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8 20:11: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餐飲市場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浙江省;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提升;新型城鎮化
浙江是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的大省。統計數據顯示:浙江省現階段農業轉移人口的總數為1783萬,其中本省占1260萬,外省占523萬[1] 。農業轉移人口作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其就業現狀如何?就業的可持續性怎么樣?就業收入匹配于融入城鎮的能力嗎?帶著這些問題,課題組在查閱浙江統計局2014年年鑒已有的相關數據基礎上,選擇了杭州、寧波、義烏、嘉興、麗水五地作為調研區域,在勞動力市場和十余家企業進行了問卷調研和個別訪談,共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1500份,有效問卷146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為100%和97.5%。籍此獲取浙江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狀況真實、客觀的數據,剖析問題,提出對策。
一、農業轉移人口的內涵
“農業轉移人口”稱謂的產生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明確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
要充分理解“農業轉移人口”的內涵,關鍵是準確理解“轉移”兩個字。“轉移”表示該群體所在地域的轉換。“農業轉移人口”既包括從農村遷移至城鎮就業居住的農業人口,也包含農村和城鎮之間來回流動的農業人口。相對“農民工”這稱謂而言,“農業轉移人口”較為含蓄和中性,關注的重點在于農業人口從農村向城鎮轉移,進而逐步成為城鎮居民的過程。而“農民工”直接體現的是進城務工人員的身份和職業,始終帶有一定的歧視色彩,難以被進城務工農民坦然接受。
二、目前浙江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現狀
(一)基本信息
1.男性多于女性,青壯年居多
調研數據顯示:男性比重高于女性(男性59.5%,女性405%),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與女性的性別比重差距不斷擴大。在流動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占63.9%,40歲以上的農業轉移人口不到10%,以青壯年居多。
2.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必要的從業知識和技能
調研對象中初中學歷的占50.3%,高中或職高學歷的占31.9%,初中以下的占17.8%,總體上文化程度偏低,以初高中為主。另外,多數調研對象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流水線上工作,工作機械而重復,難以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無法提高自己的就業層次,可持續性較差。
(二)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現狀
1.“低端就業”跡象明顯
調查發現農業轉移人口目前的就業主要分布在制造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業等。從崗位分布看,多數農業轉移人口從事的是城里人看不上、不愿干的苦、臟、重、累而又報酬較低的崗位,如家政服務工人、公交或出租車司機、環衛工人、物流搬運裝卸工、派件員、餐飲服務員、酒店賓館衛生人員等等。這和農業轉移人口缺乏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有關。
2. 接受過技能培訓的人數比例低
數據顯示:農業轉移人口中接受過良好技術培訓的僅占25.6%,只接受過簡單技術培訓的占69.2%,沒有任何培訓就上崗的占52%。由此可知,農業轉移人口的從業培訓狀況比較差。但鑒于農業轉移人口大部分接受過初中或初中以上的學歷教育,如給予適時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對其接受能力應該秉持樂觀態度。
3. 就業穩定性相對較差
數據顯示:兩年內平均每位農業轉移人口轉換工作在1.08次左右,53.8%的農業轉移人口換過工作。有換工作經歷的農業轉移人口中,35.5%是因為想找一個更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單位;46.4%是由于工資太低而換工作。
4.失業保障不足
在失業期間,55.3%的農業轉移人口依靠以前賺的錢來維持生活,17.1%的農業轉移人口依靠親戚朋友的幫助,13.6%的農業轉移人口靠打些零工,依靠社會救助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僅占2.8%。由此可知,農業轉移人口的失業保障不足,使農業轉移人口失業后承受著比當地人更大的經濟、社會、心理壓力。
5.維權意識弱
隨著政府對農業轉移人口工資、維權等方面的進一步重視,其工資、福利待遇和勞動權益問題正在得到改善。但必須看到,當前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依然嚴峻,依然出于弱勢地位。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資,強制加班加點和超時工作,勞動和衛生條件惡劣,不按規定與農業轉移人口簽訂勞動合同等。
三、目前職業教育、社區和政府為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提供的服務情況
(一)職業教育
目前的職業教育,不論是中等職業教育還是高等職業教育,基本上以學歷教育為主,培養對象一般是在校學生。部分職業教育機構也接受企業委托,為其定向培養員工,如“雙元制”教育,但其實質還是學歷教育。直接面向農業轉移人口的從業培訓,目前還沒有。
相對于企業而言,職業教育機構的師資、設備和場地都比較完善,其培訓資源相對比較成熟,部分職業教育機構還有考證發證資格。如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能充分發揮各層次職業教育資源的作用,引導其為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提供適時正規的從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不失為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二)社區
多數農業轉移人口長期在城鎮就業,落地在各社區生活。但目前的社區服務往往只針對戶籍在社區的城鎮居民,極少能讓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到。在就業方面,大多數農業轉移人口遇到就業困難時,一般都靠老鄉和朋友幫助解決,還沒有將社區作為一個可依賴的 “家”。
究其原因,主要是上級主管部門沒給社區這樣的經費支持,面對為數不少的農業轉移人口群體,社區自然也沒有能力組織這樣的培訓,更談不上就業幫助了。由此,要在社區建立為農業轉移人口服務的平臺,在政策、資金、人員等方面給與一定的支持,以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適時的援助和支持,為他們融入城鎮提供人性化的平臺。
(三)政府
