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5 23:02: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象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健詞:葫蘆象征 葫蘆崇拜 葫蘆吉祥 文化
葫蘆古代稱為匏、瓠、壺,后來又稱為壺盧、浦盧、匏瓠、胡盧等,其歷史源遠流長,它最初作為一種植物,是與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葫蘆由食物因素不斷賦予它文化內涵,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禮樂之邦,葫蘆很早就做成了禮器樂器,周代制“陶匏”,用來祭天,以象天地之性。陶匏就是仿照葫蘆的形狀而成的。春秋戰國時,楚國筑形如葫蘆的觀象臺,稱“匏居之臺”,大約己認為葫蘆與天宮是有緣的了。秦漢晉唐以來,葫蘆被視為仙品、仙居、仙境,甚至行醫賣藥,也要借重葫蘆的仙氣,懸壺為記以示靈丹妙藥。在人們的觀念中,葫蘆由一種常見的原始植物逐漸演變為一種葫蘆象征,形成了葫蘆文化。探究它發展演變的軌跡,不難發現,葫蘆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構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統。
多子多產的文化意象
據考古發現,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葫蘆和葫蘆種子。它最初作為一種食用蔬菜,在我國各地都有栽培,《詩經》中就有不少葫蘆作為食物的記載,《小雅•瓠葉》:“幡幡瓠葉,采采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描述了將葫蘆葉采下烹調成美味招待客人的情景。《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寫的是葫蘆作為食物的情況。《小雅•南有嘉賓》:“南有木,甘瓠累之。”《大雅•生民》:“麻麥蒙蒙,瓜瓞唪唪。”都描述了一派葫蘆豐收的景象。這些描寫都表明,在當時,葫蘆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
元代王禎《農書》記載:“瓠之為用甚廣,大者可以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條作干。”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最為佳蔬,烹飪無不宜者。種如其法,則其實斗石,大之者為甕盎,小之為瓢杓,膚瓤可以喂豬,犀瓣可以灌燭,咸無棄材,濟世之大功矣。”葫蘆最初作為一種蔬菜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后來人們逐漸發現它的其它用途,葫蘆越來越受重視。
在彌漫著原始宗教氣氛的原始母系氏族公社,葫蘆既可作食物、又可作天然器皿,還可作制陶模具等,具有多種功用。在長期的食用過程中,人們發現葫蘆多籽而且有旺盛的繁殖能力,這正是古代先民所羨慕和追求的,因而很早就把葫蘆作為崇拜的植物對象,于是產生了對葫蘆的崇拜。童年時代的人類想像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先民早期那種“多子”意識,與葫蘆的多籽、“綿綿”不斷、極強繁殖能力,很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在探索人類起源時,原始人的思維是直觀的,認為生兒育女是女性特有的本領,葫蘆渾圓的外形特征,類似懷孕婦女的肚腹,在原始的思維“同類相生”相似律的作用下,先民的感性思維自然而然地把葫蘆與生殖聯系起來,甚至有的民族更有葫蘆直接生人的神話,認為人類最初是從葫蘆中出生的。葫蘆所具有的這種神秘力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思維表象與意義的對應,葫蘆形象與生殖形象的相似,圓形葫蘆在原始思維中就成了母體的象征,成了生殖的象征,成為多子的象征,逐漸演變成為原始人類的生殖崇拜物,而葫蘆崇拜被人們搬進了生殖崇拜、母體崇拜的領域。這是早期人類對生殖的原始崇拜的體現,表現了先民生殖繁盛的愿望。《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正是先民葫蘆崇拜的記錄,葫蘆綿綿多籽,喻生命的繁衍,這又與生殖崇拜有關,因而葫蘆的多籽多產也就具有了文化意蘊。《左傳》魯宣公十六年記載,東周匡王時,晉滅“赤狄”而賜“士伯以瓜衍縣”,這里用葫蘆作為地名,以象征當地人畜和作物的蕃衍,這正是葫蘆的文化意蘊的體現。
壺天仙境的文化意蘊
中國人歷來就把葫蘆當作一種神秘的寶物,認為葫蘆中所裝的都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因此,自古就傳有“懸壺濟世”的佳話,很多神醫、神仙、高人在小說中都是背著葫蘆或腰懸葫蘆,不但八仙中的鐵拐李,就是壽星南極仙翁龍頭拐杖上也掛著一個葫蘆。由此可見,葫蘆文化進入文明時代后,隨著人們心理追求的需要,逐漸從帶有自然崇拜性質的母體崇拜和祖先崇拜,演化出一個“葫蘆仙境”的世界。
葫蘆除了最初作為食蔬以外,還可做成各種形狀的器具使用,首先用作盛酒。古代酒器繁多,葫蘆便自然地加工成酒器,《詩》:“酌之用匏”,古代有祭天之禮,也是使用葫蘆酒杯,稱為“匏爵”,《周禮》中記載:“其朝獻用兩著尊,其饋獻用兩壺尊。”后代封建王朝行郊祀禮,承古法仍用匏爵。古人為什么如此看重“壺尊”?《禮記》中說“器用陶、匏,貴其質也。”陶為土質,象征天地,匏,取其包藏東西之意,象征上天容納萬物,博大精深,用陶匏祭祀天地,寄托著祖先希望上天賜福給他們的美好愿望。
葫蘆象征“天地之性”,在古籍中多有記載,《禮記•郊特牲》:“祭天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通考•郊祀考一》說:“周之始,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由于葫蘆的神圣性,而使楚莊王筑“匏居之臺”(葫蘆形的觀象臺)以望“國氛”,觀測國家的吉兇,可見葫蘆已沾上仙氣了。《國語•楚語上》:“先君莊王為匏居之臺,高不過望國氛。”《漢書•郊祀志下》:“成帝初即位……其器用陶匏,皆因天地之性,貴誠尚質,不敢修其文也。”《晉書•禮志上》:“(祭)器用陶匏,事返其始,遠以配故祖。”這些記載都是用葫蘆來象征天地之性,把表達“民之初生”的葫蘆來作為遠祖供奉的禮器。
東周時的瓜衍縣,當在今晉南和豫北之間的王屋山區,它是道教稱之為神仙所居及道士修仙的名勝“洞天福地”之境,王屋山居“十大洞天”之首。唐代八仙之一張果,腰系一葫蘆,曾云游于晉南王屋山和中條山之間。《宋史•陳摶傳》記載,唐末宋初大思想家、著名道士陳摶“齋中有大瓢掛壁上”。唐玄宗時,官至御史中丞的道士李筌,在道教典籍《集仙傳》中說,他云游王屋山,遇女仙驪山姥從袖中取出一瓢為他取水。葫蘆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葫蘆在秦漢時期就象征神仙的棲息之所。《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等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漢書•郊祀志》說:“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曾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臨之,患且至,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秦皇、漢武奢望長生不死,均好神仙,秦皇遣童男女數千,往蓬萊三神山求仙,并未如愿。漢武帝并不甘心,遣人遠觀蓬萊仙氣:“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云”。(《史記•孝武本紀》)如此仙境可望不可及。
起自東漢的道教有以葫蘆為象征的仙境“壺天”,把葫蘆看成一個包容日月星辰、亭臺樓閣,可以對酒當歌的神仙所在。壺天是道家心中的靈祖世界,視壺天為小宇宙,常以“壺天”、“壺中天”、“壺中天地”、“壺中日月”指神仙世界。東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丹丘國》指出:“東海有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云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形如壺器。”這就是說,被視為神仙棲息之地的東海神山都以葫蘆為命名,且形如壺器。爾后由之出現有關仙葫蘆的傳說神話,西王母從東海蓬萊道士得靈瓜,《拾遺記》卷六《后漢》條說:“明帝陰貴人夢食瓜甚美,帝使求諸方國。時,敦煌獻異瓜種,瓜名‘穹窿’,長三尺而形屈曲,美味如飴。父老云‘昔道士從蓬萊山得此瓜,云是崆峒靈瓜。’”此所謂“瓜名穹窿”,是將葫蘆比作宇宙穹窿。發展到后來,葫蘆不僅僅是仙境的象征,葫蘆本身也被神化仙化了。西晉張華《博物志》卷四《物理》說:“庭州灞水,以金銀鐵器盛之皆漏,唯瓠蘆則不漏。”南朝劉敬叔《異苑》卷二補云“西域茍夷國山上有石駱駝,腹下出水,以金銀及手承之,即便對過(漏),唯葫蘆盛之則得,飲之令人身香澤而升仙,其國神秘不可數遇。”可見葫蘆是充滿仙氣了。
人們這種對仙境的追求,使得葫蘆的文化意蘊更加深入人心,古老的葫蘆文化,不僅變成使秦皇漢武向往的壺天仙境,而且在各民族中長期流傳。
吉祥福祿的文化象征
吉祥福祿是人們對幸福、安康、美好理想的追求,在長期的沿襲、演化和積淀中,逐漸形成一種吉祥文化觀念,由吉祥物、事、詞語、符號等構成。葫蘆在中華吉祥文化中,為吉祥物的典型,葫蘆意象使葫蘆文化成為中華吉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記•昏義》記載:“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舉行婚禮時,夫妻要同居而食,合巹而飲。巹就是葫蘆的一分為二,成為兩個瓢,合巹即兩瓢相合,以象征夫妻合體。
由自然物為吉器,成為一種吉祥物,正是先民的經驗與創造,葫蘆獲得文化的屬性,成為一種獨特的吉祥文化的象征。而且人們不斷地豐富它的文化內涵,人們由它的果實累累,圓潤飽滿,聯想到興衰、繁衍、美滿;由它的便于使用,攜帶,貯存,寓意順利,富裕,如意;由它的濟水、共濟,代表保平安、濟世救人,健康長壽,葫蘆與五福聯系起來。舊時,民間農家在葫蘆成熟的季節,請私塾先生在葫蘆上寫“五子登科”、“長命富貴”、“吉祥如意”、“萬事大吉”等吉利之詞,然后用刀刻好或涂上清漆,供奉在家堂菩薩神位之前,求得吉祥如意。
民間結婚喜慶之時,在新房內的擺設中,將葫蘆掛件掛在喜床前沿口處,以示新娘像葫蘆一樣多子多孫,傳宗接代,還認為有葫蘆這種圣潔之物在,妖魔邪氣不敢進入洞房,萬事大吉。民間傳統民俗,老人過六十大壽時,在壽堂之上,大都掛著一幅彩繪“老壽星”中堂立軸,畫中的老壽星手中拿著龍頭拐杖,上面畫著一只神仙葫蘆,示意老者兒孫滿堂。親友饋贈的禮品中,亦有贈送葫蘆,呈放在神柜之上,以示敬祝長命百歲、吉祥納福。
民間年畫多畫蝙蝠、葫蘆,葫蘆即取其“福”、“祿”的諧音,因其為草本植物,其枝莖稱為“蔓”,與“萬”諧音,“蔓帶”與“萬代”諧音,“葫蘆蔓帶”即是“福祿萬代”,故它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國民間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以它作為吉祥圖案的設計,家具、刺繡、衣物、剪紙、年畫等多為此圖案。
這種吉祥文化不只民間崇尚,統治者更是需要,清代宮廷每逢新年和端午節,在帝、后寢宮的門楣上,倒貼紅紙剪成的葫蘆,用它的諧音表示洪福的到來。這一具有剪紙藝術趣味的民俗,同紅紙黑字的書福字相比,無疑更生動、更形象,祝福性更大。
