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4 19:59: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居民消費水平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SPSS,應用軟件因子分析方法,聚類分析方法居民消費水平,地區消費結構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居民的收入不斷增加,我國各地區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強勁增長,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原有經濟基礎的差異,各地區的消費結構仍存在著明顯差別。為了進一步改善消費結構,正確引導消費,提高我國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必要對各地區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之間的異同進行考察與比較,以期發現特點和規律,從宏觀上把握各地區城鎮居民的消費現狀和不同地區消費水平的差異,為提高我國各地區消費水平提供決策依據。
一、對地區消費水平的差異的分析方法
1 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據變量間的相關性大小,把變量分組畢業論文怎么寫,利用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低,每組變量代表一個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稱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出發點是用較少的相互獨立的因子變量來代替原來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由下面的數學模型來表示[[1]]:
其中:,,,…,為p個原有變量,是均值為0、標準差為1 的標準化變量;,,,…,為m個因子變量,m 小于p,表示成矩陣形式為
,
其中:F因子變量或公共因子,可以將它們理解為在高維空間中互相垂直的m個坐標軸;為特殊因子;F 與均為不可觀測的隨機變量。 A為因子載荷矩陣,稱為因子載荷,是第i個原有變量對第j個因子上的載荷系數。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表示了原有變量不能被因子變量所解釋的部分,相當于多元回歸分析中的殘差,被定義為彼此不相關且與公因子也不相關。
2 實證分析
居民消費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消費過程中,對滿足人們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達到的程度。它主要通過消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的數量和質量來反映。
在各種消費指標中,消費結構指標最能夠體現出各地區間的消費水平差異,本文引用我國常用的消費資料支出分類方法,將各地區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分為8個部分,相應的指標分別用X1~X8表示 。其中X1(食品)、X2(衣著)、X3(居住)、X4(家庭設備用品和服務)、X5(醫療保健)、X6(交通和通訊)、X7(娛樂教育文化服務)、X8(其他商品與服務),單位:元
2.1 因子分析
2. 1.1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取自各地區域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2009年),來自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2]]。具體表格略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2.1.2因子分析的過程
由于多個變量使用的量綱可能各不相同或者變量間的數值大小相差很大,因此, 首先將初始變量標準化,把原變量數列化為均值為0,方差為1的數列。標準化后全國31個省市作為樣本,將上述X1~X8八項支出指標作為變量,得到原始數據陣。首先判斷數據變量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算出樣本相關系數陣為:
表1:樣本相關系數陣
由上述矩陣發現8個消費要素間的相關系數大部分均大于0.3,適合做因子分析。
再進行KMO統計檢驗,作為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數學定義為,其中是變量與其他變量的簡單相關系數,是變量與變量在控制了剩余變量下的偏相關系數。
Kaiser給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標準: 0.9以上表示非常適合;0.8表示適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適合;0.5以下表示極不適合。
計算結果如下:
表2
并且通過巴特利特球體檢驗(P=0.000<0.05),表明說明原有的8個變量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它們反映的消費要素有很大重疊畢業論文怎么寫,可以做因子分析。
利用SPSS計算后得到主成分的碎石圖,分析發現提取2個主因子比較合適。
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2個主因子,用最大方差旋轉進行簡化,得到因子載荷矩陣(見下表),它代表變量和公因子的相關系數:
表3
由表1 載荷矩陣可得出以下結論:
(1)第1 主成分,為主要消費因子,在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訊、家庭設備用品、服務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和其他商品與服務6個方面有較大的載荷,即該因子綜合反映了這6個方面的變動趨勢。 因此第1 主因子可以視為代表各地區城市居民在這6個方面的消費指標,可命名為生活必需型因素。
(2)第2 主成分,為次要消費因子,在衣著、醫療保健有較大的載荷,所以第2 主因子可視為各地區城市居民在這2方面的消費指標,可命名為生存型因素。如受此影響的地區多為北方省市,可分析為氣候因素的影響。
從二維的旋轉空間的成分圖可以明顯的看到各個消費要素間的類屬關系,可以看到主消費因子和次消費因子非常靠近兩個因子的坐標軸,表明用兩個因子刻畫消費要素效果非常好,信息丟失較少,達到了我們綜合消費要素,減少解釋變量的目的,使得提前的因子含義清晰,有利于我們對消費要素進行歸類進行分析解釋:
表4
2個因子能解釋的方差分別為5.640(70.494 %),1.155(14.440 %),因此這2個主因子能說明總情況的84.935%。8個變量標準化后(不受各變量的不同量綱的影響),最后各變量X1~X8相對應的共性值之和分別為0.916,0.854,0.744,0.783,0.843,0.892,0.926,0.835,除居住外均大于0.75,所以這些變量對各地區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分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根據標準化數據,分別計算各地區城市主要、次要消費因子得分,以各因子方差貢獻率作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出各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綜合評價得分并排名,表中因子得分情況及其正負僅表示該省市與平均水平的相對位置,并不說明該省市的居民消費發展水平為負。
綜合評價排名V=0.704 * F1+0.144 * F2
2.1.2.1我國區域居民消費水平排序及解釋(由于篇幅限制,在這里只列取前10位)
表5:全國各省市居民消費因子得分及排名表
地區
F得分
F1排名
F2得分
F2排名
綜合得分
綜合排名
上海
3.34231
1
0.44751
7
2.42
1
廣東
2.23941
2
-0.75061
9
1.47
2
北京
1.32859
4
2.06475
1
1.23
3
浙江
1.35439
3
0.58846
6
1.04
4
福建
1.13345
5
-0.98121
10
0.66
5
天津
0.69190
6
1.05934
2
0.64
6
江蘇
0.59168
7
-0.05948
8
0.41
7
遼寧
-0.02806
8
0.61654
5
0.07
8
山東
-0.17779
9
0.84007
4
0.00
9
重慶
-0.19444
10
0.88520
3
-0.01
第一,食品消費支出比重隨收入增加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這與恩格爾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戶與最高收入恩格爾系數相差太過懸殊,分別為47.43%和28.02%,相差將近20個百分點。城鎮最低收入戶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而最高收入戶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爾系數的評價標準早已達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著消費支出比重隨收入增加緩慢上升,到高收入戶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戶與最小的最低收入戶只差2.91個百分點。衣著支出比重沒有更多的遞增且最高收入戶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這些都符合恩格爾定律關于衣著消費的引申。隨著收入的增加,衣著支出比重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勢。事實上,在當前的價格水平和服裝業的發展水平下,城鎮居民的穿著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對衣著的需求也不是無限膨脹的,即使收入水平繼續提高,也不需要將更大的比例用于購買服飾用品了。第三,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和雜項商品與服務的支出比重呈逐組上升趨勢,說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隨收入的增加而不斷提高和改善。第四,醫療保健支出比重隨收入水平提高呈現一種兩端高、中間低的走勢,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戶,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戶,為8.24%,兩者僅差1.52個百分點。這是因為醫療保健支出作為生活必須支出,不論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將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維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醫療制度改革,加重了個人負擔的同時,也減小了舊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業、不同體制下居民醫療保健支出的差別,因而不同收入等級的居民在醫療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別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組下降的趨勢,由最低收入戶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戶的9.79%,但最高收入戶的居住比重達到9.91%,這與我國居民消費能級不斷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來越成為城鎮居民關注的熱點是相吻合的,同時與恩格爾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鎮居民的消費狀況雖然受價格水平、消費習慣、消費環境、消費心理預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歸根結底仍取決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必須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僅可以提高全國城鎮居民的總體消費水平,促進消費結構向著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發展,而且在啟動內需,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2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縱向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的各項支出顯著增加。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到追求質的提高,從以衣食消費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質量的享受型、發展型,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城鎮居民在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三項支出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其中食品類支出比重降幅最大,達15個百分點;衣著類下降4個百分點;家庭設備用品類下降幅度不是很大。與此同時,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化娛樂教育服務、居住及雜項商品支出在消費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階段的消費特征開始顯現。3我國居民消費變化的趨勢特點
(1)居民收入迅速增長,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費結構呈現明顯的富裕型特征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的增加是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變化的前提。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21世紀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各項支出全面增加,消費性支出大幅度增長。2005年,我國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分別為6510.94元和1943.30元,是1994年的3.9倍和2.5倍。今后5—10年以至更長時間,我國經濟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將大幅度提高。
(2)消費能級不斷提高,消費內容日益豐富,住房與轎車消費同時升溫,可望提前成為消費熱點在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改善的同時,城鄉居民的消費能級不斷提高。
(3)以教育為龍頭的娛樂教育文化服務類消費繼續攀升隨著人們對知識認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識的增強,對教育的投入仍會保持增長。目前從子女教育在人們儲蓄目的位居前列的情況看,對教育及教育產品的投入仍是今后一個時期的消費熱點。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應是政府長期堅持和倡導的。
4我國大部分地區居民消費水平偏低的原因及解決方法與策略
(1)居民消費率分析:居民消費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或地區)居民消費部分占GDP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我國居民消費率的變化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1981年,這一階段居民消費率直線上升,并在1981年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點(53.1%)。第二個階段是1982-1989年,這8年中居民消費率出現過幾次小幅波動,但基本上比較穩定。第三個階段是1990-1994年,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第四個階段是1995-2000年,在此期間,除了1997年居民消費率出現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趨勢,但是上升幅度相當小,只有1.9個百分點。第五個階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費率直線下降,并且在2005年達到了歷史最低點(38.2%)。
(2)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的1978年到2005年期間,我國最終消費中居民消費所占的比重雖然出現過波動,但是整體上保持穩定。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居民消費的比重直線下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最高只有81.5%,而且大多數年份不到80%,尤其是2004和2005兩年居民消費的比重更是降到了73.3%。國外經驗表明,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一般不低于80%。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我國居民消費率偏低的事實。
