、個人定制、隨身攜帶、互動便捷的優勢,因而成為目前媒介融合最熱門的媒體。

2.2 移動互聯網及其關鍵技術特征

移動性是互聯網的發展方向之一。根據預測,到2013年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將接近24億。

移動互聯網技術是在Internet上提供移動功能的網絡層方案。移動互聯網的基礎協議——移動IPv6協議(MIPv6)能支持單一無線終端的移動和漫游功能,在處理終端切換時,移動互聯網通過引入一系列擴展協議(FMIPv6、HMIPv6、NEMO等),能較好解決時延、降低傳輸開銷以及支持子網的移動性問題。

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特征如下:

(1)支持單一終端不改動地址配置即可在不同子網間進行移動切換,同時保持上層協議的通信不發生中斷。

(2)可以提供對單一終端和子網的移動性支持,并且在移動過程中支持終端、子網的快速切換和層次移動性管理。

(3)傳輸時延等開銷較小,能做到無縫切換,可承載豐富的多媒體業務,提供良好的用戶服務。

(4)移動終端通過無線網絡信道發送和接收數據,即使沒有數據需要傳送,移動終端也一直與網絡保持連接狀態,當再次進行數據傳送時不需重新發起連接。

(5)支持應用服務設計個性化、定制化。

3 移動互聯網與網絡科普產業

3.1 網絡科普產業現狀

長期以來,科普多采用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形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在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的推動下,科學知識的傳播模式也必將發生重大變革。網絡科普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開發相關網絡科普資源,以互聯網、數字/有線電視網、有線電話網、移動通信網等為平臺,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的科普基礎設施。目前在國內,網絡科普設施主要是指依托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科普傳播形式,其中以數字科技館、科普網站等發展較快,并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和公眾的青睞,為普及科學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3.2 移動互聯網給網絡科普產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無線網絡和移動終端的特性,決定了移動用戶需求的獨特性。為了能對中國科普未來的發展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識,本文結合移動互聯網與科普產業進行SWOT分析,見表1:

4 科普WAP網站系統的LBS、Push技術實現方案

不難想象,如果科普信息能和移動互聯網用戶當時所在的位置結合,它將能提供多么振奮人心的業務!用戶不僅能夠利用手機查詢當地的天氣、交通路況,還可以查詢附近科技館(或其他科普設施)的主要展覽內容介紹、開館時間、門票價格,甚至是空余停車位個數;如果需要,用戶還可以得到一張到達這些地方的行車路線圖。下面提出了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絡LBS、Push技術,搭建WAP科普知識服務平臺的技術實現方案。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定義可通用的平臺,把目前Internet的HTML語言信息轉換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顯示在移動電話的顯示屏上。基于位置的服務LBS技術完成定位和服務兩大功能。Push技術是一種基于客戶服務器的機制,由服務器主動將重要的信息及時地推送到用戶的移動設備上。

若要實現WAP應用,WAP網關、WAP手機和WAP內容服務器這三者缺一不可,如圖1所示。其中內容服務器就是目前常用的Web服務器,WAP網關與內容服務器之間通過http協議進行通信;內容服務器上存儲著大量的信息,WAP手機用戶可前來訪問、查詢、瀏覽等。WAP網關是WAP應用實現的核心,起著協議的翻譯和傳輸內容編解碼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進行主叫號碼的識別,實現WTLS(無線傳輸層安全協議)中定義的一些功能以保證數據的安全傳輸等[1]。

而如果要實現位置發現和消息推送,則需要將WAP網站與LBS系統及SMSC(短消息中心)相結合。一個帶位置發現和消息推送功能的移動科普WAP網站系統如圖2所示:

用戶使用WAP手機上網的過程可簡述如下:

(1)手機使用WAP協議發出請求;

(2)移動網絡(GSM/GPRS/CDMA/WCDMA/TD-SCDMA/CDMA2000或其他移動網絡)接通本地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3)本地ISP連接WAP網關;

(4)WAP網關使用http協議向科普應用管理系統內容服務器發出請求;

(5)科普應用管理系統內容服務器找到用戶請求的信息;

(6)如果有需要在服務器端執行的操作(如數據庫查詢),則服務器在執行完該操作后,將結果返回給WAP網關;否則,服務器端將找到的信息直接傳送給WAP網關(消息從內容服務器到WAP網關走的是http協議);

(7)WAP網關收到來自內容服務器的信息后,對信息進行處理(WML編碼和WMLScript編譯),并用WAP協議發送到本地ISP;

(8)本地ISP將信息傳回移動網絡;

(9)手機接收到它所請求的信息。

用戶得到信息通知服務,是利用WAP協議中定義的Push功能實現的。Push的實現要求用戶能隨時和WAP網關進行通信,需要SMS信令或GPRS的支持;物理實現時Push網關和SMSC(短消息中心)的功能可并入WAP網關中。

LBS系統主要包括Web服務器(Web Server)、定位服務器(Location Server)和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服務器。定位服務器甄別合法用戶訪問、提供用戶位置信息,LDAP服務器保管所有LBS服務所需的信息,Web服務器起到中心管理單元的作用。

要實現與位置相關的無線互聯網應用,要求對手機準確定位。手機用戶的大致方位可以根據移動網絡提供的基站標識以及手機所在的扇區或天線來判斷,但這樣得到的將是一個很大的范圍,無法滿足一些對用戶定位準確度要求比較高的應用。目前確定呼叫者準確位置的技術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基站測定信號從用戶手機到達基站天線的準確時間,通過對來自許多基站的該數據的比較來估計移動電話的位置;另一種則要求手機通過GPS確定自己的位置。

5 結束語

本文針對科普產業和媒介融合的現狀,進行了戰略發展分析,指出科普網站應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組網的可行性。在實踐中,還需要充分調研受眾的心理、行為習慣,以及科普知識的邏輯結構、呈現形式、交互界面,精心設計數據和用戶信息安全保障,認真研究涉及系統應用的各個方面,綜合取舍和部署應用各類技術,使網站建設取得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詹舒波,等. WAP——移動互聯網解決方案[M].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2000: 135-153.