葫蘆文化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它不僅是人類早期生殖崇拜的典型意象,而且象征著蘊含天地之性的神仙境界,在人類進入高度文明社會,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載體,它又發展成一種精神信仰,成為吉祥福祿的象征,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有著特殊的意蘊。葫蘆作為原始食蔬的實用價值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源遠流長的葫蘆文化卻豐富著我國的民俗文化內容,葫蘆崇拜依然是文化崇拜的情結,豐富著我們的精神世界。人們不吝把葫蘆稱為寶葫蘆,而“壺天、懸壺濟世、壺中日月、葫蘆乾坤”等優美的詞語透露著人們對它的鐘愛。談到葫蘆文化,人們依然津津樂道,陶醉于美妙的神仙世界,沉浸在吉祥幸福的氛圍之中,享受著它給我們留下的精神食糧。葫蘆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深入,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發據和整理葫蘆文化,對于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有著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成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王 禎:《農書》,農業出版社,1981。
[3].阮 元:《十三經注疏》,北大出版社,1999。
[4].楊元宇:《周禮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1986。
[6].韋 昭:《國語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班 固:《漢書》,中華書局,1983。
[8].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83。
[9].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
[10].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
[11].王 嘉:《拾遺記》,中華書局,1981。
[12].張 華:《博物志》,中華書局,1980。
【關鍵詞】文化研究;象征性暴力;喬伊斯·卡羅爾·歐茨;他們
1.社會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
近年來,文化研究在文學研究領域被炒得火熱,很多學者都在打文化研究的擦邊球。那么什么是文化研究呢?對于這一文學概念,很難有統一的定論,因為文化研究是一個涉及廣泛的研究方式,它所涉及的領域可以包括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等等。正是因為它廣闊的內涵,所以很難給出文化研究的確切定義。文化研究的廣闊內涵往往使學者在研究文學或者文藝的時候橫跨許多學科,涉及眾多領域。因此,這一新興研究方法使文學研究擺脫了多年僅僅被束縛在單一領域研究的桎梏,讓文學研究與歷史社會現實接軌,真正實現了“文以載道”的目的。
文化研究作為一種文學方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種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文化研究指導方法。大文化家威廉斯就說,“我要試圖發展一種社會整體理論,把文化研究視為整個生活方式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研究,找到研究結構的方式……這些方式可以用于聯系和闡明具體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也可以用于更普遍的社會生活的形式和關系,取消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公式,代之以最能動的觀念,即一個不均衡然而相互決定的力量場。”[1]“也就是說,通過對某一社會的文化進行分析,以‘恢復生產和消費該社會的文化作品和實踐的男女老少們應共同擁有的規范和行為和思想體系’” [2]國內有些學者則認為,“文化研究就應該是揭底,將這種同謀的關系,將文化領域中這種不知不覺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揭穿”。[3]
文化研究涉及眾多學科,往往很難從單一學科來進行文學作品的解讀,而雜糅了各類學科的文化研究又往往顯得過于泛泛。因此,以一個學科為主要切入點的研究方法不失為一個良策:例如,從社會學的角度,以象征性暴力為切入點,對于歐茨的小說《他們》進行文化研究。文學與社會和我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學作品表現過去社會的一個階段,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并引導我們面向未來。”[4]因此有必要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解讀文學作品,探究其背后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分析文學對于現實社會的警示作用。
2.文化視野下的暴力解讀
暴力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近年來受到一些學者的關注。在政治和階級斗爭中,暴力是一種維護國家統治的必要手段。傳統的暴力概念更多的是一種物理強制性力量(硬暴力)。社會學中也把暴力定義為以權力為基礎的物理性強制力;當提到與之相對的另一種力量時,則稱為自覺追隨引導的力量。有些文學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把“暴力”分為“真實性暴力”(real violence)和“象征性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真實性暴力顧名思義就是各大辭典對于暴力的傳統定義,就是可見的有形的,也可以叫做硬暴力;而象征性暴力,布迪厄稱之為“象征符號性暴力”,他認為,“對個人而言,通過教育、文化、知識、美感、情趣、語言等,象征符號性暴力為人們提供或剝奪其所需要的關于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我價值的認同感。”[3]以教育為例,“社會通過教育來調和傳統價值觀和社會變化,在教育作為知識傳播的幌子下維護現存的社會再生產秩序。于是,教育成為再生產和維護現存社會制度的統治形式。那么,對社會主體進行社會文化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象征暴力’或‘軟暴力’過程。”正如布爾迪厄所說:“當教育在商品和服務生產以及生產者本身的生產過程中扮決定性角色時,教育就不再是純粹的教育了。”[5]可見象征暴力是相對于真實暴力也就是傳統有形的硬暴力一種暴力類型。
荷蘭人類學家安東·布洛克Anton Blok也認為暴力有象征符號性這一分類,他指出,“解讀暴力者傳送出來的信息非常重要,正是他們的行動所帶有的符號因素觸及到了這一關鍵問題。使用文化的研究方法去探討暴力,關鍵是要揭示出那些從表面上看來‘無意義’暴力中含有的意義……”[6]象征符號性暴力手段正如布迪厄認為的那樣包含教育、文化、知識、情趣等,那么這些象征符號性暴力手段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布迪厄以教育為例,他認為“教育作為一種象征符號性暴力手段在從事社會的再生產,也就是說,通過教育資源的獲得,而建立起一種權利支配與被支配的之間的關系。”[3]“教育和學術變成一種象征符號性資源,成為人們增強支配新高地位和獲得權威的途徑。”[3]
3.《他們》中的象征性暴力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符號性暴力給我們重要的文化啟示,從小說《他們》的文本出發,這些象征符號性暴力就是愛情、金錢、婚姻和階級等。這些象征性符號暴力手段和教育、語言、美感等一樣把“社會統治真實的經濟根基被轉換或掩蓋為其它關系,經濟關系被轉換為主體在天賦、品位、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差異……因此,社會統治結構的再生產就依靠文化價值進行強化,而這些本來就不具有普遍性或真理性的文化價值變為普遍性的真理,約定俗成的‘規則’變為社會發展的本質屬性,而其政治、歷史、文化內涵與語境被掏空。”[7]和教育一樣,《他們》中的金錢,愛情,婚姻,階級等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下,都作為一種象征符號性暴力存在。它們已經變了調,不再是字面所具有的單純意義,而是“他們”所利用的溫柔暴力。由于當時社會、階級和個人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他們需要利用這些象征符號性暴力改變自己的社會關系或找尋自我價值,于是,利用金錢,愛情、婚姻、階級也在某種程度上如布迪厄所說是“軟暴力”或“象征暴力”的過程。那么,它們所具有的原本意義的文化內涵也隨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達到某種目的的象征符號性暴力手段。
在小說中,金錢不再是表面意義的鈔票,而是被女主人公莫琳比作像文學一樣具有崇高意義之物,甚至是獨立和自由的象征。金錢對于莫琳來說更是一種精神需求,委身于不同男人實際上是實施了變相的金錢暴力。愛情自古是崇高神圣的字眼,但卻被小說中的娜旦用以滿足自己騷動不安的情緒和永無止盡的,她這個空虛的女性對朱爾斯施了一計甜蜜的愛情暴力。小說中的婚姻不是由愛而生,只是為了滿足結婚的需要。莫琳和吉姆的婚姻是互相使用溫柔暴力的結果。吉姆大學教師和中產階級的身份無形中對莫琳施加了階級暴力,而莫琳這個飽受暴力侵擾的女性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段,從而達到自己躋身中產階級的目的。通過揭示金錢、愛情、階級和婚姻等暴力,歐茨提醒人們社會中不僅充斥著真實性暴力,還處處隱藏著象征性暴力而各種過度膨脹的欲望則導致象征性暴力的惡果。
4.結語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性暴力主要是針對教育而言,考察了它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其實不難發現,社會文化中類似教育暴力的符號性暴力還有很多,比如《他們》中的金錢,愛情,婚姻。歐茨不僅給出了一個平淡的暴力前奏,甚至將暴力本身也生活化了,哪怕是暴力,也如同發生在身邊的一個小事故而己。象征性暴力的場域極其廣泛,相比真實性暴力,它們隱藏在當代社會中的方方面面,真實性暴力已經屢見不鮮,而隱蔽于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暴力卻往往不易察覺。歐茨描寫的那些真實性暴力已經讓我們觸目驚心,而更令人們心理感到可怕的是象征性暴力無處不在的陰影。
參考文獻:
[1]趙炎秋.文學批評實踐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
[2]約翰·思道雷.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理論(第2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王岳川.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J].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轉貼于
[4]讓-伊夫·塔迪埃.20世紀的文學批評[M].史忠義,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5]Bourdieu , Pierre. Utopia of endless exploitation: The essence of Neoliberalism. Le Monde Diplomatique(12).1998.