(3)最終消費率分析:最終消費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或一個季度)一國(或地區)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的28年中我國最終消費率的變化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2005年,居民消費率直線上升,并在1981年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點(67.5%)。第二個階段是1982-1994年,除了在1985、1988和1989這三年有小幅回升外,其余年份均在下降。第三個階段是1995-2000年,除了1997年最終消費率出現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趨勢,但是在整個階段中,最終居民消費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只有3.6個百分點。第四個階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費率直線下降,并且在2005年達到了歷史最低點(52.1%)。與我國處在相同發展階段的一些國家的最終消費率一般均在80%以上,但是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在2003年卻只有55.4%。
以上分析顯示,1978年以來的任何一個時期,我國的居民消費率和最終消費率都明顯偏低,尤其是2001年以來尤甚,這表明我國當前消費不足明顯存在。
論文關鍵詞:消費結構;消費趨勢;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穩定增加,在國家連續出臺住房、教育、醫療等各項改革措施和實施“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經濟政策的影響下,全國居民的消費支出也強勁增長,消費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消費結構不合理現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正確引導消費,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必要對我國各省市居民的消費結構進行考察和研究,以期發現特點和規律。采用“雙對數模型”對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進行了趨勢分析,通過“聚類分析”對我國各地區居民消費結構之間的異同進行考察并作比較研究,總結出了我國居民消費呈現富裕型、娛樂教育文化服務類消費攀升的趨勢特點。
論文關鍵詞:居民消費,財政支農支出,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轉型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消費率明顯偏低,已成為中國經濟長期健康運行的隱憂。伴隨著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以及中國改革向縱深推進,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因此,深入研究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豐富政策蘊含的命題。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農村。本文對傳統的居民消費模型進行修正,研究了影響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把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出、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變量引入模型。結果顯示,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水平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探討了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財稅對策。
二、文獻綜述
(一)外文文獻綜述
關于居民消費需求的研究文獻較多,如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利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以莫迪利亞尼為代表的生命周期假說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持久收入假說。霍爾第一個正式把理性預期假說和LCH/PIH結合起來,得出了不確定性下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隨機游走模型。但Campbell和Deaton也提出了消費的“過度平滑性”,用以說明隨機游走假說與實證結果之間的矛盾。隨后發展起來的預防性儲蓄假說和流動性約束假說,采用了更符合現實的不確定性假定來研究消費最優化行為。
在研究財政支出對消費的影響方面,Fatas和Mihov、Blanchard&Peroti采用結構向量自回歸方法對政府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關系做了考察,結果表明財政擴張會導致產出和居民消費的顯著增加。
在研究預防性儲蓄對消費的影響方面,哈波德認為社會保險可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首先,因為在居民面臨大額醫療支出或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在困難時期保障的存在降低了家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由此可以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菲爾德斯坦提出養老社會保障對居民儲蓄的替代效應和引致退休效應。他運用擴展的生命周期假說模型,考察了美國居民消費養老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
(二)中文文獻綜述
我國對于消費需求的研究起步較晚,對于影響居民消費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居民收入對其消費的影響。在諸多研究當中,眾多學者都認為收入水平一直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二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地均衡。陳天祥、李貴榮(2001)分析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原因,認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可歸結為三類:較低的農村居民純收入水平;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宏觀經濟發展,其中收入水平對農村居民消費取決定性的影響。黃少安和孫濤(2005)從家庭倫理、道德習慣等非正規制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居民消費和儲蓄的特點,并沿用和擴展代際交疊模型,用最優化條件分析了我國居民在儲蓄和消費行為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二是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吳敬璉(1998)指出,在社會生活越來越不確定的情況下經濟學論文,要想擴大消費首先要讓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越來越好。劉鈞(2000)認為社會保障問題制約著消費啟動的作用力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運行機制可以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可以替代居民用于養老和防止意外事故而進行的儲蓄。王云、辜萍(2001)通過分析社會保障制度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消費觀念等消費行為的影響,認為社會保障制度與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有利于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推動經濟增長。
三是財政支農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
國內學術界對財政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也進行了一些研究。許允彬、趙衛亞(2007)使用半參數模型考察了農村產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財政農業支出、農村產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等農村經濟變量之間是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的,財政農業支出的政策效應也會隨時間動態地變化。張陽、楊宏嶄(2010)利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山東省財政支農支和農村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山東省的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消費之間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同向變動關系和相互促進作用。
四是預防性儲蓄方面。不少學者認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大,預期未來的消費增長就越大,預防性儲蓄就越多。劉麗敏(2004)認為思考中國農村居民儲蓄行為及影響因素必須要結合中國經濟體制變遷。還有不少學者研究了城鄉居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問題,認為流動性約束太強和消費者短視行為是造成我國目前消費疲軟的根本原因。
還有眾多學者分析研究了就業、人口年齡結構等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如施祖輝(1997)通過對就業率與居民消費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研究了就業對消費的影響。[1]
三、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情況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下圖所示,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也呈現出大幅增長的趨勢,從1978年的農村人均消費僅為93.69元,增長到2008年的4077.05元,并且在1995年及其以后年份出現一個人均消費快速上升的趨勢,并且在2006年之后又進入了另一個快速上升的階段。
圖1 1978-2008年山東農民人均消費線條圖
以上只是對歷年數據中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規模大致分析情況,關于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背后增長的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以下將引入一些列影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變量對其進行定量實證分析論文格式。
三、數據與模型設定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為1978—2008年的年度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2008)及山東統計信息網,根據相關理論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支出(ct)為被解釋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yt)、財政支農支出(gt)、農村消費價格指數(pt)作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解釋變量。
其中,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主要包括:支農支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等。農村消費價格指數采用的是以1977年為基期,1977年的農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
同時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變量進行對數變換,變換后不影響原序列的相關性。分別用Lnct、Lnyt、Lngt和lnpt表示取自然對數后的農村人均消費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財政支農支出、農村消費品價格指數。
四、多線段回歸模型
通過觀察分析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水平及其線條圖可知,數據在1995年、2006年有兩個顯著的突變點,可以建立關于人均消費水平與時間變量的多線段回歸模型進行研究,以下將對其進行分析。
建立模型:
其中,T為時間變動量,當時間為1978年時,T=1;當時間為2008年時,T=31。D1、D2為虛擬變量,在1995年以前(不包括1995年),D1取0,D2取0;在1995-2005年,D1取1,D2取0;2006年之后,D1、D2都取1。
運用Eviews 6.0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Ct=-110.366+62.913T+103.903(T-18)D1+474.085(T-29)D2
t=(-1.332) (9.041) (6.322) (4.703)
=0.977 F=381.556DW=1.490
從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如下分析:t檢驗值(除常數項外)、F檢驗值、呈現出高度的顯著性,并且不存在明顯的自相關問題。可見,可以從1995年、2006年進行分段。
按1995、2006年進行分段,可得到以下分段回歸線性函數:
五、實證回歸分析
(一)ADF檢驗
在運用經濟變量建立模型時,通常要求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否則,通過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歸分析結果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偽回歸,而經濟時間序列常常是非平穩的。
運用Eviews6.0對時間序列lnct和lnyt、lngt、lnpt進行ADF檢驗,以判斷時間序列的平穩性。若ADF值大于臨界值,則意味著變量時間序列含有一個單位根,即變量時間序列是不平穩的;否則,若ADF值小于臨界值,則認為變量的時間序列是平穩的。
ADF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ADF檢驗值表(lnct、lnyt、lngt、lnpt)
變量
檢驗類型
ADF檢驗值
5%臨界值
結論
lnct
(C,T,2)
-3.013053
-3.574244
非平穩
Dlnct
(C,0,2)
-3.776756
-2.971853
平穩
lnyt
(C,T,2)
-2.881591
-3.574244
非平穩
Dlnyt
(C,0,2)
-3.519626
-2.971853
平穩
lngt
(C,T,2)
-2.089553
-3.568379
非平穩
Dlngt
(C,0,2)
-3.481609
-2.967767
平穩
lnpt
(C,T,2)
-2.586008
-3.568379
非平穩
Dlnpt
(C,0,2)
-4.834808
論文摘要:甘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機理進行研究,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闡述了居民消費結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內涵及動因,指出消費結構升級在我國已初見端倪;其次探討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主要階段,并論述了各階段的主要特點;最后指出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趨勢—未來我國居民的消費活動將進一步活躍,消費率將繼續提高,消費總量將持續增長。
21世紀初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這一時期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將隨著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人口結構等一系列結構的變動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而發生劇烈變化。
凱恩斯主義指出總需求不足是經濟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由此從理論上推論出只要將總需求提高到與總供給相等的水平就能恢復經濟均衡則是有問題的,因為經濟均衡不僅取決于供給與需求在總量上的相等,更取決于在結構上的一致。因此研究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動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機理