[2] 郭俊. 新媒介的興起、特征及影響分析[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08(5): 32.

[3] 楊娟. 中國媒介生產融合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10年,45-56

[4] 劉君. “基礎環境”對媒介在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傳播影響分析[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9): 45.

[5] 李程驊,宋祖華,黃建遠,等. 當代中國青年農民媒介消費研究[J]. 南京財經大學學報, 2007(1): 23.

[6] 劉琳. 移動互聯時代的科普傳播[EB/OL]. [2010-12-05]. http://.cn:8028/cms/contentmanager.do?method=view&pageid=view&id=cms0f1f68d548347.

[7] 王金會. 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業的發展[EB/OL]. [2007-03-12]. http:///newmedia/2007-03/12/content_5833214_1.htm.

[8] 朱亮. 電信運營商三網融合發展策略[A]. 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委員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 2011.

[9]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關于印發下一代互聯網“十二五”發展建設的意見的通知[S]. 2012-03-29.

[10] 易江軍,曾春香. 移動互聯網應用Always online狀態對網絡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探討[J] . 移動通信, 2011(23): 36-39.

[11] 鄒衛新,王琦. 淺談移動互聯網時代3G技術行業滲透價值[J]. 無線互聯科技, 2012(5): 45-49.

[12] 劉棟. 基于云計算的統一信息平臺建設[J]. 電信快報, 2012(3): 18-21.

天津市與中國電信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10月9日,天津市政府與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舉行了《共建智慧天津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市委副書記、市長黃興國,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董事長王曉初出席簽字儀式。

張高麗說,建設智慧城市,是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們要全力支持中國電信在津業務發展,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進現代化,努力實現城市管理、城市運行和城市生活的智能化,構筑天津城市發展的新優勢。

第9篇

論文關鍵詞:WLAN,LAN,混合組網,SSID,CMCC

 

一、概述

當前中國移動已成為全業務運營商,全業務接入的高帶寬需求,勢必要求一個豐富的網絡資源作為支持。在移動全業務發展初期,現有的光纖網絡覆蓋范圍、分布特點與終端業務用戶相去甚遠,WLAN作為一種技術成熟,用戶認知度較高的無線技術,為固定寬帶接入和移動數據業務形成一種有效的補充,一方面可以為固定寬帶接入業務提供最后一百米的無線延伸,使固定寬帶移動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3G網絡在熱點區域的帶寬壓力。在接入具體全業務點的同時如何利用WLAN優勢,在實際組網過程中與用戶LAN進行混合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二、WLAN技術

無線局域網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以無線多址信道作為傳輸媒介,實現傳統有線局域網的功能。WLAN 定位為無線局域網技術,提供慢速和游牧移動狀態寬帶接入;WLAN既能彌補固定網絡的移動性不足計算機畢業論文,也能彌補移動網絡的寬帶性不足,其作為固定和移動網絡數據業務的補充,已得到全球廣大運營商的認可;同時WLAN能有效分流2G/3G 網絡數據流,降低2G/3G 網絡投資。具體實施過程中WLAN一般只要安裝一個或多個接入點設備。就可建立覆蓋整個建筑或地區的局域網絡,包括臨時組網與移動通信。不僅解決了有線LAN的大量有關組網與接入的難題,而且也方便地拓展了網絡信息服務的能力,對于“把信息資源貼近最終用戶”具有深遠的影響。

目前在全業務競爭中不僅要發展有線LAN的綜合接入,同時很多場合需要見縫插針的將WLAN網絡也建設進去。WLAN與LAN混合組網的優勢如下:

1.擴展了CMCC網絡覆蓋

目前CMCC的有線LAN接入,受到五類線傳輸距離、交換機布放位置、用戶要求上網信息點不固定的限制,網絡覆蓋范圍局限性較大。如在LAN建設中部分特殊區域的LAN交換機下掛數臺AP設備,就能很好的解決客戶的需求,擴展CMCC網絡的覆蓋范圍。

2.安裝便捷

一般在網絡建設中,施工周期最長、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大的,就是綜合布線施工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往往需要破墻掘地、穿線架管畢業論文格式范文。而WLAN最大的優勢就是免去或減少了網絡布線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裝一個或多個接入點 (AP) 設備,就可建立覆蓋整個建筑或地區的局域網絡。

3.全業務建設朝綜合接入方面發展

目前中國移動全業務的開展主要是安裝客戶的需求來進行的,客戶有寬帶或固話的需求,移動就為其提供相應的設備。這對于駐地網、本地網及設備的投資來說利用率均不高,移動以后在接入全業務客戶時,可考慮融合固話、有線寬帶、WLAN、以及今后的3G來給用戶綜合組網。這樣網絡建設能一次到位,各類資源的利用率也較高,且用戶認知度高,不易被其他運營商搶過去。

4.充分貫徹集團的TD+WLAN的方針

隨著移動3G業務的不斷開展,TD終端打破了傳統單一品種而出現了數據卡、上網本、無線固話與手機3+1的多個品種。當中移動將上網本作為3G網絡的主推業務,但是由于TD-HSDPA小區下載峰值速率和小區極限流量要趕超WCDMA和CDMA2000EV-DO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且TD類似于GSM的時分復用技術除了給TD帶來了頻譜利用率高的優點外,也讓TD留下了穿透性能差的終身烙印。測試過TD信號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不做室內覆蓋的話,TD的室內信號很微弱。