[關鍵詞]黑色糯米飯;侗族;祭祀;牛神
當人類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的時候,人們對變化萬千的世界和奇特的現象無法理解,對自然災害和疾病無法抗拒,使得當時的人相信自然界存在某種神奇的力量來操控他們生存的環境,并把這種神奇的力量看成是超自然的具有意志的東西,把其加以人格化。他們認為,只要對這種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通過獻祭、祭祀的方式取悅它,人們就可以身體健康,安居樂業。獻祭的儀式的多種多樣的,但用食物作為祭品則是祭祀的重要方式,在特定時間,場合和背景下,作為信息傳遞媒介的特定食物一般都具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用黑色糯米飯祭牛神這個特殊的文化事象不禁引起人們的思考,隱藏在糯米飯染成黑色的表象背后,有何深層的文化含義。
一、侗族的圖騰
“圖騰”一詞源于北美印第安奧吉布瓦斯部落的方言,意為“他的親族”、“種族”等意思。一般認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時代從人們對于自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觀念中引發的,這一點恐怕以圖騰崇拜表現得最為典型。圖騰崇拜產生的心理基礎,在于原始人認為自己的氏族祖先是從植物、動物或一些非生物轉化而來的,抑或是人與這些自然物相交而來,從而把此類自然物奉為始祖。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這些自然物曾經庇佑了自己氏族的先祖,因此這些原始氏族就對這些自然物頂禮膜拜,祈求庇護保佑,圖騰崇拜就這樣產生了。它與人類的起源和生產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是人類最初的宗教形式之一。
侗族以龍蛇為神靈,視其為保護神,是古越人圖騰崇拜的遺存。貴州《玉屏縣志》引明末清初曹申吉《八黔有述》說當地侗民“文身笑白鷴”,又榕江等地老人善終,后代要剃發藏在死者肩旁同葬,均為駱越“文身斷發以避龍”的遺俗。直到清末,一些侗族家族仍自稱蛇家,保持著對蛇的祭祀。清明掃墓時,動土壘墳,如看見蛇出沒,就視其為祖先的化身,不能傷害它;村外預蛇則認為是祖先顯靈,不能打也不能驚嚇到它;蛇進屋,要祈求“社神”顯靈,興云降雨。
二、侗族尚黑習俗
侗族服飾尚黑,侗族人衣服的布料一般為藏青色侗布,衣袖及衣服的邊沿用彩線繡上花紋,對比強烈;下著長筒黑色褲子或是百褶短裙,腳穿深底繡花布鞋。
在建筑色彩上,侗族村寨地位極其重要的村寨“鼓樓”和氏族“鼓樓”均以青瓦覆蓋,木質結構的鼓樓框架則涂為黑色,唯瓦巖間隙有白色。鼓樓在侗族社會中是一村一寨或一族姓的政治、文化的活動中心。“鼓樓用色,非同小可,非尚色不足以為之。”除此之外,侗族地區著名的“風雨橋”亭廊建筑,也為木青瓦,用色與鼓樓一致。
糯米飯著黑色在侗族風俗節慶中被用到。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梅林鄉,每年農歷四月八被稱作“祭牛神”。那天,會用楓葉或者一種當地人叫做“把煙筒”的藤狀植物,把其搗碎,用水浸泡四至五個小時,取汁去渣,把糯米放入汁水中,浸泡一晚,第二天用木甑蒸熟即可。將制成的黑色糯米飯揉成團放到牛圈中,在牛棚外點上香,敬牛神。這天不允許放牛,有“不準上山動根草,不準到河碰滴水”的說法,與牛相關的事物人都是不許觸碰的。關于為何要在四月八這天祭祀牛神,還有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牛被貫公差遣下凡,給人類帶來谷種,轉告人類:三天吃一頓飯,并幫助人們開荒種地。牛認為人們三天一頓飯會饑餓,無法進行正常的生活勞作,故其把三天吃一頓飯說成一天三頓飯,且告訴人們要制作黑色糯米飯,讓它帶回天界給貫公,用以彌補故意傳錯話的過錯。但由于人類一日三餐,糧食不夠吃,貫公還是很生氣,就把牛罰下凡間,幫人們犁田。可人們認為牛是無辜的,就把牛被罰下凡間的那天即農歷四月八,作為牛神節,祭拜家中年年歲歲勤勞耕作的牛。
三、黑色糯米飯象征意義的解讀
如前文所述,在每年農歷四月八當天,梅林村寨每家每戶都會按照沿襲下來的風俗舉辦“祭牛神”儀式。為何牛在當地社會占有如此神圣的地位?其實不僅僅在當地侗族村寨,在以農耕為主要經濟類型的各民族社會中,牛是一個大寫的文化符號,其在人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動物,傳統農耕技術的最高水平――牛耕,就是借助牛來實現的,所以牛是農耕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牛獲取了拉犁耕田的功能,便成為農耕生產的主要幫手,作為象征豐產的文化意義一直被傳承下來。侗族具有歷史悠久的稻作文化,牛與稻作農業生產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侗族對牛的崇拜是建立在稻作文化根本的基礎之上的。“動物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要依靠動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東西,對于人來說就是神。”信奉萬物有靈的侗族人認為,牛是人類進行勞動生產必須依靠的重要勞動力,它跟人類一樣有靈魂。在農忙時節牛承受了勞累折磨,還常常被鞭打訓斥,牛魂受到驚嚇。所以在農歷四月八這天,家家戶戶會帶牛去河邊清洗干凈,做好黑色糯飯,供奉在牛棚門外,一是對牛這一年來的辛勤勞作表示感激,希望牛及其子嗣繁衍興旺,繼續為人類出力,二是期望谷物不斷豐收,寄托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從古到今,食物作為祭品是祭祀的主要方式。人們祭祀時用的祭品形形,但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動物和植物。侗族人在祭牛神的時候選擇糯米飯,而且是染成黑色的糯米飯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呢?“因為黑色糯飯猶如牛的排泄物,所以用來祭牛神”。
可在人們傳統的意識觀念里,排泄物是不潔的,用污穢的物品敬奉給神靈是對神靈的褻瀆。其實不然,在特定時間、背景和場合下作為信息傳遞媒介的特定食物一般都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通過其外顯的形狀、色彩以及人們賦予它的特殊含義,使其象征意義得以表現。
“象征是文化的建構…象征的意義是不固定的……一個象征只有放在與其他象征的關聯中,才能被理解,它們構成同一個文化復合體的組成部分;只要習慣與風俗允許,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是象征。”從黑色糯飯的形與色出發,根據當地人的敘述,黑色糯飯像牛的排泄物,而牛的排泄物形似于一條纏繞蜷縮的黑蛇,這樣便得出了“黑色糯飯――牛的排泄物――蜷縮的黑蛇”這一象征關系。
色彩一旦被賦予某種功能,承載某種意義,它就不僅僅是色彩,而成為了一種符號,成為色彩語言。色彩語言的功能包括標示個體的社會歸屬,驅邪庇佑,審美表現,顯示個性。作為族徽和保護神的圖騰與作為社會歸屬標示和驅邪庇佑工具的色彩語言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關聯。筆者認為圖騰崇拜與色彩語言之間的紐帶是圖騰的色彩。侗族先民是百越中駱越的一支,駱越尚蛇圖騰,且侗族人有尚黑的習俗,黑色糯飯便是承載著這兩個重要信息的象征物。各種象征圖案的意義與涵義,與物品擁有者的圖騰信仰有關。既然不同的象征代表不同的動物,那么它們是如何代表的呢?可以是動物的全貌,是具有象征特點的紋樣,或不管其形狀如何,用其色彩來代表涵義。象征也是一種符號,一種特殊的符號,人類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能發明、運用各種符號,從而創造出一個“符號的宇宙”――“人類文化的世界”。簡單描述以上觀點可以用一個公式:人―運用符號―創造文化。侗族人通過色彩符號的運用和理解的過程,通過直覺、理解、聯想、想象和情感體驗等諸種心理能力綜合發揮作用,把色彩與象征的意蘊結合起來,用黑色糯米飯的形與色作為圖騰與尚黑習俗的表達物,創造了每年農歷四月八用黑色糯米飯祭牛神的民俗文化。
結語
作為祭禮的黑色糯米飯用其形與色的象征方式詮釋了侗族圖騰文化,把符號象征與色彩象征融為一體,不僅表達了侗族人民的神靈信仰,還傳遞了侗族人的民俗文化。同時,黑色糯米飯是一種以糯稻為主要原料的食物,在此習俗中,我們也還可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濃厚的糯稻文化的意義:一方面,牛的辛勤勞作與稻作緊密相關;另一方面,作為對牛的犒勞獎賞,也仍舊是糯稻文化的物質結晶――糯米飯。
參考文獻:
[1]朱凈宇,李家泉.少數民族色彩語言揭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37.
[2]李子賢.西南少數民族的稻作文化與稻作神話[J].楚雄師專學報,2000-03-30.
[3]管彥波.云南稻作源流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61.
[4]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上海:三聯書店,1962:438-439.
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約古宗列盆地,一股清泉涌出,啟開洋洋大河之源。自此,黃河攬雪山、越高原、辟峽谷、納百川、造平原,九曲十八彎,流經9省區,綿延5464公里,在山東墾利入海。
黃河是大自然的杰作。她是中華文明之母,炎黃子孫之根。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浩浩黃河穿越漫漫歲月,給流域及沿河人民帶來巨大的影響,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符號、中華文明的基本象征與旗幟。
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則是其心臟的動脈,與祖國身心相連。黃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樸實和智慧的中華兒女;而炎黃子孫猶如滔滔黃河之水,在不同的領域引領著時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訴說著黃河不朽的榮光,影響著東方文明的歷史進程。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賦予了黃河豐富的精神內涵。我們對黃河水利的開發利用,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我們對黃河水患的治理管理,成就了中華民族的政治文明;黃河的壯美景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人文情懷;黃河的恩惠與潤澤,養育了千秋萬代的炎黃子孫。
中華文化的輝煌成就是在利用和治理黃河的實踐中相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黃河的恩澤,需要通過我們的辛勤勞作,才能轉化為物質財富;黃河的洪水,需要通過奮力抗擊,才能夠化險為夷。黃河歷經九曲十八彎而流入大海,她以其自然規律告訴我們,順境中要自強不息,逆境中要迎難而上;只有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才能夠歷經坎坷而薪火相傳。
黃河滔滔奔流、是炎黃子孫創新靈感的寄托和啟迪。人類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必將順應大道、與時俱進。在與黃河的相依相處中,我們學到了不少東西。
例如,我們順應自然,就會得到恩賜;我們悖逆自然,就會受到懲罰。這些是黃河給予我們的啟示,這些也在不斷豐富著黃河文化的內涵。
黃河文化的經濟價值
在人類居住的神秘地球上,流淌著許許多多縱橫交錯的大江大河。從經濟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大河的流域、兩岸以及三角洲地區都比較繁榮。河流孕育了當地發達的農耕文明和手工業生產,河流支撐著流域以及相關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從經濟研究的角度進行比較和分析,黃河文化又具有豐富的經濟價值。
黃河文化是集中反映中華民族經濟發展史的文化。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黃河文化的核心吸引力,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產與工作的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
早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人類的活動,我們的祖先經過艱苦的勞動,既發展了人類的體質形態,又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黃河文化豐富多彩,涵蓋了農牧業、工業、文學藝術、水利、建筑、風俗習慣、制度禮儀、、舞蹈繪畫等各個方面。