居民消費結構是指消費儲蓄結構和消費支出結構的統一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后將觸發國內社會消費的結構升級。200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09。美元國內居民的財富積累達到了消費升級的臨界點居民消費將出現顯著的結構性升級換代,伴隨著消費結構性升級消費支出也將大幅增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導致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根本動因。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必定會不斷增加。消費函數理論表明收入是消費的決定因素,居民收入是消費需求的基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是源于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而居民收入的提高依賴于經濟的發展。由于居民收入變動方向和居民消費變動方向的一致性在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必然導致消費總量的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導致社會總供給及其結構不斷升級為消費需求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提供了可能性和條件。一般地社會總供給可分為基本性消費品、享受性消費品和發展性消費品。在生產力發展初級階段社會總供給以基本性消費品為主,與此相應的居民消費結構中基本的、必需的消費品占較大的比重此時消費結構是低級的。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各種享受性和發展性產品不斷增多產品的質量也不斷提高,在社會總供給結構中享受性和發展性產品的比重不斷提高,實現了結構升級與此相應的居民消費結構中享受性和發展性消費品的比重逐步上升,此時消費結構也會逐步升級(表)。據世界銀行對40多個國家的消費發展狀況調查表明由日常消費進入住、行等重大消費升級一般發生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上。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住房消費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當人均GDP達到300。美元時將進入汽車消費快速增長期。我國目前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且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GDP超過1500美元上海、深圳、廣州、北京等大城市人均GDP已超過300。美元。這為消費水平從萬元級向十萬元級或幾十萬元級升級提供了積累和準備,可以說消費結構升級在我國已初見端倪。
二、我國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
與主要國家和地區人均GDP1000美元時消費結構比較我國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具有如下特點
1我國生活型消費比國際水平偏高。200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09。美元在城鎮居民中只有中等收入戶、中等偏上收入戶和高收入戶等60%的居民家庭達到人均GDP1000美元時恩格爾系數41%以下的國際平均水平全國76%的人口恩格爾系數沒有達到應有水平。
2農村居民居住類消費支出比重過高。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居住類消費支出比重為11%基本和主要國家不相上下農村居民居住類消費支出比重高達16%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尤其是農村高收入組居民2003年的恩格爾系數為38%基本相當于主要國家和地區人均GDP1000美元的消費水平但其居住類消費支出比重高達19%和主要發達國家人均GDP20000美元左右時的居住類消費支出比重不相上下與其實際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嚴重不相匹配這對農村居民的其它類別消費具有嚴重的擠出效應不利于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
3.其他發展享受型消費不足。我國居民家具、家庭設備消費支出比重不足: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家具、家庭設備及服務類消費支出比重分別為6%和4%,都大大低于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說明我國家電市場仍有發展空間,尤其在農村市場,彩電、冰箱、洗衣機等日常家用電器的普及水平還有待提高。
4教育和醫療消費偏高。我國城鎮居民文教娛樂支出比重達14%,其中城鄉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到50%,而一般國家這類比重為20%。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或地區以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為主我國也應該采取措施逐步減輕居民教育負擔.為擴大其它消費創造條件。
三、我國消費結構變動的趨勢預測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表)使得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進入了加快升級階段新的消費熱點開始啟動。未來我國居民的消費活動將進一步活躍消費率將繼續提高,消費總量將持續增長。
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居民消費結構進入升級換代的劇變期。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人均GDP達到100。美元時,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每一經濟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消費熱點不斷切換。在現階段,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30。美元,因此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將由前一階段的平面擴張緩變期進入升級換代的劇變期導致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加快。
2.居民消費結構由生存型的溫飽消費向享受型、發展型的現代消費轉變。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美元一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由溫飽消費向現代消費轉變。縱觀近幾年的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的內容是吃好、穿好、住好和玩好其中最突出的是恩格爾系數將進一步下降,非恩格爾系數如醫療、保險、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等發展型甚至享受型消費系數呈上升趨勢,消費結構將出現良性變動。
3.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將是城鎮先行城鄉互動,城市經濟發展對農村消費結構升級將具有較大影響力。多年來由于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重城市、輕農村,導致企業產品結構與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不相適應,加上城鄉的二元結構,直接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使得城鄉消費結構差別很大。因此,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體現出城鄉差別的層次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就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而言,以城鎮中等收入居民家庭消費結構升級為啟動點是最佳選擇。占我國城鎮人口60%- 70%的城鎮中等收入家庭約2 5億人,基本構成我國城鎮的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消費群體,這個群體的消費正處于從小康型向富裕型、從講究消費數量向講究消費質量轉變的轉型期他們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而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則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型的轉變正逐步向小康型轉變。
關鍵詞:陜西;居民消費;經濟增長;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123-02
一、研究數據與方法
本文研究所需的1997—2007年間的原始數據選自于1998—2008年的《陜西省統計年鑒》,而2008—2009年的原始數據,由于陜西統計口徑和方法的變化,考慮到數據的連續性,則選自于2009—2010年的《中國統計年鑒》。通過對陜西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及居民消費構成等原始數據的分析,整理出GDP增長率、居民消費貢獻率以及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百分比,以反映自1997年以來陜西省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程度及發展變化趨勢。
為測度陜西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本文采用居民消費貢獻率指標,并通過陜西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百分比指標來反映經濟增長率中有多少是由于消費需求增加而帶動的,其計算公式為:
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百分比=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經濟增長率
各貢獻率計算公式為:
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消費增長額/GDP增長額
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城鎮居民消費增長額/GDP增長額
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農村居民消費增長額/GDP增長額
二、陜西居民消費對陜西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結果及特征分析
1.陜西居民消費對陜西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結果。根據以上指標和計算公式,陜西城鄉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測度結果(如下表所示)。
2.陜西居民消費對陜西經濟增長貢獻的特征。根據上表可得到1997—2009年居民消費貢獻率、城鎮居民消費貢獻率和農村居民消費貢獻率的變動趨勢(如下頁圖所示)。
從下頁圖可以看出,這十三年間陜西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變動趨勢有如下特點:(1)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28.81%。其中,城鎮居民消費的貢獻率平均為24.19%,占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的83.96%;農村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4.62%,占居民總消費對GDP貢獻率的16.04%。這十三年間的城鎮居民消費貢獻率幾乎都高于農村居民消費貢獻率,即城鎮居民消費的拉動作用要高于農村居民;而從2008—2009年兩年間顯示出城鎮居民消費的拉動作用卻低于農村居民,這說明近幾年促進農村消費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村居民消費的快速增長。(2)城鎮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和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變動軌跡基本一致,而農村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一直都偏低,最高的一年2001年的貢獻率也僅為16.08%,1998年、2000年和2007年貢獻率都為負值,即消費水平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下降,只是從2008年開始略有上升。因此,可以看出,在這十三年間農村居民消費沒有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3)1997—2009年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百分比,即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呈上升趨勢,但是上升趨勢不是很明顯,只是在2007年突然上升然后又迅速下降,說明居民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雖然一直不斷增強,可是并沒有充分發揮其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三、提升陜西居民消費對陜西經濟增長貢獻的對策
1.以特色產業發展,奠定增加消費的物質基礎。2009年,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關中率先發展,陜北跨越式發展,陜南突破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而這一戰略的落實在于相應地區的特色產業的培育與發展:關中地區要以高新技術、裝備制造、現代服務等優勢產業為依托,以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為契機,形成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和城市群;陜北按照“珍惜資源,深度轉化”的原則,以煤炭、電力、油氣、化工等產業為主線,深入推進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陜南有效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以綠色支柱產業為主攻方向,在綠色食品、現代中藥、生態旅游等方面及早突破發展。
2.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強化社會公共服務。一要優化和調整政府的支出結構,建立和完善公共產品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教育、社保、醫療和就業等的“民生”支出增長高于政府的“三公”支出增長,提高公共產品支出在政府中的比重,強化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和力度。二要盡快健全教育保障機制,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均等化和城鎮、農村區域內部的教育資源均等化,著力解決中小學教育的“擇校”問題。三要加快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全覆蓋,并伴隨經濟增長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完善醫療衛生投入機制,不斷健全農業生產保險體系和加大農民工權益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持力度。
3.擴大農村居民消費,提高農村消費貢獻度。擴大農村居民消費,是促進陜西經濟增長的重中之重。一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拓展農村就業增收空間。以解決農業資金投入為重點,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繼續廣辟和拓寬外出務工經商的轉移渠道,加快小城鎮建設,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增收機會。二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的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大舉措中第二大舉措就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三要積極支持和擴大農民建房、改善居住條件等大類消費,探索商業銀行向農民建房提供按揭貸款的做法,并適當延長貸款年限。清理和規范農民生活用電、裝修生活用房材料、交通通訊、教育、醫療等消費資費及相關價格、收費項目。進一步加大“家電下鄉”的支持范圍并簡化補貼手續,在“農機具下鄉”的同時,加快推進科技下鄉。
4.拓寬消費領域,增加消費渠道。一是積極利用國家的政策和西安地區在中國高等教育方面的資源優勢,大力推動陜西的義務和非義務教育,提高教育消費水平。二是應加強政府引導和輿論宣傳,充分發揮旅游產品豐富,旅游景點多的旅游消費獨特優勢,使旅游消費成為一種基礎性消費。三是建立統一的社會服務管理機構,制定有關的管理法規,鼓勵社會各界投資服務產業,促進服務業規范化、市場化,最終增加居民的服務消費。四是培育社會誠信意識,改善信用環境,完善消費信貸體系,創新信貸產品,這對拉動以住房、轎車、現代通訊設施為主體的消費升級是現實而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馬紅光,李銀秀.居民消費對陜西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1997—2009[J].理論導刊,2011,(10).
[2] 馬紅光,李銀秀,涂潁清.陜西省居民自主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消費導刊,2009,(5):50.
[3] 金三林.變動趨勢、結構差異與消費需求不足扭轉[J].改革,2009,(6):67-72.