因此計算機畢業論文,讓TD+WLAN雙層網絡來保證熱點區域,甚至用成本較低的WLAN為一般室內提供無線寬帶也是可取。在進行重要用戶覆蓋時,將TD-HSDPA網絡作為主體網絡,以WLAN網絡覆蓋方式對于部分室內熱點地區進行輔助補充,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5.有效搶占頻率空間

WLAN頻點有限,在當前競爭異常激烈的電信市場,可能有許多地方WLAN的頻點早已被其他運營商占領,這確實是制約TD+WLAN發展的一大難題。本人認為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解決:TD主要特點是頻譜利用率高和穿透性能差,我們可以利用這兩大特點。頻譜利用率高,我國給TD預留的頻段達155M,TD頻率資源豐富;穿透性不強,不進行室內覆蓋的在樓內TD信號十分微弱,因此是否可以考慮在部分室內覆蓋定制TD頻段的WLAN設備呢?這里給WLAN的頻點完全可是TD的A或C頻段中的少許頻點,總之不要與現網B頻段的TD同鄰頻即可,或者也可以采用目前使用較少的5.8G頻段。

但是,WLAN產品比較昂貴,傳輸速度也比較慢。以太網可實現1Gbit/s的傳輸速度,而WLAN的傳輸速度被限制在1OMbit/s左右,市場上一般的無線網絡帶寬還達不到2Mbit/s。 因此,在開展WLAN+LAN混合組網業務時,也需注意創新WLAN的市場運營模式和WLAN的布放場景。

目前中國移動WLAN覆蓋建設原則為:

1.公共事業單位或者人口流動較多場所建議覆蓋

2.便攜機較多的企業單位建議覆蓋

3.用戶過小的場所不予覆蓋

WLAN接入的傳輸速度、帶寬及QoS都比不上有線的LAN接入,WLAN只是做為LAN接入的補充和延伸。因此目前全業務接入中采用GPON技術的LAN接入仍是主要接入方式。

三、WLAN+LAN混合組網案例分析

2010年8月,某縣衛生院的業務申請,客戶要求在其大院內開通局域網WLAN業務。客戶需使用該WLAN網絡組建自己的內部網絡,且要求通過該WLAN上外網。移動公司在接到用戶申請后,在其新樓3F安裝GPONONU設備1臺、WLAN局域網交換機1臺,在1F-3F的衛生間墻壁上各安裝AP設備1臺。在其舊樓2F安裝GPONONU設備1臺、WLAN局域網交換機1臺,在2F、3F各安裝AP設備1臺。AP設備通過五類線上聯到局域網交換機,再上聯到ONU,通過ONU匯聚到匯聚機房OLT上計算機畢業論文,最后上聯到互聯網。辦公樓內提供10M帶寬,同時使用WLAN進行了全覆蓋。

圖1 衛生院組網結構圖

為了提高WLAN使用效率,計劃將該醫院內部WLAN網絡對外開放,使普通移動用戶到衛生院附近時也能通過CMCC WLAN信號接入至公網,增加業務增長點。

但是普通用戶的接入會影響到衛生院內部網絡的上網速率、帶寬及影響內部網絡安全,因此需將普通用戶和衛生院內部用戶進行區分。通過采用了劃分不同SSID的方法來解決了這個問題畢業論文格式范文。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也可以寫為ESSID,用來區分不同的網絡,最多可以有32個字符,無線網卡設置了不同的SSID就可以進入不同網絡,SSID通常由AP廣播出來,通過XP自帶的掃描功能可以相看當前區域內的SSID。出于安全考慮可以不廣播SSID,此時用戶就要手工設置SSID才能進入相應的網絡。簡單說,SSID就是一個局域網的名稱,只有設置為名稱相同SSID的值的電腦才能互相通信。

SSID技術可以將一個無線局域網分為幾個需要不同身份驗證的子網絡,每一個子網絡都需要獨立的身份驗證,只有通過身份驗證的用戶才可以進入相應的子網絡,防止未被授權的用戶進入本網絡。

因此,在遇到如衛生院此類用戶時,也可采用SSID技術來區分不同用戶。可將大橋衛生院自身無線寬帶用戶劃分到一個SSID內,另外再設置一個用于接入普通用戶的SSID(CMCC)。

為保證用戶自身無線寬帶用戶的網絡安全及用戶帶寬,可在AP上將前一個SSID設置為禁止廣播方式,且將用戶帶寬設置較高;將后一個SSID設置為廣播方式,將用戶帶寬設置較低。

衛生院單位內部用戶,使用SSID1接入,該SSID設置為禁止廣播方式,該用戶到CMNET用戶認證服務器認證;普通用戶使用SSID,該SSID設置為廣播方式,該用戶到WLAN用戶認證服務器認證。如圖二所示:

圖2 各種用戶認證及上網方式

四、WLAN+LAN混合組網業務的開展

隨著中國移動全業務的開展,以后像衛生院此類用戶需求會不斷增加。部分已采用移動LAN接入寬帶業務的用戶,如果該地區使用便攜機的流動人口較多(如醫院、賓館等)計算機畢業論文,也可考慮在該地區新增移動的WLAN設備,該WLAN可采用原有的移動LAN上聯到CMNET,這樣從合理利用設備資源和減少設備投資的方面考慮都有一定好處。