黃河文化是已經融入全球價值體系,并且是可以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文化。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文明是屬于世界的文化。在人類文明始祖的四大文明中,尼羅河文明沉寂在時光的寂寞里,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掩埋在亙古的沙塵里,印度河文明徘徊在虛無的憂傷里,只有黃河文明,仍然奔騰傳承著五千年的生命密碼;她打破了地域邊疆界限,成為流傳千載的不竭動力。
從古代中國地理環境上看,黃河流域位于中國地理單元的中間地帶,介于草原和長江流域之間。正是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黃河文化特殊的歷史作用。她不僅不斷接受融合北方的游牧文化,持續向南方輸出自己的文明;而且,以其博懷吸收著域外文化的精華,并不斷地把自己的文明推向世界,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人類文明程度的共同提高。
向東,她與朝鮮唇齒相依,與日本一衣帶水;向南,她與長江文化相互依存,深入東南亞,并且漂洋過海,把黃河文化帶到海外;向北,她影響遼河流域,與北美、中美發生了關系。以中原為中心,對外交流規模最大的還是向西的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通道,中國的絲織品、漆器、鐵器、瓷器、麻織品及造紙、火藥、印刷等技術源源不斷傳往西方,西域的毛皮、香料、銀器、藝術、佛教、西亞的伊斯蘭教等也傳向東方。
黃河文化是持續引領人類社會發展走向的文化,是真正的先進文化典范。這種引領既涉及中國國內,也引領著世界發展潮流。
究其原因,這是由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早熟性和發達性決定的,源遠流長的文明史和農業經濟豐富復雜的內涵,對較為低級簡單的草原游牧文化和較為粗放的長江流域的稻魚文化有著明顯的優勢。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而博大精深,澤潤神州并遠播寰宇,成為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奇跡,她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與旗幟,引領中華民族不斷前進,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比如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五世紀后的千余年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
中國古代文化傳統即是草原、黃河和長江三大文化不斷融合的產物,又反過來強化了這三種文化的相互聯系。正是由于黃河文化在政治上的正統性,使其高踞多元文化的領導地位。
黃河文化與齊魯文化
黃河流經齊魯大地628公里,在山東墾利縣匯入大海。黃河文化與齊魯文化在山東大地融合,二者相融相通、相輔相成、息息相關。
歷史上,山東號稱“一山一水一圣人”,形象地概括了山東的大好河山與文化神韻。現在概括齊魯文化,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泰山在這里崛起,黃河在這里入海,孔子在這里誕生”。
這“一山一水一圣人”,精確地概括了齊魯文化的歷史地位和齊魯文化與黃河的關系。
黃河經千轉百回,納千溪百川,在山東集大成,在齊魯大地匯成滾滾洪流奔流入海。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壯氣勢;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黃河與大海的交匯融合;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黃河文明與藍色文明的碰撞、融合;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黃河百折不撓后的歸宿;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黃河文化那磅礴宏大的愿景。
齊魯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總體上講,齊魯文化表現為以“仁”、“禮”為核心的人本主義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崇尚氣節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政治意識、重道輕器、重視群體關系的和諧等特征。
關鍵詞:櫻花;日本文化;多元;象征意義;探析
櫻花自平安時代就得到廣大日本人的鐘愛,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一提到“櫻花”,就會自然而然的把它和日本聯系起來,這種看法在日本江戶時代就應經開始普遍了。不同的民族都會有自身獨特的民族特點,也就會產生不同的審美觀念,日本把櫻花作為“國花”,充分體現出日本人對櫻花的愛戀之情以及櫻花的獨特地位。櫻花除了是自然美的載體以外,還集中體現了日本民族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底蘊,是日本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數千年的日本歷時發展長河中,櫻花在日本文化中具有多元的象征意義。
一、櫻花體現了日本人的審美觀
櫻花的花期比較短,一般情況下可以持續七天,花期時候花團錦簇,十分的壯美,但是若突然來了一陣風,滿樹的櫻花就會向下雪一樣簌簌落下。櫻花在經歷了短暫的七天之后凋落,給人們視覺上帶來很大的沖擊,自然而然的引發出人們的哀愁和憐惜。櫻花瞬間的飄落之美與佛教提倡的生死輪回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并與日本傳統文化中“哀”的思想相互融合,從而形成日本民族對于大自然的“物哀美”意識,體現了日本民族獨特的審美觀念。
二、櫻花與日本人的宇宙觀和自然觀
日本民族的法院源自于遙遠的農耕文明,當時的勞動能力和生產力都比較低下,人們的生活都是靠天生存,如果自然條件發生惡劣的變化,人們就會面臨可怕的滅頂之災,所以,日本人對自然有很深的敬畏之情。櫻花盛開的季節有無風雨等天氣現象的變化,直接決定了一年收成的好壞,櫻花就成為了一種占卜農業生產的手段。日本對櫻花有著獨特的感情,從而衍生出自然與人和諧相處的觀念,日本人將自然和人類視為一個整體,希望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另外,花開有期,又會凋落,日本人就把櫻花和人生活的變遷聯系在一起,感嘆青春短暫,生命有限,也是自然與人事方面的寫照。
三、櫻花是跟神話、土俗信仰、宗教等有關的符號
日本關于櫻花的記載要追溯到8世紀編纂的《故事記》一書這是一本關于歷史典籍的神話傳說,后來在《日本書記》等書中陸續出現。與神話故事聯系較為密切的要數原始時代的“淺見信仰”,就是把富士山奉為神山、把櫻花奉為神花的自然崇拜,在日本民間,還修建了數量眾多的淺間神社,供奉山神和花神,人們祈求他們能夠保護平安。除了神話以外,日本人還把櫻花看作是與谷物神靈相關,櫻花盛開的季節就是谷物神靈降臨到大地的象征,這種信仰早在彌生時代就在日本農民的心中根深蒂固了。
四、櫻花與日本武士精神
日本對武士精神的推崇,忽而對不亞于對櫻花的喜愛程度,所以才有了“花數櫻花,人數武士”這句諺語,就像櫻花是國花 一樣,武士也是日本人的典范,在日本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地位,櫻花因此也成為了代表武士道精神的沒學符號。在日本的很多著作中,都是把櫻花和武士放在一起,用櫻花的自然之美,映襯武士精神的雄渾和偉大。例如,日本作家新渡戶稻造在其作品《武士道》一書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櫻花一樣,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不是保留在我國歷時上的植物標本集里的應經干枯了的標本,它仍然是我們中間的力量與美的活生生的對象。”
五、櫻花與日本人的道德意識
日本人自古就把櫻花視為高潔的象征,品德高尚的人都會以櫻花自喻,既表達出對櫻花的喜愛,又能突出自身高尚的品格。櫻花的盛開與凋落,分別顯露出生機與死亡兩種象征意義,人們從而也就給櫻花賦予了雙重性的性格,這就是日本人主觀觀念在櫻花身上的體現。日本人自身性格也具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有善良、高尚的一面,當然也有罪惡、丑陋的一面,日本人生性好斗又不缺乏溫和,勇敢而又膽怯,保守而又十分開放,這就與櫻花性格的雙重性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人們通過對櫻花美的方面的贊揚,突出人性中存在的美,也希望以此來促進人們之間真、善、美的傳播。
六、櫻花與日本人的實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櫻花和日本人性格都具有雙重性,從而造成日本傳統文化的復雜性和多元性,表現較為明顯的要數實利主義和實用主義這兩個方面。日本文化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滲透,他們本著實利主義和實用主義這兩種信念,只要能夠為國家和民族帶來好處的東西,都可以為其所用。在日本現代的市場經濟中,日本人利用人們對櫻花的熱愛,推出許多與櫻花有關聯的產品,將文化元素與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文化與實利的結合。在日本與其他國家的外交往來中,櫻花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櫻花作為友好和和平的載體,促進了日本外交的發展,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結語:綜合上文關于櫻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多元象征意義的探討,櫻花是日本重要的文化符號,其本身具有多重的象征意義。了解和學習櫻花的象征意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把握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對日本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示。從一定層面上講,了解櫻花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義,也能促進我國文化去粗取精,吸取日本文化中的精粹,促進我國文化的繁榮。
參考文獻:
Abstract: Will the youth be the social culture fu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inventor, how the Contemporary China youth's cultural attribute, will relate our country tradition outstanding culture whether can obtain the inheritance, relat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culture which our country will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hether can obtain promotes and develops, this will also relate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future and the destiny.
關鍵詞:當代青年 文化屬性 象征文化
key word: Youth of the period Cultural attribute Symbolic culture
作者簡介:李昕,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08級研究生
從不同的理論、不同的角度看待某種文化或文化現象會得出不同的關于文化屬性的判斷,本文主要應用馬格利特?米德的“文化模式”理論,即“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理論來研究當代中國青年的文化屬性。
青年是社會文化的集合體,社會文化形態影響著青年怎樣接受和接受什么文化,這也就影響著青年文化屬性的形成和確立。本文認為當代中國的文化形態中后象征文化仍然是處于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地位,互象征文化處于當代中國文化的主導地位,前象征文化在當代中國有一定的苗頭但并不明顯,是中國社會文化形態的未來發展方向。當代中國的三種文化形態也就決定了當代中國青年的三種文化屬性,即:后象征性、互象征性和前象征性。下面我們就來具體探究一下當代中國青年的這三種文化屬性的所處的地位和表現。
