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4 01:38: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教學經驗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教學策略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高中地理教材的內容呈現出模塊化(或叫小專題化)、前沿化、實用化、多元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變化均較明顯。因此,在新課標下地理學科的教學策略有必要進行調整。為此,結合本人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教學策略,以供同仁們探討。
一、激發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
1.合理利用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學生興趣,拓展學生思維
新的地理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引進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動,改變了以往教材知識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些案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必須認真閱讀教材中案例的內容,理解各個案例所描述的具體地理事物、說明的問題、表達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看案例開始,充分發揮對案例內容進行聯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對于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的時候就可以減少資料的搜集、整理、核實的麻煩,同時使同學們養成演繹、聯想等學習的良好習慣,并且培養了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2.創外部的“境”激發學生,以境促情
通過生活引導學生發現地理的樂趣,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敏感地捕捉學生生活實際與經驗中有教育價值的地理問題或現象,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活化,將具體的生活經驗地理化,讓學生經過探究活動解釋說明或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創建富有激情與生命力的生活課堂。
二、鞏固基礎知識,構建腦圖
1.教師通過對地理知識的靈活應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高考地理試題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區域為載體,但答案卻在教材之內。所以,拿到題后,我們要將試題所考內容迅速與教材的具體單元章節相對應,看命題者到底要考查哪一部分內容,這樣總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情境教學、角色扮演、地理調查等使學生多感官應用,獲取各種情感體驗,可增強教學效果。這些方法可幫助學生從環境角度開闊思路,以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念與態度來考慮影響某一問題的多種因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此外,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理考試更離不開地圖,在某種意義上,地圖可以稱得上是地理的靈魂。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于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所以,我們要重視構建“腦圖”,把每幅圖都印在腦中。
2.難易有別,因材施教
盡管新課標教材和課標本身大量刪減了過去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中的繁、難、偏、舊等內容,但依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難度較大的內容。特別是自然地理,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抽象,難度大,綜合性強;而人文地理部分,因為與社會生活較為接近,所以相對簡單。應針對難易程度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自然地理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靈活運用傳統的教具、教材中的圖表和多媒體手段,把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及其形成演變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設計一些探究性活動供學生參與地理科學的研究。而對于人文地理,可以結合社區服務和課外實踐活動,設計一些生活化、社區化的調查案例,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外的知識加以聯系并自主歸納形成自我發現的知識。當然,針對學生參與的意愿和水平差異,需要考慮教學方案的科學和有效性。這就需要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研究,認真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實現教學活動的高效率。
三、深淺適度,應以課標為依據
很多任教高一的教師都是從高三下來的,常把高一的學生當高三來教,把新教材的內容按考試說明進行補充和拓展。動輒就用高考題作為問題分析案例。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很多人初中地理學得并不好,于是就產生了老師的深入教育意愿與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之間的矛盾,結果是深入不能淺出。學生聽得一頭霧水,老師累得滿頭大汗。那么,應該以怎樣的深度和廣度來組織教學呢?我認為作為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新課標內容,準確把握新課標精神,仔細對比新課標與舊大綱之間的差距,才能找到適應課標的變通之法。例如,新課標內容中《宇宙中的地球》第一條“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以理解為在進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學時,具體要求為:“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過去的那些天球、星座都不要刻意涉及。甚至連“天體”的概念都不要講,只用具體的實例來說明什么情況下可以叫做“天體”即可。也就是說只要求學生在感性層面上對宇宙環境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就行了。同樣道理,在進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一節時,新課標內容是“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所以關注的重點不是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本身,而是它們對地球的影響,包括太陽輻射對地球提供能量的有利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換句話說,只要學生能達到課標中“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用較為準確的描述歸納出上述有利和不利影響就算達到教學目標了。什么“核聚變”“開氏度”都不是要詳細闡釋的內容。總之,只有明白新課標的要求,就能做到深淺適度。
四、評價有變,不能僅繞高考轉