對原有LAN企業用戶加裝WLAN設備改造,可在建設時將該WLAN網絡設計成既能滿足該單位自身用戶的上網需求,又能兼顧普通用戶的漫游接入。原客戶自身WLAN用戶可采用個人用戶認證方式,提供給該單位一個隱藏的SSID及配套密碼,使用該SSID和密碼的用戶上聯到個人用戶認證服務器上進行認證和計費(企業SSID不考慮使用企業自身使用的固定公有IP地址是因為SSID的密碼存在被外來人員獲取的可能性,一旦SSID密碼被泄露,加上WLAN用戶的可移動性,對于追查用戶源有很大的不便,因此在這里考慮使用個人寬帶用戶認證方式,確保使用者的可追溯性);而普通用戶則會通過無線網卡自動檢測到一個公開的SSID(CMCC),通過用戶的手機號碼及密碼來登錄。為保證普通用戶的接入不影響原單位用戶的網絡安全和帶寬,可限制公開的SSID的安全等級、接入數量和接入用戶帶寬。

另外,該單位的隱藏SSID及密碼需和該單位內建設的AP設備綁定,防止該SSID和密碼在其他WLAN地區也能接入。

參考文獻:

1.基于IEEE802.11b無線局域網支持QoS的盲檢測算法 《電路與系統學報》2009年2期趙忠偉;

2.應用于802.11e無線局域網QoS區分的新機制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年4期 張國鵬,趙力強,張海林;

3.一種新的WLAN接人安全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江蘇通信技術》2005年1期 蔣鵬,劉尚東;

4.基于cdma2000網絡的FemtoCell組網測試分析 《電信科學》2009年4期 王思偉,劉源,董斌,周峰;

5.無線局域網協議分析系統的設計與實現《計算機工程》2008年22期吳亞軍,胡愛群,宋宇波。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 微信 合同 糾紛 法律問題

    2011年1月21日,微信橫空出世,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機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消息的即時通訊工具,集語音對講、短信通信、即時通信等多種溝通功能于一身,并具備強大的LBS定位和掃描二維碼等功能,其強大功能和社交關系鏈受到社會熱捧。微信成為迄今為止增速最快的手機應用,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用戶達到3.5億,創造了國內外互聯網領域的全新發展紀錄。目前微信已經登陸東南亞、美國、港臺、澳洲等市場,海外用戶已超千萬。隨著微信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微信訂立合同,廣告,進行商業宣傳,從事各種民事行為。

    一、微信合同的概述

    我國目前還沒有正式的對微信合同進行定義的論述,而是籠統的把微信合同納于電子合同之中。參照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電子商務示范法》、世界各國頒布的電子交易法及我國《合同法》對電子合同可以界定,同時結合微信的特殊性,可以把微信合同界定為雙方或多方當事人之間通過手機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信息,以更加豐富的類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形式達成的設立、變更、終止財產性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通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微信合同是以微信的方式訂立的合同,其主要是指在移動手機網絡條件下當事人利用智能手機簽訂的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一種電子協議。

    傳統的書面合同(即“紙面合同”)是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成立的,而且手書簽字和蓋章還是合同真實性的證明。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1條規定,電子數據交換(EDI)、電子郵件等數據電文形式都屬于電子合同的書面形式,因此微信屬于電子合同中的一種。但微信合同具有其特殊性,既不同于傳統合同,又不完全于同一般的電子合同形式,既可以通過短信、語音對話、圖片等形式,也可以直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形式成立合同,大多數微信合同具有即時性、隨意性、無契約性等特點。

    二、微信合同的訂立主要途徑

    隨著微信的迅速普及,通過微信進行的交易行為日益頻繁,由于微信平臺的便捷性和特殊性,微信合同具有即時性、隨意性、無契約性等特點,訂立微信合同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途徑。

    1.通過微信“小商圈”訂立無契約關系的買賣合同。微信作為一款新社交應用程序,微信龐大的用戶群都是潛在的客戶,一些商家從中嗅到了商機,紛紛搶灘“微平臺”,構筑起一個日漸繁華的“小商圈”。經營微信“小商圈”的模式大概是,每天在微信上商品信息,付款方式可到實體店內購買,也可在網上交易。例如在微信查找公眾號一欄輸入“代購”兩字,便出現一連串公共營銷賬號,從零食、紅酒到眼鏡、服裝、皮包,涉及面廣,種類相當豐富。但是微信“小商圈”的買賣,沒有評價機制、沒有信用擔保、沒有第三方交易平臺,微信店的交易模式完全基于買家對店主的信任,這種模式下的合同大都是無契約的買賣合同。

    2.通過“朋友圈”形成的代購合同。微信平臺的好會形成一個“朋友圈”,商業廣告也隨之帶了進來,在微信越來越普及的當下,微信營銷儼然成為一種銷售模式,越來越多的人借機做起了全職或兼職買賣——即以“朋友圈”為平臺,通過分享商品圖片,達到推銷產品進行代購的目的。不少人點開微信“朋友圈”時,看到的是滿屏的商品推銷廣告,每天都有許多類似廣告刷屏,“朋友圈”變成大賣場,圈里的朋友許多都不是專職做生意,而是幫賣家做兼職。主要就是把圖片發到自己微信的朋友圈,有人私密你,想買就可以成交,利潤可觀。而這類的代購往往都是朋友、熟人之間進行的,因此不會有正式的代購合同,多數是無形的契約。