首先,研究一下當代中國年的后象征性文化屬性。中國自古就有尊重父母、尊重傳統和尊重歷史的文化傳統,這使得當代中國青年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品德上都具有深厚的向長者、向過去經驗學習的后象征性。可以說,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經歷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其關鍵因素之一就在于中國青年一直具有后象征性的文化屬性,正是這種文化屬性的具備決定中國的青年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所以,后象征性是當代中國青年的基本文化屬性。
其次,考察一下當代中國年的互象征性的文化屬性。由于當代中國社會處于互象征文化形態占絕對優勢的社會,社會存在著屬于不同輩分群體文化期望和文化價值,所以互象征性是當代中國青年的主要文化屬性。這表現在:老師、同輩人和青年團體已成為青年人學習和獲得文化信息的楷模。當代中國青年形成了以自己的同輩人作為文化楷模的文化,而這種屬于青年自己的文化是當代中國青年互象征文化屬性的集中體現。可以說,在當代中國互象征文化無處不在,青年人有自己的偶像和楷模,但他們很少是自己的父母或是長者,而是與他們年紀相差不是很大的同輩或年輕成年人中的精英,總之,青年人的楷模不再是或不只是自己的父母和長輩,他們更親近于與自己成長背景相似的同輩人。
最后,重點探討一下當代中國年的的前象征性的文化屬性。前象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年成為社會的權威,長輩以青年為文化楷模。當今中國,社會的權力和權威仍掌握在成年人手中,前象征文化并不明顯,但當代中國青年的身上已經有了前象征性文化屬性的某些體現。在經濟領域,許多青年人成為中國行業和企業的領軍人物,他們不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更是未來發展的領路人。時代的大潮把他們推向了中國甚至世界的前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創新精神,開拓著中國甚至世界的未來;在科技領域,特別是在新型科技領域,青年人的創新、開拓的精神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們以自身豐富的知識和對科學技術的掌握程度已經把他們的父母遠遠拋在了另一個時代。許多長輩不得不向青年人學習新的知識,以求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文化領域,青年人已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領路人。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青年人的文化也會成為引領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新路標。
以上我們從社會的不同領域呈現了當代中國青年前象征文化屬性的一些表現。但由于中國社會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當代中國青年的前象征性的表現是有限的。當代中國青年存在著創新性不足的問題,他們往往只是學習或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青年的流行文化,缺乏原始創新性。可以說,中國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屬性的真正確立和壯大,還得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走很長一段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的千年文明深深的牽絆著中國人,中國的前象征文化的發展一定會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而是具有自己的中國特色。這也就決定了中國青年的前象征文化屬性的形成也一定會更加漫長并伴有自己的特點。可以預見,未來中國青年人身上的文化屬性會具有多種類、多層次的特色。中國青年的前象征性絕不會是橫空出世、無土栽培的,而是有根的,這根就體現在中國人的后象征文化屬性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象征圖形;語義;語法;語用;語境
中圖分類號:J502文獻標識碼:A
圖形具有符號性與語義性雙重語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中國傳統象征圖形的演變過程視為一個符號化的過程。中華民族通過象征圖形這種符號活動和符號思維,使圖形符號達到一種綜合效應,包括功利的、審美的、歷史的、宗教的、生理的內涵,呈現出多重動因結構和象征意義,隱含著社會的秩序與法則,透露出諸多的非語言代碼信息。
一、中國傳統象征圖形的語義分析
語義分析研究中國傳統象征圖形與對象的關系。象征圖形和其他圖形一樣,由點、線、面、色彩和形狀組成,抽象象征圖形由點、線、面這些可見的視覺元素組成,具象象征圖形則由一些現實形象構成,它們都具有情緒意義,但還不是藝術符號,而是現實符號,它們本身還不具有審美意義,只能引起現實的情緒。只有它們的特殊組織才能構成藝術符號,產生審美意義。中國象征圖形有兩重符號結構,即現實符號與藝術符號兩重結構體系。兩重符號結構決定它的兩重語義,現實符號具有現實意義,即象征圖形的顯性語義;藝術符號具有審美意義,即象征圖形的隱性語義。
1、顯性語義
顯性語義是象征圖形的最表層的意義,是理解圖形意義的基礎。一切象征圖形都由現實符號構成,中國象征圖形的顯性語義就是它的確指意義,現實的指稱與含義只在圖形的現實層次上存在。現實意義(指稱與含義)是藝術意義的必要構成,舍此圖形就成為意義的空洞,審美意義也就無所憑附。
顯性語義就是感性、知性意義,它有現實的指稱、含義。圖形只有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也就是與人們的日常經驗相聯系,才能開始被理解。對于文盲、色盲或音盲,文學、造型藝術和音樂是無法理解的。相反,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生活體驗的人,對于圖形藝術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象征圖形的顯性象征性通常通過形聲而獲得,形聲,是利用諧音,通過假借,運用某個具體形象獲得象征效果,如連(蓮)年有余(魚),福(蝙蝠)壽(桃)雙全等等。這種象征手法在中國傳統象征圖形中很常見,中國的象征圖形重視結構形式的律動感和生命感,不追求對自然形象的逼真摹寫,而是具有吉祥象征意義的抽象美及音律美,通過這些象征圖形來表達人們心目中的追求與愿望,也只有中國人才能真正心領會其中的含義。
2、隱性語義
圖形不能僅僅用現實符號來解說,不能停留于現實意義水平。探求圖形的語義,更重要的是越過顯性語義,發掘圖形的隱性語義,即圖形的審美意義。但是這里不是探求具體的哪一個圖形的審美意義,而是探求整個象征圖形的共同意義。在語言學范疇內,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曾作出語言(相當于符號系統)與言語(相當于符號表達式)的區分,即語言是社會的、共時的,言語是個體的、歷時的;語言本質上是音義之間的關系、結構,它沒有實在的意義;言語則是語言的應用,有實在的意義。與語言不同,圖形藝術符號是不可分析的意象符號,它不能分解成更小的符號單位(因為構成它的符號單位是現實符號)。因此,象征圖形與具體的象征圖形形式具有統一的語義。
隱性語義是象征圖形語義的高層次,它是象征圖形符號所表達的真正意義。中國傳統象征圖形的隱性語義常常通過形意而獲得。形意是利用直觀的形象表達非本身意義的內容,例:松鶴以示長壽,石榴示多子,蓮花示高潔等。此外,還常用人們熟知的歷史故事表現在裝飾內容中以達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如用岳母刺字宣傳精忠報國,用桃園三結義教人仁義忠厚。
二、中國傳統象征圖形的語法分析
語法分析研究的是符號之間的關系,藝術符號具有多層次、多形態的語法結構。所謂多層次的語法結構,是指藝術語法既有深層結構(邏輯與時空范疇),又有表層結構;表層結構可劃分為文化語法、歷史語法與文本語法三個層次。
象征圖形的文化語法,也就是象征圖形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所具有藝術普遍的形式法則。這個規則是超越歷史特征的對藝術形式規則的最基本的抽象,它表現為象征圖形的多種形態。從視覺欣賞的角度來看,象征圖形具體的表現形態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藝術形式,有抽象人形態、動物形態、植物形態、抽象形態、具象形態等等。
植物紋是彩陶上應用非常普遍的一種紋樣。有類似卷瓣花朵紋樣的旋花紋,還有以單葉為母題,用不同形式組織起來的葉狀紋。植物紋又常與象征果實或者花蕾的圓點連結起來,而這些黑點很有節奏的裝飾在流利多變的線條、塊面中,展現出優美的韻律和瑰麗多彩的藝術效果。
象征圖形的歷史語法,就是在一定的藝術傳統內,各個時代形成的表現手法和寓意。有些象征圖形是在一定藝術傳統內、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一種形式規定。這種規定是約定俗成的,一旦形成,又成為具有約束力的法則,制約著象征圖形的創作。
象征圖形的文本語法也就是象征圖形的形式結構特征。語法是語言的構成方式,包括詞的構成變化、詞組和句子的組織。在圖形中,由點、線、面構成基本詞匯之后,需要將這些基本詞匯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些構成法則就是圖形的語法。中國傳統象征圖形具有顯性語義和隱性語義,依此我們也可將其語法分為藝術語法與現實語法。現實語法是藝術語法的基礎、前提。現實符號的語法和語義支撐著藝術符號的語法和語義,中國象征圖形的現實語法就是各種形式構成法則。
1、現實語法
語法是語言的構成方式,包括詞的構成變化、詞組和句子的組織。在圖形中,由點、線、面構成基本詞匯之后,需要將這些基本詞匯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些構成法則就是圖形的語法。中國傳統象征圖形具有顯性語義和隱性語義,依此我們也可將其語法分為藝術語法與現實語法。現實語法是藝術語法的基礎、前提。現實符號的語法和語義支撐著藝術符號的語法和語義,中國象征圖形的現實語法就是各種形式構成法則。
2、藝術語法
藝術語法是非自覺性的自由法則,是充分個性化的涵義表達的形式規則,它要求更為自由的語法,突破現實語法的限制。
中國傳統象征圖形藝術語法本質上是非時間性的空間操作規則。色、線、形的配置,主要不是依前后相繼關系確定意義,而是從聚合中確定意義,是色彩與色彩、線條與線條間的同時性對比產生審美意義。線條、色彩、形體是空間中展開的,這自不須多說,圖形創造了審美的空間形式,必然違背自然空間形式。因此現實語法與藝術語法發生矛盾,結果是現實空間服從審美空間,發生變形。中國傳統象征圖形的變形現象在民間圖形中猶為廣泛,例如中國傳統象征圖形中的環形透視和透明透視構圖法,表現出與西方寫實主義迥然不同的構圖方式,據此產生的象征圖形亦有獨特的形式美感,創造出獨有的審美空間。
3、語法修辭
語義“修辭”被稱為語言的藝術,主要研究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和技巧。象征作為一種語言表現手法,是通過符號表達非符號本身的信碼。與文學一樣,中國象征圖形語義修辭手法也非常豐富,其中暗映著中華民族文化所獨有的特征,中國象征圖形的語義修辭形式主要有:隱喻,寓言、擬人化和對比等。
象征圖形的修辭形式使圖形充滿了“意味性”,喚起人們的想象,當通過聯想尋找到另一層意思時,會因與象征本義契合而獲得心理的愉悅感,當人們觀看一幅圖形作品時,象征為圖形帶來了強烈的美感。語義修辭的運用使圖形變得更加生動、深刻,傳達力和藝術表現力獲得空前的解放和提高。
三、中國傳統象征圖形的語用分析
語用分析研究符號與人的關系,任何符號表達都要依存于一定的語境。語境有兩類,一是指上下文,一是指符號表達式所處的現實環境。前者稱小語境,后者稱大語境。
1、中國傳統象征圖形的語境
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往往離不開它自身所處的環境。中國象征圖形的生存和發展,不可能游離于中國古代整體文化的進程之外。中華民族有獨特的思維方式,象征就是其中之一。特別是“早熟”的傳統思維方式以及古老而豐富的民族風俗,都直接或間接地促使圖形與象征的結合,從而形成一條貫穿古今的象征通道。
第一,古老的農業文明在數千年間形成的思維定勢,是原始象征形象跨越時空而再生的根源。中國長期處在自給自足的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文明形態中。崇尚恒久而少變,相信四季循環、周而復始的自然法則,構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反古復始”的意識形態。漢代以前的中國象征母題,絕大部分是象征性的神人和神獸,較少有植物。這正是原始社會象征思維延伸和發展的結果。動物是原始人獲取食物的第一選擇,也是大多數圖騰崇拜的對象。彩陶紋樣中,可明確辨認的圖形多數是動物和人;青銅器更有大量的動物和神獸;一本《山海經》也全是神人和神獸。它們都具有象征的意義。
第二,專制集權在政治生活、心理行為、觀念習俗等方面大大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國民性。弗洛伊德說:“象征的表示就從來不是個體所習得的,而可視為種族發展的遺物。”從商紂王、周厲王的暴君統治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再到清代文字獄,暴虐統治加上以“忠”、“孝”為核心,扼殺個性的儒家倫理思想枷鎖,造成中華民族含深沉、內斂的性格。含蓄和模糊性成為中國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如生活中,各種物欲以及男女情愛的用比喻或暗示含蓄地表達自己想法,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內向性格在文化形式上的體現,因此中國人的生活中充滿了象征性,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到了圖形形式的體現也充滿了象征精神。