論文摘要: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日益臨近,體育及其相關的議題正在成為人們的焦點,研究我國體育消費水平現狀和200$奧運后體育消費水平的發展趨勢時促進我國體育人口的增加、體育消費水平的提高和體育產業的迅速發展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體育消費今年逐步增長尤其在2008奧運會后,我國體育必將緊隨世界體育潮流,向“個性化.平民化.娛樂化.消費化、財富化“方向大步前進。體育消費水平是體育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體育消費的一個核心的概念,了解體育消費必須分析體育消費水平。
一、體育消費的概念、類型
體育消費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方面的個人消費支出。它不僅是指人們買票去觀看體育比賽或體育表演更主要的是指人們為了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獲得美的享受積極、健康地歡度閑暇時間,豐富生活內容和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而從事的各種各樣與體育有關的個人消費行為。體育消費根據體育消費者通過支付貨幣而獲得的體育消費品的不同功能,可分為三類:觀賞型體育消費,實物型體育消費和參與型體育消費。
二、體育消費水平的概念及當前我國體育消費水平的現狀分析
1.體育消費水平的概念及衡量指標
體育消費水平是指一定時期內按人口平均實際消費的各種體育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數量。它可以說明某一時期內個人及家庭體育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衡量體育消費水平的指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是體育消費總額。既包括個人體育消費和社會公共體育消費,也包括體育物質產品消費和體育服務產品消費。(2)是參與體育消費的總人口數。包括已就業的人口總數和非就業人口總數在內的全體公民。(3)是體育消費結構。它是指各種體育消費品在體育總消費中的比例和相互關系。它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居民體育消費被滿足的程度。
2.依據三個指標分析我國體育消費水平的現狀
一般來說,居民消費性支出總量越大,體育消費的可能性就越大。據統計,從1994年一2008年,中國體育消費平均每年增長20%。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的馬曉河研究員經過測算認為,1998年全國體育消費總額為1400億元,其中城市居民消費1040億元。同時他還認為,實際數字還可能遠遠高于1400億元因為這個數字還沒有包括體育用品的消費額。盡管如此我國當前的體育消費總量還相當低,只有體育消費大國—美國的2%左右,差距還十分明顯。
所謂體育人口是指一周參加三次體育活動每次半個小時活動的強度為中等強度的人群。通過抽樣調查2000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為34%而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體育人口比例一般能達到50% -60%更多的還能達到70%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我國的體育人口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尤其是占我國人口大部分比例的農村地區體育人口的比例更是低。
體育消費結構構也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體育實物消費占整個家庭體育消費金額的81.12%體育勞務消費僅占18.18%。在各種家庭體育消費中,消費均值最大的是購買運動服裝鞋襪家庭平均花費2041.37元: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分別是購買體育器材和去場館參加健身娛樂人們觀看體育比賽門票的消費最少,花費僅171.85元。這說明我國的體育消費還處于實用性階段,人們對自身體育鍛煉花費較大而對體育欣賞等較高層次的消費投入很少。
三、我國后奧運時代體育消費水平的發展和變化趨勢
承辦奧運會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高國民體育意識.引導大眾體育消費的過程。承辦奧運會將使體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因此體育消費在后奧運時代必將在全社會形成熱點,體育消費總額和體育消費人口數量一定會呈現出加快增長的態勢。
體育鍛煉不花錢的傳統觀念將被改變:余暇時間的延長人們將有更多的鍛煉機會營養水平日益提高,鍛煉目的、內容將有所變化,以減肥、健美、保健為直接目的的鍛煉者將大大增加人們文化程度提高,科學鍛煉和娛樂的要求更為迫切;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鍛煉要求迫切的中老年人將大大增加現代人格素質和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更多的人將通過體育手段來實現。
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產業在后奧運時代加速發展人們將需要大量豐富多彩的體育消費品,以滿足自己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體育生活需要。人們不再滿足于一般的簡單的體育活動和自發的、盲目的體育鍛煉,而要求體育服裝.體育器材、體育場地能滿足各種人的需要。特別是體育輔導.體育咨詢和體育鍛煉方法,要能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以及不同愛好,給予科學的組織、培訓和指導。涉及大眾體育心理、體育測量、醫療與康復的科研體系和科研水平將逐步完善和提高。這就必然要擴大人們的體育消費領域,使某些體育消費品商品化。與此同時,某些自給性體育消費品由于內容單調已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因此其消費比例必然會進一步縮小逐漸為商品性體育消費所代替。
論文摘要: 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擴大內需的關鍵,本文通過運用SPSS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對我國農民的消費進行了回歸分析, 以便能夠更好地了解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與消費行為。
Key words: farmers 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life; linear regress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bstract: The increase in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is the key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n China,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use of SPSS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of the peasants in our country regression analys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s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consumer behavior.
一、 問題提出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至今仍有9億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0%,農民是我國最大的消費群體,農村消費能力的提升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從農村市場看,中國有近六成人口(約8億)生活在農村。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有規模如此巨大的城鎮化。農村居民的收入雖然低于城市居民,但是基數巨大,且農村人口的收入也在穩定增長。據測算,目前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大體相當于3個農民的消費;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萬~120萬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3倍,約拉動最終消費增長1.6個百分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民的消費水平和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的增加對于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正確處理好內需和外需的關系至關重要。但從總體來看,農民消費水平仍然較低,調查顯示有的地區都不及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三分之一。而且消費結構不合理,局限于食品類等生存基本需求品,消費在衣著裝飾等方面的極少。而影響農民消費水平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的收入。
農民生活消費支出主要包括食品、衣著、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家庭設備、交通等方面,本文只挑選了四種典型的消費支出作為代表來分析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
下面將從這些方面分別用數據作一元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二、數據來源和模型變量的選擇說明
1、下表是要進行處理的31個省市的農村居民消費相關的原始數據,數據來源于《2007中國統計年鑒》。
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2007) 單位: 元
2、變量選擇和說明:被解釋變量即自變量: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解釋變量即因變量:農民人均收入,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衣著消費支出,
農民人均家庭設備消費支出,農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 。并用下式表示函數關系:
三、回歸模型建立與分析
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與農民人均收入的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在SPSS 菜單欄上選擇Analyze Regression Linear , 則出現Linear Regression( 線性回歸分析) 主對話框,將“”選入Dependent( 因變量) 框中, “”選入Independent( 自變量) 框中,在該窗口的Regression Coefficients框中,選Continue Interval復選框,最后點擊OK鍵,結果如下:
表1
表2
表3
(1) 相關分析表(見表1) Model Summary表中看到復相關系數為0.932,決定相關系數為0.930,說明方程的擬合度較好,表明回歸方程顯著性較高。
(2) 方差分析表2,F=412.512,P 值=0.000
(3)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表(見表3),常數項的P=0.011
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與農民人均收入、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衣著消費支出、農民人均家庭設備消費支出、農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表4
表5
表6
(1) 相關分析表(見表4)復相關系數0.996,決定相關系數0.995表明回歸方程顯著性很高。
(2) 方差分析表(見表5)F=1277.528,P=0.000,表明回歸方程高度顯著,說明 ,整體上對有高度顯著的線性影響。
(3)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表(見表6)可知:①常數項的t的顯著性概率為0.450>0.05,表示常數項與0沒有顯著相差異,表明常數項不應該出現在方程中;②食品的t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
=0.556 +0.015 +0.157 +0.177
從回歸方程我們可以看出,食品消費的系數最大,醫療保健的系數次之,而家庭設備 和衣著消費系數 較小,這表明農村人民在食品和醫藥上的消費較大而在衣著等上的消費較少。
四、結論
根據多元線性回歸的基本方法,通過對初始線性回歸模型的驗證和分析, 最后得到的線性回歸模型在理論上符合高斯假設,其結果也與前面分析的基本一致。
在實際應用中,農民消費支出方面有很多,本文只是分析了幾個典型的因素, 通過線性回歸模型也可以較為準確的判斷今后的農民消費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所得預測結果不可能與生活完全一致,但是對增進農民收入、改變農民消費結構有很大的意義。
通過對多元線性回歸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民的費結構,基本上還是在食品、醫療等生活必需品上消費較多,而花在衣著裝飾上的較少,但比起過去農民在家庭設備上的支出有了明顯提高。而制約農民消費的關鍵還是農民收入不足。
因此,國家應該調整相應的農業政策,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增強消費的經濟基礎,通過增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通過經濟增長帶動消費的增加。此外還應培育農村居民正確的消費觀念,要加快形成積極的消費觀念,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提高生活質量,使生活更加富有意義;要克服“只知道買價格低、便宜的商品,養兒防身防老”等片面觀念。
參考文獻
[1] 馬慶國.管理統計[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2
[2] 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 羅鳳明, 邱勁飚, 李明華, 肖炳坤.如何使用統計軟件SPSS 進行回歸分析
[4] 李爭艷.用回歸分析方法預測我區城鎮居民消費水平 2008
論文關鍵詞:體育消費,體育市場,消費結構
開展對體育消費結構的研究,可以了解體育消費在我國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為體育消費市場生產和流通提供寶貴信息,正確引導居民體育消費,拓寬體育消費領域,促進我國經濟和體育事業發展。
l研究對象和方法
對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25至50歲的城市有職業居民進行調查研究。采用PPS抽樣方法和簡單的隨即抽樣方法發放問卷,抽取北京、上海、福建(福州)、四川(成都)、吉林(吉林)、廣東(廣州)、甘肅(蘭州)、內蒙(包頭)9個城市。調查樣本量為1170人,回收問卷1085份,回收率92.73%,有效問卷759份,有效率70.41%。經專家鑒定,信度和效度較高,符合本課題研究的要求。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關于分析體育消費結構的理論基礎
西方行為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kow)強調,人們對不同層次的需要強度是不同的,而且是有序的,即人們首先要求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在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較高層次的需要才得以強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于體育消費結構分析,其啟發意義在于隨著人類需要層次的上升,人類消費結構有層次的變化,體育消費結構同樣也有層次的變化,表現為體育勞務消費比重上升,體育實物消費比重下降的趨勢,消費形式也將進一步多樣化。作為基本勞務產品形式之一的體育勞務,將隨著我國居民消費內容的更新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成為人們日常勞務消費之一。
2.2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結構現狀
體育消費的結構是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過程中,不同類型體育消費的比例。為了便于調查研究,最大限度的保證獲得數據的準確性,本文將體育消費的結構分成三大類進行調查:體育健身娛樂、體育比賽表演、體育實物產品(運動服裝、鞋帽、體育器材),結果見表l。
從表1可以看出,各城市居民體育實物消費、體育健身娛樂消費、體育表演消費的情況。總體上,體育勞務消費水平211.74元(體育健身娛樂、體育比賽表演)高于體育實物消費水平204.45元,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與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現狀相符合。但是,我們也能看到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存在一些的特殊現象。
上海城市居民體育健身娛樂消費年人均高達407.14元,體育比賽表演消費132.14元,是城市體育比賽表演消費總平均數的2.70倍。為了進一步剖析這種現象,我們對本次調查中一些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比較發現,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均高于其它城市,上海市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口數量與體育消費人口數量差異很大,而且,體育消費人口中的體育人口數量低,非體育人口數量高。根據這個結果推斷,上海市城市居民體育娛樂消費水平高。在本次調查中這種現象也得到了證實,上海城市居民經常參加體育的人口在9個城市中排在第6位。