政府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機構,近幾年雖然一直在努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對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生活提供了一些政策支持和保障,但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法律法規不健全,往往導致了多數農業轉移人口,特別是戶籍還在農村但卻長期居住就業在城鎮的群體,成為最大的弱勢群體,常受到排斥。社區就是因為缺少政府的資金支持而無法對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就業幫助,導致了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居住就業的“邊緣化”現象。
綜上可知,現階段浙江農業轉移人口由于缺乏良好的職業引導和技能培訓,普遍從事著技術含量低和報酬差的工種,加上目前各層次職業教育機構、社區和政府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政策支持和幫助力度不大,引導不足,存在著與新型城鎮化發展極不匹配的狀況,這一現象的長期存在將不利于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和推進。
四、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的提升對策
(一)職業教育
1.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
要從根子上改變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能力,首先,要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和全面普及,防止經濟落后地區的適學青少年群體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等各種原因而過早離開學校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其次,以農村初中畢業生為主要對象,加大力度開展農村職業教育,政府也應適時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適當補貼貧困家庭青少年接受職業教育。
2.利用各層次職業教育資源,實行訂單式培養
近些年浙江各地中高職院校、職業培訓機構遍地開花,蓬勃發展。查2014年統計年鑒數據可知:目前浙江有高等職業院校49所,中等職業院校300所,成人技術培訓學校4753所,技術培訓學校2768所,成人初等學校59所,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學校9所,成人中等學歷教育學校44所,成人中學393所,技工學校66所,職業教育資源不可謂不豐富。
3.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鼓勵民間力量投資農村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作為農村義務教育以后、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前的中間過渡階段。首先,要改變當前政府壟斷農業轉移人口培訓市場的現狀,全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行企業化運作,政府只掌舵不劃槳,以“裁判員”的身份切實抓好農業轉移人口培訓市場的質量和水平。其次,要做好全面的統籌安排,政府應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職業培訓市場的規劃、管理與監督,搞好培訓與就業的長期規劃。再次,要推進權威機構對于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的鑒定,落實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制度,使得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勞動力市場的“準人證”,以此來指導和監督農業轉移人口職業培訓工作的開展,促使職業培訓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
(二)所在社區
農業轉移人口每天生活的所在社區構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場域,應充分重視“接受社區”在農業轉移人口提升就業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社區可建立數據信息檔案,完全登記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信息,如性別、姓名、學歷、婚姻、聯系方式、職業或崗位,同時登記農業轉移人口的數量、比例、分布,記錄其就業情況和就業需求。這些數據信息可與政府下屬的人力資源機構共享,爭取從大平臺層面形成信息對稱,以提供更好的就業服務。其次,社區可根據就業需求,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再次,在社區公告欄里,定期告知就業供求信息,形成自助服務平臺。最后,社區可針對附近企業的用工需求,在周末開展小規模就業供求洽談會,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滿意就業比例。
(三)當地政府
政府在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進程中,從政府職能發揮的角度,可借鑒一下英、法、德、美等發達國家的成功運作經驗,特別是英國的做法。首先,盡快推出有利于農業轉移人口公平、穩定就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章,以從制度層面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機會。其次,政府應把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的問題提升到公共服務層面上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再其次,政府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應從市場供需層面的供給方角度,提供公共服務所需的資金,這部分資金投入也即投資,長此以往,不但能積極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將極大地促進現代化進程和國民經濟發展。再次,政府在提供此項服務的角色上,應該是掌舵者,而不是劃槳者,注重服務方向和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具體的操作。最后,可借鑒英國成功的運作經驗,把“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提升”這個大項目市場化,采用招標的方式,讓有能力承接此項目的主體間平等競爭,實行購買培訓的辦法來實施此項目,以實現效益最大化。(作者單位: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黎智輝,黃 瑛.“半城市化”與“市民化”―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市正式移民問題研究[J],規劃師,2013,(4):32-36
[2]葉華靚.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考[J],市場論壇,2013,(5):51-53
[3]胡文靜. 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的瓶頸:農民工市民化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2):17-19
[4]浙江省統計局.2014年浙江統計年鑒[DB/OL].
[5]咸怡帆,楊虹. 新型城鎮化中的農民工市民化探析[J],中國第五次人的發展經濟學研討會參會論文,2013,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