第三,中國的民俗保存并發展了象征圖形的發展,使之成為民族裝飾藝術的重要成分。中華民族民俗活動極為豐富,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各個方面,都有特定的象征物、象征色彩、象征符號或數字。它們歷史悠久,并貫穿社會的上層與下層、時空的遠古和現代。我國的文化象征,“大致不外兩大系統,即祈福納吉的生存觀念系統和子孫繁息的生殖觀念系統”(注:參見劉錫誠、王文寶編著《中國象征詞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象征圖形的發展,原始社會的生命觀,封建社會自帝王至庶民的祈望,幾乎都離不開象征的表現手法。明清以來用諧音、寓意象征吉祥的圖形遍及社會上下,象征也成為中國裝飾藝術的重要特征。
2、中國傳統象征圖形的情感表達
在世界上不同民族從遠古至今的文化傳統中,豐富多彩的象征語匯猶如浩瀚的大海。象征圖形在不同文化傳統中所表示的寓意往往大相徑庭。比如,在基督教的藝術作品中,絕對不能出現生殖的象征圖形;而在某些東方國家的傳統文化中,卻對生殖器頂禮膜拜,認為其代表了人類繁衍的神力。
中國圖形藝術的象征表現,其象征手法巧妙、細膩、豐富,能夠充分表現出抽象寓意和意境。中國傳統圖形發展史歷以數千年,同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樣,展示了豐富而深厚的象征性內容。
巖畫或崖畫可是說是我國最早的象征圖形,它是我國原始繪畫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這類刻在石頭上的史書反映了我國早期─數千年、上萬年或更早時期人類的藝術文化。這些巖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表現了多種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涵義。
中國洞窟壁畫圖形所具備的文化意蘊和巖畫比較一致。如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晚期的地畫圖形,畫面描繪兩獵人執棍棒將兩只野獸驅趕至陷阱的場景,這畫面寄寓的是祈求狩獵以獲豐收的一種愿望,更有可能的是反映了某種巫術的、信仰的或是寄托著某種愿望的抽象寓意等。這些古老的象征圖形不僅包含了大量直觀的現實生活內容,一定程度上所體現的文化深層意蘊幾乎是普遍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就中華文化而言,這些圖形還代表了發達的多源頭的中華文化之根系。
先秦時代的漆畫、帛畫同樣是象征圖形之一,如楚國的鳳鳥漆紋畫及一些獰獵漆畫映現出那一歷史時代所描繪的遠古先民征服自然以及人類統治地球的精神。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時代的《人物龍鳳帛畫》是一貴婦做合掌祝禱狀,《人物御龍帛畫》描繪了貴族乘駕龍車之態,它們一方面象征著人類征服之意,另一方面也象征了早期人類幻游太空或升入天界的精神境界。帛畫圖形的其他象征意義還包括、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等。遠古華夏先民的一些風俗信仰和精神風貌完全可以由騰龍飛鳳舞的象征圖形透射出來。
彩陶紋圖形所表達的一些象征涵義同樣比較突出,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彩陶紋符有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等,總體上看它一方面反映人類最初對美的朦朧追求,另一方面則表達了直接或間接的象征意義,如反映奇異想象力的純自然藝術特征和表現宗教、巫術、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社會寓意。
其他彩陶紋,如十字和星紋等象征太陽(神)、鳥(鳳)紋象征太陽、蛙(蟾蜍)紋和月桂樹紋象征月亮等等,就是后來的引申義了。另外,等級制度出現后,一些象征圖形還能表現出種種等級差距,如衣飾圖形可以顯示等級、貴賤差異,這類標識及象征一直被保存并傳承下來。再如,商周銅鼎紋象征政權、王權;春秋戰國時代,所謂九鼎為最高權力之象征,周天子以九鼎食,諸候七、卿五、士三,等級分明。
總之,中國傳統象征圖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感價值取向,圖形所表現象征的各種信仰、習俗等文化內涵,則更加突出,映現出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
四、中國傳統象征圖形語義研究的現實意義
象征圖形作為一種藝術符號形式,被廣泛應用到現代設計當中,發揮著它們的自身魅力。中國傳統象征圖形中的人情意識、比喻暗示、諧音聯想、符號標識、移情通感也正是現代設計中常用的思維方式。傳統圖形蘊藏著豐富的本土資源,學習它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豐富了視覺語言,給設計注入了中國特征的元素。了解象征圖形的語義能夠使我們在運用象征圖形的時候更加自如,從而使現代設計更加多姿多彩,豐富了現代設計語言。
參考文獻:
[1]尹定邦.圖形與意義[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3]楊春時.藝術符號與解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玉
①玉,積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道德、審美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②戰國時期有名的“和氏璧”價值連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用“和氏璧”雕琢成傳國玉璽,并由宰相李斯書大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時期,中華民族國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此時的作品,集數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質之美,品種之多,雕琢之精,應用之廣,都是空前絕后的。
③《管子》說:“先王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古代封禪用的書文,刻在玉上,稱之為玉牒;外交使節用的信物,稱之為玉節。由此可見,玉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堅硬,滑潤光瑩,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認為玉有“仁、義、智、勇、潔”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說。
⑤玉和金一樣,是寶貴的象征。“玉樓”、“玉堂”均指華麗的宮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虛仙境、玉宇,也都離不開一個“玉”字。皎潔的月亮中有一團黑影,古人不知其奧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搗藥”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詞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權力的象征。除了玉璽外,“金科玉律”用來指不可變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詞。至于玉色純凈,質地堅密,常用來比喻節操,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此外,玉還被廣泛用來描寫大自然的景色。“風花雪月”中,除了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的“風”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來吟詠贊頌:槐樹花樸素潔白,便有了“玉樹”之稱。一些純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蘭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龍”來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壯觀!
⑦玉,是吉慶、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傳統文化中,人們往往運用象征寓意或諧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豐富多樣的器物、飾品等,借以表達對生活的熱愛。魚形玉器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開始盛行。特別是明、清兩代,魚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藝精湛,最常見的是把蓮花和鯉魚雕刻在一起,代表著美好和富足;還有的玉器把佛手、壽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稱為“三多”,意指多福、多壽、多子。
⑧玉,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催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道德、審美等特質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發掘光大之必要。(選文有刪改)
閱讀題
1.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玉”文化的內涵。(3分)
2.結合語境,填空:(2分)
(1)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的話是為了說明什么?
(2)文章第⑥段加橫線的“后三者”指代什么?
3.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為什么?(2分)
4.結合第⑦段的相關知識,請你寫出“蓮花和鯉魚雕刻在一起”這種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義(請用四字詞語作答)?并作簡要的說明。(3分)
參考答案
1.(3分)(1)玉是君子的象征;(2)玉和金一樣,是寶貴的象征;(3)玉,是權力的象征;(4)。玉,是吉慶、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5)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只要答對其中三點即可得全分。)
2.(2分)(1)玉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花雪月。(每小題1分)
[關鍵詞] 中國景德鎮陶瓷古彩裝飾承載中國文化意蘊
景德鎮陶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景德鎮陶瓷古彩裝飾中所承載的豐富的中國古代民間文化、歷史文化和古代神話傳說等意蘊,是美術老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民間文化教育、歷史文化教育等不可多得的視覺教材。
一、它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意蘊
以吉祥題材為例,其構成形式就可以分成三大類:其一,“單成象征寓意,即用一個形象或花或鳥就能構成一個意思”;其二,“復成象征寓意,即通過兩至三個以上的形象互相搭配構成一個意思”;其三,“組合象征寓意,用幾個復成象征寓意組合成一個意思,體現一個總的主題”。每個構成形式中又蘊含著豐富的具體物象和深刻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內涵。以單成象征寓意為例,其構成的物象就有禽鳥類中既象征大富大貴和大吉大利、又象征愛情“鳳無梧桐不棲”和“龍鳳呈祥”的鳳凰,有象征喜慶、吉利、喜事逢雙、喜從天降的喜鵲,有象征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和平鳥等;有名花類中象征富貴繁榮的牡丹,有象征雍容華貴的芙蓉,有象征潔身自好、自尊自愛的蓮花等;有竹木類中象征長壽的松柏、象征氣節的竹、象征富貴和早生貴子的桂樹等。以復成象征寓意為例,有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鵲梅花圖、寓意“白頭富貴”的牡丹白頭翁圖等。以組合象征寓意為例,有象征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五種人倫關系和諧美滿的“五倫圖”――由鳳凰、白鶴、白頭翁、鴛鴦、燕子組成畫面,有象征著經得住考驗、牢不可破的友誼和在任何情況下彼此始終如一的高尚情操和氣節的“三友圖”――由松、竹、梅組成畫面等。這些多姿多彩的以吉祥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或民間風俗,表現了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趨吉避兇的恒定的心理定勢,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底蘊,折射著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風,寄托了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情操的追求。