    3.微信二維碼掃描形成的合同。二維碼是一種信息的表現形式,用某種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二維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間的圖形記錄數據符號信息。微信二維碼,則是含有特定數據內容、只能被微信軟件掃描和解讀的二維碼。用智能手機的攝像頭來掃描微信二維碼,從而獲得紅人(例如電視專題采訪幕后等)的名片、商戶信息、折扣信息等。通過平面、戶外、網絡、印刷品等媒體可以很方便的讓二維碼露出。微信二維碼其實就是利用微信的消息觸達能力為商家提供了一種更好的運營方式,而這種方式正體現了智能手機信息化技術與傳統運營方式的本質上的不同。微信用戶在交易過程中掃了二維碼之后,都將成為可能達成微信合同。

    三、微信合同面臨的法律問題

    微信支持快速發送文件、語音聊天等諸多功能,這些其本身所具備的優勢使得它在個人及商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它本身的安全缺陷給用戶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這導致通過微信訂立的合同面臨許多的法律問題。

    1.微信用戶易被不法侵害。微信是基于移動網絡客戶服務器平臺的,用戶在自己的智能手機上安裝微信程序,通過騰訊提供的服務器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在這種模式下,用戶發送沒有加密的信息到服務器,服務器再轉發到接收者,就給用戶帶來了安全隱患。目前,微信面臨的安全威脅有惡意軟件、穿透安全防御、信息垃圾等。其中,微信的聯系人列表功能為各種惡意軟件的大量傳播提供了很好的目標獲取基礎。同時由于用戶安全意識不足的特性,微信用戶很容易相信來自好友發送的內容,有時從好友處發送的信息并不是安全的,這為病毒的傳播帶來了便利的條件,在智能手機感染病毒后這些信息很容易泄漏,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微信合同的糾紛難處理。微信不再僅僅是聊天的工具,通過微信訂立的合同也受法律保護,但是隨著通過微信訂立合同的行為越來越頻繁,有關合同糾紛成為了一大難題。微信合同糾紛,由于微信平臺的殊性,雖然仍受到法律的約束,實際處理起來仍有不少的困難。微信合同糾紛與一般的合同糾紛在訴訟上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的地方,微信合同糾紛由于其特殊性,在訴訟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這些新問題目前我國法律尚未明確規定,例如有關微信合同糾紛中的證據問題,按照傳統證據理論證據在案件中的采用應該是客觀的合法的和真實的,但在移動網絡環境中的證據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3.微信中的虛假廣告宣傳。隨著微信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商家通過微信各種廣告,但不少都帶有虛假、欺詐的性質,許導致許多微信用戶上當受騙。在微信圈里,不少商家打出轉發廣告集齊贊就可以換獎品,因此不少微信用戶在朋友圈里刷廣告,點“贊”,微信上做積累“贊”換的獎品大到港澳游四天三夜禮券,小到幾十元的潤唇膏,雖然看似不錯,可參與的人多,得獎的人少,結果是空歡喜一場。這種“舉手之勞”的事,激起不少“微友”們的熱情,在微信朋友圈里經常看到這樣的宣傳,甚至有的人為了獎品刷朋友圈,隔幾分鐘就刷。當符合條件的微信用戶前往兌換時,有的商家稱只能在固定時間段領取贈品,有的稱活動提前結束,由于標的數額普遍較小,許多受騙者最后選擇了沉默,這樣的微信廣告欺詐行為不在少數。

    4.微信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難。許多消費者在微信“朋友圈”、“小商圈”上購物都栽過跟頭,售后消費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證。例如在微信上買了一件商品,到貨后發現根本和圖片上是兩個樣子,而賣家貨物卻不退換。微信上都是先付款再發貨,錢已經付給賣家,如果不給退貨,買家一點辦法都沒有,也無法尋求維權的渠道。現在的微信朋友圈,不但有友情,還有商情,圈里的人都是朋友、熟人,經常更新有什么新貨了,真的買到物美價廉的還好,如果買到的東西和介紹差別很大,礙于朋友之間的面子,礙于情面又不好維權,只能吃啞巴虧。這種交易雖然便捷,但也隱藏著很多法律問題,微信朋友圈是一個熟人圈,但采取網上交易方式,買賣雙方沒有構成契約關系的買賣合同,若出現糾紛,很難處理。

    四、微信合同的法律規制

    隨著微信廣泛使用,在智能手機移動網絡交易過程中,微信合同糾紛中的許多問題凸顯出來,因此必須通過相關法律措施對微信合同進行規制。

    1.完善有關微信合同糾紛處理的法律實施。微信合同作為電子合同中的一種,但微信合同糾紛由于其特殊性,明確針對微信的相關法律法規仍是空白,現行立法中尚沒有具體界定電子證據的類別,微信聊天記錄等電子數據能否成為定案證據需要我國法律去界定、解釋。但是微信合同中的證據由于基于智能手機平臺的特殊性,具有即時性、隨意性、無契約性等特點,在取證方面留下了很大的難題,證據的提交中也有一定困難,消費者通過微信進行的無契約合同難拿出證據來維護其權利。目前微信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給立法司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國應當完善多元化的合同違約及糾紛解決機制,細化法律處理、仲裁訴訟等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增強現行法律法規的適用性和操作性,使這些機制和手段協調良性互動功能互補為微信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

第11篇

【關鍵詞】QOE 用戶體驗質量 網絡質量評估 路測 MDT

1 移動網絡質量評估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隨著3G網絡的建設和發展,運營商的運營模式逐漸從單一的語音業務向多種業務并行的多業務模式轉變。

隨著通信技術和網絡能力的發展,各種新業務例如視頻、多媒體、實時游戲、即時通信、應用商店等大量出現,且各種新業務還在以非常高的速度涌現。而網絡承載技術正在逐漸向IP技術統一,由于IP網絡設計之初的無連接的理念,IP承載技術的Oos支持一直是電信級運營重點關注的課題。