吉林城市居民體育健身娛樂消費相對自己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而言,120元也是一個很高的水平。在調查中了解到吉林城市居民家庭月均收入在9個城市中排在末位,但是體育健身娛樂消費相對比較卻很高,如果將體育健身娛樂消費與體育比賽表演消費相加,認為是體育勞務消費,那么吉林城市居民體育勞務消費占體育實物消費122.21%,占家庭體育消費44.92%。出現這種結果不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廣州和北京城市居民體育健身娛樂消費相對自己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而言,卻是一個低水平。如果按照上面的計算方法,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這兩個城市體育勞務消費水平都應該高于或等于體育實物消費水平,但是調查結果與推斷恰恰相反。這又是一個違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特殊現象,雖然北京和廣州兩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但是體育消費的結構與人們推斷的結果不同。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并非完全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結構不僅僅受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同時也受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環境、城市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這些因素對體育消費的結構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2.3體育消費結構的發展趨勢
2.3.1城鎮居民歷年消費的結構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城鎮居民食品支出比重逐年下降。這種下降趨勢反映出,隨著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收入或家庭支出中用來維持基本生存條件——購買食品的支出下降,購買其它物品的可支配收入得到相應增加。還可以看出,城鎮居民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逐年增加。此外,90年代以來人們對醫療保健需求開始顯著增加。1999年,我國醫療制度再次改革,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尤其是食品科學含量的增高,健康問題被推倒人們生活的重要日程中,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日益增強,并不斷尋求科學的保健方法,這些為提高體育消費水平帶來了有利的契機,為改變體育消費的結構帶來了強大動力
2.3.2國外家庭體育消費結構發展情況
在經濟發達國家,體育消費已成為人們日常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是,這些國家居民體育消費并非從一開始就形成目前的結構,而是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從瑞典家庭體育消費情況可以得到證明,瑞典家庭體育健身的總支出,1992年比1985年增長了43.17億克朗,其中用于體育活動的開支,1992年比1985年增加了17.61億克朗,增長率184.02%;用于購買體育服裝、鞋帽的開支僅增長了15.95億克朗,增長率69、23%;用于購買體育器材的支出也僅增加了8.42億克朗,增長率62.56%。可見,近10年瑞典家庭體育勞務消費增長速度明顯快于體育實物消費。這種趨勢也被多數國家體育消費支出結構變化所證實。
2.3、3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結構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居民消費結構更趨合理,即物質消費支出比重下降,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不斷增加。人們在滿足基本的生存資料需求基礎上,更加注重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追求,參加體育健身、娛樂活動成為人們追求精神享受的形式之一。隨著人們閑暇時間增多,生活方式改變,體育意識、體育健康觀念增強,對體育需求會明顯增加。據謝瓊桓等人在2010年中國社會體育的戰略構想研究中進行的抽樣調查,“1987年我國體育消費家庭年均體育支出49.67元,1992年54.83元,當時恩格爾系數分別為76%和69%;2010年恩格爾系數如果降到40—45%左右,則意味著有體育消費家庭的體育支出可達目前水平的5——6倍,在300元左右。”21世紀,居民體育需求迅速增加,體育消費結構也向合理化方面轉變,即在90年代體育勞務消費和體育實物消費并重的基礎上,逐步向以體育勞務消費為主,兼顧體育實物消費為輔的方向轉變。從本文調查中也可以看到,城市居民總體體育消費結構是體育勞務消費高于體育實物消費。未來體育消費結構的發展趨勢是以高收入、高文化職業人群為主導,逐步向以體育勞務消費為主,兼顧體育實物消費為輔的方向轉變。
關鍵詞:杭州市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恩格爾系數和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
第一章 緒論
1.1 論文選題的學術和實用意義
中國消費市場的發展態勢,既是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隱患和契機,同時也是撬動世界經濟的杠桿。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于投資與出口,對消費需求的重視嚴重不足,這必將導致經濟增長原動力的傾斜,抑制國民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我國城鎮居民消費一直是構成我國最終消費的主體,但是其發展已步入正軌,發展潛力有限。因此,消費需求的發展趨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民消費需求的發展趨勢,擴大消費內需的關鍵在于發展城鎮的消費需求,剛起步的消費市場才是未來我國消費市場的重點和熱點。其重要性不僅體現于龐大的市場規模,也體現于巨大的市場潛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沒有離開消費的生產,消費為生產提供最終的動力”。在經濟學 GDP 分析中,消費、投資和凈出口被譽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作為總需求構成因素之一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具有持久的推動力。最終消費是由居民消費和集團消費兩部分組成,居民消費又可分為城鎮居民消費與農村居民消費兩類。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國民經濟基本保持健康平穩的發展,社會產品日益豐富,居民生活消費選擇空間不斷加大,消費對生產供給及國民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力越來越明顯。
消費作為國民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一環,在經濟生活別是對經濟的增長起著根本性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從需求方面看,消費對經濟具有直接與間接拉動作用;從供給方面看,消費能夠創造出生產發展所必需的人力資源,從而創造出社會生產力;從均衡性角度看,消費又起著“自動穩壓器”的作用,防止國民經濟大幅度地波動;從結構方面看,消費結構變動是產業結構變遷的根本動因,可引導產業結構不斷地升級,促進經濟增長。從理論上講,消費結構問題是消費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是一定時期人民群眾消費狀況的重要標志。居民的消費結構,不僅僅涉及消費領域的問題,更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社會再生產過程來看,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層次,衡量一個國家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況是處于良性循環狀態還是處于不良運轉時期,關鍵問題之一就是看居民的消費結構是否合理。進行消費結構的分析研究,對了解居民自身的合理消費、社會消費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及其變化以及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平衡市場供給與需求,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杭州市區城鎮的情況來說,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幾年的發展,特別是自 1995年杭州市以來,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跨越性的提高,當前正處于從初步小康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的關鍵時期。同時,杭州市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消費水平,特別是消費結構較以往發生很大變化。細致地研究近幾年來杭州市居民的結構變化狀況,系統地把握消費結構變化同經濟增長的關系,對準確把握居民消費需求、促進居民消費具有指導意義。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微觀方面,可以為企業、商品生產者組織生產、合理決策提供現實參考;宏觀方面,可以為本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的宏觀決策提供依據,達到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目的。
1.2 論文研究目的,內容和技術路線
① 研究的目的
1)利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了解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消費支出結構變動的特征,尋求影響杭州市區城鎮居民消費變化的因素。
2)通過恩格爾系數和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對城鎮居民消費結構進行研究分析
3)根據消費變動的原因和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到合理化結論,為政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依據。
② 研究的內容
研究是以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為考察和分析對象,研究的時期主要是 1995 至 2008年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狀況。主要研究內容:
1)概述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基礎理論和內涵,消費結構變化及發展的一般趨勢和意義,論述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運用恩格爾系數和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計量經濟分析方法、統計分析方法和比較分析法,對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進行分析,對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變化和特點進行分析,找出消費變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對策建議。
③ 技術路線
1)首先是對消費結構的綜述,描述國內外的消費結構的研究,再對消費結構概念和應用的闡述。
2)然后是對杭州市城鎮居民的消費統計數據和家庭消費數據樣本進行分析,根據需要選取建立消費函數、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的方法,對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影響因素變化和特征進行實證分析,找出影響的主要因素。
2)再是對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研究方法的一個總結。
3)最后從實證論的角度,論述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針對主要影響因素給出促進經濟增長的可行性對策建議,給出政策制度的合理依據。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1.3.1 國外消費結構的研究綜述
西方對消費結構的研究較早,17 世紀末,喬治金對曾對工人階級生活消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當時消費結構被稱為“預算分析”或“收支研究”。他不僅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國家消費支出的構成情況,還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了英國家庭的生活消費支出結構。最早提出“消費結構”這一概念是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愛德華迪克佩蒂阿格茲收集了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收入組的消費結構資料,并首次提出家庭消費結構消費支出的分類方法。弗里德里克勒普拉爾對消費結構的研究主要是調查每一家庭的生活收支情況,目的為了社會改革服務【1】。 研究消費結構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國統計學家和工程師恩斯特恩格爾,1857 年他在研究當時歐洲大陸居民幾十年的消費數據,特別是居民的食品消費與總消費以及與總收入之間的關系后提出: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其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品的費用所占比重就越大;反之,一個家庭收入越多,其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品的費用所占比重就越小【2】。這就是世人所熟知的著名的“恩格爾定律”。馬克思在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時,把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中的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類進一步區分為生產必要生活資料和生產奢侈消費資料這樣兩個分部類【3】;此外在《剩余價值理論》中,馬克思把消費品區分為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費品和以服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4】。這實際上以宏觀的角度分析了消費結構。恩格斯也曾把消費資料劃分為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揭示了人們的消費結構從低向高發展的歷史進程。列寧則更明確地指出過:“一定的消費狀況是比例的要素之一”,他還概括了需求上升規律,即一個國家的生產率較高,工人的工資也較高,滿足的需求也就較多【5】。這些都是對消費結構的闡釋。當代西方消費經濟理論是在古典消費經濟思想和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內容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消費結構理論、消費水平理論、消費品的供給和分配中的政策和技術問題等等。近現代許多西方學者對消費理論提出了各種假說,如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里的相對收入假說,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等,為消費結構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把家庭作為消費決策的基本單位,分析消費結構。其中,希爾提出“家庭文明”分析,斯梅爾塞等提出家庭消費支出功能分析,威廉威爾斯和喬治古伯爾利用“家庭生命周期”對消費行為進行分析,體現了消費結構在家庭消費中的變化趨勢。在研究方法上,恩格爾定律被提出以后,它的適用性得到了現代西方經濟學家普遍認同,隨著經濟學家對消費結構變化的不斷研究,按照恩格爾定律的基本規律,得出了衣著消費支出類似食物消費支出的變化規律,稱之為恩格爾定律的引申定律。在研究各國居民生活水平時,經濟學者經常使用恩格爾系數來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也是定量研究消費結構的開端。最近幾年,消費結構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線性支出系統模型及擴展的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線性及擴展的線性支出系統是用收入水平、價格水平等做解釋變量,只能反映總支出和價格變動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對一些潛變量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如地區因素、收入分配因素、預期因素等潛變量對消費結構的影響無法顯現出來。因此,一些國外學者提出用面板數據的方法研究消費結構,即用 PanelData 方法分解潛變量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主要代表人物有喬晨、馬蒂爾斯和塞維斯特,該方法在消費結構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使消費結構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1.3.2 國內消費結構的研究綜述