二、它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意蘊
以琴、棋、書、畫“四雅圖”為例,有表現知音難覓的“伯牙撫琴”圖等;以漁、樵、耕、讀“四樂圖”為例,有側重于道德教化的“舜耕歷山”圖等;以赤、黃、藍、綠“四才圖”為例,有表現坡豪邁氣概的“赤壁懷古”圖,有表現山陰道人渴慕王羲之書法、以白鵝換取王羲之寫的《黃庭經》之雅談的“黃庭換鵝”圖等;以忠、孝、節、義“四全圖”為例,有贊揚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的“武穆精忠”圖,有頌揚蘇武節操、彰顯民族氣節的“持節牧羊”圖等;以菊、鵝、硯、酒“四愛圖”為例,有贊揚陶淵明秉性剛直、不慕榮利、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歸田園隱居、贊秋菊傲霜的“淵民愛菊”圖,有表現李白不愿趨炎附勢品質的“李白醉酒”圖等;以懸梁、刺骨、編蒲、鑿壁“苦學圖”為例,有贊揚衡匡“學無燭、鄰舍有燭光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光、映光而讀”的“衡匡鑿壁”圖,有贊揚蘇秦勤奮學習、用錐刺股、終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刺骨”圖等;以“浩帥圖”為例,有頌揚北宋楊業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等。上述歷史文化題材,有的記述了中華民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高尚情操,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勤奮好學、孜孜不倦的精神,有的表現了古代先民對美好生活和高尚情操的熱烈追求,有的表現了歷史人物的大智大勇,有的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它承載著豐富的神話傳說題材和其他題材
以神話傳說題材為例,有“群仙會”圖、“八仙騎八獸”圖、“八蠻進寶”圖、“十二花神”圖、“十二生肖”圖、“十八羅漢”圖等。以歷史故事為例,有“商山四皓”圖、“竹林七賢”圖、“廿四孝”圖等,還有用百為單位編成的“百子圖”、“百美圖”、“百將圖”、“百仙圖”等。這些題材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對和諧、幸福、美滿生活的熱烈追求。
可見,景德鎮陶瓷古彩裝飾中承載著豐富的民間文化、歷史文化和神話傳說等審美意蘊。這些審美意蘊是我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結晶。它不僅豐富了景德鎮陶瓷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還豐富了學生在美術課中鑒賞景德鎮陶瓷的內容,更為美術老師在美術教學中向學生滲透中國古代民間文化教育、歷史文化教育和古代神話傳說作品鑒賞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鑒于此,我謹向各位美術教師提出誠懇的建議:不管我們的美術教學課時多么地少――普通中學每周只有2節美術課,就是這可憐的2節美術課,還常常被任課教師以各種名目和理由占用――我們都得在每個學期安排1~2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充分鑒賞景德鎮陶器,引導學生鑒賞景德鎮陶器古彩裝飾中所承載的豐富的中國古代民間文化、歷史文化和古代神話傳說等審美意蘊,讓學生在學會鑒賞我國精美的景德鎮陶瓷工藝制品的同時,也受到中國古代民間文化、歷史文化和古代神話傳說等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從而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歷史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等,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增加其美麗的人格魅力。
參考文獻
[1]方復.景德鎮陶瓷古彩裝飾.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2004
關鍵詞:民族旅游商品;瓦貓;象征;符號價值
瓦貓,是置于屋脊之上的瓦制構件,因其形象似家貓而得名。大理鶴慶瓦貓由白族傳統工藝制作,在云南民族旅游地最具代表性。作為旅游商品,瓦貓是被旅游者消費的商品,是旅游消費系統中的符號。社會學家鮑德里亞認為,物必須成為符號才能成為被消費物,也就是說旅游者對旅游商品的消費從單純的物質需求轉向對蘊含意義及符號價值的需求。瓦貓能夠折射出旅游者地位的變化、角色變更、自我表達、自我認同等多種符號象征意義。戴曼齊(Dimanche)和山姆德爾(Samdahl)認為在旅游消費中其象征性主要體現自我表達和符號價值上。自我表達是自我認同和與自我交流的表達方式,其交流對象是一個內化的社會性聽眾或者是私人聽眾。符號價值是社會認同和與他人交流的表達方式,其交流對象是外部的聽眾①。因此作為旅游商品的瓦貓也具有自我表達和符號價值的內外化雙重象征性。
一.瓦貓的自我表達
瓦貓首尾相通,能夠吸納財富,招財納福、“吞金屙銀”,它是降服妖孽、躲避災禍、護佑吉祥、獲得吉慶祥瑞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靈物。瓦貓作為招財納福、吉慶祥瑞的象征,是民族文化中認識自然、把握生活、追求生活強烈愿望的物化符號。人們認為瓦貓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可以鎮宅辟邪、扶正風水。瓦貓記錄了民族生活中的經歷,是趨吉避禍的物化符號。云南少數民族中有貓虎同源、敬貓拜貓之俗,用瓦貓鎮宅是虎圖騰崇拜的延續②。瓦貓被稱為“降吉虎”、“鎮吉虎”,額頭有 “王” 字,瓦貓的原型就是虎,這是虎圖騰崇拜象征。瓦貓還是民間自然信仰物化符號,瓦貓身上刻有明晰的日月圖形,人們通過對瓦貓賦予超自然的靈性,賦予日月的能量,來擺脫大自然給自己帶來的災禍與威脅,祈望瓦貓能把“異己”的力量,通過瓦貓轉化成“順己”的力量。 安置瓦貓須舉行一套完整的儀式,這種儀式被稱為“開光”。瓦貓在民族旅游地居民生活中形成了圖騰崇拜、自然崇拜與世俗生活交融的情景,在一定程度展示著民族對宇宙秩序和超自然存在的認知和理解。人們通過儀式將象征意義賦予瓦貓符號實體,通過儀式激活了瓦貓的象征意義,使其成為了超自然的象征符號。
二.瓦貓的符號價值
瓦貓作為對外交流的符號,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是一種旅游者與社會的交流器,旨在向社會外部傳遞地位的變化、角色變更、自我表達、自我認同等信息。
(一)旅游者“地位”轉變的象征
從旅游消費的角度來看,旅游者在購買瓦貓的過程中,地位由瓦貓帶給他們的而使自己感覺聲望提高,瓦貓的工藝與制作都是為“博紅顏一笑”。旅游者購買瓦貓是旅游地居民的意愿,受到他們尊重與款待,讓旅游者倍感受重視的喜悅。因此旅游者成為旅游活動的經濟貢獻者和消費的中心,一個日常生活中地位不高的旅游者在這樣的旅游情景下特別感受到地位瞬時攀升,盡管如此短暫,但仍具有“過把癮”的美好。
(二)旅游者“角色”轉變的象征
角色是人對身份的表達,也是社會的符號,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角色
與角色之間的關系。旅游者進入瓦貓制作坊或購物點時,從原來現實生活中的我向旅游場景中的“新我”轉變,我在體驗購物消費的過程中暫時放棄了常規生活,像一位“當地民族”一樣通過感官體驗著瓦貓內在的民族文化氛圍與氣息。旅游者購買瓦貓的過程是旅游者角色轉化的過程,也是瓦貓符號化的過程。
(三)不同文化交流媒介的象征
瓦貓作為外化的符號,它充當了自身內化的象征意義與旅游者回到當地社區文化的交流
媒介。是當地民族文化與旅游者社區文化中“我”與“他”交流。旅游商品成了一種“本土”與“非本土”民族、民眾與世界之間的紐帶。③瓦貓作為民族旅游地的文化產物,當旅游者作為旅游紀念品把它帶回當地社區后,以展示或贈送的方式,向社區居民闡述它的民族文化象征意義,其民族文化開始與旅游者的社會文化產生多維的交流。
(四)自我表達與認同的象征
關鍵詞: 動物詞匯 象征含義 翻譯策略
在浩瀚的英語詞匯中,有一個大家庭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有關動物的詞匯。這些詞匯受到動物各自不同的形態、特征,以及不同國家歷史文化的影響,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翻譯工作的目的和特點,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民族或社團之間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學習的愿望,產生了互譯精神產品的要求”(樊清華,2007)。這就使得動物詞匯的翻譯,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所謂動物詞匯,是表示動物的單詞和包括這些單詞的短語和其他成語(Brewer:1870)。這些詞匯不僅能形象地表現某種品質、性格,還可以簡潔地描述某些事件及傳達某種情緒。它們已融入各民族的語言中,為人們所接受并廣泛使用。本文將對英語中動物詞匯的象征含義進行討論,并就其翻譯方法提出一些見解,從中既可見中西語言中動物詞匯象征含義的差異,也可發現其相通之處。
一、英語中動物詞匯的象征含義及其構詞類型
1.表示動物的單詞。
(1)bee:蜜蜂,象征勤勞,人們常用as busy as a bee來形容某人忙忙碌碌。
(2)beetle:甲蟲,象征盲目,當作名詞用時可以指近視眼,當作不及物動詞時可以指某人亂撞、瞎撞。
(3)cat:貓,象征欺騙,常用來形容某人心地惡毒。
(4)goose:鵝,象征自負、愚蠢,常用來指某人是呆頭鵝或傻瓜。
(5)monkey:猴子,象征詭計,可指某人搗鬼、瞎弄。
(6)nightingale:夜鶯,象征悲寂,詩人濟慈就曾寫下《夜鶯頌》以抒發悲寂、憂傷的心情。
(7)swan:天鵝,象征優雅或才華橫溢,因此人們也用the Swan of Avon(艾馮河畔的天鵝)指Shakespeare。
(8)chicken:小雞,象征膽小、懦弱的人。
2.由動物單詞構成的復合詞。
(1)dog:狗,象征忠誠。如:dog-1ike常用來指某人像狗一樣地忠于主人。
(2)dove:鴿子(一般指小野鴿),象征天真無邪,無害于人。如:dove-eyed(雙眼溫柔無邪的),dove-like((鴿子般)純潔可愛的,溫柔的)。
(3)eagle:鷹,象征靈感,敏銳。如:eagle-eyed(眼力敏銳的,目光炯炯的)。
(4)hare:野免,象征膽小。如:hare-hearted指人膽小的,易受驚的。
(5)hawk:鷹,象征貪婪,敏銳。如:hawk-eyed(目光銳利的),hawk-nosed(長著鷹鉤鼻子的。)
(6)owl:貓頭鷹,象征智慧。如:owl-wise指像貓頭鷹一樣聰慧。
(7)pigeon:鴿子(常指家鴿),象征膽怯。如:pigeon-hearted(怯懦的),pigeon-livered(溫柔的)。
(8)puppy:小狗,象征自負,幼稚。如:puppy-love(初戀)。
3.由動物單詞構成的短語、成語
(1)bull:公牛,象征直來直去和力量。常見于以下短語中:to bull in a china shop指動輒闖禍者,笨拙的粗人,to bull into(倉促地投入(某事);魯莽地參加某事),to bull through(硬擠),bull of Bashan(源自《圣經》,Bashan為約旦河以東的沃土,古代以產壯牛著名),常用來形容人氣壯如牛,大嗓門。
(2)pig:豬,常和頑固、骯臟、貪婪等意思聯系在一起。如:to make a pig of oneself(吃得過多,喝得過多;過分放縱自己),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the flute(教豬吹笛),常指做荒誕、不可能實現的事。
(3)snake:蛇,象征奸險、卑鄙和虛偽。如:a snake in the bosom指恩將仇報、背信棄義的人;a snake in the grass指隱患或背后搗鬼的人;to wake snakes指驚擾人、鬧事。
(4)wolf:狼,象征殘忍、兇猛。如:the big bad wolf(使人害怕的人或物),to wake a sleeping wolf(自找麻煩),to throw...to the wolves(棄某人于危險和困難境地而不顧)。
(5)bat:蝙蝠,象征盲目、愚蠢。如:(as)blind as a bat(瞎得跟蝙蝠一樣,有眼無珠),like a bat out of hell(不顧一切),crazy as a bat(瘋得像蝙蝠),have bats in the belfry(發癡,異想天開)。