用戶對不同業務的質量需求不同,對各種業務的質量感受方式也不同。運營商及設備提供商傳統使用的Qos及質量參數主要針對語音等基礎電信業務,對新出現的多種業務的不同QoS需求及最終用戶對多種業務環境中的綜合體驗質量,并沒有完善的衡量方法。如何從運營商的角度衡量用戶對多種不同業務的滿意程度,即Quality of Experience(QoE),在多業務共存的網絡環境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QoE數據的取得有主觀法和客觀法兩類方式。完全依靠用戶投訴分析及用戶調查等方式,從普通用戶體驗統計的角度搜集多種業務的QoE數據有著種種局限性,包括人為主觀因素造成的數據噪音高、數據采集過程過長導致無法用于實時分析、搜集調查過程耗時費力且可重復性差、多種業務環境中故障點分析回溯困難等,因此不適合長期大規模在網絡質量監測、巡檢及故障分析中使用,而一般只是小規模在固定場合例如實驗室驗證時使用,用來檢驗客觀類方法取得數據的準確性并為客觀法的方案決策提供參考。

基于以上原因,移動網絡質量評估一般采用客觀測量類的方法采集用戶體驗質量數據,常用的手段包括路測巡檢(DT)、呼叫質量測試(CQT)、網管KPI指標分析、信令監測分析等。但是,目前的多業務環境中客觀QoE指標體系仍不完備,特別是除了基本話音業務之外的各種新業務,包括視頻業務、多媒體業務及以IP數據業務為支撐的其他多種業務形式包括瀏覽、游戲、下載、應用商店等,其QoE指標及客觀測量方法沒有形成體系。而這些運營商分別運營的新業務各自的QoE指標與運營商整體QoE的關系,也還沒有較成熟的映射框架。

現有的主要設備制造商及網管系統提供商,對QoE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他們在設備和網管系統上提供的主要是服務質量(QoS)信息,例如接通率、掉話率、數據速率、丟包率、PSNR這些面向QoS的KPI。而由這些QoS信息向QoE的轉換,并無統一公認的換算映射方法,因此目前無法直接從設備及網管系統的QoS映射到客觀QoE指標。即使有QoS到QoE的映射方法,也因用戶體驗與設備QoS信息分離,無法實時取得QoE。

以路測巡檢及呼叫質量測試的形式采集QoE相關數據特別是語音業務相關的QoE數據,是目前QoE領域發展比較成熟的技術。一般采用參考數據片段與測試傳輸后的片段比較的方法獲得。但路測巡檢耗時費力,且該功能只有在語音業務方面才較成熟。

2 QOE指標體系的新進展

2.1 話音業務方面

作為最常用的業務,話音業務目前仍然是運營商最關注的重點業務。針對話音業務的QoE研究是目前發展最為成熟的。但即使是業界公認的針對話音業務的客觀QoE測量工具PESQ(ITU-T P 862),也還存在著種種問題,例如它因沒有考慮EVRC編解碼器的某些頻率處理特征,無法較準確地測量使用了該編碼解碼器的CDMA/CDMA2000系統中的語音質量,也無法處理超過64k的高碼率,寬頻語音樣本,對測試語音樣本的時間對齊處理不當會造成較大誤差等。因此,ITU-T的SGl2中對PESQ的改進進行了研究,并初步達成共識,將在今年下半年公布PESQ的繼承者,即ITU-TP 863標準,或現稱為P,OLQA。它可以較好地解決EVRC與AMR進行QoE指標直接比較的問題,并可為今后的寬頻話音編碼器例如AMR-WB等提供較準確的QoE評估結果。

PESQ及P OLQA都是全參考(FR)的話音QoE測量方法,它們都需要提供參考語音及傳輸后的語音比較才能得到QoE/MOS值。為了解決網絡中網元而不是終端的話音QoE測量問題,ITU-T了P.563標準。它無需參考語音樣本就可提供QoE/MOS值供網絡分析及優化使用。據文獻[1]提供的比較結果,它的準確性據PESQ還有一些差距,但因其無需參考語音,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隨著終端設備本地處理能力的日益增強,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種將面向QoS的網絡統計參數實時轉換為面向用戶體驗的實時客觀QoE測量方法。如圖1所示,該方法可利用現網采集的QoS參數例如抖動數據、丟包率等,并通過終端本地模擬語音負載數據并進行用戶感知例如PESQ計算的方式,實時地取得該用戶終端在當時應用場景下的QoE指標。

該方法解決了PESQ等全參考式的客觀測量方法需要比較參考語音與傳輸語音的缺點。可以取得無參考的實時QoE數據,也可提供較高的準確性,但對終端的計算要求非常高,需隨終端計算能力增強而推廣。

2.2 視頻業務方面

ITU已經了針對用戶感知的視頻客觀MOS測量方法(1TuJ 247/2008),其中列舉74種全參考方式的視頻業務質量測量方法,并將它們與傳統不面向用戶感知的PSNR方法做了比較,其中包括日本NTT公司,德國Opticom公司,英國Psytechnics公司及韓國Yonsei大學各自提出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Opticoics公司的PEVQ并不是唯一的候選方案,根據J 247的比較,Opticom及Psytechnics這兩家主要競爭對手公司的方案性能相當接近。我們可以按具體網絡特征及適用情況選擇。

在無參考的vMOS方面,也有很多候選方案正在討論中,具體的各種方案比較可參考文獻。與語音的無參考面向用戶感知的語音質量測量方案ITU-T P.563相似,無參考的面向感知的視頻質量測量方案相對全參考模式,準確度有所欠缺,其使用場景與P 563也類似。視頻業務質量測量方面,還有研究者提出了部分參考模式,即提取參考片段及的部分信息并做比較處理,以兼顧全參考及無參考的優點,但其使用場景與全參考形式類似,受限于必須提供參考信息,因此無法實現實時采集。