我國對消費結構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迅速。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教授在 1963發表的《關于消費問題的探討》一文中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消費構成,一方面是由他們的需求結構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消費基金的物質構成決定的。”這里的消費構成等同于消費結構。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開始對此高度重視,消費結構的研究真正活躍起來,對消費結構的全面深入的理論研究開始進行,從“六五”起到“九五”國家都將消費結構方面的研究列為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983 年由尹世杰教授主編的《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填補了我國經濟科學一個空白,開拓了經濟理論研究的新領域。在這部著作中,尹世杰教授專門分章系統研究了消費結構問題,是我國進行消費結構理論研究的開端。
八十年代中期至上世紀末是我國消費結構理論發展的十分重要的階段,在這十幾年里相繼出版了幾部專門研究消費結構的專著,包括中國社科院楊圣明教授于 1986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研究》;山東大學林白鵬教授于 1987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學》和1993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關聯研究》;尹世杰教授于 1988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研究》和于 2000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合理化研究》。這些著作把中國消費結構學的研究推上一個又一個的新臺階,并且基本構筑起了我國現有消費結構理論體系。楊圣明教授在《中國消費結構研究》中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入手,研究了消費結構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書中建立了數學模型和對消費結構的預測方法,這些方法至今仍有較大的借鑒意義。林白鵬教授《中國消費結構學》中把消費結構作為一個要素放在社會再生產這個大系統中研究,指出:“消費結構的變化的不同階段是生產力一定發展水平的反映,在社會主義國家研究消費結構有特殊意義”。在《中國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關聯研究》中,林白鵬教授首次將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兩個領域聯系起來研究。他認為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是兩種相輔相成的經濟要素,產業結構只有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使產業結構的調整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合起來。
尹世杰教授的《中國消費結構研究》一書是以我國居民的生活消費結構為著眼點,以消費需求為始點,以經濟、社會、文化等影響消費結構的諸因素為內容,以消費結構合理化為目的,并以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和提高消費質量為終點,建立了自己的消費結構理論體系。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居民消費結構出現的新情況給予了理論指導。他的新著《中國消費結構合理化研究》更反映了當代消費結構研究的最新成果,開創了消費結構研究的新局面。在對現階段我國消費結構定量的研究和預測方面,江西財經大學的董福榮教授從中國家庭消費結構方面入手;山東大學藏旭恒教授從居民資產與消費選擇行為關系方面研究,在他所著的《中國消費函數分析》中,研究了消費結構、消費傾向、消費的收入彈性以及和利率價格的關系;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范劍平研究員以及孫鳳研究員分別從居民消費與經濟發展關系方面和消費行為數量研究方面作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使得我國對消費結構學的研究理論系統逐步發展和完善,為推動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3.3 居民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長期以來得到論證,居民消費是拉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源動力。大量文獻對于城鄉居民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度進行了具體分析,提出了城鄉居民的消費對經濟增長均有很大影響但是力度不同的觀點。在消費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方面,國家統計局課題組通過對中國居民購買力水平的實證研究,得出“提高城鄉居民購買力水平是擴大內需的關鍵”結論;河北經貿大學課題組經過實證分析,得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內需的增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小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劉緝川在《江西農村居民消費研究》一文中認為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對人力資本具有創造作用,消費還是防止經濟蕭條的穩定力量。
常欣在《供給與需求結構雙向調整》中指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格局已由“資源約束”轉為“需求約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經濟的增長。敖琴在《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中認為,占全國人口總數三分之一的城鎮居民消費占了全國居民消費的 70%左右,城鎮經濟在國家經濟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其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與水平。城鎮居民消費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變化將直接引起市場供求的變化。這些變化將關系到城鎮自身乃至全社會的發展。從消費結構與經濟持續增長關系的角度,經濟發展史表明,經濟增長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結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兩者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劉樹信《改善山西消費結構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思考》一文,研究了山西省消費結構改善拉動經濟增長,論述了應該如何按照消費的要求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張澤一的《城鄉居民家庭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文章論述了消費結構是如何通過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問題。
黃麗馨的《廣西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關聯的實證分析》,在文章的論述中提出了消費結構通過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經濟增長的思想。在家庭消費結構方面,高榮升《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與特征研究》中對比考察一些典型國家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變化特點,通過借鑒和參考這些國家的經驗,以實現我國家庭消費結構的優化。余金鳳《論我國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優化》指出家庭消費結構是整個消費結構的基礎。我國經濟要持續保持適度增長和協調發展,必須始終保持國內消費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有效拉動,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優化家庭消費結構。由于眾多經濟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消費結構理論體系已經基本成形,其主要內容包括消費結構的類型、影響消費結構的因素、消費結構合理化的指標和途徑、消費結構的差異、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以及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聯等,為我國消費結構理論研究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章 消費結構的基礎理論
消費結構理論是消費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結構的研究將宏觀經濟中的消費理論與消費實際聯系起來,為宏觀消費問題提供了實證研究的角度、方法及應用。
2.1 消費結構的基本概念
致謝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我已經在上海海洋大學度過了近4年難忘日子。在本文完成之際,我要向這幾年里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的老師和朋友們表示我誠摯的謝意!在這即將告別校園、走向社會的時刻,我由衷地感謝給過我指導和幫助、鼓勵和歡樂的師長、朋友和家人。
在校學習期間,我在學習和生活上得到了老師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老師們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識,寬厚豁達而正直隨和的為人風范,令我敬仰,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從治學態度到治學方法,從做學問到做人,都給了我莫大的啟迪,讓我受益終身。
我要感謝我尊敬的老師們。四年來,老師們悉心教授了我各方面的知識。特別是鄭奕老師,本文從選題、構思、成文都傾注著老師的心血。在此,謹向我尊敬的導師致以誠摯的感謝!其次,我要感謝陪伴我度過四年大學生活的同學和朋友們。他們不僅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且幫助我克服了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個個困難。這些珍貴的情誼我會永遠珍惜。最后,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家人。他們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給我了極大的支持,他們的教導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他們的關愛讓我充滿了勇氣與信心。
我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老師,朋友和家人支持的結果,在這里我忠心祝愿他們生活幸福、身體健康!
感謝!
參考文獻
[1] 董福榮. 中國家庭消費結構透視[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9, 51-52.
[2] 林白鵬. 中國消費結構學[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87, 26-27.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448-449 .
[4] 馬克思. 《剩余價值學說史》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 4 .
[5] 《列寧全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 44 .
[6] 楊圣明. 中國消費結構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
[7] 尹世杰. 中國消費結構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8] 劉緝川. 江西農村居民消費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03.2 .
[9] 常欣. 供給與需求結構雙向調整[J]. 科學決策, 2002.5.
[10] 敖琴.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J]. 農業經濟, 2005.4 .
[11] 劉樹信. 改善山西消費結構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思考[J]. 經濟問題, 1999.7 .
[12] 黃麗馨. 廣西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關聯的實證分析[J]. 改革與戰略, 2000.4 .
[13] 高榮升. 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與特征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 2003.
[14] 余金鳳. 論我國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優化[D]. 湖南師范大學, 2004.
[15] 尹世杰. 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111.
[16] 程巖. 信息經濟的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測定[J]. 情報資料工作, 1993.5.
[17] 尹世杰. 消費經濟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8] 劉方域. 消費經濟學概論[M].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4, 117.
[19] 厲以寧. 消費經濟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57-160.
[20] R. Stone: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and Deman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ern ofBritish Demand", Economic Journal, vo1.64 , 1954.
[21] L. R. Klein and H. Rubin: "A Constant-Utility Index of Cost of Liv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18 , 1949-50.
[22] 范劍平. 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J]. 宏觀經濟研究, 2000.6,32-35
[23] 吳風慶.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與居民消費結構分析[J].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 2000.9.
[24] 葉宗裕.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新應用—全國各地區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比較分析[J].管理新說, 2003.1.
[25] 易丹輝. 數據分析與 Eviews 應用[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2, 10.
[26] 《杭州統計年鑒》.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9.
[27] 《中國統計年鑒》.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2006,2008.
[28] 陳秋玲,曹慶瑾,阿麗. 基于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分析.上海大學:2010.
[29] 藏旭恒. 中國消費函數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0] 金世和. 消費經濟學[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5.
[31] 王建華. 消費者需求分析引論[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3, 227-230.
[32] 萬金發. 北京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研究[D]. 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5.1.
[33] 尹世杰. 優化消費結構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 貴州財經學院學報, 2004.1.