(6)fox:狐貍,象征狡猾、詭計。如:crazy like a fox(非常狡猾,十分精明),play (the)fox(行為狡猾),fox’s sleep(假睡)。
(7)duck:鴨子,象征欺詐。因此人們常用duck soup來指那些好欺負的人。
(8)sheep:綿羊,象征愚蠢、怯弱。如:follow like sheep(指人盲從),a lost sheep(誤入歧途的人),a black sheep(敗家子,敗類)。
(9)leopard:豹,象征罪惡。如:人們常用“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指某人本性難移。
(10)tiger:老虎,象征兇猛。如:have a tiger by the tail指遇到勁敵,ride a/the tiger指騎虎難下,處境岌岌可危。
(11)ass:驢,象征愚蠢。如:act the ass指某人做糊涂事,胡鬧、出洋相;The ass waggeth his ears.[諺]驢子搖耳朵,傻瓜裝聰明。
(12)horse:馬,象征速度。如:horse and foot(全力以赴地;竭盡全力地)。
(13)spider:蜘蛛,象征奸詐。如:spider and fly(設圈套者和入圈套者)。
(14)fly:蒼蠅,象征脆弱和微不足道。如:a fly on the wall(不易被察覺的觀察者),break the fly on the wheel(殺雞用牛刀),指浪費精力。
(15)peacock:孔雀,象征虛榮,常指那些愛招搖、喜歡炫耀自己的人。如:(as) proud as a peacock指某人非常高傲,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
(16)shark:鯊魚,象征貪婪、狡猾。如:a loan shark指高利貸者,the big sharks指壟斷資本家。
(17)gull:鷗,常指容易受騙、輕信別人。
(18)lion:獅子,象征高貴和莊嚴(英國人以獅子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如:regal as a lion(獅子般莊嚴),majestic as a lion(像獅子一樣雄偉)。
二、動物詞匯的翻譯策略
文化差異造成人們理解事物的方式不同,有一些經驗和認識是世界共通的,另一些則因文化不同而相異。因此在使用動物詞匯時,有時一種動物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象征含義,或可以稱之為動物隱喻的同形異義現象。
1.直譯。
在翻譯中,對待譯入語和源語中動物詞匯象征含義相同或相近的情況,可采用直譯法,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用來比喻看似友善、實則像狼一般兇惡的人。在這里,羊具有善良、溫順的象征含義,而狼則引申為殘忍、兇險的人。在漢語和英語中,wolf(狼),sheep(羊)具有相同的象征含義,完全可以信手拈來,用對等直譯法。又如:cock-a-hoop用來形容像公雞一般自命小凡、傲慢無禮的人。在漢語文化中,公雞也有相似的象征含義,因此可以譯為“得意洋洋地”或“傲得像只大公雞”。
2.意譯。
翻譯中真正的難題還是在于處理譯入語和源語中象征含義差異較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動物詞匯。對于這樣的動物詞匯,譯者可采用意譯的方法,即用譯入語中具有相同或相近象征含義的動物詞匯來代替源語中的動物詞匯。如:talk horse可譯為“吹牛”,中國人以牛為重,其體積大且常見于日常生活中,所以用“吹牛”一詞來形容說大話;而在西方國家,馬是主要的勞動畜力,因此用talk horse。又如:a lion in the way可譯為“攔路虎”,以及“Rats desert a falling horse.”可譯為“樹倒猢猻散”,等等。用意譯的方法可以取得相似或相近的讀者反應。
在有關動物的成語及習語翻譯中,還有一種情況:形式相似甚至相同,句型也幾乎一模一樣,然而其意義卻相異乃至相反,造成一種“似是而非”“貌合神離”的假象,翻譯時一不小心就會踏入“陷阱”。比如:to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很容易譯為“不要引狼入室”,但是它的英文意思是to be able to buy enough food for oneself and one’s family,相當于漢語中的“能夠免于饑餓”“勉強可維持生活”,與是否“引狼入室”毫無關系,所以絕對不能混淆。
3.注釋。
但翻譯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交流,而非文化蒙蔽。張今(1987)給翻譯所下定義為:“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像或藝術映像,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中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所以具體到動物詞匯象征含義的翻譯,應盡量保持源語中動物詞匯的原形,利用直譯加注或直接在正文中釋譯的方式,讓譯文讀者了解源語文化。例如:Serpentine Wisdom可以直譯為“蛇一般的智慧”,然后加注說明在《圣經?馬太福音》中,serpent(蛇,尤指大蛇或毒蛇)很聰明,可以引誘夏娃和亞當偷吃禁果犯下原罪,所以是智慧的象征。又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常指人情緒惡劣,動不動就發火,可以直譯為“像一只易怒的熊”,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在英語文化中bear(熊)具有“粗暴、怒氣沖沖”的象征含義。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文化交流愈加頻繁普遍,有些動物詞匯象征含義的翻譯已無須再加注解。實踐證明,這種直譯方法已經為讀者所接受,并豐富了譯入語的語言表達。如:crocodile tears最初可能被譯為“假慈悲”或換成中國人習慣的形象“貓哭老鼠”。但在不知不覺中,“鱷魚的眼淚”已被讀者接受,且給人形象生動的感覺(楊自儉,2000)。因此對待英語中動物詞匯的象征含義,直譯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也是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2]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London:Cassell Publishers Ltd,1990.
[3]鄧炎昌.劉潤清著.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樊清華.英語中動物詞匯的翻譯及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7.6.
[5]陸谷孫主編.英漢大辭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關鍵詞:傳統元素符號;建筑裝飾:符號美學:商業步行街:楚河漢街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10-0067-03
1 傳統元素符號與漢街建筑裝飾的定義
1.1 傳統元素符號
傳統元素符號是過去某個時期或地區文化的精華,是由種種特性或特點長期積淀結合而成的,反映了當時的一般社會和文化模式。
1.2 商業步行街建筑裝飾設計
商業步行街是一種為現代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商業化的娛樂生活空間。不僅是居民的主要休閑娛樂活動場所,也是市民文化的傳播場所。建筑裝飾設計指人們對建筑環境進行有意識的美化行為,它可以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風景。裝飾設計是手段,商業街是載體。
2 符號美學設計方法
在園林設計語言的分類中,主要采取兩級分類方法。第一級采用皮爾斯的符號三分法。第二級采用園林分類法,根據不同設計風格、符號來源和功能等因素進行二級分類。而現在商業步行街建筑裝飾同樣可以用這樣的兩級分類方法。
2.1 皮爾斯符號三分法
根據皮爾斯的符號分類學,把后現代主義建筑裝飾的符號分為圖象符號(lcon)、指示符號(Index)和象征符號(Symbol)三大類。分別說明符號活動(也就是人類認知)的三個方面:過程、方式和結果。
2.2 圖像符號的分類
由于建筑裝飾設計的特殊性,在皮爾斯的符號分類的基礎上,從符號來源、設計風格和功能等因素進行具體把圖象符號細分為二大類,常規性的歷史性圖象符號、地方文化圖象符號、大眾文化的形象符號;象征符號劃分為慣用性象征符號、表現性象征符號、敘事象征符號和色彩象征符號。
3 符號美學在漢街中的應用
3.1 常規符號
3.1.1 歷史性圖像符號
歷史性圖象符號是指后現代主義建筑裝飾從傳統歷史建筑裝飾、文化等抽取的部分片段的圖象符號,這些歷史性圖象符號與原來的傳統歷史建筑裝飾、文化符號具有肖似性。
漢街建筑運用了大量的歷史性圖像符號來進行設計,這些歷史性圖像符號包括建筑的整體構造及細部結構、街景小品及雕塑、鋪裝等。如那些建筑立面中,用各種新材料替代或者簡化的、按新的秩序組織在一起的羅馬柱(仿多立克式、愛奧尼式、科林斯式、塔司干式、組合式)、柱頭、拱券、屋頂都能在歷史建筑找到它們的原型。
漢街建筑裝飾除了從傳統的建筑、古典園林的植物造型吸取特定的歷史性圖象符號外,還從文化典故、深化傳說中等吸取特定的歷史性圖象符號來進行設計,在鋪裝中體現的更為豐富(圖1-4)。
3.1.2 地域文化圖象符號
地域文化圖象符號是指從地域文化中如地理環境特征、建筑、園林、民俗禮儀、風土人情、當地材料等抽取的部分片段的圖象符號,這些歷史性圖象符號與原來的傳統符號具有肖似性。
漢街直接根據湖北各地豐富的歷史文化把歷史典故傳說作為圖案縮小并拼貼到漢街鋪裝中,隱喻著楚漢文化歷史。在入口廣場中,屈原的雕塑廣袖當風(圖5):昭君的雕塑,“所謂伊人,宛在水中央。”伯牙子期的雕塑正對漢街大舞臺(圖6),依稀還能聽見當年的高山流水。隨后的太極廣場和藥圣廣場也鮮明的代表著楚文化,以著名的地域性名人雕像做標志。
3.1.3 大眾文化圖象符號
大眾文化圖象符號是指直接引用大眾的、通俗的、消費性的符號或形式,這些圖象符號與它們的原型有著比較大肖似性,除了尺度的差別之外基本上和原型差不多。
在漢街的建筑裝飾中,很多商鋪也運用大量波普藝術也完成對店鋪的裝飾,如Bershika、U&R、charles&keith、pull&bear等,墻面有大量抽象圖片,色彩明度高且大量撞色夸張放大形成了大眾文化特色的漢街商鋪圖象符號。
漢街建筑裝飾除了運用具象的大眾文化圖象符號,還運用文字等大眾文化圖象符號來進行建筑裝飾設計,如石頭上印刻的篆體logo(圖7)。
3.2 指示符號
在漢街建筑裝飾中,有著大量的指示符號,最常見的是指向性指示符號和功能性指示符號。設計師利用原有的道路、建筑、自然風景等引導人們的游覽走向和行為方式。
3.3 象征符號
在漢街建筑裝飾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征符號來進行意義的傳達與交流。這些象征符號大部分來源于生活,為人們熟悉和了解,具有易讀性和一定的約定性,使得裝飾意義表達成為可能。
3.3.1 慣用性象征符號
慣用性表意象征符號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表達著特定意義的符號。在慣用性表意象征符號中,有部分符號是人們刻意創造出的“象征”符號并以其表達某種意義,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穩定的象征作用,如中國傳統的石獅子(圖8-11)。有部分符號已喪失了原始的意義而被新的意義所取代。
漢街的標準步行街道由豎向的青石板分隔成主道與2個輔道,類似于中國古典建筑中的鋪裝方式,不但是等級的象征而且導向性明晰。屈原廣場的牌坊與昭君廣場、藥圣廣場的牌坊構成漢街樂章的三大段的重要切點。
3.3.2 表現性象征符號
表現性象征符號是通過設計師根據特定的文化傳統和特定的事件,挖掘出人們潛意識的東西并通過多種意義的聯結構成新的象征意義的符號。
在大部分漢街建筑裝飾中,根據特定的文化傳統和特定的事件。挖掘出人們潛意識的東西并通過多種意義的聯結構成新的象征意義的符號。漢街中末尾的鋼架大門遠望去和天空的背景在一起像是通向天堂的道路,(圖12)配合夕陽西下的橙紅,LED的迷幻,充滿了后現代主義色彩。
3.3.3 敘事象征符號
敘事象征符號是指歷史遺留下來的遺跡等,包括工業遺跡和歷史文脈遺跡等。這些遺跡一旦進入歷史保護的視野,便改變了最原先有著明確的功能所指的廢墟,它們意指的范圍擴大了,即它們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因此可以把這些符號稱為敘事象征符號。
漢街建筑裝飾的敘事象征符號是多種多樣的,通過保留、改造或重建、恢復等方式顯現出來,有著極其豐富的信息。這些敘事象征符號有古典的消防栓(圖13)等,配上墻上的介紹銘牌,懷舊味十足。
3.3.4 色彩象征符號
色彩是一種特別的象征符號,具有表達民族情感和民族象征的作用,并把這些色彩運用到設計中,形成了獨特和濃郁的地域特色的符號。
在漢街建筑裝飾中,這些色彩運用到設計中,形成了濃郁的地域特色。漢街的建筑采用灰調子,磚紅、深灰、淺灰、暖灰、冷灰,層次豐富,點綴以大型盆栽,搭配統一高度色彩不一的西式雨陽蓬,構筑出連續的商業色彩篇章(圖14、15)。
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