2.3 MDT方面

為了解決移動網絡質量評估工作中的實時性和廣泛 性問題,3GPP標準化組織提出了最小化路測(MDT)的研究及工作項目。目前已經完成了研究項目并有報告TR32 827。另有其他相關的標準文檔36,805 32 421等。3GPP對使用MDT的范圍討論已經達成共識,即MDT將在控制平面工作,而不是用戶平面,如圖2所示。此種工作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盡量減少對用戶正常使用業務的干擾,并對計費等系統的影響較小。

MDT能夠在運營商有路測需求的時候,根據某些特定條件選擇uE參加MDT I-報,上報的內容主要是RAN方面及QoS相關的數據,這些數據的采集仍根據設備的QoS Counte r/KPI進行運作,目前并不涉及QoE指標。MDT能夠給運營商提供實時的網絡質量評估數據,對于及時發現網絡問題,進行網絡優化等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該功能能大大減少路測的需求,對降低運營成本有很重大的意義。

2.4 用戶參與的QoE測量

另外,還有將用戶行為與手機參數記錄相結合的一鍵投訴模式,以手機功能的形式提供給用戶,在用戶使用中,如有對服務不滿意的時候,可方便的將手機在該時段的Log記錄文件上傳到運營商的相關系統中,供分析參考。這種使用戶直接參與到QoE搜集中的工作方法,如能較大規模的采用,可大大降低QoE數據采集的困難程度。但如何說服并指導用戶使用該功能,需要運營商投入較大的資源推動。

3 創新的面向QOE的MDT模式

QoE領域針對各種業務類型都有一些進展,但這些進展與其他網管及網絡優化工作并未完全緊密的結合起來。要建立起面向用戶體驗的移動網絡質量評估體系,需要充分利用QoE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根據QoE研究領域的新進展,提出了一種創新的可提供QoE指標的MDT方法。

如圖3所示,現有的MDT系統,在上報系統數據時,仍然以uE搜集到的RAN相關QoS數據為主,并未采集、測量及上報QoE特別是該參加MDT手機正在使用的業務的相關QoE信息。

如需QoE信息,MDT采集到的QoS相關數據,會在網管系統中進行處理,并整理后視情況交由后臺處理系統轉換成QoE結果,這種轉換過程并未標準化,根據算法不同,可以采用各種方法,例如指標映射等,但卻無法做到實時反應,也無法針對某一特定終端進行QoE跟蹤研究。而這些有針對性的QoE數據,正是運營商在評估移動網絡質量時需要重點考察的內容。

為了解決MDT過程中面向用戶體驗的問題,本文提出uE在進行MDT的時候,上報QoE參數來取代或增強QoS數據。如圖4所示,每個參加MDT的uE,在搜集RAN相關的QoS測量數據時,也搜集用戶體驗相關數據例如用戶實時語音通話的MOS值,播放視頻的MOS值,及其他可用QoE數據業務的QoE數據。

終端上報QoE數據并不存在體系結構上的問題,即使MDT確定運行在控制面上,仍可加入QoE指標的測量項來上報。相對較困難的,是uE搜集和測量QoE指標的算法。如前文所述,QoE方面的最新進展,可以為uE提供搜集和測量QoE的能力。例如無需參考片段就可給出用戶感受的NR語音及視頻QoE方法,及本地模擬的QoE方法等。如稍放松MDT對客觀性的要求,甚至可以考慮讓用戶參與到QoE上報的過程中去。

與現有的面對QoS數據的MDT模式相比,面對QoE的MDT模式,能夠讓參加MDT的手機實時上報正在使用的業務的QoE指標,而不需要后期處理。使用這種方式能夠使MDT更接近用戶體驗,節省路測工作的壓力。同時由于面向用戶體驗的MDT能夠使用真實或者模擬真實的業務數據而無需參考信號,能更加廣泛的應用在各種終端上,甚至能夠將這種思想從終端擴展應用到網絡節點上,從網絡節點直接讀取QoE數據,這將會大大推動網絡質量評估向用戶體驗為導向的方向發展。要真正實現面向用戶體驗的網絡質量評估功能,還需QoE指標體系的支持,例如具體QoS指標與QoE指標的換算方法,除了本文提及的語音及視頻方面的QoE進展之外的其他業務的QoE進展等方面的支持,這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方向。

4 總結

QoE領域的最新進展為QoE更加深入的應用到網絡管理、建設及優化的各個領域中去提供了更多更先進的工具。充分利用這些最新的QoE相關工具,能極大的幫助網絡質量評估及優化工作,并最終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多業務電信服務。

作者簡介

喬目知:奉科畢業于東南大學計算機系并獲學士學位,博士畢業于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現于中國聯通技術部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國外學術期刊及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并長期參與CCSA、GSMA、3GPP等國內外標準組織的會議。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移動互聯網、感知質量QoE、網絡管理優化等。

苗守野:本科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電信工程學院并獲學士學位,碩士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現任職于中國聯通網絡分公司運維部,長期從事移動網絡(GSM/CDMA/WCDMA等)的運行管理維護與優化工作。

孫碧濤:本科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并獲學士學位,碩士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計算機系。現任職于中國聯通集團運維部網絡優化中心,從事WcDMA和GsM網絡優化工作。