【關鍵詞】 消費需求 經濟增長
目前,消費問題已成為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強有力手段,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傳統的計劃經濟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帶來消費的增加,因此,經濟增長對消費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經濟增長決定著消費,消費對增長更具有拉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超過投資的影響作用,決定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和質量的高低,因此,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一、國外對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
馬克思(1865)在《資本論》中對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研究,形成了著名的生產消費觀。在他看來,“消費需求是一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和生產、分配、交換等環節構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是這一有機整體的出發點,而消費則是這一整體的終結點,分配和交換只是這一整體的兩個中間環節。無論是什么社會背景,生產過程都必須是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沒有最終消費,一個社會的再生產過程就會出現斷裂現象”。馬克思通過對再生產過程和消費需求的探討指出:“消費需求決定著生產,各種不同要素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消費需求是勞動力得以恢復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消費需求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在要素,消費需求使社會所生產的產品成為現實的產品,消費需求促使新的生產需要的產生。因此,消費需求是一個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基本前提、內在因素和必要條件,是任何社會形態生產的最終目的。如果沒有消費需求,就沒有相應的生產”。在他看來,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四個環節是辯證統一、相互制約、互為影響的。從分配的角度來看,馬克思對消費與生產的分析表明:消費總是在某一社會分配關系基礎上的消費,而消費則是分配的最終實現,它對分配具有反作用。
凱恩斯(1934)在其代表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指出:“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古典經濟學家們所長期信奉的薩伊定律——供給自動創造需求,很難成立,需求在實際經濟運行過程中并不總是被動的,總需求對總供給有顯著的影響,而需求又由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兩個因素所決定。”提出了消費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的關系模型:C=C0+aY。其中:C——社會總需求,C0——社會必要消費,a——邊際消費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單位所引起的消費增加數量),Y——居民可支配收入。凱恩斯進一步推出,一個社會的有效總需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有效需求的增加會引起這一社會投資擴大并帶來就業的增加,社會就業增加又會引起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會促使新一輪消費的增長,從而推動經濟不斷循環向前發展。針對在實際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的有效需求數量常常達不到有效供給數量等的實際,他主張政府不應該被動地任由經濟自行運轉,而應該充分運用相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積極主動干預國民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使有效總需求保持在與總供給相適應的步伐之上。他特別強調,評價一個政府工作好壞的標準不應該是有無財政赤字,而應該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當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時,政府應該主動擴大消費支出以使經濟走出困境、推動經濟發展。這不僅在宏觀經濟理論上作出了極大創新,而且在西方國家應對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實踐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索洛(1956)在修正“哈羅德—多馬模型”的生產技術假設的基礎上,運用資本和勞動可替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起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從而解決了“哈羅德—多馬模型”中經濟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不能自發相等的問題。在這一經濟增長模型中,他把經濟的增長主要歸因于資本積累的結果:資本由投資而來,而投資則主要來自于居民儲蓄,居民儲蓄和居民消費是呈反向變化關系的兩個變量。由此來看,投資才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消費則會降低居民的儲蓄率,從而減少社會投資會阻礙經濟的快速發展。
羅斯托(1960)在其《經濟成長階段》中,根據現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將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分為6個階段。他解釋說,在傳統社會階段,社會生產完全是圍繞生存而展開的經濟,而且通常都是封閉或孤立的經濟狀態;在為起飛創造條件階段,是社會為擺脫貧窮落后走向繁榮富強的準備階段,其主要特征是社會開始考慮經濟改革的相關問題;在起飛階段,這一階段的社會經濟必須具備生產性投資率提高、經濟中出現一個或者幾個具有很高成長率的領先部門、發明和革新變得十分活躍、適宜的政治活動和社會文化風俗環境等四個條件;在向成熟邁進階段,是一個社會已把現代化的技術有效地應用到了它的大部分產業部門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國家的產業部門以及出口的產品開始出現多樣化,高附加值的出口產業逐漸增多,社會投資的重點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向了資本密集型產業,國民福利、交通和通訊設施得到顯著改善,經濟增長惠及整個社會;在高額群眾消費階段,指主要的經濟部門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奢侈品消費向上攀升,生產者和消費者都開始大量利用并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各種成果,人們在體閑、教育、保健、國家安全、社會保障等項目上的花費大量增加,而且開始歡迎外國產品的進入;在追求生活質量階段,雖然羅斯托沒有給出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的社會一個很清晰的概念,但他認為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隨著這一階段的到來,一些長期困擾社會的老大難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從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容易看出,在經濟發展的每一階段,生產是前提,消費是目的,經濟越往高級階段發展就越需要消費來拉動并改變產業部門結構,從而推動經濟向更高階段邁進。
二、國內對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
劉迎秋(2002)在《次高增長階段的中國經濟》一書中強調,從經濟動力學的角度講,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是市場存在的根據,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他指出,消費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特定的對應關系。
武少俊(2003)在《強化消費需求啟動措施,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中指出,消費需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國內消費需求的不足,已成為妨礙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矛盾。全面清理制約消費增長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強化消費需求的啟動力度應當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應當把啟動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作為突破口,事半功倍;改善公眾預期,增強消費者信心;支持農村發展,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積極而謹慎地發展消費信貸;培養消費熱點,加快消費結構升級換代的進程。
王青(2004)在《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中強調,隨著中國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經濟運行已從生產主導型轉變為消費主導型。市場化程度越高,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牽動作用就越大。
洪銀興(2005)在《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第二版)中指出,人民的消費水平不只是受制于生產,還對生產起拉動作用。經濟增長不僅靠投資需求拉動,還靠消費需求拉動。提高人民消費水平本身也是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由消費需求拉動的經濟增長由于有市場保證因而是可靠的經濟增長。
鄒紅、喻開志(2007)在《消費需求拉動;基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反思與啟示》中指出,近幾十年來,我們對消費需求增長的內在動力缺乏引導以及制度變遷中的復合因素難以治理,引起了居民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進而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拉動乏力。
劉杉(2008)在《我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中論述到,當前中國消費率處于低水平并且還有持續降低的趨勢,這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重要障礙,提出了如何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建議。
金克琴(2009)在分析我國1978—2007年居民消費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時,運用協整理論進行檢驗分析后指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消費支出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長期、穩定的促進作用,刺激消費特別是占總消費比重較大的居民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有效手段。他們建議,應轉變一直以來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消費率,以實現居民消費支出增加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袁建文(2011)從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出發,通過構建最終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模型,對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理論研究。用沈陽市2002年、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為數據來源作實證分析后,得出:消費需求在總量、速度和效率上都遠比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
孫海濤(2012)基于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依據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辯證關系,選用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和消費需求的32年數據,使用不同的計量經濟方法,從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經濟增長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和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三個方面驗證了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相互影響作用,同時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方法確認了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互為因果的影響關系。數量關系的確立,為探求兩者之間的變化趨勢,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了數量依據。
三、簡要述評
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國內的研究有以下特點:第一,消費與增長無關或者起反向作用:消費不會促進經濟增長;消費少,經濟增長反而快。第二,消費對增長具有拉動作用: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第三,消費與增長的關系具有階段性特征:消費與經濟增長是一種動態的階段性相互推進關系。第四,消費與增長的一些實證研究:消費與增長具有一定規律性。
雖然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我國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分析,但他們有的并沒有充分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沒有考慮中國制度的變革等問題,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而這些因素恰恰是我國居民生活消費的背景,城鄉居民的消費離不開這些因素的影響。
(注:沈陽市社科聯2013年度民生課題“居民消費需求對沈陽經濟增長貢獻實證分析及擴大內需的對策研究”(立項編號:sysk2013-07-2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著,曾令先、卞彬、金永譯:資本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
[2] 凱恩斯著,高鴻業譯: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
[3] 索洛著,平新喬譯:經濟增長論文集[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4] 羅斯托著:經濟成長階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 劉迎秋:次高增長階段的中國經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6] 王青: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J].江西社會科學,2004(8).
論文摘要:對吉林省農村保障與農民消費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闡述了吉林省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農民消費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時對于如何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提高農民消費給出了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我國的投資增長過快,使得國內產能過剩,無效供給增加,資源環境壓力增大,從而導致經濟波動增強。在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只能靠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增加消費以拉動內需便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務實之舉,因此,啟動消費,擴大內需將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盡管中央銀行多次降低利率,但國內居民消費需求依然增長緩慢,居民的儲蓄卻節節攀升,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國特別是農村還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在消費時還存在著后顧之憂。中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的比重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吉林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啟動農民的消費對吉林省經濟的全局發展起著十分關鍵性的作用。
一、吉林省農村杜會保障現狀
1.農村養老保險。吉林省從1993年在部分縣市開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貫徹執行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在最初的幾年里,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存在投保人數增長緩慢等問題,總體上吉林省農村養老保險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5年初隨著進城農民工的增多,吉林省從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出發,明確用人單位要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費,農民工參保并履行繳費義務后,可與城鎮企業職工一樣享受養老保險待遇。至2009年底全省各地己全部出臺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但是到目前為止保險人數增長乏力,后期還有大量工作需要落實。
2農村醫療保障。吉林省自2003年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2007年在全省全面展開,使全省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有所緩解。2009年,吉林省的新農合制度建設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新農合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邁進,參合農民住院報銷封頂線,由3萬元提高到4萬元,有的縣(市、區)提高到了5萬元。由于各級政府的財力狀況和農民收入增長有限,提高財政補助標準及農民個人籌資水平都有一定困難。