中興通訊獲印度Reliance GSM/UMTS合同

第12篇

【論文關鍵詞】移動通信;3G;發展;展望

伴隨著移動通信市場的快速發展,用戶對更高性能的移動通信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為豐富和高速的通信業務。第二代移動通信運營商發展速度趨于緩和而競爭越加激烈,為尋找新的增長點,通過發展數據業務來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業務類型,需要3G的支持。同時由于第二代移動通信無線頻率資源日趨緊張,已不能滿足長期的通信需求發展需要。

1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基于模擬傳輸的,其特點是業務量小、質量差、交全性差、沒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歐洲電信標準協會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擴展和改進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業務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戶化應用移動網絡增強邏輯),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計費,GSM900/1800雙頻段工作等內容,也包含了與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強型話音編解碼技術,使得話音質量得到了質的改進;半速率編解碼器可使GSM系統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階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頻率復用、多復用、多重復用結構技術,引入智能天線技術、雙頻段等技術,有效地克服了隨著業務量劇增所引發的GSM系統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適應語音編碼(AMR)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系統通話質量;GPRS/EDGE技術的引入,使GSM與計算機通信/Internet有機相結合,數據傳送速率可達115/384kbit/s,從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斷增強,初步具備了支持多媒體業務的能力。盡管2G技術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完善,但隨著用戶規模和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頻率資源己接近枯竭,語音質量不能達到用戶滿意的標準,數據通信速率太低,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滿足移動多媒體業務的需求。

2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概述

第三代移動通信業務主要是話音和中低速數據,碼率為384kb/s(局域網可達2Mb/s),因而可傳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動通信)更高碼率的信息。隨著多媒體業務的發展,2Mb/s的碼率將越來越不能滿足用戶各種新的寬帶業務的需要,因此國際上已開始研究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第一步目標是10Mb/s以上。我們國內則尚未啟動。因此需盡早開始研究其關鍵技術。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有:寬帶多媒體移動通信系統的體系結構,包括頻段、多址方法、無線接入技術、軟件無線電的硬件和軟件、多載波調制和OFDM技術、自適應天線陣、高效信道編碼技術(如Turbo碼)等。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也稱IMT2000,是正在全力開發的系統,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號處理技術,智能信號處理單元將成為基本功能模塊,支持話音和多媒體數據通信,它可以提供前兩代產品不能提供的各種寬帶信息業務,例如高速數據、慢速圖像與電視圖像等。如WCDMA的傳輸速率在用戶靜止時最大為2Mbps,在用戶高速移動時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頻帶寬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通信標準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組成一個IMT2000家庭,成員間存在相互兼容的問題,因此已有的移動通信系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頻譜利用率還比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寶貴的頻譜資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還不夠高,如單載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業務,等等。這些不足點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移動通信發展的需要,因此尋求一種既能解決現有問題,又能適應未來移動通信的需求的新技術(即新一代移動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基本特點:(1)全球統一頻段,統一標準,全球無縫覆蓋和漫游。(2)頻譜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達到全覆蓋和全移動性,還能提供最高速率達2Mbps的多媒體業務。(4)支持高質量話音、分組多媒體業務和多用戶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帶寬和根據不同業務設置不同服務等級的能力。(6)適應多用戶環境,包括室內、室外、快速移動和衛星環境。(7)安全保密性能優良。(8)便于從第二代移動通信向第三代移動通信平滑過渡。(9)可與各種移動通信系統融合,包括蜂窩、無繩電話和衛星移動通信等。(10)終端(手機)結構簡單,便于攜帶,價格較低。

3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

4G系統中有兩個基本目標:一是實現無線通信全球覆蓋;二是提供無縫的高質量無線業務。目前正在構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網絡頻譜更寬。要想使4G通信達到100Mbps的傳輸速率,通信運營商必須在3G網絡的基礎上進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網絡在通信帶寬上比3G網絡的帶寬高出許多。據研究,每個4G信道將占有100MHz的頻譜,相當于W-CDMA3G網絡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們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提高蜂窩電話和其他移動終端訪問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無線傳輸速率。據專家估計,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傳輸速率速率可以達到10M~20Mbps,最高可以達到100Mbps;(3)通信更加靈活。從嚴格意義上說,4G手機的功能已不能簡單劃歸“電話機”的范疇,因為語音數據的傳輸只是4G移動電話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機從外觀和式樣上看將有更驚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鏡、手表、化妝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為4G終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僅表現在4G通信的終端設備的設計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機可以實現許多目前還難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盡快地被人們接收,還應該考慮到讓更多的用戶在投資最少的情況下較為容易地過渡到4G通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4G通信系統應當具備全球漫游、接口開放、能跟多種網絡互聯、終端多樣化以及能從3G平穩過渡等特點。

總之,隨著新問題、新要求的不斷出現,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將會相應地調整、完善和進一步發展。縱觀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規律和第四代通信技術的優點,我們相信,不遠的將來,人們將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動網絡獲取和傳遞信息。從而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將會發生更深刻的變化。

參考文獻:

[1]胡可剛,王樹勛,劉立宏.移動通信中的無線定位技術[J].吉林大學學報,2005,2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汝州市| 花莲县| 扎囊县| 昭平县| 英吉沙县| 宝坻区| 兴国县| 京山县| 田林县| 明光市| 木兰县| 怀安县| 邹平县| 顺昌县| 新蔡县| 长兴县| 交口县| 佛教| 仁布县| 永胜县| 孝感市| 抚顺县| 大化| 额敏县| 海丰县| 阳朔县| 阳泉市| 昌都县| 内黄县| 奎屯市| 云梦县| 乐都县| 桃江县| 乌审旗| 普定县| 梁山县| 台东县| 龙江县| 临湘市| 清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