3.農村社會救助。目前,我省農村社會救助包括傳統的救濟、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臨時救濟。救助對象為農村的五保戶、困難戶和其他生活困難群體。截至2008年9月底,我省共有農村貧困人口100萬左右,農村低保年標準為767元,不足農民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救助標準低,低保對象生活仍很困難。
二、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農民參保意識淡薄。由于傳統的家庭養老的習慣,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的意識不足。
2.原有農村養老保險屬完全儲蓄型模式,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勵機制。隨著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資金積累越來越多,以縣為單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僅會增加基金被擠占挪用的風險,而且,投資形式單一,缺乏保值增值有效途徑,特別是難以抵御通貨膨脹的侵蝕,必然使養老保險基金“縮水”,未來保障能力大打折扣。因此,農村養老保險受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的影響,在通貨膨脹率較高而增值能力較差的情況下,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降低,退保現象增加。
3.農民實際收入水平不高,用于養老保障能力有限。近年來,我省糧食產量增加,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但純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實際增長幅度較小。農民的現金收入用于購買生活必需品和購置生產資料后所剩無幾。
4.我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低,對農民養老保險沒有負擔能力。我省自2004年免征農業稅以來,村級的收入只有財政的轉移支付,村辦企業寥寥無幾。全省大多數村集體,除去用于社會優撫、社會救助和維持自身運轉外,幾乎沒有能力為養老保險提供資金補充,集體經濟組織很難擔當起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所應扮演的角色。
三、吉林省農村消費支出現狀
1.消費能力與消費結構層次低。在吉林省居民消費結構中 ,恩格爾系數較高。如2009年吉林省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0. 0%,這說明在食物消費方面吉林省農村居民消費比重較大。由于農民收入有限,農村發展落后,沒有相應的消費場所與服務,使得農民用于教育,服務,娛樂等方面消費比例很低。
2.消費心理謹慎。吉林省農村居民的收入狀況偏低,為了躲避風險,大多數農村居民都是把收入攢起來,同時受傳統消費觀念和習慣的影響,以及對未來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農民的消費心理普遍較為謹慎。在農村,許多農民保持“量入為出”的勤儉節約型消費傳統。
四、吉林省農村消費支出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農民收入水平的約束。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吉林省所在的東北地區在解放后曾一度成為全國最富有的地區。但改革開放后東部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東北逐漸失去領軍地位,現在甚至已成為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收入的不足嚴重制約著生活消費水平。
2.傳統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的制約。中國農民自古就有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而且中國人歷來就有先儲蓄后消費的習慣,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這些嚴重制約著農村居民消費水平。
3.農村基礎設施和薄弱,限制農村消費。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消費條件不健全。農民購物難、飲水難、行路難、上網難等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消費。
4.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限制農村消費。目前我省農村社會的保障制度還相當薄弱。統計數字表明,我省農村社會保障率僅有3%,養老、醫療、子女入學、住房等問題時刻困擾著農民,影響農民的消費能力。
五、相關建議措施
1.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措施及建議
(1)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政府或村集體經濟組織本著鼓勵參保、多繳多得的原則,對參保人給予適當繳費補助。可實行個人賬戶和基礎養老金相結合的模式,個人賬戶養老金為賬戶存儲額除以計發月數,基礎養老金由國家和各級政府根據經濟發展情況確定。基礎養老金要適當調整,個人賬戶可轉移、可繼承、可銜接。
(2)完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要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堅持大病住院保障為主、兼顧門診醫療保障。重點是各級政府要適當提高補助標準,科學調整補償方案,提高報銷起付段和報銷補償比例,擴大門診大額慢性病補償病種和補償比例。抓緊門診家庭賬戶向門診統籌過度。搞好新農合與醫療救助的銜接,幫助農村困難群體解決看病難問題。
(3)完善農村救助制度。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強化地方政府職責,足額落實資金,合理掌握標準,切實做到應保盡保。解決好農村居民最低保障對象、五保供養對象、在鄉重點優撫對象的困難問題,提高他們的補助標準。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伍軍人等優撫政策,要大力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販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加大農村社會福利設施建設。
(4)增加投入,保障支撐能力。與城鎮相比,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還遠遠不夠。為此,各級政府要把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補助力度,不斷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配置,不斷向農業、農村和農民傾斜,從而加速農村經濟發展,盡快提高農村富裕程度和農民生活水平。當前應重點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新型合作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投入。
(5)強化宣傳,提升對農村社會保障認識。社會保障意識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前提和基礎。各級政府和組織也要通過各種宣傳方式和手段,改變農民的陳舊觀念,調動農民參保積極性,全面提高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的意識。
(6)從長期來看社會保障的支出來源于經濟的發展成果,經濟的發展在于人力資本的投入,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從根本上來講應該加強教育的投入,據統計2008年,吉林省在農村教育上的各種投入有35億元之多,在未來的幾年內應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2.促進農民消費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建議
(1)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各級財政設立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和推廣。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并開展政策性信用擔保試點。通過財政貼息、投資參股等形式扶持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大幅增加農業補貼。
(2)增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擴大生活消費創造必要的基礎條件。應抓住農村青壯年返鄉的機會,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的投入,繼續強化和改善農業物資裝備基礎,抓好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興修農村水利,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解決農村飲水安全、沼氣建設及垃圾治理等問題。加強煤氣,自來水的覆蓋情況,讓農民生活無憂。抓好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又能就地就近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現金收入。
[論文摘要]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和比較研究法。對重慶市城鎮居民與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及西部地區的城鎮居民的體育消費結構進行了比較研究和分析。結果表明: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水平仍處于中等偏下位置,消費結構很不合理,與東部地區還有很大的差距,通過研究,找出了影響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制約因素,并為改善體育消費結構、提高人民體育消費水平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意識習慣的顯著變化,體育消費領域正不斷地得到了發展和開拓。體育消費已成為現代生活消費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對整個社會消費結構改變,而且對促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加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1)本課題研究對象是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辦法,對重慶市的12個區市縣20歲以內~50歲以上各年齡階段的男女居民中抽取被調查者2000人進行了《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結構調查》問卷,共發調查表2000份,收回問卷1760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問卷1710份,占收回問卷的85.5%。(2)以所調研的全國八城市城鎮居民實際體育總消費、體育實物消費、體育勞務消費、體育信息費、體育家庭消費統計資料作為樣本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按照社會學和體育統計學制卷原理,采用表面效度檢驗,結果表明有效率達100%;同時對重慶市城鎮居民進行了信度檢驗,結果顯示:相關系數r=0.89。
(2)數據統計法
重慶市城鎮居民調查研究所獲得數據,主要依據計算機進行數理統計。
(3)比較分析法
以重慶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相關數據作為客觀依據,科學地參照東西部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結構數據指標相比較,得出相關結果,作定性、定量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情況分析
重慶市是西南地區及長江上游地區主要的經濟中心,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重慶在全國綜合競爭力排名18。雖然人均收入和勞動生產率與東部發達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及重慶直轄的契機,體育消費市場仍展現了巨大的潛力。
目前,重慶市城鎮居民2003年人均收入為6684元,體育人均消費約為319元,占總收入大4.8%。在被調查者中,體育實物型消費約為205元,占體育消費總支出的64.2%;勞務型消費約為70元,占21.9%;體育實物型消費與勞務型消費之比約為1:3,實物型消費遠遠大于勞務型消費;體育信息型消費約為44元,占13.8%。
2.全國東西部部分城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體育消費總量對比分析
影響體育消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因素來說,它主要取決于消費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水平的高低可以決定體育消費結構的變化。據2003年全國東西部主要省市來看,東西部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體育消費量相差甚遠。重慶市在兩個指標數據上由于抽樣了部分的學生,可能在數據上約偏低, 東部地區人均收入均值和體育消費均值分別在15160元和1146元,其中深圳市兩項指標為最高,分別為18188元和1455元,體育消費所占的比例約為8.0%,形成了一個年均30億左右的消費市場;北京、上海體育消費額均保持在1000元以上,東部只有浙江在1000元以下,為973元,從整個東部地區來看其體育消費所占比例均在7個百分點以上,由此證明,東部地區居民對體育的熱中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西部地區人均收入均值和體育消費均值分別為8351元和491元,其中成都市兩項指標基本接近東部水平,分別為13028元和925元,體育消費所占比例也超過了7%:其余三個省市兩項指標均落后于東部地區,人均收入均在8000元以內,體育消費均不超過500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重慶市的體育消費從整體排名來看,處于中下的位置,兩項指標分別為6684元和319元,體育消費僅占4.8%,與東部地區兩項指標均值相比都約為1∶2.5,與同為西部城市的成都、西安,差距也較明顯,所以要解決現目前重慶市消費偏低的現狀,加快我市生產力發展、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成為了首要任務。
3.全國東西部部分城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結構對比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勞務、信息型消費為主的消費結構必將成為我國體育消費發展的總趨勢。從我國現階段來看,我國東西部地區體育消費上仍存在不少問題,目前我國體育消費結構仍不合理,體育實物型消費大于體育勞務型消費,東部地區體育勞務消費與體育實物型消費之比約為4∶6,西部約為2∶8;從各項消費水平來看,東部遠遠高于西部。重慶市從整體上比較處于中下的位置。東部地區在體育實物性消費發展到一定的基礎之上,體育勞務型消費和體育信息類消費已達到相當水平。體育場館的租賃、健身娛樂、體育參與等服務型消費業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龐大的體育消費產業體系。特別是各項消費均排在第一位的深圳市,體育勞務、信息消費已突破了700元大關,占總的體育消費的48%;上海市實物型消費與勞務型消費比例結構最為合理,勞務型消費與實物型消費比例約為4.5∶6.5。其中勞務型消費中的各項指標額分別較均勻,信息消費額在體育服務型中所占比例為最高,達到了160元;北京、浙江雖排在東部之后,但在場地租賃、培訓 、體育觀賞型消費中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100元以上;從觀賞體育比賽的消費來看,東部地區每人可接受的門票價格約在30元~100元的居多,從體育培訓消費來看,東部地區每次培訓的消費約在5元~10元之間。由此證明,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城鎮居民在追求體育實物消費的同時,其體育消費投入在精神上的享受費用也是相當大的。重慶市與其東部各省市相比是很落后的,主要表現在:首先,在消費水平上較東部有很大的差距,從數據上可以明顯看出,重慶城鎮居民體育實物消費約在205元、體育勞務消費約在70元、體育信息消費約在44元;其次,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結構較東部不合理,體育服務型消費所占比例太少,體育勞務型消費與體育實物型消費之比為1∶3,體育勞務型、信息消費分別僅占體育總消費的21.9%和13.8%。從場地租賃、培訓、醫保幾項指標來看,人們投入的費用太少,說明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少,從觀賞體育比賽上,人們可接受的門票價格一般在10元左右,50元以上的較少。 總的來看,重慶是體育消費在全國來比,仍較落后,但是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相信人民生活將越來越富裕,人們的體育消費水平有望得到極大的提高。
四、影響和制約重慶市城鎮居民體育消費的因素
1.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對體育消費的影響
重慶市處于西南地區,直轄成立不到8年,經濟發展的歷史較短,據重慶市統計局統計,2003年重慶市年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891億元,第一產業占18%,第二產業占40%,第三產業占32.8%,體育屬于第三產業服務行業,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足嚴重影響了重慶市體育產業經濟發展,阻礙了體育消費的勢頭。
2.消費意識、習慣、行為對體育消費的影響
重慶市城鎮居民消費心理、消費習慣又進一步加劇了生活和體育消費的脫節。據調查顯示,重慶市城鎮居民有近50%不愿放開手腳消費,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是重慶是重工業城市,行業的不景氣促成了大量的勞動者失業,下崗失業是造成重慶市今后收入存在不穩定性;二是教育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將使教育費用大量的提高;三是醫療制度改革的出臺;四是住房制度的改革,商品房的出現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民相應的支出比例,改變了人們消費觀念,形成了體育消費意識的淡漠。因此,居民預期收入的不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體育消費,人們只有在滿足生存需求后,才會增大對體育消費的需求。
3.閑暇時間與家務時間對重慶體育消費市場的影響
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不高,人們大量的時間都花在生產勞動和勞務老動上,人們占有閑暇的時間較少,根據統計,重慶市居民閑暇時間不及沿海發達地區的三分之二,與國外發達國家的閑暇時間比相差約一半。閑暇時間少,成為影響重慶市體育消費的主要因素。
4.體育設施場館和服務質量對體育消費的影響
重慶市是正處于直轄后經濟蓬勃發展時期,體育設施、場館很多都正在規劃、建設之中,現有的體育場館中,約40%對社會全部開放,約20%的場館部分開放,另外有40%的場館尚未開放。公共體育場館幾乎全部開放,但這樣的場館僅占所與場館的2.3%,而且體育場館和體育娛樂設施向居民提供的消費服務項目、服務品價格、服務環境、服務質量較差,體育消費者去場館的距離長等因素,成了制約居民體育消費不可忽視的因素。
五、結論與建議
1.在國家扶持下,大力發展經濟,從根本上改善重慶市人民生活水平是最根本因素。
2.從體育消費需求出發,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體育消費,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文化活動,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人的消費需求。
3.加快體育設施建設,提高場館服務質量。針對重慶市山高路不平的地理特點,建議多設計適合在社區、居民區建設多功能、小型適用的體育娛樂場所,緩解公共設施不足的矛盾。
4.加快大眾傳播對體育消費的宣傳,改變人們對體育消費的意識、觀念,正確認識體育消費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體育消費的氛圍,廣泛推進體育消費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